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會簡介
1
最新消息
2
法雷音0113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卷 頭 言凡夫這樣、那樣地想要出離生死、入涅槃覺城的心態,就如猫狗想要當人一樣,是不可能的事。所謂「難如登天」即是指的此意。人再怎麼想,怎麼作學問,怎麼認為自己已經信佛,不論人如何努力,不可能的事還是不可能。於茲佛開「佛凡不二」的覺證,大悲無倦地發下超世本願,宣説:「南無阿彌陀佛無條件地救度汝哦!」這呼喚聲中,早已孕育著大信心、往生。在如來的腹中宿育著。因為如此不思議故,所以我們唯有頂戴不思議是不思議而已。「信願彰於願力,妙果顯於安養」(化卷)。信 心 銘11◆ 佛非常尊貴、慈悲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曰:「第一佛是無上法王,菩薩為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應當常念佛也。第二有諸菩薩自云:我從曠劫以來得蒙世尊長養我等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禪定・智慧,無量行願,由佛得成。為報恩故常願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寵常念其主。第三有諸菩薩復作是言:我於因地遇惡知識,誹謗般若,墮於惡道,經無量劫,雖修餘行,未能得出。後於一時依善知識邊,教我行念佛三昧。其時即能併遣諸障方得解脱。有斯大益故願不離佛。」即使花一百年討論獲信心了、未獲得信心、捉住了、放掉了等等亦無任何助益。没有感到佛很尊貴的話,即非真實者。◆ 化為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化為南無阿彌陀佛出現此世間。聞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即是遇阿彌陀佛。遇阿彌陀佛一看的話,没有必要論佛攝不攝取我。遇南無阿彌陀佛,没有需要煩惱能不能往生。◆ 阿彌陀如來是無上功德田聞阿彌陀佛的名號,思:啊呀!真可貴,自憶念的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往生的是,不是因為自己有修行才往生的。是因為阿彌陀如來是無上功德田所以才能往生的。南無阿彌陀佛為無上功德的名號故,真實信心生起而往生的。◆ 極大慈悲母阿彌陀佛以慈眼視衆生如一子,我們是阿彌陀佛的孩子。若阿彌陀佛説汝不是我的孩子的話,絶對無有獲救之緣。但是因為佛説汝是我的獨子故,所以能往生淨土。阿彌陀佛是「極大慈悲母」。◆ 極難值遇者一度聽聞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比優曇華還稀有。從忽視佛、看釋迦佛與親鸞聖人和我們同樣是人類,什麼都是先講自己的見解而錯過往生。往生,理論是大禁忌。唯有佛好尊貴,頂戴佛法不思議而往生。除慶喜逢遇萬劫亦難值遇的佛法、聽聞億劫亦難聞的南無阿彌陀佛外,無有信心之相。◆ 圓融萬德尊阿彌陀佛稱為圓融萬德尊,集三世諸佛的智慧、慈悲與功德於一身。是諸佛中的本師、法王。◆ 人是大呆瓜人哪都是一副聰明的臉,但是不知、不信釋迦如來是佛。而且一點也不信知絲毫不爽的善因善果、惡因惡果的業道自然。從這些看的話,不得不説人是呆瓜、大呆瓜。此外,人被無明、欲望、怒氣翻弄,從早到晩淨在造罪。這樣的話,無論怎麼辧,不論善人惡人,不分男女老幼全都是地獄行。唯有阿彌陀如來大悲無倦,以獅子奮迅之勢,自我的背後撲上我。這就是願力不思議。隨 想1○ 恩師桂利劒老師光顔巍巍,用那玲瓏的聲音説:「竊以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時恩師四十八歳,瑞劒三十八歳。刻骨銘心。○ 父親久太郎往生後一個月出現我的夢裏,告訴我説:   「啊!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   破無明闇惠日。就是這裏哦,就是這裏哦。」   然後就消失不見了。不思議呀。○ 次年的正月二號,桂老師在元旦後做的第一個夢裏,夢到久太郎講話,講到一半時,久太郎突然浮到半     空中去,變成觀世音菩薩…就那樣地消失了。桂老師特地寫信告訴我此事,這也是不思議的事。○ 向一千萬人的說法,不如教育一個信者,比較契合報謝佛恩吧?一生中的三十年裏,要教育出一個信       者,是至難之事。○ 說法中無說法,世間的對話中有無上的說法。沒有因緣的人,無法汲取到這一點。○ 無「人」(指獲信的人),信難得。有信者的話,即使光看臉,也要去看。○ 不論到哪裏,講的頭頭是道的人很多,但是真實的信者很少。○ 講解佛經的人很多,但是講信的吟味的人很少。行步大道之姿是信的吟味。○ 利劒老師的親哥哥桂宗謙老師是山口縣第一的漢學的權威老師,每天早上都會四點起床讀易經。宗謙老     師在大殿的「內陣」(供奉本尊的地方)讀經的畫面比說法千日還更有說服力。○ 信心的秘訣,在看信者的臉。○ 年輕的時候有聞佛法的話,四十年後就派上用場了。○ 聽聞已經幾十年,若碰到現在死的話,很多人都說,還無法安心。雖然不是被自己的安心救助的,但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態呢?○ 掉到地獄以後,才流著血淚懊悔說,早知如此,在娑婆的時候就去聽聞佛法了!這樣說時,已經太遲了。○ 跟人家一樣地聽聞的話,跟人家一樣地墮地獄(只是模仿別人聞法是不行的哦)。○ 佛法,必須用地獄必定的耳朵去聽!○ 在佛法裏,聰明的人、學者皆是泥凡夫,還愚癡往生。○ 曾去聽過大學校長的講法,然後我請問他:「先不談學問,請問您死的話,到哪裏去?」但是沒有回答。○ 去(世尊的發遣)來(彌陀的招喚)之中忘己哉。○ 佛法,撿了又捨,捨了又撿,到最後,「啊!啊!」地忘我,唯有仰信而已。○ 「拜託」、「拜託」是祈神的信心,祈禱之中無安心。○ 「請相信我」,無論在心裏如何地拜託,不聽使喚是吾心。以為信了的心亦會變。○ 計度的雲霧被風吹,月光皎皎照大地。○ 即使做了十萬首的感動的詩,心無法像詩的內容。○ 笛子、鼓、風琴、鋼琴、小提琴,真實的音樂通聖教。○ 「心性元本雖清淨,此世無有真實人」,應置此句於心頭地學華嚴、天台的學問。○ 狂言往生不需要學問,不分神與佛(無學問則無法分清神與佛)。○ 若有不明白的話,應請問人,以為懂了是天狗、地獄必定。○ 要聞佛法,就徹徹底底地貫徹地聞,直到能感受佛是尊貴的、法不可思議為止。○ 人皆嗜聞道理、理論,雖如此告知,無人聽得進。○ 門徒們應學醜女面具,臉頰(發音與「法」同)高鼻子低(鼻子高即天狗)。○ 聽聞,勿記住道理、理論,去接近信心者的人格吧!○ 投胎為貓、狗的話,無法聽聞佛法,思之,慶之。○ 不知是誰說人類是萬物之長,會說謊的動物只有人。○ 龍樹菩薩說:「人若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正定聚)」。不念如來的功德,只是想要獲得信心,當然不行。○ 聖人說天親菩薩的精神曰:「誓願之尊號南無阿彌陀佛,是為我們的真實功德相」。如來是名號,名號是如來。○ 信心是開於火中的蓮花。○ 唯可信高僧們之說,這是信心。○ 狂人不知自己是狂人,愚癡的人不知自己愚癡,凡夫不知道自己是凡夫,真是傷腦筋。○ 浮萍(瑞劒老師自謙之語)呀,隨波逐流,有自由。○ 即使是寶貝,埋在沙裏的話,無有價值(若無力用,寶貝即不為寶貝)。○ 佛法,一個教法幾十年,思念恩師,緬懷雙親。○ 知識通同行,千遍萬遍地,耳朵聽慣了。○ 聽聞凡夫成佛,嚇一跳,又再嚇一跳。○ 想往生淨土去享福,一想到還相回向也很辛苦時,就不想往生淨土了吧。○ 佛法,如來大悲的大活動,往生的話,大悲傳普化,愈加忙碌。○ 七月呀法喜(花名)竹葉我喜好法嗎回顧看看。不 可 思 議天地萬物,不可思議。「不思議者,不知其所以然,然者不思議」(僧肈)。天地萬物,不是神造,不是從什麼出生,不是從何時開始,不是何時結束,是「空、假、中」的三諦圓融之相,是無始無終。不論人怎麼想,學者怎麼想,也想不明白。因此說不思議。天地萬物是不思議,在佛教講五種不思議。願 力 無 窮本願,聽到耳朵都起繭子了。但是,「心」如何呢,則不清楚。好像似懂非懂,心中常常「朦朦朧朧」,蓮如上人憐憫此說本願之意:「願力無窮不思議罪業深重亦不重佛智無邊不思議散亂放逸亦不棄」這是本願之意。這首若懂的話,往生極樂;不懂的話,則不墮地獄不行。依這一句話,很多人獲救了。那個人、這個人、那家寺院的坊守亦住溫暖的安心而往生了。啊!真可貴。一天拜誦三遍,朝也誦夕也誦,試試看。如此持續一個禮拜、一個月的話,就能明朗吧。 一想起過年 有歷史性的寺院的 坊守年四十 尚年輕的年齡。 人正當盛年呀菊之花 花香猶未褪時 無常而得肺病 隨無常之風而逝 一想起真可憐。 唉!臨終的狼狽相 邊流淚邊呼天喚地 使目睹者無言以對真可怕呀 「生於寺院嫁到寺院 到三十二歲為止 沒有發自內心向如來 雙手合過掌 所造的罪業現世即報 化為噩夢來現前 牆壁和天花板來夾攻 依病苦和業苦 思及火之車於有生之年 今天明天會來時真恐怖呀 在銅鐵的地獄火苦之前 兩個孩子的可愛 此時亦不覺可愛 真正可愛者是這個我恐怖者是那個地獄 請您請您教我往生極樂之道」 雙眼垂淚兩手合掌 那姿態令人同情 「回想起八年前 聽您說過願力無窮的開示 聽了約十五分鐘您的開示留於耳畔 從那之後終於知道 如何向佛合掌了 別的話我不需要 只有願力無窮 請您再開示一次 願力無窮的內容 救救掉到地獄的我」 這是嚴肅緊要的關頭 沉痛斷腸的懇求 被這懇求之言打動 我常常拜訪她 在病床邊講願力。 我同她說「慈親慈親如來佛 不需要當外人 看眼前火之車來現 願力無窮一詞中 只見所積的惡業 瞬間化為涼風 蓮花聽吧吾友法友 佛語不虛妄。祖師是如來的使者 本地是彌陀如來 依如來的派遣來的如來 和讚的一句勝過八萬的大藏經哦 依一句即滿足萬劫之饑渴 亦因聞此一首得滿足 請聽本願是 慈親心大慈悲心的結晶呀 佛智的不思議 佛力連大誓願力亦是 「等著你喲」「 請直來」大悲的慈親呼喚著 為我們等待的淨土哪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哪需要什麼禮物呢聽懂知道記得也好 聽聞千萬場的開示也好 若不知「等待我的慈親」 此一事實的話 什麼意義也没有 等著汝哦 等著汝哦在淨土 大悲的慈親在等著哦 別哀嘆罪業重喲 因是等著我的「慈親」故 即使是心亂如麻 從不捨棄。事到如今來不及了 因病苦無法好好聽聞 唯有慈親 「等著喲」此事不論聽與否 依真實中的真實 無有絲毫虛假 被等待真歡喜 往親鄉 大搖大擺地去吧 我雖没有力量 願力無窮故 罪業無論如何地重 心無論如何地亂 佛智無邊故 真的是就這樣地 往等著我的淨土 手牽手地抱著我 被有力的鋼索拉著 容容易易往生的幸福 萬劫一次的幸福呀。 絞盡腦汁 熱衷於智慧和學問研究 結果依自力的計度 墮落地獄的人們 多如山海的世中 發現「一生造惡値弘誓」 和「等著汝喲的慈親」 容易往生淨土的汝 這幸福是世間無上的幸福喲 南無阿彌陀 用一生今一度知道「等待的慈親」的妙好人 上上人和分陀利華諸佛菩薩也讚嘆 「待」的一字 勝過八萬的法藏同時入手 那樣的寶喲若知「待」之一字 安心、信心、信仰説 這些都嫌多餘了 文字言語皆忘了法理法門教相 什麼也不知 却滿足滿足大悲的慈親 無窮的願力功勞顯於「待」汝中 佛智無邊的所有示於待迎之中哦 唯有感恩呀。 一知等待我的慈親時 真歡喜南無阿彌陀 這頭腦即使多聽聞 頂多只是亂糟糟 記再多又如何 成了學者地獄必定 什麼也記不得 不想帶著罪障就那樣地 罪的有無 任慈親往生到等著我的淨土 方是生到人道的價値哦 忘的話 就忘了 即使忘了 有不忘我的慈親 慈親在 没問題 如此説我依然是 什麼都不知的呆鳥 往待我的慈親故鄉 只有故鄉喲 令人想念此外什麼也没有 現在的苦今暫受 終於在飄花的淨土 與善友携手共樂咦 那月亮好圓哪 雲也好 霧也好 皆被願力之風吹走赤裸裸 啊啦真有趣呀 真歡喜 心中有如天空的明月一輪哉」 一談再談願力無窮書贈吾友 貼於門框上與六字並列示法友 望見又能在佛國相見微笑安詳地 念佛的氣息不絶。 ○ 莫悲傷不想離別法之友 若思還能在彼國相見(古歌) ○ 露身雖這裡那裡地消失心是相同的花座喲(法然上人)○ 看著我護著我等著我(瑞劒)教 行 信 證 拜 讀 記 (五)九十二歲瑞劒119. 題號的「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十字,能頂戴為南無阿彌陀佛最好。貫穿教、行、信、證的是南       無阿彌陀佛。教若深掘一看的話是南無阿彌陀佛,行、信、證也皆是南無阿彌陀佛。     為何能如此説呢?拜見總序説的「敬信教行證」、「專奉斯行,唯崇斯信」則能明白。120. 為何題號是「教行證」(三法門)而本文為「教行信證」(四法門),這是何緣故呢?三法門云         「法體圓成門」,即示救度衆生的安排在如來的手中已完成了。四法門云「機受趣入門」,即示要往       生得依「信心」喲。121. 拜見存覺上人的注釋書《六要鈔》,就教行信證,説「教」是《大無量壽經》,是我們的所依。         「行」(名號)是衆生所稱念,故是「所修」。     「證」是涅槃的極果,是衆生所悟,故是「所得」。122. 若問「南無阿彌陀佛,衆生是聞,還是稱念呢?」。要往生,《大經》説:「聞其名號,信心歡         喜,乃至一念」,因此是聞。但是淨土宗有人説是稱念名號而往生,這説法不對。「信心正因」故,       名號是聞的,但是若不稱念的話,名號無法流布十方故,於此點,名號是稱念的。又依稱念,聞此之       人得獲信,不可忘記這點。123. 真宗的同行中亦有不知道信心正因而説稱念往生的人,這是不對的。信心是正因,稱名不是正因,       是非因。因此《御文章》中講不稱念的話無法往生一處也没有。124. 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叫做「一行往生門」、「信行通攝門」,亦云「行中攝信」的法       門,是稱名念佛和信心一體的教義。     這就叫「觀經法門」。此時,名號是信的,亦是稱念的。125. 《歎異抄》第二章有「唯念佛被彌陀救助」,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觀經法門,可説是善導大師、       法然上人的教義。雖是如此,但不可忘記《歎異抄》有提到「應知以信心為要」,這是信心正因的大       經法門。126. 那要如何頂戴《歎異抄》才好呢?即頂戴全篇皆在講「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最好。又因為第八章       有「念佛,對行者而言非行非善也」、第三章有「善人尚且往生,何況惡人呢」、總結有「聖人説過       善惡二者我一概不知」,因此拜察其旨在教我們本願名號的功德力超越善惡。127. 有同朋説以為自己已經頂戴信心了,没想到又没了,然後又没了,又發現吾身無論如何都不行,原       來救度這樣無論如何都不行的人的就是本願。他不知道這是徹底罪惡感的機的深信呢,還是安心安慰       最後的王牌呢?還是只不過是發現無法照自己的心意而説的「救度無論如何都不行的人」而已呢?         《歎異抄》的教法是「彌陀誓願不思議,必定救度我往生」之法的深信上的惡人正機。128. 存覺上人説教行信證的「行」是「所修」(被修)。怎麼修呢是問題。没有信心,只是用口稱念佛       真的是修了嗎?真的修了是信心。有信心的話即是真修了。因此,南無阿彌陀佛不是稱而是信、聞。129. 《歎異抄》曰:「彌陀誓願不思議,必定救度我往生,如此生信動念想要念佛時,即已獲得攝取不       捨的利益」。這不是因為念佛而獲得攝取不捨的利益。是依信誓願不思議的信一念獲得攝取不捨的利       益的。這個念佛是「信卷」説的「真實信心必具名號(念佛)」的那種念佛。光海 莊 嚴倫 理 和 宗 教 (4)自柏拉圖到黑格爾為止,所有的西洋哲學及宗教,皆是從「有」出發終於「有」。「有」的世界是「差別」、「相對」及「現象」的世界。「空・無我」的世界是「平等」及「絶對」一味的世界。不知「空・無我」的哲學家所説的絶對,是對相對説的「絶對」故,尚還在相對的範圍内。知「真的絶對」之道,只有體驗、實證「空・無我」的「禪定」而已。禪宗是依坐禪體認「空・無我」的宗旨,問題是耽於五欲造罪不善的凡夫,果真能悟「空・無我」與否,這是令人置疑的。真宗是立於「真空妙有」的「妙有」而説的宗教。「空・無我」的「空」是什麼意思呢?所謂「空」者,為打破凡夫執着有「我」、有「物」、有「神」、有「靈魂」之迷妄的想法,佛陀為我們開示「諸法皆空」之「空」的真理。一切的罪惡是從「存在觀念」(有的觀念)起「我愛」、「我慢」、「我執」,是為根本而造一切的罪惡。此故釋尊先説「我空」,教不是有個叫「自我」的固定之物存在,這是「我空」的教法。佛陀的教法是,萬物存在的原樣是「空」,「空」的原樣是「有」。自我意識也好、萬物也好,所有凡夫叫做有的東西皆依「因緣」,即因緣相聚而暫時呈現一時的現象而已。現象是無常、變化,此云「諸行(萬物)無常」。物也好,心也好,凡夫日常見聞覺知的一切皆是現象。現象不過是依因緣而現的相,因此佛陀説「依因緣而現相的萬物一切皆空」。此「空」不是相對意思的對「有」講「無」的意思。也不是對「存在」説「非存在」的意思。萬物有的原樣不能説永久地有,這就是所謂的「空」。講「空」,若以為有「空」的存在是不行的。雖講「空」,因為没有「空」的存在,故「空」又是「空」。不論如何重複地説明,因為是「空」,所以在佛教論「十八空」,最後叫「畢竟空」。出於印度思想的「九十五種、六十二見」的思想,是以「我有」、「物有」為根本思想,因此,釋尊於人間説「我空」,於萬物垂「法空」的教法。此云「人法二空」。空的43思想,是通大乘、小乘、顯教(真言以外的佛教)、密教(真言)、自力教、他力教、教(依經典的佛教)、禪(不得經典的佛教)等諸部的佛教的根本教義。出現於歷史的虛無思想(Nihilism),是無佛亦無佛法、無菩薩亦無菩薩教、無因果業亦無地獄極樂、無善亦無惡的思想。又也無君主亦無政府的思想,就叫做虛無思想、或「頑空」、「斷無之見」,這是某種外道的思想。在佛教所説的「空」,是為了打破凡夫的「我見」(認為有自我的思想)、「我所見」(認為有自己的所有物的思想)而説「空」的真理。《般若經》所説的「空」云「無所得空」,亦云「不可得」(金剛經),這是講禪所悟的奥義。「空・無我」的意思相當《金剛經》的「不可得」,是大乘的極意。於印度宣傳「空」的思想的學者是龍樹、提婆菩薩,及無著、世親菩薩(三性、三無性之説)。欲深吟味空思想者,可披閲《般若心經》、《金剛經》、《大智度論》、《中觀論》等經典。雖然説「空」,人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成立。分析何處有「我」而談「空」的就叫做「析空」,依直覺而知道的「空」就叫做「體空」。在知識哲學上知道的「空」,是訴之理性知道的「空」,就叫「有所得空」,悟「無我」知道的「空」就叫「無所得空」。今日的凡夫能悟得「無所得空」的人恐怕一人也没有。可知「空」有多難。要言之,大乘佛教「空」的思想,超斷、脱却一切差別(相對)的執著,不外欲從一切存在觀念的繋縛解脱。在佛教,説「一切皆空」、「畢竟空」,講空魔、空佛,但這不是連雪是白的、炭是黑的之大自然的法爾之「實在」亦空的意思。唯是在教人捨煩惱的原因「有無之見」喲。坐禪,體得、實證真的「空的智慧」的修行就叫「空觀」。「空觀」的訓練就叫做「修空觀」。不做空觀的修行,唯是哲學的説「我」、「自我」,這樣的「自我」幾乎皆類似「靈魂」的「我」的意思。這種「我」的實在佛陀所否定的。笛卡兒的「我」、費希特的「自我」,因見是實在故是「實我」。但是此時的「實我」,是認識論,又是知識哲學上的「自我」故,不能直接和煩惱圈内的「實我之見」同一而視。話雖如此,這和真言宗所説的「真我」(大我)亦不能同一而視。又彼等説的「我」(自我)是相對的凡夫想像出來的「自我」故,是為凡夫知識圈内的「自我」中説絶對意思的「實我」(實在)故,没有理由和佛教講的「真我」同一。這是知識哲學上的自我、或是論理的自我、或是心理學的自己。歐美的學者説的「我」或「自我」是「假我」、「妄我」、或是「論理學的我」,不是永久不變的實在。永久不變的「我」在人體中的哪裡也不存在。佛教講的「無我」是真理,「身心一如」故。明明是「無我」,凡夫却誤解作有「我」,明明是「空」,却誤認是「實有」,這就叫做「迷」、「迷妄」。凡夫從迷妄無智造一切的罪,這是佛教的「罪惡起源論」。如亞當的原罪論不足論。歐美人常問人無智的「無明」從哪裡來?自何時開始?但在佛教(般若心經)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從凡夫説的話,是無始無終的無明。聖者見「無明」不是「實在」。然一般的衆生依「無明」造「業」(惡業),依業受「生老死」的苦惱。這是佛教之説。佛教之説是「惑」(無明)—「業」—「苦」。為救之,佛陀垂「空・無我」的教法。笛卡兒説「我思故我在」,費希特對「自我」,又依「自我」立「非我」。要言之,歐美人的思想大概是「有我説」,佛教是「無我説」。又歐美人是萬物實在説(有的思想),佛教是「空思想」。聖書的思想是「神的創造説」、是「亞當的原罪説」、是「三位一體説」。因為宇宙論、人生論有著如此根本的不同,所以論理説亦跟著大有不同。調査東西各民族的倫理思想,其着眼點是:(一)什麼是善?(二)最高善為何?(三)為何人必須為善不可?着眼於此三點思考之吧。於是,這可由(一)哲學家所説、(二)神學者所説、(三)佛教所説的三方面調査。(一)哲學家可調査柏拉圖和康德,(二)神學者可調査基督和《新約聖書》,(三)佛教可調査佛陀、《大乘起信論》和《教行信證》。柏拉圖生於紀元前四二七年希臘的雅典,父親叫做阿裏斯通。自幼時受到良好的教育,夙愛美術。從二十歲學蘇格拉底的教學,委一身於哲理的研究。三九一年的時候,遊學義大利及西西裏島。三八七年回到雅典設立學會,集合志同道合者開哲學的講義。三四七年以八十歲的高齡逝世。柏拉圖的著書雄渾壯麗,在「對話篇」中立蘇格拉底為主人翁吐露自説。柏拉圖的哲學的出發點和蘇格拉底一樣,志在以明「知見」樹「道德」。此明「知見」而後樹「道德」的動向和孔子的方向相同。和孔子在《大學》説的「在明明德…止於至善(最高善)」相同。《論語》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又曰:「吾(孔子)十有五而志於學(學大學之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自然的大道),六十而耳順(教的聲音徹心),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宇宙的法則)」,這是體達至善即最高善的境地。佛教亦同,先明「知見」是第一,即於「八正道」,第一是「正見」、「正思惟」「四諦」(苦集滅道)的真理。於「六波羅蜜」,正見、正思惟相當於智慧。柏拉圖志在「明知見樹立道德」是正確的。什麼也不知道,只是説要做善事,什麼是善呢,關於「善」得好好的明知見不可。倫理學是「善」的研究。西田幾太郎博士的《善的研究》是本在講以「空・無我」的正確的知見行動吧的書。於柏拉圖,説即應(知見)理想(是宇宙的原理,人類的最高善)行動吧。這是柏拉圖哲學的眼目,亦是倫理學的眼目。就宇宙萬物必須有正確的普遍的知識不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皆在這樣信念下志於學。哲學和倫理的關係有二,是為哲學而學哲學呢,還是為完成道德而學哲學呢?佛陀釋尊,完成道德,為令人成佛陀(最高善的完成者),説諸種的佛教哲學。後世的高僧們的行止亦同一於之。戒定慧的三學也好,八正道、六波羅蜜的行也好,皆不外是使一切衆生成最高善的佛的手段。若問佛教為何,是「教」、「理」、「行」、「果」,又是「信」、「解」、「行」、「證」。此中,「教理」指對真理培養正確的知見。「解」者,是亦正確地知見、解了宇宙的普遍的真理。柏拉圖説的「先得知見樹立道德」是正確的。看日本現代的宗教,興於新興宗教名下的成千上萬的宗教,可説從正確的「知見」出發以完成道德為目的而行動的宗教幾乎没有一個。這就叫做迷信,現在日本陷於「迷信國」。柏拉圖認為,吾人感覺的對象既是生成流轉的話,從感覺得到的知識亦極變化。變化無窮的知識不能説是真的知識,真的知識必須是從持有普遍性、常住不變的真理顯現來的真知識不可,這是柏拉圖的想法。此常住不變的真理,柏拉圖名之為「理想」。慈光 中 的 生 活生活於如來的慈光中的是念佛的生活。身心受如來的慈悲生活的話,無怒、無謗,亦無不平不滿,心常平和,是為健康長壽之本。忘記如來的慈悲,陷於人欲的生活時,則有怒氣、鬪爭、怨恨、嫉妬、寂寞。一貫地施慈悲於社會生活的話,無後悔亦無怒。人欲冒出,想要得到什麼而不如己意的話,就會生起種種葛藤。光是給與的話是平和的。因此,對方生氣的話就讓他去生氣吧。給與的生活是托福的生活,這是慈光中的生活。忘記之,不實踐之時,人生會有葛藤和悲哀。比慈悲尊貴者没有。不論人説什麼、誹謗什麼、生氣什麼,從慈悲心行動的話,又有什麼不好呢?編 集 後 記去年八月,接著西德、瑞士之後,歐洲的第三號在英國最初的淨土真宗佛教教會,於當時的本願寺門主大谷光照師臨席下成立了。擔任創設之的主角傑克・奧斯汀氏(現任教會會長)在去年九月初來日,逗留至十一月。氏這次是為了兩個目的來訪問日本:「一是為了得到過去二十多年來以書信指導大乘佛教的精華真宗的「教義與安心」的瑞劒老師的面授,一是為了敬慕宗祖親鸞聖人,在本願寺接受得度」。氏來日後,大多時間皆在稻垣老師的住處起居,接受老師的指導之餘,跟著老師同行至各支部的法雷會出講,神戸市内是不用説的,巡廻廣島、奈良、彦根、大垣等地,也實際地接觸到諸同行們,全身地感受七百年來脈脈相傳的法水。氏也向我們大家説:「日本的法雷會的大家非常地幸福,能依止到稻垣老師這樣的良師,而且能常常有機會拜聽到稻垣老師尊貴的開示。還有日本有許多佛教的設施—寺院,有許多好的佛教書籍」。比起去年剛成立不久的英國真宗教會的人們,我們身在福澤中却不知自己多麼的有福報。透過奧斯汀氏的談話,重新地慶喜生為日本人的可貴,同時亦被深感稻垣老師的恩惠。氏現在於本願寺參加得度的習禮,期待其歸國後,身為真宗僧侶的他於彼地奉戴聖人的精神,為弘宣大悲而活躍。十月二十三日(瑞默)無 量 壽 經 優 婆 提 舍 願 生 偈 註 (四)婆藪槃頭菩薩造 曇鸞大師註解稻垣最三(瑞劒) 稻垣瑞雄四、第三念門:作願門願生安樂國此一句是作願門。天親菩薩歸命之意也。其安樂義具在下觀察門中。問曰。大乘經論中處處說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云何天親菩薩言願生耶。答曰。說眾生無生如虛空有二種。一者如凡夫所謂實眾生。如凡夫所見實生死。此所見事畢竟無所有。如龜毛如虛空。二者謂諸法因緣生故即是不生。無所有如虛空。天親菩薩所願生者是因緣義。因緣義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謂有實眾生實生死也。問曰。依何義說往生。答曰。于此間假名人中修五念門。前念與後念作因。穢土假名人淨土假名人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前心後心亦復如是。何以故。若一則無因果。若異則非相續。是義觀一異門。論中委曲。釋第一行三念門竟。第三章. 後二念門附錄一、釋名次成優婆提舍名。又成上起下偈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此一行云何成優婆提舍名。云何成上三門起下二門。偈言我依修多羅與佛教相應。修多羅是佛經名。我論佛經義與經相應以入佛法相故得名優婆提舍。名成竟。二、釋文成上三門起下二門。何所依。何故依。云何依。何所依者。依修多羅。何故依者。以如來即真實功德相故。云何依者。修五念門相應故。成上起下竟。三、釋術語修多羅者。十二部經中直說者名修多羅。謂四阿含三藏等。三藏外大乘諸經亦名修多羅。此中言依修多羅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羅。非阿含等經也。(待續)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7059.html 法雷音 011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7059.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7059.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7059.html
https://www.taipei2.url.tw/ 台北法雷念佛會
台北法雷念佛會
卷 頭 言凡夫這樣、那樣地想要出離生死、入涅槃覺城的心態,就如猫狗想要當人一樣,是不可能的事。所謂「難如登天」即是指的此意。人再怎麼想,怎麼作學問,怎麼認為自己已經信佛,不論人如何努力,不可能的事還是不可能。於茲佛開「佛凡不二」的覺證,大悲無倦地發下超世本願,宣説:「南無阿彌陀佛無條件地救度汝哦!」
法雷音 011

法雷音 011

卷 頭 言
凡夫這樣、那樣地想要出離生死、入涅槃覺城的心態,就如猫狗想要當人一樣,是不可能的事。所謂「難如登天」即是指的此意。人再怎麼想,怎麼作學問,怎麼認為自己已經信佛,不論人如何努力,不可能的事還是不可能。
於茲佛開「佛凡不二」的覺證,大悲無倦地發下超世本願,宣説:
「南無阿彌陀佛無條件地救度汝哦!」這呼喚聲中,早已孕育著大信心、往生。
在如來的腹中宿育著。因為如此不思議故,所以我們唯有頂戴不思議是不思議而已。
「信願彰於願力,妙果顯於安養」(化卷)。
信 心 銘11
◆ 佛非常尊貴、慈悲
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曰:
「第一佛是無上法王,菩薩為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應當常念佛也。
第二有諸菩薩自云:我從曠劫以來得蒙世尊長養我等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禪定・智慧,無量行願,由佛得成。為報恩故常願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寵常念其主。
第三有諸菩薩復作是言:我於因地遇惡知識,誹謗般若,墮於惡道,經無量劫,雖修餘行,未能得出。後於一時依善知識邊,教我行念佛三昧。其時即能併遣諸障方得解脱。有斯大益故願不離佛。」
即使花一百年討論獲信心了、未獲得信心、捉住了、放掉了等等亦無任何助益。没有感到佛很尊貴的話,即非真實者。
◆ 化為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化為南無阿彌陀佛出現此世間。
聞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即是遇阿彌陀佛。遇阿彌陀佛一看的話,没有必要論佛攝不攝取我。遇南無阿彌陀佛,没有需要煩惱能不能往生。
◆ 阿彌陀如來是無上功德田
聞阿彌陀佛的名號,思:啊呀!真可貴,自憶念的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往生的是,不是因為自己有修行才往生的。是因為阿彌陀如來是無上功德田所以才能往生的。南無阿彌陀佛為無上功德的名號故,真實信心生起而往生的。
◆ 極大慈悲母
阿彌陀佛以慈眼視衆生如一子,我們是阿彌陀佛的孩子。若阿彌陀佛説汝不是我的孩子的話,絶對無有獲救之緣。但是因為佛説汝是我的獨子故,所以能往生淨土。阿彌陀佛是「極大慈悲母」。
◆ 極難值遇者
一度聽聞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比優曇華還稀有。從忽視佛、看釋迦佛與親鸞聖人和我們同樣是人類,什麼都是先講自己的見解而錯過往生。往生,理論是大禁忌。唯有佛好尊貴,頂戴佛法不思議而往生。除慶喜逢遇萬劫亦難值遇的佛法、聽聞億劫亦難聞的南無阿彌陀佛外,無有信心之相。
◆ 圓融萬德尊
阿彌陀佛稱為圓融萬德尊,集三世諸佛的智慧、慈悲與功德於一身。是諸佛中的本師、法王。
◆ 人是大呆瓜
人哪都是一副聰明的臉,但是不知、不信釋迦如來是佛。而且一點也不信知絲毫不爽的善因善果、惡因惡果的業道自然。從這些看的話,不得不説人是呆瓜、大呆瓜。此外,人被無明、欲望、怒氣翻弄,從早到晩淨在造罪。
這樣的話,無論怎麼辧,不論善人惡人,不分男女老幼全都是地獄行。唯有阿彌陀如來大悲無倦,以獅子奮迅之勢,自我的背後撲上我。
這就是願力不思議。
隨 想1
○ 恩師桂利劒老師光顔巍巍,用那玲瓏的聲音説:「竊以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
時恩師四十八歳,瑞劒三十八歳。刻骨銘心。
○ 父親久太郎往生後一個月出現我的夢裏,告訴我説:
   「啊!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
   破無明闇惠日。就是這裏哦,就是這裏哦。」
   然後就消失不見了。不思議呀。
○ 次年的正月二號,桂老師在元旦後做的第一個夢裏,夢到久太郎講話,講到一半時,久太郎突然浮到半     空中去,變成觀世音菩薩…就那樣地消失了。桂老師特地寫信告訴我此事,這也是不思議的事。
○ 向一千萬人的說法,不如教育一個信者,比較契合報謝佛恩吧?一生中的三十年裏,要教育出一個信       者,是至難之事。
○ 說法中無說法,世間的對話中有無上的說法。沒有因緣的人,無法汲取到這一點。
○ 無「人」(指獲信的人),信難得。有信者的話,即使光看臉,也要去看。
○ 不論到哪裏,講的頭頭是道的人很多,但是真實的信者很少。
○ 講解佛經的人很多,但是講信的吟味的人很少。行步大道之姿是信的吟味。
○ 利劒老師的親哥哥桂宗謙老師是山口縣第一的漢學的權威老師,每天早上都會四點起床讀易經。宗謙老     師在大殿的「內陣」(供奉本尊的地方)讀經的畫面比說法千日還更有說服力。
○ 信心的秘訣,在看信者的臉。
○ 年輕的時候有聞佛法的話,四十年後就派上用場了。
○ 聽聞已經幾十年,若碰到現在死的話,很多人都說,還無法安心。雖然不是被自己的安心救助的,但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態呢?
○ 掉到地獄以後,才流著血淚懊悔說,早知如此,在娑婆的時候就去聽聞佛法了!這樣說時,已經太遲了。
○ 跟人家一樣地聽聞的話,跟人家一樣地墮地獄(只是模仿別人聞法是不行的哦)。
○ 佛法,必須用地獄必定的耳朵去聽!
○ 在佛法裏,聰明的人、學者皆是泥凡夫,還愚癡往生。
○ 曾去聽過大學校長的講法,然後我請問他:「先不談學問,請問您死的話,到哪裏去?」但是沒有回答。
○ 去(世尊的發遣)來(彌陀的招喚)之中忘己哉。
○ 佛法,撿了又捨,捨了又撿,到最後,「啊!啊!」地忘我,唯有仰信而已。
○ 「拜託」、「拜託」是祈神的信心,祈禱之中無安心。
○ 「請相信我」,無論在心裏如何地拜託,不聽使喚是吾心。以為信了的心亦會變。
○ 計度的雲霧被風吹,月光皎皎照大地。
○ 即使做了十萬首的感動的詩,心無法像詩的內容。
○ 笛子、鼓、風琴、鋼琴、小提琴,真實的音樂通聖教。
○ 「心性元本雖清淨,此世無有真實人」,應置此句於心頭地學華嚴、天台的學問。
○ 狂言往生不需要學問,不分神與佛(無學問則無法分清神與佛)。
○ 若有不明白的話,應請問人,以為懂了是天狗、地獄必定。
○ 要聞佛法,就徹徹底底地貫徹地聞,直到能感受佛是尊貴的、法不可思議為止。
○ 人皆嗜聞道理、理論,雖如此告知,無人聽得進。
○ 門徒們應學醜女面具,臉頰(發音與「法」同)高鼻子低(鼻子高即天狗)。
○ 聽聞,勿記住道理、理論,去接近信心者的人格吧!
○ 投胎為貓、狗的話,無法聽聞佛法,思之,慶之。
○ 不知是誰說人類是萬物之長,會說謊的動物只有人。
○ 龍樹菩薩說:「人若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正定聚)」。不念如來的功德,只是想要獲得信心,當然不行。
○ 聖人說天親菩薩的精神曰:「誓願之尊號南無阿彌陀佛,是為我們的真實功德相」。如來是名號,名號是如來。
○ 信心是開於火中的蓮花。
○ 唯可信高僧們之說,這是信心。
○ 狂人不知自己是狂人,愚癡的人不知自己愚癡,凡夫不知道自己是凡夫,真是傷腦筋。
○ 浮萍(瑞劒老師自謙之語)呀,隨波逐流,有自由。
○ 即使是寶貝,埋在沙裏的話,無有價值(若無力用,寶貝即不為寶貝)。
○ 佛法,一個教法幾十年,思念恩師,緬懷雙親。
○ 知識通同行,千遍萬遍地,耳朵聽慣了。
○ 聽聞凡夫成佛,嚇一跳,又再嚇一跳。
○ 想往生淨土去享福,一想到還相回向也很辛苦時,就不想往生淨土了吧。
○ 佛法,如來大悲的大活動,往生的話,大悲傳普化,愈加忙碌。
○ 七月呀法喜(花名)竹葉我喜好法嗎回顧看看。
不 可 思 議
天地萬物,不可思議。「不思議者,不知其所以然,然者不思議」(僧肈)。天地萬物,不是神造,不是從什麼出生,不是從何時開始,不是何時結束,是「空、假、中」的三諦圓融之相,是無始無終。不論人怎麼想,學者怎麼想,也想不明白。因此說不思議。
天地萬物是不思議,在佛教講五種不思議。
願 力 無 窮
本願,聽到耳朵都起繭子了。但是,「心」
如何呢,則不清楚。好像似懂非懂,心中常常
「朦朦朧朧」,蓮如上人憐憫此說本願之意:
「願力無窮不思議罪業深重亦不重
佛智無邊不思議散亂放逸亦不棄」
這是本願之意。
這首若懂的話,往生極樂;不懂的話,則不墮地獄不行。依這一句話,很多人獲救了。
那個人、這個人、那家寺院的坊守亦住溫暖的安心而往生了。啊!真可貴。一天拜誦三遍,朝也誦夕也誦,試試看。如此持續一個禮拜、一個月的話,就能明朗吧。

一想起過年 有歷史性的寺院的

坊守年四十 尚年輕的年齡。

人正當盛年呀菊之花 花香猶未褪時

無常而得肺病 隨無常之風而逝

一想起真可憐。

唉!臨終的狼狽相 邊流淚邊呼天喚地

使目睹者無言以對真可怕呀

「生於寺院嫁到寺院

到三十二歲為止 沒有發自內心向如來

雙手合過掌 所造的罪業現世即報

化為噩夢來現前 牆壁和天花板來夾攻

依病苦和業苦 思及火之車於有生之年

今天明天會來時真恐怖呀

在銅鐵的地獄火苦之前

兩個孩子的可愛 此時亦不覺可愛

真正可愛者是這個我恐怖者是那個地獄

請您請您教我往生極樂之道」

雙眼垂淚兩手合掌 那姿態令人同情

「回想起八年前 聽您說過願力無窮的開示

聽了約十五分鐘您的開示留於耳畔

從那之後終於知道

如何向佛合掌了 別的話我不需要

只有願力無窮 請您再開示一次

願力無窮的內容 救救掉到地獄的我」

這是嚴肅緊要的關頭 沉痛斷腸的懇求

被這懇求之言打動 我常常拜訪她

在病床邊講願力。

我同她說「慈親慈親如來佛

不需要當外人 看眼前火之車來現

願力無窮一詞中 只見所積的惡業

瞬間化為涼風 蓮花聽吧吾友法友

佛語不虛妄。祖師是如來的使者

本地是彌陀如來 依如來的派遣來的如來

和讚的一句勝過八萬的大藏經哦

依一句即滿足萬劫之饑渴

亦因聞此一首得滿足

請聽本願是 慈親心大慈悲心的結晶呀

佛智的不思議 佛力連大誓願力亦是

「等著你喲」「 請直來」大悲的慈親呼喚著

為我們等待的淨土哪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哪需要什麼禮物呢聽懂知道記得也好

聽聞千萬場的開示也好

若不知「等待我的慈親」

此一事實的話 什麼意義也没有

等著汝哦 等著汝哦在淨土

大悲的慈親在等著哦 別哀嘆罪業重喲

因是等著我的「慈親」故 即使是心亂如麻

從不捨棄。事到如今來不及了

因病苦無法好好聽聞 唯有慈親

「等著喲」此事不論聽與否

依真實中的真實 無有絲毫虛假

被等待真歡喜 往親鄉 大搖大擺地去吧

我雖没有力量 願力無窮故

罪業無論如何地重 心無論如何地亂

佛智無邊故 真的是就這樣地

往等著我的淨土 手牽手地抱著我

被有力的鋼索拉著 容容易易往生的幸福

萬劫一次的幸福呀。

絞盡腦汁 熱衷於智慧和學問研究

結果依自力的計度 墮落地獄的人們

多如山海的世中 發現「一生造惡値弘誓」

和「等著汝喲的慈親」 容易往生淨土的汝

這幸福是世間無上的幸福喲 南無阿彌陀

用一生今一度知道「等待的慈親」的妙好人

上上人和分陀利華諸佛菩薩也讚嘆

「待」的一字 勝過八萬的法藏同時入手

那樣的寶喲若知「待」之一字

安心、信心、信仰説 這些都嫌多餘了

文字言語皆忘了法理法門教相

什麼也不知 却滿足滿足大悲的慈親

無窮的願力功勞顯於「待」汝中

佛智無邊的所有示於待迎之中哦

唯有感恩呀。

一知等待我的慈親時 真歡喜南無阿彌陀

這頭腦即使多聽聞 頂多只是亂糟糟

記再多又如何 成了學者地獄必定

什麼也記不得 不想帶著罪障就那樣地

罪的有無 任慈親往生到等著我的淨土

方是生到人道的價値哦

忘的話 就忘了 即使忘了 有不忘我的慈親

慈親在 没問題 如此説我依然是

什麼都不知的呆鳥 往待我的慈親故鄉

只有故鄉喲 令人想念此外什麼也没有

現在的苦今暫受 終於在飄花的淨土

與善友携手共樂咦 那月亮好圓哪

雲也好 霧也好 皆被願力之風吹走赤裸裸

啊啦真有趣呀 真歡喜

心中有如天空的明月一輪哉」

一談再談願力無窮書贈吾友

貼於門框上與六字並列示法友

望見又能在佛國相見微笑安詳地

念佛的氣息不絶。

○ 莫悲傷不想離別法之友

若思還能在彼國相見(古歌)

○ 露身雖這裡那裡地消失
心是相同的花座喲(法然上人)
○ 看著我護著我等著我(瑞劒)
教 行 信 證 拜 讀 記 (五)
九十二歲瑞劒
119. 題號的「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十字,能頂戴為南無阿彌陀佛最好。貫穿教、行、信、證的是南       無阿彌陀佛。教若深掘一看的話是南無阿彌陀佛,行、信、證也皆是南無阿彌陀佛。
     為何能如此説呢?拜見總序説的「敬信教行證」、「專奉斯行,唯崇斯信」則能明白。
120. 為何題號是「教行證」(三法門)而本文為「教行信證」(四法門),這是何緣故呢?三法門云         「法體圓成門」,即示救度衆生的安排在如來的手中已完成了。四法門云「機受趣入門」,即示要往       生得依「信心」喲。
121. 拜見存覺上人的注釋書《六要鈔》,就教行信證,説「教」是《大無量壽經》,是我們的所依。         「行」(名號)是衆生所稱念,故是「所修」。
     「證」是涅槃的極果,是衆生所悟,故是「所得」。
122. 若問「南無阿彌陀佛,衆生是聞,還是稱念呢?」。要往生,《大經》説:「聞其名號,信心歡         喜,乃至一念」,因此是聞。但是淨土宗有人説是稱念名號而往生,這説法不對。「信心正因」故,       名號是聞的,但是若不稱念的話,名號無法流布十方故,於此點,名號是稱念的。又依稱念,聞此之       人得獲信,不可忘記這點。
123. 真宗的同行中亦有不知道信心正因而説稱念往生的人,這是不對的。信心是正因,稱名不是正因,       是非因。因此《御文章》中講不稱念的話無法往生一處也没有。
124. 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叫做「一行往生門」、「信行通攝門」,亦云「行中攝信」的法       門,是稱名念佛和信心一體的教義。
     這就叫「觀經法門」。此時,名號是信的,亦是稱念的。
125. 《歎異抄》第二章有「唯念佛被彌陀救助」,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觀經法門,可説是善導大師、       法然上人的教義。雖是如此,但不可忘記《歎異抄》有提到「應知以信心為要」,這是信心正因的大       經法門。
126. 那要如何頂戴《歎異抄》才好呢?即頂戴全篇皆在講「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最好。又因為第八章       有「念佛,對行者而言非行非善也」、第三章有「善人尚且往生,何況惡人呢」、總結有「聖人説過       善惡二者我一概不知」,因此拜察其旨在教我們本願名號的功德力超越善惡。
127. 有同朋説以為自己已經頂戴信心了,没想到又没了,然後又没了,又發現吾身無論如何都不行,原       來救度這樣無論如何都不行的人的就是本願。他不知道這是徹底罪惡感的機的深信呢,還是安心安慰       最後的王牌呢?還是只不過是發現無法照自己的心意而説的「救度無論如何都不行的人」而已呢?         《歎異抄》的教法是「彌陀誓願不思議,必定救度我往生」之法的深信上的惡人正機。
128. 存覺上人説教行信證的「行」是「所修」(被修)。怎麼修呢是問題。没有信心,只是用口稱念佛       真的是修了嗎?真的修了是信心。有信心的話即是真修了。因此,南無阿彌陀佛不是稱而是信、聞。
129. 《歎異抄》曰:「彌陀誓願不思議,必定救度我往生,如此生信動念想要念佛時,即已獲得攝取不       捨的利益」。這不是因為念佛而獲得攝取不捨的利益。是依信誓願不思議的信一念獲得攝取不捨的利       益的。這個念佛是「信卷」説的「真實信心必具名號(念佛)」的那種念佛。
光海 莊 嚴
倫 理 和 宗 教 (4)
自柏拉圖到黑格爾為止,所有的西洋哲學及宗教,皆是從「有」出發終於「有」。「有」的世界是「差別」、「相對」及「現象」的世界。「空・無我」的世界是「平等」及「絶對」一味的世界。不知「空・無我」的哲學家所説的絶對,是對相對説的「絶對」故,尚還在相對的範圍内。知「真的絶對」之道,只有體驗、實證「空・無我」的「禪定」而已。
禪宗是依坐禪體認「空・無我」的宗旨,問題是耽於五欲造罪不善的凡夫,果真能悟「空・無我」與否,這是令人置疑的。真宗是立於「真空妙有」的「妙有」而説的宗教。
「空・無我」的「空」是什麼意思呢?所謂「空」者,為打破凡夫執着有「我」、有「物」、有「神」、有「靈魂」之迷妄的想法,佛陀為我們開示「諸法皆空」之「空」的真理。一切的罪惡是從「存在觀念」(有的觀念)起「我愛」、「我慢」、「我執」,是為根本而造一切的罪惡。此故釋尊先説「我空」,教不是有個叫「自我」的固定之物存在,這是「我空」的教法。佛陀的教法是,萬物存在的原樣是「空」,「空」的原樣是「有」。自我意識也好、萬物也好,所有凡夫叫做有的東西皆依「因緣」,即因緣相聚而暫時呈現一時的現象而已。現象是無常、變化,此云「諸行(萬物)無常」。物也好,心也好,凡夫日常見聞覺知的一切皆是現象。現象不過是依因緣而現的相,因此佛陀説「依因緣而現相的萬物一切皆空」。此「空」不是相對意思的對「有」講「無」的意思。也不是對「存在」説「非存在」的意思。萬物有的原樣不能説永久地有,這就是所謂的「空」。講「空」,若以為有「空」的存在是不行的。雖講「空」,因為没有「空」的存在,故「空」又是「空」。不論如何重複地説明,因為是「空」,所以在佛教論「十八空」,最後叫「畢竟空」。出於印度思想的「九十五種、六十二見」的思想,是以「我有」、「物有」為
根本思想,因此,釋尊於人間説「我空」,於萬物垂「法空」的教法。此云「人法二空」。空的43
思想,是通大乘、小乘、顯教(真言以外的佛教)、密教(真言)、自力教、他力教、教(依經典的佛教)、禪(不得經典的佛教)等諸部的佛教的根本教義。出現於歷史的虛無思想(Nihilism),是無佛亦無佛法、無菩薩亦無菩薩教、無因果業亦無地獄極樂、無善亦無惡的思想。又也無君主亦無政府的思想,就叫做虛無思想、或「頑空」、「斷無之見」,這是某種外道的思想。在佛教所説的「空」,是為了打破凡夫的「我見」(認為有自我的思想)、「我所見」(認為有自己的所有物的思想)而説「空」的真理。《般若經》所説的「空」云「無所得空」,亦云「不可得」(金剛經),這是講禪所悟的奥義。「空・無我」的意思相當《金剛經》的「不可得」,是大乘的極意。於印度宣傳「空」的思想的學者是龍樹、提婆菩薩,及無著、世親菩薩(三性、三無性之説)。欲深吟味空思想者,可披閲《般若心經》、《金剛經》、《大智度論》、《中觀論》等經典。雖然説「空」,人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成立。分析何處有「我」而談「空」的就叫做「析空」,依直覺而知道的「空」就叫做「體空」。在知識哲學上知道的「空」,是訴之理性知道的「空」,就叫「有所得空」,悟「無我」知道的「空」就叫「無所得空」。今日的凡夫能悟得「無所得空」的人恐怕一人也没有。可知「空」有多難。要言之,大乘佛教
「空」的思想,超斷、脱却一切差別(相對)的執著,不外欲從一切存在觀念的繋縛解脱。在佛教,説「一切皆空」、「畢竟空」,講空魔、空佛,但這不是連雪是白的、炭是黑的之大自然的法爾之「實在」亦空的意思。唯是在教人捨煩惱的原因「有無之見」喲。
坐禪,體得、實證真的「空的智慧」的修行就叫「空觀」。「空觀」的訓練就叫做「修空觀」。不做空觀的修行,唯是哲學的説「我」、「自我」,這樣的「自我」幾乎皆類似「靈魂」的「我」的意思。這種「我」的實在佛陀所否定的。笛卡兒的「我」、費希特的「自我」,因見是實在故是「實我」。但是此時的「實我」,是認識論,又是知識哲學上的「自我」故,不能直接和煩惱圈内的「實我之見」同一而視。話雖如此,這和真言宗所説的「真我」(大我)亦不能同一而視。又彼等説的「我」(自我)是相對的凡夫想像出來的「自我」故,是為凡夫知識圈内的「自我」中説絶對意思的「實我」(實在)故,没有理
由和佛教講的「真我」同一。這是知識哲學上的自我、或是論理的自我、或是心理學的自己。歐美的學者説的「我」或「自我」是「假我」、「妄我」、或是「論理學的我」,不是永久不變的實在。永久不變的「我」在人體中的哪裡也不存在。佛教講的「無我」是真理,「身心一如」故。明明是「無我」,凡夫却誤解作有「我」,明明是「空」,却誤認是「實有」,這就叫做「迷」、「迷妄」。凡夫從迷妄無智造一切的罪,這是佛教的「罪惡起源論」。如亞當的原罪論不足論。歐美人常問人無智的「無明」從哪裡來?自何時開始?但在佛教(般若心經)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從凡夫説的話,是無始無終的無明。聖
者見「無明」不是「實在」。然一般的衆生依「無明」造「業」(惡業),依業受「生老死」的苦惱。
這是佛教之説。佛教之説是「惑」(無明)—「業」—「苦」。為救之,佛陀垂「空・無我」的教法。
笛卡兒説「我思故我在」,費希特對「自我」,又依「自我」立「非我」。要言之,歐美人的思想大概是「有我説」,佛教是「無我説」。又歐美人是萬物實在説(有的思想),佛教是「空思想」。聖書的思想是「神的創造説」、是「亞當的原罪説」、是「三位一體説」。因為宇宙論、人生論有著如此根本的不同,所以論理説亦跟著大有不同。
調査東西各民族的倫理思想,其着眼點是:(一)什麼是善?(二)最高善為何?(三)為何人必須為善不可?着眼於此三點思考之吧。
於是,這可由(一)哲學家所説、(二)神學者所説、(三)佛教所説的三方面調査。(一)哲學家可調査柏拉圖和康德,(二)神學者可調査基督和《新約聖書》,(三)佛教可調査佛陀、《大乘起信論》和《教行信證》。
柏拉圖生於紀元前四二七年希臘的雅典,父親叫做阿裏斯通。自幼時受到良好的教育,夙愛美術。從二十歲學蘇格拉底的教學,委一身於哲理的研究。三九一年的時候,遊學義大利及西西裏島。三八七年回到雅典設立學會,集合志同道合者開哲學的講義。三四七年以八十歲的高齡逝世。
柏拉圖的著書雄渾壯麗,在「對話篇」中立蘇格拉底為主人翁吐露自説。柏拉圖的哲學的出發點和蘇格拉底一樣,志在以明「知見」樹「道德」。此明「知見」而後樹「道德」的動向和孔子的方向相同。和孔子在《大學》説的「在明明德…止於至善(最高善)」相同。
《論語》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又曰:「吾(孔子)十有五而志於學(學大學之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自然的大道),六十而耳順(教的聲音徹心),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宇宙的法則)」,這是體達至善即最高善的境地。佛教亦同,先明「知見」是第一,即於「八正道」,
第一是「正見」、「正思惟」「四諦」(苦集滅道)的真理。於「六波羅蜜」,正見、正思惟相當於
智慧。柏拉圖志在「明知見樹立道德」是正確的。什麼也不知道,只是説要做善事,什麼是善呢,關於「善」得好好的明知見不可。倫理學是「善」的研究。西田幾太郎博士的《善的研究》是本在講以「空・無我」的正確的知見行動吧的書。於柏拉圖,説即應(知見)理想(是宇宙的原理,人類的最高善)行動吧。這是柏拉圖哲學的眼目,亦是倫理學的眼目。就宇宙萬物必須有正確的普遍的知識不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皆在這樣信念下志於學。
哲學和倫理的關係有二,是為哲學而學哲學呢,還是為完成道德而學哲學呢?佛陀釋尊,完成道德,為令人成佛陀(最高善的完成者),説諸種的佛教哲學。後世的高僧們的行止亦同一於之。戒定慧的三學也好,八正道、六波羅蜜的行也好,皆不外是使一切衆生成最高善的佛的手段。若問佛教為何,是「教」、「理」、「行」、「果」,又是「信」、「解」、「行」、「證」。此中,「教理」指對真理培養正確的知見。「解」者,是亦正確地知見、解了宇宙的普遍的真理。柏拉圖説的「先得知見樹立道德」是正確的。看日本現代的宗教,興於新興宗教名下的成千上萬的宗教,可説從正確的「知見」出發以完成道德為目的而行動的宗教幾乎没有一個。這就叫做迷信,現在日本陷於「迷信國」。
柏拉圖認為,吾人感覺的對象既是生成流轉的話,從感覺得到的知識亦極變化。變化無窮的知識不能説是真的知識,真的知識必須是從持有普遍性、常住不變的真理顯現來的真知識不可,這是柏拉圖的想法。此常住不變的真理,柏拉圖名之為「理想」。
慈光 中 的 生 活
生活於如來的慈光中的是念佛的生活。身心受如來的慈悲生活的話,無怒、無謗,亦無不平不滿,心常平和,是為健康長壽之本。忘記如來的慈悲,陷於人欲的生活時,則有怒氣、鬪爭、怨恨、嫉妬、寂寞。一貫地施慈悲於社會生活的話,無後悔亦無怒。人欲冒出,想要得到什麼而不如己意的話,就會生起種種葛
藤。光是給與的話是平和的。因此,對方生氣的話就讓他去生氣吧。給與的生活是托福的生活,這是慈光中的生活。忘記之,不實踐之時,人生會有葛藤和悲哀。比慈悲尊貴者没有。不論人説什麼、誹謗什麼、生氣什麼,從慈悲心行動的話,又有什麼不好呢?
編 集 後 記
去年八月,接著西德、瑞士之後,歐洲的第三號在英國最初的淨土真宗佛教教會,於當時的本願寺門主大谷光照師臨席下成立了。擔任創設之的主角傑克・奧斯汀氏(現任教會會長)在去年九月初來日,逗留至十一月。氏這次是為了兩個目的來訪問日本:「一是為了得到過去二十多年來以書信指導大乘佛教的精華真宗的「教義與安心」的瑞劒老師的面授,一是為了敬慕宗祖親鸞聖人,在本願寺接受得度」。
氏來日後,大多時間皆在稻垣老師的住處起居,接受老師的指導之餘,跟著老師同行至各支部的法雷會出講,神戸市内是不用説的,巡廻廣島、奈良、彦根、大垣等地,也實際地接觸到諸同行們,全身地感受七百年來脈脈相傳的法水。
氏也向我們大家説:「日本的法雷會的大家非常地幸福,能依止到稻垣老師這樣的良師,而且能常常有機會拜聽到稻垣老師尊貴的開示。還有日本有許多佛教的設施—寺院,有許多好的佛教書籍」。比起去年剛成立不久的英國真宗教會的人們,我們身在福澤中却不知自己多麼的有福報。透過奧斯汀氏的談話,重新地慶喜生為日本人的可貴,同時亦被深感稻垣老師的恩惠。
氏現在於本願寺參加得度的習禮,期待其歸國後,身為真宗僧侶的他於彼地奉戴聖人的精神,為弘宣大悲而活躍。
十月二十三日(瑞默)
無 量 壽 經 優 婆 提 舍 願 生 偈 註 (四)
婆藪槃頭菩薩造 曇鸞大師註解
稻垣最三(瑞劒) 稻垣瑞雄
四、第三念門:
作願門願生安樂國此一句是作願門。天親菩薩歸命之意也。其安樂義具在下觀察門中。
問曰。大乘經論中處處說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云何天親菩薩言願生耶。
答曰。說眾生無生如虛空有二種。一者如凡夫所謂實眾生。如凡夫所見實生死。此所見事畢竟無所有。如龜毛如虛空。二者謂諸法因緣生故即是不生。無所有如虛空。天親菩薩所願生者是因緣義。因緣義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謂有實眾生實生死也。
問曰。依何義說往生。
答曰。于此間假名人中修五念門。前念與後念作因。穢土假名人淨土假名人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前心後心亦復如是。何以故。若一則無因果。若異則非相續。是義觀一異門。論中委曲。釋第一行三念門竟。
第三章. 後二念門附錄
一、釋名
次成優婆提舍名。又成上起下偈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此一行云何成優婆提舍名。云何成上三門起下二門。偈言我依修多羅與佛教相應。修多羅是佛經名。我論佛經義與經相應以入佛法相故得名優婆提舍。名成竟。
二、釋文
成上三門起下二門。何所依。何故依。云何依。何所依者。依修多羅。何故依者。以如來即真實功德相故。云何依者。修五念門相應故。成上起下竟。
三、釋術語
修多羅者。十二部經中直說者名修多羅。謂四阿含三藏等。三藏外大乘諸經亦名修多羅。此中言依修多羅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羅。非阿含等經也。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