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會簡介
1
最新消息
2
法雷音0793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法雷音 第79號(1983.7)      卷頭言             瑞劔 人生苦呀!苦的是因為無明風持續吹著故。如此大聖釋尊賜說了。若是想要拔苦者,則請無明風不吹般喲地賜教了(「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然而能傾聽那者很少呀。 令翻轉「無明」和「業」的苦海,而獲得涅槃之樂者,唯只有佛法僧三寶之教,和如來的本願力。        信心銘(七十九)    瑞劔  於覺如上人的『執持鈔』曰: 「往生般之一大事,非凡夫可計度之事,應一心一意地奉任如來」。 所謂「往生般之一大事」,雖是持露命、生死罪濁之身,但向下則超斷生死苦海,向上則證法性常樂,使受大智大悲於身,而成無上佛之一大事,是稱之為「往生般之一大事」呀。 於自力聖道門若想要成無上佛者,則要修八正道、六波羅蜜之行,入甚深禪定,而體達無我無心、無念、不可得之境,遠離我執、我愛和我慢,而得般若空智,若不開自他不二、染淨不二、內外不二、色(物質)心不二、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之悟者則不成。 出生於相對界(迷的世界),直至死為止都未曾一念一刹那,能離相對性的認識和相對性的思惟之如我等般的凡夫,如何想而能到達是佛智大悲的世界之大涅槃呢?我等凡夫,只要有我執,就貪欲、瞋恚之水火二河常翻滾,污染善心,無清淨心,無真實心,起惡造罪無異暴風駛雨不是嗎? 然而,是幸哉,於內受真如的內薰,於外得聞法之事,而往生成無上佛,哎呀頂戴發起想讓一切眾生,皆乘本願力之翼而成無上佛地作的是一大志願之事喲。 是大志願者,若無最善的宿緣者則是不容易生起者,那麼生起了斯等大志願者呀,如何讓此志願能夠滿足呢?不得不思考的事是此一點。志願雖是最高最大、無上至善者,但是自己的能力如何呢?此者以凡夫相對性之認識呀、相對性之思惟呀和是相對性的善之行為而作能不能悟入云為無上佛的絕對大智海呢?那是不可能的事,是比見日還炳然(明顯)。理想高而現實低。挾在其理想和現實之間,而無論這樣那樣都無法做的可憐小動物,不就是人嗎?如此想來,自然而然所發起之教語,就是 「往生般之一大事,非凡夫可計度之事」 的一句。 所謂「應一心一意地奉任」, 是說為「除了被如來本願力的大風,吹再吹,而往生外無別道呀不是嗎」之意思。 不是認為「想任憑」如來而被任憑者。在以為「任憑了」之處,那是凡夫自力的思計,任何用處都沒有。那樣的話怎麼辦才好呢?蓮如上人亦仰言: 「凡夫之成佛方是不思議吧」。      被本願力之大風          吹 再吹          任憑之心  亦自然也。  一拜讀御聖教,御聖教就會全部給與教導我等。御聖教的「御法語」,是如來。是如來的全身。御聖教之御法語,和山河大地、山川草木同樣,是法身佛的光明。御聖教之御法語,亦是阿彌陀如來悲智圓滿的本願力其之者(本身)。又近乎是親鸞聖人的法身。因此方才我等凡夫一接近御聖教之御法語,御聖教的文字就能來教導我等。說佛法者是佛法,信佛法之心也是佛法,信憑本願力之信心也是本願力。因此方是被稱為「願力廻向之信心」呀。本願力的働(活動),而賜使我往生外,沒有我往生之道。 「招喚聲」亦是本願力故,信心亦本願力,往生成佛呀亦本願力,往相亦是本願力故,還相亦是本願力。即使二十年、三十年地聽聞之人,無論何時呀都忘記本願力,而想取想取信心地度日的就是一般人。     想取想取信心之  夢醒         仰本願力之歡喜呀。 淨土真宗的人,自己想取想取信心地,從自己方積極、深切地追求本願力,因為只認為信了那個呀就是信心者,所以獨自一人妨礙本願力的働(活動),而信心無法獲得,是要承受未來的痛苦呀。不是那樣而是從本願力之如來、如來之本願力(大智、大悲心)方積極地捕捉我、抓住我而賜使往生淨土呀。從自己方積極想信本願力地作的是自力。從本願力方積極地賜使我往生的就是他力。是本願力。 大信心是如來佛智的大悲、大悲的佛智之徹到,因為是如來本願力的「真實」「真實」的本願力之映發了者,所以是不可思議的信樂。不是凡夫自力的信心。是本願力廻向的大信海。 聖人釋「願力之信心」而曰: 「凡按大信海者,不簡貴賤緇素(道俗),不謂男女老少,不問造罪多少,不論修行久近(以上四不),非行非善,非頓非漸,非定非善,非正觀非邪觀,非有念非無念,非尋常非臨終,非多念非一念(以上十四非),唯是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之信樂也。(乃至)如來誓願藥(本願力)能滅智愚毒」。 願力廻向的大信心海是如來大智大悲本願力的自然風光。即是法性界自爾的顯現。大信海的相雖是多種多樣,但多種多樣之原樣是一相無相。一相無相之處即是如來的本願力。故作為其結語而曰: 「如來誓願藥能滅智愚毒」。 所謂智愚毒是凡夫自力之無量的心理現象。大凡人的心理學性的精神能力無法知道本願力是何物呢?將本願力以身心學道,依本願力的活動而所使信知本願力了時,始能體解本願力。其體解是本願力的信知,而即是大信海。大信海者徹底於本願力而始能入大信海。本願力就是大信海,大信海就是本願力。一切凡夫自力的智愚毒之被拂拭,而始能仰望本願力的虛空。 所謂智愚毒是一切凡夫自力的計度。徹底於本願力了者是入大信海,入大信海了者是徹底於本願力。將信心和本願分開看的話不成。言依信心而往生之事者,是說依本願力而往生之事。說依本願力而往生之事若是真正能夠謝謝(難能可貴)地頂戴者,那就是大信心。 本願力就是大演員。我只是年老生病而死就是我的價值。依本願力而滅凡夫自力的智愚毒了之人,是如兩手張開而發呆地浮於水上般之者。任何心思都不用,忘身、忘心而唯浮著於水。用心、勞心、疑心自力絲毫皆無法殘留著地浮於大信海。即被說是喝了如來大誓願力之藥了。若任憑本願力的話則往生是「易中之易」,但若智愚毒殘留著的話則往生是「難中之難」。窺「四不十四非」之妙釋,而徹底於「非行非善」「非有念非無念」之深意最好。這是很驚人的法語。是唯有他力廻向之本願力的宗教才得以品味之,而不是被囚於智愚毒的世間普通的倫理性宗教之所能得以品嚐。又不是忘記自身出離之一大事、甚至在名聞、利養、勝他之念強的人都所得品嚐。重要者求自身出離之道的就可說為同心於聖人了之人般。大信海是「唯是不可思議之信樂」。如「追鹿者不見山」之言語般,想取想取信心地,追逐著信心之鹿的人是不見如來的誓願不思議之山。隨而即使「不可思議之信樂也」地聞,還是何處是不可思議的信心呢,不可思議之是不可思議處就不明白。所謂「不可思議之信樂」是說「誓願不思議」之事。 為誓願不思議之故信誓願不思議之信心亦是不可思議。作為凡夫而信誓願不思議為誓願不思議之事是難中之難。是難中之難地,若成為哎呀,頂戴令使信不思議為不思議之事喲的話,則信樂又是不可思議之信樂。全是本願力之所使然。若認為以自己之力而頂戴信心了者,則彼處何等之不思議皆無。自己幾十年也好,重複掙扎再掙扎、苦悶再苦悶而因為是一莫展般地成了於絕望的深淵中本願力之月就賜與留宿了呀,所以是不思議中之不思議。是將之,仰言為 「唯是不可思議之信樂也」呀。 於信卷曰: 「佛力難思,古今未有」, 又於行卷曰: 「豈容心思口議邪」。 於『和讚』曰: 「心和言語皆道斷  歸命不可思議尊」。 凡夫成佛之事是不思議呀、不思議呀。是本願力之不思議。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隨想錄           瑞劔     不是能哭泣於罪者 想能逃離自己的生死苦,而其之後成佛地,強發志願了時,自己的心暗就明白。深不知底的暗事就明白。是無論那樣、這樣都不行的暗呀,是看不清呀,是膚淺無知呀。看透了那者時哭泣於罪。可是,亦不是能哭泣於罪。是那般的膚淺無知呀。於此大悲本願的光明就在淚中賜與照耀。其之可靠感、歡喜感,又是格外特別。雖不是驚天般的歡喜,但是不知何故地脫落了生死包袱的安心安堵之平靜呀。是不勝惶恐之事呀。      智慧海水成一味 善人也好惡人也好都同樣想要救助之如來是怎樣的聖者呢?是應深深留心著此處,而善加思考。想要善、厭惡呀不是人的本性嗎?不是道德的法則嗎?不是自力修行的根本嗎?連那個都不論的彌陀如來之所仰言:「善人也好惡人也好都同樣被可愛想,一樣欲救助」。善加思考了時,立即浮思的是如來的大慈悲心。大悲心之深呀、偉大呀,決不是我等罪惡生死凡夫的,心和思所及。又如來智慧的深度、廣度、不思議呀,是又絕凡夫的思議。其不思議呀就是本願力之不思議。此故我等者, 「願力無窮御在故  罪業深重亦不重   佛智無邊御在故  散亂放逸亦不捨」 之和讚,就無限難能可貴(非常感謝)呀。又聖人有所仰言: 「於大願海之中者  方無煩惱波浪了   若乘弘誓願船者  則是任憑大悲風」。 又於『和讚』曰: 「於盡十方無礙光  大悲大願之海水   煩惱眾流若歸入  智慧海水成一味」 地宣說。佛法味在於此處。凡夫往生也在於此處。說「取信心」,就是此之滋味,真正被頂戴了之意。說自己「取信心了」的,因為大概是在前就解決了所以沒用。信心的滋味,無論何時想到都會誠惶誠恐呀。好感謝呀。經常想到的話就歡喜。稱之為「念佛」,稱為「憶念」。因而念佛也好、憶念也好、稱名也好、無論什麼也好,其原樣都是本願力,都是南無阿彌陀佛。是真正不思議之難能可貴的事。      哎呀誠惶誠恐 像說是不得不稱念佛呀、或說是即使沒稱念若連信心都有的話則因此而佳呀、或那樣呀、或這樣啊的,是尚未真正地明白如來的本願力。若是以「哎呀,誠惶誠恐」地,仰本願之御意、慈親之大悲、佛智不思議,而頭低下來了呀,則頭低下來地同時念佛自然而然地給與浮出了於口。其念佛就是本願力其本身。因為那者之變成御恩報謝地被仰稱,所以是不勝惶恐之事。      佛法是功德泉 佛法若用頭加上思考的話,則因而不說為好東西。若無於心被感得如來的大悲心的話,則無論如何都不行。雖然那樣說者,但連想要聞見佛法之一念,其功德都是莫大。無法測知之事。何況若是連一言半句皆聞而生信者,則連諸天善神,都給與歡喜守護呀。佛法是功德泉。    生死 (二)          瑞劔     親鸞聖人的生死觀和道元禪師的生死觀  道元禪師於「生死」卷所言: 「但以心無法測、以言語無法說,唯亦將我身和心,放忘,投入佛語,由佛方所行,而亦隨之行時,亦不使力,亦不費心,而令離生死成為佛,無論何人呢,皆應止留於心」。 即使到了信本願力的程度,也不是信不思議為不思議處,是可「以心測」、「以言說」者。夫故親鸞聖人嘆大信海,而施設「四不十四非之釋」,又於「和讚」仰言: 「自利利他皆圓滿  歸命方便巧莊嚴   心和言語道斷故  歸命不可思議尊」, 又仰言: 「令憑佛智不思議  善惡淨穢皆了無」。 不可思議的世界是無限。使持續無限地仰信無限的,就是活生生的大信心。是活生生今現在之事實。聖人曰: 「彌陀名號續稱持  信心真實獲得人   憶念之心常不斷  佛恩報謝之思有」(和讚)。 「憶念之心常不斷」者,是永遠的今現在。說「因為過去  於何年何月何日自己頂戴了信心」而好像不在乎的樣子,不是真實的信心。信心如柏格森(法國哲學家)的「創造性進化」,到了初後不二,總是今現在不得不法悅。憶念之心不得不常有。 念佛亦又是那樣子。不是以前  因為稱念了幾萬遍,像說是因為在年輕時一天稱念了幾萬遍呀、因為在健康的時候一生涯自己稱念佛了啊,因此認為應該到了臨終也許是會給與御救助吧等。在想那種事而任何用處都沒有。聖人曰: 「稱名即憶念,憶念即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也」(淨土文類聚鈔)。 不得不頂戴稱名和憶念、憶念和念佛、念佛和南無阿彌陀佛之相互影響的關係。這全是如來本願力之所使然。常仰信著「本願力」為「是本願力方(有救)」處之人,是能頂戴此御轉釋的意思亦嗖地附著於身吧。 於此處道元禪師所稱說「唯將我身和心皆放忘」之意味是甚深,而到底不是我等愚鈍者所能窺知。八歲時,離別母親以來,發深念無常之菩提心(學道用心集),有如滴血般的辦道工夫,而方才是被到達此處呀。所謂「唯將我身和心皆放忘」,正是「身心脫落,脫落心身」的境界。是「無我」。是「無分別」。 於道元禪師的「現成公案」曰: 「以運自己而修證萬法為迷  萬法前進而修證自己者悟也。(乃至)(諸佛正)為諸佛時,不用覺知自己者諸佛也之事。(乃至)言學習佛道者,學習自己也。言學習自己者,被忘自己也。言被忘自己者,被證萬法也。言被證萬法者,讓自己身心、及他人身心皆使脫落也。有令悟迹之為休歇、為休歇之悟迹成長長出(堂堂無邊際)。 人開始求法時,遙遙使離卻法之邊際(被離法千萬里)。法既正傳於己(由自己正傳於自己)時,速成本分人(安分守己不妄求的人)。(乃至)不言生之成死者,佛法之定習也,此故言為不生。死之不成生,法輪所定之佛轉也,此故言為不滅。生亦一時之位也,死亦一時之位也。譬如冬和春。不思冬之成為春,不言春之成為夏也。(乃至) 得處必定成為自己的知見,而勿學習為被慮知所使知之事」。 道元禪師之令使自己被身心脫落,到了生亦一時之位、死亦一時之位,而雖成前後際斷但非無因果、非無業報之處,應翻閱禪師的「三時業」「深信因果」卷。 攝佛法於「自己」而忘記自己,以讓自己的身心使脫落,而被離生死是禪家,是道元禪師。 於本願力的勅命中忘記自己,而於勅命中被離生死是淨土真宗,是親鸞聖人的大信海。非終結生涯,待死而往生始被離生死。善導大師曰: 「前念命終,後念即生」。 聖人於「愚禿鈔」釋之曰: 「信受本願者前念命終也,(「即入正定聚之數」文) 即得往生者後念即生也,(「即時入必定」文) 他力金剛心也,應知」。 於尚還有命中,將疑心自力之迷的生命終結呀,云為「前念命終」,言獲得了他力金剛信心之處為「後念即生」。是於信一念被離生死呀。將其位稱為「正定聚」,稱為「必定」,稱為「不退」。所謂信一念,為本願力故,為如來的願心故,是獲得「無二心之心」呀。 於教行信證的「行卷」釋「即得往生」之「即」字而聖人曰: 「即言,由聞願力(願心、本願力、大願業力),光闡報土真因決定時剋之極促也。必言金剛心成就之貌也」。 於「正信偈」曰: 「憶念彌陀佛本願  自然即時入必定」。 又曰: 「往還廻向由他力  正定之因為信心   惑染凡夫信心發  證知生死即涅槃」。 又曰: 「能發一念喜愛心  不斷煩惱得涅槃」。 言被離生死之事者不論於禪家、或是於易行他力之家,那呀那都很難呀是難中至難。故於「大無量壽經」言: 「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難得亦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本願名號)信樂受持(憶念本願力),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於『阿彌陀經』言: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又言: 「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相當是將本願力如本願力地,被信不思議為不思議了者。 道元禪師是於難中至難中深念無常,珍惜光陰的遷移,懸命地(拼命地)被辦道,遂悟「修證一如」「證上之修」,被「於一如行出露」,而被到達身心脫落之境界呀。是想起「為君幾度下蒼龍窟」(碧巖集)呀。 於「碧巖集」(第二則),趙州言,有說: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至道[大道、證悟]者無難也唯嫌揀擇[凡夫的思慮分別]) 之文句。無難地有就是「非難  非易」,又是「難難」。淨土真宗如於覺如上人的「報恩講式」般地說: 「至心信樂,忘己,速歸無行不成(信心之處無不成為行之事)願海(本願海、本願力)」 而御在稱嘆祖師聖人。和道元禪師所言「將身和心,皆放忘」之處有了相似相通的地方。 要言之,如於聖人的「愚禿鈔」有 「於勢至章云,(元照律師的阿彌陀經義疏)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於大論(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曰,譬如魚母不念幼子,子(卵)即壞爛等」地,如沒有徹底於如來大悲大智的念力、願力、南無阿彌陀佛的話則不成。    *附參: 現成公案  永平道元  當諸法之為佛法的時節,即有迷悟,有修行,有生死,有諸佛,有眾生。萬法不屬於我的時節,無迷悟,無諸佛,無眾生,無生滅。佛道原本跳出豐儉,故有生滅,有迷悟,有眾生與諸佛。雖然說是如此,花從愛惜落,草逐棄嫌生。 運自己修證萬法謂之迷,萬法進前修證自己謂之悟。大悟於迷謂諸佛,大迷於悟為眾生。更有悟上得悟之漢,迷中又迷之漢。諸佛正為諸佛之時,諸佛毋需覺知自己之為諸佛。然而諸佛實為證會自性之佛,繼續證佛而不休。 舉身心見取形色,舉身心聽取音聲,雖親自會取,卻非影留鏡面可喻,亦非月映水上之比,證一方時,另一方立即轉為暗。  學佛道者,學自己也;學自己者,忘自己也;忘自己者,萬法所證也;萬法所證者,乃使自己身心及他己身心脫落也。由是有悟跡之休歇,即令休歇之悟跡長長出。  當人始求佛法之時,因求法於外,故而離卻佛法邊際。當佛法正傳於己分內時,自己即為本分人。  人在舟上乘行,轉眼見岸,則誤認岸在行進。如實轉眼回來,就舟看舟,則知船自行進。同理,亂想身心而去辨肯萬法,則誤認自心自性為常住。如能親理行履,歸諸箇裡,則可明知萬法不在我之道理。  如薪成灰,不重為薪。雖然如此,不應見取灰在後而薪在前。應知,薪住於薪之法位,雖云薪前灰後,卻是前後際斷。灰住灰之法位,雖云灰後薪先,亦是前後際斷。正如薪成灰之後,不再回頭成薪,人在死後不再回生。如此,不云生轉成死,乃是佛法定說,故曰"不生" 。死不轉成生,即是法輪所定之佛轉,故曰"不滅" 。生是一時之法位,死亦是一時之法位。例如春冬,不思冬轉成春,不云春轉成夏。  人之得悟,有如月映水上,月不濡而水不破。光雖廣大,宿於尺水之水。全月彌天,既宿於露,亦宿於一滴之水。悟不破人,如同月不穿水。人不罣礙悟,亦如滴露不罣礙天月。一滴水深容有月高分量。時節之長短檢點大水小水,辨取天月之廣狹。  身心還未參飽佛法,就會容易感到已得佛法。佛法充足於身心之時,反覺還未得法。譬如乘船出海,眺望四方,則見海只如圓形,而非方狀。然而大海既非圓形,亦非方狀,卻顯種種海德,無限無量。海水時而有如宮殿,時而有如瓔珞,只是船上之人見海,顯為圓形而已。萬法亦是如此。塵中格外,各有許多樣子,人卻只在參學眼力限制下見取會取。如要見聞萬法之家風,應知方圓之外,尚有其他海德山德,無有窮盡;自身有限眼界之外,另有千萬世界。不僅自己身旁是如此,不論自己身心之中,不論一滴之水亦皆如此。  魚在水中游行,水無際涯;鳥在天空飛行,天空亦無界限。然而自古以來,魚未離水,鳥未離天,只是用大之時則使大,要小之時則使小而已。如此,頭頭無有不盡邊際,處處無不踏翻;但如鳥離天空立即死去,魚如離水亦即刻死去。是故應知,以水為命,以空為命,以鳥為命,以魚為命,以命為鳥,以命為魚。又更可進一步說明之。修證及其命者壽者,道理亦是如此。如果鳥欲預先窮盡天空,魚欲窮盡海水,則於水於天皆不得道,不得安身立命之處。  如得其所,則此行履自然就顯現成公案。如得其道,則此行履自然就顯現成公案。此道此所,非大非小,非我亦非他,非過去早先如此存在,亦非現今始有;隨時隨地即是如此。然則人如修證佛道,即得一法通一法,遇一行修一行。如此得安住之所,通達於道;此所此道決非所知對象,蓋與佛法之究盡同生同參之故。勿以得處成自己之分別知見,用慮知予以把握。證究雖即現成,密有不必即是現成,現成何必是如此。  麻谷山寶徹禪師使用扇子。當時有僧來問:"風性常住,無處不周。和尚何故使用扇子。"師曰:汝只知風性常住,卻未知道無處不周底道理。"僧曰:"如何是無處不周底道理。"時禪師只管使扇。僧禮拜。佛法之證驗,正傳之活路,即是如此。此僧所云"風既常住,則勿用扇子,不用扇子仍有風吹" ,實不知風性為何。風性常住之故,佛家之風現成大地之黃金,參熟長河之酥酪。 淨德寺  和讚的真髓(43)       瑞劔  正像末淨土和讚(續)  彌陀的付屬  無礙光佛之御言  欲利益未來有情 亦令大勢至菩薩  授與智慧之念佛  於自今恒河沙劫以前,阿彌陀佛對大勢至菩薩,傳授念佛三昧,而御付屬之:「請利益未來有情喲」。 所謂「御言」,是「言語」。以口言  而所付屬。  勢至之流通  憐憫濁世之有情  令使勢至勸念佛 攝取信心之人者  賜使歸入淨土了  勢至菩薩隨順阿彌陀佛的付屬而勸化、教導濁世之眾生智慧的念佛而賜使往生。 所謂念佛的行者,是「信心之人」。  若有信則隨行  由釋迦彌陀慈悲  願作佛心使獲得 歸入信心之智慧  方成報佛恩之身  若依釋迦彌陀二尊的大慈悲,而獲得信心者,則自然被如實稱名相續而使成為報佛恩之身。  信心之智慧  得智慧之念佛者  法藏願力使成也 若無信心之智慧  如何令證悟涅槃  稱念佛,而因為認為自己稱念,所以自己能往生的話就沒用。往生是依如來的本願力而往生呀。  安慰行者 無明長夜之燈炬  智眼昏暗勿悲嘆 生死大海之船筏  罪障雖重莫哀傷  「智眼」者,知道聖道門之理論的智慧。即「無明」有多厚之事。  願力無窮  願力無窮御在故  罪業深重亦不重 佛智無邊御在故  散亂放逸亦不捨  凡夫沒有修定善散善的資格。  教行信證拜讀記(72)      瑞劔  行卷[稱名破滿](續)  729、直接出「名號」、或者出「信心」的話,則「名聲普聞的大正覺」就無法顯。 「名聲普聞的大正覺」者,於「三誓偈」(重誓偈)曰: 「我至成佛道  名聲超十方   究竟靡所聞  誓不成正覺」。  730、同行,因為御稱念佛,而自己想往生想往生地流著汗,所以如來「名聲普聞的正覺」之事,絲毫都不想。彼等,因為是「我利我利主義」(自力),所以「稱名」真正的意義不明白。以稱名的意義不明白般之事的話,則「稱名破滿」之意也不明白呀,是當前之事。淨土真宗的他力之稱名,其原樣是「名號」,是「名聲普聞」的如來之正覺(誓願)。於頂戴「稱名破滿之文」,不得不先以,知道「稱名」(大行)是說什麼東西呢?  731、所謂「破眾生一切無明」,於因為有「一切無明」者,所以「根本無明」也好「枝末無明」也好都全部,以信一念而給與破滅。今者,說懷疑「本願和名號」呀為無明。原來如此地說,而另立,云為「疑無明」者之事,是不可以。說於信一念被滿足了往生的志願為「破一切無明」,是被稱為「賜滿一切志願」了呀。  732、所謂「即是正念」,此時的「正念」是和在 「方將信心之亂失  賜令述為失正念」 之場合的「正念」同樣意思,是「信心」之事。  733、「稱名破滿」時的「稱名」者,被稱為「最勝真妙正業」,而不是自力的稱名。他力的稱名者,其體是信心。「稱名破滿」者,其實是「信心破滿」。  734、他力的稱名者,稱著之原樣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故是被稱為「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了呀。  735、若不使知「信心正因」,而以口作著稱名念佛的話就往生般地思的是錯誤。可是實際上,這種人有非常多。說「稱名正因」之事是毫無意義,也沒有文獻。    昭和五十八年七月十日發行   法雷  第七十九號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21188.html 法雷音 079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21188.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21188.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21188.html
https://www.taipei2.url.tw/ 台北法雷念佛會
台北法雷念佛會
法雷音 第79號(1983.7)      卷頭言             瑞劔 人生苦呀!苦的是因為無明風持續吹著故。如此大聖釋尊賜說了。若是想要拔苦者,則請無明風不吹般喲地賜教了(「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然而能傾聽那者很少呀。 令翻轉「無明」和「業」的苦海,而獲得涅槃之樂者
法雷音 079

法雷音 079

法雷音 第79號(19837

     卷頭言             瑞劔

人生苦呀!苦的是因為無明風持續吹著故。如此大聖釋尊說了。若是想要拔苦者,則請無明風不吹般喲地教了(「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然而能傾聽那者很少呀。

令翻轉「無明」和「業」的苦海,而獲得涅槃之樂者,唯只有佛法僧三寶之教,和如來的本願力。

  

    信心銘(七十九)    瑞劔

 於覺如上人的『執持鈔』曰:

「往生般之一大事,非凡夫可計度之事,應一心一意地奉任如來」。

所謂「往生般之一大事」,雖是持露命、生死罪濁之身,但向下則超斷生死苦海,向上則證法性常樂,使受大智大悲於身,而成無上佛之一大事,是稱之為「往生般之一大事」呀。

於自力聖道門若想要成無上佛者,則要修八正道、六波羅蜜之行,入甚深禪定,而體達無我無心、無念、不可得之境,遠離我執、我愛和我慢,而得般若空智,若不開自他不二、染淨不二、內外不二、色(物質)心不二、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之悟者則不成。

出生於相對界(迷的世界),直至死為止都未曾一念一刹那,能離相對性的認識和相對性的思惟之如我等般的凡夫,如何想而能到達是佛智大悲的世界之大涅槃呢?我等凡夫,只要有我執,就貪欲、瞋恚之水火二河常翻滾,污染善心,無清淨心,無真實心,起惡造罪無異暴風駛雨不是嗎?

然而,是幸哉,於內受真如的內薰,於外得聞法之事,而往生成無上佛,哎呀頂戴發起想讓一切眾生,皆乘本願力之翼而成無上佛地作的是一大志願之事喲。

是大志願者,若無最善的宿緣者則是不容易生起者,那麼生起了斯等大志願者呀,如何讓此志願能夠滿足呢?不得不思考的事是此一點。志願雖是最高最大、無上至善者,但是自己的能力如何呢?此者以凡夫相對性之認識呀、相對性之思惟呀和是相對性的善之行為而作能不能悟入云為無上佛的絕對大智海呢?那是不可能的事,是比見日還炳然(明顯)。理想高而現實低。挾在其理想和現實之間,而無論這樣那樣都無法做的可憐小動物,不就是人嗎?如此想來,自然而然所發起之教語,就是

「往生般之一大事,非凡夫可計度之事」

的一句。

所謂「應一心一意地奉任」,

是說為「除了被如來本願力的大風,吹再吹,而往生外無別道呀不是嗎」之意思。

不是認為「想任憑」如來而被任憑者。在以為「任憑了」之處,那是凡夫自力的思計,任何用處都沒有。那樣的話怎麼辦才好呢?蓮如上人亦仰言:

「凡夫之成佛方是不思議吧」。

     被本願力之大風

         吹 再吹

         任憑之心  亦自然也。

 一拜讀御聖教,御聖教就會全部給與教導我等。御聖教的「御法語」,是如來。是如來的全身。御聖教之御法語,和山河大地、山川草木同樣,是法身佛的光明。御聖教之御法語,亦是阿彌陀如來悲智圓滿的本願力其之者(本身)。又近乎是親鸞聖人的法身。因此方才我等凡夫一接近御聖教之御法語,御聖教的文字就能來教導我等。說佛法者是佛法,信佛法之心也是佛法,信憑本願力之信心也是本願力。因此方是被稱為「願力廻向之信心」呀。本願力的働(活動),而使我往生外,沒有我往生之道。

「招喚聲」亦是本願力故,信心亦本願力,往生成佛呀亦本願力,往相亦是本願力故,還相亦是本願力。即使二十年、三十年地聽聞之人,無論何時呀都忘記本願力,而想取想取信心地度日的就是一般人。

    想取想取信心之  夢醒

        仰本願力之歡喜呀

淨土真宗的人,自己想取想取信心地,從自己方積極深切地追求本願力,因為只認為信了那個呀就是信心者,所以獨自一人妨礙本願力的働(活動),而信心無法獲得,是要承受未來的痛苦呀。不是那樣而是從本願力之如來、如來之本願力(大智、大悲心)方積極地捕捉我、抓住我而使往生淨土呀。從自己方積極想信本願力地作的是自力。從本願力方積極地使我往生的就是他力。是本願力。

大信心是如來佛智的大悲、大悲的佛智之徹到,因為是如來本願力的「真實」「真實」的本願力之映發了者,所以是不可思議的信樂。不是凡夫自力的信心。是本願力廻向的大信海。

聖人釋「願力之信心」而曰:

「凡按大信海者,不簡貴賤緇素(道俗),不謂男女老少,不問造罪多少,不論修行久近(以上四不),非行非善,非頓非漸,非定非善,非正觀非邪觀,非有念非無念,非尋常非臨終,非多念非一念(以上十四非),唯是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之信樂也。(乃至)如來誓願藥(本願力)能滅智愚毒」。

願力廻向的大信心海是如來大智大悲本願力的自然風光。即是法性界自爾的顯現。大信海的相雖是多種多樣,但多種多樣之原樣是一相無相。一相無相之處即是如來的本願力。故作為其結語而曰:

「如來誓願藥能滅智愚毒」。

所謂智愚毒是凡夫自力之無量的心理現象。大凡人的心理學性的精神能力無法知道本願力是何物呢?將本願力以身心學道,依本願力的活動而所使信知本願力了時,始能體解本願力。其體解是本願力的信知,而即是大信海。大信海者徹底於本願力而始能入大信海。本願力就是大信海,大信海就是本願力。一切凡夫自力的智愚毒之被拂拭,而始能仰望本願力的虛空。

所謂智愚毒是一切凡夫自力的計度。徹底於本願力了者是入大信海,入大信海了者是徹底於本願力。將信心和本願分開看的話不成。言依信心而往生之事者,是說依本願力而往生之事。說依本願力而往生之事若是真正能夠謝謝(難能可貴)地頂戴者,那就是大信心。

本願力就是大演員。我只是年老生病而死就是我的價值。依本願力而滅凡夫自力的智愚毒了之人,是如兩手張開而發呆地浮於水上般之者。任何心思都不用,忘身、忘心而唯浮著於水。用心、勞心、疑心自力絲毫皆無法殘留著地浮於大信海。即被說是喝了如來大誓願力之藥了。若任憑本願力的話則往生是「易中之易」,但若智愚毒殘留著的話則往生是「難中之難」。窺「四不十四非」之妙釋,而徹底於「非行非善」「非有念非無念」之深意最好。這是很驚人的法語。是唯有他力廻向之本願力的宗教才得以品味之,而不是被囚於智愚毒的世間普通的倫理性宗教之所能得以品嚐。又不是忘記自身出離之一大事、甚至在名聞、利養、勝他之念強的人都所得品嚐。重要者求自身出離之道的就可說為同心於聖人了之人般。大信海是「唯是不可思議之信樂」。如「追鹿者不見山」之言語般,想取想取信心地,追逐著信心之鹿的人是不見如來的誓願不思議之山。隨而即使「不可思議之信樂也」地聞,還是何處是不可思議的信心呢,不可思議之是不可思議處就不明白。所謂「不可思議之信樂」是說「誓願不思議」之事。

為誓願不思議之故信誓願不思議之信心亦是不可思議。作為凡夫而信誓願不思議為誓願不思議之事是難中之難。是難中之難地,若成為哎呀,頂戴令使信不思議為不思議之事喲的話,則信樂又是不可思議之信樂。全是本願力之所使然。若認為以自己之力而頂戴信心了者,則彼處何等之不思議皆無。自己幾十年也好,重複掙扎再掙扎、苦悶再苦悶而因為是一莫展般地成了於絕望的深淵中本願力之月就與留宿了呀,所以是不思議中之不思議。是將之,仰言為

「唯是不可思議之信樂也」呀。

於信卷曰:

「佛力難思,古今未有」,

又於行卷曰:

「豈容心思口議邪」。

於『和讚』曰:

「心和言語皆道斷  歸命不可思議尊」。

凡夫成佛之事是不思議呀、不思議呀。是本願力之不思議。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隨想錄           瑞劔

    不是能哭泣於罪者

想能逃離自己的生死苦,而其之後成佛地,強發志願了時,自己的心暗就明白。深不知底的暗事就明白。是無論那樣、這樣都不行的暗呀,是看不清呀,是膚淺無知呀看透了那者時哭泣於罪。可是,亦不是能哭泣於罪。是那般的膚淺無知呀。於此大悲本願的光明就在淚中與照耀。其之可靠感、歡喜感,又是格外特別。雖不是驚天般的歡喜,但是不知何故地脫落了生死包袱的安心安堵之平靜呀。是不勝惶恐之事呀。

     智慧海水成一味

善人也好惡人也好都同樣想要救助之如來是怎樣的聖者呢?是應深深留心著此處,而善加思考。想要善、厭惡呀不是人的本性嗎?不是道德的法則嗎?不是自力修行的根本嗎?連那個都不論的彌陀如來之所仰言:「善人也好惡人也好都同樣被可愛想,一樣欲救助」。善加思考了時,立即浮思的是如來的大慈悲心。大悲心之深呀、偉大呀,決不是我等罪惡生死凡夫的,心和思所及。又如來智慧的深度、廣度、不思議呀,是又絕凡夫的思議。其不思議呀就是本願力之不思議。此故我等者,

「願力無窮御在故  罪業深重亦不重

  佛智無邊御在故  散亂放逸亦不捨」

之和讚,就無限難能可貴(非常感謝)呀。又聖人有所仰言:

「於大願海之中者  方無煩惱波浪了

  若乘弘誓願船者  則是任憑大悲風」。

又於『和讚』曰:

「於盡十方無礙光  大悲大願之海水

  煩惱眾流若歸入  智慧海水成一味」

地宣說。佛法味在於此處。凡夫往生也在於此處。說「取信心」,就是此之滋味,真正被頂戴了之意。說自己「取信心了」的,因為大概是在前就解決了所以沒用。信心的滋味,無論何時想到都會誠惶誠恐呀。好感謝呀。經常想到的話就歡喜。稱之為「念佛」,稱為「憶念」。因而念佛也好、憶念也好、稱名也好、無論什麼也好,其原樣都是本願力,都是南無阿彌陀佛。是真正不思議之難能可貴的事。

     哎呀誠惶誠恐

像說是不得不稱念佛呀、或說是即使沒稱念若連信心都有的話則因此而佳呀、或那樣呀、或這樣啊的,是尚未真正地明白如來的本願力。若是以「哎呀,誠惶誠恐」地,仰本願之御意、慈親之大悲、佛智不思議,而頭低下來了呀,則頭低下來地同時念佛自然而然地給與浮出了於口。其念佛就是本願力其本身。因為那者之變成御恩報謝地被仰稱,所以是不勝惶恐之事。

     佛法是功德泉

佛法若用頭加上思考的話,則因而不說為好東西。若無於心被感得如來的大悲心的話,則無論如何都不行。雖然那樣說者,但連想要聞見佛法之一念,其功德都是莫大。無法測知之事。何況若是連一言半句皆聞而生信者,則連諸天善神,都給與歡喜守護呀。佛法是功德泉。

  

生死 (二)          瑞劔

    親鸞聖人的生死觀和道元禪師的生死觀

 道元禪師於「生死」卷所言:

「但以心無法測、以言語無法說,唯亦將我身和心,放忘,投入佛語,由佛方所行,而亦隨之行時,亦不使力,亦不費心,而令離生死成為佛,無論何人呢,皆應止留於心」。

即使到了信本願力的程度,也不是信不思議為不思議處,是可「以心測」、「以言說」者。夫故親鸞聖人嘆大信海,而施設「四不十四非之釋」,又於「和讚」仰言:

「自利利他皆圓滿  歸命方便巧莊嚴

  心和言語道斷故  歸命不可思議尊」,

又仰言:

「令憑佛智不思議  善惡淨穢皆了無」。

不可思議的世界是無限。使持續無限地仰信無限的,就是活生生的大信心。是活生生今現在之事實。聖人曰:

「彌陀名號續稱持  信心真實獲得人

  憶念之心常不斷  佛恩報謝之思有」(和讚)。

「憶念之心常不斷」者,是永遠的今現在。說「因為過去  於何年何月何日自己頂戴了信心」而好像不在乎的樣子,不是真實的信心。信心如柏格森(法國哲學家)的「創造性進化」,到了初後不二,總是今現在不得不法悅。憶念之心不得不常有。

念佛亦又是那樣子。不是以前  因為稱念了幾萬遍,像說是因為在年輕時一天稱念了幾萬遍呀、因為在健康的時候一生涯自己稱念佛了啊,因此認為應該到了臨終也許是會給與御救助吧等。在想那種事而任何用處都沒有。聖人曰:

「稱名即憶念,憶念即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也」(淨土文類聚鈔)。

不得不頂戴稱名和憶念、憶念和念佛、念佛和南無阿彌陀佛之相互影響的關係。這全是如來本願力之所使然。常仰信著「本願力」為「是本願力方(有救)」處之人,是能頂戴此御轉釋的意思亦嗖地附著於身吧。

於此處道元禪師所稱說「唯將我身和心皆放忘」之意味是甚深,而到底不是我等愚鈍者所能窺知。八歲時,離別母親以來,發深念無常之菩提心(學道用心集),有如滴血般的辦道工夫,而方才是被到達此處呀。所謂「唯將我身和心皆放忘」,正是「身心脫落,脫落心身」的境界。是「無我」。是「無分別」。

於道元禪師的「現成公案」曰:

「以運自己而修證萬法為迷  萬法前進而修證自己者悟也。(乃至)(諸佛正)為諸佛時,不用覺知自己者諸佛也之事。(乃至)言學習佛道者,學習自己也。言學習自己者,被忘自己也。言被忘自己者,被證萬法也。言被證萬法者,讓自己身心、及他人身心皆使脫落也。有令悟迹之為休歇、為休歇之悟迹成長長出(堂堂無邊際)。

人開始求法時,遙遙使離卻法之邊際(被離法千萬里)。法既正傳於己(由自己正傳於自己)時,速成本分人(安分守己不妄求的人)。(乃至)不言生之成死者,佛法之定習也,此故言為不生。死之不成生,法輪所定之佛轉也,此故言為不滅。生亦一時之位也,死亦一時之位也。譬如冬和春。不思冬之成為春,不言春之成為夏也。(乃至)

得處必定成為自己的知見,而勿學習為被慮知所使知之事」。

道元禪師之令使自己被身心脫落,到了生亦一時之位、死亦一時之位,而雖成前後際斷但非無因果、非無業報之處,應翻閱禪師的「三時業」「深信因果」卷。

攝佛法於「自己」而忘記自己,以讓自己的身心使脫落,而被離生死是禪家,是道元禪師。

於本願力的勅命中忘記自己,而於勅命中被離生死是淨土真宗,是親鸞聖人的大信海。非終結生涯,待死而往生始被離生死。善導大師曰:

「前念命終,後念即生」。

聖人於「愚禿鈔」釋之曰:

「信受本願者前念命終也,(「即入正定聚之數」文)

即得往生者後念即生也,(「即時入必定」文)

他力金剛心也,應知」。

於尚還有命中,將疑心自力之迷的生命終結呀,云為「前念命終」,言獲得了他力金剛信心之處為「後念即生」。是於信一念被離生死呀。將其位稱為「正定聚」,稱為「必定」,稱為「不退」。所謂信一念,為本願力故,為如來的願心故,是獲得「無二心之心」呀。

於教行信證的「行卷」釋「即得往生」之「即」字而聖人曰:

「即言,由聞願力(願心、本願力、大願業力),光闡報土真因決定時剋之極促也。必言金剛心成就之貌也」。

於「正信偈」曰:

「憶念彌陀佛本願  自然即時入必定」。

又曰:

「往還廻向由他力  正定之因為信心

  惑染凡夫信心發  證知生死即涅槃」。

又曰:

「能發一念喜愛心  不斷煩惱得涅槃」。

言被離生死之事者不論於禪家、或是於易行他力家,那呀那都很難呀是難中至難。故於「大無量壽經」言:

「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難得亦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本願名號)信樂受持(憶念本願力),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於『阿彌陀經』言: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又言:

「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相當是將本願力如本願力地,被信不思議為不思議了者。

道元禪師是於難中至難中深念無常,珍惜光陰的遷移,懸命地(拼命地)被辦道,遂悟「修證一如」「證上之修」,被「於一如行出露」,而被到達身心脫落之境界呀。是想起「為君幾度下蒼龍窟」(碧巖集)呀。

於「碧巖集」(第二則),趙州言,有說: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至道[大道、證悟]者無難也唯嫌揀擇[凡夫的思慮分別]

之文句。無難地有就是「非難  非易」,又是「難難」。淨土真宗如於覺如上人的「報恩講式」般地說:

「至心信樂,忘己,速歸無行不成(信心之處無不成為行之事)願海(本願海、本願力)」

而御在稱嘆祖師聖人。和道元禪師所言「將身和心,皆放忘」之處有了相似相通的地方。

要言之,如於聖人的「愚禿鈔」有

「於勢至章云,(元照律師的阿彌陀經義疏)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於大論(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曰,譬如魚母不念幼子,子(卵)即壞爛等」
地,如沒有徹底於如來大悲大智的念力、願力、南無阿彌陀佛的話則不成。

  

*附參:

現成公案

 永平道元

 當諸法之為佛法的時節,即有迷悟,有修行,有生死,有諸佛,有眾生。萬法不屬於我的時節,無迷悟,無諸佛,無眾生,無生滅。佛道原本跳出豐儉,故有生滅,有迷悟,有眾生與諸佛。雖然說是如此,花從愛惜落,草逐棄嫌生。

運自己修證萬法謂之迷,萬法進前修證自己謂之悟。大悟於迷謂諸佛,大迷於悟為眾生。更有悟上得悟之漢,迷中又迷之漢。諸佛正為諸佛之時,諸佛毋需覺知自己之為諸佛。然而諸佛實為證會自性之佛,繼續證佛而不休。

舉身心見取形色,舉身心聽取音聲,雖親自會取,卻非影留鏡面可喻,亦非月映水上之比,證一方時,另一方立即轉為暗。

 學佛道者,學自己也;學自己者,忘自己也;忘自己者,萬法所證也;萬法所證者,乃使自己身心及他己身心脫落也。由是有悟跡之休歇,即令休歇之悟跡長長出。

 當人始求佛法之時,因求法於外,故而離卻佛法邊際。當佛法正傳於己分內時,自己即為本分人。

 人在舟上乘行,轉眼見岸,則誤認岸在行進。如實轉眼回來,就舟看舟,則知船自行進。同理,亂想身心而去辨肯萬法,則誤認自心自性為常住。如能親理行履,歸諸箇裡,則可明知萬法不在我之道理。

 如薪成灰,不重為薪。雖然如此,不應見取灰在後而薪在前。應知,薪住於薪之法位,雖云薪前灰後,卻是前後際斷。灰住灰之法位,雖云灰後薪先,亦是前後際斷。正如薪成灰之後,不再回頭成薪,人在死後不再回生。如此,不云生轉成死,乃是佛法定說,故曰"不生" 。死不轉成生,即是法輪所定之佛轉,故曰"不滅" 。生是一時之法位,死亦是一時之法位。例如春冬,不思冬轉成春,不云春轉成夏。

 人之得悟,有如月映水上,月不濡而水不破。光雖廣大,宿於尺水之水。全月彌天,既宿於露,亦宿於一滴之水。悟不破人,如同月不穿水。人不罣礙悟,亦如滴露不罣礙天月。一滴水深容有月高分量。時節之長短檢點大水小水,辨取天月之廣狹。

 身心還未參飽佛法,就會容易感到已得佛法。佛法充足於身心之時,反覺還未得法。譬如乘船出海,眺望四方,則見海只如圓形,而非方狀。然而大海既非圓形,亦非方狀,卻顯種種海德,無限無量。海水時而有如宮殿,時而有如瓔珞,只是船上之人見海,顯為圓形而已。萬法亦是如此。塵中格外,各有許多樣子,人卻只在參學眼力限制下見取會取。如要見聞萬法之家風,應知方圓之外,尚有其他海德山德,無有窮盡;自身有限眼界之外,另有千萬世界。不僅自己身旁是如此,不論自己身心之中,不論一滴之水亦皆如此。

 魚在水中游行,水無際涯;鳥在天空飛行,天空亦無界限。然而自古以來,魚未離水,鳥未離天,只是用大之時則使大,要小之時則使小而已。如此,頭頭無有不盡邊際,處處無不踏翻;但如鳥離天空立即死去,魚如離水亦即刻死去。是故應知,以水為命,以空為命,以鳥為命,以魚為命,以命為鳥,以命為魚。又更可進一步說明之。修證及其命者壽者,道理亦是如此。如果鳥欲預先窮盡天空,魚欲窮盡海水,則於水於天皆不得道,不得安身立命之處。

 如得其所,則此行履自然就顯現成公案。如得其道,則此行履自然就顯現成公案。此道此所,非大非小,非我亦非他,非過去早先如此存在,亦非現今始有;隨時隨地即是如此。然則人如修證佛道,即得一法通一法,遇一行修一行。如此得安住之所,通達於道;此所此道決非所知對象,蓋與佛法之究盡同生同參之故。勿以得處成自己之分別知見,用慮知予以把握。證究雖即現成,密有不必即是現成,現成何必是如此。

 麻谷山寶徹禪師使用扇子。當時有僧來問:"風性常住,無處不周。和尚何故使用扇子。"師曰:汝只知風性常住,卻未知道無處不周底道理。"僧曰:"如何是無處不周底道理。"時禪師只管使扇。僧禮拜。佛法之證驗,正傳之活路,即是如此。此僧所云"風既常住,則勿用扇子,不用扇子仍有風吹" ,實不知風性為何。風性常住之故,佛家之風現成大地之黃金,參熟長河之酥酪。

淨德寺

 和讚的真髓(43       瑞劔

 正像末淨土和讚(續)

 彌陀的付屬

 無礙光佛之御言  欲利益未來有情

亦令大勢至菩薩  授與智慧之念佛

 於自今恒河沙劫以前,阿彌陀佛對大勢至菩薩,傳授念佛三昧,而御付屬之:「請利益未來有情喲」。

所謂「御言」,是「言語」。以口言  而所付屬。

 勢至之流通

 憐憫濁世之有情  令使勢至勸念佛

攝取信心之人者  使歸入淨土了

 勢至菩薩隨順阿彌陀佛的付屬而勸化、教導濁世之眾生智慧的念佛而賜使往生。

所謂念佛的行者,是「信心之人」。

 若有信則隨行

 由釋迦彌陀慈悲  願作佛心使獲得

歸入信心之智慧  方成報佛恩之身

 若依釋迦彌陀二尊的大慈悲,而獲得信心者,則自然被如實稱名相續而使成為報佛恩之身。

 信心之智慧

 得智慧之念佛者  法藏願力使成也

若無信心之智慧  如何令證悟涅槃

 稱念佛,而因為認為自己稱念,所以自己能往生的話就沒用。往生是依如來的本願力而往生呀。

 安慰行者

無明長夜之燈炬  智眼昏暗勿悲嘆

生死大海之船筏  罪障雖重莫哀傷

 「智眼」者,知道聖道門之理論的智慧。即「無明」有多厚之事。

 願力無窮

 願力無窮御在故  罪業深重亦不重

佛智無邊御在故  散亂放逸亦不捨

 凡夫沒有修定善散善的資格。

 教行信證拜讀記(72      瑞劔

 行卷[稱名破滿](續)

 729、直接出「名號」、或者出「信心」的話,則「名聲普聞的大正覺」就無法顯。

「名聲普聞的大正覺」者,於「三誓偈」(重誓偈)曰:

「我至成佛道  名聲超十方

  究竟靡所聞  誓不成正覺」。

 730、同行,因為御稱念佛,而自己想往生想往生地流著汗,所以如來「名聲普聞的正覺」之事,絲毫都不想。彼等,因為是「我利我利主義」(自力),所以「稱名」真正的意義不明白。以稱名的意義不明白般之事的話,則「稱名破滿」之意也不明白呀,是當前之事。淨土真宗的他力之稱名,其原樣是「名號」,是「名聲普聞」的如來之正覺(誓願)。於頂戴「稱名破滿之文」,不得不先以,知道「稱名」(大行)是說什麼東西呢?

 731、所謂「破眾生一切無明」,於因為有「一切無明」者,所以「根本無明」也好「枝末無明」也好都全部,以信一念而給與破滅。今者,說懷疑「本願和名號」呀為無明。原來如此地說,而另立,云為「疑無明」者之事,是不可以。說於信一念被滿足了往生的志願為「破一切無明」,是被稱為「滿一切志願」了呀。

 732、所謂「即是正念」,此時的「正念」是和在

「方將信心之亂失  令述為失正念」

之場合的「正念」同樣意思,是「信心」之事。

 733、「稱名破滿」時的「稱名」者,被稱為「最勝真妙正業」,而不是自力的稱名。他力的稱名者,其體是信心。「稱名破滿」者,其實是「信心破滿」。

 734、他力的稱名者,稱著之原樣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故是被稱為「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了呀。

 735、若不使知「信心正因」,而以口作著稱名念佛的話就往生般地思的是錯誤。可是實際上,這種人有非常多。說「稱名正因」之事是毫無意義,也沒有文獻。

  

昭和五十八年七月十日發行

  法雷  第七十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