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會簡介
1
最新消息
2
本願海濤音(2)3
https://www.taipei2.url.tw/ 台北法雷念佛會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卷頭言 7善導大師言:「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然很多人學佛只求一己之解脫,無「教人信」之精神。其實無「教人信」者,亦即無「自信」者,真實信心必顯發於「教人信」。一切皆佛智光明所使然,是本願力的悲心故,佛法方能普遍永久。此「大悲傳普化」的念力故,欲傳達此超世無上的妙法給世人者,在踏出第一步後,不思議的是自己的信心會增長,同時此世的苦惱也不再太以為是苦,這是不思議的佛恩在加被故。光是喊苦,苦是沒完沒了的。以此苦惱的娑婆為道場,在此聞佛法,會突然發現「原來娑婆這麼有趣呀」。任何人都可到達這個境界,聽聞佛法聽到有此心境才可以。從今日起不要再說:「啊!真苦呀!」、「真沒道理」、「好心被雷劈!」的話了。卷頭言 8不要離「本願力」,不要離「呼喚聲」的「南無阿彌陀佛」,而焦慮著想要得到「信心」。「呼喚聲」中有安心、有信心、有往生。「白道」一方面被喻為「本願」,一方面被喻為「信心」,即是此意。「信樂(信心)彰於願力」(「化卷」)。這一句,萬劫方得一聞。「南無阿彌陀佛 一聞得往生 南無阿彌陀」的意思在此。這即是真正的「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十八願成就文)。將心比心,將己身比慈親身,但聞不斷地呼喚著冥頑吾等之不可思議的大悲「呼喚聲」,即可得治萬劫渴。將己身比慈親身,即自成老實的念佛人。不要忘了自身立足何處?不要忘了自身是凡夫。思佛是慈親,如此後生一大事的問題自得解決。卷頭言 9聖典是佛的全身,故當恭敬地拜讀之。在拜讀當中,每一頁每一頁都有佛在傳達訊息給我們。這個或可說是靈感吧,這就是活潑潑的佛的光明。每一天,我們都可以接觸到這樣的佛的光明,但是我們卻愚痴到忘記這個,而去傾聽世俗人無明闇的言語,讓煩惱燃燒自己的身口意,這是很可惜的事。「佛光明是智慧相也乃至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論註」卷下)。只有拜讀聖典的光明,方能盡除我的痴闇冥。卷頭言 10念如來,念「佛的無量力功德」,念「名願力不可思議」,念「念佛三昧」,此功德是無量的。憶念即是「讚嘆」,是「稱名」,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如來的名願力,能滅罪令得往生。「啊!月亮好圓、好大呀!」,在觀賞月亮的同時,月光已滿入見月者的身心中。念「佛的無量力功德」時,佛的功德即能破闇滿願。憶念之外無信心,信心之外無念佛。此名「念佛往生」,亦名「信心正因」。有「我還不太明白」的心態者,是還有想用自己的力量去除疑的反應,是尚未真正的敬信威神功德的六字明月。佛之外無佛法,本願力之外無往生。卷頭言 11凡夫費盡心思地想要出離生死,想要入涅槃覺城的舉止,就有如貓狗種種動作想要當人一樣,這是不可能的。所謂「難如登天」即是此意。人再怎麼想,怎麼作學問,怎麼認為已經信佛,不論人怎麼努力,不可能的事還是不可能。因此,佛慈悲地為凡夫開「佛凡不二」的覺證,大悲無倦地發下超世本願,宣說:「南無阿彌陀佛無條件地救度你喔!」在這呼喚聲中,已經孕育著大信心、往生。佛心中早已含育著此。佛力不思議,所以我們只有是以「不思議」為不思議。所謂:「信樂彰於願力,妙果顯於安養」(「化卷」)。卷頭言 12宇宙的無限廣大,萬物的不可思議,到底不是人智所能窺知。在雄大的天地宇宙的面前,如人這樣的小動物,簡直就像毛毛蟲,像蚯蚓一樣。佛智既深妙且廣大,有如宇宙般地深遠。故如來所言,既是佛說一定是真實不虛。如來說的話,即是如來的本願,亦即是本願力。要知道人的智慧對往生成佛來說,是一點價值也沒有。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卷頭言 13元旦日出 猶如正覺山上放光芒「教行信證」「總序」之文言:「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難度海」,指生死苦海。試問,我們要如何才能渡過此苦海呢?茫茫天地間,唯有「難思弘誓」,唯有「本願力」,方能度我們出苦海。「弘誓」廣大如虛空,具諸妙功德。「歎異鈔」(第一條)中引述此道:「彌陀誓願不思議救助我,令遂往生」。故不用問要怎麼做才能給阿彌陀佛救度?要怎麼做才能得到佛的垂青?「難思弘誓」即是「誓願不思議救助」。這不可思議的佛智,「難思弘誓」,即是如來的無量力功德。當我們敬信一願力,自得安心安堵,這一切都是「難思弘誓」的力量所使然。卷頭言 14「本典」「總序」言:「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確如此文所說,故不需再加上凡夫的冗文贅言來說明。莫要再多思慮,莫要再執迷。「無礙光」的耀動外,無破闇滿願。就是因為凡夫把稱名執為己有,把信心佔為己生,所以才會落入迷宮,找不到路回家。「無礙光明」,即佛的智慧光明。故凡夫若想用自己的力量來破無明闇,那是無論如何也辦不到的。雖然「破無明闇」的智慧光,如陽光般每天地照耀著我們,但是仍然有人向外四處追求光明。「無礙光」一旦滲透吾身,說時遲那時快,是人已在如來的攝取光中。這是什麼緣故呢,我也不知道,沒有人知道,有的只是一片光明獨用的天地。卷頭言 15「信卷」說:「實語甚微妙 善巧於句義 甚深秘密藏」。二乘有二乘的秘密,菩薩有菩薩的秘密,如來有如來的秘密。是故佛智不思議,名願力不思議。凡夫想用凡夫膚淺的猿智來揣測佛智不思議的誓願,想要獲得信心求往生,這是不自量力故。殊不知凡夫所作的判斷,皆是相對的概念,是個死胡同。所謂「甚深秘密藏」,是指「依南無阿彌陀佛往生」,這是甚深微妙不可思議願力獨用的世界。凡夫莫要在此探頭,莫要再東張西望了。卷頭言 16親鸞聖人是先大信心決定,也就是先領受了佛心,即如來的大悲心徹入自己的身心後,再拜閱大藏經的。其時忽然發現到:「原來大藏經,文文句句都是如來大智海的波瀾,經經皆是本願海的顯現」。聖人獲大信眼後揮毫所留下的,即是一部六卷的「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簡稱「教行信證」、「御本典」、「本典」)。我們先頂戴如來的大悲本願力後,再來拜讀「御本典」、「和讚」等聖典,屆時自然也會有「原來如此,原來如此」的領受,也才知道原來「御本典」文文句句皆是聖人法身的示現。卷頭言 17常可聽到「聽聞佛法要不惜身命」這句話,但是世事的種種勞苦煩憂,經常把人的一顆想要精進佛法的心給磨平了。話雖如此,在這充滿苦惱的人生中,我們得以聽聞到大悲慈親的「我能護汝」之強而有力的聲音,這實在是慶喜中的慶喜。經常抱持著「盛者必衰,會者有離」的覺悟很重要。總之,這個世間苦太多了,而且是苦的非常強烈,苦不堪言。一生勤苦,只須臾間。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卷頭言 18佛教不單只是「死」的解決,也不單只是求一己的安心立命而已。所謂學佛,是依止已經解決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已經究竟迷悟染淨因緣的大覺釋迦牟尼世尊的教法,為了證入釋尊所到達的大涅槃境,吾等各自依止有緣的教法,或修聖道行,或乘如來的悲智本願力,學佛大悲心以成佛,這就是佛教。「死」是我們最大的關卡,但是不必等到臨終,人在生平時即可得到「必至大涅槃」的自覺和保證,這是本願力回向之益。到大涅槃城,在此志願得到滿足,得行利他行,這同時亦是菩薩的境界。卷頭言 19「 大信海」即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之信樂。如「和讚」言:「信由願力所生起 念佛成佛乃自然」。「大信海」即如來的誓願海,不是凡夫自力的行、自力的善,亦非聖道門所講的有念或無念。此已超越凡夫的認識思惟,已超越凡夫所有努力的界限。因此,凡夫不用異想再加上絲毫自己的行動,不需抬出自己努力的成績,也不須向上或向下。凡夫唯一能做的,即以現狀「就這樣地」接受「願力自然」的攝持。故對凡夫而言是「易往生」,此即是受「佛的因緣法」同化、同調、被帶動往生。所謂「佛的因緣法」,即指「如來的大願業力」。卷頭言 20用人的知見說明信心,說:「信心非這樣,非那樣,信心是這樣,是那樣」等,諸如此類的說明,往往是越描越黑,令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若無敬信「佛的無量力功德」即南無阿彌陀佛,說什麼都是多餘的。敬信,指「聞信」,「聞信」即是被南無阿彌陀佛擺平了。很多人不明白什麼是佛,也因為不明白佛為何,故無法真正的信受本願。因此,學佛第一要務,當知何謂佛?不要再多走冤枉路了。卷頭言 21所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這是指一切眾生在未來一定可以得到大信心。因為如來的「正覺」超越時空,且常在現在之「一念」中,此又名「正覺一念」。「正覺一念」流入凡夫的世界,在因果的法則中出現,故有三世十方的往生。三世的往生雖是各別,但皆不離彌陀的「正覺一念」。正覺一念常住故,彌陀的名願力常住。覺知到本願力的時候,又名「歸命一念」。卷頭言 22「信卷」言:「信能永滅煩惱本」(「華嚴經」)。為什麼「大信心」能滅卻無明闇的煩惱本呢?若是自力的信心,不論此信心如何強烈,也無法滅去無明,拔掉「生死勤苦之本」。又因自力的信心乃凡夫一廂情願的信念,故無法得到真正的釋懷與安心。佛的正覺力的「大信心」則不同。如來的無礙光明能破無明闇,凡夫即依此無礙光的利益,獲得威德廣大信。此「大信心」因住持著無礙光的功德力用,故能滅除無明煩惱本。因此,在無礙光的貫徹身心處,念佛人還有何所求呢?大信心的威德,即是無礙光的威德,故凡夫的煩惱心中方能生出無限的感激,無限的慚愧,與無限的讚嘆。這亦是天親菩薩之所以作「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緣由。卷頭言 23雖然我們常常說要「報謝佛恩」,但是佛恩深重,難以窮盡。佛恩既深且廣,無涯無邊。如來的大恩海所以深廣無涯底,只因是「誓願不思議」故,是名號「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故,是阿彌陀如來有「無量力功德」故。聖人有此切身之感,故教示我們「佛恩叵窮盡」(「淨土文類聚鈔」)。此一語中,有著一股說不出來的親切感。可惜大多數的人不知此句含意深遠,認為要用自己的力量去「聽聞」,用自己的力量去「信佛」,用自己的力量來「念佛」,所以根本談不上佛恩。佛也好,本願力也好,統統給拋到一邊去了。「他力」「他力」,變成只是嘴上掛的口號。禪宗裏有一句話:「無一物中無盡藏」,此句令人品味無窮。卷頭言 24「淨土文類聚鈔」言:「夫無礙難思光耀滅苦證樂,萬行圓備嘉號(南無阿彌陀佛)消障除疑」。看吧!此文中有的只是對「法」的讚嘆,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在此一覽無遺。但是,不捨自力心的人,看不到這點,只是一味地在「我還沒有得到信心」、「人一定要念佛才可以往生」等的疑慮中掙扎。他們認為凡夫也該作點什麼才可以。所以在他們的眼中,「難思光耀」也好,「萬行圓備嘉號」也好,被看成是凡夫水平的價值。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往生一事完全是如來的誓願力,是大悲佛智的獨用。眼光放高吧!眼光放高吧!當敬信佛智。卷頭言 25元旦朝日放光芒 照現今之靈鷲山「總序之文」言:「特仰如來發遣,必歸最勝直道。專奉斯行,唯崇斯信」。「行」是南無阿彌陀佛,「信」是如來回向的金剛信心,「行信」是往生的正因。南無阿彌陀佛(行)迴轉流入眾生的心中(信),這即是大信,故說行即信,信即行,因此說:「唯崇斯信」。祖師又言:「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崇信」,指因信心之體即南無阿彌陀佛故,眾生所領受的信心,即如來滿足大悲圓融無礙的信心海,故言:「唯崇斯信」。自力的信心則無法如此。身為凡夫能夠信順此無法令人相信之法,這實在連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議。卷頭言 26說法是為了闡明及讚嘆阿彌陀如來和其本願,此外是無「法」可說的。由讚嘆處,眾生能獲得信心。身為信心的行者,當被人問到「信心是什麼?」的時候,除了讚嘆阿彌陀如來和其本願名號外,再無別話可說,別念可想。在凡夫的知見義解中兜轉的人,是無法至「無上淨信之曉」的。所以好好地研究「佛智和凡智」、「佛心和凡心」、「悟和迷」,然後深深地思量自身能力的話,自然知道敬信弘誓本願力。「妄念是凡夫的自體,妄念之外無別心也」。此法語發人深思。卷頭言 27「信心」的功德,即「名號」的功德,此即誓願的力量故。「總序之文」言:「難信金剛信樂,除疑獲證真理也」。「文類聚鈔」言:「萬行圓備嘉號(南無阿彌陀佛),消障除疑」。對照此二文,自得右述之意。然而有很多來聞法的人,被誤導為:「只要獲信就能往生」,因而紛紛焦慮地想要早點得到信心,而在不知不覺中落入了自力運想的圈套。本法門的重點不在於「獲信」,而在於「聞信」名號的由來。此即所謂的「信心」,此又名「聞即信」,因為由「聞」中自然會生起恭敬「心」(信)來。故知「信心」不是凡夫自心所捏造出來的產物。卷頭言 28反宗教者姑且不論。為了「後生一大事」賭著身命不斷地求道聞法的人當中,最後依然疑雲不晴而煩惱苦悶者,為數不少。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耗費了巨資,到頭來仍然是一頭霧水的求道者,其境遇實在值得同情。同千萬的人說法結佛緣,不如培養出一個真正的「信者」,相信聖人也樂於如此。一個真正遇到如來大悲誓願的信者,其功德無量無邊。「如來為了我一人而千辛萬苦」。因此,說法者要心存佛弟子的念力,說法時要照顧到在場的每一個人。卷頭言 29「菩提」,乃「覺證」的境地,又名「涅槃」。菩提是Bodhi,意為智、覺、道,此是法界體性即絕對的真理以人格出現的境地。聖道門的修道者,透過發心‧修行‧菩提‧涅槃四個階段,努力精進想要證入佛果。對凡夫而言,這非凡夫的能力可及。曇鸞大師在「論註」一書中,解釋菩提為「無染清淨處」,此意謂法藏菩薩為令一切眾生得安穩,故成就了此世界。菩薩非為自身的享樂而成就此「清淨處」,大慈悲心乃為一切眾生在著想,故此大慈悲心又名「無染清淨心」,又名「安清淨心」,又名「樂清淨心」,又名「佛心」。法藏菩薩為眾生成就菩提的同時,亦是大慈悲心得到成就時。卷頭言 30善導大師言:「到處(六道)無餘樂,唯聞愁歎聲」(「定善義」)。這句話乍聽之下,好像有點厭世,其實這是人生的真實相。把人生當成快樂,一味地在此中求樂的人,是醉生夢死的迷糊人。古語說得好:「世無常 透徹此 春彼岸」。知道人生是苦,且是苦不堪言的人,才會真正老實的學佛。不念「死」,不追求涅槃的人,是無法感應佛心的。唯有舐著業苦的人,方能知道原來本願不捨苦惱之我,是為我一人而有。身在煩惱和痛苦中的人,面對如此無條件地,就這樣地救度我的大悲慈親,唯是感謝,唯是慚愧。卷頭言 31「真佛土卷」言:「一切眾生實不能知如來心相」。觀見佛身者即見佛心,佛心即大慈悲,佛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功德。凡夫雖無法以肉眼睹見佛身。但是依著如來的本願力,凡夫可以「聞」見佛心,此即是:「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阿彌陀如來將一切的功德,成就為口業功德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如來的口業功德,因此,不是凡夫的稱名得往生,而是「聞信得往生」(聞信往生)。「聞信」是如來的功德,乃本願力所使然。卷頭言 32淨土真宗的「佛性論」非常難。「南無阿彌陀佛」(大行)即往生的真因,故名之為「大行佛性」。又「大信心」即往生的正因,故此名為「信心佛性」。如來的「大慈大悲」具令一切眾生往生成佛的力量,故「大慈大悲」亦是「佛性」。又「如來」即慈親,慈親在,孩子(眾生)得以成長成佛,故「佛性」即「如來」。又「如來」‧「涅槃」不二,故「涅槃」即「佛性」。又眾生依憑佛的「本願」成佛,故「本願」即「佛性」。又依如來的「真實」得救度,故「真實」即是「佛性」。聞「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生信心處,有著活潑潑的「佛性」。卷頭言 33善導大師的「六字釋」言:「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親鸞聖人解釋此為:「歸命者,本願招喚之勅命也。言發願回向者,如來已發願回施眾生行之心也」。自力的宗旨(聖道門)所講的「發願回向」,是指眾生廣積善行回向給佛,回向往生淨土。但在淨土門,這樣的心態則屬於十九願。聖人在此清楚地表示,在眾生回向之前,佛已經先我們一步,為我發願,並將往生成佛的「行」回向給我了。當我歸命「勅命」時,在歸命的當下,即已領受如來的「發願回向」。如來呼喚我:「汝正念直來」,此「呼喚聲」即是如來的回向。故關於「南無」(歸命)二字,善導大師將之解釋為「歸命」及「亦是發願回向之義」。此「六字釋」的意旨在教示我們,往生正因的「信」「行」皆由本願力所回向。故聖人詮釋「歸命」為「本願招喚之勅命也」,詮釋「發願回向」為「如來回施眾生行之心」。卷頭言 34「六字釋」是善導大師在「玄義分」中,向聖道諸宗之輩們所作的獅子吼。親鸞聖人在「行卷」中解釋此為:「是以歸命者,本願招喚之勅命也」。「歸命」,歸順之意,即歸順佛說,亦即信順「本願招喚之勅命」。善導大師所作的「歸命釋」,是眾生歸順佛說,因此是眾生的動作,是眾生的信心(以機為主)。但是聖人解釋此為:「歸命是本願招喚的勅命也」,即是把「機」(信心)解釋成「法」(勅命)(以法為主)。此即是有名的「法體釋」,這裏有著聖人很親切的心意。倘若此中還有著絲毫「我在信」的念頭在,則是落入自力。所謂「信」,是敬信如來的慈悲,敬信到極點處。因此,這樣的「信」是信而無信的功績。在歸命的同時,已回到本願招喚的勅命,所以是無我相。這同時也是詮示「勅命」和「歸命」之間沒有「我」,沒有任何自力的產物。這不夾帶任何一物的真空狀態的「歸命」,即是「本願招喚的勅命」,這裏有著非常深遠的涵意。卷頭言 35在真宗學中,最令學佛人困擾的問題,且也是最難的關卡,即是「念佛」。自古以來將「念佛」和「信心」的關係名為「行信論」,學佛的人往往得花上幾十年的光陰來研究此問題。但是,立足於「大悲心」,先聞「本願的生起本末」,從大處高處來看此問題的人,即知行信論是「大信海中的行信論」。透徹此點者,即能明白淨土真宗以「信」之一字振興一宗,同時亦能頷首原來「教行信證」是由大信海所流露出來,亦能領解法雷學派所講的五願是由本願三心所開演出來。此即所謂的「真宗眼」。卷頭言 36本願力是「法性直爾」的示現,但是「法性」非吾人凡愚信心的對象。故「一如法界」示形為方便法身,為法藏菩薩。法藏菩薩在因位超發本願,此大慈悲的本願,正是我等信心的泉源,正覺圓滿的阿彌陀如來,正是我們的慈親。因為阿彌陀如來的正覺全體,化為本願招喚的勅命「南無阿彌陀佛」來呼喚吾等,頑強愚鈍的我們,方才被此「南無阿彌陀佛」的「呼喚聲」喚醒得「至心信樂」。淨土的法門以「情」趣入,人非玩弄文字哲理可獲救,此處有著學者們的陷阱。卷頭言 37元旦旭日照萬物 紫雲處處顯光明佛教徒若用「喔!又來說法了?我倒要聽聽你說的什麼法來著」的心態聞法,無論這人走到那裏,都無法聽聞到真正的佛法。用這樣的心態是聽不到出離生死之道的。億劫也難遇聞的佛法,萬劫也難得到的信心,是「我懂了」也不行,「我明白了」也無用的。自己所造的罪業怎麼辦呢?無始以來的罪業,會因為「我懂了」而消失嗎?會因為「我明白了」而沒有了嗎?「我懂了」也不行,「我明白了」也無用的。把凡夫的「我懂了」、「我明白了」拿掉時,還剩下什麼來著呢?所謂凡夫,是妄念的結晶體,妄念以外無別心。「我懂了」也不行,「我明白了」也無用,那究竟該怎麼辦呢?怎麼辦、這麼辦、那麼辦也不管用,有的只是「地獄必定」的事實。「地獄必定」是不論你如何掙扎,如何焦慮,不論你怎麼懂怎麼明白,結果都只有一個,「地獄必定」。救助「地獄必定」者,唯有如來的「本願」。「佛心 佛力 本願力 依本願力往生」卷頭言 38當被人問到:「說說你聞法的心得」時,如果連一句話也講不出來,這是沒有信心的表示。又聞法時,若有想要多聽一點的心態,這樣的人是無法得到大滿足的。這樣的人即使聞到「佛心 佛力 本願力 依本願力往生」一語,也是無動於衷的。試問你到底想要聽什麼呢?即使為你說法,最後你也只是留下一句「喔|!這樣呀,我懂了」而已。「我懂了」也不行,「我明白了」也無用,是「依本願力往生」。「依本願力往生」一入心中,即能知佛智不思議、願力不思議,而能敬信本願力「真不思議」。敬信,敬信,直到敬信的極點者即是信心。本願力是勅命,勅命能為我們的信心,勅命就是信心。說「要獲信才可以往生」,「要念佛才可以往生」的人,是往生無期的。當知「無常迅速,生死事大」。認為「如果得到信心的話」就可以往生,「如果念佛的話」就可以往生的人,不論你再加上多少個「如果…的話」也沒有用的,只要還有「如果…的話」,是無法往生的。卷頭言 39「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即依本願力往生;「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即依佛智不思議消除罪業。罪業消除得往生,此即是佛法。此兩句是淨土真宗的精粹,除此之外沒有淨土真宗。認為「要獲信」「要念佛才可往生」者,皆是自力。「他力」,即佛的本願力,即「難思弘誓」。名號即「無礙光明」。有「本願」和「名號」,還有什麼不滿足呢。此可治萬劫之渴。「本願」「名號」,名「佛法力」,佛法力不思議,在佛法力之前,諸邪業繫亦如晨曦前的露珠般,無影無蹤。「本願」「名號」,即「法」(他力),我們乃依「法」,聞「法」,讓「法」磨平去往生,此又名「佛智不思議」。知「佛智不思議」真「不思議」者,即是信心,此乃報土之因。「本願」「名號」,即是佛力,非佛力我們無法得佛果。把佛力如實地傳達給眾生的就是淨土真宗。「佛心 佛力 本願力 依本願力往生」。卷頭言 40很多人有這樣的心態:「怎麼做才可以往生?」「怎麼樣才可以往生?」。殊不知對無能為力的凡夫來說,「怎麼做」「怎麼樣」也行不通,只能「就這樣地」而已。是「就這樣地」往生的。但是光是嘴上掛著「就這樣地」也是不行的。什麼是「就這樣地」呢?若沒有用十年、二十年下苦功夫去思惟,則無法得知「就這樣地」的真意。「就這樣地」,即本願力。認為「要獲信才可以往生」,「要念佛才可以往生」的人,是無法知道「就這樣地」的。凡夫的思考皆妄念,妄念之外無別心。淨土不是人以為可以往生就去得了的。往生,是佛智不思議的力用。難道你不覺得凡夫「就這樣地」往生是不思議嗎。「佛心、佛力、本願力」,一切都是不思議呀。如來,「不思議」。以「不思議」為不思議的就是信心。坦認「妄念之外無別心」,捨雜行雜修之自力心,專敬信本願他力的就是信心。卷頭言 41所謂「六字釋」,「六字釋」不單只是文字的解釋,「依南無阿彌陀佛往生」即「六字釋」,又阿彌陀如來的「依正覺功德力往生」,也是「六字釋」。此即是淨土真宗,是他力,是越聽聞越撼人肺腑的大真理。此震撼人心的真理是什麼呢?即阿彌陀如來的「自利利他圓滿之正覺」。南無阿彌陀佛的真理,乃驚天動地的大真理。作「六字釋」首先要著眼於此才可以。法界萬物本「無我」,乃「無我的大悲」;亦是「無分別」,即「無分別的大智」。「無我的大悲」和「無分別的大智」即「法身佛」,此又名「法性」,又名「真如」。真如的德用(力量、功德),毫無保留地化為人格顯現出來的佛,即是阿彌陀如來。阿彌陀如來將所有功德,成就為「名」、「聲」,此即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六字名號,不是凡夫世界的產物。卷頭言 42阿彌陀如來的「本願」,即願令眾生聞信「南無阿彌陀佛」,並將之迎到極樂,此即是「本願」。因此「本願」和「名號」乃不二一體。故「六字釋」是本願論,敬信本願力,即是「六字釋」。提到「六字」,很多人都視六字只是普通的六個字。視六字為無生命者,則無法懂得「六字釋」。六字名號「活」潑潑地在躍動,自無始的久遠劫以來,一直活躍至今。其生命與天地同共(是無量壽),其全體乃不可思議的功德。大多數的人皆認為:如果自己念佛了,可用此念佛的力量去往生。有此心態者,皆是二十願的人。第十八願的信心,第十八願的念佛,和倫理道德的行為(即認為要自己信了,要自己累積了念佛的功德才可往生)完全不同。如來的行有如來在實踐,此即今現在明示於此之「本願力」,亦即是今日我等之「念佛」。卷頭言 43即使是熱心聞法的同行中,很多人也有這樣的心態,即「那個也知道了」、「這個也聽過了」,但就是無法安心。其實這樣的人,是佛法還沒有真正的聽到,尚未真正的懂佛法。他們對於法門教義或許略知幾分,但最重要的一點即「佛的尊貴在那裏?」,卻還沒有真正懂得。所謂「佛」,是已覺證「心性」、「法性」,是「無我」的大悲者,是「無心、無分別」的大智者,是已覺證「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覺者。「佛的尊貴」在於佛不是高高在上,不是在真如涅槃界裏,眼睜睜地看著眾生在苦海中自業自縛。佛之所以為佛,是佛在正覺圓滿的同時,立即從正覺法界(自利)迴入眾生界(利他),引導迷執的眾生,信知本願名號,至往生成佛,此(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視眾生如己子)是佛可尊可貴之處。正因為如此,不知佛的尊貴為何者,是無法領受信心的。唯有多聞佛法,直到明白「佛的尊貴為何」,否則無法渡生死苦海。卷頭言 44很多人不知道「佛的尊貴為何」,居然也在說「我罪業深重」,這都是概念化的「罪業深重」。不知佛的價值為何的人所說的「罪業深重」,都是有口無實之言,不知「白」者,焉知「黑」耶?以「六字釋」為例,正因「感謝」的南無二字,不離「必救你喔」的阿彌陀佛四字,所以「機」(南無)(信心)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法」(阿彌陀佛)(必救你喔)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此名「機法一體」、「二利圓滿」(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機法一體」、「二利圓滿」的佛,此是阿彌陀如來尊貴無比之處。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462.html 本願海濤音(2) 2023-10-30 2024-10-30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462.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462.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3-10-30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462.html

本願海濤音(2)

卷頭言 7

善導大師言:「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然很多人學佛只求一己之解脫,無「教人信」之精神。其實無「教人信」者,亦即無「自信」者,真實信心必顯發於「教人信」。一切皆佛智光明所使然,是本願力的悲心故,佛法方能普遍永久。

此「大悲傳普化」的念力故,欲傳達此超世無上的妙法給世人者,在踏出第一步後,不思議的是自己的信

心會增長,同時此世的苦惱也不再太以為是苦,這是不思議的佛恩在加被故。

光是喊苦,苦是沒完沒了的。以此苦惱的娑婆為道場,在此聞佛法,會突然發現「原來娑婆這麼有趣呀」。

任何人都可到達這個境界,聽聞佛法聽到有此心境才可以。從今日起不要再說:「啊!真苦呀!」、「真沒道理」、「好心被雷劈!」的話了。

卷頭言 8

不要離「本願力」,不要離「呼喚聲」的「南無阿彌陀佛」,而焦慮著想要得到「信心」。「呼喚聲」中有安心、有信心、有往生。「白道」一方面被喻為「本願」,一方面被喻為「信心」,即是此意。

「信樂(信心)彰於願力」(「化卷」)。這一句,萬劫方得一聞。

「南無阿彌陀佛 一聞得往生 南無阿彌陀」的意思在此。這即是真正的「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十八願成就文)。

將心比心,將己身比慈親身,但聞不斷地呼喚著冥頑吾等之不可思議的大悲「呼喚聲」,即可得治萬劫渴。將己身比慈親身,即自成老實的念佛人。不要忘了自身立足何處?不要忘了自身是凡夫。思佛是慈親,如此後生一大事的問題自得解決。

卷頭言 9

聖典是佛的全身,故當恭敬地拜讀之。

在拜讀當中,每一頁每一頁都有佛在傳達訊息給我們。這個或可說是靈感吧,這就是活潑潑的佛的光明。

每一天,我們都可以接觸到這樣的佛的光明,但是我們卻愚痴到忘記這個,而去傾聽世俗人無明闇的言語,讓煩惱燃燒自己的身口意,這是很可惜的事。

「佛光明是智慧相也乃至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論註」卷下)。

只有拜讀聖典的光明,方能盡除我的痴闇冥。

卷頭言 10

念如來,念「佛的無量力功德」,念「名願力不可思議」,念「念佛三昧」,此功德是無量的。憶念即是「讚嘆」,是「稱名」,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如來的名願力,能滅罪令得往生。

「啊!月亮好圓、好大呀!」,在觀賞月亮的同時,月光已滿入見月者的身心中。念「佛的無量力功德」時,佛的功德即能破闇滿願。憶念之外無信心,信心之外無念佛。此名「念佛往生」,亦名「信心正因」。

有「我還不太明白」的心態者,是還有想用自己的力量去除疑的反應,是尚未真正的敬信威神功德的六字明月。

佛之外無佛法,本願力之外無往生。

卷頭言 11

凡夫費盡心思地想要出離生死,想要入涅槃覺城的舉止,就有如貓狗種種動作想要當人一樣,這是不可能的。所謂「難如登天」即是此意。人再怎麼想,怎麼作學問,怎麼認為已經信佛,不論人怎麼努力,不可能的事還是不可能。

因此,佛慈悲地為凡夫開「佛凡不二」的覺證,大悲無倦地發下超世本願,宣說:

「南無阿彌陀佛無條件地救度你喔!」

在這呼喚聲中,已經孕育著大信心、往生。佛心中早已含育著此。佛力不思議,所以我們只有是以「不思議」為不思議。所謂:

「信樂彰於願力,妙果顯於安養」(「化卷」)。

卷頭言 12

宇宙的無限廣大,萬物的不可思議,到底不是人智所能窺知。

在雄大的天地宇宙的面前,如人這樣的小動物,簡直就像毛毛蟲,像蚯蚓一樣。

佛智既深妙且廣大,有如宇宙般地深遠。故如來所言,既是佛說一定是真實不虛。

如來說的話,即是如來的本願,亦即是本願力。要知道人的智慧對往生成佛來說,是一點價值也沒有。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卷頭言 13

元旦日出 猶如正覺山上放光芒

「教行信證」「總序」之文言:「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

「難度海」,指生死苦海。試問,我們要如何才能渡過此苦海呢?

茫茫天地間,唯有「難思弘誓」,唯有「本願力」,方能度我們出苦海。「弘誓」廣大如虛空,具諸妙功德。「歎異鈔」(第一條)中引述此道:「彌陀誓願不思議救助我,令遂往生」。

故不用問要怎麼做才能給阿彌陀佛救度?要怎麼做才能得到佛的垂青?「難思弘誓」即是「誓願不思議救助」。這不可思議的佛智,「難思弘誓」,即是如來的無量力功德。當我們敬信一願力,自得安心安堵,這一切都是「難思弘誓」的力量所使然。

卷頭言 14

「本典」「總序」言:「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

確如此文所說,故不需再加上凡夫的冗文贅言來說明。莫要再多思慮,莫要再執迷。「無礙光」的耀動外,無破闇滿願。就是因為凡夫把稱名執為己有,把信心佔為己生,所以才會落入迷宮,找不到路回家。

「無礙光明」,即佛的智慧光明。故凡夫若想用自己的力量來破無明闇,那是無論如何也辦不到的。雖然「破無明闇」的智慧光,如陽光般每天地照耀著我們,但是仍然有人向外四處追求光明。

「無礙光」一旦滲透吾身,說時遲那時快,是人已在如來的攝取光中。這是什麼緣故呢,我也不知道,沒有人知道,有的只是一片光明獨用的天地。

卷頭言 15

「信卷」說:「實語甚微妙 善巧於句義 甚深秘密藏」。

二乘有二乘的秘密,菩薩有菩薩的秘密,如來有如來的秘密。是故佛智不思議,名願力不思議。

凡夫想用凡夫膚淺的猿智來揣測佛智不思議的誓願,想要獲得信心求往生,這是不自量力故。殊不知凡夫所作的判斷,皆是相對的概念,是個死胡同。

所謂「甚深秘密藏」,是指「依南無阿彌陀佛往生」,這是甚深微妙不可思議願力獨用的世界。凡夫莫要在此探頭,莫要再東張西望了。

卷頭言 16

親鸞聖人是先大信心決定,也就是先領受了佛心,即如來的大悲心徹入自己的身心後,再拜閱大藏經的。其時忽然發現到:

「原來大藏經,文文句句都是如來大智海的波瀾,經經皆是本願海的顯現」。

聖人獲大信眼後揮毫所留下的,即是一部六卷的「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簡稱「教行信證」、「御本典」、「本典」)。

我們先頂戴如來的大悲本願力後,再來拜讀「御本典」、「和讚」等聖典,屆時自然也會有「原來如此,原來如此」的領受,也才知道原來「御本典」文文句句皆是聖人法身的示現。

卷頭言 17

常可聽到「聽聞佛法要不惜身命」這句話,但是世事的種種勞苦煩憂,經常把人的一顆想要精進佛法的心給磨平了。

話雖如此,在這充滿苦惱的人生中,我們得以聽聞到大悲慈親的「我能護汝」之強而有力的聲音,這實在是慶喜中的慶喜。

經常抱持著「盛者必衰,會者有離」的覺悟很重要。

總之,這個世間苦太多了,而且是苦的非常強烈,苦不堪言。

一生勤苦,只須臾間。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卷頭言 18

佛教不單只是「死」的解決,也不單只是求一己的安心立命而已。

所謂學佛,是依止已經解決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已經究竟迷悟染淨因緣的大覺釋迦牟尼世尊的教法,為了證入釋尊所到達的大涅槃境,吾等各自依止有緣的教法,或修聖道行,或乘如來的悲智本願力,學佛大悲心以成佛,這就是佛教。

「死」是我們最大的關卡,但是不必等到臨終,人在生平時即可得到「必至大涅槃」的自覺和保證,這是本願力回向之益。

到大涅槃城,在此志願得到滿足,得行利他行,這同時亦是菩薩的境界。

卷頭言 19

大信海」即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之信樂。如「和讚」言:「信由願力所生起 念佛成佛乃自然」。

「大信海」即如來的誓願海,不是凡夫自力的行、自力的善,亦非聖道門所講的有念或無念。此已超越凡夫的認識思惟,已超越凡夫所有努力的界限。

因此,凡夫不用異想再加上絲毫自己的行動,不需抬出自己努力的成績,也不須向上或向下。凡夫唯一能做的,即以現狀「就這樣地」接受「願力自然」的攝持。故對凡夫而言是「易往生」,此即是受「佛的因緣法」同化、同調、被帶動往生。

所謂「佛的因緣法」,即指「如來的大願業力」。

卷頭言 20

用人的知見說明信心,說:「信心非這樣,非那樣,信心是這樣,是那樣」等,諸如此類的說明,往往是越描越黑,令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

若無敬信「佛的無量力功德」即南無阿彌陀佛,說什麼都是多餘的。敬信,指「聞信」,「聞信」即是被南無阿彌陀佛擺平了。

很多人不明白什麼是佛,也因為不明白佛為何,故無法真正的信受本願。

因此,學佛第一要務,當知何謂佛?不要再多走冤枉路了。

卷頭言 21

所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這是指一切眾生在未來一定可以得到大信心。因為如來的「正覺」超越時空,且常在現在之「一念」中,此又名「正覺一念」。

「正覺一念」流入凡夫的世界,在因果的法則中出現,故有三世十方的往生。三世的往生雖是各別,但皆不離彌陀的「正覺一念」。

正覺一念常住故,彌陀的名願力常住。覺知到本願力的時候,又名「歸命一念」。

卷頭言 22

「信卷」言:「信能永滅煩惱本」(「華嚴經」)。

為什麼「大信心」能滅卻無明闇的煩惱本呢?若是自力的信心,不論此信心如何強烈,也無法滅去無明,拔掉「生死勤苦之本」。又因自力的信心乃凡夫一廂情願的信念,故無法得到真正的釋懷與安心。

佛的正覺力的「大信心」則不同。如來的無礙光明能破無明闇,凡夫即依此無礙光的利益,獲得威德廣大信。此「大信心」因住持著無礙光的功德力用,故能滅除無明煩惱本。

因此,在無礙光的貫徹身心處,念佛人還有何所求呢?大信心的威德,即是無礙光的威德,故凡夫的煩惱心中方能生出無限的感激,無限的慚愧,與無限的讚嘆。這亦是天親菩薩之所以作「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緣由。

卷頭言 23

雖然我們常常說要「報謝佛恩」,但是佛恩深重,難以窮盡。佛恩既深且廣,無涯無邊。

如來的大恩海所以深廣無涯底,只因是「誓願不思議」故,是名號「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故,是阿彌

陀如來有「無量力功德」故。

聖人有此切身之感,故教示我們「佛恩叵窮盡」(「淨土文類聚鈔」)。此一語中,有著一股說不出來的親切感。可惜大多數的人不知此句含意深遠,認為要用自己的力量去「聽聞」,用自己的力量去「信

佛」,用自己的力量來「念佛」,所以根本談不上佛恩。佛也好,本願力也好,統統給拋到一邊去了。「他力」「他力」,變成只是嘴上掛的口號。

禪宗裏有一句話:「無一物中無盡藏」,此句令人品味無窮。

卷頭言 24

「淨土文類聚鈔」言:「夫無礙難思光耀滅苦證樂,萬行圓備嘉號(南無阿彌陀佛)消障除疑」。看吧!此文中有的只是對「法」的讚嘆,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在此一覽無遺。

但是,不捨自力心的人,看不到這點,只是一味地在「我還沒有得到信心」、「人一定要念佛才可以往生」等的疑慮中掙扎。他們認為凡夫也該作點什麼才可以。所以在他們的眼中,「難思光耀」也好,「萬行圓備嘉號」也好,被看成是凡夫水平的價值。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往生一事完全是如來的誓願力,是大悲佛智的獨用。

眼光放高吧!眼光放高吧!當敬信佛智。

卷頭言 25

元旦朝日放光芒 照現今之靈鷲山

「總序之文」言:「特仰如來發遣,必歸最勝直道。專奉斯行,唯崇斯信」。「行」是南無阿彌陀佛,「信」是如來回向的金剛信心,「行信」是往生的正因。南無阿彌陀佛(行)迴轉流入眾生的心中(信),這即是大信,故說行即信,信即行,因此說:「唯崇斯信」。

祖師又言:「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崇信」,指因信心之體即南無阿彌陀佛故,眾生所領受的信心,即如來滿足大悲圓融無礙的信心海,故言:「唯崇斯信」。自力的信心則無法如此。身為凡夫能夠信順此無法令人相信之法,這實在連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議。

卷頭言 26

說法是為了闡明及讚嘆阿彌陀如來和其本願,此外是無「法」可說的。由讚嘆處,眾生能獲得信心。

身為信心的行者,當被人問到「信心是什麼?」的時候,除了讚嘆阿彌陀如來和其本願名號外,再無別話可說,別念可想。

在凡夫的知見義解中兜轉的人,是無法至「無上淨信之曉」的。所以好好地研究「佛智和凡智」、「佛心和凡心」、「悟和迷」,然後深深地思量自身能力的話,自然知道敬信弘誓本願力。

「妄念是凡夫的自體,妄念之外無別心也」。

此法語發人深思。

卷頭言 27

「信心」的功德,即「名號」的功德,此即誓願的力量故。

「總序之文」言:「難信金剛信樂,除疑獲證真理也」。「文類聚鈔」言:「萬行圓備嘉號(南無阿彌

陀佛),消障除疑」。對照此二文,自得右述之意。

然而有很多來聞法的人,被誤導為:「只要獲信就能往生」,因而紛紛焦慮地想要早點得到信心,而在不知不覺中落入了自力運想的圈套。

本法門的重點不在於「獲信」,而在於「聞信」名號的由來。此即所謂的「信心」,此又名「聞即信」,因為由「聞」中自然會生起恭敬「心」(信)來。故知「信心」不是凡夫自心所捏造出來的產物。

卷頭言 28

反宗教者姑且不論。為了「後生一大事」賭著身命不斷地求道聞法的人當中,最後依然疑雲不晴而煩惱苦悶者,為數不少。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耗費了巨資,到頭來仍然是一頭霧水的求道者,其境遇實在值得同情。

同千萬的人說法結佛緣,不如培養出一個真正的「信者」,相信聖人也樂於如此。一個真正遇到如來大悲誓願的信者,其功德無量無邊。

「如來為了我一人而千辛萬

苦」。因此,說法者要心存佛弟子的念力,說法時要照顧到在場的每一個人。

卷頭言 29

「菩提」,乃「覺證」的境地,又名「涅槃」。菩提是Bodhi,意為智、覺、道,此是法界體性即絕對的真理以人格出現的境地。

聖道門的修道者,透過發心‧修行‧菩提‧涅槃四個階段,努力精進想要證入佛果。對凡夫而言,這非凡夫的能力可及。

曇鸞大師在「論註」一書中,解釋菩提為「無染清淨處」,此意謂法藏菩薩為令一切眾生得安穩,故成就了此世界。

菩薩非為自身的享樂而成就此「清淨處」,大慈悲心乃為一切眾生在著想,故此大慈悲心又名「無染清淨心」,又名「安清淨心」,又名「樂清淨心」,又名「佛心」。法藏菩薩為眾生成就菩提的同時,亦是大慈悲心得到成就時。

卷頭言 30

善導大師言:「到處(六道)無餘樂,唯聞愁歎聲」(「定善義」)。這句話乍聽之下,好像有點厭世,其實這是人生的真實相。把人生當成快樂,一味地在此中求樂的人,是醉生

夢死的迷糊人。古語說得好:

「世無常 透徹此 春彼岸」。

知道人生是苦,且是苦不堪言的人,才會真正老實的學佛。

不念「死」,不追求涅槃的人,是無法感應佛心的。唯有舐著業苦的人,方能知道原來本願不捨苦惱之

我,是為我一人而有。

身在煩惱和痛苦中的人,面對如此無條件地,就這樣地救度我的大悲慈親,唯是感謝,唯是慚愧。

卷頭言 31

「真佛土卷」言:「一切眾生實不能知如來心相」。

觀見佛身者即見佛心,佛心即大慈悲,佛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功德。

凡夫雖無法以肉眼睹見佛身。但是依著如來的本願力,凡夫可以「聞」見佛心,此即是:「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阿彌陀如來將一切的功德,成就為口業功德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如來的口業功德,因此,不是凡夫的稱名得往生,

而是「聞信得往生」(聞信往生)。

「聞信」是如來的功德,乃本願力所使然。

卷頭言 32

淨土真宗的「佛性論」非常難。「南無阿彌陀佛」(大行)即往生的真因,故名之為「大行佛性」。又「大信心」即往生的正因,故此名為「信心佛性」。如來的「大慈大悲」具令一切眾生往生成佛的力量,故「大慈大悲」亦是「佛性」。

又「如來」即慈親,慈親在,孩子(眾生)得以成長成佛,故「佛性」即「如來」。又「如來」‧「涅槃」不二,故「涅槃」即「佛性」。

又眾生依憑佛的「本願」成佛,故「本願」即「佛性」。又依如來的「真實」得救度,故「真實」即是「佛性」。

聞「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生信心處,有著活潑潑的「佛性」。

卷頭言 33

善導大師的「六字釋」言:「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親鸞聖人解釋此為:「歸命者,本願招喚之勅命也。言發願回向者,如來已發願回施眾生行之心也」。

自力的宗旨(聖道門)所講的「發願回向」,是指眾生廣積善行回向給佛,回向往生淨土。但在淨土門,這樣的心態則屬於十九願。聖人在此清楚地表示,在眾生回向之前,佛已經先我們一步,為我發願,並將

往生成佛的「行」回向給我了。當我歸命「勅命」時,在歸命的當下,即已領受如來的「發願回向」。

如來呼喚我:「汝正念直來」,此「呼喚聲」即是如來的回向。故關於「南無」(歸命)二字,善導大師將之解釋為「歸命」及「亦是發願回向之義」。

此「六字釋」的意旨在教示我們,往生正因的「信」「行」皆由本願力所回向。故聖人詮釋「歸命」為「本願招喚之勅命也」,詮釋「發願回向」為「如來回施眾生行之心」。

卷頭言 34

「六字釋」是善導大師在「玄義分」中,向聖道諸宗之輩們所作的獅子吼。親鸞聖人在「行卷」中解釋此為:「是以歸命者,本願招喚之勅命也」。

「歸命」,歸順之意,即歸順佛說,亦即信順「本願招喚之勅命」。善導大師所作的「歸命釋」,是眾生歸順佛說,因此是眾生的動作,是眾生的信心(以機為主)。但是聖人解釋此為:「歸命是本願招喚的勅命也」,即是把「機」(信心)解釋成「法」(勅命)(以法為主)。此即是有名的「法體釋」,這裏有著聖人很親切的心意。倘若此中還有著絲毫「我在信」的念頭在,則是落入自力。

所謂「信」,是敬信如來的慈悲,敬信到極點處。因此,這樣的「信」是信而無信的功績。在歸命的同時,已回到本願招喚的勅命,所以是無我相。這同時也是詮示「勅命」和「歸命」之間沒有「我」,沒有任何自力的產物。這不夾帶任何一物的真空狀態的「歸命」,即是「本願招喚的勅命」,這裏有著非常深遠的涵意。

卷頭言 35

在真宗學中,最令學佛人困擾的問題,且也是最難的關卡,即是「念佛」。自古以來將「念佛」和「信心」的關係名為「行信論」,學佛的人往往得花上幾十年的光陰來研究此問題。

但是,立足於「大悲心」,先聞「本願的生起本末」,從大處高處來看此問題的人,即知行信論是「大信海中的行信論」。透徹此點者,即能明白淨土真宗以「信」之一字振興一宗,同時亦能頷首原來「教行信證」是由大信海所流露出來,亦能領解法雷學派所講的五願是由本願三心所開演出來。
此即所謂的「真宗眼」。

卷頭言 36

本願力是「法性直爾」的示現,但是「法性」非吾人凡愚信心的對象。故「一如法界」示形為方便法身,為法藏菩薩。

法藏菩薩在因位超發本願,此大慈悲的本願,正是我等信心的泉源,正覺圓滿的阿彌陀如來,正是我們的慈親。

因為阿彌陀如來的正覺全體,化為本願招喚的勅命「南無阿彌陀佛」來呼喚吾等,頑強愚鈍的我們,方才被此「南無阿彌陀佛」的「呼喚聲」喚醒得「至心信樂」。

淨土的法門以「情」趣入,人非玩弄文字哲理可獲救,此處有著學者們的陷阱。

卷頭言 37

元旦旭日照萬物 紫雲處處顯光明

佛教徒若用「喔!又來說法了?我倒要聽聽你說的什麼法來著」的心態聞法,無論這人走到那裏,都無法聽聞到真正的佛法。用這樣的心態是聽不到出離生死之道的。

億劫也難遇聞的佛法,萬劫也難得到的信心,是「我懂了」也不行,「我明白了」也無用的。自己所造的罪業怎麼辦呢?無始以來的罪業,會因為「我懂了」而消失嗎?會因為「我明白了」而沒有了嗎?「我懂了」也不行,「我明白了」也無用的。把凡夫的「我懂了」、「我明白了」拿掉時,還剩下什麼來著呢?

所謂凡夫,是妄念的結晶體,妄念以外無別心。「我懂了」也不行,「我明白了」也無用,那究竟該怎麼辦呢?怎麼辦、這麼辦、那麼辦也不管用,有的只是「地獄必定」的事實。「地獄必定」是不論你如何掙扎,如何焦慮,不論你怎麼懂怎麼明白,結果都只有一個,「地獄必定」。救助「地獄必定」者,唯有如來的「本願」。

「佛心 佛力 本願力 依本願力往生」

卷頭言 38

當被人問到:「說說你聞法的心得」時,如果連一句話也講不出來,這是沒有信心的表示。又聞法時,若有想要多聽一點的心態,這樣的人是無法得到大滿足的。這樣的人即使聞到「佛心 佛力 本願力 依本願力往生」一語,也是無動於衷的。試問你到底想要聽什麼呢?即使為你說法,最後你也只是留下一句「喔|!這樣呀,我懂了」而已。「我懂了」也不行,「我明白了」也無用,是「依本願力往生」。

「依本願力往生」一入心中,即能知佛智不思議、願力不思議,而能敬信本願力「真不思議」。敬信,敬信,直到敬信的極點者即是信心。

本願力是勅命,勅命能為我們的信心,勅命就是信心。說「要獲信才可以往生」,「要念佛才可以往生」

的人,是往生無期的。當知「無常迅速,生死事大」。

認為「如果得到信心的話」就可以往生,「如果念佛的話」就可以往生的人,不論你再加上多少個「如果…的話」也沒有用的,只要還有「如果…的話」,是無法往生的。

卷頭言 39

「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即依本願力往生;「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即依佛智不思議消除罪業。罪業消除得往生,此即是佛法。此兩句是淨土真宗的精粹,除此之外沒有淨土真宗。認為「要獲信」「要念佛才可往生」者,皆是自力。

「他力」,即佛的本願力,即「難思弘誓」。名號即「無礙光明」。有「本願」和「名號」,還有什麼不滿足呢。此可治萬劫之渴。「本願」「名號」,名「佛法力」,佛法力不思議,在佛法力之前,諸邪業繫亦如晨曦前的露珠般,無影無蹤。

「本願」「名號」,即「法」(他力),我們乃依「法」,聞「法」,讓「法」磨平去往生,此又名「佛智不思議」。知「佛智不思議」真「不思議」者,即是信心,此乃報土之因。
「本願」「名號」,即是佛力,非佛力我們無法得佛果。把佛力如實地傳達給眾生的就是淨土真宗。
「佛心 佛力 本願力 依本願力往生」。

卷頭言 40

很多人有這樣的心態:「怎麼做才可以往生?」「怎麼樣才可以往生?」。殊不知對無能為力的凡夫來說,「怎麼做」「怎麼樣」也行不通,只能「就這樣地」而已。是「就這樣地」往生的。但是光是嘴上掛著「就這樣地」也是不行的。什麼是「就這樣地」呢?若沒有用十年、二十年下苦功夫去思惟,則無法得知「就這樣地」的真意。

「就這樣地」,即本願力。認為「要獲信才可以往生」,「要念佛才可以往生」的人,是無法知道「就這樣地」的。

凡夫的思考皆妄念,妄念之外無別心。淨土不是人以為可以往生就去得了的。往生,是佛智不思議的力用。難道你不覺得凡夫「就這樣地」往生是不思議嗎。「佛心、佛力、本願力」,一切都是不思議呀。

如來,「不思議」。以「不思議」為不思議的就是信心。坦認「妄念之外無別心」,捨雜行雜修之自力心,專敬信本願他力的就是信心。

卷頭言 41

所謂「六字釋」,「六字釋」不單只是文字的解釋,「依南無阿彌陀佛往生」即「六字釋」,又阿彌陀如來的「依正覺功德力往生」,也是「六字釋」。此即是淨土真宗,是他力,是越聽聞越撼人肺腑的大真理。

此震撼人心的真理是什麼呢?即阿彌陀如來的「自利利他圓滿之正覺」。

南無阿彌陀佛的真理,乃驚天動地的大真理。作「六字釋」首先要著眼於此才可以。

法界萬物本「無我」,乃「無我的大悲」;亦是「無分別」,即「無分別的大智」。「無我的大悲」和「無分別的大智」即「法身佛」,此又名「法性」,又名「真如」。真如的德用(力量、功德),毫無保留地化為人格顯現出來的佛,即是阿彌陀如來。阿彌陀如來將所有功德,成就為「名」、「聲」,此即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

六字名號,不是凡夫世界的產物。

卷頭言 42

阿彌陀如來的「本願」,即願令眾生聞信「南無阿彌陀佛」,並將之迎到極樂,此即是「本願」。因此「本願」和「名號」乃不二一體。故「六字釋」是本願論,敬信本願力,即是「六字釋」。

提到「六字」,很多人都視六字只是普通的六個字。視六字為無生命者,則無法懂得「六字釋」。

六字名號「活」潑潑地在躍動,自無始的久遠劫以來,一直活躍至今。其生命與天地同共(是無量

壽),其全體乃不可思議的功德。大多數的人皆認為:如果自己念佛了,可用此念佛的力量去往生。有此心態者,皆是二十願的人。

第十八願的信心,第十八願的念佛,和倫理道德的行為(即認為要自己信了,要自己累積了念佛的功德才可往生)完全不同。如來的行有如來在實踐,此即今現在明示於此之「本願力」,亦即是今日我等之「念佛」。

卷頭言 43

即使是熱心聞法的同行中,很多人也有這樣的心態,即「那個也知道了」、「這個也聽過了」,但就是無法安心。其實這樣的人,是佛法還沒有真正的聽到,尚未真正的懂佛法。

他們對於法門教義或許略知幾分,但最重要的一點即「佛的尊貴在那裏?」,卻還沒有真正懂得。

所謂「佛」,是已覺證「心性」、「法性」,是「無我」的大悲者,是「無心、無分別」的大智者,是已覺證「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覺者。

「佛的尊貴」在於佛不是高高在上,不是在真如涅槃界裏,眼睜睜地看著眾生在苦海中自業自縛。

佛之所以為佛,是佛在正覺圓滿的同時,立即從正覺法界(自利)迴入眾生界(利他),引導迷執的眾

生,信知本願名號,至往生成佛,此(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視眾生如己子)是佛可尊可貴之處。

正因為如此,不知佛的尊貴為何者,是無法領受信心的。唯有多聞佛法,直到明白「佛的尊貴為何」,否則無法渡生死苦海。

卷頭言 44

很多人不知道「佛的尊貴為何」,居然也在說「我罪業深重」,這都是概念化的「罪業深重」。不知佛的價值為何的人所說的「罪業深重」,都是有口無實之言,不知「白」者,焉知「黑」耶?

以「六字釋」為例,正因「感謝」的南無二字,不離「必救你喔」的阿彌陀佛四字,所以「機」(南無)(信心)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法」(阿彌陀佛)(必救你喔)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此名「機法一體」、「二利圓滿」(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機法一體」、「二利圓滿」的佛,此是阿彌陀如來尊貴無比之處。
739be8ac6a2622c48e7240523d564e0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