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會簡介
1
最新消息
2
法雷音0503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二○一四年二月法雷音(第50號)再 逢 國 法雷會長 桂 乘勝稻垣老師御遷化之訃報,對長年受到御懇篤的慈育者來說,有如失去大依怙,於涕泣悲歎中思前想後而忘我。思及再也無法接觸到溫顏慈語,有百感交集者。「莫那樣悲歎分別法之友再逢國有 思的話」「有難呀 聞再逢國有為南無阿彌陀佛的主人之身」今正是蒙受老師御生前的御教化,汲法雷之流,同其道者,依遺弟的念力,「源深則流長」,唯有愈深吟味老師的御言語・御心意・御教法,累積重要的法雷的集會,願報老師的御念願。日日於御念佛中景仰佛恩,為南無阿彌陀佛的主人,於西方淨土再見老師。御報告編集部 野瀬瑞默(治男)稻垣瑞劔(最三)老師,去年初夏左右以來,稍有御不例的氣色,其後,專心御靜養,一時稍有御恢復之兆。其後持續一進一退,從年底左右,御老衰之影濃厚,終於一月十三日下午零時二分(午刻)藥石罔效,御家族細心的看護、御念願亦空,於海星醫院(神戶市灘區)如睡般閉上滿九十五歲(行年九十七歲)的御生涯,成為淨土的人。於茲,緬懷御生前亙長年慇懃的御教化,謹捧哀悼之意。老師的御遺體從醫院立即無言地被御歸還法雷會館,十四日完成納棺的儀式,棺木被移至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神戶別院,當天夜晩於對面所肅穆地舉行通夜,自翌日十五日正午,於本堂葬儀莊重且肅穆中盛大地被舉行了。葬儀由御遺族,以喪主弘一氏、同夫人宜子夫妻、及接到老師的悲報後自英國緊急歸國的御次男久雄氏為始,御孫們、御親族一同,及各代表的人們,大家各自入席。又,慕老師的御遺德,從全國各地參集的各界人士,善男善女,站滿堂内,順著儀軌,行事鐘一響,導師(再幸寺坊)及諸僧入堂就坐,上野謙二葬儀副委員長的開式辭之後,有從本山來的對老師授與的「院號」,被追諡為「護城院」。接著誦「歸三寶偈」、短念佛、回向、三奉請。導師燒香後,弔辭(由(一)成德學園校長柴野文夫先生、(二)遺弟代表井上善右衛門先生、(三)法雷會總代野瀬瑞默先生),弔電披露完畢,「正信偈」、念佛、和讚、回向,在莊嚴的讀經聲中,御本山御代香,接著是桂乘勝葬儀委員長、御遺族弘一氏、宜子夫人、久雄氏等,及各代表、一般參列者的燒香,後繼不絶,如此至下午兩點,儀式圓滿結束。導師及諸僧退出,葬儀順利結束。最後,對著棺木,向老師作最後的告別,御遺族為始,參列的群眾悲嘆地哽咽,一人一人地把花供於棺内,見老師最後的一面,終於棺木被移至別院前的靈柩車。桂葬儀委員長對圍繞送葬的群眾致閉式辭與致謝詞。然後在大眾莊嚴的念佛聲中,群眾合掌目送,帶著老師的棺木的靈柩車靜靜地開始移動,朝向六甲山系西部的鵯越齋場,在那裏荼毘。這一天神戸地區是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到了傍晩,市内開始下雨,但在齋場却是靜靜地飄起難得一見的鵝毛大雪,有如是淨土的清淨功德在莊嚴老師的終焉一樣。老師的院號法名是:護城院 釋瑞劔法師 昭和五十六年一月十三日御往生享年九十七歲附帶一提,老師的御誕生是明治十八年十月五日。將近一世紀長的老師的御生涯,是只管正法的御鑽研與弘宣的御一生。專心把從先師 桂利劔老師相承的法雷轍的清流,流於萬古,以為報佛佛祖祖的鴻恩,是如烈火般興法利生的御一生。其間預老師的御化導的人,國内外不知其數,所公刊的御著作,和・英合起來大小將近八十種。今,這樣偉大的老師從地上消失,不單是佛教徒,於人類思想史上亦是大不幸。特別是對平時受到御教化的人來說, 如同時失去嚴父悲母般,亦如受到天地一時壞滅,日月沒其影的衝撃般。但是,我們不能老是停留在此悲痛中。平時奉老師的御教化,決定學佛大悲心的自身的往生,精進於大法的無盡流傳,此方是遺弟應走之道。老師在御靜養中,曾流露說:「法雷的法燈必須無盡地傳續。法雷的燈若滅,桂利劔老師最傷心。」常以先師的「志願」為「志願」,一直抱持著「祖風顯揚」「令法久住」。今正是我們互相同心,以老師的「志願」為「志願」,完成其御志願的時候。月刊《法雷》亦是稟承老師的御遺志,願整理多量的御遺稿,永久地繼續發刊下去。願大家能一如既往給與御支援・御鞭撻。老師在越不惑(四十歲)之年時,即言:「乘悲翼還來穢國遊法界化導群萌樂哉快哉如來行人生將了望洋洋」地浴於往相回向的大慈,披瀝如斯的大信念。又到了晩年,流露將不久人世的心境:「每見入雲之飛鳥即思乘願翔天日」又亦將對此世的依依不捨之情,赤裸裸地表露於我們的面前:「雖然沒有想死心對世亦存留戀情力量漸失緣已盡淚光中見此身散即使凋零如蓮華凋謝之時即浮時凋亦歡喜凋落時即浮時也蓮之華極樂界中有慈親等待浪子歸故里等待不及出差來為南無阿彌陀佛 到吾處」吐露著「平生業成」「不來迎」(常來迎)的「御意」。今已乘願力,參加薗林遊戲(還相回向)的如來行吧。又,關於老師,日後有發行《護城院釋瑞劔法師追悼紀念特集號》作為《法雷》的別冊發刊的預定。願請御協力。信 心 銘(五O) 瑞劔金剛心○本願力的勅命是信心呀。○不論聽聞多少,歸根究底,被喚回歸慈親的故鄉。○「妄念外心無也」「地獄是一定的住居」。○不是以為能往生就能往生的淨土,是依本願力往生。○「取信心求往生」「變成這樣求往生」「變成那樣求往生」者,有如在水上畫畫一樣。是「就這樣地」呀。○念佛是名號,名號是本願力,依本願力往生。○凡夫者,妄念外心無。人的所知、所想,皆妄念。○自己是「妄念的凡夫」,這能知的話,地獄就知道。地獄知道的話,往生也知道。○往生極樂的大事業,那是如來的御工作呀。○學者,太過有學問而墮落。無學者,因不知「就這樣地」所以無法往生。「就這樣地」似易却難。不論如何想,青蛙不能變成牛。○親鸞聖人,至心・信樂・忘己而仰本願。依如來的「真實心」和「大悲心」,發現「就這樣地」御助我們時,不知不覺,忘記自己,仰如來。○淨土真宗是「忘己(自己)的宗教」。忘己,仰「大智慧力、大慈悲力、大誓願力」,那是「信心」。○自己想變聰明、成真實的人的是所謂的「倫理」(道德)。信心有的話,道德自然能守。○想離生死的話,用道德不行、用科學不行。不依如來的大智慧力、大慈悲力不行。如來的大智慧力、大慈悲力云「本願力」、云「南無阿彌陀佛」。○一旦臨終的話,力量變無、希望變無,唯一人必須到暗處。讓這樣的人「就這樣地」帶到極樂的是阿彌陀如來的本願力。佛力不思議呀。○佛法,仰如來的「智慧力、慈悲力、本願力」的是佛法。○念佛是很好之物。稱著的原樣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働、是本願力。○稱喲!稱喲!那是如來的光明為我們働之相。御念佛處,自然地有「自信・教人信」的働。○真宗的同行想取、取信心而忘了念佛。淨土宗的同行稱念佛而易忘記本願力。哪邊都是擔板漢的同行。○念佛的功德響於十方。念佛的功德如來的「光明・名號的功德」。「雖我稱我聞 南無阿彌陀帶汝去喲 慈親的呼喚聲」(古歌)○法然上人歎云:「勸信的話就疏忽行,勸行的話就疏忽信心。」○「信和行,不二不離」,無法分離,又離的話不行。因此,聖人御言:「專奉斯行,唯崇斯信。」○信心是本願力,本願力是信心。徹底「信」的話,其中「行」含藏著。不徹底的信心不行。徹底的信心云「信心正因」。○「信心正因」不動搖,不可動搖。○當流者,從以前說「信心正因・稱名報恩」。信心是「體」,稱名是「用」。體就像太陽、念佛(正定業)就像光明、是「行」、離亦無法離。徹底的話,「信」和「行」不二・不離。不徹底的人,認為念佛是報恩行故,稱也好不稱也好,哪邊都行的人很多。於是,今日問題發生了。「信」和「行」者,想就如「太陽」和「光明」的話問題沒有。那樣地頂戴的是「信心」。這也是分為二地想的話不行。○念佛是南無阿彌陀佛。信心是本願力、南無阿彌陀佛地想者好。○第十八願是「至心(佛智)、信樂(大悲)之願」。其「至心・信樂」,以十八願的「成就文」看的話,有「聞其名號・信心歡喜」。無疑地聞如來的本願的生起(大悲)和名號的由來(佛智)的是十八願的信心。如來以「智慧」、「慈悲」和「方便」為「至心」「信樂」「欲生」的三心,三心為本願招喚的勅命(南無阿彌陀佛),「請就那樣地來,別擔心喲」地預覽發佈呼喚我們。「信心」和「往生」只是「謝謝」地御受而已。 ○「謝謝」地老實地御受的,云「就這樣地」。人們彼此的話,很難老實,但是出到如來的面前的話能老實。能老實的是「一心歸命」。○念佛,是阿彌陀如來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名號。諸佛讚嘆名號,那是十七願。依此,今日的眾生又聞信名號、讚嘆名號。其聲云「南無阿彌陀佛」,這是稱名。○今日我們稱的念佛,流布十方,故行佛行。又是讚嘆的念佛、感謝的念佛。感謝的念佛,故為報恩的念佛。和讚的真髓(14) 瑞劔小經讚阿彌陀經之意(小經) 五首「十方微塵之世界念佛眾生佛慈視攝取不捨之誓故願成就名阿彌陀」「微塵」者無量之意。「念佛眾生」者,信(信心)行(稱名念佛)不離,無法分離。其不離的稱名念佛云「念佛」。做此念佛的人云「念佛眾生」。用十八願說的話,有三心和十念,是其十念的念佛。切離信心和念佛,只稱念佛的人不是「念佛眾生」。從信心上,自然地出來,信心上的稱名云「念佛」。此念佛是信心的相續。捨信心,唯只稱念佛求往生是不行的。信上的念佛云「不回向之行」。聞的原樣行。聞的原樣行故,雖云行(念佛)亦是「不行」。不離信心、不離名號,行和信不二、不離。這是真正的念佛。然者信心是正因,念佛是非因。信心是本,念佛是末。但是善導大師的法門是「信行融攝(行中攝信)」。信心無的人之念佛,不是真實的念佛,往生不契,不能說是「大行」。真正的念佛,不是因為想自己稱所以能往生而稱的念佛。此故,不是自己行的,是「不行」。不行而行的是真實的念佛。不回向的念佛(行),必有信心。真宗念佛很難。必須好好聽聞正確的念佛。信心也很難,「念佛」也是很難。以為用口稱名念佛是念佛的人,是不懂念佛的人。諸佛的稱讚「恆沙塵數之如來萬行少善盡皆嫌名號不思議信心齊讚齊勸和護念」「名號不思議信心」者,名號是如來正覺的全體、功德的全體故,「佛心」「佛力」「本願力」皆含藏在名號之中。故云「名(名號)體(阿彌陀佛)不二」。淨土真宗是「名體不二」,亦是「機法一體」,此不思議。信心是「名號不思議的信心」,自己信的不是信心。自己想的不是信心。「念佛」的體是「信心」。其信心是名號不思議的南無阿彌陀佛。是依念佛往生呢?是依信心往生呢?「信心」是正因、「念佛」是非因,是報恩行。真實的信心必具名號(念佛)。名號(勅命)飛入我心中的是信心。因此,信心是「名號不思議的信心」。想取信心求往生的人,把信心當作車票或物品。那是錯誤的。「信心」是佛心(大悲心)、佛力(大慈悲力、大智慧力、大誓願力)、本願力。勅命一真心徹到,徹到我的心的是信心。勅命成為信心,勅命是信心。因此,我的往生是如來的工作,是名號的獨働。雖云「信心」,那不是我的工作,是如來的工作,那云「名號不思議的信心」。「名號不思議的信心」亦是「本願力的信心」。「名號不思議的信心」的意思,不知道不行。知道「名號不思議的信心」的話,「就這樣地」也知道。花三十年、五十年,好好地吟味「名號不思議的信心」的好。名號御言「聞其名號,信心歡喜」故,聞名號,出信心歡喜者,名「名號不思議的信心」。想自己取信心求往生和「名號不思議的信心」有天淵之別。「名號不思議的信心」者,頂戴名號(本願力)的不思議是「不思議呀」的是「名號不思議的信心」。自己想稱名號求往生的,是真門(二十願)的念佛,是他力中的自力。自己稱,然後想往生的是「機執」,是不如實的念佛。同行的念佛大都是「不如實」的念佛。「信心」亦難,「念佛」亦難。《阿彌陀經》說「名號」講「不可思議功德」。明證誠護念「十方恆沙之諸佛極難信法金口宣但為五濁之惡世證誠護念出長舌」「證誠護念」者,證明誠實,以誠實(真實)的言語證明可證之法之意。「護念」者,以如來的加威力,守護行者,不讓惡魔接近、不被世俗的雜緣攪亂地守護行者。示證誠護念之本「諸佛護念和證誠悲願成就之緣故金剛心行獲得者彌陀大恩應要報」「悲願成就」者,十七願(諸佛稱名、諸佛稱讚之願)有故,諸佛們稱讚、護念。「金剛心」者,他力回向的信心。於五濁惡世示肝要「五濁惡時惡世界濁惡邪見之眾生彌陀名號給與喲恆沙諸佛慇懃勸」「五濁」者,指劫濁、見濁(思想之濁)、煩惱濁、眾生濁(社會之濁)、命濁(眾生的短命)。於此時代,什麼是肝要呢?南無阿彌陀佛是肝要。歸 依 三 寶(二)歸依即歸命是佛教的生命,因此其價值甚大,有等同如來者。歸命盡於恭敬的心、盡於憶念,亦是信樂。受持三寶者,唯釋尊御一佛御制定,非所謂的一時之物,是全通三世十方,不變不易的法則,是祖祖相傳・佛佛傳持的化儀,是至菩提涅槃的大道。《觀經》示三福,於第二項揭「受持三歸」,而且御說「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福本是經的「顯」義,即是定散中之物,可窺知是普遍性者。又至受持三寶,不問要弘、真假而明一貫者。唯於受持的心有差異。持普遍性者,同時亦持必然性。普遍性者,不選時和場所,不論何時・何處皆是同一狀態。必然性者,不問古今東西,不論時和場所,必持同一的因果關係。普遍性和必然性是真理的要素、形式。而普遍的之物必是必然的之物,必然的之物必是普遍的之物。三寶是佛佛祖祖傳之,亙三世十方而存在,是真理。聖德太子已說三寶是「四生的終歸,萬國的極宗。」明示是真理。四生者指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即指一切生物。「終歸」「極宗」意味最寶貴、最後的依靠。道元禪師以三寶云「古先勝躅、佛祖古儀、佛佛祖祖之法」。三寶自體是法。真理方是度人救世者。本願一乘之法是真中之真,如來的名號是「至理的真法」。是實相之法一看,度苦惱的眾生,是苦海的船筏,不能絲毫懷疑。中國的天台大師修法華三昧,於定中觀見的真理和《法華經》的文符合而歡喜。見此亦知一切經典之真。經的真理之所以,經其原樣是佛的真理,佛寶即是法寶故。三寶不單是為了向菩提的人,此亦是涅槃界的風光。因此《阿彌陀經》有「念佛、念法、念僧」之御言語,《大經》有「佛聲、法聲、僧聲」之御言語。不論何者皆顯極樂莊嚴的風光。於淨土是「常轉無垢輪」的音聲。誠三寶者名、實皆是從因徹果,從果上示因相的大法、大道。「道」者一切如斯,是果上原樣的理方是道,果即是道方是佛果。孔子說「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亦大量地傳著此邊的消息。經初有「如是我聞一時佛」者,此即是佛寶,眾多的菩薩及聲聞等的聽聞眾為始,對告者及受咐囑的人們是僧寶。記於經中的「教理行果」、「信解行證」或「教行信證」的法門是法寶。然者,經典皆是三寶,宗師、論師的解釋亦倣之可知。極樂涅槃界亦是三寶,可說是真理的真如亦是三寶。即諸佛如來從真如生,是覺照其人,一切的法門從之而流是軌持、軌範,一切的僧是受持此,無違無諍之人。以此眼見者,佛寶之中有法寶・僧寶,法寶之中有佛寶・僧寶,僧寶之中有佛寶・法寶。誠具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三寶。此樣《正法眼藏》的註疏、《面小述讚》言「三三妙融,具遍法界的功德」。雖汲淨土真宗之流,真實信心不起是如何,「信卷」記著「雖知有道,但不信得道者,所謂不信得者故」之旨。得道者即是僧。如現代輕視僧侶之世,得信的人稀也是不無緣故。祖聖親鸞聖人自法然上人,法然上人依善導和尚開闡真心。又禪家的傳依、面授、授記嗣法最重視的亦是教此法寶、僧寶的可貴。應知道於各宗有血脈相承,法者有人易了,無人難了。實是遇真知識,無量劫亦稀。《觀經》下下品之機也是如此。值臨終,極惡的罪人十聲稱佛而往生,此全是僧寶的御蔭,是歸依僧的恩德。不信僧,如何能至心稱名?信法前,吾人信僧故信佛,信佛故信佛教即法。信本願、信名號。入信的徑路,大體如斯。原本直信佛者亦有、信法者亦有,親鸞聖人的御態度正是如此。因此「正信偈」的結尾御言「唯可信斯高僧說」。「唯可信斯高僧說」七字是一偈之眼目、入信之鑰匙。聖人御言:「親鸞並無傳珍法」「蒙信善知識之御言外別無子細也」「三國的祖師各各興行一宗」,御慶遇中夏、日域的師釋,那御態度令人懷念、令人思慕、令人頂戴,不是嗎。《教行信證》是法寶,暫分之作佛寶和法寶的話,教是佛寶,信佛言是信佛。不信佛者如何能信「行信」之法。此是從「佛」至「法」之入信的徑路。又「真佛土卷」是佛寶。見《教行信證》四法是從真佛土的回轉時,四法是法,此亦能見是信佛寶至信法寶吧。三寶的順序依立場而分種種。然本是圓融的三寶故,信一的話必其他二寶含於其内,實是有難之事。於原始佛教,歸依三寶的形式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極簡單,但是到大乘經典就變得複雜。《華嚴經》賢首品有文曰:「若常信奉於諸佛…信佛不思議。若常信奉於尊法,則聞佛法無厭足,若聞佛法無厭足,彼人信法不思議。若常信奉清淨僧,則得信心不退轉」之旨。此是「信卷」引用之文。「常」的言語是應著眼之文字。「佛不思議」「無厭足」「法不思議」等御言語,是應大吟味的言語。聞佛法無厭足,佛和法的不思議能理解的話,迷信等自然消失。「化卷」及《御文章》引《般舟三昧經》,御言:「自歸命佛、歸命法、歸命比丘僧。不得事餘道,不得拜於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視吉良日。」今日一般作為歸敬文的是: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此本出自《華嚴經》「淨行品」。但是《八十卷華嚴經》,「體解大道」「紹隆佛法」。善導大師於《觀經疏》的「玄義分」之初,寫著歸依三寶之極有難的御文。其中,「法」是「菩薩藏・頓教一乘海」,「僧」是「學佛大悲心」,即學佛的大悲心的大乘的聲聞、菩薩們為僧寶。不論何宗之論,是大論的話,歸依三寶的偈出於最初。這是表非論師的我者,拜讀的話,深的滋味各自能吟味。「大乘精神」,依大乘的諸論,大乘即真諦俗諦的妙融、不二的法門、無住、不可得、空、無我。設以《金剛經》頂戴的話,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總之,不論做何事、見聞何物,在此方不可不去「愛憎」之念。即應於本心之光之間,見聞、思考事物。住此本心,養見聞之心,申大乘精神。用世間流布之語說的話是「誠」。幾多的德目是浮於大乘精神上的妙波。在祖聖上窺大乘精神的話,「本願圓頓一佛乘攝取逆惡必信知煩惱菩提體無二速令得證無上法」是如來的大慈悲。吾人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為吾人的心時,與人和,與世和,令出現「天下和順日月清明」之開朗的社會。依大乘精神,真正的僧寶精神被發揮,能見佛教的光輝。則大乘精神時,和而能敬,敬而復能禮。信斯大乘精神,依「歸依三寶」能得涵養。教行信證拜讀記(43)瑞劔491.大乘「佛說」乎「非佛說」乎之論,自明治時代以前也有過,明治時代村上專精博士在《我觀真宗》中,說提唱「大乘非佛說」最初的人是自己。七十餘歲,說「『唱大乘佛說也』的第一人者也是自己。」大谷光瑞師說「大乘非佛說的話,佛陀以外誰說呢?」從内容說,佛說是明確。西洋人大都是「非佛說」。彼等有人說「阿彌陀思想,是基督的弟子多瑪從事東方傳道,那成為阿彌陀如來的教義。」又愛略特等說「彌陀思想是從中央亞細亞的宗教變化者」。492.(A)淨土教(大乘佛教)是佛說。(參照南傳大藏經)      (B)淨土教於釋尊滅後二百年時已經存在。      (C)《大無量壽經》的梵文現存著。493.淨土三部經(經的製作年時不明,紀元一世紀或二世紀頃被製作)。(一)大無量壽經|說依聞信名號的「信一念」往生。(二)觀無量壽經|說「觀佛三昧」和「念佛三昧」。(三)阿彌陀經(小經)|說一心不亂執持名號者往生。494.《大無量壽經》|「宗」(宗致)(趣旨)是「如來的本願」,「體」(本質)是佛的名號「南無阿彌陀佛」。495.如來的「本願」「名號」者「不可思議」。「信心」亦「不可思議」。「妙力用」不可思議。496.阿彌陀如來以大智・大悲為本質的救濟意志(本願、願心、本願力),救濟眾生。如來「悲智」的運作是「光明」,「光明」具體的顯現的是「名號」。「名號」具備如來的「妙力用」。如來是名號,名號是如來(名體不二)。又「本願」是「名號」,「名號」是「本願」。又「名號」如父,「光明」如母。497.《大經》說著如來的「妙力用」,即說「本願」(本願力)、說「南無阿彌陀佛」。498. 名號之流是,(一)名號(往生的真因)、(二)信心(往生的正因)、(三)稱名(報恩行)。是「信心正因、稱名報恩。」499.安心(1)「機」|被救度的凡夫(我)云「機」。「機」○1無智、○2無能(無力)、○3罪惡的徒然者。(2)「法」|救度的如來、本願、光明、名號、佛智、大悲、威神力,云「法」。(3)「行」|「行」者指「南無阿彌陀佛」。(4)「信」|信「念力、願力、依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仰、仰、仰切此等的云信心。(5)「因」|真實信心是往生的「因」。因是因種,是根本、原因。(6)「果」|依真實信心一個所得的涅槃的證果,云「果」。(7)極惡最下之「機」,唯依極善最上的「法」被救。(8)凡夫不想自己是無智、無能、罪惡、無有出離之緣者。(9)凡夫是自大者。凡夫是「我」的我(自力)強者。(10)凡夫是疑強、計度強者。凡夫的地性淨是「妄念」(計度)者。(11)有「疑」的話無法獲救。出「自己」之「我」的話無法被救。(12)凡夫的知、情、意的「計度」皆是「妄念」,皆是「計度」。(13)云「雜行、雜修、自力的心」者皆是「計度」、「自力」、「疑」。(14)聽聞說教、讀書,思「好,這樣好」、「知道了,這樣能往生」皆是「計度」。(15)想做點什麼求往生的是亦是「計度」。(16)想「這樣行」、「這樣不行」,「自己」決定往生的亦是「計度」。(17)凡夫心的計度皆是「妄念」,所謂罪惡,是指和清淨真實的佛心比較。(18)佛心、佛智,不映於凡夫的心鏡故,遂生憍慢,「自我」出來。(19)信者是把自己的心映於佛鏡故,謙下地說「是生死罪濁的凡夫」。(20)照鏡(被照本願力),徹底的自覺自己的無知膚淺者云「機的深信」。(21)被本願力的鏡子(大悲的佛智)照,反省自己,云「機的深信」。仰「本願力」,云「法的深信」。(22)「機的深信」和「法的深信」,同時出來者云「真實信心」。(23)「二種深信」以外的凡夫的想法、知識,皆是妄念。用「知解分別」不能往生。500.「爾者,則此顯真實教明證也。誠是如來興世之正說、奇特最勝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極說、速疾圓融之金言、十方稱讚之誠言、時機純熟之真教也。應知。」淨土真宗說「三時」(參照傳教大師的《末法燈明記》),把釋尊的時代和滅後的時代分為三種,作「三時」。(一)正法-滅後五百年為止-有教、行、證。(二)像法-滅後一千年為止-有教、行。(三)末法-滅後一千年以後,唯有教,無「行、證」。501. 「行卷」曰:「一乘者大乘,大乘者佛乘。…大乘無有二乘・三乘,二乘・三乘者入於一乘。一乘者,即第一義乘,唯是誓願一佛乘也。」(乘者,車的意思)。法雷 通 信二月,是老師御降誕的月份,同時也是緬懷瑞劔老師御往生之月。頂戴老師寫的「御報告」是在33年前,今日的我們也應有這樣的心境:「奉平時老師的御教化,決定學佛大悲心的自身的往生,精進於大法的無盡流傳,此方是遺弟應走之道。」老師在晩年時也曾對我說過:「法雷的法燈必須無盡地傳續。法雷的燈若滅,對瑞劔老師很對不起。」老師一生的行止,亦是以先師的「志願」為「志願」,一直抱持著「祖風顯揚」「令法久住」。一生守著瑞劔老師說的「佛法第一」,也因為如此,師母常跟我說:「嫁給老師一輩子,從沒兩人一起去旅行過。老師有空都是在頂戴聖教,不然就是在拜抄恩師的御法語…。」這也是依止老師十三年,老師的御身影十數年如一日,皆是如此。雖然老師沒有留下如瑞劔老師般的詩歌,但是老師的人就如瑞劔老師其言般:「乘悲翼還來穢國遊法界化導群萌樂哉快哉如來行人生將了望洋洋」對於生離死別,老師的御態度一直都是很淡定的。該離別時,一句「莎喲娜啦」,手一揮就走人,不帶走任何雲彩。反倒是未勘破人生無常的我們,心起執著,捨不得老師走。在老師返淨土滿兩年的今日,再次拜讀老師的手稿「御報告」時,彷彿又被充電了一般。回憶起聖人的行旅之畫,上有詩云:「真不敢當呀 御祖師雄渾自然的大法門難思弘誓 無礙光明憶念 紙衣九十年」「生生世世的父母喲 孩子喲御同朋喲 來聚集共作淨土之旅親鸞慈親 令人懷念」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瑞覺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20940.html 法雷音 050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20940.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20940.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20940.html
https://www.taipei2.url.tw/ 台北法雷念佛會
台北法雷念佛會
二○一四年二月法雷音(第50號)再 逢 國 法雷會長 桂 乘勝稻垣老師御遷化之訃報,對長年受到御懇篤的慈育者來說,有如失去大依怙,於涕泣悲歎中思前想後而忘我。思及再也無法接觸到溫顏慈語,有百感交集者。「莫那樣悲歎分別法之友再逢國有 思的話」「有難呀 聞再逢國有為南無阿彌陀佛的主人之身」今正是蒙受老師
法雷音 050

法雷音 050

二○一四年二月法雷音(第50號)
再 逢 國 法雷會長 桂 乘勝稻垣老師御遷化之訃報,對長年受到御懇篤的慈育者來說,有如失去大依怙,於涕泣悲歎中思前想後而忘我。思及再也無法接觸到溫顏慈語,有百感交集者。
「莫那樣悲歎分別法之友再逢國有 思的話」「有難呀 聞再逢國有為南無阿彌陀佛的主人之身」
今正是蒙受老師御生前的御教化,汲法雷之流,同其道者,依遺弟的念力,「源深則流長」,唯有愈深吟味老師的御言語・御心意・御教法,累積重要的法雷的集會,願報老師的御念願。日日於御念佛中景仰佛恩,為南無阿彌陀佛的主人,於西方淨土再見老師。
御報告編集部 野瀬瑞默(治男)
稻垣瑞劔(最三)老師,去年初夏左右以來,稍有御不例的氣色,其後,專心御靜養,一時稍有御恢復之兆。
其後持續一進一退,從年底左右,御老衰之影濃厚,終於一月十三日下午零時二分(午刻)藥石罔效,御家族細心的看護、御念願亦空,於海星醫院(神戶市灘區)如睡般閉上滿九十五歲(行年九十七歲)的御生涯,成為淨土的人。於茲,緬懷御生前亙長年慇懃的御教化,謹捧哀悼之意。
老師的御遺體從醫院立即無言地被御歸還法雷會館,十四日完成納棺的儀式,棺木被移至淨土真宗本願寺
派神戶別院,當天夜晩於對面所肅穆地舉行通夜,自翌日十五日正午,於本堂葬儀莊重且肅穆中盛大地被舉行了。
葬儀由御遺族,以喪主弘一氏、同夫人宜子夫妻、及接到老師的悲報後自英國緊急歸國的御次男久雄氏為
始,御孫們、御親族一同,及各代表的人們,大家各自入席。又,慕老師的御遺德,從全國各地參集的各界人士,善男善女,站滿堂内,順著儀軌,行事鐘一響,導師(再幸寺坊)及諸僧入堂就坐,上野謙二葬儀副委員長的開式辭之後,有從本山來的對老師授與的「院號」,被追諡為「護城院」。接著誦「歸三寶偈」、短念佛、回向、三奉請。導師燒香後,弔辭(由(一)成德學園校長柴野文夫先生、(二)遺弟代表井上善右衛門先生、(三)法雷會總代野瀬瑞默先生),弔電披露完畢,「正信偈」、念佛、和讚、回向,在莊嚴的讀經聲中,御本山御代香,接著是桂乘勝葬儀委員長、御遺族弘一氏、宜子夫人、久雄氏等,及各代表、一般參列者的燒香,後繼不絶,如此至下午兩點,儀式圓滿結束。導師及諸僧退出,葬儀順利結束。最後,對著棺木,向老師作最後的告別,御遺族為始,參列的群眾悲嘆地哽咽,一人一人地把花供於棺内,見老師最後的一面,終於棺木被移至別院前的靈柩車。桂葬儀委員長對圍繞送葬的群眾致閉式辭與致謝詞。然後在大眾莊嚴的念佛聲中,群眾合掌目送,帶著老師的棺木的靈柩車靜靜地開始移動,朝向六甲山系西部的鵯越齋場,在那裏荼毘。這一天神戸地區是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到了傍晩,市内開始下雨,但在齋場却是靜靜地飄起難得一見的鵝毛大雪,有如是淨土的清淨功德在莊嚴老師的終焉一樣。
老師的院號法名是:
護城院 釋瑞劔法師 昭和五十六年一月十三日御往生享年九十七歲附帶一提,老師的御誕生是明治十八年十月五日。
將近一世紀長的老師的御生涯,是只管正法的御鑽研與弘宣的御一生。專心把從先師 桂利劔老師相承的
法雷轍的清流,流於萬古,以為報佛佛祖祖的鴻恩,是如烈火般興法利生的御一生。其間預老師的御化導的人,國内外不知其數,所公刊的御著作,和・英合起來大小將近八十種。今,這樣偉大的老師從地上消失,不單是佛教徒,於人類思想史上亦是大不幸。
特別是對平時受到御教化的人來說, 如同時失去嚴父悲母般,亦如受到天地一時壞滅,日月沒其影的衝撃般。但是,我們不能老是停留在此悲痛中。平時奉老師的御教化,決定學佛大悲心的自身的往生,精進於大法的無盡流傳,此方是遺弟應走之道。
老師在御靜養中,曾流露說:
「法雷的法燈必須無盡地傳續。
法雷的燈若滅,桂利劔老師最傷心。」
常以先師的「志願」為「志願」,一直抱持著「祖風顯揚」「令法久住」。今正是我們互相同心,以老師的「志願」為「志願」,完成其御志願的時候。月刊《法雷》亦是稟承老師的御遺志,願整理多量的御遺稿,永久地繼續發刊下去。願大家能一如既往給與御支援・御鞭撻。
老師在越不惑(四十歲)之年時,即言:
「乘悲翼還來穢國
遊法界化導群萌
樂哉快哉如來行
人生將了望洋洋」
地浴於往相回向的大慈,披瀝如斯的大信念。又到了晩年,流露將不久人世的心境:
「每見入雲之飛鳥
即思乘願翔天日」
又亦將對此世的依依不捨之情,赤裸裸地表露於我們的面前:
「雖然沒有想死心
對世亦存留戀情
力量漸失緣已盡
淚光中見此身散
即使凋零如蓮華
凋謝之時即浮時
凋亦歡喜凋落時
即浮時也蓮之華
極樂界中有慈親
等待浪子歸故里
等待不及出差來
為南無阿彌陀佛
到吾處」

吐露著「平生業成」「不來迎」(常來迎)的「御意」。
今已乘願力,參加薗林遊戲(還相回向)的如來行吧。
又,關於老師,日後有發行《護城院釋瑞劔法師追悼紀念特集號》作為《法雷》的別冊發刊的預定。願
請御協力。
信 心 銘(五O) 瑞劔
金剛心
○本願力的勅命是信心呀。
○不論聽聞多少,歸根究底,被喚回歸慈親的故鄉。
○「妄念外心無也」「地獄是一定的住居」。
○不是以為能往生就能往生的淨土,是依本願力往生。
○「取信心求往生」「變成這樣求往生」「變成那樣求往生」者,有如在水上畫畫一樣。是「就這樣地」呀。
○念佛是名號,名號是本願力,依本願力往生。
○凡夫者,妄念外心無。人的所知、所想,皆妄念。
○自己是「妄念的凡夫」,這能知的話,地獄就知道。地獄知道的話,往生也知道。
○往生極樂的大事業,那是如來的御工作呀。
○學者,太過有學問而墮落。無學者,因不知「就這樣地」所以無法往生。
「就這樣地」似易却難。不論如何想,青蛙不能變成牛。
○親鸞聖人,至心・信樂・忘己而仰本願。依如來的「真實心」和「大悲心」,發現「就這樣地」御助我們時,不知不覺,忘記自己,仰如來。
○淨土真宗是「忘己(自己)的宗教」。
忘己,仰「大智慧力、大慈悲力、大誓願力」,那是「信心」。
○自己想變聰明、成真實的人的是所謂的「倫理」(道德)。信心有的話,道德自然能守。
○想離生死的話,用道德不行、用科學不行。不依如來的大智慧力、大慈悲力不行。如來的大智慧力、大慈悲力云「本願力」、云「南無阿彌陀佛」。
○一旦臨終的話,力量變無、希望變無,唯一人必須到暗處。讓這樣的人「就這樣地」帶到極樂的是阿彌陀如來的本願力。佛力不思議呀。
○佛法,仰如來的「智慧力、慈悲力、本願力」的是佛法。
○念佛是很好之物。稱著的原樣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働、是本願力。
○稱喲!稱喲!那是如來的光明為我們働之相。御念佛處,自然地有「自信・教人信」的働。
○真宗的同行想取、取信心而忘了念佛。淨土宗的同行稱念佛而易忘記本願力。哪邊都是擔板漢的同行。
○念佛的功德響於十方。念佛的功德如來的「光明・名號的功德」。
「雖我稱我聞 南無阿彌陀帶汝去喲 慈親的呼喚聲」(古歌)
○法然上人歎云:「勸信的話就疏忽行,勸行的話就疏忽信心。」
○「信和行,不二不離」,無法分離,又離的話不行。因此,聖人御言:「專奉斯行,唯崇斯信。」
○信心是本願力,本願力是信心。徹底「信」的話,其中「行」含藏著。
不徹底的信心不行。徹底的信心云「信心正因」。
○「信心正因」不動搖,不可動搖。
○當流者,從以前說「信心正因・稱名報恩」。信心是「體」,稱名是「用」。
體就像太陽、念佛(正定業)就像光明、是「行」、離亦無法離。徹底的話,「信」和「行」不二・不離。不徹底的人,認為念佛是報恩行故,稱也好不稱也好,哪邊都行的人很多。於是,今日問題發生了。「信」和「行」者,想就如「太陽」和「光明」的話問題沒有。那樣地頂戴的是「信心」。這也是分為二地想的話不行。
○念佛是南無阿彌陀佛。信心是本願力、南無阿彌陀佛地想者好。
○第十八願是「至心(佛智)、信樂(大悲)之願」。其「至心・信樂」,以十八願的「成就文」看的話,有「聞其名號・信心歡喜」。無疑地聞如來的本願的生起(大悲)和名號的由來(佛智)的是十八願的信心。如來以「智慧」、「慈悲」和「方便」為「至心」「信樂」「欲生」的三心,三心為本願招喚的勅命(南無阿彌陀佛),「請就那樣地來,別擔心喲」地預覽發佈呼喚我們。「信心」和「往生」只是「謝謝」地御受而已。

○「謝謝」地老實地御受的,云「就這樣地」。人們彼此的話,很難老實,但是出到如來的面前的話能老實。能老實的是「一心歸命」。
○念佛,是阿彌陀如來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名號。諸佛讚嘆名號,那是十七願。依此,今日的眾生又聞信名號、讚嘆名號。其聲云「南無阿彌陀佛」,這是稱名。
○今日我們稱的念佛,流布十方,故行佛行。又是讚嘆的念佛、感謝的念佛。感謝的念佛,故為報恩的念佛。
和讚的真髓(14) 瑞劔
小經讚
阿彌陀經之意(小經) 五首
「十方微塵之世界
念佛眾生佛慈視
攝取不捨之誓故
願成就名阿彌陀」
「微塵」者無量之意。「念佛眾生」者,信(信心)行(稱名念佛)不離,無法分離。其不離的稱名念佛云「念佛」。
做此念佛的人云「念佛眾生」。用十八願說的話,有三心和十念,是其十念的念佛。切離信心和念佛,只稱念佛的人不是「念佛眾生」。從信心上,自然地出來,信心上的稱名云「念佛」。
此念佛是信心的相續。捨信心,唯只稱念佛求往生是不行的。信上的念佛云「不回向之行」。聞的原樣行。聞的原樣行故,雖云行(念佛)亦是「不行」。
不離信心、不離名號,行和信不二、不離。這是真正的念佛。然者信心是正因,念佛是非因。信心是本,念佛是末。但是善導大師的法門是「信行融攝(行中攝信)」。信心無的人之念佛,不是真實的念佛,往生不契,不能說是「大行」。真正的念佛,不是因為想自己稱所以能往生而稱的念佛。此故,
不是自己行的,是「不行」。不行而行的是真實的念佛。不回向的念佛(行),必有信心。真宗念佛很難。必須好好聽聞正確的念佛。信心也很難,「念佛」也是很難。以為用口稱名念佛是念佛的人,是不懂念佛的人。
諸佛的稱讚
「恆沙塵數之如來
萬行少善盡皆嫌
名號不思議信心
齊讚齊勸和護念」
「名號不思議信心」者,名號是如來正覺的全體、功德的全體故,「佛心」「佛力」「本願力」皆含藏在名號之中。故云「名(名號)體(阿彌陀佛)不二」。淨土真宗是「名體不二」,亦是「機法一體」,此不思議。信心是「名號不思議的信心」,自己信的不是信心。自己想的不是信心。「念佛」的體是「信心」。其信心是名號不思議的南無阿彌陀佛。是依念佛往生呢?是依信心往生呢?「信心」是正因、「念佛」是非因,是報恩行。真實的信心必具名號(念佛)。名號(勅命)飛入我心中的是信心。因此,信心是「名號不思議的信心」。想取信心求往生的人,把信心當作車票或物品。那是錯誤的。
「信心」是佛心(大悲心)、佛力(大慈悲力、大智慧力、大誓願力)、本願力。勅命一真心徹到,徹到我的心的是信心。
勅命成為信心,勅命是信心。因此,我的往生是如來的工作,是名號的獨働。雖云「信心」,那不是我的工作,是如來的工作,那云「名號不思議的信心」。「名號不思議的信心」亦是「本願力的信心」。「名號不思議的信心」的意思,不知道不行。知道「名號不思議的信心」的話,「就這樣地」也知道。花三十年、五十年,好好地吟味「名號不思議的信心」的好。名號御言「聞其名號,信心歡喜」故,聞名號,出信心歡喜者,名「名號不思議的信心」。想自己取信心求往生和「名號不思議的信心」有天淵之別。「名號不思議的信心」者,頂戴名號(本願力)的不思議是「不思議呀」的是「名號不思議的信心」。自己想稱名號求往生的,是真門(二十願)的念佛,是他力中的自力。自己稱,然後想往生的是「機執」,是不如實的念佛。同行的念佛大都是「不如實」的念佛。「信心」亦難,「念佛」亦難。《阿彌陀經》說
「名號」講「不可思議功德」。
明證誠護念
「十方恆沙之諸佛
極難信法金口宣
但為五濁之惡世
證誠護念出長舌」
「證誠護念」者,證明誠實,以誠實(真實)的言語證明可證之法之意。
「護念」者,以如來的加威力,守護行者,不讓惡魔接近、不被世俗的雜緣攪亂地守護行者。
示證誠護念之本
「諸佛護念和證誠
悲願成就之緣故
金剛心行獲得者
彌陀大恩應要報」
「悲願成就」者,十七願(諸佛稱名、諸佛稱讚之願)有故,諸佛們稱讚、護念。「金剛心」者,他力回向的信心。
於五濁惡世示肝要
「五濁惡時惡世界
濁惡邪見之眾生
彌陀名號給與喲
恆沙諸佛慇懃勸」
「五濁」者,指劫濁、見濁(思想之濁)、煩惱濁、眾生濁(社會之濁)、命濁(眾生的短命)。於此時代,什麼是肝要呢?南無阿彌陀佛是肝要。
歸 依 三 寶(二)
歸依即歸命是佛教的生命,因此其價值甚大,有等同如來者。歸命盡於恭敬的心、盡於憶念,亦是信樂。
受持三寶者,唯釋尊御一佛御制定,非所謂的一時之物,是全通三世十方,不變不易的法則,是祖祖相傳・佛佛傳持的化儀,是至菩提涅槃的大道。《觀經》示三福,於第二項揭「受持三歸」,而且御說「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福本是經的「顯」義,即是定散中之物,可窺知是普遍性者。又至受持三寶,不問要弘、真假而明一貫者。唯於受持的心有差異。持普遍性者,同時亦持必然性。
普遍性者,不選時和場所,不論何時・何處皆是同一狀態。必然性者,不問古今東西,不論時和場所,必持同一的因果關係。普遍性和必然性是真理的要素、形式。而普遍的之物必是必然的之物,必然的之物必是普遍的之物。三寶是佛佛祖祖傳之,亙三世十方而存在,是真理。
聖德太子已說三寶是「四生的終歸,萬國的極宗。」明示是真理。四生者指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即
指一切生物。「終歸」「極宗」意味最寶貴、最後的依靠。道元禪師以三寶云「古先勝躅、佛祖古儀、佛佛祖祖之法」。三寶自體是法。
真理方是度人救世者。本願一乘之法是真中之真,如來的名號是「至理的真法」。是實相之法一看,度苦惱的眾生,是苦海的船筏,不能絲毫懷疑。中國的天台大師修法華三昧,於定中觀見的真理和《法華經》的文符合而歡喜。見此亦知一切經典之真。
經的真理之所以,經其原樣是佛的真理,佛寶即是法寶故。
三寶不單是為了向菩提的人,此亦是涅槃界的風光。因此《阿彌陀經》有「念佛、念法、念僧」之御言語,《大經》有「佛聲、法聲、僧聲」之御言語。不論何者皆顯極樂莊嚴的風光。
於淨土是「常轉無垢輪」的音聲。誠三寶者名、實皆是從因徹果,從果上示因相的大法、大道。
「道」者一切如斯,是果上原樣的理方是道,果即是道方是佛果。孔子說「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亦大量地傳著此邊的消息。
經初有「如是我聞一時佛」者,此即是佛寶,眾多的菩薩及聲聞等的聽聞眾為始,對告者及受咐囑的人們
是僧寶。記於經中的「教理行果」、「信解行證」或「教行信證」的法門是法寶。然者,經典皆是三寶,宗師、論師的解釋亦倣之可知。極樂涅槃界亦是三寶,可說是真理的真如亦是三寶。
即諸佛如來從真如生,是覺照其人,一切的法門從之而流是軌持、軌範,一切的僧是受持此,無違無諍之人。
以此眼見者,佛寶之中有法寶・僧寶,法寶之中有佛寶・僧寶,僧寶之中有佛寶・法寶。誠具不可思議功德者是三寶。此樣《正法眼藏》的註疏、《面小述讚》言「三三妙融,具遍法界的功德」。
雖汲淨土真宗之流,真實信心不起是如何,「信卷」記著「雖知有道,但不信得道者,所謂不信得者故」之旨。得道者即是僧。如現代輕視僧侶之世,得信的人稀也是不無緣故。祖聖親鸞聖人自法然上人,法然上人依善導和尚開闡真心。又禪家的傳依、面授、授記嗣法最重視的亦是教此法寶、僧寶的可貴。應知道於各宗有血脈相承,法者有人易了,無人難了。
實是遇真知識,無量劫亦稀。《觀經》下下品之機也是如此。值臨終,極惡的罪人十聲稱佛而往生,此全是僧寶的御蔭,是歸依僧的恩德。不信僧,如何能至心稱名?信法前,吾人信僧故信佛,信佛故信佛教即法。信本願、信名號。入信的徑路,大體如斯。原本直信佛者亦有、信法者亦有,親鸞聖人的御態度正是如此。因此「正信偈」的結尾御言「唯可信斯高僧說」。
「唯可信斯高僧說」七字是一偈之眼目、入信之鑰匙。聖人御言:「親鸞並無傳珍法」「蒙信善知識之御言外別無子細也」「三國的祖師各各興行一宗」,御慶遇中夏、日域的師釋,那御態度令人懷念、令人思慕、令人頂戴,不是嗎。
《教行信證》是法寶,暫分之作佛寶和法寶的話,教是佛寶,信佛言是信佛。不信佛者如何能信「行信」
之法。此是從「佛」至「法」之入信的徑路。又「真佛土卷」是佛寶。見《教行信證》四法是從真佛土的回轉時,四法是法,此亦能見是信佛寶至信法寶吧。三寶的順序依立場而分種種。然本是圓融的三寶故,信一的話必其他二寶含於其内,實是有難之事。
於原始佛教,歸依三寶的形式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極簡單,但是到大乘經典就變得複雜。《華嚴經》賢首品有文曰:「若常信奉於諸佛…信佛不思議。若常信奉於尊法,則聞佛法無厭足,若聞佛法無厭足,彼人信法不思議。若常信奉清淨僧,則得信心不退轉」之旨。此是「信卷」引用之文。「常」的言語是應著眼之文字。
「佛不思議」「無厭足」「法不思議」等御言語,是應大吟味的言語。
聞佛法無厭足,佛和法的不思議能理解的話,迷信等自然消失。「化卷」及《御文章》引《般舟三昧經》,御言:
「自歸命佛、歸命法、歸命比丘僧。
不得事餘道,不得拜於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視吉良日。」
今日一般作為歸敬文的是:
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此本出自《華嚴經》「淨行品」。
但是《八十卷華嚴經》,「體解大道」「紹隆佛法」。
善導大師於《觀經疏》的「玄義分」之初,寫著歸依三寶之極有難的御文。其中,「法」是「菩薩藏・頓教一乘海」,「僧」是「學佛大悲心」,即學佛的大悲心的大乘的聲聞、菩薩們為僧寶。不論何宗之論,是大論的話,歸依三寶的偈出於最初。這是表非論師的我者,拜讀的話,深的滋味各自
能吟味。
「大乘精神」,依大乘的諸論,大乘即真諦俗諦的妙融、不二的法門、無住、不可得、空、無我。設以《金剛經》頂戴的話,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總之,不論做何事、見聞何物,在此方不可不去「愛憎」之念。即應於本心之光之間,見聞、思考事物。
住此本心,養見聞之心,申大乘精神。
用世間流布之語說的話是「誠」。
幾多的德目是浮於大乘精神上的妙波。在祖聖上窺大乘精神的話,「本願圓頓一佛乘攝取逆惡必信知
煩惱菩提體無二速令得證無上法」是如來的大慈悲。吾人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為吾人的心時,與人和,
與世和,令出現「天下和順日月清明」之開朗的社會。依大乘精神,真正的僧寶精神被發揮,能見佛教的光輝。則大乘精神時,和而能敬,敬而復能禮。信斯大乘精神,依「歸依三寶」能得涵養。
教行信證拜讀記(43)
瑞劔
491.大乘「佛說」乎「非佛說」乎之論,自明治時代以前也有過,明治時代村上專精博士在《我觀真宗》中,說提唱「大乘非佛說」最初的人是自己。七十餘歲,說「『唱大乘佛說也』的第一人者也是自己。」
大谷光瑞師說「大乘非佛說的話,佛陀以外誰說呢?」從内容說,佛說是明確。西洋人大都是「非佛說」。彼等有人說「阿彌陀思想,是基督的弟子多瑪從事東方傳道,那成為阿彌陀如來的教義。」又愛略特等說「彌陀思想是從中央亞細亞的宗教變化者」。
492.(A)淨土教(大乘佛教)是佛說。(參照南傳大藏經)
      (B)淨土教於釋尊滅後二百年時已經存在。
      (C)《大無量壽經》的梵文現存著。
493.淨土三部經(經的製作年時不明,紀元一世紀或二世紀頃被製作)。
(一)大無量壽經|說依聞信名號的「信一念」往生。
(二)觀無量壽經|說「觀佛三昧」和「念佛三昧」。
(三)阿彌陀經(小經)|說一心不亂執持名號者往生。
494.《大無量壽經》|「宗」(宗致)(趣旨)是「如來的本願」,「體」(本質)是佛的名號「南無阿彌陀佛」。
495.如來的「本願」「名號」者「不可思議」。「信心」亦「不可思議」。「妙力用」不可思議。
496.阿彌陀如來以大智・大悲為本質的救濟意志(本願、願心、本願力),救濟眾生。如來「悲智」的運作是「光明」,「光明」具體的顯現的是「名號」。
「名號」具備如來的「妙力用」。如來是名號,名號是如來(名體不二)。又「本願」是「名號」,「名號」是「本願」。
又「名號」如父,「光明」如母。
497.《大經》說著如來的「妙力用」,即說「本願」(本願力)、說「南無阿彌陀佛」。
498. 名號之流是,(一)名號(往生的真因)、(二)信心(往生的正因)、(三)稱名(報恩行)。是「信心正因、稱名報恩。」
499.安心(1)「機」|被救度的凡夫(我)云「機」。「機」○
1無智、○
2無能(無力)、○
3罪惡的徒然者。
(2)「法」|救度的如來、本願、光明、名號、佛智、大悲、威神力,云「法」。
(3)「行」|「行」者指「南無阿彌陀佛」。
(4)「信」|信「念力、願力、依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仰、仰、仰切此等的云信心。
(5)「因」|真實信心是往生的「因」。因是因種,是根本、原因。
(6)「果」|依真實信心一個所得的涅槃的證果,云「果」。
(7)極惡最下之「機」,唯依極善最上的「法」被救。
(8)凡夫不想自己是無智、無能、罪惡、無有出離之緣者。
(9)凡夫是自大者。凡夫是「我」的我(自力)強者。
(10)凡夫是疑強、計度強者。凡夫的地性淨是「妄念」(計度)者。
(11)有「疑」的話無法獲救。出「自己」之「我」的話無法被救。
(12)凡夫的知、情、意的「計度」皆是「妄念」,皆是「計度」。
(13)云「雜行、雜修、自力的心」者皆是「計度」、「自力」、「疑」。
(14)聽聞說教、讀書,思「好,這樣好」、「知道了,這樣能往生」皆是「計度」。
(15)想做點什麼求往生的是亦是「計度」。
(16)想「這樣行」、「這樣不行」,「自己」決定往生的亦是「計度」。
(17)凡夫心的計度皆是「妄念」,所謂罪惡,是指和清淨真實的佛心比較。
(18)佛心、佛智,不映於凡夫的心鏡故,遂生憍慢,「自我」出來。
(19)信者是把自己的心映於佛鏡故,謙下地說「是生死罪濁的凡夫」。
(20)照鏡(被照本願力),徹底的自覺自己的無知膚淺者云「機的深信」。
(21)被本願力的鏡子(大悲的佛智)照,反省自己,云「機的深信」。仰「本願力」,云「法的深信」。
(22)「機的深信」和「法的深信」,同時出來者云「真實信心」。
(23)「二種深信」以外的凡夫的想法、知識,皆是妄念。用「知解分別」不能往生。
500.「爾者,則此顯真實教明證也。
誠是如來興世之正說、奇特最勝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極說、速疾圓融之金言、十方稱讚之誠言、時機純熟之真教也。應知。」
淨土真宗說「三時」(參照傳教大師的《末法燈明記》),把釋尊的時代和滅後的時代分為三種,作「三時」。
(一)正法-滅後五百年為止-有教、行、證。
(二)像法-滅後一千年為止-有教、行。
(三)末法-滅後一千年以後,唯有教,無「行、證」。
501. 「行卷」曰:
「一乘者大乘,大乘者佛乘。…大乘無有二乘・三乘,二乘・三乘者入於一乘。一乘者,即第一義乘,唯
是誓願一佛乘也。」(乘者,車的意思)。
法雷 通 信二月,是老師御降誕的月份,同時也是緬懷瑞劔老師御往生之月。頂戴老師寫的「御報告」是在33年前,今日的我們也應有這樣的心境:
「奉平時老師的御教化,決定學佛大悲心的自身的往生,精進於大法的無盡流傳,此方是遺弟應走之道。」
老師在晩年時也曾對我說過:
「法雷的法燈必須無盡地傳續。法雷的燈若滅,對瑞劔老師很對不起。」
老師一生的行止,亦是以先師的「志願」為「志願」,一直抱持著「祖風顯揚」「令法久住」。一生守著瑞劔老師說的「佛法第一」,也因為如此,師母常跟我說:「嫁給老師一輩子,從沒兩人一起去旅行過。老師有空都是在頂戴聖教,不然就是在拜抄恩師的御法語…。」這也是依止老師十三年,老師的御身影十數年如一日,皆是如此。
雖然老師沒有留下如瑞劔老師般的詩歌,但是老師的人就如瑞劔老師其言般:
「乘悲翼還來穢國
遊法界化導群萌
樂哉快哉如來行
人生將了望洋洋」
對於生離死別,老師的御態度一直都是很淡定的。該離別時,一句「莎喲娜啦」,手一揮就走人,不帶走任何雲彩。反倒是未勘破人生無常的我們,心起執著,捨不得老師走。
在老師返淨土滿兩年的今日,再次拜讀老師的手稿「御報告」時,彷彿又被充電了一般。回憶起聖人的行
旅之畫,上有詩云:
「真不敢當呀 御祖師
雄渾自然的大法門
難思弘誓 無礙光明
憶念 紙衣九十年」
「生生世世的父母喲 孩子喲
御同朋喲 來聚集
共作淨土之旅
親鸞慈親 令人懷念」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瑞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