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二年三月法雷音第 (27號)
卷 頭 言
信心之德則是名號之德,是誓願力所使然。
總序之文曰:
「難信金剛信樂除疑獲證真理也」。
《文類聚鈔》曰:
「萬行圓備嘉號(南無阿彌陀佛),消障除疑。」
彼此對照可得其意。然很多的聞法者,聽到只要獲得信心的話就能往生,就急著想早點獲得信心,於是不
知不覺宿著自力運想的計度。
當流與其想得信心,不如聞名號的由來,那是信心。此謂「聞即信」。
聞的原樣恭敬心湧起,不是在心中思慮計度。
九十四歲瑞劒
信心銘(27)
所謂「聞其名號,信心歡喜」,名號如何聞呢?用耳朶聞,不用心聞的話,不能說是聞了。願生心沒有,
即使聽聞了,那也是吹原野的風,聞亦未聞。聞名號,要用必墮無間之耳聞。
自己是無法想「必墮無間」的,要如何才能那樣想呢?因為不知因果故,因為以為不會死故。
名號聽聞再聽聞,也還聽不見,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有想聽聞求往生、信了求往生、稱念了求往生之
自力的心故,用自力是捉不到他力的。
名號如何聽聞呢?「不知道」、「不懂」。「不知道、不懂」的話,不行喲。
名號如何聽聞呢?被南無阿彌陀佛搓圓的人的話,會這樣答吧:「聽聞了也不能說,聽見了也不能講,沒
聽聞也不能說,沒聽見也不能說,一切慈親最知道。」
說汝「聽到名號」、「聽見名號」,那是「聞心」。「聞心」殘餘的話不行。
「聞心」,指什麼呢?指我聽到了、我認為,想「這樣行了」的自力心,謂「聞心」。
聞名號,是指「聞佛願的生起本末,無疑心曰聞。」
那是開山聖人的話,無絲毫的錯誤。有時問是誰聞「佛願的生起本末」呢?「是我」。「我」出頭時,是真是假不知道。
不想「無法聽聞的事被聽聞了」嗎?
所謂「聞名號」,是指遇到萬劫亦難聞的南無阿彌陀佛,謂聞名號。被遇聞名號,和遇如來是一樣
的。
聖者做觀經的修行,於生時能觀極樂莊嚴,觀佛身。依「見佛身者見佛心」,能往生,但是我等凡愚,「聞其名號」地被遇名號往生的。在此意思上,「觀」和「聞」一樣。
被自利利他圓滿的正覺的南無阿彌陀佛包著,「啊!啊!」地驚名號,「啊!啊!」地成為讚嘆名號之
身,是為「聞名號」。知道文字的講釋的不是「聞」。
聞名號,是指聞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名號,在地獄中遇到佛那樣的心情,忘己,遇南無阿彌陀佛之如來,
謂「聞名號」。
從「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之大安心誕生。此大安心謂「信心歡喜」。
信心歡喜的大安心、大慶喜心,讚嘆如來、讚嘆名號。其讚嘆之聲是念佛。「想稱念往生」的是自力。
為往生極樂,認為稱念佛是必要的條件的是「稱名正因」之邪義。
聖人於《文類聚鈔》說:「稱名即憶念,憶念即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被南無阿彌陀佛搓圓,
被成讚嘆南無阿彌陀佛之身者,此聖句能自然地頂戴。
說教聽聞再聽聞,雖是明白了,但是却沒有歡喜,無法安心,這樣的人很多,要怎麼辦呢?那是因為忘記
名號、忘記如來、不知是如來方面成就眾生的往生故。不知往生是依正覺的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故。既不是依自己的「安心」被救的,也不是依自己的「歡喜」被救的。那樣的人是不知「法體成就」、「二利圓滿的正覺」的人。
隨想
九十四歲瑞劒
○ 罪惡感,有深有淺。機的深信這樣深的罪惡感,其他宗教是絶對看不到的。新約聖書說「心淨者幸也,其人能見神。」凡夫的心即使磨百億萬年,「愛憎」和「我執」無法捨。「我執」和「愛憎」不捨的話心不能說是「淨」了。今日的凡夫即使千億萬年修行戒、定、慧三學、做六波羅蜜的修行,心無法變淨。因此說「心淨者幸也」等話,好像有這樣的人的說法,只能說那是非常膚淺的罪惡感。和機的深信的罪惡感有千萬里的距離。
○ 親鸞聖人說:「地獄是一定的去處。」
善導大師說:「無有出離之緣。」這是落切之相。沒有落切到此處的話不是信心。
○ 落切的是信心。追著信心這影子的話,不論到何時也無法追到影子。
早點落切,徹底的落切最好。「落切的話浮時也蓮之花」即使聞法,想要早點獲得信心的心充斥故,即使聽聞三十年、五十年,機的深信無法出來。機的深信沒有的話,法的深信也沒有,即本願很可貴也沒有。機的深信也沒有,法的深信也沒有的話,不得不說信心皆無。這樣子,迷迷糊糊地過日子的人很可憐。
○ 所謂機的深信,幾億萬年做自力的修行,成「無有出離之緣」的是機的深信。在御安心上,「我為善」地著眼於自己的善的話,離機的深信尚千萬里。「思我為善的心」,在聖道門講的話,是皆惡。連這點都不知的人機的深信不可能。必須要更深刻地反省自己才行。
○ 親鸞聖人在《歎異鈔》說:「善惡二字皆不識也」,是說的凡夫的善皆是惡呀。
○ 信巻曰:「然從無始以來,一切群生海,流轉無明海,沈迷諸有輪(迷的世界),繫縛眾苦輪,無清淨信樂,法爾(元本)無真實信樂。是以無上功德(如來的功德),難叵值遇,最勝淨信,難叵獲得。一切凡小(凡夫),一切時中,貪愛之心常能汚善心,瞋憎之心常能燒法財。急作急修如炙頭燃,眾名雜毒雜修之善,亦名虛假諂偽之行,不名真實業也。此虛假雜毒之善,欲生無量光明土,此必不可也。」
此相,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地從心底頂戴的謂之機的深信(以上是信樂釋)。至心釋、欲生釋,亦同。世界中的宗教,如此這般講真實,如此這般深的罪惡感者,其他無法看到。
○ 在廣島地區,每天可以看到來寺院聞法的人,得到機的深信的人,很少。得到機的深信的人,必是得到法的深信的人。
○ 偉大的人出光明嗎,不然。機的深信的人,不論從哪裡看,光明皆普照著。機的深信是佛心故。
○ 機的深信沒有的人,不是卑下就是憍慢。既不卑下,也不憍慢的人,有深度很好。信神的人,不像真宗的信者般有内涵。真實的信者,真實的學者,持有偉大的人格。被其大人格打動的是信心。信心獲得之道,被大人格打動以外別無道。
○ 人類雖然說是凡夫凡夫,是持有人格者。救有人格者必須得是大人格者才行。講修行修行,淨是修行著的人,自己的心底總有著什麼不足感。自力的修行不行說的是此處。
○ 教.行.證三者中,自力的教.行.證有的時代叫做正法,教.行有的時代叫像法,視末法只有教,無行證的是傳教大師和親鸞聖人。在禪宗,出現了道元禪師之偉大的禪師,那不是像我們一樣是凡夫,是佛的再來吧。
正 信 偈 的 真 髓(10)
「正信偈」和、「和讚」、《教行信證》,同樣是「五願開示的法門」。
全部揭載七高僧的教義,結語「往生」是「唯信正因」喲的御聖教。
通過七高僧,「唯信正因」一貫而同一。這是不可動的鐵則。然,值述「下四祖」的教義時,上三祖表「正定之因唯信心」,下四祖表「極重惡人唯稱佛」。若以為七祖各自信心不同的話,那是非常大的錯誤。大經法門的「信心正因」和觀經法門的「念佛往生」不是根本的不同,依《教行信證》研究的話,雙方是一致的。此研究是「宗學」(真宗學)。
是如何地一致呢?聖道門皆攝於「定善」(禪定、坐禪)和「散善」(道德和戒律)。這來到淨土門,於《觀經》,始於「定散行」,終於「念佛」。
「念佛」更進一步,來到《大經》,為「信心正因」,如來的本願始滿足。
是「本願一乘」的自然展開。即從《大經》之本垂《觀經》之末,末之《觀經》歸本之《大經》是自然。善導大師原本即知道此,應時勢暫依《觀經》立宗教,其根本精神是在《大經》。
善導大師曰:「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往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本願業力,增上緣(往生的強大力量,本願力)。」識破善導大師的根本精神,立宗教的是,親鸞聖人的大經法門即「教行信證」的宗教。教行信證的宗教,是「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信一念)。
如上述的次第故,「正信偈」的源信和尚段,說「極重惡人唯稱佛」,講「極重惡人」,誰都會在口頭上說,但是一見到妙好人傳,就想像那個人一樣。那不行。成了妙好人又如何?「極重惡人」,不是像妙好人那樣美好。妙好人傳就像藥一樣,許多人由於它而中毒。此處有「唯稱佛」,源信和尚的真精神是信心正因。此事在下面「正信偈」之文可知。
我亦在彼攝取中煩惱眼不見障雖大悲無倦常照我《觀經》有「隱顯」。「隱」之義者,文字裡含的真精神謂「隱」,表面文字的意思謂「顯」。今之正信偈之句,是據《往生要集》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我亦在彼攝取中,煩惱障眼雖不見,大悲無倦常照我身。」之文,依「隱」義,聖人引用下半文,以「信心正因」的信念,這般清楚地說出源信和尚的御信心。
「大悲」深故,「無倦常照我」。「常照我」故,「攝取不捨」,又「光明遍照」故,「攝取不捨」。
「光明遍照」者是什麼意思呢?「總序」之文曰:「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大智的太陽)。」從法說的話,有「無礙光明」故,「無明闇」被破。
與此同樣,「光明遍照」故「常照我」,亦是「攝取不捨」。又,有「若不生者」之誓故有「信樂時至自開發」。光是認為「頂戴信心的話獲攝取不捨的利益」是不行的。因老是執著「…的話」,所以才無法得決定心。忘己,仰「若不生者」之誓願;忘己,「光明遍照」,仰、仰、仰切「無礙光明」,被確固不拔的本願的呼喚聲完全卷起,那就是「真實的信樂」(真實的信心),是「攝取不捨」。「忘己」者,是
指想也好、知道也好,無論如何也無法往生之落切的徹底處。
一落切,「大悲無倦常照我」一樣事足矣。「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一樣事足矣。「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誓願一樣事足矣。此謂「信心歡喜」,謂「慶喜金剛的信心」,謂「一念慶喜人」。可和天親菩薩的「一心歸命」合併思考。「極重惡人唯稱佛」的真精神,是「我亦在彼攝取中」。「行卷」曰:
「阿彌陀佛有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遠見力、天耳遥聞力、他心徹鑒力、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
如來有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故,極重惡人才獲救的。「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一句,治萬劫渴。
教行 信 證 拜 讀 記(21)
285. 真宗,講「惡人正機」,說惡人是救濟的對象,以此為口實,越發不關心倫理道德的人很多。
講「知造大罪,小罪亦莫犯」的是佛教的教訓。
立於信心的極意「機的深信」的立場時,「思.不思皆妄念,造.不造皆罪體也」之自覺會被給與。依
此,最好知真宗是「超倫理的宗教」之旨。
「知造大罪,小罪亦莫犯」指的是,從信心上看做人要謹慎。隨心所欲的放縱惡意惡行的話,被世人排
斥,好不容易的佛法無法弘傳。為佛法學佛法,為佛法不得不慎身。
286. 仰切本願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人,就往生,是「惡亦不恐」(歎異鈔),但是在社會生活中,必須要畏惡,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也必須謹慎地過日子才行。揚言「做惡也沒有關係」的是,謂「惡無礙」的異安心,那樣的人無法往生。從以前唱導「異安心」之徒輩,不論任何時代、不論哪裡,也都會成群的出現。有學者數過「異安心」的數目,據之,大概分有一百二十種類。
287. 無信心的人叫做「無安心」,信心陷入邪道的叫做「異安心」。到寺院已聽聞佛法二十年、三十年了還沒有頂戴到信心的人叫做「未安心」。
宗教雖多,如淨土真宗,深深往下掘,細細地檢討,高高地著眼,深刻地反省,徹見吾機是「無有出離之緣」的宗教,是其他宗教所無法看到的。
基督教,首先是文化人信奉的大宗教之一,比較基督教的「信仰」和真宗的「信心」的話,會發現基督教的「信仰」依人而有不同、祈禱的種類有種種不同、罪的自覺尚很膚淺、其救濟論(贖罪論)違反因果的道理等。其他宗教亦如此推之可知。
288. 基督教,有「教會史」、「宗教哲學史」,講到基督教的教義派別之多,其數驚人。光是在美國,分派就有五百以上。自力的宗教,人類的機類千差萬別故,因此教義的派別也跟著千差萬別。紀元1517年,在德國的路德的宗教改革下,分為新教和舊教(天主教)。
1641年加爾文教(派)出現。其後,「汎神教」起,「理神論」起,1859年,達爾文著作《物種起
源》,「進化論」掀起,地學和天文學等科學,日進月步地發達,同時哲學迅速地進展著。
1879年英國人羅素創立了分析哲學。西曆紀元二年,耶蘇.基督誕生,自此以後約二千年前,基督教始立,其間,基督教實受到了水火的洗禮,克服種種萬難終至今日。
289 基督教的教義,不與時代共變遷,不動的教義是,
(一)全智全能的神造天地萬物。
(二)罪的起源,是因為亞當背叛神的命令。
(三)基督是神子,為了背負人類的罪消失於十字架上。
(四)基督復活了。
(五)信者得永遠的生命。
(六)信者死後復活入天國。
(七)批判之,彼宗教是:
(1)不知萬物的不生不滅,(2)不知三世因果。(3)不知迷悟染淨的因緣。(4)不知色即是空的真理。(5)不知佛性。(6)人無法成神,其他。
290. 聖人曰:「信樂彰於願力,妙果顯於安養」。不焦慮要獲得信心,寄存在「願力銀行」,亦安心、也確實、也容易,能快速地顯妙果。因為要把信心往我的心中放所以行不通。這樣那樣地談理論不行。因為要救我所以我獲救。因為不死於罪,所以無法活於本願。學者落於學問的沼澤,同行則是為了想「知道了往生」而勞心勞力。找到良師,哪個皆被救。
291. 俗話說:「賣鞋子的没穿鞋」,開餅店的孩子不喜吃餅,諸如此類,大的寺院成為觀光客的遊覽道場,僧侶淪為趕經懺、做佛事的人、佛具店無佛壇、僧侶無信心、說教師忙於救度人、住持,沒有時間讀聖教。這樣的話佛法無法弘開來。僧俗共決心吾身救一人,像在非洲的正中央蓋一座寺院一樣,自信教人信地奮起勇猛心,為佛法,弘宣佛法。佛教徒的人數,雖然年年増加,真的佛教沒有歲歲式微嗎?
292. 親鸞聖人的態度,是「至心信樂忘己,歸無行不成的願海」、「以己行兼為化他之要術」、「一息不追,千載永逝」。「忘己」者,不是説捨罪惡感,是於本願力之前「善惡二字皆不識」,是「念佛為行者,非行非善也」的意思。忘己的宗教,唯獨淨土真宗。「無行不成的願海」者,指「南無阿彌陀佛是信心呀」。「以己行…」,指「啊!真感恩呀,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地稱念的原樣是無上的說法的意思。「一息不追…」是指「死的話聽不到佛法喔。」
光海 莊 嚴 倫理和宗教(15)
宗教,有宗教的領域。倫理學,不被絶對權威者(神或佛)干涉,依人獨自的智能輪自由意志,自由地檢討人的善惡和其結果。佛教是由佛說提唱的宗教,佛陀,說人性中有「佛性」,斷定不論什麼樣的人也有可能成佛,又佛教倫理說各自所有的佛性光明。雖然是佛,絲毫也不干涉人的苦樂、業報的真理。
一般的倫理學,和佛教倫理的相違點在何處呢?佛教,不論是什麼教法,皆說「轉迷開悟」之道。換言之,佛教說「迷悟染淨的因緣」。其他的一切宗教也好、倫理也好,皆不說此。一神教、多神教、汎神教,皆不說之。唯有佛教說之。不知「迷悟染(惡)淨(善)的因緣」者,不能說是佛教徒。
倫理學,僅於現世說人間善惡的因緣。孔子的儒教等,即是此類。基督教(一神教)和日本的神道(多神教),說現世和未來(死後),又說「天國」和「高天原」。佛教說「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的三世。又說「迷」和「悟」的正確的因緣。佛教的倫理,於律宗極詳細深奥。
於禪的倫理,是絶對、最高。第六祖慧能,對同門的神秀說到悟之道,唯一條,那是「不思善.不思惡」。
這不是指「息惡修善」之相對的倫理觀,是「不思善、不思惡」故,是教超越善惡、絶對界的真智(悟)者。只有相對的認識、相對思惟的人世界有「善惡」、有「有無」、有「苦樂」、有「取捨」、有「一多」、有「選擇」、有「長短」、有「生死」、有「佛凡」、有「迷悟」、有「男女」、有「生老病死」。大自然的絶對界沒有那樣的差別,只有一味平等的大自然。
大自然界,是相對的原樣絶對,絶對的原樣相對。此謂「絶對矛盾的自己同一」宇宙萬物是如斯者。不應
說是神造。《般若心經》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這是穿天地萬物的真相的聖語。神的創造說真呢?《般若心經》的聖語真呢?學者應須仔細地檢討。
於淨土真宗,宗教(真實的信心)稱為「真諦門」,倫理的方面謂「俗諦門」,標榜「真俗二諦」為其宗教教育的根幹,但從淨土真宗本來的真意義說的話,教真俗二諦不是本來的目的,教「真諦門」(真實的信心)是本來的目的。得《大無量壽經》的真髓(信心)的話,世間道德(俗諦門)自然能被實踐。即「真諦」是主,是根本。
俗諦(倫理的方面)是從,是末。社會的見的話,是「真俗相資」的宗教,亦是二尊的教意。
從本來的真意義說的話,「真俗」不是二諦,應説是一諦。最近,若問真宗是教什麼的宗教呢?有人說教
「堅強、正確地生活」的是真宗,那不是真宗的本義。真宗的主眼點,不論怎麼說皆在徹底「真諦門」(真實的信心)。
就第六祖慧能「不思善.不思惡」之大乘佛教的「絶對善」(最高善),歐美的倫理學者恐怕也無法理解吧。
想見大乘佛教的倫理觀的話,一邊立於《維摩經義疏》的「無我、無造(造善惡者)、無受者(受善惡行為者)」之般若「空」(真諦)的立場,同時若沒立於俗諦「有」的立場好好吟味「善惡諸業亦不亡」之語的話,無法知道大乘佛教的倫理觀。依《勝鬘經義疏》看,有:「如是,如來法身(即宇宙萬物的絶對真理ー法性法身)不離煩惱藏(無明煩惱.惡的根源),名如來藏(在眾生的心中,即萬物的絶對真理,隱的法身謂如來藏。
眾生心中的佛性,又指真如)。」在一神教,講神造萬物故,不得不說善惡的根源也在神。「善的根
源」,大致可以說明,但是惡的根源,無法說明。在大乘佛教,立於般若「空」的立場(真諦),否定善惡的實在,同時立於「有」(俗諦)的立場,肯定善惡.業報,之謂「真空妙有」。「真空妙有」,是法界(大自然)的真理。在「真空」的立場說時,萬物有的原樣是「空」,之謂「色(萬物)即是空」。在
妙有的立場說時,謂「空即是色」。
佛教倫理,若不知「真空妙有」的哲理的話,無法說之。
在《法華經》的立場說倫理時,不得不舉天台宗的宗教及哲學。《法華經》的真髓,是謂「諸法實相」(方便品的哲學,萬物不生不滅)、「一念三千」(一片的意識具三千世界)、「一心三觀」(於一心中見萬物的空.假.中的真理)、「三諦圓融」(萬物是空、是假(現象)、亦是「中道」)的真理。是以「般若」的空思想為根幹的思想。
又,語大乘佛教的倫理時,不可漏掉的點是,於《維摩經》、《勝鬘經》及《法華經》的「佛陀觀」。看「西洋哲學」和「宗教」時,解說「神者為何」的問題的話,其倫理思想亦跟著了解一樣,於大乘佛教,解「佛者為何」的問題的話,其倫理思想亦跟著明白。
神和佛最大的不同點是,「神」是全智全能,是天地萬物的創造主,是支配者。「佛」是悟天地萬物的「不生不滅」的人,亦知「業道自然」,救濟眾生令成佛。因此,大乘佛教的倫理觀,是與法界自然的普遍的真理合一的倫理觀。
法 雷 通 信 (一)
瑞 默
讀者的大家、會員的大家,近來無恙否?世界性的天氣異常,特別是日本列島於持續不斷的暖冬,在不知寒中一、二月已度過,不知不覺已邁進三月了。再不久春天的脚步將來,山嶺原野將會換上春裝吧。在此送上法雷27日。
前些日子發刊的瑞劒老師的大著《死的解決》,在出刊後受到非常好的風評,雖然直至今日依然有人來
請書,不過,很遺憾的是已經絶版了。這次應大家的要求,改版將字體放大,並加上假名的注音。接著將出版的《死的解決》(第二卷),亦準之大小出版,原稿已交付文昌堂書店,與第一卷目前正在排版中。敬請期待、支援。
法 雷 通 信(二)
瑞 覺
淨土真宗的殊勝,在不是拿教條(或戒律)強迫人要如何如何做,沒有怎麼做會怎麼樣等等,是把慈親的悲心傳達給人,完全是讓有心求出離的人,「自動自發」地做自己該做的事。
想出離生死嗎?若是不想出離的人,儘管可放逸地去看電視、去玩電腦,去墮落去;有心求想出離的
人,自然會自動地去頂戴拜抄聖教,這就是「法爾自然」,沒有一點勉強。
被自動自發的力量很大,而且持久。因為是為佛法而佛法,想清楚自己要不要再輪廻?要不要再生死苦
海中流轉?那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阿彌陀佛一心想救我們,怎麼救都有說,就是沒開條件說汝要怎麼怎麼樣我才要救汝,是無條件地救度,
所以人才會如此賴皮、如此自甘墮落…。
善知識.善同朋很重要,當我們隨著無始以來的習氣走時,善知識.善同朋會拉我們一把。請問汝身邊有
善知識、有善同朋嗎?有的話,是世間最快樂的人,因為持有善法友故。
無的話,是世間最貧苦可愍的人,因為走錯路都沒有善友可告知。
源信和尚的母親的話:
「…為一夕之名利所縛,實是愚中之愚,為同樣迷執於夢世中者所讚譽,名聲周知,有何用乎?…」
沒有遇到宇宙的真理的話,即使在娑婆名利雙收,人依然無法得到生命的滿足。人不論有名氣與否,心中
若無慈親,若無佛法的光明,都是很脆弱的存在,遇到人生的逆境,皆是不堪一撃。
願同朋們珍惜所聽聞到的呼喚聲,得到難得的人身,若與佛法擦身而過的話,有什麼比這更可憐的呢?
人沒有遇到宇宙無上之寶的話,再如何有名氣,再如何名利雙收,都是「貧苦眾生」也。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