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 座 開 示
什麼是佛教、佛法?在談學佛之前,先要問自己是什麼樣的存在?什麼是人?老師說不論我們遇到什麼事情、聽到什麼事情,不要向外看,要向內追求。學佛不要向外追求,要向內追求,這是很重要的。學佛最容易犯的忌諱就是忘記自己,來看周遭的一切。這樣無法真正地學佛,因為學佛要從看自己開始。
宇宙的一切都與自己有關係,獨立的東西一樣也沒有,都是息息相關。一般我們學佛為什麼會學沒有(瞭解到這點),是我們常常把自己和東西切開來看。老師舉個例子,(指桌上的飲料)一般的人會認為我是我,飲料是飲料,就是分別來看。但學佛的人會知道我們和它是息息相關的,由於我們和飲料是一體的,喝了才會覺得好喝,喝了才會解渴。以這個為例子我們會知道,每一樣東西都和我們息息相關。同樣的,更進一步來講,在座的各位,(表面看起來)你們是你們,我是我,其實不是的,你們和我是一體的,息息相關。
大家和我的因緣很深,切也切不斷。怎麼說呢?看到大家的臉的時候,自然而然從內心深處湧出一種感情來:我們都不是第一次見面。不由自主地很希望大家都能得到真正地解脫,有關懷的念頭流露出來。如果不是彼此都有關係,哪裡管你那麼多。其實每個人對自己來說,都不是他人。像劉老師,當面對你的時候,心就全在你身上,就著你的需要來回答。同樣地,面對大家也一樣,就著大家的需要來講。
我們會把自己和別人分得那麼清楚的原因是我們有「我執」。我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你是你,我是我」,「這是我的家人」,「那是你家的事情」…分得很清楚。這是我們凡夫的真面目,只要是人都是這樣,分別心很重。但是有智慧開悟的人,我執會越來越薄,甚至沒有了。所以當佛陀開悟的時候,他觀看大地一切眾生時,感歎道︰
「我即眾生,眾生即我也」
佛眼看眾生沒有隔閡,沒有隔一道牆。佛陀目睹明星開悟的剎那,發現原來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這是佛眼看眾生。所以學佛的人就知道佛眼看眾生,大家都有關係,彼此都有關聯,而且有很深的因緣。世界上與我們沒有關係的人、生命一樣也沒有。這就是「一味平等」(板書),用佛教術語來說就是「法界」,「法界平等」。真正體證到法界平等的人,地球上只有一位,就是佛陀。
佛眼看眾生,一切眾生都是我,沒有別人。佛陀講「我」的時候,是「無我」的我,是「大我」的我。大家都是「我」的時候,就沒必要講「我」了。「大我」的世界就是這樣的世界,這是佛的世界。但凡夫的世界是「小我」的世界,我們煩惱很多,因為「我執」很強。我們所有的煩惱都是從「小我」來的,這是「我的」,「我的家」,「我的孩子」,「我的財產」…,所有的煩惱都是從「我執」出來的。我們可以反觀自照,我們的煩惱都是從自我出來的。「我」越強,煩惱越多。佛教所說的「罪業深重」,罪惡就是從「自我」來,為了「我」,我們每天都在造業。我們以自我為中心在追求幸福,也因為是以「我執」為出發點追求幸福,越追求越苦。因為我們沒有正見,智慧不足,用「我執」看待一切,結果我們原本以為是好的,不合己意時就變成不好的了。
佛教所講的真正的幸福是「大我」、「無我」的幸福。佛與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佛在大我的世界裏,知道凡夫在苦惱什麼,所以是「眾生病則我病」。一般人都在追求自己所以為的幸福,但當幸福到手的時候,幸福反而變成不幸、苦惱。為什麼我們要歸依佛、禮拜佛?因為佛用「大我」的佛眼看眾生,真正從內心深處憐憫眾生。憐憫之心來自佛的慈悲、智慧。
佛經上說「不捨苦惱一切眾(生)」,這就是佛心、慈悲。佛待眾生就像父母對孩子一樣,孩子生病發燒時,父母會寢食難安,到處找醫生來治療。眾生病的時候,佛對待眾生的心也和父母對孩子的心一樣。法藏菩薩為了度化我們這些頑強的眾生,在因地時,五劫思惟,兆載永劫地修行,發下誓願: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就是從無我、無心的世界來的。人都很自私自利,「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佛則不同,用盡苦心要把「小我」的眾生帶到「大我」的世界,這樣的佛就是阿彌陀佛。為了引導眾生,他絞盡腦汁,(想出)用「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來救眾生。佛法最尊貴的就是佛的功德。這個功德是從「大我」「無我」的世界來,是為苦惱的眾生而成就的。佛是「大功德田」。在人的世界,父母是「功德田」。在這個世界不孝父母很不好,因為父母的恩德很重。學佛的人忘記佛的恩德也是很可憐的事。什麼是人?人心都是自私自利的。人心的構造是什麼樣的?人與外界接觸是透過我們的五官:眼、耳、鼻、舌、身,對象是色、聲、香、味、觸。光是這些還不夠,要透過「識」,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看到東西,聽到聲音,我們的心就開始動。人起心動念的意識是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末那識」就是分別識,讓我們起煩惱,是我執的總司令。身為人,每個人都有末那識,因此產生執著:
「這是我的」,「那是你的」。因為末那識,我們無法像佛那樣的大我的世界,好東西要佔為己有,佔有的欲望很強。分別心、得失心就是來自末那識。學佛就是為破除末那識,破除之後才有「平等性智」。平等性智的世界是大我的世界。大家都是我,所有煩惱的眾生都是我。因為平等性智的存在,佛才會不請自來地做我們的「不請之友」。看到凡夫在苦海中打轉,佛不請自來的救度眾生。眾生苦惱哭泣時,佛會陪著哭。而人則不同,因為有末那識,看到別人哭,反而會覺得很痛快。(笑)世間住的都是末那識的主人,世間煩惱才這麼多,不幸的事不斷發生。靠佛的功德力,讓末那識的眾生能夠朝平等性智的世界走的教法,就是淨土真宗的教法。淨土真宗的教法最大的不同,在於凡夫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到平等性智的世界,是靠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威神無極」的功德力。
有個很耐人尋味的典故:「李婆左肩痛,聽說了這件事後,張婆就針灸自己的右腳,結果李婆的左肩就治好了。」這個李婆就是我們,張婆是阿彌陀佛(笑)。同樣的,日本有句名話「太郎喝酒,二郎醉了。」
阿彌陀佛(太郎)成就了本願,我們這些二郎就醉了,這是宇宙的真理,是「二利圓滿」。凡夫的世界是自己不喝就不會醉,因為我們是小我的存在。能有這樣的力量、作用的是大我,佛已進入這種大我的世界,具有這樣的功德力,即佛喝酒凡夫就會醉,這講的是佛的功德力。凡夫沒有這種力量,不喝就不會醉。
用我們有限的腦子來思考這樣的世界,無法想像、不可思議。佛有多偉大?一尊佛出現,眾生皆得救,這就是佛的功德力。成就此二利圓滿的世界的佛,就是阿彌陀佛。
我們雖然念佛,但不知道阿彌陀佛有多大。很多人都小看了佛,把佛看得與人一樣小氣。因為我們的小我,無意中就把佛也看得很小。佛是大我的徹底者,「眾生病故我亦病,眾生苦故我亦苦」為我們成就本願,用此功德救我們。我們不瞭解阿彌陀佛是不請自來的佛,是這麼慈悲的佛,反而把佛看得很小,以為不求佛來救,佛就不會救我;以為沒有拜佛、念佛,佛就不救我。這是一般人的想法,用凡夫我執的心來看佛,就把阿彌陀佛看成很小氣的佛,不瞭解阿彌陀佛的功德有多大,我們才會想「要怎麼做,佛才會來救我」地落入凡夫知見的框框中。今天一開始,就講阿彌陀佛的功德,這個很重要,因為很多念佛的人不知道阿彌陀佛的功德有多偉大,有多殊勝。
我們念佛,為何心無法契入?因為二利圓滿的世界是世間所沒有的,與人性完全不合,令人難以置信。一般人是很難相信佛法的。什麼樣的人才會相信這樣的教法呢?臨終的人。一個瀕死的人心態與活蹦亂跳的人不一樣。一般的藥已無法救他,他自己也知道。(老師模仿他親眼見過的一個臨死的人:雙手抓空中,痛苦不堪,發出痛苦的聲音,無法說話,大吼掙扎幾下後斷氣。)在他痛苦的時候,身邊的人能怎麼辦呢?健康的人,心中若沒有念死、念佛,很難領受阿彌陀佛的教法。「念死」心不強的人,沒有辦法真正瞭解佛法在講什麼,只是徒增一些概念、知識而已。
日本有一實人實事:有一位禪師在精進修行後,發覺無法得到成就。禪宗也講念死,念無常,但他發現自己的心無法真正念無常,因為他的身體很健康。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用棉被把頭包住,頭在下、腳在上地從山頂上往下跳。他想體驗死的滋味,但又不能真的死掉。然而這樣做了之後,他發現自己的心還是無動於衷。他發覺自己修禪無法開悟,自己救不了自己,就離開禪寺到淨土真宗學本願法門。他留下這樣的話:「我連死都不覺得恐懼,我是這樣的愚癡,愚癡到不怕死,不會念死,無法靠禪宗的修行得到證悟,唯有靠阿彌陀佛慈悲的本願來救度我」。
真宗在日本已有八百年的歷史,其間出現不少「妙好人」(就是得到彌陀救度的人)。有人去拜訪一個妙好人,求教怎樣才能被阿彌陀佛救度。妙好人就問他:
「你想到死嗎?」
那人回答︰
「沒有念死,只是用欲望的心來求,想要阿彌陀佛來救。」
妙好人告訴他:
「一個不會念死、不知念死的人是聽不到佛法的。你回去吧!」
以前求道的人,念死的心是非常強烈的。日本淨土真宗的傳承是代代相傳,父母親念佛的家庭,孩子也會來聽聞佛法。很多人年幼時就開始聽聞佛法,雖然知道「死」,但只是概念知道,沒有感受,直到七、八十歲才有真正的感受。真正怕死的人才是佛法的入門而已。到這裏為止,不論你讀多少佛書,怎樣修行,都是概念而已。這就是佛法看似容易,實則很難的地方。釋迦牟尼佛出家求道,就是因為無常,老、病、死。沒有無常的念頭,學佛就很難入門。(板書:)
「無常迅速生死大事」
沒有想死、怕死的人,佛法對他來說並不重要、可貴。當他真正得大病,什麼藥都救不了時,才可以聽進佛法。當我們面對死亡,世間的醫藥都沒用時,你該怎麼辦?我們聽聞佛法也要帶著無常迅速的心。講到這裏是開場白,我們要以無常為基礎。從現在開始,大家可以發問。
問:老師剛才說太郎「喝酒」,二郎「醉」。《無量壽經》上說彌陀之前有五十二位太郎,阿彌陀佛也喝 了酒,為什麼我們這些二郎都沒有醉?都還在這裡執迷不悟呢?
答:阿彌陀佛的佛眼看眾生,眾生都是醉了。阿彌陀佛有信心,一定讓所有眾生都喝醉。但大家要知道,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佛,沒有時間,是超越時間的。(比劃)我們在這邊,還沒醉,但佛眼已經看到那邊,我們醉了的那邊。我們人很短視,只能看到前面這裏,就說自己還沒有醉。佛可以通三世,已看 到明天會發生什麼,明天發生的事情和現在發生沒有兩樣。凡夫不到明天就不知明天會發生什麼事, 很愚癡的。佛可貴之處在於他是如實地知道實相的人。佛不僅可以看到我們的未來是什麼,連沒有出 生的眾生也都能知道他們會怎樣。
問:我們今天來這裏,都是想早點喝醉啊。
答:要醉很容易,只要大家能從內心深處對阿彌陀佛的偉大生起讚歎、感動,當下你就醉了。但是凡夫疑 心很重,總想著「雖然你這麼講,但是…」,知見很強,比佛還聰明,所以就醉不了。真正醉的人,聽到老師這樣一席話,「啊!原來阿彌陀佛是這麼偉大的佛,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樣。啊!阿彌陀佛這樣偉大!」當下低頭當下就醉了,雖然還沒有往生,可是往生已經得到保證。但凡夫不肯低頭,「雖 然老師這麼說,但是…」有「但是」出來,就醉不了。凡夫老實不了,就是我們的障礙所在。我們無 法老實信受佛語,讀了再讀,聽了再聽,問號還在。這就是凡夫的疑心很重。直到面對死亡時,什麼力量都使不出,所學所知道的都拿不出來,才能恍然大悟,疑心才被破除。但當我們還有氣力的時候,我們無法老實,我們都被自己的氣力、小聰明所騙。我們聽聞佛法的人,為什麼沒法馬上被阿彌 陀佛救度?是因為我們都比阿彌陀佛聰明,無法真正地投降給阿彌陀佛。佛的功德不是世間有的東西,我們無法馬上接受,有疑心。有疑心就是比阿彌陀佛還聰明,因為佛已經想不出其他辦法來救我們了。沒關係,對自己還有信心的人,儘量去學,儘量去聽,學到學不會,再怎麼進也進不了的時 候,發現自己原來才這麼點能耐,就會乖乖地信受阿彌陀佛的力量。
阿彌陀佛有耐心等。最聰明的人是趕快投降給阿彌陀佛。但每個人都想當「檢查官」,檢查佛是否真的這樣,考驗佛,比佛聰明。人無法當檢查官,就是在臨終的時候,那是絕對無力、暗黑、孤獨、恐 怖、絕望的心境,會在臨終的剎那跑出來,此時就無法當檢查官,只能靠阿彌陀佛救度,也只有在此 時,有緣的人才肯真正投降。
檢查阿彌陀佛的時間,有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時間一到,你就無力檢查。這 樣的人就會無條件投降,阿彌陀佛對他而言是絕對存在的時候,他的心就能大安心。這個心境的人就會看到自己是「貧苦」的人,就會看到阿彌陀佛是成就「無上道」的佛,就會乖乖地投降。在座的各 位千萬不要當檢查官,趕快投降給阿彌陀佛吧!(老師喝水)不要小看喝水,瀕死的人連水也喝不下 去的,只能靠打點滴,人的能耐如此而已。
問:《觀經》中韋提希夫人以凡夫的肉眼看到彌陀在空中顯現,立時得三法忍。很羡慕!阿彌陀佛有無邊法力,不如乾脆顯現給我們看一下,我們不就相信了嗎?
答:這種想法乍聽之下似乎很有理,可是阿彌陀佛真的出現在你面前時,凡夫會吐血而死的。平時我們對自己齷齪的心只認識到一點點,所以還沒有覺得怎樣,而佛是無限清淨光明的存在,當佛出現時,我們會看清自己的心如何地齷齪,會羞慚到吐血而死。阿彌陀佛不現身給我們看是一種慈悲,我們之所 以能活的這麼自在,是因為我們的心別人都不知道。如果我們的起心動念別人都知道的話,我們會活 不下去的。所以阿彌陀佛化為聲音給我們聽,不是現身給我們看。不要說佛,就說娑婆世界。古代拜見皇帝、現代見董事長,我們一定盛裝、畢恭畢敬、全身發抖、非常緊張,因為他們高高在上。人的世界尚且如此,何況是佛。阿彌陀佛不是現身,而是化作聲音來救度我們,是佛的慈悲。阿彌陀佛對凡夫的起心動念都瞭若指掌,化為聲音慢慢地進入到我們心坎中來救度我們,這是阿彌陀佛慈悲、溫 柔之處。
阿彌陀佛的教法不是傷我們眾生的心,是知道凡夫是怎樣的存在,而順著我們的心慢慢培育我們。當別人指責我們的缺點時,我們會不高興,所以阿彌陀佛出現的當下,我們因為能看到自身充滿污濁,會更受不了。我們為人處事也是如此,真正要對他人好,不要把他的缺點一五一十的指出來,要慢慢 來。學這個法門,說自己是凡夫可以,但不要說別人是「你是凡夫」「你罪業深重」,別人會受不了。通過修行,人會自己感受到「我是罪惡生死凡夫」,在他人沒感受到這點時就說他是「罪惡生死凡夫」,他會受不了。
天臺大師在《摩訶止觀》中說:當我們修定的時候,修到什麼程度,會出現什麼境界給你看。其中講 到,他修止觀時看到殘破的佛,這表示自己過去世做過謗佛破佛的事情。修止觀的人才能看到過去自己做什麼不好的事情。此時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懺悔,才能滅罪,景象就會消失。《摩訶止觀》中提到,自己過去世做過什麼,才會有什麼境界出現。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聽到電視報導殺人啊、搶劫 啊,或是眼睛看到這些不好的事,這些表示是自己過去世做過相同的事,才會有緣聽到或看到這樣的場面。學佛的人要知道,如果聽到哪裏有殺人的事,就要懺悔自己過去世造過殺業。當我們聽到哪裡有孩子殺父母,或是父母殺小孩之類的事,學佛的人就要慚愧自己過去做過這樣的事而懺悔。
我們常常犯這樣的錯誤,眼睛老是往外馳求,不知道要反求諸己,所以當我們看到或聽到這樣的事時,不要做旁觀者,而要懺悔,懺悔自己過去世造過這樣的殺業,今日才有因緣聽這樣的事情。所以日本有句話:「透過別人,慚愧自己」。
問:(晚上散步時,一位老菩薩向老師跪請開示,自訴持菩薩戒十年,仍不得安心,不知能往生否。老師 為她慈悲開示了阿彌陀佛的本願,老菩薩如釋千斤重擔,歡喜作禮而去。)回來後,有師兄請老師開示問道:
是不是我們都要經過這種求之不得(十年菩薩戒)的經歷,才能感受到佛的真實?
答:她是個很好的例子,在修行路上遇到很大的挫折、失敗,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人遇到人生的挫折失敗,才會轉變方向。老菩薩是發現到自身困境的人,所以她會轉向。那些認為自己很好的人,不會改變。所以各位不妨試試看,去碰壁,碰壁之後才知道回頭。在座各位或許都覺得念佛很簡單,沒什 麼了不起。但在日本有一個人說:自己連一句真實的念佛都沒有!這個人就是淨土真宗的開山祖師親 鸞聖人。聖人精進修行,才發現自己念不出真實的佛。念佛對行者來說,非行非善。什麼是「非行非 善」?這就是佛的功德力。認為念佛是自己的修行,都是慢心;是佛的功德力讓眾生念佛。聖人最後 才知道:從前都以為自己在念佛,原來都是在做盜賊!念佛是佛功德的回向,不是凡夫有漏自力的修行。
「念佛只是彌陀的功德,更非凡夫有漏行故,不借機功得往生益,偏是自然不可思議。」
(存覺上人法語)
老師問大家:拜佛時,是誰在拜佛?
大眾答:是佛的功德力感動我們來拜佛。
這裏的天空很美,月亮很圓很大。當我們看到月亮很圓很大,以為是自己在看,就錯了。是月亮的光吸引我們去看她!要培養這樣的思維邏輯:不是我在喝水,是水在讓我喝!為什麼我會想喝水?(老師拿起桌上的一瓶飲料問大眾)因為喝過這種飲料覺得味道很好,以後每次看到都會想喝;它是主動,我們是被動;是這種飲料吸引我們來喝。飲料能吸引我們來喝,這後面不知下了多少心血精力。它能夠讓我們活人想喝,所以它也是活的。以佛法的眼光來看,一切都有生命。這就是法身。每一樣東西都有生命,所以不要糟蹋。糟蹋東西等於殺生。如達摩祖師這樣證悟的人,看到這些物品(老師指桌面上的瓶子、杯子及答錄機等)都知道是法身佛,是大日如來。凡夫沒有智慧,只知道是飲料…不要就丟掉了,所以凡夫常造殺生業。
世間所有東西都有生命,都是活的,沒有死的東西。如果大家有這種佛法眼光,你的人生觀就會不同。有這樣的心,就常會有慚愧、感恩的心出來。有慚愧、感恩的心,人生就會變得很溫暖。
隨意糟蹋東西的人,就不知感恩、不知慚愧。不知感恩、不知慚愧,這就是在造業。造業就會帶來果報,於是惑、業、苦不斷地輪回。所以人生要以佛法為準則,否則我們會不斷造業。走錯路,苦的是自己。
「托福」是很好的話,但很少有人有這樣的心。不知感恩,不知慚愧,所以有惑、業、苦的輪回。所以大家要好好反芻這幾天聽到的話。人生以佛法為準則,一定不會錯。遇事不要以自己的準則去判斷,不然會更苦惱。我們的知見都是不好的,都是執著,但我們都不知自己不對,所以很苦。當我們自以為是時,佛就會看著我們嘆息:這個阿呆,又在做傻事。
佛眼看人,如人看貓狗,只覺得可憐可憫。佛的智慧與凡夫的智慧差距很大。好好去聽聞佛法,十幾年、幾十年,人生就會不一樣。凡夫都是顛倒,但我們不知自己顛倒,以為自己最對,我們每個人不都是在做自己覺得最正確的事嗎?(結果如何呢?)每個人都在走夜路。在我們這個暗夜的人生,要讓佛法的燈炬帶著走。
◆ 隨 機 開 示
念佛人不要做虧心事,做了虧心事對不起佛。雖然真宗不要求受戒,真念佛人卻要比受戒的人更守戒,因為佛都看得到。阿彌陀佛現在就看到我們做的事、聽到我們的心想。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貪小便宜。真正念佛人是誠實的人,不會做欺人欺天之事,因為他的心已被佛所同化。真正領受佛心的人會很誠實。有人誤解信心,以為:反正阿彌陀佛都要救我,我就可以為所欲為。這是錯誤的想法!真正有感受到阿彌陀佛在身內的人,為人必很正直。
問:念佛人能不能睡高廣大床?
答:不睡高廣大床的精神在哪裏?佛教導我們要過樸實的生活。眾生過著享受的生活,會忘記了生脫死。睡不必高廣大床,吃不求美食,穿不需綾羅綢緞。佛陀在世,都是過樸實的生活。佛教提倡布施,念 佛人不要小氣,要分享。
佛看見眾生歡喜,也為之歡喜,念佛人也是一樣。懂得父母心的孩子會為父母分憂,念佛人在日常生 活中,其行為舉止會想著不給佛丟臉。有不好的心行,就會:「慚愧慚愧,阿彌陀佛!對不起!」真正的念佛是心的念佛,不是嘴在念佛。真正的念佛是有一顆憶佛的心。
問:如何避免「異安心」的陷阱?
答:學佛的目的是什麼?是求解脫。有求解脫的心,就會知道異安心。對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問題就是 求解脫。解脫的問題,不論人怎樣用盡自己的腦筋,想用自己的知見去理解,都沒有辦法,他會有一 個瓶頸。佛法是要超越自己的知見。而我們人往往是先有自己的知見出來,然後被自己的知見綁在那 裏。宗教界有宗教的論理,宗教論也是很需要的。但如果我們一直執著在宗教論裏,就會被文字所 縛。
問:現在落入一種感覺:覺得自己已經得到安心,可以解脫了,但審視內心,仍有不安之處。如何解決 呢?
答:這都還是在凡夫的心態中打轉,才會有這種問題出來。真正安心的人,已經超越了這種心態。佛法是 無我。他會很自然地超越安心、不安心的問題。超越的世界,是宇宙的真理,是大我的世界,它已經 超越了安心、不安心的世界。它已經不再去說凡夫.佛,明白.不明白,這些已經不再重要了。真正 悟的人不會有想要去悟的心。想要悟的心都還在迷中。
問:如此說來,《聖典》中說只要相信,稱念名號,都能決定往生到淨土,如何理解呢?
答:只要信,是誰在信?(答:我)我在信,就是有我有佛,二元對立。相對就是迷執。真正信的世界, 已經沒有「我在信」,這是「一」的世界。我們常犯的錯誤,是講到信的時候,就有「能信」之人與 「所信」之物的分別。這是相對,只要是相對,不論你怎樣詮釋,都在迷執的世界中。真正無我的人 不講他達到了無我,因為沒有這個必要。這是自然流露出來的德行。
問:無我的世界真是困難,我們怎樣才能進入?
答:與法合一。(瑞覺師補充:這樣講還是很難,依我們的經驗,就是要不斷聞法。)真理不管在哪裏都 是真理。這是真宗最難的地方:不是我們去悟真理,是我們被真理同化了。當你不斷追求真理,去追 求、追求、追求…最後會發現,原來自己已經在真理之中!一般人有追求真理的想法,追求之後才發 現,原來你不在真理外面,你就在真理之中。
問:禪宗也是這麼說,但這樣我們很容易掉入知見的陷阱,以為自己不再需要追求了。
答:我們就活在空氣中。我們不會說:我相信有空氣。因為我們本來就活在空氣中。因為從內心深知這一 事實,就無需刻意去強調:我相信有空氣。不必做這樣的無聊事。
問:可是會墮入觀念上知道,卻沒有真實感的困境。
答:不錯,人很容易陷入知見。當你發現自己陷入知見的時候,知見就被你超越了,就要不斷地做這種功 夫。
問:我意識到以前落入了自以為是的安心,但現在找不到一個突破口,也沒有方向。
答:要突破這一瓶頸,唯有去研究:什麼是佛?我們都只是在概念上知道有佛。我們就以空氣來比喻佛的 功德吧。你知道空氣的功德有多大嗎?空氣的功德偉大在什麼地方?不管我們有沒有注意到,你看這 棵樹,長得這麼青翠,這就是空氣的力量,我們卻從未意識到。你一出生下來,甚至你還沒出生之 前,空氣就一直在育護著你。真宗就是去發現,我們在這一功德裏面,我們被這一功德養育著。
問:老師剛才說要研究何謂佛?那我們要從哪裡入手去研究呢?
答:可以先從自己最有興趣的地方入門。例如,可以先研究「心」,心在何處?心是什麼?
問:那就是從大乘教法,《楞嚴經》《大乘起信論》這些書入手嗎?
答:可以。
問:直接拜讀《教行信證》,似乎不能解決「心」的問題,是這樣嗎?
答:《教行信證》沒有老師指導自己是看不懂的。自學一定會出錯。
問:那這樣豈不是一輩子都進不了真宗之門?
答:所以你可以先看《大乘起信論》和《楞嚴經》。先嘗試研究何謂「心」?心是有還是沒有?不能說他 沒有,可是有它又在哪裏呢?我們都以為你有你的心,我有我的心。沒有這個世界,我們的心也無法 感受。沒有這個世界也就沒有我,沒有我的心。
問: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答:是心、身、土不二。有知識的人,先要建立起這樣的世界觀(按,老師後來筆書:「法界統一 觀」)。地球上的山川草木,都與你息息相關。
問:懂得了心性的道理,就能往生淨土嗎?
答:不能。沒有禪定,不能如實地瞭解心性。要知道心性,不是那麼容易的。
問:如達摩祖師、六祖慧能這樣的人,他們能夠往生淨土嗎?
答:像他們這樣的人,已沒有往生淨土的必要。只有我們這些無法像他們那樣覺悟自性的人,才需要往 生。什麼是往生淨土?淨土是涅槃的世界,是無我無心的世界。真正往生極樂的人,是沒有「極樂」這個概念的。極樂界沒有「極樂」,它是無餘涅槃。極樂世界不是天國。很多人將極樂當成天 國,這是迷執。
問:有人說:如果沒有往生淨土是不能成就究竟佛果的,那麼如達摩祖師、六祖慧能,都沒有求生的 願,應該不能成就究竟的佛果吧?
答:會說這樣話的人,他們還不瞭解祖師的境界。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達到達摩祖師的境界,我們才要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往生淨土。淨土,是「無為涅槃界」。我們修淨土法門,首先要避免誤會,以為淨土就是池流花樹、宮殿樓閣的景象,這都是凡夫的知見。它是涅槃界。
問:但佛為什麼還要說這些莊嚴景象呢?
答:因為不說七寶池、八功德水這些東西,凡夫不會嚮往。真正證悟的人,不會因這些景象而動搖,凡夫才需要這些東西。真正的淨土超越了美與醜的對立和執著。真正的美,是超越美醜的。人在強調美的當下,是有比較、取捨的分別心。無我無心的世界,沒有美醜的對立。這叫淨穢不二。
問:如此說來,何以文殊、普賢菩薩還要發願求生淨土呢?
答:這是引導凡夫示現的方便。
問:文殊、普賢發願都是「臨命終時」,是否只是與十九願相應?
答:一般人都把它當作是十九願。其實這不是十九願,它是「十八願中的十九願」。把它當成十九願,這 是凡夫之見。文殊、普賢菩薩都是佛再來示現的菩薩,不能將他們與凡夫相提並論。這是為引導凡夫 而示現的方便。
問:聽老師這麼說,深深感到,佛的經典、祖師的論著,用凡夫的知見去看,一定會看錯。
答:是。
問:一定要善知識引導?
答:是的。
問:如果沒有善知識,或與善知識的緣很淺,就沒有辦法了?
答:沒有錯。最高的善知識是誰?是釋迦牟尼佛。佛說:我是善知識中的善知識。佛陀對阿難尊者開示: 「善知識是佛道的全體」。善知識看事物的眼光、角度不同。一般人則看得很膚淺,只是看表面,沒 有徹底悟到實相,才會有種種的知見跑出來。其實,形諸文字就是迷,因為人會執著語言文字。為什 麼說淨土是無我無心的世界?那是不需要文字的。(老師指著窗外開放的鮮花)無心的世界,看到花 開,就是花開。實相的世界,即是因緣法,「花開著」,不是「有一朵花」在那裏。
龍樹菩薩說「離有無」。不遇善知識,我們不是執著有,就是執著無;不是對,就是錯。安心的念佛人,是無我的念佛人,是離有無(他力、本願力)的念佛人。
◆ 隨 機 開 示
大自然是大我、無我,只有無私奉獻,沒有絲毫求取、攀緣。無求才有真得、最大的得,無我才有真我。貪求、有條件才做的心,與佛心不相應。
在道場做義工,如果是無私奉獻的心,則與佛心相應。因為做義工不能聞法,聞法者的功德,當義工的也會有,他們得救,當義工的也會得救。
只有人才會感恩,會感恩是人生最大的福報。常思人身難得,人能念一句佛是多麼難得啊!一入惡道,就沒有辦法念佛了。
佛不會怪你念佛不能吃素、有妄念等,但要想到:我這樣煩惱深重,罪障深重的人,佛也沒有捨棄我,慚愧啊,慚愧啊!難得啊,難得啊!
學佛的人遇到業障,應以慚愧的心念佛懺悔。惡業現前,是提醒我們:我們的罪過有多麼重!
念佛求佛保佑這、保佑那,這與佛心不相應,是顛倒,是迷執。人都不知道最大的福報是什麼,福報是不求自來的,求則不相應,那是貪瞋癡的三惡道的心。
孩子不孝順,應知道因果。那個孩子是誰生的?那是過去的自己,一切都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孩子現在不孝,等他受大苦,跌到谷底時就會叫媽媽了。
光一來,黑暗就沒有了。有佛光攝護,念佛人也不怕障礙。因家人反對不能拜佛、做課,應隨緣念佛,起慚愧心,懺悔自己的業障。
念佛回向給去世的親人,凡夫拿什麼回向?凡夫只有貪瞋癡。念佛應知道功德的源頭在哪裏。孩子憶念媽媽、愛媽媽的力量,來自媽媽的愛,我們念佛、拜佛是因為佛的功德慈悲的力量。
佛希望我們同他一樣,他是無我、無分別的自在,大解脫,大樂,無苦的,他是無分別地救度我們,希望我們能同他一樣。
把你自己的想法放開,不要勉強去做什麼,一勉強就會有煩惱。認為自己能怎樣怎樣是傲慢,傲慢就會損福損德。「我」是煩惱、痛苦的根源。
人出問題都是先怪別人,不知反省自
己,特別是五障三從的女人,更應該注意常慚愧、懺悔。問無明從哪裏來的人,當下就是無明,你應該問的是:「該怎樣斷除無明?」
第一尊佛是什麼時候出世的,這是凡夫世界才有的問題,佛是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無始無終。
不想去報土,一直想著去化土的人,恐怕連化土也去不了。
真實領受信心的人,他的身口意自然會有光明出來,別人自然會向你請教,不要刻意去做,刻意會讓別人反感起煩惱。只有自己看到花,才能如實告訴別人花是怎樣的漂亮,先解決自己的問題吧。
凡夫有什麼呢?只有死,念死!念死!念自己的死怎麼解決。別人的問題有佛管,不要瞎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