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会简介
1
最新消息
2
本愿海涛音(2)3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卷头言 7善导大师言:「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然很多人学佛只求一己之解脱,无「教人信」之精神。其实无「教人信」者,亦即无「自信」者,真实信心必显发於「教人信」。一切皆佛智光明所使然,是本愿力的悲心故,佛法方能普遍永久。此「大悲传普化」的念力故,欲传达此超世无上的妙法给世人者,在踏出第一步后,不思议的是自己的信心会增长,同时此世的苦恼也不再太以为是苦,这是不思议的佛恩在加被故。光是喊苦,苦是没完没了的。以此苦恼的娑婆为道场,在此闻佛法,会突然发现「原来娑婆这么有趣呀」。任何人都可到达这个境界,听闻佛法听到有此心境才可以。从今日起不要再说:「啊!真苦呀!」、「真没道理」、「好心被雷劈!」的话了。卷头言 8不要离「本愿力」,不要离「呼唤声」的「南无阿弥陀佛」,而焦虑著想要得到「信心」。「呼唤声」中有安心、有信心、有往生。「白道」一方面被喻为「本愿」,一方面被喻为「信心」,即是此意。「信乐(信心)彰於愿力」(「化卷」)。这一句,万劫方得一闻。「南无阿弥陀佛 一闻得往生 南无阿弥陀」的意思在此。这即是真正的「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十八愿成就文)。将心比心,将己身比慈亲身,但闻不断地呼唤著冥顽吾等之不可思议的大悲「呼唤声」,即可得治万劫渴。将己身比慈亲身,即自成老实的念佛人。不要忘了自身立足何处?不要忘了自身是凡夫。思佛是慈亲,如此后生一大事的问题自得解决。卷头言 9圣典是佛的全身,故当恭敬地拜读之。在拜读当中,每一页每一页都有佛在传达讯息给我们。这个或可说是灵感吧,这就是活泼泼的佛的光明。每一天,我们都可以接触到这样的佛的光明,但是我们却愚痴到忘记这个,而去倾听世俗人无明暗的言语,让烦恼燃烧自己的身口意,这是很可惜的事。「佛光明是智慧相也乃至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论注」卷下)。只有拜读圣典的光明,方能尽除我的痴暗冥。卷头言 10念如来,念「佛的无量力功德」,念「名愿力不可思议」,念「念佛三昧」,此功德是无量的。忆念即是「赞叹」,是「称名」,是「念佛」,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如来的名愿力,能灭罪令得往生。「啊!月亮好圆、好大呀!」,在观赏月亮的同时,月光已满入见月者的身心中。念「佛的无量力功德」时,佛的功德即能破暗满愿。忆念之外无信心,信心之外无念佛。此名「念佛往生」,亦名「信心正因」。有「我还不太明白」的心态者,是还有想用自己的力量去除疑的反应,是尚未真正的敬信威神功德的六字明月。佛之外无佛法,本愿力之外无往生。卷头言 11凡夫费尽心思地想要出离生死,想要入涅盘觉城的举止,就有如猫狗种种动作想要当人一样,这是不可能的。所谓「难如登天」即是此意。人再怎么想,怎么作学问,怎么认为已经信佛,不论人怎么努力,不可能的事还是不可能。因此,佛慈悲地为凡夫开「佛凡不二」的觉证,大悲无倦地发下超世本愿,宣说:「南无阿弥陀佛无条件地救度你喔!」在这呼唤声中,已经孕育著大信心、往生。佛心中早已含育著此。佛力不思议,所以我们只有是以「不思议」为不思议。所谓:「信乐彰於愿力,妙果显於安养」(「化卷」)。卷头言 12宇宙的无限广大,万物的不可思议,到底不是人智所能窥知。在雄大的天地宇宙的面前,如人这样的小动物,简直就像毛毛虫,像蚯蚓一样。佛智既深妙且广大,有如宇宙般地深远。故如来所言,既是佛说一定是真实不虚。如来说的话,即是如来的本愿,亦即是本愿力。要知道人的智慧对往生成佛来说,是一点价值也没有。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卷头言 13元旦日出 犹如正觉山上放光芒「教行信证」「总序」之文言:「难思弘誓,度难度海大船」。「难度海」,指生死苦海。试问,我们要如何才能渡过此苦海呢?茫茫天地间,唯有「难思弘誓」,唯有「本愿力」,方能度我们出苦海。「弘誓」广大如虚空,具诸妙功德。「叹异钞」(第一条)中引述此道:「弥陀誓愿不思议救助我,令遂往生」。故不用问要怎么做才能给阿弥陀佛救度?要怎么做才能得到佛的垂青?「难思弘誓」即是「誓愿不思议救助」。这不可思议的佛智,「难思弘誓」,即是如来的无量力功德。当我们敬信一愿力,自得安心安堵,这一切都是「难思弘誓」的力量所使然。卷头言 14「本典」「总序」言:「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惠日」。确如此文所说,故不需再加上凡夫的冗文赘言来说明。莫要再多思虑,莫要再执迷。「无碍光」的耀动外,无破暗满愿。就是因为凡夫把称名执为己有,把信心占为己生,所以才会落入迷宫,找不到路回家。「无碍光明」,即佛的智慧光明。故凡夫若想用自己的力量来破无明暗,那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虽然「破无明暗」的智慧光,如阳光般每天地照耀著我们,但是仍然有人向外四处追求光明。「无碍光」一旦渗透吾身,说时迟那时快,是人已在如来的摄取光中。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也不知道,没有人知道,有的只是一片光明独用的天地。卷头言 15「信卷」说:「实语甚微妙 善巧於句义 甚深秘密藏」。二乘有二乘的秘密,菩萨有菩萨的秘密,如来有如来的秘密。是故佛智不思议,名愿力不思议。凡夫想用凡夫肤浅的猿智来揣测佛智不思议的誓愿,想要获得信心求往生,这是不自量力故。殊不知凡夫所作的判断,皆是相对的概念,是个死胡同。所谓「甚深秘密藏」,是指「依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这是甚深微妙不可思议愿力独用的世界。凡夫莫要在此探头,莫要再东张西望了。卷头言 16亲鸾圣人是先大信心决定,也就是先领受了佛心,即如来的大悲心彻入自己的身心后,再拜阅大藏经的。其时忽然发现到:「原来大藏经,文文句句都是如来大智海的波澜,经经皆是本愿海的显现」。圣人获大信眼后挥毫所留下的,即是一部六卷的「显净土真实教行证文类」(简称「教行信证」、「御本典」、「本典」)。我们先顶戴如来的大悲本愿力后,再来拜读「御本典」、「和赞」等圣典,届时自然也会有「原来如此,原来如此」的领受,也才知道原来「御本典」文文句句皆是圣人法身的示现。卷头言 17常可听到「听闻佛法要不惜身命」这句话,但是世事的种种劳苦烦忧,经常把人的一颗想要精进佛法的心给磨平了。话虽如此,在这充满苦恼的人生中,我们得以听闻到大悲慈亲的「我能护汝」之强而有力的声音,这实在是庆喜中的庆喜。经常抱持著「盛者必衰,会者有离」的觉悟很重要。总之,这个世间苦太多了,而且是苦的非常强烈,苦不堪言。一生勤苦,只须臾间。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卷头言 18佛教不单只是「死」的解决,也不单只是求一己的安心立命而已。所谓学佛,是依止已经解决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已经究竟迷悟染净因缘的大觉释迦牟尼世尊的教法,为了证入释尊所到达的大涅盘境,吾等各自依止有缘的教法,或修圣道行,或乘如来的悲智本愿力,学佛大悲心以成佛,这就是佛教。「死」是我们最大的关卡,但是不必等到临终,人在生平时即可得到「必至大涅盘」的自觉和保证,这是本愿力回向之益。到大涅盘城,在此志愿得到满足,得行利他行,这同时亦是菩萨的境界。卷头言 19「 大信海」即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说之信乐。如「和赞」言:「信由愿力所生起 念佛成佛乃自然」。「大信海」即如来的誓愿海,不是凡夫自力的行、自力的善,亦非圣道门所讲的有念或无念。此已超越凡夫的认识思惟,已超越凡夫所有努力的界限。因此,凡夫不用异想再加上丝毫自己的行动,不需抬出自己努力的成绩,也不须向上或向下。凡夫唯一能做的,即以现状「就这样地」接受「愿力自然」的摄持。故对凡夫而言是「易往生」,此即是受「佛的因缘法」同化、同调、被带动往生。所谓「佛的因缘法」,即指「如来的大愿业力」。卷头言 20用人的知见说明信心,说:「信心非这样,非那样,信心是这样,是那样」等,诸如此类的说明,往往是越描越黑,令人丈二金刚摸不著头。若无敬信「佛的无量力功德」即南无阿弥陀佛,说什么都是多余的。敬信,指「闻信」,「闻信」即是被南无阿弥陀佛摆平了。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是佛,也因为不明白佛为何,故无法真正的信受本愿。因此,学佛第一要务,当知何谓佛?不要再多走冤枉路了。卷头言 21所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这是指一切众生在未来一定可以得到大信心。因为如来的「正觉」超越时空,且常在现在之「一念」中,此又名「正觉一念」。「正觉一念」流入凡夫的世界,在因果的法则中出现,故有三世十方的往生。三世的往生虽是各别,但皆不离弥陀的「正觉一念」。正觉一念常住故,弥陀的名愿力常住。觉知到本愿力的时候,又名「归命一念」。卷头言 22「信卷」言:「信能永灭烦恼本」(「华严经」)。为什么「大信心」能灭却无明暗的烦恼本呢?若是自力的信心,不论此信心如何强烈,也无法灭去无明,拔掉「生死勤苦之本」。又因自力的信心乃凡夫一厢情愿的信念,故无法得到真正的释怀与安心。佛的正觉力的「大信心」则不同。如来的无碍光明能破无明暗,凡夫即依此无碍光的利益,获得威德广大信。此「大信心」因住持著无碍光的功德力用,故能灭除无明烦恼本。因此,在无碍光的贯彻身心处,念佛人还有何所求呢?大信心的威德,即是无碍光的威德,故凡夫的烦恼心中方能生出无限的感激,无限的惭愧,与无限的赞叹。这亦是天亲菩萨之所以作「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的缘由。卷头言 23虽然我们常常说要「报谢佛恩」,但是佛恩深重,难以穷尽。佛恩既深且广,无涯无边。如来的大恩海所以深广无涯底,只因是「誓愿不思议」故,是名号「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故,是阿弥陀如来有「无量力功德」故。圣人有此切身之感,故教示我们「佛恩叵穷尽」(「净土文类聚钞」)。此一语中,有著一股说不出来的亲切感。可惜大多数的人不知此句含意深远,认为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听闻」,用自己的力量去「信佛」,用自己的力量来「念佛」,所以根本谈不上佛恩。佛也好,本愿力也好,统统给抛到一边去了。「他力」「他力」,变成只是嘴上挂的口号。禅宗裏有一句话:「无一物中无尽藏」,此句令人品味无穷。卷头言 24「净土文类聚钞」言:「夫无碍难思光耀灭苦证乐,万行圆备嘉号(南无阿弥陀佛)消障除疑」。看吧!此文中有的只是对「法」的赞叹,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力,在此一览无遗。但是,不舍自力心的人,看不到这点,只是一味地在「我还没有得到信心」、「人一定要念佛才可以往生」等的疑虑中挣扎。他们认为凡夫也该作点什么才可以。所以在他们的眼中,「难思光耀」也好,「万行圆备嘉号」也好,被看成是凡夫水平的价值。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往生一事完全是如来的誓愿力,是大悲佛智的独用。眼光放高吧!眼光放高吧!当敬信佛智。卷头言 25元旦朝日放光芒 照现今之灵鹫山「总序之文」言:「特仰如来发遣,必归最胜直道。专奉斯行,唯崇斯信」。「行」是南无阿弥陀佛,「信」是如来回向的金刚信心,「行信」是往生的正因。南无阿弥陀佛(行)回转流入众生的心中(信),这即是大信,故说行即信,信即行,因此说:「唯崇斯信」。祖师又言:「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崇信」,指因信心之体即南无阿弥陀佛故,众生所领受的信心,即如来满足大悲圆融无碍的信心海,故言:「唯崇斯信」。自力的信心则无法如此。身为凡夫能够信顺此无法令人相信之法,这实在连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卷头言 26说法是为了阐明及赞叹阿弥陀如来和其本愿,此外是无「法」可说的。由赞叹处,众生能获得信心。身为信心的行者,当被人问到「信心是什么?」的时候,除了赞叹阿弥陀如来和其本愿名号外,再无别话可说,别念可想。在凡夫的知见义解中兜转的人,是无法至「无上净信之晓」的。所以好好地研究「佛智和凡智」、「佛心和凡心」、「悟和迷」,然后深深地思量自身能力的话,自然知道敬信弘誓本愿力。「妄念是凡夫的自体,妄念之外无别心也」。此法语发人深思。卷头言 27「信心」的功德,即「名号」的功德,此即誓愿的力量故。「总序之文」言:「难信金刚信乐,除疑获证真理也」。「文类聚钞」言:「万行圆备嘉号(南无阿弥陀佛),消障除疑」。对照此二文,自得右述之意。然而有很多来闻法的人,被误导为:「只要获信就能往生」,因而纷纷焦虑地想要早点得到信心,而在不知不觉中落入了自力运想的圈套。本法门的重点不在於「获信」,而在於「闻信」名号的由来。此即所谓的「信心」,此又名「闻即信」,因为由「闻」中自然会生起恭敬「心」(信)来。故知「信心」不是凡夫自心所捏造出来的产物。卷头言 28反宗教者姑且不论。为了「后生一大事」赌著身命不断地求道闻法的人当中,最后依然疑云不晴而烦恼苦闷者,为数不少。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了巨资,到头来仍然是一头雾水的求道者,其境遇实在值得同情。同千万的人说法结佛缘,不如培养出一个真正的「信者」,相信圣人也乐於如此。一个真正遇到如来大悲誓愿的信者,其功德无量无边。「如来为了我一人而千辛万苦」。因此,说法者要心存佛弟子的念力,说法时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卷头言 29「菩提」,乃「觉证」的境地,又名「涅盘」。菩提是Bodhi,意为智、觉、道,此是法界体性即绝对的真理以人格出现的境地。圣道门的修道者,透过发心・修行・菩提・涅盘四个阶段,努力精进想要证入佛果。对凡夫而言,这非凡夫的能力可及。昙鸾大师在「论注」一书中,解释菩提为「无染清净处」,此意谓法藏菩萨为令一切众生得安稳,故成就了此世界。菩萨非为自身的享乐而成就此「清净处」,大慈悲心乃为一切众生在著想,故此大慈悲心又名「无染清净心」,又名「安清净心」,又名「乐清净心」,又名「佛心」。法藏菩萨为众生成就菩提的同时,亦是大慈悲心得到成就时。卷头言 30善导大师言:「到处(六道)无余乐,唯闻愁叹声」(「定善义」)。这句话乍听之下,好像有点厌世,其实这是人生的真实相。把人生当成快乐,一味地在此中求乐的人,是醉生梦死的迷糊人。古语说得好:「世无常 透彻此 春彼岸」。知道人生是苦,且是苦不堪言的人,才会真正老实的学佛。不念「死」,不追求涅盘的人,是无法感应佛心的。唯有舐著业苦的人,方能知道原来本愿不舍苦恼之我,是为我一人而有。身在烦恼和痛苦中的人,面对如此无条件地,就这样地救度我的大悲慈亲,唯是感谢,唯是惭愧。卷头言 31「真佛土卷」言:「一切众生实不能知如来心相」。观见佛身者即见佛心,佛心即大慈悲,佛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功德。凡夫虽无法以肉眼睹见佛身。但是依著如来的本愿力,凡夫可以「闻」见佛心,此即是:「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阿弥陀如来将一切的功德,成就为口业功德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即如来的口业功德,因此,不是凡夫的称名得往生,而是「闻信得往生」(闻信往生)。「闻信」是如来的功德,乃本愿力所使然。卷头言 32净土真宗的「佛性论」非常难。「南无阿弥陀佛」(大行)即往生的真因,故名之为「大行佛性」。又「大信心」即往生的正因,故此名为「信心佛性」。如来的「大慈大悲」具令一切众生往生成佛的力量,故「大慈大悲」亦是「佛性」。又「如来」即慈亲,慈亲在,孩子(众生)得以成长成佛,故「佛性」即「如来」。又「如来」・「涅盘」不二,故「涅盘」即「佛性」。又众生依凭佛的「本愿」成佛,故「本愿」即「佛性」。又依如来的「真实」得救度,故「真实」即是「佛性」。闻「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生信心处,有著活泼泼的「佛性」。卷头言 33善导大师的「六字释」言:「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亲鸾圣人解释此为:「归命者,本愿招唤之勅命也。言发愿回向者,如来已发愿回施众生行之心也」。自力的宗旨(圣道门)所讲的「发愿回向」,是指众生广积善行回向给佛,回向往生净土。但在净土门,这样的心态则属於十九愿。圣人在此清楚地表示,在众生回向之前,佛已经先我们一步,为我发愿,并将往生成佛的「行」回向给我了。当我归命「勅命」时,在归命的当下,即已领受如来的「发愿回向」。如来呼唤我:「汝正念直来」,此「呼唤声」即是如来的回向。故关於「南无」(归命)二字,善导大师将之解释为「归命」及「亦是发愿回向之义」。此「六字释」的意旨在教示我们,往生正因的「信」「行」皆由本愿力所回向。故圣人诠释「归命」为「本愿招唤之勅命也」,诠释「发愿回向」为「如来回施众生行之心」。卷头言 34「六字释」是善导大师在「玄义分」中,向圣道诸宗之辈们所作的狮子吼。亲鸾圣人在「行卷」中解释此为:「是以归命者,本愿招唤之勅命也」。「归命」,归顺之意,即归顺佛说,亦即信顺「本愿招唤之勅命」。善导大师所作的「归命释」,是众生归顺佛说,因此是众生的动作,是众生的信心(以机为主)。但是圣人解释此为:「归命是本愿招唤的勅命也」,即是把「机」(信心)解释成「法」(勅命)(以法为主)。此即是有名的「法体释」,这裏有著圣人很亲切的心意。倘若此中还有著丝毫「我在信」的念头在,则是落入自力。所谓「信」,是敬信如来的慈悲,敬信到极点处。因此,这样的「信」是信而无信的功绩。在归命的同时,已回到本愿招唤的勅命,所以是无我相。这同时也是诠示「勅命」和「归命」之间没有「我」,没有任何自力的产物。这不夹带任何一物的真空状态的「归命」,即是「本愿招唤的勅命」,这裏有著非常深远的涵意。卷头言 35在真宗学中,最令学佛人困扰的问题,且也是最难的关卡,即是「念佛」。自古以来将「念佛」和「信心」的关系名为「行信论」,学佛的人往往得花上几十年的光阴来研究此问题。但是,立足於「大悲心」,先闻「本愿的生起本末」,从大处高处来看此问题的人,即知行信论是「大信海中的行信论」。透彻此点者,即能明白净土真宗以「信」之一字振兴一宗,同时亦能颔首原来「教行信证」是由大信海所流露出来,亦能领解法雷学派所讲的五愿是由本愿三心所开演出来。此即所谓的「真宗眼」。卷头言 36本愿力是「法性直尔」的示现,但是「法性」非吾人凡愚信心的对象。故「一如法界」示形为方便法身,为法藏菩萨。法藏菩萨在因位超发本愿,此大慈悲的本愿,正是我等信心的泉源,正觉圆满的阿弥陀如来,正是我们的慈亲。因为阿弥陀如来的正觉全体,化为本愿招唤的勅命「南无阿弥陀佛」来呼唤吾等,顽强愚钝的我们,方才被此「南无阿弥陀佛」的「呼唤声」唤醒得「至心信乐」。净土的法门以「情」趣入,人非玩弄文字哲理可获救,此处有著学者们的陷阱。卷头言 37元旦旭日照万物 紫云处处显光明佛教徒若用「喔!又来说法了?我倒要听听你说的什么法来著」的心态闻法,无论这人走到那裏,都无法听闻到真正的佛法。用这样的心态是听不到出离生死之道的。亿劫也难遇闻的佛法,万劫也难得到的信心,是「我懂了」也不行,「我明白了」也无用的。自己所造的罪业怎么办呢?无始以来的罪业,会因为「我懂了」而消失吗?会因为「我明白了」而没有了吗?「我懂了」也不行,「我明白了」也无用的。把凡夫的「我懂了」、「我明白了」拿掉时,还剩下什么来著呢?所谓凡夫,是妄念的结晶体,妄念以外无别心。「我懂了」也不行,「我明白了」也无用,那究竟该怎么办呢?怎么办、这么办、那么办也不管用,有的只是「地狱必定」的事实。「地狱必定」是不论你如何挣扎,如何焦虑,不论你怎么懂怎么明白,结果都只有一个,「地狱必定」。救助「地狱必定」者,唯有如来的「本愿」。「佛心 佛力 本愿力 依本愿力往生」卷头言 38当被人问到:「说说你闻法的心得」时,如果连一句话也讲不出来,这是没有信心的表示。又闻法时,若有想要多听一点的心态,这样的人是无法得到大满足的。这样的人即使闻到「佛心 佛力 本愿力 依本愿力往生」一语,也是无动於衷的。试问你到底想要听什么呢?即使为你说法,最后你也只是留下一句「喔|!这样呀,我懂了」而已。「我懂了」也不行,「我明白了」也无用,是「依本愿力往生」。「依本愿力往生」一入心中,即能知佛智不思议、愿力不思议,而能敬信本愿力「真不思议」。敬信,敬信,直到敬信的极点者即是信心。本愿力是勅命,勅命能为我们的信心,勅命就是信心。说「要获信才可以往生」,「要念佛才可以往生」的人,是往生无期的。当知「无常迅速,生死事大」。认为「如果得到信心的话」就可以往生,「如果念佛的话」就可以往生的人,不论你再加上多少个「如果…的话」也没有用的,只要还有「如果…的话」,是无法往生的。卷头言 39「难思弘誓,度难度海大船」,即依本愿力往生;「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惠日」,即依佛智不思议消除罪业。罪业消除得往生,此即是佛法。此两句是净土真宗的精粹,除此之外没有净土真宗。认为「要获信」「要念佛才可往生」者,皆是自力。「他力」,即佛的本愿力,即「难思弘誓」。名号即「无碍光明」。有「本愿」和「名号」,还有什么不满足呢。此可治万劫之渴。「本愿」「名号」,名「佛法力」,佛法力不思议,在佛法力之前,诸邪业系亦如晨曦前的露珠般,无影无踪。「本愿」「名号」,即「法」(他力),我们乃依「法」,闻「法」,让「法」磨平去往生,此又名「佛智不思议」。知「佛智不思议」真「不思议」者,即是信心,此乃报土之因。「本愿」「名号」,即是佛力,非佛力我们无法得佛果。把佛力如实地传达给众生的就是净土真宗。「佛心 佛力 本愿力 依本愿力往生」。卷头言 40很多人有这样的心态:「怎么做才可以往生?」「怎么样才可以往生?」。殊不知对无能为力的凡夫来说,「怎么做」「怎么样」也行不通,只能「就这样地」而已。是「就这样地」往生的。但是光是嘴上挂著「就这样地」也是不行的。什么是「就这样地」呢?若没有用十年、二十年下苦功夫去思惟,则无法得知「就这样地」的真意。「就这样地」,即本愿力。认为「要获信才可以往生」,「要念佛才可以往生」的人,是无法知道「就这样地」的。凡夫的思考皆妄念,妄念之外无别心。净土不是人以为可以往生就去得了的。往生,是佛智不思议的力用。难道你不觉得凡夫「就这样地」往生是不思议吗。「佛心、佛力、本愿力」,一切都是不思议呀。如来,「不思议」。以「不思议」为不思议的就是信心。坦认「妄念之外无别心」,舍杂行杂修之自力心,专敬信本愿他力的就是信心。卷头言 41所谓「六字释」,「六字释」不单只是文字的解释,「依南无阿弥陀佛往生」即「六字释」,又阿弥陀如来的「依正觉功德力往生」,也是「六字释」。此即是净土真宗,是他力,是越听闻越撼人肺腑的大真理。此震撼人心的真理是什么呢?即阿弥陀如来的「自利利他圆满之正觉」。南无阿弥陀佛的真理,乃惊天动地的大真理。作「六字释」首先要著眼於此才可以。法界万物本「无我」,乃「无我的大悲」;亦是「无分别」,即「无分别的大智」。「无我的大悲」和「无分别的大智」即「法身佛」,此又名「法性」,又名「真如」。真如的德用(力量、功德),毫无保留地化为人格显现出来的佛,即是阿弥陀如来。阿弥陀如来将所有功德,成就为「名」、「声」,此即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六字名号,不是凡夫世界的产物。卷头言 42阿弥陀如来的「本愿」,即愿令众生闻信「南无阿弥陀佛」,并将之迎到极乐,此即是「本愿」。因此「本愿」和「名号」乃不二一体。故「六字释」是本愿论,敬信本愿力,即是「六字释」。提到「六字」,很多人都视六字只是普通的六个字。视六字为无生命者,则无法懂得「六字释」。六字名号「活」泼泼地在跃动,自无始的久远劫以来,一直活跃至今。其生命与天地同共(是无量寿),其全体乃不可思议的功德。大多数的人皆认为:如果自己念佛了,可用此念佛的力量去往生。有此心态者,皆是二十愿的人。第十八愿的信心,第十八愿的念佛,和伦理道德的行为(即认为要自己信了,要自己累积了念佛的功德才可往生)完全不同。如来的行有如来在实践,此即今现在明示於此之「本愿力」,亦即是今日我等之「念佛」。卷头言 43即使是热心闻法的同行中,很多人也有这样的心态,即「那个也知道了」、「这个也听过了」,但就是无法安心。其实这样的人,是佛法还没有真正的听到,尚未真正的懂佛法。他们对於法门教义或许略知几分,但最重要的一点即「佛的尊贵在那裏?」,却还没有真正懂得。所谓「佛」,是已觉证「心性」、「法性」,是「无我」的大悲者,是「无心、无分别」的大智者,是已觉证「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觉者。「佛的尊贵」在於佛不是高高在上,不是在真如涅盘界裏,眼睁睁地看著众生在苦海中自业自缚。佛之所以为佛,是佛在正觉圆满的同时,立即从正觉法界(自利)回入众生界(利他),引导迷执的众生,信知本愿名号,至往生成佛,此(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视众生如己子)是佛可尊可贵之处。正因为如此,不知佛的尊贵为何者,是无法领受信心的。唯有多闻佛法,直到明白「佛的尊贵为何」,否则无法渡生死苦海。卷头言 44很多人不知道「佛的尊贵为何」,居然也在说「我罪业深重」,这都是概念化的「罪业深重」。不知佛的价值为何的人所说的「罪业深重」,都是有口无实之言,不知「白」者,焉知「黑」耶?以「六字释」为例,正因「感谢」的南无二字,不离「必救你喔」的阿弥陀佛四字,所以「机」(南无)(信心)也是南无阿弥陀佛,「法」(阿弥陀佛)(必救你喔)也是南无阿弥陀佛,此名「机法一体」、「二利圆满」(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南无阿弥陀佛即是「机法一体」、「二利圆满」的佛,此是阿弥陀如来尊贵无比之处。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462.html 本愿海涛音(2)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462.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462.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462.html
https://www.taipei2.url.tw/ 台北法雷念佛会
台北法雷念佛会
卷头言 7善导大师言:「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然很多人学佛只求一己之解脱,无「教人信」之精神。其实无「教人信」者,亦即无「自信」者,真实信心必显发於「教人信」。一切皆佛智光明所使然,是本愿力的悲心故,佛法方能普遍永久。此「大悲传普化」的念力故,欲传达此超世无上的妙法给世人
本愿海涛音(2)

本愿海涛音(2)

卷头言 7

善导大师言:「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然很多人学佛只求一己之解脱,无「教人信」之精神。其实无「教人信」者,亦即无「自信」者,真实信心必显发於「教人信」。一切皆佛智光明所使然,是本愿力的悲心故,佛法方能普遍永久。

此「大悲传普化」的念力故,欲传达此超世无上的妙法给世人者,在踏出第一步后,不思议的是自己的信

心会增长,同时此世的苦恼也不再太以为是苦,这是不思议的佛恩在加被故。

光是喊苦,苦是没完没了的。以此苦恼的娑婆为道场,在此闻佛法,会突然发现「原来娑婆这么有趣呀」。

任何人都可到达这个境界,听闻佛法听到有此心境才可以。从今日起不要再说:「啊!真苦呀!」、「真没道理」、「好心被雷劈!」的话了。

卷头言 8

不要离「本愿力」,不要离「呼唤声」的「南无阿弥陀佛」,而焦虑著想要得到「信心」。「呼唤声」中有安心、有信心、有往生。「白道」一方面被喻为「本愿」,一方面被喻为「信心」,即是此意。

「信乐(信心)彰於愿力」(「化卷」)。这一句,万劫方得一闻。

「南无阿弥陀佛 一闻得往生 南无阿弥陀」的意思在此。这即是真正的「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十八愿成就文)。

将心比心,将己身比慈亲身,但闻不断地呼唤著冥顽吾等之不可思议的大悲「呼唤声」,即可得治万劫渴。将己身比慈亲身,即自成老实的念佛人。不要忘了自身立足何处?不要忘了自身是凡夫。思佛是慈亲,如此后生一大事的问题自得解决。

卷头言 9

圣典是佛的全身,故当恭敬地拜读之。

在拜读当中,每一页每一页都有佛在传达讯息给我们。这个或可说是灵感吧,这就是活泼泼的佛的光明。

每一天,我们都可以接触到这样的佛的光明,但是我们却愚痴到忘记这个,而去倾听世俗人无明暗的言语,让烦恼燃烧自己的身口意,这是很可惜的事。

「佛光明是智慧相也乃至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论注」卷下)。

只有拜读圣典的光明,方能尽除我的痴暗冥。

卷头言 10

念如来,念「佛的无量力功德」,念「名愿力不可思议」,念「念佛三昧」,此功德是无量的。忆念即是「赞叹」,是「称名」,是「念佛」,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如来的名愿力,能灭罪令得往生。

「啊!月亮好圆、好大呀!」,在观赏月亮的同时,月光已满入见月者的身心中。念「佛的无量力功德」时,佛的功德即能破暗满愿。忆念之外无信心,信心之外无念佛。此名「念佛往生」,亦名「信心正因」。

有「我还不太明白」的心态者,是还有想用自己的力量去除疑的反应,是尚未真正的敬信威神功德的六字明月。

佛之外无佛法,本愿力之外无往生。

卷头言 11

凡夫费尽心思地想要出离生死,想要入涅盘觉城的举止,就有如猫狗种种动作想要当人一样,这是不可能的。所谓「难如登天」即是此意。人再怎么想,怎么作学问,怎么认为已经信佛,不论人怎么努力,不可能的事还是不可能。

因此,佛慈悲地为凡夫开「佛凡不二」的觉证,大悲无倦地发下超世本愿,宣说:

「南无阿弥陀佛无条件地救度你喔!」

在这呼唤声中,已经孕育著大信心、往生。佛心中早已含育著此。佛力不思议,所以我们只有是以「不思议」为不思议。所谓:

「信乐彰於愿力,妙果显於安养」(「化卷」)。

卷头言 12

宇宙的无限广大,万物的不可思议,到底不是人智所能窥知。

在雄大的天地宇宙的面前,如人这样的小动物,简直就像毛毛虫,像蚯蚓一样。

佛智既深妙且广大,有如宇宙般地深远。故如来所言,既是佛说一定是真实不虚。

如来说的话,即是如来的本愿,亦即是本愿力。要知道人的智慧对往生成佛来说,是一点价值也没有。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卷头言 13

元旦日出 犹如正觉山上放光芒

「教行信证」「总序」之文言:「难思弘誓,度难度海大船」。

「难度海」,指生死苦海。试问,我们要如何才能渡过此苦海呢?

茫茫天地间,唯有「难思弘誓」,唯有「本愿力」,方能度我们出苦海。「弘誓」广大如虚空,具诸妙功德。「叹异钞」(第一条)中引述此道:「弥陀誓愿不思议救助我,令遂往生」。

故不用问要怎么做才能给阿弥陀佛救度?要怎么做才能得到佛的垂青?「难思弘誓」即是「誓愿不思议救助」。这不可思议的佛智,「难思弘誓」,即是如来的无量力功德。当我们敬信一愿力,自得安心安堵,这一切都是「难思弘誓」的力量所使然。

卷头言 14

「本典」「总序」言:「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惠日」。

确如此文所说,故不需再加上凡夫的冗文赘言来说明。莫要再多思虑,莫要再执迷。「无碍光」的耀动外,无破暗满愿。就是因为凡夫把称名执为己有,把信心占为己生,所以才会落入迷宫,找不到路回家。

「无碍光明」,即佛的智慧光明。故凡夫若想用自己的力量来破无明暗,那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虽然「破无明暗」的智慧光,如阳光般每天地照耀著我们,但是仍然有人向外四处追求光明。

「无碍光」一旦渗透吾身,说时迟那时快,是人已在如来的摄取光中。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也不知道,没有人知道,有的只是一片光明独用的天地。

卷头言 15

「信卷」说:「实语甚微妙 善巧於句义 甚深秘密藏」。

二乘有二乘的秘密,菩萨有菩萨的秘密,如来有如来的秘密。是故佛智不思议,名愿力不思议。

凡夫想用凡夫肤浅的猿智来揣测佛智不思议的誓愿,想要获得信心求往生,这是不自量力故。殊不知凡夫所作的判断,皆是相对的概念,是个死胡同。

所谓「甚深秘密藏」,是指「依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这是甚深微妙不可思议愿力独用的世界。凡夫莫要在此探头,莫要再东张西望了。

卷头言 16

亲鸾圣人是先大信心决定,也就是先领受了佛心,即如来的大悲心彻入自己的身心后,再拜阅大藏经的。其时忽然发现到:

「原来大藏经,文文句句都是如来大智海的波澜,经经皆是本愿海的显现」。

圣人获大信眼后挥毫所留下的,即是一部六卷的「显净土真实教行证文类」(简称「教行信证」、「御本典」、「本典」)。

我们先顶戴如来的大悲本愿力后,再来拜读「御本典」、「和赞」等圣典,届时自然也会有「原来如此,原来如此」的领受,也才知道原来「御本典」文文句句皆是圣人法身的示现。

卷头言 17

常可听到「听闻佛法要不惜身命」这句话,但是世事的种种劳苦烦忧,经常把人的一颗想要精进佛法的心给磨平了。

话虽如此,在这充满苦恼的人生中,我们得以听闻到大悲慈亲的「我能护汝」之强而有力的声音,这实在是庆喜中的庆喜。

经常抱持著「盛者必衰,会者有离」的觉悟很重要。

总之,这个世间苦太多了,而且是苦的非常强烈,苦不堪言。

一生勤苦,只须臾间。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卷头言 18

佛教不单只是「死」的解决,也不单只是求一己的安心立命而已。

所谓学佛,是依止已经解决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已经究竟迷悟染净因缘的大觉释迦牟尼世尊的教法,为了证入释尊所到达的大涅盘境,吾等各自依止有缘的教法,或修圣道行,或乘如来的悲智本愿力,学佛大悲心以成佛,这就是佛教。

「死」是我们最大的关卡,但是不必等到临终,人在生平时即可得到「必至大涅盘」的自觉和保证,这是本愿力回向之益。

到大涅盘城,在此志愿得到满足,得行利他行,这同时亦是菩萨的境界。

卷头言 19

大信海」即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说之信乐。如「和赞」言:「信由愿力所生起 念佛成佛乃自然」。

「大信海」即如来的誓愿海,不是凡夫自力的行、自力的善,亦非圣道门所讲的有念或无念。此已超越凡夫的认识思惟,已超越凡夫所有努力的界限。

因此,凡夫不用异想再加上丝毫自己的行动,不需抬出自己努力的成绩,也不须向上或向下。凡夫唯一能做的,即以现状「就这样地」接受「愿力自然」的摄持。故对凡夫而言是「易往生」,此即是受「佛的因缘法」同化、同调、被带动往生。

所谓「佛的因缘法」,即指「如来的大愿业力」。

卷头言 20

用人的知见说明信心,说:「信心非这样,非那样,信心是这样,是那样」等,诸如此类的说明,往往是越描越黑,令人丈二金刚摸不著头。

若无敬信「佛的无量力功德」即南无阿弥陀佛,说什么都是多余的。敬信,指「闻信」,「闻信」即是被南无阿弥陀佛摆平了。

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是佛,也因为不明白佛为何,故无法真正的信受本愿。

因此,学佛第一要务,当知何谓佛?不要再多走冤枉路了。

卷头言 21

所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这是指一切众生在未来一定可以得到大信心。因为如来的「正觉」超越时空,且常在现在之「一念」中,此又名「正觉一念」。

「正觉一念」流入凡夫的世界,在因果的法则中出现,故有三世十方的往生。三世的往生虽是各别,但皆不离弥陀的「正觉一念」。

正觉一念常住故,弥陀的名愿力常住。觉知到本愿力的时候,又名「归命一念」。

卷头言 22

「信卷」言:「信能永灭烦恼本」(「华严经」)。

为什么「大信心」能灭却无明暗的烦恼本呢?若是自力的信心,不论此信心如何强烈,也无法灭去无明,拔掉「生死勤苦之本」。又因自力的信心乃凡夫一厢情愿的信念,故无法得到真正的释怀与安心。

佛的正觉力的「大信心」则不同。如来的无碍光明能破无明暗,凡夫即依此无碍光的利益,获得威德广大信。此「大信心」因住持著无碍光的功德力用,故能灭除无明烦恼本。

因此,在无碍光的贯彻身心处,念佛人还有何所求呢?大信心的威德,即是无碍光的威德,故凡夫的烦恼心中方能生出无限的感激,无限的惭愧,与无限的赞叹。这亦是天亲菩萨之所以作「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的缘由。

卷头言 23

虽然我们常常说要「报谢佛恩」,但是佛恩深重,难以穷尽。佛恩既深且广,无涯无边。

如来的大恩海所以深广无涯底,只因是「誓愿不思议」故,是名号「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故,是阿弥

陀如来有「无量力功德」故。

圣人有此切身之感,故教示我们「佛恩叵穷尽」(「净土文类聚钞」)。此一语中,有著一股说不出来的亲切感。可惜大多数的人不知此句含意深远,认为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听闻」,用自己的力量去「信

佛」,用自己的力量来「念佛」,所以根本谈不上佛恩。佛也好,本愿力也好,统统给抛到一边去了。「他力」「他力」,变成只是嘴上挂的口号。

禅宗裏有一句话:「无一物中无尽藏」,此句令人品味无穷。

卷头言 24

「净土文类聚钞」言:「夫无碍难思光耀灭苦证乐,万行圆备嘉号(南无阿弥陀佛)消障除疑」。看吧!此文中有的只是对「法」的赞叹,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力,在此一览无遗。

但是,不舍自力心的人,看不到这点,只是一味地在「我还没有得到信心」、「人一定要念佛才可以往生」等的疑虑中挣扎。他们认为凡夫也该作点什么才可以。所以在他们的眼中,「难思光耀」也好,「万行圆备嘉号」也好,被看成是凡夫水平的价值。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往生一事完全是如来的誓愿力,是大悲佛智的独用。

眼光放高吧!眼光放高吧!当敬信佛智。

卷头言 25

元旦朝日放光芒 照现今之灵鹫山

「总序之文」言:「特仰如来发遣,必归最胜直道。专奉斯行,唯崇斯信」。「行」是南无阿弥陀佛,「信」是如来回向的金刚信心,「行信」是往生的正因。南无阿弥陀佛(行)回转流入众生的心中(信),这即是大信,故说行即信,信即行,因此说:「唯崇斯信」。

祖师又言:「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崇信」,指因信心之体即南无阿弥陀佛故,众生所领受的信心,即如来满足大悲圆融无碍的信心海,故言:「唯崇斯信」。自力的信心则无法如此。身为凡夫能够信顺此无法令人相信之法,这实在连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

卷头言 26

说法是为了阐明及赞叹阿弥陀如来和其本愿,此外是无「法」可说的。由赞叹处,众生能获得信心。

身为信心的行者,当被人问到「信心是什么?」的时候,除了赞叹阿弥陀如来和其本愿名号外,再无别话可说,别念可想。

在凡夫的知见义解中兜转的人,是无法至「无上净信之晓」的。所以好好地研究「佛智和凡智」、「佛心和凡心」、「悟和迷」,然后深深地思量自身能力的话,自然知道敬信弘誓本愿力。

「妄念是凡夫的自体,妄念之外无别心也」。

此法语发人深思。

卷头言 27

「信心」的功德,即「名号」的功德,此即誓愿的力量故。

「总序之文」言:「难信金刚信乐,除疑获证真理也」。「文类聚钞」言:「万行圆备嘉号(南无阿弥

陀佛),消障除疑」。对照此二文,自得右述之意。

然而有很多来闻法的人,被误导为:「只要获信就能往生」,因而纷纷焦虑地想要早点得到信心,而在不知不觉中落入了自力运想的圈套。

本法门的重点不在於「获信」,而在於「闻信」名号的由来。此即所谓的「信心」,此又名「闻即信」,因为由「闻」中自然会生起恭敬「心」(信)来。故知「信心」不是凡夫自心所捏造出来的产物。

卷头言 28

反宗教者姑且不论。为了「后生一大事」赌著身命不断地求道闻法的人当中,最后依然疑云不晴而烦恼苦闷者,为数不少。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了巨资,到头来仍然是一头雾水的求道者,其境遇实在值得同情。

同千万的人说法结佛缘,不如培养出一个真正的「信者」,相信圣人也乐於如此。一个真正遇到如来大悲誓愿的信者,其功德无量无边。

「如来为了我一人而千辛万

苦」。因此,说法者要心存佛弟子的念力,说法时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

卷头言 29

「菩提」,乃「觉证」的境地,又名「涅盘」。菩提是Bodhi,意为智、觉、道,此是法界体性即绝对的真理以人格出现的境地。

圣道门的修道者,透过发心・修行・菩提・涅盘四个阶段,努力精进想要证入佛果。对凡夫而言,这非凡夫的能力可及。

昙鸾大师在「论注」一书中,解释菩提为「无染清净处」,此意谓法藏菩萨为令一切众生得安稳,故成就了此世界。

菩萨非为自身的享乐而成就此「清净处」,大慈悲心乃为一切众生在著想,故此大慈悲心又名「无染清净心」,又名「安清净心」,又名「乐清净心」,又名「佛心」。法藏菩萨为众生成就菩提的同时,亦是大慈悲心得到成就时。

卷头言 30

善导大师言:「到处(六道)无余乐,唯闻愁叹声」(「定善义」)。这句话乍听之下,好像有点厌世,其实这是人生的真实相。把人生当成快乐,一味地在此中求乐的人,是醉生

梦死的迷糊人。古语说得好:

「世无常 透彻此 春彼岸」。

知道人生是苦,且是苦不堪言的人,才会真正老实的学佛。

不念「死」,不追求涅盘的人,是无法感应佛心的。唯有舐著业苦的人,方能知道原来本愿不舍苦恼之

我,是为我一人而有。

身在烦恼和痛苦中的人,面对如此无条件地,就这样地救度我的大悲慈亲,唯是感谢,唯是惭愧。

卷头言 31

「真佛土卷」言:「一切众生实不能知如来心相」。

观见佛身者即见佛心,佛心即大慈悲,佛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功德。

凡夫虽无法以肉眼睹见佛身。但是依著如来的本愿力,凡夫可以「闻」见佛心,此即是:「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阿弥陀如来将一切的功德,成就为口业功德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即如来的口业功德,因此,不是凡夫的称名得往生,

而是「闻信得往生」(闻信往生)。

「闻信」是如来的功德,乃本愿力所使然。

卷头言 32

净土真宗的「佛性论」非常难。「南无阿弥陀佛」(大行)即往生的真因,故名之为「大行佛性」。又「大信心」即往生的正因,故此名为「信心佛性」。如来的「大慈大悲」具令一切众生往生成佛的力量,故「大慈大悲」亦是「佛性」。

又「如来」即慈亲,慈亲在,孩子(众生)得以成长成佛,故「佛性」即「如来」。又「如来」・「涅盘」不二,故「涅盘」即「佛性」。

又众生依凭佛的「本愿」成佛,故「本愿」即「佛性」。又依如来的「真实」得救度,故「真实」即是「佛性」。

闻「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生信心处,有著活泼泼的「佛性」。

卷头言 33

善导大师的「六字释」言:「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亲鸾圣人解释此为:「归命者,本愿招唤之勅命也。言发愿回向者,如来已发愿回施众生行之心也」。

自力的宗旨(圣道门)所讲的「发愿回向」,是指众生广积善行回向给佛,回向往生净土。但在净土门,这样的心态则属於十九愿。圣人在此清楚地表示,在众生回向之前,佛已经先我们一步,为我发愿,并将

往生成佛的「行」回向给我了。当我归命「勅命」时,在归命的当下,即已领受如来的「发愿回向」。

如来呼唤我:「汝正念直来」,此「呼唤声」即是如来的回向。故关於「南无」(归命)二字,善导大师将之解释为「归命」及「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此「六字释」的意旨在教示我们,往生正因的「信」「行」皆由本愿力所回向。故圣人诠释「归命」为「本愿招唤之勅命也」,诠释「发愿回向」为「如来回施众生行之心」。

卷头言 34

「六字释」是善导大师在「玄义分」中,向圣道诸宗之辈们所作的狮子吼。亲鸾圣人在「行卷」中解释此为:「是以归命者,本愿招唤之勅命也」。

「归命」,归顺之意,即归顺佛说,亦即信顺「本愿招唤之勅命」。善导大师所作的「归命释」,是众生归顺佛说,因此是众生的动作,是众生的信心(以机为主)。但是圣人解释此为:「归命是本愿招唤的勅命也」,即是把「机」(信心)解释成「法」(勅命)(以法为主)。此即是有名的「法体释」,这裏有著圣人很亲切的心意。倘若此中还有著丝毫「我在信」的念头在,则是落入自力。

所谓「信」,是敬信如来的慈悲,敬信到极点处。因此,这样的「信」是信而无信的功绩。在归命的同时,已回到本愿招唤的勅命,所以是无我相。这同时也是诠示「勅命」和「归命」之间没有「我」,没有任何自力的产物。这不夹带任何一物的真空状态的「归命」,即是「本愿招唤的勅命」,这裏有著非常深远的涵意。

卷头言 35

在真宗学中,最令学佛人困扰的问题,且也是最难的关卡,即是「念佛」。自古以来将「念佛」和「信心」的关系名为「行信论」,学佛的人往往得花上几十年的光阴来研究此问题。

但是,立足於「大悲心」,先闻「本愿的生起本末」,从大处高处来看此问题的人,即知行信论是「大信海中的行信论」。透彻此点者,即能明白净土真宗以「信」之一字振兴一宗,同时亦能颔首原来「教行信证」是由大信海所流露出来,亦能领解法雷学派所讲的五愿是由本愿三心所开演出来。
此即所谓的「真宗眼」。

卷头言 36

本愿力是「法性直尔」的示现,但是「法性」非吾人凡愚信心的对象。故「一如法界」示形为方便法身,为法藏菩萨。

法藏菩萨在因位超发本愿,此大慈悲的本愿,正是我等信心的泉源,正觉圆满的阿弥陀如来,正是我们的慈亲。

因为阿弥陀如来的正觉全体,化为本愿招唤的勅命「南无阿弥陀佛」来呼唤吾等,顽强愚钝的我们,方才被此「南无阿弥陀佛」的「呼唤声」唤醒得「至心信乐」。

净土的法门以「情」趣入,人非玩弄文字哲理可获救,此处有著学者们的陷阱。

卷头言 37

元旦旭日照万物 紫云处处显光明

佛教徒若用「喔!又来说法了?我倒要听听你说的什么法来著」的心态闻法,无论这人走到那裏,都无法听闻到真正的佛法。用这样的心态是听不到出离生死之道的。

亿劫也难遇闻的佛法,万劫也难得到的信心,是「我懂了」也不行,「我明白了」也无用的。自己所造的罪业怎么办呢?无始以来的罪业,会因为「我懂了」而消失吗?会因为「我明白了」而没有了吗?「我懂了」也不行,「我明白了」也无用的。把凡夫的「我懂了」、「我明白了」拿掉时,还剩下什么来著呢?

所谓凡夫,是妄念的结晶体,妄念以外无别心。「我懂了」也不行,「我明白了」也无用,那究竟该怎么办呢?怎么办、这么办、那么办也不管用,有的只是「地狱必定」的事实。「地狱必定」是不论你如何挣扎,如何焦虑,不论你怎么懂怎么明白,结果都只有一个,「地狱必定」。救助「地狱必定」者,唯有如来的「本愿」。

「佛心 佛力 本愿力 依本愿力往生」

卷头言 38

当被人问到:「说说你闻法的心得」时,如果连一句话也讲不出来,这是没有信心的表示。又闻法时,若有想要多听一点的心态,这样的人是无法得到大满足的。这样的人即使闻到「佛心 佛力 本愿力 依本愿力往生」一语,也是无动於衷的。试问你到底想要听什么呢?即使为你说法,最后你也只是留下一句「喔|!这样呀,我懂了」而已。「我懂了」也不行,「我明白了」也无用,是「依本愿力往生」。

「依本愿力往生」一入心中,即能知佛智不思议、愿力不思议,而能敬信本愿力「真不思议」。敬信,敬信,直到敬信的极点者即是信心。

本愿力是勅命,勅命能为我们的信心,勅命就是信心。说「要获信才可以往生」,「要念佛才可以往生」

的人,是往生无期的。当知「无常迅速,生死事大」。

认为「如果得到信心的话」就可以往生,「如果念佛的话」就可以往生的人,不论你再加上多少个「如果…的话」也没有用的,只要还有「如果…的话」,是无法往生的。

卷头言 39

「难思弘誓,度难度海大船」,即依本愿力往生;「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惠日」,即依佛智不思议消除罪业。罪业消除得往生,此即是佛法。此两句是净土真宗的精粹,除此之外没有净土真宗。认为「要获信」「要念佛才可往生」者,皆是自力。

「他力」,即佛的本愿力,即「难思弘誓」。名号即「无碍光明」。有「本愿」和「名号」,还有什么不满足呢。此可治万劫之渴。「本愿」「名号」,名「佛法力」,佛法力不思议,在佛法力之前,诸邪业系亦如晨曦前的露珠般,无影无踪。

「本愿」「名号」,即「法」(他力),我们乃依「法」,闻「法」,让「法」磨平去往生,此又名「佛智不思议」。知「佛智不思议」真「不思议」者,即是信心,此乃报土之因。
「本愿」「名号」,即是佛力,非佛力我们无法得佛果。把佛力如实地传达给众生的就是净土真宗。
「佛心 佛力 本愿力 依本愿力往生」。

卷头言 40

很多人有这样的心态:「怎么做才可以往生?」「怎么样才可以往生?」。殊不知对无能为力的凡夫来说,「怎么做」「怎么样」也行不通,只能「就这样地」而已。是「就这样地」往生的。但是光是嘴上挂著「就这样地」也是不行的。什么是「就这样地」呢?若没有用十年、二十年下苦功夫去思惟,则无法得知「就这样地」的真意。

「就这样地」,即本愿力。认为「要获信才可以往生」,「要念佛才可以往生」的人,是无法知道「就这样地」的。

凡夫的思考皆妄念,妄念之外无别心。净土不是人以为可以往生就去得了的。往生,是佛智不思议的力用。难道你不觉得凡夫「就这样地」往生是不思议吗。「佛心、佛力、本愿力」,一切都是不思议呀。

如来,「不思议」。以「不思议」为不思议的就是信心。坦认「妄念之外无别心」,舍杂行杂修之自力心,专敬信本愿他力的就是信心。

卷头言 41

所谓「六字释」,「六字释」不单只是文字的解释,「依南无阿弥陀佛往生」即「六字释」,又阿弥陀如来的「依正觉功德力往生」,也是「六字释」。此即是净土真宗,是他力,是越听闻越撼人肺腑的大真理。

此震撼人心的真理是什么呢?即阿弥陀如来的「自利利他圆满之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的真理,乃惊天动地的大真理。作「六字释」首先要著眼於此才可以。

法界万物本「无我」,乃「无我的大悲」;亦是「无分别」,即「无分别的大智」。「无我的大悲」和「无分别的大智」即「法身佛」,此又名「法性」,又名「真如」。真如的德用(力量、功德),毫无保留地化为人格显现出来的佛,即是阿弥陀如来。阿弥陀如来将所有功德,成就为「名」、「声」,此即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

六字名号,不是凡夫世界的产物。

卷头言 42

阿弥陀如来的「本愿」,即愿令众生闻信「南无阿弥陀佛」,并将之迎到极乐,此即是「本愿」。因此「本愿」和「名号」乃不二一体。故「六字释」是本愿论,敬信本愿力,即是「六字释」。

提到「六字」,很多人都视六字只是普通的六个字。视六字为无生命者,则无法懂得「六字释」。

六字名号「活」泼泼地在跃动,自无始的久远劫以来,一直活跃至今。其生命与天地同共(是无量

寿),其全体乃不可思议的功德。大多数的人皆认为:如果自己念佛了,可用此念佛的力量去往生。有此心态者,皆是二十愿的人。

第十八愿的信心,第十八愿的念佛,和伦理道德的行为(即认为要自己信了,要自己累积了念佛的功德才可往生)完全不同。如来的行有如来在实践,此即今现在明示於此之「本愿力」,亦即是今日我等之「念佛」。

卷头言 43

即使是热心闻法的同行中,很多人也有这样的心态,即「那个也知道了」、「这个也听过了」,但就是无法安心。其实这样的人,是佛法还没有真正的听到,尚未真正的懂佛法。

他们对於法门教义或许略知几分,但最重要的一点即「佛的尊贵在那裏?」,却还没有真正懂得。

所谓「佛」,是已觉证「心性」、「法性」,是「无我」的大悲者,是「无心、无分别」的大智者,是已觉证「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觉者。

「佛的尊贵」在於佛不是高高在上,不是在真如涅盘界裏,眼睁睁地看著众生在苦海中自业自缚。

佛之所以为佛,是佛在正觉圆满的同时,立即从正觉法界(自利)回入众生界(利他),引导迷执的众

生,信知本愿名号,至往生成佛,此(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视众生如己子)是佛可尊可贵之处。

正因为如此,不知佛的尊贵为何者,是无法领受信心的。唯有多闻佛法,直到明白「佛的尊贵为何」,否则无法渡生死苦海。

卷头言 44

很多人不知道「佛的尊贵为何」,居然也在说「我罪业深重」,这都是概念化的「罪业深重」。不知佛的价值为何的人所说的「罪业深重」,都是有口无实之言,不知「白」者,焉知「黑」耶?

以「六字释」为例,正因「感谢」的南无二字,不离「必救你喔」的阿弥陀佛四字,所以「机」(南无)(信心)也是南无阿弥陀佛,「法」(阿弥陀佛)(必救你喔)也是南无阿弥陀佛,此名「机法一体」、「二利圆满」(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即是「机法一体」、「二利圆满」的佛,此是阿弥陀如来尊贵无比之处。
739be8ac6a2622c48e7240523d564e0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