念佛會簡介
1
最新消息
2
法雷音0293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卷頭 言 二○一二年五月法雷音第(29號)「悟」的境地,云「菩提」,又云「涅槃」。菩提,是Bodhi,是「智」、「覺」、「道」等意思;是法界的體性,即絶對的真理顯現於人格的境地。聖道門的人,設發心、修行、菩提、涅槃四個階段,以佛果為目標而精進,這對凡夫而言是無法做到的事。曇鸞大師於《論註》釋「菩提」,云菩提者,「無染清淨處」,這是法藏菩薩讓一切眾生安穩的清淨處之意思。菩薩自己想要享樂的心絲毫也沒有,那大慈悲心全是為一切眾生。此大慈悲心云「無染清淨心」,又云「安清淨心」,又云「樂清淨心」,這就是「佛心」。雖說法藏菩薩為眾生得菩提,那是成就大慈悲心。九十四歲瑞劒信心 銘 (29)心老是朝著「頂戴信心往生吧」、「稱念佛往生吧」的方向故,所以如來總是不在家。如來不在家,只有自己「這樣做往生」「成這樣能往生吧」「成那樣的話能往生吧」,儘是舞弄著「自己的計度」。那樣是無法往生的。總之,只著眼於自己,沒有看到如來方面,如來的佛智也忘、大悲也忘、本願也忘、本願力也忘、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的名號也忘,只有自己想要頂戴信心往生去。那樣的態度,既不知如來的御恩,也無法讚嘆如來。被成為讚嘆如來之身的,就云獲得信心。只是口上說,不論說得如何天花亂墜,若不是從心底讚嘆如來,從讚嘆中憶念稱名的話,不能說是信心。往生,是依「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信一念)」被往生的。「信心」雖不是「歡喜」,必成「歡喜」顯現,又必成「報謝的念佛」、「憶念的念佛」、「歡喜的念佛」「懺悔的念佛」流露。「信心」雖成「念佛」流露,成「歡喜」露現,認為「我一向沒有歡喜這樣能往生嗎」,自悲自傷的話,不宜。看自己的樣相,或歡喜、或悲傷的是「自我中心」的想法,沒有為「如來中心」,即還沒有到讚嘆如來處。自我中心沒有成如來中心,沒有連信心也忘記、連自己也忘記地讚嘆如來的話,既不是信心,也不是念佛。自我中心的人,是想完成自己往生的人,是想成殊勝的樣相、成被說是念佛行者的人、能被人稱讚、被說是善人往生的人。想完成自己以後往生的人,因心落於完成自己故,是無深信「自己是除地獄外無處可去的無知膚淺凡夫」之「機的深信」的人。無「機的深信」的人同時亦是沒有「一心一向信憑彌陀」之「法的深信」的人。「機的深信」和「法的深信」,云「二種一具」,一直是「法中有機,機中有法」,這二種深信得同時頂戴,即二種深信是一信心的二方面。「法的深信」是讚嘆,「機的深信」是「慚愧」。仰讚嘆,俯慚愧。親鸞聖人於「信卷」釋大信心,曰:「唯是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信樂也。喩如阿伽陀藥,能滅一切毒。如來誓願藥能滅智愚毒也。」聖人又說「四不十四非」,大信心,也不是這樣,也不是那樣,打掉從凡夫的自力妄念出的所有想法,打掉所有凡夫的知解分別,說「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之信樂也」,說「能滅智愚毒也」。這是讚嘆如來、讚嘆誓願不思議、讚嘆名號不思議、讚嘆佛智不思議的御言語。很多人沒有用知解分別地分這樣是信心、那樣是信心的話,就無法接受。佛法停止在凡夫的知解分別的時候,人無法發出讚嘆的聲音。不論是信心也好,念佛也好,認為頂戴信心的話能往生,稱念佛的話能往生,又憍慢地認為由於自己已頂戴信心了所以能往生之階段,無法能做「真實的讚嘆」。不能讚嘆如來、不讚嘆本願名號的人,不是信心的行者。法然上人在「一枚起請文」中說:「依南無阿彌陀佛往生喲」。又說:「為一文不知的愚鈍之身,同不識一丁的無智之輩」。這皆是在讚嘆本願名號。讚嘆,即使自己用力想要讚嘆,自力的不純分子混雜著的話,無法讚嘆。念佛也是,自力的心沒有除的話,「讃嘆的念佛」無法稱。自己想要往生極樂、怎麼做才能往生呢之自力心在心底故,即使想要拿出讚嘆門的信心、讚嘆門的念佛,不是汝想拿就拿得出來的。天親菩薩曰:「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歸命」是「禮拜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讚嘆門」。天親菩薩說「無礙光如來」,這是讚嘆之極,同時是信心的表白。我們也是,仰、仰、仰切「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仰、仰此「無礙光如來」「看著我、護著我、等著我」而歡喜的心,那就是讚嘆、亦是信心。從那信心流出的念佛是橫超他力的念佛。天親菩薩的念佛,是讚嘆的念佛。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念佛也好,親鸞聖人的念佛也好,全都是從大信海流出,是本願力廻向的念佛。念佛往生的真髓,是信心正因,是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還在議論是依信心往生的呢,是依念佛往生的呢時,無法讚嘆「無礙光如來」。忘記讚嘆、不能讚嘆之人的議論,大都是「自我中心的宗教」、「知解分別」的領域吧。親鸞聖人禀承天親菩薩的真精神,總序御文曰:「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這一句是《大無量壽經》的真髓,是《教行信證》的真髓,是龍樹.天親的兩菩薩為首的七高僧的真精神。和「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之聖句,奉一生的努力研究、聽聞、讚嘆是好。讚嘆之餘,任筆吟詠如左:○ 聞的原樣唯聞的原樣信憑御慈悲喲彌陀的呼喚聲。○ 九十年聽聞了什麼記得了什麼本願名號只這一樣被喚回歸慈親的故鄉。○ 佛法不是聞不是信唯 呼喚聲之遍響。○ 臨終聽見的聲音御佛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隨想 瑞 劒○ 「今死的話會如何」的問題,是人最討厭的問題。為現世的幸福眼花撩亂的現代人,是會討厭死的問題,但是死的解決是生的解決。光是追求現世的幸福的人,是不知有意義的生活法的人。○ 其他的動物不思考「死」,人類是最高等的動物故,知道「有生必歸死,盛者必會衰」。光是思考「死」的話,不太使人讚賞,思「死」的同時,思永遠的生命(無量壽)。「無量壽」者,如存覺上人言「法身常住之理也」,這是有「佛性」。想佛性是人類的可尊之處。○ 淨土真宗如何談佛性呢?信心是佛性、如來是佛性,依如來的本願力,總有一天凡夫亦能成佛,此謂佛性。○ 有佛性,却不知、不思之,光是追求現世的幸福而落地獄,實在是可悲的事。因此天親菩薩亦寫「佛性論」,道元禪師也在《正法眼藏》一書中寫「佛性」。親鸞聖人也在《和讚》提到佛性。佛性是如來無論如何也要救助、不得不救助之大悲的本願。○ 眺望行步大道者之姿的話既無擔心亦無安心。○ 心變,不知會變的心會變,想要早點變成不會變那樣,那已是自力。不知想起多少遍會變難信靠者吾心哉。○ 想獲得信心的心不行,以為獲得信心的話能往生不行,不論哪方皆是沒有落切(徹底的零分)的證據。○ 成為「地獄是一定的去處」(歎異鈔)的話,不思議的是落不落的擔心也會便沒有,因為法的深信早已含藏在其中。請離理論落切看看吧。○ 所謂疑,會落吧、不落吧地脚踏両條船的是疑。無論如何都沒有救地落切處沒有疑。落切處是信心,看我們的落切的是師匠。○ 什麼也別聞,什麼也別讀,一生唯二種深信。○ 所謂「知善却不行,知惡却不止」,是凡夫的實態。膚淺!膚淺!仰讚嘆俯慚愧真的很慚愧。有「信本願者昏因果,信因果者昏本願」之誡喲,應謹慎地生活。○ 「思不思皆妄念也,造不造亦罪體也」,深信自己的罪深,應死於罪,生於本願。○ 報恩講式(覺如上人作)有:「至心.信樂,忘己,速歸無行不成的願海」。忘記自己的宗教,只有淨土真宗。祈求神這種心態的宗教,不是「忘己」這樣最高的宗教。○ 凡夫的「我」很強。為了生活的「我」,沒辧法。在娑婆期間,這除不掉。但是,一到淨土往生的話,「我」一出來就無法往生。蓮如上人也說「佛法無我」,所謂佛法上的「無我」是,御慈悲太大、本願力太強、佛智甚深微妙故,自然地會「凡夫的想法不行呀」,偏於南無阿彌陀佛的呼喚聲中忘己信順的,那就叫做「無我的信」。「哇不得了不得了南無阿彌陀佛是萬能演員」,此心謂「無我」。○ 異安心是無安心,無安心是無學,是聞不夠。從以前異安心者無學者。○ 有人說「怎麼辦才能頂戴信心?」哪能怎麼辦這麼辦呢,聞不聞皆地獄行呀!真的明白地獄行時,是入伙攝取光中、正定聚呀。○ 被無礙光明攝取時,地獄行是極樂行,極樂行是地獄行,二種深信,就是此處,是佛智不思議所使然。○ 聖德太子說:「世間虛假,唯佛是真。」這娑婆是狐和狸在互相欺騙。佛法是離生死成佛的大道。講佛法的話,是如來的本願大悲的南無阿彌陀佛,只有這才是真,凡夫的所思、所為皆虛假不實。○ 被善惡所囚的是娑婆,用凡夫的善惡無法往生淨土。《歎異鈔》曰:「善亦不欲,惡亦不恐」。唯「彌陀誓願不思議,必定救度我往生。」這就是本願一乘,絶對不二之教(行)。○ 信心有的話,俗諦門的道德自然能守。真俗非二諦,是一諦。○ 欲離生死,暫忘是非、善惡,凝視阿彌陀如來的本願名號就好。忘記娑婆、凡夫的知解分別,身心皆被本願他力吸住最好。正信 偈 的 真 髓 (12)第七祖源空上人講「本願」、「選擇本願」、「至心信樂之願」,一般的信徒幾十年地聽聞這些話也沒有生起信心,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沒有通過恩師(良師)的人格所說的如來的本願(誓願)是確固不拔、萬古不易、法界自爾的絶對大真理故。這是獲得信心的秘訣,但是一般的人,聽到「本願」就只是在腦海中知道是如來的誓願而已。因此,即使聽聞幾十年也不行。本願是確固不拔故,信心亦是金剛堅固。本願的確固不拔,因為天親菩薩在《淨土論》說「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故能知之。就選擇本願,「行卷」的偈前文曰:「凡就誓願,有真實行信(十八願),亦有方便行信(十九願、二十願)。其真實「行」(之)願者,諸佛稱名願(十七願)。其真實信願(十八願)者,至心信樂願(五願開示時之名)。斯乃選擇本願(十八願之一願建立的時候)之行信也。其機(往生人)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往生者,則難思議往生也。佛土者,則報佛報土也。斯乃誓願不可思議一實真如海(法界的大真理)。《大無量壽經》之宗致,他力真宗之正義也。」「正信偈」也好,「和讚」也好,《御文章》也好,《教行信證》也好,沒有充分了解此「偈前文」之意的話,皆無法得其意。真宗必須統一地聽聞。此偈前文,是「正信偈」全體的根本義,亦實是淨土真宗的根本義。偈前文的意思如左記:阿彌陀如來以大智大悲的眼,見十方世界的眾生,眾生因為沒有了悟法界(大宇宙)的真理和實相之智慧(真智、大智),所以常虛妄顛倒,諂偽邪惡。完全地修「戒律」、「禪定」和「智慧」的話,作為天地自然的理法,成佛無誤,但是得實踐此之人一人也無。御覽此實態,思欲以如來的大誓願力(本願力)、大慈悲力和大智慧力,即依如來正覺的功德力救眾生。這是如來的「本願」,其本願力和功德力是一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名號,為大悲招喚的勅命,呼喚「就原樣地來」。立於如來本願的大慈悲心的話,四十八願全都是「大悲的呼喚聲」。四十八願,全都是「如來的真實心」,此謂「願意一實門」。然眾生,「機」(自己的心和能力)各別故,「信」亦各別。於是,救濟眾生的本願分為「十九願」、「二十願」和「十八願」之三種。其實雖有三願,立於如來的大慈悲心,三願皆是第十八願中之物。如來的大慈悲心是一,隨「機」(眾生的機類),此處生「十九願」、「二十願」之方便願。從三願差別上說的話,十八願的真實願,和十九、二十願之方便願,是救濟的條件不同,此謂「願事差別門」。因此,偈前文說:「凡就誓願,有真實行信,亦有方便行信。」此處,謂「真實行信」,又謂「方便行信」的是,一般來說,謂「有信心的話能往生」,淨是論著「信心」。嚴密地說,「信心」是「行信」。在其他宗教,說「信仰的話得救」,沒有行。淨土真宗,是南無阿彌陀佛(行、17願的行)展開,為十八願的信故,信常是「行信」,這是淨土真宗。講「行」,就認為只有自己稱念佛是「行」,那是很大的誤解。念佛原本也說是「行」,但是第一的「行」是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行)流為「信心」(信),「信心」流為念佛(行)。今此處說的「行信」,是「南無阿彌陀佛原樣的信心」的意思。離南無阿彌陀佛無信心,離信心無南無阿彌陀佛,故常是「行信」。此「行信」有「真實的行信」(十八願),亦有「方便的行信」(十九願和二十願)。正信偈是什麼樣的構造呢?(1)彌陀的本願、(2)釋迦的述成(證明)、(3)七高僧的釋義之三部構成。其中,述「真實的行信」、「方便的行信」。真實之願是十八願,又是「真實五願」。聖人開一本願(十八願)為五願,以製作《教行信證》,開淨土真宗。《教行信證》中明確地判別真實之願(十八願、真實五願)和他之方便願,即十九願、二十願,教依真實之願,遂「報土的往生」(難思議往生),依十九、二十願遂「化土的往生」喲。方便之願云「假之願」,「真實之願」云「真之願」。真宗的門徒,不辨別真假不行。《教行信證》是真假明斷的書,亦是「真偽(真是淨土真宗,偽是佛教以外的宗教)決判」的書。不知真假(真實和方便)故,迷失如來的大悲,不能往生報土。「正信偈」有「報化二土正辨立」,是真假明斷;「萬善自力貶懃修」亦是「方便」和「真實」的明斷。自力的人,大多自己是自力的行信却不知自己的自力。雜行雜修的人,在雜行雜修却不知自己在雜行雜修。故聖人於偈前曰:「有真實的行信,亦有方便的行信。」又云「還來生死輪轉家,決以疑情為所止(障礙),速入寂静無為樂,必以信心為能入」的,亦是勸捨方便就真實喲之聖人的切盼。《教行信證》的化身土卷為此而作。教行 信 證 拜 讀 記(23)教行信證的精華其一宗教的真偽304.《教行信證》,以《大無量壽經》為「真實之教」,「第十八願」為真實的本願。「十九願」,謂「修諸功德之願」,救度修諸善即「散善」(禪定以外的善)和「定善」,之廻向給如來,依其功績求願往生的人哦之本願是第十九願。《觀經》正是顯說十九願的經。「二十願」,謂「至心廻向之願」,救度修念佛一行,之廻向給如來求願往生的人之本願。此時,二十願的人,思念佛是己之善根而修,彼處混雜自力的分子。名號其自身是大善大功德的功德之結晶體,修之的人,有認為自己在修善的想法。故十九願和二十願叫做「假願」。十八願,謂「至心信樂之願」,是誓願救濟聞信名號,但信順勅命的本願。十八願,無自力的分子,是純他力的本願。至心.信樂.欲生之三心,是十八願的骨幹,簡約之,是依信順勅命「歸命的一心」使往生的本願。若沒有領會十九願、二十願和十八願的區別,自力就會不知不覺地冒出來。從十九願進到二十願,從二十願轉入十八願是一切人的實情,是謂「三願轉入」。「三願轉入」是法德自然的妙益。305. 從「聖道門」入「淨土門」,因為最初還殘存聖道門的餘習故入十九願(要門)。脫離十九願進二十願雖不是件容易的事,依二十願的招喚入二十願。即使入二十願,認為是因為自己稱念佛、因為自己積念佛的善根故能往生的心,這也是相當不容易擺脫得掉的。但是,依第十八願的呼喚,終於進十八願。一般的同朋,不知三願轉入,連真實的本願是什麼?假的本願是什麼也都不知道,就只是想一步登天地得到信心。那反而成為障礙,不論到何時,稍微試試定散行(十九願)、陷於二十願的自力念佛,更甚者,連願求的心也出來,這些都是因為不知本願有真假。看他宗教的人,神道也好、基督教也好,講信仰信仰,么喝聲是大,皆自力故,儘是還沒有得仰真的信心歡喜天的人。而且,罪惡感也是沒有真正的徹底。瑞劒從中學五年的時候起,到九十四歲為止,現在也是不時有到教會去,還沒有看過一次信徒們談論信心有無的光景,皆儘是無知者。在真宗也是如此。信心,必須是聞、思、問、問答、熬了再熬,千錘百錬,累積勞苦辛酸才能得到。「信心開於辛苦枝之端」306. 父親久太郎,從十八歲時,為後生苦悶,在嚴冬的深夜叩寺門,把住持叩起。住持以為是發生什麼大事了,穿著睡衣出來應門問「發生火災了嗎?有人送急救了嗎?」。「不,是因為後生的事睡不著。」「那樣的話,明天早上再來不也行嗎?」久太郎曰:「今晩死掉的話怎麼辦?」入内,在沒有火的火爐邊請問後生的大事。這種情形屢次發生。因此,即使是勸學十人,萬鋒所指亦毫不動揺。對瑞劒的教育也是非常嚴厲。在讀小學六年級時,有一天週日,沒有做什麼事,突然被叫去,跪座了兩個小時。那時候,父親非常嚴肅地罵我說:「不往生淨土的話,我不是你的父親,你也不是我的孩子,只是生在地球上的蟲呀。」從那時起,瑞劒下定決心,喜歡佛法。沒有成為「世上最喜歡的是佛法呀」的話,恐怕無法頂戴信心吧。光 海 莊 嚴 倫理和宗教(有漏的善和無漏的善②)接著是「無我」的真理,我們人類有自我意識,承認「我」的存在,日常生活的行動一切以「我」為主軸在行動。凡夫「我愛」、「我執」、「我慢」等,不論做什麼,皆是「我」為中心在行動。在宗教上,說「我」是「靈魂」。從佛教的本義說,講無「我」是本義,即佛教是「無我論」、「無靈魂論」。釋尊的時代,婆羅門教尚占有勢力。後世整理他們的學說,產生「六派哲學」,釋尊的時代,分類之有「九十五種(九十六種)、六十二見」,學者各自創學派,吐露學説。學者的大多數可分為(1)「有見(主張存在者)外道」和(2)「無見外道」。大多數的人主張「我」(Atman)的存在。天親菩薩造《倶舎論》,其中有「破我品」一章,主張「無我」。大乘佛教的主線是「空.無我」。悟「空.無我」的聖者排撃「有漏善」,主張、獎勵「無漏善」。歐美的倫理學者不知「有漏善」和「無漏善」的區別。康德等也是,講「為善,惡不可為之」之「順無上命法(實踐理性的至上命令)行動,與一般的法則一致行動」。又他認為,人要達「最高善」(至善.至高善),五十年或八十年的人生太短,需要幾百萬年、幾億萬年的歲月才行,故說( 1 )「靈魂不」,又對善褒揚,即神必須存在才行,( 2 )主張「神的存在說」,不知從「空.無我」所為的「無漏」,以為從「我愛」.「我執」所作的「有漏善」也是善。不知「有漏善」即使修幾億萬年,也無法達到「最高善」的「涅槃的境地」。現代人也是,知「有漏善」和「無漏善」的區別的人很少。從大乘佛教的原則來說,「有漏善」似善,其實不是純粹的善,是迷妄。凡夫,絲毫無法實踐「無漏的善根」。於中國禪的第六祖慧能開示同輩的神秀說:「莫思善、莫思惡」。無漏善,超越凡夫的善惡,是「空.無我」的境地。佛陀的世界觀,是「空.無我」。悟「空.無我」的人所作的善是「無漏善」。不悟「空.無我」,囚於「我執」的人所作的善,全都是「有漏善」(不純的善)。華嚴、天台、真言、禪等的僧侶,獎勵「無漏善」,勸人要體得、實踐之,但是末代的凡夫,能實踐之者,現代無有一人。在今天,即使是這些宗派的僧侶,也是肉食妻帶,皆只是修有漏善。這是違反釋尊的意思者,然這是末代的悲哀,不得不如此。我等凡夫,除「有漏善」外無法修,故知「有漏善」,要努力地盡量去做持五戒、修十善才行。聖德太子制定十七條憲法曰:「共是凡夫耳」。傳教大師說:「我是愚中之愚、狂中之狂」。高祖親鸞聖人自稱「愚禿親鸞」,又告白說:「不知是非不辨邪正此身也小慈小悲亦無但嗜名利為人師」(和讚)。又懺悔道:「悲哉,愚禿鸞,沈沒於愛欲廣海,迷惑於名利太山。」繼承聖德太子的精神的是傳教大師,繼承傳教大師的是親鸞聖人。凡夫,必須要有凡夫的自覺。凡夫有自覺處,方能視佛陀至尊地恭敬禮拜佛陀。身為凡夫,很難有凡夫的自覺,是全佛力之所為,此處淨土真宗的門戸被開。法 雷 通 信瑞 覺又到了滿山茘枝累累結在樹枝上的季節,同朋們別來可無恙?在此送上法雷音五月分二十九號。托佛恩、老師的恩德,這次有因緣到新加坡講真宗的教法。第三天講佛教統一論時,提到信心的人生活態度是「知本尊有多尊貴、知本願力有多尊貴、知因果有多可怕」。人之所以遇到果報現前,動不動就想要自殺,那是不明白何謂因果,不知因果有多可怕…。不論什麼業緣出現,都是在為我們「說法」,用頂戴說法(法眼)的心態(以無常和罪的自己的雙眼)看待周遭的一切人事物時,自然會被轉惡成德,自然是「冰越多則水越多,障越多則德越多」。若只是用自我在看周圍的一切的話,就會被人我是非縛住,落入自我的悲情中,在自卑、自哀、自嘆等的負面情緒中打轉…。自我是無法化煩惱為菩提的。有位同朋分享說:她在家中的牆上掛著有「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的法語,看了這法語二十年沒有什麼感覺,直到老師往生後,她開始認真頂戴老師的法帶,有一天面對著這法語用餐時,突然感受到這句法語不是「文字」,而是「事實」!她心中湧現從來沒有過的興奮。她又想:有感動時要歸零,她就拼命地想要歸零,就故意去看電視想要忘記這種興奮,結果,發現電視上在演什麼都不知道(按照以往的話,她會被電視的劇情吸引走),這様持續了三天,那種感動才淡淡消失了。她跟我說,人要歸零不可能,這是她的經驗!我跟她說:「是至心信樂忘己哦,汝這樣的心境還是自我在活躍,想要歸零的當下,就已非忘己了。真正的忘己,是不論什麼感動出現,都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而已。」人要真正學佛談何容易?大多數的人都是假借學佛的名義在滿足自我的私心。雖然開口說懺悔,也是在鞏固自我的堡壘而已,更不用說「感恩」。心情好、合自己意的時候,會說「感恩」,不合己意時,這些都被扔到一邊去了。所以老師提醒我們,學佛為何?學佛是學什麼?知何謂佛,何謂凡夫是學佛啊。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9592.html 法雷音 029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9592.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9592.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9592.html
https://www.taipei2.url.tw/ 台北法雷念佛會
台北法雷念佛會
卷頭 言 二○一二年五月法雷音第(29號)「悟」的境地,云「菩提」,又云「涅槃」。菩提,是Bodhi,是「智」、「覺」、「道」等意思;是法界的體性,即絶對的真理顯現於人格的境地。聖道門的人,設發心、修行、菩提、涅槃四個階段,以佛果為目標而精進,這對凡夫而言是無法做到的事。曇鸞大師於《論註》釋「菩提」
法雷音 029

法雷音 029

卷頭 言 二○一二年五月法雷音第(29號)
「悟」的境地,云「菩提」,又云「涅槃」。菩提,是Bodhi,是「智」、「覺」、「道」等意思;是法界的體性,即絶對的真理顯現於人格的境地。聖道門的人,設發心、修行、菩提、涅槃四個階段,以佛果為目標而精進,這對凡夫而言是無法做到的事。
曇鸞大師於《論註》釋「菩提」,云菩提者,「無染清淨處」,這是法藏菩薩讓一切眾生安穩的清淨處之意思。菩薩自己想要享樂的心絲毫也沒有,那大慈悲心全是為一切眾生。此大慈悲心云「無染清淨心」,又云「安清淨心」,又云「樂清淨心」,這就是「佛心」。雖說法藏菩薩為眾生得菩提,那是成就大慈悲心。
九十四歲瑞劒
信心 銘 (29)
心老是朝著「頂戴信心往生吧」、「稱念佛往生吧」的方向故,所以如來總是不在家。
如來不在家,只有自己「這樣做往生」「成這樣能往生吧」「成那樣的話能往生吧」,儘是舞弄著「自己的計度」。那樣是無法往生的。
總之,只著眼於自己,沒有看到如來方面,如來的佛智也忘、大悲也忘、本願也忘、本願力也忘、威神功
德不可思議力的名號也忘,只有自己想要頂戴信心往生去。那樣的態度,既不知如來的御恩,也無法讚嘆如來。
被成為讚嘆如來之身的,就云獲得信心。
只是口上說,不論說得如何天花亂墜,若不是從心底讚嘆如來,從讚嘆中憶念稱名的話,不能說是信心。
往生,是依「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信一念)」被往生的。
「信心」雖不是「歡喜」,必成「歡喜」顯現,又必成「報謝的念佛」、「憶念的念佛」、「歡喜的念佛」「懺悔的念佛」流露。
「信心」雖成「念佛」流露,成「歡喜」露現,認為「我一向沒有歡喜這樣能往生嗎」,自悲自傷的話,
不宜。
看自己的樣相,或歡喜、或悲傷的是「自我中心」的想法,沒有為「如來中心」,即還沒有到讚嘆如來處。
自我中心沒有成如來中心,沒有連信心也忘記、連自己也忘記地讚嘆如來的話,既不是信心,也不是念佛。
自我中心的人,是想完成自己往生的人,是想成殊勝的樣相、成被說是念佛行者的人、能被人稱讚、被說
是善人往生的人。
想完成自己以後往生的人,因心落於完成自己故,是無深信「自己是除地獄外無處可去的無知膚淺凡夫」
之「機的深信」的人。無「機的深信」的人同時亦是沒有「一心一向信憑彌陀」之「法的深信」的人。
「機的深信」和「法的深信」,云「二種一具」,一直是「法中有機,機中有法」,這二種深信得同時頂
戴,即二種深信是一信心的二方面。
「法的深信」是讚嘆,「機的深信」是「慚愧」。仰讚嘆,俯慚愧。
親鸞聖人於「信卷」釋大信心,曰:「唯是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信樂也。喩如阿伽陀藥,能滅一切
毒。如來誓願藥能滅智愚毒也。」聖人又說「四不十四非」,大信心,也不是這樣,也不是那樣,打掉從凡夫的自力妄念出的所有想法,打掉所有凡夫的知解分別,說「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之信樂也」,說「能滅智愚毒也」。這是讚嘆如來、讚嘆誓願不思議、讚嘆名號不思議、讚嘆佛智不思議的御言語。
很多人沒有用知解分別地分這樣是信心、那樣是信心的話,就無法接受。佛法停止在凡夫的知解分別的時候,人無法發出讚嘆的聲音。
不論是信心也好,念佛也好,認為頂戴信心的話能往生,稱念佛的話能往生,又憍慢地認為由於自己已頂
戴信心了所以能往生之階段,無法能做「真實的讚嘆」。不能讚嘆如來、不讚嘆本願名號的人,不是信心的行者。
法然上人在「一枚起請文」中說:「依南無阿彌陀佛往生喲」。又說:「為一文不知的愚鈍之身,同不
識一丁的無智之輩」。這皆是在讚嘆本願名號。
讚嘆,即使自己用力想要讚嘆,自力的不純分子混雜著的話,無法讚嘆。念佛也是,自力的心沒有除的
話,「讃嘆的念佛」無法稱。
自己想要往生極樂、怎麼做才能往生呢之自力心在心底故,即使想要拿出讚嘆門的信心、讚嘆門的念佛,
不是汝想拿就拿得出來的。
天親菩薩曰:「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歸命」是「禮拜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讚嘆門」。
天親菩薩說「無礙光如來」,這是讚嘆之極,同時是信心的表白。我們也是,仰、仰、仰切「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仰、仰此「無礙光如來」「看著我、護著我、等著我」而歡喜的心,那就是讚嘆、亦是信心。
從那信心流出的念佛是橫超他力的念佛。天親菩薩的念佛,是讚嘆的念佛。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念佛也
好,親鸞聖人的念佛也好,全都是從大信海流出,是本願力廻向的念佛。
念佛往生的真髓,是信心正因,是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
還在議論是依信心往生的呢,是依念佛往生的呢時,無法讚嘆「無礙光如來」。忘記讚嘆、不能讚嘆之人
的議論,大都是「自我中心的宗教」、「知解分別」的領域吧。
親鸞聖人禀承天親菩薩的真精神,總序御文曰:「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
這一句是《大無量壽經》的真髓,是《教行信證》的真髓,是龍樹.天親的兩菩薩為首的七高僧的真精神。和「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之聖句,奉一生的努力研究、聽聞、讚嘆是好。
讚嘆之餘,任筆吟詠如左:
○ 聞的原樣唯聞的原樣信憑御慈悲喲彌陀的呼喚聲。
○ 九十年聽聞了什麼記得了什麼本願名號只這一樣被喚回歸慈親的故鄉。
○ 佛法不是聞不是信唯 呼喚聲之遍響。
○ 臨終聽見的聲音御佛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隨想 瑞 劒
○ 「今死的話會如何」的問題,是人最討厭的問題。為現世的幸福眼花撩亂的現代人,是會討厭死的問題,但是死的解決是生的解決。光是追求現世的幸福的人,是不知有意義的生活法的人。
○ 其他的動物不思考「死」,人類是最高等的動物故,知道「有生必歸死,盛者必會衰」。光是思考「死」的話,不太使人讚賞,思「死」的同時,思永遠的生命(無量壽)。「無量壽」者,如存覺上人言「法身常住之理也」,這是有「佛性」。想佛性是人類的可尊之處。
○ 淨土真宗如何談佛性呢?信心是佛性、如來是佛性,依如來的本願力,總有一天凡夫亦能成佛,此謂佛
性。
○ 有佛性,却不知、不思之,光是追求現世的幸福而落地獄,實在是可悲的事。因此天親菩薩亦寫「佛性
論」,道元禪師也在《正法眼藏》一書中寫「佛性」。親鸞聖人也在《和讚》提到佛性。佛性是如來無論如何也要救助、不得不救助之大悲的本願。
○ 眺望行步大道者之姿的話既無擔心亦無安心。
○ 心變,不知會變的心會變,想要早點變成不會變那樣,那已是自力。不知想起多少遍會變難信靠者吾心哉。
○ 想獲得信心的心不行,以為獲得信心的話能往生不行,不論哪方皆是沒有落切(徹底的零分)的證據。
○ 成為「地獄是一定的去處」(歎異鈔)的話,不思議的是落不落的擔心也會便沒有,因為法的深信早已含藏在其中。請離理論落切看看吧。
○ 所謂疑,會落吧、不落吧地脚踏両條船的是疑。無論如何都沒有救地落切處沒有疑。落切處是信心,看我們的落切的是師匠。
○ 什麼也別聞,什麼也別讀,一生唯二種深信。
○ 所謂「知善却不行,知惡却不止」,是凡夫的實態。膚淺!膚淺!
仰讚嘆俯慚愧
真的很慚愧。有「信本願者昏因果,信因果者昏本願」之誡喲,應謹慎地生活。
○ 「思不思皆妄念也,造不造亦罪體也」,深信自己的罪深,應死於罪,生於本願。
○ 報恩講式(覺如上人作)有:「至心.信樂,忘己,速歸無行不成的願海」。
忘記自己的宗教,只有淨土真宗。祈求神這種心態的宗教,不是「忘己」這樣最高的宗教。
○ 凡夫的「我」很強。為了生活的「我」,沒辧法。在娑婆期間,這除不掉。但是,一到淨土往生的話,「我」一出來就無法往生。蓮如上人也說「佛法無我」,所謂佛法上的「無我」是,御慈悲太大、本願力太強、佛智甚深微妙故,自然地會「凡夫的想法不行呀」,偏於南無阿彌陀佛的呼喚聲中忘己信順的,那就叫做「無我的信」。「哇不得了不得了南無阿彌陀佛是萬能演員」,此心謂「無我」。
○ 異安心是無安心,無安心是無學,是聞不夠。從以前異安心者無學者。
○ 有人說「怎麼辦才能頂戴信心?」哪能怎麼辦這麼辦呢,聞不聞皆地獄行呀!真的明白地獄行時,是
入伙攝取光中、正定聚呀。
○ 被無礙光明攝取時,地獄行是極樂行,極樂行是地獄行,二種深信,就是此處,是佛智不思議所使然。
○ 聖德太子說:「世間虛假,唯佛是真。」這娑婆是狐和狸在互相欺騙。佛法是離生死成佛的大道。講佛
法的話,是如來的本願大悲的南無阿彌陀佛,只有這才是真,凡夫的所思、所為皆虛假不實。
○ 被善惡所囚的是娑婆,用凡夫的善惡無法往生淨土。《歎異鈔》曰:「善亦不欲,惡亦不恐」。唯「彌陀誓願不思議,必定救度我往生。」這就是本願一乘,絶對不二之教(行)。
○ 信心有的話,俗諦門的道德自然能守。真俗非二諦,是一諦。
○ 欲離生死,暫忘是非、善惡,凝視阿彌陀如來的本願名號就好。忘記娑婆、凡夫的知解分別,身心皆被本願他力吸住最好。
正信 偈 的 真 髓 (12)
第七祖源空上人
講「本願」、「選擇本願」、「至心信樂之願」,一般的信徒幾十年地聽聞這些話也沒有生起信心,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沒有通過恩師(良師)的人格所說的如來的本願(誓願)是確固不拔、萬古不易、法界自爾的絶對大真理故。這是獲得信心的秘訣,但是一般的人,聽到「本願」就只是在腦海中知道是如來的誓願而已。因此,即使聽聞幾十年也不行。
本願是確固不拔故,信心亦是金剛堅固。本願的確固不拔,因為天親菩薩在《淨土論》說「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故能知之。
就選擇本願,「行卷」的偈前文曰:
「凡就誓願,有真實行信(十八願),亦有方便行信(十九願、二十願)。
其真實「行」(之)願者,諸佛稱名願(十七願)。其真實信願(十八願)者,至心信樂願(五願開示時之名)。斯乃選擇本願(十八願之一願建立的時候)之行信也。其機(往生人)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往生者,則難思議往生也。
佛土者,則報佛報土也。斯乃誓願不可思議一實真如海(法界的大真理)。《大無量壽經》之宗致,他力真宗之正義也。」
「正信偈」也好,「和讚」也好,《御文章》也好,《教行信證》也好,沒有充分了解此「偈前文」之意的話,皆無法得其意。真宗必須統一地聽聞。此偈前文,是「正信偈」全體的根本義,亦實是淨土真宗的根本義。
偈前文的意思如左記:
阿彌陀如來以大智大悲的眼,見十方世界的眾生,眾生因為沒有了悟法界(大宇宙)的真理和實相之智慧(真智、大智),所以常虛妄顛倒,諂偽邪惡。完全地修「戒律」、「禪定」和「智慧」的話,作為天地自然的理法,成佛無誤,但是得實踐此之人一人也無。御覽此實態,思欲以如來的大誓願力(本願力)、大慈悲力和大智慧力,即依如來正覺的功德力救眾生。這是如來的「本願」,其本願力和功德力是一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名號,為大悲招喚的勅命,呼喚「就原樣地來」。
立於如來本願的大慈悲心的話,四十八願全都是「大悲的呼喚聲」。四十八願,全都是「如來的真實心」,此謂「願意一實門」。
然眾生,「機」(自己的心和能力)各別故,「信」亦各別。於是,救濟眾生的本願分為「十九願」、「二十願」和「十八願」之三種。其實雖有三願,立於如來的大慈悲心,三願皆是第十八願中之物。如來的大慈悲心是一,隨「機」(眾生的機類),此處生「十九願」、「二十願」之方便願。從三願差
別上說的話,十八願的真實願,和十九、二十願之方便願,是救濟的條件不同,此謂「願事差別門」。因此,偈前文說:「凡就誓願,有真實行信,亦有方便行信。」
此處,謂「真實行信」,又謂「方便行信」的是,一般來說,謂「有信心的話能往生」,淨是論著「信心」。嚴密地說,「信心」是「行信」。在其他宗教,說「信仰的話得救」,沒有行。淨土真宗,是南無阿彌陀佛(行、17願的行)展開,為十八願的信故,信常是「行信」,這是淨土真宗。講「行」,就認為只有自己稱念佛是「行」,那是很大的誤解。念佛原本也說是「行」,但是第一的「行」是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行)流為「信心」(信),「信心」流為念佛(行)。今此處說的「行信」,是「南無阿彌陀佛原樣的信心」的意思。離南無阿彌陀佛無信心,離信心無南無阿彌陀佛,故常是「行信」。此「行信」有「真實的行信」(十八願),亦有「方便的行信」(十九願和二十願)。
正信偈是什麼樣的構造呢?(1)彌陀的本願、(2)釋迦的述成(證明)、(3)七高僧的釋義之三部構成。其中,述「真實的行信」、「方便的行信」。
真實之願是十八願,又是「真實五願」。聖人開一本願(十八願)為五願,以製作《教行信證》,開淨土真宗。《教行信證》中明確地判別真實之願(十八願、真實五願)和他之方便願,即十九願、二十願,教依真實之願,遂「報土的往生」(難思議往生),依十九、二十願遂「化土的往生」喲。方便之願云「假之願」,「真實之願」云「真之願」。真宗的門徒,不辨別真假不行。《教行信證》是真假明斷的書,亦是「真偽(真是淨土真宗,偽是佛教以外的宗教)決判」的書。不知真假(真實和方便)故,迷失如來的大悲,不能往生報土。「正信偈」有「報化二土正辨立」,是真假明斷;「萬善自力貶懃修」亦是「方便」和「真實」的明斷。自力的人,大多自己是自力的行信却不知自己的自力。雜行雜修的人,在雜行雜修却不知自己在雜行雜修。故聖人於偈前曰:「有真實的行信,亦有方便的行信。」又云「還來生死輪轉家,決以疑情為所止(障礙),速入寂静無為樂,必以信心為能入」的,亦是勸捨方便就真實喲之聖人的切盼。《教行信證》的化身土卷為此而作。
教行 信 證 拜 讀 記(23)
教行信證的精華其一宗教的真偽
304.《教行信證》,以《大無量壽經》為「真實之教」,「第十八願」為真實的本願。「十九願」,謂「修諸功德之願」,救度修諸善即「散善」(禪定以外的善)和「定善」,之廻向給如來,依其功績求願往生的人哦之本願是第十九願。《觀經》正是顯說十九願的經。「二十願」,謂「至心廻向之願」,救度修念佛一行,之廻向給如來求願往生的人之本願。此時,二十願的人,思念佛是己之善根而修,彼處混
雜自力的分子。名號其自身是大善大功德的功德之結晶體,修之的人,有認為自己在修善的想法。故十九願和二十願叫做「假願」。十八願,謂「至心信樂之願」,是誓願救濟聞信名號,但信順勅命的本願。十八願,無自力的分子,是純他力的本願。
至心.信樂.欲生之三心,是十八願的骨幹,簡約之,是依信順勅命「歸命的一心」使往生的本願。若沒有領會十九願、二十願和十八願的區別,自力就會不知不覺地冒出來。從十九願進到二十願,從二十願轉入十八願是一切人的實情,是謂「三願轉入」。「三願轉入」是法德自然的妙益。
305. 從「聖道門」入「淨土門」,因為最初還殘存聖道門的餘習故入十
九願(要門)。脫離十九願進二十願雖不是件容易的事,依二十願的招喚入二十願。即使入二十願,認為是因為自己稱念佛、因為自己積念佛的善根故能往生的心,這也是相當不容易擺脫得掉的。但是,依第十八願的呼喚,終於進十八願。一般的同朋,不知三願轉入,連真實的本願是什麼?
假的本願是什麼也都不知道,就只是想一步登天地得到信心。那反而成為障礙,不論到何時,稍微試試定散行(十九願)、陷於二十願的自力念佛,更甚者,連願求的心也出來,這些都是因為不知本願有真假。看他宗教的人,神道也好、基督教也好,講信仰信仰,么喝聲是大,皆自力故,儘是還沒有得仰真的信心歡喜天的人。而且,罪惡感也是沒有真正的徹底。瑞劒從中學五年的時候起,到九十四歲為止,現在也是不時有到教會去,還沒有看過一次信徒們談論信心有無的光景,皆儘是無知者。在真宗也是如此。信心,必須是聞、思、問、問答、熬了再熬,千錘百錬,累積勞苦辛酸才能得到。
「信心開於辛苦枝之端」
306. 父親久太郎,從十八歲時,為後生苦悶,在嚴冬的深夜叩寺門,把住持叩起。住持以為是發生什麼大事了,穿著睡衣出來應門問「發生火災了嗎?有人送急救了嗎?」。「不,是因為後生的事睡不著。」「那樣的話,明天早上再來不也行嗎?」久太郎曰:「今晩死掉的話怎麼辦?」入内,在沒有火的火爐邊請問後生的大事。這種情形屢次發生。因此,即使是勸學十人,萬鋒所指亦毫不動揺。
對瑞劒的教育也是非常嚴厲。在讀小學六年級時,有一天週日,沒有做什麼事,突然被叫去,跪座了兩個小時。那時候,父親非常嚴肅地罵我說:「不往生淨土的話,我不是你的父親,你也不是我的孩子,只是生在地球上的蟲呀。」從那時起,瑞劒下定決心,喜歡佛法。沒有成為「世上最喜歡的是佛法呀」的話,恐怕無法頂戴信心吧。
光 海 莊 嚴 倫理和宗教
(有漏的善和無漏的善②)
接著是「無我」的真理,我們人類有自我意識,承認「我」的存在,日常生活的行動一切以「我」為主軸
在行動。凡夫「我愛」、「我執」、「我慢」等,不論做什麼,皆是「我」為中心在行動。在宗教上,說「我」是「靈魂」。從佛教的本義說,講無「我」是本義,即佛教是「無我論」、「無靈魂論」。釋尊的時代,婆羅門教尚占有勢力。後世整理他們的學說,產生「六派哲學」,釋尊的時代,分類之有「九十五種(九十六種)、六十二見」,學者各自創學派,吐露學説。學者的大多數可分為(1)「有見(主張存在者)外道」和(2)「無見外道」。大多數的人主張「我」(Atman)的存在。天親菩薩造《倶舎論》,其中有「破我品」一章,主張「無我」。大乘佛教的主線是「空.無我」。悟「空.無我」的聖者排撃「有漏善」,主張、獎勵「無漏善」。
歐美的倫理學者不知「有漏善」和「無漏善」的區別。康德等也是,講「為善,惡不可為之」之「順無上
命法(實踐理性的至上命令)行動,與一般的法則一致行動」。又他認為,人要達「最高善」(至善.至高善),五十年或八十年的人生太短,需要幾百萬年、幾億萬年的歲月才行,故說( 1 )「靈魂不」,又對善褒揚,即神必須存在才行,( 2 )主張「神的存在說」,不知從「空.無我」所為的「無漏」,以為從「我愛」.「我執」所作的「有漏善」也是善。不知「有漏善」即使修幾億萬年,也無法達到「最
高善」的「涅槃的境地」。現代人也是,知「有漏善」和「無漏善」的區別的人很少。從大乘佛教的原則來說,「有漏善」似善,其實不是純粹的善,是迷妄。凡夫,絲毫無法實踐「無漏的善根」。於中國禪的第六祖慧能開示同輩的神秀說:「莫思善、莫思惡」。無漏善,超越凡夫的善惡,是「空.無我」的境地。
佛陀的世界觀,是「空.無我」。悟「空.無我」的人所作的善是「無漏善」。不悟「空.無我」,囚於「我執」的人所作的善,全都是「有漏善」(不純的善)。
華嚴、天台、真言、禪等的僧侶,獎勵「無漏善」,勸人要體得、實踐之,但是末代的凡夫,能實踐之者,現代無有一人。在今天,即使是這些宗派的僧侶,也是肉食妻帶,皆只是修有漏善。這是違反釋尊的意思者,然這是末代的悲哀,不得不如此。我等凡夫,除「有漏善」外無法修,故知「有漏善」,要努力地盡量去做持五戒、修十善才行。
聖德太子制定十七條憲法曰:
「共是凡夫耳」。傳教大師說:「我是愚中之愚、狂中之狂」。高祖親鸞聖人自稱「愚禿親鸞」,又告白說:「不知是非不辨邪正此身也小慈小悲亦無但嗜名利為人師」(和讚)。又懺悔道:「悲哉,愚禿鸞,沈沒於愛欲廣海,迷惑於名利太山。」
繼承聖德太子的精神的是傳教大師,繼承傳教大師的是親鸞聖人。
凡夫,必須要有凡夫的自覺。凡夫有自覺處,方能視佛陀至尊地恭敬禮拜佛陀。身為凡夫,很難有凡夫的自覺,是全佛力之所為,此處淨土真宗的門戸被開。
法 雷 通 信
瑞 覺
又到了滿山茘枝累累結在樹枝上的季節,同朋們別來可無恙?在此送上法雷音五月分二十九號。
托佛恩、老師的恩德,這次有因緣到新加坡講真宗的教法。第三天講佛教統一論時,提到信心的人生活態
度是「知本尊有多尊貴、知本願力有多尊貴、知因果有多可怕」。
人之所以遇到果報現前,動不動就想要自殺,那是不明白何謂因果,不知因果有多可怕…。不論什麼業緣
出現,都是在為我們「說法」,用頂戴說法(法眼)的心態(以無常和罪的自己的雙眼)看待周遭的一切人事物時,自然會被轉惡成德,自然是「冰越多則水越多,障越多則德越多」。若只是用自我在看周圍的一切的話,就會被人我是非縛住,落入自我的悲情中,在自卑、自哀、自嘆等的負面情緒中打轉…。自我是無法化煩惱為菩提的。
有位同朋分享說:她在家中的牆上掛著有「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的法語,看了這法語二十年沒有
什麼感覺,直到老師往生後,她開始認真頂戴老師的法帶,有一天面對著這法語用餐時,突然感受到這句法語不是「文字」,而是「事實」!她心中湧現從來沒有過的興奮。她又想:
有感動時要歸零,她就拼命地想要歸零,就故意去看電視想要忘記這種興奮,結果,發現電視上在演什麼都不知道(按照以往的話,她會被電視的劇情吸引走),這様持續了三天,那種感動才淡淡消失了。她跟我說,人要歸零不可能,這是她的經驗!我跟她說:「是至心信樂忘己哦,汝這樣的心境還是自我在活躍,想要歸零的當下,就已非忘己了。真正的忘己,是不論什麼感動出現,都只有『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而已。」
人要真正學佛談何容易?大多數的人都是假借學佛的名義在滿足自我的私心。雖然開口說懺悔,也是在鞏固自我的堡壘而已,更不用說「感恩」。心情好、合自己意的時候,會說「感恩」,不合己意時,這些都
被扔到一邊去了。所以老師提醒我們,學佛為何?學佛是學什麼?知何謂佛,何謂凡夫是學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