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会简介
1
最新消息
2
法雷音0793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法雷音 第79号(1983.7)      卷头言             瑞劔 人生苦呀!苦的是因为无明风持续吹著故。如此大圣释尊赐说了。若是想要拔苦者,则请无明风不吹般哟地赐教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然而能倾听那者很少呀。 令翻转「无明」和「业」的苦海,而获得涅盘之乐者,唯只有佛法僧三宝之教,和如来的本愿力。        信心铭(七十九)    瑞劔  於觉如上人的『执持钞』曰: 「往生般之一大事,非凡夫可计度之事,应一心一意地奉任如来」。 所谓「往生般之一大事」,虽是持露命、生死罪浊之身,但向下则超断生死苦海,向上则证法性常乐,使受大智大悲於身,而成无上佛之一大事,是称之为「往生般之一大事」呀。 於自力圣道门若想要成无上佛者,则要修八正道、六波罗蜜之行,入甚深禅定,而体达无我无心、无念、不可得之境,远离我执、我爱和我慢,而得般若空智,若不开自他不二、染净不二、内外不二、色(物质)心不二、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之悟者则不成。 出生於相对界(迷的世界),直至死为止都未曾一念一刹那,能离相对性的认识和相对性的思惟之如我等般的凡夫,如何想而能到达是佛智大悲的世界之大涅盘呢?我等凡夫,只要有我执,就贪欲、瞋恚之水火二河常翻滚,污染善心,无清净心,无真实心,起恶造罪无异暴风驶雨不是吗? 然而,是幸哉,於内受真如的内薰,於外得闻法之事,而往生成无上佛,哎呀顶戴发起想让一切众生,皆乘本愿力之翼而成无上佛地作的是一大志愿之事哟。 是大志愿者,若无最善的宿缘者则是不容易生起者,那么生起了斯等大志愿者呀,如何让此志愿能够满足呢?不得不思考的事是此一点。志愿虽是最高最大、无上至善者,但是自己的能力如何呢?此者以凡夫相对性之认识呀、相对性之思惟呀和是相对性的善之行为而作能不能悟入云为无上佛的绝对大智海呢?那是不可能的事,是比见日还炳然(明显)。理想高而现实低。挟在其理想和现实之间,而无论这样那样都无法做的可怜小动物,不就是人吗?如此想来,自然而然所发起之教语,就是 「往生般之一大事,非凡夫可计度之事」 的一句。 所谓「应一心一意地奉任」, 是说为「除了被如来本愿力的大风,吹再吹,而往生外无别道呀不是吗」之意思。 不是认为「想任凭」如来而被任凭者。在以为「任凭了」之处,那是凡夫自力的思计,任何用处都没有。那样的话怎么办才好呢?莲如上人亦仰言: 「凡夫之成佛方是不思议吧」。      被本愿力之大风          吹 再吹          任凭之心  亦自然也。  一拜读御圣教,御圣教就会全部给与教导我等。御圣教的「御法语」,是如来。是如来的全身。御圣教之御法语,和山河大地、山川草木同样,是法身佛的光明。御圣教之御法语,亦是阿弥陀如来悲智圆满的本愿力其之者(本身)。又近乎是亲鸾圣人的法身。因此方才我等凡夫一接近御圣教之御法语,御圣教的文字就能来教导我等。说佛法者是佛法,信佛法之心也是佛法,信凭本愿力之信心也是本愿力。因此方是被称为「愿力廻向之信心」呀。本愿力的働(活动),而赐使我往生外,没有我往生之道。 「招唤声」亦是本愿力故,信心亦本愿力,往生成佛呀亦本愿力,往相亦是本愿力故,还相亦是本愿力。即使二十年、三十年地听闻之人,无论何时呀都忘记本愿力,而想取想取信心地度日的就是一般人。     想取想取信心之  梦醒         仰本愿力之欢喜呀。 净土真宗的人,自己想取想取信心地,从自己方积极、深切地追求本愿力,因为只认为信了那个呀就是信心者,所以独自一人妨碍本愿力的働(活动),而信心无法获得,是要承受未来的痛苦呀。不是那样而是从本愿力之如来、如来之本愿力(大智、大悲心)方积极地捕捉我、抓住我而赐使往生净土呀。从自己方积极想信本愿力地作的是自力。从本愿力方积极地赐使我往生的就是他力。是本愿力。 大信心是如来佛智的大悲、大悲的佛智之彻到,因为是如来本愿力的「真实」「真实」的本愿力之映发了者,所以是不可思议的信乐。不是凡夫自力的信心。是本愿力廻向的大信海。 圣人释「愿力之信心」而曰: 「凡按大信海者,不简贵贱缁素(道俗),不谓男女老少,不问造罪多少,不论修行久近(以上四不),非行非善,非顿非渐,非定非善,非正观非邪观,非有念非无念,非寻常非临终,非多念非一念(以上十四非),唯是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说之信乐也。(乃至)如来誓愿药(本愿力)能灭智愚毒」。 愿力廻向的大信心海是如来大智大悲本愿力的自然风光。即是法性界自尔的显现。大信海的相虽是多种多样,但多种多样之原样是一相无相。一相无相之处即是如来的本愿力。故作为其结语而曰: 「如来誓愿药能灭智愚毒」。 所谓智愚毒是凡夫自力之无量的心理现象。大凡人的心理学性的精神能力无法知道本愿力是何物呢?将本愿力以身心学道,依本愿力的活动而所使信知本愿力了时,始能体解本愿力。其体解是本愿力的信知,而即是大信海。大信海者彻底於本愿力而始能入大信海。本愿力就是大信海,大信海就是本愿力。一切凡夫自力的智愚毒之被拂拭,而始能仰望本愿力的虚空。 所谓智愚毒是一切凡夫自力的计度。彻底於本愿力了者是入大信海,入大信海了者是彻底於本愿力。将信心和本愿分开看的话不成。言依信心而往生之事者,是说依本愿力而往生之事。说依本愿力而往生之事若是真正能够谢谢(难能可贵)地顶戴者,那就是大信心。 本愿力就是大演员。我只是年老生病而死就是我的价值。依本愿力而灭凡夫自力的智愚毒了之人,是如两手张开而发呆地浮於水上般之者。任何心思都不用,忘身、忘心而唯浮著於水。用心、劳心、疑心自力丝毫皆无法残留著地浮於大信海。即被说是喝了如来大誓愿力之药了。若任凭本愿力的话则往生是「易中之易」,但若智愚毒残留著的话则往生是「难中之难」。窥「四不十四非」之妙释,而彻底於「非行非善」「非有念非无念」之深意最好。这是很惊人的法语。是唯有他力廻向之本愿力的宗教才得以品味之,而不是被囚於智愚毒的世间普通的伦理性宗教之所能得以品尝。又不是忘记自身出离之一大事、甚至在名闻、利养、胜他之念强的人都所得品尝。重要者求自身出离之道的就可说为同心於圣人了之人般。大信海是「唯是不可思议之信乐」。如「追鹿者不见山」之言语般,想取想取信心地,追逐著信心之鹿的人是不见如来的誓愿不思议之山。随而即使「不可思议之信乐也」地闻,还是何处是不可思议的信心呢,不可思议之是不可思议处就不明白。所谓「不可思议之信乐」是说「誓愿不思议」之事。 为誓愿不思议之故信誓愿不思议之信心亦是不可思议。作为凡夫而信誓愿不思议为誓愿不思议之事是难中之难。是难中之难地,若成为哎呀,顶戴令使信不思议为不思议之事哟的话,则信乐又是不可思议之信乐。全是本愿力之所使然。若认为以自己之力而顶戴信心了者,则彼处何等之不思议皆无。自己几十年也好,重复挣扎再挣扎、苦闷再苦闷而因为是一莫展般地成了於绝望的深渊中本愿力之月就赐与留宿了呀,所以是不思议中之不思议。是将之,仰言为 「唯是不可思议之信乐也」呀。 於信卷曰: 「佛力难思,古今未有」, 又於行卷曰: 「岂容心思口议邪」。 於『和赞』曰: 「心和言语皆道断  归命不可思议尊」。 凡夫成佛之事是不思议呀、不思议呀。是本愿力之不思议。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随想录           瑞劔     不是能哭泣於罪者 想能逃离自己的生死苦,而其之后成佛地,强发志愿了时,自己的心暗就明白。深不知底的暗事就明白。是无论那样、这样都不行的暗呀,是看不清呀,是肤浅无知呀。看透了那者时哭泣於罪。可是,亦不是能哭泣於罪。是那般的肤浅无知呀。於此大悲本愿的光明就在泪中赐与照耀。其之可靠感、欢喜感,又是格外特别。虽不是惊天般的欢喜,但是不知何故地脱落了生死包袱的安心安堵之平静呀。是不胜惶恐之事呀。      智慧海水成一味 善人也好恶人也好都同样想要救助之如来是怎样的圣者呢?是应深深留心著此处,而善加思考。想要善、厌恶呀不是人的本性吗?不是道德的法则吗?不是自力修行的根本吗?连那个都不论的弥陀如来之所仰言:「善人也好恶人也好都同样被可爱想,一样欲救助」。善加思考了时,立即浮思的是如来的大慈悲心。大悲心之深呀、伟大呀,决不是我等罪恶生死凡夫的,心和思所及。又如来智慧的深度、广度、不思议呀,是又绝凡夫的思议。其不思议呀就是本愿力之不思议。此故我等者, 「愿力无穷御在故  罪业深重亦不重   佛智无边御在故  散乱放逸亦不舍」 之和赞,就无限难能可贵(非常感谢)呀。又圣人有所仰言: 「於大愿海之中者  方无烦恼波浪了   若乘弘誓愿船者  则是任凭大悲风」。 又於『和赞』曰: 「於尽十方无碍光  大悲大愿之海水   烦恼众流若归入  智慧海水成一味」 地宣说。佛法味在於此处。凡夫往生也在於此处。说「取信心」,就是此之滋味,真正被顶戴了之意。说自己「取信心了」的,因为大概是在前就解决了所以没用。信心的滋味,无论何时想到都会诚惶诚恐呀。好感谢呀。经常想到的话就欢喜。称之为「念佛」,称为「忆念」。因而念佛也好、忆念也好、称名也好、无论什么也好,其原样都是本愿力,都是南无阿弥陀佛。是真正不思议之难能可贵的事。      哎呀诚惶诚恐 像说是不得不称念佛呀、或说是即使没称念若连信心都有的话则因此而佳呀、或那样呀、或这样啊的,是尚未真正地明白如来的本愿力。若是以「哎呀,诚惶诚恐」地,仰本愿之御意、慈亲之大悲、佛智不思议,而头低下来了呀,则头低下来地同时念佛自然而然地给与浮出了於口。其念佛就是本愿力其本身。因为那者之变成御恩报谢地被仰称,所以是不胜惶恐之事。      佛法是功德泉 佛法若用头加上思考的话,则因而不说为好东西。若无於心被感得如来的大悲心的话,则无论如何都不行。虽然那样说者,但连想要闻见佛法之一念,其功德都是莫大。无法测知之事。何况若是连一言半句皆闻而生信者,则连诸天善神,都给与欢喜守护呀。佛法是功德泉。    生死 (二)          瑞劔     亲鸾圣人的生死观和道元禅师的生死观  道元禅师於「生死」卷所言: 「但以心无法测、以言语无法说,唯亦将我身和心,放忘,投入佛语,由佛方所行,而亦随之行时,亦不使力,亦不费心,而令离生死成为佛,无论何人呢,皆应止留於心」。 即使到了信本愿力的程度,也不是信不思议为不思议处,是可「以心测」、「以言说」者。夫故亲鸾圣人叹大信海,而施设「四不十四非之释」,又於「和赞」仰言: 「自利利他皆圆满  归命方便巧庄严   心和言语道断故  归命不可思议尊」, 又仰言: 「令凭佛智不思议  善恶净秽皆了无」。 不可思议的世界是无限。使持续无限地仰信无限的,就是活生生的大信心。是活生生今现在之事实。圣人曰: 「弥陀名号续称持  信心真实获得人   忆念之心常不断  佛恩报谢之思有」(和赞)。 「忆念之心常不断」者,是永远的今现在。说「因为过去  於何年何月何日自己顶戴了信心」而好像不在乎的样子,不是真实的信心。信心如柏格森(法国哲学家)的「创造性进化」,到了初后不二,总是今现在不得不法悦。忆念之心不得不常有。 念佛亦又是那样子。不是以前  因为称念了几万遍,像说是因为在年轻时一天称念了几万遍呀、因为在健康的时候一生涯自己称念佛了啊,因此认为应该到了临终也许是会给与御救助吧等。在想那种事而任何用处都没有。圣人曰: 「称名即忆念,忆念即念佛,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也」(净土文类聚钞)。 不得不顶戴称名和忆念、忆念和念佛、念佛和南无阿弥陀佛之相互影响的关系。这全是如来本愿力之所使然。常仰信著「本愿力」为「是本愿力方(有救)」处之人,是能顶戴此御转释的意思亦嗖地附著於身吧。 於此处道元禅师所称说「唯将我身和心皆放忘」之意味是甚深,而到底不是我等愚钝者所能窥知。八岁时,离别母亲以来,发深念无常之菩提心(学道用心集),有如滴血般的办道工夫,而方才是被到达此处呀。所谓「唯将我身和心皆放忘」,正是「身心脱落,脱落心身」的境界。是「无我」。是「无分别」。 於道元禅师的「现成公案」曰: 「以运自己而修证万法为迷  万法前进而修证自己者悟也。(乃至)(诸佛正)为诸佛时,不用觉知自己者诸佛也之事。(乃至)言学习佛道者,学习自己也。言学习自己者,被忘自己也。言被忘自己者,被证万法也。言被证万法者,让自己身心、及他人身心皆使脱落也。有令悟迹之为休歇、为休歇之悟迹成长长出(堂堂无边际)。 人开始求法时,遥遥使离却法之边际(被离法千万里)。法既正传於己(由自己正传於自己)时,速成本分人(安分守己不妄求的人)。(乃至)不言生之成死者,佛法之定习也,此故言为不生。死之不成生,法轮所定之佛转也,此故言为不灭。生亦一时之位也,死亦一时之位也。譬如冬和春。不思冬之成为春,不言春之成为夏也。(乃至) 得处必定成为自己的知见,而勿学习为被虑知所使知之事」。 道元禅师之令使自己被身心脱落,到了生亦一时之位、死亦一时之位,而虽成前后际断但非无因果、非无业报之处,应翻阅禅师的「三时业」「深信因果」卷。 摄佛法於「自己」而忘记自己,以让自己的身心使脱落,而被离生死是禅家,是道元禅师。 於本愿力的勅命中忘记自己,而於勅命中被离生死是净土真宗,是亲鸾圣人的大信海。非终结生涯,待死而往生始被离生死。善导大师曰: 「前念命终,后念即生」。 圣人於「愚秃钞」释之曰: 「信受本愿者前念命终也,(「即入正定聚之数」文) 即得往生者后念即生也,(「即时入必定」文) 他力金刚心也,应知」。 於尚还有命中,将疑心自力之迷的生命终结呀,云为「前念命终」,言获得了他力金刚信心之处为「后念即生」。是於信一念被离生死呀。将其位称为「正定聚」,称为「必定」,称为「不退」。所谓信一念,为本愿力故,为如来的愿心故,是获得「无二心之心」呀。 於教行信证的「行卷」释「即得往生」之「即」字而圣人曰: 「即言,由闻愿力(愿心、本愿力、大愿业力),光阐报土真因决定时克之极促也。必言金刚心成就之貌也」。 於「正信偈」曰: 「忆念弥陀佛本愿  自然即时入必定」。 又曰: 「往还廻向由他力  正定之因为信心   惑染凡夫信心发  证知生死即涅盘」。 又曰: 「能发一念喜爱心  不断烦恼得涅盘」。 言被离生死之事者不论於禅家、或是於易行他力之家,那呀那都很难呀是难中至难。故於「大无量寿经」言: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难得亦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本愿名号)信乐受持(忆念本愿力),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於『阿弥陀经』言: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又言: 「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相当是将本愿力如本愿力地,被信不思议为不思议了者。 道元禅师是於难中至难中深念无常,珍惜光阴的迁移,悬命地(拼命地)被办道,遂悟「修证一如」「证上之修」,被「於一如行出露」,而被到达身心脱落之境界呀。是想起「为君几度下苍龙窟」(碧岩集)呀。 於「碧岩集」(第二则),赵州言,有说: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至道[大道、证悟]者无难也唯嫌拣择[凡夫的思虑分别]) 之文句。无难地有就是「非难  非易」,又是「难难」。净土真宗如於觉如上人的「报恩讲式」般地说: 「至心信乐,忘己,速归无行不成(信心之处无不成为行之事)愿海(本愿海、本愿力)」 而御在称叹祖师圣人。和道元禅师所言「将身和心,皆放忘」之处有了相似相通的地方。 要言之,如於圣人的「愚秃钞」有 「於势至章云,(元照律师的阿弥陀经义疏)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於大论(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曰,譬如鱼母不念幼子,子(卵)即坏烂等」地,如没有彻底於如来大悲大智的念力、愿力、南无阿弥陀佛的话则不成。    *附参: 现成公案  永平道元  当诸法之为佛法的时节,即有迷悟,有修行,有生死,有诸佛,有众生。万法不属於我的时节,无迷悟,无诸佛,无众生,无生灭。佛道原本跳出丰俭,故有生灭,有迷悟,有众生与诸佛。虽然说是如此,花从爱惜落,草逐弃嫌生。 运自己修证万法谓之迷,万法进前修证自己谓之悟。大悟於迷谓诸佛,大迷於悟为众生。更有悟上得悟之汉,迷中又迷之汉。诸佛正为诸佛之时,诸佛毋需觉知自己之为诸佛。然而诸佛实为证会自性之佛,继续证佛而不休。 举身心见取形色,举身心听取音声,虽亲自会取,却非影留镜面可喻,亦非月映水上之比,证一方时,另一方立即转为暗。  学佛道者,学自己也;学自己者,忘自己也;忘自己者,万法所证也;万法所证者,乃使自己身心及他己身心脱落也。由是有悟迹之休歇,即令休歇之悟迹长长出。  当人始求佛法之时,因求法於外,故而离却佛法边际。当佛法正传於己分内时,自己即为本分人。  人在舟上乘行,转眼见岸,则误认岸在行进。如实转眼回来,就舟看舟,则知船自行进。同理,乱想身心而去辨肯万法,则误认自心自性为常住。如能亲理行履,归诸个里,则可明知万法不在我之道理。  如薪成灰,不重为薪。虽然如此,不应见取灰在后而薪在前。应知,薪住於薪之法位,虽云薪前灰后,却是前后际断。灰住灰之法位,虽云灰后薪先,亦是前后际断。正如薪成灰之后,不再回头成薪,人在死后不再回生。如此,不云生转成死,乃是佛法定说,故曰"不生" 。死不转成生,即是法轮所定之佛转,故曰"不灭" 。生是一时之法位,死亦是一时之法位。例如春冬,不思冬转成春,不云春转成夏。  人之得悟,有如月映水上,月不濡而水不破。光虽广大,宿於尺水之水。全月弥天,既宿於露,亦宿於一滴之水。悟不破人,如同月不穿水。人不罣碍悟,亦如滴露不罣碍天月。一滴水深容有月高分量。时节之长短检点大水小水,辨取天月之广狭。  身心还未参饱佛法,就会容易感到已得佛法。佛法充足於身心之时,反觉还未得法。譬如乘船出海,眺望四方,则见海只如圆形,而非方状。然而大海既非圆形,亦非方状,却显种种海德,无限无量。海水时而有如宫殿,时而有如璎珞,只是船上之人见海,显为圆形而已。万法亦是如此。尘中格外,各有许多样子,人却只在参学眼力限制下见取会取。如要见闻万法之家风,应知方圆之外,尚有其他海德山德,无有穷尽;自身有限眼界之外,另有千万世界。不仅自己身旁是如此,不论自己身心之中,不论一滴之水亦皆如此。  鱼在水中游行,水无际涯;鸟在天空飞行,天空亦无界限。然而自古以来,鱼未离水,鸟未离天,只是用大之时则使大,要小之时则使小而已。如此,头头无有不尽边际,处处无不踏翻;但如鸟离天空立即死去,鱼如离水亦即刻死去。是故应知,以水为命,以空为命,以鸟为命,以鱼为命,以命为鸟,以命为鱼。又更可进一步说明之。修证及其命者寿者,道理亦是如此。如果鸟欲预先穷尽天空,鱼欲穷尽海水,则於水於天皆不得道,不得安身立命之处。  如得其所,则此行履自然就显现成公案。如得其道,则此行履自然就显现成公案。此道此所,非大非小,非我亦非他,非过去早先如此存在,亦非现今始有;随时随地即是如此。然则人如修证佛道,即得一法通一法,遇一行修一行。如此得安住之所,通达於道;此所此道决非所知对象,盖与佛法之究尽同生同参之故。勿以得处成自己之分别知见,用虑知予以把握。证究虽即现成,密有不必即是现成,现成何必是如此。  麻谷山宝彻禅师使用扇子。当时有僧来问:"风性常住,无处不周。和尚何故使用扇子。"师曰:汝只知风性常住,却未知道无处不周底道理。"僧曰:"如何是无处不周底道理。"时禅师只管使扇。僧礼拜。佛法之证验,正传之活路,即是如此。此僧所云"风既常住,则勿用扇子,不用扇子仍有风吹" ,实不知风性为何。风性常住之故,佛家之风现成大地之黄金,参熟长河之酥酪。 净德寺  和赞的真髓(43)       瑞劔  正像末净土和赞(续)  弥陀的付属  无碍光佛之御言  欲利益未来有情 亦令大势至菩萨  授与智慧之念佛  於自今恒河沙劫以前,阿弥陀佛对大势至菩萨,传授念佛三昧,而御付属之:「请利益未来有情哟」。 所谓「御言」,是「言语」。以口言  而所付属。  势至之流通  怜悯浊世之有情  令使势至劝念佛 摄取信心之人者  赐使归入净土了  势至菩萨随顺阿弥陀佛的付属而劝化、教导浊世之众生智慧的念佛而赐使往生。 所谓念佛的行者,是「信心之人」。  若有信则随行  由释迦弥陀慈悲  愿作佛心使获得 归入信心之智慧  方成报佛恩之身  若依释迦弥陀二尊的大慈悲,而获得信心者,则自然被如实称名相续而使成为报佛恩之身。  信心之智慧  得智慧之念佛者  法藏愿力使成也 若无信心之智慧  如何令证悟涅盘  称念佛,而因为认为自己称念,所以自己能往生的话就没用。往生是依如来的本愿力而往生呀。  安慰行者 无明长夜之灯炬  智眼昏暗勿悲叹 生死大海之船筏  罪障虽重莫哀伤  「智眼」者,知道圣道门之理论的智慧。即「无明」有多厚之事。  愿力无穷  愿力无穷御在故  罪业深重亦不重 佛智无边御在故  散乱放逸亦不舍  凡夫没有修定善散善的资格。  教行信证拜读记(72)      瑞劔  行卷[称名破满](续)  729、直接出「名号」、或者出「信心」的话,则「名声普闻的大正觉」就无法显。 「名声普闻的大正觉」者,於「三誓偈」(重誓偈)曰: 「我至成佛道  名声超十方   究竟靡所闻  誓不成正觉」。  730、同行,因为御称念佛,而自己想往生想往生地流著汗,所以如来「名声普闻的正觉」之事,丝毫都不想。彼等,因为是「我利我利主义」(自力),所以「称名」真正的意义不明白。以称名的意义不明白般之事的话,则「称名破满」之意也不明白呀,是当前之事。净土真宗的他力之称名,其原样是「名号」,是「名声普闻」的如来之正觉(誓愿)。於顶戴「称名破满之文」,不得不先以,知道「称名」(大行)是说什么东西呢?  731、所谓「破众生一切无明」,於因为有「一切无明」者,所以「根本无明」也好「枝末无明」也好都全部,以信一念而给与破灭。今者,说怀疑「本愿和名号」呀为无明。原来如此地说,而另立,云为「疑无明」者之事,是不可以。说於信一念被满足了往生的志愿为「破一切无明」,是被称为「赐满一切志愿」了呀。  732、所谓「即是正念」,此时的「正念」是和在 「方将信心之乱失  赐令述为失正念」 之场合的「正念」同样意思,是「信心」之事。  733、「称名破满」时的「称名」者,被称为「最胜真妙正业」,而不是自力的称名。他力的称名者,其体是信心。「称名破满」者,其实是「信心破满」。  734、他力的称名者,称著之原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故是被称为「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了呀。  735、若不使知「信心正因」,而以口作著称名念佛的话就往生般地思的是错误。可是实际上,这种人有非常多。说「称名正因」之事是毫无意义,也没有文献。    昭和五十八年七月十日发行   法雷  第七十九号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21188.html 法雷音 079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21188.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21188.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21188.html
https://www.taipei2.url.tw/ 台北法雷念佛会
台北法雷念佛会
法雷音 第79号(1983.7)      卷头言             瑞劔 人生苦呀!苦的是因为无明风持续吹著故。如此大圣释尊赐说了。若是想要拔苦者,则请无明风不吹般哟地赐教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然而能倾听那者很少呀。 令翻转「无明」和「业」的苦海,而获得涅盘之乐者
法雷音 079

法雷音 079

法雷音 第79号(19837

     卷头言             瑞劔

人生苦呀!苦的是因为无明风持续吹著故。如此大圣释尊说了。若是想要拔苦者,则请无明风不吹般哟地教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然而能倾听那者很少呀。

令翻转「无明」和「业」的苦海,而获得涅盘之乐者,唯只有佛法僧三宝之教,和如来的本愿力。

  

    信心铭(七十九)    瑞劔

 於觉如上人的『执持钞』曰:

「往生般之一大事,非凡夫可计度之事,应一心一意地奉任如来」。

所谓「往生般之一大事」,虽是持露命、生死罪浊之身,但向下则超断生死苦海,向上则证法性常乐,使受大智大悲於身,而成无上佛之一大事,是称之为「往生般之一大事」呀。

於自力圣道门若想要成无上佛者,则要修八正道、六波罗蜜之行,入甚深禅定,而体达无我无心、无念、不可得之境,远离我执、我爱和我慢,而得般若空智,若不开自他不二、染净不二、内外不二、色(物质)心不二、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之悟者则不成。

出生於相对界(迷的世界),直至死为止都未曾一念一刹那,能离相对性的认识和相对性的思惟之如我等般的凡夫,如何想而能到达是佛智大悲的世界之大涅盘呢?我等凡夫,只要有我执,就贪欲、瞋恚之水火二河常翻滚,污染善心,无清净心,无真实心,起恶造罪无异暴风驶雨不是吗?

然而,是幸哉,於内受真如的内薰,於外得闻法之事,而往生成无上佛,哎呀顶戴发起想让一切众生,皆乘本愿力之翼而成无上佛地作的是一大志愿之事哟。

是大志愿者,若无最善的宿缘者则是不容易生起者,那么生起了斯等大志愿者呀,如何让此志愿能够满足呢?不得不思考的事是此一点。志愿虽是最高最大、无上至善者,但是自己的能力如何呢?此者以凡夫相对性之认识呀、相对性之思惟呀和是相对性的善之行为而作能不能悟入云为无上佛的绝对大智海呢?那是不可能的事,是比见日还炳然(明显)。理想高而现实低。挟在其理想和现实之间,而无论这样那样都无法做的可怜小动物,不就是人吗?如此想来,自然而然所发起之教语,就是

「往生般之一大事,非凡夫可计度之事」

的一句。

所谓「应一心一意地奉任」,

是说为「除了被如来本愿力的大风,吹再吹,而往生外无别道呀不是吗」之意思。

不是认为「想任凭」如来而被任凭者。在以为「任凭了」之处,那是凡夫自力的思计,任何用处都没有。那样的话怎么办才好呢?莲如上人亦仰言:

「凡夫之成佛方是不思议吧」。

     被本愿力之大风

         吹 再吹

         任凭之心  亦自然也。

 一拜读御圣教,御圣教就会全部给与教导我等。御圣教的「御法语」,是如来。是如来的全身。御圣教之御法语,和山河大地、山川草木同样,是法身佛的光明。御圣教之御法语,亦是阿弥陀如来悲智圆满的本愿力其之者(本身)。又近乎是亲鸾圣人的法身。因此方才我等凡夫一接近御圣教之御法语,御圣教的文字就能来教导我等。说佛法者是佛法,信佛法之心也是佛法,信凭本愿力之信心也是本愿力。因此方是被称为「愿力廻向之信心」呀。本愿力的働(活动),而使我往生外,没有我往生之道。

「招唤声」亦是本愿力故,信心亦本愿力,往生成佛呀亦本愿力,往相亦是本愿力故,还相亦是本愿力。即使二十年、三十年地听闻之人,无论何时呀都忘记本愿力,而想取想取信心地度日的就是一般人。

    想取想取信心之  梦醒

        仰本愿力之欢喜呀

净土真宗的人,自己想取想取信心地,从自己方积极深切地追求本愿力,因为只认为信了那个呀就是信心者,所以独自一人妨碍本愿力的働(活动),而信心无法获得,是要承受未来的痛苦呀。不是那样而是从本愿力之如来、如来之本愿力(大智、大悲心)方积极地捕捉我、抓住我而使往生净土呀。从自己方积极想信本愿力地作的是自力。从本愿力方积极地使我往生的就是他力。是本愿力。

大信心是如来佛智的大悲、大悲的佛智之彻到,因为是如来本愿力的「真实」「真实」的本愿力之映发了者,所以是不可思议的信乐。不是凡夫自力的信心。是本愿力廻向的大信海。

圣人释「愿力之信心」而曰:

「凡按大信海者,不简贵贱缁素(道俗),不谓男女老少,不问造罪多少,不论修行久近(以上四不),非行非善,非顿非渐,非定非善,非正观非邪观,非有念非无念,非寻常非临终,非多念非一念(以上十四非),唯是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说之信乐也。(乃至)如来誓愿药(本愿力)能灭智愚毒」。

愿力廻向的大信心海是如来大智大悲本愿力的自然风光。即是法性界自尔的显现。大信海的相虽是多种多样,但多种多样之原样是一相无相。一相无相之处即是如来的本愿力。故作为其结语而曰:

「如来誓愿药能灭智愚毒」。

所谓智愚毒是凡夫自力之无量的心理现象。大凡人的心理学性的精神能力无法知道本愿力是何物呢?将本愿力以身心学道,依本愿力的活动而所使信知本愿力了时,始能体解本愿力。其体解是本愿力的信知,而即是大信海。大信海者彻底於本愿力而始能入大信海。本愿力就是大信海,大信海就是本愿力。一切凡夫自力的智愚毒之被拂拭,而始能仰望本愿力的虚空。

所谓智愚毒是一切凡夫自力的计度。彻底於本愿力了者是入大信海,入大信海了者是彻底於本愿力。将信心和本愿分开看的话不成。言依信心而往生之事者,是说依本愿力而往生之事。说依本愿力而往生之事若是真正能够谢谢(难能可贵)地顶戴者,那就是大信心。

本愿力就是大演员。我只是年老生病而死就是我的价值。依本愿力而灭凡夫自力的智愚毒了之人,是如两手张开而发呆地浮於水上般之者。任何心思都不用,忘身、忘心而唯浮著於水。用心、劳心、疑心自力丝毫皆无法残留著地浮於大信海。即被说是喝了如来大誓愿力之药了。若任凭本愿力的话则往生是「易中之易」,但若智愚毒残留著的话则往生是「难中之难」。窥「四不十四非」之妙释,而彻底於「非行非善」「非有念非无念」之深意最好。这是很惊人的法语。是唯有他力廻向之本愿力的宗教才得以品味之,而不是被囚於智愚毒的世间普通的伦理性宗教之所能得以品尝。又不是忘记自身出离之一大事、甚至在名闻、利养、胜他之念强的人都所得品尝。重要者求自身出离之道的就可说为同心於圣人了之人般。大信海是「唯是不可思议之信乐」。如「追鹿者不见山」之言语般,想取想取信心地,追逐著信心之鹿的人是不见如来的誓愿不思议之山。随而即使「不可思议之信乐也」地闻,还是何处是不可思议的信心呢,不可思议之是不可思议处就不明白。所谓「不可思议之信乐」是说「誓愿不思议」之事。

为誓愿不思议之故信誓愿不思议之信心亦是不可思议。作为凡夫而信誓愿不思议为誓愿不思议之事是难中之难。是难中之难地,若成为哎呀,顶戴令使信不思议为不思议之事哟的话,则信乐又是不可思议之信乐。全是本愿力之所使然。若认为以自己之力而顶戴信心了者,则彼处何等之不思议皆无。自己几十年也好,重复挣扎再挣扎、苦闷再苦闷而因为是一莫展般地成了於绝望的深渊中本愿力之月就与留宿了呀,所以是不思议中之不思议。是将之,仰言为

「唯是不可思议之信乐也」呀。

於信卷曰:

「佛力难思,古今未有」,

又於行卷曰:

「岂容心思口议邪」。

於『和赞』曰:

「心和言语皆道断  归命不可思议尊」。

凡夫成佛之事是不思议呀、不思议呀。是本愿力之不思议。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随想录           瑞劔

    不是能哭泣於罪者

想能逃离自己的生死苦,而其之后成佛地,强发志愿了时,自己的心暗就明白。深不知底的暗事就明白。是无论那样、这样都不行的暗呀,是看不清呀,是肤浅无知呀看透了那者时哭泣於罪。可是,亦不是能哭泣於罪。是那般的肤浅无知呀。於此大悲本愿的光明就在泪中与照耀。其之可靠感、欢喜感,又是格外特别。虽不是惊天般的欢喜,但是不知何故地脱落了生死包袱的安心安堵之平静呀。是不胜惶恐之事呀。

     智慧海水成一味

善人也好恶人也好都同样想要救助之如来是怎样的圣者呢?是应深深留心著此处,而善加思考。想要善、厌恶呀不是人的本性吗?不是道德的法则吗?不是自力修行的根本吗?连那个都不论的弥陀如来之所仰言:「善人也好恶人也好都同样被可爱想,一样欲救助」。善加思考了时,立即浮思的是如来的大慈悲心。大悲心之深呀、伟大呀,决不是我等罪恶生死凡夫的,心和思所及。又如来智慧的深度、广度、不思议呀,是又绝凡夫的思议。其不思议呀就是本愿力之不思议。此故我等者,

「愿力无穷御在故  罪业深重亦不重

  佛智无边御在故  散乱放逸亦不舍」

之和赞,就无限难能可贵(非常感谢)呀。又圣人有所仰言:

「於大愿海之中者  方无烦恼波浪了

  若乘弘誓愿船者  则是任凭大悲风」。

又於『和赞』曰:

「於尽十方无碍光  大悲大愿之海水

  烦恼众流若归入  智慧海水成一味」

地宣说。佛法味在於此处。凡夫往生也在於此处。说「取信心」,就是此之滋味,真正被顶戴了之意。说自己「取信心了」的,因为大概是在前就解决了所以没用。信心的滋味,无论何时想到都会诚惶诚恐呀。好感谢呀。经常想到的话就欢喜。称之为「念佛」,称为「忆念」。因而念佛也好、忆念也好、称名也好、无论什么也好,其原样都是本愿力,都是南无阿弥陀佛。是真正不思议之难能可贵的事。

     哎呀诚惶诚恐

像说是不得不称念佛呀、或说是即使没称念若连信心都有的话则因此而佳呀、或那样呀、或这样啊的,是尚未真正地明白如来的本愿力。若是以「哎呀,诚惶诚恐」地,仰本愿之御意、慈亲之大悲、佛智不思议,而头低下来了呀,则头低下来地同时念佛自然而然地给与浮出了於口。其念佛就是本愿力其本身。因为那者之变成御恩报谢地被仰称,所以是不胜惶恐之事。

     佛法是功德泉

佛法若用头加上思考的话,则因而不说为好东西。若无於心被感得如来的大悲心的话,则无论如何都不行。虽然那样说者,但连想要闻见佛法之一念,其功德都是莫大。无法测知之事。何况若是连一言半句皆闻而生信者,则连诸天善神,都给与欢喜守护呀。佛法是功德泉。

  

生死 (二)          瑞劔

    亲鸾圣人的生死观和道元禅师的生死观

 道元禅师於「生死」卷所言:

「但以心无法测、以言语无法说,唯亦将我身和心,放忘,投入佛语,由佛方所行,而亦随之行时,亦不使力,亦不费心,而令离生死成为佛,无论何人呢,皆应止留於心」。

即使到了信本愿力的程度,也不是信不思议为不思议处,是可「以心测」、「以言说」者。夫故亲鸾圣人叹大信海,而施设「四不十四非之释」,又於「和赞」仰言:

「自利利他皆圆满  归命方便巧庄严

  心和言语道断故  归命不可思议尊」,

又仰言:

「令凭佛智不思议  善恶净秽皆了无」。

不可思议的世界是无限。使持续无限地仰信无限的,就是活生生的大信心。是活生生今现在之事实。圣人曰:

「弥陀名号续称持  信心真实获得人

  忆念之心常不断  佛恩报谢之思有」(和赞)。

「忆念之心常不断」者,是永远的今现在。说「因为过去  於何年何月何日自己顶戴了信心」而好像不在乎的样子,不是真实的信心。信心如柏格森(法国哲学家)的「创造性进化」,到了初后不二,总是今现在不得不法悦。忆念之心不得不常有。

念佛亦又是那样子。不是以前  因为称念了几万遍,像说是因为在年轻时一天称念了几万遍呀、因为在健康的时候一生涯自己称念佛了啊,因此认为应该到了临终也许是会给与御救助吧等。在想那种事而任何用处都没有。圣人曰:

「称名即忆念,忆念即念佛,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也」(净土文类聚钞)。

不得不顶戴称名和忆念、忆念和念佛、念佛和南无阿弥陀佛之相互影响的关系。这全是如来本愿力之所使然。常仰信著「本愿力」为「是本愿力方(有救)」处之人,是能顶戴此御转释的意思亦嗖地附著於身吧。

於此处道元禅师所称说「唯将我身和心皆放忘」之意味是甚深,而到底不是我等愚钝者所能窥知。八岁时,离别母亲以来,发深念无常之菩提心(学道用心集),有如滴血般的办道工夫,而方才是被到达此处呀。所谓「唯将我身和心皆放忘」,正是「身心脱落,脱落心身」的境界。是「无我」。是「无分别」。

於道元禅师的「现成公案」曰:

「以运自己而修证万法为迷  万法前进而修证自己者悟也。(乃至)(诸佛正)为诸佛时,不用觉知自己者诸佛也之事。(乃至)言学习佛道者,学习自己也。言学习自己者,被忘自己也。言被忘自己者,被证万法也。言被证万法者,让自己身心、及他人身心皆使脱落也。有令悟迹之为休歇、为休歇之悟迹成长长出(堂堂无边际)。

人开始求法时,遥遥使离却法之边际(被离法千万里)。法既正传於己(由自己正传於自己)时,速成本分人(安分守己不妄求的人)。(乃至)不言生之成死者,佛法之定习也,此故言为不生。死之不成生,法轮所定之佛转也,此故言为不灭。生亦一时之位也,死亦一时之位也。譬如冬和春。不思冬之成为春,不言春之成为夏也。(乃至)

得处必定成为自己的知见,而勿学习为被虑知所使知之事」。

道元禅师之令使自己被身心脱落,到了生亦一时之位、死亦一时之位,而虽成前后际断但非无因果、非无业报之处,应翻阅禅师的「三时业」「深信因果」卷。

摄佛法於「自己」而忘记自己,以让自己的身心使脱落,而被离生死是禅家,是道元禅师。

於本愿力的勅命中忘记自己,而於勅命中被离生死是净土真宗,是亲鸾圣人的大信海。非终结生涯,待死而往生始被离生死。善导大师曰:

「前念命终,后念即生」。

圣人於「愚秃钞」释之曰:

「信受本愿者前念命终也,(「即入正定聚之数」文)

即得往生者后念即生也,(「即时入必定」文)

他力金刚心也,应知」。

於尚还有命中,将疑心自力之迷的生命终结呀,云为「前念命终」,言获得了他力金刚信心之处为「后念即生」。是於信一念被离生死呀。将其位称为「正定聚」,称为「必定」,称为「不退」。所谓信一念,为本愿力故,为如来的愿心故,是获得「无二心之心」呀。

於教行信证的「行卷」释「即得往生」之「即」字而圣人曰:

「即言,由闻愿力(愿心、本愿力、大愿业力),光阐报土真因决定时克之极促也。必言金刚心成就之貌也」。

於「正信偈」曰:

「忆念弥陀佛本愿  自然即时入必定」。

又曰:

「往还廻向由他力  正定之因为信心

  惑染凡夫信心发  证知生死即涅盘」。

又曰:

「能发一念喜爱心  不断烦恼得涅盘」。

言被离生死之事者不论於禅家、或是於易行他力家,那呀那都很难呀是难中至难。故於「大无量寿经」言: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难得亦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本愿名号)信乐受持(忆念本愿力),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於『阿弥陀经』言: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又言:

「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相当是将本愿力如本愿力地,被信不思议为不思议了者。

道元禅师是於难中至难中深念无常,珍惜光阴的迁移,悬命地(拼命地)被办道,遂悟「修证一如」「证上之修」,被「於一如行出露」,而被到达身心脱落之境界呀。是想起「为君几度下苍龙窟」(碧岩集)呀。

於「碧岩集」(第二则),赵州言,有说: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至道[大道、证悟]者无难也唯嫌拣择[凡夫的思虑分别]

之文句。无难地有就是「非难  非易」,又是「难难」。净土真宗如於觉如上人的「报恩讲式」般地说:

「至心信乐,忘己,速归无行不成(信心之处无不成为行之事)愿海(本愿海、本愿力)」

而御在称叹祖师圣人。和道元禅师所言「将身和心,皆放忘」之处有了相似相通的地方。

要言之,如於圣人的「愚秃钞」有

「於势至章云,(元照律师的阿弥陀经义疏)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於大论(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曰,譬如鱼母不念幼子,子(卵)即坏烂等」
地,如没有彻底於如来大悲大智的念力、愿力、南无阿弥陀佛的话则不成。

  

*附参:

现成公案

 永平道元

 当诸法之为佛法的时节,即有迷悟,有修行,有生死,有诸佛,有众生。万法不属於我的时节,无迷悟,无诸佛,无众生,无生灭。佛道原本跳出丰俭,故有生灭,有迷悟,有众生与诸佛。虽然说是如此,花从爱惜落,草逐弃嫌生。

运自己修证万法谓之迷,万法进前修证自己谓之悟。大悟於迷谓诸佛,大迷於悟为众生。更有悟上得悟之汉,迷中又迷之汉。诸佛正为诸佛之时,诸佛毋需觉知自己之为诸佛。然而诸佛实为证会自性之佛,继续证佛而不休。

举身心见取形色,举身心听取音声,虽亲自会取,却非影留镜面可喻,亦非月映水上之比,证一方时,另一方立即转为暗。

 学佛道者,学自己也;学自己者,忘自己也;忘自己者,万法所证也;万法所证者,乃使自己身心及他己身心脱落也。由是有悟迹之休歇,即令休歇之悟迹长长出。

 当人始求佛法之时,因求法於外,故而离却佛法边际。当佛法正传於己分内时,自己即为本分人。

 人在舟上乘行,转眼见岸,则误认岸在行进。如实转眼回来,就舟看舟,则知船自行进。同理,乱想身心而去辨肯万法,则误认自心自性为常住。如能亲理行履,归诸个里,则可明知万法不在我之道理。

 如薪成灰,不重为薪。虽然如此,不应见取灰在后而薪在前。应知,薪住於薪之法位,虽云薪前灰后,却是前后际断。灰住灰之法位,虽云灰后薪先,亦是前后际断。正如薪成灰之后,不再回头成薪,人在死后不再回生。如此,不云生转成死,乃是佛法定说,故曰"不生" 。死不转成生,即是法轮所定之佛转,故曰"不灭" 。生是一时之法位,死亦是一时之法位。例如春冬,不思冬转成春,不云春转成夏。

 人之得悟,有如月映水上,月不濡而水不破。光虽广大,宿於尺水之水。全月弥天,既宿於露,亦宿於一滴之水。悟不破人,如同月不穿水。人不罣碍悟,亦如滴露不罣碍天月。一滴水深容有月高分量。时节之长短检点大水小水,辨取天月之广狭。

 身心还未参饱佛法,就会容易感到已得佛法。佛法充足於身心之时,反觉还未得法。譬如乘船出海,眺望四方,则见海只如圆形,而非方状。然而大海既非圆形,亦非方状,却显种种海德,无限无量。海水时而有如宫殿,时而有如璎珞,只是船上之人见海,显为圆形而已。万法亦是如此。尘中格外,各有许多样子,人却只在参学眼力限制下见取会取。如要见闻万法之家风,应知方圆之外,尚有其他海德山德,无有穷尽;自身有限眼界之外,另有千万世界。不仅自己身旁是如此,不论自己身心之中,不论一滴之水亦皆如此。

 鱼在水中游行,水无际涯;鸟在天空飞行,天空亦无界限。然而自古以来,鱼未离水,鸟未离天,只是用大之时则使大,要小之时则使小而已。如此,头头无有不尽边际,处处无不踏翻;但如鸟离天空立即死去,鱼如离水亦即刻死去。是故应知,以水为命,以空为命,以鸟为命,以鱼为命,以命为鸟,以命为鱼。又更可进一步说明之。修证及其命者寿者,道理亦是如此。如果鸟欲预先穷尽天空,鱼欲穷尽海水,则於水於天皆不得道,不得安身立命之处。

 如得其所,则此行履自然就显现成公案。如得其道,则此行履自然就显现成公案。此道此所,非大非小,非我亦非他,非过去早先如此存在,亦非现今始有;随时随地即是如此。然则人如修证佛道,即得一法通一法,遇一行修一行。如此得安住之所,通达於道;此所此道决非所知对象,盖与佛法之究尽同生同参之故。勿以得处成自己之分别知见,用虑知予以把握。证究虽即现成,密有不必即是现成,现成何必是如此。

 麻谷山宝彻禅师使用扇子。当时有僧来问:"风性常住,无处不周。和尚何故使用扇子。"师曰:汝只知风性常住,却未知道无处不周底道理。"僧曰:"如何是无处不周底道理。"时禅师只管使扇。僧礼拜。佛法之证验,正传之活路,即是如此。此僧所云"风既常住,则勿用扇子,不用扇子仍有风吹" ,实不知风性为何。风性常住之故,佛家之风现成大地之黄金,参熟长河之酥酪。

净德寺

 和赞的真髓(43       瑞劔

 正像末净土和赞(续)

 弥陀的付属

 无碍光佛之御言  欲利益未来有情

亦令大势至菩萨  授与智慧之念佛

 於自今恒河沙劫以前,阿弥陀佛对大势至菩萨,传授念佛三昧,而御付属之:「请利益未来有情哟」。

所谓「御言」,是「言语」。以口言  而所付属。

 势至之流通

 怜悯浊世之有情  令使势至劝念佛

摄取信心之人者  使归入净土了

 势至菩萨随顺阿弥陀佛的付属而劝化、教导浊世之众生智慧的念佛而赐使往生。

所谓念佛的行者,是「信心之人」。

 若有信则随行

 由释迦弥陀慈悲  愿作佛心使获得

归入信心之智慧  方成报佛恩之身

 若依释迦弥陀二尊的大慈悲,而获得信心者,则自然被如实称名相续而使成为报佛恩之身。

 信心之智慧

 得智慧之念佛者  法藏愿力使成也

若无信心之智慧  如何令证悟涅盘

 称念佛,而因为认为自己称念,所以自己能往生的话就没用。往生是依如来的本愿力而往生呀。

 安慰行者

无明长夜之灯炬  智眼昏暗勿悲叹

生死大海之船筏  罪障虽重莫哀伤

 「智眼」者,知道圣道门之理论的智慧。即「无明」有多厚之事。

 愿力无穷

 愿力无穷御在故  罪业深重亦不重

佛智无边御在故  散乱放逸亦不舍

 凡夫没有修定善散善的资格。

 教行信证拜读记(72      瑞劔

 行卷[称名破满](续)

 729、直接出「名号」、或者出「信心」的话,则「名声普闻的大正觉」就无法显。

「名声普闻的大正觉」者,於「三誓偈」(重誓偈)曰:

「我至成佛道  名声超十方

  究竟靡所闻  誓不成正觉」。

 730、同行,因为御称念佛,而自己想往生想往生地流著汗,所以如来「名声普闻的正觉」之事,丝毫都不想。彼等,因为是「我利我利主义」(自力),所以「称名」真正的意义不明白。以称名的意义不明白般之事的话,则「称名破满」之意也不明白呀,是当前之事。净土真宗的他力之称名,其原样是「名号」,是「名声普闻」的如来之正觉(誓愿)。於顶戴「称名破满之文」,不得不先以,知道「称名」(大行)是说什么东西呢?

 731、所谓「破众生一切无明」,於因为有「一切无明」者,所以「根本无明」也好「枝末无明」也好都全部,以信一念而给与破灭。今者,说怀疑「本愿和名号」呀为无明。原来如此地说,而另立,云为「疑无明」者之事,是不可以。说於信一念被满足了往生的志愿为「破一切无明」,是被称为「满一切志愿」了呀。

 732、所谓「即是正念」,此时的「正念」是和在

「方将信心之乱失  令述为失正念」

之场合的「正念」同样意思,是「信心」之事。

 733、「称名破满」时的「称名」者,被称为「最胜真妙正业」,而不是自力的称名。他力的称名者,其体是信心。「称名破满」者,其实是「信心破满」。

 734、他力的称名者,称著之原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故是被称为「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了呀。

 735、若不使知「信心正因」,而以口作著称名念佛的话就往生般地思的是错误。可是实际上,这种人有非常多。说「称名正因」之事是毫无意义,也没有文献。

  

昭和五十八年七月十日发行

  法雷  第七十九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