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会简介
1
最新消息
2
教行信证大系23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第二章   真宗的渊源本佛弥陀「正觉」的大功德力、大威神力,不可思议,无论如何皆不是我等凡愚所可思议的。回向给我等的「大信心」,亦不外是弥陀正觉的功德力。「大行」亦是弥陀正觉的功德力,故「行卷」裏释「大行」云:「真如一实的功德宝海」;「信卷﹂裏释「大信心﹂曰:「真如一实的信海﹂。於佛方成就我等的「大行」、「大信」,显现「二利(自利.利他)圆满的觉体」(佛陀),这正是今之「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南无阿弥陀佛」(名体不二)。「二利圆满的大正觉﹂(众生往生的因果和弥陀成佛的因果不二,此云二利圆满),唯独「阿弥陀如来」,这是其他诸佛及其他一切宗教的诸神所看不到的。若非「二利圆满的本愿」、「二利圆满的大正觉」(圆满众生往生的因果是弥陀正觉的因果)的功德力,逆恶的凡夫无论如何也无法到「无上涅盘的极果」。并不是我等用自己的力量,行了去接近如来的,也不是信了去接近如来的,而是在「大悲招唤的勅命」(摄取光明)裏,仰信「南无阿弥陀佛的大正觉」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力」,和「本愿力的不可思议」,直接超越凡夫的「想法」、「记忆」和「善恶」,永远地安住在佛智不思议的本愿力裏(现生不退)。讲「大行」也好,讲「大信心」也好,唯是乘彼「愿力之道」而已。真宗的教法,看似很浅,实则不然。如来悲智(大悲.大智)的光明照处,大小乘诸教,悉融化於「本愿一乘」的光明中。我等一切众生的「无明暗」,亦被「无碍光明」照破。本典的「总序」之文曰:「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慧日」。正因为如来的「无碍光明」(光明无量),内藏(内在) 「寿命无量」之德,方能起摄化众生的作用。「本愿名号」亦即一於「无碍光明」,使我们发起无上的信心,真宗的渊源实在於此处。 不信如来的「行业果报」不可思议,不仰信如来「正觉」的功德力,不思「十界缘起」之神严,亦不思「业道」可惧,亦不留意「无常」迅速,又也不抱持」解脱涅盘「之大理想的人们,无法触及佛的境界。三涂苦轮的猛火不就正在足下燃烧著吗?应舍凡夫浅智的「想法」(疑惑),可仰信佛智的不思议。 由机(凡夫)论的话,三世的往生是有不同;由法(如来)论的话,「正觉的一念」超三世、越十方,是「机法一体」的大正觉(机也南无阿弥陀佛,法也南无阿弥陀佛)。虽说弥陀於十劫之前已成佛,其实弥陀是久远实成的本佛(是报身如来,由此报身佛而出通途佛教所讲的法身.报身.应身等一切的佛如来)。 三世十方虽有恒沙诸佛,彼等原是本佛弥陀的分身,是末佛。本佛、末佛一立足於「性海」时,唯是「一法身」。一法身的本佛,即名「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自力圣道的诸教,原本悉是阿弥陀如来大智海的波澜,然在志愿修「圣道门」成佛之处,则说「圣道门」是「权假」的法门。但是圣道诸教,教体自身是佛智(真如的真智),故很殊胜。但是在现代,能如教法完全修得的人,无有一人。思及此处,当知身为凡愚到涅盘之道,唯有「机法一体」、「正觉成就的本愿一乘」而已。 八万四千的诸教,皆由弥陀正觉的果海(三昧海.佛智)流出,此云「从本垂末」。摄(卷收) 「末﹂归「本」者,唯有「本愿一乘」(绝对不二之教)而已,此云「摄末归本」。然释尊一代诸教的所归在乐邦(净土)。应视诸宗的大师们(还相回向的菩萨)所说的圣道教法,是「还相回向﹂的大悲。 「性海﹂是「唯佛独明了」的境地,这境地不是凡夫所能窥知的。释尊暂为上根的人们讲「根本法轮」的《华严经》,又以华严为「本」,开说「枝末法轮﹂的诸教,最后卷摄「枝末法轮」,而归返「根本法轮」的《法华经》。虽然如此,实际上凡夫的获救之道,除了「生佛(众生和佛)一体」、「二利圆满﹂(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正觉功德力用的「本愿一乘」以外无它。所以可说释尊出世的本怀,唯在说弥陀的本愿海。 圆满「性海﹂「愿行成就﹂(发心和修行的完成) 「二利圆满﹂(生佛平等因果)的「弥陀正觉」,是一切法门的根源。「般若」(大智)、「大悲」和「方便」之外,没有佛法的哲理、救济的原理。此三门,与「本愿」圆融无碍,成为「光明无量和寿命无量的南无阿弥陀佛」(佛是光寿二无量的觉体,净土亦是光寿海),招唤我等。「本愿﹂即「名号」,「名号﹂即「本愿」,此为「本愿一乘绝对不二之教」(行)。「绝对不二之教﹂(行)的当下即「绝对不二的金刚信心」,这是净土真宗的面目。 如来摄化的大法「教、行、证」,是「一法身」「的「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的大光明,即是悲智的灵波(心波、念力)。 一切众生,和三世诸佛皆由「一道」出生死。「一道」者,指「无碍道」。「无碍一道」,是令证「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的不可思议的「本愿佛智」。一念的净信能乘「无碍一道」,「无碍一道」能使发起一念的净信,速破「无明」,得生「无量光明土」。 按「发心」、「修行」、「菩提」「涅盘」的过程修行的人,即是「从因至果﹂之法,这即是「圣道门」。依「无碍光」的照耀(利益),尽「无明海﹂的是「净土真宗」。《文类聚钞曰:「夫无碍难思光耀,灭苦证乐」,可仰信之。 释尊将说《大无量寿经》时,深入「三昧」,此名「大寂定」,又名「大寂灭海」。「弥陀三昧」即是此,这即是释尊的「念佛三昧」。 佛陀的「三昧海」(请参照《华严经》的「入法界品」)不可思议,甚深微妙。「三昧海﹂映发於法界,与法界归一,摄法界的众生,起诸佛如来三世的佛事。入「三昧海」,与宇宙万有为一如的观智(证悟)(悟入法界),唯独佛教说之,唯有佛者实践、体验之,此处是佛教与其他一切宗教的根本差异处(佛教不说创造的神)。只有宿因深厚的人,方能信奉如来「三昧海」(正觉)的不可思议功德(本愿力)。释尊的「三昧海」,即是弥陀的「正觉」,一切诸佛与一切佛事皆从此处生。 唯有「正觉﹂的光明、功德力的「大智」「大悲」,方能救人。依大智大悲的「本愿力回向」,使众生发起「一念的净信」。於「净信」中受领大悲心,众生方能超断生死海,培养成「行大悲之身」(常行大悲之益)。通「现在」和「未来」,给予众生「真利」者,唯有如来的「大悲心」而已。如来的「大慈悲心」实是「佛道的正因」,同时是佛教的生命、苦海的灯炬。 人生是苦。出生於迷的世界,以迷的心,迷执的「认识和意志﹂行动之处,必然会生苦出来。又万物「无常」故,人生是苦,而「业道」可怖(不需要论理证明)。 征服人间苦之道是:(一)在征服「意志」和其对象的环境的不平衡(不调和、矛盾、葛藤、鬪争)关系。这属智慧(知)的、实践(行)的范畴,必须依修道到绝对智(大智、真智、无二智、无分别智)的境地。这不是现代的凡愚能做得到的。(二)少欲知足,尽可能地待人亲切,慈悲喜舍。(三)信顺已征服宇宙人生的不平衡(葛藤)的大慈悲者、绝对智者(佛陀)所说的话。这是任何人也能做得到的。「大信心」是「佛性」、是「佛智」,且是「大悲心」故,活用现世,活用来世,必令至「涅盘的光明界」,这是本愿一乘的真实利益。 高祖亲鸾圣人,是凡夫往生的导师,以第十八愿的「成就文」(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为真宗的渊源,视《大无量寿经》是教说「弥陀正觉的因果」,其即是「众生往生的因果」(二利圆满)之经。高祖大师的大信眼和达观,完全地如「佛智﹂地传达「佛智」,大恩实在难以言谢。 圣人开此大法门眼的源头来自龙树菩萨,禀承龙树菩萨的是天亲菩萨,而最能光显龙树、天亲二菩萨的精神者是昙鸾大师,把昙鸾大师的教法加以发扬光大的是亲鸾圣人的大法门。尊崇圣人是净土真宗的开祖,实是意义深远。 第三章真宗的流传一、龙树菩萨(南天竺)龙树菩萨如《楞伽经》所说,应释尊的预言出现,可说是第二的释尊,是印度的圣者。菩萨携来《华严经》,著作《十住毗婆娑论》、《大智度论》等,显一乘终归指乐邦(净土)的旨趣,教给我们「难行道」和「易行道」。菩萨在《十住毗婆娑论》第九「易行品」,赞叹本师法王的弥陀,依净土三部经(大经、观经、小经),自行化他(自信教人信),教我们但专乘本愿。 三经之中,龙树大士特依《大无量寿经》,直探第十八愿的「成就文」及「信疑得失之文」的玄意。明本愿一乘「唯信正因」的旨趣,彰显「现生不退」的利益。如此彰显《大经》的特色,所以高祖亲鸾圣人以大士为净土真宗的第一祖。 二、天亲菩萨(北天竺)「一心宣布之论」(《净土论》)(归命的一心)是菩萨宣言自身的安心领解的论著。《净土论》开首的第一行四句(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是「一心归命」的领解文,七高僧所传承的皆是「一心归命」的大信心。《论》中,菩萨自述愿生的理由,在「偈」尾的「回向文」(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可以见到菩萨放下步调等同末代的我们。又从文意,可以窥见「一心」、「五念」、「往生即成佛」的旨意。 《净土论》由「偈」和「论」的二部构成。「论」叙述「偈」的意义,开显「归命的一心」中所含藏之德,彰现「五念」(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二利」(前之四项乃自利,后之一项乃利他)的广大菩萨行,以证明「一心」(信心)是佛因(往生的因)。 天亲菩萨是「起观生信」(观净土的庄严生起信心)的人,以心眼「观」见净土庄严的当下,即是「生信」(信心发)。《净土论》所讲的上机菩萨所修的净土庄严的「观察」,不是自力的行,而是开显「一心」中所圆具的「德」。故天亲菩萨结论说道:「由本愿力回向﹂。鸾师特著力於注释此点,这即是所谓的「核求其本释」(明求其本者,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一心圆具之德」显现在我人的生活时,依「机﹂而有不同。在上机的菩萨们则为」止观相顺「(坐禅开心眼,得柔软心)之行,为「在此作想观」(在此世作得生之想的观法),为「三种顺菩提门」(智慧门、慈悲门、方便门)。又通上机和下机,菩提心中的「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像这样,修相依「机﹂而有不同,但在依「一心归命」往生这点则是相同。 三、昙鸾大师(雁门)大师注释天亲菩萨的《净土论》,著作《往生论注》(简称《论注》),说:「信佛因缘,愿生净土」。结尾时说:「闻他力可乘,应生信心」。大师最致力於「核求其本」的注释,及视菩萨们所修的「五念门」行,原是法藏菩萨所修的自利利他行,是「法体成就门﹂(在如来方面成就的行)。此依据《净土论》的「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的文意而来。 大师又揭举「三愿」(十八愿、十一愿、二十二愿),下了「往相﹂和「还相﹂的因果皆缘佛力的结论,这即是净土真宗的起源。又大师设「冰上燃火﹂的譬喻,明示我等凡夫也能往生的趣旨(譬喻的意思是,在冰上一燃火,火熄灭和冰融化是同时。同理,我们的往生就如燃火一样,火猛则冰融解,冰一融解则火熄灭。彼下品之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之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的火自然熄灭)。四、道绰禅师(西河)禅师造《安乐集》,就一代佛教,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这是大成龙树菩萨的「难易二道的教判」(难行道和易行道)者。为大成净土门,禅师以《大经》的第十八愿,加上《观经》和《小经》之意,明示了「为极恶最下之机」的「极善最上之法﹂,唯是「本愿的名号」的旨趣。禅师又表显《观经》之法(念佛),以调机诱引为优先故,主要立足於「机」(凡夫的能力)而论「废立」(废诸行立念佛)。上三祖(龙树、天亲、昙鸾)以「大经法门」为主,下四祖(道绰、善导、源信、源空)主要以「观经法门」正面的教化众生。 五、善导大师(终南)大师的著作有五部九卷。在《观经》的注释(四帖疏)中的「二河白道譬」、「六字释﹂、「二种深信」等释,是终南大师的独擅场(独特的发挥),是古今的妙释。 《观经》有「隐、彰、显、密」,即有表面的意思和内在的意思(隐显),恰如云和龙的关系,经(《大经》)真意的龙之片鳞,自云间隐隐约约地彰露出来。《观经》的「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一文,不是「隐显」之文,而是彰露之文。「五种嘉誉」之文(赞誉念佛的行者,为妙好人、上上人、希有最胜人、广大胜解者、芬陀利华)亦非通「定散」(定善|坐禅,散善|诸善的行者)。 终南大师的「废立」(废诸善,立念佛),虽立足於「废﹂而综观《观经》,但亲鸾圣人则以隐显之意观《观经》(参照「化卷」)。若无此高祖的达观(眼识),经的真实义则无法知道吧。终南大师比较诸行和念佛,采用「废立」,即是「二行(诸行与念佛)废立」。高祖依「三心」(《观经》的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特别是立足於《大经》的「三心」,劝应舍自力入他力。 善导大师以「念佛的一行」传道,高祖以「唯信正因」化导。宗风虽有不同,但在「二河譬」一文,则流露著「唯信正因」的本愿一乘的全面目。彼之「白道」,高祖一喻为众生的「信心的白道」,一释为如来的「愿力的白道」。二位宗师皆俨然有「唯信正因」的宗风。《和赞》曰:「善导大师乞佛证 翻转定散之二心为说贪瞋二河譬○注(《大经》守护弘愿○注大信心﹂十八愿)六、源信和尚(横川)横川的源信和尚终生在台岭,俨然地兴隆「本愿一乘」的妙宗,是净土真宗的第六祖。 若粗心地看读和尚的大作《往生要集》,会以为「正信念佛﹂是以」观念(定善观)为主。但是若稍加留意地拜读时,「极略观」(劝归命想、引接想、往生想)一文,是依据善导大师的「六字释」而来。又《要集》的「我亦在彼摄取中﹂一文,明确的彰显「废观立称」(废观法立称名念佛)的宗意。和尚判别「专杂」(专修念佛和修杂行)的得失,辨别「报化二土」(真实报土和化身土),於兹能见到《教行信证》「真假明断」(判别第十八愿的真实和第十九、二十愿及圣道的权假)的正意。 七、法然上人(吉水)上人宣言「别依善导」,造《选择本愿念佛集》(简称《选择集》),弘宣「选择本愿」(第十八愿的信心)。 《选择集》可分「广」、「略」、「要」地拜读之。「广」指全篇,「略」指「三选章」,要「指标举的」南无阿弥陀佛﹂一文。上人将此三义的深意,最后以「依佛本愿故」的文字表示。亲鸾圣人禀承师意,直探愿海(本愿海),建立「教、行、信、证、真佛土」。在《教行信证》揭举《选择集》「略」与「要」的全文,相承恩师的法门。「正信偈」决判信疑(明信与疑的得失),明示安心。《选择集》中的「不回向」(回向不是由众生,而是由如来)的释意,在显示「本愿力回向﹂。这是《教行信证》「教卷」卷首言的「谨按净土真宗,有二种回向」的依据。 善导大师以「念佛的一行」传道,高祖以「唯信正因」化导。宗风虽有不同,但在「二河譬」一文,则流露著「唯信正因」的本愿一乘的全面目。彼之「白道﹂,高祖一喻为众生的「信心的白道」,一释为如来的「愿力的白道」。二位宗师皆俨然有「唯信正因」的宗风。《和赞》曰:「善导大师乞佛证翻转定散之二心为说贪瞋二河譬○注(《大经》守护弘愿○注大信心」十八愿)六、源信和尚(横川)横川的源信和尚终生在台岭,俨然地兴隆「本愿一乘」的妙宗,是净土真宗的第六祖。若粗心地看读和尚的大作《往生要集》,会以为「正信念佛」是以「观念」(定善观)为主。但是若稍加留意地拜读时,「极略观」(劝归命想、引接想、往生想)一文,是依据善导大师的「六字释」而来。又《要集》的「我亦在彼摄取中」一文,明确的彰显「废观立称」(废观法立称名念佛)的宗意。高祖揽「一王愿﹂(第十八愿),开示之为五愿(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愿),依五愿建立「教、行、信、证、真佛土」,更依十九愿、二十愿(方便愿)明示「化身土」。第四章三法与四法「教、行、证」,名为「三法门」,「教、行、信、证」,名为「四法门」。古来学者多以「三法门」为元祖法然上人的法门,说「教、行、证」的「行」中摄「信」,即说「教、行、证﹂的三法门是「行中摄信﹂的法门。说「教、行、信、证﹂的四法门是高祖亲鸾圣人的法门,是「唯信独脱﹂(唯有信心令至解脱)的法门。此说大体上还可以,但是此义不足以论决《教行信证》的﹁三法、四法」。御本典的﹁显净土真实教行证文类」的﹁教、行、证」(三法),和﹁教、行、信、证」(四法),皆共是」大经法门」(《大经》的唯信正因的法门)。之说为行中摄信的法门时,得说是「观经法门」(以《观经》的念佛一行为主眼的法门)。依《大无量寿经》立教开宗的御本典的表题,没有道理使用「观经法门」的行中摄信的法门。「教、行、证」的三法,是「法体成就门」。「法体成就门」,意味在如来的佛方早已成就救济众生的方案。救济的方案即是「教、行、证」的三法。「一南无阿弥陀佛的妙行」(名号云行)圆具著「教、行、证」的三法。净土真宗之所以高揭「三法圆具的名号」为幢帜,乃因「时」已入「末法」,向「行・证」(修行和证悟)不相应的圣道门,标示「本愿一乘、南无阿弥陀佛」的法,「教、行、证」如来已成就,故通正(正法)、像(像法)、末(末法)的三时,明「行」亦有,「证」亦可能的旨趣。又揭举「法体成就的三法」者,意在向净土教内的十九愿(要门)、二十愿(真门)的人们,劝说如来不是已经圆成「教、行、证」了吗?劝应速舍自力执心的恶心才好。建立「教、行、信、证」四法的理由,在显示这是「机受趣入门」(众生获得信心,趣入净土的法门)。高祖圣人之所以提示「教、行、信、证」的大法门,为光显﹁唯信正因的「本愿一乘」(对华严、天台、真言等其他的一乘家,说本愿一乘),向外(诸宗),为废圣道的难行(权教);向内(净土教内),为废「要门」(十九愿)、「真门」(二十愿)的假门。高祖亲鸾圣人宣扬「唯信正因」「本愿一乘」的理由是,「法体成就的三法圆具的妙行」「一南无阿弥陀佛」外,没有真实法故。﹁南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的」呼唤声「之外,不由众生加上任何一信一行的是」本愿一乘・净土真宗﹂。不得此大纲的话,即无法知道《教行信证》的法门。《教行信证》是「本愿一乘.绝对不二的法门」,不单只是一部和他法门论孰优孰劣的相对废立的书。元祖法然上人的法门,对诸行(圣道的万善),显念佛之行的殊胜,是所谓的「行(诸行)行(念佛)相对」的法门。此有「难易对」和「胜劣对」。宣说此旨趣的是道绰禅师和善导大师。「难易对﹂立足於「机」(众生的能力)立论(约机废立),对逆恶的劣机而言,圣道的万行是「难」,净土的法门是「易」。「胜劣对」立足於「法」 (教法的优劣)立论(约法废立),即万行是「劣」,念佛(名号)是「胜」。「易」且「胜」的原因在「法体成就」(如来所成就的行信)的缘故,此叫做「万行圆备(之)嘉号」(《略典》)。「约机废立」之极,在归「约法废立」。阿弥陀如来的本愿选择「念佛的易行」,此「选择易行(之)至极」,就「称名念佛」,拂去自力的机功,令自然地仰信佛智回向的大悲。如此「称名念佛」意味极速圆满的「名号的独立」(速令行者充满名号的功德),显此法德的是「选择本愿的念佛」。就「行之一念」,高祖圣人在「行卷」曰: 「言行之一念者,谓就称名徧数显开选择易行(之)至极」。即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的称名,乃示不论十声或一声,皆能往生喔(一念大利无上)。说依「一念」(一声)足矣(一念一无上,十念十无上)的是,为拂去以为不多念佛就无法往生的励「多念」念佛的自力心。又说依「一念」足矣,是显示「无碍佛智」的力用。即去「多念」,拂「能称的机功」,就「一念」显「无碍的法德」(名号的功德)。若非「法体成就」(无碍佛智)(二利圆满),则无法尽念佛的「胜」义。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的用意在兹,但是被称名的「行」(念佛)所囚的持定散自力心的人们,无法窥知念佛的源底。法然上人在《选择集》的卷首高揭:「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明示往生之业的「念佛」,念佛的当下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喔「一南无阿弥陀佛」外,无别的「法」、别的「行」、别的「自力心」的是「本愿一乘.净土真宗」的实义。此「南无阿弥陀佛」圆具著「教行、证」的三法,故说「念佛」是「他力易行之至极」。终日念佛,而没有依自己念佛的功求往生的自力心者,是「法体」(名号)独立。「法体独立」(南无阿弥陀佛的独立)之处,「三法圆具」(教、行、证,圆满具足)的风光显现。净土真宗的面目光显於此。三法圆具的名号印现於机中(众生的心中)时,之云「金刚的真信」(真实的信心)。「机受趣入」(信而往生)(行信)的要法,唯是一「信心」,故曰:「涅盘真因,唯以信心」。此一句是《教行信证》的眼目,御本典制作的本意亦在此处,故「信卷」特置「别序」。觉如上人的《教行信证大意》(附录於后),鲜明祖意,是最亲切周详的书。「四法」亦是净土真宗的「教相」,皆是大信海(无碍佛智)中的风光。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6812.html 教行信证大系2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6812.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6812.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6812.html
https://www.taipei2.url.tw/ 台北法雷念佛会
台北法雷念佛会
第二章   真宗的渊源本佛弥陀「正觉」的大功德力、大威神力,不可思议,无论如何皆不是我等凡愚所可思议的。回向给我等的「大信心」,亦不外是弥陀正觉的功德力。「大行」亦是弥陀正觉的功德力,故「行卷」裏释「大行」云:「真如一实的功德宝海」;「信卷﹂裏释「大信心﹂曰:「真如一实的信海﹂。於佛方成就我等的「大
教行信证大系2

教行信证大系2

第二章   真宗的渊源

本佛弥陀「正觉」的大功德力、大威神力,不可思议,无论如何皆不是我等凡愚所可思议的。回向给我等的「大信心」,亦不外是弥陀正觉的功德力。「大行」亦是弥陀正觉的功德力,故「行卷」裏释「大行」云:「真如一实的功德宝海」;「信卷﹂裏释「大信心﹂曰:「真如一实的信海﹂。於佛方成就我等的「大行」、「大信」,显现「二利(自利.利他)圆满的觉体」(佛陀),这正是今之「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南无阿弥陀佛」(名体不二)。

「二利圆满的大正觉﹂(众生往生的因果和弥陀成佛的因果不二,此云二利圆满),唯独「阿弥陀如来」,这是其他诸佛及其他一切宗教的诸神所看不到的。若非「二利圆满的本愿」、「二利圆满的大正觉」(圆满众生往生的因果是弥陀正觉的因果)的功德力,逆恶的凡夫无论如何也无法到「无上涅盘的极果」。并不是我等用自己的力量,行了去接近如来的,也不是信了去接近如来的,而是在「大悲招唤的勅命」(摄取光明)裏,仰信「南无阿弥陀佛的大正觉」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力」,和「本愿力的不可思议」,直接超越凡夫的「想法」、「记忆」和「善恶」,永远地安住在佛智不思议的本愿力裏(现生不退)。讲「大行」也好,讲「大信心」也好,唯是乘彼「愿力之道」而已。

真宗的教法,看似很浅,实则不然。如来悲智(大悲.大智)的光明照处,大小乘诸教,悉融化於「本愿一乘」的光明中。我等一切众生的「无明暗」,亦被「无碍光明」照破。本典的「总序」之文曰:「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慧日」。正因为如来的「无碍光明」(光明无量),内藏(内在) 「寿命无量」之德,方能起摄化众生的作用。「本愿名号」亦即一於「无碍光明」,使我们发起无上的信心,真宗的渊源实在於此处。 

不信如来的「行业果报」不可思议,不仰信如来「正觉」的功德力,不思「十界缘起」之神严,亦不思「业道」可惧,亦不留意「无常」迅速,又也不抱持」解脱涅盘「之大理想的人们,无法触及佛的境界。三涂苦轮的猛火不就正在足下燃烧著吗?应舍凡夫浅智的「想法」(疑惑),可仰信佛智的不思议。 

由机(凡夫)论的话,三世的往生是有不同;由法(如来)论的话,「正觉的一念」超三世、越十方,是「机法一体」的大正觉(机也南无阿弥陀佛,法也南无阿弥陀佛)。虽说弥陀於十劫之前已成佛,其实弥陀是久远实成的本佛(是报身如来,由此报身佛而出通途佛教所讲的法身.报身.应身等一切的佛如来)。 

三世十方虽有恒沙诸佛,彼等原是本佛弥陀的分身,是末佛。本佛、末佛一立足於「性海」时,唯是「一法身」。一法身的本佛,即名「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自力圣道的诸教,原本悉是阿弥陀如来大智海的波澜,然在志愿修「圣道门」成佛之处,则说「圣道门」是「权假」的法门。但是圣道诸教,教体自身是佛智(真如的真智),故很殊胜。但是在现代,能如教法完全修得的人,无有一人。思及此处,当知身为凡愚到涅盘之道,唯有「机法一体」、「正觉成就的本愿一乘」而已。 

八万四千的诸教,皆由弥陀正觉的果海(三昧海.佛智)流出,此云「从本垂末」。摄(卷收) 「末﹂归「本」者,唯有「本愿一乘」(绝对不二之教)而已,此云「摄末归本」。然释尊一代诸教的所归在乐邦(净土)。应视诸宗的大师们(还相回向的菩萨)所说的圣道教法,是「还相回向﹂的大悲。 

「性海﹂是「唯佛独明了」的境地,这境地不是凡夫所能窥知的。释尊暂为上根的人们讲「根本法轮」的《华严经》,又以华严为「本」,开说「枝末法轮﹂的诸教,最后卷摄「枝末法轮」,而归返「根本法轮」的《法华经》。虽然如此,实际上凡夫的获救之道,除了「生佛(众生和佛)一体」、「二利圆满﹂(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正觉功德力用的「本愿一乘」以外无它。所以可说释尊出世的本怀,唯在说弥陀的本愿海。 

圆满「性海﹂「愿行成就﹂(发心和修行的完成) 「二利圆满﹂(生佛平等因果)的「弥陀正觉」,是一切法门的根源。「般若」(大智)、「大悲」和「方便」之外,没有佛法的哲理、救济的原理。此三门,与「本愿」圆融无碍,成为「光明无量和寿命无量的南无阿弥陀佛」(佛是光寿二无量的觉体,净土亦是光寿海),招唤我等。「本愿﹂即「名号」,「名号﹂即「本愿」,此为「本愿一乘绝对不二之教」(行)。「绝对不二之教﹂(行)的当下即「绝对不二的金刚信心」,这是净土真宗的面目。 

如来摄化的大法「教、行、证」,是「一法身」「的「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的大光明,即是悲智的灵波(心波、念力)。 

一切众生,和三世诸佛皆由「一道」出生死。「一道」者,指「无碍道」。「无碍一道」,是令证「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的不可思议的「本愿佛智」。一念的净信能乘「无碍一道」,「无碍一道」能使发起一念的净信,速破「无明」,得生「无量光明土」。 

按「发心」、「修行」、「菩提」「涅盘」的过程修行的人,即是「从因至果﹂之法,这即是「圣道门」。依「无碍光」的照耀(利益),尽「无明海﹂的是「净土真宗」。《文类聚钞曰:「夫无碍难思光耀,灭苦证乐」,可仰信之。 

释尊将说《大无量寿经》时,深入「三昧」,此名「大寂定」,又名「大寂灭海」。「弥陀三昧」即是此,这即是释尊的「念佛三昧」。 

佛陀的「三昧海」(请参照《华严经》的「入法界品」)不可思议,甚深微妙。「三昧海﹂映发於法界,与法界归一,摄法界的众生,起诸佛如来三世的佛事。入「三昧海」,与宇宙万有为一如的观智(证悟)(悟入法界),唯独佛教说之,唯有佛者实践、体验之,此处是佛教与其他一切宗教的根本差异处(佛教不说创造的神)。只有宿因深厚的人,方能信奉如来「三昧海」(正觉)的不可思议功德(本愿力)。释尊的「三昧海」,即是弥陀的「正觉」,一切诸佛与一切佛事皆从此处生。 

唯有「正觉﹂的光明、功德力的「大智」「大悲」,方能救人。依大智大悲的「本愿力回向」,使众生发起「一念的净信」。於「净信」中受领大悲心,众生方能超断生死海,培养成「行大悲之身」(常行大悲之益)。通「现在」和「未来」,给予众生「真利」者,唯有如来的「大悲心」而已。如来的「大慈悲心」实是「佛道的正因」,同时是佛教的生命、苦海的灯炬。 

人生是苦。出生於迷的世界,以迷的心,迷执的「认识和意志﹂行动之处,必然会生苦出来。又万物「无常」故,人生是苦,而「业道」可怖(不需要论理证明)。 

征服人间苦之道是:

(一)在征服「意志」和其对象的环境的不平衡(不调和、矛盾、葛藤、鬪争)关系。这属智慧(知)的、实践(行)的范畴,必须依修道到绝对智(大智、真智、无二智、无分别智)的境地。这不是现代的凡愚能做得到的。

(二)少欲知足,尽可能地待人亲切,慈悲喜舍。

(三)信顺已征服宇宙人生的不平衡(葛藤)的大慈悲者、绝对智者(佛陀)所说的话。这是任何人也能做得到的。「大信心」是「佛性」、是「佛智」,且是「大悲心」故,活用现世,活用来世,必令至「涅盘的光明界」,这是本愿一乘的真实利益。 

高祖亲鸾圣人,是凡夫往生的导师,以第十八愿的「成就文」(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为真宗的渊源,视《大无量寿经》是教说「弥陀正觉的因果」,其即是「众生往生的因果」(二利圆满)之经。高祖大师的大信眼和达观,完全地如「佛智﹂地传达「佛智」,大恩实在难以言谢。 

圣人开此大法门眼的源头来自龙树菩萨,禀承龙树菩萨的是天亲菩萨,而最能光显龙树、天亲二菩萨的精神者是昙鸾大师,把昙鸾大师的教法加以发扬光大的是亲鸾圣人的大法门。尊崇圣人是净土真宗的开祖,实是意义深远。 

第三章真宗的流传

一、龙树菩萨(南天竺)龙树菩萨如《楞伽经》所说,应释尊的预言出现,可说是第二的释尊,是印度的圣者。菩萨携来《华严经》,著作《十住毗婆娑论》、《大智度论》等,显一乘终归指乐邦(净土)的旨趣,教给我们「难行道」和「易行道」。菩萨在《十住毗婆娑论》第九「易行品」,赞叹本师法王的弥陀,依净土三部经(大经、观经、小经),自行化他(自信教人信),教我们但专乘本愿。 

三经之中,龙树大士特依《大无量寿经》,直探第十八愿的「成就文」及「信疑得失之文」的玄意。明本愿一乘「唯信正因」的旨趣,彰显「现生不退」的利益。如此彰显《大经》的特色,所以高祖亲鸾圣人以大士为净土真宗的第一祖。 

二、天亲菩萨(北天竺)「一心宣布之论」(《净土论》)(归命的一心)是菩萨宣言自身的安心领解的论著。《净土论》开首的第一行四句(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是「一心归命」的领解文,七高僧所传承的皆是「一心归命」的大信心。《论》中,菩萨自述愿生的理由,在「偈」尾的「回向文」(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可以见到菩萨放下步调等同末代的我们。又从文意,可以窥见「一心」、「五念」、「往生即成佛」的旨意。 

《净土论》由「偈」和「论」的二部构成。「论」叙述「偈」的意义,开显「归命的一心」中所含藏之德,彰现「五念」(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二利」(前之四项乃自利,后之一项乃利他)的广大菩萨行,以证明「一心」(信心)是佛因(往生的因)。 

天亲菩萨是「起观生信」(观净土的庄严生起信心)的人,以心眼「观」见净土庄严的当下,即是「生信」(信心发)。《净土论》所讲的上机菩萨所修的净土庄严的「观察」,不是自力的行,而是开显「一心」中所圆具的「德」。故天亲菩萨结论说道:「由本愿力回向﹂。鸾师特著力於注释此点,这即是所谓的「核求其本释」(明求其本者,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一心圆具之德」显现在我人的生活时,依「机﹂而有不同。在上机的菩萨们则为」止观相顺「(坐禅开心眼,得柔软心)之行,为「在此作想观」(在此世作得生之想的观法),为「三种顺菩提门」(智慧门、慈悲门、方便门)。又通上机和下机,菩提心中的「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像这样,修相依「机﹂而有不同,但在依「一心归命」往生这点则是相同。 

三、昙鸾大师(雁门)大师注释天亲菩萨的《净土论》,著作《往生论注》(简称《论注》),说:「信佛因缘,愿生净土」。结尾时说:「闻他力可乘,应生信心」。大师最致力於「核求其本」的注释,及视菩萨们所修的「五念门」行,原是法藏菩萨所修的自利利他行,是「法体成就门﹂(在如来方面成就的行)。此依据《净土论》的「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的文意而来。 

大师又揭举「三愿」(十八愿、十一愿、二十二愿),下了「往相﹂和「还相﹂的因果皆缘佛力的结论,这即是净土真宗的起源。又大师设「冰上燃火﹂的譬喻,明示我等凡夫也能往生的趣旨(譬喻的意思是,在冰上一燃火,火熄灭和冰融化是同时。同理,我们的往生就如燃火一样,火猛则冰融解,冰一融解则火熄灭。彼下品之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之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的火自然熄灭)。

四、道绰禅师(西河)禅师造《安乐集》,就一代佛教,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这是大成龙树菩萨的「难易二道的教判」(难行道和易行道)者。为大成净土门,禅师以《大经》的第十八愿,加上《观经》和《小经》之意,明示了「为极恶最下之机」的「极善最上之法﹂,唯是「本愿的名号」的旨趣。

禅师又表显《观经》之法(念佛),以调机诱引为优先故,主要立足於「机」(凡夫的能力)而论「废立」(废诸行立念佛)。

上三祖(龙树、天亲、昙鸾)以「大经法门」为主,下四祖(道绰、善导、源信、源空)主要以「观经法门」正面的教化众生。 

五、善导大师(终南)大师的著作有五部九卷。在《观经》的注释(四帖疏)中的「二河白道譬」、「六字释﹂、「二种深信」等释,是终南大师的独擅场(独特的发挥),是古今的妙释。 

《观经》有「隐、彰、显、密」,即有表面的意思和内在的意思(隐显),恰如云和龙的关系,经(《大经》)真意的龙之片鳞,自云间隐隐约约地彰露出来。《观经》的「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一文,不是「隐显」之文,而是彰露之文。「五种嘉誉」之文(赞誉念佛的行者,为妙好人、上上人、希有最胜人、广大胜解者、芬陀利华)亦非通「定散」(定善|坐禅,散善|诸善的行者)。 

终南大师的「废立」(废诸善,立念佛),虽立足於「废﹂而综观《观经》,但亲鸾圣人则以隐显之意观《观经》(参照「化卷」)。若无此高祖的达观(眼识),经的真实义则无法知道吧。终南大师比较诸行和念佛,采用「废立」,即是「二行(诸行与念佛)废立」。高祖依「三心」(《观经》的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特别是立足於《大经》的「三心」,劝应舍自力入他力。 

善导大师以「念佛的一行」传道,高祖以「唯信正因」化导。宗风虽有不同,但在「二河譬」一文,则流露著「唯信正因」的本愿一乘的全面目。彼之「白道」,高祖一喻为众生的「信心的白道」,一释为如来的「愿力的白道」。二位宗师皆俨然有「唯信正因」的宗风。《和赞》曰:「善导大师乞佛证 

翻转定散之二心为说贪瞋二河譬注(《大经》守护弘愿注大信心﹂十八愿)

六、源信和尚(横川)横川的源信和尚终生在台岭,俨然地兴隆「本愿一乘」的妙宗,是净土真宗的第六祖。 

若粗心地看读和尚的大作《往生要集》,会以为「正信念佛﹂是以」观念(定善观)为主。但是若稍加留意地拜读时,「极略观」(劝归命想、引接想、往生想)一文,是依据善导大师的「六字释」而来。又《要集》的「我亦在彼摄取中﹂一文,明确的彰显「废观立称」(废观法立称名念佛)的宗意。

和尚判别「专杂」(专修念佛和修杂行)的得失,辨别「报化二土」(真实报土和化身土),於兹能见到《教行信证》「真假明断」(判别第十八愿的真实和第十九、二十愿及圣道的权假)的正意。 

七、法然上人(吉水)上人宣言「别依善导」,造《选择本愿念佛集》(简称《选择集》),弘宣「选择本愿」(第十八愿的信心)。 

《选择集》可分「广」、「略」、「要」地拜读之。「广」指全篇,「略」指「三选章」,要「指标举的」南无阿弥陀佛﹂一文。上人将此三义的深意,最后以「依佛本愿故」的文字表示。亲鸾圣人禀承师意,直探愿海(本愿海),建立「教、行、信、证、真佛土」。在《教行信证》揭举《选择集》「略」与「要」的全文,相承恩师的法门。「正信偈」决判信疑(明信与疑的得失),明示安心。《选择集》中的「不回向」(回向不是由众生,而是由如来)的释意,在显示「本愿力回向﹂。这是《教行信证》「教卷」卷首言的「谨按净土真宗,有二种回向」的依据。 

善导大师以「念佛的一行」传道,高祖以「唯信正因」化导。宗风虽有不同,但在「二河譬」一文,则流露著「唯信正因」的本愿一乘的全面目。彼之「白道﹂,高祖一喻为众生的「信心的白道」,一释为如来的「愿力的白道」。二位宗师皆俨然有「唯信正因」的宗风。《和赞》曰:「善导大师乞佛证翻转定散之二心为说贪瞋二河譬注(《大经》守护弘愿注大信心」十八愿)六、源信和尚(横川)横川的源信和尚终生在台岭,俨然地兴隆「本愿一乘」的妙宗,是净土真宗的第六祖。

若粗心地看读和尚的大作《往生要集》,会以为「正信念佛」是以「观念」(定善观)为主。但是若稍加留意地拜读时,「极略观」(劝归命想、引接想、往生想)一文,是依据善导大师的「六字释」而来。又《要集》的「我亦在彼摄取中」一文,明确的彰显「废观立称」(废观法立称名念佛)的宗意。
高祖揽「一王愿﹂(第十八愿),开示之为五愿(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愿),依五愿建立「教、行、信、证、真佛土」,更依十九愿、二十愿(方便愿)明示「化身土」。第四章三法与四法「教、行、证」,名为「三法门」,「教、行、信、证」,名为「四法门」。
古来学者多以「三法门」为元祖法然上人的法门,说「教、行、证」的「行」中摄「信」,即说「教、行、证﹂的三法门是「行中摄信﹂的法门。说「教、行、信、证﹂的四法门是高祖亲鸾圣人的法门,是「唯信独脱﹂(唯有信心令至解脱)的法门。此说大体上还可以,但是此义不足以论决《教行信证》的﹁三法、四法」。御本典的﹁显净土真实教行证文类」的﹁教、行、证」(三法),和﹁教、行、信、证」(四法),皆共是」大经法门」(《大经》的唯信正因的法门)。之说为行中摄信的法门时,得说是「观经法门」(以《观经》的念佛一行为主眼的法门)。依《大无量寿经》立教开宗的御本典的表题,没有道理使用「观经法门」的行中摄信的法门。

「教、行、证」的三法,是「法体成就门」。「法体成就门」,意味在如来的佛方早已成就救济众生的方案。救济的方案即是「教、行、证」的三法。「一南无阿弥陀佛的妙行」(名号云行)圆具著「教、行、证」的三法。净土真宗之所以高揭「三法圆具的名号」为幢帜,乃因「时」已入「末法」,向「行证」(修行和证悟)不相应的圣道门,标示「本愿一乘、南无阿弥陀佛」的法,「教、行、证」如来已成就,故通正(正法)、像(像法)、末(末法)的三时,明「行」亦有,「证」亦可能的旨趣。
又揭举「法体成就的三法」者,意在向净土教内的十九愿(要门)、二十愿(真门)的人们,劝说如来不是已经圆成「教、行、证」了吗?劝应速舍自力执心的恶心才好。

建立「教、行、信、证」四法的理由,在显示这是「机受趣入门」(众生获得信心,趣入净土的法门)。高祖圣人之所以提示「教、行、信、证」的大法门,为光显﹁唯信正因的「本愿一乘」(对华严、天台、真言等其他的一乘家,说本愿一乘),向外(诸宗),为废圣道的难行(权教);向内(净土教内),为废「要门」(十九愿)、「真门」(二十愿)的假门。高祖亲鸾圣人宣扬「唯信正因」「本愿一乘」的理由是,「法体成就的三法圆具的妙行」「一南无阿弥陀佛」外,没有真实法故。

﹁南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的」呼唤声「之外,不由众生加上任何一信一行的是」本愿一乘净土真宗﹂。

不得此大纲的话,即无法知道《教行信证》的法门。

《教行信证》是「本愿一乘.绝对不二的法门」,不单只是一部和他法门论孰优孰劣的相对废立的书。元祖法然上人的法门,对诸行(圣道的万善),显念佛之行的殊胜,是所谓的「行(诸行)(念佛)相对」的法门。此有「难易对」和「胜劣对」。宣说此旨趣的是道绰禅师和善导大师。

「难易对﹂立足於「机」(众生的能力)立论(约机废立),对逆恶的劣机而言,圣道的万行是「难」,净土的法门是「易」。「胜劣对」立足於「法」 (教法的优劣)立论(约法废立),即万行是「劣」,念佛(名号)是「胜」。「易」且「胜」的原因在「法体成就」(如来所成就的行信)的缘故,此叫做「万行圆备()嘉号」(《略典》)。「约机废立」之极,在归「约法废立」。

阿弥陀如来的本愿选择「念佛的易行」,此「选择易行()至极」,就「称名念佛」,拂去自力的机功,令自然地仰信佛智回向的大悲。如此「称名念佛」意味极速圆满的「名号的独立」(速令行者充满名号的功德),显此法德的是「选择本愿的念佛」。就「行之一念」,高祖圣人在「行卷」曰:

 

「言行之一念者,谓就称名徧数显开选择易行()至极」。即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的称名,乃示不论十声或一声,皆能往生喔(一念大利无上)。说依「一念」(一声)足矣(一念一无上,十念十无上)的是,为拂去以为不多念佛就无法往生的励「多念」念佛的自力心。又说依「一念」足矣,是显示「无碍佛智」的力用。即去「多念」,拂「能称的机功」,就「一念」显「无碍的法德」(名号的功德)。若非「法体成就」(无碍佛智)(二利圆满),则无法尽念佛的「胜」义。

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的用意在兹,但是被称名的「行」(念佛)所囚的持定散自力心的人们,无法窥知念佛的源底。法然上人在《选择集》的卷首高揭:「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明示往生之业的「念佛」,念佛的当下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喔「一南无阿弥陀佛」外,无别的「法」、别的「行」、别的「自力心」的是「本愿一乘.净土真宗」的实义。

此「南无阿弥陀佛」圆具著「教行、证」的三法,故说「念佛」是「他力易行之至极」。终日念佛,而没有依自己念佛的功求往生的自力心者,是「法体」(名号)独立。「法体独立」(南无阿弥陀佛的独立)之处,「三法圆具」(教、行、证,圆满具足)的风光显现。净土真宗的面目光显於此。

三法圆具的名号印现於机中(众生的心中)时,之云「金刚的真信」(真实的信心)。「机受趣入」(信而往生)(行信)的要法,唯是一「信心」,故曰:「涅盘真因,唯以信心」。此一句是《教行信证》的眼目,御本典制作的本意亦在此处,故「信卷」特置「别序」。觉如上人的《教行信证大意》(附录於后),鲜明祖意,是最亲切周详的书。「四法」亦是净土真宗的「教相」,皆是大信海(无碍佛智)中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