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會簡介
1
最新消息
2
淨土真宗之宗祖 親鸞聖人傳3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淨土真宗之宗祖 親鸞聖人傳 2012/01/27 淨土真宗的宗祖親鸞聖人生於日本承安三年,即公元1173年。此時相等于中國南宋期間。聖人的故居是位于京都東南部的日野區。 據傳統記載,聖人幼小之名是松若丸。他的誕辰據傳是四月初一。現在則以西曆3月21日為宗祖降誕日。聖人的父親是籐原氏族之分支-日野氏的日野有範。聖人之母親據傳名為吉光女,並在聖人幼小時逝世。日野有範木像這是爲了紀念聖人故居而建立的日野誕生院。日野家族的家廟是這古老的法界寺。該寺内供奉了一尊極爲莊嚴的阿彌陀如來坐像。誕生院後面是日野家族的墓地。内有日野有範和吉光女的墓塔。  這時期的日本,天然災害和戰爭不斷。當時的朝廷軟弱無能,各勢力集團則互相爭鬥。飢荒,地震和火災等災害綿綿。一般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許多貴族的家財也開始沒落。 公元1181年的春天,9嵗的松若丸隨著他的伯父日野範綱拜見了當時的名僧慈圓(慈鎮)大師,並要求出家得度,成爲僧人。 供奉親鸞聖人頭髮的植髮堂 這是親鸞聖人接受剃度之儀式的青蓮院。青蓮院與皇室有密切的關係,是一所很有影響力的寺院。至於聖人幼小出家的具體原因則無法確定,但當時沒落的貴族成員常常爲了退隱俗世而選擇出家為僧。 傳統的記載中形容當慈圓大師告訴聖人由於天色已晚,剃度儀式要延遲到明日舉行。聖人聼了卻堅持要在當天剃度。更馬上吟下一首詩歌來表達他的心情。 心想明日尚有櫻花盛開滿山野,誰能知半夜狂風暴雨不將來襲。 於是聖人那傍晚正式得度為僧,並賜法名-範宴。出家一年后,聖人便登上當時的佛教學府比叡山,並開始修學天台宗的各種教理和儀式。 天台宗是由中國隋朝的智顗大師所創立。該宗對大乘佛教進行了整理和規範。由於智顗大師長居於浙江天台山,所以他所創立的宗派就名為天台宗。 在9世紀,日本名僧最澄大師入唐地求法並把天台教理帶囘日本。回國后他把比叡山發展成修習佛法的中心地。 據傳親鸞聖人居於比叡山無動谷的大乘院。由於史料的流失,有關聖人在比叡山具體的事跡所知不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聖人在比叡山是一名‘堂僧’。那些出身貴族的僧人則為地位較高的‘學僧’。堂僧是指那些負責念誦經文和進行各類佛教儀式的僧人。據說聖人極爲仰慕200多年前居於比叡山橫川區的名僧-源信和尚的淨土教理。源信和尚寫了一部名為《往生要集》的著作。此著作也對聖人有很大的影響。聖人也很可能參與了‘常行三昧’的修行。此修行爲期90天,參與者必須毫無停歇地一邊念佛一邊繞行阿彌陀如來之塑像。 聖人雖然在比叡山接受了各類修學,但是他並沒有認爲自己已經‘脫離生死煩惱,得入悟道境界’。其中的一個原因可能是當時的比叡山已經失去了最澄大師的原有精神,許多僧人已變得墮落和腐敗。 聖人對於當時的宗教環境一定感到非常失落。他深邃的自我反省使他覺得自己在求法的道路上已經走到了一個死胡同。  聖人29嵗時(公元1201年),他決定下山到聖德太子(公元574至622)的陵墓禮拜,尋求解決自己内心問題的答案。 聖德太子是日本7世紀的一位攝政王,在日本佛教史的初期,他是一位佛法的大力支持者。他的事跡廣受人們尊崇。許多人更認爲他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據傳聖人在聖德太子的陵墓得到了啓示的夢告。之後聖人決定在京都六角堂頂法寺内閉關100天。聖人選擇此寺的原因是因爲它也是聖德太子所建立的佛寺之一。  這是今天的六角堂頂法寺。該寺所供奉的本尊是如意輪觀音。六角堂至今仍是一所香火鼎盛的觀音寺。爲了紀念聖人在六角堂閉關的事跡,寺旁供奉了一尊親鸞聖人像。 在閉關第95天的淩晨,聖人得到了觀世音菩薩的夢告。具體的夢告偈文現已遺失,但是那次的夢告指示聖人往拜見當時在吉水草庵居住的法然上人(公元1133-1212)。 法然上人,別名源空上人,比親鸞聖人年長40嵗。法然上人也是一名比叡山的天台僧人。他讀了唐代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后大受感動,並創立了一個獨立的淨土宗。法然上人在吉水為廣大群衆解説淨土教義。他簡單易懂的教理感化了許多人。 值得留意的是,日本早期的佛教主要是爲了國家朝廷和統治者的利益而興起。到了平安時代末期和鐮倉時代初期,許多大德們相繼出世,並把佛教帶入民間的一般百姓。在這比叡山的大講堂裏,供奉著鐮倉時期新興宗派的祖師們。親鸞和他的恩師-法然上人一同排列安放,受人們的追思和緬懷。 法然上人的信徒包括俗人和僧人。受上人教化的人來自社會各階層。從貴族,武士甚至最低賤的貧民都成爲上人的衷心信徒。另外,由於法然上人是少數不歧視婦女的僧人之一,他的教法也吸引了各階層的婦女。 爲了闡釋傳佈淨土教理,法然上人寫了《選擇本願念佛集》一書。 在法然上人的門下時,親鸞把法名從範宴改成綽空。四年后,親鸞把法名再次改成善信。法然上人還親自為他題寫這新的法名。當時的善信是法然上人身邊少數獲得允許抄寫《選擇集》的徒弟之一。 有一囘,親鸞向法然上人提議詢問門下之門徒對於往生淨土是否是‘信不退’還是‘行不退’這個問題。他得到了老師的許可,親鸞翌日在衆門徒前提問這個問題時,大家便依照自己的看法而選擇座位。記錄結果後,親鸞和四位同門選擇在「信座」就座。最後,法然上人做出了回應說:「請把我名寫入信座。」在「行座」的同門們都後悔自己沒有對恩師之他力念佛法門徹底了解。 法然上人認爲各類修行和鑽研在末法時期是毫無必要的。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無論是哪類型的人,都會得到解脫。 法然上人的信徒人數逐漸增加,導致其他舊佛教宗派對法然上人的教團越來越妒嫉。他們也對上人的教法‘捨棄諸行,專修念佛’大表不滿。 面對舊宗派的壓力,法然上人撰寫了《七箇條制誡》並囑咐門下一百八十九名徒眾簽下名字。在此文件中,親鸞署名為‘僧綽空’。此文件也呈交給比叡山延曆寺的住持。翌年,即公元1205年,奈良的興福寺也上奏朝廷禁止法然上人的教法。但是朝廷並沒有對上人採取任何行動。 但是好景不常,在1206年天皇離京到熊野時,上人門下的兩名弟子住蓮和安樂私自為宮廷的兩名宮女剃度為尼。天皇得知此事後,大爲震怒。 1207年,天皇宣旨處死住蓮,安樂和另外兩名僧人。法然上人和另外七名僧人被取消僧籍並流放他處。親鸞便是其中之一。 當時法然上人75高齡,聖人則只35嵗。上人被賜俗名籐井元彥,流放到四囯島。親鸞則被賜俗名籐井善信,被流放到越後囯,即今日的新瀉縣。在那時代,犯罪的僧人必須先吊銷僧籍,並賜俗名后才能正式定罪。 這次的流放,是親鸞和他最敬愛的老師的永別,因爲他們兩人無緣再次彼此相見。 至於朝廷不公的判決,親鸞聖人在其著作《教行信証》中寫道。「主上臣下,背法違義,成忿結怨。因茲,真宗興隆大祖源空法師,並門徒數輩,不考罪科,猥坐死罪,或改僧儀,賜姓名,處遠流,予其一也。爾者,己非僧非俗,是以禿字為姓。空師並弟子等,坐諸方邊州,經五年居諸。」 (天皇及臣子們,違背佛法,厭惡淨土教法,導致源空上人和門徒們,未經審判其控狀而草率判處死刑,吊銷僧籍並賜予俗姓,流放于遠處。我即其中之一人。從此,我即非僧人也即非俗人。所以我選以‘禿’字為姓。 源空上人和諸位弟子在流放之遠州度過了5年之期。) 由於僧籍吊銷,流放后的親鸞自稱自己現在已是‘非僧非俗’。 他叫自己爲‘愚禿親鸞’。 親鸞和法然上人都借此流放的機會,來向當地的人民傳佈淨土教法。  越後囯的生活環境極爲惡劣。爲了生存,親鸞聖人和農民們一起耕耘稻田。他也借此機會向身旁的平民們傳授淨土教義。和聖人一起生活的人們大多都是爲生活而掙扎,目不識丁的平民百姓。 此時,聖人和一位名為惠信尼的女子結婚。聖人結婚的原因是因爲他已經不是一名僧人了,並且他想以自己為例,徹底實行在家佛教,讓大家都知道他們也可以和聖人一樣信仰和實踐淨土教法。 況且,法然上人早期也曾教誨,任何人, 無論他的地位或職業,都可以毫無差別地信仰淨土教法。 在1211年,也就是流放后的第五年,法然上人和親鸞都被朝廷赦免罪行。親鸞聖人原本打算囘京都,但是在1212年,即收到赦免公文的兩個月后,法然上人在京都往生,享年80嵗。親鸞聖人便決定不回京都。在1214年,42嵗的聖人決定到日本東部地區宣揚佛法。之後的20餘年,聖人和家眷雲遊四處。聖人的門徒也逐漸增加。聖人在各區的直入弟子約有80餘人。這些弟子則帶領當地的念佛團體。但是在《歎異抄》裏,聖人未曾認爲自己身邊有任何弟子。“我親鸞未曾有任何弟子,原因是因爲人們念佛是受到阿彌陀如來的啓發而非因我之緣故。所以把念佛之人稱之爲‘我的弟子’是非常荒謬的。” 聖人之所以會說自己沒有任何弟子是因爲人們不是因爲他而念佛,而是因爲受到阿彌陀如來本願力的誘導而念佛。因此把念佛信徒稱爲‘他的弟子’是狂妄自大的行爲。況且,由於大家都是同樣的佛弟子,聖人就把他們當成是‘同朋’或‘同行’看待。 聖人雲遊四方傳佈淨土教理,並教化了許多當地的居民。但是聖人企圖教化的有些人並非友善之輩。 在常陸地區的板敷山,有一位名為弁圓的山伏。山伏是指古代在山上修行之人。弁圓以替村民祈禱作法事為生計。由於越來越多人逐漸信仰聖人所傳佈的淨土教法,弁圓的生意受到打擊。最終弁圓忍無可忍,便到聖人的草庵企圖傷害他。但是弁圓一看到聖人慈祥的臉孔,便大受感動。他投下了武器和道服,拜入聖人門下成爲弟子之一,法名妙法房。 聖人約52嵗時,開始撰寫淨土真宗的本典《教行信証》。此書全名《顯淨土真實教行証文類》。直到聖人約75嵗,此長篇幅的著作的初稿才完成。不過,親鸞聖人直到他85嵗時仍然一直不斷地修訂該文。 《教行信証》是全以當時的學術語言-漢文寫成。《教行信証》全書分爲6卷,記載了親鸞聖人所詮釋的淨土教義。 淨土真宗門徒朝朝暮暮念誦的《正信念佛偈》,就是出自《教行信証》行卷的尾部。 聖人在撰著中,特別選出了來自印度,中國和日本的七位高僧爲淨土教義的傳承。這七位高僧是:印度的龍樹菩薩和天親菩薩,中國的曇鸞大師,道綽禪師和善導大師,日本的源信和尚和法然上人。以上七位高僧都撰寫了許多重要的淨土文獻,並在淨土真宗的發展歷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淨土真宗的佛寺裏都會供奉此七高僧的掛軸畫像。 在1232年,60嵗的親鸞聖人回到了京都。由於京都有充足的經藏文獻作參考,他完成了《教行信証》 並開始撰寫其餘著作。爲了不識漢文的廣大民衆,聖人也撰作了許多日文的淨土讚歌。  這時期,聖人經常和遠方的諸位弟子通信。 有些也會跋山涉水到京都來向聖人請教教理。 但是在遠方的關東地區,人們對淨土教理的誤解逐漸加深。其中一個誤解就是因爲阿彌陀如來的本願是以惡人爲救度對象,人們就以為因此可以隨意造惡。這邪義就是所謂的“造惡無礙本願”。此類誤解使當地官府對淨土教義有了反感。爲了澄清這類誤解,親鸞聖人派了他的兒子善鸞到關東地區化解此問題。但是,此任務艱難,手無對策的善鸞有時利用自己和聖人的父子關係來控制那裏的門徒。他甚至偏離了父親的教法,並宣稱自己從父親那裏得到了‘密典’。關東的門徒們便因此而發生内亂。  當聖人得知善鸞在誤導他人的真相后,在萬分的悲傷下聖人便和善鸞脫離父子關係。此絕義書的抄寫本仍流傳至今。 雖然聖人得承受和自己親生兒子脫離關係的打擊,他仍然繼續以畢生的光陰來弘揚珍貴的淨土教義。 在1263年,聖人已經高齡90了。在那時代,能活到此年齡的人可說是稀少。聖人的健康狀況逐漸衰退,並在農曆11月28 日逝世。身旁服侍的有聖人的幼女覺信尼和幾位弟子。 這是聖人往生処的角坊別院。 聖人的曾孫-覺如所撰寫的《御傳抄》,對於聖人往生的最後一刻有以下的記載:「聖人不問俗事,不斷稱念聖名以答謝佛恩。」 聖人的遺言則被記載如下: 「當我永久地閉上雙眼時,請把我的遺體放入加茂河喂魚。」 翌日,聖人的遺體以簡單的儀式火化。 火化后,弟子們撿拾了聖人的遺骨安放在西大谷。 弟子們之後便建立了一所小佛閣來供奉聖人的骨灰和塑像。覺信尼則被弟子們推選成爲該佛閣的主管。這就是今天本願寺的緣起。之後,覺信尼的後代繼承了主管之位,因而發展成後代本願寺的歷代領導人-門主的由來。這就是今天的西大谷本廟(聖人陵墓)。數以萬計的真宗教徒也把自己的遺骨安放與此,來和聖人團聚。  雖然親鸞聖人約750年前離開人間,但是他的教法仍然活在今日千萬人們的心中。 南無阿彌陀佛 本文虔錄自澳洲法雷會出品 之弘法系列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58408.html 淨土真宗之宗祖 親鸞聖人傳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58408.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58408.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58408.html
https://www.taipei2.url.tw/ 台北法雷念佛會
台北法雷念佛會
淨土真宗之宗祖 親鸞聖人傳 2012/01/27 淨土真宗的宗祖親鸞聖人生於日本承安三年,即公元1173年。此時相等于中國南宋期間。聖人的故居是位于京都東南部的日野區。 據傳統記載,聖人幼小之名是松若丸。他的誕辰據傳是四月初一。現在則以西曆3月21日為宗祖降誕日。聖人的父親是籐原氏族之分支-日野氏
淨土真宗之宗祖 親鸞聖人傳

淨土真宗之宗祖 親鸞聖人傳

淨土真宗之宗祖 親鸞聖人傳
2012/01/27

淨土真宗的宗祖親鸞聖人生於日本承安三年,即公元1173年。此時相等于中國南宋期間。聖人的故居是位于京都東南部的日野區。
 據傳統記載,聖人幼小之名是松若丸。他的誕辰據傳是四月初一。現在則以西曆321日為宗祖降誕日。
聖人的父親是籐原氏族之分支-日野氏的日野有範。聖人之母親據傳名為吉光女,並在聖人幼小時逝世。日野有範木像這是爲了紀念聖人故居而建立的日野誕生院。日野家族的家廟是這古老的法界寺。該寺内供奉了一尊極爲莊嚴的阿彌陀如來坐像。誕生院後面是日野家族的墓地。内有日野有範和吉光女的墓塔。 

這時期的日本,天然災害和戰爭不斷。當時的朝廷軟弱無能,各勢力集團則互相爭鬥。飢荒,地震和火災等災害綿綿。一般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許多貴族的家財也開始沒落。

公元1181年的春天,9嵗的松若丸隨著他的伯父日野範綱拜見了當時的名僧慈圓(慈鎮)大師,並要求出家得度,成爲僧人。

供奉親鸞聖人頭髮的植髮堂

這是親鸞聖人接受剃度之儀式的青蓮院。青蓮院與皇室有密切的關係,是一所很有影響力的寺院。至於聖人幼小出家的具體原因則無法確定,但當時沒落的貴族成員常常爲了退隱俗世而選擇出家為僧。

傳統的記載中形容當慈圓大師告訴聖人由於天色已晚,剃度儀式要延遲到明日舉行。聖人聼了卻堅持要在當天剃度。更馬上吟下一首詩歌來表達他的心情。

心想明日尚有櫻花盛開滿山野,誰能知半夜狂風暴雨不將來襲。

於是聖人那傍晚正式得度為僧,並賜法名-範宴。出家一年后,聖人便登上當時的佛教學府比叡山,並開始修學天台宗的各種教理和儀式。

天台宗是由中國隋朝的智顗大師所創立。該宗對大乘佛教進行了整理和規範。由於智顗大師長居於浙江天台山,所以他所創立的宗派就名為天台宗。

9世紀,日本名僧最澄大師入唐地求法並把天台教理帶囘日本。回國后他把比叡山發展成修習佛法的中心地。

據傳親鸞聖人居於比叡山無動谷的大乘院。由於史料的流失,有關聖人在比叡山具體的事跡所知不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聖人在比叡山是一名‘堂僧’。那些出身貴族的僧人則為地位較高的‘學僧’。堂僧是指那些負責念誦經文和進行各類佛教儀式的僧人。據說聖人極爲仰慕200多年前居於比叡山橫川區的名僧-源信和尚的淨土教理。源信和尚寫了一部名為《往生要集》的著作。此著作也對聖人有很大的影響。聖人也很可能參與了‘常行三昧’的修行。此修行爲期90天,參與者必須毫無停歇地一邊念佛一邊繞行阿彌陀如來之塑像。

聖人雖然在比叡山接受了各類修學,但是他並沒有認爲自己已經‘脫離生死煩惱,得入悟道境界’。其中的一個原因可能是當時的比叡山已經失去了最澄大師的原有精神,許多僧人已變得墮落和腐敗。

聖人對於當時的宗教環境一定感到非常失落。他深邃的自我反省使他覺得自己在求法的道路上已經走到了一個死胡同。 

聖人29嵗時(公元1201年),他決定下山到聖德太子(公元574622)的陵墓禮拜,尋求解決自己内心問題的答案。

聖德太子是日本7世紀的一位攝政王,在日本佛教史的初期,他是一位佛法的大力支持者。他的事跡廣受人們尊崇。許多人更認爲他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據傳聖人在聖德太子的陵墓得到了啓示的夢告。之後聖人決定在京都六角堂頂法寺内閉關100天。聖人選擇此寺的原因是因爲它也是聖德太子所建立的佛寺之一。 

這是今天的六角堂頂法寺。該寺所供奉的本尊是如意輪觀音。六角堂至今仍是一所香火鼎盛的觀音寺。爲了紀念聖人在六角堂閉關的事跡,寺旁供奉了一尊親鸞聖人像。

在閉關第95天的淩晨,聖人得到了觀世音菩薩的夢告。具體的夢告偈文現已遺失,但是那次的夢告指示聖人往拜見當時在吉水草庵居住的法然上人(公元1133-1212)。

法然上人,別名源空上人,比親鸞聖人年長40嵗。法然上人也是一名比叡山的天台僧人。他讀了唐代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后大受感動,並創立了一個獨立的淨土宗。法然上人在吉水為廣大群衆解説淨土教義。他簡單易懂的教理感化了許多人。

值得留意的是,日本早期的佛教主要是爲了國家朝廷和統治者的利益而興起。到了平安時代末期和鐮倉時代初期,許多大德們相繼出世,並把佛教帶入民間的一般百姓。在這比叡山的大講堂裏,供奉著鐮倉時期新興宗派的祖師們。親鸞和他的恩師-法然上人一同排列安放,受人們的追思和緬懷。

法然上人的信徒包括俗人和僧人。受上人教化的人來自社會各階層。從貴族,武士甚至最低賤的貧民都成爲上人的衷心信徒。另外,由於法然上人是少數不歧視婦女的僧人之一,他的教法也吸引了各階層的婦女。

爲了闡釋傳佈淨土教理,法然上人寫了《選擇本願念佛集》一書。

在法然上人的門下時,親鸞把法名從範宴改成綽空。四年后,親鸞把法名再次改成善信。法然上人還親自為他題寫這新的法名。當時的善信是法然上人身邊少數獲得允許抄寫《選擇集》的徒弟之一。

有一囘,親鸞向法然上人提議詢問門下之門徒對於往生淨土是否是‘信不退’還是‘行不退’這個問題。他得到了老師的許可,親鸞翌日在衆門徒前提問這個問題時,大家便依照自己的看法而選擇座位。記錄結果後,親鸞和四位同門選擇在「信座」就座。最後,法然上人做出了回應說:「請把我名寫入信座。」在「行座」的同門們都後悔自己沒有對恩師之他力念佛法門徹底了解。

法然上人認爲各類修行和鑽研在末法時期是毫無必要的。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無論是哪類型的人,都會得到解脫。

法然上人的信徒人數逐漸增加,導致其他舊佛教宗派對法然上人的教團越來越妒嫉。他們也對上人的教法‘捨棄諸行,專修念佛’大表不滿。

面對舊宗派的壓力,法然上人撰寫了《七箇條制誡》並囑咐門下一百八十九名徒眾簽下名字。在此文件中,親鸞署名為‘僧綽空’。此文件也呈交給比叡山延曆寺的住持。翌年,即公元1205年,奈良的興福寺也上奏朝廷禁止法然上人的教法。但是朝廷並沒有對上人採取任何行動。

但是好景不常,在1206年天皇離京到熊野時,上人門下的兩名弟子住蓮和安樂私自為宮廷的兩名宮女剃度為尼。天皇得知此事後,大爲震怒。 1207年,天皇宣旨處死住蓮,安樂和另外兩名僧人。法然上人和另外七名僧人被取消僧籍並流放他處。親鸞便是其中之一。

當時法然上人75高齡,聖人則只35嵗。上人被賜俗名籐井元彥,流放到四囯島。親鸞則被賜俗名籐井善信,被流放到越後囯,即今日的新瀉縣。在那時代,犯罪的僧人必須先吊銷僧籍,並賜俗名后才能正式定罪。

這次的流放,是親鸞和他最敬愛的老師的永別,因爲他們兩人無緣再次彼此相見。

至於朝廷不公的判決,親鸞聖人在其著作《教行信証》中寫道。「主上臣下,背法違義,成忿結怨。因茲,真宗興隆大祖源空法師,並門徒數輩,不考罪科,猥坐死罪,或改僧儀,賜姓名,處遠流,予其一也。爾者,己非僧非俗,是以禿字為姓。空師並弟子等,坐諸方邊州,經五年居諸。」

(天皇及臣子們,違背佛法,厭惡淨土教法,導致源空上人和門徒們,未經審判其控狀而草率判處死刑,吊銷僧籍並賜予俗姓,流放于遠處。我即其中之一人。從此,我即非僧人也即非俗人。所以我選以‘禿’字為姓。 源空上人和諸位弟子在流放之遠州度過了5年之期。)

由於僧籍吊銷,流放后的親鸞自稱自己現在已是‘非僧非俗’。 他叫自己爲‘愚禿親鸞’。

親鸞和法然上人都借此流放的機會,來向當地的人民傳佈淨土教法。 

越後囯的生活環境極爲惡劣。爲了生存,親鸞聖人和農民們一起耕耘稻田。他也借此機會向身旁的平民們傳授淨土教義。和聖人一起生活的人們大多都是爲生活而掙扎,目不識丁的平民百姓。

此時,聖人和一位名為惠信尼的女子結婚。聖人結婚的原因是因爲他已經不是一名僧人了,並且他想以自己為例,徹底實行在家佛教,讓大家都知道他們也可以和聖人一樣信仰和實踐淨土教法。

況且,法然上人早期也曾教誨,任何人, 無論他的地位或職業,都可以毫無差別地信仰淨土教法。

1211年,也就是流放后的第五年,法然上人和親鸞都被朝廷赦免罪行。親鸞聖人原本打算囘京都,但是在1212年,即收到赦免公文的兩個月后,法然上人在京都往生,享年80嵗。
親鸞聖人便決定不回京都。在1214年,42嵗的聖人決定到日本東部地區宣揚佛法。之後的20餘年,聖人和家眷雲遊四處。聖人的門徒也逐漸增加。聖人在各區的直入弟子約有80餘人。這些弟子則帶領當地的念佛團體。但是在《歎異抄》裏,聖人未曾認爲自己身邊有任何弟子。“我親鸞未曾有任何弟子,原因是因爲人們念佛是受到阿彌陀如來的啓發而非因我之緣故。所以把念佛之人稱之爲‘我的弟子’是非常荒謬的。”

聖人之所以會說自己沒有任何弟子是因爲人們不是因爲他而念佛,而是因爲受到阿彌陀如來本願力的誘導而念佛。因此把念佛信徒稱爲‘他的弟子’是狂妄自大的行爲。況且,由於大家都是同樣的佛弟子,聖人就把他們當成是‘同朋’或‘同行’看待。

聖人雲遊四方傳佈淨土教理,並教化了許多當地的居民。但是聖人企圖教化的有些人並非友善之輩。

在常陸地區的板敷山,有一位名為弁圓的山伏。山伏是指古代在山上修行之人。弁圓以替村民祈禱作法事為生計。由於越來越多人逐漸信仰聖人所傳佈的淨土教法,弁圓的生意受到打擊。最終弁圓忍無可忍,便到聖人的草庵企圖傷害他。但是弁圓一看到聖人慈祥的臉孔,便大受感動。他投下了武器和道服,拜入聖人門下成爲弟子之一,法名妙法房。

聖人約52嵗時,開始撰寫淨土真宗的本典《教行信証》。此書全名《顯淨土真實教行証文類》。直到聖人約75嵗,此長篇幅的著作的初稿才完成。不過,親鸞聖人直到他85嵗時仍然一直不斷地修訂該文。

《教行信証》是全以當時的學術語言-漢文寫成。《教行信証》全書分爲6卷,記載了親鸞聖人所詮釋的淨土教義。

淨土真宗門徒朝朝暮暮念誦的《正信念佛偈》,就是出自《教行信証》行卷的尾部。

聖人在撰著中,特別選出了來自印度,中國和日本的七位高僧爲淨土教義的傳承。這七位高僧是:印度的龍樹菩薩和天親菩薩,中國的曇鸞大師,道綽禪師和善導大師,日本的源信和尚和法然上人。以上七位高僧都撰寫了許多重要的淨土文獻,並在淨土真宗的發展歷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淨土真宗的佛寺裏都會供奉此七高僧的掛軸畫像。

1232年,60嵗的親鸞聖人回到了京都。由於京都有充足的經藏文獻作參考,他完成了《教行信証》 並開始撰寫其餘著作。爲了不識漢文的廣大民衆,聖人也撰作了許多日文的淨土讚歌。 

這時期,聖人經常和遠方的諸位弟子通信。 有些也會跋山涉水到京都來向聖人請教教理。

但是在遠方的關東地區,人們對淨土教理的誤解逐漸加深。其中一個誤解就是因爲阿彌陀如來的本願是以惡人爲救度對象,人們就以為因此可以隨意造惡。這邪義就是所謂的“造惡無礙本願”。此類誤解使當地官府對淨土教義有了反感。爲了澄清這類誤解,親鸞聖人派了他的兒子善鸞到關東地區化解此問題。但是,此任務艱難,手無對策的善鸞有時利用自己和聖人的父子關係來控制那裏的門徒。他甚至偏離了父親的教法,並宣稱自己從父親那裏得到了‘密典’。關東的門徒們便因此而發生内亂。 

當聖人得知善鸞在誤導他人的真相后,在萬分的悲傷下聖人便和善鸞脫離父子關係。此絕義書的抄寫本仍流傳至今。

雖然聖人得承受和自己親生兒子脫離關係的打擊,他仍然繼續以畢生的光陰來弘揚珍貴的淨土教義。

1263年,聖人已經高齡90了。在那時代,能活到此年齡的人可說是稀少。聖人的健康狀況逐漸衰退,並在農曆1128 日逝世。身旁服侍的有聖人的幼女覺信尼和幾位弟子。

這是聖人往生処的角坊別院。

聖人的曾孫-覺如所撰寫的《御傳抄》,對於聖人往生的最後一刻有以下的記載:「聖人不問俗事,不斷稱念聖名以答謝佛恩。」

聖人的遺言則被記載如下:

「當我永久地閉上雙眼時,請把我的遺體放入加茂河喂魚。」

翌日,聖人的遺體以簡單的儀式火化。 火化后,弟子們撿拾了聖人的遺骨安放在西大谷。

弟子們之後便建立了一所小佛閣來供奉聖人的骨灰和塑像。覺信尼則被弟子們推選成爲該佛閣的主管。這就是今天本願寺的緣起。之後,覺信尼的後代繼承了主管之位,因而發展成後代本願寺的歷代領導人-門主的由來。這就是今天的西大谷本廟(聖人陵墓)。數以萬計的真宗教徒也把自己的遺骨安放與此,來和聖人團聚。 

雖然親鸞聖人約750年前離開人間,但是他的教法仍然活在今日千萬人們的心中。

南無阿彌陀佛

本文虔錄自澳洲法雷會出品 之弘法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