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和讚和歎異鈔的吟味—唯念佛— 序 先公開了題目為『教行信證和歎異鈔的吟味』之拙著。『教行信證』是堂堂立教開宗、獨步乾坤的大著作。於彼處親鸞聖人御出現著,正確地將真佛弟子的標幟填於胸,代替釋尊作為末代的正師,而立於高台,亙遍無限的時間,對千億萬之群眾,將本願一乘絕對不二的真教御在獅子吼之姿就被想像。反之『歎異鈔』,不是威風凜凜、光顏巍巍的聖人,若言於何處呢者,則好像回歸自家,自在地坐著,而靜靜地,御在流情難思法海般的聖人就可窺見。那是真實地、輕鬆自在地、令人緬懷之姿。是唯獨以那樣的聖人,我等愚惡凡夫才能近在咫尺地拜見呀。若那樣的話,則欲窺無涯底的如來一乘大智願海,和淨土真宗雄渾自然的大法門者,應須拜讀『教行信證』,若欲速離生死者則品讀『歎異鈔』,而被徹底於誓願不思議之事就最符合理想。於此處不成為漏看呀是『和讚』。這是甚至可稱為「小教行信證」之無上寶典,而從一般性立場來看,我是在他方看不到如這般的好書呀。覺得即使一也是『和讚』二也是『和讚』。雖我也拜讀著七十餘年了,但如來的大悲心就於一字一字中,滲透出來了。不問僧俗,傾全精力於『和讚』,而若是一生涯吟味了的話,則覺得能接觸到如來選擇的願心,接受到大聖釋尊的慈訓,對於金剛心的樹立,是再無遺憾吧。因為『和讚』是聖人大信海詩意的發露,所以深深而且容易領會地,吟味而能忘卻人生的苦惱。於此處即使聖人的威容顯耀之姿也好,又即使披浴衣之姿也好,都是得以被接觸到吧。先前之拙著,雖是坐於『教行信證』而窺探『歎異鈔』呀,但是現在作為其姊妹篇,特別坐於『和讚』,而想要共同吟味的是『歎異鈔』之最難處,又亦是最易之大道的「唯念佛等等」之聖句。真正感受到即使汲亦汲不盡的無蓋大悲心和無礙的佛智,就收納著於此一句之事。本書以平易為主,而僅僅,不過吟味其之九牛一毛。仰希望者,比讀百千卷的書,更想要頂戴精讀『和讚』和『歎異鈔』。如我般,愚痴暗鈍之迷迷糊糊者,是唯透過恩師 桂利劔老師,和慈悲深之父母,而唯有於佛語之中,讓自己頂戴著安心呀。想或者哪一天呢,能夠奉報佛祖的大恩。述說一言而作為序。 一、第一要關 於『歎異鈔』第二章曰:「置於親鸞的話,則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所御救助去地,於蒙受良人之仰言(御命令、御言語)而信之外別無緣由也」。「唯念佛」就是要關呀。此關卡雖好像是一切眾生,無論什麼人,都能通過般了呀,但是通過此關卡的人很少。一想如何通過呢,就因為作思案工夫所以無法通過。若唯念佛而通過者,則暢快地能通過。「唯念佛」的關卡,若唯念佛而通過者則最好。無論如何一想要念佛而通過,就要使勁於念佛。要使勁的話,則自力的「我」就出來。如果「我」出來的話則不成佛法。於本願之大道雖有門,但其門很難通過。於至今通過其門的人,雖是成千上萬無量數了呀,但想以自己之力而開眼,想以自己之力運腳而通過地做者是皆落第了。本願是招喚,大道雖是「直來吧」地招喚著呀,但是素直地聞其聲之人很少。因為沒有聞之人,所以通過的人就沒有。以那樣的話則本願也好大道也好都御在哭泣。久遠劫來,窮纏於我,而雖然最親近的念佛,但因為是想信、想稱地外出者,所以於我愈加變成了疏遠者。偶爾,有聽聞到了其聲之人。聞事雖是聽聞到了呀,但認為「自己聽聞到了」「我聽聞到了」,而聽聞到了之事就變成自慢,變成自大。連此者都不會感動。不過住在鄉下難能可貴一文不知的老婆婆。其人,是即使「聞到了」也不說,即使「沒聞到」也不說。唯說著:「以不思議的御本願,給與呼喚了之事好難能可貴呀」。「聞到了嗎」「能聽到了嗎」地一旦再度反問,其老婆婆就說著:「連聞到了都不申說,連不能聽到都不申說。賜與呼喚了我一人呀之誠惶誠恐(非常感謝)的御存在」。是妙好人呀。但是,變成此妙好人,是非常困難喲。法然上人就仰言:「我,是唯念佛,而可被阿彌陀如來所救助。唯只是那樣。此外之事是皆不存知的呀,是皆不知道的呀」的話,則親鸞聖人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地,被歡喜了。今日的御同行,聽聞御說教,一作「唯念佛」的講法,就立即地,「那樣的話,我也想來念佛,而領受阿彌陀如來救助」地,早已,從自己方,想要符合往生的條件,想要相應於本願,想聞「呼喚聲」地出頭。明明「直來吧」的「呼喚聲」遍響著,卻今更想要聽聞地出頭呀也是很奇怪的事。「唯念佛」,是阿彌陀如來的賜與出現,而給與仰喚:「等著汝哦」了者,在此方的人,「那樣的話,想念佛而領受救助」地出頭的,是正如,認為「於往生到御淨土,都必得帶些什麼伴手禮地往生的原因,所以念佛的御伴手禮也帶去吧」,而提著親自手作的御念佛,作往生淨土的預備禮物。阿彌陀如來仰說:「討厭手工御念佛的湯圓呀,我不吃。」「一說是那樣呀,就連什麼伴手禮都不用帶去呀,是總有些情義上過意不去。如果給與帶點伴手禮的話,則於我也會心有所依賴,而輕鬆呀」等地,淨思之人而已。此故,御淨土是「易往而無人」。對阿彌陀如來建立情義之事有什麼呢?如果那麽想帶伴手禮去的話,則最好帶六波羅蜜行也、八正道行也、諸善萬行的牡丹餅(紅豆蔴薯)也、像是什麼啊的伴手禮物去吧。那樣的話阿彌陀如來,是會邊悲憫、邊賜與登上上品上生之御淨土的看台吧。說將那伴手禮於我這邊拿不出來之事,在久遠之昔已洞見,而在洞見了之後,給與「直來吧」地招喚著。連彼慈親的大悲般都不知地,所謂想帶手作的伴手禮去,將之稱為是不知御恩者。所謂「唯念佛」,因為「甚至連往生御淨土的伴手禮,都在如來方,是『萬善圓備嘉號 轉惡成德正智』地,確實地造就了,所以汝者,以空手,來往生吧,快點來吧,一定等著汝喲」地賜與仰喚的大悲御聲就是「唯念佛」之意義。其大悲親心之「真心徹到」地,到達了我心胸時,不思議地,從我之口,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地,御念佛就給與顯現。那就是「唯念佛」。連學者都是可憐者呀。一作學問就變成了學問味。一知道很多,就變成了知識味。一作分別,就變成了物知味。如果明白的話,就變成了聰明味。只要一對人在說教,就變成了說教味。變成了住持味。即使一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想作為說教的材料,就變成了材料屋味。無論如何在佛法上,如果變成了「味」的話就不行。不是說「味噌味之味噌者,非上等味噌」嗎?連那樣說的我,都變成了非常味噌味。是無知膚淺之事。是可耻之事呀。因此讓我,唯可極於接受如來御商店販賣之物了。說為凡夫的傢伙,是明明什麼都不能,卻向神呀,和佛獻上伴手禮物,交換之,像說是給與治病呀、或是讓我避厄呀、或賺大錢般地呀、或生意興隆般地呀、或讓我長壽呀、或無理的要求呀、或求願啊,在作祈願之陋習。完全,以「蝦」釣「鯛」(以小蝦釣大魚)地作著,一旦能那樣甜蜜地走過來,就雖然這邊是可以適合,但那樣甜蜜則不行。如果同樣是人類的話還能理解,但對於神佛的話,是拿不出太過於買賣性質之事呀。無論那樣做、這樣做,若是想要帶伴手禮去給如來呀的話,則帶久遠劫來所造與造了之惡業煩惱,當成極樂行的伴手禮吧。那麼是連阿彌陀如來,都會賜與御招喚之事吧。仰喚著:「其他的伴手禮,是務必免了」。「不過,認為即使是少許也想將善心、即使是少許也想將歡喜想、即使是少許也想將御淨土的思戀想、即使是少許也想將御念佛、又即使什麼都沒有也想將信心,作為伴手禮,就不必要吧」,「是說什麼呀。於《阿彌陀經》,不是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嗎?」稱為人的傢伙者,雖裝作善人臉,如果一剝皮的話,則肚子裡面,不論是誰,都是自私自利蟲,蠢蠢欲動著,雖說「即使少許也想將善心」等,但像在自己眼睛能看見般之善根的話,則那並非清淨之善根。是虛假之行、雜毒之善呀。相似於善,而其原樣是惡呀。就算如何地聽聞到了,都變成很歡喜者嗎?將歡喜之心,以煩惱壓制住,而讓人無法歡喜起來。「御淨土之思戀呀!」那是說什麼呢?連內心都沒有之事是絕不說了啊。雖然即使後生是御淨土地下定決心了,即使於一分鐘也想要著呀,但這裡是娑婆呀。於《歎異鈔》所仰言:「若倩思案者,將如踴於天、躍於地般地,應歡喜之事,由於不歡喜,而愈加賜與覺得往生是一定也。抑制應歡喜之心,而無法歡喜是煩惱之所為也」,又仰言著:「由久遠劫來至今讓我流轉苦惱之故里者難捨,尚未往生安養淨土者不被思戀之事,誠正愈加是煩惱興盛之所為,雖然覺得戀戀不捨,但娑婆緣盡,於無力作終之時,到彼土是應真明確也」。不是嗎?獲得了信之人,是心和口一致者呀。「心無論如何都無法安心起來。如果連安心都能來造作的話,則因此就可以:請賜與讓我安心吧」。這也是自私自利的要求呀。莫讓自己變成欲將如來的御慈悲,說為「安心 安心」。並非在說東道西了之處,能夠輕易地安心呀。讓自己比那者,更加能深入根性而聽聞吧。如來是甚至連我的安心都沒有御在要求。「本願力即使在被聞也好。如果連安心都在汝方來造作的話,因此一定讓汝往生御淨土喲」地,即使以唯一的一遍,阿彌陀如來都沒有仰說。於《大經》者,「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地被仰言,可仰說為若是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之,為不思議 不思議,不思議地徹到了我心胸的話,則歡喜者自然而然地出來。即使稱為「歡喜」,也是說於往生拔苦了之事呀。是將一旦後生地踏出看看,立於生死岸頭,而絲毫不安之心思都成無了的稱為歡喜呀。此之歡喜是「無樂的大樂」呀。像汝這般地,安心安心地,於不知不覺中想要安心,而是不得不「已經連安心都是必要」地被踏出吧。如來的本願,不是「注視自己的安心而來喲」。是「唯一定以本願力而救助汝啊」。因為是「唯一定以本願力而救助汝啊」之呼喚聲,所以法然上人仰言:「唯為了往生極樂者稱為南無阿彌陀佛故」呀。親鸞聖人亦仰言:「唯念佛」。「唯念佛」之妙味,是說「唯一定以如來的本願力而救助汝喲」之事。「唯念佛」的「唯」,不是在這邊,製造伴手禮之事呀。是唯本願力的「唯」。 二、無可求者宇治的萬福寺是禪宗黃檗派的御寺院。其元祖,是稱為中國黃檗禪師那般偉大的大德。於彼聖者所言的法語裡說:「不依佛求,不依法求,不依僧求。唯如是」而御禮拜著了。如果在禪的話則禮拜亦是「唯如是」的禮拜,方成真實的禮拜。並非說「佛如來請您、請您」的禮拜。沒有可求處的禮拜,這最好。若是又說阿諛奉承、又御追從、又討好的禮拜、又帶伴手禮去的禮拜者,則那正是買賣根性的禮拜。是交易根性的禮拜。即使於念佛也是那樣子,變成買賣念佛、交易念佛的話,則早已不是佛法了。真宗者歸命就是禮拜。一看到御正月的參拜神,就御參拜的人至少,如請求生意興隆般地,今年也能賜與很多福地,御祈求的拍手,只是無理要求的禮拜而已般地被看見,就認為這是唯一想要者吧。因此我是想要詠唱一首歌:即使祈求 無啓示 正是啓示吧因為祈求之心 無真實故黃檗禪師,無所可求、無所求、無所要求、無所交易,離我利我欲而被禮拜之事,是真正地仰見了之純一無雜的大行。是禮拜的獨立。連禪宗皆一沒來到此處就不是真實者。如果想以磨瓦而為鏡地作般之事的話則不行。連念佛都以那樣地,對如來,而可求之心、祈求之心、要求之心、和往生交換之心、帶伴手禮去之心、追從之心、奉承之心,以買賣根性之念佛的話,則並非真宗的念佛。禪宗之人,因為是不知道「唯念佛」之妙味者,所以雖然有將真宗念佛想成這個那個如下賤之教般的人,但親鸞聖人的念佛,是和黃檗禪師之「唯如是」同樣的念佛,是「唯念佛」的念佛。「唯念佛」的念佛,若從外形說者則是稱名。是稱念如來的御名之事。然而,此之念佛,是讚嘆無礙光如來,而相應於其無礙的佛智,相應於大慈悲,若是仰讚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的念佛者,則其原樣是南無阿彌陀佛。是如來的「顯現」。稱讚如來的念佛,是如來之「御姿」,是「御心」,又是「御身」。全然無我。是沒有所可求心、所祈求心、交易心的念佛。稱之為「唯念佛」。故「唯念佛」,是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本願力的獨立。此之「獨立」才是很難的呀。因為是「獨立」,所以我的往生才是很容易呀。是與慈親初對面,而呼喚了慈親之名呀,就是「唯念佛」。其聲音,完完全全,是慈親的大悲心。聲是聲,而其原樣是慈親的大悲心。我是奉「唯念佛」之勅命,而欲歌詠其意。 念佛之歌 佛法,是用耳聞,而用眼聞,而用身聞,而於身隨順佛法之事,是最上的,聞之法呀。若不是徹觀、念「無常」,於後生之事,驚恐,而於無法透徹之關卡,打通,將「解脫之耳」,豎起,而聞呀的話,則是模仿者呀。 生死之事是大啊,「好大之佛法」,南無阿彌陀,「無礙之佛智」的,獨立,仰之心,亦南無阿彌陀,佛智即行,真有趣呀。如來的御顏,若見著的話,則「莫擔心」地,聲就有,被聲之如來、或如來之聲、或大悲之聲,包圍著,而日夜地,膚淺無知呀,可恥呀。 「信者由願,生起故,念佛成佛,自然也」六字之願力,自然也。仰「自然」,亦非我。自然的願力,不無道理,無有道理的話,則被落。 生病、貧窮、世之折磨、無理,和懶惰、貪婪,不知我身,就是其之根本吧。 若持「道心」,而聞法者,則此世的福壽,亦無邊際地,衣食自然,跟著來。依佛法力的,不思議,而因果業報,原樣地,進入自然的淨土之事者,佛智、大悲、本願力、南無阿彌陀佛之不思議也。 「自然」「自然」,若經常說、計度、講的話,則被逃離。「言語」「說明」皆虛假不行,即使保持沈默,亦不行,於這裡,作事,是無啊。逃不了之願力「攝取不捨」、「若不生者」的,呼喚聲,「南無地歸命」,是呼喚聲。「南無」之二字,成就著了呀,亦不知,迷迷糊糊地,還在,計度呀、和探求 支持 之人 哀哉,是探尋信心的 闇夜之盲人吧。 於「願力無窮」,著眼,而不思議地,於我,滲透,不知不覺地,出來的,御念佛。皆散亂放逸,不論何時見,皆願力無窮,不論何時見。「哎呀,非常感謝呀,誠惶誠恐呀」,想也好、說也好,皆疏忽也。 請信「三寶」(佛、法、僧)、信業、信三世因果喲,久遠之闇暗被「無礙光」,終於,打敗,而放晴了,晴了之姿者,南無阿彌陀。我之往生者南無阿彌陀,獨自,呼喚,佛法亦成,「連身,皆有餘而」盡十方,平等地,普遍地,弘化了。如來和我之,親密者,如火之附著於炭也,分離分開者,虛假無用呀。不炫耀之 以佛法,而「常行大悲」,就是佛法呀,如來的御工作,是佛法呀,如來的御工作,南無阿彌陀。 招喚,而救助之 本願力,哎呀誠惶誠恐呀 「我亦又在彼攝取中。」聞佛法,而若著於身者,則離身,而月一輪。於佛智不思議,連雲、霧皆晴,而今宵者,夜清涼, 直到火車來現者,當前,死了,直到今臨終之際,亦被是 「驚慌失措者」,無論如何地,聽聞皆「不行了」。凡夫的本性是洋蔥,即使剝了再剝,皆只是皮而已,我雖亦,佛法九十年,掙扎看看了,但是不行了。粗心大意來,聽聞之人,變成什麼,「天狗」、或不安呢,是真似人猿呀。不想要遇見能聲稱 為「驚惶失措者」的「佛弟子」。於死了,決定了的 此之我者,只有死了之事是無誤,思、行、善事皆不能的,此之身,亦只有死了,是不管願不願意,皆到來。 死了之問題,如果能解決了的話,則是「正直」「勤勉」「親切」地,以「學」、「德」、「信」,而做吧。此之心得 無之故,佛法逐漸,可衰微。 如來,是慈親「看著」「護著」「等著」喲。露之命,終了的話,則是「法性常樂」之御淨土呀。佛智的不思議者,不思議也,願力自然者,不思議也。請「以無義為義」地,信知喲,「唯念佛」的,唯之味,哎呀,真有趣呀、真有趣呀。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三、一念一無上一對神明即使連御百度詣(參拜一百次)都做,而集中精神祈願,就好像是什麼呢神明,會給與聽到了願的內容般地,「消息」多少於心是能夠作感應呀。然而實際上,是如何呢不知道。如何呢不知道之處,就稍稍不安了也是沒有辦法。為了病,花錢,接受作祈禱而情形也是同樣。那就花大錢,熱心地接受祈禱,好像到了不幸病人死了般地做。一那樣做,就至今都把神明當作生命的支柱,而相信著了者,就突然變為「詛咒」的心。「甚至明明那般地御祈願了,卻所謂不給與聽聞,唉,神也好佛也好都還有嗎」地,昨天的信心,早已變作為今日的「詛咒」。哎呀,人的心,是這樣之物吧。念佛的人,也一以「請求、請求」地,向佛作御請願的心情而御念佛,就覺得好像稍微會有「消息」般。然而,那樣的思計是如天上的浮雲,交雜不安,交雜疑惑,經常陷入絕望,又恢復心情,而以說「阿彌陀如來,不管怎樣,都請多多拜託了」之心而繼續御念佛的人也有。不,這樣的人很多。那樣的話「唯念佛」的滋味是不知道。「唯念佛」的念佛,即使百遍了也好、十遍了也好、一聲的念佛也好,都是不變。他力的念佛,是「一念一無上,十念十無上,百念百無上,千念千無上」(選擇集)(法然上人)。因為不是以我之「計度」而稱念的念佛,所以是即使一聲也滿分,即使百聲也滿分。自力的念佛,於這個樣子是不行。自力念佛,一般是認為十聲比一聲念佛方面的功德大、利益多的。雖然如此,他力的念佛者,念佛著之原樣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因為念佛著之原樣就是信心,所以是「一念一無上,十念十無上,百念百無上,千念千無上」。往生是依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呀。御開山祖師,就「乃至十念」之稱名,而申說:「顯開選擇易行之至極」,善導大師申說:「乃至十聲、一聲、聞等」。一承蒙被聽到那樣的情況,就認為原來如此。但是覺得好像沒有「消息」般。因為阿彌陀如來不給與御回應,因為阿彌陀如來於眼無法看見,所以無論如何,都再也覺得無法安心。凡夫,是一不以眼見、或聽到回應、或無論稍微什麼呢也想要從自己方勤行、努力而行就無法滿足之自力根性的持主。從久遠以前,因為已經到了附著出自力心爪習慣的程度,實在是麻煩的傢伙。往生,是依南無阿彌陀佛之不可思議功德的放射能、和給與到了將惡業煩惱同化為如來之善心者的同化作用,而讓我等容容易易地頂戴往生呀。稱以眼看見為「眼見」,稱以耳聞而起信呀為「聞見」。凡夫,是被煩惱所障眼,而無法看見攝取的光明。此故,在讓凡夫能夠承受如來的大悲心者,無論如何都必須依「聞見」。因此,雖然不論念佛、憶念、信心、南無阿彌陀佛、佛智、和大悲心,何者都皆是往生淨土的「因」,但是若說我們之被如來所救度去的正確路徑者,則從耳名號給與進入,而被其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所俘虜,自然而然顯現於口而成為報謝的稱名念佛。這就是最正確的順序。可是,即使於聾啞之人,也有得大信心的人。那就是不思議的願力。信心的內容是名號,是如來的大慈悲心,是本願力。念佛的中心是信心。無信心的念佛不是真宗的念佛。於『歎異鈔』有「唯念佛可被彌陀所救助去」的「唯念佛」,是自力心絲毫都不應有,純一無雜的念佛,是「本願圓頓一乘」的念佛。此故所謂「唯念佛」,是唯獨乘於本願海之流了之姿。於此外者無凡夫獲救助之道。一換言「唯念佛」,就像說是「唯乘於本願海之流」呀、或說是「乘本願力」啊的意思。這就是真宗念佛的眼目。那麼,所謂「乘本願力」,一說是什麼一回事呢,就是被如來的大悲心和無礙的佛智,所押、所牽引而容容易易地頂戴被往生到御淨土之事。這就是「唯念佛」的滋味。如來是和我共苦樂。甚至也共正覺。若如此頂戴者,則往生是易中之易。一有「疑惑」呀、和「計度」,「唯念佛」就也變成困難,錯失往生。被偉大 者之力 所牽引去 我之腳步 不可靠呀(九条武子)在去來 之中被忘 己哉(瑞劔) 四、與死對戰 「語中無語」呀!說因為有「唯念佛」故,所以連本願的由來也都沒有聞開,唯於口稱念佛而已的話,則彼人的往生終究是會如何呢?有人,唯念佛而直接感得如來的大悲心,可喜可賀地往生之人雖也是有吧,但是又有人,使力於念佛,將念佛當作積己之善根,無法得遂真實報土的往生之人也有吧。又說「因為有請念佛喲故」,所以一念佛就從自己方追隨如來的本願,而陷入自力心之人也有吧。又,因為什麼事呢都不知道呀也是有吧。一聽聞作「唯念佛」,就想稱念佛而往生,而運起自力心的人,是以唯只有讀到表面的文字,而不得頂戴到本願意之人。所謂「語中無語」,是告誡那樣的人之言語。思念佛為正定業,也是凡夫自力的企圖。御聖教的文字,於信了本願力之人,亦字字皆悉,是被看作法身、般若、解脫的光明,又亦被看作親鸞聖人的法身,又亦被奉拜為如來吧。在此等場合,彼人是讀了文字,而離著文字。雖離著,但頂戴著文字。使御聖教的文字活起來者是信心。殺死之者是疑心自力。是應唯獨以恭敬心而頂戴。縱使一句的法門,亦於此以外無自己獲救助之道地若思者,則以能在地獄相逢了佛之想而深深地品味,淳厚尊貴之事。法霖師於『日溪學則』申說:「被離者即也,即者被離也」。這就是圓解證入(真實之信心)之人。雖說在禪的話是「不立文字」,但偉大的禪師,是決不會嫌棄佛經。白隱禪師是云為拜讀了『法華經』而開悟了。即使在今日禪者都是特別尊敬『法華經』呀、『金剛經』呀、『楞嚴經』呀、『般若心經』呀、和『觀音經』等呀。又也都有許多的禪書語錄、公案。成就了之禪僧是決不會輕忽佛經。曾經在跟隨著了天龍寺之管長 峨山和尚十五年時間以但馬第一碩學而稱為福山東山禪師那裡。某日,我在但馬養父郡大藏谷的禪室訪問禪師時,禪師向我申說:「近來以託佛福,而無論拜讀了怎樣的佛經,都成了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地肯首般」,在「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有了三個小時愉快的法談。佛法,是於尊敬佛經呀、和祖師聖人的聖教之處信心生起。擱置佛語沒有信心的確立。又將一句的法門徹底性地,沒有幾十回、幾百回地頂戴,朝夕,不離念頭,於幾十年地憶念彼之處不能出大信心之曉。若是在『歎異鈔』者,則是「被彌陀的誓願不思議救助去而往生者遂也」「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所救助去」「念佛者為了行者(是)非行非善也」「念佛者是無礙之一道也」「於念佛者以無義為義,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故」等之句。這裏面,無論那一句,直到從心底被低頭為止聽聞、學習、研究、思惟之事都是很重要。若是完成了的話,則以原木(原樣)的阿彌陀如來不僅御在於面前而已而且迴入心之底,將我所有的思計都給與變成了無益般。那也是應和自身的往生對看而深深品味。以不念死、令思自身的往生而拜讀御聖教、所講釋了御聖教,而那只是表面,即使任何用處也沒有。於某種意義,是玩弄御聖教的人。反之,與死對戰,而頂戴御聖教之人,理解透徹者就有。有云為「百遍頂戴『末代無智』和『聖人一流』之御文看看喲,那樣的話則信心就被獲得」之妙好人。今時者,無論那個宗派的人,僧俗皆共同,與「死」在對戰之人就很少被看到。是可悲之事。 五、唯念佛 讓我獨自翻譯了『歎異鈔』的池山榮吉老師是被信仰非常淳厚的母親所養育。老師還年輕時,某日母親是向池山老師宣說了:「如果你無論如何都無法被得信心的話,那麼,即使那樣說呀,我會先往生到御淨土,以還相回向,而再出生於此世,我會比任何人都先給與濟度你」之事。因為是被這樣的好母親所養育者,池山老師從年輕時就熱心地追求信仰。但他力的純粹信仰,是非常困難者,老師是非常御苦勞。雖然那樣但是無論如何都無法頂戴信心。某日,忽然在『歎異鈔』,被著眼了於云為「唯念佛而可被彌陀御救助去」之句。從此之後者,一味地,唯念佛,而無倦怠。於是,因為「唯念佛」的個中滋味,是不可思議的本願力,是不可思議功德的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不知何時呢,不思議地住於大信心,於往生之一階段的話則被成了今一定之想。此全是如來大悲的本願力之所使然。聖人於『和讚』將第二十願之意,仰言為「定散自力稱名者 歸於果遂之誓願(二十願)方雖不教亦自然 轉入真如之門也(十八願)」 。池山老師之唯念佛,而被轉入云為第十八願的「本願力一個」「南無阿彌陀佛一個」之殊勝的、純粹他力的信仰了呀,也是法德自然之妙益。聖人之由聖道門入十九願、由十九願入二十願、由二十願入第十八願地被轉入了的,這也全是法德自然之妙益。是可仰可信。『歎異鈔』的「唯念佛」之意並非原本所勸化定散自力的稱名者。是申說念佛往生的極致呀,而唯是信誓願不思議,肚飽漲(大滿足)於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力,是述說被信順於法然上人的御法語了之聖人的大信海者。 六、精進稱名念佛之人 於滋賀縣住著某位和尚。是非常正派、認真的御僧人。彼人,雖然長期地追求第十八願純粹他力的信心,但是無論如何像說是「佛智即行」呀、或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一法身的獨立」呀、或是「本願力一個」啊,又或像是法然上人的御詠歌所說般地,「聞得的話 則成竪立於原野的竹竿呀 以影不遮障 是稱為他力啊」之白木的念佛、不混雜自力的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其原樣的念佛之意,即是云為誓願不思議的大悲心,無法殊勝的頂戴。因此,彼和尚是「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頂戴第十八願的信心。故無法往生到真實報土。不過自己在化土往生是沒問題。因為若念佛者則往生無誤故,等等」地說,而真奇怪地御自身也每天精進御念佛,又連御門徒之人等,都「請你們也念佛喲」地御勸化著其之事。因為原本是人之謠傳,所以被那樣傳言之和尚自身,是何時呢,被住於「雖不教亦自然轉入真如門」之事吧,但是光一以謠傳而判斷,就連是否教化的一個方便呢雖然都不知道,但是無論如何和親鸞聖人的化風相違背。終究是不可能將「唯念佛」的真實御意傳達於人吧。 七、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力 在吳市一樂莊住了一位稱為尼個崎三之介先生約八十歲難能可貴的老人。彼人,曾經有一天,正在走路。于是乎從對面遇到一位女人於背負著草籃而來呀。老人對那女人以恭敬的心情,而稍施一禮。在老人的心中,是充滿如來的大悲心,於口也邊御念佛著。在旁邊看到了那之姿的,就是吳市第一的大老闆。老闆看到老人之姿而有了大大感動之處。回到家,對妻子說:「去到那老人的住處而來問。僅僅去問一句。俺是怎樣做的話好的呢,去問」妻子快速地走到老人的住處,而講了那心裏話。老人邊說:「請對你的主人這樣傳達:『請像這樣稱念佛我就拜託了』」,邊從双眼,流下了慈愛的眼淚。老闆的妻子回到家,對當家將其旨,原樣地講了。于是乎老闆說了:「再去一遍到老人的住處而來問。稱念佛的話,有多少利益呢?去問那個」。妻子折返去到老人的住處,告知了那原由。老人聽到那話而說:「請向你的主人這樣說:『一稱念佛,就每稱一遍消八十億劫的重罪』,請這樣子說」而回覆妻子。妻子回到家,原樣地對主人講。于是乎,老闆說:「哈,是那樣嗎?是那樣說了嗎」,而以抱著雙臂,暫時陷入了思考。老闆反省過去的罪業,而有了堅決下定決心之處。老闆,從那時起,睡也好起也好,都於口稱名念佛不絕不休。彼之念佛是終生持續了。不論日中,即使在夜眠之時,也和日間的念佛同樣,是照樣「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地稱念佛。就這樣而在吳市成為第一的佛法外護者,幾年呢之後,可喜可賀地被遂往生的素懷了。此之外,妻子開始去到老人的住處而後,還沒有幾天左右,某日妻子看到當家的念佛不休的樣子,而覺得「雖然那樣地在御稱念佛,但是信心的程度是如何呢」,向當家說了:「一次去邀請那老人來吧。然後如果確實地御問到信心之事則如何呢」之處,當家嚴肅地說曰:「無論怎麼偉大的說教,勝過南無阿彌陀佛的說教在哪裡呢」,而拒絕了妻子的勸言。稱為老闆之人(松田甚左衞門),原本,是意志非常堅強、倔強的人,甚至進入佛法前,即使在妻子,連一次笑臉都沒有看過,沒有掉過一滴眼淚。雖是那樣的人,但變成念佛之出於口般而後者,態度乍變,而成為柔和、親切的人,為了佛法毫不吝嗇奉獻私財,總是「笑咪咪」地,被成為了世人敬愛的人。真是所謂宿緣深厚的人,不,是不思議之至。尼個崎氏是真正難能可貴的人了。我前年,由尼個崎氏直接承受此故事,而不得不讚嘆本願力的強烈感、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了。然而,那之時浮出了之法語,是『教行信證』「信卷」的「佛力難思 古今未有」之聖句。在南無阿彌陀佛若無這般的不思議力者,無論如何無論如何,如我般朝夕唯被罪業纏住了的膚淺無知者都不應會獲救助。這全都是大悲誓願力之所使然。 八、於一念滅八十億劫的罪 於吳市老闆的話中,尼個崎氏所稱說:「念佛於每一聲消八十億劫的重罪」之事,決並非「虛言」。(『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之文)那個場合,尼個崎氏恐怕覺得那樣地說呀就是最好的吧。又實際上也認為是最好。雖然如此,今日我等,隨順『歎異鈔』之教,而在其他場合,能夠直接傳達是『大無量壽經』真髓的第十八願之旨趣的事就是契合祖師聖人的御意。即覺得,親切地敍述「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了),至心(令使)回向。願生彼國(則),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了)」之意是最好。又將左首『和讚』之意,無誤地傳達之事就是最好吧。謂,「若不生者之誓故 信樂真實時節至 一念慶喜之人者 往生必定決定了 至心信樂欲生地 勸喚十方諸有乎顯不思議之誓願 作為真實報土因無明長夜之燈炬 智眼雖昏勿悲嘆生死大海之船筏 罪障雖重莫哀傷願力無窮御在故 罪業深重亦不重佛智無邊御在故 散亂放逸亦不捨天親論主是一心 歸命無礙光如來若乘上本願力者 到達報土如是述盡十方之無礙光 邊照破無明之闇邊將一念歡喜人 必定令至滅度也煩惱具足地信知 因為乘於本願力即時穢身使捨盡 令證法性之常樂」 將此等『和讚』之意傳述於有緣的人們之事,就是契合於聖人的御意。『歎異鈔』的「唯念佛」之妙味,若也頂戴為此等『和讚』之意的話則不會有誤。「唯念佛」之真意,是無外於「被誓願不思議所救助」之事。於『歎異鈔』(第十四章),述說因為於一念被除八十億劫之罪,所以認為無論如何都要為了消罪而念佛吧而念佛呀,不是真宗的本義之旨,如左文所在仰言:「言可信為於一念滅八十億劫之重罪之事。此條者,可說為十惡、五逆的罪人,日常不稱念佛,命終時始依善知識之教,而若稱一念者則滅八十億劫的重罪,若稱十念者則滅十八十億劫的重罪而往生。此者為了不知道十惡、五逆之輕重,可說為一念、十念就成滅罪的利益。尚未及於我等之所信。其故,被彌陀的光明所照育之正當中故,若一念發起時蒙賜了金剛的信心者,則既已蒙賜使攝取住於定聚之位,而若命終者則轉諸煩惱惡障而賜使悟無生忍也。若無此悲願的御在者,則斯等膚淺無知之罪人,如何可解脫生死地思,而一生中所稱的念佛,皆悉應思為報謝如來大悲之恩德也。每於欲稱念佛,想要滅罪地信了,是已成想要我自己消罪而往生地努力吧。若那樣者,則一生中思考和思考之事,皆因為無不在生死之絆覊故,直到命盡為止皆念佛不退轉而可往生。但若是只要還有業報身,則無論遇到什麼不思議的事,又病惱痛苦至少無法使住於正念而終了,稱念佛之事很困難。其間的罪業是如何可消滅呢?若罪消則往生不可契合嗎?若奉憑攝取不捨之願者,則無論有任何不思議而犯罪業,即使不稱念佛而終,亦可速遂往生。又即使想念佛之稱念,亦隨順於今現在開悟了之期靠近,亦愈加信憑彌陀,方是奉報御恩吧。欲滅罪地思,是陷入自力心,是祈求臨終正念之人的本意故,則是無他力的信心也」。依此而能明白。信「攝取不捨之願」之事就是肝要。此信心,就是不外「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所救助去地信」之事。即是信南無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之事。此信心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亦稱之為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用(獨働),亦稱為獨立呀。信之法亦南無阿彌陀佛,信之機亦南無阿彌陀佛,稱之為機法一體。唯是,只是乘於本願海之波。即只是被本願力所押、所引而往生。是不可思議中的不可思議。將之,是稱為「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所救助去」呀。在『歎異鈔』第十四章被注意到之點者:(一) 將想依稱名念佛而消滅自己之罪的信心,不是純粹他力的信心之旨,申說著為「尚未及於我等之所信」。(二) 有「若一念發起之時,蒙賜金剛信心了,既已正定聚之位,賜與令使攝取住」,是在述說「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的純粹他力之信心。(三) 有「一生中所稱之念佛,是皆悉,應思為報謝如來大悲之恩德也」,是在顯「信心正因,稱名報恩」的正確真實義。在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話,雖是「念佛」之事就好像是往生的條件般地可見呀,但是御顯其「稱名正定業」的真意者就是淨土真宗,是「信心正因,稱名報恩」。(四) 有「在無法住於正念,而終了稱念佛之事很困難」者,稱名是稱為「緣缺不生之法」,像說若是極短命的人呀、或是急死呀、狂亂呀、變成啞巴的話則無法稱念佛。故是御開示了信如來本願力之信心就是往生的正因之法語。(五) 述說於往生者,念佛不是絕對性的條件之事,而在仰言:「若奉憑攝取不捨之願者,則有什麼不思議而犯罪業,即使不稱念佛而終,亦速可往生」。所謂「攝取不捨之願」,是第十八願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意。於『和讚』曰:「若不生者之誓故 信樂真實時節至一念慶喜之人者 往生必定決定了」。所謂「攝取不捨」,是『觀經』的之意,而將之於『御文』,釋著為「依憑(信)彌陀之眾生者,被攝取光明所攝取而不捨」。一這樣地來拜見,就和第二章的所謂「唯念佛」,是「唯信」、「唯以本願力一個」、「唯依信心其原樣之念佛」是同樣意思是如何呢就明白呀。 九、得智慧的念佛之事者 「唯念佛」地親鸞聖人之所仰言的,不是凡夫自力的念佛。是他力回向的念佛。因此方是稱為了「唯念佛」呀。就「信」或者「行」,而顯他力回向之時者,云為「大信」,又仰稱著為「大行」。此「大」字的意思,被窺為是今之「唯念佛」的「唯」字之意思。他力回向的念佛,是稱念著之原樣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於「總序」,有如「圓融至德嘉號,轉惡成德正智」般地,其原樣是佛智。是無礙的佛智。是契合於大悲心之如來的無限智慧。故念佛是「智慧的念佛」。於『歎異鈔』有「唯念佛」之念佛,即是如來回向的智慧念佛。因此「唯念佛」之意,是成為「由如來頂戴智慧的念佛」,或成為「讓我頂戴得到被稱念智慧的念佛之身」的意思。於『和讚』曰:「得智慧的念佛者 法藏願力使為也入於信心之念佛 方成報謝佛恩身」。是應吟味。即使在佛智也好、在大悲也好、在本願力也好、在南無阿彌陀佛也好,如果皆如禪之小僧們,向著公案而陷入思考著般地,轉向,而在想怎麼做而信呢地思考著般之事的話,則變成了如枯木寒巖之物。如來背地裏反而賜與運作。南無阿彌陀佛,不是我抓住的,而是我被抓住呀。是將被如來抓到了呀,說為得到智慧的念佛的。信心不是我得到了的,而是如來給與誕生於我的貪瞋煩惱中呀。十、置於親鸞的話於第二章,有「置於親鸞的話,則唯念佛而」。接在此御法語之前的法語,有「各自越過十餘個國境,不顧身命,而給與使來尋問之御心志,徧為欲聞問往生極樂之道也。然而,於除了念佛之外亦是欲知往生之道、又和法文等地,於心御在惡思考著吧者,大錯特錯也。若那樣者,連南都北嶺,殊勝之學者們,是都多還御在故,即使彼之人們,亦可奉遇,而善加被聞往生之要也」。因此那當時的情形就能明白。此之時,親鸞聖人,沒有如學者和講釋師般地,御回答。唯稱說:「置於親鸞的話 云云」。即是信順御師父 法然上人(良人,善知識),而全無我的「計度」之態度。無疑地,唯無思慮地,乘彼願力之道,而無凡夫自力「計度」的信心,是純粹他力的信心。又此是本願力。於『和讚』曰:「信者由願生起故 念佛成佛自然也 自然者即報土也 證大涅槃不用疑」。自然的念佛、願力的念佛、信心的念佛者,是「唯念佛」。3/4十一、本願力自然的念佛於「自然法爾章」曰:「『自』者,言為自然而然地,非行者的計度,云為所使然之言語也。言『然』者,說為所使然之言語,非行者的計度,是如來的誓願故。言『法爾』者,為如來的御誓願故,稱所使然為『法爾』。此「法爾」者,為御誓願了故,全無持行者的計度,此故,於他力者以無義為義地應知也。言『自然』者,說為原本所使然的言語也。雖是彌陀佛的御誓願,但原本非行者的計度,而是依南無阿彌陀佛地(と)賜令信憑,欲來迎地(と)賜使運作,而以無論行者的思善呢和思惡呢皆不想稱為『自然』啊地聽聞著。誓願之樣(願望,企圖)者欲使成無上佛地蒙賜誓也。」「此者是佛智的不思議也。善惡文字不知人 皆為真實之心了善惡之字物知顏 大空言之容貌也。是非不知 邪正亦不辨 此之身也小慈小悲雖亦無 然好名利為人師」。又,親鸞聖人曰:「故法然上人使作言:『淨土宗之人是成愚者而往生』,確實使傳承之後,御覽物(一文)亦不知膚淺的人們之往生了的話,則即使可往生必定,亦以賜使被哈(笑)被往生歟。就文而論,若是以賢善之人的往生,(我等凡愚)往生者如何不會有呢地,確實地師承歟。至今為止,被相憶念也」。聖人御自身的慚愧就是「善惡文字」以下的御法語。真宗是願力自然的信心。是願力自然的念佛。又是願力自然的往生。於「唯念佛」者,在顯本願力自然。所謂「本願力」,是「南無阿彌陀佛地賜令信憑(使信)而欲來迎地(如來)賜使運作」之事。這就是淨土真宗的眼目。於『御文章』,蓮如上人曰:「彌陀之名 聞得之事 若是有 則南無阿彌陀佛地 信憑吧大家」。「南無阿彌陀佛と(地)賜令信憑」的「と」(地)字,和「南無阿彌陀佛と(地)信憑吧大家」的「と」字,無論何者皆是相同的意思。「と」之一字持有著的意義是廣大無邊,是佛法的心髓、他力真宗的極意、安心決定的樞要。若解釋則雖是好樣者,但解釋呀說明,是如水平淡無味。連溫暖的、無限的、活生生的滋味者,皆為於反覆拜讀御聖教,信者自然而然地念佛歡喜之姿,不斷接續著,不是「と」的話則不成,以「を」的話就不行之事,是深切地被感受吧。「と」之一字的妙味就是「唯念佛」的滋味。
http://www.taipei2.url.tw/hot_384724.html
和讚與歎異鈔的吟味(1)
2024-11-21
2025-11-21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www.taipei2.url.tw/hot_384724.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www.taipei2.url.tw/hot_384724.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11-21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taipei2.url.tw/hot_384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