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會簡介
1
最新消息
2
死的解決(3)3
http://www.taipei2.url.tw/ 台北法雷念佛會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第四章 疑惑的葛藤  序善導大師所仰言: 「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剛」(散善義)。 說 「今,死了的話怎麼辦呢」的問題,一於自己的心問看看,就雖古今皆是同然,但在數百萬真宗教徒之中,是何人住於「往生一定、御救助治定」的心境,是居得生想猶如金剛之人呢?真宗的繁昌並非信徒的數量增長了呀就是繁昌,而是獨自一人也好或多數金剛心行者之出來就是真宗的繁昌。 美國的文學家「愛默生」,在其論文集(報償論)中,雖說著「於基督教的國度中,(真正)基督的信者一人也無」,但因為這是在作隔岸觀火呀,所以是不行。前幾年,第二屆世界佛教徒大會之際,緬甸僧侶的領袖之一,向我,稱說了「在日本沒有佛教」。隔日,我在神戶的湊川神社前面,為一行四十七人,用英語於「大楠公和大乘佛教」的題目下作了一場演講。因此,終於彼等歡喜而歸了。參照善導大師的御法語、愛默生的言說和緬甸僧侶的說法,將云「今,死了的話怎麼辦呢」之問題作為「公案」,而朝夕作思念,數年數十年地,沒有於各各強健有力時,思考徹底的話,則生死的大問題是無法解決者。難信呀,單就於是佛、正覺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和說自己之心是就如在大風中撒了灰般的心之事,這兩點,就是很難被信者。偶爾認為信了吧的話,則那是凡夫的「知解分別的妄念」。無論如何信心都無法頂戴,若成為無法安心,則心會苦不堪言。 本書,是以開顯『教行信證』的「真實之行信」作為主眼,甚至欲將此真實問題,除去掩飾呀和偽裝,而互相地、共同地,真實地思考看看,執了筆呀就是這本書。若是能夠抱持此大問題,而給與拜讀的話則是有幸之至。           昭和四十九年三月三十日(1974年)稻垣瑞劔 識   總論 ○若心不謙虛 則大法不入耳。○成素直吧成素直吧 成為素直而聞無上甚深微妙法吧。○法重身命輕。○聽聞佛法的今天一日之命是很尊貴啊!○自信教人信,哎呀 夫難哉。○縱使尚未獲得信心,若全神灌注身心於佛法,則在於諸佛如來的豐裕加護中。○信前之人也請稱念佛喲再稱念佛喲。應努力勤行而稱念佛。○有超越善惡智愚而獲救助之法。○南無阿彌陀佛之一法是此。○就後生而直到安心去無止,急切地努力,勿懈怠。○凡夫的思計全皆妄念也地心得(領解),而勿以我的思計為目標。○好好地領解佛和凡夫的不同,若沒有聞佛法則容易陷於自力中。○人(良人,善知識)有者則法易得,人無者則法難得。 ○勤行而探尋良師,若不就良師則獲信心之事難。○良師之一言勝過不信之人的千萬言。 ○即使明白了之後也勿安心,知解分別不是真正的信心。○就於信心而若有疑問則應就良師而問。○無論如何有智慧才學,依賴自己的見解呀很危險。○須立於高處大處而可達觀大法門。○捧全力於「行信論」,學和信若一致則是有幸。 ○有信眼有法眼的人是宿因深厚之士。○縱使法眼缺少也好連信眼都一文不知的尼入道,因為慈悲廣大所以若是認真地求法則必定被得信心。○「行信論」是應立足於如來的大悲心而論之。○常憶念二利圓滿的大正覺、若不生者的本願之事就是肝要。 ○應常念報父母師長之恩德。行仁義五常之道的所得以行皆是託聽聞佛法的御福蔭。○俗諦門是真諦門之德用。○不是依凡夫的善惡而獲救,是依如來的本願力而獲救呀。是依名號的功德力而往生呀。○真實信心的價值和名號的價值是同一。○仰信本願力處連任何樣之學者皆是同成一文不知之身而往生呀。○應勤於和喜愛佛法之友交往。○應盡力佛法第一、孝順父母、待人親切。 ○應當徹底仰信佛的尊貴、本願名號的尊貴。徹底仰信處則疑雲消散。○縱使決定心沒有被得,至少在有生之年甚至應努力作到「若存若亡」的領域。 ○雖作為凡夫而作得生想之事猶如金剛般是至難,但若同心於聖人之御心的話則沒有不能之事。○於二利圓滿大正覺的功德力之外信心亦無往生亦無。 ○於勅命之前者,忘己而順從之呀就是信心。○言被忘己者,是浮世之事無一成為往生之因者。 ○涅槃之因唯是信心。○就於往生的話,自己的思計,不論善惡,有益之思計是一個也沒有。不是因為自己的思計所以獲救,而      是依本願力而往生呀。 ○作為凡夫不被囚於自己的思計即概念之事雖是至難中的至難,但仰信釋迦、彌陀二尊之仰言處,變成不      被概念所囚,此亦不可思議。○如果自己被信心和往生所奪心,而忘佛,忘記著眼於本願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之事的話則不成。○作為底下凡愚的話,則應以無論如何都無法成佛之事為基礎,而聽聞佛法。否則是無法頂戴佛法不思議      為不思議者。 ○信心之體是名號,信心之相是無疑。○稱名念佛之體是信心。不是作為信心之用(力用)的念佛則不被稱為他力迴向的念佛。 ○稱念佛號而想要依稱念了之事而往生呀是自力。○想要獲得信心而後往生,追求著信心呀,多半是靠不住的事。○雖日日造著罪業,但思此方面的結果會如何呢而聞法呀為佳。○不令反省自己的無智、無能、罪惡就不可能獲得信心。○信前的罪惡感並不是機的深信。機的深信是和信願力之法的深信同時,在本質性都是同一佛智圓照之恩      賜。○信心在於超越了善惡之處。名號之給與成為信心。○在貪瞋煩惱中信心的生起呀是如來清淨願心之迴向。○『教行信證』之最重點是信心。○離開御聖教的文字,輕視之而想要頂戴信心是錯誤的。 ○於蒙信良人(善知識)之仰言外別無頂戴信心之道。○唯有於信有信之人的人格而信心可頂戴。○如果將信心想成好像百貨公司的商品、或如神龕掉下來的牡丹餅(紅豆餅)般的話則不成。唯是因為依      如來大悲之願力給與救助所以獲救呀。○於信心沒有階級,弘願的信心是一百分,一百分以外的信心是零分地心得著最好。○「要門」是「修諸功德之願」。○「弘願」與「要門」雖容易區別,但「弘願」和「真門」是易於混淆。○信心雖然沒有階級,但有稱為「大略信心」的信心。又有稱為「若存若亡」之事。必須細心留意。○有云「三歲小孩甚至百歲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之事。佛法必須從孩童時就開始聽聞。○佛法不趁強健有力時就不行。從上了年紀才來聽聞的是,因為體力在衰弱,所以沒有強健念念相續的氣      力。○大信海是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之信樂。是超越了善惡智愚者的原故。 ○真實的信心是始終不二,      又是由於佛的相續,而不令消失者。○又這呀那呀到處參拜神佛、又在意日子吉凶呀被稱為雜行雜修。○佛教以外的宗教皆全在向神祈求。祈禱祈願的宗教並非真實之宗教。○佛教以外的教法皆全然不知道「迷悟染淨的因緣」。在這一點佛教和其他宗教之不同就明白。 ○「還相迴向」者將未來往生安樂佛國之後,開覺悟,受如來的大慈悲於身,而依本願力遍遊十方世界教      化眾生呀稱為「還相」。並非在未往生之前就有「還相」呀。○佛教之目的者解脫生死而開涅槃常樂之證呀就是目的,就是理想。 ○不信從地獄到佛,有「十界」的現象界之事者沒有聽聞佛教的資格。○是應「七難八苦算什麼 我有六字之保護」強有力地思而精進於佛法。○「死的解決」是「生的解決」。沒作「死的解決」的人是「生的解決」亦不能之人。 ○因果恐怖,因果      是輪迴的火車。○真正的宗教呢或邪偽的宗教呢若以「因果」的尺度來測量看看就立即明白。邪偽的宗教皆悉在違反因果      的真理。 ○第十八願之妙味者,是稱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本願味明白了呀,說信心獲得呀是此處之事。○將依若不生者之本願而給與救度眾生之事稱為「平等因果」。又稱為「超世的悲願」。在其他宗教是沒有的事。○『教行信證』是應由總序出發而常回歸於總序而吟味。○『教行信證』是稱為「有建立而無無,不是說為在眾生方做什麼啊而蒙受御救助者,是信也好行也好都     在阿彌陀如來方給與御成就而將之迴施給眾生呀。 ○於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呼喚聲」之外,皆無有一信和一行從眾生方拿出來呀就是淨土真宗。○南無阿彌陀佛是聞信而往生者,而並非說為稱之而往生者。 ○言「唯念佛而被彌陀救助」呀是說「依南    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的意思。○「念佛往生」是「名號往生」,  「名號往生」是「信心往生」,「信心往生」是「願力往生」。 ○總序之文是應以「因果」、「機法」     和「行信」三點而吟味之。○「難思弘誓」是「因」,而「無礙光明」是「果」。逆、謗、闡提是「機」,而大悲的光明名號是          「法」。「圓融至德嘉號」是「行」,而「難信金剛信樂」是「信」。此等是三三圓融著。○「行信」是南無阿彌陀佛。是最應於行信努力而研究。「信心」就是最肝要。 ○無如自己心般之不自由    者。是應不成為自己心的對手地 專仰信佛智、佛力。 ○於仰者必須仰徹。所謂仰徹,是絲毫都不當作自己的知解分別之事。 ○信心並不是說自己信的話就好的呀者。是願力的信心、他力迴向的信心。 ○他力的信心很難。即使數十年地聽聞了,一旦成為死了的話,則會想「阿彌陀如來真地會救助嗎」「真    地能往生御淨土嗎」之疑心,是很難消除呀。這種病,於不服用「佛是和我同在的佛」之藥者治不好      的。 ○人的安心是很難的事。若說如何作的話則能夠安心呢?因為「想獲救想獲救」地踏出,所以無法    安心呀。因為有「若不生者」的御本願,所以連安心都不想要,若是那樣則其之時能夠安心。云「若眺    望著行步大道上之姿 擔心亦無 安心亦無」 的大安心就會出來。○所謂「大道」是本願名號的「呼喚聲」。因為是給與呼喚了所以獲救呀。言「行步之姿」的是法然上人    呀和親鸞聖人之御姿。接觸大人格時,依信其大人格之事而自己也大安心。宗教是人格的接觸。 ○在二河譬的話則本願名號之成為行者的信心,其信心即成為白道。如此而「呼喚聲」和信心成為一條白    道,稱之為「本願一實之大道」。 ○西岸上阿彌陀如來的呼喚聲能聞到呀是行者經歷「三定死」(是進    也好退也好又止也好皆無一免於必死(地獄)之思) 而後的事。 ○是呼喚聲之剛一聞到,立即行者於「呼喚聲」下「至心信樂忘己,而被聲音所吸引所吸引」而到達西岸    (往生)呀。 ○不是自己之聞呼喚聲,而思,用自己的力量而前進的,是依如來聲音的力量而往生呀。即是南無阿彌陀     佛的聲音之給與成信心呀。 ○如來呼喚了我呀,是就如獅子之撲住了我般的者。以獅子奮迅之勢,於罪惡深重此之我,哎唷呀給與撲     住了之事喲!除了被如來所撲住而往生外別無往生之道。 ○若說御淨土是為了誰所建立的   呢?是以為了欲使吾等末代凡夫成佛的阿彌陀佛之大悲和佛智所建立的。即淨土是以佛智和大悲而打造     完成的。即淨土的本質是南無阿彌陀佛。 ○淨土的莊嚴,是莊嚴之原樣就是如來。稱如來的人格為「正 報」,稱佛的國土為「依報」。「正報」和    「依報」成了一者呀就是御淨土。稱之為「依正不               二」。  ○ 即使想要「往前」進而聽聞聖道自力之教,聖道門這個那個「定善」(坐禪)和「散善」(戒律及善    根)都必須修習。此者不是凡   夫能夠之事。「向後」退,即使聽聞世界上的宗教而看,以何者    都只是違背了因果道理的教法而已,而成佛的希望不成立。即使「停止」不動著,亦不得不陷入貪    欲的水河和瞋恚的火河中。此絕對絶命就是今現正自己的處境。稱之為「三定死」。自覺到          「三定死」時,「就那樣地來吧」本願招喚之勅命(呼喚聲)是就徹入自己的心中呀。如來之真實    心(大悲的佛智)徹到眾生心,成為了「哎呀真歡喜」呀稱之為「信心」。即使「信心」,亦不外    乎是如來的佛心、佛力者。1、機與法同樣說為人者有男女、老少、惡人、善人、智者、愚者之分別。真是「機類千差萬別」呀。如果機類千差萬別則佛陀是被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呀。若大概區別的話,則被分類著為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真言宗)、禪家、教家、頓教、漸教、權教、實教。日本的佛教,一說宗派之別,就有華嚴、天台、真言、禪、三論、法相等之為了賢者的宗派,和稱為淨土宗、淨土真宗、時宗、融通念佛宗等淨土系的佛教。此外有從天台宗分出來的日蓮宗,有從日蓮宗分出來的創價學會。在淨土真宗的立場一將一代佛教分類,就分成二者。即「聖道門 難行道」,和「淨土門 易行道」。○又也有稱為一乘、二乘、三乘的分類法。一乘是大乘,從小乘逐漸發展而成為了大乘。即使連在大            乘之中都最殊勝的教,就是稱為「本願一乘絕對不二之教」(行),而依南無阿彌陀佛而統一了之              法門。這即是「淨土真宗」。○稱相對於「本願一乘」的「法」(南無阿彌陀佛)之「機」為「絕對不二之機」(金剛的信心)。             一機一法是淨土真宗。○又機類雖是千差萬別,但於實際上,世界上的人類,皆只是惡人而已,只是心虛假不實、罪惡深重            之人而已,清淨真實的人者一個也不存在。因此,十方群生海,一共言之皆是「極惡最下」之一                     機。於救助「極惡最下之機」(人)者若不以「極善最上之法」(教)則無法被救助。「極善最上               之法」,是「本願一乘,南無阿彌陀佛」。此亦稱為「一機一法」。開顯了此「一機一法」的就是              『教行信證』。○淨土真宗的人,「法」者唯有「本願一乘,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力)」,「機」者,唯有像我這般「極惡最下之機」地領解就最好。如果此一沒有首先決定,就見到被稱為善人之人的話,則會想要變成像那樣,若看到裝著好像信者臉的人,則自己也想要變成像那樣完美的信者,若看到好像難能可貴那樣地歡喜之人,就想要自己也快點變成像那樣歡喜的人,若看到好像安住於本願力,而使見心明亮那般的人,則自己,也會想要如那人般地早點變成心胸明亮。一被染上此云為「想要」的病,就會一生在「想要想要」而命終,掉落地獄去。「極惡最下之機」是「自己」。「極善最上之法」是「南無阿彌陀佛」。於此外,「機」亦無故,則「法」亦無地若下定決心,則即使不想要暗心變成明亮也可以不是嗎?○如果作為凡夫的話則心暗之當前。但稱「暗」事的意義也有好幾種。疑著「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呼喚聲」的人也稱為「暗」。又注視「極惡最下之機」,而像我這般無知膚淺者,是無論如何在阿彌陀佛都不給與救助吧地擔心而之「暗」也有。懷疑本願,因此是無法往生吧地擔心的「暗」呀是,聞樣不具足。言「有疑之原樣地御救助」的法是沒有。信心的體是南無阿彌陀佛,信心的相是無疑之一心,是「謝謝」。信心的用(力用),是稱名念佛(報謝佛恩),又是「孝順父母、待人親切」。○後生是獲救呢、或是沒獲救呢地擔心之「心暗」的是不許可呀。那麼,其病源在於何處呢?即使被說了「請您賜教」,亦於一言而事足了之人若也有,則即使說了千言萬語也暗夜無法天明的人也會有。那是第一由於宿善的有無、厚薄。第二者由於聞法的人、說法的人之熱心度。○「今,死了的話怎麼辦呢?是能往生呢,或是不能往生呢」地,讓無常(死)在眼前拉近而擔心,嘆說「心暗呀」的人,雖是因緣深厚的人,但棄之不顧的話則不行。寧可向如來,說「請捨棄我吧」看看最好。那樣一做,就如來,一定仰說:「即使被說了拋棄我吧,也無法拋棄的慈親心呀請讓我來救助吧」感受到此如來的大慈悲心呀就是信心。感受大慈悲心處破一切無明,能夠大安心。於凡夫心中,「這就是信心嗎」,如果以為這樣想則能往生等之事,那是稱為「自力的計度」者。○世界上的諸神是對於每一個人,各別地照顧,而那病人也必須救助,這貧窮人也不得不作救度。那離了婚的人也必須作救度,這死了孩子的母親也不得不作救助地,說針對每一個人,每一個神就作為對象,而各自伸出救度之手而救濟呀就是世上的神明。 因為是這樣的始末(原委),所以神明也很忙碌,而連一分鐘休息的空閒都沒有。信徒又只是,各自想各自地,在向神明無理的請願而已。認為好像即使不孝順父母、殺人,神都能來救助般,而刑警不會來逮捕般地向神祈禱。學生是平日一點也不用功,而一旦到了入學考試,就說「請讓我過關」而向神祈求。像生意人祈求賺錢發財般,軍人祈求說「在戰爭來而打勝仗吧」,病人祈求說「請來治好病吧」。若連祈求的方法都千差萬別,則聽聞祈求的神,也必須千差萬別地,於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成為對象。哎呀呀不論双方,都很忙,是麻煩事。2、著眼○佛法和神教是不同,佛陀和神是不同。阿彌陀如來和神是不同。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阿彌陀如來是稱為「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即南無阿彌陀佛」的佛。○神者人雖沒如獲救般的被救,神還是依然為神。因為是那樣的神,所以人向神作祈求「賜與救助吧」「賜與救度吧」,而且即使其之後自己多少也要做點善事,信仰神,向神獻上供品,而說若不討好神明的話則無法獲救。○阿彌陀如來和神是不同,連從眾生方說「請」,而拜託的懇求,都不需要故,則「賜與救度吧」「賜與救助吧」地御祈求之事都不需要。是稱為「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之覺者,是佛陀,是一切智者,御是大慈悲者。○特別阿彌陀如來,因為是「自利利他圓滿」,所以如來取了正覺之事,即是,眾生獲救助的因、果。若換言之,則如來取了正覺之事就是眾生往生之事。是誓願「若眾生依如來的功德力不獲救則不取正覺」之原樣地所成了佛的佛。即「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原樣的本願之佛,就是「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即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是如來對眾生給與招喚:「就那樣地救助啊」「必定救助啊,莫擔心」之如來本願(御誓願)的「名聲」,是「勅命」,是「仰言」,又眾生依如來的本願力,即是依名為「南無阿彌陀佛」的正覺功德力而被救助去的證據,即是「相」。○於神者,沒有言為依神力、神的功德,而悉皆救助人類的誓願,沒有本願。又依神力而人類被救助的證據也沒有。唯只是說:「汝等,若想要被神拯救的話,則請信神喲。遵守正義,請向神祈禱喲,請祈願喲」。○因為神是這樣的神,所以人必須常向神祈求,信神,為了要得救而努力為善。○人即使躺在死床,也必須還作御祈禱:「神喲,救度我吧」。稱之為「祈禱的宗教」。在祈禱的宗教無心的平和、心的安心。神雖說「拯救信者」,但說「自己是獲救的嗎」「是獲救了的嗎」之疑心殘留。在那樣的話則「心的平和」(安心),無論是到何時都不被得。這就是「祈禱的宗教」之缺點。○真宗的行者,雖然幾十年都在聽聞說教,但「自己是真地能往生嗎」地擔心,而為了其擔心而變成心暗的人就很多。打亮其暗心,而尋問人之事雖很好,但「如果無法安心的話,則暗心,怎麼變成明亮呢?請賜教」地到了懇求他人的程度就是很困擾者。連說原來如此呀,而置之不理都不行的。○如果在向這樣的人作文字講釋的話則對方是不會滿足的。因為此病是全身病的病,所以必須讓他根本性地改變想著眼處。如果於信心的說明、念佛的說明則沒有用。必須超越說明和講釋,而將著眼的方向,也一百八十度地轉換,或也使三百六十度地轉變。這樣的人,在出發點一定會有「想取信心而往生」「想稱念佛而往生」「想要歡喜而往生」「想安心而後往生」「想變得明亮而往生」。那些都數十年地持續,而聽聞之事雖是善聽聞著,但因為是之前「想如何如何做而往生」的自力執心殘留著者,所以是擔心「心暗」,成為「想變明亮而往生」,而今現在被顯現出來了呀。○若說到想著眼處,則第一必須著眼的是,云為阿彌陀如來是取得了「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的佛之事。第二者是云為「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的御本願之事,能著眼於其點,而憶念之就是最重要。 3、佛與神 ○必須好好地思考阿彌陀如來和神的不同。是雖連自己都不注意吧,但是和討好神明同樣地,「如果這樣的話阿彌陀如來是會給與御救助吧」地擔心呀。此擔心是,完全是從將神和阿彌陀如來同一看待所出來的擔心。○阿彌陀如來,是稱為「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本願之原樣的二利圓滿大正覺之如來。南無阿彌陀佛亦又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原樣地給與成就了的名號。因為是忘此,沒有徹底於此者,所以是擔心自己的闇心,想變得明亮而往生地思著呀。是因為沒有於「若不生者的御本願」、「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和「依南無阿彌陀佛而往生」,真正地覺醒故。4、想獲救 想獲救○多數人的通病,是「想獲救想獲救」地,著眼於自己方,而不著眼於佛方,研究云為「是何謂佛呢」般的事那個不作。連本願的意趣都不知道,也不思本願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為不可思議,也不思佛智不思議為不思議,是因為用凡夫的尺度在推測佛故。於此處有此人的病根。光著眼於自己方,一定會認,「取信心而」「以歡喜了而」「想安心而後往生」地思著。將此,著眼的方向一轉變,而著眼於如來方,若變成慈親之身看看的話,則連擔心自己心闇之事都會變成好事。若是能將「想獲救」的眼珠,一轉,而向「不得不救助之如來」的方向,則疑雲是一時地煙消霧散吧。如果只有著眼自己方而已,只是玩弄著自己的心,則即使經過幾十年,也是會事態不明吧。○不是因為闇心變得明亮了,所以能夠往生呀,往生是本願力的運作(力用),是依名號的功德力而往生呀。5、闇心○是從幾年前也好幾十年前也好,都持續擔心闇心以來的習慣殘留著,而今日又在眺望其闇心而擔心呀。能著眼於若不生者的御本願,和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而若不是徹底於「於正覺的功德力之外信心亦無,往生亦無」呀則此病治不好。是應好好地思考。6、物的輕重○大多的人在佛法上,不知道物的輕重。一說何故不知道物的輕重呢?就像說是自己的心變得明亮呀,或是闇暗呀變成苦啊,只是置重點於自己的心而已,而沒有著眼於「若不生者」的御本願,即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即二利圓滿的大正覺。所謂不著眼之事,是在輕視之的證據。不想要重視該重視者,在逐末,而忘本。這是稱為不知輕重者。7、往生的一大事 ○多數人是將像往生般的一大事,依自己的心變得明亮之事而決定般地作著。首先那就是錯誤的根本。於『執持鈔』曰:「像往生般的一大事 非凡夫可計度,應當一向一心奉任憑如來」。所謂「任憑」是「乘本願力」之事,是「至心信樂」。又於「本願招喚的勅命」之前「非常感謝」地低下了頭之事,稱之為「任憑」。此人是不知道「任憑」之事的人。是不思「像往生般的一大事」為一大事的人。是不知道稱為「二利圓滿的大正覺」也好、「若不生者的御本願」也好都是本願、正覺其之原樣的御六字之事的人。是不知道「依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依本願力而往生」的人。8、勅命和功德力 ○多數的人,是輕視「汝一心正念直來」的勅命呀,和南無阿彌陀佛正覺的功德力,而不知尊敬地頂戴之事的人。御聖教的法語,是不加私見,而依高僧們的指南,又依老師的御法語,正解之,於正解了之後者,應尊敬地頂戴之。於尊敬地頂戴「二利圓滿的大正覺」、尊敬地頂戴「若不生者的御本願」、尊敬地頂戴「佛智不思議、大慈悲之不思議其原樣的六字尊號」處,如說「心變得明亮了,或心還暗」般的問題,以都不成問題,而能頂戴變成安住於大悲之身。此人是知道不輕忽頂戴,而尊重頂戴聖人的御法語之人。往生的得否,是依輕忽地頂戴呢、或尊敬地頂戴御法語呢而決定。於『歎異鈔』曰:「於蒙信良人(善知識)之仰言外別無道理也」,是應知。9、三願轉入不知道云為「三願轉入」之事的人。所謂三願轉入,是真假的分別。進入了淨土門之事雖佳,但尚殘留著聖道門的餘習,想修 萬行(定善和散善)而往生淨土地作呀,稱之為「要門」(十九願)。其次出「要門」,而成了念佛一行之事雖佳,但尚以自力心(定散心)未斷除,而稱念佛,想要以那者作為自己的善根而往生。稱此階位為「真門」(二十願)。再其次出「真門」,往生不是心的明暗,而是唯依本願力而決定呀之事明白,成了徧依憑本願他力般呀稱為「弘願」(十八願)。是此之「三願轉入」不被確實地明白的人。所以唯是擔心自己心的明暗呀。10、佛的尊貴感多數的人是佛的尊貴感,尚不明白,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力的佛智,尚未明白,只有想要自己的心變得明亮,而不知頂戴不思議為不思議之事的人。頂戴佛智的不思議為「不思議的事喲」呀就是信心。自己的心,縱使變得明亮了,那也可能是凡夫的妄念。變得明亮了的心,可能再變成暗。云為在意心的明暗,而持續擔心之事,是因為於心底依靠自心的自力心就潛伏著故。幾度呢 一再反省 皆不被變不可依憑者 我心呀(瑞劔)瑞劔也認為信心出來了之事幾千遍,那個崩潰了之事,又是幾千遍了。縱使認為了「因此而能往生」,亦以自己的思計而無法往生。去認為能往生 而不能往生 的御淨土 不能往生者 卻往生之不可思議。(瑞劔)聞的我 無而被聞到了之不思議哉。(瑞劔) 在去吧來呀 之中而被忘 己哉。(瑞劔)11、無法安心○關於往生之安心、不安心者,如來就賜與徹底信著,賜與徹底安心著。此如來的真實心之被頂戴到了呀就是信心。以自己的安心為目標,想以自己的心變得明亮了之事為目標地思著的是錯誤呀。所謂 「人心 皆是似 池水濁清之事不定故」(法然上人)者呀,即使聽聞佛法,關於後生之問題也要直到變成不擔心、能拔苦、缷下了重擔的念頭出來為止都必須聽聞。大多數的人,因為還沒熱心地聽聞到達彼處所以不行。此人關於後生的問題,不知何故,不知何事,說「再也無法安心」,而掉落在苦惱的深淵。體驗此苦,苦到底之事,於安心決定的過程中,是不管誰都要經歷一遍,而是尊貴的事。治癒此病的是,如來的本願力和聖人的御法語,就是適當的藥。甚至作為其妙藥之手册的話,則想要提示 無論如何都無法往生 因為本願有故被往生。(瑞劔) 之句。此人,雖是御在痛苦自己的心闇之事呀,但於心底者,認為著其苦惱能除去而能安心的話則能夠往生般呀不是嗎?一徹底於「無論如何都無法往生」,就將一心「想要得到安心」「想安心」地鑽牛角尖的心,暫時擱置,而著眼於如來本願力的御慈悲,自然而然地能夠安心。只要不著眼於本願力,無論如何「想要安心」地,鑽牛角尖,也是無法安心者。於「行卷」曰:「即言,由聞願力,光闡(宣示)報土真因決定時剋之極促也」。 於「化身土卷」曰:「信樂彰於願力,妙果顯於安養」。最後之能夠安心呀,用人的小技倆的話則是辦不到的事,是著眼於本願力,而方才始得安心安堵呀。12、良人(善知識)的仰言○想要奉言的事,是此人,至今為止聽聞法門的道理理論,想以此而作為安心之事是失敗了吧。所以才會失敗。於『歎異鈔』曰: 「於蒙信良人(善知識)的仰言外別無道理也」。 此人在直至今日為止,沒能找到了「良人」呀就是病源。所謂「良人」是親鸞聖人、蓮如上人、良師、有信心的法友之事。沒有機會逢遇有信心的人格者就是病源。今之病亦只要沒找到有信心的人,又只要不信其人的人格,病是治不好的。於「信卷」曰: 「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是名為信不具足」。 言為凡夫者,是愚癡者,即使立即接觸到「法」,也沒有能力信受「法」。一於茲能找到獲得了法的人格者,就透過其人之「信心的人格」而能頂戴信心。是「若有人(良人)則易得信,若無人則信難得」。因為信我親鸞聖人 則信如來的本願名號。(瑞劔)  http://www.taipei2.url.tw/hot_385794.html 死的解決(3) 2024-11-21 2025-11-21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www.taipei2.url.tw/hot_385794.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www.taipei2.url.tw/hot_385794.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11-21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taipei2.url.tw/hot_385794.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死的解決(第一冊)第一篇 序說       叢雲遮月,花遇暴風,動盪浮世未成原樣,一日娑婆之命尊貴啊!無常迅速,生死事大啊!釋迦、彌陀二尊者,即使萬劫亦難值之佛,應恭敬頂禮不懈怠。以祖師聖人的御法語,解決生死問題。       本願圓頓一乘者,逆惡亦不遺漏之,御誓願。是大乘中的大乘,於世界無比類的正法呀!佛和佛法,輕視而信就不被得。「念力,願力,南無阿彌陀佛」。此外無佛法地知喲!不思議的佛法「不思議呀」地,歡喜外信沒有。       「取信心而往生吧,念佛而往生吧,因為安心而往生吧」者,凡夫的計度,皆自力。莫美化身、口、意三業,模仿妙好人。隔壁的花盛開。凡夫的自性不是完美者,莫被「虛假之行」、「雜毒之善」所蒙騙。       以正直、素直,不成為阿呆的話,如來的真實不能頂戴。邪見和憍慢,如來大嫌棄的。有「名聞」「利養」之心的話,御佛經不能明白。人造花蝶不停。甚至聞了、記得了的心,被彌陀拿走而赤裸裸。赤裸一直慈親前。幾十年聽聞的證書使捨而幼稚園,未聞前之嬰兒呀!佛法上的阿呆是此,是阿呆。      於阿呆如來就在(阿呆)。如來是至尊、無上尊、本願功德的結晶體呀!諸佛給與讚嘆成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於其不可思議的佛智大悲光明「聞名信喜」地,被打動被打動,而徹底地被打動了的就是阿呆。阿呆真歡喜,真佛弟子,佛子。像由地獄爬出來呀,貓啊狗變生的人們,成誹謗、敵視佛法。神和佛大相違。 去御寺院雖也好,然佛法的道理記得了亦一年級生。通過不明白的關卡,明白了的關卡亦通過,皆捨棄「知解分別」,成為阿呆,而「圓解證入」,始可賀,正定聚。        松影之暗,月光哉!       理論法門有何用?即使自誇為文化人呀,即使模仿智者呀學者,在閻魔王之前都通不過。罪業的鎖鏈無法切斷哦! 取信心的話能往生,稱念佛的話能往生,「的話」二字,何時能消除?未消除之前死神乘著無常的暴風雨而來。今就臨終,哎呀!怎麼辦呀? 「因為獲得了信心所以能往生」地思之作夢是仇櫻(易落的櫻花)。       「獲得了地思者不得也。」凡夫的夢者魔法師。「因為」二字是陷阱。比下蒼龍窟取龍珠、入虎穴取虎子那等事,還更難的極難信。積千錘百鍊之功喲!信心者能開於火中之蓮花。以悠哉過活而失敗;以輕視疏忽而下墮。       善導大師仰言:「共發金剛志」。於懈怠者,死的解決是夢之夢。隨人地聞的話,隨人地落啊!上了年紀,氣力衰,佛法,想聽聞地思哉,空遲鈍。       「華嚴」、「天台」、「真言」、「禪」,都是絶佳的教法,世界無比類的大真理,其他的宗教望塵莫及。雖然雖然如此,對於凡夫的話,如金幣於貓、珍珠於豬都沒有用。以凡夫能開證悟嗎?所謂「悟」,徹底成「無我」,是得「無分別智」之事。於三毒、五欲的凡夫,想要開悟,如一髮把山海天地,比那亦更加困難。鯛很大,無法出刀切。「定善」者息慮凝心,「散善」者廢惡修善,最好知道佛道難成。凡夫依由喜好物而身亡,從苦入苦地輪轉。       本願一乘,真宗者,被作阿呆,容容易易地,乘彼「願力之道」而往生。「名願力」的不思議呀!聖道和淨土、自力和他力、信心和妄念、善根功德和報恩行、正法和迷信,是混淆又混淆,多數人的頭中,如同火災現場般,是亂七八糟。       不依本願力而解決死,是什麼樣的人生啊?很少聽聞而想見(佛)呀,那麼,佛法的真價值無法明白。暫緩不急之事,急切認真地,聞佛法的話,有諸佛如來之照護啊!       關於往生,「想要頂戴信心、想要心變明亮、想要安心」地憂思的,就是一般人的習氣。此之病很重。那是「想完成自己、想做什麼而往生」地思之自力心。這是「想要做點什麼求往生」的自力心。是因為不仰徹果上圓成、二利圓滿、名願力故。因為不知不覺自力跑出來,所以很恐怖。將即使如何做亦不能安心之處,究明究明盡最好。「就這樣地」徹底了之人是往生人。在觀念之「就這樣地」的話無論如何亦不成。真的「就這樣地」者,必定於其之中,藏著機法二種深信。「虛偽者」,歡喜沒有,安心沒有,法悅沒有,報謝念佛沒有,教人信沒有。機的深信亦無,法的深信亦無。        雖三十年、五十年聽聞了佛法,然亦不能說為「聽聞了」,也不能說為「沒有聽聞」。依「念力,願力,南無阿彌陀佛」,而往生之事,不思議啊不思議啊難能可貴。        佛法不聞的話不成,是健康長壽之本。為了自身,為了後生,為了子孫,又為了佛法,不聞佛法的話不成。「佛法第一,孝順父母,待人親切。」依此之居心而使度日夜。家庭和諧,不吵鬧,不呵斥孩子,作而令見(以身作則)喲!培育喜好佛法的就是父母的御慈悲呀!勿忘佛的御恩、祖師聖人的御恩、父母的御恩、老師的御恩。御師父有故方能。          我什麼亦未聞,什麼亦未知。凡夫的心如於秋天的天空,變化無窮。其之計度者,全皆,是煩惱。「知道著、思著、記得著」的佛法,是頭部分的佛法,即使任何作用亦不起。消罪之力,於凡夫沒有。令使消罪,而往生之御力是只有「難思弘誓」(本願)和「無礙光明」(名號)。停止參拜神呀、迷信,應發起「離生死,成佛吧」的大勇猛心。「南無阿彌陀佛,不令使下墮哦,請,就那樣地來吧,一定必救度哦!等著哦」的呼喚聲之請託故方(有救)。無論如何都不能往生的我,空手地,赤裸地,空空地,就這樣地,頂戴往生。哎呀尊貴呀,如來慈親。 真宗,是「果上圓成」「果上顯現」的法門。往生是如來的御工作,是本願力,不是凡夫的工作。「大悲的呼喚聲」真可靠。「二利圓滿大正覺」,佛智的不思議真可靠,大悲的不思議真可靠。信心是呼喚聲呀!在此處安心、大安心。        如來是無我無分別,大智大悲的慈親是。「看著」、「護著」、「等著」。往生御久候的御淨土,然而無論如何客氣都需要禮物吧?往生御淨土的伴手禮,只要以本性的惡業煩惱就好。佛力故,地獄的猛火變成清涼風。雖不想死,然拜見如來的,就歡喜、快樂、喜悅。每度於想起,佛恩報謝的御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昭和四十九年(一九七四年)八月九日 九十歲   稻垣瑞劔二、真宗要關五個條 第一條 果上圓成的法門第二條 二利圓滿的法門 第三條 難思弘誓第四條 無礙光明第五條 就這樣地昭和四十九年(一九七四年)九月十六日 三、真宗要關大意 序 南無阿彌陀佛 『御文章』曰:「言信心獲得者,心得第十八之願也。言心得此願者,心得南無阿彌陀佛之姿也。」就「信心獲得」,有三個著眼點: (一)人何故不得不解脫呢? (二)人有依自己之力而自己解脫的力量嗎? (三)誰給與救度?如何給與救度呢?        沒有著眼於這三點而即使學佛法,亦是無法到解脫之道。 所謂解脫是被離生死之事。生死是苦。超脫苦界,而得涅槃之常樂,與一切眾生共同成永久弘宣如來的大智大悲之身,就是人生究極的目的。達成此究極目的之道就是佛教,是佛法,又是佛道。云佛道的完成為解脫,又云為涅槃。        世界的宗教,何故沒有明確地解決人不得不解脫呢的問題。又,令使自己解脫的力量有呀無呀,也沒在明確地研究之。又,解脫的境地是為何者呢?如何做才能到達解脫呢之問題,又亦是明確地說著之宗教者,除了佛教,於其他不被見。若換言之,其他的宗教,不說「轉迷開悟之道」,不知轉迷開悟之道。即不說「迷悟染淨的因緣」,不知迷悟染淨的因緣。世界的宗教雖多,但在說「迷悟染淨的因緣」、「轉迷開悟之道」的宗教,是唯獨有佛教而已。歐美的學者,雖也有著眼於此者,但是明確給與教示解決此的因與果的一個也看不到。這是佛教勝過世界的宗教之點。真宗,作為學問的話,取華嚴、天台、真言、禪、三論、法相等大乘佛教的精華;作為實踐的話,明確地宣說著罪業深重、煩惱具足的凡夫,於信彌陀的本願力之信一念,超證大般涅槃而到達真解脫之道的。然者作為實際問題,凡夫得解脫生死之道,是唯獨本願一乘、淨土真宗而已。        淨土真宗是『教行信證』。『教行信證』是淨土真宗。由『教行信證』生出了『御和讚』、『御文章』、『歎異鈔』等。『教行信證』是為如何之書物呢?那於『大無量壽經』、「正信偈」、『淨土文類聚鈔』、『和讚』、『御文章』、『歎異鈔』等,能夠窺其真精神。然而,無論何者,都是難解、難入的書物,對一般民眾來說的話,把握其之真意是難中之難。        一言以蔽之,若言淨土真宗為何之宗教呢的話,是「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大經成就文)。若換言之,是「至心信樂忘己,速歸無行不成之願海(本願力)」(報恩講式)。在『御文章』而言的話「聖人一流章」,若在『歎異鈔』而言的話第一章就顯說著淨土真宗的面目。若欲知法門雄渾自然之旨趣的話,無如親鸞聖人的『教行信證』;於窺安心細微之點者,將善導大師的「二種深信」、「二河譬」、「六字釋」,是應認真地拜見。        親鸞聖人即使披閱一切經,雖然如此,亦是不能做到「死的解決」,雖是九十五日間,參籠(閉居祈願)六角堂,然儘管如此,因為「可出生死之道」也不明白,所以百日之間,往返法然上人之所在。說那是為何呢?若根據惠信尼公之手紙(書信)的話,書記著「是唯只為了欲聞問『可出生死之道』」。        「可出生死之道」,即「死的解決」,是人生的目的。怕死是動物的本能,「死」由何處來了呢?由「生」了來。「生」由何處來了呢?「無明煩惱」,是受生苦海之原故。       如何做的話能夠逃脫生死的苦惱呢?於那,不修戒定慧三學(八正道、六波羅蜜)的話不成。那不能者怎麼辦呢?於此處是只有本願一乘,即乘阿彌陀如來的名願力之一道。        本願一乘,是『教行信證』。『教行信證』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給與成就我的信心,給與成為信心。     第一章 教行信證的使命 『教行信證』,是唯信獨脫的法門。 一、『教行信證』,是果上顯現的法門。 二、『教行信證』,是念佛往生的真髓。 三、『教行信證』,是選擇集的真精神。   四、『教行信證』,是「立教開宗」的寶典。 五、『教行信證』,是「五願開示」的法門。 六、『教行信證』,是安心的龜鑑(鏡)。 七、『教行信證』,是光壽二無量的開展。 八、『教行信證』,是給與御說「行信、機法、因果」的書。 九、『教行信證』,是凡夫往生的秘鍵。 十、『教行信證』,是「真實」、「假權」、「邪偽」的一大宗教批判之書。 十一、『教行信證』,是大乘的精華,世界宗教的最高峰。 十二、『教行信證』,是佛性開覺的大道。 十三、『教行信證』,是願心莊嚴的法門。   十四、『教行信證』,是淨土的莊嚴展開於現土者。 十五、『教行信證』,開示了「四法」「五願」「六法」,是 信疑決判之書。 十六、『教行信證』,是給與御說「阿彌陀如來」、「本願」和「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之書。 十七、『教行信證』,是將一文不知的尼入道,除疑,也度生死苦海的大船。 十八、『教行信證』,是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一實真如之道、大誓願海。以上,雖是略看數目十九個條,然此十九個條的一一條,何者都只是艱難的問題而已。要點是「信心獲得」、「可出生死之道」、「死的解決」。 十九、『教行信證』,是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一實真如之道、大誓願海。 以上,雖是略看數目十九個條,然此十九個條之一一條,何者都只是困難的問題。要點是「信心獲得」、「可出離生死之道」、「死的解決」。將右之十九個條更個條更縮小、要約者,就是「真宗要關五個條」。將五個條擴大的就是本書。       第二章 果上圓成的法門        淨土真宗是「果上圓成的法門」。云為「果上圓成的法門」呀、「果上顯現的法門」之類啊之事者,凡夫成佛之道,在凡夫的話不能辨識之,不能修行之。所謂佛是涅槃的境地,是真解脫的境地。涅槃的境地、真解脫的境地,是體得(體認、實現)法界的絕對真理之境地。云之為「果上」。亦云為「果分」。是言語和思想以上的最高境地。        在禪宗的話,將佛的境界,即果上之事,云為「悟」。所謂「悟」,在華嚴而言是「果分不可說」的境地,云之為「空」。若勉強說的話,超越了云為「自他」「有無」「愛憎」「取捨」「善惡」的相對性認識、相對性思惟,而活用其之「相對」,包容相對,即死於相對(而活於絕對),亦不被囚於任何事物,將獲得了「無我」和「無分別智」的境界云為「果上」。果上是佛的境界,亦是佛的「真智」「大我」「真我」的境界。從生而迄至死為止,被囚於相對的思考,只生活在相對性世界的凡夫,這樣崇高的世界是連於夢都不能夢見的境地。        如來,若說為「智慧」的話,賜住於此境界;若說為「慈悲」的話,是「視一切眾生猶如己身」,是和御自身同樣地給與憐愍一切眾生的。因此一切眾生皆是如來子,如來被是我等的父母。「即使說『放棄我吧』,也無法放棄之親心,『請讓我來救助吧』」地申說著的就是如來。持了此親心的御方就是如來。『觀經』曰:「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如來的大慈悲心,徹到眾生心,在大慈悲心的如來前,恭敬歡喜之心,云為「信心」。        眾生恭敬歡喜如來之心,是因為接觸了如來大慈悲心的電波,所以信心之體,是如來的大慈悲心。信心不是凡夫的知識,也不是凡夫的思想。        沒有感受佛大悲的電波之人,作「知解分別」的計度。云此為「自力」。感受了電波的人,是忘己,而仰如來,仰本願力,是「非常感謝」、「不思議的事喲」地歡喜的。云此為「信心歡喜」。不是凡夫之思。        是眾生聞之力也好、信之力也好、甚至信心歡喜的歡喜也好,皆成就於勅命的南無阿彌陀佛之正覺中而給與呼喚著之如來。云此為「果上圓成」,又云為「法體成就」。「果上圓成」就是淨土真宗的根源。『和讚』(256首)曰: 「光明壽命之誓願 蒙賜作為大悲本」        這,就是「果上圓成」之相。光壽二無量的佛之功德外,眾生往生的行亦無、信亦無。不仰光壽二無量的佛德,和「若不生者」的本願力,而「想要自己信而往生,想要自己稱念佛而往生」地,只著眼於自己之事而已,而不讚嘆佛德之人是不能往生。讚嘆佛德之事,早就是信心了,是念佛。        是「仰讚嘆,俯慚愧」地,自然被迴向「二種深信」。二種深信外沒有信心。二種深信,也不是自己開始深信的,而於阿彌陀如來的正覺南無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中,已經給與御成就者,就是今所顯現的。云之為「果上圓成」。云為「果上圓成」的思想也好信仰也好,在其他的宗教都絕對看不到的。因為不知道「果上圓成」,所以「自己信、自己稱、自己安心,而想要以自己歡喜而往生」地思著。 這就是一般同行之姿,「自己」出來之時,不是他力,而是自力。        一般的同行,說「雖那些都明白,然無論如何也不能安心」。「果上圓成」明白著不是嗎?若明白著的話「安心」「安心」地,是應不只著眼於安心而已。「自己安心了的話能往生嗎」地,問自己看看最好。不是因為安心了所以亦能往生的御淨土。是聞「果上圓成的南無阿彌陀佛」,自然而然,自然地被安心的。是果上圓成之故,在衆生方,信一個也好、行一個也好都不需要拿出者。行一個也好、信一個也好,從衆生方都不需拿出的就是淨土真宗。        世界中的宗教,創立神,而人向神「請、請」地說,只是祈禱、祈願的宗教而已。神信心的頭,決不被去除。因此雖是真宗的門徒,然神信心的信仰,混入他力「果上圓成的法門」。嚴格地說,就真宗門徒的頭中,自力和他力、神信心和信順勅命、正行和雜行,這呀那呀,混雜啊,好像是火災現場般的樣子。淨土真宗若不是如「真宗要關五個條」般地,「純一無雜」的話不行。云之為「一心一向」。若說「何故純一無雜呢」的話,「救助力之外無被救助之力」,「於如來正覺的功德力之外,眾生往生的因亦無果亦無。」        只有南無阿彌陀佛一法,能救此極惡最下之機。此機只有依此法而被救度。 「行卷」的南無阿彌陀佛,來到「信卷」給與成為信心。因此是純一無雜。曇鸞大師將不純的信心誡言為「三不信」;將純一無雜的信心,開示為「淳心、一心、相續心」之三信。天親菩薩給與顯示為「一心」,一心即是「金剛心」。將「依本願力往生」地,心決定了的,云為「一心」。        所謂「果上圓成」,是云「佛是尊貴的」、「本願成就的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尊貴的」之事。說「如來是尊貴的,本願名號是尊貴的」之事,就是真宗的根本義。說「如來是尊貴的」之事,不思為尊貴的話,即使幾十年地聽聞,那呀這呀都是水泡,往生也是不可靠之原由。        在禪宗的話,不說「佛的存在」、「佛的尊貴」之事不成問題。其理由者,因為禪宗是「自證教」(自力),發揮了「自己本來的面目」的,就是所謂的「見性」,是「悟」,所以於心外是不承認佛的。在天台宗也是,雖然承認彌陀淨土,但說那為「唯心彌陀,己身淨土」(或者,己身彌陀,唯心淨土),彌陀也好淨土也好,都是於自己心中見之的;但是於淨土教的話,「彌陀也好淨土也好皆於心外見之,依其之本願名號的功德而往生彌陀的淨土,即時成佛」地教導。是所謂的救濟教之故,說「阿彌陀如來的尊貴」之事,是成為第一的問題的。說「唯心彌陀,己身淨土」之事者,即使親鸞聖人的時代,在學者間亦盛談著。被見此而親鸞聖人非常感慨,而於「信卷」的序仰言:        「然末代道俗,近世宗師(一宗的祖師),沉自性唯心(唯心彌陀,己身淨土),貶淨土真證,迷定散自心,昏金剛真信。爰愚禿釋親鸞,信順諸佛如來真說,披閱論家(龍樹、天親)釋家(曇鸞大師、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等)宗義,廣蒙三經光澤,特開一心華文(天親菩薩歸命之一心)。」        於聖道門的學者,讚嘆淨土門之人亦有的話,誹謗之人亦有。阿彌陀如來呀淨土,在心內呢還在心外呢的問題者,於云「心」為總該萬有的一心(真如)時,即使說為「在心中」也好吧。於見心為凡夫的妄念之場合,是可說為「淨土在心外」。內外的問題,是立場的相異。若依所作解釋般者,是「內者外也,外者內也」。親鸞聖人,嚴厲地非難「自性唯心說」的,是當時的僧俗,庸庸碌碌也不修行地,賣弄自性唯心說,因為是否定了淨土者,所以聖人就感嘆之。        現代人被科學所毒害,否定阿彌陀如來和淨土的傾向強烈,彼等者,不知大乘佛教。彼等讀大乘經典,縱使沒修禪定,若是將禪三昧的真理,即使稍作研究的話,也不會違背於信如來、信淨土。        大乘經典都不讀,不知禪定的真理之一般民眾者,依信高僧方之說,而能夠信如來和淨土。於「正信偈」有「唯可信斯高僧說」的是此處之事。幾十年亦皆聞了真宗的說教之人大多數,說「信心得不到,不能安心」而溢著淚的,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彼等因果也不信,無常亦沒痛感,御釋迦就是佛陀之事也不思,連阿彌陀如來的存在,亦竊疑,說「如來就是悲智圓滿的尊貴之御方」之事也沒思。彼等,又亦不尊敬高僧方的人格,「正信偈」、『御和讚』、『御文章』,也是沒有認真地拜讀。       唯,是一味「想要往生御淨土」、「欲求信心」。 真宗的門徒雖多數,是這種人,然其中者,「想要往生淨土」、「想要頂戴信心」、「想要安心」地思之心是強烈的,說為徹夜亦碌碌難眠地熱心之人是有。於那樣說之人,在無論作了多少法語的說教之處,「嗨,那也在聽聞,那也在明白,可是信心不能頂戴,安心出不來」地說。對那樣說的人無計可施。「因為無計可施」地說,而連放置不管的道理亦不行,若這樣說的話,得以明白吧,若這樣說的話,佛的尊貴就知道吧地苦心、取筆,是書寫書物的理由。        於人生,如「死的解決」般困難者沒有,又這般重要者沒有。云為「一大事」,是此之一點。聖人曰: 「由聞願力報土真因決定。」(行卷) 又曰: 「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總序) 又曰: 「信樂彰於願力,妙果顯於安養。」(化卷) 又曰: 「憶念彌陀佛本願,自然即(在信之一念)時入必定(正定聚)。」       (正信偈)倩案淨土真宗,淨土真宗和其他的宗教不同,不是從人方面出發,不是為了自己的我欲向神祈禱、祈願的宗教,而眾生的信也好行也好、往生也好成佛也好,由於如來方給與御成就,而給與立即顯現的就是如來的大正覺、南無阿彌陀佛。故於如來正覺的功德力外,信心亦無往生亦無。云此為「果上圓成」,亦為「果上顯現」。「果上圓成」就是         「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力成就之御姿),即是「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如來,是「法性法身」(實相身),亦被是「方便法身」(為物身、報身如來)。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是不二。將不二之佛身,天親菩薩仰言為「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真宗人多數者,想著要取信心。於彼等者有疏忽之點,沒思考其次之事。即, 因為自己聞了所以被救助的呢?以本願力被救助的呢? 是自己頂戴了信心之原故,而被救的嗎?        又因為自己頂戴了信心所以被救的嗎?依阿彌陀如來正覺的功德力(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的嗎? 因為自己能往生地思著所以被往生的嗎?由於不思議的誓願(誓願不思議)而往生的嗎?        將此點,若徹底地思都沒作的話,亦無法想像。若連聽聞也沒作的話明白也不會有。這就是多數人不注意之點。事情是很簡單。 「是因為給與救助 所以被救助的。」        雖然這就是明白的那般者,但是一成為實際的問題,就把它扔在一邊地作著,而只「想自己取信心而往生,想安心而往生」而已地思著。這就是大多數人的實態。為了清楚指出此點,是於第一條設置了「果上圓成」(果上顯現)的。        阿彌陀如來的功德,顯現了於此娑婆世界的是「教、行、信、證」。即使云頂戴信心,不是以自己的力量可以去頂戴的,而是淨土如來的功德顯現於現土,給與滿入眾生心的,就是信心。示此不可思議功德者,就是第一條的「果上圓成」。於信心信心地說之前,阿彌陀如來是什麼樣的佛呢?其正覺(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明確地聽聞「是哪裡不可思議呢」最好。不聽聞阿彌陀如來是什麼樣的佛呢、是什麼樣的慈親呢,而想要取信心的話,沒有能取那樣之的事。          淨土的莊嚴有三種:(一)國土莊嚴(十七種)、(二)佛莊嚴(八種)、(三)聖眾莊嚴(四種),合併三種莊嚴,即有二十九種莊嚴。        在佛的八種莊嚴之中,第八項莊嚴,就是「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此之莊嚴,如何不思議不是嗎?          「信佛本願力而心憶念者,速將云為『功德大寶海』的名號功德全部讓我能頂戴(觀佛本願力 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淨土論)」地說之不可思議功德的事實,就是佛的功德莊嚴。換言者,是說如來的功德莊嚴(南無阿彌陀佛)給與成為我的信心之事。依此,知道「果上圓成」的意思最好。這才是他力的至極。 http://www.taipei2.url.tw/hot_385777.html 死的解決(2) 2024-11-21 2025-11-21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www.taipei2.url.tw/hot_385777.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www.taipei2.url.tw/hot_385777.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11-21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taipei2.url.tw/hot_385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