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會簡介
1
最新消息
2
靈臺山開示(5)3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 講 座 開 示老師說,你能夠破我執嗎?越讀禪宗的書,你越會發現原來我的我執沒辦法破。你剛才說讀禪宗的書可以破我執吧?等你越深入理論,越會發現沒有辦法破我執。我們很容易為了要破這個我執,而去讀禪宗的書。很多人就這樣迷失了自己。越讀禪宗的書,你越會發現:原來,我的我執是沒有辦法破的。這樣你才是真正讀懂禪宗的書了。你越接觸禪宗的書,你越會發現、越會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我執,都是我執。如果我們以為多看禪宗的書以後,自己的我執就會比較少一點,或是無我。這種出發點是錯誤的。所以,親鸞聖人在《歎異鈔》講過一句話:此身,無論任何行,也沒有辦法修行。他是徹徹底底的落第了。親鸞聖人是越修行,越發現自己沒有辦法修任何行,自己沒有修行。而且是越修行,越發現自己是地獄必定。一般的人都以為自己涉獵禪宗的書以後,就會無我,我執就會少一點,淡一點。這都是自以為是。即使是來學淨土法門的人,都還有一種心態,都還有高估自己的心態。都還高估自己的能力。以為自己可以做這個,可以做那個。可以看佛書,可以幹什麼的。你越去真正的修行,你越會發現自己是一點行也沒辦法修。真正道心很強的人,你會發現自己越想修道,反而離道越遠。越修越覺得自己是背道而馳。你如果有個很喜歡、很喜歡的人,那個就是我執了。喜歡和厭惡都是迷執。不止討厭是執著,喜歡也是執著,這是我們要知道的。因為我們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為什麼佛教講出家?就是要去我執,去這個執著。所謂拋家棄子,就是要去掉他的執著。我們有先生、有太太、有孩子,就會有執著,這是我們的人性。真正的修行人,是連錢也不碰的。你有錢嗎?有錢的話就是地獄的種子。凡人的心,看到好吃的東西就想吃,看到漂亮的衣服就想穿,這都是執著。如果沒有執著來看周遭萬物的話,那是最理想的。但是沒辦法,我們一定會有執著。我們的執著心很重,這個是自己的,這個被人家拿走了,我們就起煩惱了。我們的東西被人拿走了,會說那就送給你啊。如果這樣的話就很好,但是沒有辦法做到。沒有執著的人,自己的東西被人拿走了,就說:好啊,跟你結緣好了。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東西被人拿走了,就會生氣。我們很難把東西施捨給別人。別人給我們很高興,可是最好不要給別人。這些都是執著。什麼是造業?這個就是造業。用我們這樣罪惡的心,再怎麼修都是沒有用的。所以我們去修禪,你會發現自己越修越沒修行。但是沒有真正去修的人看不到這點。沒有去修的人,會覺得自己會修行,都以為自己也能修行,會認為自己一修行的話就會進入無我的境界。但是我們去模仿這種無我的修行的話,就會發現,越修「我」越多,我執越重。也就是因為這樣,阿彌陀佛才越發捨不得離開我們,要救度我們。禪的修法,我們無論再怎麼掙扎,也沒有辦法去修這個法門。因為我們的心,和貓狗沒有兩樣:鬥諍心堅固,老是在跟人吵架,老是在跟人意見不合,不合意見就去咬人家。我們的心中充滿愛憎、煩惱。明白自己是這種愛憎、煩惱,和貓狗沒有兩樣的存在之後,再來看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會知道阿彌陀佛有多麼的慈悲。看不到自己愛、恨等貪瞋心的人,沒有辦法瞭解阿彌陀佛的本願是多麼的可貴。我們要知道自己的心和貓狗的心是沒有什麼兩樣的。如果看不到,念佛還是我執的念佛。佛念越多,我執越重。我們的念佛如果不是無我的念佛的話,都是有染汙的念佛。這種有染汙的念佛,就是不清淨的念佛。不清淨的念佛,就和魔鬼的心沒有兩樣。我們的慢心很重,稍微讀了幾本佛書,稍微聽了幾次佛法,就自以為是、高高在上,覺得自己已經懂很多,就想講給人家聽。我是我執的存在,別人也是我執的存在。我們每天都是「我」跟「我」在吵架。我們要徹徹底底的明白:自己是我執的產物,要用這樣的心來學佛。不然的話,看到別人的我執,看不到自己我執的人,越學佛慢心越重,美其名是學佛,實際上卻往魔的方向走。我們都認為誦經很好,所以會誦經,但是每天都有誦經的人,就有慢心起來:「我每天都有在誦經」(在做功德)。可是你用這樣的心誦經,往往誦到一半,會打妄想,想到某人的是非,心裏就不高興、不舒服。用這樣的心來誦經,哪裏是誦經呢?這些話,很難遇到有人會講給我們聽,教給我們。在廈門這個地方,(也)沒有人能教給我們這個法門。即使是出家人,他們也沒有辦法教給我們這樣的法。因為出家人,他們都是高高在上的。一般學佛的人,他們都沒有這樣的想法,所以日本的聖德太子就說:「我必非聖,彼必非愚,共是凡夫耳」但是一般修行的人,(都覺得)別人是凡夫,自己不是。別人都是凡夫,而我學過佛法,我是懂佛法的。我們要記得聖德太子說的這句話:「共是凡夫耳」。但聽到老師說大家都是凡夫,那就不用修了,反正修了也一樣。這是邪見。我們凡夫的執著心就是這麼重。聽到我們是凡夫,我們沒有辦法修行,就真的不修行了,反正你再怎麼做,我們都是凡夫。都是落入偏執裏去了。所以,人很麻煩。聽聞佛法,聽到「我們罪業深重,我們是沒有辦法修行的凡夫」。聽到這個,就會有兩種心態出來:有道心的人,雖然知道凡夫沒有辦法真正修行,但是他會越發精進修行。為什麼?就是因為這樣,他才能夠有慚愧的心:「啊!我這麼沒有修行」。習氣很重,他還是一樣的修行,一樣的精進;那麼有的人就不一樣,他聽到老師說我們沒有辦法修行,再怎麼修行都習氣還是在,他就什麼也不做,然後就把「哎呀,我們是凡夫」掛在嘴上,「你不要那麼認真啊」。這就是邪見。什麼樣的人最好?真正的修行人,就「啊!我什麼樣的行都沒辦法修,沒修行啊」,就是帶著這種慚愧,慚愧自己沒有辦法真正修行(而去精進修行)。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越聽聞佛法,他越慚愧自己,懺悔自己:啊,我再怎麼聽老師講佛的慈悲,越聽越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像老師講的那樣子,越聽越發現自己是那麼的污濁,自己的污濁看的越清楚。沒有辦法像佛那樣,那麼清淨、那麼無我,那麼的沒有執著。就是越聽聞佛法,越看到自己的執著很重的人,懺悔自己沒有辦法修行,沒有辦法像佛那樣無我。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學佛的人。一般學佛的人,聽說持五戒、十戒很好,那就去受五戒、十戒,然後就以為自己可以把這個戒持的很好。好像從今天受戒開始,以後就可以改頭換面,可以煥然一新,就變成一個好人了。這都是憍慢。我們聽聞了佛法,就很想要往這條路去走。真正的念佛人,他會認真的去走這條佛道、佛法,可是他會發現自己都是在和這個佛道、佛法背道而馳。然後,就是(生起)慚愧的心,這才是真正的念佛人,這就是淨土教。如果以為自己可以走這條佛道,可以順著佛法而走,而且還認為自己會走的很好,做的很好,這種人是慢心很重的人。所以,我們講出家修行,有形體出家,就是把頭髮剃掉,住到寺院裏去,這樣的出家人很多,但是心出家的人很少。所以日本的弘法大師,他在那時候就已經看到當時的佛教界是這樣的,他就很感歎的講一句話:現在的人,是剃頭不剃心。這是弘法大師在高野山講的。一般(出家人)都是形式上的出家,心沒有真正的出家。心沒有出家,形式出家,就會高高在上,現出家相以後,就會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這樣的出家人很多。舉一個例子:昨天有一位出家眾,她說:我都出家了,都修行了,為什麼還得這個病?這就是慢心很重。所以,內心比形像重要。真正的修行人,是越修越發現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不足,這才是真正有在修行的人。不論什麼事,你越精進做的話,越會看到相反的一面。我們要佛法第一,待人親切。我們聽說要待人親切,就以為自己真能待人親切。可是當你想待人親切的時候,就會看到自己的心,原來一點也不親切。就會發覺,原來自己待人一點也不親切,之所以會對他好,是帶著我們的貪瞋癡的。越做越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做到(待人親切)。真正的修道人,他會看到(事情)相反的一面。我們說要孝養父母,真正有在孝養父母的人,他會越來越看到自己做的不夠,看到自己沒有盡到孝道,自己沒有辦法真正的孝養父母。但是很多不知佛法的人,他們會稍微為父母做了點事,就「你看我多孝順父母,你看我做什麼,做什麼…」這種人,都不是真正的孝道,不是真正的孝養父母。他們做一點,就掛在鼻子上,這就是慢心很重。我們真正看到上面的,就會看到下面。真正看到天空很漂亮的人,他就會看到地上怎麼都是垃圾。你真正看到(一件事),就會看到相反的一面。所以我們要無我的念佛,要待人親切。可是你真的朝這個目標去做的時候,你會越發現我執很重,什麼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你就會發現自己沒有辦法無我,然後你會發現自己沒有辦法真正待人親切。我們要精進,你真正精進了,就會發現自己很懈怠。我們修行的人,做早晚課是很正常的,也是應該的。可是,早課的時間我們會想睡覺,「啊,現在的時間如果可以睡覺該多好啊」。所以我們要修行都是假的,你越修行,就會發現自己相反的心會跑出來。真正有在念佛的人,他會看到自己的心很污濁。心中沒有念佛的人,都(是)在看自己的人,會認為:「啊,我現在比以前進步很多了,現在比以前有修行了。」這都是忘記佛在看自己的人。這種人的慢心很重。相反的世界我們會看到。舉例,你越想待人親切的話,是否越會發現我們是自私的存在?越去做了,越會發現,有時你去付出了,卻得不到自己預期的反應或效果的時候,就會「唉,幹嘛要做這樣的事情啊?吃力不討好」。就會有這種心。我們誦經很好,看佛書很好,可是會打哈欠、想睡覺,相反的心會跑出來。越想禮佛、越想念佛的人,相反的心都會跑出來。我們做早課,誦《正信偈》,誦不到一半,你就會打哈欠,看電視的時候,一點都不會想睡覺。所以,要知道我們凡夫是什麼樣的存在。我們凡夫離清淨的東西,是有距離的,很遙遠的。這就是所謂的「凡夫」。我們為什麼要聽聞佛法?佛法的價值在哪裏?佛法的價值就是在於讓我們明白我們都喜歡不清淨的東西。喜歡染濁的東西。我們在學佛,可是一點也不喜歡佛。我們都喜歡煩惱。問:有時碰到骯髒的東西,就會念佛。可以嗎?答:不要介意這些。儘量養成念佛的習慣。那不是你念的,那是阿彌陀佛自己跑出來的。如果認為那是我      念的佛,那就是有染濁的(念佛),有染汙的(心)。(佛號)是阿彌陀佛借你的口跑出來的。◆ 講 座 開 示自然就是規則和法則。自然就是法則的力用,力量和作用。讓事情順著法則去走,叫做自然。但是自然很難。像雨從天空落下來,就叫做自然,它不會從地下往上掉。(指一物,舉例)如這個東西由上往下掉,這也是自然,它絕對不會從下面往上跑。這種法則,無論在廈門也好,在福州也好,在香港也好,在日本也好,都是這個法則;現在也是這種法則,以前也是這種法則,未來也是這個法則。這個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必然會是那個樣子。但是我們人,一動腦就不自然了。我們人類越文明,離自然就越遠。人,不論再怎麼努力,自我都不會沒有。人類不論再怎麼進步,文明不論再怎麼進步,肚子餓的時候還是肚子餓,肚子餓的時候怎樣想像飽還是不會飽,別人吃飯我們還是不會飽,這個事實是不會改變的。我們人,不論別人多麼的成功,如果我們自己不健康,多病,沒有成就的話,就沒有辦法得到滿足。不論別人如何的幸福、如何的成功,如果自己沒有成功的話,我們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我們活多久,這個自我,以自我為中心,就跟我們多久。我們如果撇開自己,說要造福人群、要造福社會,是很難(做到)的,一定有那個「我」在。我們說要改造社會、造福人群,那裏面就有一個我執在了。所以不論有什麼方案,(即使)說這個方案很好,當你仔細追究這個方案時,你也會發現不是很理想的。(因為)只要有一點私心,如希望自己過得好一點、舒服一點,只要有這樣一點兒私心的話,不論你的法子多麼的好,都是假的,都是錯的。但是我們人,都不會知道自己錯。我們無始以來,都受到這種自我的限制。雖然想改造社會、造福人群,如果沒有照自己所想的去做的話,就會生氣;口上講的是要造福社會、造福人群,可是如果沒有照「我的」方案去做,問題就來了。所以與其說是要造福社會,不如說是要順著「我的」想法。所以我們一起心動念就是錯誤。其實我們所看到的,我們所想的,我們所做的,都是顛倒行。可是我們都以這種顛倒行為滿足。我們看到一個人成功時,我們能發自內心為他感到歡喜嗎?這樣的人,到底有幾個呢?真理的世界,別人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但是我們人呢,就是先想自己的幸福。先想到自己,這當下就是迷執了。我們先要知道,正確的理、正確的法是什麼?真理的世界是眾生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但是人,凡夫也好,都是先從自己,以自己為出發點,先求自己幸福。從自己為出發點,以自己的幸福為出發點,這就是人、就是凡夫。什麼是佛?什麼是真理的世界?佛之所以為佛,就是以眾生的幸福為自己的幸福,以這個為基準。人類的生活中、社會裏,跟這個基準很接近的,就是母親和孩子的關係。母親看到孩子快樂,她就很快樂;她看到孩子流眼淚,她也心痛。這種母子的關係,就跟佛的心很像,很接近。父母對孩子的心,是孩子成功,父母就很開心;孩子如果不幸,父母會為了他感到很悲傷;這種父母對孩子的心,最接近真理的法則。但是,很遺憾的,身為孩子,他往往無法瞭解、明白父母心,天下父母心。所以會有忤逆父母、不孝父母的孩子出現。最自然的生活樣態是什麼?就是以孩子的幸福為自己的幸福,以孩子的幸福為父母的(幸福),這個是最接近自然的了。但是孩子都不知道,父母最疼愛的就是自己,自己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掌上明珠,孩子不明白父母是那麼的愛護自己,所以才會忤逆父母、傷父母的心、頂嘴,這就是不明白天下父母心。所以不孝父母的人,是違背天地的法則。從天地的法則來看,頂撞父母的人,當下就是違背因果。做了違背因果法則的事,一定會承受業報。業報一定會找上門來。我們大家要好好思惟「自然」是什麼,好好思惟「自然」這兩個字。佛是順著自然的人,是依自然而行的人,所以佛是「眾生病,則我病;眾生樂,則我樂」這樣的是佛。生為一個人,看到眾生、別人遇到苦難,就覺得不忍心,這個是人性。如果我們看到自己討厭的人、不喜歡的人,遇到不幸了,沒有惻隱之心的話,就是違背因果、自然法則了。我們一般看到自己的冤家、不喜歡的人、討厭的人,遇到不幸的時候,往往都要拍手叫好。這種心,是違背因果、自然法則的。不論是什麼人,哪怕他是我們很不喜歡的人、很討厭的人,當他遇到不幸時,我們能生起憐憫的心、可憐的心,這才是契合自然的法則。但是我們人啊,自己喜歡的人遇到不幸會覺得很難過,會和他一起悲傷;可是一看到不喜歡的人、討厭的人遇到不幸,就拍手叫好:「哇,他總算遭到報應了!」這種心就是違背因果的,違背自然的法則的,就是分別心,當下就被我們的愛憎牽著鼻子走。被我們愛憎的心牽著鼻子走,這當下就是違背自然的法則。當我們聽聞佛法,我們捫心自問,或者靜下心來看自己內心的世界,會發現原來我們都是在違背自然的法則而活著。如果我們都是以自我為本位,在想事情、在做事情,在看自己的話,就是錯的。山上的樹,就是自然的榜樣。樹本身就是自然,它顯現的就是自然。它們不會為了自己的喜怒哀樂,而感情用事。但我們人,就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就是違背自然。(這樣)我們跟樹比起來哪個聰明呢?但是我們都認為樹沒有知覺,都認為我們人比樹聰明。樹的成長是無我、無心的成長。所以你把樹枝剪斷,它也不會生氣,照常茁壯成長。所以禪宗的祖師大德,如達摩祖師這樣的人,他們來看樹,樹就是佛。山上的樹木很多,我們去砍樹枝的時候,被砍到樹枝的樹,它不會說「為什麼你來砍我,而不去砍別的樹」?它沒有你我,它無我,它讓你砍。(而)我們人,別人向我們道謝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心;如果我們為對方做一點事情,為對方付出,他卻連一聲謝謝也不講,我們的我執就出來了,煩惱就出來了。所以無我、無心是最珍貴的。當對方笑臉對我們道謝時,我們就很開心;開心的當下,就是執著了,就是心迷執了。當我們為對方服務,對方笑臉對我們說「謝謝,謝謝」時,我們會說「不客氣,不客氣」。我們口裏是說「不客氣」,其實心裏高興的要命。可是當我們為對方服務,對方卻沒有什麼反應時,下次你一定不會為他服務了。我們學佛的人,做真正的道人,走佛道的人,就是要去(除)自己這種執著的心,去看自己執著的心。我們以誰來為生活的榜樣呢?看山上的樹木,它是我們最好的榜樣。山上的樹木是無我、無心,就是以此為我們的榜樣,以無我、無心的樹為我們的榜樣。心情煩躁的時候,不妨到樹林裏面去,到山上,到樹下,坐在大樹下,自然而然,很煩躁的心,就會靜下來了。那是為什麼呢?那是山上的樹木在教我們無我無心。所以你看我們修行人,佛教的修行人,他們都是入山修行。為什麼要入山修行?就是說這個(原因)。想要修行,如果走入人群,很難修。走入人群的話,貪瞋癡就會生起。走入人群的話,愛憎的心會越來越強烈。所以禪宗的修行者,為什麼都要去山裏呢?就是這個原因。所以以前的寺廟都是建在山上。寺建在市中心的話,我執就會很旺盛,真正的佛道就沒有辦法去實踐。要讀佛經的話,在山裏是最適合的。我們如果在人群裏讀佛經的話,就是用貪瞋癡在讀佛經,就沒有辦法真正昇華自己的心。不信你試試看,帶一本佛書到百貨公司裏看,你的心思是想佛經還是想喜歡的東西?人是怎樣的動物?人是被自己的貪瞋癡左右的動物。不被自己的利害得失所左右的人,是很高尚的人。但很遺憾的是,我們會被周圍的一切所左右。真正的修行者,他不拿錢的。不論是怎樣的修行人,你讓他拿錢看看?那種得失心、名聞利養就出來了。所以貧窮最好,當乞丐最好。真正能夠當乞丐的人,是最好的人。沒有辦法真正當乞丐的人,他就沒有辦法真正的修行。(這種)捨很難。(上次)看到一位四處漂泊的老人,某法師問這位老人:「你這樣不覺得很苦嗎?居無定所,三餐不濟。這樣的生活你不覺得很苦嗎?你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怎麼樣呢?」那老人說:「非常滿足。」他感到非常滿足。這種人是最富有的人。別人怎麼想,那是別人想的,對於這個流浪的老人來講,他這樣子很快樂,他覺得沒有比他現在更快樂的了。很遺憾的是,我們凡夫連這個乞丐也當不了。真正的乞丐,我們是沒有辦法真正去當的。以前,出家人是走入塵世中去修行的,為什麼沒有辦法修行呢?就是因為沒有辦法去我欲,所以沒有辦法真正的修行。如果我們有稍微涉及一點佛經的話,拜讀過佛經的話,你就會知道:原來,我連乞丐也不如,這麼執著。當你這樣觀照自己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我不是修行佛法的根器、法器。我們可以做到(外表)形式上在讀經,可是內心裏卻被自己的執著所玩弄、所左右。有四個字對我們學佛的人很重要,哪四個字?「知足常樂」。我們要以知足常樂這四個字為出發點。你要修行,你就要捨家棄欲。就是不要先生,不要老婆,不要錢,然後入山去修行。這樣子,你才能真正的修行。所以大家(要)知道:你有家庭,有孩子,修行就是落第了。不要以為你們這樣子可以修行。真正的修行,自然「孤家寡人」。你真正要修行,你就要拋家棄子,連父母也要離開,你才有辦法走修行的路。中國有個叫玄沙的人,他很想要修行,可是他有個父親。父親在,他就沒有辦法出家修行。為了要去出家修行,有一天和父親出去捕魚,他就趁父親不注意的時候,把父親推下水。他的父親抓住船舨,叫兒子拉自己上來。玄沙想,這時候如果把父親拉上來,就沒有辦法出家修行了。他就把父親的手掰開。他父親就溺水死了。這樣子,他就出家修行去了。因為他是自己親手把父親推下水,把父親淹死,這種殺父的「五逆十惡」罪很重。殺死父親的情景每天都侵蝕著他的心,這種心變成一種動力,推動他精進的修行。所以他修行十年,就開悟了,就進入無心無我的世界。當他開悟的時候,他就夢見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就跟他說:「當初被你推下水的時候,非常的怨恨,我的親生兒子竟然殺害自己的爸爸。因瞋心而墮地獄受苦不斷,直到今日,因為你修行開悟的功德,我得以從地獄出,上昇天界享樂,今天特來向你道謝及辭行」。話說完就不見了。玄沙因為是自己把的父親殺死,再去修行,所以他修行的心和一般人不一樣。「罪惡深重!連自己的親生父親都殺死,自己是這麼的罪惡深重。」因為他帶著這種心去修行,當他這樣精進、努力去修行,十年他就證悟到無心無我的境界。當他開悟的時候,他的爸爸就來給他托夢。說︰剛被自己的兒子殺死的時候,心中充滿怨恨。心裏很不甘願,竟然我的兒子會把我害死。因為心不甘願,起怨恨心,而墮入三惡道受苦。可是當他兒子,證入無我無心的時候,就是開悟的時候;以開悟的功德,讓他的父親從三惡道裏出來,生到天界;所以他來向兒子辭行:因為你開悟的功德,功德力令我得從三惡道裏超拔出來,今天要生到天界去了,特來給你道謝。我們在座的大家,如果能從我執的世界證悟到無我的世界的話,這種功德很大,可以讓我們的父母,都能夠得生善處。我們要走修行的路,就要有像玄沙這樣的決心。(他)每天的心境,就是「我是惡人,我是罪惡深重的人」,帶著這種心,這種慚愧懺悔的心去修行,才能夠真正走上修行的路。不然的話,稍微讀了一點佛書,稍微念了幾句佛,就自以為自己有修行了。這樣子哪裡是修行?是在自我滿足,自以為是,根本就是傲慢、邪見。如果自以為自己都是在做好事,自己沒有做壞事,然後(也會)講佛法給人家聽,自己也有聽佛說法,有在修行,(這樣認為的話),這種人都是天狗,都是邪見憍慢。像玄沙這樣,為了走修行的路,他把自己的父親害死了。所以他在二六時中,念頭離不開這個:「我是不孝父母的人,我把自己的父親殺死了」,所以二六時中,他心心念念:「我是個不孝的孩子,我是個罪業深重的人」。他是懷著這種心去拼命修行的。像玄沙這樣,他自覺自己(自覺很重要)是不孝父母、罪惡深重。有這種自覺,起這種自覺去修行的,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我們人,動不動就會以為自己是好人。聽了一點佛法,就以為自己比以前好了很多,慢心就會起來了。為什麼學佛會沒有辦法進步呢?就是(因為)我們很容易起這個慢心,可是我們又看不到自己有這個慢心。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腳都浮在空中!沒有像玄沙這樣,他的腳是踩在「我是罪惡深重的凡夫,我是罪人,我是不孝父母的人」上。他的腳是踩在這上面,所以他能夠腳踏實地的修行。但是我們一般人,我們的腳都踩在空中。所以,雖然會說自己是惡人,會說自己是凡夫,可是這個凡夫是踩在空中的。你看我們說自己是凡夫,可是當我們看到別人缺點的時候,就去攻擊,就去排斥,然後就是生氣。那樣的當下,就已經不是凡夫了,也就是高高在上了。我們如果沒有像玄沙這樣自覺的話,雖然嘴巴上講自己是凡夫,其實都不是凡夫,都是傲慢,邪見憍慢的惡眾生。我們如果在娑婆生活,用佛法這面鏡子來照見自己,我們就會發現:自己一點佛法也沒有,每天都是在背道而馳,都是過著背道的生活。真正有這種自覺的人,他就不會如此:稍微比別人多捐幾個錢,他就會說我付出了多少(多少);比別人多掃了點地,他就(會說)我好發心。我們凡夫,動不動慢心就起來了。用這樣的心,來讀佛學也好,聽聞佛法也好,都是邪見憍慢。(當)你真正認真去走佛道時,就會發現:啊,原來我的我執這麼重。我們聽了佛法,我們的心都會去觀照別人,可是都忘了看自己的起心動念。我們的心都是向外求的。不論是看佛書也好,讀佛經也好,聽聞佛法也好,當我們真正在佛法中,讀到佛書的時候,你自己就會發現:原來,自己的我執很重,慢心很重;原來,我的心都在看別人;原來,我們剛知道一點佛理,就會在心中評判別人:「啊,那個人,他在講這個話;那個人還不懂…」我們無時不刻都在評判別人,但是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心在評判別人。不曉得我們在看別人,(而)那個當下就是慢心。所以大家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去看善導大師的著作。善導大師是一位很虔誠念佛、精進的修行人,可是你看他所留下來的著作裏面,他都在懺悔:懺悔自己沒有修行;懺悔自己罪業深重;懺悔無始以來,自己造了多少殺業;懺悔自己無始以來,犯了多少偷盜的罪。善導大師跟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其他人稍微有禪坐,有讀佛書,他們就認為自己有修行了;善導大師也有禪坐,也有念佛,可是透過這個,他發現自己:「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一點修行也沒有,我罪業深重。心心念念都是罪業、煩惱,無有出離生死之緣」。他這樣在看待自己。能做到如善導大師這樣觀照自身的是親鸞聖人。因此親鸞聖人的著作中,說自己「無慚無愧」,「無小慈」、「無小悲」,有的只是「重視名利,好為人師」。他就是這樣的慚愧自己。我們學這個教法的人,要學什麼呢?要學用無常來觀照自己,而不是去觀照別人。我們聽聞佛法的人,如果沒有看到自己每天的起心動念,都是跟佛法背道而馳的話,就是沒有佛法。這樣的話,就是假的修行人,假的念佛人。你越精進念佛,就越會發現自己是假的修行人。如果自己以為自己是真的修行人的話,那就是邪見憍慢。親鸞聖人所留下的著作裏,他都說:真正的念佛我一句都念不了,一句都沒有辦法修行。在《愚禿悲歎述懷》中,他有的只是什麼呢?「慚愧,慚愧,慚愧。」如果你的心現在還有:「啊,我每天都很精進,我每天都有在持佛經,我每天都有在念佛。」如果你的心態是這樣的話,這就是憍慢啊。越是精進念佛的人,他就會:「啊,我連真正的念佛一次都沒有。」可是這樣的人,他是每天都在念佛的。真正領受到淨土真宗的心法的人,他雖然每天都在精進念佛,可是心裏:啊,我連一句真正的念佛都沒有啊。在今日,修本願法門的人,真正很努力修行,可是(知道)自己一點修行也沒有,這樣的僧侶很少;傳法的人尚且如此,何況是來聞法的人。當我們遇到真人,我們在真人的面前,就會發現自己的虛假,(還)是虛假一切;我們到了真修行人面前的話,就發現自己是假的修行,我們都沒有修行;可是如果我們到不是真正修行人的地方,我們就會覺得「我比他有修行」。因為彼此都是假的修行,是假的念佛人,所以:「哎呀,他啊,還是慢心那麼重。還好我沒有他慢心那麼重。」我們就會有這種心態出來。之所以有這種心態,是因為大家都是假貨,假的念佛人。會看到自己是假貨的念佛人,才是真正的念佛人。如果我們會起一個念頭:「比別人精進,更明白佛法,高人一等。」只要你有這種心的話,就都是假的了。真正的學佛人,他不會有「我有佛法」那種姿態出來,他擺不出來。真正的念佛人,他不會擺出一副比別人瞭解佛法,比別人懂佛法,高人一等(的姿勢),他不會有這種姿態出來。他能比什麼呢?「慚愧,慚愧啊,我什麼都不懂啊。」有的只是謙虛。謙虛的人,(是)佛法的光明進入他的心坎裏面的人。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比別人懂佛法的人,是天狗,就是憍慢。期待大家,對於剛才講的佛法,能夠在心中反覆的思惟,然後再去精進。到你們七十、八十的時候,這些佛法就會融入你們的身體裏面了。期待大家直到七十、八十都不要間斷,不要間斷憶念佛法。大家不要提早畢業。不要「我懂了!我明白了!我已經獲得信心了」,就不再來聽聞佛法了。不要提早畢業,提早畢業就完蛋了。◆ 瑞覺法師講述老師說真正的滅罪、懺悔,是不論怎樣懺悔,最後發現自己沒有辦法懺悔。因為不管你如何懺悔、現在怎樣的慚愧,可是轉個身,你又依然故我了。所以我們人,沒有辦法真正的懺悔。你看善導大師也好,親鸞聖人也好,他們都沒有說:我懺悔了。他們說自己是:無慚、無愧。這個「無慚無愧」不是沒有懺悔,而是懺悔之後發現自己沒有辦法真正的懺悔,所以說(自己)「無慚無愧」。這才是真正的懺悔。所以我們說滅罪,是真正徹徹底底的明白:原來自己的罪業是如此的深重,不論自己怎麼懺悔,都沒有辦法讓罪業消除。就是懷著這種心。當你有這種心的時候,不論什麼業障現前,你會處之泰然,覺得這是理所當然,這是來得應該的,來得好的。這樣的話,不論什麼業障現前,都不會覺得是苦。因為覺得:受的好,來得好。這才是真正的滅罪。不是像我們一般人所想的:在佛堂,掉幾滴眼淚,就好像可以一筆勾銷(罪業似的),不是的。你如果有殺眾生,殺生的業報沒有現前之前,走到哪裏,(業力)還是跟到哪裏。你看我們這輩子,記得的(殺業)有多少,何況是我們不記得的,何況又是無始以來的。因為我們是如此的無明煩惱,如此的業障深重,所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不論遇到什麼事情,不論發生什麼事情,都是來之有因的。我們面對事情的時候,如果有把佛法聽進去的話,自然而然,遇到事情的時候,不會把責任推卸給別人。(而是知道)這些都是我種下的因,(熟果)現在來了。昨天有位師姐問如何教老年人念佛的問題。老師的意思是: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同樣講一句話,聽的人(聽到心裏的)都不一樣。你要教他念佛,除了你本身真正是本願他力念佛的,你才有辦法保證教給他;如果你不是本願他力念佛的話,你再怎麼跟他講要念佛,他只會自力念佛。「哎呀!阿彌陀佛好慈悲啊,只要我們念佛的話,不論你做了什麼,阿彌陀佛都會救你的」。一般人聽到這句話後,他就很開心,為了滅罪來念佛。這種念佛,就不是本願的念佛了。但他這樣念佛,也是跟佛結緣。因為你這樣念佛,名號是有功德的,也是無形中有你說的那種功德,但是你不能說看到他很虔誠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認為他這樣子就可以往生淨土了。這是一般人的觀念,一般人的想法。要真正的領受他力,領受阿彌陀佛的功德的話,就是需要聞法。就是「聞其名號」的「聞」,就是聞法。問:(大意)經法中有說:人處厄難,一聲稱念名號,即得解脫。不也是功德滅罪的一個例證嗎?答:這種想法就是一般人的認為。你有去懺悔,但是你發現自己沒有辦法真正的懺悔。因為你掉幾滴眼        淚,在佛祖面前痛哭流涕,好像是真的很懺悔了。可是那都是「一時」而已。我們的貪瞋癡都無動於      衷。所以當你痛哭流涕完了,轉個身的話,依然故我。    真正有懺悔的人,他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辦法懺悔。親鸞聖人在《和讚》後面的「愚禿悲歎述懷」裏      感歎:我這顆心,「無小慈小悲」。自己連一點慈悲心都沒有。「無慚無愧」,連懺悔都不能。他        (就是)這樣的懺悔!    這種懺悔是不斷的。不是我現在懺悔了,然後就一筆勾銷了,重新再出發。親鸞聖人的懺悔是一直到      一口氣不來為止的懺悔。當你有「無慚無愧」的心理出來以後,當下就從罪業裏解脫出來。這個才是      真正的解脫。因為你已經能夠完全的面對你的罪業了。問:我們怎麼理解《藥師經》所講:當他稱念名號時,名號的功德力讓他暫時的得到些福報,而減輕、        減輕原來造的惡業的現前,使他有個機會再聽聞佛法。答:我舉個例子。如果我們(一定)要吃一米袋的鹽巴,我的業報就是要吃這袋鹽巴。一般人以為:我念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依名號功德,這袋鹽巴就可以不吃了。一般人認為解脫滅罪也      是這樣。(其實)不是的。這袋鹽,沒有學佛的人,當他吃的時候,會吃的很辛苦,因為太鹹了;可      是念佛的人,因為念佛、因為誦經,就像把這袋鹽放到一個大水池裏,然後再喝。一樣在吃鹽巴,一      個拿著吃,一個泡在水裏喝,感覺一樣嗎?所以,念佛的人,有聽聞佛法的人,就像把一袋鹽放入水      池裏。還是要喝,還是要吃鹽巴,也還是要承受業報。一般人看來,他就是業障減輕了。雖然業障減      輕,還是要吃這袋鹽巴,但是吃法不同了。◆ 講 座 開 示我們先來複習一下。這個「心性」,就是圓的世界。圓的世界,就是「無心無我」的世界,也叫「一如」的世界。但是,圓的世界,它會分裂。心性分裂,就會有自他、愛憎、是非、善惡出來。心分裂的當下,就有業識。業識一定是伴著相對心出來的,有「愛」就有「憎」,有「自」就有「他」,有「是」就有「非」,有「善」就有「惡」。用佛教的術語,叫「能見」和「所見」。「所見」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術語叫「境界相」。「能見」是主觀,「所見」是客觀。佛的心是圓滿的,反過來,我們的心就多兩個角出來:分裂成的「能見相」和「所見相」。圓就是心,這兩個角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是迷心。圓心的當下是統一的,是靜止的。圓的心就是我們說的「悟心」,分裂的心是「迷心」。心一分裂就是愛憎的世界了。我們這個心分裂為自他兩個還好,可它會不斷的分裂下去,不斷的分裂下去有的不是苦就是樂。我們能夠看見很多東西,就說明我們的心分裂成很多。心分裂後就會很亂,因為有是就有非,有好就有壞,有善就有惡,有喜歡就有不喜歡。客觀就是我們所看的世界,主觀就是我們所講的自己。自己和這個世界是沒有分開過,也分不開的。客觀也是心,主觀也是心,主觀和客觀不斷在吵架,不斷在鬥爭。一鬥爭,就有苦出來了。這個世界看起來和我們沒有什麼相干,可就是因為有自己,才有這個世界。跟人家吵架的話,是自己在敲自己的頭。不是別人可以打我們的頭,是我們自己在打自己的頭。所以叫做「迷」,也叫做「愚」。這個「愚」和貪瞋癡是一樣的。沒有兩個角,光是一個圓,這叫佛心、佛智。所以從佛智、佛心、佛眼來看眾生,我們凡夫都是愚癡到不能再愚癡了。佛教的價值在於哪裏?就是把在人生的苦裏面流轉的眾生,帶回佛無心無我的世界。這就是佛法的價值。這個無心無我的世界叫做「解脫境」。佛心的世界,就是看大家都是一個心的世界。佛教又是絕對唯心論。但是這個唯心的心,不是我們凡夫的迷心,(這點要弄清楚),是佛開悟的悟心。佛法就是要領我們回到這個心的世界。如何帶我們回這個佛心的世界呢?具體的修法就是禪定,要靠禪定。修禪定的話,像波濤一樣洶湧的心會趨於緩和,心慢慢的平靜,最後心如止水。分裂的波浪慢慢就變沒有了,波浪就變成了水的世界。變成水的世界,心如止水,就是佛心的世界。到達這個水的世界,真正無心的世界,才能(真實的)看到東西。心如波浪,水高浪高時,看不見真實。興風作浪時,是看不到海底的,(而)海水平靜時,我們可以看到海底的沙土。為了要讓我們心波停止,所以佛陀(教我們)要修禪定。禪宗也就是修這個禪定。如果沒有修禪定,心動搖不定的話,就沒有辦法看到(真實的)東西。我們凡夫不是執著是」,就是執著「非」。我們看到的是喜歡和不喜歡,看到喜歡就被喜歡拉走,看到不喜歡又被不喜歡拉走了。被自己所看到的境界牽著鼻子走。停留在這種分裂世界的就是我們凡夫。大家看電視的時候,是跟電視一體的哦。但是大家不會這樣想,一般人都認為電視是電視、我是我,是我在看電視。這個圓的世界是無心無我的世界,但是我們凡夫一起心動念就分裂,就是業識。在業識的世界,我們就有愛憎、自他、好惡等出來,這就是迷執的世界。我們的心一分裂,就是自己的心在看自己的心。當我們不喜歡某些人、事、物時,不是有個東西讓我們討厭,而是我們的心製造出一個(討厭的)人、事、物出來,讓自己苦惱。畢竟是心看心,是我們的心讓我們喜歡對方,而不是對方讓我們喜歡對方。是我們的心讓我們喜歡對方,是我們的心讓我們討厭對方。如果看到不好的東西,也是我們的心在讓我們看到不好的東西。所以佛教講「唯識論」,都是心在作怪。分裂的世界是自己的心在看自己的心,「業識」就是心分裂的狀態。分裂以後,自己的心在看自己的心,就會執著所看到的,這就是轉相了,轉相共有六個階段,在《大乘起信論》裏叫「六粗」,就是我們的心分裂成六個。第一智相,第二相續相,第三執取相,第四計名字相,第五起業相,第六業繫苦相。智相的「智」,不是智慧的「智」,是指能夠看到東西。我們之所以會不斷流轉,原因就在這裏,看東西不光是看到而已,(還會產生種種分別)。為什麼有苦惱,就是因為有這「六粗」。我們的心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看到東西後就開始動,不斷的轉啊動啊;我們看到東西以後,不會看到就算了,會相續,看了就記得了;記得以後,(有)執取相,就是執著喜歡、不喜歡,有善有惡、有是有非;執取相以後,計名字相,就幫它起名字了,看到一個人以後,想「那是一個說我壞話的人」,就(是)給他做個標誌,記上名字了。「啊,那個人好貪吃啊」,我們又給他貼上貪吃的標誌了。其實那都是自己的感覺而已,是自己的心對那個人的感覺,但我們就把它計名字相了。「那個人我好喜歡啊,那個人好帥啊」,就貼個「好帥」的名字上去了。這就是我們心的執著;那麼,計名字相以後,就開始造業了。因為當我們的心認定他是討厭的人的時候,你再看他的時候,會不會給他好臉色看?不會的,你會不理他。那你給他臉色看,他會不會給你臉色看?會。所以這個(是)業相,開始造業了;造業以後,它一直在那(裏轉)動,不會停止下來,會業繫苦相,就是說業帶苦惱來。這就是我們人生、我們的心的動態。我們的心都是很主觀的,我們這主觀的心造了一個人、事、物出來;造出來之後,我們的心又把它客觀化,給它貼上標籤,然後自己苦惱自己。如果我們聽聞佛法,就會知道這些只是我們心的變化。但是我們凡夫,因為沒有智慧,雖然只不過是心的變化,但是我們執著,以為這是真的、(是)有。以為它是一個實有的東西,(如我所想的)一個人、事、物。我們看到一個人,「啊,這個人我好喜歡」,男的就說這是我的女朋友,女的就說是我的男朋友,我們的心造「男朋友、女朋友」出來,然後越看越喜歡;心執著對方以後,就有很多想法出來了,這些想法就讓自己綁手綁腳的了;但是我們不曉得,我們以為這是真的,有這個(如心所想的樣子的)人;可是當對方不如我們所想像的時候,就說他(她)變心了,煩惱就出來了。其實我們所碰到的所有的境像,都是我們心的變現。所以我們都是在看夢幻的世界。《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在講這個世界。有智慧的人,來看這世界,是心在造一個(世界),「如夢幻泡影」。但是我們凡夫沒有智慧,總認為:實在有這個人,實在有這個事物。(所以)當它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就很受不了。這就是愚癡。我們都被我們的心(給)騙了,我們的心都在騙自己。為什麼我們人會上當?就是因為有「我執」的關係。因為(有我執就有我欲,)有「我欲」的關係,我們都會受騙上當。正因為我們有欲望,所以就(會)用我們的欲望去想(像)對方,然後就上當了。如果我們不要繼續上當受騙,如果我們知道這個夢幻泡影的世界,這就是解脫。佛是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他就不會受騙上當。我們自己被自己的心欺騙,然後又用這個心去欺騙別人,這個世界就是「人騙我,我騙人」,互相騙來騙去的世界。在日本,把這樣的世界叫作「狐狸」,互相騙來騙去的世界。把我們從這個騙來騙去的世界,波浪起伏的(心境),帶回(到)原來那個無心無我的世界的,就是淨土法門,淨土教。淨土是無心無我的世界,正因如此,沒有騙來騙去的事情。很遺憾的是,這個娑婆世界,因為我們都是欲望的動物,都是欲望的存在,(所以)都有我欲。因為這個欲望的關係,我們被自己的心所騙,然後也騙別人。因為我們有欲望的關係,我們都自己以為自己「悟道」了,自以為「信佛」了,自以為「開悟」了,這都是被自己的心騙了。如果自己修行,覺得自己開悟了,(這樣的)人中十個有九個都是被自己騙了。從佛眼看凡夫,自以為開悟的凡夫,在佛眼看來,還是在迷的世界裏面。迷在迷的世界裏(的人),當他一口氣不來的時候,就以迷的業力,(再)轉生到迷的世界裏面去了。如果你覺得自己懂了很多佛學,有很多都是被「覺得」這個心騙了。佛是連「我開悟了」的這個「悟」字都沒有。真正的修行人,也會告訴我們:不要被自己的心騙了。我們學本願法門的,會遇見這樣的同朋,他說「我信心決定了」、「我心安了」,這十有八九是自己被自己的心騙了。我們在座的都是知識份子,上過大學,自己覺得念過不少書。這種覺得「自己念了不少書」的自我滿足,就是自己被自己的心騙了。其實也沒有念那麼多,就是自己「覺得」念了不少了。騙了自己,然後用這個心又去騙別人。我們真正學佛的人,就會發現一個事實:你越學佛,越會發現佛法像個無底洞,它沒有底啊,你越學佛越覺得深奧不可測。佛所證悟的世界是「深遠如虛空,廣大如巨海」,所以佛的世界連「開悟」這個字眼也沒有,這個心也沒有。我們凡夫不曉得佛法的世界是「如虛空、如巨海」,所以我們動不動就說:「啊,我知道了」、「我明白了」、「我相信了」、「啊,我開悟了」、「我獲信了」,就在那裏自我滿足。達摩祖師就是證悟到佛法「如虛空,如巨海」,像是無底深坑,所以他說:「不可得」。大家都知道達摩祖師和慧可大師的故事,當慧可大師還沒有悟道之前,他到達摩祖師面前,向祖師請教「何謂佛法大意?」。但是達摩祖師不理睬他。慧可在門外跪了三天三夜,達摩祖師還是不理他。慧可就把自己的左手砍斷,然後把斷手拿給達摩祖師看,表示自己的決心。達摩祖師看到他把手砍斷,求道心這麼強,就問慧可: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266.html 靈臺山開示(5)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266.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266.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266.html
https://www.taipei2.url.tw/ 台北法雷念佛會
台北法雷念佛會
◆ 講 座 開 示老師說,你能夠破我執嗎?越讀禪宗的書,你越會發現原來我的我執沒辦法破。你剛才說讀禪宗的書可以破我執吧?等你越深入理論,越會發現沒有辦法破我執。我們很容易為了要破這個我執,而去讀禪宗的書。很多人就這樣迷失了自己。越讀禪宗的書,你越會發現:原來,我的我執是沒有辦法破的。這樣你才是真正讀
靈臺山開示(5)

靈臺山開示(5)

◆ 講 座 開 示

老師說,你能夠破我執嗎?越讀禪宗的書,你越會發現原來我的我執沒辦法破。你剛才說讀禪宗的書可以破我執吧?等你越深入理論,越會發現沒有辦法破我執。我們很容易為了要破這個我執,而去讀禪宗的書。很多人就這樣迷失了自己。越讀禪宗的書,你越會發現:原來,我的我執是沒有辦法破的。這樣你才是真正讀懂禪宗的書了。你越接觸禪宗的書,你越會發現、越會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我執,都是我執。如果我們以為多看禪宗的書以後,自己的我執就會比較少一點,或是無我。這種出發點是錯誤的。所以,親鸞聖人在《歎異鈔》講過一句話:

此身,無論任何行,也沒有辦法修行。他是徹徹底底的落第了。親鸞聖人是越修行,越發現自己沒有辦法修任何行,自己沒有修行。而且是越修行,越發現自己是地獄必定。一般的人都以為自己涉獵禪宗的書以後,就會無我,我執就會少一點,淡一點。這都是自以為是。即使是來學淨土法門的人,都還有一種心態,都還有高估自己的心態。都還高估自己的能力。以為自己可以做這個,可以做那個。可以看佛書,可以幹什麼的。你越去真正的修行,你越會發現自己是一點行也沒辦法修。

真正道心很強的人,你會發現自己越想修道,反而離道越遠。越修越覺得自己是背道而馳。

你如果有個很喜歡、很喜歡的人,那個就是我執了。喜歡和厭惡都是迷執。不止討厭是執著,喜歡也是執著,這是我們要知道的。因為我們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為什麼佛教講出家?就是要去我執,去這個執著。所謂拋家棄子,就是要去掉他的執著。我們有先生、有太太、有孩子,就會有執著,這是我們的人性。真正的修行人,是連錢也不碰的。你有錢嗎?有錢的話就是地獄的種子。凡人的心,看到好吃的東西就想吃,看到漂亮的衣服就想穿,這都是執著。如果沒有執著來看周遭萬物的話,那是最理想的。但是沒辦法,我們一定會有執著。我們的執著心很重,這個是自己的,這個被人家拿走了,我們就起煩惱了。我們的東西被人拿走了,會說那就送給你啊。如果這樣的話就很好,但是沒有辦法做到。沒有執著的人,自己的東西被人拿走了,就說:好啊,跟你結緣好了。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東西被人拿走了,就會生氣。我們很難把東西施捨給別人。別人給我們很高興,可是最好不要給別人。這些都是執著。什麼是造業?這個就是造業。用我們這樣罪惡的心,再怎麼修都是沒有用的。所以我們去修禪,你會發現自己越修越沒修行。但是沒有真正去修的人看不到這點。沒有去修的人,會覺得自己會修行,都以為自己也能修行,會認為自己一修行的話就會進入無我的境界。但是我們去模仿這種無我的修行的話,就會發現,越修「我」越多,我執越重。也就是因為這樣,阿彌陀佛才越發捨不得離開我們,要救度我們。

禪的修法,我們無論再怎麼掙扎,也沒有辦法去修這個法門。因為我們的心,和貓狗沒有兩樣:鬥諍心堅固,老是在跟人吵架,老是在跟人意見不合,不合意見就去咬人家。我們的心中充滿愛憎、煩惱。明白自己是這種愛憎、煩惱,和貓狗沒有兩樣的存在

之後,再來看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會知道阿彌陀佛有多麼的慈悲。看不到自己愛、恨等貪瞋心的人,沒有辦法瞭解阿彌陀佛的本願是多麼的可貴。我們要知道自己的心和貓狗的心是沒有什麼兩樣的。如果看不到,念佛還是我執的念佛。佛念越多,我執越重。我們的念佛如果不是無我的念佛的話,都是有染汙的念佛。這種有染汙的念佛,就是不清淨的念佛。不清淨的念佛,就和魔鬼的心沒有兩樣。

我們的慢心很重,稍微讀了幾本佛書,稍微聽了幾次佛法,就自以為是、高高在上,覺得自己已經懂很多,就想講給人家聽。我是我執的存在,別人也是我執的存在。我們每天都是「我」跟「我」在吵架。我們要徹徹底底的明白:自己是我執的產物,要用這樣的心來學佛。不然的話,看到別人的我執,看不到自己我執的人,越學佛慢心越重,美其名是學佛,實際上卻往魔的方向走。

我們都認為誦經很好,所以會誦經,但是每天都有誦經的人,就有慢心起來:「我每天都有在誦經」(在做功德)。可是你用這樣的心誦經,往往誦到一半,會打妄想,想到某人的是非,心裏就不高興、不舒服。用這樣

的心來誦經,哪裏是誦經呢?這些話,很難遇到有人會講給我們聽,教給我們。在廈門這個地方,(也)沒有人能教給我們這個法門。即使是出家人,他們也沒有辦法教給我們這樣的法。因為出家人,他們都是高高在上的。

一般學佛的人,他們都沒有這樣的想

法,所以日本的聖德太子就說:

我必非聖,彼必非愚,共是凡夫耳

但是一般修行的人,(都覺得)別人是凡夫,自己不是。別人都是凡夫,而我學過佛法,我是懂佛法的。我們要記得聖德太子說的這句話:「共是凡夫耳」。但聽到老師說大家都是凡夫,那就不用修了,反正修了也一樣。這是邪見。我們凡夫的執著心就是這麼重。聽到我們是凡夫,我們沒有辦法修行,就真的不修行了,反正你再怎麼做,我們都是凡夫。都是落入偏執裏去了。所以,人很麻煩。

聽聞佛法,聽到「我們罪業深重,我們是沒有辦法修行的凡夫」。聽到這個,就會有兩種心態出來:有道心的人,雖然知道凡夫沒有辦法真正修行,但是他會越發精進修行。為什麼?就是因為這樣,他才能夠有慚愧的心:「啊!我這麼沒有修行」。習氣很重,他還是一樣的修行,一樣的精進;那麼有的人就不一樣,他聽到老師說我們沒有辦法修行,再怎麼修行都習氣還是在,他就什麼也不做,然後就把「哎呀,我們是凡夫」掛在嘴上,「你不要那麼認真啊」。這就是邪見。

什麼樣的人最好?真正的修行人,就

「啊!我什麼樣的行都沒辦法修,沒修行啊」,就是帶著這種慚愧,慚愧自己沒有辦法真正修行(而去精進修行)。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越聽聞佛法,他越慚愧自己,懺悔自己:啊,我再怎麼聽老師講佛的慈悲,越聽越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像老師講的那樣子,越聽越發現自己是那麼的污濁,自己的污濁看的越清楚。沒有辦法像佛那樣,那麼清淨、那麼無我,那麼的沒有執著。就是越聽聞佛法,越看到自己的執著很重的人,懺悔自己沒有辦法修行,沒有辦法像佛那樣無我。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學佛的人。一般學佛的人,聽說持五戒、十戒很好,那就去受五戒、十戒,然後就以為自己可以把這個戒持的很好。好像從今天受戒開始,以後就可以改頭換面,可以煥然一新,就變成一個好人了。這都是憍慢。

我們聽聞了佛法,就很想要往這條路去走。真正的念佛人,他會認真的去走這條佛道、佛法,可是他會發現自己都是在和這個佛道、佛法背道而馳。然後,就是(生起)慚愧的心,這才是真正的念佛人,這就是淨土教。如果以為自己可以走這條佛道,可以順著佛法而走,而且還認為自己會走的很好,做的很好,這種人是慢心很重的人。所以,我們講出家修行,有形體出家,就是把頭髮剃掉,住到寺院裏去,這樣的出家人很多,但是心出家的人很少。所以日本的弘法大師,他在那時候就已經看到當時的佛教界是這樣的,他就很感歎的講一句話:現在的人,是剃頭不剃心。這是弘法大師在高野山講的。一般(出家人)都是形式上的出家,心沒有真正的出家。心沒有出家,形式出家,就會高高在上,現出家相以後,就會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這樣的出家人很多。舉一個例子:昨天有一位出家眾,她說:我都出家了,都修行了,為什麼還得這個病?這就是慢心很重。所以,內心比形像重要。真正的修行人,是越修越發現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不足,這才是真正有在修行的人。不論什麼事,你越精進做的話,越會看到相反的一面。我們要佛法第一,待人親切。我們聽說要待人親切,就以為自己真能待人親切。可是當你想待人親切的時候,就會看到自己的心,原來一點也不親切。就會發覺,原來自己待人一點也不親切,之所以會對他好,是帶著我們的貪瞋癡的。越做越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做到(待人親切)。真正的修道人,他會看到(事情)相反的一面。我們說要孝養父母,真正有在孝養父母的人,他會越來越看到自己做的不夠,看到自己沒有盡到孝道,自己沒有辦法真正的孝養父母。但是很多不知佛法的人,他們會稍微為父母做了點事,就「你看我多孝順父母,你看我做什麼,做什麼…」這種人,都不是真正的孝道,不是真正的孝養父母。他們做一點,就掛在鼻子上,這就是慢心很重。

我們真正看到上面的,就會看到下面。真正看到天空很漂亮的人,他就會看到地上怎麼都是垃圾。你真正看到(一件事),就會看到相反的一面。所以我們要無我的念佛,要待人親切。可是你真的朝這個目標去做的時候,你會越發現我執很重,什麼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你就會發現自己沒有辦法無我,然後你會發現自己沒有辦法真正待人親切。我們要精進,你真正精進了,就會發現自己很懈怠。我們修行的人,做早晚課是很正常的,也是應該的。可是,早課的時間我們會想睡覺,「啊,現在的時間如果可以睡覺該多好啊」。所以我們要修行都是假的,你越修行,就會發現自己相反的心會跑出來。真正有在念佛的人,他會看到自己的心很污濁。心中沒有念佛的人,都(是)在看自己的人,會認為:「啊,我現在比以前進步很多了,現在比以前有修行了。」這都是忘記佛在看自己的人。這種人的慢心很重。相反的世界我們會看到。舉例,你越想待人親切的話,是否越會發現我們是自私的存在?越去做了,越會發現,有時你去付出了,卻得不到自己預期的反應或效果的時候,就會「唉,幹嘛要做這樣的事情啊?吃力不討好」。就會有這種心。我們誦經很好,看佛書很好,可是會打哈欠、想睡覺,相反的心會跑出來。越想禮佛、越想念佛的人,相反的心都會跑出來。我們做早課,誦《正信偈》,誦不到一半,你就會打哈欠,看電視的時候,一點都不會想睡覺。所以,要知道我們凡夫是什麼樣的存在。我們凡夫離清淨的東西,是有距離的,很遙遠的。這就是所謂的「凡夫」。我們為什麼要聽聞佛法?佛法的價值在哪裏?佛法的價值就是在於讓我們明白我們都喜歡不清淨的東西。喜歡染濁的東西。我們在學佛,可是一點也不喜歡佛。我們都喜歡煩惱。

問:有時碰到骯髒的東西,就會念佛。可以嗎?

答:不要介意這些。儘量養成念佛的習慣。那不是你念的,那是阿彌陀佛自己跑出來的。如果認為那是我      念的佛,那就是有染濁的(念佛),有染汙的(心)。(佛號)是阿彌陀佛借你的口跑出來的。

 講 座 開 示

自然就是規則和法則。自然就是法則的力用,力量和作用。讓事情順著法則去走,叫做自然。但是自然很難。像雨從天空落下來,就叫做自然,它不會從地下往上掉。(指一物,舉例)如這個東西由上往下掉,這也是自然,它絕對不會從下面往上跑。這種法則,無論在廈門也好,在福州也好,在香港也好,在日本也好,都是這個法則;現在也是這種法則,以前也是這種法則,未來也是這個法則。這個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必然會是那個樣子。但是我們人,一動腦就不自然了。我們人類越文明,離自然就越遠。人,不論再怎麼努力,自我都不會沒有。人類不論再怎麼進步,文明不論再怎麼進步,肚子餓的時候還是肚子餓,肚子餓的時候怎樣想像飽還是不會飽,別人吃飯我們還是不會飽,這個事實是不會改變的。我們人,不論別人多麼的成功,如果我們自己不健康,多病,沒有成就的話,就沒有辦法得到滿足。不論別人如何的幸福、如何的成功,如果自己沒有成功的話,我們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我們活多久,這個自我,以自我為中心,就跟我們多久。我們如果撇開自己,說要造福人群、要造福社會,是很難(做到)的,一定有那個「我」在。我們說要改造社會、造福人群,那裏面就有一個我執在了。所以不論有什麼方案,(即使)說這個方案很好,當你仔細追究這個方案時,你也會發現不是很理想的。(因為)只要有一點私心,如希望自己過得好一點、舒服一點,只要有這樣一點兒私心的話,不論你的法子多麼的好,都是假的,都是錯的。但是我們人,都不會知道自己錯。我們無始以來,都受到這種自我的限制。雖然想改造社會、造福人群,如果沒有照自己所想的去做的話,就會生氣;口上講的是要造福社會、造福人群,可是如果沒有照「我的」方案去做,問題就來了。所以與其說是要造福社會,不如說是要順著「我的」想法。所以我們一起心動念就是錯誤。

其實我們所看到的,我們所想的,我們所做的,都是顛倒行。可是我們都以這種顛倒行為滿足。我們看到一個人成功時,我們能發自內心為他感到歡喜嗎?這樣的人,到底有幾個呢?真理的世界,別人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但是我們人呢,就是先想自己的幸福。先想到自己,這當下就是迷執了

我們先要知道,正確的理、正確的法是什麼?真理的世界是眾生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但是人,凡夫也好,都是先從自己,以自己為出發點,先求自己幸福。從自己為出發點,以自己的幸福為出發點,這就是人、就是凡夫。什麼是佛?什麼是真理的世界?佛之所以為佛,就是以眾生的幸福為自己的幸福,以這個為基準。人類的生活中、社會裏,跟這個基準很接近的,就是母親和孩子的關係。母親看到孩子快樂,她就很快樂;她看到孩子流眼淚,她也心痛。這種母子的關係,就跟佛的心很像,很接近。父母對孩子的心,是孩子成功,父母就很開心;孩子如果不幸,父母會為了他感到很悲傷;這種父母對孩子的心,最接近真理的法則。但是,很遺憾的,身為孩子,他往往無法瞭解、明白父母心,天下父母心。所以會有忤逆父母、不孝父母的孩子出現。

最自然的生活樣態是什麼?就是以孩子的幸福為自己的幸福,以孩子的幸福為父母的(幸福),這個是最接近自然的了。但是孩子都不知道,父母最疼愛的就是自己,自己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掌上明珠,孩子不明白父母是那麼的愛護自己,所以才會忤逆父母、傷父母的心、頂嘴,這就是不明白天下父母心。所以不孝父母的人,是違背天地的法則。從天地的法則來看,頂撞父母的人,當下就是違背因果。做了違背因果法則的事,一定會承受業報。業報一定會找上門來。

我們大家要好好思惟「自然」是什麼,好好思惟「自然」這兩個字。佛是順著自然的人,是依自然而行的人,所以佛是「眾生病,則我病;眾生樂,則我樂」這樣的是佛。

生為一個人,看到眾生、別人遇到苦難,就覺得不忍心,這個是人性。如果我們看到自己討厭的人、不喜歡的人,遇到不幸了,沒有惻隱之心的話,就是違背因果、自然法則了。我們一般看到自己的冤家、不喜歡的人、討厭的人,遇到不幸的時候,往往都要拍手叫好。這種心,是違背因果、自然法則的。不論是什麼人,哪怕他是我們很不喜歡的人、很討厭的人,當他遇到不幸時,我們能生起憐憫的心、可憐的心,這才是契合自然的法則。但是我們人啊,自己喜歡的人遇到不幸會覺得很難過,會和他一起悲傷;可是一看到不喜歡的人、討厭的人遇到不幸,就拍手叫好:「哇,他總算遭到報應了!」這種心就是違背因果的,違背自然的法則的,就是分別心,當下就被我們的愛憎牽著鼻子走。被我們愛憎的心牽著鼻子走,這當下就是違背自然的法則。當我們聽聞佛法,我們捫心自問,或者靜下心來看自己內心的世界,會發現原來我們都是在違背自然的法則而活著。如果我們都是以自我為本位,在想事情、在做事情,在看自己的話,就是錯的。

山上的樹,就是自然的榜樣。樹本身就是自然,它顯現的就是自然。它們不會為了自己的喜怒哀樂,而感情用事。但我們人,就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就是違背自然。(這樣)我們跟樹比起來哪個聰明呢?但是我們都認為樹沒有知覺,都認為我們人比樹聰明。樹的成長是無我、無心的成長。所以你把樹枝剪斷,它也不會生氣,照常茁壯成長。所以禪宗的祖師大德,如達摩祖師這樣的人,他們來看樹,樹就是佛。山上的樹木很多,我們去砍樹枝的時候,被砍到樹枝的樹,它不會說「為什麼你來砍我,而不去砍別的樹」?它沒有你我,它無我,它讓你砍。(而)我們人,別人向我們道謝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心;如果我們為對方做一點事情,為對方付出,他卻連一聲謝謝也不講,我們的我執就出來了,煩惱就出來了。所以無我、無心是最珍貴的。當對方笑臉對我們道謝時,我們就很開心;開心的當下,就是執著了,就是心迷執了。當我們為對方服務,對方笑臉對我們說「謝謝,謝謝」時,我們會說「不客氣,不客氣」。我們口裏是說「不客氣」,其實心裏高興的要命。可是當我們為對方服務,對方卻沒有什麼反應時,下次你一定不會為他服務了。我們學佛的人,做真正的道人,走佛道的人,就是要去(除)自己這種執著的心,去看自己執著的心。我們以誰來為生活的榜樣呢?看山上的樹木,它是我們最好的榜樣。山上的樹木是無我、無心,就是以此為我們的榜樣,以無我、無心的樹為我們的榜樣。心情煩躁的時候,不妨到樹林裏面去,到山上,到樹下,坐在大樹下,自然而然,很煩躁的心,就會靜下來了。那是為什麼呢?那是山上的樹木在教我們無我無心。所以你看我們修行人,佛教的修行人,他們都是入山修行。為什麼要入山修行?就是說這個(原因)。想要修行,如果走入人群,很難修。走入人群的話,貪瞋癡就會生起。走入人群的話,愛憎的心會越來越強烈。所以禪宗的修行者,為什麼都要去山裏呢?就是這個原因。所以以前的寺廟都是建在山上。寺建在市中心的話,我執就會很旺盛,真正的佛道就沒有辦法去實踐。要讀佛經的話,在山裏是最適合的。我們如果在人群裏讀佛經的話,就是用貪瞋癡在讀佛經,就沒有辦法真正昇華自己的心。不信你試試看,帶一本佛書到百貨公司裏看,你的心思是想佛經還是想喜歡的東西?人是怎樣的動物?人是被自己的貪瞋癡左右的動物。不被自己的利害得失所左右的人,是很高尚的人。但很遺憾的是,我們會被周圍的一切所左右。真正的修行者,他不拿錢的。不論是怎樣的修行人,你讓他拿錢看看?那種得失心、名聞利養就出來了。所以貧窮最好,當乞丐最好。真正能夠當乞丐的人,是最好的人。沒有辦法真正當乞丐的人,他就沒有辦法真正的修行。(這種)捨很難。(上次)看到一位四處漂泊的老人,某法師問這位老人:「你這樣不覺得很苦嗎?居無定所,三餐不濟。這樣的生活你不覺得很苦嗎?你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怎麼樣呢?」那老人說:「非常滿足。」他感到非常滿足。這種人是最富有的人。別人怎麼想,那是別人想的,對於這個流浪的老人來講,他這樣子很快樂,他覺得沒有比他現在更快樂的了。很遺憾的是,我們凡夫連這個乞丐也當不了。

真正的乞丐,我們是沒有辦法真正去當的。

以前,出家人是走入塵世中去修行的,為什麼沒有辦法修行呢?就是因為沒有辦法去我欲,所以沒有辦法真正的修行。如果我們有稍微涉及一點佛經的話,拜讀過佛經的話,你就會知道:原來,我連乞丐也不如,這麼執著。當你這樣觀照自己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我不是修行佛法的根器、法器。我們可以做到(外表)形式上在讀經,可是內心裏卻被自己的執著所玩弄、所左右。有四個字對我們學佛的人很重要,哪四個字?「知足常樂」。我們要以知足常樂這四個字為出發點。

你要修行,你就要捨家棄欲。就是不要先生,不要老婆,不要錢,然後入山去修行。這樣子,你才能真正的修行。所以大家(要)知道:你有家庭,有孩子,修行就是落第了。不要以為你們這樣子可以修行。真正的修行,自然「孤家寡人」。你真正要修行,你就要拋家棄子,連父母也要離開,你才有辦法走修行的路。中國有個叫玄沙的人,他很想要修行,可是他有個父親。父親在,他就沒有辦法出家修行。為了要去出家修行,有一天和父親出去捕魚,他就趁父親不注意的時候,把父親推下水。他的父親抓住船舨,叫兒子拉自己上來。玄沙想,這時候如果把父親拉上來,就沒有辦法出家修行了。他就把父親的手掰開。他父親就溺水死了。這樣子,他就出家修行去了。因為他是自己親手把父親推下水,把父親淹死,這種殺父的「五逆十惡」罪很重。殺死父親的情景每天都侵蝕著他的心,這種心變成一種動力,推動他精進的修行。所以他修行十年,就開悟了,就進入無心無我的世界。當他開悟的時候,他就夢見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就跟他說:「當初被你推下水的時候,非常的怨恨,我的親生兒子竟然殺害自己的爸爸。因瞋心而墮地獄受苦不斷,直到今日,因為你修行開悟的功德,我得以從地獄出,上昇天界享樂,今天特來向你道謝及辭行」。話說完就不見了。玄沙因為是自己把的父親殺死,再去修行,所以他修行的心和一般人不一樣。「罪惡深重!連自己的親生父親都殺死,自己是這麼的罪惡深重。」因為他帶著這種心去修行,當他這樣精進、努力去修行,十年他就證悟到無心無我的境界。當他開悟的時候,他的爸爸就來給他托夢。說︰剛被自己的兒子殺死的時候,心中充滿怨恨。心裏很不甘願,竟然我的兒子會把我害死。因為心不甘願,起怨恨心,而墮入三惡道受苦。可是當他兒子,證入無我無心的時候,就是開悟的時候;以開悟的功德,讓他的父親從三惡道裏出來,生到天界;所以他來向兒子辭行:因為你開悟的功德,功德力令我得從三惡道裏超拔出來,今天要生到天界去了,特來給你道謝。

我們在座的大家,如果能從我執的世界證悟到無我的世界的話,這種功德很大,可以讓我們的父母,都能夠得生善處。我們要走修行的路,就要有像玄沙這樣的決心。(他)每天的心境,就是「我是惡人,我是罪惡深重的人」,帶著這種心,這種慚愧懺悔的心去修行,才能夠真正走上修行的路。不然的話,稍微讀了一點佛書,稍微念了幾句佛,就自以為自己有修行了。這樣子哪裡是修行?是在自我滿足,自以為是,根本就是傲慢、邪見。如果自以為自己都是在做好事,自己沒有做壞事,然後(也會)講佛法給人家聽,自己也有聽佛說法,有在修行,(這樣認為的話),這種人都是天狗,都是邪見憍慢。像玄沙這樣,為了走修行的路,他把自己的父親害死了。所以他在二六時中,念頭離不開這個:「我是不孝父母的人,我把自己的父親殺死了」,所以二六時中,他心心念念:「我是個不孝的孩子,我是個罪業深重的人」。他是懷著這種心去拼命修行的。像玄沙這樣,他自覺自己(自覺很重要)是不孝父母、罪惡深重。有這種自覺,起這種自覺去修行的,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我們人,動不動就會以為自己是好人。聽了一點佛法,就以為自己比以前好了很多,慢心就會起來了。為什麼學佛會沒有辦法進步呢?就是(因為)我們很容易起這個慢心,可是我們又看不到自己有這個慢心。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腳都浮在空中!沒有像玄沙這樣,他的腳是踩在「我是罪惡深重的凡夫,我是罪人,我是不孝父母的人」上。他的腳是踩在這上面,所以他能夠腳踏實地的修行。

但是我們一般人,我們的腳都踩在空中。所以,雖然會說自己是惡人,會說自己是凡夫,可是這個凡夫是踩在空中的。你看我們說自己是凡夫,可是當我們看到別人缺點的時候,就去攻擊,就去排斥,然後就是生氣。那樣的當下,就已經不是凡夫了,也就是高高在上了。我們如果沒有像玄沙這樣自覺的話,雖然嘴巴上講自己是凡夫,其實都不是凡夫,都是傲慢,邪見憍慢的惡眾生。

我們如果在娑婆生活,用佛法這面鏡子來照見自己,我們就會發現:自己一點佛法也沒有,每天都是在背道而馳,都是過著背道的生活。真正有這種自覺的人,他就不會如此:稍微比別人多捐幾個錢,他就會說我付出了多少(多少);比別人多掃了點地,他就(會說)我好發心。我們凡夫,動不動慢心就起來了。用這樣的心,來讀佛學也好,聽聞佛法也好,都是邪見憍慢。(當)你真正認真去走佛道時,就會發現:啊,原來我的我執這麼重。我們聽了佛法,我們的心都會去觀照別人,可是都忘了看自己的起心動念。我們的心都是向外求的。

不論是看佛書也好,讀佛經也好,聽聞佛法也好,當我們真正在佛法中,讀到佛書的時候,你自己就會發現:原來,自己的我執很重,慢心很重;原來,我的心都在看別人;原來,我們剛知道一點佛理,就會在心中評判別人:「啊,那個人,他在講這個話;那個人還不懂…」我們無時不刻都在評判別人,但是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心在評判別人。不曉得我們在看別人,(而)那個當下就是慢心。所以大家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去看善導大師的著作。善導大師是一位很虔誠念佛、精進的修行人,可是你看他所留下來的著作裏面,他都在懺悔:懺悔自己沒有修行;懺悔自己罪業深重;懺悔無始以來,自己造了多少殺業;懺悔自己無始以來,犯了多少偷盜的罪。善導大師跟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其他人稍微有禪坐,有讀佛書,他們就認為自己有修行了;善導大師也有禪坐,也有念佛,可是透過這個,他發現自己: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一點修行也沒有,我罪業深重。心心念念都是罪業、煩惱,無有出離生死之緣」。他這樣在看待自己。能做到如善導大師這樣觀照自身的是親鸞聖人。因此親鸞聖人的著作中,說自己「無慚無愧」,「無小慈」、「無小悲」,有的只是「重視名利,好為人師」。他就是這樣的慚愧自己。我們學這個教法的人,要學什麼呢?要學用無常來觀照自己,而不是去觀照別人。我們聽聞佛法的人,如果沒有看到自己每天的起心動念,都是跟佛法背道而馳的話,就是沒有佛法。這樣的話,就是假的修行人,假的念佛人。你越精進念佛,就越會發現自己是假的修行人。如果自己以為自己是真的修行人的話,那就是邪見憍慢。親鸞聖人所留下的著作裏,他都說:真正的念佛我一句都念不了,一句都沒有辦法修行。在《愚禿悲歎述懷》中,他有的只是什麼呢?「慚愧,慚愧,慚愧。」如果你的心現在還有:「啊,我每天都很精進,我每天都有在持佛經,我每天都有在念佛。」如果你的心態是這樣的話,這就是憍慢啊。越是精進念佛的人,他就會:「啊,我連真正的念佛一次都沒有。」可是這樣的人,他是每天都在念佛的。真正領受到淨土真宗的心法的人,他雖然每天都在精進念佛,可是心裏:啊,我連一句真正的念佛都沒有啊。在今日,修本願法門的人,真正很努力修行,可是(知道)自己一點修行也沒有,這樣的僧侶很少;傳法的人尚且如此,何況是來聞法的人。當我們遇到真人,我們在真人的面前,就會發現自己的虛假,(還)是虛假一切;我們到了真修行人面前的話,就發現自己是假的修行,我們都沒有修行;可是如果我們到不是真正修行人的地方,我們就會覺得「我比他有修行」。因為彼此都是假的修行,是假的念佛人,所以:「哎呀,他啊,還是慢心那麼重。還好我沒有他慢心那麼重。」

我們就會有這種心態出來。之所以有這種心態,是因為大家都是假貨,假的念佛人。會看到自己是假貨的念佛人,才是真正的念佛人。如果我們會起一個念頭:「比別人精進,更明白佛法,高人一等。」只要你有這種心的話,就都是假的了。真正的學佛人,他不會有「我有佛法」那種姿態出來,他擺不出來。真正的念佛人,他不會擺出一副比別人瞭解佛法,比別人懂佛法,高人一等(的姿勢),他不會有這種姿態出來。他能比什麼呢?「慚愧,慚愧啊,我什麼都不懂啊。」有的只是謙虛。謙虛的人,(是)佛法的光明進入他的心坎裏面的人。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比別人懂佛法的人,是天狗,就是憍慢。

期待大家,對於剛才講的佛法,能夠在心中反覆的思惟,然後再去精進。到你們七十、八十的時候,這些佛法就會融入你們的身體裏面了。期待大家直到七十、八十都不要間斷,不要間斷憶念佛法。大家不要提早畢業。不要「我懂了!我明白了!我已經獲得信心了」,就不再來聽聞佛法了。不要提早畢業,提早畢業就完蛋了。

◆ 瑞覺法師講述

老師說真正的滅罪、懺悔,是不論怎樣懺悔,最後發現自己沒有辦法懺悔。因為不管你如何懺悔、現在怎樣的慚愧,可是轉個身,你又依然故我了。所以我們人,沒有辦法真正的懺悔。你看善導大師也好,親鸞聖人也好,他們都沒有說:我懺悔了。他們說自己是:無慚、無愧。這個「無慚無愧」不是沒有懺悔,而是懺悔之後發現自己沒有辦法真正的懺悔,所以說(自己)「無慚無愧」。這才是真正的懺悔。所以我們說滅罪,是真正徹徹底底的明白:原來自己的罪業是如此的深重,不論自己怎麼懺悔,都沒有辦法讓罪業消除。就是懷著這種心。當你有這種心的時候,不論什麼業障現前,你會處之泰然,覺得這是理所當然,這是來得應該的,來得好的。這樣的話,不論什麼業障現前,都不會覺得是苦。因為覺得:受的好,來得好。這才是真正的滅罪。不是像我們一般人所想的:在佛堂,掉幾滴眼淚,就好像可以一筆勾銷(罪業似的),不是的。

你如果有殺眾生,殺生的業報沒有現前之前,走到哪裏,(業力)還是跟到哪裏。你看我們這輩子,記得的(殺業)有多少,何況是我們不記得的,何況又是無始以來的。因為我們是如此的無明煩惱,如此的業障深重,所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不論遇到什麼事情,不論發生什麼事情,都是來之有因的。我們面對事情的時候,如果有把佛法聽進去的話,自然而然,遇到事情的時候,不會把責任推卸給別人。(而是知道)這些都是我種下的因,(熟果)現在來了。

昨天有位師姐問如何教老年人念佛的問題。老師的意思是: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同樣講一句話,聽的人(聽到心裏的)都不一樣。你要教他念佛,除了你本身真正是本願他力念佛的,你才有辦法保證教給他;如果你不是本願他力念佛的話,你再怎麼跟他講要念佛,他只會自力念佛。

「哎呀!阿彌陀佛好慈悲啊,只要我們念佛的話,不論你做了什麼,阿彌陀佛都會救你的」。一般人聽到這句話後,他就很開心,為了滅罪來念佛。這種念佛,就不是本願的念佛了。但他這樣念佛,也是跟佛結緣。因為你這樣念佛,名號是有功德的,也是無形中有你說的那種功德,但是你不能說看到他很虔誠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認為他這樣子就可以往生淨土了。這是一般人的觀念,一般人的想法。要真正的領受他力,領受阿彌陀佛的功德的話,就是需要聞法。就是「聞其名號」的「聞」,就是聞法。

問:(大意)經法中有說:人處厄難,一聲稱念名號,即得解脫。不也是功德滅罪的一個例證嗎?

答:這種想法就是一般人的認為。你有去懺悔,但是你發現自己沒有辦法真正的懺悔。因為你掉幾滴眼        淚,在佛祖面前痛哭流涕,好像是真的很懺悔了。可是那都是「一時」而已。我們的貪瞋癡都無動於      衷。所以當你痛哭流涕完了,轉個身的話,依然故我。

    真正有懺悔的人,他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辦法懺悔。親鸞聖人在《和讚》後面的「愚禿悲歎述懷」裏      感歎:我這顆心,「無小慈小悲」。自己連一點慈悲心都沒有。「無慚無愧」,連懺悔都不能。他        (就是)這樣的懺悔!

    這種懺悔是不斷的。不是我現在懺悔了,然後就一筆勾銷了,重新再出發。親鸞聖人的懺悔是一直到      一口氣不來為止的懺悔。當你有「無慚無愧」的心理出來以後,當下就從罪業裏解脫出來。這個才是      真正的解脫。因為你已經能夠完全的面對你的罪業了。

問:我們怎麼理解《藥師經》所講:當他稱念名號時,名號的功德力讓他暫時的得到些福報,而減輕、        減原來造的惡業的現前,使他有個機會再聽聞佛法。

答:我舉個例子。如果我們(一定)要吃一米袋的鹽巴,我的業報就是要吃這袋鹽巴。一般人以為:我念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依名號功德,這袋鹽巴就可以不吃了。一般人認為解脫滅罪也      是這樣。(其實)不是的。這袋鹽,沒有學佛的人,當他吃的時候,會吃的很辛苦,因為太鹹了;可      是念佛的人,因為念佛、因為誦經,就像把這袋鹽放到一個大水池裏,然後再喝。一樣在吃鹽巴,一      個拿著吃,一個泡在水裏喝,感覺一樣嗎?所以,念佛的人,有聽聞佛法的人,就像把一袋鹽放入水      池裏。還是要喝,還是要吃鹽巴,也還是要承受業報。一般人看來,他就是業障減輕了。雖然業障減      輕,還是要吃這袋鹽巴,但是吃法不同了。

◆ 講 座 開 示

我們先來複習一下。這個「心性」,就是圓的世界。圓的世界,就是「無心無我」的世界,也叫「一如」的世界。但是,圓的世界,它會分裂。心性分裂,就會有自他、愛憎、是非、善惡出來。心分裂的當下,就有業識。業識一定是伴著相對心出來的,有「愛」就有「憎」,有「自」就有「他」,有「是」就有「非」,有「善」就有「惡」。用佛教的術語,叫「能見」和「所見」。「所見」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術語叫「境界相」。

「能見」是主觀,「所見」是客觀。

佛的心是圓滿的,反過來,我們的心就多兩個角出來:分裂成的「能見相」和「所見相」。圓就是心,這兩個角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是迷心。圓心的當下是統一的,是靜止的。圓的心就是我們說的「悟心」,分裂的心是「迷心」。心一分裂就是愛憎的世界了。我們這個心分裂為自他兩個還好,可它會不斷的分裂下去,不斷的分裂下去有的不是苦就是樂。我們能夠看見很多東西,就說明我們的心分裂成很多。心分裂後就會很亂,因為有是就有非,有好就有壞,有善就有惡,有喜歡就有不喜歡。客觀就是我們所看的世界,主觀就是我們所講的自己。自己和這個世界是沒有分開過,也分不開的。客觀也是心,主觀也是心,主觀和客觀不斷在吵架,不斷在鬥爭。一鬥爭,就有苦出來了。這個世界看起來和我們沒有什麼相干,可就是因為有自己,才有這個世界。跟人家吵架的話,是自己在敲自己的頭。不是別人可以打我們的頭,是我們自己在打自己的頭。所以叫做「迷」,也叫做「愚」。這個「愚」和貪瞋癡是一樣的。沒有兩個角,光是一個圓,這叫佛心、佛智。所以從佛智、佛心、佛眼來看眾生,我們凡夫都是愚癡到不能再愚癡了。

佛教的價值在於哪裏?就是把在人生的苦裏面流轉的眾生,帶回佛無心無我的世界。這就是佛法的價值。這個無心無我的世界叫做「解脫境」。佛心的世界,就是看大家都是一個心的世界。佛教又是絕對唯心論。但是這個唯心的心,不是我們凡夫的迷心,(這點要弄清楚),是佛開悟的悟心。佛法就是要領我們回到這個心的世界。

如何帶我們回這個佛心的世界呢?具體的修法就是禪定,要靠禪定。修禪定的話,像波濤一樣洶湧的心會趨於緩和,心慢慢的平靜,最後心如止水。分裂的波浪慢慢就變沒有了,波浪就變成了水的世界。變成水的世界,心如止水,就是佛心的世界。到達這個水的世界,真正無心的世界,才能(真實的)看到東西。心如波浪,水高浪高時,看不見真實。興風作浪時,是看不到海底的,(而)海水平靜時,我們可以看到海底的沙土。為了要讓我們心波停止,所以佛陀(教我們)要修禪定。禪宗也就是修這個禪定。如果沒有修禪定,心動搖不定的話,就沒有辦法看到(真實的)東西。我們凡夫不是執著是」,就是執著「非」。我們看到的是喜歡和不喜歡,看到喜歡就被喜歡拉走,看到不喜歡又被不喜歡拉走了。被自己所看到的境界牽著鼻子走。停留在這種分裂世界的就是我們凡夫。大家看電視的時候,是跟電視一體的哦。但是大家不會這樣想,一般人都認為電視是電視、我是我,是我在看電視。

這個圓的世界是無心無我的世界,但是我們凡夫一起心動念就分裂,就是業識。在業識的世界,我們就有愛憎、自他、好惡等出來,這就是迷執的世界。我們的心一分裂,就是自己的心在看自己的心。當我們不喜歡某些人、事、物時,不是有個東西讓我們討厭,而是我們的心製造出一個(討厭的)人、事、物出來,讓自己苦惱。畢竟是心看心,是我們的心讓我們喜歡對方,而不是對方讓我們喜歡對方。是我們的心讓我們喜歡對方,是我們的心讓我們討厭對方。如果看到不好的東西,也是我們的心在讓我們看到不好的東西。所以佛教講「唯識論」,都是心在作怪。

分裂的世界是自己的心在看自己的心,「業識」就是心分裂的狀態。分裂以後,自己的心在看自己的心,就會執著所看到的,這就是轉相了,轉相共有六個階段,在《大乘起信論》裏叫「六粗」,就是我們的心分裂成六個。第一智相,第二相續相,第三執取相,第四計名字相,第五起業相,第六業繫苦相。智相的「智」,不是智慧的「智」,是指能夠看到東西。我們之所以會不斷流轉,原因就在這裏,看東西不光是看到而已,(還會產生種種分別)。為什麼有苦惱,就是因為有這「六粗」。我們的心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看到東西後就開始動,不斷的轉啊動啊;我們看到東西以後,不會看到就算了,會相續,看了就記得了;記得以後,(有)執取相,就是執著喜歡、不喜歡,有善有惡、有是有非;執取相以後,計名字相,就幫它起名字了,看到一個人以後,想「那是一個說我壞話的人」,就(是)給他做個標誌,記上名字了。「啊,那個人好貪吃啊」,我們又給他貼上貪吃的標誌了。其實那都是自己的感覺而已,是自己的心對那個人的感覺,但我們就把它計名字相了。「那個人我好喜歡啊,那個人好帥啊」,就貼個「好帥」的名字上去了。這就是我們心的執著;那麼,計名字相以後,就開始造業了。因為當我們的心認定他是討厭的人的時候,你再看他的時候,會不會給他好臉色看?不會的,你會不理他。那你給他臉色看,他會不會給你臉色看?會。所以這個(是)業相,開始造業了;造業以後,它一直在那(裏轉)動,不會停止下來,會業繫苦相,就是說業帶苦惱來。這就是我們人生、我們的心的動態。我們的心都是很主觀的,我們這主觀的心造了一個人、事、物出來;造出來之後,我們的心又把它客觀化,給它貼上標籤,然後自己苦惱自己。如果我們聽聞佛法,就會知道這些只是我們心的變化。但是我們凡夫,因為沒有智慧,雖然只不過是心的變化,但是我們執著,以為這是真的、(是)有。以為它是一個實有的東西,(如我所想的)一個人、事、物。我們看到一個人,「啊,這個人我好喜歡」,男的就說這是我的女朋友,女的就說是我的男朋友,我們的心造「男朋友、女朋友」出來,然後越看越喜歡;心執著對方以後,就有很多想法出來了,這些想法就讓自己綁手綁腳的了;但是我們不曉得,我們以為這是真的,有這個(如心所想的樣子的)人;可是當對方不如我們所想像的時候,就說他(她)變心了,煩惱就出來了。其實我們所碰到的所有的境像,都是我們心的變現。所以我們都是在看夢幻的世界。《金剛經》講: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就是在講這個世界。有智慧的人,來看這世界,是心在造一個(世界),「如夢幻泡影」。但是我們凡夫沒有智慧,總認為:實在有這個人,實在有這個事物。(所以)當它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就很受不了。這就是愚癡。我們都被我們的心(給)騙了,我們的心都在騙自己。為什麼我們人會上當?就是因為有「我執」的關係。因為(有我執就有我欲,)有「我欲」的關係,我們都會受騙上當。正因為我們有欲望,所以就(會)用我們的欲望去想(像)對方,然後就上當了。

如果我們不要繼續上當受騙,如果我們知道這個夢幻泡影的世界,這就是解脫。佛是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他就不會受騙上當。

我們自己被自己的心欺騙,然後又用這個心去欺騙別人,這個世界就是「人騙我,我騙人」,互相騙來騙去的世界。在日本,把這樣的世界叫作「狐狸」,互相騙來騙去的世界。

把我們從這個騙來騙去的世界,波浪起伏的(心境),帶回(到)原來那個無心無我的世界的,就是淨土法門,淨土教。淨土是無心無我的世界,正因如此,沒有騙來騙去的事情。很遺憾的是,這個娑婆世界,因為我們都是欲望的動物,都是欲望的存在,(所以)都有我欲。因為這個欲望的關係,我們被自己的心所騙,然後也騙別人。因為我們有欲望的關係,我們都自己以為自己「悟道」了,自以為「信佛」了,自以為「開悟」了,這都是被自己的心騙了。如果自己修行,覺得自己開悟了,(這樣的)人中十個有九個都是被自己騙了。從佛眼看凡夫,自以為開悟的凡夫,在佛眼看來,還是在迷的世界裏面。迷在迷的世界裏(的人),當他一口氣不來的時候,就以迷的業力,(再)轉生到迷的世界裏面去了。如果你覺得自己懂了很多佛學,有很多都是被「覺得」這個心騙了。佛是連「我開悟了」的這個「悟」字都沒有。真正的修行人,也會告訴我們:不要被自己的心騙了。

我們學本願法門的,會遇見這樣的同朋,他說「我信心決定了」、「我心安了」,這十有八九是自己被自己的心騙了。

我們在座的都是知識份子,上過大學,自己覺得念過不少書。這種覺得「自己念了不少書」的自我滿足,就是自己被自己的心騙了。其實也沒有念那麼多,就是自己「覺得」念了不少了。騙了自己,然後用這個心又去騙別人。我們真正學佛的人,就會發現一個事實:你越學佛,越會發現佛法像個無底洞,它沒有底啊,你越學佛越覺得深奧不可測。佛所證悟的世界是「深遠如虛空,廣大如巨海」,所以佛的世界連「開悟」這個字眼也沒有,這個心也沒有。我們凡夫不曉得佛法的世界是「如虛空、如巨海」,所以我們動不動就說:「啊,我知道了」、「我明白了」、「我相信了」、「啊,我開悟了」、「我獲信了」,就在那裏自我滿足。

達摩祖師就是證悟到佛法「如虛空,如巨海」,像是無底深坑,所以他說:「不可得」。大家都知道達摩祖師和慧可大師的故事,當慧可大師還沒有悟道之前,他到達摩祖師面前,向祖師請教「何謂佛法大意?」。但是達摩祖師不理睬他。慧可在門外跪了三天三夜,達摩祖師還是不理他。慧可就把自己的左手砍斷,然後把斷手拿給達摩祖師看,表示自己的決心。達摩祖師看到他把手砍斷,求道心這麼強,就問慧可:

 

f17d74a482e8d7682e38920a9e2399c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