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會簡介
1
最新消息
2
法雷音0133
https://www.taipei2.url.tw/ 台北法雷念佛會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卷 頭 言元旦日出猶如正覺山上放光芒《教行信證》總序之文曰:「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難度海」指生死的苦海。如何度此苦海呢?唯有「難思弘誓」,唯有本願力。弘誓,廣大如虛空,具諸妙功德。《歎異抄》述之道:「彌陀誓願不思議,救度我令遂往生」。勿問如何做才能被救,如何做才能得到佛的垂青?「難思弘誓」,則是「誓願不思議救助」。不可思議的佛智「難思弘誓」,是如來的無量力功德。仰信一願力能安心、安堵的亦是「難思弘誓」之力。九十三歲瑞劒新 春 寄 語元旦日出猶如正覺山上放光芒精神界的日出是大聖釋迦牟尼如來。人類有如河流,生來去、生來去。從哪裏生出來的呢,又往何處去呢?為何出生,又為何去呢?心之中流著無上的法則,有著明確的業鏡。被法的鏡子照時,心闇、身昏、生活亦暗闇。此心的闇從何時開始,何時晴呢?人類希望光明,追求光明,但是無法對人言喩的暗闇却充滿著内心。不知闇是闇在生活的人、知道闇而不知晴朗之道的人、追求晴朗而陷於絶望的深淵的人;走在巷子裏的人也好,在家裡睡覺的人也好,浮躁的人也好,不論是哪種人,無不在闇中喘著息。法界悉是闇夜,長長的闇夜。今日正是新春元旦的日出,那是釋尊的出現、是大正覺。元旦的日出就如正覺山初照一樣,佛陀的教法光被十方世界的有情,晴朗十方群生的長夜之闇。慈悲的光明、智慧的光明、名號不思議的光明,是本願一乘無上的法門。大聖釋迦牟尼世尊的大正覺,即是彌陀光壽的南無阿彌陀佛。法界的大生命為阿彌陀如來的大生命的光壽二無量,成為一切衆生的光明、生命。只有如來悲智的光明能晴朗我們的無明闇。請瞻仰如來的光明!請聽大慈悲心的聲音!南無阿彌陀佛真可貴,那是光明無量的佛、壽命無量的如來的名號故,又為對聞信一念歡喜讚仰的人,不捨一人,悉令入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的覺城之力故,所以南無阿彌陀佛真可貴,極其可貴。元旦呀南無阿彌陀佛春之春。元旦呀南無阿彌陀佛寶之船。南無阿彌陀佛是彌陀回向的名號,功德遍滿十方。年一過,萬國一樣的春天。真實之春在何處呢?是無礙光明照耀的天地,是悲智的名號響流的世界。納此天地於一心,納此世界於一家的一心一家,是充滿希望、和平和慶喜的一心一家。真是可貴呀。「大悲願船清淨信心為順風 無明闇夜功德寶珠為大炬」(略文類)能為吟味佛教、聽聞佛語、仰信佛願之身,人生是無論何物也無法取代的幸福之人。不論浮世之風如何寒冷、人生航路如何波濤汹湧,常與如來共起,與如來共生活,希望和生命在其中。元旦呀南無阿彌陀佛事足矣。信 心 銘 十三◆ 信卷的「成就文」的解釋親鸞聖人在「信卷」解釋「聞其名號」的「聞」字曰:「然經言聞者,衆生聞佛願的生起本末,無有疑心,是曰聞也。」又釋「信心歡喜」曰:「言信心者,則本願力回向之信心也。言歡喜者,形身心悦豫之貌也。」釋「乃至一念」曰:「言乃至者,攝多少之言也。言一念者,信心無二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這是聖人就本願成就文的解釋,忽視的話太可惜。本願力回向的信心者,阿彌陀如來呼喚我就是本願力回向。「被喚歸慈親的故鄉」地覺得如來的呼喚的可貴的就是信心。「聞其名號」,即是感恩頂戴阿彌陀如來的本願力回向的南無阿彌陀佛的「呼喚聲」。二河白道的呼喚聲是:「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衆不畏不墮於水火之難。」◆「呼喚聲」的原意窺阿彌陀如來的「呼喚聲」的根本,一是因為有罪惡深重的這個我,一是大悲的本願。八萬四千的法門高雖高,皆是「自心的聲音」。阿彌陀如來的四十八願是呼喚用自心之聲無法獲救的愚惡之我們的親切的「呼喚聲」。濃縮四十八願的第十八的王願是:「如來説:為了汝已準備好至心・信樂的寶貝,所以用那寶貝到安養淨土來。」本願成就的南無阿彌陀佛説:「我已為汝準備好救度汝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寶貝』,那寶貝喚著汝哦。」南無阿彌陀佛是對沈於無明闇夜、生死苦海之我的「呼喚聲」。已經飲用了生死海水而昏迷了的我,是慈親方才不斷地把我喚醒來。喚著我的是必定救度的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凡夫獲救之道唯是被喚醒而已。被「呼喚聲」覺醒的話,之後唯是看慈親的臉「南無阿彌陀佛」而已。見了慈顔後,没有必要想慈親救不救我了。南無阿彌陀佛是慈親、是慈顔、是慈親的「呼喚聲」。◆ 若非「呼喚聲」的話與其焦慮還没獲得信心,不如頂戴慈親不分日夜久遠劫來不斷地喚著我的慈親的大慈悲12心好可貴要來得好。教義和哲學雖也是有趣,一旦到了臨終的話,若不是慈親的「呼喚聲」的話來不及。釋迦如來一代的說法,總而言之,是阿彌陀如來的本願力的一「呼喚聲」。◆ 如來是真實,真實是如來如來是真實,真實是如來。親鸞聖人在比叡山二十年的修行欲從自身磨出真實者的佛性,結果是白忙一場。即使想在自己的内心找真實,因為底下的凡夫之身故,他發現自己連「發心、修行、菩提、涅槃」的第一階段的「發心」尚且做不到。發心即是發菩提心,必須從内心真實地發四弘誓願不可,但這到底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和讚》曰:「自力聖道菩提心心念言語亦不及常沒流轉之凡愚如何可能令發起」因此,聖人三百六十度的大轉變,發現了原來凡夫没有真實,真實只有慈親有。這是三百六十度的轉變。以此眼看御本典時,阿彌陀如來的教亦真實,行亦真實,信亦真實,證亦真實。只有依如來的真實,什麼也不行、什麼也做不到的愚惡凡夫就依如來的「真實」輕輕鬆鬆地入光明的真實報土。「呼喚聲」是如來的真實。被喚歸慈親鄉◆ 勅命是如來的真實親鸞聖人從製作《教行信證》開始,滿九十年的辛苦皆是為了希望末代的衆生能不留一人都得到「真實的信心」。所謂的真實的信心,不是幾十年被惡知識牽引:「要獲得信心喲」、「汝已獲得信心了」那樣的信心。唯是覺醒於如來的真實心的這一大事而已。這一次,今生的這一次,不論是誰都應完全地抛捨平時不好的執心,覺醒於如來的「真實」。這就是所謂的「廻心懺悔」。覺醒於如來的「真實」的話,「獲得信心」啦。「想安心」啦的心自然會消失吧。如來的真實是如來的「呼喚聲」,不需要轉來轉去地找其他。《御文章》曰:「信心者,即真實的心,不是凡夫的迷心,完全是佛心也。」如來的真實是「南無阿彌陀佛不讓汝下墮哦」地喚著我的大慈悲心的真實。但是很多人都以為自己有獲得信心的力量,而想要「獲信、獲信」。獲得的信心什麼用處也没有。又有很多人想要「已獲信」的「自覺」、想要已頂戴信心了、想要安心,却忘了有什麼比本願招喚的勅命更牢靠的誓願呢?有什麼比勅命更讓我安心的呢?有什麼比勅命更顯示如來的「真實」的呢?◆ 信卷「至心」的解釋聖人在「信卷」解釋阿彌陀如來的「真實」曰:「一切群生海,自從無始以來,乃至今日至今時,穢惡污染無清淨心,虛假諂偽無真實心。是以如來悲愍一切苦惱衆生海,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行菩薩行時,三業所修(三業的運作)一念一刹那無不清淨、無不真心。如來以清淨真心,成就圓融無礙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説至德。以如來至心(真實)回施(給與)諸有一切煩惱惡業邪智群生海。則是彰利他(利益衆生)真心故,疑蓋無雜。斯至心則是至德(不可思議最上的功德)尊號(南無阿彌陀佛)為其體也。」如來清淨真實的真心南無阿彌陀佛之「呼喚聲」外,没有凡夫獲救之道。如此即知凡夫没有真實。頂戴信心者,即頂戴如來的「真實」。頂戴如來的真實者,即「著眼於如來的真實」。著眼於如來的真實者,即聞本願招喚的勅命「南無阿彌陀佛之呼喚聲」。聞,這邊什麼準備、聞的資格也不需要。呼喚聲的對象是這個凡夫的我。聞之外既無信心亦無安心。能慚愧感恩地頂戴「佛要救度我這樣一無是處的人啊」的話,那就是聞了,那就是信心,那就叫「聞即信」。呼喚聲外,想這想那的都是計度!◆ 信心是如來的大慈悲心所謂信心,用第十八願成就文看的話,有「聞其(十七願)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聽聞名號的名義(由來),如此愚痴無智的我,是慈親方有救,以慚愧感恩佛「以自身的誓願力、大慈悲力、大智慧力和正覺的功德力救度汝喲」地喚著我的一念,當下即住正定聚位,入光明攝取的生活。所謂一念,是一心一向的意思,又顯如來的功德力廣大無邊。又如來的力量強烈故,機方的我任何造作也没有,依思感恩的一念即住不退之位。聽聞如來是什麼樣的佛時,自然信心生起。不是自然地生起的信心的話,不是真正的信心。想要信心,處心積慮地不要忘記它,這樣的信心是假的。自然地生起的信心故,那信心雖是我頂戴的信心,完全是如來的大慈悲心,這就叫做本願力回向的信心。隨想 功 德 的 寶 珠○ 宗教幾十萬,有邪教、有正法。正邪的區別在哪裡看呢?所謂佛説和能入三昧海的人所說的話是正法。○ 違反因果的道理的宗教,全皆是邪教。○ 要判別宗教的正邪,得幾十年的研究大乘佛教不可。没有學問的人,最好信聖人和高僧們説的話。○ 為了得到現世的利益,祈求神或佛的宗教,也可斷定為邪教。○ 真宗的七高僧:在印度是龍樹、天親。在中國是曇鸞、道綽、善導。在日本是源信、源空(法然上人)。○ 華嚴、天台、真言、禪的祖師們和大學者們,亦是佛的再來。○ 各宗的高僧們的偉大處,是今日的凡夫無法想像的偉大。○ 釋迦牟尼如來是佛、一切智者,為了説阿彌陀如來的本願而出現。○ 佛是無我的大慈悲和無分別的大智的持有者。○ 依阿彌陀如來的大智的光明、大悲的光明、即依正覺的功德力,一切衆生得往生的。○ 想要獲得信心、稱念佛去往生的人,無法往生。○ 要如何凡夫才能往生呢?依如來的功德力往生的。○ 没有認真地思惟無常和罪惡、地獄和淨土的人,不論聽了多少佛法也不行。○ 凡夫没有力量也没有智慧,戒、定、慧的修行没有一樣做得到,却想要做點什麼求往生,有這樣的心的     話,絶對無法往生。○ 學者落於學的窠臼,愚者落於愚痴的窠臼,到寺院參拜的人稍微知道些許教義,就自以為自己能往生       了。不論哪個都不行。○「五濁惡世之吾等唯依金剛之信心永捨生死之輪廻必至自然之淨土」(高僧和讚)○ 不知因果,不懂佛的尊貴的人,不論說了多少法,亦是徒勞。○ 即使是不識一丁的人,也有懂得如來的慈悲的,這是前世的宿緣。○ 正信偈、和讚、御文章,最好用一生頂戴之。○ 善知識説的話,勝過千場萬場的說法。所謂善知識指的是如來、聖人。○ 如山崩岩石墜落般,業的報應無法阻止。○ 佛法是健康長壽之本。○ 莫思孝親很難,唯是順從地說好好。○ 往生是如來的工作本願力因出自力而很難。○ 聽到的記住的皆抛捨依赤裸裸慈親的懷抱。○ 真是無奇不有哦盲者在闇夜到橋畔找錢包。○ 思現在臨終的是母親是孩子呀地說法吧誠心誠意地。○ 雖説浮生如夢却憂苦没有佛法就無喜悦。○ 鼻子「竪」的長耳朶「橫」地長在兩側橫竪無法老實聽話的傢伙。教 行 信 證 拜 讀 記(8)總 序(三)141 罪消滅的問題就叫「滅罪論」。滅罪論很難。本來,罪皆惡,惡是罪。善惡的問題是倫理學處理的          問  題。倫理學也有種種的學派,學派不同,善惡的想法也不同。但是柏拉圖和康德的想法,立理想        的世界或立最高善,人以此為理想而行動。又格林等講自我實現説,提唱應和所有的人類一起發揮          大我。又美國實用主義的哲學説讓社會的人幸福的行為是善,加諸毒害的行為是惡。又純粹意志的          倫理學説意志是純粹的話就是善。雖有種種的説法,因有理性命令「惡不可為,善應為之」故,康          德説此命令是絶對的説法是正確的。142 大乘佛教如何想呢?《般若心經》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是真理。在講惡的根源的無明是無          體,不是真的存在,雖如此,從人類的世界無明盡、惡没有了這樣的事也没有。143 禪宗常立於絶對界言物,教勿被善惡等相對的想法所囚。故教「莫思善莫思惡」。善也好惡也好,          皆不是有個實體説這是善是惡,二者皆不可得。不可得是「空」的意思。144 《大學》是孔子的教法,講「明明德」,說要明人本來所持有的明德(如佛性)。《中庸》講      要如實地發揮「本然之善」(人本來的真實),說這是天(如神、佛性)的命令。《大學》和《中          庸》皆是接近佛教的學説。145 基督教説神造萬物,又講神是善、愛,但是對於惡的起源則無法有所交代。淨土真宗的人應好好的          專心於研究善惡(罪)的問題才是。146 議論的話是没完没了的,事實上人有惡(罪)。有惡(罪)的話,依因果的道理不得不受苦。這是          真理,是事實。那麼如何處置此罪呢,這是實際的問題。凡夫没有力量處置罪的問題。無力的話,          怎麼辦呢?這點讓人受苦。「總序」曰:「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恵日」,這是最高善的回答。光是這          一句話,就知親鸞聖人不是普通的人,是了不起的人物地垂恭敬頭啊。147 依據天文學者之說,光是銀河系就有二千億的星星,像太陽一樣的星球在大宇宙中有無數。從釋尊          的時代就有此大宇宙是無限呢或有限呢的問題,但是没有答案。若是無限的話,即使是神也無法造          無限。即使是有限,萬物不生不滅故,無法造不生不滅之物。問善的起源為何、惡的起源為何、自          然物的起源是愚痴。又無明,是「無明無體」,不是積極的存在。但是因現實中人生是無明為罪本          故,不處理之不行。148 因為提到「無明闇」,無明是反光明,反大智大悲,是一切罪的根源。無明的原語是Avidya,是無智        的意思。有的學者説這是人類欲生的欲望。天台宗的學問做了很詳細的研究,有「根本無明」、            「枝末無明」、「塵沙無明」等。佛教是無明和光明的戰爭。149 真宗的人,誰都常在口上掛著「我是罪業深重的人」,但是深入探討無明的人没有。以前認真的修          行者,都是拼著命和無明作戰的。「無明」是如何的根深蒂固,不是修行者無法吟味之。真宗的人          常説:「無論如何也無法如何的我,如來…」,不知這是已深掘到無明在説呢,還是因為無法頂戴信        心在泣訴呢?《教行信證》的文字,一字一句皆是聖人賭著生命的真生命的言語。桂老師説這是            「聖人的法身」。若輕看一字一句的話太遺憾了。150 深掘「無明闇」時,「無礙光明」就活了。邊聽聞説法邊打瞌睡的人,無法知道「無礙光明破無明          闇惠日」的真滋味。無法吟味之者,不是信心。最好能用幾十年地吟味此一句。以前,有位叫盤珪          禪師的人用了二十年憶念《大學》的「明明德」一句話。神戸有位常出入島田龍逸師的寺院的老婆          婆,雖是女衆,在她聽到趙州禪師回某僧「狗有佛性也無」的公案(問題),答「無」後,一直不          斷地思索這「無」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二十年之久。這位老婆婆後來能與學者井上秀天先生對法。真          宗的人亦如是,最好能持續地憶念什麼是「無明闇」。天親菩薩的安心是「無礙光明」一個。真宗          的學者中有人標新立異説「疑無明」,這是不太好的事。151 真宗,如「正信偈」也有提到,「不斷煩惱得涅槃」是真宗。這叫做「本願一乘」,又名「圓頓一          乘」。在聖道門,是斷煩惱成佛的教法,在基督教是由神寛恕罪。在真宗,講滅罪往生(密益),          但在現實是「不斷煩惱得涅槃」。此處講「破無明闇惠日」是現生的利益,指被攝於攝取光明中。152 「疑」也好,「貪瞋煩惱」也好,皆是無明。但是「疑」叫「顯破」,現實地被破,而貪瞋煩惱叫          「密益」,起煩惱的當下已被如來斷的就叫密益。光 海 莊 嚴 倫 理 和 宗 教(六)以上就柏拉圖(參考大西祝博士的《西洋哲學史》)作了概述。因為覺得要叙述柏拉圖的倫理說、宗教論,有必要再詳述他一下,所以依據AlbertSchveglar博士的西洋哲學史再檢討柏拉圖的歷史和學説。柏拉圖於紀元前427年(或説428-347),出生於雅典的名門世家。柏拉圖讓人感到不思議的是其一生選擇過著隱遁的生活。當時希臘在世界上是精神文化的先驅者,與印度文化同樣指導著人類。直到蘇格拉底逝世為止,柏拉圖仰蘇格拉底為師地精進於「德」與「智」。柏拉圖也有許多弟子,也有不少著作。日本從以前即在世界「三聖人」∥釋迦如來、孔子、基督之外,再加上蘇格拉底為「四聖人」。其中誰最偉大,學者們各有所見。在歐美,基督和穆罕黙德並為最偉大的偉人、宗教家。在東洋,釋迦牟尼世尊最被尊敬,其次是孔子。歐美人的所見和東洋人所見,標準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但是經典最多(大正大藏經有一萬數千卷),哲理深遠者,能與華嚴、天台、真言、禪匹敵的宗教及哲學其它無法見到。信心之純粹者及淨土真宗者没有。基督雖自稱是「神之子」(有時自説是「人之子」),但是釋尊徹頭徹尾是名實相符的「佛陀」。佛弟子没有一人不尊佛陀釋迦牟尼世尊,大家皆思佛陀是「久遠的佛陀」,驚歎、稱讃,垂恭敬頭。後世的大師、高僧們亦没有一人不仰釋尊是「佛陀」。英國的詩人阿諾德用詩寫釋尊傳《亞洲之光》,我則寫了釋尊傳題名《世界之光》。阿諾德認為基督是「世界之光」。比較佛教和基督教,可歸類如下:(一)釋尊與三世諸佛齊等,無師獨悟宇宙的根本原理「空・無我」成了佛陀。又是久遠的佛陀,這回依萬古不易的真理、佛道成佛,同時是本師法王久遠的阿彌陀如來的應化身,出現於這世間。基督作為「神之子」誕生於以色列。說是「神之子」,有時其如此自説,有時亦自説「人之子」,但是没有說過自己是「神」,也不曾教說過一切的人終得成神。(二)佛的證悟,是「空・無我」的證悟(佛智),以大智大悲濟度衆生。基督教人創造天地的神之存在,教人依信神可從罪中被救。「神的救度」,不是指人成神,亦不是體證成神之道,僅説死後入天國,而且救的對象僅限於人類,其他的動物絶對無法獲救,因為牠們没有靈魂故。其實,就天國和靈魂亦有問題,但是「神的存在」是根本問題,永久的謎。(三)佛教講知道人的幸不幸是各自的「業」(就人的行為及幸不幸,講惡因惡果的真理及從因至果的内面的必然的法則叫做業),即是知「迷悟染淨的因緣」。即佛教説「迷悟染淨」,基督教説神的攝理(Providence),説萬物的生成流轉也好、天體的運行也好,全都是神所支配。(四)基督教說神是超越萬物的存在,同時内在(Immanence)於萬物之中。佛教説「心佛及衆生,其本性同一無差別」。(五)佛教因「身心不二」(道元禪師)是原理故,不講離肉體有永久不滅的靈魂存在。基督教,聖書處處説靈魂(Soul)。Soul是婆羅門教講的Atman(我)。(六)佛教,本體論講真如(法性、心性、佛性)、「空・無我」、「三諦圓融」的真理及「四法界」的真理。基督教説「我(基督)是道、真理(真實)、生命」,其真理始終在説「神創造天地」。(七)就善惡的問題,佛教契「空・無我」的天地之真理、契「三諦圓融」的真理、契「四法界」的真理,亦以契「心性」之光的「智慧」和「慈悲」者為「善」,不契之的行為作「惡」。就惡的起源,如《心經》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是「惡」的根本的理論。又「無明」(avidga)(無智、渴愛、欲生的欲求)為惡的根源。無明是光明的欠缺,其本體雖是無,對凡夫而言是無始無終。並不見得要問其始源。證悟一看的話,「無明即明」。西洋的哲學家、倫理學者及神學者,就善惡立有種種學說,但是尚未看到超越《心經》之說的殊勝之說。佛教悟「空・無我」的真理,依大智大悲的線行動的是善,反之的行為即是惡。柏拉圖的倫理說亦未進步到這裡。其他的哲學家、神學者之説亦是同樣。宗教依最高的倫理説可判斷其真偽。最高的倫理說依「空・無我」的最高宇宙的真理可判斷。哲學亦以「空・無我」的哲學、「三諦圓融」等佛教哲理為最高峯。再重複地說一次,柏拉圖是紀元前427年(一説428-347)出生於希臘的文化及産業的中心地雅典。(一)他在少年時代目睹了祖國墮落的開始和政治的腐敗,但是與其當政權的殉教者,他選擇了一生從事學問。(二)他的修學時代,是二十歲時依止蘇格拉底,學了蘇格拉底的教說,及接觸其典型的崇高的人格八年。(三)遊學時代,他遊學到過小亞細亞、昔蘭尼、埃及、南意大利、西西里等地。在南意大利知道當時全盛期的畢達哥拉斯哲學。柏拉圖有句名言:「統治者必須是哲人不可」。孔子説:「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拱)之。」(論語)。作為實踐倫理,孔子留下《孝經》和《論語》等極好的教法。倫理哲學則有《大學》的「明明德」、《中庸》(孔子的孫子,子思著)的「誠者,天之道也。」「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從之,可察知倫理哲學的基本,實在是說得好極。孔子,還有《孝經》曰:「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這即是佛教所說的因果應報的真理。基督也説:「汝等要敬父母,為能長命於地上」。柏拉圖說「理想」,以「最高善」名為「神」。蘇格拉底信奉希臘古來特有的諸神信仰,對諸神懷有虔敬的心。在蘇格拉底倫理哲學的可見者比較少,以通俗的言語向青年説實踐倫理。受世人的尊敬,給世人魅力的是蘇格拉底的人格崇高故。蘇格拉底於紀元前469年出生於希臘的雅典。没有罪的他却被裁判官們判處死刑,紀元前399年,蘇格拉底飲毒杯死亡。若問日本民族的固有文化,說什麼也没有決不誇張。聖德太子的時代輸入了佛教和儒教,日本的神道汲取了佛教的真理而成形,日本民族本來是多神教。神道是和國家的儀式結合的日本民族儀式,嚴格的說不是宗教。然於事實,因神為宗教信仰的對象,國民向之祈願祈禱故,在今日成了一種宗教,故神道没有宗教所謂的教義。總而言之,教養日本民族至今日的是「神」、「儒」(儒教)、「佛」的三教。後來,基督教輸入,戰後出現好幾萬的新興宗教。日本人的腦中一片混亂。柏拉圖遊學埃及、南意大利、西西里等地,十年後返回雅典,在郊外設立了Academy學園,聚集了很多弟子,自此是柏拉圖進入圓熟的時代。柏拉圖擁有來自父親遺產的莊園。其後,只有他再度三度地到西西里旅行的記錄,没有留下太多的歷史。柏拉圖旅行這些地方時,實現了道德上及政治上的理想,新的統治者依哲學的教育,結合了哲學和政治。但是西西里的王狄奥尼索斯二世,是欲想名聲超群的平凡君主,所以他讓柏拉圖的理想落空。蘇格拉底與市中的任何人都能談哲學,柏拉圖則只與弟子談哲學。有許多國家上門請他製作法典,他也應允了。如此,柏拉圖成為各方面尊敬的目標,直到最後仍是精神奕奕,八十一歲,紀元前347年逝世時,手中仍是握著筆(一說是在參加婚禮的祝宴時長眠不起)。遺骸葬於Academ附近的色拉米庫。釋尊八十歲入涅槃,孔子八十歲逝世,柏拉圖八十一歲辭世。基督僅三十二歲,尚未達圓熟即露消於十字架上。但在基督,也能逃亡吧。自說是為「神之子」出生,為背負一切人類的罪,為有罪的人作犠牲,而自行上十字架死亡。基督的處刑,詳細記錄於「馬太傳」,依一弟子猶大的背叛而被捕,栽判官彼拉多為首席,大衆栽判的結果,露消十字架上。傳說死後第三日蘇醒昇天了。基督無罪被處刑,此點,蘇格拉底也是同樣的遭遇。蘇格拉底的處刑,是因為有三十個政敵的緣故。基督的情形是大衆栽判故,有人認為是被大衆反對吧,但是大衆裡也有異教徒,也有猶太教徒。法然上人和親鸞聖人的處刑(流罪),是由於嫉妬念佛盛行的南都北嶺的大僧都們的諫言。日蓮上人由於言行太過偏激的緣故,被流放到伊豆,他高擧「四箇格言」(念佛無間・禪天魔・真言亡國・律國賊)(遺文有五處),又寫暴論《立正安國論》彈駁法然上人的《選擇集》,所以被處流罪。創價學會亦於明治三十一年以後相當狂行。日蓮宗在日本弘通《法華經》這點是有偉大的功績,但是好像尚未確定是「法本尊」(題目為本尊)或是「人本尊」(釋迦如來為本尊)。又上人亦使用「淨土」的字眼,其說明並不充分。又《阿彌陀佛論》,現在看梵文的《法華經》,「普門品」(第二十四章)明確的說著法藏菩薩的事,「念佛無間」的用語不得不改。願 力 無 窮無限如空的智慧無限似海的慈悲  吾安就罪也障也原封的現狀我們造的罪亦有限,心的想法亦有限。有限凡夫的力,比起無限大智大悲的本願力的話似重是輕,似大是小。「願力無窮不思議罪業深重亦不重   佛智無邊不思議散亂放逸亦不捨」(和讚)没想到能被發現這天地,慶喜被調熟為要墮也無法墮之身。用佛智之眼放眼人生的結論是:雖然無論做什麼也不為障礙,但是没有不論做什麼也没有關係。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瑞 劒編集 後 記「朦朧的心雲被一聲的南無阿彌陀佛拂走願力不思議之日出也仰望的今日最可慶喜」(瑞劒老師)慈光下,謹賀新年。在持續世情的不安定、世界經濟蕭條的旋風中,1978年開幕了,今年亦似會是烒煉的一58年。實是澆末五濁的惡世,「到處無餘樂,唯聞愁嘆聲」(定善義)的實相歷歷現前。在此中,《法雷》亦漸入第二年,已到十三期,深切地感到被參加「大音宣布」的聖業的慶喜與重責。年初,首先祝賀瑞劒老師長壽與健康。老師誕生於明治十八年十月六日,今年九十四歲,文筆寄法宴的熱意與氣勢,钁鑠有凌越壯者者,感受是學・德・信・熱的權化不單是編集者一人。現在老師正着手寫「教行信證拜讀記」「正信偈的真髓」「和讚的真髓」的原稿,不久將能在本誌連載之吧。敬請拭目以待。願老師健康,同時亦請大家繼續支持與指教。最後祝讀者諸位康健。(瑞黙)譯者 感 言拜讀到老師這篇五十四歲時寫的「編集後記」,不覺眼眶濕潤,老師對恩師瑞劒老師的敬重,令人感涙與慚愧。不知不覺《法雷音》第十三號了。老師出生於一九二四年二月十七日,今年八十七歲。感恩此身能被慈親被老師牽著手浸在法海的世界,以前被老師叫喚時,没有特別的感受,甚至在翻譯時被叫喚曾起過煩惱覺得老師好吵。但是現在當一聲聲的「瑞覺呀」「瑞覺呀」從臥病在床的老師口中傳來時,驚醒原來這是「呼喚聲」。所有的妄念妄想皆於聲聲的呼喚聲前消散,有的只是無限的慚愧與感恩。翻譯中,深深地感受到原來字字句句是瑞劒老師法身慧命的躍動呀。以前拜讀《法雷》,被感動被吸引,但也僅是那樣而已。但是現在發現原來慈親的悲懷、親鸞聖人的精神,皆與瑞劒老師的生命躍動於瑞劒老師的法語中,而將我導入這活潑潑的法海内的是我的老師瑞黙恩師。没有值遇老師的話,愚惡的我根本無法頂戴真宗奥妙的法義與生命。翻譯這一期法雷音時,還有一個感動的是:「阿彌陀佛一露臉,眾生一個個的得度去」(瑞劒老師)這是在日本聽老師開示過的瑞劒老師的法語,但是當時並没有真正的明白。剛好最近都是陰雨綿綿的天氣,原本好天氣的話,不用半天就會乾爽的衣物,現在都晾了兩天了還濕潮潮的。於是只好拿出除濕機來「除濕」(有乾燥衣物的功能)。在除濕六小時後,衣物總算陸陸續續的「乾」了。在畳手上的衣物時,想到太陽真是了不起,只要太陽公公一露臉,不用半天,衣物不止乾爽,還有日曬的香味。憶起老師開示過的「阿彌陀佛一露臉,眾生一個個的得度去」,原來是「太陽」(阿彌陀佛)只是露臉而已,没有做什麼多餘的動作,就讓濕物乾爽(若不生者)了。但是儘管凡夫如何開動自力這部除濕機,不論花了多少鐘頭,依然無法有陽光的效果(日曬的香味)(衣物雖會乾,却没有日曬的乾爽)出來。是啊,「阿彌陀佛一露臉,眾生一個個的得度去」。祝老師法體安康,亦願同朋們繼續支持與勉勵。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瑞覺合掌)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五)(英文原文附於後)婆藪槃頭菩薩造 曇鸞大師註解稻垣最三(瑞劒) 稻垣瑞雄(3. 釋術語:續前*1)ii.實功德相者,有二種功德:1.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2.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云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諦(真諦與俗諦)故。云何不虛偽?攝眾生入畢竟淨故。iii. 「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者,持(總持者,意為總攝一切,梵文為陀羅尼Dharani),名不散不失。總,名以少攝多。iv.偈,言五言句數。願,名欲樂往生。說,謂說諸偈論。總而言之,說所願生偈總持佛經與佛教相應。相應者,譬如函蓋相稱也。第四章第四念門:觀察門A.淨土1. 清淨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 第3首偈一、二句)此已下是第四觀察門。此門中分為二別。(1) 一者觀察器世間莊嚴成就。(2) 二者觀察眾生世間莊嚴成就。此句已下至「…願生彼阿彌陀佛國(第15首偈一、二句)」是觀器世間莊嚴成就。觀器世間中復分為十七別。至文當目。此二句即是第一事。名為「觀察莊嚴清淨功德成就」。此清淨是(淨土)總相。佛本(因地菩薩時)所以起此莊嚴清淨功德者,見三界,是虛偽相,是輪轉相,是無窮相,如蚇(尺音)蠖(屈伸蟲,一郭反)循環,如蠶( 才含反)繭(蠶衣,公殄反)自縛。哀哉眾生締(結不解。帝音) 此三界,顛倒不淨。欲置眾生於不虛偽處,於不輪轉處,於不無窮處∣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成就者,言此(淨土)清淨不可破壞、不可污染,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壞相也。觀者,觀察也。彼者,彼安樂國也。世界相者,彼安樂世界清淨相也。其相別在下。「勝過三界道」,道(梵文gati,在此譯為「三界六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此果酬如此因;通因(因果律)至果(六道中的某一道),通果酬因,故名為道。三界者,( 1 )一是欲界,所謂六欲天,四天下人、畜生、餓鬼、地獄等是也。(2)二是色界,所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天等是也。(3)三是無色界,所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天等是也。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7307.html 法雷音 013 2023-10-30 2024-10-30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7307.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7307.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3-10-30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7307.html

法雷音 013

卷 頭 言
元旦日出猶如正覺山上放光芒
《教行信證》總序之文曰:「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難度海」指生死的苦海。如何度此苦海呢?唯有「難思弘誓」,唯有本願力。
弘誓,廣大如虛空,具諸妙功德。《歎異抄》述之道:「彌陀誓願不思議,救度我令遂往生」。勿問如何做才能被救,如何做才能得到佛的垂青?「難思弘誓」,則是「誓願不思議救助」。不可思議的佛智「難思弘誓」,是如來的無量力功德。仰信一願力能安心、安堵的亦是「難思弘誓」之力。
九十三歲瑞劒
新 春 寄 語
元旦日出猶如正覺山上放光芒精神界的日出是大聖釋迦牟尼如來。人類有如河流,生來去、生來去。從哪裏生出來的呢,又往何處去呢?為何出生,又為何去呢?
心之中流著無上的法則,有著明確的業鏡。被法的鏡子照時,心闇、身昏、生活亦暗闇。此心的闇從何時開始,何時晴呢?
人類希望光明,追求光明,但是無法對人言喩的暗闇却充滿著内心。不知闇是闇在生活的人、知道闇而不知晴朗之道的人、追求晴朗而陷於絶望的深淵的人;走在巷子裏的人也好,在家裡睡覺的人也好,浮躁的人也好,不論是哪種人,無不在闇中喘著息。法界悉是闇夜,長長的闇夜。
今日正是新春元旦的日出,那是釋尊的出現、是大正覺。元旦的日出就如正覺山初照一樣,佛陀的教法光被十方世界的有情,晴朗十方群生的長夜之闇。慈悲的光明、智慧的光明、名號不思議的光明,是本願一乘無上的法門。
大聖釋迦牟尼世尊的大正覺,即是彌陀光壽的南無阿彌陀佛。法界的大生命為阿彌陀如來的大生命的光壽二無量,成為一切衆生的光明、生命。只有如來悲智的光明能晴朗我們的無明闇。請瞻仰如來的光明!請聽大慈悲心的聲音!
南無阿彌陀佛真可貴,那是光明無量的佛、壽命無量的如來的名號故,又為對聞信一念歡喜讚仰的人,不捨一人,悉令入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的覺城之力故,所以南無阿彌陀佛真可貴,極其可貴。
元旦呀南無阿彌陀佛春之春。
元旦呀南無阿彌陀佛寶之船。
南無阿彌陀佛是彌陀回向的名號,功德遍滿十方。年一過,萬國一樣的春天。真實之春在何處呢?是無礙光明照耀的天地,是悲智的名號響流的世界。納此天地於一心,納此世界於一家的一心一家,是充滿希望、和平和慶喜的一心一家。真是可貴呀。
「大悲願船清淨信心為順風 無明闇夜功德寶珠為大炬」(略文類)能為吟味佛教、聽聞佛語、仰信佛願之身,人生是無論何物也無法取代的幸福之人。不論浮世之風如何寒冷、人生航路如何波濤汹湧,
常與如來共起,與如來共生活,希望和生命在其中。
元旦呀南無阿彌陀佛事足矣。
信 心 銘 十三
信卷的「成就文」的解釋
親鸞聖人在「信卷」解釋「聞其名號」的「聞」字曰:
「然經言聞者,衆生聞佛願的生起本末,無有疑心,是曰聞也。」
又釋「信心歡喜」曰:
「言信心者,則本願力回向之信心也。言歡喜者,形身心悦豫之貌也。」
釋「乃至一念」曰:
「言乃至者,攝多少之言也。言一念者,信心無二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
這是聖人就本願成就文的解釋,忽視的話太可惜。本願力回向的信心者,阿彌陀如來呼喚我就是本願力回向。「被喚歸慈親的故鄉」地覺得如來的呼喚的可貴的就是信心。「聞其名號」,即是感恩頂戴阿彌陀如來的本願力回向的南無阿彌陀佛的「呼喚聲」。
二河白道的呼喚聲是: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衆不畏不墮於水火之難。」
◆「呼喚聲」的原意
窺阿彌陀如來的「呼喚聲」的根本,一是因為有罪惡深重的這個我,一是大悲的本願。
八萬四千的法門高雖高,皆是「自心的聲音」。
阿彌陀如來的四十八願是呼喚用自心之聲無法獲救的愚惡之我們的親切的「呼喚聲」。濃縮四十八願的第十八的王願是:
「如來説:為了汝已準備好至心・信樂的寶貝,所以用那寶貝到安養淨土來。」
本願成就的南無阿彌陀佛説:「我已為汝準備好救度汝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寶貝』,那寶貝喚著汝哦。」
南無阿彌陀佛是對沈於無明闇夜、生死苦海之我的「呼喚聲」。已經飲用了生死海水而昏迷了的我,是慈親方才不斷地把我喚醒來。喚著我的是必定救度的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凡夫獲救之道唯是被喚醒而已。
被「呼喚聲」覺醒的話,之後唯是看慈親的臉「南無阿彌陀佛」而已。見了慈顔後,没有必要想慈親救不救我了。南無阿彌陀佛是慈親、是慈顔、是慈親的「呼喚聲」。
◆ 若非「呼喚聲」的話
與其焦慮還没獲得信心,不如頂戴慈親不分日夜久遠劫來不斷地喚著我的慈親的大慈悲12
心好可貴要來得好。
教義和哲學雖也是有趣,一旦到了臨終的話,若不是慈親的「呼喚聲」的話來不及。釋迦如來一代的說法,總而言之,是阿彌陀如來的本願力的一「呼喚聲」。
◆ 如來是真實,真實是如來
如來是真實,真實是如來。親鸞聖人在比叡山二十年的修行欲從自身磨出真實者的佛性,結果是白忙一場。即使想在自己的内心找真實,因為底下的凡夫之身故,他發現自己連「發心、修行、菩提、涅槃」的第一階段的「發心」尚且做不到。發心即是發菩提心,必須從内心真實地發四弘誓願不可,但這到底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和讚》曰:
「自力聖道菩提心心念言語亦不及
常沒流轉之凡愚如何可能令發起」
因此,聖人三百六十度的大轉變,發現了原來凡夫没有真實,真實只有慈親有。這是三百六十度的轉變。
以此眼看御本典時,阿彌陀如來的教亦真實,行亦真實,信亦真實,證亦真實。只有依如來的真實,什麼也不行、什麼也做不到的愚惡凡夫就依如來的「真實」輕輕鬆鬆地入光明的真實報土。「呼喚聲」是如來的真實。
被喚歸慈親鄉
◆ 勅命是如來的真實
親鸞聖人從製作《教行信證》開始,滿九十年的辛苦皆是為了希望末代的衆生能不留一人都得到「真實的信心」。所謂的真實的信心,不是幾十年被惡知識牽引:「要獲得信心喲」、「汝已獲得信心了」那樣的信心。唯是覺醒於如來的真實心的這一大事而已。這一次,今生的這一次,不論是誰都應完全地抛捨平時不好的執心,覺醒於如來的「真實」。這就是所謂的「廻心懺悔」。覺醒於如來的「真實」的話,「獲
得信心」啦。「想安心」啦的心自然會消失吧。
如來的真實是如來的「呼喚聲」,不需要轉來轉去地找其他。《御文章》曰:
「信心者,即真實的心,不是凡夫的迷心,完全是佛心也。」
如來的真實是「南無阿彌陀佛不讓汝下墮哦」地喚著我的大慈悲心的真實。但是很多人都以為自己有獲得信心的力量,而想要「獲信、獲信」。獲得的信心什麼用處也没有。又有很多人想要「已獲信」的「自覺」、想要已頂戴信心了、想要安心,却忘了有什麼比本願招喚的勅命更牢靠的誓願呢?有什麼比勅命更讓我安心的呢?有什麼比勅命更顯示如來的「真實」的呢?
◆ 信卷「至心」的解釋
聖人在「信卷」解釋阿彌陀如來的「真實」曰:
「一切群生海,自從無始以來,乃至今日至今時,穢惡污染無清淨心,虛假諂偽無真實心。是以如來悲愍一切苦惱衆生海,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行菩薩行時,三業所修(三業的運作)一念一刹那無不清淨、無不真心。如來以清淨真心,成就圓融無礙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説至德。以如來至心(真實)回施(給與)諸有一切煩惱惡業邪智群生海。則是彰利他(利益衆生)真心故,疑蓋無雜。斯至心則是至德(不可思議最上的功德)尊號(南無阿彌陀佛)為其體也。」
如來清淨真實的真心南無阿彌陀佛之「呼喚聲」外,没有凡夫獲救之道。
如此即知凡夫没有真實。頂戴信心者,即頂戴如來的「真實」。頂戴如來的真實者,即「著眼於如來的真實」。著眼於如來的真實者,即聞本願招喚的勅命「南無阿彌陀佛之呼喚聲」。
聞,這邊什麼準備、聞的資格也不需要。呼喚聲的對象是這個凡夫的我。聞之外既無信心亦無安心。能慚愧感恩地頂戴「佛要救度我這樣一無是處的人啊」的話,那就是聞了,那就是信心,那就叫「聞即信」。呼喚聲外,想這想那的都是計度!
◆ 信心是如來的大慈悲心
所謂信心,用第十八願成就文看的話,有「聞其(十七願)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聽聞名號的名義(由來),如此愚痴無智的我,是慈親方有救,以慚愧感恩佛「以自身的誓願力、大慈悲力、大智慧力和正覺的功德力救度汝喲」地喚著我的一念,當下即住正定聚位,入光明攝取的生活。所謂一念,是一心一向的意思,又顯如來的功德力廣大無邊。又如來的力量強烈故,機方的我任何造作也没有,依思感恩的一念即住不退之位。
聽聞如來是什麼樣的佛時,自然信心生起。不是自然地生起的信心的話,不是真正的信心。想要信心,處心積慮地不要忘記它,這樣的信心是假的。自然地生起的信心故,那信心雖是我頂戴的信心,完全是如來的大慈悲心,這就叫做本願力回向的信心。
隨想 功 德 的 寶 珠
○ 宗教幾十萬,有邪教、有正法。正邪的區別在哪裡看呢?所謂佛説和能入三昧海的人所說的話是正法。
○ 違反因果的道理的宗教,全皆是邪教。
○ 要判別宗教的正邪,得幾十年的研究大乘佛教不可。没有學問的人,最好信聖人和高僧們説的話。
○ 為了得到現世的利益,祈求神或佛的宗教,也可斷定為邪教。
○ 真宗的七高僧:在印度是龍樹、天親。在中國是曇鸞、道綽、善導。在日本是源信、源空(法然上人)。
○ 華嚴、天台、真言、禪的祖師們和大學者們,亦是佛的再來。
○ 各宗的高僧們的偉大處,是今日的凡夫無法想像的偉大。
○ 釋迦牟尼如來是佛、一切智者,為了説阿彌陀如來的本願而出現。
○ 佛是無我的大慈悲和無分別的大智的持有者。
○ 依阿彌陀如來的大智的光明、大悲的光明、即依正覺的功德力,一切衆生得往生的。
○ 想要獲得信心、稱念佛去往生的人,無法往生。
○ 要如何凡夫才能往生呢?依如來的功德力往生的。
○ 没有認真地思惟無常和罪惡、地獄和淨土的人,不論聽了多少佛法也不行。
○ 凡夫没有力量也没有智慧,戒、定、慧的修行没有一樣做得到,却想要做點什麼求往生,有這樣的心的     話,絶對無法往生。
○ 學者落於學的窠臼,愚者落於愚痴的窠臼,到寺院參拜的人稍微知道些許教義,就自以為自己能往生       了。不論哪個都不行。
○「五濁惡世之吾等唯依金剛之信心永捨生死之輪廻必至自然之淨土」(高僧和讚)
○ 不知因果,不懂佛的尊貴的人,不論說了多少法,亦是徒勞。
○ 即使是不識一丁的人,也有懂得如來的慈悲的,這是前世的宿緣。
○ 正信偈、和讚、御文章,最好用一生頂戴之。
○ 善知識説的話,勝過千場萬場的說法。所謂善知識指的是如來、聖人。
○ 如山崩岩石墜落般,業的報應無法阻止。
○ 佛法是健康長壽之本。
○ 莫思孝親很難,唯是順從地說好好。
○ 往生是如來的工作本願力因出自力而很難。
○ 聽到的記住的皆抛捨依赤裸裸慈親的懷抱。
○ 真是無奇不有哦盲者在闇夜到橋畔找錢包。
○ 思現在臨終的是母親是孩子呀地說法吧誠心誠意地。
○ 雖説浮生如夢却憂苦没有佛法就無喜悦。
○ 鼻子「竪」的長耳朶「橫」地長在兩側橫竪無法老實聽話的傢伙。
教 行 信 證 拜 讀 記(8
總 序(三)
141 罪消滅的問題就叫「滅罪論」。滅罪論很難。本來,罪皆惡,惡是罪。善惡的問題是倫理學處理的          問  題。倫理學也有種種的學派,學派不同,善惡的想法也不同。但是柏拉圖和康德的想法,立理想        的世界或立最高善,人以此為理想而行動。又格林等講自我實現説,提唱應和所有的人類一起發揮          大我。又美國實用主義的哲學説讓社會的人幸福的行為是善,加諸毒害的行為是惡。又純粹意志的          倫理學説意志是純粹的話就是善。雖有種種的説法,因有理性命令「惡不可為,善應為之」故,康          德説此命令是絶對的説法是正確的。
142 大乘佛教如何想呢?《般若心經》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是真理。在講惡的根源的無明是無          體,不是真的存在,雖如此,從人類的世界無明盡、惡没有了這樣的事也没有。
143 禪宗常立於絶對界言物,教勿被善惡等相對的想法所囚。故教「莫思善莫思惡」。善也好惡也好,          皆不是有個實體説這是善是惡,二者皆不可得。不可得是「空」的意思。
144 《大學》是孔子的教法,講「明明德」,說要明人本來所持有的明德(如佛性)。《中庸》講
      要如實地發揮「本然之善」(人本來的真實),說這是天(如神、佛性)的命令。《大學》和《中          庸》皆是接近佛教的學説。
145 基督教説神造萬物,又講神是善、愛,但是對於惡的起源則無法有所交代。淨土真宗的人應好好的          專心於研究善惡(罪)的問題才是。
146 議論的話是没完没了的,事實上人有惡(罪)。有惡(罪)的話,依因果的道理不得不受苦。這是          真理,是事實。那麼如何處置此罪呢,這是實際的問題。凡夫没有力量處置罪的問題。無力的話,          怎麼辦呢?這點讓人受苦。「總序」曰:「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恵日」,這是最高善的回答。光是這          一句話,就知親鸞聖人不是普通的人,是了不起的人物地垂恭敬頭啊。
147 依據天文學者之說,光是銀河系就有二千億的星星,像太陽一樣的星球在大宇宙中有無數。從釋尊          的時代就有此大宇宙是無限呢或有限呢的問題,但是没有答案。若是無限的話,即使是神也無法造          無限。即使是有限,萬物不生不滅故,無法造不生不滅之物。問善的起源為何、惡的起源為何、自          然物的起源是愚痴。又無明,是「無明無體」,不是積極的存在。但是因現實中人生是無明為罪本          故,不處理之不行。
148 因為提到「無明闇」,無明是反光明,反大智大悲,是一切罪的根源。無明的原語是Avidya,是無智        的意思。有的學者説這是人類欲生的欲望。天台宗的學問做了很詳細的研究,有「根本無明」、            「枝末無明」、「塵沙無明」等。佛教是無明和光明的戰爭。
149 真宗的人,誰都常在口上掛著「我是罪業深重的人」,但是深入探討無明的人没有。以前認真的修          行者,都是拼著命和無明作戰的。「無明」是如何的根深蒂固,不是修行者無法吟味之。真宗的人          常説:「無論如何也無法如何的我,如來…」,不知這是已深掘到無明在説呢,還是因為無法頂戴信        心在泣訴呢?《教行信證》的文字,一字一句皆是聖人賭著生命的真生命的言語。桂老師説這是            「聖人的法身」。若輕看一字一句的話太遺憾了。
150 深掘「無明闇」時,「無礙光明」就活了。邊聽聞説法邊打瞌睡的人,無法知道「無礙光明破無明          闇惠日」的真滋味。無法吟味之者,不是信心。最好能用幾十年地吟味此一句。以前,有位叫盤珪          禪師的人用了二十年憶念《大學》的「明明德」一句話。神戸有位常出入島田龍逸師的寺院的老婆          婆,雖是女衆,在她聽到趙州禪師回某僧「狗有佛性也無」的公案(問題),答「無」後,一直不          斷地思索這「無」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二十年之久。這位老婆婆後來能與學者井上秀天先生對法。真          宗的人亦如是,最好能持續地憶念什麼是「無明闇」。天親菩薩的安心是「無礙光明」一個。真宗          的學者中有人標新立異説「疑無明」,這是不太好的事。
151 真宗,如「正信偈」也有提到,「不斷煩惱得涅槃」是真宗。這叫做「本願一乘」,又名「圓頓一          乘」。在聖道門,是斷煩惱成佛的教法,在基督教是由神寛恕罪。在真宗,講滅罪往生(密益),          但在現實是「不斷煩惱得涅槃」。此處講「破無明闇惠日」是現生的利益,指被攝於攝取光明中。
152 「疑」也好,「貪瞋煩惱」也好,皆是無明。但是「疑」叫「顯破」,現實地被破,而貪瞋煩惱叫          「密益」,起煩惱的當下已被如來斷的就叫密益。
光 海 莊 嚴 倫 理 和 宗 教(六)
以上就柏拉圖(參考大西祝博士的《西洋哲學史》)作了概述。因為覺得要叙述柏拉圖的倫理說、宗教論,有必要再詳述他一下,所以依據AlbertSchveglar博士的西洋哲學史再檢討柏拉圖的歷史和學説。柏拉圖於紀元前427年(或説428-347),出生於雅典的名門世家。柏拉圖讓人感到不思議的是其一生選擇過著隱遁的生活。
當時希臘在世界上是精神文化的先驅者,與印度文化同樣指導著人類。直到蘇格拉底逝世為止,柏拉圖仰蘇格拉底為師地精進於「德」與「智」。柏拉圖也有許多弟子,也有不少著作。
日本從以前即在世界「三聖人」∥釋迦如來、孔子、基督之外,再加上蘇格拉底為「四聖人」。其中誰最偉大,學者們各有所見。在歐美,基督和穆罕黙德並為最偉大的偉人、宗教家。在東洋,釋迦牟尼世尊最被尊敬,其次是孔子。
歐美人的所見和東洋人所見,標準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但是經典最多(大正大藏經有一萬數千卷),哲理深遠者,能與華嚴、天台、真言、禪匹敵的宗教及哲學其它無法見到。信心之純粹者及淨土真宗者没有。基督雖自稱是「神之子」(有時自説是「人之子」),但是釋尊徹頭徹尾是名實相符的「佛陀」。佛弟子没有一人不尊佛陀釋迦牟尼世尊,大家皆思佛陀是「久遠的佛陀」,驚歎、稱讃,垂恭敬頭。後世的大師、高僧們亦没有一人不仰釋尊是「佛陀」。英國的詩人阿諾德用詩寫釋尊傳《亞洲之光》,我則寫了釋尊傳題名《世界之光》。阿諾德認為基督是「世界之光」。
比較佛教和基督教,可歸類如下:
(一)釋尊與三世諸佛齊等,無師獨悟宇宙的根本原理「空・無我」成了佛陀。又是久遠的佛陀,這回依萬古不易的真理、佛道成佛,同時是本師法王久遠的阿彌陀如來的應化身,出現於這世間。基督作為「神之子」誕生於以色列。說是「神之子」,有時其如此自説,有時亦自説「人之子」,但是没有說過自己是「神」,也不曾教說過一切的人終得成神。
(二)佛的證悟,是「空・無我」的證悟(佛智),以大智大悲濟度衆生。基督教人創造天地的神之存在,教人依信神可從罪中被救。
「神的救度」,不是指人成神,亦不是體證成神之道,僅説死後入天國,而且救的對象僅限於人類,其他的動物絶對無法獲救,因為牠們没有靈魂故。其實,就天國和靈魂亦有問題,但是「神的存在」是根本問題,永久的謎。
(三)佛教講知道人的幸不幸是各自的「業」(就人的行為及幸不幸,講惡因惡果的真理及從因至果的内面的必然的法則叫做業),即是知「迷悟染淨的因緣」。即佛教説「迷悟染淨」,基督教説神的攝理(
Providence),説萬物的生成流轉也好、天體的運行也好,全都是神所支配。
(四)基督教說神是超越萬物的存在,同時内在(Immanence)於萬物之中。佛教説「心佛及衆生,其本性同一無差別」。
(五)佛教因「身心不二」(道元禪師)是原理故,不講離肉體有永久不滅的靈魂存在。基督教,聖書處處説靈魂(Soul)。Soul是婆羅門教講的Atman(我)。
(六)佛教,本體論講真如(法性、心性、佛性)、「空・無我」、「三諦圓融」的真理及「四法界」的真理。基督教説「我(基督)是道、真理(真實)、生命」,其真理始終在説「神創造天地」。
(七)就善惡的問題,佛教契「空・無我」的天地之真理、契「三諦圓融」的真理、契「四法界」的真理,亦以契「心性」之光的「智慧」和「慈悲」者為「善」,不契之的行為作「惡」。
就惡的起源,如《心經》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是「惡」的根本的理論。又「無明」(avidga)(無智、渴愛、欲生的欲求)為惡的根源。無明是光明的欠缺,其本體雖是無,對凡夫而言是無始無終。並不見得要問其始源。證悟一看的話,「無明即明」。西洋的哲學家、倫理學者及神學者,就善惡立有種種學說,但是尚未看到超越《心經》之說的殊勝之說。佛教悟「空・無我」的真理,依大智大悲的線行動的是善,反之的行為即是惡。柏拉圖的倫理說亦未進步到這裡。
其他的哲學家、神學者之説亦是同樣。
宗教依最高的倫理説可判斷其真偽。最高的倫理說依「空・無我」的最高宇宙的真理可判斷。哲學亦以「空・無我」的哲學、「三諦圓融」等佛教哲理為最高峯。
再重複地說一次,柏拉圖是紀元前427年(一説428-347)出生於希臘的文化及産業的中心地雅典。(一)他在少年時代目睹了祖國墮落的開始和政治的腐敗,但是與其當政權的殉教者,他選擇了一生從事學問。
(二)他的修學時代,是二十歲時依止蘇格拉底,學了蘇格拉底的教說,及接觸其典型的崇高的人格八年。
(三)遊學時代,他遊學到過小亞細亞、昔蘭尼、埃及、南意大利、西西里等地。在南意大利知道當時全盛期的畢達哥拉斯哲學。柏拉圖有句名言:「統治者必須是哲人不可」。孔子説:「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拱)之。」(論語)。作為實踐倫理,孔子留下《孝經》和《論語》等極好的教法。倫理哲學則有《大學》的「明明德」、《中庸》(孔子的孫子,子思著)的「誠者,天之道也。」「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從之,可察知倫理哲學的基本,實在是說得好極。孔子,還有《孝經》曰:「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這即是佛教所說的因果應報的真理。基督也説:「汝等要敬父母,為能長命於地上」。
柏拉圖說「理想」,以「最高善」名為「神」。蘇格拉底信奉希臘古來特有的諸神信仰,對諸神懷有虔敬的心。在蘇格拉底倫理哲學的可見者比較少,以通俗的言語向青年説實踐倫理。
受世人的尊敬,給世人魅力的是蘇格拉底的人格崇高故。蘇格拉底於紀元前469年出生於希臘的雅典。没有罪的他却被裁判官們判處死刑,紀元前399年,蘇格拉底飲毒杯死亡。
若問日本民族的固有文化,說什麼也没有決不誇張。聖德太子的時代輸入了佛教和儒教,日本的神道汲取了佛教的真理而成形,日本民族本來是多神教。神道是和國家的儀式結合的日本民族儀式,嚴格的說不是宗教。然於事實,因神為宗教信仰的對象,國民向之祈願祈禱故,在今日成了一種宗教,故神道没有宗
教所謂的教義。總而言之,教養日本民族至今日的是「神」、「儒」(儒教)、「佛」的三教。後來,基督教輸入,戰後出現好幾萬的新興宗教。日本人的腦中一片混亂。
柏拉圖遊學埃及、南意大利、西西里等地,十年後返回雅典,在郊外設立了Academy學園,聚集了很多弟子,自此是柏拉圖進入圓熟的時代。柏拉圖擁有來自父親遺產的莊園。其後,只有他再度三度地到西西里旅行的記錄,没有留下太多的歷史。柏拉圖旅行這些地方時,實現了道德上及政治上的理想,新的統治者依哲學的教育,結合了哲學和政治。但是西西里的王狄奥尼索斯二世,是欲想名聲超群的平凡君主,所以他讓柏拉圖的理想落空。蘇格拉底與市中的任何人都能談哲學,柏拉圖則只與弟子談哲學。有許多國家上門請他製作法典,他也應允了。如此,柏拉圖成為各方面尊敬的目標,直到最後仍是精神奕奕,八十一歲,紀元前347年逝世時,手中仍是握著筆(一說是在參加婚禮的祝宴時長眠不起)。遺骸葬於Academ附近的色拉米庫。釋尊八十歲入涅槃,孔子八十歲逝世,柏拉圖八十一歲辭世。基督僅三十二歲,尚未達
圓熟即露消於十字架上。但在基督,也能逃亡吧。自說是為「神之子」出生,為背負一切人類的罪,為有罪的人作犠牲,而自行上十字架死亡。基督的處刑,詳細記錄於「馬太傳」,依一弟子猶大的背叛而被捕,栽判官彼拉多為首席,大衆栽判的結果,露消十字架上。傳說死後第三日蘇醒昇天了。基督無罪被處刑,此點,蘇格拉底也是同樣的遭遇。蘇格拉底的處刑,是因為有三十個政敵的緣故。基督的情形是大
衆栽判故,有人認為是被大衆反對吧,但是大衆裡也有異教徒,也有猶太教徒。法然上人和親鸞聖人的處刑(流罪),是由於嫉妬念佛盛行的南都北嶺的大僧都們的諫言。日蓮上人由於言行太過偏激的緣故,被流放到伊豆,他高擧「四箇格言」(念佛無間・禪天魔・真言亡國・律國賊)(遺文有五處),又寫暴論《立正安國論》彈駁法然上人的《選擇集》,所以被處流罪。創價學會亦於明治三十一年以後相當狂行。日蓮宗在日本弘通《法華經》這點是有偉大的功績,但是好像尚未確定是「法本尊」(題目為本尊)或是「人本尊」(釋迦如來為本尊)。又上人亦使用「淨土」的字眼,其說明並不充分。又《阿彌陀佛論》,
現在看梵文的《法華經》,「普門品」(第二十四章)明確的說著法藏菩薩的事,「念佛無間」的用語
不得不改。
願 力 無 窮
無限如空的智慧
無限似海的慈悲  吾安
就罪也障也原封的現狀
我們造的罪亦有限,心的想法亦有限。有
限凡夫的力,比起無限大智大悲的本願力的話
似重是輕,似大是小。
「願力無窮不思議罪業深重亦不重
   佛智無邊不思議散亂放逸亦不捨」(和讚)
没想到能被發現這天地,慶喜被調熟為要墮也無法墮之身。用佛智之眼放眼人生的結論是:
雖然無論做什麼也不為障礙,但是没有不論做什麼也没有關係。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瑞 劒
編集 後 記
「朦朧的心雲被一聲的
南無阿彌陀佛拂走
願力不思議之日出也
仰望的今日最可慶喜」(瑞劒老師)
慈光下,謹賀新年。
在持續世情的不安定、世界經濟蕭條的旋風中,1978年開幕了,今年亦似會是烒煉的一58
年。實是澆末五濁的惡世,「到處無餘樂,唯聞愁嘆聲」(定善義)的實相歷歷現前。
在此中,《法雷》亦漸入第二年,已到十三期,深切地感到被參加「大音宣布」的聖業的慶喜與重責。
年初,首先祝賀瑞劒老師長壽與健康。老師誕生於明治十八年十月六日,今年九十四歲,文筆寄法宴的熱意與氣勢,钁鑠有凌越壯者者,感受是學・德・信・熱的權化不單是編集者一人。現在老師正着手寫「教行信證拜讀記」「正信偈的真髓」「和讚的真髓」的原稿,不久將能在本誌連載之吧。敬請拭目以待。願老師健康,同時亦請大家繼續支持與指教。最後祝讀者諸位康健。
(瑞黙)
譯者 感 言
拜讀到老師這篇五十四歲時寫的「編集後記」,不覺眼眶濕潤,老師對恩師瑞劒老師的敬重,令人感涙與慚愧。
不知不覺《法雷音》第十三號了。老師出生於一九二四年二月十七日,今年八十七歲。
感恩此身能被慈親被老師牽著手浸在法海的世界,以前被老師叫喚時,没有特別的感受,甚至在翻譯時被叫喚曾起過煩惱覺得老師好吵。但是現在當一聲聲的「瑞覺呀」「瑞覺呀」從臥病在床的老師口中傳來時,驚醒原來這是「呼喚聲」。所有的妄念妄想皆於聲聲的呼喚聲前消散,有的只是無限的慚愧與感恩。
翻譯中,深深地感受到原來字字句句是瑞劒老師法身慧命的躍動呀。以前拜讀《法雷》,被感動被吸引,但也僅是那樣而已。但是現在發現原來慈親的悲懷、親鸞聖人的精神,皆與瑞劒老師的生命躍動於瑞劒老師的法語中,而將我導入這活潑潑的法海内的是我的老師瑞黙恩師。没有值遇老師的話,愚惡的我根本無法頂戴真宗奥妙的法義與生命。
翻譯這一期法雷音時,還有一個感動的是:「阿彌陀佛一露臉,眾生一個個的得度去」(瑞劒老師)
這是在日本聽老師開示過的瑞劒老師的法語,但是當時並没有真正的明白。剛好最近都是陰雨綿綿的天氣,原本好天氣的話,不用半天就會乾爽的衣物,現在都晾了兩天了還濕潮潮的。於是只好拿出除濕機來「除濕」(有乾燥衣物的功能)。在除濕六小時後,衣物總算陸陸續續的「乾」了。在畳手上的衣物時,想到太陽真是了不起,只要太陽公公一露臉,不用半天,衣物不止乾爽,還有日曬的香味。憶起老師開示過的「阿彌陀佛一露臉,眾生一個個的得度去」,原來是「太陽」(阿彌陀佛)只是露臉而已,没有做什麼多餘的動作,就讓濕物乾爽(若不生者)了。但是儘管凡夫如何開動自力這部除濕機,不論花了多少鐘頭,依然無法有陽光的效果(日曬的香味)(衣物雖會乾,却没有日曬的乾爽)出來。
是啊,「阿彌陀佛一露臉,眾生一個個的得度去」
祝老師法體安康,亦願同朋們繼續支持與勉勵。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瑞覺合掌)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五)(英文原文附於後)
婆藪槃頭菩薩造 曇鸞大師註解
稻垣最三(瑞劒) 稻垣瑞雄(3. 釋術語:續前*1)
ii.實功德相者,有二種功德:
1.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2.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
云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諦(真諦與俗諦)故。云何不虛偽?攝眾生入畢竟淨故。
iii. 「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者,持(總持者,意為總攝一切,梵文為陀羅尼Dharani),名不散不
失。總,名以少攝多。
iv.偈,言五言句數。願,名欲樂往生。說,謂說諸偈論。總而言之,說所願生偈總持佛經與佛教相應。相應者,譬如函蓋相稱也。
第四章第四念門:觀察門
A.淨土
1. 清淨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 第3首偈一、二句)此已下是第四觀察門。此門中分為二別。
(1) 一者觀察器世間莊嚴成就。
(2) 二者觀察眾生世間莊嚴成就。
此句已下至「…願生彼阿彌陀佛國(第15首偈一、二句)」是觀器世間莊嚴成就。觀器世間中復分為十七別。至文當目。
此二句即是第一事。名為「觀察莊嚴清淨功德成就」。此清淨是(淨土)總相。
佛本(因地菩薩時)所以起此莊嚴清淨功德者,見三界,是虛偽相,是輪轉相,是無窮相,如蚇(尺音)蠖
(屈伸蟲,一郭反)循環,如蠶( 才含反)繭(蠶衣,公殄反)自縛。哀哉眾生締(結不解。帝音) 此三界,顛倒不淨。欲置眾生於不虛偽處,於不輪轉處,於不無窮處∣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
成就者,言此(淨土)清淨不可破壞、不可污染,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壞相也。
觀者,觀察也。彼者,彼安樂國也。世界相者,彼安樂世界清淨相也。其相別在下。
「勝過三界道」,道(梵文gati,在此譯為「三界六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此果酬如此因;通因(因果律)至果(六道中的某一道),通果酬因,故名為道。
三界者,( 1 )一是欲界,所謂六欲天,四天下人、畜生、餓鬼、地獄等是也。(2)二是色界,所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天等是也。
(3)三是無色界,所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天等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