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會簡介
1
最新消息
2
教行信證和歎異鈔的吟味3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教行信證和歎異鈔的吟味第一篇 誓願和念佛七、願力自然的念佛(前略)「唯念佛」,其原樣是不可思議功德力的南無阿彌陀佛,即是誓願力活著,今現在為我們働之相。聖人把依本願力,自力疑心的「計度」盡處,以「唯念佛」表示,不,是如來為我們示現。「唯念佛」之處,無礙難思光耀的太陽發亮著。「無礙光如來」、「阿彌陀慈親」、「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南無阿彌陀佛」地申、呼喚,「誠惶誠恐」、「難能可貴」的想法成為我們的「唯念佛」。「唯念佛」,是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獨立之相。可頂戴是抱著我、懷著我,為我佇立之相。信切(徹底信)本願力,亦是其信心徹底成為本願力之言語,那就是「唯念佛」。此,確實地頂戴的話,在第十章的「於念佛者以無義為義,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故」之意亦能明白。八、歎異鈔和真宗的面目《歎異鈔》的眼目是,從「誓願不思議」到「唯念佛」,再到「以無義為義」而達絕頂。其間,從《觀經》法門的「稱念佛喲」之法門,利索地脫穎而出至《大經》的「聞其名號」「要聞名號喲」之法門,是愉快的過程,是本願力的步調,這是《歎異鈔》一部的眼目。不論是誰看,《歎異鈔》是置重點於「稱名念佛」和「機的深信」之聖教,但好好地頂戴其文字中的御旨趣,不徹《大經》的成就文的「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之意不行。《歎異鈔》如此地引導我們。立於成就文頂戴《歎異鈔》,立於《教行信證》頂戴《歎異鈔》的話,誤讀會少。親鸞聖人立於成就文開淨土真宗。「信卷」曰:「願成就(本願成就)一實圓滿(真如一實的功德寶海)之真教,真宗是也。」九、聞名號往生頂戴《歎異鈔》,講稱念佛往生之御文就是聞名號往生之意,又不歸此處不行。稱念名號也是,聞也是,唯是仰「南無阿彌陀佛慈親」,這是本願力所使然。十、對照《教行信證》《歎異鈔》之中,單「念佛」的文字就出現四十一次。以《教行信證》頂戴的話,細分「念佛」,為了不落為自力的念佛,為了去掉想稱以後往生之凡夫自力的努力而種種地為我們分別解說。故對照《教行信證》,細細吟味地頂戴時,在《歎異鈔》的「念佛」的意義,彼時彼時是如此緣故地恕我能推察,特別難能可貴。不論何者都是如來大悲的利益。十一、稱名破滿和念佛的意義《教行信證》中,如何頂戴「稱名」才好呢,如何頂戴「念佛」才好呢一事明確地極親切地為我們御示著。其中「機和法」、「行和信」、「因和果」,各各三三圓融的妙味洋溢著,是「他力迴向」「無礙難思光耀」的獨働。「行卷」曰:「爾者稱名,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稱名破滿)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信心)也。」(御轉釋)此意思是,一稱御念佛,破我的一切無明,滿一切的志願。這是為什麼呢?因被稱念佛的原樣是南無阿彌陀佛,是本願力,亦是本願力其原樣的信心故。即「稱名破滿」是依威神功德的名號之力、威德廣大的大信心之力破滿(破無明,滿志願)。大悲無礙的光明和本願力,通過我的口,又通過我的心之闇,為我們流行十方之相是念佛、是稱名。故念佛的功德、念佛之力完全是誓願不思議之力、如來大悲心之力,不可思議功德的名號之力。這時候的「不可思議」,指超越科學界限的佛智的神秘、真如界的超越性,即如來大慈悲的世界超越因果。有如此殊勝的意思故,講「稱名」就是「念佛」,講「念佛」就是「正定業」(令往生的慟、因),講「正定業」,就完完全全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地仰心是「正念」,是信心。故正念,其原樣御六字,御六字之外信心沒有,此御六字是正定業。實是愧不敢當。這樣想的心亦是念佛,其信心亦念佛,想念本願力的憶念亦是念佛,顯現於口中的稱名亦是念佛。又念佛,是稱名。即念佛者,是離自力仰「如來的利益」之相。上述的御轉釋,始於稱名至正念為止,滴溜溜地迴轉作釋,這反著轉也是同樣的意思,圓圓地畫了一個圓。這是無礙的光明活著為我們於信心的人格働的自然之相。用頭腦想,這個那個地仔細琢磨的話無法懂,宗教的奧義超越知性。真宗在信心的人格中見其活潑潑的面目。聖人的御言語是聖人,如來隨著本願力活動之相,成為《教行信證》的言語,成為《歎異鈔》的言語,又成為《和讚》的言語顯現。唯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大悲活動之相。議論法門的話,聖人死翹翹,如來躲起來。「卷首和讚」曰:「彌陀名號續稱念 信心真實獲得人 憶念之心恒不斷 報謝佛恩之思有」這是親鸞聖人之御姿,是聖人大信海的躍動,亦是如來大悲的生命為我們活動之相。因此念佛成「真佛弟子」之相,成正定業,成報恩行,此「卷首和讚」是顯示真佛弟子的「如實修行」(淨土論)之相者。十二、如實修行的念佛「如實修行」指的是,如如來的光明智相,如實修行,即指讚嘆如來的働、大悲的働顯於我的原樣。念佛是讚嘆。又因為「啊!愧不敢當」地低頭的真實信心叫「如實修行」,所以「信心」顯現於口的是「稱名」,是「念佛」,這就叫做「唯念佛」,這亦是報恩的大行,是常行大悲之益。要言之,獲得威德廣大的信心之相叫做「如實修行」。「如實修行」者信心以外沒有。學佛法,是依如來的本願力仰本願力,那就是信心。仰的話,本願力顯現於口,那就是念佛。這「徵兆」是「思欲稱念佛的心」。十三、「行」的御轉釋聖人於《教行信證》(行卷)說念佛曰:「云專念者,即一行,形無二行也。今,『佛(釋尊)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阿彌陀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念佛),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大經下卷)。彌勒付囑之一念,即是一聲,一聲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一行,一行即是正行,正行即是正業,正業即是正念,正念即是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也。」我們是「唯念佛」往生,唯信往生。阿彌陀如來成正覺時,自始於大悲的心中抱著我勵修行,願行成就,曰:「俺成正覺,成云南無阿彌陀佛之佛。因此俺正覺大悲的血液通到汝,以那血液汝亦成佛,必定成佛。俺(如來)信此。汝往生成佛之相映於我的正覺之鏡的是俺的正覺。一起成佛喲」之相是南無阿彌陀佛,是「唯念佛」。如來本願大悲之腹中宿著我,兆載永劫的御修行的每一行之中宿著我,正覺之中抱著我故,我從正覺華化生,容容易易地被往生淨土。十四、安心歌原口針水和上曰:「雖是我稱 我聞 南無阿彌陀帶汝去喲 慈親的呼喚聲」大瀛和上歌曰:「極樂之道只一條 南無阿彌陀莫走思案計度的岔路」應深深地吟味。上二首的歌中,「稱名」是「聞名」、是「大道」、是「招喚」,亦是「南無阿彌陀佛」之旨顯露著。十五、本願的意義到底「本願」是什麼呢?那是如來的「言語」,亦是如來的「心」。如來難能可貴,如來以光明和名號救度我們,信心是肝要。聖人於《教行信證》曰:「悲願(大悲之願)喻如大虛空,諸妙功德廣無邊故。」如來的本願是大悲之願,是大悲心的本願,是大悲心的結晶,是發露,是活動,是生命。用御自身的大生命之力想把真生命注入一切眾生的佛心之力,亦云本願,亦云本願力。本願的功德廣大無邊,非言語及筆墨所能形容。此故,枯木同然的我也是,逢遇如來一乘大智願海之春,注入信心的氣息,如來的生命成為我的生命。只有在如來的無量壽.無量光的大生命(南無阿彌陀佛)之中,我永遠地被活著,乘本願力被抱持得以無限地活動如來的活動之大希望。十六、稱念佛如來悲智的大生命尊貴、難能可貴。攝諸善本,具諸德本,以真如一實的大生命(真如)為生命,不,是兩手抱著一切眾生站立的一大生命,那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是真如的正體」(六要鈔)。但是,親心子不知,長時已來,遠離慈親故鄉,我獨自流浪著。慈親尋找、到處尋找吾子,終於逮個正著:「慈親是俺呀,汝之慈親在此處喲」地初見面,這言語、這御相、這臉龐、這大悲心是南無阿彌陀佛。「慈親!」我不自覺地、忘我地,連水火二河(怒與欲)的惡心也好,行為也好,皆忘光,被拉到慈親的身旁。我忘我「慈親!」地叫出聲,那是「唯念佛」。是感應道交、入我我入的妙趣,這在《歎異鈔》反復周到地提示著,《歎異鈔》的念佛是這個意思。忘己地被稱的念佛故,誠是易稱、誠是「易持」的念佛。如來的念力相續、不忘故是易「持」。《教行信證》及《報恩講式》曰:「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已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信卷)「至心信樂忘己,速歸無行不成之願海,憶念稱名有精。」(報恩講式)第十六章曰:「即使對於惡者,若愈加參仰願力的話,則依自然之道理,亦可生出柔和、忍辱之心。關於全部所有之事,於往生者不具敬畏之思,而唯令人響往彌陀御恩深重之事,應常參致思念。此故亦稱念佛也。此自然也。」實是御蔭樣。大慈悲心活潑潑地充滿吾身心。十七、本願的不思議和大悲心本願力為何不思議呢?誓願為何不思議呢?茲有很深很深的真理。法性的不思議、大悲的不思議、佛智的不思議今作為如來的不思議顯現,作為本願的不思議顯現,作為不可思議功德的名號顯現。名號顯諸佛如來的智慧,又持著之。我們,唯只仰無礙的佛智和大悲心的不可思議。聖人曰:「敬白一切往生人等,弘誓一乘海者,成就無礙無邊最勝深妙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思議至德(名號)。」(行卷)成就的名號(果)的功德,甚深不可思議故,本願(因)亦不可思議。本願(因)不可思議故,名號(果)亦不可思議。本願之中含名號的功德,名號亦顯本願的大慈悲力。誠如來不可思議、大慈悲力不可思議、佛智不可思議,佛力難思!誓願之藥,「滅」一切凡夫善惡的「智愚之毒」(信卷)。佛法收於不思議之一語,不論到哪裏皆是不思議。這用自己的知性乘除,沒有「不思議呀」地仰如來大悲的本願力處,佛法死。大慈悲力亦不思議故,像我這樣的人獲救故是不思議,自己都覺得自己不思議。又這樣的不思議居然能被信喲,此亦是不思議。曇鸞大師的《論註》曰:「大慈悲者是佛道正因故。」(信卷)《教行信證》曰:「斯心(信樂、信心)者即如來大悲心故,必成報土正定之因。」(信卷)我們是於信心之中頂戴大悲心,不是從我們這邊稱了、信了,變成善人,安心而往生的。往生的正因唯是如來的大悲心,是無礙的佛智。「謝謝」地低下頭時,那時是如來的大悲心注入時。如來的大悲心外無我的往生,南無阿彌陀佛之外無我的信心。三十、「信卷」之意念佛往生的「唯稱教義」亦從高祖的御指南得其意一看的話,其原樣為「唯信教義」,而「信卷」展開來。念佛也好,信心也好,機也好,法也好,皆南無阿彌陀佛。「信卷」依據「願成就文」將本願的三信(至心、信樂、欲生)歸結於天親菩薩的「一心」(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本願力強烈地示現,如於「行卷」雖然講「唯稱門」,但是可以窺見「唯信門」,於「信卷」敘述「唯信門」,鮮明地闡釋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的真意。三一、《教行信證》的大信心於「信卷」的三一問答,聖人在結尾曰:「故知,一心是名如實修行相應,即是正教、是正義、是正行、是正解、是正業、是正智也。」至此,和「行卷」的御轉釋之文(稱名破滿之文)一起思考,真宗念佛的意義能清楚地頂戴而難能可貴。頂戴深旨,有滾滾不盡者。親鸞聖人,啊!大哉!美哉!說讚嘆亦愧不敢當。《歎異鈔》亦甚深微妙,從天親菩薩的「一心」看的話,「唯念佛」和「聞其名號」是同一個意思,這是《涅槃經》(化卷引用)的「一義攝無量義」者。高祖於《教行信證》開顯、統一龍樹、天親等七祖的「行」和「信」的深義,其文曰:「宗師(善導大師)云專念即是一行,云專心即是一心也。然者,願成就(第十八願成就文的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之文)一念即是專心(善導大師的專心),專心即是深心,深心即是深信(善導大師的兩種深信),深信即是堅固深信(如來會),堅固深信即是決定心(善導大師的散善義),決定心即是無上上心(散善義),無上上心即是真心(散善義),真心即是相續心(曇鸞大師),相續心即是淳心(曇鸞大師),淳心即是憶念(龍樹大士),憶念即是真實一心(天親菩薩),真實一心即是大慶喜心(大無量壽經),大慶喜心即是真實信心(善導大師),真實信心即是金剛心(善導大師),金剛心即是願作佛心(曇鸞大師),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曇鸞大師),度眾生心即是攝取眾生生安樂淨土心。是心即是大菩提心,是心即是大慈悲心,是心即是由無量光明慧生故。願海平等故發心等,發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者是佛道正因故。」(信卷末) 見真大師把「行信」結歸於大慈悲心,真宗的行信論必須從如來的大悲心而歸入如來的大悲心,可到諍論安息之處。又《歎異鈔》文文句句是如來的大慈悲心,唯稱、唯信的諍論到此亦是盡頭。三二、念佛和大悲心親鸞聖人的法門的面目,以上舉的「信卷」的御引文已經很清楚,上文可說是由大信心統一七祖者。在此文中特別注意的言語是「大慈悲心」,我們「被彌陀的誓願不思議救助去地信」,頂戴如來的大慈悲;依「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救助去地,於蒙受良人之仰言而信」,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聞「念佛者於為行者是非行、非善也」之念佛(名號) ,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聞「念佛者是無礙之一道也」的誓願名號,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聞「易持」的名號,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聞「令信本願稱念佛故成佛」,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於大慈悲和大信心的世界超越因果,淨土真宗誠是如來大慈悲心的宗教,「信」之一字振一宗。請御同朋分享讀後心得或提問哦!謝謝。三三、卷首和讚與念佛頂戴《歎異鈔》,拜見「唯念佛」之文,想起《御文章》的「取念佛的信心」,又與「正信念佛 」、「念佛正信」之御言語合併頂戴,又也頂戴「卷首和讚」:「彌陀名號續稱念 信心真實獲得人憶念之心常不斷 報謝佛恩之思有」的聖句。高祖在論往生的正因是暫時分開「行」和「信」,但是「行」也好,「信」也好,原本是如來的大慈悲心、無礙的佛智,是依南無阿彌陀佛故,是分而不可分,無法分處而分。此故,「行」和「信」不二,又於念佛和信心的關係亦是不離,活的如來的大慈悲心滿入活的我們之人格,透徹到身心時,那就叫做大信心。信心的威德,心也好,言語也好,皆無法及,顯現於口即為念佛,這即是「正定業」,是「大道」,是名聲普聞的誓願力,亦是報恩行,念佛處是「常行大悲之益」,這亦是橫超的大信心之顯現。三四、如來是無量光明慧「唯念佛」不是光把如來放到對面,不是置大慈悲心於信仰的對象之樣相,「唯念佛被彌陀救度」之御說處,其心早已是大慈悲心的全現,此一句之中如來的無量光明慧(光壽二無量)活生生的顯現,而如實地拜見在眼前働之相,御說此「念佛的信心」、「信心的念佛」、「願力的信心」之中,此「大慈悲心的信心」之中「願作佛心」和「度眾生心」早已具足,「佛心凡心一體」的吟味亦於「唯念佛」之中能品嘗得到。光把如來和名號放到對方眺望的話,是沒有結果的。三五、唯信正因之文於《教行信證》頂戴「信心正因」之文的話,有:(一)「即言由聞願力光闡報土真因決定時剋之極促也。」(行卷)(二)「真實信業識(心),斯則為內因(正因)。」(行卷)(三)「正定之因唯信心。」(行卷)(四)「(大信心者)證大涅槃之真因。」(信卷本)(五)「涅槃真因唯以信心。」(信卷本)(六)「斯心(信樂)者即如來大悲心故,必成報土正定之因。」(信卷本)(七)「一心(天親的一心歸命)則清淨報土真因也。」(信卷本)(八)「報土真因,信樂為正故也。」(化卷本)如上,聖人宣揚「依一信心往生喲」,即所謂「唯信獨脫」之意,這和「教卷」所云的「夫顯真實教者,則大無量壽經是也」之大宣言,共於《教行信證》光顯「唯信獨脫」的法門,兩兩相俟,如攫地球,擲於天空,是光壽之力,是空前的大宣言。真宗的大信心,唯是仰本願力,信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的大信心。聞「唯念佛」也是立即忘記信、忘記行而仰本願力,仰本願力的信心,唯是本願力,「唯信獨脫」是「本願力的獨立」,是「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用」,亦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一法身。「啊,那月,信亦忘記,望那月。」(最三)池山榮吉老師因為無論如何也無法頂戴信心而很長一段時間感到煩悶,著眼「唯念佛」之言語而唯稱念佛,於念佛之中,廓然感得本願力而安心決定,真是尊貴的事。這樣拜見的話,《歎異鈔》即是「本願力的獨立」,獨立之相、意、吟味,有道之不盡的好味道,這即是所謂南無阿彌陀佛的獨働。那是「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救助去地信」的信心,是「被誓願不思議救助去地信」的信心。這本願力的信心是肝要。至此「以信心作為要地應知」(第一章)。頂戴「唯稱教義」的念佛「以信心作為要」的話,為「唯信教義」,不別開之處是「唯稱教義」的「唯念佛」法門。親鸞聖人,講眾生的「行」是「稱名」,同時亦視這稱名原樣是「名號」而說:「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行卷)。第三篇 唯稱教義和唯信教義六、思欲稱念佛的心南無阿彌陀佛慈親的呼喚聲不思議,立於我們的眼前,二六時中在耳畔的是「不思議之誓願顯」。「至心.信樂.欲生」地呼喚我是不思議故,又呼喚聲亦是不思議。不知這個,就會掉到「我信什麼好呢」「如何信好呢」「稱念佛的話好嗎」「用什麼樣的心情稱的話好嗎」「頂戴真實的信心要如何做是好呢」等「善惡」中而計度、迷惘。但是被聞此一秒中也不停地不思議的呼喚聲(誓願名號)一看的話,「善惡」的「計度」亦不知到哪兒了。鳴呼,不是從自己方面信的,不是聞的、不是獲得信心的、不是安心以後往生的、不是因為稱念佛往生的、不是自認為能往生就能往生的,唯只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呼喚聲」難能可貴,自然不知不覺「南無阿彌陀佛」地從口中出來。那徵兆就是「思欲稱念佛的心發起時」。滿足於此御慈悲,頂戴是「南無阿彌陀佛慈親故方有救」,自然顯現於口的念佛是,「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救助去地,於蒙受良人之仰言而信」(第二章)的御念佛。南無阿彌陀佛,是呼喚「不會讓汝下墮喲」「等著汝喲」的慈親,是慈親的「呼喚聲」,是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大智慧力.大功德力的結晶。慈親的肉.血液.正覺的全體是「呼喚聲」,如來的「至心.信樂.欲生」三心全體是「呼喚聲」,是被南無阿彌陀佛慈親的「呼喚聲」救度的。因此我們安心於本願力的聲音中,此處,第一章曰:「被彌陀的誓願不思議救助去,往生者遂也。」不是講信「彌陀誓願不思議」以後被救,是「被彌陀的誓願不思議救助」。若是「信以後往生」的話,人就會計度要如何信才好,不是如此,是被「誓願不思議」救助。聖人說此意曰:「歸命(信心)者本願招喚之敕命也。」(行卷)又「總序」曰:「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暗惠日。」《略文類》曰:「夫無礙難思光耀(光明)滅苦證樂(淨土的法性常樂之樂)。」這些皆是「被誓願不思議救助去,往生者遂也」之相。十、如實修行相應與信念「卷首和讚」:「彌陀名號續稱念 信心真實獲得人憶念之心常不斷 報謝佛恩之思有」這是如實修行之相。「如實修行」,曇鸞大師的《論註》曰:「云何讚嘆,謂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指信.稱讚佛智不思議),如彼名義(聞南無阿彌陀佛的御名,信.讚嘆光明攝取之恩惠),欲如實修行相應(信知佛智和名號和光明的由來)故。」此稱名是「如實修行的稱名」,且此稱名其原樣是「信心」之相。故《和讚》(曇鸞章)曰:「決定之信無有故 念不相續必然也念不相續之緣故 不得決定之信心」「決定之信不得故 信心不淳論主曰如實修行相應者 決定在於一信心」「如實修行」的「讚嘆門」的稱名念佛(善導大師的正定業),此即「信心」之相,是「憶念」之相。「這是「正信念佛」(信心的念佛),是「念佛正信」(念佛的信心)。這即是本願力的信心,本願力的念佛,亦是報恩的稱名念佛。《歎異鈔》的「唯念佛」的念佛,是如實修行的念佛。「信卷」(本)曰:「論註(曇鸞大師)曰: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稱彼如來名』者,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室穴中之闇也。『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此文與「總序」的「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之文照應,又對照「行卷」的「爾者稱名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信心)也。」之文吟味的話,如實修行的念佛(信心)的意義能更明白。即使稱名念佛,若我們的心是「若存若亡」(信心好像有,好像沒有,覺得能往生淨土,又覺得不能往生)的話,這樣的念佛不能說是「如實修行」。《和讚》曰:「言不如實修行者 曇鸞大師施妙釋一者信心不淳也 若存若亡之緣故」。又,即使第十八願之意有誓言:「迎接稱名者」,或又說:「御約束:『是欲迎取稱了此名字者』(第十一章),己稱的稱名入功勞,認功績,思是自己累積善根,又想用稱名念佛的力量求往生而念佛的人的念佛,即時是一心專稱彌陀的名號亦不能契真實報土的往生。此是「化身土卷」(本)曰:「雜心者,大小凡聖,一切善惡,各以助(助業。五正行中的(一)讀誦、(二)禮拜、(三)觀察和(五)讚嘆供養)正(正定業。五正行中的(四)稱名)間雜心稱念名號。良教(念佛)者頓(頓教)而根(機,稱佛的心情)者漸機。」之種類的念佛。這不能講「如實修行」。姿形殊勝地自朝至暮稱念佛,自己亦以為依此稱名念佛的功績能往生真實報土。看在他人眼中,也都覺得此人是往生淨土的人,如上所舉,姿雖然是專修念佛,心是雜心而助正間雜(助業和正定業混雜)的人有。為往生淨土的目的而兼行助業和正定業的人,這是人於雜修之中的人,不是「如實修行」。頂戴第十八願的大悲心,自然地出念佛的人,和第二十願的人的念佛,即入功致力於稱名,交雜自力心而稱的念佛,從外面所見,一點也看不出來。又自己也自認為能往生,但是一是往生真實報土,一是遂化土的往生。專修稱名念佛的人有此二種類,誠是容易混淆。這是親鸞聖人就本願分有真和假,就經立三經的區別(顯義),就往生論三種的往生,就機立三機,開第十八願為真實五願,開顯稱名正定業的真意,建立至心信樂願為因(唯信正因,唯信獨脫)的法門,以製作(教行信證)的緣故。容易混淆的是第十八願的念佛和第二十願的念佛。「彌陀名號續稱念」云云是第十八願的如實修行的念佛,是《歎異鈔》的「唯念佛」。「懷疑誓願不思議 稱念御名之往生宮殿之中五百歲 虛度光陰佛說喲」的念佛是二十願的念佛,是他力中的自力的念佛,是不如實修行的念佛。十一、非仰師教不可佛經不是很容易明白的,聖人的御聖教要取其御意亦不是容易的事,必仰師教不可。《歎異鈔》的念佛也是愈吟味愈有深的意思。我也是終生常仰賢者的教示,如本書,我全部的注意皆傾向於「唯念佛」之一句。十二、如來之言語念佛不是自己稱,自己想該怎麼樣、這麼樣者,念佛是被稱,既不是自己的行,也不是自己的善。念佛出來的原樣,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是本願力,是南無阿彌陀佛,是如來的言語,是如來的大悲心,亦實是如來的働。從顯說講的話,有《觀經》的念佛(第十九願的念佛),有《阿彌陀佛》的念佛(第二十願的念佛),這些和《大經》(第十八願的念佛)內容不同。大意看的話,全都看成一樣。又,實際上,粗心大意的話,會以為自己的念佛是第十八願他力的念佛,而實是陷於第十九願、墮於第二十願,又無信心的念佛,幾乎皆是。因此就念佛,我們應依聖人的教法,好好地窺見經文的「顯」的意義和「隱彰」(隱的真實之意)的意義。「化卷」(本)曰:「言彰者,彰真實難信之法(念佛即南無阿彌陀佛)。斯乃光闡不可思議願海(佛智不思議、大悲不思議的本願),欲令歸無礙大信心海(誓願不思議的信心)。」誠是難能可貴的御言語。《歎異鈔》的念佛顯真實難信的法,顯不可思議的願海,是使入無礙大信心海的如來的大悲心。大悲心顯現處是「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救助去地,於蒙受良人之仰言而信之外別無原由也」的言語。十三、佛的所有言說本願是如來的大慈悲心,念佛是如來的言語。「信卷」(本)曰:「即隨順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如來的大悲心是大信心,信心是如來的心。「信卷」(末)曰:「故知,一心(天親之一心、三心即一之信樂)是名如實修行相應。即是正教、是正義、是正行、是正解、是正業、是正智也。」《歎異鈔》的「唯念佛」的念佛,是如來的言語和如來的心一如,這通過聖人的人格具體地為我們顯現。念佛往生是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法門,是稱名的話往生,云稱名是正定業的教義及教化的方法,這是《觀無量壽經》的宗教。《觀無量壽經》是從「假」入「真」的佛經,是說定善(坐禪)和散善(道德和戒律),最後廢之而結歸「念佛」的一行的經。從表面看的話,是第十九願的經,從裏面看的真實意與第十八願之意一致。「行卷」御轉釋的「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信心)」,傳承善導.法然兩大師之教法,且是更將親鸞聖人的教義作一展開。此作為往生的正因是立於「唯信心」的教義之教化的方法。古來叫此做「大經法門」,又叫做「唯信門」。上之轉釋文與「正信偈」的「本願名號正定業」(唯稱門),至心信樂願為因」之句同樣,彰顯法然上人和親鸞聖人的師資相承。十四、唯稱教義的念佛和唯信教義又依從恩師桂利劔老師的指南,明「唯稱教義」和「唯信教義」的區別,我們來頂戴《歎異鈔》。此兩門的區別在真宗學史上,又於我們的安心上,特別是於頂戴《歎異鈔》上,極其重要。首先於「正信偈」(源信章):「極重惡人唯稱佛」,是勸「唯稱名一個喲」、「稱名者往生」、「稱御名喲稱喲」的教義。這是「唯稱教義」。以「文類正信偈」頂戴,同樣是源信章,曰:「如來本願顯稱名」。又「唯信教義」的例文有:「正信偈」(天親章)的「依修多羅顯真實 光闡橫超大誓願廣由本願力廻向 為度群生彰一心」和曇鸞章的「往還廻向由他力 正定之因唯信心」是「唯信教義」。十五、《觀無量壽經》和《大無量壽經》「唯稱教義」是依《觀經》的說相,亦是善導大師「散善義」的「就行立信」的法門。「唯信教義」是依據《大經》所述的法門。在七祖中立於《大經》述法義的是龍樹.天親.曇鸞之諸大師,立於《觀經》說法門的是道綽.善導.源信.源空諸大師。親鸞聖人的直接師承雖是法然上人,但是特依天親菩薩的「一心華文」建立唯信教義。十六、唯稱教義的念佛《歎異鈔》的「唯念佛」表面是「唯稱教義」。「念佛以無義為義,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故」是「唯信教義」。這是《歎異鈔》的頂點、眼目。《歎異鈔》之中,如下之文,其中的「唯稱教義」的色彩濃厚。第一章「欲稱念佛地思之心興起時」「可勝念佛之善無故」第二章「於除了念佛之外」「唯念佛」「念佛是誠」「即使念佛而落地獄了」「稱念佛而亦地獄」「即使取念佛而奉信呢」第四章「念佛,而速成佛」「唯稱念佛啊,由始至終全是」第五章「亦依一遍稱念佛之事」「回向念佛」第六章「專修念佛之輩」「稱念佛之人」「念佛的話,不可往生」第七章「念佛者是無礙之一道也」第八章「念佛者於為了行者非行、非善也。」第十章「於念佛者以無義為義」第十一章「遇一文不通之輩的稱念佛」第十二章「專修念佛之人」「念佛者為了無用之人也」「相應於本願而念佛的人」第十三章「唯如善者能稱念佛」第十四章「日常不稱念佛」「可念佛不退轉而往生」「無法住於正念起風波,稱念佛之事是很難」「又雖稱念了佛,但亦隨於今正使開悟之期」第十八章「說於稱念佛奉見化佛之事」依以上的文可知道《歎異鈔》說「稱念佛的話往生」的教法色彩很濃厚。何故《歎異鈔》中「唯稱教義」的色彩很強呢?我覺得這是因為當時在法然上人御隱後,特別就念佛,異義異說、異安心紛紛生起的緣故。信心不同是不用說了,信心的念佛(念佛的信心)特別地亂,異說異義盛行,故就念佛,特別是「歎異先師(親鸞聖人)口傳之真信」而製作的是此部《歎異鈔》。法然上人御隱後,「一念義」、「多念義」、執尋常、執臨終(正念往生),或以為念佛是吾善根、以凡夫的修善為往生之因、犯惡者無法獲救、如來本願的御意不知者、置重心於自力作善的結果過了頭而跨賢善精進、不知誓願(本願)和名號之意,而導致各式各樣的異安心者出現。此故,才著作了「歎異鈔」。特別是於念佛,因為有太多人領解錯了,所以是「唯信教義」之腹,而表面是「唯稱教義」的濃厚色彩。請御同朋分享讀後心得或提問哦!謝謝。十七、與信心不二一體的念佛「唯稱教義」(正念往生)的念佛,即善導.法然兩大師的傳道化風好像是極簡單的樣子,其實信心的念佛、念佛的信心非常難。就念佛,而異安心者出現很多是理所當然的。今日也有很多人就念佛而沒有很清楚的理解而徘徊著。念佛是自力的念佛.作善的念佛的話,則原本的信心亦肯定是自力的「計度」。《歎異鈔》之正確的念佛是「唯信教義」為裏的念佛,是與信心不二一體之「本願力的念佛」故非常地難。十八、行中攝信的念佛「唯稱教義」的念佛,沒有分稱名和信心。是信心的原樣之念佛(稱名),念佛的原樣之信心,信心和念佛沒有前後時間的差別,又也不分離此二者,即言「行中攝信」,是念佛中含著信心的教義,就往生之因立「稱名正定業」。「唯信教義」即高祖親鸞聖人的教義,依據《大無量壽經》,(一)從名號,(二)信心,從信心,(三)稱名念佛(報恩行)的順序,信心和稱名有時間的前後,往生的正因唯定信心一個是「唯信正因」的教義。十九、信心其原樣的念佛《歎異鈔》的念佛,在唯稱教義最初領解是報恩行的稱名,認為光念佛還不够,認為念佛外還需要信心,認為有信心沒有念佛的話不行,所以《歎異鈔》的「唯念佛」的「唯稱教義」的念佛就不明白。不可忘記「唯稱教義」的念佛,其原樣是信心,因此「唯念佛」能往生。二二、龍樹菩薩的念佛「唯稱教義」也有歷史,有傳統。首先拜讀龍樹菩薩的「易行品」,往生的業因有曰:「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懃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不退轉之位)者。」這是分「難行道」和「易行道」的文。於《和讚》者有「敎導難行易行道,流轉輪廻我等故,弘誓之船賜令乘」。雖講「易行」,但有諸佛菩薩的易行,有阿彌陀佛的易行。十方十佛的易行之偈有「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此文引用於《和讚》,曰:「應執持恭敬之心(信),稱念彌陀之名號(行)」。「恭敬之心」,指的是「啊!好難能可貴」「啊!真誠惶誠恐」地信如來的本願,是御恭敬的心,這是信心。從這信心自然稱名念佛流出來,又有曰「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但是,與此同時,打出亦可說是念佛的根本、真意義的「聞名」(聞、聞信名號)。即文曰:「聞佛名能信受者,即不退阿耨菩提(登無上正覺之道,入不退轉)」。因此,欲至「不退轉」者,是「稱」名號、「聞信」名號,也就是說龍樹菩薩視「稱名」和「聞名」是同一價值。文曰:「問曰:但聞是十佛名號執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更有餘佛、餘菩薩名,得至阿惟越致邪。答曰: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如是。阿彌陀等諸佛,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云聞信名號住不退也好,云稱名號得不退轉也好,唯不外是依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力者。念佛不是機械性地動口的動作,是「念佛的信心」,是「信心的念佛」,又是「正信念佛」,又是「念佛正信」。彌陀易行之一段中,示有如下的言語:(一)「皆稱名憶念阿彌陀本願如是:若人念(憶念)我(彌陀),稱名(念佛)自歸(信心),即入必定(不退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遍智)。是故常應憶念。」《和讚》曰:「彌陀名號續稱念 信心真實獲得人憶念之心常不斷 報謝佛恩之思有」《淨土文類聚鈔》曰:「稱名即憶念,憶念即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此御文是於頂戴《歎異鈔》上極重要之文。(二)龍樹菩薩又曰:「人能念是佛(阿彌陀佛)無量力功德, 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祖師聖人仰此文,宣述在《大經》本願成就文的「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廻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之文中的「即得」,和在「易行品」中的「必定」之深意,曰:「經(大經)言『即得』,釋(龍樹)云『必定』,『即』言由聞願力光闡(彰顯)報土真因決定時尅之極促(最小限度)也。『必』言金剛心成就之貌也。」真宗,「聞本願力」是眼目。第一章的「可被誓願不思議救助去地信」者,完全是此意。貫穿全篇,雖然表面顯出的是「唯稱門」的色彩,但是精神不變。在《歎異鈔》之中,「唯稱教義」中有「唯信教義」,「唯信教義」中有「唯稱教義」。「誓願不思議」之言語也是,若以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的稱名代表第十八願,示「稱我名號,下至十聲」,取「救助稱名號者」的話,是「唯稱教義」。第一章的「誓願不思議,云云」亦可說是「唯稱門」中的「唯信教義」。不論怎麼說,「被誓願不思議救助」者不外在彰顯「由聞願力光闡報土真因決定」。「聞願力」者,指唯仰一願力之働的意思。又其原樣是願力的働。用此意頂戴「唯念佛」的話,則好難能可貴呀。用本願成就文的精神頂戴「誓願不思議」是名號不思議的話,則這明確是「唯信門」。(三)又龍樹菩薩曰:「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應時為現身」(四)「若人種善根,疑者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於龍樹菩薩如上所述,「稱名」,「一心念」(信心),「恭敬之心(信心)」,「禮拜」,「聞名」,「憶念」,「執持」,渾然思為同一,教我們往生之因在於信心。《大無量壽經》及其異譯之經,往生之因多說是「聞名」。(1)「我作佛時 令我名聞八方上下無數佛國」(平等覺經十七願文)。(2)「使某(彌陀)作佛時 令我名字,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無數的)佛國」(大阿彌陀經第四願)。(3)「他方佛國所有眾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回向」(如來會十八願文)(此文等於本願成就文「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之文)。(4)「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第四十七願)。(5)「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廻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第十八願成就文)。(6)「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大經往覲偈)。其他四十八願中亦大多說為「聞名」。真宗的根本,不論怎麼說,「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為一宗的基本、根據。二三、天親菩薩的念佛天親菩薩愈發闡明龍樹菩薩的御意,示修「五念門」能往生極樂。「五念門」如下:(一)禮拜。「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二)讚嘆。「云何讚嘆,口業讚嘆,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三)作願。「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禪定,止)故。」(四)觀察。「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阿彌陀佛、淨土的三種莊嚴),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三昧觀)故。」(五)廻向。「云何廻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廻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五念門」的行,實是法藏菩薩的行,又是依如來的本願力所成就的行。此行是攝於天親菩薩「一心歸命」的信心中的德用(働)。五念是信心的顯現,由「一心」的信心得往生。所謂「一因(一心)究竟(成就)處,五因(五念門)成就之極促;一果(往生)開覺處,五果(於淨土五段的證悟)圓滿之妙證」。親鸞聖人說「願力成就名五念」(入出二門偈),視菩薩五念門的行全顯本願力成就之相。從表面看,《淨土論》的中心是「五念門」,五念門的中心是第四「觀察門」。通過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拜見《淨土論》,《淨土論》的中心是「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因此《淨土論》為「一心之論」(禮拜門、讚嘆門為中心)。天親菩薩依《觀佛三昧經》及《觀無量壽經》之說,以智慧眼觀察阿彌陀佛及淨土。依觀淨土的莊嚴,感得佛心即大慈悲心,感得如來的大慈悲是往生的正因。我們罪障重,智眼昏,心散亂放逸,不能坐禪直觀阿彌陀如來及淨土的莊嚴。然,我們是聽聞名號的由來,被感得如來的大慈悲心的。天親菩薩和末代的我們,修道雖暫異,但是同樣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是同一的。《觀無量壽經》有「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頂戴大慈悲心,沒有道理不能往生。曇鸞大師曰:「大慈悲是佛道的正因」,親鸞聖人說我們頂戴的大信心是如來的「大慈悲心」喲,亦是無礙佛智喲。信卷(本)曰:「斯心(信樂、大信心)者,即如來大悲心故,必成報土正定之因。」《歎異鈔》云「被彌陀的誓願不思議救助去」,云「唯念佛而被彌陀救助去」,云「令信本願稱念佛故成佛」等,唯是觀本願力,感得如來的大慈悲心之相。天親菩薩於《淨土論》曰「觀佛本願力 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常觀如來的本願力,觀(心見)本願力,遇(信)本願力,是大信心,這即是感得如來的大慈悲心之相,此文是「行卷」的肝要。觀淨土的莊嚴是觀如來的本願力,觀本願力是感得大慈悲,這是大信心。因此天親菩薩向釋迦如來表白御自身自督的安心,曰:「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至此,《淨土論》為「一心之論」(信心之論)。淨土真宗是「唯信教義」即信心正因的法門。「觀佛本願力云云」就是頂戴第十八願的「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之意。《和讚》曰:「若不生者之誓故 信樂真實時節至一念慶喜之人者 往生必定決定歟」「觀本願力」指觀(信)「若不生者」的如來的大慈悲心.佛智不思議.大誓願力不思議,這是「唯信門」。就本願成就文頂戴第十八願的三信(至心、信樂、欲生)十念(乃至十念的稱名)之意,作「聞其名號」的話,「唯信教義」生。又依《觀經》的付囑之文:「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解釋本願的三信十念,三信攝於十念之中,第十八願是「稱我名號」的本願,即為「念佛往生」之願,於茲「唯稱教義」生。《歎異鈔》感覺「唯稱教義」的色彩相當濃厚,但是不說本來就沒有「唯信教義」,其「唯稱教義」的念佛宜應用「唯信教義」之義解釋。天親菩薩的「觀察門」可推察以《觀經》定善觀之文解釋本願的三信十念。古來視天親菩薩的《淨土論》,三經之中特依《大經》。這是置重點於「一心歸命」、「觀佛本願力」的看法。二四、曇鸞大師的念佛至曇鸞大師,天親菩薩之高級菩薩的行法(五念門)一轉而為凡夫相應的行法,而被一般化。即大師著眼在《淨土論》偈尾的「普共諸眾生」之文,又明菩薩能修行的是依本願力之旨,舉三願(十八、十一、二十二)明凡夫依本願力得速至無上菩提之旨。如此經龍樹.天親.曇鸞三大師,彼等大師的教義映於親鸞聖人的大信眼,「唯信正因」的教義始確立,這即是真宗的面目。 曇鸞大師解釋「稱名」(念佛)為何有破無明令往生之働呢﹖而釋曰十念的稱名即「依止無上的信心」、「依無量功德的名號生」(論註上卷)故。說如實修行(稱名)何故云如實修行呢﹖那是因為稱名是讚嘆如來的功德,如如來的光明智相如實稱佛的御名故,其原樣是信心,即「念佛的信心」「信心的念佛」故,明確地示稱名是如實修行之旨。此處,親鸞聖人在《和讚》曰:「如實修行相應者 決定在於一信心」。因此,至曇鸞大師,視稱名(讚嘆門中的稱名)為五念門的中心,與「聞其名號」(聞名)作同一的價值。從此處看「唯念佛而被彌陀救助」,可看作「聞信名號而被救助」。又大師於《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的臨終,解釋「十念」的念佛(論註)曰:「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明往生正因在信心之旨。親鸞聖人在「行卷」釋大行曰:「大行者,稱無礙光如來名」,舉五念門中讚嘆門的「無礙光如來」之名。且又云稱名是大行的大行處曰:「斯行(名號)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真如一實功德寶海」,原樣地接受上之「稱名」作「名號」,可察知這是依曇鸞大師的指南。《歎異鈔》的「念佛」,或「稱念佛」,或「易持」等言語,依解釋此作名號的威神功德而能難能可貴地頂戴。於天親菩薩的「觀察門」的觀察,不是觀真理(法性、真如),是「事觀」即觀淨土的莊嚴。又曇鸞大師就本願的「十念」的稱名,示彼十念依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清淨真實名號而起的稱名故依稱名能往生。又此以信心為內容,視稱名的價值和名號的價值同一。龍樹.天親.曇鸞諸大師的法門,如以上所明,生「唯信教義」的同時,一面為出「唯稱教義」的根源,即法然上人雖是「唯稱教義」的人,然宣述淨土真義的經論者「三經一論」是也(選擇集)。以上《觀無量壽經》中心說的「唯稱教義」和《大無量壽經》中心說的「唯信教義」,暫從宗學史上看不能分而分處,這是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信心和親鸞聖人的信心原本就沒有相異,是同一信心,乃不言而喻。於同一信心上,有勸「稱名念佛喲」的教化風格和勸「聞信名號喲,往生的正因是信心哦」的教化風格。如此,善導.法然兩大師沒有「要信心喲」「是一信心喲」的法門嗎﹖並非如此。是信心上的勸念佛,即教以信心為內容的念佛是「正定之業」。如「兩種深信」、「二河譬」及「六字釋」,又有「言弘願者,如大經說」(玄義分)等,是以「唯信教義」的精神說的。又「正信偈」秉承法然上人的《選擇集》,曰:「必以信心為能入」。要言之,開示善導.法然兩大師的念佛往生的法門的真意者,是「唯信教義」的親鸞聖人的教義。從形式(表面)看的話是「念佛往生」,從內容看的話是「唯信正因」。形式和內容融合為一者是「唯念佛」。但是拜讀「唯念佛而被彌陀救助去」的御言語,大致可窺知這是「唯稱門」,不是「唯信門」。然而親鸞聖人說「唯念佛而被彌陀救助去」的御意是唯稱的原樣是唯信,唯信的原樣是唯稱的唯稱故,方可說是真實念佛的真意,亦是唯稱教義的「唯稱教義」處。論往生的正因時,是「稱而往生呢」是「信而往生呢」,視信心一個是往生的正因是「唯信教義」的立場。念佛是選擇本願的行故,又念佛順本願行故,必能往生,勸「念佛喲」的是「唯稱教義」的立場。「稱名」和「信心」,本不二不離,分而無法分,但因流於自力的念佛,故《歎異鈔》問世。拜讀「唯念佛」之文,我被反省自己的「愚者」,離唯信.唯稱的議論,慶喜本願力有故,承蒙能無條件往生淨土,仰本願力,歡喜無條件地救度處,「唯念佛」是念佛而忘記念佛地仰本願力,這是「唯念佛」的吟味吧﹖親鸞聖人說「唯念佛」,誠是難能可貴,沒有這御教化的話,分開「信」和「行」,就不能隨順如來之說。看「唯信」「唯稱」皆同樣是仰本願力之相時,「相應於本願而念佛的人」(第十二章)也好,「被誓願不思議救助」也好,「於信了本願者,連他善皆非需要」(第一章)也好,又第十二章的「令信本願稱念佛故成佛」亦難能可貴地頂戴,唯是本願力。二五、道綽禪師的念佛道綽禪師的教義,判別「聖道門」和「淨土門」之二門,此法門因為觀淨土的「觀佛三昧」和以稱名一行往生的「念佛三昧」雙方參雜故,很難斷定哪個是哪個。我們隨順「和讚」的指南,《和讚》曰:「雖然一形之造惡 令使專精地繫心因為常令念佛故 諸障自然逕除盡」「縱令一生造惡的 眾生為了引接故而稱我名字地願 且若不生者地誓」講「因為常令念佛故」,講「而稱我名字地願」者,可知並沒有用「聞其名號」的「唯信門」拉下第十八願,而是明確地以「乃至十念」做代表的「 唯稱門」。此時「至心.信樂.欲生」的三信攝於「乃至十念」之中。二六、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念佛 在中國,念佛門的大成者善導大師是「唯稱教義」的法義。如前面所述,並非說「唯稱教義」就是無信心的唯稱,是信心原樣的稱名,即「唯信教義」原樣的「唯稱教義」。這是於真宗的念佛。《歎異鈔》的念佛亦是這樣的念佛亦居多。「稱名本願」、「稱名正定業」出現於表面時是「唯稱門」的法義,就「往生」談正因時是「唯信教義」。不論是哪位祖師,只要是七高祖中的人,從真宗的根本義講的話,雖然講「唯稱教義」,往生的正因唯信心。暫時區別「唯稱」和「唯信」的是,由於時代,所根據的中心經典(或大經或觀經)不同的緣故。淨土宗的諸家尚且有人沒有徹底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的真意,更不用說在一般信徒之間會有不徹底,會有異解,會有別見,會有異安心了。真宗念佛者之中,原本就有很多。「唯信教義」和「念佛往生」於內容沒有絲毫不同,反倒是徹底念佛往生,去除異解異見、別解別見者是親鸞聖人的「信心正因」的法門,這即是「唯信教義」。唯稱也好唯信也好,粗心大意看之的話,唯稱的念佛往生也不懂,唯信的信心正因的意義也不懂。講「信心一個」時,就會覺得念佛不需要;講「念佛需要」時,就陷入「稱名正因」的邪見;又說兩方都需要的話,就「稱名」和「信心」不問輕重,或偏向某一邊,或陷入「信行相扶輪」。「唯稱」「唯信」,於拜讀《歎異鈔》上很重要。「唯信教義」最鮮明表示的是「信卷」。承「信卷」之意,高度地發展「唯稱教義」,明切地闡釋「唯信教義」者,是蓮如上人的《御文章》。於七祖中大成「念佛往生」,且最明白表示此者是善導大師。於此意思,善導大師是念佛法門的大成者。故說「善導獨明佛正意」(正信偈)。法然上人偏繼承善導大師一師的法門,同時「唯稱教義」清楚出示。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的正意,明示於「行卷」,映於親鸞聖人御眼的「唯稱」,其原樣是「唯信」。「唯稱教義」的念佛,沒有依「行卷」汲取親鸞聖人的精神拜見之的話,無法懂得,又沒有從「信卷」的「唯信教義」看的話,無法懂得。以為僅是一句話就忽略地讀過去的話,很可惜。《教行信證》中,舉有善導大師的「唯稱門」的例文:(一)「繫心一佛,不觀相貌(佛和淨土的莊嚴),專稱名字,即於念(稱名)中得見彼阿彌陀佛及一切佛等」(文殊般若經下、禮讚、行卷)。(二)「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眾生障重,境(觀法的對象)細(極樂莊嚴甚深微妙,法性世界亦然。)心麁(心粗雜散亂),識(意)颺神(意)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釋尊)悲憐,直勸專稱名字(名號)。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念佛相續)即生(往生)」(禮讚、行卷)。(三)「又云: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阿彌陀經意、禮讚、行卷)。(四)「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迴六道,苦不可言。今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禮讚、行卷)。聞本願的名號,一心稱念的稱念往生也好,若剋論往生的正因的話,是聞名往生。但在「唯稱門」的立場,稱念往生又叫做念佛往生。善導大師對「念」字,有時用於(1)觀念、想念。(2)稱念、稱名、念佛。(3)信念、憶念。(4)時節之意。(五)「又如《無量壽經》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十八願意、禮讚、行卷)。如善導大師取第十八願作「稱我名號」的話,為「唯稱門」,如親鸞聖人依據成就文,取「聞其名號」的話,為「唯信門」。善導.法然兩大師立於「唯稱教義」,信心攝於行中(「行中攝信」的法門) 。然至高祖親鸞聖人,別開「唯稱教義」的念佛往生(行中攝信)的法義,分行和信,談「往生正因唯信心」。(六)「又如《阿彌陀經》云: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稱念)名號。(乃至)即得往生」(禮讚、行卷)。(七)「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一聲乃至十聲、一念等,必得往生。證誠此事故,名《護念經》」(禮讚、行卷)。(八)「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往生)者,莫不皆乘(被本願力打敗)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強緣)」(玄義分、行卷)。雖然是「唯稱教義」,乘大願業力,與「唯信教義」相同。(九)「又云: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玄義分、行卷)。大師就《觀經》下品下生的十聲稱佛(十遍念佛)往生的稱名往生,於名號中做六字釋,這是應著眼的。親鸞聖人更用成就文之意解釋此(參照行卷)。(十)「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觀念法門、行卷)(第十八願之意)。(十一)「又云:欲使善惡凡夫廻心起行(懺悔念佛)盡得往生」(觀念法門、行卷)。(十二)「法門不同八萬四,為滅無明果(迷的結果)業因,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微塵故業(舊的惡業)隨智(佛智不思議)滅,不覺轉入真如門」(般舟讚、行卷)。念佛有滅罪之力,念佛為名號故,又是佛智不思議、誓願不思議的緣故。第四篇 一乘海的風光一、金剛堅固的信心淨土真宗唯乘本願海。《歎異鈔》曰: 「乘彌陀願船,渡生死苦海,到報土之岸者,煩惱的黑雲速霽,法性的覺月速顯,於盡十方無礙光明成一味,利益一切之生(眾生)時,方是覺。」(第十五章)又《和讚》曰:「金剛堅固御信心 待得決定之時喲彌陀心光常攝護 永隔生死出苦海」聖人的法悅歷歷在眼前。「行卷」的「乘大悲願船,浮光明廣海,至德風靜,眾禍波轉云云」之聖句,及《文類聚鈔》的「必至無上淨信曉,三有生死之雲晴,清淨無礙光耀朗,一如法界真身顯」之句合併吟味此時,心雀躍般,能感到歡喜。蓮師曰:「『必至自然的淨土』,『永隔生死出苦海』。哎呀呀,啊啦真有趣呀真有趣。」(御一代聞書23)《和讚》曰:「五濁惡世之吾等 唯依金剛之信心永捨生死之輪廻 必至自然之淨土」真正明朗的宗教是淨土真宗。聖人讚真宗的面目.一宗的根據,曰:「願成就一實圓滿真教,真宗是也」(信卷)。又曰:「誠是如來興世之正說、奇特最勝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極說、速疾圓融之金言、十方稱讚之誠言、時機純熟之真教也。」(教卷)又曰「真實之利」(教卷)。「教」是釋尊的言語,御意。若知釋尊是佛陀的話,萬事解決,信心能頂戴。「金剛堅固之信心」是金剛心、真實的信心。信心的體是無礙佛智故云金剛。又如來廻向的真實心故云「金剛堅固之信心」。二、稱獲救呢 信獲救呢初拜讀《歎異鈔》,易迷之點是「稱獲救呢」「信獲救呢」的問題。《歎異鈔》的作者唯圓大德,依據善導大師的「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信卷)之文,又依據「深心釋」的「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聞等(信一念),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信卷本、禮讚)等文,說「御約束:『迎接稱此名字者』」(第十一章),常用「唯稱教義」之語,仔細拜見《歎異鈔》的前後之文,原本唯圓大德是「唯信教義」的人,為了不要有誤解,又為了不要陷於自力的「稱名正因」說,而極大慈悲,用意周到地敘述。即在「御約束」之後,不是講「要稱念佛願求往生喲」,而是述「『被彌陀的大悲大願不思議救度,可出生死』思『稱念佛亦如來之御計』者,絲毫亦無雜己計故,相應本願往生真實報土也」,從「唯稱教義」直入「唯信教義」,引導要仰如來的大悲大願。前述的「金剛堅固之信心 待得決定之時喲」的「和讚」,是全「聞其名號」的「唯信正因」、「唯信別選」的言語。在前述的善導大師的深心釋文之後,親鸞聖人亦引用同樣是《禮讚》的文曰:「其有得聞彼彌陀名號,歡喜至一心,皆當得生彼。」這明確是全「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之意。「玄義分」的「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之句的深意,此處可見。開顯善導大師的念佛往生的真意義的是親鸞聖人。淨土真宗,無論如何皆是大信海的法門。「證卷」曰 「爾者,大聖真言,誠知,證大涅槃,藉願力廻向。還相利益,顯利他正意。是以論主宣布廣大無礙一心,普遍雜染湛忍群萌。」又曰 「涅槃真因唯以信心」(信卷本)、「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遍智)信心為因。是菩提因雖復無量,若說信心,則已攝盡」(信卷本)、「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卷本)、 「信樂最勝甚難得」(信卷本)及「難化三機.難治三病者,憑大悲弘誓,歸利他信海,矜哀斯治、憐愍斯療」(信卷本)。「唯信別選」之旨可知。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2950.html 教行信證和歎異的仱味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2950.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2950.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2950.html
https://www.taipei2.url.tw/ 台北法雷念佛會
台北法雷念佛會
教行信證和歎異鈔的吟味第一篇 誓願和念佛七、願力自然的念佛(前略)「唯念佛」,其原樣是不可思議功德力的南無阿彌陀佛,即是誓願力活著,今現在為我們働之相。聖人把依本願力,自力疑心的「計度」盡處,以「唯念佛」表示,不,是如來為我們示現。「唯念佛」之處,無礙難思光耀的太陽發亮著。「無礙光如來」、「阿彌陀慈
教行信證和歎異的仱味

教行信證和歎異的仱味

教行信證和歎異鈔的吟味

第一篇 誓願和念佛

七、願力自然的念佛
(前略)
「唯念佛」,其原樣是不可思議功德力的南無阿彌陀佛,即是誓願力活著,今現在為我們働之相。聖人把依本願力,自力疑心的「計度」盡處,以「唯念佛」表示,不,是如來為我們示現。「唯念佛」之處,無礙難思光耀的太陽發亮著。「無礙光如來」、「阿彌陀慈親」、「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南無阿彌陀佛」地申、呼喚,「誠惶誠恐」、「難能可貴」的想法成為我們的「唯念佛」。

「唯念佛」,是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獨立之相。可頂戴是抱著我、懷著我,為我佇立之相。信切(徹底信)本願力,亦是其信心徹底成為本願力之言語,那就是「唯念佛」。

此,確實地頂戴的話,在第十章的「於念佛者以無義為義,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故」之意亦能明白。

八、歎異鈔和真宗的面目
《歎異鈔》的眼目是,從「誓願不思議」到「唯念佛」,再到「以無義為義」而達絕頂。其間,從《觀經》法門的「稱念佛喲」之法門,利索地脫穎而出至《大經》的「聞其名號」「要聞名號喲」之法門,是愉快的過程,是本願力的步調,這是《歎異鈔》一部的眼目。

不論是誰看,《歎異鈔》是置重點於「稱名念佛」和「機的深信」之聖教,但好好地頂戴其文字中的御旨趣,不徹《大經》的成就文的「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之意不行。《歎異鈔》如此地引導我們。立於成就文頂戴《歎異鈔》,立於《教行信證》頂戴《歎異鈔》的話,誤讀會少。親鸞聖人立於成就文開淨土真宗。「信卷」曰:
「願成就(本願成就)一實圓滿(真如一實的功德寶海)之真教,真宗是也。」

九、聞名號往生
頂戴《歎異鈔》,講稱念佛往生之御文就是聞名號往生之意,又不歸此處不行。稱念名號也是,聞也是,唯是仰「南無阿彌陀佛慈親」,這是本願力所使然。

十、對照《教行信證》
《歎異鈔》之中,單「念佛」的文字就出現四十一次。以《教行信證》頂戴的話,細分「念佛」,為了不落為自力的念佛,為了去掉想稱以後往生之凡夫自力的努力而種種地為我們分別解說。故對照《教行信證》,細細吟味地頂戴時,在《歎異鈔》的「念佛」的意義,彼時彼時是如此緣故地恕我能推察,特別難能可貴。不論何者都是如來大悲的利益。

十一、稱名破滿和念佛的意義
《教行信證》中,如何頂戴「稱名」才好呢,如何頂戴「念佛」才好呢一事明確地極親切地為我們御示著。其中「機和法」、「行和信」、「因和果」,各各三三圓融的妙味洋溢著,是「他力迴向」「無礙難思光耀」的獨働。「行卷」曰:
「爾者稱名,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稱名破滿)
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信心)也。」(御轉釋)
此意思是,一稱御念佛,破我的一切無明,滿一切的志願。這是為什麼呢?因被稱念佛的原樣是南無阿彌陀佛,是本願力,亦是本願力其原樣的信心故。即「稱名破滿」是依威神功德的名號之力、威德廣大的大信心之力破滿(破無明,滿志願)。

大悲無礙的光明和本願力,通過我的口,又通過我的心之闇,為我們流行十方之相是念佛、是稱名。故念佛的功德、念佛之力完全是誓願不思議之力、如來大悲心之力,不可思議功德的名號之力。這時候的「不可思議」,指超越科學界限的佛智的神秘、真如界的超越性,即如來大慈悲的世界超越因果。

有如此殊勝的意思故,講「稱名」就是「念佛」,講「念佛」就是「正定業」(令往生的慟、因),講「正定業」,就完完全全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地仰心是「正念」,是信心。故正念,其原樣御六字,御六字之外信心沒有,此御六字是正定業。實是愧不敢當。這樣想的心亦是念佛,其信心亦念佛,想念本願力的憶念亦是念佛,顯現於口中的稱名亦是念佛。又念佛,是稱名。即念佛者,是離自力仰「如來的利益」之相。

上述的御轉釋,始於稱名至正念為止,滴溜溜地迴轉作釋,這反著轉也是同樣的意思,圓圓地畫了一個圓。這是無礙的光明活著為我們於信心的人格働的自然之相。用頭腦想,這個那個地仔細琢磨的話無法懂,宗教的奧義超越知性。真宗在信心的人格中見其活潑潑的面目。

聖人的御言語是聖人,如來隨著本願力活動之相,成為《教行信證》的言語,成為《歎異鈔》的言語,又成為《和讚》的言語顯現。唯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大悲活動之相。議論法門的話,聖人死翹翹,如來躲起來。「卷首和讚」曰:
「彌陀名號續稱念 信心真實獲得人 憶念之心恒不斷 報謝佛恩之思有」
這是親鸞聖人之御姿,是聖人大信海的躍動,亦是如來大悲的生命為我們活動之相。因此念佛成「真佛弟子」之相,成正定業,成報恩行,此「卷首和讚」是顯示真佛弟子的「如實修行」(淨土論)之相者。

十二、如實修行的念佛
「如實修行」指的是,如如來的光明智相,如實修行,即指讚嘆如來的働、大悲的働顯於我的原樣。念佛是讚嘆。又因為「啊!愧不敢當」地低頭的真實信心叫「如實修行」,所以「信心」顯現於口的是「稱名」,是「念佛」,這就叫做「唯念佛」,這亦是報恩的大行,是常行大悲之益。要言之,獲得威德廣大的信心之相叫做「如實修行」。「如實修行」者信心以外沒有。學佛法,是依如來的本願力仰本願力,那就是信心。仰的話,本願力顯現於口,那就是念佛。這「徵兆」是「思欲稱念佛的心」。

十三、「行」的御轉釋
聖人於《教行信證》(行卷)說念佛曰:
「云專念者,即一行,形無二行也。今,『佛(釋尊)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阿彌陀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念佛),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大經下卷)。
彌勒付囑之一念,即是一聲,一聲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一行,一行即是正行,正行即是正業,正業即是正念,正念即是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也。」
我們是「唯念佛」往生,唯信往生。阿彌陀如來成正覺時,自始於大悲的心中抱著我勵修行,願行成就,曰:「俺成正覺,成云南無阿彌陀佛之佛。因此俺正覺大悲的血液通到汝,以那血液汝亦成佛,必定成佛。俺(如來)信此。汝往生成佛之相映於我的正覺之鏡的是俺的正覺。一起成佛喲」之相是南無阿彌陀佛,是「唯念佛」。

如來本願大悲之腹中宿著我,兆載永劫的御修行的每一行之中宿著我,正覺之中抱著我故,我從正覺華化生,容容易易地被往生淨土。

十四、安心歌

原口針水和上曰:
「雖是我稱 我聞 南無阿彌陀
帶汝去喲 慈親的呼喚聲」
大瀛和上歌曰:
「極樂之道只一條 南無阿彌陀
莫走思案計度的岔路」
應深深地吟味。上二首的歌中,「稱名」是「聞名」、是「大道」、是「招喚」,亦是「南無阿彌陀佛」之旨顯露著。

十五、本願的意義
到底「本願」是什麼呢?那是如來的「言語」,亦是如來的「心」。如來難能可貴,如來以光明和名號救度我們,信心是肝要。聖人於《教行信證》曰:
「悲願(大悲之願)喻如大虛空,諸妙功德廣無邊故。」
如來的本願是大悲之願,是大悲心的本願,是大悲心的結晶,是發露,是活動,是生命。用御自身的大生命之力想把真生命注入一切眾生的佛心之力,亦云本願,亦云本願力。本願的功德廣大無邊,非言語及筆墨所能形容。此故,枯木同然的我也是,逢遇如來一乘大智願海之春,注入信心的氣息,如來的生命成為我的生命。只有在如來的無量壽.無量光的大生命(南無阿彌陀佛)之中,我永遠地被活著,乘本願力被抱持得以無限地活動如來的活動之大希望。

十六、稱念佛
如來悲智的大生命尊貴、難能可貴。攝諸善本,具諸德本,以真如一實的大生命(真如)為生命,不,是兩手抱著一切眾生站立的一大生命,那是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是真如的正體」(六要鈔)。

但是,親心子不知,長時已來,遠離慈親故鄉,我獨自流浪著。慈親尋找、到處尋找吾子,終於逮個正著:「慈親是俺呀,汝之慈親在此處喲」地初見面,這言語、這御相、這臉龐、這大悲心是南無阿彌陀佛。

「慈親!」我不自覺地、忘我地,連水火二河(怒與欲)的惡心也好,行為也好,皆忘光,被拉到慈親的身旁。我忘我「慈親!」地叫出聲,那是「唯念佛」。是感應道交、入我我入的妙趣,這在《歎異鈔》反復周到地提示著,《歎異鈔》的念佛是這個意思。忘己地被稱的念佛故,誠是易稱、誠是「易持」的念佛。如來的念力相續、不忘故是易「持」。

《教行信證》及《報恩講式》曰:
「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已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信卷)
「至心信樂忘己,速歸無行不成之願海,憶念稱名有精。」(報恩講式)

第十六章曰:「即使對於惡者,若愈加參仰願力的話,則依自然之道理,亦可生出柔和、忍辱之心。關於全部所有之事,於往生者不具敬畏之思,而唯令人響往彌陀御恩深重之事,應常參致思念。此故亦稱念佛也。此自然也。」
實是御蔭樣。大慈悲心活潑潑地充滿吾身心。


十七、本願的不思議和大悲心
本願力為何不思議呢?誓願為何不思議呢?茲有很深很深的真理。法性的不思議、大悲的不思議、佛智的不思議今作為如來的不思議顯現,作為本願的不思議顯現,作為不可思議功德的名號顯現。名號顯諸佛如來的智慧,又持著之。我們,唯只仰無礙的佛智和大悲心的不可思議。聖人曰:
「敬白一切往生人等,弘誓一乘海者,成就無礙無邊最勝深妙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思議至德(名號)。」(行卷)
成就的名號(果)的功德,甚深不可思議故,本願(因)亦不可思議。本願(因)不可思議故,名號(果)亦不可思議。本願之中含名號的功德,名號亦顯本願的大慈悲力。誠如來不可思議、大慈悲力不可思議、佛智不可思議,佛力難思!誓願之藥,「滅」一切凡夫善惡的「智愚之毒」(信卷)。

佛法收於不思議之一語,不論到哪裏皆是不思議。這用自己的知性乘除,沒有「不思議呀」地仰如來大悲的本願力處,佛法死。大慈悲力亦不思議故,像我這樣的人獲救故是不思議,自己都覺得自己不思議。又這樣的不思議居然能被信喲,此亦是不思議。

曇鸞大師的《論註》曰:
「大慈悲者是佛道正因故。」(信卷)
《教行信證》曰:
「斯心(信樂、信心)者即如來大悲心故,必成報土正定之因。」(信卷)
我們是於信心之中頂戴大悲心,不是從我們這邊稱了、信了,變成善人,安心而往生的。往生的正因唯是如來的大悲心,是無礙的佛智。「謝謝」地低下頭時,那時是如來的大悲心注入時。如來的大悲心外無我的往生,南無阿彌陀佛之外無我的信心。




三十、「信卷」之意

念佛往生的「唯稱教義」亦從高祖的御指南得其意一看的話,其原樣為「唯信教義」,而「信卷」展開來。念佛也好,信心也好,機也好,法也好,皆南無阿彌陀佛。

「信卷」依據「願成就文」將本願的三信(至心、信樂、欲生)歸結於天親菩薩的「一心」(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本願力強烈地示現,如於「行卷」雖然講「唯稱門」,但是可以窺見「唯信門」,於「信卷」敘述「唯信門」,鮮明地闡釋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的真意。


三一、《教行信證》的大信心

於「信卷」的三一問答,聖人在結尾曰:
「故知,一心是名如實修行相應,即是正教、是正義、是正行、是正解、是正業、是正智也。」
至此,和「行卷」的御轉釋之文(稱名破滿之文)一起思考,真宗念佛的意義能清楚地頂戴而難能可貴。頂戴深旨,有滾滾不盡者。親鸞聖人,啊!大哉!美哉!說讚嘆亦愧不敢當。《歎異鈔》亦甚深微妙,從天親菩薩的「一心」看的話,「唯念佛」和「聞其名號」是同一個意思,這是《涅槃經》(化卷引用)的「一義攝無量義」者。

高祖於《教行信證》開顯、統一龍樹、天親等七祖的「行」和「信」的深義,其文曰:
「宗師(善導大師)云專念即是一行,云專心即是一心也。
然者,願成就(第十八願成就文的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之文)一念即是專心(善導大師的專心),專心即是深心,深心即是深信(善導大師的兩種深信),深信即是堅固深信(如來會),堅固深信即是決定心(善導大師的散善義),決定心即是無上上心(散善義),無上上心即是真心(散善義),真心即是相續心(曇鸞大師),相續心即是淳心(曇鸞大師),淳心即是憶念(龍樹大士),憶念即是真實一心(天親菩薩),真實一心即是大慶喜心(大無量壽經),大慶喜心即是真實信心(善導大師),真實信心即是金剛心(善導大師),金剛心即是願作佛心(曇鸞大師),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曇鸞大師),度眾生心即是攝取眾生生安樂淨土心。是心即是大菩提心,是心即是大慈悲心,是心即是由無量光明慧生故。願海平等故發心等,發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者是佛道正因故。」(信卷末)
見真大師把「行信」結歸於大慈悲心,真宗的行信論必須從如來的大悲心而歸入如來的大悲心,可到諍論安息之處。又《歎異鈔》文文句句是如來的大慈悲心,唯稱、唯信的諍論到此亦是盡頭。


三二、念佛和大悲心

親鸞聖人的法門的面目,以上舉的「信卷」的御引文已經很清楚,上文可說是由大信心統一七祖者。在此文中特別注意的言語是「大慈悲心」,我們「被彌陀的誓願不思議救助去地信」,頂戴如來的大慈悲;依「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救助去地,於蒙受良人之仰言而信」,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聞「念佛者於為行者是非行、非善也」之念佛(名號) ,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聞「念佛者是無礙之一道也」的誓願名號,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聞「易持」的名號,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聞「令信本願稱念佛故成佛」,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於大慈悲和大信心的世界超越因果,淨土真宗誠是如來大慈悲心的宗教,「信」之一字振一宗。

請御同朋分享讀後心得或提問哦!謝謝。


三三、卷首和讚與念佛

頂戴《歎異鈔》,拜見「唯念佛」之文,想起《御文章》的「取念佛的信心」,又與「正信念佛 」、「念佛正信」之御言語合併頂戴,又也頂戴「卷首和讚」:
「彌陀名號續稱念 信心真實獲得人
憶念之心常不斷 報謝佛恩之思有」
的聖句。

高祖在論往生的正因是暫時分開「行」和「信」,但是「行」也好,「信」也好,原本是如來的大慈悲心、無礙的佛智,是依南無阿彌陀佛故,是分而不可分,無法分處而分。

此故,「行」和「信」不二,又於念佛和信心的關係亦是不離,活的如來的大慈悲心滿入活的我們之人格,透徹到身心時,那就叫做大信心。信心的威德,心也好,言語也好,皆無法及,顯現於口即為念佛,這即是「正定業」,是「大道」,是名聲普聞的誓願力,亦是報恩行,念佛處是「常行大悲之益」,這亦是橫超的大信心之顯現。


三四、如來是無量光明慧

「唯念佛」不是光把如來放到對面,不是置大慈悲心於信仰的對象之樣相,「唯念佛被彌陀救度」之御說處,其心早已是大慈悲心的全現,此一句之中如來的無量光明慧(光壽二無量)活生生的顯現,而如實地拜見在眼前働之相,御說此「念佛的信心」、「信心的念佛」、「願力的信心」之中,此「大慈悲心的信心」之中「願作佛心」和「度眾生心」早已具足,「佛心凡心一體」的吟味亦於「唯念佛」之中能品嘗得到。光把如來和名號放到對方眺望的話,是沒有結果的。


三五、唯信正因之文

於《教行信證》頂戴「信心正因」之文的話,有:
(一)「即言由聞願力光闡報土真因決定時剋之極促也。」(行卷)
(二)「真實信業識(心),斯則為內因(正因)。」(行卷)
(三)「正定之因唯信心。」(行卷)
(四)「(大信心者)證大涅槃之真因。」(信卷本)
(五)「涅槃真因唯以信心。」(信卷本)
(六)「斯心(信樂)者即如來大悲心故,必成報土正定之因。」(信卷本)
(七)「一心(天親的一心歸命)則清淨報土真因也。」(信卷本)
(八)「報土真因,信樂為正故也。」(化卷本)
如上,聖人宣揚「依一信心往生喲」,即所謂「唯信獨脫」之意,這和「教卷」所云的「夫顯真實教者,則大無量壽經是也」之大宣言,共於《教行信證》光顯「唯信獨脫」的法門,兩兩相俟,如攫地球,擲於天空,是光壽之力,是空前的大宣言。

真宗的大信心,唯是仰本願力,信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的大信心。

聞「唯念佛」也是立即忘記信、忘記行而仰本願力,仰本願力的信心,唯是本願力,「唯信獨脫」是「本願力的獨立」,是「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用」,亦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一法身。

「啊,那月,信亦忘記,望那月。」(最三)

池山榮吉老師因為無論如何也無法頂戴信心而很長一段時間感到煩悶,著眼「唯念佛」之言語而唯稱念佛,於念佛之中,廓然感得本願力而安心決定,真是尊貴的事。

這樣拜見的話,《歎異鈔》即是「本願力的獨立」,獨立之相、意、吟味,有道之不盡的好味道,這即是所謂南無阿彌陀佛的獨働。那是「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救助去地信」的信心,是「被誓願不思議救助去地信」的信心。這本願力的信心是肝要。至此「以信心作為要地應知」(第一章)。頂戴「唯稱教義」的念佛「以信心作為要」的話,為「唯信教義」,不別開之處是「唯稱教義」的「唯念佛」法門。

親鸞聖人,講眾生的「行」是「稱名」,同時亦視這稱名原樣是「名號」而說:
「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行卷)。



第三篇 唯稱教義和唯信教義




六、思欲稱念佛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慈親的呼喚聲不思議,立於我們的眼前,二六時中在耳畔的是「不思議之誓願顯」。「至心.信樂.欲生」地呼喚我是不思議故,又呼喚聲亦是不思議。不知這個,就會掉到「我信什麼好呢」「如何信好呢」「稱念佛的話好嗎」「用什麼樣的心情稱的話好嗎」「頂戴真實的信心要如何做是好呢」等「善惡」中而計度、迷惘。但是被聞此一秒中也不停地不思議的呼喚聲(誓願名號)一看的話,「善惡」的「計度」亦不知到哪兒了。鳴呼,不是從自己方面信的,不是聞的、不是獲得信心的、不是安心以後往生的、不是因為稱念佛往生的、不是自認為能往生就能往生的,唯只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呼喚聲」難能可貴,自然不知不覺「南無阿彌陀佛」地從口中出來。那徵兆就是「思欲稱念佛的心發起時」。滿足於此御慈悲,頂戴是「南無阿彌陀佛慈親故方有救」,自然顯現於口的念佛是,「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救助去地,於蒙受良人之仰言而信」(第二章)的御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是呼喚「不會讓汝下墮喲」「等著汝喲」的慈親,是慈親的「呼喚聲」,是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大智慧力.大功德力的結晶。慈親的肉.血液.正覺的全體是「呼喚聲」,如來的「至心.信樂.欲生」三心全體是「呼喚聲」,是被南無阿彌陀佛慈親的「呼喚聲」救度的。因此我們安心於本願力的聲音中,此處,第一章曰:
「被彌陀的誓願不思議救助去,往生者遂也。」
不是講信「彌陀誓願不思議」以後被救,是「被彌陀的誓願不思議救助」。若是「信以後往生」的話,人就會計度要如何信才好,不是如此,是被「誓願不思議」救助。聖人說此意曰:
「歸命(信心)者本願招喚之敕命也。」(行卷)又「總序」曰:
「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暗惠日。」《略文類》曰:
「夫無礙難思光耀(光明)滅苦證樂(淨土的法性常樂之樂)。」這些皆是「被誓願不思議救助去,往生者遂也」之相。


十、如實修行相應與信念

「卷首和讚」:
「彌陀名號續稱念 信心真實獲得人
憶念之心常不斷 報謝佛恩之思有」
這是如實修行之相。「如實修行」,曇鸞大師的《論註》曰:
「云何讚嘆,謂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指信.稱讚佛智不思議),如彼名義(聞南無阿彌陀佛的御名,信.讚嘆光明攝取之恩惠),欲如實修行相應(信知佛智和名號和光明的由來)故。」
此稱名是「如實修行的稱名」,且此稱名其原樣是「信心」之相。故《和讚》(曇鸞章)曰:
「決定之信無有故 念不相續必然也
念不相續之緣故 不得決定之信心」
「決定之信不得故 信心不淳論主曰
如實修行相應者 決定在於一信心」
「如實修行」的「讚嘆門」的稱名念佛(善導大師的正定業),此即「信心」之相,是「憶念」之相。「這是「正信念佛」(信心的念佛),是「念佛正信」(念佛的信心)。這即是本願力的信心,本願力的念佛,亦是報恩的稱名念佛。《歎異鈔》的「唯念佛」的念佛,
是如實修行的念佛。「信卷」(本)曰:
「論註(曇鸞大師)曰: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稱彼如來名』者,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室穴中之闇也。『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
此文與「總序」的「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之文照應,又對照「行卷」的「爾者稱名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信心)也。」
之文吟味的話,如實修行的念佛(信心)的意義能更明白。

即使稱名念佛,若我們的心是「若存若亡」(信心好像有,好像沒有,覺得能往生淨土,又覺得不能往生)的話,這樣的念佛不能說是「如實修行」。《和讚》曰:
「言不如實修行者 曇鸞大師施妙釋
一者信心不淳也 若存若亡之緣故」。

又,即使第十八願之意有誓言:「迎接稱名者」,或又說:「御約束:『是欲迎取稱了此名字者』(第十一章),己稱的稱名入功勞,認功績,思是自己累積善根,又想用稱名念佛的力量求往生而念佛的人的念佛,即時是一心專稱彌陀的名號亦不能契真實報土的往生。此是「化身土卷」(本)曰:
「雜心者,大小凡聖,一切善惡,各以助(助業。五正行中的(一)讀誦、(二)禮拜、(三)觀察和(五)讚嘆供養)正(正定業。五正行中的(四)稱名)間雜心稱念名號。良教(念佛)者頓(頓教)而根(機,稱佛的心情)者漸機。」之種類的念佛。這不能講「如實修行」。

姿形殊勝地自朝至暮稱念佛,自己亦以為依此稱名念佛的功績能往生真實報土。看在他人眼中,也都覺得此人是往生淨土的人,如上所舉,姿雖然是專修念佛,心是雜心而助正間雜(助業和正定業混雜)的人有。為往生淨土的目的而兼行助業和正定業的人,這是人於雜修之中的人,不是「如實修行」。

頂戴第十八願的大悲心,自然地出念佛的人,和第二十願的人的念佛,即入功致力於稱名,交雜自力心而稱的念佛,從外面所見,一點也看不出來。又自己也自認為能往生,但是一是往生真實報土,一是遂化土的往生。專修稱名念佛的人有此二種類,誠是容易混淆。這是親鸞聖人就本願分有真和假,就經立三經的區別(顯義),就往生論三種的往生,就機立三機,開第十八願為真實五願,開顯稱名正定業的真意,建立至心信樂願為因(唯信正因,唯信獨脫)的法門,以製作(教行信證)的緣故。

容易混淆的是第十八願的念佛和第二十願的念佛。

「彌陀名號續稱念」云云
是第十八願的如實修行的念佛,是《歎異鈔》的「唯念佛」。

「懷疑誓願不思議 稱念御名之往生
宮殿之中五百歲 虛度光陰佛說喲」
的念佛是二十願的念佛,是他力中的自力的念佛,是不如實修行的念佛。


十一、非仰師教不可
佛經不是很容易明白的,聖人的御聖教要取其御意亦不是容易的事,必仰師教不可。《歎異鈔》的念佛也是愈吟味愈有深的意思。我也是終生常仰賢者的教示,如本書,我全部的注意皆傾向於「唯念佛」之一句。

十二、如來之言語
念佛不是自己稱,自己想該怎麼樣、這麼樣者,念佛是被稱,既不是自己的行,也不是自己的善。念佛出來的原樣,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是本願力,是南無阿彌陀佛,是如來的言語,是如來的大悲心,亦實是如來的働。從顯說講的話,有《觀經》的念佛(第十九願的念佛),有《阿彌陀佛》的念佛(第二十願的念佛),這些和《大經》(第十八願的念佛)內容不同。大意看的話,全都看成一樣。又,實際上,粗心大意的話,會以為自己的念佛是第十八願他力的念佛,而實是陷於第十九願、墮於第二十願,又無信心的念佛,幾乎皆是。

因此就念佛,我們應依聖人的教法,好好地窺見經文的「顯」的意義和「隱彰」(隱的真實之意)的意義。「化卷」(本)曰:
「言彰者,彰真實難信之法(念佛即南無阿彌陀佛)。斯乃光闡不可思議願海(佛智不思議、大悲不思議的本願),欲令歸無礙大信心海(誓願不思議的信心)。」
誠是難能可貴的御言語。《歎異鈔》的念佛顯真實難信的法,顯不可思議的願海,是使入無礙大信心海的如來的大悲心。大悲心顯現處是「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救助去地,於蒙受良人之仰言而信之外別無原由也」的言語。

十三、佛的所有言說
本願是如來的大慈悲心,念佛是如來的言語。「信卷」(本)曰:
「即隨順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
如來的大悲心是大信心,信心是如來的心。「信卷」(末)曰:
「故知,一心(天親之一心、三心即一之信樂)是名如實修行相應。即是正教、是正義、是正行、是正解、是正業、是正智也。」

《歎異鈔》的「唯念佛」的念佛,是如來的言語和如來的心一如,這通過聖人的人格具體地為我們顯現。

念佛往生是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法門,是稱名的話往生,云稱名是正定業的教義及教化的方法,這是《觀無量壽經》的宗教。《觀無量壽經》是從「假」入「真」的佛經,是說定善(坐禪)和散善(道德和戒律),最後廢之而結歸「念佛」的一行的經。從表面看的話,是第十九願的經,從裏面看的真實意與第十八願之意一致。

「行卷」御轉釋的「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信心)」,傳承善導.法然兩大師之教法,且是更將親鸞聖人的教義作一展開。此作為往生的正因是立於「唯信心」的教義之教化的方法。古來叫此做「大經法門」,又叫做「唯信門」。上之轉釋文與「正信偈」的「本願名號正定業」(唯稱門),至心信樂願為因」之句同樣,彰顯法然上人和親鸞聖人的師資相承。

十四、唯稱教義的念佛和唯信教義
又依從恩師桂利劔老師的指南,明「唯稱教義」和「唯信教義」的區別,我們來頂戴《歎異鈔》。此兩門的區別在真宗學史上,又於我們的安心上,特別是於頂戴《歎異鈔》上,極其重要。首先於「正信偈」(源信章):「極重惡人唯稱佛」,是勸「唯稱名一個喲」、「稱名者往生」、「稱御名喲稱喲」的教義。這是「唯稱教義」。以「文類正信偈」頂戴,同樣是源信章,曰:
「如來本願顯稱名」。
又「唯信教義」的例文有:
「正信偈」(天親章)的
「依修多羅顯真實 光闡橫超大誓願
廣由本願力廻向 為度群生彰一心」
和曇鸞章的
「往還廻向由他力 正定之因唯信心」
是「唯信教義」。


十五、《觀無量壽經》和《大無量壽經》

「唯稱教義」是依《觀經》的說相,亦是善導大師「散善義」的「就行立信」的法門。「唯信教義」是依據《大經》所述的法門。在七祖中立於《大經》述法義的是龍樹.天親.曇鸞之諸大師,立於《觀經》說法門的是道綽.善導.源信.源空諸大師。親鸞聖人的直接師承雖是法然上人,但是特依天親菩薩的「一心華文」建立唯信教義。


十六、唯稱教義的念佛

《歎異鈔》的「唯念佛」表面是「唯稱教義」。「念佛以無義為義,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故」是「唯信教義」。這是《歎異鈔》的頂點、眼目。

《歎異鈔》之中,如下之文,其中的「唯稱教義」的色彩濃厚。
第一章
「欲稱念佛地思之心興起時」
「可勝念佛之善無故」
第二章
「於除了念佛之外」
「唯念佛」
「念佛是誠」
「即使念佛而落地獄了」
「稱念佛而亦地獄」
「即使取念佛而奉信呢」
第四章
「念佛,而速成佛」
「唯稱念佛啊,由始至終全是」
第五章
「亦依一遍稱念佛之事」
「回向念佛」
第六章
「專修念佛之輩」
「稱念佛之人」
「念佛的話,不可往生」
第七章
「念佛者是無礙之一道也」
第八章
「念佛者於為了行者非行、非善也。」
第十章
「於念佛者以無義為義」
第十一章
「遇一文不通之輩的稱念佛」
第十二章
「專修念佛之人」
「念佛者為了無用之人也」
「相應於本願而念佛的人」
第十三章
「唯如善者能稱念佛」
第十四章
「日常不稱念佛」
「可念佛不退轉而往生」
「無法住於正念起風波,稱念佛之事是很難」
「又雖稱念了佛,但亦隨於今正使開悟之期」
第十八章
「說於稱念佛奉見化佛之事」
依以上的文可知道《歎異鈔》說「稱念佛的話往生」的教法色彩很濃厚。

何故《歎異鈔》中「唯稱教義」的色彩很強呢?我覺得這是因為當時在法然上人御隱後,特別就念佛,異義異說、異安心紛紛生起的緣故。信心不同是不用說了,信心的念佛(念佛的信心)特別地亂,異說異義盛行,故就念佛,特別是「歎異先師(親鸞聖人)口傳之真信」而製作的是此部《歎異鈔》。

法然上人御隱後,「一念義」、「多念義」、執尋常、執臨終(正念往生),或以為念佛是吾善根、以凡夫的修善為往生之因、犯惡者無法獲救、如來本願的御意不知者、置重心於自力作善的結果過了頭而跨賢善精進、不知誓願(本願)和名號之意,而導致各式各樣的異安心者出現。此故,才著作了「歎異鈔」。特別是於念佛,因為有太多人領解錯了,所以是「唯信教義」之腹,而表面是「唯稱教義」的濃厚色彩。

請御同朋分享讀後心得或提問哦!謝謝。


十七、與信心不二一體的念佛

「唯稱教義」(正念往生)的念佛,即善導.法然兩大師的傳道化風好像是極簡單的樣子,其實信心的念佛、念佛的信心非常難。就念佛,而異安心者出現很多是理所當然的。今日也有很多人就念佛而沒有很清楚的理解而徘徊著。念佛是自力的念佛.作善的念佛的話,則原本的信心亦肯定是自力的「計度」。《歎異鈔》之正確的念佛是「唯信教義」為裏的念佛,是與信心不二一體之「本願力的念佛」故非常地難。

十八、行中攝信的念佛

「唯稱教義」的念佛,沒有分稱名和信心。是信心的原樣之念佛(稱名),念佛的原樣之信心,信心和念佛沒有前後時間的差別,又也不分離此二者,即言「行中攝信」,是念佛中含著信心的教義,就往生之因立「稱名正定業」。

「唯信教義」即高祖親鸞聖人的教義,依據《大無量壽經》,(一)從名號,(二)信心,從信心,(三)稱名念佛(報恩行)的順序,信心和稱名有時間的前後,往生的正因唯定信心一個是「唯信正因」的教義。

十九、信心其原樣的念佛

《歎異鈔》的念佛,在唯稱教義最初領解是報恩行的稱名,認為光念佛還不够,認為念佛外還需要信心,認為有信心沒有念佛的話不行,所以《歎異鈔》的「唯念佛」的「唯稱教義」的念佛就不明白。不可忘記「唯稱教義」的念佛,其原樣是信心,因此「唯念佛」能往生。


二二、龍樹菩薩的念佛

「唯稱教義」也有歷史,有傳統。首先拜讀龍樹菩薩的「易行品」,往生的業因有曰: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懃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不退轉之位)者。」
這是分「難行道」和「易行道」的文。於《和讚》者有「敎導難行易行道,流轉輪廻我等故,弘誓之船賜令乘」。雖講「易行」,但有諸佛菩薩的易行,有阿彌陀佛的易行。十方十佛的易行之偈有
「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此文引用於《和讚》,曰:
「應執持恭敬之心(信),稱念彌陀之名號(行)」。
「恭敬之心」,指的是「啊!好難能可貴」「啊!真誠惶誠恐」地信如來的本願,是御恭敬的心,這是信心。從這信心自然稱名念佛流出來,又有曰「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但是,與此同時,打出亦可說是念佛的根本、真意義的「聞名」(聞、聞信名號)。即文曰:
「聞佛名能信受者,即不退阿耨菩提(登無上正覺之道,入不退轉)」。
因此,欲至「不退轉」者,是「稱」名號、「聞信」名號,也就是說龍樹菩薩視「稱名」和「聞名」是同一價值。文曰:
「問曰:但聞是十佛名號執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更有餘佛、餘菩薩名,得至阿惟越致邪。答曰: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如是。阿彌陀等諸佛,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
云聞信名號住不退也好,云稱名號得不退轉也好,唯不外是依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力者。念佛不是機械性地動口的動作,是「念佛的信心」,是「信心的念佛」,又是「正信念佛」,又是「念佛正信」。

彌陀易行之一段中,示有如下的言語:
(一)「皆稱名憶念阿彌陀本願如是:若人念(憶念)我(彌陀),稱名(念佛)自歸(信心),即入必定(不退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遍智)。是故常應憶念。」
《和讚》曰:
「彌陀名號續稱念 信心真實獲得人
憶念之心常不斷 報謝佛恩之思有」

《淨土文類聚鈔》曰:
「稱名即憶念,憶念即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
此御文是於頂戴《歎異鈔》上極重要之文。

(二)龍樹菩薩又曰:
「人能念是佛(阿彌陀佛)無量力功德,
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祖師聖人仰此文,宣述在《大經》本願成就文的「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廻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之文中的「即得」,和在「易行品」中的「必定」之深意,曰:
「經(大經)言『即得』,釋(龍樹)云『必定』,『即』言由聞願力光闡(彰顯)報土真因決定時尅之極促(最小限度)也。『必』言金剛心成就之貌也。」

真宗,「聞本願力」是眼目。第一章的「可被誓願不思議救助去地信」者,完全是此意。貫穿全篇,雖然表面顯出的是「唯稱門」的色彩,但是精神不變。在《歎異鈔》之中,「唯稱教義」中有「唯信教義」,「唯信教義」中有「唯稱教義」。「誓願不思議」之言語也是,若以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的稱名代表第十八願,示「稱我名號,下至十聲」,取「救助稱名號者」的話,是「唯稱教義」。第一章的「誓願不思議,云云」亦可說是「唯稱門」中的「唯信教義」。不論怎麼說,「被誓願不思議救助」者不外在彰顯「由聞願力光闡報土真因決定」。「聞願力」者,指唯仰一願力之働的意思。又其原樣是願力的働。用此意頂戴「唯念佛」的話,則好難能可貴呀。

用本願成就文的精神頂戴「誓願不思議」是名號不思議的話,則這明確是「唯信門」。

(三)又龍樹菩薩曰:
「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應時為現身」

(四)「若人種善根,疑者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

於龍樹菩薩如上所述,「稱名」,「一心念」(信心),「恭敬之心(信心)」,「禮拜」,「聞名」,「憶念」,「執持」,渾然思為同一,教我們往生之因在於信心。

《大無量壽經》及其異譯之經,往生之因多說是「聞名」。
(1)「我作佛時 令我名聞八方上下無數佛國」(平等覺經十七願文)。
(2)「使某(彌陀)作佛時 令我名字,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無數的)佛國」(大阿彌陀經第四願)。
(3)「他方佛國所有眾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回向」(如來會十八願文)(此文等於本願成就文「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之文)。
(4)「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第四十七願)。
(5)「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廻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第十八願成就文)。
(6)「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大經往覲偈)。

其他四十八願中亦大多說為「聞名」。真宗的根本,不論怎麼說,「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為一宗的基本、根據。


二三、天親菩薩的念佛

天親菩薩愈發闡明龍樹菩薩的御意,示修「五念門」能往生極樂。「五念門」如下:
(一)禮拜。「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
(二)讚嘆。「云何讚嘆,口業讚嘆,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三)作願。「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禪定,止)故。」
(四)觀察。「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阿彌陀佛、淨土的三種莊嚴),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三昧觀)故。」
(五)廻向。「云何廻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廻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五念門」的行,實是法藏菩薩的行,又是依如來的本願力所成就的行。此行是攝於天親菩薩「一心歸命」的信心中的德用(働)。五念是信心的顯現,由「一心」的信心得往生。所謂「一因(一心)究竟(成就)處,五因(五念門)成就之極促;一果(往生)開覺處,五果(於淨土五段的證悟)圓滿之妙證」。親鸞聖人說「願力成就名五念」(入出二門偈),視菩薩五念門的行全顯本願力成就之相。

從表面看,《淨土論》的中心是「五念門」,五念門的中心是第四「觀察門」。通過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拜見《淨土論》,《淨土論》的中心是「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因此《淨土論》為「一心之論」(禮拜門、讚嘆門為中心)。

天親菩薩依《觀佛三昧經》及《觀無量壽經》之說,以智慧眼觀察阿彌陀佛及淨土。依觀淨土的莊嚴,感得佛心即大慈悲心,感得如來的大慈悲是往生的正因。我們罪障重,智眼昏,心散亂放逸,不能坐禪直觀阿彌陀如來及淨土的莊嚴。

然,我們是聽聞名號的由來,被感得如來的大慈悲心的。天親菩薩和末代的我們,修道雖暫異,但是同樣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是同一的。《觀無量壽經》有「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頂戴大慈悲心,沒有道理不能往生。曇鸞大師曰:「大慈悲是佛道的正因」,親鸞聖人說我們頂戴的大信心是如來的「大慈悲心」喲,亦是無礙佛智喲。信卷(本)曰:「斯心(信樂、大信心)者,即如來大悲心故,必成報土正定之因。」《歎異鈔》云「被彌陀的誓願不思議救助去」,云「唯念佛而被彌陀救助去」,云「令信本願稱念佛故成佛」等,唯是觀本願力,感得如來的大慈悲心之相。

天親菩薩於《淨土論》曰「觀佛本願力 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常觀如來的本願力,觀(心見)本願力,遇(信)本願力,是大信心,這即是感得如來的大慈悲心之相,此文是「行卷」的肝要。

觀淨土的莊嚴是觀如來的本願力,觀本願力是感得大慈悲,這是大信心。因此天親菩薩向釋迦如來表白御自身自督的安心,曰:「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至此,《淨土論》為「一心之論」(信心之論)。淨土真宗是「唯信教義」即信心正因的法門。

「觀佛本願力云云」就是頂戴第十八願的「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之意。《和讚》曰:
「若不生者之誓故 信樂真實時節至
一念慶喜之人者 往生必定決定歟」
「觀本願力」指觀(信)「若不生者」的如來的大慈悲心.佛智不思議.大誓願力不思議,這是「唯信門」。

就本願成就文頂戴第十八願的三信(至心、信樂、欲生)十念(乃至十念的稱名)之意,作「聞其名號」的話,「唯信教義」生。又依《觀經》的付囑之文: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解釋本願的三信十念,三信攝於十念之中,第十八願是「稱我名號」的本願,即為「念佛往生」之願,於茲「唯稱教義」生。《歎異鈔》感覺「唯稱教義」的色彩相當濃厚,但是不說本來就沒有「唯信教義」,其「唯稱教義」的念佛宜應用「唯信教義」之義解釋。天親菩薩的「觀察門」可推察以《觀經》定善觀之文解釋本願的三信十念。古來視天親菩薩的《淨土論》,三經之中特依《大經》。這是置重點於「一心歸命」、「觀佛本願力」的看法。


二四、曇鸞大師的念佛

至曇鸞大師,天親菩薩之高級菩薩的行法(五念門)一轉而為凡夫相應的行法,而被一般化。即大師著眼在《淨土論》偈尾的「普共諸眾生」之文,又明菩薩能修行的是依本願力之旨,舉三願(十八、十一、二十二)明凡夫依本願力得速至無上菩提之旨。如此經龍樹.天親.曇鸞三大師,彼等大師的教義映於親鸞聖人的大信眼,「唯信正因」的教義始確立,這即是真宗的面目。

曇鸞大師解釋「稱名」(念佛)為何有破無明令往生之働呢﹖而釋曰十念的稱名即「依止無上的信心」、「依無量功德的名號生」(論註上卷)故。說如實修行(稱名)何故云如實修行呢﹖那是因為稱名是讚嘆如來的功德,如如來的光明智相如實稱佛的御名故,其原樣是信心,即「念佛的信心」「信心的念佛」故,明確地示稱名是如實修行之旨。此處,親鸞聖人在《和讚》曰:
「如實修行相應者 決定在於一信心」。

因此,至曇鸞大師,視稱名(讚嘆門中的稱名)為五念門的中心,與「聞其名號」(聞名)作同一的價值。從此處看「唯念佛而被彌陀救助」,可看作「聞信名號而被救助」。又大師於《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的臨終,解釋「十念」的念佛(論註)曰:「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明往生正因在信心之旨。

親鸞聖人在「行卷」釋大行曰:「大行者,稱無礙光如來名」,舉五念門中讚嘆門的「無礙光如來」之名。且又云稱名是大行的大行處曰:「斯行(名號)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真如一實功德寶海」,原樣地接受上之「稱名」作「名號」,可察知這是依曇鸞大師的指南。

《歎異鈔》的「念佛」,或「稱念佛」,或「易持」等言語,依解釋此作名號的威神功德而能難能可貴地頂戴。於天親菩薩的「觀察門」的觀察,不是觀真理(法性、真如),是「事觀」即觀淨土的莊嚴。

又曇鸞大師就本願的「十念」的稱名,示彼十念依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清淨真實名號而起的稱名故依稱名能往生。又此以信心為內容,視稱名的價值和名號的價值同一。

龍樹.天親.曇鸞諸大師的法門,如以上所明,生「唯信教義」的同時,一面為出「唯稱教義」的根源,即法然上人雖是「唯稱教義」的人,然宣述淨土真義的經論者「三經一論」是也(選擇集)。

以上《觀無量壽經》中心說的「唯稱教義」和《大無量壽經》中心說的「唯信教義」,暫從宗學史上看不能分而分處,這是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信心和親鸞聖人的信心原本就沒有相異,是同一信心,乃不言而喻。於同一信心上,有勸「稱名念佛喲」的教化風格和勸「聞信名號喲,往生的正因是信心哦」的教化風格。如此,善導.法然兩大師沒有「要信心喲」「是一信心喲」的法門嗎﹖並非如此。是信心上的勸念佛,即教以信心為內容的念佛是「正定之業」。如「兩種深信」、「二河譬」及「六字釋」,又有「言弘願者,如大經說」(玄義分)等,是以「唯信教義」的精神說的。又「正信偈」秉承法然上人的《選擇集》,曰:「必以信心為能入」。

要言之,開示善導.法然兩大師的念佛往生的法門的真意者,是「唯信教義」的親鸞聖人的教義。從形式(表面)看的話是「念佛往生」,從內容看的話是「唯信正因」。形式和內容融合為一者是「唯念佛」。

但是拜讀「唯念佛而被彌陀救助去」的御言語,大致可窺知這是「唯稱門」,不是「唯信門」。然而親鸞聖人說「唯念佛而被彌陀救助去」的御意是唯稱的原樣是唯信,唯信的原樣是唯稱的唯稱故,方可說是真實念佛的真意,亦是唯稱教義的「唯稱教義」處。

論往生的正因時,是「稱而往生呢」是「信而往生呢」,視信心一個是往生的正因是「唯信教義」的立場。念佛是選擇本願的行故,又念佛順本願行故,必能往生,勸「念佛喲」的是「唯稱教義」的立場。

「稱名」和「信心」,本不二不離,分而無法分,但因流於自力的念佛,故《歎異鈔》問世。

拜讀「唯念佛」之文,我被反省自己的「愚者」,離唯信.唯稱的議論,慶喜本願力有故,承蒙能無條件往生淨土,仰本願力,歡喜無條件地救度處,「唯念佛」是念佛而忘記念佛地仰本願力,這是「唯念佛」的吟味吧﹖親鸞聖人說「唯念佛」,誠是難能可貴,沒有這御教化的話,分開「信」和「行」,就不能隨順如來之說。

看「唯信」「唯稱」皆同樣是仰本願力之相時,「相應於本願而念佛的人」(第十二章)也好,「被誓願不思議救助」也好,「於信了本願者,連他善皆非需要」(第一章)也好,又第十二章的「令信本願稱念佛故成佛」亦難能可貴地頂戴,唯是本願力。



二五、道綽禪師的念佛

道綽禪師的教義,判別「聖道門」和「淨土門」之二門,此法門因為觀淨土的「觀佛三昧」和以稱名一行往生的「念佛三昧」雙方參雜故,很難斷定哪個是哪個。我們隨順「和讚」的指南,《和讚》曰:
「雖然一形之造惡 令使專精地繫心
因為常令念佛故 諸障自然逕除盡」
「縱令一生造惡的 眾生為了引接故
而稱我名字地願 且若不生者地誓」
講「因為常令念佛故」,講「而稱我名字地願」者,可知並沒有用「聞其名號」的「唯信門」拉下第十八願,而是明確地以「乃至十念」做代表的「 唯稱門」。此時「至心.信樂.欲生」的三信攝於「乃至十念」之中。


二六、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念佛

在中國,念佛門的大成者善導大師是「唯稱教義」的法義。如前面所述,並非說「唯稱教義」就是無信心的唯稱,是信心原樣的稱名,即「唯信教義」原樣的「唯稱教義」。這是於真宗的念佛。《歎異鈔》的念佛亦是這樣的念佛亦居多。「稱名本願」、「稱名正定業」出現於表面時是「唯稱門」的法義,就「往生」談正因時是「唯信教義」。不論是哪位祖師,只要是七高祖中的人,從真宗的根本義講的話,雖然講「唯稱教義」,往生的正因唯信心。暫時區別「唯稱」和「唯信」的是,由於時代,所根據的中心經典(或大經或觀經)不同的緣故。淨土宗的諸家尚且有人沒有徹底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的真意,更不用說在一般信徒之間會有不徹底,會有異解,會有別見,會有異安心了。真宗念佛者之中,原本就有很多。「唯信教義」和「念佛往生」於內容沒有絲毫不同,反倒是徹底念佛往生,去除異解異見、別解別見者是親鸞聖人的「信心正因」的法門,這即是「唯信教義」。

唯稱也好唯信也好,粗心大意看之的話,唯稱的念佛往生也不懂,唯信的信心正因的意義也不懂。講「信心一個」時,就會覺得念佛不需要;講「念佛需要」時,就陷入「稱名正因」的邪見;又說兩方都需要的話,就「稱名」和「信心」不問輕重,或偏向某一邊,或陷入「信行相扶輪」。

「唯稱」「唯信」,於拜讀《歎異鈔》上很重要。

「唯信教義」最鮮明表示的是「信卷」。承「信卷」之意,高度地發展「唯稱教義」,明切地闡釋「唯信教義」者,是蓮如上人的《御文章》。

於七祖中大成「念佛往生」,且最明白表示此者是善導大師。於此意思,善導大師是念佛法門的大成者。故說「善導獨明佛正意」(正信偈)。法然上人偏繼承善導大師一師的法門,同時「唯稱教義」清楚出示。

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的正意,明示於「行卷」,映於親鸞聖人御眼的「唯稱」,其原樣是「唯信」。「唯稱教義」的念佛,沒有依「行卷」汲取親鸞聖人的精神拜見之的話,無法懂得,又沒有從「信卷」的「唯信教義」看的話,無法懂得。以為僅是一句話就忽略地讀過去的話,很可惜。

《教行信證》中,舉有善導大師的「唯稱門」的例文:
(一)「繫心一佛,不觀相貌(佛和淨土的莊嚴),專稱名字,即於念(稱名)中得見彼阿彌陀佛及一切佛等」(文殊般若經下、禮讚、行卷)。
(二)「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眾生障重,境(觀法的對象)細(極樂莊嚴甚深微妙,法性世界亦然。)心麁(心粗雜散亂),識(意)颺神(意)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釋尊)悲憐,直勸專稱名字(名號)。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念佛相續)即生(往生)」(禮讚、行卷)。
(三)「又云: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阿彌陀經意、禮讚、行卷)。
(四)「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迴六道,苦不可言。今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禮讚、行卷)。
聞本願的名號,一心稱念的稱念往生也好,若剋論往生的正因的話,是聞名往生。但在「唯稱門」的立場,稱念往生又叫做念佛往生。
善導大師對「念」字,有時用於(1)觀念、想念。(2)稱念、稱名、念佛。(3)信念、憶念。(4)時節之意。
(五)「又如《無量壽經》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十八願意、禮讚、行卷)。
如善導大師取第十八願作「稱我名號」的話,為「唯稱門」,如親鸞聖人依據成就文,取「聞其名號」的話,為「唯信門」。善導.法然兩大師立於「唯稱教義」,信心攝於行中(「行中攝信」的法門) 。然至高祖親鸞聖人,別開「唯稱教義」的念佛往生(行中攝信)的法義,分行和信,談「往生正因唯信心」。
(六)「又如《阿彌陀經》云: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稱念)名號。(乃至)即得往生」(禮讚、行卷)。
(七)「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一聲乃至十聲、一念等,必得往生。證誠此事故,名《護念經》」(禮讚、行卷)。
(八)「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往生)者,莫不皆乘(被本願力打敗)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強緣)」(玄義分、行卷)。
雖然是「唯稱教義」,乘大願業力,與「唯信教義」相同。
(九)「又云: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玄義分、行卷)。
大師就《觀經》下品下生的十聲稱佛(十遍念佛)往生的稱名往生,於名號中做六字釋,這是應著眼的。親鸞聖人更用成就文之意解釋此(參照行卷)。
(十)「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觀念法門、行卷)(第十八願之意)。
(十一)「又云:欲使善惡凡夫廻心起行(懺悔念佛)盡得往生」(觀念法門、行卷)。
(十二)「法門不同八萬四,為滅無明果(迷的結果)業因,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微塵故業(舊的惡業)隨智(佛智不思議)滅,不覺轉入真如門」(般舟讚、行卷)。
念佛有滅罪之力,念佛為名號故,又是佛智不思議、誓願不思議的緣故。


第四篇 一乘海的風光
一、金剛堅固的信心

淨土真宗唯乘本願海。《歎異鈔》曰:
「乘彌陀願船,渡生死苦海,到報土之岸者,煩惱的黑雲速霽,法性的覺月速顯,於盡十方無礙光明成一味,利益一切之生(眾生)時,方是覺。」(第十五章)
又《和讚》曰:
「金剛堅固御信心 待得決定之時喲
彌陀心光常攝護 永隔生死出苦海」
聖人的法悅歷歷在眼前。「行卷」的「乘大悲願船,浮光明廣海,至德風靜,眾禍波轉云云」之聖句,及《文類聚鈔》的「必至無上淨信曉,三有生死之雲晴,清淨無礙光耀朗,一如法界真身顯」之句合併吟味此時,心雀躍般,能感到歡喜。
蓮師曰:「『必至自然的淨土』,『永隔生死出苦海』。哎呀呀,啊啦真有趣呀真有趣。」(御一代聞書23)

《和讚》曰:
「五濁惡世之吾等 唯依金剛之信心
永捨生死之輪廻 必至自然之淨土」
真正明朗的宗教是淨土真宗。聖人讚真宗的面目.一宗的根據,曰:「願成就一實圓滿真教,真宗是也」(信卷)。
又曰:
「誠是如來興世之正說、奇特最勝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極說、速疾圓融之金言、十方稱讚之誠言、時機純熟之真教也。」(教卷)
又曰「真實之利」(教卷)。「教」是釋尊的言語,御意。若知釋尊是佛陀的話,萬事解決,信心能頂戴。

「金剛堅固之信心」是金剛心、真實的信心。信心的體是無礙佛智故云金剛。又如來廻向的真實心故云「金剛堅固之信心」。


二、稱獲救呢 信獲救呢

初拜讀《歎異鈔》,易迷之點是「稱獲救呢」「信獲救呢」的問題。《歎異鈔》的作者唯圓大德,依據善導大師的「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信卷)之文,又依據「深心釋」的「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聞等(信一念),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信卷本、禮讚)等文,說「御約束:『迎接稱此名字者』」(第十一章),常用「唯稱教義」之語,仔細拜見《歎異鈔》的前後之文,原本唯圓大德是「唯信教義」的人,為了不要有誤解,又為了不要陷於自力的「稱名正因」說,而極大慈悲,用意周到地敘述。即在「御約束」之後,不是講「要稱念佛願求往生喲」,而是述「『被彌陀的大悲大願不思議救度,可出生死』思『稱念佛亦如來之御計』者,絲毫亦無雜己計故,相應本願往生真實報土也」,從「唯稱教義」直入「唯信教義」,引導要仰如來的大悲大願。前述的「金剛堅固之信心 待得決定之時喲」的「和讚」,是全「聞其名號」的「唯信正因」、「唯信別選」的言語。

在前述的善導大師的深心釋文之後,親鸞聖人亦引用同樣是《禮讚》的文曰:「其有得聞彼彌陀名號,歡喜至一心,皆當得生彼。」這明確是全「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之意。「玄義分」的「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之句的深意,此處可見。開顯善導大師的念佛往生的真意義的是親鸞聖人。淨土真宗,無論如何皆是大信海的法門。「證卷」曰
「爾者,大聖真言,誠知,證大涅槃,藉願力廻向。還相利益,顯利他正意。是以論主宣布廣大無礙一心,普遍雜染湛忍群萌。」
又曰 「涅槃真因唯以信心」(信卷本)、「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遍智)信心為因。是菩提因雖復無量,若說信心,則已攝盡」(信卷本)、「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卷本)、 「信樂最勝甚難得」(信卷本)及「難化三機.難治三病者,憑大悲弘誓,歸利他信海,矜哀斯治、憐愍斯療」(信卷本)。「唯信別選」之旨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