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会简介
1
最新消息
2
教行信证大系13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宗教相竞兴起,在强调宗教的社会性和大众的积极性的同时,很容易将宗教本质的教义和信仰,弄得过於低调及弱化。像这样,有舍本逐末的倾向。在这么混乱的时代,真的能救自己、救人类的宗教,必须是与科学不矛盾、离一切的迷信、立脚於法界的大真理、而且还得满足宗教的感情不可。这是吟味祖师亲鸾圣人的真实教,应回归圣人的真精神所计划出版《教行信证大系》的旨趣,故本大系光显著真实信心的机微。古来《教行信证》的注释计有数十种,为钻研此书,先哲洒下毕生的心血。因此,彼等的学派可屈十指。但是,令人遗憾至极的是,世上知道最新最深的法雷学派的人并不多。法雷学派创始於劝学光明坊断铠法师(文化五年八月四日生,一八O八-六九),传於劝学瓜生津隆英法师,隆英法师传法给司教桂利劔法师。本大系主要整理利劔法师的著作及遗稿,其间并加上断铠法师和隆英法师的遗稿,及编者的文章。只有第一卷加上「教行信证大系」总论之意,设有「教行信证本文解释」之篇。第二卷以下记载「宗义要论」和「评林」,本文解释的要点则穿插於﹁要论之中。各卷第一篇的「宗义要论」,将《教行信证》主要的教义和思想分为项目,依著本典的顺序尽量平易地论述之,并附上假名的注音,加上详细的注释。读者从读到第一篇就能触到亲鸾圣人雄大而统一的教理的真髓,及圣人亲身体验的安心的机微。为了易於了解利劔恩师的原文,所以加上了假名的读音,但是恩师卓越的真宗眼和一贯深远的思想,不因此而有丝毫的改变。我努力将原文的精神充分地发挥出来,虽然偶而有加上取舍之处,但这些都不过仅是将二十余年受到恩师的教诲,所遗留在耳底的教法、师训记录下来而已。第一篇,帮助理解《教行信证》的本文和「评林」,其重要性正好能达观《教行信证》的宗教,养法眼和信眼,令金刚信心的机微鲜明化,且也是对现代的宗教培养正确的判断力上,不可或缺的良篇,同时亦能够充分地吟味法雷学派的特徵及长处。觉醒自己的生死问题,欲触圣人真生命的认真学徒,遇上本大系,对如此深的真理能这样开心地顶戴,并被笔述下来,想必惊讶,且庆喜恭敬,甚至会忘记合上书本,废寝忘食地阅读之吧。又学者之间谈论著《教行信证》是宗教的最高峰,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我深深地感受到:是﹁生命之书﹂,可为万人一齐钻研、仰赞的是《教行信证》。第一卷的「教行信证本文解释」以第一篇和第三篇的「注疏评林」的精神解释本典,所以是一篇能直参圣人的法身、如来的光轮《教行信证》的面目之文。《教行信证注疏评林》,古来曾有学者著眼於此书,而著作了本典一部分的注疏评林,但是如本大系般普及《教行信证》六卷全部,从「总序」之文至结束的「化身土卷」为止的注疏评林,世上未曾有出其右者。由此,即能明白著作评林是如何艰巨的大事业,而恩师利劔师完成了此艰难的事业。奉献一生研究《教行信证》的恩师,生前热切地盼望能出版「评林」,当时得到诸多善友之力,已做好出版的准备。惜当时因爆弹如雨下,故所有的计划均化为水泡。恩师亦未及见出版,而於停战前逝世。本「评林」的遗稿原文,是在大战期间,穿岩凿壁,外以双重的铁门保管著,方得留存下来。这次依百华苑(出版社)的好意,得以出版此心血的结晶「评林」,对学界而言,实是一件可庆可喜的事。序二於真宗的宗学界,以光明坊断铠法师为始祖的法雷学派,尚未广推於世。这次,汲此学派法流的近代学者桂利劔法师的遗稿《教行信证注疏评林》八卷,由利劔法师的弟子稻垣瑞劔法师,重新改订编辑而公刊於世,相信这对学界是件有意义之举。自昭和二十(一九四五)年利劔法师往生以来,至今已历十三载。其间,对此遗稿的公刊,有过几次的计划,但是由於此遗稿不仅是纯粹专门研究的书,因为形式采摘录的形体,频繁的使用著专门的用语,缺乏普遍性。因此,至今未得上梓的机会。但是利劔法师的高徒稻垣瑞劔法师打开此难关,带来了公刊的机运。瑞劔法师决意报师恩之道,自行执笔﹁注疏评林﹂所示的义理大要,一改编辑的体裁,题名《教行信证大系》,将「注疏评林」收於七卷,同百华苑主清水氏商量出版之,且得到同氏的协赞。念及桂利劔法师依其师瓜生津隆英劝学,学习法雷的学辙,得其衣鉢,已有半世纪。其间,利劔法师应瑞劔法师的劝说,移住神户市后,纵横活跃於教、学二面,是乃周知之事。利劔法师居住於神户期间,钻研之功更上层楼,同时也培育出善弟子的稻垣瑞劔法师。瑞劔法师之报师恩,及奉事师长的态度,是现代罕见的龟鉴。不肖隆雄作为劝学隆英的后嗣,得继职法城寺,但隆英劝学往生时,余年仅三岁,其后学习法雷学派的法缘甚浅,仅於利劔法师晚年,到神户市拜访法师,听法师口述「行信论」、「圣净论」的部分而已。这次,瑞劔法师亲自执笔「注疏评林」的要解,将「注疏评林」更名为《大系》,并编辑公刊,此上好机缘令法雷学派的遗风得以公诸於世,吾衷心地感谢,并致上最深的敬意。我确信此举为贡献法界的供养物,能被有缘的人们纳受,使《教行信证》的精神得以弘宣,此举自为谢师主知识之恩,亦是报法雷学派先哲之恩也。愿此书在如来的照览下,能得诸善友的护持、爱护。吾虽不才,受叙由来以代序。                                                                                                                                              昭和三十三(一九五八)年二月二十日                                                                                                                                                                                                         龙谷末弟司教瓜生津隆雄识篇《《教行信证》「教卷」要論《教行信证》,最至高无上最深妙,是世界第一的宗教,同时因意趣甚深,实是本难解难入的书。因为如此,编者依桂利劔恩师的遗稿,在本《大系》的各卷卷首加上﹁要论」,达观的叙述各卷的中心思想。仰愿熟读吟味﹁要论」之后,切盼能拜读御本典的本文及﹁评林」。法雷学派的面目,在﹁要论」中亦栩栩如生地跃动著。第一章真宗的教判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佛教不论是哪一宗,皆有﹁教相」(教义)和﹁安心」。净土真宗的﹁教相」,即是﹁教、行、信、证」,这是如来摄化(济度)众生的食谱(步骤)。﹁安心」是众生往生的要法(肝要)。释尊金口所说的教法,过於深妙过於广大无边,因此八万四千的法门,门门不同,究竟该由哪个门(教)入才好呢?关於这点,祖师大德们呕心沥血地精读大藏经,发现唯有此才是到涅盘之道,而各开一宗。为开一宗而统一大藏经,将之系统化的,叫做﹁教判」,或﹁教相判释」。如禅宗不依经文,而依坐禅,以直接悟入佛的知见为目的。如三论宗,以无所得(般若空)为宗(眼目),故亦不依一经。其他宗派,如华严、天台、真言、净土、真宗、日莲等,各选经而开一宗,这些就叫做「教宗」。净土真宗以三部经,特别是以《大无量寿经》定为「真实教」。各宗的祖师在开一宗时,先拜读大藏经,立足於一定的基础上,统一大藏经。其统一眼和统一的根据,是宗各派的分歧处。在日本国,以雄大的统一眼,振兴一宗的大德,是真言宗的弘法大师(空海),和净土真宗的亲鸾圣人(见真大师)。弘法大师以「十住心」(参照《十住心论》、《秘藏宝钥》)的教判,统一佛教。亲鸾圣人垂「二双四重」(竖超、竖出、横超、横出)的教判,开创净土真宗。二双四重的教判眼目,在示「他力横超」,即乘如来的本愿力,令得金刚的信心。鉴於时(时代)和机(众生的根机),立脚於如来的大智大悲时,宗教无论如何非得落实於此处不可。「横超他力」的大道,即名「本愿一乘」(绝对不二的本愿教法)。「本愿一乘」方是统一全佛教的「真实教」,是凡夫直入的「无上道」。「二双四重」(竖超、竖出是一双,横超、横出是一双)的教判就大乘,很公正地大观之。圣人常立於高处大处,达观佛教的全野,提示相应我等凡夫的易行,且是最高最深的佛法。如圣人这样以宏识雄深的态度垂教者,迄今无出其右者。《教行信证》是圣人「己证」(体验)的法门,是全显阿弥陀如来「本愿海」的自然法门,同时亦是释尊出世本怀的教法。《华严经》曰:「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此意思,「三界」指迷界,是妄觉的世界,是「一心」(绝对心、真如)。「心」(绝对心)外无万物。心、佛及众生,虽然各有差别,从绝对的立场(真如、空、第一义谛)看之,是不二一体,没有差别。宇宙万物相依,互相关系著,依﹁因缘」环环相扣、成立,没有一物是独立的。个物虽然「相对」,相对的当下,却示现著「绝对界」的风光。「相对」即「绝对」,「绝对」的当下是「相对」(唯神非绝对)。如此,大宇宙即法界是一心(真如法性),「法界」无始无终,既非神创造,亦非被神支配。法界﹁一相」即是「无相」(因缘即空),「一相无相」的「法界」,即言「性海」(绝对界)。「性海」是众生的「心性」,同时是「佛心」、「佛智」的世界。其故,「性海」无「妄念」,藏著无尽藏的功德,是清净真实。此清净真实的「性海」,亦云「真如」(物质界和精神界的统一)「性海」虽是超越因果的「绝对界」,以此「性海」的「功德」、「力用」、「光明」,显现於众生界的,即是「佛」、「菩萨」、是「佛法」、是「教说」、是「经文」、是「法门」是「教道」。从「性海」的功德显现,实践「性海」的力用的教道,再悟入「性海」的菩萨是法藏菩萨。此「性海」正是阿弥陀如来的「正觉」的「大智海」、﹁大慈悲海」。故净土真宗是「全性修起的法门」,又是从「性海」显现的法门,所以亦云「果海(性海)显现的法门」。昙鸾大师的《论注》(下卷)曰:「第一义谛者,佛因缘法也」。「第一义谛」指超越有无,超越因缘的绝对界,即是「性海」。第一义谛叫做「空」、「实相」,又叫做「中道」。「第一义谛」的功德力用,即是「佛的因缘法」,此即是「净土的庄严」、「真宗的教法」。「因缘法」(缘起的世界)是因果的世界。「因缘的世界」叫做「广」,第一义谛叫做「略」。广和略,互相相即,是「二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的关系。净土实是「广略相入的妙境界相」。若以佛身谈「广略相入」,「第一义谛」是「法性法身」(略),酬报本愿而示现的阿弥陀如来,即是「方便法身」(广)(报身佛)。「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乃不二一体,此不二一体的本佛,即尊称为「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报身佛)。故阿弥陀如来的净土是「愿心庄严」、「广略相入」、「无碍自在」的「妙土」(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同时此妙土的大庄严所展开的净土真宗的法门,亦是「愿心庄严」、「广略相入」、「无碍自在」的大法门。於兹乎,一切的佛法,入「本愿一乘」而统一;一切诸佛之智,亦统摄於阿弥陀如来的大智海。亲鸾圣人的法门实在伟大。唯独见真大师开示无尽的法门,将之归入「本愿一乘」,令仰信名号不思议的「功德大宝海」,使念佛成佛。圣人正可说是释尊灭后首屈一指的人,亦可说是阿弥陀如来的来现。阿弥陀如来的「正觉一念」(如来的大智愿海)的功德力,能成就十方三世的众生往生,成「本愿招唤的勅命」,以唤逆恶的劣机。我等唯有信顺本愿大悲的「呼唤声」,於「呼唤声」中,发现大安住之境。第二章   真宗的渊源本佛弥陀「正觉」的大功德力、大威神力,不可思议,无论如何皆不是我等凡愚所可思议的。回向给我等的「大信心」,亦不外是弥陀正觉的功德力。「大行」亦是弥陀正觉的功德力,故「行卷」裏释「大行」云:「真如一实的功德宝海」;「信卷﹂裏释「大信心﹂曰:「真如一实的信海﹂。於佛方成就我等的「大行」、「大信」,显现「二利(自利.利他)圆满的觉体」(佛陀),这正是今之「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南无阿弥陀佛」(名体不二)。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二利圆满的大正觉﹂(众生往生的因果和弥陀成佛的因果不二,此云二利圆满),唯独「阿弥陀如来」,这是其他诸佛及其他一切宗教的诸神所看不到的。若非「二利圆满的本愿」、「二利圆满的大正觉」(圆满众生往生的因果是弥陀正觉的因果)的功德力,逆恶的凡夫无论如何也无法到「无上涅盘的极果」。并不是我等用自己的力量,行了去接近如来的,也不是信了去接近如来的,而是在「大悲招唤的勅命」(摄取光明)裏,仰信「南无阿弥陀佛的大正觉」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力」,和「本愿力的不可思议」,直接超越凡夫的「想法」、「记忆」和「善恶」,永远地安住在佛智不思议的本愿力裏(现生不退)。讲「大行」也好,讲「大信心」也好,唯是乘彼「愿力之道」而已。 真宗的教法,看似很浅,实则不然。如来悲智(大悲.大智)的光明照处,大小乘诸教,悉融化於「本愿一乘」的光明中。我等一切众生的「无明暗」,亦被「无碍光明」照破。本典的「总序」之文曰:「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慧日」。正因为如来的「无碍光明」(光明无量),内藏(内在) 「寿命无量」之德,方能起摄化众生的作用。「本愿名号」亦即一於「无碍光明」,使我们发起无上的信心,真宗的渊源实在於此处。  不信如来的「行业果报」不可思议,不仰信如来「正觉」的功德力,不思「十界缘起」之神严,亦不思「业道」可惧,亦不留意「无常」迅速,又也不抱持」解脱涅盘「之大理想的人们,无法触及佛的境界。三涂苦轮的猛火不就正在足下燃烧著吗?应舍凡夫浅智的「想法」(疑惑),可仰信佛智的不思议。  由机(凡夫)论的话,三世的往生是有不同;由法(如来)论的话,「正觉的一念」超三世、越十方,是「机法一体」的大正觉(机也南无阿弥陀佛,法也南无阿弥陀佛)。虽说弥陀於十劫之前已成佛,其实弥陀是久远实成的本佛(是报身如来,由此报身佛而出通途佛教所讲的法身.报身.应身等一切的佛如来)。  三世十方虽有恒沙诸佛,彼等原是本佛弥陀的分身,是末佛。本佛、末佛一立足於「性海」时,唯是「一法身」。一法身的本佛,即名「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自力圣道的诸教,原本悉是阿弥陀如来大智海的波澜,然在志愿修「圣道门」成佛之处,则说「圣道门」是「权假」的法门。但是圣道诸教,教体自身是佛智(真如的真智),故很殊胜。但是在现代,能如教法完全修得的人,无有一人。思及此处,当知身为凡愚到涅盘之道,唯有「机法一体」、「正觉成就的本愿一乘」而已。  八万四千的诸教,皆由弥陀正觉的果海(三昧海.佛智)流出,此云「从本垂末」。摄(卷收) 「末﹂归「本」者,唯有「本愿一乘」(绝对不二之教)而已,此云「摄末归本」。然释尊一代诸教的所归在乐邦(净土)。应视诸宗的大师们(还相回向的菩萨)所说的圣道教法,是「还相回向﹂的大悲。 「性海﹂是「唯佛独明了」的境地,这境地不是凡夫所能窥知的。释尊暂为上根的人们讲「根本法轮」的《华严经》,又以华严为「本」,开说「枝末法轮﹂的诸教,最后卷摄「枝末法轮」,而归返「根本法轮」的《法华经》。虽然如此,实际上凡夫的获救之道,除了「生佛(众生和佛)一体」、「二利圆满﹂(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正觉功德力用的「本愿一乘」以外无它。所以可说释尊出世的本怀,唯在说弥陀的本愿海。  圆满「性海﹂「愿行成就﹂(发心和修行的完成) 「二利圆满﹂(生佛平等因果)的「弥陀正觉」,是一切法门的根源。「般若」(大智)、「大悲」和「方便」之外,没有佛法的哲理、救济的原理。此三门,与「本愿」圆融无碍,成为「光明无量和寿命无量的南无阿弥陀佛」(佛是光寿二无量的觉体,净土亦是光寿海),招唤我等。「本愿﹂即「名号」,「名号﹂即「本愿」,此为「本愿一乘绝对不二之教」(行)。「绝对不二之教﹂(行)的当下即「绝对不二的金刚信心」,这是净土真宗的面目。  如来摄化的大法「教、行、证」,是「一法身」「的「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的大光明,即是悲智的灵波(心波、念力)。  一切众生,和三世诸佛皆由「一道」出生死。「一道」者,指「无碍道」。「无碍一道」,是令证「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的不可思议的「本愿佛智」。一念的净信能乘「无碍一道」,「无碍一道」能使发起一念的净信,速破「无明」,得生「无量光明土」。  按「发心」、「修行」、「菩提」「涅盘」的过程修行的人,即是「从因至果﹂之法,这即是「圣道门」。依「无碍光」的照耀(利益),尽「无明海﹂的是「净土真宗」。《文类聚钞曰:「夫无碍难思光耀,灭苦证乐」,可仰信之。  释尊将说《大无量寿经》时,深入「三昧」,此名「大寂定」,又名「大寂灭海」。「弥陀三昧」即是此,这即是释尊的「念佛三昧」。  佛陀的「三昧海」(请参照《华严经》的「入法界品」)不可思议,甚深微妙。「三昧海﹂映发於法界,与法界归一,摄法界的众生,起诸佛如来三世的佛事。入「三昧海」,与宇宙万有为一如的观智(证悟)(悟入法界),唯独佛教说之,唯有佛者实践、体验之,此处是佛教与其他一切宗教的根本差异处(佛教不说创造的神)。只有宿因深厚的人,方能信奉如来「三昧海」(正觉)的不可思议功德(本愿力)。释尊的「三昧海」,即是弥陀的「正觉」,一切诸佛与一切佛事皆从此处生。  唯有「正觉﹂的光明、功德力的「大智」「大悲」,方能救人。依大智大悲的「本愿力回向」,使众生发起「一念的净信」。於「净信」中受领大悲心,众生方能超断生死海,培养成「行大悲之身」(常行大悲之益)。通「现在」和「未来」,给予众生「真利」者,唯有如来的「大悲心」而已。如来的「大慈悲心」实是「佛道的正因」,同时是佛教的生命、苦海的灯炬。  人生是苦。出生於迷的世界,以迷的心,迷执的「认识和意志﹂行动之处,必然会生苦出来。又万物「无常」故,人生是苦,而「业道」可怖(不需要论理证明)。  征服人间苦之道是:(一)在征服「意志」和其对象的环境的不平衡(不调和、矛盾、葛藤、鬪争)关系。这属智慧(知)的、实践(行)的范畴,必须依修道到绝对智(大智、真智、无二智、无分别智)的境地。这不是现代的凡愚能做得到的。(二)少欲知足,尽可能地待人亲切,慈悲喜舍。(三)信顺已征服宇宙人生的不平衡(葛藤)的大慈悲者、绝对智者(佛陀)所说的话。这是任何人也能做得到的。「大信心」是「佛性」、是「佛智」,且是「大悲心」故,活用现世,活用来世,必令至「涅盘的光明界」,这是本愿一乘的真实利益。  高祖亲鸾圣人,是凡夫往生的导师,以第十八愿的「成就文」(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为真宗的渊源,视《大无量寿经》是教说「弥陀正觉的因果」,其即是「众生往生的因果」(二利圆满)之经。高祖大师的大信眼和达观,完全地如「佛智﹂地传达「佛智」,大恩实在难以言谢。  圣人开此大法门眼的源头来自龙树菩萨,禀承龙树菩萨的是天亲菩萨,而最能光显龙树、天亲二菩萨的精神者是昙鸾大师,把昙鸾大师的教法加以发扬光大的是亲鸾圣人的大法门。尊崇圣人是净土真宗的开祖,实是意义深远。 第三章真宗的流传一、龙树菩萨(南天竺)龙树菩萨如《楞伽经》所说,应释尊的预言出现,可说是第二的释尊,是印度的圣者。菩萨携来《华严经》,著作《十住毗婆娑论》、《大智度论》等,显一乘终归指乐邦(净土)的旨趣,教给我们「难行道」和「易行道」。菩萨在《十住毗婆娑论》第九「易行品」,赞叹本师法王的弥陀,依净土三部经(大经、观经、小经),自行化他(自信教人信),教我们但专乘本愿。  三经之中,龙树大士特依《大无量寿经》,直探第十八愿的「成就文」及「信疑得失之文」的玄意。明本愿一乘「唯信正因」的旨趣,彰显「现生不退」的利益。如此彰显《大经》的特色,所以高祖亲鸾圣人以大士为净土真宗的第一祖。  二、天亲菩萨(北天竺)「一心宣布之论」(《净土论》)(归命的一心)是菩萨宣言自身的安心领解的论著。《净土论》开首的第一行四句(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是「一心归命」的领解文,七高僧所传承的皆是「一心归命」的大信心。《论》中,菩萨自述愿生的理由,在「偈」尾的「回向文」(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可以见到菩萨放下步调等同末代的我们。又从文意,可以窥见「一心」、「五念」、「往生即成佛」的旨意。  《净土论》由「偈」和「论」的二部构成。「论」叙述「偈」的意义,开显「归命的一心」中所含藏之德,彰现「五念」(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二利」(前之四项乃自利,后之一项乃利他)的广大菩萨行,以证明「一心」(信心)是佛因(往生的因)。  天亲菩萨是「起观生信」(观净土的庄严生起信心)的人,以心眼「观」见净土庄严的当下,即是「生信」(信心发)。《净土论》所讲的上机菩萨所修的净土庄严的「观察」,不是自力的行,而是开显「一心」中所圆具的「德」。故天亲菩萨结论说道:「由本愿力回向﹂。鸾师特著力於注释此点,这即是所谓的「核求其本释」(明求其本者,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一心圆具之德」显现在我人的生活时,依「机﹂而有不同。在上机的菩萨们则为」止观相顺「(坐禅开心眼,得柔软心)之行,为「在此作想观」(在此世作得生之想的观法),为「三种顺菩提门」(智慧门、慈悲门、方便门)。又通上机和下机,菩提心中的「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像这样,修相依「机﹂而有不同,但在依「一心归命」往生这点则是相同。  三、昙鸾大师(雁门)大师注释天亲菩萨的《净土论》,著作《往生论注》(简称《论注》),说:「信佛因缘,愿生净土」。结尾时说:「闻他力可乘,应生信心」。大师最致力於「核求其本」的注释,及视菩萨们所修的「五念门」行,原是法藏菩萨所修的自利利他行,是「法体成就门﹂(在如来方面成就的行)。此依据《净土论》的「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的文意而来。  大师又揭举「三愿」(十八愿、十一愿、二十二愿),下了「往相﹂和「还相﹂的因果皆缘佛力的结论,这即是净土真宗的起源。又大师设「冰上燃火﹂的譬喻,明示我等凡夫也能往生的趣旨(譬喻的意思是,在冰上一燃火,火熄灭和冰融化是同时。同理,我们的往生就如燃火一样,火猛则冰融解,冰一融解则火熄灭。彼下品之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之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的火自然熄灭)。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四、道绰禅师(西河)禅师造《安乐集》,就一代佛教,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这是大成龙树菩萨的「难易二道的教判」(难行道和易行道)者。为大成净土门,禅师以《大经》的第十八愿,加上《观经》和《小经》之意,明示了「为极恶最下之机」的「极善最上之法﹂,唯是「本愿的名号」的旨趣。禅师又表显《观经》之法(念佛),以调机诱引为优先故,主要立足於「机」(凡夫的能力)而论「废立」(废诸行立念佛)。上三祖(龙树、天亲、昙鸾)以「大经法门」为主,下四祖(道绰、善导、源信、源空)主要以「观经法门」正面的教化众生。 五、善导大师(终南)大师的著作有五部九卷。在《观经》的注释(四帖疏)中的「二河白道譬」、「六字释﹂、「二种深信」等释,是终南大师的独擅场(独特的发挥),是古今的妙释。  《观经》有「隐、彰、显、密」,即有表面的意思和内在的意思(隐显),恰如云和龙的关系,经(《大经》)真意的龙之片鳞,自云间隐隐约约地彰露出来。《观经》的「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一文,不是「隐显」之文,而是彰露之文。「五种嘉誉」之文(赞誉念佛的行者,为妙好人、上上人、希有最胜人、广大胜解者、芬陀利华)亦非通「定散」(定善|坐禅,散善|诸善的行者)。  终南大师的「废立」(废诸善,立念佛),虽立足於「废﹂而综观《观经》,但亲鸾圣人则以隐显之意观《观经》(参照「化卷」)。若无此高祖的达观(眼识),经的真实义则无法知道吧。终南大师比较诸行和念佛,采用「废立」,即是「二行(诸行与念佛)废立」。高祖依「三心」(《观经》的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特别是立足於《大经》的「三心」,劝应舍自力入他力。  善导大师以「念佛的一行」传道,高祖以「唯信正因」化导。宗风虽有不同,但在「二河譬」一文,则流露著「唯信正因」的本愿一乘的全面目。彼之「白道」,高祖一喻为众生的「信心的白道」,一释为如来的「愿力的白道」。二位宗师皆俨然有「唯信正因」的宗风。《和赞》曰:「善导大师乞佛证  翻转定散之二心为说贪瞋二河譬○注(《大经》守护弘愿○注大信心﹂十八愿)六、源信和尚(横川)横川的源信和尚终生在台岭,俨然地兴隆「本愿一乘」的妙宗,是净土真宗的第六祖。 若粗心地看读和尚的大作《往生要集》,会以为「正信念佛﹂是以」观念(定善观)为主。但是若稍加留意地拜读时,「极略观」(劝归命想、引接想、往生想)一文,是依据善导大师的「六字释」而来。又《要集》的「我亦在彼摄取中﹂一文,明确的彰显「废观立称」(废观法立称名念佛)的宗意。和尚判别「专杂」(专修念佛和修杂行)的得失,辨别「报化二土」(真实报土和化身土),於兹能见到《教行信证》「真假明断」(判别第十八愿的真实和第十九、二十愿及圣道的权假)的正意。七、法然上人(吉水)上人宣言「别依善导」,造《选择本愿念佛集》(简称《选择集》),弘宣「选择本愿」(第十八愿的信心)。《选择集》可分「广」、「略」、「要」地拜读之。「广」指全篇,「略」指「三选章」,要「指标举的」南无阿弥陀佛一文。上人将此三义的深意,最后以「依佛本愿故」的文字表示。亲鸾圣人禀承师意,直探愿海(本愿海),建立「教、行、信、证、真佛土」。在《教行信证》揭举《选择集》「略」与「要」的全文,相承恩师的法门。「正信偈」决判信疑(明信与疑的得失),明示安心。《选择集》中的「不回向」(回向不是由众生,而是由如来)的释意,在显示「本愿力回向」。这是《教行信证》「教卷」卷首言的「谨按净土真宗,有二种回向」的依据。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6476.html 教行信证大系1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6476.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6476.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6476.html
https://www.taipei2.url.tw/ 台北法雷念佛会
台北法雷念佛会
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宗教相竞兴起,在强调宗教的社会性和大众的积极性的同时,很容易将宗教本质的教义和信仰,弄得过於低调及弱化。像这样,有舍本逐末的倾向。在这么混乱的时代,真的能救自己、救人类的宗教,必须是与科学不矛盾、离一切的迷信、立脚於法界的大真理、而且还得满足宗教的感情不可。这是吟味祖师亲鸾圣
教行信证大系1

教行信证大系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宗教相竞兴起,在强调宗教的社会性和大众的积极性的同时,很容易将宗教本质的教义和信仰,弄得过於低调及弱化。像这样,有舍本逐末的倾向。在这么混乱的时代,真的能救自己、救人类的宗教,必须是与科学不矛盾、离一切的迷信、立脚於法界的大真理、而且还得满足宗教的感情不可。这是吟味祖师亲鸾圣人的真实教,应回归圣人的真精神所计划出版《教行信证大系》的旨趣,故本大系光显著真实信心的机微。

古来《教行信证》的注释计有数十种,为钻研此书,先哲洒下毕生的心血。因此,彼等的学派可屈十指。但是,令人遗憾至极的是,世上知道最新最深的法雷学派的人并不多。法雷学派创始於劝学光明坊断铠法师(文化五年八月四日生,一八O-六九),传於劝学瓜生津隆英法师,隆英法师传法给司教桂利劔法师。本大系主要整理利劔法师的著作及遗稿,其间并加上断铠法师和隆英法师的遗稿,及编者的文章。只有第一卷加上「教行信证大系」总论之意,设有「教行信证本文解释」之篇。第二卷以下记载「宗义要论」和「评林」,本文解释的要点则穿插於﹁要论之中。

各卷第一篇的「宗义要论」,将《教行信证》主要的教义和思想分为项目,依著本典的顺序尽量平易地论述之,并附上假名的注音,加上详细的注释。读者从读到第一篇就能触到亲鸾圣人雄大而统一的教理的真髓,及圣人亲身体验的安心的机微。为了易於了解利劔恩师的原文,所以加上了假名的读音,但是恩师卓越的真宗眼和一贯深远的思想,不因此而有丝毫的改变。我努力将原文的精神充分地发挥出来,虽然偶而有加上取舍之处,但这些都不过仅是将二十余年受到恩师的教诲,所遗留在耳底的教法、师训记录下来而已。

第一篇,帮助理解《教行信证》的本文和「评林」,其重要性正好能达观《教行信证》的宗教,养法眼和信眼,令金刚信心的机微鲜明化,且也是对现代的宗教培养正确的判断力上,不可或缺的良篇,同时亦能够充分地吟味法雷学派的特徵及长处。觉醒自己的生死问题,欲触圣人真生命的认真学徒,遇上本大系,对如此深的真理能这样开心地顶戴,并被笔述下来,想必惊讶,且庆喜恭敬,甚至会忘记合上书本,废寝忘食地阅读之吧。又学者之间谈论著《教行信证》是宗教的最高峰,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我深深地感受到:是﹁生命之书﹂,可为万人一齐钻研、仰赞的是《教行信证》。
第一卷的「教行信证本文解释」以第一篇和第三篇的「注疏评林」的精神解释本典,所以是一篇能直参圣人的法身、如来的光轮《教行信证》的面目之文。

《教行信证注疏评林》,古来曾有学者著眼於此书,而著作了本典一部分的注疏评林,但是如本大系般普及《教行信证》六卷全部,从「总序」之文至结束的「化身土卷」为止的注疏评林,世上未曾有出其右者。由此,即能明白著作评林是如何艰巨的大事业,而恩师利劔师完成了此艰难的事业。奉献一生研究《教行信证》的恩师,生前热切地盼望能出版「评林」,当时得到诸多善友之力,已做好出版的准备。惜当时因爆弹如雨下,故所有的计划均化为水泡。恩师亦未及见出版,而於停战前逝世。本「评林」的遗稿原文,是在大战期间,穿岩凿壁,外以双重的铁门保管著,方得留存下来。这次依百华苑(出版社)的好意,得以出版此心血的结晶「评林」,对学界而言,实是一件可庆可喜的事。


序二

於真宗的宗学界,以光明坊断铠法师为始祖的法雷学派,尚未广推於世。这次,汲此学派法流的近代学者桂利劔法师的遗稿《教行信证注疏评林》八卷,由利劔法师的弟子稻垣瑞劔法师,重新改订编辑而公刊於世,相信这对学界是件有意义之举。

自昭和二十(一九四五)年利劔法师往生以来,至今已历十三载。其间,对此遗稿的公刊,有过几次的计划,但是由於此遗稿不仅是纯粹专门研究的书,因为形式采摘录的形体,频繁的使用著专门的用语,缺乏普遍性。因此,至今未得上梓的机会。但是利劔法师的高徒稻垣瑞劔法师打开此难关,带来了公刊的机运。瑞劔法师决意报师恩之道,自行执笔﹁注疏评林﹂所示的义理大要,一改编辑的体裁,题名《教行信证大系》,将「注疏评林」收於七卷,同百华苑主清水氏商量出版之,且得到同氏的协赞。

念及桂利劔法师依其师瓜生津隆英劝学,学习法雷的学辙,得其衣鉢,已有半世纪。其间,利劔法师应瑞劔法师的劝说,移住神户市后,纵横活跃於教、学二面,是乃周知之事。利劔法师居住於神户期间,钻研之功更上层楼,同时也培育出善弟子的稻垣瑞劔法师。瑞劔法师之报师恩,及奉事师长的态度,是现代罕见的龟鉴。不肖隆雄作为劝学隆英的后嗣,得继职法城寺,但隆英劝学往生时,余年仅三岁,其后学习法雷学派的法缘甚浅,仅於利劔法师晚年,到神户市拜访法师,听法师口述「行信论」、「圣净论」的部分而已。

这次,瑞劔法师亲自执笔「注疏评林」的要解,将「注疏评林」更名为《大系》,并编辑公刊,此上好机缘令法雷学派的遗风得以公诸於世,吾衷心地感谢,并致上最深的敬意。我确信此举为贡献法界的供养物,能被有缘的人们纳受,使《教行信证》的精神得以弘宣,此举自为谢师主知识之恩,亦是报法雷学派先哲之恩也。愿此书在如来的照览下,能得诸善友的护持、爱护。吾虽不才,受叙由来以代序。

                                                                                                                                              昭和三十三(一九五八)年二月二十日

                                                                                                                                                                                                         龙谷末弟司教瓜生津隆雄识

篇《《教行信证》「教卷要論《教行信证》,最至高无上最深妙,是世界第一的宗教,同时因意趣甚深,实是本难解难入的书。因为如此,编者依桂利劔恩师的遗稿,在本《大系》的各卷卷首加上﹁要论」,达观的叙述各卷的中心思想。仰愿熟读吟味﹁要论」之后,切盼能拜读御本典的本文及﹁评林」。法雷学派的面目,在﹁要论」中亦栩栩如生地跃动著。

第一章真宗的教判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佛教不论是哪一宗,皆有﹁教相」(教义)和﹁安心」。净土真宗的﹁教相」,即是﹁教、行、信、证」,这是如来摄化(济度)众生的食谱(步骤)。﹁安心」是众生往生的要法(肝要)

释尊金口所说的教法,过於深妙过於广大无边,因此八万四千的法门,门门不同,究竟该由哪个门()入才好呢?关於这点,祖师大德们呕心沥血地精读大藏经,发现唯有此才是到涅盘之道,而各开一宗。为开一宗而统一大藏经,将之系统化的,叫做﹁教判」,或﹁教相判释」。

如禅宗不依经文,而依坐禅,以直接悟入佛的知见为目的。如三论宗,以无所得(般若空)为宗(眼目),故亦不依一经。其他宗派,如华严、天台、真言、净土、真宗、日莲等,各选经而开一宗,这些就叫做「教宗」。净土真宗以三部经,特别是以《大无量寿经》定为「真实教」。

各宗的祖师在开一宗时,先拜读大藏经,立足於一定的基础上,统一大藏经。其统一眼和统一的根据,是宗各派的分歧处。在日本国,以雄大的统一眼,振兴一宗的大德,是真言宗的弘法大师(空海),和净土真宗的亲鸾圣人(见真大师)

弘法大师以「十住心」(参照《十住心论》、《秘藏宝钥》)的教判,统一佛教。亲鸾圣人垂「二双四重」(竖超、竖出、横超、横出)的教判,开创净土真宗。二双四重的教判眼目,在示「他力横超」,即乘如来的本愿力,令得金刚的信心。鉴於时(时代)和机(众生的根机),立脚於如来的大智大悲时,宗教无论如何非得落实於此处不可。

「横超他力」的大道,即名「本愿一乘」(绝对不二的本愿教法)。「本愿一乘」方是统一全佛教的「真实教」,是凡夫直入的「无上道」。「二双四重」(竖超、竖出是一双,横超、横出是一双)的教判就大乘,很公正地大观之。圣人常立於高处大处,达观佛教的全野,提示相应我等凡夫的易行,且是最高最深的佛法。如圣人这样以宏识雄深的态度垂教者,迄今无出其右者。《教行信证》是圣人「己证」(体验)的法门,是全显阿弥陀如来「本愿海」的自然法门,同时亦是释尊出世本怀的教法。

《华严经》曰:「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此意思,「三界」指迷界,是妄觉的世界,是「一心」(绝对心、真如)。「心」(绝对心)外无万物。心、佛及众生,虽然各有差别,从绝对的立场(真如、空、第一义谛)看之,是不二一体,没有差别。宇宙万物相依,互相关系著,依﹁因缘」环环相扣、成立,没有一物是独立的。个物虽然「相对」,相对的当下,却示现著「绝对界」的风光。「相对」即「绝对」,「绝对」的当下是「相对」(唯神非绝对)。如此,大宇宙即法界是一心(真如法性),「法界」无始无终,既非神创造,亦非被神支配。法界﹁一相」即是「无相」(因缘即空),「一相无相」的「法界」,即言「性海」(绝对界)。「性海」是众生的「心性」,同时是「佛心」、「佛智」的世界。其故,「性海」无「妄念」,藏著无尽藏的功德,是清净真实。此清净真实的「性海」,亦云「真如」(物质界和精神界的统一)

「性海」虽是超越因果的「绝对界」,以此「性海」的「功德」、「力用」、「光明」,显现於众生界的,即是「佛」、「菩萨」、是「佛法」、是「教说」、是「经文」、是「法门」是「教道」。

「性海」的功德显现,实践「性海」的力用的教道,再悟入「性海」的菩萨是法藏菩萨。此「性海」正是阿弥陀如来的「正觉」的「大智海」、﹁大慈悲海」。故净土真宗是「全性修起的法门」,又是从「性海」显现的法门,所以亦云「果海(性海)显现的法门」。

昙鸾大师的《论注》(下卷)曰:

「第一义谛者,佛因缘法也」。「第一义谛」指超越有无,超越因缘的绝对界,即是「性海」。第一义谛叫做「空」、「实相」,又叫做「中道」。「第一义谛」的功德力用,即是「佛的因缘法」,此即是「净土的庄严」、「真宗的教法」。「因缘法」(缘起的世界)是因果的世界。「因缘的世界」叫做「广」,第一义谛叫做「略」。广和略,互相相即,是「二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的关系。净土实是「广略相入的妙境界相」。

若以佛身谈「广略相入」,「第一义谛」是「法性法身」(),酬报本愿而示现的阿弥陀如来,即是「方便法身」(广)(报身佛)。「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乃不二一体,此不二一体的本佛,即尊称为「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报身佛)。故阿弥陀如来的净土是「愿心庄严」、「广略相入」、「无碍自在」的「妙土」(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同时此妙土的大庄严所展开的净土真宗的法门,亦是「愿心庄严」、「广略相入」、「无碍自在」的大法门。於兹乎,一切的佛法,入「本愿一乘」而统一;一切诸佛之智,亦统摄於阿弥陀如来的大智海。亲鸾圣人的法门实在伟大。唯独见真大师开示无尽的法门,将之归入「本愿一乘」,令仰信名号不思议的「功德大宝海」,使念佛成佛。圣人正可说是释尊灭后首屈一指的人,亦可说是阿弥陀如来的来现。阿弥陀如来的「正觉一念」(如来的大智愿海)的功德力,能成就十方三世的众生往生,成「本愿招唤的勅命」,以唤逆恶的劣机。我等唯有信顺本愿大悲的「呼唤声」,於「呼唤声」中,发现大安住之境。

第二章   真宗的渊源

本佛弥陀「正觉」的大功德力、大威神力,不可思议,无论如何皆不是我等凡愚所可思议的。回向给我等的「大信心」,亦不外是弥陀正觉的功德力。「大行」亦是弥陀正觉的功德力,故「行卷」裏释「大行」云:「真如一实的功德宝海」;「信卷﹂裏释「大信心﹂曰:「真如一实的信海﹂。於佛方成就我等的「大行」、「大信」,显现「二利(自利.利他)圆满的觉体」(佛陀),这正是今之「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南无阿弥陀佛」(名体不二)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二利圆满的大正觉﹂(众生往生的因果和弥陀成佛的因果不二,此云二利圆满),唯独「阿弥陀如来」,这是其他诸佛及其他一切宗教的诸神所看不到的。若非「二利圆满的本愿」、「二利圆满的大正觉」(圆满众生往生的因果是弥陀正觉的因果)的功德力,逆恶的凡夫无论如何也无法到「无上涅盘的极果」。并不是我等用自己的力量,行了去接近如来的,也不是信了去接近如来的,而是在「大悲招唤的勅命」(摄取光明)裏,仰信「南无阿弥陀佛的大正觉」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力」,和「本愿力的不可思议」,直接超越凡夫的「想法」、「记忆」和「善恶」,永远地安住在佛智不思议的本愿力裏(现生不退)。讲「大行」也好,讲「大信心」也好,唯是乘彼「愿力之道」而已。

 

真宗的教法,看似很浅,实则不然。如来悲智(大悲.大智)的光明照处,大小乘诸教,悉融化於「本愿一乘」的光明中。我等一切众生的「无明暗」,亦被「无碍光明」照破。本典的「总序」之文曰:「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慧日」。正因为如来的「无碍光明」(光明无量),内藏(内在) 「寿命无量」之德,方能起摄化众生的作用。「本愿名号」亦即一於「无碍光明」,使我们发起无上的信心,真宗的渊源实在於此处。

 

 

不信如来的「行业果报」不可思议,不仰信如来「正觉」的功德力,不思「十界缘起」之神严,亦不思「业道」可惧,亦不留意「无常」迅速,又也不抱持」解脱涅盘「之大理想的人们,无法触及佛的境界。三涂苦轮的猛火不就正在足下燃烧著吗?应舍凡夫浅智的「想法」(疑惑),可仰信佛智的不思议。

 

 

由机(凡夫)论的话,三世的往生是有不同;由法(如来)论的话,「正觉的一念」超三世、越十方,是「机法一体」的大正觉(机也南无阿弥陀佛,法也南无阿弥陀佛)。虽说弥陀於十劫之前已成佛,其实弥陀是久远实成的本佛(是报身如来,由此报身佛而出通途佛教所讲的法身.报身.应身等一切的佛如来)

 

 

三世十方虽有恒沙诸佛,彼等原是本佛弥陀的分身,是末佛。本佛、末佛一立足於「性海」时,唯是「一法身」。一法身的本佛,即名「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自力圣道的诸教,原本悉是阿弥陀如来大智海的波澜,然在志愿修「圣道门」成佛之处,则说「圣道门」是「权假」的法门。但是圣道诸教,教体自身是佛智(真如的真智),故很殊胜。但是在现代,能如教法完全修得的人,无有一人。思及此处,当知身为凡愚到涅盘之道,唯有「机法一体」、「正觉成就的本愿一乘」而已。

 

 

八万四千的诸教,皆由弥陀正觉的果海(三昧海.佛智)流出,此云「从本垂末」。摄(卷收) 「末﹂归「本」者,唯有「本愿一乘」(绝对不二之教)而已,此云「摄末归本」。然释尊一代诸教的所归在乐邦(净土)。应视诸宗的大师们(还相回向的菩萨)所说的圣道教法,是「还相回向﹂的大悲。

 

「性海﹂是「唯佛独明了」的境地,这境地不是凡夫所能窥知的。释尊暂为上根的人们讲「根本法轮」的《华严经》,又以华严为「本」,开说「枝末法轮﹂的诸教,最后卷摄「枝末法轮」,而归返「根本法轮」的《法华经》。虽然如此,实际上凡夫的获救之道,除了「生佛(众生和佛)一体」、「二利圆满﹂(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正觉功德力用的「本愿一乘」以外无它。所以可说释尊出世的本怀,唯在说弥陀的本愿海。

 

 

圆满「性海﹂「愿行成就﹂(发心和修行的完成) 「二利圆满﹂(生佛平等因果)的「弥陀正觉」,是一切法门的根源。「般若」(大智)、「大悲」和「方便」之外,没有佛法的哲理、救济的原理。此三门,与「本愿」圆融无碍,成为「光明无量和寿命无量的南无阿弥陀佛」(佛是光寿二无量的觉体,净土亦是光寿海),招唤我等。「本愿﹂即「名号」,「名号﹂即「本愿」,此为「本愿一乘绝对不二之教」()。「绝对不二之教﹂()的当下即「绝对不二的金刚信心」,这是净土真宗的面目。

 

 

如来摄化的大法「教、行、证」,是「一法身」「的「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的大光明,即是悲智的灵波(心波、念力)

 

 

一切众生,和三世诸佛皆由「一道」出生死。「一道」者,指「无碍道」。「无碍一道」,是令证「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的不可思议的「本愿佛智」。一念的净信能乘「无碍一道」,「无碍一道」能使发起一念的净信,速破「无明」,得生「无量光明土」。

 

 

按「发心」、「修行」、「菩提」「涅盘」的过程修行的人,即是「从因至果﹂之法,这即是「圣道门」。依「无碍光」的照耀(利益),尽「无明海﹂的是「净土真宗」。《文类聚钞曰:「夫无碍难思光耀,灭苦证乐」,可仰信之。

 

 

释尊将说《大无量寿经》时,深入「三昧」,此名「大寂定」,又名「大寂灭海」。「弥陀三昧」即是此,这即是释尊的「念佛三昧」。

 

 

佛陀的「三昧海」(请参照《华严经》的「入法界品」)不可思议,甚深微妙。「三昧海﹂映发於法界,与法界归一,摄法界的众生,起诸佛如来三世的佛事。入「三昧海」,与宇宙万有为一如的观智(证悟)(悟入法界),唯独佛教说之,唯有佛者实践、体验之,此处是佛教与其他一切宗教的根本差异处(佛教不说创造的神)。只有宿因深厚的人,方能信奉如来「三昧海」(正觉)的不可思议功德(本愿力)。释尊的「三昧海」,即是弥陀的「正觉」,一切诸佛与一切佛事皆从此处生。

 

 

唯有「正觉﹂的光明、功德力的「大智」「大悲」,方能救人。依大智大悲的「本愿力回向」,使众生发起「一念的净信」。於「净信」中受领大悲心,众生方能超断生死海,培养成「行大悲之身」(常行大悲之益)。通「现在」和「未来」,给予众生「真利」者,唯有如来的「大悲心」而已。如来的「大慈悲心」实是「佛道的正因」,同时是佛教的生命、苦海的灯炬。

 

 

人生是苦。出生於迷的世界,以迷的心,迷执的「认识和意志﹂行动之处,必然会生苦出来。又万物「无常」故,人生是苦,而「业道」可怖(不需要论理证明)

 

 

征服人间苦之道是:

()在征服「意志」和其对象的环境的不平衡(不调和、矛盾、葛藤、鬪争)关系。这属智慧()的、实践()的范畴,必须依修道到绝对智(大智、真智、无二智、无分别智)的境地。这不是现代的凡愚能做得到的。

()少欲知足,尽可能地待人亲切,慈悲喜舍。

(三)信顺已征服宇宙人生的不平衡(葛藤)的大慈悲者、绝对智者(佛陀)所说的话。这是任何人也能做得到的。「大信心」是「佛性」、是「佛智」,且是「大悲心」故,活用现世,活用来世,必令至「涅盘的光明界」,这是本愿一乘的真实利益。

 

 

高祖亲鸾圣人,是凡夫往生的导师,以第十八愿的「成就文」(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为真宗的渊源,视《大无量寿经》是教说「弥陀正觉的因果」,其即是「众生往生的因果」(二利圆满)之经。高祖大师的大信眼和达观,完全地如「佛智﹂地传达「佛智」,大恩实在难以言谢。

 

 

圣人开此大法门眼的源头来自龙树菩萨,禀承龙树菩萨的是天亲菩萨,而最能光显龙树、天亲二菩萨的精神者是昙鸾大师,把昙鸾大师的教法加以发扬光大的是亲鸾圣人的大法门。尊崇圣人是净土真宗的开祖,实是意义深远。

 

第三章真宗的流传

一、龙树菩萨(南天竺)龙树菩萨如《楞伽经》所说,应释尊的预言出现,可说是第二的释尊,是印度的圣者。菩萨携来《华严经》,著作《十住毗婆娑论》、《大智度论》等,显一乘终归指乐邦(净土)的旨趣,教给我们「难行道」和「易行道」。菩萨在《十住毗婆娑论》第九「易行品」,赞叹本师法王的弥陀,依净土三部经(大经、观经、小经),自行化他(自信教人信),教我们但专乘本愿。

 

 

三经之中,龙树大士特依《大无量寿经》,直探第十八愿的「成就文」及「信疑得失之文」的玄意。明本愿一乘「唯信正因」的旨趣,彰显「现生不退」的利益。如此彰显《大经》的特色,所以高祖亲鸾圣人以大士为净土真宗的第一祖。

 

 

二、天亲菩萨(北天竺)「一心宣布之论」(《净土论》)(归命的一心)是菩萨宣言自身的安心领解的论著。《净土论》开首的第一行四句(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是「一心归命」的领解文,七高僧所传承的皆是「一心归命」的大信心。《论》中,菩萨自述愿生的理由,在「偈」尾的「回向文」(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可以见到菩萨放下步调等同末代的我们。又从文意,可以窥见「一心」、「五念」、「往生即成佛」的旨意。

 

 

《净土论》由「偈」和「论」的二部构成。「论」叙述「偈」的意义,开显「归命的一心」中所含藏之德,彰现「五念」(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二利」(前之四项乃自利,后之一项乃利他)的广大菩萨行,以证明「一心」(信心)是佛因(往生的因)。

 

 

天亲菩萨是「起观生信」(观净土的庄严生起信心)的人,以心眼「观」见净土庄严的当下,即是「生信」(信心发)。《净土论》所讲的上机菩萨所修的净土庄严的「观察」,不是自力的行,而是开显「一心」中所圆具的「德」。故天亲菩萨结论说道:「由本愿力回向﹂。鸾师特著力於注释此点,这即是所谓的「核求其本释」(明求其本者,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一心圆具之德」显现在我人的生活时,依「机﹂而有不同。在上机的菩萨们则为」止观相顺「(坐禅开心眼,得柔软心)之行,为「在此作想观」(在此世作得生之想的观法),为「三种顺菩提门」(智慧门、慈悲门、方便门)。又通上机和下机,菩提心中的「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像这样,修相依「机﹂而有不同,但在依「一心归命」往生这点则是相同。

 

 

三、昙鸾大师(雁门)大师注释天亲菩萨的《净土论》,著作《往生论注》(简称《论注》),说:「信佛因缘,愿生净土」。结尾时说:「闻他力可乘,应生信心」。大师最致力於「核求其本」的注释,及视菩萨们所修的「五念门」行,原是法藏菩萨所修的自利利他行,是「法体成就门﹂(在如来方面成就的行)。此依据《净土论》的「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的文意而来。

 

 

大师又揭举「三愿」(十八愿、十一愿、二十二愿),下了「往相﹂和「还相﹂的因果皆缘佛力的结论,这即是净土真宗的起源。又大师设「冰上燃火﹂的譬喻,明示我等凡夫也能往生的趣旨(譬喻的意思是,在冰上一燃火,火熄灭和冰融化是同时。同理,我们的往生就如燃火一样,火猛则冰融解,冰一融解则火熄灭。彼下品之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之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的火自然熄灭)。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四、道绰禅师(西河)禅师造《安乐集》,就一代佛教,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这是大成龙树菩萨的「难易二道的教判」(难行道和易行道)者。为大成净土门,禅师以《大经》的第十八愿,加上《观经》和《小经》之意,明示了「为极恶最下之机」的「极善最上之法﹂,唯是「本愿的名号」的旨趣。

禅师又表显《观经》之法(念佛),以调机诱引为优先故,主要立足於「机」(凡夫的能力)而论「废立」(废诸行立念佛)。

上三祖(龙树、天亲、昙鸾)以「大经法门」为主,下四祖(道绰、善导、源信、源空)主要以「观经法门」正面的教化众生。

 

五、善导大师(终南)大师的著作有五部九卷。在《观经》的注释(四帖疏)中的「二河白道譬」、「六字释﹂、「二种深信」等释,是终南大师的独擅场(独特的发挥),是古今的妙释。

 

 

《观经》有「隐、彰、显、密」,即有表面的意思和内在的意思(隐显),恰如云和龙的关系,经(《大经》)真意的龙之片鳞,自云间隐隐约约地彰露出来。《观经》的「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一文,不是「隐显」之文,而是彰露之文。「五种嘉誉」之文(赞誉念佛的行者,为妙好人、上上人、希有最胜人、广大胜解者、芬陀利华)亦非通「定散」(定善|坐禅,散善|诸善的行者)。

 

 

终南大师的「废立」(废诸善,立念佛),虽立足於「废﹂而综观《观经》,但亲鸾圣人则以隐显之意观《观经》(参照「化卷」)。若无此高祖的达观(眼识),经的真实义则无法知道吧。终南大师比较诸行和念佛,采用「废立」,即是「二行(诸行与念佛)废立」。高祖依「三心」(《观经》的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特别是立足於《大经》的「三心」,劝应舍自力入他力。

 

 

善导大师以「念佛的一行」传道,高祖以「唯信正因」化导。宗风虽有不同,但在「二河譬」一文,则流露著「唯信正因」的本愿一乘的全面目。彼之「白道」,高祖一喻为众生的「信心的白道」,一释为如来的「愿力的白道」。二位宗师皆俨然有「唯信正因」的宗风。《和赞》曰:「善导大师乞佛证

 

 

翻转定散之二心为说贪瞋二河譬注(《大经》守护弘愿注大信心﹂十八愿)

六、源信和尚(横川)横川的源信和尚终生在台岭,俨然地兴隆「本愿一乘」的妙宗,是净土真宗的第六祖。

 

若粗心地看读和尚的大作《往生要集》,会以为「正信念佛﹂是以」观念(定善观)为主。但是若稍加留意地拜读时,「极略观」(劝归命想、引接想、往生想)一文,是依据善导大师的「六字释」而来。又《要集》的「我亦在彼摄取中﹂一文,明确的彰显「废观立称」(废观法立称名念佛)的宗意。

和尚判别「专杂」(专修念佛和修杂行)的得失,辨别「报化二土」(真实报土和化身土),於兹能见到《教行信证》「真假明断」(判别第十八愿的真实和第十九、二十愿及圣道的权假)的正意。

七、法然上人(吉水)上人宣言「别依善导」,造《选择本愿念佛集》(简称《选择集》),弘宣「选择本愿」(第十八愿的信心)。

《选择集》可分「广」、「略」、「要」地拜读之。「广」指全篇,「略」指「三选章」,要「指标举的」南无阿弥陀佛一文。上人将此三义的深意,最后以「依佛本愿故」的文字表示。亲鸾圣人禀承师意,直探愿海(本愿海),建立「教、行、信、证、真佛土」。在《教行信证》揭举《选择集》「略」与「要」的全文,相承恩师的法门。「正信偈」决判信疑(明信与疑的得失),明示安心。《选择集》中的「不回向」(回向不是由众生,而是由如来)的释意,在显示「本愿力回向」。这是《教行信证》「教卷」卷首言的「谨按净土真宗,有二种回向」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