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會簡介
1
最新消息
2
今日法語3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法雷 先德法語 桂 利劔世之歡喜一、能生於人間之事若是從一方面看佛教的話,則那是佛的本願 由另一面眺望的話 則是因果。若作善事則有善報、若作惡事則招惡報之事者 這是天地自然的道理。因果的道理是真實嚴肅之事 而絲毫都沒有錯失。將之於經被說為「行業果報不可思議」,又亦被稱為著「業報法然,眾無錯失」。此道理雖連三歲童子都看似明白般,但是真實品味之 親自體驗之事是非常困難的事。因為是那樣所以釋尊為御悲嘆:「誰能知者?獨佛知耳。教語開示,信用者少」(大無量壽經下卷)而亦「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地 反覆賜與御教化了。人深信此三世因果的道理,又奉依心境的樣子,而甚至賜與教化上自佛下至地獄,是等級能力不同者的大乘佛教之教說,而且,信賜與解決自己生死大問題的如來之智慧和御慈悲,而以到了大安住的境界者,始有慶喜來生於人的資格。可說為「譬如一心迷則成為鬼,若一心悟則成為佛」之大乘真理者,即使是精進到不懷疑此之處,如來的慈親心在不明白中而亦決無法慶喜自己之生為人的事。從前在比叡山的橫川御住著一位稱為源信和尚的偉大大德。此聖者是御著作一本稱為『横川法語』的書。在其中的御法語被仰言:「先離三惡道而被生於人間之事為大慶喜也,身雖卑賤然不劣於畜生呀,家雖貧困然可勝餓鬼,心情雖不適然不比地獄苦,世間難住者厭世之方便也。此故應慶喜生於人間之事」。一說地獄或極樂,就全然想成如童話般的人雖也有,但實際上十界的真理是甚深奧妙者呀,此者亦能明因果的道理,亦探究一心的源底,証悟了云為「於天地萬物者,即便完全固定性質之物則亦連一個都沒有」之真理的人,即是映現於証悟了「無住」「無性」「第一義」「佛性」「空」的原理之尊貴聖者們智慧鏡中的宇宙真實之姿。因此地獄、極樂,是潛藏著於我們心的奧之奧,而若言者則是心之真實內容,是心之姿,又是如此世所顯現了的現實世界。於智慧和心是上下有別。上下之依心而所顯現的世界為不同之事是不可被變動的自然定律。大宇宙的真理和姿相,不是以膚淺之人心啊而能思考般之物吧。以人的猿智慧而說「是任何一個都真正明白了呀」就是會有吧。算盤呀和讀書無論如何拿手,若是於說了宇宙呀、心呀、佛呀、地獄.極樂呀、生呀死呀之問題的話,則無論是智者也好學者也好皆力所不及。那樣的話以謙虛的態度,而信佛即是真實覺者的御釋迦之御法語呀就是最聰明的人。若好好地聽聞而信看看者,則今更被驚喜之事,是我們心的靈妙不可思議之事,和業力神嚴之事。即使稱為業力,亦不是於心外之物吧。業力能生「身」和「世界」,此等者又被攝於一心之中。而且一心不是固定之物吧。若如此漸漸聽聞看看的話,則地獄、極樂亦被信,如來的御救度亦領會去,自己的尊貴感亦明白,真實的利益亦被得。揮舞小小猿智慧,而亦踐踏能感得如來大悲心的萬德具有、絶大無住的心性,又沈淪於苦海了之事,無論如何無論如何都是悲哀之事。於受生為人之究竟者,慶喜此之有幸,在各自強健時,亦提出疑問,亦解決疑問,不成如空持生命之寶般地盡心之事是很重要。法雷 先德法語 桂 利劔生之歡喜(2)二、勝過一般人作遇御法之事 親鸞聖人,勝過一般人而御自身之被遇如來的御法被獲信心,生死大海亦以後之,而被歡喜被成為注身於光明中之事,被憶念久遠宿世的因緣、佛的無限恩惠而御仰言為「遇獲行信,遠慶宿緣」了。 縱使頂戴被生於人間,若是又再度回到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的話,則有何歡喜呢?欲生就生於人間,欲遇就遇佛教,欲聞就聞御法,欲發就頂戴使發信心了之事,是無與比倫的歡喜。親鸞聖人御仰言:「如來之興世難遇 諸佛之經道難聞 菩薩勝法聞之事 亦無量劫皆稀也」「連遇善知識之事 受教之事亦又難 能聞之事亦難故 信之事更猶難」而成御慶喜了。 天人即使看似很好,但沈溺於天上之樂,反而錯失向上之一路,地獄是於痛苦無止息,而不知被離此之術,因此云為三世諸佛是唯於人界出世,而被說救度眾生的妙法之事。生於人間而聽聞佛法之事者連「遇到了優曇花」、「如盲龜之能遇浮木」皆有譬喻。 親鸞聖人者,比信釋尊御一代諸經,更喜歡信彌陀如來的本願之事是困難的事。是困難中之困難,比此更困難者於世間是沒有。陳述那樣說之意義,而仰言:「比一代諸教之信 弘願信樂更猶難 難中之難如是說 無過此難如是述」。又蓮如上人仰言:「難中之難地有故,雖是難生難信,但由佛智而賜使易得也」。我們頂戴高僧們的御法語,又能返回自身思考看看,而若是斯等無智憍慢的徒然者,則將用自力的話是決不可能被得信之最尊最高的妙法以種種善巧方便,而不得不慶喜賜使信之事。於『安心決定鈔』在誡言:「彌陀兆載永劫之間,代無善之凡夫而勵願力,釋尊自五百點塵劫之往昔甚至八千返出於世,以欲讓我等被知斯等不思議的誓願地賜作,應慚愧至今尚不聽聞之事」。又 親鸞聖人常被示御述懷曰:「若倩案五劫思惟之願者,徧是為了親鸞一人,此故是思欲救助是持了繫業之身了的本願之誠惶誠恐喲」。能遇到御法悅之此御法語者,有緊緊來逼近我們心胸之感。三、受生於不定界而被延長至今年了之事 於任何事都在變遷不定的世間,徒然明暮 無常轉變之世,即使如露之命亦不知 成安住想的,是我等的迷妄顛倒之思考。 誰皆又 成斯樣呀之身的 夕陽湖 今日亦不知 我之命呀(古歌) 一面讓罪濁之身漂浮沈沒著於生死大海,是可憐無常之自己地覺悟,續而又若是一面乘如來大悲的願船,而浮於光明廣海了之身的話,則自御佛國吹來之風靜靜地,送來的禍難波粉碎為金銀寶珠,使成常夜之迷闇亦無限晴朗,若臨終的話則速到無量光明土,而得開法性常樂之証地頂戴使信的,就是我等的仰信。 雖能受生不定的人界,但亦成為浮於光明廣海之身而至今年為止裝飾有我身之自體,若是頂戴被囚無常之露命者,則方以垢障之凡身,蒙賜使勤行如來的御力用之事,是難能可貴亦尊貴之事。 言於中國傅大士之御存在,在傳說此聖者雖出生但是為受生著於兜率天的達觀之聖者,但是我等不勝惶恐亦坐於如來正覺的蓮華,被進入於御淨土的聖眾中。云為既已是被御佛救度的御手抱住之身的信念若一度發起者,則因為超過六道生死之業的是斷盡了呀,所以生也好死也好繫於何等念頭之心雲皆無,朝朝呀,與御佛共起,夕夕呀與御佛共赴,是唯待一如法界真身被顯時之身。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90418.html 法雷 先德法語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90418.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90418.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90418.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法雷報恩月會2021 0313御法談資料 法雷音  第27號 卷頭言                 九十四歲 瑞劒 信心之德則是名號之德,是誓願力所使然。 總序之文曰: 「難信金剛信樂 除疑獲證真理也」。 《文類聚鈔》曰: 「萬行圓備嘉號(南無阿彌陀佛),消障除疑。」 彼此對照可得其意。然很多的聞法者,聽到只要獲得信心的話就能往生,就急著想早點獲得信心,於是不知不覺宿著自力運想的計度。當流與其想得信心,不如聞名號的由來,那是信心。此謂「聞即信」。聞的原樣恭敬心湧起,不是在心中思慮計度。          信心銘(27)        九十四歲 瑞劒  所謂「聞其名號,信心歡喜」,名號如何聞呢?  用耳朶聞,不用心聞的話,不能說是聞了。  願生心沒有,即使聽聞了,那也是吹原野的風,聞亦未聞。聞名號,要用必墮無間之耳聞。  自己是無法想「必墮無間」的,要如何才能那樣想呢?因為不知因果故,因為以為不會死故。  名號聽聞再聽聞,也還聽不見,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有想聽聞求往生、信了求往生、稱念了求往生之自力的心故,用自力是捉不到他力的。  名號如何聽聞呢?「不知道」、「不懂」。「不知道、不懂」的話,不行喲。  名號如何聽聞呢?被南無阿彌陀佛搓圓的人的話,會這樣答吧:「聽聞了也不能說,聽見了也不能講,沒聽聞也不能說,沒聽見也不能說,一切慈親最知道。」  說汝「聽到名號」、「聽見名號」,那是「聞心」。「聞心」殘餘的話不行。  「聞心」,指什麼呢?指我聽到了、我認為,想「這樣行了」的自力心,謂「聞心」。  聞名號,是指「聞佛願的生起本末,無有疑心,是曰聞也。」  那是開山聖人的話,無絲毫的錯誤。有時問是誰聞「佛願的生起本末」呢?「是我」。「我」出頭時,是真是假不知道。    不想「無法聽聞的事被聽聞了」嗎?    所謂「聞名號」,是指遇到萬劫亦難聞的南無阿彌陀佛,謂聞名號。    被遇聞名號,和遇如來是一樣的。    聖者做觀經的修行,於生時能觀極樂莊嚴,觀佛身。依「見佛身者見佛心」,能往生,但是我等凡愚,「聞其名號」地被遇名號往生的。在此意思上,「觀」和「聞」一樣。    被自利利他圓滿的正覺的南無阿彌陀佛包著,「啊!啊!」地驚名號,「啊!啊!」地成為讚嘆名號之身,是為「聞名號」。知道文字的講釋的不是「聞」。 聞名號,是指聞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名號,在地獄中遇到佛那樣的心情,忘己,遇南無阿彌陀佛之如來,謂「聞名號」。     從「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之大安心誕生。此大安心謂「信心歡喜」。    信心歡喜的大安心、大慶喜心,讚嘆如來、讚嘆名號。其讚嘆之聲是念佛。「想稱念往生」的是自力。    為往生極樂,認為稱念佛是必要的條件的是「稱名正因」之邪義。    聖人於《文類聚鈔》說:「稱名即憶念,憶念即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被南無阿彌陀佛搓圓,被成讚嘆南無阿彌陀佛之身者,此聖句能自然地頂戴。    說教聽聞再聽聞,雖是明白了,但是却沒有歡喜,無法安心,這樣的人很多,要怎麼辦呢?那是因為忘記名號、忘記如來、不知是如來方面成就眾生的往生故。不知往生是依正覺的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故。既不是依自己的「安心」被救的,也不是依自己的「歡喜」被救的。那樣的人是不知「法體成就」、「二利圓滿的正覺」的人。  法雷音   第78號(1983.6)  御看著      直至腹之中為止           御看著(瑞劔)  卷頭言 若說明則如說明般地思計,是那樣者嗎?若不說明則不明白,若不明白則信不生起。大信心者,不在於凡夫之像說是「明白了」呀或是「不明白」啊之處。是唯是如來的本願力。暫離知解分別,而靜思自己罪業深之事就是最好吧。 親鸞聖人哭泣於御自身的罪業,而被仰信了本願之無礙道。於大信心海中,如來大悲的大人格和自己的愚癡,有人格的接觸。 若信如來之仰言則能離文字。信而能離文字了時,顯現於文字之教的言語就好難能可貴呀。這即是「即者被離也,被離者即也」(日溪法語)之妙味。活生生之人格的接觸就是佛法。活生生之文字就是活生生的祖師聖人。『教行信證』是聖人的法身,是如來的光明。   信心銘(七十八)      瑞劔  淨土真宗是果海顯現的大法門。佛的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全部一起賜與顯現於娑婆世界了的,就是眾生往生的法門,就是信心成就的大本源。 往生是說信心忘記,連聞到了之事都忘記,被下拉至未聞前的泥凡夫,而唯憶念阿彌陀如來,依本願力而頂戴被往生呀。能賜與救助「無論如何都無法獲救者」的就是、就是稱為阿彌陀如來慈親。是好不思議的、好難能可貴的、好偉大的慈親。是好偉大的佛。 慈親御在  任何事皆無呀(瑞劔)  認為「自己這樣在聽聞,因此就可以」之事就是大瑕疵之本。「因此就可以」也不行,「因此的話則不行」也不可以。那些都是自己的思計。思計是又會改變哦!     幾度反省不要變     難信憑者我之心(瑞劔)  要言之如果佛好難能可貴、佛是偉大不思議的慈親之事不明白的話則什麼都不成。認為頂戴信心,想要歡喜稱念佛,想安心而後往生的心都是自力的計度。於直至「如來就是尊貴的佛」地頂戴被思為止云為幾百幾百的難關都會出來。被那些難關衝撞而碰壁,於不碰壁者開脫之時不會來。     碰壁吧碰壁吧,早點碰壁吧,徹底地碰壁吧(瑞劔) 不成如思般的是我之心,即便我之心成了如我思般亦不是因此而能往生御淨土。是唯依佛力而已頂戴被往生呀。    「佛力難思,古今未有」(信卷) 佛力難思呀,弘誓難思呀。名號難思呀,無礙光明難思呀。所謂難思是說不可思議之事。    「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總序)。 於此外無凡夫獲救之道。思之吧,念之吧!二十年或三十年地每日憶念此聖句,而徹底於此聖句則最好。忘記聖句而無信心。覺得之事不是信心,歡喜著了之事不是信心,安心著之事不是信心,徹底於聖句,是於佛力之中、佛智之中、大慈悲力之中頂戴被安心呀。 「若隨順教和佛語  則更無外之雜緣」(和讚) 「於蒙良人(善知識)之仰言而信外別無仔細(詳情)也」(歎異鈔)  雖聖道門是說眾生和佛是一體而論「生佛一體」「生佛不二」呀,但淨土真宗是賜使成生佛一體之御本願地信而往生呀。 信心很難呀。於正信偈曰: 「難中之難  無過斯難」。 是難中之難。於『和讚』曰: 「如來興世難逢遇  諸佛經道難聽聞   菩薩勝法聞之事  連無量劫皆為稀」 「善知識逢遇之事  和教導事亦又難   善聽聞事亦難者  則信之事亦猶難」 「比一代諸教之信  弘願信樂猶更難   難中之難如是說  無過此難如是述」。 然而多數的人好像獲得信心之事難皆不知、不思考,在發呆。偶而雖有參詣佛寺之人,但只是想取信心而往生、想歡喜而往生、想安心而往生地思著而已之人。因為困難事是很難呀所以想要束緊腰帶而聽聞之人就很少。因為輕忽,所以無論是到何時事情都無法獲得解決。那麼,一愈加打起精神而開始聽聞,就被幾百幾千的難關衝撞。能越過再越過彼等,而終於說是「就這樣地」之事就明白。光以在口頭說「就這樣地」的話則不行。佛的御慈悲明白了之後的「就這樣地」才是真正的「就這樣地」。 雖說就這樣地  但就這樣地  幾千種(瑞劔)    如來好尊貴呀,「如來是好尊貴的呀!」 地,痛切地被思呀就是言為信心者。此外之事,都是知解分別的領域。  何故如來很尊貴呢?曰:「因為賜與接引我的後生所以是尊貴的呀」。  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於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外信心亦無往生亦無。  無我的大悲,無心的大智,彌陀正覺的功德力,心和言語皆不及,請歸命不可思議尊喲!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993.html 法雷報恩月會2021 0313御法談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993.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993.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993.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死的解決(第一冊)序 《死的解決》序 「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總序)「善惡 想信 皆全忘仰望天空 明月光」(瑞劔)       云「信心之困難」的者,是因為人被善惡所囚著。善惡是倫理的本質,是人實踐理性的本質,也實是人生生活的全體。因為在人有善惡,是被說為萬物的靈長的。「人的實踐理性」命令:「應以善意而為善,不可以惡意而為惡」。將此理性的命令,康德云為「無上命法」。十惡五逆的罪人也好,不聞此無上命法者一人也無。不過,惡人雖聞此命法,然無視於此,而被囚於自我意識(我愛、我慢、 我執),敢硬做惡意惡行,是受人生的苦惱和生死流轉之苦患的。       何故人,是雖知為善然不能勵行,而做惡意惡行的呢?那是從無始之昔,生死生死地流轉,由於沉淪在三界罪惡的惡習地同時,出生於充滿了云為「若不做惡事的話活不去」的濁惡邪見之世界的原故。又若本質性地說的話,是第七識末那識的作用。末那識,是存在意識,而「物」之存在著、「我」之存在著地想,因為有此兩個存在意識,所以隨而,云為「愛著自我」之「我愛」,和貪欲對自己有利者之「物欲」就被生出。「我愛」和「欲望」,都從是惡之根源處的「無明」所生。       云「無明」,是從何時生起的呢?言「無始無明」者,從昔之昔,無限之昔作為人性的一部分而纏附著。因為「無明」是無始無終,所以生死流轉,也是無始無終。不滅除此無明闇之期限,人持著不得不沉淪迷界的命運,逃脫不了這樣的命運。將此人不能逃避的運命,於《般若心經》御說著為「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是法爾自然,不是可怨神、怨佛者。言「罪的根源是無明」,雖然明白了,但是連捨置彼不顧的道理亦沒有。若云「何故呢」的話,人雖有無明和罪業,然和那同時,於人有佛性。佛性是心性的靈光,而「驅逐無明和罪惡喲」地命令,又是持著常持續做著驅逐之努力的尊貴靈力之原故。要言之,人心的結構者,縱使依無明而被染污著,亦於內佛性在,而常向無明挑戰,想將它趕出去地努力著。無明,是不輸給那(佛性),常想遮蔽佛性之光地努力著。這就是人心識的結構。於是,「佛性」向「無明」說法,無明對其說法反抗,想將佛性之光消滅成沒有者地努力著。從無始以來,此佛性和無明的鬥爭不斷持續著,這是人心的結構。       給與教導滅除「無始無明」之道的就是大聖釋迦牟尼世尊。釋尊,宣說「迷悟染淨的因緣」,賜教了「轉迷開悟」之道。這就是佛教。 孔子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將本來人所具有著的「本然之善」(誠),在倫理上,思顯現之地被做了。然後在七十歲,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 矩」,而能達到至善(最高善)的境界。 基督,自稱為「神之子」,為了欲將人從罪拯救出來而降於世。說「依信仰, 被作為義」(若有信仰者被視為義人)之事。在罪的起源的話,「人類的始祖亞當,吃了智慧樹的果實,就是罪的起源」地說之,繼承了猶太教的教義。令人匪夷所思。結果,在彼宗教,罪的起源不得不說是不可解。不得不說是因為不明白罪,所以不知道從罪和苦解脫的方法。若說「人的造罪,從罪和罪的結果(苦)逃離之道為何呢」的話,繫於云「神的赦罪」一事。神若不赦罪的話,人絕對無法得救。在佛教,沒有稱為「佛赦罪」的教法。云為「自力的修行」,即依「戒律」、「禪定」和「智慧」,而滅除罪障,但是說「佛菩薩之赦免其他眾生的罪」之事,是絶對不說的。因為有云為「神赦罪」的觀念,所以說「神懲罰人,而將不幸給予人」的思想就出來。言之為「人的宗教」,又云為「個人的宗教」,又云為「倫理性的宗教」。       反之,佛教,立足於天地自然的普遍性真理,因為是符合真理而出來的宗教,所以沒有不自然之處,沒有不合理之處,令滿足理智,而同時使滿足情感。若從真理點說的話,揭示「法界自然的真理」,開顯「心性本具的真理」,記載於禪定中,映現於心鏡之原樣的真理,將實相如實相地、將天地自然之「法」如法地記戴,以教化轉迷開悟之道的就是佛教。即佛教是佛陀的教說,說凡夫得成佛陀之道。佛陀證悟的真理其之者(本體)就是佛教。故佛教,可稱為普遍性真理的宗教。何故,說「佛教是普遍性的宗教呢」的話,稱為「心、佛和眾生(世界),是三無差別」(華嚴經),稱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涅槃經),稱為「色(現象)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心經),稱為「山川草木悉皆成佛」(天台宗及華嚴宗),稱為「惡人女人,亦若乘本願力者,悉皆往生成佛」(淨土真宗)。這即是佛教是普遍性宗教之所以。在基督教的話,人即使是如何地信仰深之人,即使是如何地積累善根功德,能成神之事,都絕對不被允許。這就不是普遍性宗教的一個證據。又說為「神創造了世界」。造的神和被造的世界者,於力、於權威、於真理都不能「平等」。這是不是普遍性宗教的第二個證據。於自然的大宇宙間,如此不平等之事不可能有。「死」的解決,是「生」(人生)的解決。人生的問題是複雜,也是深遠。大別人生問題,倫理學(道德)、邏輯學(真偽)、美學(美醜)就是其根本。為了填充此三方面的欲望,有科學、有宗教、有哲學、又有經濟學。要言之,人為了滿足衣食住,更想要得真善美的滿足,在努力的就是人。此之人無論如何努力,於人惡亦在,苦亦在。在其之苦最大者,無論如何也無法避免的苦,就是「生」、「老」、「病」和「死」。稱之為「四苦」。之後有和愛者不得不離別苦(愛別離苦),有和憎怨者不得不會合苦(怨憎會苦),有求不得苦,之後有由於身心異常苦(五蘊熾盛苦)。前「四苦」加上後「四苦」稱為「八苦」。此苦,是不問貧富貴賤,任何人都不得不受的苦。總之,人生是苦。       在人生苦中,最可憎、最可惡、又最可恐怖者是「死」。 如何解決「死」呢?這是難解中之難解的。「死」解決不了的人,是「生」的問題亦不能解決。「死的解決就是生的解決。」「生的解決就是死的解決。」「死的解決是人生的解決。」「人生的解決是法界(大宇宙)的解決。」「法界的解決是人生的解決。」       法界的解決,是『般若心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天台宗(中觀論)的「三諦圓融」之思想。言「三諦圓融」者,「依因緣生了者,曰此為空。空即是假(現象),此亦是中道」。將此宇宙萬物的真理,稱為「三諦圓融」。「三諦圓融」的思想,是人類思想的最高峰。神的創造說等,是比此思想更遠遠低階的思想。和天台宗三諦圓融的思想並駕齊驅的最高思想,是華嚴宗「四法界」的思想。言「四法界」,是事法界(現象的世界)、理法界 (理性的世界)、理事無礙法界(理法與現象相即著)和事事無礙法界(現象和現象,相即相入,圓融無礙著)。此「三諦圓融」和「四法界」的真理,是最高科學,是最高倫理,是最高哲學,亦是最高宗教。       宇宙萬物的解決,沒有勝於華嚴、天台的思想。真言及禪的思想也好,淨土教的根本原理也好,都不是和華嚴、天台相異者。於世界各國有一神教也好、多神教也好、泛神教也好,都是比華、天的更遠遠低階的思想。      法界的真理,即解決云為「宇宙萬物是何物呢」的問題,而後,人生的問題及宗教的問題就被解決。        於解決此等之問題,單以科學性、知識性之知識的話亦無法解決,甚至不能理解。於解決這樣的根本問題,道德的實踐(一)戒律,是停止雜然人意識的激流,所出現心性其者之光的,和(二)禪定(坐禪),完成戒律和禪定,心、佛和世界,就成了一如,(三)若沒得智慧的話,無法知世界萬物的實相。將萬物的實相如實相地知了的,在華嚴稱為「悟入法界」,又在禪宗說的話稱為「證悟」,在真言宗者稱為「即身成佛」。實踐戒定慧三學,完成之的人,是佛陀釋迦牟尼世尊。       「死的解決」,是從人的罪業和一切苦惱被解放,從生死輪迴解脫,如釋尊,達成無上正覺時,可稱為「解決了死的問題」。又譬如達磨大師呀、道元禪師呀、白隱禪師,是開悟了故,雖不是佛陀,然早已,甚至進入云為「無流轉生死」之領域故,可稱為「解決了死」。如我等,今日的凡夫者,三學亦不能,八正道也無法修,六波羅蜜之行也不能,雖知道善卻不能精進,雖知道惡卻不能止,想也好不想也好都是妄念,造也好不造也好都是罪體之處的人,如何做能解脫生死呢?這就是大問題。將此人生最大的問題,等閒視之,為了生計,日夜忙忙碌碌,東奔西走的,就是一般的庶民。死神來臨的話,驚恐害怕,「不要來,我不想死」,在這樣的呼喊聲中死去,疑懼相交,雖「不要死不要死」地叫喊卻死去了。疑懼交至,即使流下後悔的眼淚,也已經遲了。一旦成為臨終的話,絕對無力、絕對暗黑、絕對絕望、絕對恐怖外還有什麼呢?用學問呀知識呀、思慮分別,死的關卡能夠通過嗎?「南無阿彌陀佛,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地,聖人被揮大悲之淚,所宣說留下的御法語之外,得以通過死亡的關卡之道者,是無有其他二者。只有在此聖句之中、聖人的御法語中安心、安堵著者,就是是往生御淨土的。如隨人地聞的話,隨人地墮落啊!       聞「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之一句講釋,聞、聞、聞徹底,超越以頭腦所理解,貫穿以心在想的自我想法,直至此聖句,和如來的大悲心,徹入骨髓為止,日日憶念,相續持續,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地, 持續著之,於何時之間呢,「云獲得了信心之事亦無、云沒有獲得之事亦無」地,被出信心歡喜之曉。這就是稱為信心者。       「信心欲求,信心想得,得信心的話能往生,因為得了信心所以能往生,稱念著佛的話能往生,因為稱念著佛所以能往生,因為以為能往生所以能往生」等地,以一般同行的隨人之想法的話不能往生。用凡夫的想法能往生御淨土的話,都不是所仰言「難思弘誓」和「無礙光明」的。信心,是超越理論,於聖人的御法語中頂戴被安心安堵的。將「聖句之中安心在」忘記的話不行。       以聽聞說教、拜讀了書物,聽聞之後留下了什麼呢?留下「哎呀我明白了、明白了」呢,留下「哎呀不明白、不明白」呢,留下「這樣地就可以,這樣地能往生」呢,是留下「這樣的話不行,不行不行,想要聽聞更深奧的」吧。那樣之處,「難思弘誓」(南無阿彌陀佛)沒有啊!信心者於「難思弘誓」(南無阿彌陀佛)和「無礙光明」(南無阿彌陀佛)中有信心,有往生。此滋味,只有品味了之人才知道。如酒之味於不喝酒者是不知道般的者。一般人,想要頂戴信心而參詣御寺院。那也很好吧。確實參詣、確實聞法,聞之事亦無,信之事亦無,於「難思弘誓」和「無礙光明」,被照被照,而直至所謂「難思弘誓、無礙光明,是一」之處聞徹底最好。信心不是物品。不是像說「領受」呀「頂戴」啊之物。「安心」雖然也想要,但是即使「因為自己安心了」,也不是於安心被救助之理由。在此處使勁著的話,夜之能明從來沒有。 應聞者是「難思弘誓」和「無礙光明」。聞此、聞、聞徹,思、思、思徹,相續幾十年地努力中,依不可思議的佛智、不可思議的本願力,而於此聖句中,被安心。      「你在信誰呢?在信誰的法語?」地被問,如不能回答的話不行。信心,是「蒙信良人(善知識)之御言外,別無子細(道理)也」(歎異鈔)。信心者,信老師、信蓮如上人、信親鸞聖人、信七高僧、信釋迦如來、信阿彌陀如來, 除了信其人等的御法語外沒有信心。自己這樣想著、自己這樣頂戴的話不行。信心,超越了凡夫的知解分別,是如來的本願力。如來的佛智是不思議。本願力是不思議。大慈悲力不思議。頂戴著不思議為不思議的就是信心。       於「死的解決」有二道:是難行道和易行道。難行道是華嚴、天台、真言、禪等的教法。易行道,是本願一乘。本願一乘,是「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之一句。一句不為少,千句、萬句不為多。忽視一句者,是千萬句亦忽視者。信心,是於尊思一句處,御受惠者。說什麼都知道,所謂「法門理論的同行」,是連蓮如上人,都御嫌棄。臨時工的話,七十五層的大樓無法作。用歷史知識呀、書本的知識的話,生死海無法渡。行卷曰:「乘大悲願船,浮光明廣海」。『文類聚鈔』曰:「大悲願船,清淨信心而為順風」。『和讚』曰:「生死苦海無邊際」。用知道著、想著的話,是沒有用。華嚴、天台、真言、禪者,云為「四家之大乘」,雖是尊貴的教法,但在現代的話,如果問這些宗派的人:       「今,死了的話如何呢?」即使此等宗派的人,答得出來者想亦沒有吧。在其他宗教的人,「死後,到天國要做什麼的呢」地問的話,答得出來之人沒有吧。那樣,「死的解決」是困難的。以為很容易的話,大錯特錯啊!說為困難的,是因為忽視重要的一句。仰一句,仰、仰徹的話,成為「仰讚嘆,俯慚愧」,是應該精進念佛也會出來。善導大師所仰言:「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得遂了死的解決之人,是必定出來「教人信」者。為了自身之樂,願往生之人不能往生。佛法是應該為佛法,學習佛法。       恩師曰:「思欲知安心之微細者,應參善導大師,思欲知法門之雄大者,應來親鸞聖人」(桂利劒老師)。善導大師曰:「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猶若金剛」。大師作「六字釋」,說「二河譬」,賜述「二種深信」,懇切地賜教了「死的解決」。死的解決者信心決定就是死的解決。(一)於「六字釋」的話,「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自利利他圓滿」的南無阿彌陀佛、「若不生者」的御本願,於因為成就了必能往生地被安心安堵。(二)於「二河譬」的話,在此處有本願一實之大道(本願力),因為大聖釋迦牟尼佛發遣:「因為有道之原故,所以必能往生」,所以必能往生。因為從西岸上,阿彌陀如來招喚:「就那樣地來喲,我能護汝」,所以必能往生。釋迦牟尼如來的「發遣」也是本願力,阿彌陀如來的「招喚」也是本願力故,「乘彼願力之道」,必能夠往生。(三)於「二種深信」的話,因為善導大師仰言「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所以必能往生。此決定心就是「死的解決」。       法門之雄大,親鸞聖人,於總序,「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地道破了的者,是何等雄大的御法語不是嗎?阿彌陀如來雄渾自然的大法門,就那樣地打出來著。此「絕對不二的本願一乘法」,就那樣地「絕對不二之機」,即給與成為「金剛的信心」。何等雄大不是嗎?如今日的一般人,以為「頂戴信心的話能往生,稱念佛的話能往生」,而揮舞著自力的小刀的那是大錯特錯。曇鸞大師之仰言:「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是也超越善惡、也給與攝取女人惡人的偉大之本願力,即所破「無明之闇」的無礙光明(名號)(佛智)者,非常難入常人之耳。如「難思弘誓」和「無礙光明」的大法門,是最高最深。「於救度極惡最下的眾生,若不以『極善最上之法』的話,無法救度」(選擇集)。       「仰讚嘆,俯慚愧」,這就是完成了「死的解決」之姿。想要頂戴信心而往生、想要念佛而往生」地「想要做什麼而往生」之,佔領著心意識的全領域之中者,「死的解決」絕對不可能。以「空心而聞,杜鵑鳥」,聞佛法時,使捨「想做什麼而往生」,而「我呀搖搖擺擺,內空空,到底無法老實聽聞的傢伙」地,是應以地獄必定之耳聽聞。「想做什麼而往生」也不行,就稱念佛的話、因為稱念著佛的話也好、頂戴信心的話、因為頂戴信心的話也好,都不行。       《教行信證》是聖人的法身,《歎異鈔》,是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何者,都是「死的解決」之秘鍵。一字一淚,是應頂戴。 於頂戴《教行信證》者,精讀《和讚》、身讀《御文章》,首先把「總序」之御文,確實頂戴,由「總序」出發,而常回來歸「總序」,歸「總序」,又再頂戴全篇,頂戴全篇的話,回歸「總序」,因為「難思弘誓」和「無礙光明」之御文,而於御文之中是可信心決定。死的解決正在其處。       「善惡」之歌(善惡、想信,皆全忘。仰望天空 明月光),是使捨自力之計度,而將「難思弘誓」和「無礙光明」之月,仰徹了之姿。出草叢 仰者 月一輪。(瑞劔)。「想要信心決定」、「想要頂戴信心」、「如何做的話信心能頂戴呢」、「想要安心」、「如何做的話能安心呢」地憂慮著之大多數人,這是大多聞過頭、大多讀過頭、大多想過頭、大多思計過頭,最重要之處,不知是何處,重點在哪裡,不知道最重要的聖句是什麼呢,沒有良師指導,且又,是因為無良師的指導,沒有仰聞教示。又,是因為雖說任憑宿善,然沒有將後生一大事,思為一大事而精進努力。蓮如上人仰言:      「予安心之一途,於一念發起平生業成之宗旨者,今一定之間 」(御文章第四帖第十三通秋去春來章)地,披瀝著決定心。那樣地,沒有得決定心的話不成。無論任何人,都必被得決定心,本願力好大之原故。但,於那者,亦云為「信憑彌陀」的,亦云為「任憑」的,亦云為「歸命彌陀」的,亦云為「信心決定」的,亦云為「頂戴信心」的,唯是,在凡夫的知解分別、自力之「計度」的話,不能出離生死地思,深信自己是無智無能、罪惡深重,而佛法者,「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此一個地,將親鸞聖人《教行信證》的精髓,聖人流著大悲的血淚,給與仰言著的就是此之御文。這樣地思,是釋迦、彌陀、諸佛如來大悲的佛智地仰、仰、仰徹了的話,於此御文中,信心決定也好、往生淨土也好都有。       大瀛師曰「極樂之道者一條南無阿彌陀 莫走思案工夫之岔道」。「總序」之此御文,就那樣地,是南無阿彌陀佛。雖僅是不足一行的聖人之御文,然是《教行信證》的全篇,諸佛如來佛法的全部。「於此御文中,有必能信心決定」地思,而即使花費幾十年的日月,也要將此御文,一心不亂地拜讀,直至安心決定為止,切盼反覆地,日日地頂戴。昭和五十三年(一九七八年)四月十三日           九十三歲   瑞劒 識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609.html 死的解決(1)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609.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609.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609.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第四章 疑惑的葛藤  序善導大師所仰言: 「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剛」(散善義)。 說 「今,死了的話怎麼辦呢」的問題,一於自己的心問看看,就雖古今皆是同然,但在數百萬真宗教徒之中,是何人住於「往生一定、御救助治定」的心境,是居得生想猶如金剛之人呢?真宗的繁昌並非信徒的數量增長了呀就是繁昌,而是獨自一人也好或多數金剛心行者之出來就是真宗的繁昌。 美國的文學家「愛默生」,在其論文集(報償論)中,雖說著「於基督教的國度中,(真正)基督的信者一人也無」,但因為這是在作隔岸觀火呀,所以是不行。前幾年,第二屆世界佛教徒大會之際,緬甸僧侶的領袖之一,向我,稱說了「在日本沒有佛教」。隔日,我在神戶的湊川神社前面,為一行四十七人,用英語於「大楠公和大乘佛教」的題目下作了一場演講。因此,終於彼等歡喜而歸了。參照善導大師的御法語、愛默生的言說和緬甸僧侶的說法,將云「今,死了的話怎麼辦呢」之問題作為「公案」,而朝夕作思念,數年數十年地,沒有於各各強健有力時,思考徹底的話,則生死的大問題是無法解決者。難信呀,單就於是佛、正覺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和說自己之心是就如在大風中撒了灰般的心之事,這兩點,就是很難被信者。偶爾認為信了吧的話,則那是凡夫的「知解分別的妄念」。無論如何信心都無法頂戴,若成為無法安心,則心會苦不堪言。 本書,是以開顯『教行信證』的「真實之行信」作為主眼,甚至欲將此真實問題,除去掩飾呀和偽裝,而互相地、共同地,真實地思考看看,執了筆呀就是這本書。若是能夠抱持此大問題,而給與拜讀的話則是有幸之至。           昭和四十九年三月三十日(1974年)稻垣瑞劔 識   總論 ○若心不謙虛 則大法不入耳。○成素直吧成素直吧 成為素直而聞無上甚深微妙法吧。○法重身命輕。○聽聞佛法的今天一日之命是很尊貴啊!○自信教人信,哎呀 夫難哉。○縱使尚未獲得信心,若全神灌注身心於佛法,則在於諸佛如來的豐裕加護中。○信前之人也請稱念佛喲再稱念佛喲。應努力勤行而稱念佛。○有超越善惡智愚而獲救助之法。○南無阿彌陀佛之一法是此。○就後生而直到安心去無止,急切地努力,勿懈怠。○凡夫的思計全皆妄念也地心得(領解),而勿以我的思計為目標。○好好地領解佛和凡夫的不同,若沒有聞佛法則容易陷於自力中。○人(良人,善知識)有者則法易得,人無者則法難得。 ○勤行而探尋良師,若不就良師則獲信心之事難。○良師之一言勝過不信之人的千萬言。 ○即使明白了之後也勿安心,知解分別不是真正的信心。○就於信心而若有疑問則應就良師而問。○無論如何有智慧才學,依賴自己的見解呀很危險。○須立於高處大處而可達觀大法門。○捧全力於「行信論」,學和信若一致則是有幸。 ○有信眼有法眼的人是宿因深厚之士。○縱使法眼缺少也好連信眼都一文不知的尼入道,因為慈悲廣大所以若是認真地求法則必定被得信心。○「行信論」是應立足於如來的大悲心而論之。○常憶念二利圓滿的大正覺、若不生者的本願之事就是肝要。 ○應常念報父母師長之恩德。行仁義五常之道的所得以行皆是託聽聞佛法的御福蔭。○俗諦門是真諦門之德用。○不是依凡夫的善惡而獲救,是依如來的本願力而獲救呀。是依名號的功德力而往生呀。○真實信心的價值和名號的價值是同一。○仰信本願力處連任何樣之學者皆是同成一文不知之身而往生呀。○應勤於和喜愛佛法之友交往。○應盡力佛法第一、孝順父母、待人親切。 ○應當徹底仰信佛的尊貴、本願名號的尊貴。徹底仰信處則疑雲消散。○縱使決定心沒有被得,至少在有生之年甚至應努力作到「若存若亡」的領域。 ○雖作為凡夫而作得生想之事猶如金剛般是至難,但若同心於聖人之御心的話則沒有不能之事。○於二利圓滿大正覺的功德力之外信心亦無往生亦無。 ○於勅命之前者,忘己而順從之呀就是信心。○言被忘己者,是浮世之事無一成為往生之因者。 ○涅槃之因唯是信心。○就於往生的話,自己的思計,不論善惡,有益之思計是一個也沒有。不是因為自己的思計所以獲救,而      是依本願力而往生呀。 ○作為凡夫不被囚於自己的思計即概念之事雖是至難中的至難,但仰信釋迦、彌陀二尊之仰言處,變成不      被概念所囚,此亦不可思議。○如果自己被信心和往生所奪心,而忘佛,忘記著眼於本願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之事的話則不成。○作為底下凡愚的話,則應以無論如何都無法成佛之事為基礎,而聽聞佛法。否則是無法頂戴佛法不思議      為不思議者。 ○信心之體是名號,信心之相是無疑。○稱名念佛之體是信心。不是作為信心之用(力用)的念佛則不被稱為他力迴向的念佛。 ○稱念佛號而想要依稱念了之事而往生呀是自力。○想要獲得信心而後往生,追求著信心呀,多半是靠不住的事。○雖日日造著罪業,但思此方面的結果會如何呢而聞法呀為佳。○不令反省自己的無智、無能、罪惡就不可能獲得信心。○信前的罪惡感並不是機的深信。機的深信是和信願力之法的深信同時,在本質性都是同一佛智圓照之恩      賜。○信心在於超越了善惡之處。名號之給與成為信心。○在貪瞋煩惱中信心的生起呀是如來清淨願心之迴向。○『教行信證』之最重點是信心。○離開御聖教的文字,輕視之而想要頂戴信心是錯誤的。 ○於蒙信良人(善知識)之仰言外別無頂戴信心之道。○唯有於信有信之人的人格而信心可頂戴。○如果將信心想成好像百貨公司的商品、或如神龕掉下來的牡丹餅(紅豆餅)般的話則不成。唯是因為依      如來大悲之願力給與救助所以獲救呀。○於信心沒有階級,弘願的信心是一百分,一百分以外的信心是零分地心得著最好。○「要門」是「修諸功德之願」。○「弘願」與「要門」雖容易區別,但「弘願」和「真門」是易於混淆。○信心雖然沒有階級,但有稱為「大略信心」的信心。又有稱為「若存若亡」之事。必須細心留意。○有云「三歲小孩甚至百歲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之事。佛法必須從孩童時就開始聽聞。○佛法不趁強健有力時就不行。從上了年紀才來聽聞的是,因為體力在衰弱,所以沒有強健念念相續的氣      力。○大信海是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之信樂。是超越了善惡智愚者的原故。 ○真實的信心是始終不二,      又是由於佛的相續,而不令消失者。○又這呀那呀到處參拜神佛、又在意日子吉凶呀被稱為雜行雜修。○佛教以外的宗教皆全在向神祈求。祈禱祈願的宗教並非真實之宗教。○佛教以外的教法皆全然不知道「迷悟染淨的因緣」。在這一點佛教和其他宗教之不同就明白。 ○「還相迴向」者將未來往生安樂佛國之後,開覺悟,受如來的大慈悲於身,而依本願力遍遊十方世界教      化眾生呀稱為「還相」。並非在未往生之前就有「還相」呀。○佛教之目的者解脫生死而開涅槃常樂之證呀就是目的,就是理想。 ○不信從地獄到佛,有「十界」的現象界之事者沒有聽聞佛教的資格。○是應「七難八苦算什麼 我有六字之保護」強有力地思而精進於佛法。○「死的解決」是「生的解決」。沒作「死的解決」的人是「生的解決」亦不能之人。 ○因果恐怖,因果      是輪迴的火車。○真正的宗教呢或邪偽的宗教呢若以「因果」的尺度來測量看看就立即明白。邪偽的宗教皆悉在違反因果      的真理。 ○第十八願之妙味者,是稱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本願味明白了呀,說信心獲得呀是此處之事。○將依若不生者之本願而給與救度眾生之事稱為「平等因果」。又稱為「超世的悲願」。在其他宗教是沒有的事。○『教行信證』是應由總序出發而常回歸於總序而吟味。○『教行信證』是稱為「有建立而無無,不是說為在眾生方做什麼啊而蒙受御救助者,是信也好行也好都     在阿彌陀如來方給與御成就而將之迴施給眾生呀。 ○於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呼喚聲」之外,皆無有一信和一行從眾生方拿出來呀就是淨土真宗。○南無阿彌陀佛是聞信而往生者,而並非說為稱之而往生者。 ○言「唯念佛而被彌陀救助」呀是說「依南    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的意思。○「念佛往生」是「名號往生」,  「名號往生」是「信心往生」,「信心往生」是「願力往生」。 ○總序之文是應以「因果」、「機法」     和「行信」三點而吟味之。○「難思弘誓」是「因」,而「無礙光明」是「果」。逆、謗、闡提是「機」,而大悲的光明名號是          「法」。「圓融至德嘉號」是「行」,而「難信金剛信樂」是「信」。此等是三三圓融著。○「行信」是南無阿彌陀佛。是最應於行信努力而研究。「信心」就是最肝要。 ○無如自己心般之不自由    者。是應不成為自己心的對手地 專仰信佛智、佛力。 ○於仰者必須仰徹。所謂仰徹,是絲毫都不當作自己的知解分別之事。 ○信心並不是說自己信的話就好的呀者。是願力的信心、他力迴向的信心。 ○他力的信心很難。即使數十年地聽聞了,一旦成為死了的話,則會想「阿彌陀如來真地會救助嗎」「真    地能往生御淨土嗎」之疑心,是很難消除呀。這種病,於不服用「佛是和我同在的佛」之藥者治不好      的。 ○人的安心是很難的事。若說如何作的話則能夠安心呢?因為「想獲救想獲救」地踏出,所以無法    安心呀。因為有「若不生者」的御本願,所以連安心都不想要,若是那樣則其之時能夠安心。云「若眺    望著行步大道上之姿 擔心亦無 安心亦無」 的大安心就會出來。○所謂「大道」是本願名號的「呼喚聲」。因為是給與呼喚了所以獲救呀。言「行步之姿」的是法然上人    呀和親鸞聖人之御姿。接觸大人格時,依信其大人格之事而自己也大安心。宗教是人格的接觸。 ○在二河譬的話則本願名號之成為行者的信心,其信心即成為白道。如此而「呼喚聲」和信心成為一條白    道,稱之為「本願一實之大道」。 ○西岸上阿彌陀如來的呼喚聲能聞到呀是行者經歷「三定死」(是進    也好退也好又止也好皆無一免於必死(地獄)之思) 而後的事。 ○是呼喚聲之剛一聞到,立即行者於「呼喚聲」下「至心信樂忘己,而被聲音所吸引所吸引」而到達西岸    (往生)呀。 ○不是自己之聞呼喚聲,而思,用自己的力量而前進的,是依如來聲音的力量而往生呀。即是南無阿彌陀     佛的聲音之給與成信心呀。 ○如來呼喚了我呀,是就如獅子之撲住了我般的者。以獅子奮迅之勢,於罪惡深重此之我,哎唷呀給與撲     住了之事喲!除了被如來所撲住而往生外別無往生之道。 ○若說御淨土是為了誰所建立的   呢?是以為了欲使吾等末代凡夫成佛的阿彌陀佛之大悲和佛智所建立的。即淨土是以佛智和大悲而打造     完成的。即淨土的本質是南無阿彌陀佛。 ○淨土的莊嚴,是莊嚴之原樣就是如來。稱如來的人格為「正 報」,稱佛的國土為「依報」。「正報」和    「依報」成了一者呀就是御淨土。稱之為「依正不               二」。  ○ 即使想要「往前」進而聽聞聖道自力之教,聖道門這個那個「定善」(坐禪)和「散善」(戒律及善    根)都必須修習。此者不是凡   夫能夠之事。「向後」退,即使聽聞世界上的宗教而看,以何者    都只是違背了因果道理的教法而已,而成佛的希望不成立。即使「停止」不動著,亦不得不陷入貪    欲的水河和瞋恚的火河中。此絕對絶命就是今現正自己的處境。稱之為「三定死」。自覺到          「三定死」時,「就那樣地來吧」本願招喚之勅命(呼喚聲)是就徹入自己的心中呀。如來之真實    心(大悲的佛智)徹到眾生心,成為了「哎呀真歡喜」呀稱之為「信心」。即使「信心」,亦不外    乎是如來的佛心、佛力者。1、機與法同樣說為人者有男女、老少、惡人、善人、智者、愚者之分別。真是「機類千差萬別」呀。如果機類千差萬別則佛陀是被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呀。若大概區別的話,則被分類著為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真言宗)、禪家、教家、頓教、漸教、權教、實教。日本的佛教,一說宗派之別,就有華嚴、天台、真言、禪、三論、法相等之為了賢者的宗派,和稱為淨土宗、淨土真宗、時宗、融通念佛宗等淨土系的佛教。此外有從天台宗分出來的日蓮宗,有從日蓮宗分出來的創價學會。在淨土真宗的立場一將一代佛教分類,就分成二者。即「聖道門 難行道」,和「淨土門 易行道」。○又也有稱為一乘、二乘、三乘的分類法。一乘是大乘,從小乘逐漸發展而成為了大乘。即使連在大            乘之中都最殊勝的教,就是稱為「本願一乘絕對不二之教」(行),而依南無阿彌陀佛而統一了之              法門。這即是「淨土真宗」。○稱相對於「本願一乘」的「法」(南無阿彌陀佛)之「機」為「絕對不二之機」(金剛的信心)。             一機一法是淨土真宗。○又機類雖是千差萬別,但於實際上,世界上的人類,皆只是惡人而已,只是心虛假不實、罪惡深重            之人而已,清淨真實的人者一個也不存在。因此,十方群生海,一共言之皆是「極惡最下」之一                     機。於救助「極惡最下之機」(人)者若不以「極善最上之法」(教)則無法被救助。「極善最上               之法」,是「本願一乘,南無阿彌陀佛」。此亦稱為「一機一法」。開顯了此「一機一法」的就是              『教行信證』。○淨土真宗的人,「法」者唯有「本願一乘,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力)」,「機」者,唯有像我這般「極惡最下之機」地領解就最好。如果此一沒有首先決定,就見到被稱為善人之人的話,則會想要變成像那樣,若看到裝著好像信者臉的人,則自己也想要變成像那樣完美的信者,若看到好像難能可貴那樣地歡喜之人,就想要自己也快點變成像那樣歡喜的人,若看到好像安住於本願力,而使見心明亮那般的人,則自己,也會想要如那人般地早點變成心胸明亮。一被染上此云為「想要」的病,就會一生在「想要想要」而命終,掉落地獄去。「極惡最下之機」是「自己」。「極善最上之法」是「南無阿彌陀佛」。於此外,「機」亦無故,則「法」亦無地若下定決心,則即使不想要暗心變成明亮也可以不是嗎?○如果作為凡夫的話則心暗之當前。但稱「暗」事的意義也有好幾種。疑著「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呼喚聲」的人也稱為「暗」。又注視「極惡最下之機」,而像我這般無知膚淺者,是無論如何在阿彌陀佛都不給與救助吧地擔心而之「暗」也有。懷疑本願,因此是無法往生吧地擔心的「暗」呀是,聞樣不具足。言「有疑之原樣地御救助」的法是沒有。信心的體是南無阿彌陀佛,信心的相是無疑之一心,是「謝謝」。信心的用(力用),是稱名念佛(報謝佛恩),又是「孝順父母、待人親切」。○後生是獲救呢、或是沒獲救呢地擔心之「心暗」的是不許可呀。那麼,其病源在於何處呢?即使被說了「請您賜教」,亦於一言而事足了之人若也有,則即使說了千言萬語也暗夜無法天明的人也會有。那是第一由於宿善的有無、厚薄。第二者由於聞法的人、說法的人之熱心度。○「今,死了的話怎麼辦呢?是能往生呢,或是不能往生呢」地,讓無常(死)在眼前拉近而擔心,嘆說「心暗呀」的人,雖是因緣深厚的人,但棄之不顧的話則不行。寧可向如來,說「請捨棄我吧」看看最好。那樣一做,就如來,一定仰說:「即使被說了拋棄我吧,也無法拋棄的慈親心呀請讓我來救助吧」感受到此如來的大慈悲心呀就是信心。感受大慈悲心處破一切無明,能夠大安心。於凡夫心中,「這就是信心嗎」,如果以為這樣想則能往生等之事,那是稱為「自力的計度」者。○世界上的諸神是對於每一個人,各別地照顧,而那病人也必須救助,這貧窮人也不得不作救度。那離了婚的人也必須作救度,這死了孩子的母親也不得不作救助地,說針對每一個人,每一個神就作為對象,而各自伸出救度之手而救濟呀就是世上的神明。 因為是這樣的始末(原委),所以神明也很忙碌,而連一分鐘休息的空閒都沒有。信徒又只是,各自想各自地,在向神明無理的請願而已。認為好像即使不孝順父母、殺人,神都能來救助般,而刑警不會來逮捕般地向神祈禱。學生是平日一點也不用功,而一旦到了入學考試,就說「請讓我過關」而向神祈求。像生意人祈求賺錢發財般,軍人祈求說「在戰爭來而打勝仗吧」,病人祈求說「請來治好病吧」。若連祈求的方法都千差萬別,則聽聞祈求的神,也必須千差萬別地,於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成為對象。哎呀呀不論双方,都很忙,是麻煩事。2、著眼○佛法和神教是不同,佛陀和神是不同。阿彌陀如來和神是不同。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阿彌陀如來是稱為「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即南無阿彌陀佛」的佛。○神者人雖沒如獲救般的被救,神還是依然為神。因為是那樣的神,所以人向神作祈求「賜與救助吧」「賜與救度吧」,而且即使其之後自己多少也要做點善事,信仰神,向神獻上供品,而說若不討好神明的話則無法獲救。○阿彌陀如來和神是不同,連從眾生方說「請」,而拜託的懇求,都不需要故,則「賜與救度吧」「賜與救助吧」地御祈求之事都不需要。是稱為「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之覺者,是佛陀,是一切智者,御是大慈悲者。○特別阿彌陀如來,因為是「自利利他圓滿」,所以如來取了正覺之事,即是,眾生獲救助的因、果。若換言之,則如來取了正覺之事就是眾生往生之事。是誓願「若眾生依如來的功德力不獲救則不取正覺」之原樣地所成了佛的佛。即「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原樣的本願之佛,就是「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即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是如來對眾生給與招喚:「就那樣地救助啊」「必定救助啊,莫擔心」之如來本願(御誓願)的「名聲」,是「勅命」,是「仰言」,又眾生依如來的本願力,即是依名為「南無阿彌陀佛」的正覺功德力而被救助去的證據,即是「相」。○於神者,沒有言為依神力、神的功德,而悉皆救助人類的誓願,沒有本願。又依神力而人類被救助的證據也沒有。唯只是說:「汝等,若想要被神拯救的話,則請信神喲。遵守正義,請向神祈禱喲,請祈願喲」。○因為神是這樣的神,所以人必須常向神祈求,信神,為了要得救而努力為善。○人即使躺在死床,也必須還作御祈禱:「神喲,救度我吧」。稱之為「祈禱的宗教」。在祈禱的宗教無心的平和、心的安心。神雖說「拯救信者」,但說「自己是獲救的嗎」「是獲救了的嗎」之疑心殘留。在那樣的話則「心的平和」(安心),無論是到何時都不被得。這就是「祈禱的宗教」之缺點。○真宗的行者,雖然幾十年都在聽聞說教,但「自己是真地能往生嗎」地擔心,而為了其擔心而變成心暗的人就很多。打亮其暗心,而尋問人之事雖很好,但「如果無法安心的話,則暗心,怎麼變成明亮呢?請賜教」地到了懇求他人的程度就是很困擾者。連說原來如此呀,而置之不理都不行的。○如果在向這樣的人作文字講釋的話則對方是不會滿足的。因為此病是全身病的病,所以必須讓他根本性地改變想著眼處。如果於信心的說明、念佛的說明則沒有用。必須超越說明和講釋,而將著眼的方向,也一百八十度地轉換,或也使三百六十度地轉變。這樣的人,在出發點一定會有「想取信心而往生」「想稱念佛而往生」「想要歡喜而往生」「想安心而後往生」「想變得明亮而往生」。那些都數十年地持續,而聽聞之事雖是善聽聞著,但因為是之前「想如何如何做而往生」的自力執心殘留著者,所以是擔心「心暗」,成為「想變明亮而往生」,而今現在被顯現出來了呀。○若說到想著眼處,則第一必須著眼的是,云為阿彌陀如來是取得了「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的佛之事。第二者是云為「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的御本願之事,能著眼於其點,而憶念之就是最重要。 3、佛與神 ○必須好好地思考阿彌陀如來和神的不同。是雖連自己都不注意吧,但是和討好神明同樣地,「如果這樣的話阿彌陀如來是會給與御救助吧」地擔心呀。此擔心是,完全是從將神和阿彌陀如來同一看待所出來的擔心。○阿彌陀如來,是稱為「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本願之原樣的二利圓滿大正覺之如來。南無阿彌陀佛亦又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原樣地給與成就了的名號。因為是忘此,沒有徹底於此者,所以是擔心自己的闇心,想變得明亮而往生地思著呀。是因為沒有於「若不生者的御本願」、「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和「依南無阿彌陀佛而往生」,真正地覺醒故。4、想獲救 想獲救○多數人的通病,是「想獲救想獲救」地,著眼於自己方,而不著眼於佛方,研究云為「是何謂佛呢」般的事那個不作。連本願的意趣都不知道,也不思本願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為不可思議,也不思佛智不思議為不思議,是因為用凡夫的尺度在推測佛故。於此處有此人的病根。光著眼於自己方,一定會認,「取信心而」「以歡喜了而」「想安心而後往生」地思著。將此,著眼的方向一轉變,而著眼於如來方,若變成慈親之身看看的話,則連擔心自己心闇之事都會變成好事。若是能將「想獲救」的眼珠,一轉,而向「不得不救助之如來」的方向,則疑雲是一時地煙消霧散吧。如果只有著眼自己方而已,只是玩弄著自己的心,則即使經過幾十年,也是會事態不明吧。○不是因為闇心變得明亮了,所以能夠往生呀,往生是本願力的運作(力用),是依名號的功德力而往生呀。5、闇心○是從幾年前也好幾十年前也好,都持續擔心闇心以來的習慣殘留著,而今日又在眺望其闇心而擔心呀。能著眼於若不生者的御本願,和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而若不是徹底於「於正覺的功德力之外信心亦無,往生亦無」呀則此病治不好。是應好好地思考。6、物的輕重○大多的人在佛法上,不知道物的輕重。一說何故不知道物的輕重呢?就像說是自己的心變得明亮呀,或是闇暗呀變成苦啊,只是置重點於自己的心而已,而沒有著眼於「若不生者」的御本願,即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即二利圓滿的大正覺。所謂不著眼之事,是在輕視之的證據。不想要重視該重視者,在逐末,而忘本。這是稱為不知輕重者。7、往生的一大事 ○多數人是將像往生般的一大事,依自己的心變得明亮之事而決定般地作著。首先那就是錯誤的根本。於『執持鈔』曰:「像往生般的一大事 非凡夫可計度,應當一向一心奉任憑如來」。所謂「任憑」是「乘本願力」之事,是「至心信樂」。又於「本願招喚的勅命」之前「非常感謝」地低下了頭之事,稱之為「任憑」。此人是不知道「任憑」之事的人。是不思「像往生般的一大事」為一大事的人。是不知道稱為「二利圓滿的大正覺」也好、「若不生者的御本願」也好都是本願、正覺其之原樣的御六字之事的人。是不知道「依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依本願力而往生」的人。8、勅命和功德力 ○多數的人,是輕視「汝一心正念直來」的勅命呀,和南無阿彌陀佛正覺的功德力,而不知尊敬地頂戴之事的人。御聖教的法語,是不加私見,而依高僧們的指南,又依老師的御法語,正解之,於正解了之後者,應尊敬地頂戴之。於尊敬地頂戴「二利圓滿的大正覺」、尊敬地頂戴「若不生者的御本願」、尊敬地頂戴「佛智不思議、大慈悲之不思議其原樣的六字尊號」處,如說「心變得明亮了,或心還暗」般的問題,以都不成問題,而能頂戴變成安住於大悲之身。此人是知道不輕忽頂戴,而尊重頂戴聖人的御法語之人。往生的得否,是依輕忽地頂戴呢、或尊敬地頂戴御法語呢而決定。於『歎異鈔』曰:「於蒙信良人(善知識)之仰言外別無道理也」,是應知。9、三願轉入不知道云為「三願轉入」之事的人。所謂三願轉入,是真假的分別。進入了淨土門之事雖佳,但尚殘留著聖道門的餘習,想修 萬行(定善和散善)而往生淨土地作呀,稱之為「要門」(十九願)。其次出「要門」,而成了念佛一行之事雖佳,但尚以自力心(定散心)未斷除,而稱念佛,想要以那者作為自己的善根而往生。稱此階位為「真門」(二十願)。再其次出「真門」,往生不是心的明暗,而是唯依本願力而決定呀之事明白,成了徧依憑本願他力般呀稱為「弘願」(十八願)。是此之「三願轉入」不被確實地明白的人。所以唯是擔心自己心的明暗呀。10、佛的尊貴感多數的人是佛的尊貴感,尚不明白,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力的佛智,尚未明白,只有想要自己的心變得明亮,而不知頂戴不思議為不思議之事的人。頂戴佛智的不思議為「不思議的事喲」呀就是信心。自己的心,縱使變得明亮了,那也可能是凡夫的妄念。變得明亮了的心,可能再變成暗。云為在意心的明暗,而持續擔心之事,是因為於心底依靠自心的自力心就潛伏著故。幾度呢 一再反省 皆不被變不可依憑者 我心呀(瑞劔)瑞劔也認為信心出來了之事幾千遍,那個崩潰了之事,又是幾千遍了。縱使認為了「因此而能往生」,亦以自己的思計而無法往生。去認為能往生 而不能往生 的御淨土 不能往生者 卻往生之不可思議。(瑞劔)聞的我 無而被聞到了之不思議哉。(瑞劔) 在去吧來呀 之中而被忘 己哉。(瑞劔)11、無法安心○關於往生之安心、不安心者,如來就賜與徹底信著,賜與徹底安心著。此如來的真實心之被頂戴到了呀就是信心。以自己的安心為目標,想以自己的心變得明亮了之事為目標地思著的是錯誤呀。所謂 「人心 皆是似 池水濁清之事不定故」(法然上人)者呀,即使聽聞佛法,關於後生之問題也要直到變成不擔心、能拔苦、缷下了重擔的念頭出來為止都必須聽聞。大多數的人,因為還沒熱心地聽聞到達彼處所以不行。此人關於後生的問題,不知何故,不知何事,說「再也無法安心」,而掉落在苦惱的深淵。體驗此苦,苦到底之事,於安心決定的過程中,是不管誰都要經歷一遍,而是尊貴的事。治癒此病的是,如來的本願力和聖人的御法語,就是適當的藥。甚至作為其妙藥之手册的話,則想要提示 無論如何都無法往生 因為本願有故被往生。(瑞劔) 之句。此人,雖是御在痛苦自己的心闇之事呀,但於心底者,認為著其苦惱能除去而能安心的話則能夠往生般呀不是嗎?一徹底於「無論如何都無法往生」,就將一心「想要得到安心」「想安心」地鑽牛角尖的心,暫時擱置,而著眼於如來本願力的御慈悲,自然而然地能夠安心。只要不著眼於本願力,無論如何「想要安心」地,鑽牛角尖,也是無法安心者。於「行卷」曰:「即言,由聞願力,光闡(宣示)報土真因決定時剋之極促也」。 於「化身土卷」曰:「信樂彰於願力,妙果顯於安養」。最後之能夠安心呀,用人的小技倆的話則是辦不到的事,是著眼於本願力,而方才始得安心安堵呀。12、良人(善知識)的仰言○想要奉言的事,是此人,至今為止聽聞法門的道理理論,想以此而作為安心之事是失敗了吧。所以才會失敗。於『歎異鈔』曰: 「於蒙信良人(善知識)的仰言外別無道理也」。 此人在直至今日為止,沒能找到了「良人」呀就是病源。所謂「良人」是親鸞聖人、蓮如上人、良師、有信心的法友之事。沒有機會逢遇有信心的人格者就是病源。今之病亦只要沒找到有信心的人,又只要不信其人的人格,病是治不好的。於「信卷」曰: 「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是名為信不具足」。 言為凡夫者,是愚癡者,即使立即接觸到「法」,也沒有能力信受「法」。一於茲能找到獲得了法的人格者,就透過其人之「信心的人格」而能頂戴信心。是「若有人(良人)則易得信,若無人則信難得」。因為信我親鸞聖人 則信如來的本願名號。(瑞劔)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94.html 死的解決(3)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94.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94.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94.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死的解決(第一冊)第一篇 序說       叢雲遮月,花遇暴風,動盪浮世未成原樣,一日娑婆之命尊貴啊!無常迅速,生死事大啊!釋迦、彌陀二尊者,即使萬劫亦難值之佛,應恭敬頂禮不懈怠。以祖師聖人的御法語,解決生死問題。       本願圓頓一乘者,逆惡亦不遺漏之,御誓願。是大乘中的大乘,於世界無比類的正法呀!佛和佛法,輕視而信就不被得。「念力,願力,南無阿彌陀佛」。此外無佛法地知喲!不思議的佛法「不思議呀」地,歡喜外信沒有。       「取信心而往生吧,念佛而往生吧,因為安心而往生吧」者,凡夫的計度,皆自力。莫美化身、口、意三業,模仿妙好人。隔壁的花盛開。凡夫的自性不是完美者,莫被「虛假之行」、「雜毒之善」所蒙騙。       以正直、素直,不成為阿呆的話,如來的真實不能頂戴。邪見和憍慢,如來大嫌棄的。有「名聞」「利養」之心的話,御佛經不能明白。人造花蝶不停。甚至聞了、記得了的心,被彌陀拿走而赤裸裸。赤裸一直慈親前。幾十年聽聞的證書使捨而幼稚園,未聞前之嬰兒呀!佛法上的阿呆是此,是阿呆。      於阿呆如來就在(阿呆)。如來是至尊、無上尊、本願功德的結晶體呀!諸佛給與讚嘆成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於其不可思議的佛智大悲光明「聞名信喜」地,被打動被打動,而徹底地被打動了的就是阿呆。阿呆真歡喜,真佛弟子,佛子。像由地獄爬出來呀,貓啊狗變生的人們,成誹謗、敵視佛法。神和佛大相違。 去御寺院雖也好,然佛法的道理記得了亦一年級生。通過不明白的關卡,明白了的關卡亦通過,皆捨棄「知解分別」,成為阿呆,而「圓解證入」,始可賀,正定聚。        松影之暗,月光哉!       理論法門有何用?即使自誇為文化人呀,即使模仿智者呀學者,在閻魔王之前都通不過。罪業的鎖鏈無法切斷哦! 取信心的話能往生,稱念佛的話能往生,「的話」二字,何時能消除?未消除之前死神乘著無常的暴風雨而來。今就臨終,哎呀!怎麼辦呀? 「因為獲得了信心所以能往生」地思之作夢是仇櫻(易落的櫻花)。       「獲得了地思者不得也。」凡夫的夢者魔法師。「因為」二字是陷阱。比下蒼龍窟取龍珠、入虎穴取虎子那等事,還更難的極難信。積千錘百鍊之功喲!信心者能開於火中之蓮花。以悠哉過活而失敗;以輕視疏忽而下墮。       善導大師仰言:「共發金剛志」。於懈怠者,死的解決是夢之夢。隨人地聞的話,隨人地落啊!上了年紀,氣力衰,佛法,想聽聞地思哉,空遲鈍。       「華嚴」、「天台」、「真言」、「禪」,都是絶佳的教法,世界無比類的大真理,其他的宗教望塵莫及。雖然雖然如此,對於凡夫的話,如金幣於貓、珍珠於豬都沒有用。以凡夫能開證悟嗎?所謂「悟」,徹底成「無我」,是得「無分別智」之事。於三毒、五欲的凡夫,想要開悟,如一髮把山海天地,比那亦更加困難。鯛很大,無法出刀切。「定善」者息慮凝心,「散善」者廢惡修善,最好知道佛道難成。凡夫依由喜好物而身亡,從苦入苦地輪轉。       本願一乘,真宗者,被作阿呆,容容易易地,乘彼「願力之道」而往生。「名願力」的不思議呀!聖道和淨土、自力和他力、信心和妄念、善根功德和報恩行、正法和迷信,是混淆又混淆,多數人的頭中,如同火災現場般,是亂七八糟。       不依本願力而解決死,是什麼樣的人生啊?很少聽聞而想見(佛)呀,那麼,佛法的真價值無法明白。暫緩不急之事,急切認真地,聞佛法的話,有諸佛如來之照護啊!       關於往生,「想要頂戴信心、想要心變明亮、想要安心」地憂思的,就是一般人的習氣。此之病很重。那是「想完成自己、想做什麼而往生」地思之自力心。這是「想要做點什麼求往生」的自力心。是因為不仰徹果上圓成、二利圓滿、名願力故。因為不知不覺自力跑出來,所以很恐怖。將即使如何做亦不能安心之處,究明究明盡最好。「就這樣地」徹底了之人是往生人。在觀念之「就這樣地」的話無論如何亦不成。真的「就這樣地」者,必定於其之中,藏著機法二種深信。「虛偽者」,歡喜沒有,安心沒有,法悅沒有,報謝念佛沒有,教人信沒有。機的深信亦無,法的深信亦無。        雖三十年、五十年聽聞了佛法,然亦不能說為「聽聞了」,也不能說為「沒有聽聞」。依「念力,願力,南無阿彌陀佛」,而往生之事,不思議啊不思議啊難能可貴。        佛法不聞的話不成,是健康長壽之本。為了自身,為了後生,為了子孫,又為了佛法,不聞佛法的話不成。「佛法第一,孝順父母,待人親切。」依此之居心而使度日夜。家庭和諧,不吵鬧,不呵斥孩子,作而令見(以身作則)喲!培育喜好佛法的就是父母的御慈悲呀!勿忘佛的御恩、祖師聖人的御恩、父母的御恩、老師的御恩。御師父有故方能。          我什麼亦未聞,什麼亦未知。凡夫的心如於秋天的天空,變化無窮。其之計度者,全皆,是煩惱。「知道著、思著、記得著」的佛法,是頭部分的佛法,即使任何作用亦不起。消罪之力,於凡夫沒有。令使消罪,而往生之御力是只有「難思弘誓」(本願)和「無礙光明」(名號)。停止參拜神呀、迷信,應發起「離生死,成佛吧」的大勇猛心。「南無阿彌陀佛,不令使下墮哦,請,就那樣地來吧,一定必救度哦!等著哦」的呼喚聲之請託故方(有救)。無論如何都不能往生的我,空手地,赤裸地,空空地,就這樣地,頂戴往生。哎呀尊貴呀,如來慈親。 真宗,是「果上圓成」「果上顯現」的法門。往生是如來的御工作,是本願力,不是凡夫的工作。「大悲的呼喚聲」真可靠。「二利圓滿大正覺」,佛智的不思議真可靠,大悲的不思議真可靠。信心是呼喚聲呀!在此處安心、大安心。        如來是無我無分別,大智大悲的慈親是。「看著」、「護著」、「等著」。往生御久候的御淨土,然而無論如何客氣都需要禮物吧?往生御淨土的伴手禮,只要以本性的惡業煩惱就好。佛力故,地獄的猛火變成清涼風。雖不想死,然拜見如來的,就歡喜、快樂、喜悅。每度於想起,佛恩報謝的御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昭和四十九年(一九七四年)八月九日 九十歲   稻垣瑞劔二、真宗要關五個條 第一條 果上圓成的法門第二條 二利圓滿的法門 第三條 難思弘誓第四條 無礙光明第五條 就這樣地昭和四十九年(一九七四年)九月十六日 三、真宗要關大意 序 南無阿彌陀佛 『御文章』曰:「言信心獲得者,心得第十八之願也。言心得此願者,心得南無阿彌陀佛之姿也。」就「信心獲得」,有三個著眼點: (一)人何故不得不解脫呢? (二)人有依自己之力而自己解脫的力量嗎? (三)誰給與救度?如何給與救度呢?        沒有著眼於這三點而即使學佛法,亦是無法到解脫之道。 所謂解脫是被離生死之事。生死是苦。超脫苦界,而得涅槃之常樂,與一切眾生共同成永久弘宣如來的大智大悲之身,就是人生究極的目的。達成此究極目的之道就是佛教,是佛法,又是佛道。云佛道的完成為解脫,又云為涅槃。        世界的宗教,何故沒有明確地解決人不得不解脫呢的問題。又,令使自己解脫的力量有呀無呀,也沒在明確地研究之。又,解脫的境地是為何者呢?如何做才能到達解脫呢之問題,又亦是明確地說著之宗教者,除了佛教,於其他不被見。若換言之,其他的宗教,不說「轉迷開悟之道」,不知轉迷開悟之道。即不說「迷悟染淨的因緣」,不知迷悟染淨的因緣。世界的宗教雖多,但在說「迷悟染淨的因緣」、「轉迷開悟之道」的宗教,是唯獨有佛教而已。歐美的學者,雖也有著眼於此者,但是明確給與教示解決此的因與果的一個也看不到。這是佛教勝過世界的宗教之點。真宗,作為學問的話,取華嚴、天台、真言、禪、三論、法相等大乘佛教的精華;作為實踐的話,明確地宣說著罪業深重、煩惱具足的凡夫,於信彌陀的本願力之信一念,超證大般涅槃而到達真解脫之道的。然者作為實際問題,凡夫得解脫生死之道,是唯獨本願一乘、淨土真宗而已。        淨土真宗是『教行信證』。『教行信證』是淨土真宗。由『教行信證』生出了『御和讚』、『御文章』、『歎異鈔』等。『教行信證』是為如何之書物呢?那於『大無量壽經』、「正信偈」、『淨土文類聚鈔』、『和讚』、『御文章』、『歎異鈔』等,能夠窺其真精神。然而,無論何者,都是難解、難入的書物,對一般民眾來說的話,把握其之真意是難中之難。        一言以蔽之,若言淨土真宗為何之宗教呢的話,是「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大經成就文)。若換言之,是「至心信樂忘己,速歸無行不成之願海(本願力)」(報恩講式)。在『御文章』而言的話「聖人一流章」,若在『歎異鈔』而言的話第一章就顯說著淨土真宗的面目。若欲知法門雄渾自然之旨趣的話,無如親鸞聖人的『教行信證』;於窺安心細微之點者,將善導大師的「二種深信」、「二河譬」、「六字釋」,是應認真地拜見。        親鸞聖人即使披閱一切經,雖然如此,亦是不能做到「死的解決」,雖是九十五日間,參籠(閉居祈願)六角堂,然儘管如此,因為「可出生死之道」也不明白,所以百日之間,往返法然上人之所在。說那是為何呢?若根據惠信尼公之手紙(書信)的話,書記著「是唯只為了欲聞問『可出生死之道』」。        「可出生死之道」,即「死的解決」,是人生的目的。怕死是動物的本能,「死」由何處來了呢?由「生」了來。「生」由何處來了呢?「無明煩惱」,是受生苦海之原故。       如何做的話能夠逃脫生死的苦惱呢?於那,不修戒定慧三學(八正道、六波羅蜜)的話不成。那不能者怎麼辦呢?於此處是只有本願一乘,即乘阿彌陀如來的名願力之一道。        本願一乘,是『教行信證』。『教行信證』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給與成就我的信心,給與成為信心。     第一章 教行信證的使命 『教行信證』,是唯信獨脫的法門。 一、『教行信證』,是果上顯現的法門。 二、『教行信證』,是念佛往生的真髓。 三、『教行信證』,是選擇集的真精神。   四、『教行信證』,是「立教開宗」的寶典。 五、『教行信證』,是「五願開示」的法門。 六、『教行信證』,是安心的龜鑑(鏡)。 七、『教行信證』,是光壽二無量的開展。 八、『教行信證』,是給與御說「行信、機法、因果」的書。 九、『教行信證』,是凡夫往生的秘鍵。 十、『教行信證』,是「真實」、「假權」、「邪偽」的一大宗教批判之書。 十一、『教行信證』,是大乘的精華,世界宗教的最高峰。 十二、『教行信證』,是佛性開覺的大道。 十三、『教行信證』,是願心莊嚴的法門。   十四、『教行信證』,是淨土的莊嚴展開於現土者。 十五、『教行信證』,開示了「四法」「五願」「六法」,是 信疑決判之書。 十六、『教行信證』,是給與御說「阿彌陀如來」、「本願」和「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之書。 十七、『教行信證』,是將一文不知的尼入道,除疑,也度生死苦海的大船。 十八、『教行信證』,是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一實真如之道、大誓願海。以上,雖是略看數目十九個條,然此十九個條的一一條,何者都只是艱難的問題而已。要點是「信心獲得」、「可出生死之道」、「死的解決」。 十九、『教行信證』,是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一實真如之道、大誓願海。 以上,雖是略看數目十九個條,然此十九個條之一一條,何者都只是困難的問題。要點是「信心獲得」、「可出離生死之道」、「死的解決」。將右之十九個條更個條更縮小、要約者,就是「真宗要關五個條」。將五個條擴大的就是本書。       第二章 果上圓成的法門        淨土真宗是「果上圓成的法門」。云為「果上圓成的法門」呀、「果上顯現的法門」之類啊之事者,凡夫成佛之道,在凡夫的話不能辨識之,不能修行之。所謂佛是涅槃的境地,是真解脫的境地。涅槃的境地、真解脫的境地,是體得(體認、實現)法界的絕對真理之境地。云之為「果上」。亦云為「果分」。是言語和思想以上的最高境地。        在禪宗的話,將佛的境界,即果上之事,云為「悟」。所謂「悟」,在華嚴而言是「果分不可說」的境地,云之為「空」。若勉強說的話,超越了云為「自他」「有無」「愛憎」「取捨」「善惡」的相對性認識、相對性思惟,而活用其之「相對」,包容相對,即死於相對(而活於絕對),亦不被囚於任何事物,將獲得了「無我」和「無分別智」的境界云為「果上」。果上是佛的境界,亦是佛的「真智」「大我」「真我」的境界。從生而迄至死為止,被囚於相對的思考,只生活在相對性世界的凡夫,這樣崇高的世界是連於夢都不能夢見的境地。        如來,若說為「智慧」的話,賜住於此境界;若說為「慈悲」的話,是「視一切眾生猶如己身」,是和御自身同樣地給與憐愍一切眾生的。因此一切眾生皆是如來子,如來被是我等的父母。「即使說『放棄我吧』,也無法放棄之親心,『請讓我來救助吧』」地申說著的就是如來。持了此親心的御方就是如來。『觀經』曰:「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如來的大慈悲心,徹到眾生心,在大慈悲心的如來前,恭敬歡喜之心,云為「信心」。        眾生恭敬歡喜如來之心,是因為接觸了如來大慈悲心的電波,所以信心之體,是如來的大慈悲心。信心不是凡夫的知識,也不是凡夫的思想。        沒有感受佛大悲的電波之人,作「知解分別」的計度。云此為「自力」。感受了電波的人,是忘己,而仰如來,仰本願力,是「非常感謝」、「不思議的事喲」地歡喜的。云此為「信心歡喜」。不是凡夫之思。        是眾生聞之力也好、信之力也好、甚至信心歡喜的歡喜也好,皆成就於勅命的南無阿彌陀佛之正覺中而給與呼喚著之如來。云此為「果上圓成」,又云為「法體成就」。「果上圓成」就是淨土真宗的根源。『和讚』(256首)曰: 「光明壽命之誓願 蒙賜作為大悲本」        這,就是「果上圓成」之相。光壽二無量的佛之功德外,眾生往生的行亦無、信亦無。不仰光壽二無量的佛德,和「若不生者」的本願力,而「想要自己信而往生,想要自己稱念佛而往生」地,只著眼於自己之事而已,而不讚嘆佛德之人是不能往生。讚嘆佛德之事,早就是信心了,是念佛。        是「仰讚嘆,俯慚愧」地,自然被迴向「二種深信」。二種深信外沒有信心。二種深信,也不是自己開始深信的,而於阿彌陀如來的正覺南無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中,已經給與御成就者,就是今所顯現的。云之為「果上圓成」。云為「果上圓成」的思想也好信仰也好,在其他的宗教都絕對看不到的。因為不知道「果上圓成」,所以「自己信、自己稱、自己安心,而想要以自己歡喜而往生」地思著。 這就是一般同行之姿,「自己」出來之時,不是他力,而是自力。        一般的同行,說「雖那些都明白,然無論如何也不能安心」。「果上圓成」明白著不是嗎?若明白著的話「安心」「安心」地,是應不只著眼於安心而已。「自己安心了的話能往生嗎」地,問自己看看最好。不是因為安心了所以亦能往生的御淨土。是聞「果上圓成的南無阿彌陀佛」,自然而然,自然地被安心的。是果上圓成之故,在衆生方,信一個也好、行一個也好都不需要拿出者。行一個也好、信一個也好,從衆生方都不需拿出的就是淨土真宗。        世界中的宗教,創立神,而人向神「請、請」地說,只是祈禱、祈願的宗教而已。神信心的頭,決不被去除。因此雖是真宗的門徒,然神信心的信仰,混入他力「果上圓成的法門」。嚴格地說,就真宗門徒的頭中,自力和他力、神信心和信順勅命、正行和雜行,這呀那呀,混雜啊,好像是火災現場般的樣子。淨土真宗若不是如「真宗要關五個條」般地,「純一無雜」的話不行。云之為「一心一向」。若說「何故純一無雜呢」的話,「救助力之外無被救助之力」,「於如來正覺的功德力之外,眾生往生的因亦無果亦無。」        只有南無阿彌陀佛一法,能救此極惡最下之機。此機只有依此法而被救度。 「行卷」的南無阿彌陀佛,來到「信卷」給與成為信心。因此是純一無雜。曇鸞大師將不純的信心誡言為「三不信」;將純一無雜的信心,開示為「淳心、一心、相續心」之三信。天親菩薩給與顯示為「一心」,一心即是「金剛心」。將「依本願力往生」地,心決定了的,云為「一心」。        所謂「果上圓成」,是云「佛是尊貴的」、「本願成就的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尊貴的」之事。說「如來是尊貴的,本願名號是尊貴的」之事,就是真宗的根本義。說「如來是尊貴的」之事,不思為尊貴的話,即使幾十年地聽聞,那呀這呀都是水泡,往生也是不可靠之原由。        在禪宗的話,不說「佛的存在」、「佛的尊貴」之事不成問題。其理由者,因為禪宗是「自證教」(自力),發揮了「自己本來的面目」的,就是所謂的「見性」,是「悟」,所以於心外是不承認佛的。在天台宗也是,雖然承認彌陀淨土,但說那為「唯心彌陀,己身淨土」(或者,己身彌陀,唯心淨土),彌陀也好淨土也好,都是於自己心中見之的;但是於淨土教的話,「彌陀也好淨土也好皆於心外見之,依其之本願名號的功德而往生彌陀的淨土,即時成佛」地教導。是所謂的救濟教之故,說「阿彌陀如來的尊貴」之事,是成為第一的問題的。說「唯心彌陀,己身淨土」之事者,即使親鸞聖人的時代,在學者間亦盛談著。被見此而親鸞聖人非常感慨,而於「信卷」的序仰言:        「然末代道俗,近世宗師(一宗的祖師),沉自性唯心(唯心彌陀,己身淨土),貶淨土真證,迷定散自心,昏金剛真信。爰愚禿釋親鸞,信順諸佛如來真說,披閱論家(龍樹、天親)釋家(曇鸞大師、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等)宗義,廣蒙三經光澤,特開一心華文(天親菩薩歸命之一心)。」        於聖道門的學者,讚嘆淨土門之人亦有的話,誹謗之人亦有。阿彌陀如來呀淨土,在心內呢還在心外呢的問題者,於云「心」為總該萬有的一心(真如)時,即使說為「在心中」也好吧。於見心為凡夫的妄念之場合,是可說為「淨土在心外」。內外的問題,是立場的相異。若依所作解釋般者,是「內者外也,外者內也」。親鸞聖人,嚴厲地非難「自性唯心說」的,是當時的僧俗,庸庸碌碌也不修行地,賣弄自性唯心說,因為是否定了淨土者,所以聖人就感嘆之。        現代人被科學所毒害,否定阿彌陀如來和淨土的傾向強烈,彼等者,不知大乘佛教。彼等讀大乘經典,縱使沒修禪定,若是將禪三昧的真理,即使稍作研究的話,也不會違背於信如來、信淨土。        大乘經典都不讀,不知禪定的真理之一般民眾者,依信高僧方之說,而能夠信如來和淨土。於「正信偈」有「唯可信斯高僧說」的是此處之事。幾十年亦皆聞了真宗的說教之人大多數,說「信心得不到,不能安心」而溢著淚的,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彼等因果也不信,無常亦沒痛感,御釋迦就是佛陀之事也不思,連阿彌陀如來的存在,亦竊疑,說「如來就是悲智圓滿的尊貴之御方」之事也沒思。彼等,又亦不尊敬高僧方的人格,「正信偈」、『御和讚』、『御文章』,也是沒有認真地拜讀。       唯,是一味「想要往生御淨土」、「欲求信心」。 真宗的門徒雖多數,是這種人,然其中者,「想要往生淨土」、「想要頂戴信心」、「想要安心」地思之心是強烈的,說為徹夜亦碌碌難眠地熱心之人是有。於那樣說之人,在無論作了多少法語的說教之處,「嗨,那也在聽聞,那也在明白,可是信心不能頂戴,安心出不來」地說。對那樣說的人無計可施。「因為無計可施」地說,而連放置不管的道理亦不行,若這樣說的話,得以明白吧,若這樣說的話,佛的尊貴就知道吧地苦心、取筆,是書寫書物的理由。        於人生,如「死的解決」般困難者沒有,又這般重要者沒有。云為「一大事」,是此之一點。聖人曰: 「由聞願力報土真因決定。」(行卷) 又曰: 「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總序) 又曰: 「信樂彰於願力,妙果顯於安養。」(化卷) 又曰: 「憶念彌陀佛本願,自然即(在信之一念)時入必定(正定聚)。」       (正信偈)倩案淨土真宗,淨土真宗和其他的宗教不同,不是從人方面出發,不是為了自己的我欲向神祈禱、祈願的宗教,而眾生的信也好行也好、往生也好成佛也好,由於如來方給與御成就,而給與立即顯現的就是如來的大正覺、南無阿彌陀佛。故於如來正覺的功德力外,信心亦無往生亦無。云此為「果上圓成」,亦為「果上顯現」。「果上圓成」就是         「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力成就之御姿),即是「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如來,是「法性法身」(實相身),亦被是「方便法身」(為物身、報身如來)。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是不二。將不二之佛身,天親菩薩仰言為「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真宗人多數者,想著要取信心。於彼等者有疏忽之點,沒思考其次之事。即, 因為自己聞了所以被救助的呢?以本願力被救助的呢? 是自己頂戴了信心之原故,而被救的嗎?        又因為自己頂戴了信心所以被救的嗎?依阿彌陀如來正覺的功德力(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的嗎? 因為自己能往生地思著所以被往生的嗎?由於不思議的誓願(誓願不思議)而往生的嗎?        將此點,若徹底地思都沒作的話,亦無法想像。若連聽聞也沒作的話明白也不會有。這就是多數人不注意之點。事情是很簡單。 「是因為給與救助 所以被救助的。」        雖然這就是明白的那般者,但是一成為實際的問題,就把它扔在一邊地作著,而只「想自己取信心而往生,想安心而往生」而已地思著。這就是大多數人的實態。為了清楚指出此點,是於第一條設置了「果上圓成」(果上顯現)的。        阿彌陀如來的功德,顯現了於此娑婆世界的是「教、行、信、證」。即使云頂戴信心,不是以自己的力量可以去頂戴的,而是淨土如來的功德顯現於現土,給與滿入眾生心的,就是信心。示此不可思議功德者,就是第一條的「果上圓成」。於信心信心地說之前,阿彌陀如來是什麼樣的佛呢?其正覺(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明確地聽聞「是哪裡不可思議呢」最好。不聽聞阿彌陀如來是什麼樣的佛呢、是什麼樣的慈親呢,而想要取信心的話,沒有能取那樣之的事。          淨土的莊嚴有三種:(一)國土莊嚴(十七種)、(二)佛莊嚴(八種)、(三)聖眾莊嚴(四種),合併三種莊嚴,即有二十九種莊嚴。        在佛的八種莊嚴之中,第八項莊嚴,就是「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此之莊嚴,如何不思議不是嗎?          「信佛本願力而心憶念者,速將云為『功德大寶海』的名號功德全部讓我能頂戴(觀佛本願力 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淨土論)」地說之不可思議功德的事實,就是佛的功德莊嚴。換言者,是說如來的功德莊嚴(南無阿彌陀佛)給與成為我的信心之事。依此,知道「果上圓成」的意思最好。這才是他力的至極。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77.html 死的解決(2)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77.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77.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77.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13.宿善                         ○信心是由於宿善。所謂宿善是申說自過去世永長之間如來光明的御培育呀。於加賀的千代之句:「永長的           御照護        令入  菊之花(聞法)」。蓮如上人曰:「雖說任憑宿善,但述懷之心,亦無有暫止」。蓮師的御慈悲非常誠惶誠恐。又,一說佛法者應受到心聞呢或身聞呢?我就想要奉言:「血液聞法」。生為日本人,與親鸞聖人同樣能受身為日本人的血液,特別因為祖父母、双親都是難能可貴的人,所以我也是從孩童時代就喜好佛法。這完全是託「血液」的御福蔭。其次重要之點,是擁有良師之事。認為如此之人的問題,是由於直到此時為止都沒有良師、益友之事。即使自今開始著亦不遲。以為與其獨自苦思不如去會見良師、益友,而好好地聽聞的話則最好。14.聞法第一                        ○『御文章』、『御和讚』、『歎異鈔』等,在不論多少遍都是要拜讀同樣事。有昨日沒注意到之點,今日注意到了之事,有今年注意到去年沒注意到的點之事,有幾十年都沒注意之事,今現在開始注意到了之事者吧。「總序」之御文等就是那者。於文曰:「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以如這般尊貴的 如此般之一句而能充分離生死的法語是於其他無從看得到。我每天憶念著此御法語之事,於茲雖是七十年的時間,但總是常被感親切、新鮮而很難能可貴。生死問題的解決,不是多拜讀、多聽聞之事,而是言為「依一句而治萬劫渴」者。以為除了此之一句外無佛法,除了此之一句外無往生之道,而於尊敬地頂戴、尊貴地頂戴之處信心決定。於『文類聚鈔』曰: 「夫無礙難思光耀滅苦證樂。萬行圓備嘉號消障除疑」。 此之一句也是同樣地難能可貴呀。以一句而一生無不自由(瑞劔)                       ○   生死問題的解決,以所謂「法門議論」的話則不行。以「物知(博學多聞)」的話則不行。在將一句幾年、幾十年地持續吟味之處,不思議地被安心安堵。這是稱為「本願力的御迴向」者。『教行信證』呀和『御和讚』即使拜見任何處,亦以一句、以一首而能夠頂戴著信心。這樣不思議的御書者沒有。因為無論何者全篇皆悉是如來的全身、是南無阿彌陀佛故。又是因為是親鸞聖人的法身故。知道了的不是信心,記住著了的不是信心,明白了的不是信心。自己這樣想著之事不是信心。信心是「呼喚聲」,是「南無阿彌陀佛」,是佛願力,是佛的御働(運作)。 15 .   環境環境是很重要。佛法中有世界地思,被所有佛法吸引而過生活之事就是肝要。即使連家中的家俱也好、裝飾也好,雖憶念如來的大悲但置身於適合的好環境都是很重要。如不於每天也如念「死」般的話則不行。一念及死,就立即想到「死的解決」。一憶念「南無阿彌陀佛」地給與解決了死之事,就自然地能讓人頂戴稱御念佛。這就是稱為「念死念佛」者。製作神戶灘名酒「白鶴」的主人曾說:「自己是非酒不聞、不見、不說、不思地繫念著」。不論誰都是同樣之事,日本第一的圍棋名人只有見聞覺知著圍棋事而生活。生活就是圍棋,圍棋就成為了生活。即使日本第一的劍道名人也那樣,即使詩人也好、政治家也好,都一成為日本第一、世界第一就皆是如此。貝多芬是據說彈鋼琴到手發燙而用水澆在彈鋼琴之事。任何事情如果不是專念專心的話則偉大的事業是不會成就的。希臘的彫刻家名為米開蘭基羅者是聽說每天晚上睡覺時,在枕邊放置「大理石」和「鑿子」而即使於半夜醒來也是在作彫刻。蓮如上人是引古語而御勸誡著自己他人。於古語曰:「至柔者水也,至堅者石也,水能穿石。心源若徹,則菩提覺道如何不成呢」。佛法只以耳聞著、以頭理解著的話則皆不行。稱為「全身皆是佛法」般地,直到佛法入身為止都必須聽聞到底。馬術的名人曾說:「鞍上無人  鞍下無馬」。這是說人馬合一的境界者。信心和名號的關係也是同樣。蓮如上人曰:「彌陀名  聞得事  若是有者則南無阿彌陀佛地  信憑喲之眾人」。因為「自己想信名號、想信阿彌陀佛如來」地思計所以是無法信呀。自己之心闇暗,也因為是「想讓暗變亮」,所以才無法明亮呀。若成為「更加變暗吧」「無論如何變暗了,也是不輸於彼之那般的本願力呀」「慈親御在  無事呀」(瑞劔)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90.html 死的解決(4)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90.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90.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90.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和讚和歎異鈔的吟味—唯念佛— 序      先公開了題目為『教行信證和歎異鈔的吟味』之拙著。『教行信證』是堂堂立教開宗、獨步乾坤的大著作。於彼處親鸞聖人御出現著,正確地將真佛弟子的標幟填於胸,代替釋尊作為末代的正師,而立於高台,亙遍無限的時間,對千億萬之群眾,將本願一乘絕對不二的真教御在獅子吼之姿就被想像。反之『歎異鈔』,不是威風凜凜、光顏巍巍的聖人,若言於何處呢者,則好像回歸自家,自在地坐著,而靜靜地,御在流情難思法海般的聖人就可窺見。那是真實地、輕鬆自在地、令人緬懷之姿。是唯獨以那樣的聖人,我等愚惡凡夫才能近在咫尺地拜見呀。若那樣的話,則欲窺無涯底的如來一乘大智願海,和淨土真宗雄渾自然的大法門者,應須拜讀『教行信證』,若欲速離生死者則品讀『歎異鈔』,而被徹底於誓願不思議之事就最符合理想。於此處不成為漏看呀是『和讚』。這是甚至可稱為「小教行信證」之無上寶典,而從一般性立場來看,我是在他方看不到如這般的好書呀。覺得即使一也是『和讚』二也是『和讚』。雖我也拜讀著七十餘年了,但如來的大悲心就於一字一字中,滲透出來了。不問僧俗,傾全精力於『和讚』,而若是一生涯吟味了的話,則覺得能接觸到如來選擇的願心,接受到大聖釋尊的慈訓,對於金剛心的樹立,是再無遺憾吧。因為『和讚』是聖人大信海詩意的發露,所以深深而且容易領會地,吟味而能忘卻人生的苦惱。於此處即使聖人的威容顯耀之姿也好,又即使披浴衣之姿也好,都是得以被接觸到吧。先前之拙著,雖是坐於『教行信證』而窺探『歎異鈔』呀,但是現在作為其姊妹篇,特別坐於『和讚』,而想要共同吟味的是『歎異鈔』之最難處,又亦是最易之大道的「唯念佛等等」之聖句。真正感受到即使汲亦汲不盡的無蓋大悲心和無礙的佛智,就收納著於此一句之事。本書以平易為主,而僅僅,不過吟味其之九牛一毛。仰希望者,比讀百千卷的書,更想要頂戴精讀『和讚』和『歎異鈔』。如我般,愚痴暗鈍之迷迷糊糊者,是唯透過恩師 桂利劔老師,和慈悲深之父母,而唯有於佛語之中,讓自己頂戴著安心呀。想或者哪一天呢,能夠奉報佛祖的大恩。述說一言而作為序。 一、第一要關 於『歎異鈔』第二章曰:「置於親鸞的話,則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所御救助去地,於蒙受良人之仰言(御命令、御言語)而信之外別無緣由也」。「唯念佛」就是要關呀。此關卡雖好像是一切眾生,無論什麼人,都能通過般了呀,但是通過此關卡的人很少。一想如何通過呢,就因為作思案工夫所以無法通過。若唯念佛而通過者,則暢快地能通過。「唯念佛」的關卡,若唯念佛而通過者則最好。無論如何一想要念佛而通過,就要使勁於念佛。要使勁的話,則自力的「我」就出來。如果「我」出來的話則不成佛法。於本願之大道雖有門,但其門很難通過。於至今通過其門的人,雖是成千上萬無量數了呀,但想以自己之力而開眼,想以自己之力運腳而通過地做者是皆落第了。本願是招喚,大道雖是「直來吧」地招喚著呀,但是素直地聞其聲之人很少。因為沒有聞之人,所以通過的人就沒有。以那樣的話則本願也好大道也好都御在哭泣。久遠劫來,窮纏於我,而雖然最親近的念佛,但因為是想信、想稱地外出者,所以於我愈加變成了疏遠者。偶爾,有聽聞到了其聲之人。聞事雖是聽聞到了呀,但認為「自己聽聞到了」「我聽聞到了」,而聽聞到了之事就變成自慢,變成自大。連此者都不會感動。不過住在鄉下難能可貴一文不知的老婆婆。其人,是即使「聞到了」也不說,即使「沒聞到」也不說。唯說著:「以不思議的御本願,給與呼喚了之事好難能可貴呀」。「聞到了嗎」「能聽到了嗎」地一旦再度反問,其老婆婆就說著:「連聞到了都不申說,連不能聽到都不申說。賜與呼喚了我一人呀之誠惶誠恐(非常感謝)的御存在」。是妙好人呀。但是,變成此妙好人,是非常困難喲。法然上人就仰言:「我,是唯念佛,而可被阿彌陀如來所救助。唯只是那樣。此外之事是皆不存知的呀,是皆不知道的呀」的話,則親鸞聖人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地,被歡喜了。今日的御同行,聽聞御說教,一作「唯念佛」的講法,就立即地,「那樣的話,我也想來念佛,而領受阿彌陀如來救助」地,早已,從自己方,想要符合往生的條件,想要相應於本願,想聞「呼喚聲」地出頭。明明「直來吧」的「呼喚聲」遍響著,卻今更想要聽聞地出頭呀也是很奇怪的事。「唯念佛」,是阿彌陀如來的賜與出現,而給與仰喚:「等著汝哦」了者,在此方的人,「那樣的話,想念佛而領受救助」地出頭的,是正如,認為「於往生到御淨土,都必得帶些什麼伴手禮地往生的原因,所以念佛的御伴手禮也帶去吧」,而提著親自手作的御念佛,作往生淨土的預備禮物。阿彌陀如來仰說:「討厭手工御念佛的湯圓呀,我不吃。」「一說是那樣呀,就連什麼伴手禮都不用帶去呀,是總有些情義上過意不去。如果給與帶點伴手禮的話,則於我也會心有所依賴,而輕鬆呀」等地,淨思之人而已。此故,御淨土是「易往而無人」。對阿彌陀如來建立情義之事有什麼呢?如果那麽想帶伴手禮去的話,則最好帶六波羅蜜行也、八正道行也、諸善萬行的牡丹餅(紅豆蔴薯)也、像是什麼啊的伴手禮物去吧。那樣的話阿彌陀如來,是會邊悲憫、邊賜與登上上品上生之御淨土的看台吧。說將那伴手禮於我這邊拿不出來之事,在久遠之昔已洞見,而在洞見了之後,給與「直來吧」地招喚著。連彼慈親的大悲般都不知地,所謂想帶手作的伴手禮去,將之稱為是不知御恩者。所謂「唯念佛」,因為「甚至連往生御淨土的伴手禮,都在如來方,是『萬善圓備嘉號 轉惡成德正智』地,確實地造就了,所以汝者,以空手,來往生吧,快點來吧,一定等著汝喲」地賜與仰喚的大悲御聲就是「唯念佛」之意義。其大悲親心之「真心徹到」地,到達了我心胸時,不思議地,從我之口,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地,御念佛就給與顯現。那就是「唯念佛」。連學者都是可憐者呀。一作學問就變成了學問味。一知道很多,就變成了知識味。一作分別,就變成了物知味。如果明白的話,就變成了聰明味。只要一對人在說教,就變成了說教味。變成了住持味。即使一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想作為說教的材料,就變成了材料屋味。無論如何在佛法上,如果變成了「味」的話就不行。不是說「味噌味之味噌者,非上等味噌」嗎?連那樣說的我,都變成了非常味噌味。是無知膚淺之事。是可耻之事呀。因此讓我,唯可極於接受如來御商店販賣之物了。說為凡夫的傢伙,是明明什麼都不能,卻向神呀,和佛獻上伴手禮物,交換之,像說是給與治病呀、或是讓我避厄呀、或賺大錢般地呀、或生意興隆般地呀、或讓我長壽呀、或無理的要求呀、或求願啊,在作祈願之陋習。完全,以「蝦」釣「鯛」(以小蝦釣大魚)地作著,一旦能那樣甜蜜地走過來,就雖然這邊是可以適合,但那樣甜蜜則不行。如果同樣是人類的話還能理解,但對於神佛的話,是拿不出太過於買賣性質之事呀。無論那樣做、這樣做,若是想要帶伴手禮去給如來呀的話,則帶久遠劫來所造與造了之惡業煩惱,當成極樂行的伴手禮吧。那麼是連阿彌陀如來,都會賜與御招喚之事吧。仰喚著:「其他的伴手禮,是務必免了」。「不過,認為即使是少許也想將善心、即使是少許也想將歡喜想、即使是少許也想將御淨土的思戀想、即使是少許也想將御念佛、又即使什麼都沒有也想將信心,作為伴手禮,就不必要吧」,「是說什麼呀。於《阿彌陀經》,不是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嗎?」稱為人的傢伙者,雖裝作善人臉,如果一剝皮的話,則肚子裡面,不論是誰,都是自私自利蟲,蠢蠢欲動著,雖說「即使少許也想將善心」等,但像在自己眼睛能看見般之善根的話,則那並非清淨之善根。是虛假之行、雜毒之善呀。相似於善,而其原樣是惡呀。就算如何地聽聞到了,都變成很歡喜者嗎?將歡喜之心,以煩惱壓制住,而讓人無法歡喜起來。「御淨土之思戀呀!」那是說什麼呢?連內心都沒有之事是絕不說了啊。雖然即使後生是御淨土地下定決心了,即使於一分鐘也想要著呀,但這裡是娑婆呀。於《歎異鈔》所仰言:「若倩思案者,將如踴於天、躍於地般地,應歡喜之事,由於不歡喜,而愈加賜與覺得往生是一定也。抑制應歡喜之心,而無法歡喜是煩惱之所為也」,又仰言著:「由久遠劫來至今讓我流轉苦惱之故里者難捨,尚未往生安養淨土者不被思戀之事,誠正愈加是煩惱興盛之所為,雖然覺得戀戀不捨,但娑婆緣盡,於無力作終之時,到彼土是應真明確也」。不是嗎?獲得了信之人,是心和口一致者呀。「心無論如何都無法安心起來。如果連安心都能來造作的話,則因此就可以:請賜與讓我安心吧」。這也是自私自利的要求呀。莫讓自己變成欲將如來的御慈悲,說為「安心 安心」。並非在說東道西了之處,能夠輕易地安心呀。讓自己比那者,更加能深入根性而聽聞吧。如來是甚至連我的安心都沒有御在要求。「本願力即使在被聞也好。如果連安心都在汝方來造作的話,因此一定讓汝往生御淨土喲」地,即使以唯一的一遍,阿彌陀如來都沒有仰說。於《大經》者,「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地被仰言,可仰說為若是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之,為不思議 不思議,不思議地徹到了我心胸的話,則歡喜者自然而然地出來。即使稱為「歡喜」,也是說於往生拔苦了之事呀。是將一旦後生地踏出看看,立於生死岸頭,而絲毫不安之心思都成無了的稱為歡喜呀。此之歡喜是「無樂的大樂」呀。像汝這般地,安心安心地,於不知不覺中想要安心,而是不得不「已經連安心都是必要」地被踏出吧。如來的本願,不是「注視自己的安心而來喲」。是「唯一定以本願力而救助汝啊」。因為是「唯一定以本願力而救助汝啊」之呼喚聲,所以法然上人仰言:「唯為了往生極樂者稱為南無阿彌陀佛故」呀。親鸞聖人亦仰言:「唯念佛」。「唯念佛」之妙味,是說「唯一定以如來的本願力而救助汝喲」之事。「唯念佛」的「唯」,不是在這邊,製造伴手禮之事呀。是唯本願力的「唯」。 二、無可求者宇治的萬福寺是禪宗黃檗派的御寺院。其元祖,是稱為中國黃檗禪師那般偉大的大德。於彼聖者所言的法語裡說:「不依佛求,不依法求,不依僧求。唯如是」而御禮拜著了。如果在禪的話則禮拜亦是「唯如是」的禮拜,方成真實的禮拜。並非說「佛如來請您、請您」的禮拜。沒有可求處的禮拜,這最好。若是又說阿諛奉承、又御追從、又討好的禮拜、又帶伴手禮去的禮拜者,則那正是買賣根性的禮拜。是交易根性的禮拜。即使於念佛也是那樣子,變成買賣念佛、交易念佛的話,則早已不是佛法了。真宗者歸命就是禮拜。一看到御正月的參拜神,就御參拜的人至少,如請求生意興隆般地,今年也能賜與很多福地,御祈求的拍手,只是無理要求的禮拜而已般地被看見,就認為這是唯一想要者吧。因此我是想要詠唱一首歌:即使祈求 無啓示 正是啓示吧因為祈求之心 無真實故黃檗禪師,無所可求、無所求、無所要求、無所交易,離我利我欲而被禮拜之事,是真正地仰見了之純一無雜的大行。是禮拜的獨立。連禪宗皆一沒來到此處就不是真實者。如果想以磨瓦而為鏡地作般之事的話則不行。連念佛都以那樣地,對如來,而可求之心、祈求之心、要求之心、和往生交換之心、帶伴手禮去之心、追從之心、奉承之心,以買賣根性之念佛的話,則並非真宗的念佛。禪宗之人,因為是不知道「唯念佛」之妙味者,所以雖然有將真宗念佛想成這個那個如下賤之教般的人,但親鸞聖人的念佛,是和黃檗禪師之「唯如是」同樣的念佛,是「唯念佛」的念佛。「唯念佛」的念佛,若從外形說者則是稱名。是稱念如來的御名之事。然而,此之念佛,是讚嘆無礙光如來,而相應於其無礙的佛智,相應於大慈悲,若是仰讚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的念佛者,則其原樣是南無阿彌陀佛。是如來的「顯現」。稱讚如來的念佛,是如來之「御姿」,是「御心」,又是「御身」。全然無我。是沒有所可求心、所祈求心、交易心的念佛。稱之為「唯念佛」。故「唯念佛」,是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本願力的獨立。此之「獨立」才是很難的呀。因為是「獨立」,所以我的往生才是很容易呀。是與慈親初對面,而呼喚了慈親之名呀,就是「唯念佛」。其聲音,完完全全,是慈親的大悲心。聲是聲,而其原樣是慈親的大悲心。我是奉「唯念佛」之勅命,而欲歌詠其意。 念佛之歌 佛法,是用耳聞,而用眼聞,而用身聞,而於身隨順佛法之事,是最上的,聞之法呀。若不是徹觀、念「無常」,於後生之事,驚恐,而於無法透徹之關卡,打通,將「解脫之耳」,豎起,而聞呀的話,則是模仿者呀。 生死之事是大啊,「好大之佛法」,南無阿彌陀,「無礙之佛智」的,獨立,仰之心,亦南無阿彌陀,佛智即行,真有趣呀。如來的御顏,若見著的話,則「莫擔心」地,聲就有,被聲之如來、或如來之聲、或大悲之聲,包圍著,而日夜地,膚淺無知呀,可恥呀。 「信者由願,生起故,念佛成佛,自然也」六字之願力,自然也。仰「自然」,亦非我。自然的願力,不無道理,無有道理的話,則被落。 生病、貧窮、世之折磨、無理,和懶惰、貪婪,不知我身,就是其之根本吧。 若持「道心」,而聞法者,則此世的福壽,亦無邊際地,衣食自然,跟著來。依佛法力的,不思議,而因果業報,原樣地,進入自然的淨土之事者,佛智、大悲、本願力、南無阿彌陀佛之不思議也。 「自然」「自然」,若經常說、計度、講的話,則被逃離。「言語」「說明」皆虛假不行,即使保持沈默,亦不行,於這裡,作事,是無啊。逃不了之願力「攝取不捨」、「若不生者」的,呼喚聲,「南無地歸命」,是呼喚聲。「南無」之二字,成就著了呀,亦不知,迷迷糊糊地,還在,計度呀、和探求 支持 之人 哀哉,是探尋信心的 闇夜之盲人吧。 於「願力無窮」,著眼,而不思議地,於我,滲透,不知不覺地,出來的,御念佛。皆散亂放逸,不論何時見,皆願力無窮,不論何時見。「哎呀,非常感謝呀,誠惶誠恐呀」,想也好、說也好,皆疏忽也。 請信「三寶」(佛、法、僧)、信業、信三世因果喲,久遠之闇暗被「無礙光」,終於,打敗,而放晴了,晴了之姿者,南無阿彌陀。我之往生者南無阿彌陀,獨自,呼喚,佛法亦成,「連身,皆有餘而」盡十方,平等地,普遍地,弘化了。如來和我之,親密者,如火之附著於炭也,分離分開者,虛假無用呀。不炫耀之 以佛法,而「常行大悲」,就是佛法呀,如來的御工作,是佛法呀,如來的御工作,南無阿彌陀。 招喚,而救助之 本願力,哎呀誠惶誠恐呀 「我亦又在彼攝取中。」聞佛法,而若著於身者,則離身,而月一輪。於佛智不思議,連雲、霧皆晴,而今宵者,夜清涼,        直到火車來現者,當前,死了,直到今臨終之際,亦被是 「驚慌失措者」,無論如何地,聽聞皆「不行了」。凡夫的本性是洋蔥,即使剝了再剝,皆只是皮而已,我雖亦,佛法九十年,掙扎看看了,但是不行了。粗心大意來,聽聞之人,變成什麼,「天狗」、或不安呢,是真似人猿呀。不想要遇見能聲稱 為「驚惶失措者」的「佛弟子」。於死了,決定了的 此之我者,只有死了之事是無誤,思、行、善事皆不能的,此之身,亦只有死了,是不管願不願意,皆到來。 死了之問題,如果能解決了的話,則是「正直」「勤勉」「親切」地,以「學」、「德」、「信」,而做吧。此之心得 無之故,佛法逐漸,可衰微。 如來,是慈親「看著」「護著」「等著」喲。露之命,終了的話,則是「法性常樂」之御淨土呀。佛智的不思議者,不思議也,願力自然者,不思議也。請「以無義為義」地,信知喲,「唯念佛」的,唯之味,哎呀,真有趣呀、真有趣呀。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三、一念一無上一對神明即使連御百度詣(參拜一百次)都做,而集中精神祈願,就好像是什麼呢神明,會給與聽到了願的內容般地,「消息」多少於心是能夠作感應呀。然而實際上,是如何呢不知道。如何呢不知道之處,就稍稍不安了也是沒有辦法。為了病,花錢,接受作祈禱而情形也是同樣。那就花大錢,熱心地接受祈禱,好像到了不幸病人死了般地做。一那樣做,就至今都把神明當作生命的支柱,而相信著了者,就突然變為「詛咒」的心。「甚至明明那般地御祈願了,卻所謂不給與聽聞,唉,神也好佛也好都還有嗎」地,昨天的信心,早已變作為今日的「詛咒」。哎呀,人的心,是這樣之物吧。念佛的人,也一以「請求、請求」地,向佛作御請願的心情而御念佛,就覺得好像稍微會有「消息」般。然而,那樣的思計是如天上的浮雲,交雜不安,交雜疑惑,經常陷入絕望,又恢復心情,而以說「阿彌陀如來,不管怎樣,都請多多拜託了」之心而繼續御念佛的人也有。不,這樣的人很多。那樣的話「唯念佛」的滋味是不知道。「唯念佛」的念佛,即使百遍了也好、十遍了也好、一聲的念佛也好,都是不變。他力的念佛,是「一念一無上,十念十無上,百念百無上,千念千無上」(選擇集)(法然上人)。因為不是以我之「計度」而稱念的念佛,所以是即使一聲也滿分,即使百聲也滿分。自力的念佛,於這個樣子是不行。自力念佛,一般是認為十聲比一聲念佛方面的功德大、利益多的。雖然如此,他力的念佛者,念佛著之原樣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因為念佛著之原樣就是信心,所以是「一念一無上,十念十無上,百念百無上,千念千無上」。往生是依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呀。御開山祖師,就「乃至十念」之稱名,而申說:「顯開選擇易行之至極」,善導大師申說:「乃至十聲、一聲、聞等」。一承蒙被聽到那樣的情況,就認為原來如此。但是覺得好像沒有「消息」般。因為阿彌陀如來不給與御回應,因為阿彌陀如來於眼無法看見,所以無論如何,都再也覺得無法安心。凡夫,是一不以眼見、或聽到回應、或無論稍微什麼呢也想要從自己方勤行、努力而行就無法滿足之自力根性的持主。從久遠以前,因為已經到了附著出自力心爪習慣的程度,實在是麻煩的傢伙。往生,是依南無阿彌陀佛之不可思議功德的放射能、和給與到了將惡業煩惱同化為如來之善心者的同化作用,而讓我等容容易易地頂戴往生呀。稱以眼看見為「眼見」,稱以耳聞而起信呀為「聞見」。凡夫,是被煩惱所障眼,而無法看見攝取的光明。此故,在讓凡夫能夠承受如來的大悲心者,無論如何都必須依「聞見」。因此,雖然不論念佛、憶念、信心、南無阿彌陀佛、佛智、和大悲心,何者都皆是往生淨土的「因」,但是若說我們之被如來所救度去的正確路徑者,則從耳名號給與進入,而被其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所俘虜,自然而然顯現於口而成為報謝的稱名念佛。這就是最正確的順序。可是,即使於聾啞之人,也有得大信心的人。那就是不思議的願力。信心的內容是名號,是如來的大慈悲心,是本願力。念佛的中心是信心。無信心的念佛不是真宗的念佛。於『歎異鈔』有「唯念佛可被彌陀所救助去」的「唯念佛」,是自力心絲毫都不應有,純一無雜的念佛,是「本願圓頓一乘」的念佛。此故所謂「唯念佛」,是唯獨乘於本願海之流了之姿。於此外者無凡夫獲救助之道。一換言「唯念佛」,就像說是「唯乘於本願海之流」呀、或說是「乘本願力」啊的意思。這就是真宗念佛的眼目。那麼,所謂「乘本願力」,一說是什麼一回事呢,就是被如來的大悲心和無礙的佛智,所押、所牽引而容容易易地頂戴被往生到御淨土之事。這就是「唯念佛」的滋味。如來是和我共苦樂。甚至也共正覺。若如此頂戴者,則往生是易中之易。一有「疑惑」呀、和「計度」,「唯念佛」就也變成困難,錯失往生。被偉大 者之力 所牽引去 我之腳步 不可靠呀(九条武子)在去來 之中被忘 己哉(瑞劔) 四、與死對戰 「語中無語」呀!說因為有「唯念佛」故,所以連本願的由來也都沒有聞開,唯於口稱念佛而已的話,則彼人的往生終究是會如何呢?有人,唯念佛而直接感得如來的大悲心,可喜可賀地往生之人雖也是有吧,但是又有人,使力於念佛,將念佛當作積己之善根,無法得遂真實報土的往生之人也有吧。又說「因為有請念佛喲故」,所以一念佛就從自己方追隨如來的本願,而陷入自力心之人也有吧。又,因為什麼事呢都不知道呀也是有吧。一聽聞作「唯念佛」,就想稱念佛而往生,而運起自力心的人,是以唯只有讀到表面的文字,而不得頂戴到本願意之人。所謂「語中無語」,是告誡那樣的人之言語。思念佛為正定業,也是凡夫自力的企圖。御聖教的文字,於信了本願力之人,亦字字皆悉,是被看作法身、般若、解脫的光明,又亦被看作親鸞聖人的法身,又亦被奉拜為如來吧。在此等場合,彼人是讀了文字,而離著文字。雖離著,但頂戴著文字。使御聖教的文字活起來者是信心。殺死之者是疑心自力。是應唯獨以恭敬心而頂戴。縱使一句的法門,亦於此以外無自己獲救助之道地若思者,則以能在地獄相逢了佛之想而深深地品味,淳厚尊貴之事。法霖師於『日溪學則』申說:「被離者即也,即者被離也」。這就是圓解證入(真實之信心)之人。雖說在禪的話是「不立文字」,但偉大的禪師,是決不會嫌棄佛經。白隱禪師是云為拜讀了『法華經』而開悟了。即使在今日禪者都是特別尊敬『法華經』呀、『金剛經』呀、『楞嚴經』呀、『般若心經』呀、和『觀音經』等呀。又也都有許多的禪書語錄、公案。成就了之禪僧是決不會輕忽佛經。曾經在跟隨著了天龍寺之管長 峨山和尚十五年時間以但馬第一碩學而稱為福山東山禪師那裡。某日,我在但馬養父郡大藏谷的禪室訪問禪師時,禪師向我申說:「近來以託佛福,而無論拜讀了怎樣的佛經,都成了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地肯首般」,在「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有了三個小時愉快的法談。佛法,是於尊敬佛經呀、和祖師聖人的聖教之處信心生起。擱置佛語沒有信心的確立。又將一句的法門徹底性地,沒有幾十回、幾百回地頂戴,朝夕,不離念頭,於幾十年地憶念彼之處不能出大信心之曉。若是在『歎異鈔』者,則是「被彌陀的誓願不思議救助去而往生者遂也」「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所救助去」「念佛者為了行者(是)非行非善也」「念佛者是無礙之一道也」「於念佛者以無義為義,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故」等之句。這裏面,無論那一句,直到從心底被低頭為止聽聞、學習、研究、思惟之事都是很重要。若是完成了的話,則以原木(原樣)的阿彌陀如來不僅御在於面前而已而且迴入心之底,將我所有的思計都給與變成了無益般。那也是應和自身的往生對看而深深品味。以不念死、令思自身的往生而拜讀御聖教、所講釋了御聖教,而那只是表面,即使任何用處也沒有。於某種意義,是玩弄御聖教的人。反之,與死對戰,而頂戴御聖教之人,理解透徹者就有。有云為「百遍頂戴『末代無智』和『聖人一流』之御文看看喲,那樣的話則信心就被獲得」之妙好人。今時者,無論那個宗派的人,僧俗皆共同,與「死」在對戰之人就很少被看到。是可悲之事。 五、唯念佛 讓我獨自翻譯了『歎異鈔』的池山榮吉老師是被信仰非常淳厚的母親所養育。老師還年輕時,某日母親是向池山老師宣說了:「如果你無論如何都無法被得信心的話,那麼,即使那樣說呀,我會先往生到御淨土,以還相回向,而再出生於此世,我會比任何人都先給與濟度你」之事。因為是被這樣的好母親所養育者,池山老師從年輕時就熱心地追求信仰。但他力的純粹信仰,是非常困難者,老師是非常御苦勞。雖然那樣但是無論如何都無法頂戴信心。某日,忽然在『歎異鈔』,被著眼了於云為「唯念佛而可被彌陀御救助去」之句。從此之後者,一味地,唯念佛,而無倦怠。於是,因為「唯念佛」的個中滋味,是不可思議的本願力,是不可思議功德的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不知何時呢,不思議地住於大信心,於往生之一階段的話則被成了今一定之想。此全是如來大悲的本願力之所使然。聖人於『和讚』將第二十願之意,仰言為「定散自力稱名者 歸於果遂之誓願(二十願)方雖不教亦自然 轉入真如之門也(十八願)」 。池山老師之唯念佛,而被轉入云為第十八願的「本願力一個」「南無阿彌陀佛一個」之殊勝的、純粹他力的信仰了呀,也是法德自然之妙益。聖人之由聖道門入十九願、由十九願入二十願、由二十願入第十八願地被轉入了的,這也全是法德自然之妙益。是可仰可信。『歎異鈔』的「唯念佛」之意並非原本所勸化定散自力的稱名者。是申說念佛往生的極致呀,而唯是信誓願不思議,肚飽漲(大滿足)於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力,是述說被信順於法然上人的御法語了之聖人的大信海者。 六、精進稱名念佛之人 於滋賀縣住著某位和尚。是非常正派、認真的御僧人。彼人,雖然長期地追求第十八願純粹他力的信心,但是無論如何像說是「佛智即行」呀、或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一法身的獨立」呀、或是「本願力一個」啊,又或像是法然上人的御詠歌所說般地,「聞得的話 則成竪立於原野的竹竿呀 以影不遮障 是稱為他力啊」之白木的念佛、不混雜自力的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其原樣的念佛之意,即是云為誓願不思議的大悲心,無法殊勝的頂戴。因此,彼和尚是「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頂戴第十八願的信心。故無法往生到真實報土。不過自己在化土往生是沒問題。因為若念佛者則往生無誤故,等等」地說,而真奇怪地御自身也每天精進御念佛,又連御門徒之人等,都「請你們也念佛喲」地御勸化著其之事。因為原本是人之謠傳,所以被那樣傳言之和尚自身,是何時呢,被住於「雖不教亦自然轉入真如門」之事吧,但是光一以謠傳而判斷,就連是否教化的一個方便呢雖然都不知道,但是無論如何和親鸞聖人的化風相違背。終究是不可能將「唯念佛」的真實御意傳達於人吧。 七、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力 在吳市一樂莊住了一位稱為尼個崎三之介先生約八十歲難能可貴的老人。彼人,曾經有一天,正在走路。于是乎從對面遇到一位女人於背負著草籃而來呀。老人對那女人以恭敬的心情,而稍施一禮。在老人的心中,是充滿如來的大悲心,於口也邊御念佛著。在旁邊看到了那之姿的,就是吳市第一的大老闆。老闆看到老人之姿而有了大大感動之處。回到家,對妻子說:「去到那老人的住處而來問。僅僅去問一句。俺是怎樣做的話好的呢,去問」妻子快速地走到老人的住處,而講了那心裏話。老人邊說:「請對你的主人這樣傳達:『請像這樣稱念佛我就拜託了』」,邊從双眼,流下了慈愛的眼淚。老闆的妻子回到家,對當家將其旨,原樣地講了。于是乎老闆說了:「再去一遍到老人的住處而來問。稱念佛的話,有多少利益呢?去問那個」。妻子折返去到老人的住處,告知了那原由。老人聽到那話而說:「請向你的主人這樣說:『一稱念佛,就每稱一遍消八十億劫的重罪』,請這樣子說」而回覆妻子。妻子回到家,原樣地對主人講。于是乎,老闆說:「哈,是那樣嗎?是那樣說了嗎」,而以抱著雙臂,暫時陷入了思考。老闆反省過去的罪業,而有了堅決下定決心之處。老闆,從那時起,睡也好起也好,都於口稱名念佛不絕不休。彼之念佛是終生持續了。不論日中,即使在夜眠之時,也和日間的念佛同樣,是照樣「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地稱念佛。就這樣而在吳市成為第一的佛法外護者,幾年呢之後,可喜可賀地被遂往生的素懷了。此之外,妻子開始去到老人的住處而後,還沒有幾天左右,某日妻子看到當家的念佛不休的樣子,而覺得「雖然那樣地在御稱念佛,但是信心的程度是如何呢」,向當家說了:「一次去邀請那老人來吧。然後如果確實地御問到信心之事則如何呢」之處,當家嚴肅地說曰:「無論怎麼偉大的說教,勝過南無阿彌陀佛的說教在哪裡呢」,而拒絕了妻子的勸言。稱為老闆之人(松田甚左衞門),原本,是意志非常堅強、倔強的人,甚至進入佛法前,即使在妻子,連一次笑臉都沒有看過,沒有掉過一滴眼淚。雖是那樣的人,但變成念佛之出於口般而後者,態度乍變,而成為柔和、親切的人,為了佛法毫不吝嗇奉獻私財,總是「笑咪咪」地,被成為了世人敬愛的人。真是所謂宿緣深厚的人,不,是不思議之至。尼個崎氏是真正難能可貴的人了。我前年,由尼個崎氏直接承受此故事,而不得不讚嘆本願力的強烈感、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了。然而,那之時浮出了之法語,是『教行信證』「信卷」的「佛力難思 古今未有」之聖句。在南無阿彌陀佛若無這般的不思議力者,無論如何無論如何,如我般朝夕唯被罪業纏住了的膚淺無知者都不應會獲救助。這全都是大悲誓願力之所使然。 八、於一念滅八十億劫的罪 於吳市老闆的話中,尼個崎氏所稱說:「念佛於每一聲消八十億劫的重罪」之事,決並非「虛言」。(『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之文)那個場合,尼個崎氏恐怕覺得那樣地說呀就是最好的吧。又實際上也認為是最好。雖然如此,今日我等,隨順『歎異鈔』之教,而在其他場合,能夠直接傳達是『大無量壽經』真髓的第十八願之旨趣的事就是契合祖師聖人的御意。即覺得,親切地敍述「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了),至心(令使)回向。願生彼國(則),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了)」之意是最好。又將左首『和讚』之意,無誤地傳達之事就是最好吧。謂,「若不生者之誓故 信樂真實時節至  一念慶喜之人者 往生必定決定了   至心信樂欲生地 勸喚十方諸有乎顯不思議之誓願 作為真實報土因無明長夜之燈炬 智眼雖昏勿悲嘆生死大海之船筏 罪障雖重莫哀傷願力無窮御在故 罪業深重亦不重佛智無邊御在故 散亂放逸亦不捨天親論主是一心 歸命無礙光如來若乘上本願力者 到達報土如是述盡十方之無礙光 邊照破無明之闇邊將一念歡喜人 必定令至滅度也煩惱具足地信知 因為乘於本願力即時穢身使捨盡 令證法性之常樂」 將此等『和讚』之意傳述於有緣的人們之事,就是契合於聖人的御意。『歎異鈔』的「唯念佛」之妙味,若也頂戴為此等『和讚』之意的話則不會有誤。「唯念佛」之真意,是無外於「被誓願不思議所救助」之事。於『歎異鈔』(第十四章),述說因為於一念被除八十億劫之罪,所以認為無論如何都要為了消罪而念佛吧而念佛呀,不是真宗的本義之旨,如左文所在仰言:「言可信為於一念滅八十億劫之重罪之事。此條者,可說為十惡、五逆的罪人,日常不稱念佛,命終時始依善知識之教,而若稱一念者則滅八十億劫的重罪,若稱十念者則滅十八十億劫的重罪而往生。此者為了不知道十惡、五逆之輕重,可說為一念、十念就成滅罪的利益。尚未及於我等之所信。其故,被彌陀的光明所照育之正當中故,若一念發起時蒙賜了金剛的信心者,則既已蒙賜使攝取住於定聚之位,而若命終者則轉諸煩惱惡障而賜使悟無生忍也。若無此悲願的御在者,則斯等膚淺無知之罪人,如何可解脫生死地思,而一生中所稱的念佛,皆悉應思為報謝如來大悲之恩德也。每於欲稱念佛,想要滅罪地信了,是已成想要我自己消罪而往生地努力吧。若那樣者,則一生中思考和思考之事,皆因為無不在生死之絆覊故,直到命盡為止皆念佛不退轉而可往生。但若是只要還有業報身,則無論遇到什麼不思議的事,又病惱痛苦至少無法使住於正念而終了,稱念佛之事很困難。其間的罪業是如何可消滅呢?若罪消則往生不可契合嗎?若奉憑攝取不捨之願者,則無論有任何不思議而犯罪業,即使不稱念佛而終,亦可速遂往生。又即使想念佛之稱念,亦隨順於今現在開悟了之期靠近,亦愈加信憑彌陀,方是奉報御恩吧。欲滅罪地思,是陷入自力心,是祈求臨終正念之人的本意故,則是無他力的信心也」。依此而能明白。信「攝取不捨之願」之事就是肝要。此信心,就是不外「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所救助去地信」之事。即是信南無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之事。此信心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亦稱之為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用(獨働),亦稱為獨立呀。信之法亦南無阿彌陀佛,信之機亦南無阿彌陀佛,稱之為機法一體。唯是,只是乘於本願海之波。即只是被本願力所押、所引而往生。是不可思議中的不可思議。將之,是稱為「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所救助去」呀。在『歎異鈔』第十四章被注意到之點者:(一) 將想依稱名念佛而消滅自己之罪的信心,不是純粹他力的信心之旨,申說著為「尚未及於我等之所信」。(二) 有「若一念發起之時,蒙賜金剛信心了,既已正定聚之位,賜與令使攝取住」,是在述說「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的純粹他力之信心。(三) 有「一生中所稱之念佛,是皆悉,應思為報謝如來大悲之恩德也」,是在顯「信心正因,稱名報恩」的正確真實義。在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話,雖是「念佛」之事就好像是往生的條件般地可見呀,但是御顯其「稱名正定業」的真意者就是淨土真宗,是「信心正因,稱名報恩」。(四) 有「在無法住於正念,而終了稱念佛之事很困難」者,稱名是稱為「緣缺不生之法」,像說若是極短命的人呀、或是急死呀、狂亂呀、變成啞巴的話則無法稱念佛。故是御開示了信如來本願力之信心就是往生的正因之法語。(五) 述說於往生者,念佛不是絕對性的條件之事,而在仰言:「若奉憑攝取不捨之願者,則有什麼不思議而犯罪業,即使不稱念佛而終,亦速可往生」。所謂「攝取不捨之願」,是第十八願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意。於『和讚』曰:「若不生者之誓故 信樂真實時節至一念慶喜之人者 往生必定決定了」。所謂「攝取不捨」,是『觀經』的之意,而將之於『御文』,釋著為「依憑(信)彌陀之眾生者,被攝取光明所攝取而不捨」。一這樣地來拜見,就和第二章的所謂「唯念佛」,是「唯信」、「唯以本願力一個」、「唯依信心其原樣之念佛」是同樣意思是如何呢就明白呀。 九、得智慧的念佛之事者 「唯念佛」地親鸞聖人之所仰言的,不是凡夫自力的念佛。是他力回向的念佛。因此方是稱為了「唯念佛」呀。就「信」或者「行」,而顯他力回向之時者,云為「大信」,又仰稱著為「大行」。此「大」字的意思,被窺為是今之「唯念佛」的「唯」字之意思。他力回向的念佛,是稱念著之原樣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於「總序」,有如「圓融至德嘉號,轉惡成德正智」般地,其原樣是佛智。是無礙的佛智。是契合於大悲心之如來的無限智慧。故念佛是「智慧的念佛」。於『歎異鈔』有「唯念佛」之念佛,即是如來回向的智慧念佛。因此「唯念佛」之意,是成為「由如來頂戴智慧的念佛」,或成為「讓我頂戴得到被稱念智慧的念佛之身」的意思。於『和讚』曰:「得智慧的念佛者 法藏願力使為也入於信心之念佛 方成報謝佛恩身」。是應吟味。即使在佛智也好、在大悲也好、在本願力也好、在南無阿彌陀佛也好,如果皆如禪之小僧們,向著公案而陷入思考著般地,轉向,而在想怎麼做而信呢地思考著般之事的話,則變成了如枯木寒巖之物。如來背地裏反而賜與運作。南無阿彌陀佛,不是我抓住的,而是我被抓住呀。是將被如來抓到了呀,說為得到智慧的念佛的。信心不是我得到了的,而是如來給與誕生於我的貪瞋煩惱中呀。十、置於親鸞的話於第二章,有「置於親鸞的話,則唯念佛而」。接在此御法語之前的法語,有「各自越過十餘個國境,不顧身命,而給與使來尋問之御心志,徧為欲聞問往生極樂之道也。然而,於除了念佛之外亦是欲知往生之道、又和法文等地,於心御在惡思考著吧者,大錯特錯也。若那樣者,連南都北嶺,殊勝之學者們,是都多還御在故,即使彼之人們,亦可奉遇,而善加被聞往生之要也」。因此那當時的情形就能明白。此之時,親鸞聖人,沒有如學者和講釋師般地,御回答。唯稱說:「置於親鸞的話 云云」。即是信順御師父 法然上人(良人,善知識),而全無我的「計度」之態度。無疑地,唯無思慮地,乘彼願力之道,而無凡夫自力「計度」的信心,是純粹他力的信心。又此是本願力。於『和讚』曰:「信者由願生起故 念佛成佛自然也 自然者即報土也 證大涅槃不用疑」。自然的念佛、願力的念佛、信心的念佛者,是「唯念佛」。3/4十一、本願力自然的念佛於「自然法爾章」曰:「『自』者,言為自然而然地,非行者的計度,云為所使然之言語也。言『然』者,說為所使然之言語,非行者的計度,是如來的誓願故。言『法爾』者,為如來的御誓願故,稱所使然為『法爾』。此「法爾」者,為御誓願了故,全無持行者的計度,此故,於他力者以無義為義地應知也。言『自然』者,說為原本所使然的言語也。雖是彌陀佛的御誓願,但原本非行者的計度,而是依南無阿彌陀佛地(と)賜令信憑,欲來迎地(と)賜使運作,而以無論行者的思善呢和思惡呢皆不想稱為『自然』啊地聽聞著。誓願之樣(願望,企圖)者欲使成無上佛地蒙賜誓也。」「此者是佛智的不思議也。善惡文字不知人 皆為真實之心了善惡之字物知顏 大空言之容貌也。是非不知 邪正亦不辨 此之身也小慈小悲雖亦無 然好名利為人師」。又,親鸞聖人曰:「故法然上人使作言:『淨土宗之人是成愚者而往生』,確實使傳承之後,御覽物(一文)亦不知膚淺的人們之往生了的話,則即使可往生必定,亦以賜使被哈(笑)被往生歟。就文而論,若是以賢善之人的往生,(我等凡愚)往生者如何不會有呢地,確實地師承歟。至今為止,被相憶念也」。聖人御自身的慚愧就是「善惡文字」以下的御法語。真宗是願力自然的信心。是願力自然的念佛。又是願力自然的往生。於「唯念佛」者,在顯本願力自然。所謂「本願力」,是「南無阿彌陀佛地賜令信憑(使信)而欲來迎地(如來)賜使運作」之事。這就是淨土真宗的眼目。於『御文章』,蓮如上人曰:「彌陀之名 聞得之事 若是有 則南無阿彌陀佛地 信憑吧大家」。「南無阿彌陀佛と(地)賜令信憑」的「と」(地)字,和「南無阿彌陀佛と(地)信憑吧大家」的「と」字,無論何者皆是相同的意思。「と」之一字持有著的意義是廣大無邊,是佛法的心髓、他力真宗的極意、安心決定的樞要。若解釋則雖是好樣者,但解釋呀說明,是如水平淡無味。連溫暖的、無限的、活生生的滋味者,皆為於反覆拜讀御聖教,信者自然而然地念佛歡喜之姿,不斷接續著,不是「と」的話則不成,以「を」的話就不行之事,是深切地被感受吧。「と」之一字的妙味就是「唯念佛」的滋味。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724.html 和讚與歎異鈔的吟味(1)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724.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724.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724.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十二、不回向的念佛 佛教的原理是「不二」。是「無礙」。此之實踐是「禪」和「念佛」。禪者坐禪。是為了什麼修坐禪的吧。若從外部看則認為為了「開悟」而修坐襌。然而若進入內部而看的話,則並非那樣。為了開「悟」而想修坐禪的並不是上上禪。坐禪者,不圖作佛。若是那樣的話則是為了什麼而坐禪的呢?道元襌師亦如是說:「像說是想開「悟」呀、或說是持有想成佛的想法而修坐禪呀,並不是真正的坐禪。唯坐,兀兀而坐(獨自端坐)。那就是「坐禪」,是「行佛」」呀。即行就是佛,佛就是行。不圖作佛,而唯坐。無我欲。沒有由我欲出來目的之行,此行就是說為「行而不行,不行而行」之行。總之坐禪是行無心、行不二、於證上行一如呀。念佛也有相似於坐禪之處。不是行自己之行的。是行如來的行呀。又即使在自己想要念佛而稱念佛,也全是,皆是如來大悲的回向,是依本願力而給與顯現於我的口了呀。稱之,為「如體而行者,行而不行也」。親鸞聖人的「唯念佛」之念佛,不是自力的念佛,是如來回向的大行。此故是「唯念佛」。此念佛者,即使想稱念佛而滅罪也好,即使想多稱念,依其功,而往生到淨土也好,又即使是自己在稱念呀也好,又像說是念佛是自己之行呀、或說是善啊的想法皆無。是離了自力之目的的念佛故是「唯念佛」。誠是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本願。念佛是如來本願的顯現地同時,我等憶念本願地,不思議地又成為念佛而給與顯現於我之口。真實地憶念是念佛。將之於第一章,有「被彌陀的誓願不思議救助去而往生者遂也地信,而想到要稱念佛之心生起時,即賜使蒙受攝取不捨的利益也」。聖人在仰言:「真實信心必具名號」(信卷),就是念佛之給與出來呀的不思議。稱之為信海流出的稱名。這又是所讚嘆名號的大行。是「憶念之心常不斷,報謝佛恩之念有」之報謝的念佛。於『歎異鈔』第五章曰:「親鸞,即便為了孝養父母,亦連一遍地稱念佛了之事皆尚未稱念。其故者,一切之有情皆是生生世世的父母兄弟故也,不論何者不論何者全部皆於此下一生成佛而可加以救助也,若是依我的力量而勵行之善者,則方可廻向念佛而亦救助父母吧。唯令捨自力,而急得開悟的話,則六道、四生之中,即使沈淪於任何業苦,亦皆以神通方便,而可首先救度有緣等等」。於佛也好、於父母也好,將念佛認為自己之物、認為自己之善而想要廻向之心者於聖人是皆無了。不是凡夫自力的廻向。是由如來的廻向故,言為不廻向。「唯念佛」的念佛,是不廻向的念佛。是不廻向的念佛故,是其之原樣的南無阿彌陀佛。其功德,是依本願力,而充滿於十方呀。於『和讚』曰:「彌陀廻向御名故 功德充滿於十方」。不廻向之事者於『選擇集』,並且「行卷」中被明示著。不廻向的念佛是純粹他力的念佛。這就是「唯念佛」。但是於『高僧和讚』終末,有「解南無阿彌陀佛 眾善之如海水也得彼清淨之善身 平等廻向於眾生」。於高田派所傳著聖人的御親筆,是成為了「若稱南無阿彌陀佛 眾善之如海水也得彼清淨善於身 平等廻向於眾生」。所謂「解」,是「說顯」之意,即,南無阿彌陀佛透過我之口,而給與顯現了御自身之意。其之時被包含著於南無阿彌陀佛中的眾善者如海水般地,彼清淨之善就給與滿入我的身心。又若稱念佛的話,所稱的也不是我之力,是南無阿彌陀佛的獨働,因此彼念佛的功德給與充滿我之身呀。稱之為「平等廻向於眾生」。文字,好像是我廻向給眾生般地,雖取「約末廻向」(從眾生施與其他眾生)之形,但原本是由如來方廻向了者。約末廻向之相是顯示在於「十二禮」。就廻向的話則雖詳細出示於『華嚴經』的「十廻向品」,並於『安樂集』,但今是略舉。淨土真宗是如來廻向的宗教。於「教卷」曰:「謹按淨土真宗,有二種廻向。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就往相廻向有真實教行信證」。然而於何時之間呢?是於不知不覺中,忘記如來的廻向,而從自己方,嫌棄了如來,變成想於往生御淨土製作伴手禮而往生地做之心情者。念佛若只是稍微出於口般者,直接地,將念佛當作自己之行,而一成歡喜、偶爾高興,就早已依靠其歡喜之心,而變成了自己之偉大地取信心的心境。即信成為自心建立之信,念佛成為自己之行,認為是自己勵行之善。從而是失去往生的大益呀。如來廻向的信心,是信而忘記信,信而歸於本願,歸而仰仗本願。念佛又終日念佛,而忘記念佛,常遊名號海。是將此境界,仰說為「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救助去地,蒙良人(法然上人)之仰言而信外,別無原由也」呀。於『和讚』曰:「依南無阿彌陀佛廻向 恩德廣大不思議於往相廻向利益 使廻入還相廻向」。又曰:「所謂往相廻向者 彌陀方便時節至悲願信行使得故 生死即是涅槃也」「所謂還相廻向者 使得利他教化(濟度眾生)果 即時廻入於諸有(迷的世界) 遵修普賢之德也」。所謂「悲願之信行」,是今之「唯念佛」的滋味。「唯念佛」是信心其之原樣的念佛,念佛其之原樣的信心,念佛著之原樣就是南無阿彌陀佛。言本願者,是宣告「南無阿彌陀佛地被信憑而獲救助」之如來的大悲心,是無礙的佛智。又是「呼喚聲」。即便信心,亦無外於南無阿彌陀佛。是於「呼喚聲」中頂戴被住於往生一定想呀。因此於「總序」,是仰言為「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於「行卷」仰言了為「歸命者本願招喚之勅命也」呀。即所謂「歸命」,是奉順如來的勅命之事。此心,即是「本願的招喚聲」。「歸命」之心,是「依憑」、「依靠」想。即,是於本願之勅命、本願之招喚聲、南無阿彌陀佛中腹飽漲(大滿足),而可靠想之心。此信心,非凡夫之迷心,是唯是南無阿彌陀佛。是斯等不思議之本願故,於『御文章』,是仰說為「令捨諸雜行,而一心歸命彌陀故,作為不可思議之願力,而由佛方賜令往生治定」呀。所謂「不可思議之願力」,是不可思議的大慈悲力、不可思議的大智慧力,又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是將「作為不可思議之願力,而由佛方賜令往生治定」此之意,仰說為「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救助去」了呀。是願力之賜使念佛呀。 十三、念佛者是無礙之一道也 「唯念佛」之意,是聖人徧仰難思的佛力,御在讚嘆南無阿彌陀佛之姿。即是聖人的大信海之姿。聞信名號,而給與信心歡喜之處,即是「唯念佛」。南無阿彌陀佛是無礙的佛智故,信佛智不思議,而唯念佛之人,是又是「無礙之一道」。所謂「無礙之一道」,是所賜與「生死即涅槃」之大利的無礙佛智。被無礙佛智所催促而「唯念佛」的人,是人地同時,是其原樣的無礙佛智。無礙佛智之透過人,而在運作之姿,就是「唯念佛」「念佛者」。故是「念佛者是無礙之一道也」地被仰言了呀。於彼處自力之心罄盡,而被嚐唯念佛之「唯」的妙味。又「念佛者」是在行步「無礙之一道」的人。是無礙一道之讓此人在行步呀。如果只在主張為「念佛者」和「一道」不是同一的話,則念佛者和無礙之一道,就始終變成分離而無趣味。於淨土真宗的話,則是無礙一道之南無阿彌陀佛,即是無礙的佛智。稱之為「佛智即行」。因此是一道之南無阿彌陀佛者,是「本願一乘絕對不二之教」。是又是本願一乘海。一乘海之德(名號之德),是翻轉我等久遠劫來之無明海,而賜成和名號同一味的功德大寶海水呀。故於『和讚』曰:「於大願海之中者 煩惱全皆方令無若乘弘誓之願船 則是任憑大悲風」地宣告,又「名號不思議海水 逆謗屍骸皆不留眾惡萬川若歸入 功德海水成一味」地仰言,又「本願圓頓一乘者 攝取逆惡地信知煩惱菩提體無二 迅速疾得令使悟」地宣吿,又「由久遠劫至此世 益加憐愍之證據使順佛智不思議 善惡淨穢亦皆無」地仰言。這即是無礙佛智的威神力之相。頂戴令受此德於身心、使充滿於身心的「念佛者」,是又是「無礙之一道」。於『和讚』曰:「將信心歡喜之人 賜說為和如來等大信心者佛性也 佛性即是如來也」。連佛凡一體、機法一體,都原本是無礙佛智的力用。於『歎異鈔』云:「善亦非要 乃至 惡亦不可恐」,又「善惡之二字總不持存知也」地宣告呀,是亦皆是無礙光的利益。於『和讚』曰:「由無礙光之利益 得威德廣大之信必令煩惱之冰解 即成為菩提之水」。一南無阿彌陀佛者,成為「法」的話,則為本願一乘絕對不二之教,成為「機」的話,則為絕對不二的金剛信心。機法共是一南無阿彌陀佛。見者、和被見者是別而又是同一呀就是大乘至極之妙理。信憑者、和被信憑者是一,而且,落的我之在於光之中就是淨土真宗的面目、機法一體之妙味。斯等故,云:「念佛者是無礙之一道也」。而且此念佛者,是宣告「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所救助去地,於蒙信良人之仰言外,別無原由也」之聖人,是又是末代之我等。即使在禪,如果也只是自己開「悟」了的吧、自己得「悟」了的吧、是為了「悟」而坐禪的吧地思著的話,則恐怕開悟之時是不來吧,唯將佛印表現而就坐於身心之原樣就是佛。稱之為「行佛」。於行佛(坐禪之事)以外無可求。於「行」以外無可認證「悟」。在此意義的話,則「佛」、「行」和「悟」是一。此境界是唯是「無心」。「無心」是天地一片的境界,是超越「有」「無」,同時降臨「有無」的世界,而營作意識的生活呀。稱之為「平常心是道」,亦稱為「日日是好日」。這樣說之處,並不是我等門外漢之所探知。詳細內容是出於道元禪師『正法眼藏』之「行佛威儀」卷。禪和念佛雖異,但異了之原樣,又有同樣之境界。一成為如禪呀和真宗般之最高者,就是殊勝的人。在「禪」的話,則像說是「不立文字」呀、或說是「說似一物即不中」等,而真實的境界是不花言語,若「所謂佛是這樣者」地說明的話,早已那是凡夫的分別而不是佛。那樣地森羅萬象,合為一,而無法「這是這樣」地說明,言為真實者是超過說明、分別、言語之上者。所有,見者和被見者,都不能區分成二,這就是禪的極意。是真實地其之原樣。連基督教的神學者中,都有說「神不是神,故是神」的人。即使在佛教於『金剛經』中這樣說的内容也有許多被說著。有言為「拜見如來非如來,是如來也」的聖句。『歎異鈔』也實在很難。如果用常識的話則不行呀。用哲學也好科學也好都不行呀。在其他宗教的話,則很難明白。今之「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所救助去」,也非常困難的。「唯念佛」者,是「唯念佛」。唯是如來的御運作。絕對自主性的禪雖也很難,但絕對他律性的真宗,同樣也很難。因為聖人,出現於超越了人的判斷呀、思維呀、分別呀和計度的世界,唯被仰著誓願不思議之姿,就是「唯念佛」所以是很難呀。誓願不思議,是南無阿彌陀佛的不思議。因為是不思議,所以是不思議。唯只是那樣。不思議之保證是不思議。此故是「唯念佛」。阿彌陀如來的正覺力,實在是不思議。南無阿彌陀佛地賜令信憑之誓願力是不思議。是招喚之勅命的大慈悲力之使聞勅命呀。 十四、非行非善的念佛 人不管是誰都有向上的心。持有目標而生活著。可是,想變成富翁地努力,反而成為貧乏,想變成健康地勤行著,反而生病,想活想活地,持續掙扎至死。因此我等被迫深思。又更,譬如期望從罪惡中被解放之事,想去除無明煩惱地做,而於不知不覺之中落入了更深一層的深淵去呀就是人。這樣的話,無論如何都不成。人生的目標從正面之外而來。被來生於無常火宅的人生是人根本性的命運,無論如何都是抱著宿業呀。切斷此鎖鍊,是唯獨佛陀的法語。「無礙」,是森羅萬象的構造地同時,是實相。萬法萬物,皆是無礙。相契了實相的佛智是般若智慧。般若,是包含著大悲和方便於其之中,乘本願力,而能於眾生貪瞋煩惱中使生一念的淨信。真實地我等的信是無根信。是沒有根還能被令生起了呀。無礙佛智的力用,斷絕了凡夫的思議。於第七章曰:「念佛者是無礙之一道也。若其之原由為如何呢,則於信心之行者,連天神、地祇皆敬伏,魔界、外道亦無障礙。連罪惡皆不給與感業報,諸善亦無及故也地云云」。這全部是如來廻向之利益。此於日常的生活中,深切地被真實感受到。所謂「唯念佛」,是徧仰了無礙光的利益之姿。是念佛而忘記念佛,歸於無礙光力了之姿。又是無礙光的顯現。 十五、才市的念佛 才市同行是妙好人。才市在自己招喚自己而詠歌:「才市呀,真幸運呀,思案 煩惱之事亦無,稱念佛之事亦無。被您的御慈悲救度 而歡喜御恩呀,南無阿彌陀佛」地歌頌了。這樣記載,於筆記本上面:「不是以歡喜 當作目標,歡喜一定會 消失而逃跑啊」地書記了。才市從說了「稱念佛之事亦無」之嘴下,「歡喜御恩呀,南無阿彌陀佛」地,早已在稱念佛了。從歡喜御恩想之處念佛自然給與出來。若是「慚愧」亦念佛的話,則「可恥」亦念佛,若是「可惜」亦念佛的話,則「難能可貴」亦念佛,連「哎呀」都給與成為了御念佛。才市是偉大者吧。『和讚』呀和『歎異鈔』是偉大者吧。『教行信證』是可怕的書吧。一字一字都是無礙的佛智。因為此等光明故,我的惡業煩惱,才雖猖獗但逃去,逃去,而猖獗著。是真正可怕的書。像我這樣的,迷迷糊糊者,是唯只有仰順佛語。是快樂,是歡喜。於『歎異鈔』第十四章曰:「一生中所稱的念佛者,皆悉報謝如來大悲之恩德地應思也」。「唯念佛」的念佛,也是憶念的念佛,是報謝的念佛,是正定業的念佛,是南無阿彌陀佛。才市同行的難能可貴處,是「不是以歡喜當作目標,歡喜一定會消失而逃跑啊」的言語。是如何鮮明地徹底了者不是嗎?才市又:「南無阿彌陀佛,是南無阿彌陀佛」地歌詠了。真正是殊勝者吧。然者「唯念佛」是「唯念佛」。如來的「真實」者,即使我也所講釋不來。念佛者,眺望自己的膚淺無知之姿,被稱為念佛者之事就覺得可恥。對於佛、菩薩而覺得可恥。又作為念佛者而於渡世是不得不辛苦的忍受。若想到傷害佛法的話,則只有謹慎再謹慎,於彼處痛苦的場合也有。連世間的苦都不得不隨人地忍受。然念佛者,是雖苦但於苦中有樂。雖留宿 但傍晚之雪 寒冷哉(瑞劔)連白妙之雪 皆可恥 恥於 染墨之衣 而不言不語(瑞劔)才市說:「不是以歡喜當作目標」。因為人的歡喜,又是立即消失者,故是勸誡了:「以今之歡喜當作目標,而因為此歡喜出來了所以自己的往生是已經沒問題吧」的憍慢之事呀。是嗎地說,而並非說沒有歡喜之事。聽聞到佛法的歡喜,是平靜者。關於生死而拔苦了的就是大慶喜。曾經某布教師向我父親說:「稻垣先生,能歡喜嗎?」父親回答:「根本,無法歡喜。」然後布教師說:「如是無法歡喜般的話則一定不行啊。」父親回答:「生病,而發燒到四十度以上時,是還能歡喜嗎?」以其之一言,布教師,啞口無言,而說:「自己沒有資格作布教師。」從那日起在脫下法衣,而去到美國了。父親於平生業成之宗旨,住於今一定之想,沒有以一時的歡喜在當作目標之事雖是實際,但是覺得真正讓人尊敬者是那位布教師吧。父親是徹底於「就這樣地」之御救助了者。一言以蔽之「就這樣地御救助」之 善呀惡呀地,即使在今日,雖也有這呀那呀地批評之人,但都不是非常明白「就這樣地」的滋味者。父親在存命中,常常有順路去到炭川之家的事。每次去就對炭川的老闆娘說:「歐巴桑,請莫擔心。就這樣呀地、就這樣呀地」。這樣的事都大約持續了十年的時間。父親死後,某日,我在登上了塩室海水浴場附近某一家的二樓。忽然一看對面二樓,就見到了前述的炭川老闆娘之人的臉。我請問了:「父親在生前,常常到您家打擾了,但是父親都說了些什麼事呢」,然後炭川老闆娘說曰:「貴父親死亡,已經將近十年喲。您父親,不管何時來,都『歐巴桑,請莫擔心,就這樣呀地』地,只是說著同樣的事。我雖也於貴父親在生之中,無法明白『就這樣地』的意思,但是死後十年的今日,終於被頂戴了『就這樣地』的滋味等等」地稱說了。是成為「至心、信樂,忘己,速歸無行不成之願海,憶念稱名有精」(報恩講式),而始明白「就這樣地」的滋味呀。「忘己而憶念稱名」之處,就是真實他力的念佛。所謂「唯念佛」,是這裡之處。若眺望 行步 大道之姿則擔心亦無 安心亦無(瑞劔) 十六、法然上人的念佛 於法然上人的『一枚起請文』曰:「亦非唐土我朝諸智者們被申論之觀念的念佛,又非作學問悟念佛心而稱念佛,唯於為了往生極樂是南無阿彌陀佛地稱故則一定無疑地往生啊地思起而稱念外別無緣由」。此文之意者,和『歎異鈔』的,「置於親鸞的話,則於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所使救助去地,蒙信良人(法然上人)之仰言外,別無緣由也」的御意是同一。可是法然上人的念佛,不是認為稱念佛之事是往生極樂的唯一條件,無論如何都想念佛而往生地運用自力之心的念佛。將法然上人的念佛意,於「行卷」示『選擇集』的眼目,而聖人仰言:「應歸選擇大寶海(南無阿彌陀佛)念佛成佛」。乘選擇大寶海之流而全無我之念佛就是法然法人的念佛,又是親鸞聖人的念佛。這就是「唯念佛」的念佛。法然上人於『選擇集』的卷頭揭示一部之要,而曰:                                                                       「南無阿彌陀佛 往生之業 念佛為本」。此意者,是云為於南無阿彌陀佛的力用中念佛之事就被包含著,又念佛著之原樣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意思。這就是他力的念佛。是「唯念佛」的意思。所謂「應歸選擇大寶海(南無阿彌陀佛)念佛成佛」,是被去信願力的不思議為不思議之事。不信願力的不思議,而「因為念佛是正定業所以是念佛的吧,若念佛的話則往生的吧」地思計呀的者,不是他力的念佛。於『改邪鈔』曰:「連勸誘以是正定業的稱名念佛而計度為往生的正因,皆是猶持凡夫自力的企圖故,不可契合報土往生地云云。其故者由於不知願力之不思議而成」。因此於『歎異鈔』之初,有「被彌陀的誓願不思議所使救助去而往生者遂也地信,而欲稱念佛地思起之心生起時,即賜令蒙受攝取不捨之利益也」。是應善加吟味。於「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救助」的世界,裝作學者的樣子之處亦無,裝作智者的樣子之處亦無,裝作念佛行者的樣子之處亦無,裝作信者的樣子之處亦無。於本願力中智愚之毒完全被消滅,而唯是仰信本願力之原樣的念佛。這就是「唯念佛」。總之在佛教的話,則「裝作⋯樣子」之事就是惡。總之凡夫以想要裝作什麼樣者,而於佛前凡夫在裝模作樣呀的話則坦白地說是不行。赤裸裸就好。又即使實在不在想要成赤裸裸,也自然而然地被全裸了。裸的念佛就是「唯念佛」。除了依本願力而往生外無他。連古語都有說:「行立解亡」之事。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之行一立,凡夫「計度」之解就自然而然地消亡了。是稱之為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呀。那就是「唯念佛」。像隨順了親鸞聖人般 老師的教法之人在其他地方沒有很多。得人師而隨順其法語的性格若無者,則恐怕得淨信之事就很難。這是求道之人應置領解的重要事。 作為大行的念佛 於「行卷」初曰:「謹按往相回向,有大行、有大信。大行者,則稱無礙光如來名。斯行,即是,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真如一實功德寶海。故名「大行」」。一拜讀此文,就「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般的,今現在太陽就破十方之闇,而輝耀地於東方昇起了般地被感動。「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慈親,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大行。於此之外我等的信心亦無,又往生亦無。在仰如此太陽般無礙光如來的佛智,而自然而然地,發出了歡喜聲呀,就是稱名念佛。此念佛是信心的念佛,是憶念聲,是讚嘆聲,報謝佛恩之歡喜聲。南無阿彌陀佛是「真如一實功德寶海」。所有的清淨善、所有諸佛如來的功德,都包含著於此之中。故被稱為「大行」。此大善大功德並非他家之寶。是如於『和讚』所仰言:「兆載永劫修行者 被攝阿彌陀三字五劫思惟之名號 付囑五濁之吾等」般,全部都為了給與我之慈親的財產。我等是如來的孩子。仰信如來廻向的願心之處,即此大善大功德就給與滿入我等的身心。於『和讚』曰:「若逢遇本願力者 則無有空過之人充滿功德之寶海 煩惱濁水無隔閡」。「無隔閡」是很難能可貴的。這是「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大慈悲力,是大智慧力,是大誓願力,是攝取眾生力。「無隔閡」之力用,是如來不思議的功德力,是名號的放射能。信受此放射能、受持了者,是三垢生死之雲永晴,而獲得一如法界真身顯的大利益呀。此「無隔閡」之妙味,就是「念佛者是無礙之一道也」之意。是即,是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力用,是同化作用。是因為於如來有此放射能和同化作用,所以我等一切眾生的煩惱冰溶解,而成為菩提之水呀。於『和讚』曰:「名號不思議海水 逆謗屍骸亦不宿眾惡萬川若歸入 功德海水成一味」。是真正難能可貴的事。是不思議中的不思議。又於『和讚』曰:「以信不思議佛智 蒙賜作為報土因得信心正因之事 難中之難猶更難」。言「信心正因」者,是佛智、大悲、本願、名號就是 如此般的不思議地,於自己心深切地被感動了時,不思議地於本願力的「招喚聲」中頂戴被安心安堵呀。那亦是於信順佛教、隨順佛語外無別道。這樣一來,不變成像活死人一樣,就無法信佛語其之原樣。於心如何呢有「隔閡」的話,則絕對不是純粹的如來大悲心之徹底者。或者是一成為「阿呆」就好呀,但那也是很難的事。終究,信順自己之人師即尊敬的善知識之言語,又一明白業報恐怖之事,就粗心大意的人之聞方.思樣.修行(聞思修)也好、善行也好、念佛也好、坐禪也好、這也好那也好,云為人的智慧呀,如太陽前的螢火般,都毫無價值、是無力者之事就明白。於彼處如來的大悲本願力就給與顯現。顯現的方式,是作為「不思議的佛智」,成為「南無阿彌陀佛」,而給與顯現。「信心正因」,亦除了不思議的佛智外別無。人的思計之行盡,就不可思議的佛智之無盡。大悲的誓願如大虛空是無限。有無量的功德。 十七、卷頭和讚之意 「彌陀名號續稱持 信心真實獲得人憶念之心常不斷 報謝佛恩之念有」聖人的全然之姿,被見於此一首『和讚』。聖人的學問也好、信心也好、行事也好、人格也好,全部被窺於此之中。又第十八願的真實信心之行者是作著這樣之姿。所謂「如實修行」,是此之姿。阿彌陀如來光明智慧的力用、大悲本願的顯現、名號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就於此『和讚』之中活起來了地御在著。以七高僧為始,連親鸞聖人也好、蓮如上人也好、庄松、清九郎、素野、阿輕、吉兵衛、源三、才市等的妙好人也好,都於此『和讚』的光明中,千變萬化,虛虛實實,顯現著持有了無限面向的大信心海。這即是誓願不思議之顯現在於信心的人之姿,而也實是於此等人們中,誓願不思議之力和光明,生命就在躍動著。這就是「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所使救助去」念佛行者的自然之姿。所謂「彌陀名號續稱持」,是「唯念佛」。稱名,即是念佛。念佛即是憶念。憶念即是信心。信心即報謝佛恩的念佛地流出。如此,雖然姿相,是種種地變化,場所亦種種地變換,但是唯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並非如固定的了、冷冰的屍骸般之物。如來大悲心的力用,是無礙光的躍動。人們各別,其顯現的方式不同。雖不同著,但又是同一。其同一之姿,就是此「卷頭和讚」之相。即使如來的大悲心之顯現於念佛的心、行儀、言語、詠歌、文章、或什麼的,其之本(始)皆是南無阿彌陀佛,內涵(中)也是南無阿彌陀佛,結果(終)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妙好人都一致般地,「真難能可貴呀」「很可惜呀」「誠惶誠恐呀」「哎呀這是這是」「可恥呀」「無論如何都」「太疏忽大意了」「膚淺無知呀」「愚者」「罪深的我」等地稱說著。雖然這好像是很刻版的樣子,但因為那是真實感所以沒辦法。念佛行者由於如來的廻向,於真實感受到了時,無論任何之感動都南無阿彌陀佛地念佛。所感動到了的是大悲的慈親,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活生生的機法一體之南無阿彌陀佛。 十八、妙好人之姿妙好人,雖彼時彼時地,種種感動,但說「這樣感動的話能否往生呢」之擔心是沒有了。出來者是出來到飽足,感動者是感動到滿足。感動而歡喜,於歡喜之中可恥想。雖覺得無論如何都無法獲救的徒然者,但卻不作探尋獲救之道的事。是因為於念佛中和慈親,總是在一起。這就是「憶念之心常不斷」。即使忘著也是「憶念之心常不斷」。有不給與忘我的慈親故。妙好人說:「御恩歡喜呀,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報謝佛恩之念有」。是總是念佛之徹底者。即使忘著亦念佛,即使想起亦念佛,即使稱念亦念佛,不緊張的念佛、不使力的念佛、勇猛的念佛,這就是「彌陀名號續稱持」。又是「唯念佛」。妙好人,是不成為自己心的對手。此人,而早已超越著人性。和南無阿彌陀佛成為著親子了。因此,方才不困難地渡過無論如何都無法渡過的生死苦海,而不眺望向生死海地,早已眺望著自己的後生。妙好人,是絲毫都不想要接受自己之模仿。又說「做自己吧」,而不強迫、不教化別人。說著:「寧可不見如自己般者之姿」。彼等全然孤立著於宇宙間。成為著如離島的流放者般之心境。雖然如此,但是覺得著離島之光就是最能給與輝耀之所在吧。妙好人,是「歡喜呀」、「悲嘆呀」、「快樂呀」、「真難能可貴呀」和「無論如何都」,悲和喜總是好像一次地來了般的人。所以不會「棘手」(困擾)。雖然聞著,但於所聞了無可作事。雖然歡喜,但於歡喜無可作事。雖然念佛,但於念佛無可作事。雖然信著,但連信心都無可作事。雖然確實地明辨善惡而在度日,卻連善惡都無可作事。彼等有人說:「已經於佛法無可作事,只有死是我的工作呀,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地說著。(滋賀縣愛知郡八木庄村系川 西村甚太郎 七十五歲 往生)此念佛就是「唯念佛」。妙好人,是讚嘆其他的妙好人。雖然尊敬,然而,於其他的妙好人是沒事。在無人的離島而徹底滿足著。不會咕嚕轉地找尋別人處的花。若問妙好人「佛法明白了嗎」「御慈悲明白了嗎」的話,則連「明白了」、「不明白」都不說。彼等,於「明白了」「不明白」處皆沒事。唯念佛著。又代替念佛「哎呀」地,淨說著了之人也有。(大阪市北區壺屋町二丁目 吉川名田。約廿五年前往生)又說「除了哎呀好呆呀之外別無」的妙好人也有。於妙好人,是沒有使聞佛法的必要。雖然如此彼等,卻是無論多少遍都想要聽聞。即使在『和讚』也好在『歎異鈔』也好,無論多少遍都想要聽聞。如來的「法語」無論聽聞多少遍都是歡喜者。若說妙好人之事則雖是講不完的故事,但以「置於親鸞的話則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所使救助去地,蒙信良人(善知識)之仰言外,別無子細(詳情)也」,依佛語、依佛願、依善知識的法語而信心確立。十八、妙好人之姿(續)自今大約七十年前,在泉州船尾住了一位名為物種吉兵衛(拙著作為『信者吉兵衛』而編輯出版了)的妙好人。於年六十有餘,自覺「無論如何都無法死去(即無法安心死去之意)」之事,而出家門,行腳四個國,終於去到了大阪備後町西方寺元明師的座下。元明師曰:「能死的話就好的嗎」地被問了。在此一言疑雲忽然消散,成為了無二的信者。同行集資,建立「要聞庵」,今尚在,追念欽佩此位妙好人。元明師的一言,有甘露之妙味。人師的難能可貴味因此而明白。因為妙好人之給與出來所以很難能可貴。雖有超出常識外的妙處,但好好地咀嚼而一看,就無不是本願力的顯現者。一頂戴被嚐到了其之給與顯現的本願力就最好。只想做表面的模仿地一作,就會有挫折感之事。不著眼於本願力地一拜讀就會有變成毒之事。曾經我父親,在告誡我說:「妙好人傳是毒藥」之事。此者當時,是正因為我因此是醍醐處的「非常之言」。「非常之言」不是可入常人之耳者吧。藥是毒,毒之成藥。毒也好藥也好,智也好愚也好,皆超越了之處,是唯「隨順佛語」一個。比起分析理解「唯念佛」,更要隨順老師法然上人的法語。那態度,就是信心的確立、生死解脫的密鍵。透過隨順、孝順,而一頂戴不論「唯念佛」之一句,或『和讚』「歎異鈔』乃至『教行信證』,就真正地佛法之著於身。說明呀和理解者,於渡苦海是沒用。只有在模仿妙好人的話,則信的生命就不留宿。透過妙好人,透過活生生的人師,然後,透過宗祖親鸞聖人的「信心之人格」,而始大信心是被獲者。於妙好人就是自己父母的立場、就是活生生直接之人師的立場,是最適合就最好。比起勉強遇到學者而聞法也好,比起多閲讀書物也好,都更重要的是一逢遇活生生的信者、或是有信的人師,就生死問題者早就,解決。即使在才市的立場也是那樣。才市說著:「這樣的才市呀,將這樣的事,有緣於誰,適合的呢,於安樂寺的和上,有緣地、有緣地,相遇了喲,請汝等們,亦確實地,有緣地,相為遇喲」。忘記將妙好人活化了者,是活生生的人師之事的話則不行。又,聽說耳也好口也好皆無法聽聞的香林保一之妙好人,也遇到七里和上,而說著:「又,因為被稱為原始地獄,所以膚淺呀可悲呀,唯有御在哭泣而已了」。這就是有緣了。庄松的廻心是聽說是勝覺寺的周天師之事。稱為「信者」之者是良人,無拘無束地,能以著浴衣而來作法談。信者能來作身業的說法。從信者之身,香光莊嚴的光明就出來著。是此光明在尊貴呀。「唯念佛」之一句,亦是法然上人的香光莊嚴。『歎異鈔』『和讚』及『御本典』,是親鸞聖人的香光莊嚴。是聖人的法身。這很尊貴呀。於能接觸此光明者,是唯有孝順、隨順、謙虛、恭敬之心。「染香人之其身者 如有香氣之般也即是付名此者啊 稱為香光莊嚴也」(和讚)卷首和讚,是淨土真宗的面目之「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是就那樣地,一起流露出來者,而千古萬古,不變 ,是古今一貫。『歎異鈔』也好、「唯念佛」也好,皆是由此源頭發起,而流入此泉源呀。是躍動著於「至心信樂願」海的金波。彼之被具現了於人呀,就是高僧,就是妙好人,就是今日的念佛行者。(完)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725.html 和讚與歎異鈔的吟味(2)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725.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725.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725.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順緣學佛好入門                        本願力  大家晚安!很多人學淨土真宗因觀念錯誤落入陷阱,所以今天晚上就來講「順緣學佛與逆緣學佛有何不同」,還有「機歎懺悔」與「機責說法」。 在日本有很多人以為要遭遇不幸或波折才會走入宗教,比如家中變故或有人死掉,生活困苦或生病等。因為有這種觀念,所以認為家庭幸福美滿的人就不用學佛。也因為這種觀念很強,所以以前真宗裡面就發生一種「機責說法」的現象。即專門挑你的缺點,講你業障很重讓你難過、懺悔。因為這種機責說法讓家庭幸福者很難信佛,所以「機責說法」的講師即使對順緣的人也會雞蛋裡挑骨頭,提醒他們將來也會遭遇不幸而勸他們信佛。因為當時盛行這種思想,所以順緣學佛者很少,逆緣學佛者很多。請問你們大家對順緣學佛與逆緣學佛作何感想呢? 二者有何不一樣呢? 這很重要哦!(有人答:歹命的人比較會來學佛。) 對!以前就是這種觀念,父母早死或孩子早夭等遇到不幸的人才會來學佛,但是這種觀念是不對的。這是西本願寺門主大谷光瑞第一個講的:「順緣學佛才會健康。」 順緣學佛的人最好,為什麼? 順緣學佛者不易退道心,逆緣學佛者易改變。比如因生病而學佛,病好了就不學。但是大谷光瑞門主這種順緣學佛的說法很難被接受,一般人都認為逆緣才會學佛也比較妥當,以大谷光瑞門主的身份地位與學問講出:「宗教以順緣為入門」時,引起很大的震撼。父母健健康康的人會以「平常心」來學佛求道。家中變故或不幸者學佛內心比較敏感,容易扭曲佛法,即逆緣學佛者容易把佛法扭曲。但是這種說法剛開始大家很不容易接受。因為順緣學佛者,可以冷靜地看人生;逆緣學佛者只顧逃避現實與不幸,無法冷靜看人生,會扭曲佛法。人要冷靜時才有辦法鑽研佛法,能在冷靜的狀況下學佛是最理想,但是現實上是不容易的。在冷靜狀況下,你才能靜靜思惟「人生的價值所在?」跟「人生所為何來?」等問題,與面對這些問題。如康德、史賓諾沙等也是在冷靜的狀況下創造出他們的哲學觀,因為冷靜時思惟會很細膩。 順緣學佛是冷靜的,故能持續持久。 逆緣學佛則不冷靜,是逃避的,易扭曲,故容易變動。我們可以想想教主釋迦牟尼佛出家的因緣,他也是順緣學佛哦!佛陀不是為了玩樂享受而出家的,佛陀是冷靜地觀看人生(出四門)而出家的。雖然我們無法如佛陀般地深入「法」中,但是冷靜的態度對我們是有幫助的。冷靜在人界還可以追求,如是貓狗畜牲界,就很容易衝動,無法冷靜看人生。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理性,所以跟人講理講得通,跟貓狗就講不通。即使將貓狗帶到寺院聞法也只會「汪汪」「喵喵」而已,只有得人身才可以聽聞佛法。人與動物不同處——人是理性的動物。這個大家可以理解吧!所以人是萬物的靈長。也因為如此,人來聽聞佛法,才可聽、可理解,佛法可以從耳根進入我們內心的深處,貓狗就沒辦法如此。「機責說法」的特徵是會提醒「你是凡夫哦」!你是凡夫那能做什麼呢?提醒你是無力的、愚痴的,只會造業而已,如此就人性的弱點一一指出,聽者就很容易被感動。「機責說法」有陣子在日本很流行,之後所以會消聲匿跡,是因為不很如法。  沒有錯,與佛相比,人都是缺點才叫凡夫。但是也因為人是凡夫,所以才有向上的心;因為人是貪嗔癡具足的凡夫,所以才想要成佛;也因為人有向上追求理想的特性,所以才有宗教的誕生。只有人道的眾生,才有在人生的過程中立大志想要成佛的想法,只有人道的眾生才有追求最高境界的理想。也因為有理想,即使一天只吃一餐或一點點東西也無所謂,肯為理想而犧牲。人道的眾生肯為追求理想,面對現實而努力。人追求的理想是最高的,而面對自己時現實卻是最低的,這不是很矛盾嗎?怎麼辦呢?人的可貴在於有追求成佛的理想,貓狗則沒有。人與貓狗不同處,在於貓狗有得吃就滿足了;反之人有得吃有得穿還不滿足,為什麼?因為人還有理想。人性有渴求最高理想的習性,人性有追求最高境界的特性,不斷地追求理想,一直昇華上去,最高的理想就是「成佛」。有求最高境界的特性只有人哦!貓狗就沒有。請問你們大家追求的境界到那裡呢?大家想當什麼呢?如果我們的理想只像貓狗那樣,就枉費為人。人性是如果還沒達到最高境界是不會滿足的。 聽完「機責說法」的人會有個共同的趨向:發現自己不行,我什麼都不會,這就是「機歎懺悔」;而受「自信不及難」,會懈怠與懶惰。在座各位都有向上心,想要像佛陀、阿彌陀佛一樣,這就是得人身的價值,也因為有此向上心才會與佛法起共鳴。因為釋尊在此岸發遣:「去!去!」,阿彌陀佛在彼岸呼喚:「來!來!」,所以我們是二尊的夾心餅,釋尊在後面推,阿彌陀佛在前面拉,我們怎麼可以懈怠呢?釋尊勸「去」,彌陀喚「來」,我們夾在中間,我們大家都在二尊的遣喚聲裡面。當我們聽到二尊的說法而去實踐時,會發現自己的心很不老實,會懷疑而不乖乖地信從佛語,所以當真正把佛法聽進去時,會生起「懺悔無法老實信從佛語」的心。大家現在都在釋尊的「去!」與彌陀的「來!」裡面,大家心情怎麼樣啊? 如果我們聽到阿彌陀佛的招喚,我們只能跟阿彌陀佛對不起,因為無始以來讓阿彌陀佛久等了。 釋尊在東岸發遣:「去啊!去阿彌陀佛那裡。」 阿彌陀佛在西岸呼喚:「來啊!來阿彌陀佛這裡。」 當我們念佛想去阿彌陀佛處時,會發現原來我們一點都不想去阿彌陀佛處,反而留戀娑婆,想多留幾天。理想上我們都想成佛,但是現實上我們很喜歡娑婆,喜歡煩惱;在理想上我們有想一步登天的理想,但是現實上我們連一步都跳不出去,都在原地踏步。故瑞劍老師說:「我們理想是最高尚,但現實是最低劣。」 怎麼辦?即使是七老八十的老菩薩,也有往生成佛的理想,但是現實生活上得忍氣吞聲,活得很辛苦,這就是「自我矛盾」。學佛不要掉入「自信不及難」,會障礙人向上心。不論懂多少佛語,讀多少佛書,講多少佛法,也不要忘記「自己是凡夫」;凡夫想成佛,就如貓狗想當人一樣,很難且根本是不可能的。貓狗也是愛吃好吃的,但是現實上他們只有魚頭魚骨頭吃而已,這也是「矛盾」。講到這裡大家有何不明白可以提出。 問:請教老師對於逆緣學佛者應注意什麼? 師:逆緣學佛者較多的人會不持久,容易退道心,故要保持耐久力,持續學佛則可以克服其他問題。有持續向上心一定可以完成,故學佛聽聞佛法,持續性很重要,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學佛者耐久力很重要。中國有黃蘗禪師與臨濟禪師的美談。以前人求道都有耐久力,現代人容易半途而廢。無論做什麼都要耐久持續才容易成功,然現代人善變。問:順緣學佛沒有逆緣學佛的推動力,好像不太容易? 師:你說得很對,順緣很難學佛。有逆緣的刺激容易做改變,問題是有沒有耐久力。人一時的精進很容易,但是要耐久就很難,這又關係著理性和感情。 持續性很難,因為人是感情的動物故很容易改變。你的熱情有幾分?學佛如三分鐘熱度是沒有持續性的。 問:這樣子順緣聞法還好,如是逆緣聞法者就要很注意了?師:對啊!順緣者是宿善深厚的人。逆緣學佛者,如用逃避心來學佛法,也很快地會從佛法逃出去,因為逆緣不見了。雖然不是百分百如此,但是大多數是這樣子。 問:請問到老師家聞法的蓮友,大多是長期聞法,甚至八、九十歲還在聞法,是否全是順緣聞法?師:來我家聞法的同朋,父母有念佛聞法者居多,而感染其家人或下一代來念佛聞法。我是祖母帶我來學佛的,是家庭因素而來學佛,從小被訓練要誦正信偈、和讚,念佛完才可以吃飯,否則沒飯吃。小時候老師問:「這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是誰?」我就回答:「祖母!」,祖母之後最偉大的是媽媽。祖母從小嚴格監督誦「歸命無量壽如來,南無不可思議光……」如不誦《正信偈》就沒飯吃。 有一次把爸爸新買的碗當罄敲來誦正信偈,多敲幾次不小心把碗敲成兩半。父親正要發飆罵人時,被祖母制止說:「孩子在誦正信偈做佛事怎麼可以罵他。」父親只好忍住。在這種學佛的大環境之下,不知不覺就被感染了。環境很重要,環境中的靈魂人物是祖母。因為祖母是念佛人,爸爸媽媽也是念佛人,我每天誦正信偈,所以每天都有飯吃,如沒有誦則沒飯吃。環境與習慣影響力很強。 問:「機責說法」與「機歎懺悔」,如果不是遇到機緣,老師才說出來,我們多是陷入其中而不自覺,這很難,請問如何拿捏? 師:不管是否落入「機責說法」或「機歎懺悔」裡,最好的是將重心放在「讚歎佛德」上面,這是最高的說法與聞法。 問:這樣聽來,世人大多是逆緣聞法。順緣要聞法,環境與習慣很重要,就如老師從小環境造成習慣一樣,那是不是我們回去也要強迫小孩誦正信偈,否則不給飯吃?師:做父母親的回去要求小孩念佛才能給飯吃,能這樣的人一級棒,阿彌陀佛都會歡喜哦!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法身遍宇宙、遍法界,如能影響小孩念佛或念佛給孩子聽是最好的。佛教的真理是宇宙性的,但是現代人都違反真理,自己去信「阿門」也讓孩子去信「阿門」,這很愚蠢,因為基督教的教義不是宇宙的真理。有的人以為信什麼教都是一樣,這很錯誤。因為所有的宗教,除釋迦牟尼佛的佛教是宇宙的真理之外,其他都不是。這不是主觀,而是客觀地站在真理的立場而講的。瑞覺師補充:老師之前在日本講過有位真宗門徒,孩子信基督教還到處佈道,這位媽媽臨終時叫回這孩子說:「你不是我的孩子。」就死了。之後他年紀大了,遇臨終時,教友群集來為他祈禱,他毅然說:「我要念佛到阿彌陀佛的地方去」,然後念佛斷氣,這在日本很有名。 師:信什麼教都是「緣」,在這麼多緣裡,要遇佛緣很不容易。不要以為我們來學佛是偶然的,不要小看佛法,否則會後悔。講到這裡。 20007-08-03 台北 問:自覺罪障深重的我被佛心策動才能念佛出來,又不能這麼想,這樣會不會落入「機歎懺悔」?我的理解就只有懺悔而已,不知對不對?師:「機歎懺悔」也是有領受佛心,然只領受一半,故落入機歎懺悔。人也是一樣,如人格要健全,要有爸爸媽媽雙親都在,如單親則人格容易偏激。佛法也是一樣,機歎懺悔如繼續聞法下去會轉為滿心的歡喜,而自然知恩報德,此時兩種深信具足,這才是真正領受佛心的人。「機歎」如徹底者,自然會有懺悔心出來,如不徹底就不會有懺悔心出來。真正懺悔者,也一定有歡喜出來,是知恩報德的歡喜出來,有知恩報德出來,才是真正兩種深信的行者。沒這樣不行哦!只有知見的聽聞是不行哦!但是一般人都是停留在大腦的聽聞而已。大腦聞法者很多自以為信心決定,卻沒有知恩報德出來,這還是知見而已。  2008-01-20 台北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3007.html 順緣學佛好入門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3007.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3007.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3007.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教行信證和歎異鈔的吟味第一篇 誓願和念佛七、願力自然的念佛(前略)「唯念佛」,其原樣是不可思議功德力的南無阿彌陀佛,即是誓願力活著,今現在為我們働之相。聖人把依本願力,自力疑心的「計度」盡處,以「唯念佛」表示,不,是如來為我們示現。「唯念佛」之處,無礙難思光耀的太陽發亮著。「無礙光如來」、「阿彌陀慈親」、「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南無阿彌陀佛」地申、呼喚,「誠惶誠恐」、「難能可貴」的想法成為我們的「唯念佛」。「唯念佛」,是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獨立之相。可頂戴是抱著我、懷著我,為我佇立之相。信切(徹底信)本願力,亦是其信心徹底成為本願力之言語,那就是「唯念佛」。此,確實地頂戴的話,在第十章的「於念佛者以無義為義,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故」之意亦能明白。八、歎異鈔和真宗的面目《歎異鈔》的眼目是,從「誓願不思議」到「唯念佛」,再到「以無義為義」而達絕頂。其間,從《觀經》法門的「稱念佛喲」之法門,利索地脫穎而出至《大經》的「聞其名號」「要聞名號喲」之法門,是愉快的過程,是本願力的步調,這是《歎異鈔》一部的眼目。不論是誰看,《歎異鈔》是置重點於「稱名念佛」和「機的深信」之聖教,但好好地頂戴其文字中的御旨趣,不徹《大經》的成就文的「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之意不行。《歎異鈔》如此地引導我們。立於成就文頂戴《歎異鈔》,立於《教行信證》頂戴《歎異鈔》的話,誤讀會少。親鸞聖人立於成就文開淨土真宗。「信卷」曰:「願成就(本願成就)一實圓滿(真如一實的功德寶海)之真教,真宗是也。」九、聞名號往生頂戴《歎異鈔》,講稱念佛往生之御文就是聞名號往生之意,又不歸此處不行。稱念名號也是,聞也是,唯是仰「南無阿彌陀佛慈親」,這是本願力所使然。十、對照《教行信證》《歎異鈔》之中,單「念佛」的文字就出現四十一次。以《教行信證》頂戴的話,細分「念佛」,為了不落為自力的念佛,為了去掉想稱以後往生之凡夫自力的努力而種種地為我們分別解說。故對照《教行信證》,細細吟味地頂戴時,在《歎異鈔》的「念佛」的意義,彼時彼時是如此緣故地恕我能推察,特別難能可貴。不論何者都是如來大悲的利益。十一、稱名破滿和念佛的意義《教行信證》中,如何頂戴「稱名」才好呢,如何頂戴「念佛」才好呢一事明確地極親切地為我們御示著。其中「機和法」、「行和信」、「因和果」,各各三三圓融的妙味洋溢著,是「他力迴向」「無礙難思光耀」的獨働。「行卷」曰:「爾者稱名,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稱名破滿)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信心)也。」(御轉釋)此意思是,一稱御念佛,破我的一切無明,滿一切的志願。這是為什麼呢?因被稱念佛的原樣是南無阿彌陀佛,是本願力,亦是本願力其原樣的信心故。即「稱名破滿」是依威神功德的名號之力、威德廣大的大信心之力破滿(破無明,滿志願)。大悲無礙的光明和本願力,通過我的口,又通過我的心之闇,為我們流行十方之相是念佛、是稱名。故念佛的功德、念佛之力完全是誓願不思議之力、如來大悲心之力,不可思議功德的名號之力。這時候的「不可思議」,指超越科學界限的佛智的神秘、真如界的超越性,即如來大慈悲的世界超越因果。有如此殊勝的意思故,講「稱名」就是「念佛」,講「念佛」就是「正定業」(令往生的慟、因),講「正定業」,就完完全全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地仰心是「正念」,是信心。故正念,其原樣御六字,御六字之外信心沒有,此御六字是正定業。實是愧不敢當。這樣想的心亦是念佛,其信心亦念佛,想念本願力的憶念亦是念佛,顯現於口中的稱名亦是念佛。又念佛,是稱名。即念佛者,是離自力仰「如來的利益」之相。上述的御轉釋,始於稱名至正念為止,滴溜溜地迴轉作釋,這反著轉也是同樣的意思,圓圓地畫了一個圓。這是無礙的光明活著為我們於信心的人格働的自然之相。用頭腦想,這個那個地仔細琢磨的話無法懂,宗教的奧義超越知性。真宗在信心的人格中見其活潑潑的面目。聖人的御言語是聖人,如來隨著本願力活動之相,成為《教行信證》的言語,成為《歎異鈔》的言語,又成為《和讚》的言語顯現。唯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大悲活動之相。議論法門的話,聖人死翹翹,如來躲起來。「卷首和讚」曰:「彌陀名號續稱念 信心真實獲得人 憶念之心恒不斷 報謝佛恩之思有」這是親鸞聖人之御姿,是聖人大信海的躍動,亦是如來大悲的生命為我們活動之相。因此念佛成「真佛弟子」之相,成正定業,成報恩行,此「卷首和讚」是顯示真佛弟子的「如實修行」(淨土論)之相者。十二、如實修行的念佛「如實修行」指的是,如如來的光明智相,如實修行,即指讚嘆如來的働、大悲的働顯於我的原樣。念佛是讚嘆。又因為「啊!愧不敢當」地低頭的真實信心叫「如實修行」,所以「信心」顯現於口的是「稱名」,是「念佛」,這就叫做「唯念佛」,這亦是報恩的大行,是常行大悲之益。要言之,獲得威德廣大的信心之相叫做「如實修行」。「如實修行」者信心以外沒有。學佛法,是依如來的本願力仰本願力,那就是信心。仰的話,本願力顯現於口,那就是念佛。這「徵兆」是「思欲稱念佛的心」。十三、「行」的御轉釋聖人於《教行信證》(行卷)說念佛曰:「云專念者,即一行,形無二行也。今,『佛(釋尊)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阿彌陀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念佛),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大經下卷)。彌勒付囑之一念,即是一聲,一聲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一行,一行即是正行,正行即是正業,正業即是正念,正念即是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也。」我們是「唯念佛」往生,唯信往生。阿彌陀如來成正覺時,自始於大悲的心中抱著我勵修行,願行成就,曰:「俺成正覺,成云南無阿彌陀佛之佛。因此俺正覺大悲的血液通到汝,以那血液汝亦成佛,必定成佛。俺(如來)信此。汝往生成佛之相映於我的正覺之鏡的是俺的正覺。一起成佛喲」之相是南無阿彌陀佛,是「唯念佛」。如來本願大悲之腹中宿著我,兆載永劫的御修行的每一行之中宿著我,正覺之中抱著我故,我從正覺華化生,容容易易地被往生淨土。十四、安心歌原口針水和上曰:「雖是我稱 我聞 南無阿彌陀帶汝去喲 慈親的呼喚聲」大瀛和上歌曰:「極樂之道只一條 南無阿彌陀莫走思案計度的岔路」應深深地吟味。上二首的歌中,「稱名」是「聞名」、是「大道」、是「招喚」,亦是「南無阿彌陀佛」之旨顯露著。十五、本願的意義到底「本願」是什麼呢?那是如來的「言語」,亦是如來的「心」。如來難能可貴,如來以光明和名號救度我們,信心是肝要。聖人於《教行信證》曰:「悲願(大悲之願)喻如大虛空,諸妙功德廣無邊故。」如來的本願是大悲之願,是大悲心的本願,是大悲心的結晶,是發露,是活動,是生命。用御自身的大生命之力想把真生命注入一切眾生的佛心之力,亦云本願,亦云本願力。本願的功德廣大無邊,非言語及筆墨所能形容。此故,枯木同然的我也是,逢遇如來一乘大智願海之春,注入信心的氣息,如來的生命成為我的生命。只有在如來的無量壽.無量光的大生命(南無阿彌陀佛)之中,我永遠地被活著,乘本願力被抱持得以無限地活動如來的活動之大希望。十六、稱念佛如來悲智的大生命尊貴、難能可貴。攝諸善本,具諸德本,以真如一實的大生命(真如)為生命,不,是兩手抱著一切眾生站立的一大生命,那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是真如的正體」(六要鈔)。但是,親心子不知,長時已來,遠離慈親故鄉,我獨自流浪著。慈親尋找、到處尋找吾子,終於逮個正著:「慈親是俺呀,汝之慈親在此處喲」地初見面,這言語、這御相、這臉龐、這大悲心是南無阿彌陀佛。「慈親!」我不自覺地、忘我地,連水火二河(怒與欲)的惡心也好,行為也好,皆忘光,被拉到慈親的身旁。我忘我「慈親!」地叫出聲,那是「唯念佛」。是感應道交、入我我入的妙趣,這在《歎異鈔》反復周到地提示著,《歎異鈔》的念佛是這個意思。忘己地被稱的念佛故,誠是易稱、誠是「易持」的念佛。如來的念力相續、不忘故是易「持」。《教行信證》及《報恩講式》曰:「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已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信卷)「至心信樂忘己,速歸無行不成之願海,憶念稱名有精。」(報恩講式)第十六章曰:「即使對於惡者,若愈加參仰願力的話,則依自然之道理,亦可生出柔和、忍辱之心。關於全部所有之事,於往生者不具敬畏之思,而唯令人響往彌陀御恩深重之事,應常參致思念。此故亦稱念佛也。此自然也。」實是御蔭樣。大慈悲心活潑潑地充滿吾身心。十七、本願的不思議和大悲心本願力為何不思議呢?誓願為何不思議呢?茲有很深很深的真理。法性的不思議、大悲的不思議、佛智的不思議今作為如來的不思議顯現,作為本願的不思議顯現,作為不可思議功德的名號顯現。名號顯諸佛如來的智慧,又持著之。我們,唯只仰無礙的佛智和大悲心的不可思議。聖人曰:「敬白一切往生人等,弘誓一乘海者,成就無礙無邊最勝深妙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思議至德(名號)。」(行卷)成就的名號(果)的功德,甚深不可思議故,本願(因)亦不可思議。本願(因)不可思議故,名號(果)亦不可思議。本願之中含名號的功德,名號亦顯本願的大慈悲力。誠如來不可思議、大慈悲力不可思議、佛智不可思議,佛力難思!誓願之藥,「滅」一切凡夫善惡的「智愚之毒」(信卷)。佛法收於不思議之一語,不論到哪裏皆是不思議。這用自己的知性乘除,沒有「不思議呀」地仰如來大悲的本願力處,佛法死。大慈悲力亦不思議故,像我這樣的人獲救故是不思議,自己都覺得自己不思議。又這樣的不思議居然能被信喲,此亦是不思議。曇鸞大師的《論註》曰:「大慈悲者是佛道正因故。」(信卷)《教行信證》曰:「斯心(信樂、信心)者即如來大悲心故,必成報土正定之因。」(信卷)我們是於信心之中頂戴大悲心,不是從我們這邊稱了、信了,變成善人,安心而往生的。往生的正因唯是如來的大悲心,是無礙的佛智。「謝謝」地低下頭時,那時是如來的大悲心注入時。如來的大悲心外無我的往生,南無阿彌陀佛之外無我的信心。三十、「信卷」之意念佛往生的「唯稱教義」亦從高祖的御指南得其意一看的話,其原樣為「唯信教義」,而「信卷」展開來。念佛也好,信心也好,機也好,法也好,皆南無阿彌陀佛。「信卷」依據「願成就文」將本願的三信(至心、信樂、欲生)歸結於天親菩薩的「一心」(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本願力強烈地示現,如於「行卷」雖然講「唯稱門」,但是可以窺見「唯信門」,於「信卷」敘述「唯信門」,鮮明地闡釋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的真意。三一、《教行信證》的大信心於「信卷」的三一問答,聖人在結尾曰:「故知,一心是名如實修行相應,即是正教、是正義、是正行、是正解、是正業、是正智也。」至此,和「行卷」的御轉釋之文(稱名破滿之文)一起思考,真宗念佛的意義能清楚地頂戴而難能可貴。頂戴深旨,有滾滾不盡者。親鸞聖人,啊!大哉!美哉!說讚嘆亦愧不敢當。《歎異鈔》亦甚深微妙,從天親菩薩的「一心」看的話,「唯念佛」和「聞其名號」是同一個意思,這是《涅槃經》(化卷引用)的「一義攝無量義」者。高祖於《教行信證》開顯、統一龍樹、天親等七祖的「行」和「信」的深義,其文曰:「宗師(善導大師)云專念即是一行,云專心即是一心也。然者,願成就(第十八願成就文的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之文)一念即是專心(善導大師的專心),專心即是深心,深心即是深信(善導大師的兩種深信),深信即是堅固深信(如來會),堅固深信即是決定心(善導大師的散善義),決定心即是無上上心(散善義),無上上心即是真心(散善義),真心即是相續心(曇鸞大師),相續心即是淳心(曇鸞大師),淳心即是憶念(龍樹大士),憶念即是真實一心(天親菩薩),真實一心即是大慶喜心(大無量壽經),大慶喜心即是真實信心(善導大師),真實信心即是金剛心(善導大師),金剛心即是願作佛心(曇鸞大師),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曇鸞大師),度眾生心即是攝取眾生生安樂淨土心。是心即是大菩提心,是心即是大慈悲心,是心即是由無量光明慧生故。願海平等故發心等,發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者是佛道正因故。」(信卷末) 見真大師把「行信」結歸於大慈悲心,真宗的行信論必須從如來的大悲心而歸入如來的大悲心,可到諍論安息之處。又《歎異鈔》文文句句是如來的大慈悲心,唯稱、唯信的諍論到此亦是盡頭。三二、念佛和大悲心親鸞聖人的法門的面目,以上舉的「信卷」的御引文已經很清楚,上文可說是由大信心統一七祖者。在此文中特別注意的言語是「大慈悲心」,我們「被彌陀的誓願不思議救助去地信」,頂戴如來的大慈悲;依「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救助去地,於蒙受良人之仰言而信」,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聞「念佛者於為行者是非行、非善也」之念佛(名號) ,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聞「念佛者是無礙之一道也」的誓願名號,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聞「易持」的名號,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聞「令信本願稱念佛故成佛」,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於大慈悲和大信心的世界超越因果,淨土真宗誠是如來大慈悲心的宗教,「信」之一字振一宗。請御同朋分享讀後心得或提問哦!謝謝。三三、卷首和讚與念佛頂戴《歎異鈔》,拜見「唯念佛」之文,想起《御文章》的「取念佛的信心」,又與「正信念佛 」、「念佛正信」之御言語合併頂戴,又也頂戴「卷首和讚」:「彌陀名號續稱念 信心真實獲得人憶念之心常不斷 報謝佛恩之思有」的聖句。高祖在論往生的正因是暫時分開「行」和「信」,但是「行」也好,「信」也好,原本是如來的大慈悲心、無礙的佛智,是依南無阿彌陀佛故,是分而不可分,無法分處而分。此故,「行」和「信」不二,又於念佛和信心的關係亦是不離,活的如來的大慈悲心滿入活的我們之人格,透徹到身心時,那就叫做大信心。信心的威德,心也好,言語也好,皆無法及,顯現於口即為念佛,這即是「正定業」,是「大道」,是名聲普聞的誓願力,亦是報恩行,念佛處是「常行大悲之益」,這亦是橫超的大信心之顯現。三四、如來是無量光明慧「唯念佛」不是光把如來放到對面,不是置大慈悲心於信仰的對象之樣相,「唯念佛被彌陀救度」之御說處,其心早已是大慈悲心的全現,此一句之中如來的無量光明慧(光壽二無量)活生生的顯現,而如實地拜見在眼前働之相,御說此「念佛的信心」、「信心的念佛」、「願力的信心」之中,此「大慈悲心的信心」之中「願作佛心」和「度眾生心」早已具足,「佛心凡心一體」的吟味亦於「唯念佛」之中能品嘗得到。光把如來和名號放到對方眺望的話,是沒有結果的。三五、唯信正因之文於《教行信證》頂戴「信心正因」之文的話,有:(一)「即言由聞願力光闡報土真因決定時剋之極促也。」(行卷)(二)「真實信業識(心),斯則為內因(正因)。」(行卷)(三)「正定之因唯信心。」(行卷)(四)「(大信心者)證大涅槃之真因。」(信卷本)(五)「涅槃真因唯以信心。」(信卷本)(六)「斯心(信樂)者即如來大悲心故,必成報土正定之因。」(信卷本)(七)「一心(天親的一心歸命)則清淨報土真因也。」(信卷本)(八)「報土真因,信樂為正故也。」(化卷本)如上,聖人宣揚「依一信心往生喲」,即所謂「唯信獨脫」之意,這和「教卷」所云的「夫顯真實教者,則大無量壽經是也」之大宣言,共於《教行信證》光顯「唯信獨脫」的法門,兩兩相俟,如攫地球,擲於天空,是光壽之力,是空前的大宣言。真宗的大信心,唯是仰本願力,信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的大信心。聞「唯念佛」也是立即忘記信、忘記行而仰本願力,仰本願力的信心,唯是本願力,「唯信獨脫」是「本願力的獨立」,是「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用」,亦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一法身。「啊,那月,信亦忘記,望那月。」(最三)池山榮吉老師因為無論如何也無法頂戴信心而很長一段時間感到煩悶,著眼「唯念佛」之言語而唯稱念佛,於念佛之中,廓然感得本願力而安心決定,真是尊貴的事。這樣拜見的話,《歎異鈔》即是「本願力的獨立」,獨立之相、意、吟味,有道之不盡的好味道,這即是所謂南無阿彌陀佛的獨働。那是「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救助去地信」的信心,是「被誓願不思議救助去地信」的信心。這本願力的信心是肝要。至此「以信心作為要地應知」(第一章)。頂戴「唯稱教義」的念佛「以信心作為要」的話,為「唯信教義」,不別開之處是「唯稱教義」的「唯念佛」法門。親鸞聖人,講眾生的「行」是「稱名」,同時亦視這稱名原樣是「名號」而說:「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行卷)。第三篇 唯稱教義和唯信教義六、思欲稱念佛的心南無阿彌陀佛慈親的呼喚聲不思議,立於我們的眼前,二六時中在耳畔的是「不思議之誓願顯」。「至心.信樂.欲生」地呼喚我是不思議故,又呼喚聲亦是不思議。不知這個,就會掉到「我信什麼好呢」「如何信好呢」「稱念佛的話好嗎」「用什麼樣的心情稱的話好嗎」「頂戴真實的信心要如何做是好呢」等「善惡」中而計度、迷惘。但是被聞此一秒中也不停地不思議的呼喚聲(誓願名號)一看的話,「善惡」的「計度」亦不知到哪兒了。鳴呼,不是從自己方面信的,不是聞的、不是獲得信心的、不是安心以後往生的、不是因為稱念佛往生的、不是自認為能往生就能往生的,唯只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呼喚聲」難能可貴,自然不知不覺「南無阿彌陀佛」地從口中出來。那徵兆就是「思欲稱念佛的心發起時」。滿足於此御慈悲,頂戴是「南無阿彌陀佛慈親故方有救」,自然顯現於口的念佛是,「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救助去地,於蒙受良人之仰言而信」(第二章)的御念佛。南無阿彌陀佛,是呼喚「不會讓汝下墮喲」「等著汝喲」的慈親,是慈親的「呼喚聲」,是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大智慧力.大功德力的結晶。慈親的肉.血液.正覺的全體是「呼喚聲」,如來的「至心.信樂.欲生」三心全體是「呼喚聲」,是被南無阿彌陀佛慈親的「呼喚聲」救度的。因此我們安心於本願力的聲音中,此處,第一章曰:「被彌陀的誓願不思議救助去,往生者遂也。」不是講信「彌陀誓願不思議」以後被救,是「被彌陀的誓願不思議救助」。若是「信以後往生」的話,人就會計度要如何信才好,不是如此,是被「誓願不思議」救助。聖人說此意曰:「歸命(信心)者本願招喚之敕命也。」(行卷)又「總序」曰:「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暗惠日。」《略文類》曰:「夫無礙難思光耀(光明)滅苦證樂(淨土的法性常樂之樂)。」這些皆是「被誓願不思議救助去,往生者遂也」之相。十、如實修行相應與信念「卷首和讚」:「彌陀名號續稱念 信心真實獲得人憶念之心常不斷 報謝佛恩之思有」這是如實修行之相。「如實修行」,曇鸞大師的《論註》曰:「云何讚嘆,謂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指信.稱讚佛智不思議),如彼名義(聞南無阿彌陀佛的御名,信.讚嘆光明攝取之恩惠),欲如實修行相應(信知佛智和名號和光明的由來)故。」此稱名是「如實修行的稱名」,且此稱名其原樣是「信心」之相。故《和讚》(曇鸞章)曰:「決定之信無有故 念不相續必然也念不相續之緣故 不得決定之信心」「決定之信不得故 信心不淳論主曰如實修行相應者 決定在於一信心」「如實修行」的「讚嘆門」的稱名念佛(善導大師的正定業),此即「信心」之相,是「憶念」之相。「這是「正信念佛」(信心的念佛),是「念佛正信」(念佛的信心)。這即是本願力的信心,本願力的念佛,亦是報恩的稱名念佛。《歎異鈔》的「唯念佛」的念佛,是如實修行的念佛。「信卷」(本)曰:「論註(曇鸞大師)曰: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稱彼如來名』者,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室穴中之闇也。『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此文與「總序」的「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之文照應,又對照「行卷」的「爾者稱名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信心)也。」之文吟味的話,如實修行的念佛(信心)的意義能更明白。即使稱名念佛,若我們的心是「若存若亡」(信心好像有,好像沒有,覺得能往生淨土,又覺得不能往生)的話,這樣的念佛不能說是「如實修行」。《和讚》曰:「言不如實修行者 曇鸞大師施妙釋一者信心不淳也 若存若亡之緣故」。又,即使第十八願之意有誓言:「迎接稱名者」,或又說:「御約束:『是欲迎取稱了此名字者』(第十一章),己稱的稱名入功勞,認功績,思是自己累積善根,又想用稱名念佛的力量求往生而念佛的人的念佛,即時是一心專稱彌陀的名號亦不能契真實報土的往生。此是「化身土卷」(本)曰:「雜心者,大小凡聖,一切善惡,各以助(助業。五正行中的(一)讀誦、(二)禮拜、(三)觀察和(五)讚嘆供養)正(正定業。五正行中的(四)稱名)間雜心稱念名號。良教(念佛)者頓(頓教)而根(機,稱佛的心情)者漸機。」之種類的念佛。這不能講「如實修行」。姿形殊勝地自朝至暮稱念佛,自己亦以為依此稱名念佛的功績能往生真實報土。看在他人眼中,也都覺得此人是往生淨土的人,如上所舉,姿雖然是專修念佛,心是雜心而助正間雜(助業和正定業混雜)的人有。為往生淨土的目的而兼行助業和正定業的人,這是人於雜修之中的人,不是「如實修行」。頂戴第十八願的大悲心,自然地出念佛的人,和第二十願的人的念佛,即入功致力於稱名,交雜自力心而稱的念佛,從外面所見,一點也看不出來。又自己也自認為能往生,但是一是往生真實報土,一是遂化土的往生。專修稱名念佛的人有此二種類,誠是容易混淆。這是親鸞聖人就本願分有真和假,就經立三經的區別(顯義),就往生論三種的往生,就機立三機,開第十八願為真實五願,開顯稱名正定業的真意,建立至心信樂願為因(唯信正因,唯信獨脫)的法門,以製作(教行信證)的緣故。容易混淆的是第十八願的念佛和第二十願的念佛。「彌陀名號續稱念」云云是第十八願的如實修行的念佛,是《歎異鈔》的「唯念佛」。「懷疑誓願不思議 稱念御名之往生宮殿之中五百歲 虛度光陰佛說喲」的念佛是二十願的念佛,是他力中的自力的念佛,是不如實修行的念佛。十一、非仰師教不可佛經不是很容易明白的,聖人的御聖教要取其御意亦不是容易的事,必仰師教不可。《歎異鈔》的念佛也是愈吟味愈有深的意思。我也是終生常仰賢者的教示,如本書,我全部的注意皆傾向於「唯念佛」之一句。十二、如來之言語念佛不是自己稱,自己想該怎麼樣、這麼樣者,念佛是被稱,既不是自己的行,也不是自己的善。念佛出來的原樣,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是本願力,是南無阿彌陀佛,是如來的言語,是如來的大悲心,亦實是如來的働。從顯說講的話,有《觀經》的念佛(第十九願的念佛),有《阿彌陀佛》的念佛(第二十願的念佛),這些和《大經》(第十八願的念佛)內容不同。大意看的話,全都看成一樣。又,實際上,粗心大意的話,會以為自己的念佛是第十八願他力的念佛,而實是陷於第十九願、墮於第二十願,又無信心的念佛,幾乎皆是。因此就念佛,我們應依聖人的教法,好好地窺見經文的「顯」的意義和「隱彰」(隱的真實之意)的意義。「化卷」(本)曰:「言彰者,彰真實難信之法(念佛即南無阿彌陀佛)。斯乃光闡不可思議願海(佛智不思議、大悲不思議的本願),欲令歸無礙大信心海(誓願不思議的信心)。」誠是難能可貴的御言語。《歎異鈔》的念佛顯真實難信的法,顯不可思議的願海,是使入無礙大信心海的如來的大悲心。大悲心顯現處是「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救助去地,於蒙受良人之仰言而信之外別無原由也」的言語。十三、佛的所有言說本願是如來的大慈悲心,念佛是如來的言語。「信卷」(本)曰:「即隨順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如來的大悲心是大信心,信心是如來的心。「信卷」(末)曰:「故知,一心(天親之一心、三心即一之信樂)是名如實修行相應。即是正教、是正義、是正行、是正解、是正業、是正智也。」《歎異鈔》的「唯念佛」的念佛,是如來的言語和如來的心一如,這通過聖人的人格具體地為我們顯現。念佛往生是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法門,是稱名的話往生,云稱名是正定業的教義及教化的方法,這是《觀無量壽經》的宗教。《觀無量壽經》是從「假」入「真」的佛經,是說定善(坐禪)和散善(道德和戒律),最後廢之而結歸「念佛」的一行的經。從表面看的話,是第十九願的經,從裏面看的真實意與第十八願之意一致。「行卷」御轉釋的「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信心)」,傳承善導.法然兩大師之教法,且是更將親鸞聖人的教義作一展開。此作為往生的正因是立於「唯信心」的教義之教化的方法。古來叫此做「大經法門」,又叫做「唯信門」。上之轉釋文與「正信偈」的「本願名號正定業」(唯稱門),至心信樂願為因」之句同樣,彰顯法然上人和親鸞聖人的師資相承。十四、唯稱教義的念佛和唯信教義又依從恩師桂利劔老師的指南,明「唯稱教義」和「唯信教義」的區別,我們來頂戴《歎異鈔》。此兩門的區別在真宗學史上,又於我們的安心上,特別是於頂戴《歎異鈔》上,極其重要。首先於「正信偈」(源信章):「極重惡人唯稱佛」,是勸「唯稱名一個喲」、「稱名者往生」、「稱御名喲稱喲」的教義。這是「唯稱教義」。以「文類正信偈」頂戴,同樣是源信章,曰:「如來本願顯稱名」。又「唯信教義」的例文有:「正信偈」(天親章)的「依修多羅顯真實 光闡橫超大誓願廣由本願力廻向 為度群生彰一心」和曇鸞章的「往還廻向由他力 正定之因唯信心」是「唯信教義」。十五、《觀無量壽經》和《大無量壽經》「唯稱教義」是依《觀經》的說相,亦是善導大師「散善義」的「就行立信」的法門。「唯信教義」是依據《大經》所述的法門。在七祖中立於《大經》述法義的是龍樹.天親.曇鸞之諸大師,立於《觀經》說法門的是道綽.善導.源信.源空諸大師。親鸞聖人的直接師承雖是法然上人,但是特依天親菩薩的「一心華文」建立唯信教義。十六、唯稱教義的念佛《歎異鈔》的「唯念佛」表面是「唯稱教義」。「念佛以無義為義,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故」是「唯信教義」。這是《歎異鈔》的頂點、眼目。《歎異鈔》之中,如下之文,其中的「唯稱教義」的色彩濃厚。第一章「欲稱念佛地思之心興起時」「可勝念佛之善無故」第二章「於除了念佛之外」「唯念佛」「念佛是誠」「即使念佛而落地獄了」「稱念佛而亦地獄」「即使取念佛而奉信呢」第四章「念佛,而速成佛」「唯稱念佛啊,由始至終全是」第五章「亦依一遍稱念佛之事」「回向念佛」第六章「專修念佛之輩」「稱念佛之人」「念佛的話,不可往生」第七章「念佛者是無礙之一道也」第八章「念佛者於為了行者非行、非善也。」第十章「於念佛者以無義為義」第十一章「遇一文不通之輩的稱念佛」第十二章「專修念佛之人」「念佛者為了無用之人也」「相應於本願而念佛的人」第十三章「唯如善者能稱念佛」第十四章「日常不稱念佛」「可念佛不退轉而往生」「無法住於正念起風波,稱念佛之事是很難」「又雖稱念了佛,但亦隨於今正使開悟之期」第十八章「說於稱念佛奉見化佛之事」依以上的文可知道《歎異鈔》說「稱念佛的話往生」的教法色彩很濃厚。何故《歎異鈔》中「唯稱教義」的色彩很強呢?我覺得這是因為當時在法然上人御隱後,特別就念佛,異義異說、異安心紛紛生起的緣故。信心不同是不用說了,信心的念佛(念佛的信心)特別地亂,異說異義盛行,故就念佛,特別是「歎異先師(親鸞聖人)口傳之真信」而製作的是此部《歎異鈔》。法然上人御隱後,「一念義」、「多念義」、執尋常、執臨終(正念往生),或以為念佛是吾善根、以凡夫的修善為往生之因、犯惡者無法獲救、如來本願的御意不知者、置重心於自力作善的結果過了頭而跨賢善精進、不知誓願(本願)和名號之意,而導致各式各樣的異安心者出現。此故,才著作了「歎異鈔」。特別是於念佛,因為有太多人領解錯了,所以是「唯信教義」之腹,而表面是「唯稱教義」的濃厚色彩。請御同朋分享讀後心得或提問哦!謝謝。十七、與信心不二一體的念佛「唯稱教義」(正念往生)的念佛,即善導.法然兩大師的傳道化風好像是極簡單的樣子,其實信心的念佛、念佛的信心非常難。就念佛,而異安心者出現很多是理所當然的。今日也有很多人就念佛而沒有很清楚的理解而徘徊著。念佛是自力的念佛.作善的念佛的話,則原本的信心亦肯定是自力的「計度」。《歎異鈔》之正確的念佛是「唯信教義」為裏的念佛,是與信心不二一體之「本願力的念佛」故非常地難。十八、行中攝信的念佛「唯稱教義」的念佛,沒有分稱名和信心。是信心的原樣之念佛(稱名),念佛的原樣之信心,信心和念佛沒有前後時間的差別,又也不分離此二者,即言「行中攝信」,是念佛中含著信心的教義,就往生之因立「稱名正定業」。「唯信教義」即高祖親鸞聖人的教義,依據《大無量壽經》,(一)從名號,(二)信心,從信心,(三)稱名念佛(報恩行)的順序,信心和稱名有時間的前後,往生的正因唯定信心一個是「唯信正因」的教義。十九、信心其原樣的念佛《歎異鈔》的念佛,在唯稱教義最初領解是報恩行的稱名,認為光念佛還不够,認為念佛外還需要信心,認為有信心沒有念佛的話不行,所以《歎異鈔》的「唯念佛」的「唯稱教義」的念佛就不明白。不可忘記「唯稱教義」的念佛,其原樣是信心,因此「唯念佛」能往生。二二、龍樹菩薩的念佛「唯稱教義」也有歷史,有傳統。首先拜讀龍樹菩薩的「易行品」,往生的業因有曰:「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懃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不退轉之位)者。」這是分「難行道」和「易行道」的文。於《和讚》者有「敎導難行易行道,流轉輪廻我等故,弘誓之船賜令乘」。雖講「易行」,但有諸佛菩薩的易行,有阿彌陀佛的易行。十方十佛的易行之偈有「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此文引用於《和讚》,曰:「應執持恭敬之心(信),稱念彌陀之名號(行)」。「恭敬之心」,指的是「啊!好難能可貴」「啊!真誠惶誠恐」地信如來的本願,是御恭敬的心,這是信心。從這信心自然稱名念佛流出來,又有曰「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但是,與此同時,打出亦可說是念佛的根本、真意義的「聞名」(聞、聞信名號)。即文曰:「聞佛名能信受者,即不退阿耨菩提(登無上正覺之道,入不退轉)」。因此,欲至「不退轉」者,是「稱」名號、「聞信」名號,也就是說龍樹菩薩視「稱名」和「聞名」是同一價值。文曰:「問曰:但聞是十佛名號執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更有餘佛、餘菩薩名,得至阿惟越致邪。答曰: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如是。阿彌陀等諸佛,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云聞信名號住不退也好,云稱名號得不退轉也好,唯不外是依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力者。念佛不是機械性地動口的動作,是「念佛的信心」,是「信心的念佛」,又是「正信念佛」,又是「念佛正信」。彌陀易行之一段中,示有如下的言語:(一)「皆稱名憶念阿彌陀本願如是:若人念(憶念)我(彌陀),稱名(念佛)自歸(信心),即入必定(不退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遍智)。是故常應憶念。」《和讚》曰:「彌陀名號續稱念 信心真實獲得人憶念之心常不斷 報謝佛恩之思有」《淨土文類聚鈔》曰:「稱名即憶念,憶念即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此御文是於頂戴《歎異鈔》上極重要之文。(二)龍樹菩薩又曰:「人能念是佛(阿彌陀佛)無量力功德, 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祖師聖人仰此文,宣述在《大經》本願成就文的「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廻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之文中的「即得」,和在「易行品」中的「必定」之深意,曰:「經(大經)言『即得』,釋(龍樹)云『必定』,『即』言由聞願力光闡(彰顯)報土真因決定時尅之極促(最小限度)也。『必』言金剛心成就之貌也。」真宗,「聞本願力」是眼目。第一章的「可被誓願不思議救助去地信」者,完全是此意。貫穿全篇,雖然表面顯出的是「唯稱門」的色彩,但是精神不變。在《歎異鈔》之中,「唯稱教義」中有「唯信教義」,「唯信教義」中有「唯稱教義」。「誓願不思議」之言語也是,若以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的稱名代表第十八願,示「稱我名號,下至十聲」,取「救助稱名號者」的話,是「唯稱教義」。第一章的「誓願不思議,云云」亦可說是「唯稱門」中的「唯信教義」。不論怎麼說,「被誓願不思議救助」者不外在彰顯「由聞願力光闡報土真因決定」。「聞願力」者,指唯仰一願力之働的意思。又其原樣是願力的働。用此意頂戴「唯念佛」的話,則好難能可貴呀。用本願成就文的精神頂戴「誓願不思議」是名號不思議的話,則這明確是「唯信門」。(三)又龍樹菩薩曰:「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應時為現身」(四)「若人種善根,疑者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於龍樹菩薩如上所述,「稱名」,「一心念」(信心),「恭敬之心(信心)」,「禮拜」,「聞名」,「憶念」,「執持」,渾然思為同一,教我們往生之因在於信心。《大無量壽經》及其異譯之經,往生之因多說是「聞名」。(1)「我作佛時 令我名聞八方上下無數佛國」(平等覺經十七願文)。(2)「使某(彌陀)作佛時 令我名字,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無數的)佛國」(大阿彌陀經第四願)。(3)「他方佛國所有眾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回向」(如來會十八願文)(此文等於本願成就文「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之文)。(4)「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第四十七願)。(5)「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廻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第十八願成就文)。(6)「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大經往覲偈)。其他四十八願中亦大多說為「聞名」。真宗的根本,不論怎麼說,「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為一宗的基本、根據。二三、天親菩薩的念佛天親菩薩愈發闡明龍樹菩薩的御意,示修「五念門」能往生極樂。「五念門」如下:(一)禮拜。「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二)讚嘆。「云何讚嘆,口業讚嘆,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三)作願。「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禪定,止)故。」(四)觀察。「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阿彌陀佛、淨土的三種莊嚴),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三昧觀)故。」(五)廻向。「云何廻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廻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五念門」的行,實是法藏菩薩的行,又是依如來的本願力所成就的行。此行是攝於天親菩薩「一心歸命」的信心中的德用(働)。五念是信心的顯現,由「一心」的信心得往生。所謂「一因(一心)究竟(成就)處,五因(五念門)成就之極促;一果(往生)開覺處,五果(於淨土五段的證悟)圓滿之妙證」。親鸞聖人說「願力成就名五念」(入出二門偈),視菩薩五念門的行全顯本願力成就之相。從表面看,《淨土論》的中心是「五念門」,五念門的中心是第四「觀察門」。通過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拜見《淨土論》,《淨土論》的中心是「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因此《淨土論》為「一心之論」(禮拜門、讚嘆門為中心)。天親菩薩依《觀佛三昧經》及《觀無量壽經》之說,以智慧眼觀察阿彌陀佛及淨土。依觀淨土的莊嚴,感得佛心即大慈悲心,感得如來的大慈悲是往生的正因。我們罪障重,智眼昏,心散亂放逸,不能坐禪直觀阿彌陀如來及淨土的莊嚴。然,我們是聽聞名號的由來,被感得如來的大慈悲心的。天親菩薩和末代的我們,修道雖暫異,但是同樣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是同一的。《觀無量壽經》有「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頂戴大慈悲心,沒有道理不能往生。曇鸞大師曰:「大慈悲是佛道的正因」,親鸞聖人說我們頂戴的大信心是如來的「大慈悲心」喲,亦是無礙佛智喲。信卷(本)曰:「斯心(信樂、大信心)者,即如來大悲心故,必成報土正定之因。」《歎異鈔》云「被彌陀的誓願不思議救助去」,云「唯念佛而被彌陀救助去」,云「令信本願稱念佛故成佛」等,唯是觀本願力,感得如來的大慈悲心之相。天親菩薩於《淨土論》曰「觀佛本願力 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常觀如來的本願力,觀(心見)本願力,遇(信)本願力,是大信心,這即是感得如來的大慈悲心之相,此文是「行卷」的肝要。觀淨土的莊嚴是觀如來的本願力,觀本願力是感得大慈悲,這是大信心。因此天親菩薩向釋迦如來表白御自身自督的安心,曰:「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至此,《淨土論》為「一心之論」(信心之論)。淨土真宗是「唯信教義」即信心正因的法門。「觀佛本願力云云」就是頂戴第十八願的「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之意。《和讚》曰:「若不生者之誓故 信樂真實時節至一念慶喜之人者 往生必定決定歟」「觀本願力」指觀(信)「若不生者」的如來的大慈悲心.佛智不思議.大誓願力不思議,這是「唯信門」。就本願成就文頂戴第十八願的三信(至心、信樂、欲生)十念(乃至十念的稱名)之意,作「聞其名號」的話,「唯信教義」生。又依《觀經》的付囑之文:「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解釋本願的三信十念,三信攝於十念之中,第十八願是「稱我名號」的本願,即為「念佛往生」之願,於茲「唯稱教義」生。《歎異鈔》感覺「唯稱教義」的色彩相當濃厚,但是不說本來就沒有「唯信教義」,其「唯稱教義」的念佛宜應用「唯信教義」之義解釋。天親菩薩的「觀察門」可推察以《觀經》定善觀之文解釋本願的三信十念。古來視天親菩薩的《淨土論》,三經之中特依《大經》。這是置重點於「一心歸命」、「觀佛本願力」的看法。二四、曇鸞大師的念佛至曇鸞大師,天親菩薩之高級菩薩的行法(五念門)一轉而為凡夫相應的行法,而被一般化。即大師著眼在《淨土論》偈尾的「普共諸眾生」之文,又明菩薩能修行的是依本願力之旨,舉三願(十八、十一、二十二)明凡夫依本願力得速至無上菩提之旨。如此經龍樹.天親.曇鸞三大師,彼等大師的教義映於親鸞聖人的大信眼,「唯信正因」的教義始確立,這即是真宗的面目。 曇鸞大師解釋「稱名」(念佛)為何有破無明令往生之働呢﹖而釋曰十念的稱名即「依止無上的信心」、「依無量功德的名號生」(論註上卷)故。說如實修行(稱名)何故云如實修行呢﹖那是因為稱名是讚嘆如來的功德,如如來的光明智相如實稱佛的御名故,其原樣是信心,即「念佛的信心」「信心的念佛」故,明確地示稱名是如實修行之旨。此處,親鸞聖人在《和讚》曰:「如實修行相應者 決定在於一信心」。因此,至曇鸞大師,視稱名(讚嘆門中的稱名)為五念門的中心,與「聞其名號」(聞名)作同一的價值。從此處看「唯念佛而被彌陀救助」,可看作「聞信名號而被救助」。又大師於《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的臨終,解釋「十念」的念佛(論註)曰:「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明往生正因在信心之旨。親鸞聖人在「行卷」釋大行曰:「大行者,稱無礙光如來名」,舉五念門中讚嘆門的「無礙光如來」之名。且又云稱名是大行的大行處曰:「斯行(名號)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真如一實功德寶海」,原樣地接受上之「稱名」作「名號」,可察知這是依曇鸞大師的指南。《歎異鈔》的「念佛」,或「稱念佛」,或「易持」等言語,依解釋此作名號的威神功德而能難能可貴地頂戴。於天親菩薩的「觀察門」的觀察,不是觀真理(法性、真如),是「事觀」即觀淨土的莊嚴。又曇鸞大師就本願的「十念」的稱名,示彼十念依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清淨真實名號而起的稱名故依稱名能往生。又此以信心為內容,視稱名的價值和名號的價值同一。龍樹.天親.曇鸞諸大師的法門,如以上所明,生「唯信教義」的同時,一面為出「唯稱教義」的根源,即法然上人雖是「唯稱教義」的人,然宣述淨土真義的經論者「三經一論」是也(選擇集)。以上《觀無量壽經》中心說的「唯稱教義」和《大無量壽經》中心說的「唯信教義」,暫從宗學史上看不能分而分處,這是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信心和親鸞聖人的信心原本就沒有相異,是同一信心,乃不言而喻。於同一信心上,有勸「稱名念佛喲」的教化風格和勸「聞信名號喲,往生的正因是信心哦」的教化風格。如此,善導.法然兩大師沒有「要信心喲」「是一信心喲」的法門嗎﹖並非如此。是信心上的勸念佛,即教以信心為內容的念佛是「正定之業」。如「兩種深信」、「二河譬」及「六字釋」,又有「言弘願者,如大經說」(玄義分)等,是以「唯信教義」的精神說的。又「正信偈」秉承法然上人的《選擇集》,曰:「必以信心為能入」。要言之,開示善導.法然兩大師的念佛往生的法門的真意者,是「唯信教義」的親鸞聖人的教義。從形式(表面)看的話是「念佛往生」,從內容看的話是「唯信正因」。形式和內容融合為一者是「唯念佛」。但是拜讀「唯念佛而被彌陀救助去」的御言語,大致可窺知這是「唯稱門」,不是「唯信門」。然而親鸞聖人說「唯念佛而被彌陀救助去」的御意是唯稱的原樣是唯信,唯信的原樣是唯稱的唯稱故,方可說是真實念佛的真意,亦是唯稱教義的「唯稱教義」處。論往生的正因時,是「稱而往生呢」是「信而往生呢」,視信心一個是往生的正因是「唯信教義」的立場。念佛是選擇本願的行故,又念佛順本願行故,必能往生,勸「念佛喲」的是「唯稱教義」的立場。「稱名」和「信心」,本不二不離,分而無法分,但因流於自力的念佛,故《歎異鈔》問世。拜讀「唯念佛」之文,我被反省自己的「愚者」,離唯信.唯稱的議論,慶喜本願力有故,承蒙能無條件往生淨土,仰本願力,歡喜無條件地救度處,「唯念佛」是念佛而忘記念佛地仰本願力,這是「唯念佛」的吟味吧﹖親鸞聖人說「唯念佛」,誠是難能可貴,沒有這御教化的話,分開「信」和「行」,就不能隨順如來之說。看「唯信」「唯稱」皆同樣是仰本願力之相時,「相應於本願而念佛的人」(第十二章)也好,「被誓願不思議救助」也好,「於信了本願者,連他善皆非需要」(第一章)也好,又第十二章的「令信本願稱念佛故成佛」亦難能可貴地頂戴,唯是本願力。二五、道綽禪師的念佛道綽禪師的教義,判別「聖道門」和「淨土門」之二門,此法門因為觀淨土的「觀佛三昧」和以稱名一行往生的「念佛三昧」雙方參雜故,很難斷定哪個是哪個。我們隨順「和讚」的指南,《和讚》曰:「雖然一形之造惡 令使專精地繫心因為常令念佛故 諸障自然逕除盡」「縱令一生造惡的 眾生為了引接故而稱我名字地願 且若不生者地誓」講「因為常令念佛故」,講「而稱我名字地願」者,可知並沒有用「聞其名號」的「唯信門」拉下第十八願,而是明確地以「乃至十念」做代表的「 唯稱門」。此時「至心.信樂.欲生」的三信攝於「乃至十念」之中。二六、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念佛 在中國,念佛門的大成者善導大師是「唯稱教義」的法義。如前面所述,並非說「唯稱教義」就是無信心的唯稱,是信心原樣的稱名,即「唯信教義」原樣的「唯稱教義」。這是於真宗的念佛。《歎異鈔》的念佛亦是這樣的念佛亦居多。「稱名本願」、「稱名正定業」出現於表面時是「唯稱門」的法義,就「往生」談正因時是「唯信教義」。不論是哪位祖師,只要是七高祖中的人,從真宗的根本義講的話,雖然講「唯稱教義」,往生的正因唯信心。暫時區別「唯稱」和「唯信」的是,由於時代,所根據的中心經典(或大經或觀經)不同的緣故。淨土宗的諸家尚且有人沒有徹底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的真意,更不用說在一般信徒之間會有不徹底,會有異解,會有別見,會有異安心了。真宗念佛者之中,原本就有很多。「唯信教義」和「念佛往生」於內容沒有絲毫不同,反倒是徹底念佛往生,去除異解異見、別解別見者是親鸞聖人的「信心正因」的法門,這即是「唯信教義」。唯稱也好唯信也好,粗心大意看之的話,唯稱的念佛往生也不懂,唯信的信心正因的意義也不懂。講「信心一個」時,就會覺得念佛不需要;講「念佛需要」時,就陷入「稱名正因」的邪見;又說兩方都需要的話,就「稱名」和「信心」不問輕重,或偏向某一邊,或陷入「信行相扶輪」。「唯稱」「唯信」,於拜讀《歎異鈔》上很重要。「唯信教義」最鮮明表示的是「信卷」。承「信卷」之意,高度地發展「唯稱教義」,明切地闡釋「唯信教義」者,是蓮如上人的《御文章》。於七祖中大成「念佛往生」,且最明白表示此者是善導大師。於此意思,善導大師是念佛法門的大成者。故說「善導獨明佛正意」(正信偈)。法然上人偏繼承善導大師一師的法門,同時「唯稱教義」清楚出示。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的正意,明示於「行卷」,映於親鸞聖人御眼的「唯稱」,其原樣是「唯信」。「唯稱教義」的念佛,沒有依「行卷」汲取親鸞聖人的精神拜見之的話,無法懂得,又沒有從「信卷」的「唯信教義」看的話,無法懂得。以為僅是一句話就忽略地讀過去的話,很可惜。《教行信證》中,舉有善導大師的「唯稱門」的例文:(一)「繫心一佛,不觀相貌(佛和淨土的莊嚴),專稱名字,即於念(稱名)中得見彼阿彌陀佛及一切佛等」(文殊般若經下、禮讚、行卷)。(二)「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眾生障重,境(觀法的對象)細(極樂莊嚴甚深微妙,法性世界亦然。)心麁(心粗雜散亂),識(意)颺神(意)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釋尊)悲憐,直勸專稱名字(名號)。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念佛相續)即生(往生)」(禮讚、行卷)。(三)「又云: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阿彌陀經意、禮讚、行卷)。(四)「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迴六道,苦不可言。今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禮讚、行卷)。聞本願的名號,一心稱念的稱念往生也好,若剋論往生的正因的話,是聞名往生。但在「唯稱門」的立場,稱念往生又叫做念佛往生。善導大師對「念」字,有時用於(1)觀念、想念。(2)稱念、稱名、念佛。(3)信念、憶念。(4)時節之意。(五)「又如《無量壽經》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十八願意、禮讚、行卷)。如善導大師取第十八願作「稱我名號」的話,為「唯稱門」,如親鸞聖人依據成就文,取「聞其名號」的話,為「唯信門」。善導.法然兩大師立於「唯稱教義」,信心攝於行中(「行中攝信」的法門) 。然至高祖親鸞聖人,別開「唯稱教義」的念佛往生(行中攝信)的法義,分行和信,談「往生正因唯信心」。(六)「又如《阿彌陀經》云: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稱念)名號。(乃至)即得往生」(禮讚、行卷)。(七)「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一聲乃至十聲、一念等,必得往生。證誠此事故,名《護念經》」(禮讚、行卷)。(八)「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往生)者,莫不皆乘(被本願力打敗)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強緣)」(玄義分、行卷)。雖然是「唯稱教義」,乘大願業力,與「唯信教義」相同。(九)「又云: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玄義分、行卷)。大師就《觀經》下品下生的十聲稱佛(十遍念佛)往生的稱名往生,於名號中做六字釋,這是應著眼的。親鸞聖人更用成就文之意解釋此(參照行卷)。(十)「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觀念法門、行卷)(第十八願之意)。(十一)「又云:欲使善惡凡夫廻心起行(懺悔念佛)盡得往生」(觀念法門、行卷)。(十二)「法門不同八萬四,為滅無明果(迷的結果)業因,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微塵故業(舊的惡業)隨智(佛智不思議)滅,不覺轉入真如門」(般舟讚、行卷)。念佛有滅罪之力,念佛為名號故,又是佛智不思議、誓願不思議的緣故。第四篇 一乘海的風光一、金剛堅固的信心淨土真宗唯乘本願海。《歎異鈔》曰: 「乘彌陀願船,渡生死苦海,到報土之岸者,煩惱的黑雲速霽,法性的覺月速顯,於盡十方無礙光明成一味,利益一切之生(眾生)時,方是覺。」(第十五章)又《和讚》曰:「金剛堅固御信心 待得決定之時喲彌陀心光常攝護 永隔生死出苦海」聖人的法悅歷歷在眼前。「行卷」的「乘大悲願船,浮光明廣海,至德風靜,眾禍波轉云云」之聖句,及《文類聚鈔》的「必至無上淨信曉,三有生死之雲晴,清淨無礙光耀朗,一如法界真身顯」之句合併吟味此時,心雀躍般,能感到歡喜。蓮師曰:「『必至自然的淨土』,『永隔生死出苦海』。哎呀呀,啊啦真有趣呀真有趣。」(御一代聞書23)《和讚》曰:「五濁惡世之吾等 唯依金剛之信心永捨生死之輪廻 必至自然之淨土」真正明朗的宗教是淨土真宗。聖人讚真宗的面目.一宗的根據,曰:「願成就一實圓滿真教,真宗是也」(信卷)。又曰:「誠是如來興世之正說、奇特最勝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極說、速疾圓融之金言、十方稱讚之誠言、時機純熟之真教也。」(教卷)又曰「真實之利」(教卷)。「教」是釋尊的言語,御意。若知釋尊是佛陀的話,萬事解決,信心能頂戴。「金剛堅固之信心」是金剛心、真實的信心。信心的體是無礙佛智故云金剛。又如來廻向的真實心故云「金剛堅固之信心」。二、稱獲救呢 信獲救呢初拜讀《歎異鈔》,易迷之點是「稱獲救呢」「信獲救呢」的問題。《歎異鈔》的作者唯圓大德,依據善導大師的「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信卷)之文,又依據「深心釋」的「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聞等(信一念),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信卷本、禮讚)等文,說「御約束:『迎接稱此名字者』」(第十一章),常用「唯稱教義」之語,仔細拜見《歎異鈔》的前後之文,原本唯圓大德是「唯信教義」的人,為了不要有誤解,又為了不要陷於自力的「稱名正因」說,而極大慈悲,用意周到地敘述。即在「御約束」之後,不是講「要稱念佛願求往生喲」,而是述「『被彌陀的大悲大願不思議救度,可出生死』思『稱念佛亦如來之御計』者,絲毫亦無雜己計故,相應本願往生真實報土也」,從「唯稱教義」直入「唯信教義」,引導要仰如來的大悲大願。前述的「金剛堅固之信心 待得決定之時喲」的「和讚」,是全「聞其名號」的「唯信正因」、「唯信別選」的言語。在前述的善導大師的深心釋文之後,親鸞聖人亦引用同樣是《禮讚》的文曰:「其有得聞彼彌陀名號,歡喜至一心,皆當得生彼。」這明確是全「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之意。「玄義分」的「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之句的深意,此處可見。開顯善導大師的念佛往生的真意義的是親鸞聖人。淨土真宗,無論如何皆是大信海的法門。「證卷」曰 「爾者,大聖真言,誠知,證大涅槃,藉願力廻向。還相利益,顯利他正意。是以論主宣布廣大無礙一心,普遍雜染湛忍群萌。」又曰 「涅槃真因唯以信心」(信卷本)、「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遍智)信心為因。是菩提因雖復無量,若說信心,則已攝盡」(信卷本)、「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卷本)、 「信樂最勝甚難得」(信卷本)及「難化三機.難治三病者,憑大悲弘誓,歸利他信海,矜哀斯治、憐愍斯療」(信卷本)。「唯信別選」之旨可知。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2950.html 教行信證和歎異的仱味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2950.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2950.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2950.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嘆德文 夫親鸞聖人者, 淨教西方之先達, 真宗末代之明師也。 博覽涉內外, 修練兼顯密。 初習俗典兮切磋, 此是在伯父業吏部之學窗,所抽聚螢映雪之苦節也。 後攜圓宗兮研精, 此是陪貫首鎮和尚之禪房,所聞大才諸德之講敷也。 依之,十乘三諦之月,觀念送秋, 百界千如之華,薰修累歲。爰倩窺出要,作此思惟:「 雖凝定水,識浪頻動,雖觀心月,妄雲猶覆。而一息不追,千載長往,何貪浮生之交眾,徒疲假名之修學。 須拋勢利,直悕出離」。 然而機教相應,凡慮難明, 迺近對根本中堂之本尊, 遠詣枝末諸方之靈窟, 祈解脫之徑路, 求真實之知識。 特運步於六角之精舍,底百日之懇念之處, 親得告於五更之孤枕,咽數行之感淚之間, 幸臻黑谷聖人吉水之禪室, 始入彌陀覺王淨土之秘(戶+冋)。爾降, 三經之沖微,五祖之奧賾, 一流之宗旨相傳無誤,二門之教相稟承有由。 是以 所仰者:「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之誠說, 宛住平生業成之安心。 所憑者:「歡喜踴躍乃至一念」之流通,此乃無上大利之勝德。仍以自修之去行,兼為化他之要術。 于時,尊卑多傾禮敬之頭, 緇素舉齊崇重之志。  就中,披一代藏兮,擢經、律、論、釋之肝要。記六卷鈔兮,號『教行信證之文類』。 彼書所攄,義理甚深。 所謂:決凡夫有漏之諸善,不入願力成就之報土, 呈如來利他之真心,令生安養勝妙之樂邦。 殊明佛智信疑之得失, 盛判淨土報化之往生。兼復,就擇瑛法師之釋義, 雖摸橫豎二出之名, 探宗家大師之祖意, 巧立橫豎二超之差。彼此助成,標權實之教旨, 漸頓分別,辨長短之修行。 他人未談之, 我師獨存之。 又有題愚禿鈔之撰, 同為述自解義之記。 彼文云:「 聞賢者信,顯愚禿心。 賢者信,內賢外愚也。 愚禿心,內愚外賢也」 云云。 此釋假卑謙之言辭, 其理存翻對之意趣。 內雖備宏智之德, 痛衒名於碩才道人之聞, 外只現至愚之相, 欲侔身於田夫野叟之類。 是則竊示末世凡夫之行狀, 專表下根往生之實機者哉。 加之,或二教相望,明四十二對之異,或二機比挍,顯一十八對之別。 大底兩典,鉅細不可具述。  抑,空聖人由當教中興之篇,坐辜之刻, 鸞聖人為法匠上足之內,同科之故, 忽出上都之幽棲, 遙配北陸之遠境。 然間,居諸頻轉,涼燠屢悛。爾時, 憍慢貢高之儔, 翻邪見以赴正見。 儜弱下劣之彙, 悔怯退以託弘誓。 貴賤之歸投,遐邇合掌, 都鄙之化導,首尾滿足。 遂則,蓬闕敕免之恩新加之時, 華洛歸歟之運再開之後, 迎九十有回生涯之終,證十萬億西涅槃之果以來, 星霜積兮幾許歲。 年忌、月忌、本所報恩之勤無懈。 山川隔兮數百里, 遠國近國後弟,參詣之儀猶煽。 是皆聖人之弘通,協冥意之所致也。 寧非眾生之開悟,依根熟之令然乎。  凡三段之式文,稱揚雖足, 二世之益物,讚嘆未倦。 是故加一千言之褒譽, 重擬百萬端之報謝。 然則,於蓮華藏界之中,照見今講肆, 自檀林寶座之上,影向斯梵筵。 內證外用,定添果地之莊嚴, 上求下化,宜究菩提之智斷。 重乞,佛閣基固,遙及梅怛梨耶之三會。 法水流遠,普潤六趣四生之群萌。 敬白。 延文四己亥年十一月十六日草之訖。 蓋是始自二十八日,當月之御忌。 可有盡未來際,每度闡揚由。依為本所願望。 憖記短才卑言。 且專感興隆發意大志。 且兼擬至愚報恩一端者也。存覺 滿七十 俊玄律師自去比雖誂之。 自然懈怠處。 御忌近近間。 期日以前為可致清書。 此兩三日忘他事草之。  今日十六日加中書畢。 先年依俊玄僧都(於時律師)發起草送已來。 當台講演次同用之。 而件本全分草案。 頗以左道間。 今所染老筆也。 貞治五丙午歲五月十三日 常樂台主釋存覺(七十七)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9542.html 嘆德文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9542.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9542.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9542.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法 雷 通 訊   這個月是令人難忘的月份,因為我的老師在這個月的三日安祥自在地往生了。面對老師的往生,有不捨、有無法置信、有讚嘆、有歡喜、有感恩等不同的心情,而最多的還是不捨之情。老師在最後留給我的法語是:  「生也好,死也好,皆在彌陀如來的手掌中。」  在入殮時,有位八歲的小同朋看到老師張開眼對他說:「這只是短暫的分開,肉眼雖看不到,但是日後慧眼開了,就會再見面,我在極樂淨土等著汝。」這樣的示現其實也是在破我們的情執,讓我們在法上精進,在法上相見,除此之外,沒有佛法可言。  十二日和老師的御骨一起回日本,十三日到醫院看師母,在師母的耳畔說:「老師回日本來看妳了哦。老師已在淨土等妳去哦。感恩師母,為我們勞苦一生,願在最後,我們一起來頂戴正信偈吧」。十四日的凌晨兩點,醫院來電話通知,我們趕到了醫院,為師母誦了四遍的正信偈,師母在不捨中安靜地往生了。  在日本,老師和師母的葬儀在同一天(十一月十六日)舉行,只見那天天空非常非常地藍,事後才知道,原來那一天天空竟然罕見的沒有半片雲彩。  葬儀結束後,和淨安、覺華兩位同朋整理老師留下的文稿,才驚覺原來我往生的資糧老師都早已為我準備好了,只等著我頂戴而已。在觸及老師的手稿時,突然強烈地感受到老師的心願:「拜託汝,請汝要頂戴佛心喲」,也才發現原來慈親(彌陀)的心就有如老師的心一樣,時時都在呼喚著我「拜託汝,請汝要頂戴佛心(願)喲」,感受到此時,不禁熱涙盈眶。老師是為法而來,為我而來娑婆,老師的生命化為這一冊冊的文稿引導我「回家」呀。  最後以老師在二○○六年寫的警語作結語:  「沈默者金也。 多言者銀、鐵、錫也。 如蛙鳴呱噪。 佛法即非常之言不入常人耳。 賢者靜也、重默也, 愚者忻多言也。」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瑞覺)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4165.html 法 雷 通 訊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4165.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4165.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4165.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每年到了十一月,雖秋高氣爽,但特別勾起對恩師野瀬瑞默老師的緬懷。恩師的一言一行一個眼神經常浮出心頭,尤其是困苦難過時,或是對法義不甚領解,恩師的御法語常常湧現而渡過難關,可知恩師雖已往生,但其精神常存,與我們同在,不禁想起恩師的御法語:「我到這裡跟你們說法,是要負責到底的喔!」又也深感慚愧,明明受那麼大的師恩,卻對老師一生的行誼知道甚少,都是零零星星,只有一次在載老師從道埸講法完畢,回淡水家途中完整地請教老師的生平,卻沒有錄音記錄。所以十一月三日舉辦「瑞默老師十回忌御法要」時,大家共同一起來緬懷恩師吧! 瑞默恩師一生行誼如下: 小孩時-老師,家族五代都是淨土真宗的念佛人,隸屬佛光寺派,從小體格壯碩、恐武有力,據說遺傳自祖父,祖父是有名的相撲選手,曾到達橫網。素有閻魔王之稱,因為曾經當過村長,又是純粹浄土真宗的信徒,所以對神道要來村子作驅邪儀式,斷然將之之拒於村外。又有一回與同學辦家家酒玩禮拜阿彌陀佛誦「正信偈」的遊戲,同學不從就被揍著哭了回去,對方家長反而要小孩噤聲說:「那是閻羅王的孫子,以後千萬不要再跟他玩了。」祖母看他太調皮又暴力恐怕以後會變成不良少年,所以放學之後就將他帶到田裏工作或是帶到寺院聞法,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繩子把他綁住。然而一聞到源信上人的『往生要集』後,知道因果業報,卻拿來恐嚇同學交出偷來的贓物「蛉蟲」,該同學後來也開始念佛,變成御同朋。恩師從小時在家中就作「維那」,帶領大家勤行作課誦,否則沒有飯吃,為了吃飯不得不誦「正信偈」,不知不覺誦念成習,還把父親好不容易買回家的漂亮碗,ㄎㄧㄤ、ㄎㄧㄤ兩聲就破成兩半,父親才要大發雷霆時,就被祖母制止說:「誦正信偈的孩子沒錯,不可以打!」老師從小就是在這樣的真宗家庭長大的。 青少壯年時-老師小學畢業,十六歲就在鐵路局工作當火車服務員,結果小費比薪水多,賺了很多錢,可是好景不常,剛升任廣島時,就生了一場大病,在病中卻聽到隔壁床兩位女性熱切法談著浄土真宗的法義,才想起小時候的聞法種種,而私下下定決心決定找尋老師聞法。病好之後失去工作就回彥根老家,寄在大哥籬下幫忙工作,並將以前所賺的錢幫大哥蓋了一間大穀倉,現在已變成古蹟。此時是恩師人生最艱困的時候,卻遇到一生中最難忘的兩位恩人:一是師母與他結婚並不離不棄,一是遇到瑞劔老師,依止瑞劔老師聞法。瑞劔老師還教他以從事鮮花的批發營生,從此恩師邊經商邊依止瑞劔老師聞法二十二年,直至老師往生為止,才頂戴起「法雷轍」第五代的座主,展開弘法利生的生涯。 晚年時-由於瑞覺師依止來恩師聞法的因緣,恩師七十餘歲時被迎請來港、中、台弘傳淨土真宗本願的教法,而在香港成立香港法雷念佛會,在大陸成立福州、廈門、陝西法雷念佛,在台灣則成立高雄法雷寺、台北法雷念佛會。台北的御同朋是經由香港覺心師的介紹而遇到善知識的呀,當時瑞默恩師已經八十四歲了,而且帶著中風坐輪椅之姿,抱著老病殘弱之體來到台北,展開人生最後一場壯烈的弘法行。恩師一生弘法,八十八歲在台灣高雄法雷寺往生。雖客死異鄉,卻無思鄉病,長駐台灣,以台灣為家,並誓言還相再回台灣,可能是徧憐愍我等這般膚淺愚癡的末班弟子,而且於臨去前對我們最後的說法,是「該說已說盡說了,再了無遺憾呀」。誠如恩師雖閉眼了,仍對善樹御同朋御交待:「這只是短暫的分開,肉眼雖看不到,但是日後慧眼開了,就會再見面,我在極樂淨土等著汝。」 如來大悲之恩德 即使粉身亦應報師主知識之恩德 即使碎骨亦應謝瑞默恩師之恩德 猶如再造之慈親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4161.html 憶恩師「瑞默老師十回忌」感言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4161.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4161.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4161.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蓮如上人御一代記聞書     本(直譯文修潤版) (1)勸修寺村的道德(註1),是於明應二年(一四九三年。蓮如上人七十九歲)正月一日到御前來參詣,              蓮如上人御仰言:「道德是到幾歲了呀,道德應使申稱念佛。言自力的念佛者,多申稱念佛而獻給                            佛,依此申稱了之功德欲作佛的賜與救助般地思而稱念也。言他力者,信憑彌陀之一念發起時,即刻                    (立即)蒙受御救助也。其後申稱念佛者,歡喜御救助有了之難能可貴呀難能可貴呀地思之心,而唯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地申稱而已也。此故他力者言為他之力之意也。此之一念貫通至臨終而往                     生也。」地作仰言也。 註1、勸修寺村的道德   蓮如上人的門弟子。山城國山科勸修寺村(現正的京都市山科區勸修寺東北出               町)西念寺的開基。勸修寺亦可稱呼為「勸修」。 (2) 於朝之御勤行(早課),御法談(註1)由「說五種不思議中」(高僧和讚.151)到「盡十方之無                        礙光   照破無明之闇者    將一念歡喜之人   必定令使至滅度 」(高僧和讚.156)課誦段之意時,                      有使引用「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觀經)文之意,又和「雖月光無不至之里,但宿眺望人之心中」                             (法然上人的詩歌。『續千載集』所收。)之歌作御法談。非常難能可貴呀無法言喻。依上人(蓮                             如)起立之後,而於北殿上人(實如)之仰言,吟味前夜的御法談,和今夜的御法談而仰嘆:「難能                     可貴呀難能可貴呀是非不及(超越了是非的判斷)。」地御仰說,而御落淚之御事,成無限御尊貴                            事。                 註1、御法談  說法文的原由而作講話之事。或其之法座。 (3) 御勤行(課誦)之時順讚(巡讚。按順序地調和讚的聲調)有御忘記,在御返回到南殿(註1),而                      仰言:「聖人(親鸞)御勸化的《和讚》,由於太過太過殊勝,而使忘了舉腔處。」地作仰說呀。                            「信難能可貴的御勸化而往生之人很少」地御述懷也。                  註1、南殿山科的蓮如上人之隱居處。亦說為現在的光照寺(京都市山科區山科音羽伊勢宿町之其                               跡)。 (4) 申說「言念聲是一(註1)之事不知」時,於仰言:「思於內若有者則色被形於外地有。此故獲信了                        之體者即南無阿彌陀佛也地若心得(領解)者,則口心皆一也。」                註1、念聲是一將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因為善導大師是御釋為「下至十聲」,所以說為「念」和                    「聲」是同一之事。被示於『選擇集』之解釋。(5) 蓮如上人仰言:「本尊掛破,聖教讀破」地,對句地被仰說。 (6) 於仰言,「言南無者歸命也,言歸命者一念使參憑(使去信憑)彌陀之意也。又言發願回向者,於信                    憑之機即刻賜與大善、大功德也,其體即南無阿彌陀佛也。」地仰說歟。(7) 對加賀的願生和覺善又四郞(註1),言信心者以一念「御救助喲」地信憑彌陀時,即刻有御救助之                       姿稱為南無阿彌陀佛也。總之罪者無論如何般有,亦依一念的信力而賜與消失也。此故給與引用言                            「無始以來輪轉六道(註2)之妄業(註3),被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地歸命之佛智無生的妙願力          (註    4)消滅,而指涅槃畢竟真因(註5)始萌起之處也。」(真要鈔.本)之御法語而仰言歟。因此                 將此意書寫成御掛字(註6),而贈與願生了。         註1:加賀的慶生生於加賀國菅生(現正的石川縣江沼郡),在文明三年(一四七一)越前吉崎接受蓮                      如上人之教成為了門弟子。        覺善又四郎於底本有改為「覺善和又四郎」。在底本的話,則雖能看成二個人的名字般,但覺善和又四               郎都是同一人物之名字。加賀之深谷的人。以蓮如上人的門弟子而法名是覺善,俗名是又四郎。        註2:輪轉六道輪迴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天上的六種迷界之事。         註3:妄業成為迷的原因之虛偽行。         註4:佛智無生的妙願力具備殊勝為了悟之智慧的本願力。以「妙願力」為「名願力」的異本亦有。         註5:涅槃畢竟真因至証悟的真實因。         註6:掛字掛置在起居室的掛軸。(8) 對三河的教賢(註1),和依勢的空賢(註2),而仰言:「言南無者歸命,此意者御救助喲地信憑                          也。此歸命之意即刻(就那樣地)感發願回向之意也。」地被作仰說也。       註1:三河的教賢蓮如上人的門弟子。事蹟不詳。       註2:伊勢的空賢蓮如上人的門弟子。屨歷不明。(9) 以作為「雖久持他力的願行於身,然無道理地被自力執心(所取之心)所囚(所束縛),而徒流轉了                  也。」(安心決定鈔.末意),不得存知(無法理解)之原故於向上申問之處,於仰言,「聽聞分明而              不得信者之事也」地被作仰說歟。(10) 「可言『彌陀的大悲,充滿於彼常沒眾生之胸中了。』(安心決定鈔.本意)之事成疑問。」地,                     福田寺(註1)所致上提問也。於仰言,佛心之蓮花者方可能開於胸、應在於腹耶?「彌陀的身心功                          德,滿入法界眾生的身之中、心之底』(同.本)地亦有。然者唯指領解的心中而後之事也。」地作                      仰言歟。為難能可貴之道理也。     註1:福田寺福田寺(現在的滋賀縣坂田郡近江町長澤)的琮俊。(11) 於十月二十八日(註1)的逮夜曰:「想讀『正信偈』、『和讃』,而欲參致(註2)佛和聖人(親                  鸞)嗎?膚淺無知呀!於他宗者也作勤行而回向也。於御一流(註3)者善知他力信心吧地教示,而於                   聖人的『和讚』書寫了其之意。特別是將七高祖(註4)御懇切的御釋之意,如聞造(註5)般地被書寫            於和讚,而善加存知其之恩,哎呀尊貴呀地念佛者(事),將佛恩之御事於聖人的御前而歡喜申稱之意               也。」地,反覆仰說歟。    註1:二十八日親鸞聖人的御忌日。    註2:欲參致指想致上(課誦的功德。    註3:御一流親鸞聖人的御一流。汲親鸞聖人之法流的淨土真宗之事。     註4:七高祖七高僧。    註5:聞造聽到、了解。注意聽。(12) 雖能懂得了聖教,但無確實地決定他力的安心者徒然之事也。依信憑彌陀之處而往生決定地信,無                            二心地貫通至臨終者則可往生也。(13) 明應三年(註1)十一月,報恩講的二十四日於拂曉八時(午前二時左右),稱說(於)聖人的御前參拜                        時,於微眠(打嗑睡)之中,無論夢也好現實也好皆不知,空善申稱好像拜見的樣子者,自御櫥子                            (櫥櫃)後面變成好像是將棉花展開般從其中,是上人(蓮如)變現御出地拜見之處,御相好,是                                開山(註1)聖人(親鸞)啊之御存在。哎呀不思議呀地思,申說即刻拜見御櫥子之中時,聖人沒在                          御座,那麼者可致說為開山聖人,示現成上人的御存在,而御是御再興御一流地存知之處,於慶聞                              坊(註2)的讚嘆,聖人之御流義:「譬若待木石之緣而生火,猶如磨瓦礫之(腐鏽)而成玉」                                        地,一在讚嘆《御式》(報恩講私記)之後就醒來而夢醒了。那麼者申稱(蓮如上人是)開山聖人                              的御再誕,從那時起成了信仰之事歟。    註1:開山 一宗派的開祖。於一般是一寺的開創者。    註2:慶聞坊1435-1510)龍玄之事。近江金森(現在滋賀縣守山市金森町)的僧人。道西             (善從)的外甥。從幼年在蓮如上人本處學習教義,於蓮如上人的孩子傳達之。(14) 教化之人,首先要好好決定信心,於其後而讀說聖教時,聽聞之人亦可取信。(15) 於仰言,信憑彌陀而決定御救助,御救助的難能可貴感喲地歡喜之心若有者,則於其歡喜感裡唯稱                             念佛而已也,即佛恩報謝也。(16) 御在對大津近松殿(註1)而仰言:「善決定信心,亦請讓人取信喲!」地被仰說歟。    註1:大津近松殿蓮如上人之第十三子,蓮淳,諱兼譽。蓮如上人御赴越前的吉崎時因為担任了大津                                            近松顯証寺的留守(當家),所以有此名。(17) 於十二月六日是御下向到富田殿(註1)時,於五日之夜者許多人到御前參詣時,於仰言:「今夜是                          何事來了這麼多人啊」。順誓稱說者:「誠此間之御聽聞說法,為難能可貴感之御禮,又明日您是                              御下向(註2),應拜會道別吧的關係,為欲成歲末的御禮。」地致上申說了。其時於仰言:「無益                          的歲末之禮喲,於歲末之禮者請取信心作禮喲」地仰說歟。     註1:富田殿說攝津富田的教行寺。於後蓮如上人的第十九子蓮藝作住持。     註2:下向由本願寺走到田舍(地方的諸國)之事。(18) 於仰言,稱說:「經常有懈怠之事時,不應往生吧地疑嘆者應有。雖然如此,若是早已一度被參致                        (被去)信憑彌陀如來而往生決定後者,則成懈怠多之事的膚淺呀,雖是成斯等懈怠多之者,但御救                      助者治定(註1)也,以難能可貴呀難能可貴呀地歡喜之心,稱之為他力大行的催促(註2)也。」地                    被仰說也。    註1:治定決定之事。     註2:他力大行的催促阿彌陀佛本願的働(力用)。(19) 「應該御救助有了之事的難能可貴喲地稱念佛耶,還是應該御救助會有之事的難能可貴喲地稱念佛                        耶?」地,致請問時,於仰言,「何者皆好,但正定聚方面是御救助有了地歡喜之意,滅度之証悟方                      面              是御救助會有之事的難能可貴喲地申稱之意也。不論何者皆是歡喜成佛之意,皆好」地仰說也。(20) 於明應五年(註1)正月二十三日自富田殿有御上洛(京都),而於仰言,「自今年起愈加於無信心                   之人者不應有御相遇」地嚴厲仰說也。安心之原樣愈加仰說而被聞,又在誓願寺(註2)御演能劇了。                  於二月十七日即刻有御下向到富田殿,而於三月十七日自堺殿(註3)有御上洛,於二十八日所仰言,                  「為了欲仰說『自信教人信』(禮讚)之意而被聞,雖然是上下(註4)辛勞(註5)但是御出之處                            者,如申稱歡喜取信之原由般地,歡喜而又上洛了。」地被仰說歟。註1:明應五年一四九六年。蓮如上人八十二歲。註2:誓願寺誓願寺的了。註3:堺殿言為覺如上人的門弟足利道創立於堺,第五世道顯再建之信証院。現在的堺別院之起源。註4:上下上洛和下向。(21) 於四月九日所仰言:「取安心而言物者佳,不應會說無用之事也,將一心之處亦能說於人吧」地對                               空善御說也。(22) 同樣於十二日有御下向到堺殿。(23) 依七月二十日御上洛,而其日所仰言:「五濁惡世之我等方唯依金剛信心捨盡永長之生死聽聞而上洛                      (京都)了」地仰說也。卻說「令至自然之淨土」,「斷絕永長之生死」,哎呀呀哎呀太有趣呀太有                      趣呀地 反覆地在御說了。註1:此之次首『高僧和讚』195首:「金剛堅固之信心待得決定之時者 彌陀心光之攝護斷絕永長之                                          生死」。 (24) 曰:「南旡」(註1)之字者只限於聖人(親鸞)之御流義而書寫了。由金泥(註2)而所書寫「南          旡阿彌陀佛」,被掛於會客室而所仰言者,不可思議光佛、無礙光佛亦是讚嘆此南無阿彌陀佛之德號(註3)也,然者應以南無阿彌陀佛為本。」地被仰言也。註1:南旡     親鸞聖人南無的「無」字是被用了古字的「旡」。註2:泥     將金銀箔紙磨碎到了粉末而溶入膠水之繪具。註3:德號     充滿了佛德的名號之事。(25) 「『依十方無量諸佛  證誠護念(註1)之御事  而自力大菩提心不適合般者應知』(正像末和讃.281)。欲聽聞申說御讃之意。」地順誓所致申問了。於仰言,「諸佛之以被歸於彌陀蒙賜為能(註2)。『於世間(註3)  多餘之心  請捨喲  母牛之角(註4)者  那樣有者則有吧』。此者御開山(親鸞)之御歌也。此故成為不論外相之事,應以一心為本。於世亦有云為『雖言剃頭然不剃心』之事。」地被仰說也。 註1:証誠護念     諸佛之証明念佛是正確之事。註2:能應該的事情。本來應該作之事。註3:於世間以下者在『空善聞書』的話則成著特別條。註4:母牛之角,說母牛的角是彎曲著而沒有用之意。註5:雖是辛勞雖然是勞苦。  (26) 「追思鳥部野(註1)方成悲有緣人故跡地思故」。是亦聖人之御歌也。                    註1:鳥部野亦說為鳥部山,京都東山西南麓一帶的地名。從平安時代是荼毘所(火化場)及墓場。  (27) 明應五年九月二十日,御開山(親鸞)的御影(註1),有贈與空善。非常感謝無法言喻之事也。        註1:御影描繪親鸞聖人之影像的掛軸。  (28) 於同年十一月報恩講的二十五日,將御開山的御傳(御傳鈔)於聖人(親鸞)之御前而上人(蓮                                    如)御拜讀,作種種御法談。非常難能可貴呀無法言喻。 (29) 依明應六年(註1)四月十六日御上洛,而彼日御開山聖人的御影之正本(註2),被包於一張厚                                  紙,即便是親自之御筆,上人亦親手御展開,給與大眾御禮拜。仰說:「此正本,誠無宿善的話則                            無法御拜見之事也」。                    註1:明應六年一四九七年。蓮如上人八十三歲。                     註2:御影之正本被說著為「鏡御影」或「安城御影」的任何一幅吧?  (30) 說曰:「諸佛三業之莊嚴為畢竟平等之事 眾生虛誑(註1)身口意因為欲治如是述」                    (高僧和讃. 162)者,被說為「諸佛之歸彌陀而被救助眾生之事喲」。                    註1:虛誑虛偽詐騙之事。   (31) 言為獲得一念的信心而後之相續者,更非別事,將最初所發起的安心被相續而成尊貴的一念之心                   (一念的信心)的原樣,亦云為『憶念之心常』亦云為『佛恩報謝』也。愈發歸命的一念       (註1),發起之事肝要也」地仰言也。       註1、歸命之一念信心之事。  (32) 說曰:「朝夕,依《正信偈》、《和讚》而稱念佛者,可成往生之因(原因)或不可成呢?」地各自向坊主在御尋問。皆被申說了者,是申說為可成往生之因的人亦有,說為不可成往生之因者之人亦有了時,於仰言:「無論何者皆惡,《正信偈》、《和讚》者,申說眾生之於一念被致上信憑彌陀如來,而後生被救助其之道理被書寫了。善聞開而取信,難能可貴呀難能可貴呀地於聖人(親鸞)的御前而歡喜之事也」地,反覆仰說也。  (33) 將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於他宗者是大善、大功德時,稱念而將此功德獻給諸佛、菩薩、諸天,將其之功德作為吾物顏也。於一流(註1)者不然。此六字名號是吾物,方可稱念而獻給佛、菩薩吧。若一念一心(註2)地後生賜令救助地信憑者,則立即蒙受御救助之事的難能可貴呀難能可貴呀地唯稱讚而已也。」地仰言也。註1、一流教法的系統。是親鸞聖人的教法流派之淨土真宗。註2、一念一心一念者信心生起了之最初時,一心者無二心(疑心)地隨順阿彌陀佛之仰言的信心之                            事。  (34) 三河國(今愛知縣東部)淺井的後室(註1),即便於御暇乞(此世的辭別)亦來參拜時,是御下向到富田殿的早晨之事故,是意外地御忙亂時,於御言:「依唯稱念名號而獻給佛之心的話則是絕對沒用。若使致上信憑彌陀為確實御救助喲者,則將立即蒙佛的御救助稱為南無阿彌陀佛也。此故,蒙受了御救助之事的難能可貴喲難能可貴喲地,將致使思於心,出於口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地申稱,稱為報佛恩之事也。」地仰言歟!註1、後室有身份之人的未亡人。  (35) 順誓所提問:「依一念發起之處,罪皆消滅而決定正定聚不退之位地,被寫了於『御文』。然而罪者有命之時,罪亦應會有地仰說。和『御文』有别地聽聞申說呀」地提問時,於仰言:「依一念之處而罪皆消地有者,是依一念之信力(於信心具備著功德力)而往生決定時,即使罪亦不成障礙,此故無分(是和無的相同)也。命只要還在娑婆,罪者無盡也。順誓啊,早已證悟而無罪了嗎?於聖教者有所仰言『依一念之處而罪消』也。比欲作罪的有無之議論者,幾度再幾度地作取信心了嗎未取嗎之議論更好。無論罪消而有了御救助也好、罪未消而可有御救助也好,皆彌陀的御働(運作)也,不可我地做而造作。唯信心肝要也」地,反覆被仰言也。  (36) 言「真實信心稱名者彌陀回向之法故是名為不回向歟自力稱念被嫌棄」(正像末和讚.276)者,自彌陀方,信憑之心(御使任憑了於佛的信心之事)也好尊貴呀難能可貴呀地稱念佛之心也好,皆賜與之故,想那樣做這樣做地計度而稱念佛,是自力故則嫌棄也。」地作仰說也。  (37) 「無生之生」者,極樂之生不是輪迴三界之意故,極樂之生者言為無生之生也。  (38) 「言回向者,說彌陀如來之,御救助眾生喲也。」地被仰言也。  (39) 於仰言:「一念發起之義,往生者決定也。即使罪消而欲救助也好,即使罪未消而欲救助也好,皆彌陀如來之御働(運作)也。罪之諍論無益也。賜與救助信憑之眾生為本之事也」地被仰說也。  (40) 於仰言:「使捨身(以不問身分和位階)而與各位同座者,連聖人(親鸞)之仰言,皆是仰說為『四海信心之人者皆兄弟』故,吾亦如其御法語也。又若亦有作同座者,則亦可將懷疑之事提問喲,好好地取信喲地唯願而已也」地被仰說也。  (41) 於申說議論「沈沒於愛欲廣海迷惑於名利大山,不喜入定聚之數,不快近真證之證」(信卷.末),雖然由於不能理解,但亦以能往生呢,或不能往生等地互相在諍論了,隔牆被聽到,而(蓮如上人)仰言:「愛欲也好名利也好皆煩惱也,因此作機的處置(將本願的教示拋棄不管而議論機的善惡之事)者雜修也」。「唯信之外者無別事」地被仰說。  (42) 傍晚,將亦不申請轉達,而來參拜了之眾多人們,美濃殿,一請罷(退)出,就哎呀呀地於御申說時,於仰言,(蓮如上人)仰說:「莫依那樣地說話,而說一念之事(一念信心的由來)使聽聞而令歸去喲。是來回東奔西走而欲說之事」時,慶聞房流淚即便認錯著而亦有讚嘆了。大家皆落淚稱嘆之事了無限。  (43) 於明應六年十一月(1497年,蓮如上人83歲)報恩講沒有御上洛(到京都)期間,法慶坊(法敬坊)作為御使者,於御尋問:「於今年是御在國(御座於大坂)期間,應如何有御商議報恩講呢」?「自今年起限定晚上六時、早上六時,皆應有退散」被造其之『御文』,而有應如此使召告之原由的御規定。「佛堂之夜宿眾(夜半於佛堂留宿守護之人)亦只限定其日的頭人(負責人)」地御規定也。又上人(蓮如)將七日的報恩講中依富田殿而有三日御勤行,於二十四日依御下向到大坂殿而御勤行也。  (44) 自同樣七年的夏天起又是於御生病期間,在五月七日於御暇乞(此世臨終向本山的告別)仰說:「有想要去御參拜聖人」,依御上洛,而立即於仰言,仰說:「於無信心之人是應不會見啊,獲信者即使召見亦想要見,應會面」也,云云。  (45) 今人者應尋古。又古人者應好好地傳古。口語者會遺失之物也。書寫了者是不會遺失也。(46) 赤尾的道宗所申說:「於一日之嗜(用心)者於早課不缺地應嗜好(喜好)。於一月之嗜者應參詣         附近御開山聖人(親鸞)之御在所(安置著親鸞聖人的御影像之所)地嗜好吧,於一年之嗜者應             參詣御本寺(御本山)地應嗜好」云云。圓如師被聽及此,仰說:「是善申說(說得好)」也。(47) 「不任憑於我心而請責備心喲,佛法是塞滿心之物嗎地若思者,則於信心御安慰也。」地被仰言             也。(48) 法敬坊(順誓)存命至九十歲也。御稱說:「雖然聽聞說教至此歲數,但是至此為止存知了之事             無,亦無飽足了之事也。」地被申說。(49) 於山科而御法談之御法座時,即便雖非常難能可貴的御說法也,但亦說如果忘記此的話地存心,六           人自御座位起立到御本堂而作談合故,人人都被聽反也。於其中四人是錯誤也。是重要的事地申             說之事也。有聽亂了者也。(50) 「蓮如上人御在世時,有志之眾(篤志於佛法之人)亦多數在御前時,御問說:『在此之中獲信了           者是應該有幾人啊,應有一人或二人吧』等時,人人都嚇破膽也」地作被申說的理由。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4136.html 蓮如上人御一代記聞書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4136.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4136.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4136.html
https://www.taipei2.url.tw/ 台北法雷念佛會
台北法雷念佛會
法雷 先德法語 桂 利劔世之歡喜一、能生於人間之事若是從一方面看佛教的話,則那是佛的本願 由另一面眺望的話 則是因果。若作善事則有善報、若作惡事則招惡報之事者 這是天地自然的道理。因果的道理是真實嚴肅之事 而絲毫都沒有錯失。將之於經被說為「行業果報不可思議」,又亦被稱為著「業報法然,眾無錯失」。此道
法雷 先德法語

法雷 先德法語

法雷 先德法語 桂 利劔

世之歡喜

一、能生於人間之事
若是從一方面看佛教的話,則那是佛的本願 由另一面眺望的話 則是因果。若作善事則有善報、若作惡事則招惡報之事者 這是天地自然的道理。因果的道理是真實嚴肅之事 而絲毫都沒有錯失。將之於經被說為「行業果報不可思議」,又亦被稱為著「業報法然,眾無錯失」。此道理雖連三歲童子都看似明白般,但是真實品味之 親自體驗之事是非常困難的事。因為是那樣所以釋尊為御悲嘆:
「誰能知者?獨佛知耳。教語開示,信用者少」(大無量壽經下卷)
而亦「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地 反覆賜與御教化了。
人深信此三世因果的道理,又奉依心境的樣子,而甚至賜與教化上自佛下至地獄,是等級能力不同者的大乘佛教之教說,而且,信賜與解決自己生死大問題的如來之智慧和御慈悲,而以到了大安住的境界者,始有慶喜來生於人的資格。可說為「譬如一心迷則成為鬼,若一心悟則成為佛」之大乘真理者,即使是精進到不懷疑此之處,如來的慈親心在不明白中而亦決無法慶喜自己之生為人的事。
從前在比叡山的橫川御住著一位稱為源信和尚的偉大大德。此聖者是御著作一本稱為『横川法語』的書。在其中的御法語被仰言:
「先離三惡道而被生於人間之事為大慶喜也,身雖卑賤然不劣於畜生呀,家雖貧困然可勝餓鬼,心情雖不適然不比地獄苦,世間難住者厭世之方便也。此故應慶喜生於人間之事」。
一說地獄或極樂,就全然想成如童話般的人雖也有,但實際上十界的真理是甚深奧妙者呀,此者亦能明因果的道理,亦探究一心的源底,証悟了云為「於天地萬物者,即便完全固定性質之物則亦連一個都沒有」之真理的人,即是映現於証悟了「無住」「無性」「第一義」「佛性」「空」的原理之尊貴聖者們智慧鏡中的宇宙真實之姿。因此地獄、極樂,是潛藏著於我們心的奧之奧,而若言者則是心之真實內容,是心之姿,又是如此世所顯現了的現實世界。於智慧和心是上下有別。上下之依心而所顯現的世界為不同之事是不可被變動的自然定律。大宇宙的真理和姿相,不是以膚淺之人心啊而能思考般之物吧。以人的猿智慧而說「是任何一個都真正明白了呀」就是會有吧。算盤呀和讀書無論如何拿手,若是於說了宇宙呀、心呀、佛呀、地獄.極樂呀、生呀死呀之問題的話,則無論是智者也好學者也好皆力所不及。那樣的話以謙虛的態度,而信佛即是真實覺者的御釋迦之御法語呀就是最聰明的人。若好好地聽聞而信看看者,則今更被驚喜之事,是我們心的靈妙不可思議之事,和業力神嚴之事。即使稱為業力,亦不是於心外之物吧。業力能生「身」和「世界」,此等者又被攝於一心之中。而且一心不是固定之物吧。若如此漸漸聽聞看看的話,則地獄、極樂亦被信,如來的御救度亦領會去,自己的尊貴感亦明白,真實的利益亦被得。揮舞小小猿智慧,而亦踐踏能感得如來大悲心的萬德具有、絶大無住的心性,又沈淪於苦海了之事,無論如何無論如何都是悲哀之事。於受生為人之究竟者,慶喜此之有幸,在各自強健時,亦提出疑問,亦解決疑問,不成如空持生命之寶般地盡心之事是很重要。

法雷 先德法語 桂 利劔

生之歡喜(2)

二、勝過一般人作遇御法之事
親鸞聖人,勝過一般人而御自身之被遇如來的御法被獲信心,生死大海亦以後之,而被歡喜被成為注身於光明中之事,被憶念久遠宿世的因緣、佛的無限恩惠而御仰言為「遇獲行信,遠慶宿緣」了。
縱使頂戴被生於人間,若是又再度回到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的話,則有何歡喜呢?欲生就生於人間,欲遇就遇佛教,欲聞就聞御法,欲發就頂戴使發信心了之事,是無與比倫的歡喜。親鸞聖人御仰言:
「如來之興世難遇 諸佛之經道難聞
菩薩勝法聞之事 亦無量劫皆稀也」
「連遇善知識之事 受教之事亦又難
能聞之事亦難故 信之事更猶難」
而成御慶喜了。
天人即使看似很好,但沈溺於天上之樂,反而錯失向上之一路,地獄是於痛苦無止息,而不知被離此之術,因此云為三世諸佛是唯於人界出世,而被說救度眾生的妙法之事。生於人間而聽聞佛法之事者連「遇到了優曇花」、「如盲龜之能遇浮木」皆有譬喻。
親鸞聖人者,比信釋尊御一代諸經,更喜歡信彌陀如來的本願之事是困難的事。是困難中之困難,比此更困難者於世間是沒有。陳述那樣說之意義,而仰言:
「比一代諸教之信 弘願信樂更猶難
難中之難如是說 無過此難如是述」。
又蓮如上人仰言:
「難中之難地有故,雖是難生難信,但由佛智而賜使易得也」。
我們頂戴高僧們的御法語,又能返回自身思考看看,而若是斯等無智憍慢的徒然者,則將用自力的話是決不可能被得信之最尊最高的妙法以種種善巧方便,而不得不慶喜賜使信之事。於『安心決定鈔』在誡言:
「彌陀兆載永劫之間,代無善之凡夫而勵願力,釋尊自五百點塵劫之往昔甚至八千返出於世,以欲讓我等被知斯等不思議的誓願地賜作,應慚愧至今尚不聽聞之事」。
又 親鸞聖人常被示御述懷曰:
「若倩案五劫思惟之願者,徧是為了親鸞一人,此故是思欲救助是持了繫業之身了的本願之誠惶誠恐喲」。
能遇到御法悅之此御法語者,有緊緊來逼近我們心胸之感。

三、受生於不定界而被延長至今年了之事
於任何事都在變遷不定的世間,徒然明暮 無常轉變之世,即使如露之命亦不知 成安住想的,是我等的迷妄顛倒之思考。
誰皆又 成斯樣呀之身的 夕陽湖
今日亦不知 我之命呀(古歌)
一面讓罪濁之身漂浮沈沒著於生死大海,是可憐無常之自己地覺悟,續而又若是一面乘如來大悲的願船,而浮於光明廣海了之身的話,則自御佛國吹來之風靜靜地,送來的禍難波粉碎為金銀寶珠,使成常夜之迷闇亦無限晴朗,若臨終的話則速到無量光明土,而得開法性常樂之証地頂戴使信的,就是我等的仰信。
雖能受生不定的人界,但亦成為浮於光明廣海之身而至今年為止裝飾有我身之自體,若是頂戴被囚無常之露命者,則方以垢障之凡身,蒙賜使勤行如來的御力用之事,是難能可貴亦尊貴之事。
言於中國傅大士之御存在,在傳說此聖者雖出生但是為受生著於兜率天的達觀之聖者,但是我等不勝惶恐亦坐於如來正覺的蓮華,被進入於御淨土的聖眾中。云為既已是被御佛救度的御手抱住之身的信念若一度發起者,則因為超過六道生死之業的是斷盡了呀,所以生也好死也好繫於何等念頭之心雲皆無,朝朝呀,與御佛共起,夕夕呀與御佛共赴,是唯待一如法界真身被顯時之身。

台北法雷念佛會
法雷報恩月會2021 0313御法談資料 法雷音  第27號 卷頭言                 九十四歲 瑞劒 信心之德則是名號之德,是誓願力所使然。 總序之文曰: 「難信金剛信樂 除疑獲證真理也」。 《文類聚鈔》曰: 「萬行圓備嘉號(南無阿彌陀佛),消障除疑。」 彼此對照可得其意。然很多的聞
法雷報恩月會2021 0313御法談

法雷報恩月會2021 0313御法談

法雷報恩月會2021 0313御法談資料

法雷音  27

卷頭言                 九十四歲 瑞劒

信心之德則是名號之德,是誓願力所使然。

總序之文曰:

「難信金剛信樂 除疑獲證真理也」。

《文類聚鈔》曰:

「萬行圓備嘉號(南無阿彌陀佛),消障除疑。」

彼此對照可得其意。然很多的聞法者,聽到只要獲得信心的話就能往生,就急著想早點獲得信心,於是不知不覺宿著自力運想的計度。當流與其想得信心,不如聞名號的由來,那是信心。此謂「聞即信」。聞的原樣恭敬心湧起,不是在心中思慮計度。

        

信心銘(27        九十四歲 瑞劒

 所謂「聞其名號,信心歡喜」,名號如何聞呢?

 用耳朶聞,不用心聞的話,不能說是聞了。

 願生心沒有,即使聽聞了,那也是吹原野的風,聞亦未聞。聞名號,要用必墮無間之耳聞。

 自己是無法想「必墮無間」的,要如何才能那樣想呢?因為不知因果故,因為以為不會死故。

 名號聽聞再聽聞,也還聽不見,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有想聽聞求往生、信了求往生、稱念了求往生之自力的心故,用自力是捉不到他力的。

 名號如何聽聞呢?「不知道」、「不懂」。「不知道、不懂」的話,不行喲。

 名號如何聽聞呢?被南無阿彌陀佛搓圓的人的話,會這樣答吧:「聽聞了也不能說,聽見了也不能講,沒聽聞也不能說,沒聽見也不能說,一切慈親最知道。」

 說汝「聽到名號」、「聽見名號」,那是「聞心」。「聞心」殘餘的話不行。

 「聞心」,指什麼呢?指我聽到了、我認為,想「這樣行了」的自力心,謂「聞心」。

 聞名號,是指「聞佛願的生起本末,無有疑心,是曰聞也。」

 那是開山聖人的話,無絲毫的錯誤。有時問是誰聞「佛願的生起本末」呢?「是我」。「我」出頭時,是真是假不知道。

   不想「無法聽聞的事被聽聞了」嗎?

   所謂「聞名號」,是指遇到萬劫亦難聞的南無阿彌陀佛,謂聞名號。

   被遇聞名號,和遇如來是一樣的。

   聖者做觀經的修行,於生時能觀極樂莊嚴,觀佛身。依「見佛身者見佛心」,能往生,但是我等凡愚,「聞其名號」地被遇名號往生的。在此意思上,「觀」和「聞」一樣。

   被自利利他圓滿的正覺的南無阿彌陀佛包著,「啊!啊!」地驚名號,「啊!啊!」地成為讚嘆名號之身,是為「聞名號」。知道文字的講釋的不是「聞」。

聞名號,是指聞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名號,在地獄中遇到佛那樣的心情,忘己,遇南無阿彌陀佛之如來,謂「聞名號」。 

   從「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之大安心誕生。此大安心謂「信心歡喜」。

   信心歡喜的大安心、大慶喜心,讚嘆如來、讚嘆名號。其讚嘆之聲是念佛。「想稱念往生」的是自力。

   為往生極樂,認為稱念佛是必要的條件的是「稱名正因」之邪義。

   聖人於《文類聚鈔》說:「稱名即憶念,憶念即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被南無阿彌陀佛搓圓,被成讚嘆南無阿彌陀佛之身者,此聖句能自然地頂戴。

   說教聽聞再聽聞,雖是明白了,但是却沒有歡喜,無法安心,這樣的人很多,要怎麼辦呢?那是因為忘記名號、忘記如來、不知是如來方面成就眾生的往生故。不知往生是依正覺的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故。既不是依自己的「安心」被救的,也不是依自己的「歡喜」被救的。那樣的人是不知「法體成就」、「二利圓滿的正覺」的人。

 
法雷音   78號(1983.6

 御看著

     直至腹之中為止

          御看著(瑞劔)


 
卷頭言

若說明則如說明般地思計,是那樣者嗎?若不說明則不明白,若不明白則信不生起。大信心者,不在於凡夫之像說是「明白了」呀或是「不明白」啊之處。是唯是如來的本願力。暫離知解分別,而靜思自己罪業深之事就是最好吧。

親鸞聖人哭泣於御自身的罪業,而被仰信了本願之無礙道。於大信心海中,如來大悲的大人格和自己的愚癡,有人格的接觸。

若信如來之仰言則能離文字。信而能離文字了時,顯現於文字之教的言語就好難能可貴呀。這即是「即者被離也,被離者即也」(日溪法語)之妙味。活生生之人格的接觸就是佛法。活生生之文字就是活生生的祖師聖人。『教行信證』是聖人的法身,是如來的光明。

 

信心銘(七十八)      瑞劔

 淨土真宗是果海顯現的大法門。佛的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全部一起賜與顯現於娑婆世界了的,就是眾生往生的法門,就是信心成就的大本源。

往生是說信心忘記,連聞到了之事都忘記,被下拉至未聞前的泥凡夫,而唯憶念阿彌陀如來,依本願力而頂戴被往生呀。能賜與救助「無論如何都無法獲救者」的就是、就是稱為阿彌陀如來慈親。是好不思議的、好難能可貴的、好偉大的慈親。是好偉大的佛。

慈親御在  任何事皆無呀(瑞劔)

 認為「自己這樣在聽聞,因此就可以」之事就是大瑕疵之本。「因此就可以」也不行,「因此的話則不行」也不可以。那些都是自己的思計。思計是又會改變哦!

    幾度反省不要變

    難信憑者我之心(瑞劔)

 要言之如果佛好難能可貴、佛是偉大不思議的慈親之事不明白的話則什麼都不成。認為頂戴信心,想要歡喜稱念佛,想安心而後往生的心都是自力的計度。於直至「如來就是尊貴的佛」地頂戴被思為止云為幾百幾百的難關都會出來。被那些難關衝撞而碰壁,於不碰壁者開脫之時不會來。

    碰壁吧碰壁吧,早點碰壁吧,徹底地碰壁吧(瑞劔)

不成如思般的是我之心,即便我之心成了如我思般亦不是因此而能往生御淨土。是唯依佛力而已頂戴被往生呀。

   「佛力難思,古今未有」(信卷)

佛力難思呀,弘誓難思呀。名號難思呀,無礙光明難思呀。所謂難思是說不可思議之事。

   「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總序)。

於此外無凡夫獲救之道。思之吧,念之吧!二十年或三十年地每日憶念此聖句,而徹底於此聖句則最好。忘記聖句而無信心。覺得之事不是信心,歡喜著了之事不是信心,安心著之事不是信心,徹底於聖句,是於佛力之中、佛智之中、大慈悲力之中頂戴被安心呀。

「若隨順教和佛語  則更無外之雜緣」(和讚)

「於蒙良人(善知識)之仰言而信外別無仔細(詳情)也」(歎異鈔)

 雖聖道門是說眾生和佛是一體而論「生佛一體」「生佛不二」呀,但淨土真宗是賜使成生佛一體之御本願地信而往生呀。

信心很難呀。於正信偈曰:

「難中之難  無過斯難」。

是難中之難。於『和讚』曰:

「如來興世難逢遇  諸佛經道難聽聞

  菩薩勝法聞之事  連無量劫皆為稀」

「善知識逢遇之事  和教導事亦又難

  善聽聞事亦難者  則信之事亦猶難」

「比一代諸教之信  弘願信樂猶更難

  難中之難如是說  無過此難如是述」。

然而多數的人好像獲得信心之事難皆不知、不思考,在發呆。偶而雖有參詣佛寺之人,但只是想取信心而往生、想歡喜而往生、想安心而往生地思著而已之人。因為困難事是很難呀所以想要束緊腰帶而聽聞之人就很少。因為輕忽,所以無論是到何時事情都無法獲得解決。那麼,一愈加打起精神而開始聽聞,就被幾百幾千的難關衝撞。能越過再越過彼等,而終於說是「就這樣地」之事就明白。光以在口頭說「就這樣地」的話則不行。佛的御慈悲明白了之後的「就這樣地」才是真正的「就這樣地」。

雖說就這樣地  但就這樣地  幾千種(瑞劔)

   如來好尊貴呀,「如來是好尊貴的呀!」

地,痛切地被思呀就是言為信心者。此外之事,都是知解分別的領域。

 何故如來很尊貴呢?曰:「因為賜與接引我的後生所以是尊貴的呀」。

 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於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外信心亦無往生亦無。

 無我的大悲,無心的大智,彌陀正覺的功德力,心和言語皆不及,請歸命不可思議尊喲!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48588271f9c6cc2b3830249611a46523.jpg

台北法雷念佛會
死的解決(第一冊)序 《死的解決》序 「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總序)「善惡 想信 皆全忘仰望天空 明月光」(瑞劔)       云「信心之困難」的者,是因為人被善惡所囚著。善惡是倫理的本質,是人實踐理性的本質,也實是人生生活的全體。因為在人有善惡,是被說為萬物的靈長的。「
死的解決(1)

死的解決(1)

死的解決(第一冊)序

《死的解決》序

「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總序)
「善惡 想信 皆全忘
仰望天空 明月光」(瑞劔)
       云「信心之困難」的者,是因為人被善惡所囚著。善惡是倫理的本質,是人實踐理性的本質,也實是人生生活的全體。因為在人有善惡,是被說為萬物的靈長的。「人的實踐理性」命令:「應以善意而為善,不可以惡意而為惡」。將此理性的命令,康德云為「無上命法」。十惡五逆的罪人也好,不聞此無上命法者一人也無。不過,惡人雖聞此命法,然無視於此,而被囚於自我意識(我愛、我慢、 我執),敢硬做惡意惡行,是受人生的苦惱和生死流轉之苦患的。
       何故人,是雖知為善然不能勵行,而做惡意惡行的呢?那是從無始之昔,生死生死地流轉,由於沉淪在三界罪惡的惡習地同時,出生於充滿了云為「若不做惡事的話活不去」的濁惡邪見之世界的原故。又若本質性地說的話,是第七識末那識的作用。末那識,是存在意識,而「物」之存在著、「我」之存在著地想,因為有此兩個存在意識,所以隨而,云為「愛著自我」之「我愛」,和貪欲對自己有利者之「物欲」就被生出。「我愛」和「欲望」,都從是惡之根源處的「無明」所生。
       云「無明」,是從何時生起的呢?言「無始無明」者,從昔之昔,無限之昔作為人性的一部分而纏附著。因為「無明」是無始無終,所以生死流轉,也是無始無終。不滅除此無明闇之期限,人持著不得不沉淪迷界的命運,逃脫不了這樣的命運。將此人不能逃避的運命,於《般若心經》御說著為「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是法爾自然,不是可怨神、怨佛者。言「罪的根源是無明」,雖然明白了,但是連捨置彼不顧的道理亦沒有。若云「何故呢」的話,人雖有無明和罪業,然和那同時,於人有佛性。佛性是心性的靈光,而「驅逐無明和罪惡喲」地命令,又是持著常持續做著驅逐之努力的尊貴靈力之原故。要言之,人心的結構者,縱使依無明而被染污著,亦於內佛性在,而常向無明挑戰,想將它趕出去地努力著。無明,是不輸給那(佛性),常想遮蔽佛性之光地努力著。這就是人心識的結構。於是,「佛性」向「無明」說法,無明對其說法反抗,想將佛性之光消滅成沒有者地努力著。從無始以來,此佛性和無明的鬥爭不斷持續著,這是人心的結構。
       給與教導滅除「無始無明」之道的就是大聖釋迦牟尼世尊。釋尊,宣說「迷悟染淨的因緣」,賜教了「轉迷開悟」之道。這就是佛教。 孔子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將本來人所具有著的「本然之善」(誠),在倫理上,思顯現之地被做了。然後在七十歲,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 矩」,而能達到至善(最高善)的境界。 基督,自稱為「神之子」,為了欲將人從罪拯救出來而降於世。說「依信仰, 被作為義」(若有信仰者被視為義人)之事。在罪的起源的話,「人類的始祖亞當,吃了智慧樹的果實,就是罪的起源」地說之,繼承了猶太教的教義。令人匪夷所思。結果,在彼宗教,罪的起源不得不說是不可解。不得不說是因為不明白罪,所以不知道從罪和苦解脫的方法。若說「人的造罪,從罪和罪的結果(苦)逃離之道為何呢」的話,繫於云「神的赦罪」一事。神若不赦罪的話,人絕對無法得救。在佛教,沒有稱為「佛赦罪」的教法。云為「自力的修行」,即依「戒律」、「禪定」和「智慧」,而滅除罪障,但是說「佛菩薩之赦免其他眾生的罪」之事,是絶對不說的。因為有云為「神赦罪」的觀念,所以說「神懲罰人,而將不幸給予人」的思想就出來。言之為「人的宗教」,又云為「個人的宗教」,又云為「倫理性的宗教」。
       反之,佛教,立足於天地自然的普遍性真理,因為是符合真理而出來的宗教,所以沒有不自然之處,沒有不合理之處,令滿足理智,而同時使滿足情感。若從真理點說的話,揭示「法界自然的真理」,開顯「心性本具的真理」,記載於禪定中,映現於心鏡之原樣的真理,將實相如實相地、將天地自然之「法」如法地記戴,以教化轉迷開悟之道的就是佛教。即佛教是佛陀的教說,說凡夫得成佛陀之道。佛陀證悟的真理其之者(本體)就是佛教。故佛教,可稱為普遍性真理的宗教。何故,說「佛教是普遍性的宗教呢」的話,稱為「心、佛和眾生(世界),是三無差別」(華嚴經),稱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涅槃經),稱為「色(現象)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心經),稱為「山川草木悉皆成佛」(天台宗及華嚴宗),稱為「惡人女人,亦若乘本願力者,悉皆往生成佛」(淨土真宗)。這即是佛教是普遍性宗教之所以。在基督教的話,人即使是如何地信仰深之人,即使是如何地積累善根功德,能成神之事,都絕對不被允許。這就不是普遍性宗教的一個證據。又說為「神創造了世界」。造的神和被造的世界者,於力、於權威、於真理都不能「平等」。這是不是普遍性宗教的第二個證據。於自然的大宇宙間,如此不平等之事不可能有。「死」的解決,是「生」(人生)的解決。人生的問題是複雜,也是深遠。大別人生問題,倫理學(道德)、邏輯學(真偽)、美學(美醜)就是其根本。為了填充此三方面的欲望,有科學、有宗教、有哲學、又有經濟學。要言之,人為了滿足衣食住,更想要得真善美的滿足,在努力的就是人。此之人無論如何努力,於人惡亦在,苦亦在。在其之苦最大者,無論如何也無法避免的苦,就是「生」、「老」、「病」和「死」。稱之為「四苦」。之後有和愛者不得不離別苦(愛別離苦),有和憎怨者不得不會合苦(怨憎會苦),有求不得苦,之後有由於身心異常苦(五蘊熾盛苦)。前「四苦」加上後「四苦」稱為「八苦」。此苦,是不問貧富貴賤,任何人都不得不受的苦。總之,人生是苦。
       在人生苦中,最可憎、最可惡、又最可恐怖者是「死」。 如何解決「死」呢?這是難解中之難解的。「死」解決不了的人,是「生」的問題亦不能解決。「死的解決就是生的解決。」「生的解決就是死的解決。」「死的解決是人生的解決。」「人生的解決是法界(大宇宙)的解決。」「法界的解決是人生的解決。」
       法界的解決,是『般若心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天台宗(中觀論)的「三諦圓融」之思想。言「三諦圓融」者,「依因緣生了者,曰此為空。空即是假(現象),此亦是中道」。將此宇宙萬物的真理,稱為「三諦圓融」。「三諦圓融」的思想,是人類思想的最高峰。神的創造說等,是比此思想更遠遠低階的思想。和天台宗三諦圓融的思想並駕齊驅的最高思想,是華嚴宗「四法界」的思想。言「四法界」,是事法界(現象的世界)、理法界 (理性的世界)、理事無礙法界(理法與現象相即著)和事事無礙法界(現象和現象,相即相入,圓融無礙著)。此「三諦圓融」和「四法界」的真理,是最高科學,是最高倫理,是最高哲學,亦是最高宗教。
       宇宙萬物的解決,沒有勝於華嚴、天台的思想。真言及禪的思想也好,淨土教的根本原理也好,都不是和華嚴、天台相異者。於世界各國有一神教也好、多神教也好、泛神教也好,都是比華、天的更遠遠低階的思想。
      法界的真理,即解決云為「宇宙萬物是何物呢」的問題,而後,人生的問題及宗教的問題就被解決。        於解決此等之問題,單以科學性、知識性之知識的話亦無法解決,甚至不能理解。於解決這樣的根本問題,道德的實踐(一)戒律,是停止雜然人意識的激流,所出現心性其者之光的,和(二)禪定(坐禪),完成戒律和禪定,心、佛和世界,就成了一如,(三)若沒得智慧的話,無法知世界萬物的實相。將萬物的實相如實相地知了的,在華嚴稱為「悟入法界」,又在禪宗說的話稱為「證悟」,在真言宗者稱為「即身成佛」。實踐戒定慧三學,完成之的人,是佛陀釋迦牟尼世尊。
       「死的解決」,是從人的罪業和一切苦惱被解放,從生死輪迴解脫,如釋尊,達成無上正覺時,可稱為「解決了死的問題」。又譬如達磨大師呀、道元禪師呀、白隱禪師,是開悟了故,雖不是佛陀,然早已,甚至進入云為「無流轉生死」之領域故,可稱為「解決了死」。如我等,今日的凡夫者,三學亦不能,八正道也無法修,六波羅蜜之行也不能,雖知道善卻不能精進,雖知道惡卻不能止,想也好不想也好都是妄念,造也好不造也好都是罪體之處的人,如何做能解脫生死呢?這就是大問題。將此人生最大的問題,等閒視之,為了生計,日夜忙忙碌碌,東奔西走的,就是一般的庶民。死神來臨的話,驚恐害怕,「不要來,我不想死」,在這樣的呼喊聲中死去,疑懼相交,雖「不要死不要死」地叫喊卻死去了。疑懼交至,即使流下後悔的眼淚,也已經遲了。一旦成為臨終的話,絕對無力、絕對暗黑、絕對絕望、絕對恐怖外還有什麼呢?用學問呀知識呀、思慮分別,死的關卡能夠通過嗎?「南無阿彌陀佛,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地,聖人被揮大悲之淚,所宣說留下的御法語之外,得以通過死亡的關卡之道者,是無有其他二者。只有在此聖句之中、聖人的御法語中安心、安堵著者,就是是往生御淨土的。如隨人地聞的話,隨人地墮落啊!
       聞「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之一句講釋,聞、聞、聞徹底,超越以頭腦所理解,貫穿以心在想的自我想法,直至此聖句,和如來的大悲心,徹入骨髓為止,日日憶念,相續持續,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地, 持續著之,於何時之間呢,「云獲得了信心之事亦無、云沒有獲得之事亦無」地,被出信心歡喜之曉。這就是稱為信心者。
       「信心欲求,信心想得,得信心的話能往生,因為得了信心所以能往生,稱念著佛的話能往生,因為稱念著佛所以能往生,因為以為能往生所以能往生」等地,以一般同行的隨人之想法的話不能往生。用凡夫的想法能往生御淨土的話,都不是所仰言「難思弘誓」和「無礙光明」的。信心,是超越理論,於聖人的御法語中頂戴被安心安堵的。將「聖句之中安心在」忘記的話不行。
       以聽聞說教、拜讀了書物,聽聞之後留下了什麼呢?留下「哎呀我明白了、明白了」呢,留下「哎呀不明白、不明白」呢,留下「這樣地就可以,這樣地能往生」呢,是留下「這樣的話不行,不行不行,想要聽聞更深奧的」吧。那樣之處,「難思弘誓」(南無阿彌陀佛)沒有啊!信心者於「難思弘誓」(南無阿彌陀佛)和「無礙光明」(南無阿彌陀佛)中有信心,有往生。此滋味,只有品味了之人才知道。如酒之味於不喝酒者是不知道般的者。一般人,想要頂戴信心而參詣御寺院。那也很好吧。確實參詣、確實聞法,聞之事亦無,信之事亦無,於「難思弘誓」和「無礙光明」,被照被照,而直至所謂「難思弘誓、無礙光明,是一」之處聞徹底最好。信心不是物品。不是像說「領受」呀「頂戴」啊之物。「安心」雖然也想要,但是即使「因為自己安心了」,也不是於安心被救助之理由。在此處使勁著的話,夜之能明從來沒有。 應聞者是「難思弘誓」和「無礙光明」。聞此、聞、聞徹,思、思、思徹,相續幾十年地努力中,依不可思議的佛智、不可思議的本願力,而於此聖句中,被安心。
      「你在信誰呢?在信誰的法語?」地被問,如不能回答的話不行。信心,是「蒙信良人(善知識)之御言外,別無子細(道理)也」(歎異鈔)。信心者,信老師、信蓮如上人、信親鸞聖人、信七高僧、信釋迦如來、信阿彌陀如來, 除了信其人等的御法語外沒有信心。自己這樣想著、自己這樣頂戴的話不行。信心,超越了凡夫的知解分別,是如來的本願力。如來的佛智是不思議。本願力是不思議。大慈悲力不思議。頂戴著不思議為不思議的就是信心。
       於「死的解決」有二道:是難行道和易行道。難行道是華嚴、天台、真言、禪等的教法。易行道,是本願一乘。本願一乘,是「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之一句。一句不為少,千句、萬句不為多。忽視一句者,是千萬句亦忽視者。信心,是於尊思一句處,御受惠者。說什麼都知道,所謂「法門理論的同行」,是連蓮如上人,都御嫌棄。臨時工的話,七十五層的大樓無法作。用歷史知識呀、書本的知識的話,生死海無法渡。行卷曰:「乘大悲願船,浮光明廣海」。『文類聚鈔』曰:「大悲願船,清淨信心而為順風」。『和讚』曰:「生死苦海無邊際」。用知道著、想著的話,是沒有用。華嚴、天台、真言、禪者,云為「四家之大乘」,雖是尊貴的教法,但在現代的話,如果問這些宗派的人:       「今,死了的話如何呢?」即使此等宗派的人,答得出來者想亦沒有吧。在其他宗教的人,「死後,到天國要做什麼的呢」地問的話,答得出來之人沒有吧。那樣,「死的解決」是困難的。以為很容易的話,大錯特錯啊!說為困難的,是因為忽視重要的一句。仰一句,仰、仰徹的話,成為「仰讚嘆,俯慚愧」,是應該精進念佛也會出來。善導大師所仰言:「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得遂了死的解決之人,是必定出來「教人信」者。為了自身之樂,願往生之人不能往生。佛法是應該為佛法,學習佛法。
       恩師曰:「思欲知安心之微細者,應參善導大師,思欲知法門之雄大者,應來親鸞聖人」(桂利劒老師)。善導大師曰:「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猶若金剛」。大師作「六字釋」,說「二河譬」,賜述「二種深信」,懇切地賜教了「死的解決」。死的解決者信心決定就是死的解決。(一)於「六字釋」的話,「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自利利他圓滿」的南無阿彌陀佛、「若不生者」的御本願,於因為成就了必能往生地被安心安堵。(二)於「二河譬」的話,在此處有本願一實之大道(本願力),因為大聖釋迦牟尼佛發遣:「因為有道之原故,所以必能往生」,所以必能往生。因為從西岸上,阿彌陀如來招喚:「就那樣地來喲,我能護汝」,所以必能往生。釋迦牟尼如來的「發遣」也是本願力,阿彌陀如來的「招喚」也是本願力故,「乘彼願力之道」,必能夠往生。(三)於「二種深信」的話,因為善導大師仰言「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所以必能往生。此決定心就是「死的解決」。
       法門之雄大,親鸞聖人,於總序,「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地道破了的者,是何等雄大的御法語不是嗎?阿彌陀如來雄渾自然的大法門,就那樣地打出來著。此「絕對不二的本願一乘法」,就那樣地「絕對不二之機」,即給與成為「金剛的信心」。何等雄大不是嗎?如今日的一般人,以為「頂戴信心的話能往生,稱念佛的話能往生」,而揮舞著自力的小刀的那是大錯特錯。曇鸞大師之仰言:「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是也超越善惡、也給與攝取女人惡人的偉大之本願力,即所破「無明之闇」的無礙光明(名號)(佛智)者,非常難入常人之耳。如「難思弘誓」和「無礙光明」的大法門,是最高最深。「於救度極惡最下的眾生,若不以『極善最上之法』的話,無法救度」(選擇集)。       「仰讚嘆,俯慚愧」,這就是完成了「死的解決」之姿。想要頂戴信心而往生、想要念佛而往生」地「想要做什麼而往生」之,佔領著心意識的全領域之中者,「死的解決」絕對不可能。以「空心而聞,杜鵑鳥」,聞佛法時,使捨「想做什麼而往生」,而「我呀搖搖擺擺,內空空,到底無法老實聽聞的傢伙」地,是應以地獄必定之耳聽聞。「想做什麼而往生」也不行,就稱念佛的話、因為稱念著佛的話也好、頂戴信心的話、因為頂戴信心的話也好,都不行。
       《教行信證》是聖人的法身,《歎異鈔》,是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何者,都是「死的解決」之秘鍵。一字一淚,是應頂戴。 於頂戴《教行信證》者,精讀《和讚》、身讀《御文章》,首先把「總序」之御文,確實頂戴,由「總序」出發,而常回來歸「總序」,歸「總序」,又再頂戴全篇,頂戴全篇的話,回歸「總序」,因為「難思弘誓」和「無礙光明」之御文,而於御文之中是可信心決定。死的解決正在其處。
       「善惡」之歌(善惡、想信,皆全忘。仰望天空 明月光),是使捨自力之計度,而將「難思弘誓」和「無礙光明」之月,仰徹了之姿。出草叢 仰者 月一輪。(瑞劔)。「想要信心決定」、「想要頂戴信心」、「如何做的話信心能頂戴呢」、「想要安心」、「如何做的話能安心呢」地憂慮著之大多數人,這是大多聞過頭、大多讀過頭、大多想過頭、大多思計過頭,最重要之處,不知是何處,重點在哪裡,不知道最重要的聖句是什麼呢,沒有良師指導,且又,是因為無良師的指導,沒有仰聞教示。又,是因為雖說任憑宿善,然沒有將後生一大事,思為一大事而精進努力。蓮如上人仰言:
      「予安心之一途,於一念發起平生業成之宗旨者,今一定之間 」(御文章第四帖第十三通秋去春來章)地,披瀝著決定心。那樣地,沒有得決定心的話不成。無論任何人,都必被得決定心,本願力好大之原故。但,於那者,亦云為「信憑彌陀」的,亦云為「任憑」的,亦云為「歸命彌陀」的,亦云為「信心決定」的,亦云為「頂戴信心」的,唯是,在凡夫的知解分別、自力之「計度」的話,不能出離生死地思,深信自己是無智無能、罪惡深重,而佛法者,「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此一個地,將親鸞聖人《教行信證》的精髓,聖人流著大悲的血淚,給與仰言著的就是此之御文。這樣地思,是釋迦、彌陀、諸佛如來大悲的佛智地仰、仰、仰徹了的話,於此御文中,信心決定也好、往生淨土也好都有。
       大瀛師曰「極樂之道者一條南無阿彌陀 莫走思案工夫之岔道」。「總序」之此御文,就那樣地,是南無阿彌陀佛。雖僅是不足一行的聖人之御文,然是《教行信證》的全篇,諸佛如來佛法的全部。「於此御文中,有必能信心決定」地思,而即使花費幾十年的日月,也要將此御文,一心不亂地拜讀,直至安心決定為止,切盼反覆地,日日地頂戴。昭和五十三年(一九七八年)四月十三日

           九十三歲   瑞劒

a65f21a38dec44fd0a148aafa5e7865f.jpg

台北法雷念佛會
第四章 疑惑的葛藤  序善導大師所仰言: 「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剛」(散善義)。 說 「今,死了的話怎麼辦呢」的問題,一於自己的心問看看,就雖古今皆是同然,但在數百萬真宗教徒之中,是何人住於「往生一定、御救助治定」的心境,是居得生想猶如金剛之人呢?真宗的繁昌並非信徒的數量增長了呀就是繁昌,而是
死的解決(3)

死的解決(3)

第四章 疑惑的葛藤
  

善導大師所仰言:

「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剛」(散善義)。

「今,死了的話怎麼辦呢」的問題,一於自己的心問看看,就雖古今皆是同然,但在數百萬真宗教徒之中,是何人住於「往生一定、御救助治定」的心境,是居得生想猶如金剛之人呢?真宗的繁昌並非信徒的數量增長了呀就是繁昌,而是獨自一人也好或多數金剛心行者之出來就是真宗的繁昌。

美國的文學家「愛默生」,在其論文集(報償論)中,雖說著「於基督教的國度中,(真正)基督的信者一人也無」,但因為這是在作隔岸觀火呀,所以是不行。前幾年,第二屆世界佛教徒大會之際,緬甸僧侶的領袖之一,向我,稱說了「在日本沒有佛教」。隔日,我在神戶的湊川神社前面,為一行四十七人,用英語於「大楠公和大乘佛教」的題目下作了一場演講。

因此,終於彼等歡喜而歸了。參照善導大師的御法語、愛默生的言說和緬甸僧侶的說法,將云「今,死了的話怎麼辦呢」之問題作為「公案」,而朝夕作思念,數年數十年地,沒有於各各強健有力時,思考徹底的話,則生死的大問題是無法解決者。難信呀,單就於是佛、正覺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和說自己之心是就如在大風中撒了灰般的心之事,這兩點,就是很難被信者。偶爾認為信了吧的話,則那是凡夫的「知解分別的妄念」。無論如何信心都無法頂戴,若成為無法安心,則心會苦不堪言。

本書,是以開顯『教行信證』的

「真實之行信」作為主眼,甚至欲將此真實問題,除去掩飾呀和偽裝,而互相地、共同地,真實地思考看看,執了筆呀就是這本書。若是能夠抱持此大問題,而給與拜讀的話則是有幸之至。

          昭和四十九年三月三十日(1974年)稻垣瑞劔   

總論

若心不謙虛 則大法不入耳。
成素直吧成素直吧 成為素直而聞無上甚深微妙法吧。
法重身命輕。
聽聞佛法的今天一日之命是很尊貴啊!
自信教人信,哎呀 夫難哉。
縱使尚未獲得信心,若全神灌注身心於佛法,則在於諸佛如來的豐裕加護中。
信前之人也請稱念佛喲再稱念佛喲。應努力勤行而稱念佛。
有超越善惡智愚而獲救助之法。
南無阿彌陀佛之一法是此。
就後生而直到安心去無止,急切地努力,勿懈怠。
凡夫的思計全皆妄念也地心得(領解),而勿以我的思計為目標。
好好地領解佛和凡夫的不同,若沒有聞佛法則容易陷於自力中。
人(良人,善知識)有者則法易得,人無者則法難得。
勤行而探尋良師,若不就良師則獲信心之事難。
良師之一言勝過不信之人的千萬言。
即使明白了之後也勿安心,知解分別不是真正的信心。
就於信心而若有疑問則應就良師而問。
無論如何有智慧才學,依賴自己的見解呀很危險。
須立於高處大處而可達觀大法門。
捧全力於「行信論」,學和信若一致則是有幸。
有信眼有法眼的人是宿因深厚之士。
縱使法眼缺少也好連信眼都一文不知的尼入道,因為慈悲廣大所以若是認真地求法則必定被得信心。
「行信論」是應立足於如來的大悲心而論之。
常憶念二利圓滿的大正覺、若不生者的本願之事就是肝要。
應常念報父母師長之恩德。行仁義五常之道的所得以行皆是託聽聞佛法的御福蔭。
俗諦門是真諦門之德用。
不是依凡夫的善惡而獲救,是依如來的本願力而獲救呀。是依名號的功德力而往生呀。
真實信心的價值和名號的價值是同一。
仰信本願力處連任何樣之學者皆是同成一文不知之身而往生呀。
應勤於和喜愛佛法之友交往。
應盡力佛法第一、孝順父母、待人親切。
應當徹底仰信佛的尊貴、本願名號的尊貴。徹底仰信處則疑雲消散。
縱使決定心沒有被得,至少在有生之年甚至應努力作到「若存若亡」的領域。
雖作為凡夫而作得生想之事猶如金剛般是至難,但若同心於聖人之御心的話則沒有不能之事。
於二利圓滿大正覺的功德力之外信心亦無往生亦無。
於勅命之前者,忘己而順從之呀就是信心。
言被忘己者,是浮世之事無一成為往生之因者。
涅槃之因唯是信心。
就於往生的話,自己的思計,不論善惡,有益之思計是一個也沒有。不是因為自己的思計所以獲救,而      是依本願力而往生呀。
作為凡夫不被囚於自己的思計即概念之事雖是至難中的至難,但仰信釋迦、彌陀二尊之仰言處,變成不      被概念所囚,此亦不可思議。
如果自己被信心和往生所奪心,而忘佛,忘記著眼於本願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之事的話則不成。
作為底下凡愚的話,則應以無論如何都無法成佛之事為基礎,而聽聞佛法。否則是無法頂戴佛法不思議      為不思議者。
信心之體是名號,信心之相是無疑。
稱名念佛之體是信心。不是作為信心之用(力用)的念佛則不被稱為他力迴向的念佛。
稱念佛號而想要依稱念了之事而往生呀是自力。
想要獲得信心而後往生,追求著信心呀,多半是靠不住的事。
雖日日造著罪業,但思此方面的結果會如何呢而聞法呀為佳。
不令反省自己的無智、無能、罪惡就不可能獲得信心。
信前的罪惡感並不是機的深信。機的深信是和信願力之法的深信同時,在本質性都是同一佛智圓照之恩      賜。
信心在於超越了善惡之處。名號之給與成為信心。
在貪瞋煩惱中信心的生起呀是如來清淨願心之迴向。
『教行信證』之最重點是信心。
離開御聖教的文字,輕視之而想要頂戴信心是錯誤的。
於蒙信良人(善知識)之仰言外別無頂戴信心之道。
唯有於信有信之人的人格而信心可頂戴。
如果將信心想成好像百貨公司的商品、或如神龕掉下來的牡丹餅(紅豆餅)般的話則不成。唯是因為依      如來大悲之願力給與救助所以獲救呀。
於信心沒有階級,弘願的信心是一百分一百分以外的信心是零分地心得著最好。
「要門」是「修諸功德之願」
「弘願」與「要門」雖容易區別,但「弘願」和「真門」是易於混淆。
信心雖然沒有階級,但有稱為「大略信心」的信心。又有稱為「若存若亡」之事。必須細心留意。
有云「三歲小孩甚至百歲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之事。佛法必須從孩童時就開始聽聞。
佛法不趁強健有力時就不行。從上了年紀才來聽聞的是,因為體力在衰弱,所以沒有強健念念相續的氣      力。
大信海是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之信樂。是超越了善惡智愚者的原故。 真實的信心是始終不二,      又是由於佛的相續,而不令消失者。
又這呀那呀到處參拜神佛、又在意日子吉凶呀被稱為雜行雜修。
佛教以外的宗教皆全在向神祈求。祈禱祈願的宗教並非真實之宗教。
佛教以外的教法皆全然不知道「迷悟染淨的因緣」。在這一點佛教和其他宗教之不同就明白。
「還相迴向」者將未來往生安樂佛國之後,開覺悟,受如來的大慈悲於身,而依本願力遍遊十方世界教      化眾生呀稱為「還相」。並非在未往生之前就有「還相」呀。
佛教之目的者解脫生死而開涅槃常樂之證呀就是目的,就是理想。
不信從地獄到佛,有「十界」的現象界之事者沒有聽聞佛教的資格。
是應「七難八苦算什麼 我有六字之保護」強有力地思而精進於佛法。
「死的解決」是「生的解決」。沒作「死的解決」的人是「生的解決」亦不能之人。 因果恐怖,因果      是輪迴的火車。
真正的宗教呢或邪偽的宗教呢若以「因果」的尺度來測量看看就立即明白。邪偽的宗教皆悉在違反因果      的真理。
第十八願之妙味者,是稱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本願味明白了呀,說信心獲得呀是此處之事。

將依若不生者之本願而給與救度眾生之事稱為「平等因果」。又稱為「超世的悲願」。在其他宗教是沒有的事。
『教行信證』是應由總序出發而常回歸於總序而吟味。
『教行信證』是稱為「有建立而無無不是說為在眾生方做什麼啊而蒙受御救助者,是信也好行也好都     在阿彌陀如來方給與御成就而將之迴施給眾生呀。
於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呼喚聲」之外,皆無有一信和一行從眾生方拿出來呀就是淨土真宗。
南無阿彌陀佛是聞信而往生者,而並非說為稱之而往生者。 言「唯念佛而被彌陀救助」呀是說「依南    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的意思。
「念佛往生」是「名號往生」,
  「名號往生」是「信心往生」,「信心往生」是「願力往生」。 總序之文是應以「因果」、「機法」     和「行信」三點而吟味之。
「難思弘誓」是「因」,而「無礙光明」是「果」。逆、謗、闡提是「機」,而大悲的光明名號是          「法」。「圓融至德嘉號」是「行」,而「難信金剛信樂」是「信」。此等是三三圓融著。
「行信」是南無阿彌陀佛。是最應於行信努力而研究。「信心」就是最肝要。 無如自己心般之不自由    者。是應不成為自己心的對手地 專仰信佛智、佛力。
 於仰者必須仰徹。所謂仰徹,是絲毫都不當作自己的知解分別之事。
 信心並不是說自己信的話就好的呀者。是願力的信心、他力迴向的信心。
 他力的信心很難。即使數十年地聽聞了,一旦成為死了的話,則會想「阿彌陀如來真地會救助嗎」「真    地能往生御淨土嗎」之疑心,是很難消除呀。這種病,於不服用「佛是和我同在的佛」之藥者治不好      的。 人的安心是很難的事。若說如何作的話則能夠安心呢?因為「想獲救想獲救」地踏出,所以無法    安心呀。因為有「若不生者」的御本願,所以連安心都不想要,若是那樣則其之時能夠安心。云「若眺    望著行步大道上之姿 擔心亦無 安心亦無」 的大安心就會出來。
所謂「大道」是本願名號的「呼喚聲」。因為是給與呼喚了所以獲救呀。言「行步之姿」的是法然上人    呀和親鸞聖人之御姿。接觸大人格時,依信其大人格之事而自己也大安心。宗教是人格的接觸。
 在二河譬的話則本願名號之成為行者的信心,其信心即成為白道。如此而「呼喚聲」和信心成為一條白    道,稱之為「本願一實之大道」。 西岸上阿彌陀如來的呼喚聲能聞到呀是行者經歷「三定死」(是進    也好退也好又止也好皆無一免於必死(地獄)之思) 而後的事。
 是呼喚聲之剛一聞到,立即行者於「呼喚聲」下「至心信樂忘己,而被聲音所吸引所吸引」而到達西岸    (往生)呀。
 不是自己之聞呼喚聲,而思,用自己的力量而前進的,是依如來聲音的力量而往生呀。即是南無阿彌陀     佛的聲音之給與成信心呀。
 如來呼喚了我呀,是就如獅子之撲住了我般的者。以獅子奮迅之勢,於罪惡深重此之我,哎唷呀給與撲     住了之事喲!除了被如來所撲住而往生外別無往生之道。
若說御淨土是為了誰所建立的
   呢?是以為了欲使吾等末代凡夫成佛的阿彌陀佛之大悲和佛智所建立的。即淨土是以佛智和大悲而打造     完成的。即淨土的本質是南無阿彌陀佛。
淨土的莊嚴,是莊嚴之原樣就是如來。稱如來的人格為「正 報」,稱佛的國土為「依報」。「正報」和    「依報」成了一者呀就是御淨土。稱之為「依正不               二」。 
 
○ 即使想要「往前」進而聽聞聖道自力之教,聖道門這個那個「定善」(坐禪)和「散善」(戒律及善    根)都必須修習。此者不是凡   夫能夠之事。「向後」退,即使聽聞世界上的宗教而看,以何者    都只是違背了因果道理的教法而已,而成佛的希望不成立。即使「停止」不動著,亦不得不陷入貪    欲的水河和瞋恚的火河中。此絕對絶命就是今現正自己的處境。稱之為「三定死」。自覺到          「三定死」時,「就那樣地來吧」本願招喚之勅命(呼喚聲)是就徹入自己的心中呀。如來之真實    心(大悲的佛智)徹到眾生心,成為了「哎呀真歡喜」呀稱之為「信心」。即使「信心」,亦不外    乎是如來的佛心、佛力者。

1、機與法
同樣說為人者有男女、老少、惡人、善人、智者、愚者之分別。真是「機類千差萬別」呀。如果機類千差萬別則佛陀是被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呀。若大概區別的話,則被分類著為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真言宗)、禪家、教家、頓教、漸教、權教、實教。日本的佛教,一說宗派之別,就有華嚴、天台、真言、禪、三論、法相等之為了賢者的宗派,和稱為淨土宗、淨土真宗、時宗、融通念佛宗等淨土系的佛教。此外有從天台宗分出來的日蓮宗,有從日蓮宗分出來的創價學會。在淨土真宗的立場一將一代佛教分類,就分成二者。即「聖道門 難行道」,和「淨土門 易行道」。
○又也有稱為一乘、二乘、三乘的分類法。一乘是大乘,從小乘逐漸發展而成為了大乘。即使連在大            乘之中都最殊勝的教,就是稱為「本願一乘絕對不二之教」(行),而依南無阿彌陀佛而統一了之              法門。這即是「淨土真宗」。

○稱相對於「本願一乘」的「法」(南無阿彌陀佛)之「機」為「絕對不二之機」(金剛的信心)。             一機一法是淨土真宗。

○又機類雖是千差萬別,但於實際上,世界上的人類,皆只是惡人而已,只是心虛假不實、罪惡深重            之人而已,清淨真實的人者一個也不存在。因此,十方群生海,一共言之皆是「極惡最下」之一                     機。於救助「極惡最下之機」(人)者若不以「極善最上之法」(教)則無法被救助。「極善最上               之法」,是「本願一乘,南無阿彌陀佛」。此亦稱為「一機一法」。開顯了此「一機一法」的就是              『教行信證』。

○淨土真宗的人,「法」者唯有「本願一乘,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力)」,「機」者,唯有像我這般「極惡最下之機」地領解就最好。如果此一沒有首先決定,就見到被稱為善人之人的話,則會想要變成像那樣,若看到裝著好像信者臉的人,則自己也想要變成像那樣完美的信者,若看到好像難能可貴那樣地歡喜之人,就想要自己也快點變成像那樣歡喜的人,若看到好像安住於本願力,而使見心明亮那般的人,則自己,也會想要如那人般地早點變成心胸明亮。一被染上此云為「想要」的病,就會一生在「想要想要」而命終,掉落地獄去。
「極惡最下之機」是「自己」。「極善最上之法」是「南無阿彌陀佛」。於此外,「機」亦無故,則「法」亦無地若下定決心,則即使不想要暗心變成明亮也可以不是嗎?

○如果作為凡夫的話則心暗之當前。但稱「暗」事的意義也有好幾種。疑著「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呼喚聲」的人也稱為「暗」。又注視「極惡最下之機」,而像我這般無知膚淺者,是無論如何在阿彌陀佛都不給與救助吧地擔心而之「暗」也有。
懷疑本願,因此是無法往生吧地擔心的「暗」呀是,聞樣不具足。言「有疑之原樣地御救助」的法是沒有。信心的體是南無阿彌陀佛,信心的相是無疑之一心,是「謝謝」。信心的用(力用),是稱名念佛(報謝佛恩),又是「孝順父母、待人親切」。
○後生是獲救呢、或是沒獲救呢地擔心之「心暗」的是不許可呀。那麼,其病源在於何處呢?即使被說了「請您賜教」,亦於一言而事足了之人若也有,則即使說了千言萬語也暗夜無法天明的人也會有。那是第一由於宿善的有無、厚薄。第二者由於聞法的人、說法的人之熱心度。

○「今,死了的話怎麼辦呢?是能往生呢,或是不能往生呢」地,讓無常(死)在眼前拉近而擔心,嘆說「心暗呀」的人,雖是因緣深厚的人,但棄之不顧的話則不行。寧可向如來,說「請捨棄我吧」看看最好。那樣一做,就如來,一定仰說:
「即使被說了拋棄我吧,也無法拋棄的慈親心呀請讓我來救助吧」感受到此如來的大慈悲心呀就是信心。感受大慈悲心處破一切無明,能夠大安心。於凡夫心中,「這就是信心嗎」,如果以為這樣想則能往生等之事,那是稱為「自力的計度」者。

○世界上的諸神是對於每一個人,各別地照顧,而那病人也必須救助,這貧窮人也不得不作救度。那離了婚的人也必須作救度,這死了孩子的母親也不得不作救助地,說針對每一個人,每一個神就作為對象,而各自伸出救度之手而救濟呀就是世上的神明。
 因為是這樣的始末(原委),所以神明也很忙碌,而連一分鐘休息的空閒都沒有。信徒又只是,各自想各自地,在向神明無理的請願而已。認為好像即使不孝順父母、殺人,神都能來救助般,而刑警不會來逮捕般地向神祈禱。
學生是平日一點也不用功,而一旦到了入學考試,就說「請讓我過關」而向神祈求。像生意人祈求賺錢發財般,軍人祈求說「在戰爭來而打勝仗吧」,病人祈求說「請來治好病吧」。若連祈求的方法都千差萬別,則聽聞祈求的神,也必須千差萬別地,於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成為對象。哎呀呀不論双方,都很忙,是麻煩事。

2、著眼

○佛法和神教是不同,佛陀和神是不同。阿彌陀如來和神是不同。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阿彌陀如來是稱為「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即南無阿彌陀佛」的佛。

○神者人雖沒如獲救般的被救,神還是依然為神。因為是那樣的神,所以人向神作祈求「賜與救助吧」「賜與救度吧」,而且即使其之後自己多少也要做點善事,信仰神,向神獻上供品,而說若不討好神明的話則無法獲救。

○阿彌陀如來和神是不同,連從眾生方說「請」,而拜託的懇求,都不需要故,則「賜與救度吧」「賜與救助吧」地御祈求之事都不需要。是稱為「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之覺者,是佛陀,是一切智者,御是大慈悲者。

○特別阿彌陀如來,因為是「自利利他圓滿」,所以如來取了正覺之事,即是,眾生獲救助的因、果。若換言之,則如來取了正覺之事就是眾生往生之事。是誓願「若眾生依如來的功德力不獲救則不取正覺」之原樣地所成了佛的佛。即「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原樣的本願之佛,就是「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即是「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是如來對眾生給與招喚:「就那樣地救助啊」「必定救助啊,莫擔心」之如來本願(御誓願)的「名聲」,是「勅命」,是「仰言」,又眾生依如來的本願力,即是依名為「南無阿彌陀佛」的正覺功德力而被救助去的證據,即是「相」。

○於神者,沒有言為依神力、神的功德,而悉皆救助人類的誓願,沒有本願。又依神力而人類被救助的證據也沒有。唯只是說:「汝等,若想要被神拯救的話,則請信神喲。遵守正義,請向神祈禱喲,請祈願喲」。

○因為神是這樣的神,所以人必須常向神祈求,信神,為了要得救而努力為善。

○人即使躺在死床,也必須還作御祈禱:「神喲,救度我吧」。稱之為「祈禱的宗教」。在祈禱的宗教無心的平和、心的安心。神雖說「拯救信者」,但說「自己是獲救的嗎」「是獲救了的嗎」之疑心殘留。在那樣的話則「心的平和」(安心),無論是到何時都不被得。這就是「祈禱的宗教」之缺點。

○真宗的行者,雖然幾十年都在聽聞說教,但「自己是真地能往生嗎」地擔心,而為了其擔心而變成心暗的人就很多。打亮其暗心,而尋問人之事雖很好,但「如果無法安心的話,則暗心,怎麼變成明亮呢?請賜教」地到了懇求他人的程度就是很困擾者。連說原來如此呀,而置之不理都不行的。

○如果在向這樣的人作文字講釋的話則對方是不會滿足的。因為此病是全身病的病,所以必須讓他根本性地改變想著眼處。如果於信心的說明、念佛的說明則沒有用。必須超越說明和講釋,而將著眼的方向,也一百八十度地轉換,或也使三百六十度地轉變。
這樣的人,在出發點一定會有「想取信心而往生」「想稱念佛而往生」「想要歡喜而往生」「想安心而後往生」「想變得明亮而往生」。那些都數十年地持續,而聽聞之事雖是善聽聞著,但因為是之前「想如何如何做而往生」的自力執心殘留著者,所以是擔心「心暗」,成為「想變明亮而往生」,而今現在被顯現出來了呀。

○若說到想著眼處,則第一必須著眼的是,云為阿彌陀如來是取得了「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的佛之事。第二者是云為「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的御本願之事,能著眼於其點,而憶念之就是最重要。

3、佛與神

○必須好好地思考阿彌陀如來和神的不同。是雖連自己都不注意吧,但是和討好神明同樣地,「如果這樣的話阿彌陀如來是會給與御救助吧」地擔心呀。此擔心是,完全是從將神和阿彌陀如來同一看待所出來的擔心。

○阿彌陀如來,是稱為「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本願之原樣的二利圓滿大正覺之如來。南無阿彌陀佛亦又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原樣地給與成就了的名號。因為是忘此,沒有徹底於此者,所以是擔心自己的闇心,想變得明亮而往生地思著呀。是因為沒有於「若不生者的御本願」、「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和「依南無阿彌陀佛而往生」,真正地覺醒故。

4、想獲救 想獲救

○多數人的通病,是「想獲救想獲救」地,著眼於自己方,而不著眼於佛方,研究云為「是何謂佛呢」般的事那個不作。連本願的意趣都不知道,也不思本願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為不可思議,也不思佛智不思議為不思議,是因為用凡夫的尺度在推測佛故。於此處有此人的病根。光著眼於自己方,一定會認,「取信心而」「以歡喜了而」「想安心而後往生」地思著。將此,著眼的方向一轉變,而著眼於如來方,若變成慈親之身看看的話,則連擔心自己心闇之事都會變成好事。若是能將「想獲救」的眼珠,一轉,而向「不得不救助之如來」的方向,則疑雲是一時地煙消霧散吧。如果只有著眼自己方而已,只是玩弄著自己的心,則即使經過幾十年,也是會事態不明吧。

○不是因為闇心變得明亮了,所以能夠往生呀,往生是本願力的運作(力用),是依名號的功德力而往生呀。

5、闇心

○是從幾年前也好幾十年前也好,都持續擔心闇心以來的習慣殘留著,而今日又在眺望其闇心而擔心呀。能著眼於若不生者的御本願,和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而若不是徹底於「於正覺的功德力之外信心亦無,往生亦無」呀則此病治不好。是應好好地思考。


6、物的輕重

○大多的人在佛法上,不知道物的輕重。一說何故不知道物的輕重呢?就像說是自己的心變得明亮呀,或是闇暗呀變成苦啊,只是置重點於自己的心而已,而沒有著眼於「若不生者」的御本願,即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即二利圓滿的大正覺。所謂不著眼之事,是在輕視之的證據。不想要重視該重視者,在逐末,而忘本。這是稱為不知輕重者。

7、往生的一大事

○多數人是將像往生般的一大事,依自己的心變得明亮之事而決定般地作著。首先那就是錯誤的根本。於『執持鈔』曰:

「像往生般的一大事 非凡夫可計度,應當一向一心奉任憑如來」。

所謂「任憑」是「乘本願力」之事,是「至心信樂」。又於「本願招喚的勅命」之前「非常感謝」地低下了頭之事,稱之為「任憑」。

此人是不知道「任憑」之事的人。是不思「像往生般的一大事」為一大事的人。是不知道稱為「二利圓滿的大正覺」也好、「若不生者的御本願」也好都是本願、正覺其之原樣的御六字之事的人。是不知道「依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依本願力而往生」的人。

8、勅命和功德力

○多數的人,是輕視「汝一心正念直來」的勅命呀,和南無阿彌陀佛正覺的功德力,而不知尊敬地頂戴之事的人。御聖教的法語,是不加私見,而依高僧們的指南,又依老師的御法語,正解之,於正解了之後者,應尊敬地頂戴之。於尊敬地頂戴「二利圓滿的大正覺」、尊敬地頂戴「若不生者的御本願」、尊敬地頂戴「佛智不思議、大慈悲之不思議其原樣的六字尊號」處,如說「心變得明亮了,或心還暗」般的問題,以都不成問題,而能頂戴變成安住於大悲之身。此人是知道不輕忽頂戴,而尊重頂戴聖人的御法語之人。往生的得否,是依輕忽地頂戴呢、或尊敬地頂戴御法語呢而決定。於『歎異鈔』曰:

「於蒙信良人(善知識)之仰言外別無道理也」,是應知。

9、三願轉入

不知道云為「三願轉入」之事的人。所謂三願轉入,是真假的分別。進入了淨土門之事雖佳,但尚殘留著聖道門的餘習,想修 萬行(定善和散善)而往生淨土地作呀,稱之為「要門」(十九願)。其次出「要門」,而成了念佛一行之事雖佳,但尚以自力心(定散心)未斷除,而稱念佛,想要以那者作為自己的善根而往生。稱此階位為「真門」(二十願)。再其次出「真門」,往生不是心的明暗,而是唯依本願力而決定呀之事明白,成了徧依憑本願他力般呀稱為「弘願」(十八願)。是此之「三願轉入」不被確實地明白的人。所以唯是擔心自己心的明暗呀。

10、佛的尊貴感

多數的人是佛的尊貴感,尚不明白,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力的佛智,尚未明白,只有想要自己的心變得明亮,而不知頂戴不思議為不思議之事的人。頂戴佛智的不思議為「不思議的事喲」呀就是信心。自己的心,縱使變得明亮了,那也可能是凡夫的妄念。變得明亮了的心,可能再變成暗。云為在意心的明暗,而持續擔心之事,是因為於心底依靠自心的自力心就潛伏著故。

幾度呢 一再反省 皆不被變

不可依憑者 我心呀(瑞劔)

瑞劔也認為信心出來了之事幾千遍,那個崩潰了之事,又是幾千遍了。縱使認為了「因此而能往生」,亦以自己的思計而無法往生。去認為能往生 而不能往生 的御淨土 不能往生者 卻往生之不可思議。(瑞劔)

聞的我 無而被聞到了之不思議哉。(瑞劔)

在去吧來呀 之中而被忘 己哉。(瑞劔)

11、無法安心

○關於往生之安心、不安心者,如來就賜與徹底信著,賜與徹底安心著。此如來的真實心之被頂戴到了呀就是信心。以自己的安心為目標,想以自己的心變得明亮了之事為目標地思著的是錯誤呀。所謂 「人心 皆是似 池水濁清之事不定故」(法然上人)

者呀,即使聽聞佛法,關於後生之問題也要直到變成不擔心、能拔苦、缷下了重擔的念頭出來為止都必須聽聞。大多數的人,因為還沒熱心地聽聞到達彼處所以不行。此人關於後生的問題,不知何故,不知何事,說「再也無法安心」,而掉落在苦惱的深淵。體驗此苦,苦到底之事,於安心決定的過程中,是不管誰都要經歷一遍,而是尊貴的事。

治癒此病的是,如來的本願力和聖人的御法語,就是適當的藥。甚至作為其妙藥之手册的話,則想要提示

無論如何都無法往生 因為本願有故被往生。(瑞劔)

之句。此人,雖是御在痛苦自己的心闇之事呀,但於心底者,認為著其苦惱能除去而能安心的話則能夠往生般呀不是嗎?一徹底於「無論如何都無法往生」,就將一心「想要得到安心」「想安心」地鑽牛角尖的心,暫時擱置,而著眼於如來本願力的御慈悲,自然而然地能夠安心。只要不著眼於本願力,無論如何「想要安心」地,鑽牛角尖,也是無法安心者。於「行卷」曰:

「即言,由聞願力,光闡(宣示)報土真因決定時剋之極促也」。

於「化身土卷」曰:

「信樂彰於願力,妙果顯於安養」。

最後之能夠安心呀,用人的小技倆的話則是辦不到的事,是著眼於本願力,而方才始得安心安堵呀。

12、良人(善知識)的仰言

○想要奉言的事,是此人,至今為止聽聞法門的道理理論,想以此而作為安心之事是失敗了吧。所以才會失敗。於『歎異鈔』曰:

「於蒙信良人(善知識)的仰言外別無道理也」。

此人在直至今日為止,沒能找到了「良人」呀就是病源。

所謂「良人」是親鸞聖人、蓮如上人、良師、有信心的法友之事。沒有機會逢遇有信心的人格者就是病源。今之病亦只要沒找到有信心的人,又只要不信其人的人格,病是治不好的。於「信卷」曰:

「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

是名為信不具足」。

言為凡夫者,是愚癡者,即使立即接觸到「法」,也沒有能力信受「法」。一於茲能找到獲得了法的人格者,就透過其人之「信心的人格」而能頂戴信心。是「若有人(良人)則易得信,若無人則信難得」。

因為信我親鸞聖人

則信如來的本願名號。(瑞劔)


3d18a1f5f589ebd5bb23fc9fd44672c1.jpg

 

台北法雷念佛會
 死的解決(第一冊)第一篇 序說       叢雲遮月,花遇暴風,動盪浮世未成原樣,一日娑婆之命尊貴啊!無常迅速,生死事大啊!釋迦、彌陀二尊者,即使萬劫亦難值之佛,應恭敬頂禮不懈怠。以祖師聖人的御法語,解決生死問題。       本願圓頓一乘者,逆惡亦不遺漏之,御誓願。是大乘中的大乘,於世界無比類的
死的解決(2)

死的解決(2)

 死的解決(第一冊)第一篇 序說

       叢雲遮月,花遇暴風,動盪浮世未成原樣,一日娑婆之命尊貴啊!無常迅速,生死事大啊!釋迦、彌陀二尊者,即使萬劫亦難值之佛,應恭敬頂禮不懈怠。以祖師聖人的御法語,解決生死問題。
       本願圓頓一乘者,逆惡亦不遺漏之,御誓願。是大乘中的大乘,於世界無比類的正法呀!佛和佛法,輕視而信就不被得。「念力,願力,南無阿彌陀佛」。此外無佛法地知喲!不思議的佛法「不思議呀」地,歡喜外信沒有。
       「取信心而往生吧,念佛而往生吧,因為安心而往生吧」者,凡夫的計度,皆自力。莫美化身、口、意三業,模仿妙好人。隔壁的花盛開。凡夫的自性不是完美者,莫被「虛假之行」、「雜毒之善」所蒙騙。
       以正直、素直,不成為阿呆的話,如來的真實不能頂戴。邪見和憍慢,如來大嫌棄的。有「名聞」「利養」之心的話,御佛經不能明白。人造花蝶不停。甚至聞了、記得了的心,被彌陀拿走而赤裸裸。赤裸一直慈親前。幾十年聽聞的證書使捨而幼稚園,未聞前之嬰兒呀!佛法上的阿呆是此,是阿呆。     

於阿呆如來就在(阿呆)。如來是至尊、無上尊、本願功德的結晶體呀!諸佛給與讚嘆成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於其不可思議的佛智大悲光明「聞名信喜」地,被打動被打動,而徹底地被打動了的就是阿呆。阿呆真歡喜,真佛弟子,佛子。像由地獄爬出來呀,貓啊狗變生的人們,成誹謗、敵視佛法。神和佛大相違。

去御寺院雖也好,然佛法的道理記得了亦一年級生。通過不明白的關卡,明白了的關卡亦通過,皆捨棄「知解分別」,成為阿呆,而「圓解證入」,始可賀,正定聚。

       松影之暗,月光哉!
       理論法門有何用?即使自誇為文化人呀,即使模仿智者呀學者,在閻魔王之前都通不過。罪業的鎖鏈無法切斷哦! 取信心的話能往生,稱念佛的話能往生,「的話」二字,何時能消除?未消除之前死神乘著無常的暴風雨而來。今就臨終,哎呀!怎麼辦呀? 「因為獲得了信心所以能往生」地思之作夢是仇櫻(易落的櫻花)。
       「獲得了地思者不得也。」凡夫的夢者魔法師。「因為」二字是陷阱。比下蒼龍窟取龍珠、入虎穴取虎子那等事,還更難的極難信。積千錘百鍊之功喲!信心者能開於火中之蓮花。以悠哉過活而失敗;以輕視疏忽而下墮。
       善導大師仰言:「共發金剛志」。於懈怠者,死的解決是夢之夢。隨人地聞的話,隨人地落啊!上了年紀,氣力衰,佛法,想聽聞地思哉,空遲鈍。
       「華嚴」、「天台」、「真言」、「禪」,都是絶佳的教法,世界無比類的大真理,其他的宗教望塵莫及。雖然雖然如此,對於凡夫的話,如金幣於貓、珍珠於豬都沒有用。以凡夫能開證悟嗎?所謂「悟」,徹底成「無我」,是得「無分別智」之事。於三毒、五欲的凡夫,想要開悟,如一髮把山海天地,比那亦更加困難。鯛很大,無法出刀切。「定善」者息慮凝心,「散善」者廢惡修善,最好知道佛道難成。凡夫依由喜好物而身亡,從苦入苦地輪轉。
       本願一乘,真宗者,被作阿呆,容容易易地,乘彼「願力之道」而往生。「名願力」的不思議呀!聖道和淨土、自力和他力、信心和妄念、善根功德和報恩行、正法和迷信,是混淆又混淆,多數人的頭中,如同火災現場般,是亂七八糟。
       不依本願力而解決死,是什麼樣的人生啊?很少聽聞而想見(佛)呀,那麼,佛法的真價值無法明白。暫緩不急之事,急切認真地,聞佛法的話,有諸佛如來之照護啊!

       關於往生,「想要頂戴信心、想要心變明亮、想要安心」地憂思的,就是一般人的習氣。此之病很重。那是「想完成自己、想做什麼而往生」地思之自力心。這是「想要做點什麼求往生」的自力心。是因為不仰徹果上圓成、二利圓滿、名願力故。因為不知不覺自力跑出來,所以很恐怖。將即使如何做亦不能安心之處,究明究明盡最好。「就這樣地」徹底了之人是往生人。在觀念之「就這樣地」的話無論如何亦不成。真的「就這樣地」者,必定於其之中,藏著機法二種深信。「虛偽者」,歡喜沒有,安心沒有,法悅沒有,報謝念佛沒有,教人信沒有。機的深信亦無,法的深信亦無。

       雖三十年、五十年聽聞了佛法,然亦不能說為「聽聞了」,也不能說為「沒有聽聞」。依「念力,願力,南無阿彌陀佛」,而往生之事,不思議啊不思議啊難能可貴。

       佛法不聞的話不成,是健康長壽之本。為了自身,為了後生,為了子孫,又為了佛法,不聞佛法的話不成。「佛法第一,孝順父母,待人親切。」依此之居心而使度日夜。家庭和諧,不吵鬧,不呵斥孩子,作而令見(以身作則)喲!培育喜好佛法的就是父母的御慈悲呀!勿忘佛的御恩、祖師聖人的御恩、父母的御恩、老師的御恩。御師父有故方能。

         我什麼亦未聞,什麼亦未知。凡夫的心如於秋天的天空,變化無窮。其之計度者,全皆,是煩惱。「知道著、思著、記得著」的佛法,是頭部分的佛法,即使任何作用亦不起。消罪之力,於凡夫沒有。令使消罪,而往生之御力是只有「難思弘誓」(本願)和「無礙光明」(名號)。停止參拜神呀、迷信,應發起

「離生死,成佛吧」的大勇猛心。「南無阿彌陀佛,不令使下墮哦,請,就那樣地來吧,一定必救度哦!等著哦」的呼喚聲之請託故方(有救)。無論如何都不能往生的我,空手地,赤裸地,空空地,就這樣地,頂戴往生。哎呀尊貴呀,如來慈親。

真宗,是「果上圓成」「果上顯現」的法門。往生是如來的御工作,是本願力,不是凡夫的工作。「大悲的呼喚聲」真可靠。「二利圓滿大正覺」,佛智的不思議真可靠,大悲的不思議真可靠。信心是呼喚聲呀!在此處安心、大安心。

       如來是無我無分別,大智大悲的慈親是。「看著」、「護著」、「等著」。往生御久候的御淨土,然而無論如何客氣都需要禮物吧?往生御淨土的伴手禮,只要以本性的惡業煩惱就好。佛力故,地獄的猛火變成清涼風。雖不想死,然拜見如來的,就歡喜、快樂、喜悅。每度於想起,佛恩報謝的御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昭和四十九年(一九七四年)八月九日 九十歲   稻垣瑞劔

二、真宗要關五個條

第一條 果上圓成的法門第二條 二利圓滿的法門

第三條 難思弘誓第四條 無礙光明第五條 就這樣地昭和四十九年(一九七四年)九月

十六日

三、真宗要關大意

南無阿彌陀佛

『御文章』曰:「言信心獲得者,心得第十八之願也。言心得此願者,心得南無阿彌陀佛之姿也。」就「信心獲得」,有三個著眼點:

()人何故不得不解脫呢?

()人有依自己之力而自己解脫的力量嗎?

()誰給與救度?如何給與救度呢?

       沒有著眼於這三點而即使學佛法,亦是無法到解脫之道。

所謂解脫是被離生死之事。生死是苦。超脫苦界,而得涅槃之常樂,與一切眾生共同成永久弘宣如來的大智大悲之身,就是人生究極的目的。達成此究極目的之道就是佛教,是佛法,又是佛道。云佛道的完成為解脫,又云為涅槃。

       世界的宗教,何故沒有明確地解決人不得不解脫呢的問題。又,令使自己解脫的力量有呀無呀,也沒在明確地研究之。又,解脫的境地是為何者呢?如何做才能到達解脫呢之問題,又亦是明確地說著之宗教者,除了佛教,於其他不被見。若換言之,其他的宗教,不說「轉迷開悟之道」,不知轉迷開悟之道。即不說「迷悟染淨的因緣」,不知迷悟染淨的因緣。世界的宗教雖多,但在說「迷悟染淨的因緣」、「轉迷開悟之道」的宗教,是唯獨有佛教而已。歐美的學者,雖也有著眼於此者,但是明確給與教示解決此的因與果的一個也看不到。這是佛教勝過世界的宗教之點。真宗,作為學問的話,取華嚴、天台、真言、禪、三論、法相等大乘佛教的精華;作為實踐的話,明確地宣說著罪業深重、煩惱具足的凡夫,於信彌陀的本願力之信一念,超證大般涅槃而到達真解脫之道的。然者作為實際問題,凡夫得解脫生死之道,是唯獨本願一乘、淨土真宗而已。

       淨土真宗是『教行信證』。『教行信證』是淨土真宗。由『教行信證』生出了『御和讚』、『御文章』、『歎異鈔』等。『教行信證』是為如何之書物呢?那於『大無量壽經』、「正信偈」、『淨土文類聚鈔』、『和讚』、『御文章』、『歎異鈔』等,能夠窺其真精神。然而,無論何者,都是難解、難入的書物,對一般民眾來說的話,把握其之真意是難中之難。

       一言以蔽之,若言淨土真宗為何之宗教呢的話,是「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大經成就文)。若換言之,是「至心信樂忘己,速歸無行不成之願海(本願力)」(報恩講式)。在『御文章』而言的話「聖人一流章」,若在『歎異鈔』而言的話第一章就顯說著淨土真宗的面目。若欲知法門雄渾自然之旨趣的話,無如親鸞聖人的『教行信證』;於窺

安心細微之點者,將善導大師的「二種深信」、「二河譬」、「六字釋」,是應認真地拜見。

       親鸞聖人即使披閱一切經,雖然如此,亦是不能做到「死的解決」,雖是九十五日間,參籠(閉居祈願)六角堂,然儘管如此,因為「可出生死之道」也不明白,所以百日之間,往返法然上人之所在。說那是為何呢?若根據惠信尼公之手紙(書信)的話,書記著「是唯只為了欲聞問『可出生死之道』」。

       「可出生死之道」,即「死的解決」,是人生的目的。怕死是動物的本能,「死」由何處來了呢?由「生」了來。「生」由何處來了呢?「無明煩惱」,是受生苦海之原故。

       如何做的話能夠逃脫生死的苦惱呢?於那,不修戒定慧三學(八正道、六波羅蜜)的話不成。那不能者怎麼辦呢?於此處是只有本願一乘,即乘阿彌陀如來的名願力之一道。

       本願一乘,是『教行信證』。『教行信證』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給與成就我的信心,給與成為信心。

 

   第一章 教行信證的使命

『教行信證』,是唯信獨脫的法門。

一、『教行信證』,是果上顯現的法門。

二、『教行信證』,是念佛往生的真髓。

三、『教行信證』,是選擇集的真精神。  

四、『教行信證』,是「立教開宗」的寶典。

五、『教行信證』,是「五願開示」的法門。

六、『教行信證』,是安心的龜鑑(鏡)。

七、『教行信證』,是光壽二無量的開展。

八、『教行信證』,是給與御說「行信、機法、因果」的書。

九、『教行信證』,是凡夫往生的秘鍵。

十、『教行信證』,是「真實」、「假權」、「邪偽」的一大宗教批判之書。

十一、『教行信證』,是大乘的精華,世界宗教的最高峰。

十二、『教行信證』,是佛性開覺的大道。

十三、『教行信證』,是願心莊嚴的法門。  

十四、『教行信證』,是淨土的莊嚴展開於現土者。

十五、『教行信證』,開示了「四法」「五願」「六法」,是 信疑決判之書。

十六、『教行信證』,是給與御說「阿彌陀如來」、「本願」和「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之書。

十七、『教行信證』,是將一文不知的尼入道,除疑,也度生死苦海的大船。

十八、『教行信證』,是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一實真如之道、大誓願海。以上,雖是略看數目十九個條,然此十九個條的一一條,何者都只是艱難的問題而已。要點是「信心獲得」、「可出生死之道」、「死的解決」。

十九、『教行信證』,是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一實真如之道、大誓願海。

 

以上,雖是略看數目十九個條,然此十九個條之一一條,何者都只是困難的問題。要點是「信心獲得」、「可出離生死之道」、「死的解決」。

將右之十九個條更個條更縮小、要約者,就是「真宗要關五個條」。將五個條擴大的就是本書。

  

  

第二章 果上圓成的法門

       淨土真宗是「果上圓成的法門」。云為「果上圓成的法門」呀、「果上顯現的法門」之類啊之事者,凡夫成佛之道,在凡夫的話不能辨識之,不能修行之。所謂佛是涅槃的境地,是真解脫的境地。涅槃的境地、真解脫的境地,是體得(體認、實現)法界的絕對真理之境地。云之為「果上」。亦云為「果分」。是言語和思想以上的最高境地。

       在禪宗的話,將佛的境界,即果上之事,云為「悟」。所謂「悟」,在華嚴而言是「果分不可說」的境地,云之為「空」。若勉強說的話,超越了云為「自他」「有無」「愛憎」「取捨」「善惡」的相對性認識、相對性思惟,而活用其之「相對」,包容相對,即死於相對(而活於絕對),亦不被囚於任何事物,將獲得了「無我」和「無分別智」的境界云為「果上」。果上是佛的境界,亦是佛的「真智」「大我」「真我」的境界。從生而迄至死為止,被囚於相對的思考,只生活在相對性世界的凡夫,這樣崇高的世界是連於夢都不能夢見的境地。

       如來,若說為「智慧」的話,賜住於此境界;若說為「慈悲」的話,是「視一切眾生猶如己身」,是和御自身同樣地給與憐愍一切眾生的。因此一切眾生皆是如來子,如來被是我等的父母。「即使說『放棄我吧』,也無法放棄之親心,『請讓我來救助吧』」地申說著的就是如來。持了此親心的御方就是如來。『觀經』曰:「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如來的大慈悲心,徹到眾生心,在大慈悲心的如來前,恭敬歡喜之心,云為「信心」。

       眾生恭敬歡喜如來之心,是因為接觸了如來大慈悲心的電波,所以信心之體,是如來的大慈悲心。信心不是凡夫的知識,也不是凡夫的思想。

       沒有感受佛大悲的電波之人,作「知解分別」的計度。云此為「自力」。感受了電波的人,是忘己,而仰如來,仰本願力,是「非常感謝」、「不思議的事喲」地歡喜的。云此為「信心歡喜」。不是凡夫之思。

       是眾生聞之力也好、信之力也好、甚至信心歡喜的歡喜也好,皆成就於勅命的南無阿彌陀佛之正覺中而給與呼喚著之如來。云此為「果上圓成」,又云為「法體成就」。「果上圓成」就是淨土真宗的根源。『和讚』(256首)曰:

「光明壽命之誓願 蒙賜作為大悲本」

       這,就是「果上圓成」之相。光壽二無量的佛之功德外,眾生往生的行亦無、信亦無。不仰光壽二無量的佛德,和「若不生者」的本願力,而「想要自己信而往生,想要自己稱念佛而往生」地,只著眼於自己之事而已,而不讚嘆佛德之人是不能往生。讚嘆佛德之事,早就是信心了,是念佛。

       是「仰讚嘆,俯慚愧」地,自然被迴向「二種深信」。二種深信外沒有信心。二種深信,也不是自己開始深信的,而於阿彌陀如來的正覺南無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中,已經給與御成就者,就是今所顯現的。云之為「果上圓成」。云為「果上圓成」的思想也好信仰也好,在其他的宗教都絕對看不到的。因為不知道「果上圓成」,所以「自己信、自己稱、自己安心,而想要以自己歡喜而往生」地思著。 這就是一般同行之姿,「自己」出來之時,不是他力,而是自力。

       一般的同行,說「雖那些都明白,然無論如何也不能安心」。「果上圓成」明白著不是嗎?若明白著的話「安心」「安心」地,是應不只著眼於安心而已。「自己安心了的話能往生嗎」地,問自己看看最好。不是因為安心了所以亦能往生的御淨土。是聞「果上圓成的南無阿彌陀佛」,自然而然,自然地被安心的。是果上圓成之故,在衆生方,信一個也好、行一個也好都不需要拿出者。行一個也好、信一個也好,從衆生方都不需拿出的就是淨土真宗。

       世界中的宗教,創立神,而人向神「請、請」地說,只是祈禱、祈願的宗教而已。神信心的頭,決不被去除。因此雖是真宗的門徒,然神信心的信仰,混入他力「果上圓成的法門」。嚴格地說,就真宗門徒的頭中,自力和他力、神信心和信順勅命、正行和雜行,這呀那呀,混雜啊,好像是火災現場般的樣子。淨土真宗若不是如「真宗要關五個條」般地,「純一無雜」的話不行。云之為「一心一向」。若說「何故純一無雜呢」的話,「救助力之外無被救助之力」,「於如來正覺的功德力之外,眾生往生的因亦無果亦無。」

       只有南無阿彌陀佛一法,能救此極惡最下之機。此機只有依此法而被救度。 「行卷」的南無阿彌陀佛,來到「信卷」給與成為信心。因此是純一無雜。曇鸞大師將不純的信心誡言為「三不信」;將純一無雜的信心,開示為「淳心、一心、相續心」之三信。天親菩薩給與顯示為「一心」,一心即是「金剛心」。將

「依本願力往生」地,心決定了的,云為「一心」。

       所謂「果上圓成」,是云「佛是尊貴的」、「本願成就的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尊貴的」之事。說「如來是尊貴的,本願名號是尊貴的」之事,就是真宗的根本義。說「如來是尊貴的」之事,不思為尊貴的話,即使幾十年地聽聞,那呀這呀

都是水泡,往生也是不可靠之原由。

       在禪宗的話,不說「佛的存在」、「佛的尊貴」之事不成問題。其理由者,因為禪宗是「自證教」(自力),發揮了「自己本來的面目」的,就是所謂的「見性」,是「悟」,所以於心外是不承認佛的。在天台宗也是,雖然承認彌陀淨土,但說那為「唯心彌陀,己身淨土」(或者,己身彌陀,唯心淨土),彌陀也好淨土也好,都是於自己心中見之的;但是於淨土教的話,「彌陀也好淨土也好皆於心外見之,依其之本願名號的功德而往生彌陀的淨土,即時成佛」地教導。是所謂的救濟教之故,說「阿彌陀如來的尊貴」之事,是成為第一的問題的。說「唯心彌陀,己身淨土」之事者,即使親鸞聖人的時代,在學者間亦盛談著。被見此而親鸞聖人非常感慨,而於「信卷」的序仰言:

       「然末代道俗,近世宗師(一宗的祖師),沉自性唯心(唯心彌陀,己身淨土),貶淨土真證,迷定散自心,昏金剛真信。爰愚禿釋親鸞,信順諸佛如來真說,披閱論家(龍樹、天親)釋家(曇鸞大師、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等)宗義,廣蒙三經光澤,特開一心華文(天親菩薩歸命之一心)。」

       於聖道門的學者,讚嘆淨土門之人亦有的話,誹謗之人亦有。阿彌陀如來呀淨土,在心內呢還在心外呢的問題者,於云「心」為總該萬有的一心(真如)時,即使說為「在心中」也好吧。於見心為凡夫的妄念之場合,是可說為「淨土在心

外」。內外的問題,是立場的相異。若依所作解釋般者,是「內者外也,外者內也」。親鸞聖人,嚴厲地非難「自性唯心說」的,是當時的僧俗,庸庸碌碌也不修行地,賣弄自性唯心說,因為是否定了淨土者,所以聖人就感嘆之。

       現代人被科學所毒害,否定阿彌陀如來和淨土的傾向強烈,彼等者,不知大乘佛教。彼等讀大乘經典,縱使沒修禪定,若是將禪三昧的真理,即使稍作研究的話,也不會違背於信如來、信淨土。

       大乘經典都不讀,不知禪定的真理之一般民眾者,依信高僧方之說,而能夠信如來和淨土。於「正信偈」有「唯可信斯高僧說」的是此處之事。幾十年亦皆聞了真宗的說教之人大多數,說「信心得不到,不能安心」而溢著淚的,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彼等因果也不信,無常亦沒痛感,御釋迦就是佛陀之事也不思,連阿彌陀如來的存在,亦竊疑,說「如來就是悲智圓滿的尊貴之御方」之事也沒思。彼等,又亦不尊敬高僧方的人格,「正信偈」、『御和讚』、『御文章』,也是沒有認真地拜讀。

       唯,是一味「想要往生御淨土」、「欲求信心」。 真宗的門徒雖多數,是這種人,然其中者,「想要往生淨土」、「想要頂

戴信心」、「想要安心」地思之心是強烈的,說為徹夜亦碌碌難眠地熱心之人是有。於那樣說之人,在無論作了多少法語的說教之處,「嗨,那也在聽聞,那也在明白,可是信心不能頂戴,安心出不來」地說。對那樣說的人無計可施。「因為無計可施」地說,而連放置不管的道理亦不行,若這樣說的話,得以明白吧,若這樣說的話,佛的尊貴就知道吧地苦心、取筆,是書寫書物的理由。

       於人生,如「死的解決」般困難者沒有,又這般重要者沒有。云為

「一大事」,是此之一點。聖人曰:

「由聞願力報土真因決定。」(行卷)

又曰:

「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總序)

又曰:

「信樂彰於願力,妙果顯於安養。」(化卷)

又曰:

「憶念彌陀佛本願,自然即(在信之一念)時入必定(正定聚)。」

       (正信偈)倩案淨土真宗,淨土真宗和其他的宗教不同,不是從人方面出發,不是為了自己的我欲向神祈禱、祈願的宗教,而眾生的信也好行也好、往生也好成佛也好,由於如來方給與御成就,而給與立即顯現的就是如來的大正覺、南無阿彌陀佛。故於如來正覺的功德力外,信心亦無往生亦無。云此為「果上圓成」,亦為「果上顯現」。「果上圓成」就是

         「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力成就之御姿),即是「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如來,是「法性法身」(實相身),亦被是「方便法身」(為物身、報身如來)。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是不二。將不二之佛身,天親菩薩仰言為「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真宗人多數者,想著要取信心。於彼等者有疏忽之點,沒思考其次之事。即, 因為自己聞了所以被救助的呢?以本願力被救助的呢?

是自己頂戴了信心之原故,而被救的嗎?

       又因為自己頂戴了信心所以被救的嗎?依阿彌陀如來正覺的功德力(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的嗎? 因為自己能往生地思著所以被往生的嗎?由於不思議的誓願(誓願不思議)而往生的嗎?

       將此點,若徹底地思都沒作的話,亦無法想像。若連聽聞也沒作的話明白也不會有。這就是多數人不注意之點。事情是很簡單。

「是因為給與救助 所以被救助的。」

       雖然這就是明白的那般者,但是一成為實際的問題,就把它扔在一邊地作著,而只「想自己取信心而往生,想安心而往生」而已地思著。這就是大多數人的實態。為了清楚指出此點,是於第一條設置了「果上圓成」(果上顯現)的。

       阿彌陀如來的功德,顯現了於此娑婆世界的是「教、行、信、證」。即使云頂戴信心,不是以自己的力量可以去頂戴的,而是淨土如來的功德顯現於現土,給與滿入眾生心的,就是信心。示此不可思議功德者,就是第一條的「果上圓成」。於信心信心地說之前,阿彌陀如來是什麼樣的佛呢?其正覺(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明確地聽聞「是哪裡不可思議呢」最好。不聽聞阿彌陀如來是什麼樣的佛呢、是什麼樣的慈親呢,而想要取信心的話,沒有能取那樣之的事。

         淨土的莊嚴有三種:(一)國土莊嚴(十七種)、(二)佛莊嚴(八種)、(三)聖眾莊嚴(四種),合併三種莊嚴,即有二十九種莊嚴。

       在佛的八種莊嚴之中,第八項莊嚴,就是「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此之莊嚴,如何不思議不是嗎?

         「信佛本願力而心憶念者,速將云為『功德大寶海』的名號功德全部讓我能頂戴(觀佛本願力 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淨土論)」地說之不可思議功德的事實,就是佛的功德莊嚴。換言者,是說如來的功德莊嚴(南無阿彌陀佛)給與成為我的信心之事。依此,知道「果上圓成」的意思最好。這才是他力的至極。

1414881abbff1ecbc3f692a649370a81.jpg

台北法雷念佛會
13.宿善                         ○信心是由於宿善。所謂宿善是申說自過去世永長之間如來光明的御培育呀。於加賀的千代之句:「永長的           御照護        令入  菊之花(聞法)」。蓮如上人曰:「雖說任憑宿善,但述懷之心,亦無有暫止」。蓮師的御慈悲非常誠惶誠
死的解決(4)

死的解決(4)

13.宿善

                         ○信心是由於宿善。所謂宿善是申說自過去世永長之間如來光明的御培育呀。於加賀的千代之句:
「永長的           御照護        令入  菊之花(聞法)」。
蓮如上人曰:
「雖說任憑宿善,但述懷之心,亦無有暫止」。
蓮師的御慈悲非常誠惶誠恐。

又,一說佛法者應受到心聞呢或身聞呢?我就想要奉言:「血液聞法」。生為日本人,與親鸞聖人同樣能受身為日本人的血液,特別因為祖父母、双親都是難能可貴的人,所以我也是從孩童時代就喜好佛法。這完全是託「血液」的御福蔭。

其次重要之點,是擁有良師之事。認為如此之人的問題,是由於直到此時為止都沒有良師、益友之事。即使自今開始著亦不遲。以為與其獨自苦思不如去會見良師、益友,而好好地聽聞的話則最好。

14.聞法第一

                        ○『御文章』、『御和讚』、『歎異鈔』等,在不論多少遍都是要拜讀同樣事。有昨日沒注意到之點,今日注意到了之事,有今年注意到去年沒注意到的點之事,有幾十年都沒注意之事,今現在開始注意到了之事者吧。「總序」之御文等就是那者。於文曰:

「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
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

以如這般尊貴的 如此般之一句而能充分離生死的法語是於其他無從看得到。我每天憶念著此御法語之事,於茲雖是七十年的時間,但總是常被感親切、新鮮而很難能可貴。生死問題的解決,不是多拜讀、多聽聞之事,而是言為「依一句而治萬劫渴」者。以為除了此之一句外無佛法,除了此之一句外無往生之道,而於尊敬地頂戴、尊貴地頂戴之處信心決定。於『文類聚鈔』曰:

「夫無礙難思光耀滅苦證樂。

萬行圓備嘉號消障除疑」。

此之一句也是同樣地難能可貴呀。
以一句而一生無不自由(瑞劔)

                       ○   生死問題的解決,以所謂「法門議論」的話則不行。以「物知(博學多聞)」的話則不行。在將一句幾年、幾十年地持續吟味之處,不思議地被安心安堵。這是稱為「本願力的御迴向」者。『教行信證』呀和『御和讚』即使拜見任何處,亦以一句、以一首而能夠頂戴著信心。這樣不思議的御書者沒有。
因為無論何者全篇皆悉是如來的全身、是南無阿彌陀佛故。又是因為是親鸞聖人的法身故。知道了的不是信心,記住著了的不是信心,明白了的不是信心。自己這樣想著之事不是信心。信心是「呼喚聲」,是「南無阿彌陀佛」,是佛願力,是佛的御働(運作)。

 15 .   環境

環境是很重要。佛法中有世界地思,被所有佛法吸引而過生活之事就是肝要。即使連家中的家俱也好、裝飾也好,雖憶念如來的大悲但置身於適合的好環境都是很重要。如不於每天也如念「死」般的話則不行。一念及死,就立即想到「死的解決」。一憶念「南無阿彌陀佛」地給與解決了死之事,就自然地能讓人頂戴稱御念佛。這就是稱為「念死念佛」者。

製作神戶灘名酒「白鶴」的主人曾說:「自己是非酒不聞、不見、不說、不思地繫念著」。不論誰都是同樣之事,日本第一的圍棋名人只有見聞覺知著圍棋事而生活。生活就是圍棋,圍棋就成為了生活。即使日本第一的劍道名人也那樣,即使詩人也好、政治家也好,都一成為日本第一、世界第一就皆是如此。貝多芬是據說彈鋼琴到手發燙而用水澆在彈鋼琴之事。任何事情如果不是專念專心的話則偉大的事業是不會成就的。希臘的彫刻家名為米開蘭基羅者是聽說每天晚上睡覺時,在枕邊放置「大理石」和「鑿子」而即使於半夜醒來也是在作彫刻。蓮如上人是引古語而御勸誡著自己他人。於古語曰:

「至柔者水也,至堅者石也,水能穿石。心源若徹,則菩提覺道如何不成呢」。
佛法只以耳聞著、以頭理解著的話則皆不行。稱為「全身皆是佛法」般地,直到佛法入身為止都必須聽聞到底。馬術的名人曾說:

「鞍上無人  鞍下無馬」。
這是說人馬合一的境界者。信心和名號的關係也是同樣。蓮如上人曰:
「彌陀名  聞得事  若是有者
則南無阿彌陀佛地  信憑喲之眾人」。

因為「自己想信名號、想信阿彌陀佛如來」地思計所以是無法信呀。自己之心闇暗,也因為是「想讓暗變亮」,所以才無法明亮呀。若成為「更加變暗吧」「無論如何變暗了,也是不輸於彼之那般的本願力呀」「慈親御在  無事呀」(瑞劔)







f2aa6729718a63e77839bc60bead4324.jpg

台北法雷念佛會
和讚和歎異鈔的吟味—唯念佛— 序      先公開了題目為『教行信證和歎異鈔的吟味』之拙著。『教行信證』是堂堂立教開宗、獨步乾坤的大著作。於彼處親鸞聖人御出現著,正確地將真佛弟子的標幟填於胸,代替釋尊作為末代的正師,而立於高台,亙遍無限的時間,對千億萬之群眾,將本願一乘絕對不二的真教御在獅子吼之姿就
和讚與歎異鈔的吟味(1)

和讚與歎異鈔的吟味(1)

和讚和歎異鈔的吟味

—唯念佛— 

      先公開了題目為『教行信證和歎異鈔的吟味』之拙著。『教行信證』是堂堂立教開宗、獨步乾
坤的大著作。於彼處親鸞聖人御出現著,正確地將真佛弟子的標幟填於胸,代替釋尊作為末代的正
師,而立於高台,亙遍無限的時間,對千億萬之群眾,將本願一乘絕對不二的真教御在獅子吼之姿
就被想像。反之『歎異鈔』,不是威風凜凜、光顏巍巍的聖人,若言於何處呢者,則好像回歸自家
,自在地坐著,而靜靜地,御在流情難思法海般的聖人就可窺見。那是真實地、輕鬆自在地、令人
緬懷之姿。是唯獨以那樣的聖人,我等愚惡凡夫才能近在咫尺地拜見呀。若那樣的話,則欲窺無涯
底的如來一乘大智願海,和淨土真宗雄渾自然的大法門者,應須拜讀『教行信證』,若欲速離生死
者則品讀『歎異鈔』,而被徹底於誓願不思議之事就最符合理想。

於此處不成為漏看呀是『和讚』。這是甚至可稱為「小教行信證」之無上寶典,而從一般性立
場來看,我是在他方看不到如這般的好書呀。覺得即使一也是『和讚』二也是『和讚』。雖我也拜讀
著七十餘年了,但如來的大悲心就於一字一字中,滲透出來了。不問僧俗,傾全精力於『和讚』,而
若是一生涯吟味了的話,則覺得能接觸到如來選擇的願心,接受到大聖釋尊的慈訓,對於金剛心的樹
立,是再無遺憾吧。因為『和讚』是聖人大信海詩意的發露,所以深深而且容易領會地,吟味而能忘
卻人生的苦惱。於此處即使聖人的威容顯耀之姿也好,又即使披浴衣之姿也好,都是得以被接觸到吧。

先前之拙著,雖是坐於『教行信證』而窺探『歎異鈔』呀,但是現在作為其姊妹篇,特別坐於『
和讚』,而想要共同吟味的是『歎異鈔』之最難處,又亦是最易之大道的「唯念佛等等」之聖句。真
正感受到即使汲亦汲不盡的無蓋大悲心和無礙的佛智,就收納著於此一句之事。本書以平易為主,而
僅僅,不過吟味其之九牛一毛。仰希望者,比讀百千卷的書,更想要頂戴精讀『和讚』和『歎異鈔』。如我般,愚痴暗鈍之迷迷糊糊者,是唯透過恩師
桂利劔老師,和慈悲深之父母,而唯有於佛語之中,讓
自己頂戴著安心呀。想或者哪一天呢,能夠奉報佛祖的大恩。述說一言而作為序。
 

一、第一要關 

於『歎異鈔』第二章曰:

「置於親鸞的話,則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所御救助去地,於蒙受良人之仰言(御命令、御言語)而
信之外別無緣由也」。

「唯念佛」就是要關呀。此關卡雖好像是一切眾生,無論什麼人,都能通過般了呀,但是通過
此關卡的人很少。一想如何通過呢,就因為作思案工夫所以無法通過。若唯念佛而通過者,則暢快地
能通過。「唯念佛」的關卡,若唯念佛而通過者則最好。無論如何一想要念佛而通過,就要使勁於念
佛。要使勁的話,則自力的「我」就出來。如果「我」出來的話則不成佛法。

於本願之大道雖有門,但其門很難通過。於至今通過其門的人,雖是成千上萬無量數了呀,但
想以自己之力而開眼,想以自己之力運腳而通過地做者是皆落第了。本願是招喚,大道雖是「直來吧
」地招喚著呀,但是素直地聞其聲之人很少。因為沒有聞之人,所以通過的人就沒有。以那樣的話則
本願也好大道也好都御在哭泣。久遠劫來,窮纏於我,而雖然最親近的念佛,但因為是想信、想稱地
外出者,所以於我愈加變成了疏遠者。

偶爾,有聽聞到了其聲之人。聞事雖是聽聞到了呀,但認為「自己聽聞到了」「我聽聞到了」,而聽
聞到了之事就變成自慢,變成自大。連此者都不會感動。

不過住在鄉下難能可貴一文不知的老婆婆。其人,是即使「聞到了」也不說,即使「沒聞到」
也不說。唯說著:「以不思議的御本願,給與呼喚了之事好難能可貴呀」。「聞到了嗎」「能聽到了
嗎」地一旦再度反問,其老婆婆就說著:「連聞到了都不申說,連不能聽到都不申說。賜與呼喚了我
一人呀之誠惶誠恐(非常感謝)的御存在」。是妙好人呀。但是,變成此妙好人,是非常困難喲。

法然上人就仰言:「我,是唯念佛,而可被阿彌陀如來所救助。唯只是那樣。此外之事是皆不存知的
呀,是皆不知道的呀」的話,則親鸞聖人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地,被歡喜了。

今日的御同行,聽聞御說教,一作「唯念佛」的講法,就立即地,「那樣的話,我也想來念佛,而領
受阿彌陀如來救助」地,早已,從自己方,想要符合往生的條件,想要相應於本願,想聞「呼喚聲」
地出頭。明明「直來吧」的「呼喚聲」遍響著,卻今更想要聽聞地出頭呀也是很奇怪的事。

「唯念佛」,是阿彌陀如來的賜與出現,而給與仰喚:「等著汝哦」了者,在此方的人,「那樣的話
,想念佛而領受救助」地出頭的,是正如,認為「於往生到御淨土,都必得帶些什麼伴手禮地往生的
原因,所以念佛的御伴手禮也帶去吧」,而提著親自手作的御念佛,作往生淨土的預備禮物。

阿彌陀如來仰說:

「討厭手工御念佛的湯圓呀,我不吃。」

「一說是那樣呀,就連什麼伴手禮都不用帶去呀,是總有些情義上過意不去。如果給與帶點伴
手禮的話,則於我也會心有所依賴,而輕鬆呀」等地,淨思之人而已。此故,御淨土是「易往而無
人」。

對阿彌陀如來建立情義之事有什麼呢?如果那麽想帶伴手禮去的話,則最好帶六波羅蜜行也、
八正道行也、諸善萬行的牡丹餅(紅豆蔴薯)也、像是什麼啊的伴手禮物去吧。那樣的話阿彌陀如來
,是會邊悲憫、邊賜與登上上品上生之御淨土的看台吧。說將那伴手禮於我這邊拿不出來之事,在久
遠之昔已洞見,而在洞見了之後,給與「直來吧」地招喚著。連彼慈親的大悲般都不知地,所謂想帶
手作的伴手禮去,將之稱為是不知御恩者。

所謂「唯念佛」,因為「甚至連往生御淨土的伴手禮,都在如來方,是『萬善圓備嘉號 轉惡成德正智
』地,確實地造就了,所以汝者,以空手,來往生吧,快點來吧,一定等著汝喲」地賜與仰喚的大悲
御聲就是「唯念佛」之意義。

其大悲親心之「真心徹到」地,到達了我心胸時,不思議地,從我之口,南無阿彌陀佛、南無
阿彌陀佛地,御念佛就給與顯現。那就是「唯念佛」。連學者都是可憐者呀。一作學問就變成了學問
味。一知道很多,就變成了知識味。一作分別,就變成了物知味。如果明白的話,就變成了聰明味。
只要一對人在說教,就變成了說教味。變成了住持味。即使一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想作為說教的
材料,就變成了材料屋味。無論如何在佛法上,如果變成了「味」的話就不行。

不是說「味噌味之味噌者,非上等味噌」嗎?連那樣說的我,都變成了非常味噌味。是無知膚
淺之事。是可耻之事呀。因此讓我,唯可極於接受如來御商店販賣之物了。

說為凡夫的傢伙,是明明什麼都不能,卻向神呀,和佛獻上伴手禮物,交換之,像說是給與治
病呀、或是讓我避厄呀、或賺大錢般地呀、或生意興隆般地呀、或讓我長壽呀、或無理的要求呀、或
求願啊,在作祈願之陋習。完全,以「蝦」釣「鯛」(以小蝦釣大魚)地作著,一旦能那樣甜蜜地走
過來,就雖然這邊是可以適合,但那樣甜蜜則不行。如果同樣是人類的話還能理解,但對於神佛的話
,是拿不出太過於買賣性質之事呀。

無論那樣做、這樣做,若是想要帶伴手禮去給如來呀的話,則帶久遠劫來所造與造了之惡業煩惱,當
成極樂行的伴手禮吧。那麼是連阿彌陀如來,都會賜與御招喚之事吧。仰喚著:「其他的伴手禮,是
務必免了」。

「不過,認為即使是少許也想將善心、即使是少許也想將歡喜想、即使是少許也想將御淨土的
思戀想、即使是少許也想將御念佛、又即使什麼都沒有也想將信心,作為伴手禮,就不必要吧」,「
是說什麼呀。於《阿彌陀經》,不是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嗎?」

稱為人的傢伙者,雖裝作善人臉,如果一剝皮的話,則肚子裡面,不論是誰,都是自私自利蟲,蠢蠢
欲動著,雖說「即使少許也想將善心」等,但像在自己眼睛能看見般之善根的話,則那並非清淨之善
根。是虛假之行、雜毒之善呀。相似於善,而其原樣是惡呀。

就算如何地聽聞到了,都變成很歡喜者嗎?將歡喜之心,以煩惱壓制住,而讓人無法歡喜起來。

「御淨土之思戀呀!」那是說什麼呢?連內心都沒有之事是絕不說了啊。雖然即使後生是御淨
土地下定決心了,即使於一分鐘也想要著呀,但這裡是娑婆呀。於《歎異鈔》所仰言:

「若倩思案者,將如踴於天、躍於地般地,應歡喜之事,由於不歡喜,而愈加賜與覺得往生是
一定也。抑制應歡喜之心,而無法歡喜是煩惱之所為也」,又仰言著:

「由久遠劫來至今讓我流轉苦惱之故里者難捨,尚未往生安養淨土者不被思戀之事,誠正愈加
是煩惱興盛之所為,雖然覺得戀戀不捨,但娑婆緣盡,於無力作終之時,到彼土是應真明確也」。不
是嗎?獲得了信之人,是心和口一致者呀。

「心無論如何都無法安心起來。如果連安心都能來造作的話,則因此就可以:請賜與讓我安心吧」。這也是自私自利的要求呀。莫讓自己變成欲將如來的御慈悲,說為「安心 安心」。並非在說東
道西了之處,能夠輕易地安心呀。讓自己比那者,更加能深入根性而聽聞吧。如來是甚至連我的安心
都沒有御在要求。「本願力即使在被聞也好。如果連安心都在汝方來造作的話,因此一定讓汝往生御
淨土喲」地,即使以唯一的一遍,阿彌陀如來都沒有仰說。於《大經》者,「聞其名號,信心歡喜,
乃至一念」地被仰言,可仰說為若是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之,為不思議
不思議,不思議地徹到
了我心胸的話,則歡喜者自然而然地出來。即使稱為「歡喜」,也是說於往生拔苦了之事呀。是將一
旦後生地踏出看看,立於生死岸頭,而絲毫不安之心思都成無了的稱為歡喜呀。此之歡喜是「無樂的
大樂」呀。像汝這般地,安心安心地,於不知不覺中想要安心,而是不得不「已經連安心都是必要」
地被踏出吧。如來的本願,不是「注視自己的安心而來喲」。是「唯一定以本願力而救助汝啊」。

因為是「唯一定以本願力而救助汝啊」之呼喚聲,所以法然上人仰言:

「唯為了往生極樂者稱為南無阿彌陀佛故」呀。親鸞聖人亦仰言:

「唯念佛」。

「唯念佛」之妙味,是說「唯一定以如來的本願力而救助汝喲」之事。「唯念佛」的「唯」,不是在
這邊,製造伴手禮之事呀。是唯本願力的「唯」。

 二、無可求者

宇治的萬福寺是禪宗黃檗派的御寺院。其元祖,是稱為中國黃檗禪師那般偉大的大德。於彼聖者所
言的法語裡說:

「不依佛求,不依法求,不依僧求。唯如是」而御禮拜著了。如果在禪的話則禮拜亦是「唯如是」的
禮拜,方成真實的禮拜。並非說「佛如來請您、請您」的禮拜。沒有可求處的禮拜,這最好。若是又
說阿諛奉承、又御追從、又討好的禮拜、又帶伴手禮去的禮拜者,則那正是買賣根性的禮拜。是交易
根性的禮拜。即使於念佛也是那樣子,變成買賣念佛、交易念佛的話,則早已不是佛法了。真宗者歸
命就是禮拜。

一看到御正月的參拜神,就御參拜的人至少,如請求生意興隆般地,今年也能賜與很多福地,御祈求
的拍手,只是無理要求的禮拜而已般地被看見,就認為這是唯一想要者吧。因此我是想要詠唱一首歌:
即使祈求 無啓示 正是啓示吧因為祈求之心 無真實故黃檗禪師,無所可求、無所求、無所要求、無所
交易,離我利我欲而被禮拜之事,是真正地仰見了之純一無雜的大行。是禮拜的獨立。連禪宗皆一沒
來到此處就不是真實者。如果想以磨瓦而為鏡地作般之事的話則不行。

連念佛都以那樣地,對如來,而可求之心、祈求之心、要求之心、和往生交換之心、帶伴手禮去之心
、追從之心、奉承之心,以買賣根性之念佛的話,則並非真宗的念佛。禪宗之人,因為是不知道「唯
念佛」之妙味者,所以雖然有將真宗念佛想成這個那個如下賤之教般的人,但親鸞聖人的念佛,是和
黃檗禪師之「唯如是」同樣的念佛,是「唯念佛」的念佛。

「唯念佛」的念佛,若從外形說者則是稱名。是稱念如來的御名之事。然而,此之念佛,是讚
嘆無礙光如來,而相應於其無礙的佛智,相應於大慈悲,若是仰讚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的念佛者,則
其原樣是南無阿彌陀佛。是如來的「顯現」。稱讚如來的念佛,是如來之「御姿」,是「御心」,又
是「御身」。全然無我。是沒有所可求心、所祈求心、交易心的念佛。稱之為「唯念佛」。故「唯念
佛」,是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本願力的獨立。此之「獨立」才是很難的呀。因為是「獨立」,所以
我的往生才是很容易呀。

是與慈親初對面,而呼喚了慈親之名呀,就是「唯念佛」。其聲音,完完全全,是慈親的大悲心。聲
是聲,而其原樣是慈親的大悲心。

我是奉「唯念佛」之勅命,而欲歌詠其意。 

念佛之歌 

佛法,是用耳聞,而用眼聞,而用身聞,而於身隨順佛法之事,是最上的,聞之法呀。若不是
徹觀、念「無常」,於後生之事,驚恐,而於無法透徹之關卡,打通,將「解脫之耳」,豎起,而聞
呀的話,則是模仿者呀。

 生死之事是大啊,「好大之佛法」,南無阿彌陀,「無礙之佛智」的,獨立,仰之心,亦南無

阿彌陀,佛智即行,真有趣呀。如來的御顏,若見著的話,則「莫擔心」地,聲就有,被聲之
如來、或如來之聲、或大悲之聲,包圍著,而日夜地,膚淺無知呀,可恥呀。
 

「信者由願,生起故,念佛成佛,自然也」六字之願力,自然也。仰「自然」,亦非我。自然
的願力,不無道理,無有道理的話,則被落。
 

生病、貧窮、世之折磨、無理,和懶惰、貪婪,不知我身,就是其之根本吧。 

若持「道心」,而聞法者,則此世的福壽,亦無邊際地,衣食自然,跟著來。依佛法力的,不
思議,而因果業報,原樣地,進入自然的淨土之事者,佛智、大悲、本願力、南無阿彌陀佛之不思議
也。
 

「自然」「自然」,若經常說、計度、講的話,則被逃離。「言語」「說明」皆虛假不行,即
使保持沈默,亦不行,於這裡,作事,是無啊。

逃不了之願力「攝取不捨」、「若不生者」的,呼喚聲,「南無地歸命」,是呼喚聲。「南無」
之二字,成就著了呀,亦不知,迷迷糊糊地,還在,計度呀、和探求
支持 之人 哀哉,是探尋信心的




48b6c0bc185f2e60af624f84fb71c70a.jpg















































































闇夜之盲人吧。 

於「願力無窮」,著眼,而不思議地,於我,滲透,不知不覺地,出來的,御念佛。皆散亂放
逸,不論何時見,皆願力無窮,不論何時見。

「哎呀,非常感謝呀,誠惶誠恐呀」,想也好、說也好,皆疏忽也。 

請信「三寶」(佛、法、僧)、信業、信三世因果喲,久遠之闇暗被「無礙光」,終於,打敗
,而放晴了,晴了之姿者,南無阿彌陀。我之往生者南無阿彌陀,獨自,呼喚,佛法亦成,「連身,
皆有餘而」盡十方,平等地,普遍地,弘化了。如來和我之,親密者,如火之附著於炭也,
分離分開
者,虛假無用呀。不炫耀之
以佛法,而「常行大悲」,就是佛法呀,如來的御工作,是佛法呀,如來
的御工作,南無阿彌陀。
 

招喚,而救助之 本願力,哎呀誠惶誠恐呀 「我亦又在彼攝取中。」聞佛法,而若著於身者,則
離身,而月一輪。於佛智不思議,連雲、霧皆晴,而今宵者,夜清涼,
        直到火車來現者,當前
,死了,直到今臨終之際,亦被是
「驚慌失措者」,無論如何地,聽聞皆「不行了」。

凡夫的本性是洋蔥,即使剝了再剝,皆只是皮而已,我雖亦,佛法九十年,掙扎看看了,但是不行了。粗心大意來,聽聞之人,變成什麼,「天狗」、或不安呢,是真似人猿呀。不想要遇見能聲稱 為「驚惶失措者」的「佛弟子」。於死了,決定了的 此之我者,只有死了之事是無誤,思、行、善事皆
不能的,此之身,亦只有死了,是不管願不願意,皆到來。
 

死了之問題,如果能解決了的話,則是「正直」「勤勉」「親切」地,以「學」、「德」、「信」,而做吧。此之心得 無之故,佛法逐漸,可衰微。 

如來,是慈親「看著」「護著」「等著」喲。露之命,終了的話,則是「法性常樂」之御淨土
呀。佛智的不思議者,不思議也,願力自然者,不思議也。請「以無義為義」地,信知喲,「唯念佛」
的,唯之味,哎呀,真有趣呀、真有趣呀。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三、一念一無上

一對神明即使連御百度詣(參拜一百次)都做,而集中精神祈願,就好像是什麼呢神明,會給與聽到了願的內容般地,「消息」多少於心是能夠作感應呀。然而實際上,是如何呢不知道。如何呢不知道之處,就稍稍不安了也是沒有辦法。為了病,花錢,接受作祈禱而情形也是同樣。那就花大錢,熱心地接受祈禱,好像到了不幸病人死了般地做。一那樣做,就至今都把神明當作生命的支柱,而相信著了者,就突然變為「詛咒」的心。「甚至明明那般地御祈願了,卻所謂不給與聽聞,唉,神也好佛也好都還有嗎」地,昨天的信心,早已變作為今日的「詛咒」。哎呀,人的心,是這樣之物吧。

念佛的人,也一以「請求、請求」地,向佛作御請願的心情而御念佛,就覺得好像稍微會有「消
息」般。然而,那樣的思計是如天上的浮雲,交雜不安,交雜疑惑,經常陷入絕望,又恢復心情,而
以說「阿彌陀如來,不管怎樣,都請多多拜託了」之心而繼續御念佛的人也有。不,這樣的人很多。
那樣的話「唯念佛」的滋味是不知道。

「唯念佛」的念佛,即使百遍了也好、十遍了也好、一聲的念佛也好,都是不變。他力的念佛,
「一念一無上,十念十無上,百念百無上,千念千無上」(選擇集)(法然上人)。

因為不是以我之「計度」而稱念的念佛,所以是即使一聲也滿分,即使百聲也滿分。自力的念佛,於
這個樣子是不行。自力念佛,一般是認為十聲比一聲念佛方面的功德大、利益多的。雖然如此,他力
的念佛者,念佛著之原樣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因為念佛著之原樣就是信心,所以是「一念一無上,十
念十無上,百念百無上,千念千無上」。往生是依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呀。

御開山祖師,就「乃至十念」之稱名,而申說:

「顯開選擇易行之至極」,善導大師申說:

「乃至十聲、一聲、聞等」。

一承蒙被聽到那樣的情況,就認為原來如此。但是覺得好像沒有「消息」般。因為阿彌陀如來
不給與御回應,因為阿彌陀如來於眼無法看見,所以無論如何,都再也覺得無法安心。

凡夫,是一不以眼見、或聽到回應、或無論稍微什麼呢也想要從自己方勤行、努力而行就無法
滿足之自力根性的持主。從久遠以前,因為已經到了附著出自力心爪習慣的程度,實在是麻煩的傢伙
。往生,是依南無阿彌陀佛之不可思議功德的放射能、和給與到了將惡業煩惱同化為如來之善心者的
同化作用,而讓我等容容易易地頂戴往生呀。

稱以眼看見為「眼見」,稱以耳聞而起信呀為「聞見」。凡夫,是被煩惱所障眼,而無法看見
攝取的光明。此故,在讓凡夫能夠承受如來的大悲心者,無論如何都必須依「聞見」。因此,雖然不
論念佛、憶念、信心、南無阿彌陀佛、佛智、和大悲心,何者都皆是往生淨土的「因」,但是若說我
們之被如來所救度去的正確路徑者,則從耳名號給與進入,而被其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所俘虜,自然而
然顯現於口而成為報謝的稱名念佛。這就是最正確的順序。可是,即使於聾啞之人,也有得大信心的
人。那就是不思議的願力。

信心的內容是名號,是如來的大慈悲心,是本願力。念佛的中心是信心。無信心的念佛不是真
宗的念佛。於『歎異鈔』有「唯念佛可被彌陀所救助去」的「唯念佛」,是自力心絲毫都不應有,純
一無雜的念佛,是「本願圓頓一乘」的念佛。此故所謂「唯念佛」,是唯獨乘於本願海之流了之姿。
於此外者無凡夫獲救助之道。一換言「唯念佛」,就像說是「唯乘於本願海之流」呀、或說是「乘本
願力」啊的意思。這就是真宗念佛的眼目。

那麼,所謂「乘本願力」,一說是什麼一回事呢,就是被如來的大悲心和無礙的佛智,所押、所牽引
而容容易易地頂戴被往生到御淨土之事。這就是「唯念佛」的滋味。如來是和我共苦樂。甚至也共正
覺。若如此頂戴者,則往生是易中之易。一有「疑惑」呀、和「計度」,「唯念佛」就也變成困難,
錯失往生。

被偉大 者之力 所牽引去 我之腳步 不可靠呀(九条武子)在去來 之中被忘 己哉(瑞劔)

 

四、與死對戰

 

「語中無語」呀!說因為有「唯念佛」故,所以連本願的由來也都沒有聞開,唯於口稱念
佛而已的話,則彼人的往生終究是會如何呢?有人,唯念佛而直接感得如來的大悲心,可喜可賀地往
生之人雖也是有吧,但是又有人,使力於念佛,將念佛當作積己之善根,無法得遂真實報土的往生之
人也有吧。又說「因為有請念佛喲故」,所以一念佛就從自己方追隨如來的本願,而陷入自力心之人
也有吧。又,因為什麼事呢都不知道呀也是有吧。

一聽聞作「唯念佛」,就想稱念佛而往生,而運起自力心的人,是以唯只有讀到表面的
文字,而不得頂戴到本願意之人。所謂「語中無語」,是告誡那樣的人之言語。思念佛為正定業,也
是凡夫自力的企圖。御聖教的文字,於信了本願力之人,亦字字皆悉,是被看作法身、般若、解脫的
光明,又亦被看作親鸞聖人的法身,又亦被奉拜為如來吧。在此等場合,彼人是讀了文字,而離著文
字。雖離著,但頂戴著文字。使御聖教的文字活起來者是信心。殺死之者是疑心自力。是應唯獨以恭
敬心而頂戴。縱使一句的法門,亦於此以外無自己獲救助之道地若思者,則以能在地獄相逢了佛之想
而深深地品味,淳厚尊貴之事。法霖師於『日溪學則』申說:「被離者即也,即者被離也」。這就是
圓解證入(真實之信心)之人。

雖說在禪的話是「不立文字」,但偉大的禪師,是決不會嫌棄佛經。白隱禪師是云為拜讀了『法華經』
而開悟了。即使在今日禪者都是特別尊敬『法華經』呀、『金剛經』呀、『楞嚴經』呀、『般若心經』
呀、和『觀音經』等呀。又也都有許多的禪書語錄、公案。成就了之禪僧是決不會輕忽佛經。曾經在
跟隨著了天龍寺之管長
峨山和尚十五年時間以但馬第一碩學而稱為福山東山禪師那裡。某日,我在但
馬養父郡大藏谷的禪室訪問禪師時,禪師向我申說:

「近來以託佛福,而無論拜讀了怎樣的佛經,都成了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地肯首般」,在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有了三個小時愉快的法談。

佛法,是於尊敬佛經呀、和祖師聖人的聖教之處信心生起。擱置佛語沒有信心的確立。又將一句的法
門徹底性地,沒有幾十回、幾百回地頂戴,朝夕,不離念頭,於幾十年地憶念彼之處不能出大信心之
曉。若是在『歎異鈔』者,則是「被彌陀的誓願不思議救助去而往生者遂也」「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所
救助去」
「念佛者為了行者(是)非行非善也」

「念佛者是無礙之一道也」

「於念佛者以無義為義,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故」等之句。這裏面,無論那一句,直到從心底被
低頭為止聽聞、學習、研究、思惟之事都是很重要。若是完成了的話,則以原木(原樣)的阿彌陀如
來不僅御在於面前而已而且迴入心之底,將我所有的思計都給與變成了無益般。那也是應和自身的往
生對看而深深品味。以不念死、令思自身的往生而拜讀御聖教、所講釋了御聖教,而那只是表面,即
使任何用處也沒有。於某種意義,是玩弄御聖教的人。反之,與死對戰,而頂戴御聖教之人,理解透
徹者就有。有云為
「百遍頂戴『末代無智』和『聖人一流』之御文看看喲,那樣的話則信心就被獲得
」之妙好人。今時者,無論那個宗派的人,僧俗皆共同,與「死」在對戰之人就很少被看到。是可悲
之事。

 五、唯念佛

 讓我獨自翻譯了『歎異鈔』的池山榮吉老師是被信仰非常淳厚的母親所養育。老師還年輕時,某日母
親是向池山老師宣說了:

「如果你無論如何都無法被得信心的話,那麼,即使那樣說呀,我會先往生到御淨土,以還相回向,
而再出生於此世,我會比任何人都先給與濟度你」之事。因為是被這樣的好母親所養育者,池山老師
從年輕時就熱心地追求信仰。但他力的純粹信仰,是非常困難者,老師是非常御苦勞。雖然那樣但是
無論如何都無法頂戴信心。

某日,忽然在『歎異鈔』,被著眼了於云為「唯念佛而可被彌陀御救助去」之句。從此之後者,
一味地,唯念佛,而無倦怠。於是,因為

「唯念佛」的個中滋味,是不可思議的本願力,是不可思議功德的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不知何時呢,
不思議地住於大信心,於往生之一階段的話則被成了今一定之想。此全是如來大悲的本願力之所使然
。聖人於『和讚』將第二十願之意,仰言為「定散自力稱名者
歸於果遂之誓願(二十願)

方雖不教亦自然 轉入真如之門也(十八願)」

池山老師之唯念佛,而被轉入云為第十八願的「本願力一個」「南無阿彌陀佛一個」之殊勝的、純粹
他力的信仰了呀,也是法德自然之妙益。聖人之由聖道門入十九願、由十九願入二十願、由二十願入
第十八願地被轉入了的,這也全是法德自然之妙益。是可仰可信。

『歎異鈔』的「唯念佛」之意並非原本所勸化定散自力的稱名者。是申說念佛往生的極致呀,而唯是
信誓願不思議,肚飽漲(大滿足)於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力,是述說被信順於法然上人的御法語
了之聖人的大信海者。
 

六、精進稱名念佛之人 

於滋賀縣住著某位和尚。是非常正派、認真的御僧人。彼人,雖然長期地追求第十八願純粹他力
的信心,但是無論如何像說是「佛智即行」呀、或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一法身的獨立」呀、或是「
本願力一個」啊,又或像是法然上人的御詠歌所說般地,「聞得的話
則成竪立於原野的竹竿呀 以影不
遮障
是稱為他力啊」之白木的念佛、不混雜自力的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其原樣的念佛之意,即是云為
誓願不思議的大悲心,無法殊勝的頂戴。因此,彼和尚是「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頂戴第十八願的信
心。故無法往生到真實報土。不過自己在化土往生是沒問題。因為若念佛者則往生無誤故,等等」地
說,而真奇怪地御自身也每天精進御念佛,又連御門徒之人等,都「請你們也念佛喲」地御勸化著其
之事。因為原本是人之謠傳,所以被那樣傳言之和尚自身,是何時呢,被住於「雖不教亦自然轉入真
如門」之事吧,但是光一以謠傳而判斷,就連是否教化的一個方便呢雖然都不知道,但是無論如何和
親鸞聖人的化風相違背。終究是不可能將「唯念佛」的真實御意傳達於人吧。
 

七、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力 

在吳市一樂莊住了一位稱為尼個崎三之介先生約八十歲難能可貴的老人。彼人,曾經有一天,
正在走路。于是乎從對面遇到一位女人於背負著草籃而來呀。老人對那女人以恭敬的心情,而稍施一
禮。在老人的心中,是充滿如來的大悲心,於口也邊御念佛著。在旁邊看到了那之姿的,就是吳市第
一的大老闆。

老闆看到老人之姿而有了大大感動之處。回到家,對妻子說:

「去到那老人的住處而來問。僅僅去問一句。俺是怎樣做的話好的呢,去問」妻子快速地走到老人的
住處,而講了那心裏話。老人邊說:

「請對你的主人這樣傳達:『請像這樣稱念佛我就拜託了』」,邊從双眼,流下了慈愛的眼淚。老闆
的妻子回到家,對當家將其旨,原樣地講了。于是乎老闆說了:

「再去一遍到老人的住處而來問。稱念佛的話,有多少利益呢?去問那個」。妻子折返去到老
人的住處,告知了那原由。老人聽到那話而說:

「請向你的主人這樣說:『一稱念佛,就每稱一遍消八十億劫的重罪』,請這樣子說」而回覆妻子。

妻子回到家,原樣地對主人講。于是乎,老闆說:

「哈,是那樣嗎?是那樣說了嗎」,而以抱著雙臂,暫時陷入了思考。老闆反省過去的罪業,
而有了堅決下定決心之處。老闆,從那時起,睡也好起也好,都於口稱名念佛不絕不休。

彼之念佛是終生持續了。不論日中,即使在夜眠之時,也和日間的念佛同樣,是照樣「南無阿
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地稱念佛。就這樣而在吳市成為第一的佛法外護者,幾年呢之後,可喜可賀
地被遂往生的素懷了。

此之外,妻子開始去到老人的住處而後,還沒有幾天左右,某日妻子看到當家的念佛不休的樣
子,而覺得「雖然那樣地在御稱念佛,但是信心的程度是如何呢」,向當家說了:

「一次去邀請那老人來吧。然後如果確實地御問到信心之事則如何呢」之處,當家嚴肅地說曰:

「無論怎麼偉大的說教,勝過南無阿彌陀佛的說教在哪裡呢」,而拒絕了妻子的勸言。稱為老
闆之人(松田甚左衞門),原本,是意志非常堅強、倔強的人,甚至進入佛法前,即使在妻子,連一
次笑臉都沒有看過,沒有掉過一滴眼淚。雖是那樣的人,但變成念佛之出於口般而後者,態度乍變,
而成為柔和、親切的人,為了佛法毫不吝嗇奉獻私財,總是「笑咪咪」地,被成為了世人敬愛的人。
真是所謂宿緣深厚的人,不,是不思議之至。

尼個崎氏是真正難能可貴的人了。我前年,由尼個崎氏直接承受此故事,而不得不讚嘆本願力的強烈
感、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了。然而,那之時浮出了之法語,是『教行信證』「信卷」的

「佛力難思 古今未有」之聖句。在南無阿彌陀佛若無這般的不思議力者,無論如何無論如何,如我般
朝夕唯被罪業纏住了的膚淺無知者都不應會獲救助。這全都是大悲誓願力之所使然。
 

八、於一念滅八十億劫的罪 

於吳市老闆的話中,尼個崎氏所稱說:

「念佛於每一聲消八十億劫的重罪」

之事,決並非「虛言」。(『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之文)那個場合,尼個崎氏恐怕覺得那樣地
說呀就是最好的吧。又實際上也認為是最好。雖然如此,今日我等,隨順『歎異鈔』之教,而在其他場
合,能夠直接傳達是『大無量壽經』真髓的第十八願之旨趣的事就是契合祖師聖人的御意。即覺得,親
切地敍述「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了),至心(令使)回向。願生彼國(則),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了)」

之意是最好。

又將左首『和讚』之意,無誤地傳達之事就是最好吧。謂,

「若不生者之誓故 信樂真實時節至  一念慶喜之人者 往生必定決定了   至心信樂欲生地 勸喚十方諸有乎

顯不思議之誓願 作為真實報土因

無明長夜之燈炬 智眼雖昏勿悲嘆

生死大海之船筏 罪障雖重莫哀傷

願力無窮御在故 罪業深重亦不重

佛智無邊御在故 散亂放逸亦不捨

天親論主是一心 歸命無礙光如來

若乘上本願力者 到達報土如是述

盡十方之無礙光 邊照破無明之闇

邊將一念歡喜人 必定令至滅度也

煩惱具足地信知 因為乘於本願力

即時穢身使捨盡 令證法性之常樂」

 

將此等『和讚』之意傳述於有緣的人們之事,就是契合於聖人的御意。『歎異鈔』的「唯念佛」之妙味,若也頂戴為此等『和讚』之意的話則不會有誤。「唯念佛」之真意,是無外於「被誓願不思議所救助」之事。

於『歎異鈔』(第十四章),述說因為於一念被除八十億劫之罪,所以認為無論如何都要為了消罪而念佛吧而念佛呀,不是真宗的本義之旨,如左文所在仰言:

「言可信為於一念滅八十億劫之重罪之事。此條者,可說為十惡、五逆的罪人,日常不稱念佛,命終時始依善知識之教,而若稱一念者則滅八十億劫的重罪,若稱十念者則滅十八十億劫的重罪而往生。此者為了不知道十惡、五逆之輕重,可說為一念、十念就成滅罪的利益。尚未及於我等之所信。其故,被彌陀的光明所照育之正當中故,若一念發起時蒙賜了金剛的信心者,則既已蒙賜使攝取住於定聚之位,而若命終者則轉諸煩惱惡障而賜使悟無生忍也。若無此悲願的御在者,則斯等膚淺無知之罪人,如何可解脫生死地思,而一生中所稱的念佛,皆悉應思為報謝如來大悲之恩德也。每於欲稱念佛,想要滅罪地信了,是已成想要我自己消罪而往生地努力吧。若那樣者,則一生中思考和思考之事,皆因為無不在生死之絆覊故,直到命盡為止皆念佛不退轉而可往生。但若是只要還有業報身,則無論遇到什麼不思議的事,又病惱痛苦至少無法使住於正念而終了,稱念佛之事很困難。其間的罪業是如何可消滅呢?若罪消則往生不可契合嗎?若奉憑攝取不捨之願者,則無論有任何不思議而犯罪業,即使不稱念佛而終,亦可速遂往生。又即使想念佛之稱念,亦隨順於今現在開悟了之期靠近,亦愈加信憑彌陀,方是奉報御恩吧。欲滅罪地思,是陷入自力心,是祈求臨終正念之人的本意故,則是無他力的信心也」。依此而能明白。信「攝取不捨之願」之事就是肝要。此信心,就是不外「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所救助去地信」之事。即是信南無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之事。此信心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亦稱之為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用(獨働),亦稱為獨立呀。信之法亦南無阿彌陀佛,信之機亦南無阿彌陀佛,稱之為機法一體。唯是,只是乘於本願海之波。即只是被本願力所押、所引而往生。是不可思議中的不可思議。將之,是稱為「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所救助去」呀。

在『歎異鈔』第十四章被注意到之點者:

(一) 將想依稱名念佛而消滅自己之罪的信心,不是純粹他力的信心之旨,申說著為「尚未及於我等之所信」。

(二) 有「若一念發起之時,蒙賜金剛信心了,既已正定聚之位,賜與令使攝取住」,是在述說「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的純粹他力之信心。

(三) 有「一生中所稱之念佛,是皆悉,應思為報謝如來大悲之恩德也」,是在顯「信心正因,稱名報恩」的正確真實義。在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話,雖是「念佛」之事就好像是往生的條件般地可見呀,但是御顯其「稱名正定業」的真意者就是淨土真宗,是「信心正因,稱名報恩」。

(四) 有「在無法住於正念,而終了稱念佛之事很困難」者,稱名是稱為「緣缺不生之法」,像說若是極短命的人呀、或是急死呀、狂亂呀、變成啞巴的話則無法稱念佛。故是御開示了信如來本願力之信心就是往生的正因之法語。

(五) 述說於往生者,念佛不是絕對性的條件之事,而在仰言:

「若奉憑攝取不捨之願者,則有什麼不思議而犯罪業,即使不稱念佛而終,亦速可往生」。所謂「攝取不捨之願」,是第十八願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意。

於『和讚』曰:

「若不生者之誓故 信樂真實時節至

一念慶喜之人者 往生必定決定了」。

所謂「攝取不捨」,是『觀經』的之意,而將之於『御文』,釋著為「依憑(信)彌陀之眾生者,被攝取光明所攝取而不捨」。一這樣地來拜見,就和第二章的所謂「唯念佛」,是「唯信」、「唯以本願力一個」、「唯依信心其原樣之念佛」是同樣意思是如何呢就明白呀。 

九、得智慧的念佛之事者 

「唯念佛」地親鸞聖人之所仰言的,不是凡夫自力的念佛。是他力回向的念佛。因此方是稱為了「唯念佛」呀。就「信」或者「行」,而顯他力回向之時者,云為「大信」,又仰稱著為「大行」。此「大」字的意思,被窺為是今之「唯念佛」的「唯」字之意思。

他力回向的念佛,是稱念著之原樣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於「總序」,有如

「圓融至德嘉號,轉惡成德正智」般地,其原樣是佛智。是無礙的佛智。是契合於大悲心之如來的無限智慧。故念佛是「智慧的念佛」。於『歎異鈔』有「唯念佛」之念佛,即是如來回向的智慧念佛。因此「唯念佛」之意,是成為「由如來頂戴智慧的念佛」,或成為「讓我頂戴得到被稱念智慧的念佛之身」的意思。於『和讚』曰:

「得智慧的念佛者 法藏願力使為也

入於信心之念佛 方成報謝佛恩身」。

是應吟味。即使在佛智也好、在大悲也好、在本願力也好、在南無阿彌陀佛也好,如果皆如禪之小僧們,向著公案而陷入思考著般地,轉向,而在想怎麼做而信呢地思考著般之事的話,則變成了如枯木寒巖之物。如來背地裏反而賜與運作。南無阿彌陀佛,不是我抓住的,而是我被抓住呀。是將被如來抓到了呀,說為得到智慧的念佛的。信心不是我得到了的,而是如來給與誕生於我的貪瞋煩惱中呀。

十、置於親鸞的話

於第二章,有
「置於親鸞的話,則唯念佛而」
。接在此御法語之前的法語,有
「各自越過十餘個國境,不顧身命,而給與使來尋問之御心志,徧為欲聞問往生極樂之道也。然而,於除了念佛之外亦是欲知往生之道、又和法文等地,於心御在惡思考著吧者,大錯特錯也。若那樣者,連南都北嶺,殊勝之學者們,是都多還御在故,即使彼之人們,亦可奉遇,而善加被聞往生之要也」
。因此那當時的情形就能明白。此之時,親鸞聖人,沒有如學者和講釋師般地,御回答。唯稱說:「置於親鸞的話 云云」。即是信順御師父 法然上人(良人,善知識),而全無我的「計度」之態度。無疑地,唯無思慮地,乘彼願力之道,而無凡夫自力「計度」的信心,是純粹他力的信心。又此是本願力。於『和讚』曰:
「信者由願生起故 念佛成佛自然也
自然者即報土也 證大涅槃不用疑」
。自然的念佛、願力的念佛、信心的念佛者,是「唯念佛」。3/4

十一、本願力自然的念佛

於「自然法爾章」曰:
「『自』者,言為自然而然地,非行者的計度,云為所使然之言語也。言『然』者,說為所使然之言語,非行者的計度,是如來的誓願故。言『法爾』者,為如來的御誓願故,稱所使然為『法爾』。此「法爾」者,為御誓願了故,全無持行者的計度,此故,於他力者以無義為義地應知也。言『自然』者,說為原本所使然的言語也。雖是彌陀佛的御誓願,但原本非行者的計度,而是依南無阿彌陀佛地(と)賜令信憑,欲來迎地(と)賜使運作,而以無論行者的思善呢和思惡呢皆不想稱為『自然』啊地聽聞著。誓願之樣(願望,企圖)者欲使成無上佛地蒙賜誓也。」
「此者是佛智的不思議也。
善惡文字不知人 皆為真實之心了
善惡之字物知顏 大空言之容貌也。
是非不知 邪正亦不辨 此之身也
小慈小悲雖亦無 然好名利為人師」
。又,親鸞聖人曰:
「故法然上人使作言:『淨土宗之人是成愚者而往生』,確實使傳承之後,御覽物(一文)亦不知膚淺的人們之往生了的話,則即使可往生必定,亦以賜使被哈(笑)被往生歟。就文而論,若是以賢善之人的往生,(我等凡愚)往生者如何不會有呢地,確實地師承歟。至今為止,被相憶念也」。
聖人御自身的慚愧就是「善惡文字」以下的御法語。
真宗是願力自然的信心。是願力自然的念佛。又是願力自然的往生。於「唯念佛」者,在顯本願力自然。
所謂「本願力」,是
「南無阿彌陀佛地賜令信憑(使信)而欲來迎地(如來)賜使運作」
之事。這就是淨土真宗的眼目。
於『御文章』,蓮如上人曰:
「彌陀之名 聞得之事 若是有
則南無阿彌陀佛地 信憑吧大家」。
「南無阿彌陀佛と(地)賜令信憑」的「と」(地)字,和「南無阿彌陀佛と(地)信憑吧大家」的「と」字,無論何者皆是相同的意思。「と」之一字持有著的意義是廣大無邊,是佛法的心髓、他力真宗的極意、安心決定的樞要。若解釋則雖是好樣者,但解釋呀說明,是如水平淡無味。連溫暖的、無限的、活生生的滋味者,皆為於反覆拜讀御聖教,信者自然而然地念佛歡喜之姿,不斷接續著,不是「と」的話則不成,以「を」的話就不行之事,是深切地被感受吧。
「と」之一字的妙味就是「唯念佛」的滋味。

b46cc745691e596a7d85c38c5bc65286.jpg

台北法雷念佛會
十二、不回向的念佛 佛教的原理是「不二」。是「無礙」。此之實踐是「禪」和「念佛」。禪者坐禪。是為了什麼修坐禪的吧。若從外部看則認為為了「開悟」而修坐襌。然而若進入內部而看的話,則並非那樣。為了開「悟」而想修坐禪的並不是上上禪。坐禪者,不圖作佛。若是那樣的話則是為了什麼而坐禪的呢?道元襌師亦如是說:「
和讚與歎異鈔的吟味(2)

和讚與歎異鈔的吟味(2)

十二、不回向的念佛 

佛教的原理是「不二」。是「無礙」。此之實踐是「禪」和「念佛」。禪者坐禪。是為了什麼修坐禪的吧。若從外部看則認為為了「開悟」而修坐襌。然而若進入內部而看的話,則並非那樣。為了開「悟」而想修坐禪的並不是上上禪。坐禪者,不圖作佛。若是那樣的話則是為了什麼而坐禪的呢?道元襌師亦如是說:

「像說是想開「悟」呀、或說是持有想成佛的想法而修坐禪呀,並不是真正的坐禪。唯坐,兀兀而坐(獨自端坐)。那就是「坐禪」,是「行佛」」

呀。即行就是佛,佛就是行。不圖作佛,而唯坐。無我欲。沒有由我欲出來目的之行,此行就是說為

「行而不行,不行而行」

之行。總之坐禪是行無心、行不二、於證上行一如呀。

念佛也有相似於坐禪之處。不是行自己之行的。是行如來的行呀。又即使在自己想要念佛而稱念佛,也全是,皆是如來大悲的回向,是依本願力而給與顯現於我的口了呀。稱之,為

「如體而行者,行而不行也」。

親鸞聖人的「唯念佛」之念佛,不是自力的念佛,是如來回向的大行。此故是「唯念佛」。此念佛者,即使想稱念佛而滅罪也好,即使想多稱念,依其功,而往生到淨土也好,又即使是自己在稱念呀也好,又像說是念佛是自己之行呀、或說是善啊的想法皆無。是離了自力之目的的念佛故是「唯念佛」。誠是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本願。

念佛是如來本願的顯現地同時,我等憶念本願地,不思議地又成為念佛而給與顯現於我之口。真實地憶念是念佛。將之於第一章,有

「被彌陀的誓願不思議救助去而往生者遂也地信,而想到要稱念佛之心生起時,即賜使蒙受攝取不捨的利益也」。

聖人在仰言:

「真實信心必具名號」(信卷),

就是念佛之給與出來呀的不思議。稱之為信海流出的稱名。這又是所讚嘆名號的大行。是

「憶念之心常不斷,報謝佛恩之念有」

之報謝的念佛。

於『歎異鈔』第五章曰:

「親鸞,即便為了孝養父母,亦連一遍地稱念佛了之事皆尚未稱念。其故者,一切之有情皆是生生世世的父母兄弟故也,不論何者不論何者全部皆於此下一生成佛而可加以救助也,若是依我的力量而勵行之善者,則方可廻向念佛而亦救助父母吧。唯令捨自力,而急得開悟的話,則六道、四生之中,即使沈淪於任何業苦,亦皆以神通方便,而可首先救度有緣等等」。

於佛也好、於父母也好,將念佛認為自己之物、認為自己之善而想要廻向之心者於聖人是皆無了。不是凡夫自力的廻向。是由如來的廻向故,言為不廻向。「唯念佛」的念佛,是不廻向的念佛。是不廻向的念佛故,是其之原樣的南無阿彌陀佛。其功德,是依本願力,而充滿於十方呀。於『和讚』曰:

「彌陀廻向御名故 功德充滿於十方」。

不廻向之事者於『選擇集』,並且「行卷」中被明示著。不廻向的念佛是純粹他力的念佛。這就是「唯念佛」。

但是於『高僧和讚』終末,有

「解南無阿彌陀佛 眾善之如海水也

得彼清淨之善身 平等廻向於眾生」。

於高田派所傳著聖人的御親筆,是成為了

「若稱南無阿彌陀佛 眾善之如海水也

得彼清淨善於身 平等廻向於眾生」。

所謂「解」,是「說顯」之意,即,南無阿彌陀佛透過我之口,而給與顯現了御自身之意。其之時被包含著於南無阿彌陀佛中的眾善者如海水般地,彼清淨之善就給與滿入我的身心。又若稱念佛的話,所稱的也不是我之力,是南無阿彌陀佛的獨働,因此彼念佛的功德給與充滿我之身呀。稱之為「平等廻向於眾生」。文字,好像是我廻向給眾生般地,雖取「約末廻向」(從眾生施與其他眾生)之形,但原本是由如來方廻向了者。約末廻向之相是顯示在於「十二禮」。就廻向的話則雖詳細出示於『華嚴經』的「十廻向品」,並於『安樂集』,但今是略舉。

淨土真宗是如來廻向的宗教。於「教卷」曰:

「謹按淨土真宗,有二種廻向。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就往相廻向有真實教行信證」。

然而於何時之間呢?是於不知不覺中,忘記如來的廻向,而從自己方,嫌棄了如來,變成想於往生御淨土製作伴手禮而往生地做之心情者。念佛若只是稍微出於口般者,直接地,將念佛當作自己之行,而一成歡喜、偶爾高興,就早已依靠其歡喜之心,而變成了自己之偉大地取信心的心境。即信成為自心建立之信,念佛成為自己之行,認為是自己勵行之善。從而是失去往生的大益呀。

如來廻向的信心,是信而忘記信,信而歸於本願,歸而仰仗本願。念佛又終日念佛,而忘記念佛,常遊名號海。是將此境界,仰說為

「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救助去地,蒙良人(法然上人)之仰言而信外,別無原由也」

呀。於『和讚』曰:

「依南無阿彌陀佛廻向 恩德廣大不思議

於往相廻向利益 使廻入還相廻向」。

又曰:

「所謂往相廻向者 彌陀方便時節至

悲願信行使得故 生死即是涅槃也」

「所謂還相廻向者 使得利他教化(濟度眾生)果

即時廻入於諸有(迷的世界) 遵修普賢之德也」。

所謂「悲願之信行」,是今之「唯念佛」的滋味。「唯念佛」是信心其之原樣的念佛,念佛其之原樣的信心,念佛著之原樣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言本願者,是宣告「南無阿彌陀佛地被信憑而獲救助」之如來的大悲心,是無礙的佛智。又是「呼喚聲」。即便信心,亦無外於南無阿彌陀佛。是於「呼喚聲」中頂戴被住於往生一定想呀。因此於「總序」,是仰言為

「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

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

於「行卷」仰言了為

「歸命者本願招喚之勅命也」

呀。即所謂「歸命」,是奉順如來的勅命之事。此心,即是「本願的招喚聲」。「歸命」之心,是「依憑」、「依靠」想。即,是於本願之勅命、本願之招喚聲、南無阿彌陀佛中腹飽漲(大滿足),而可靠想之心。此信心,非凡夫之迷心,是唯是南無阿彌陀佛。是斯等不思議之本願故,於『御文章』,是仰說為

「令捨諸雜行,而一心歸命彌陀故,作為不可思議之願力,而由佛方賜令往生治定」

呀。所謂「不可思議之願力」,是不可思議的大慈悲力、不可思議的大智慧力,又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是將

「作為不可思議之願力,而由佛方賜令往生治定」

此之意,仰說為

「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救助去」

了呀。是願力之賜使念佛呀。 

十三、念佛者是無礙之一道也 

「唯念佛」之意,是聖人徧仰難思的佛力,御在讚嘆南無阿彌陀佛之姿。即是聖人的大信海之姿。聞信名號,而給與信心歡喜之處,即是「唯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是無礙的佛智故,信佛智不思議,而唯念佛之人,是又是「無礙之一道」。所謂「無礙之一道」,是所賜與「生死即涅槃」之大利的無礙佛智。被無礙佛智所催促而「唯念佛」的人,是人地同時,是其原樣的無礙佛智。無礙佛智之透過人,而在運作之姿,就是「唯念佛」「念佛者」。故是「念佛者是無礙之一道也」地被仰言了呀。於彼處自力之心罄盡,而被嚐唯念佛之「唯」的妙味。

又「念佛者」是在行步「無礙之一道」的人。是無礙一道之讓此人在行步呀。如果只在主張為「念佛者」和「一道」不是同一的話,則念佛者和無礙之一道,就始終變成分離而無趣味。

於淨土真宗的話,則是無礙一道之南無阿彌陀佛,即是無礙的佛智。稱之為「佛智即行」。因此是一道之南無阿彌陀佛者,是「本願一乘絕對不二之教」。是又是本願一乘海。一乘海之德(名號之德),是翻轉我等久遠劫來之無明海,而賜成和名號同一味的功德大寶海水呀。故於『和讚』曰:

「於大願海之中者 煩惱全皆方令無

若乘弘誓之願船 則是任憑大悲風」

地宣告,又

「名號不思議海水 逆謗屍骸皆不留

眾惡萬川若歸入 功德海水成一味」

地仰言,又

「本願圓頓一乘者 攝取逆惡地信知

煩惱菩提體無二 迅速疾得令使悟」

地宣吿,又

「由久遠劫至此世 益加憐愍之證據

使順佛智不思議 善惡淨穢亦皆無」

地仰言。這即是無礙佛智的威神力之相。頂戴令受此德於身心、使充滿於身心的「念佛者」,是又是「無礙之一道」。於『和讚』曰:

「將信心歡喜之人 賜說為和如來等

大信心者佛性也 佛性即是如來也」。

連佛凡一體、機法一體,都原本是無礙佛智的力用。於『歎異鈔』云:

「善亦非要 乃至 惡亦不可恐」,

「善惡之二字總不持存知也」

地宣告呀,是亦皆是無礙光的利益。於『和讚』曰:

「由無礙光之利益 得威德廣大之信

必令煩惱之冰解 即成為菩提之水」。

一南無阿彌陀佛者,成為「法」的話,則為本願一乘絕對不二之教,成為「機」的話,則為絕對不二的金剛信心。機法共是一南無阿彌陀佛。見者、和被見者是別而又是同一呀就是大乘至極之妙理。信憑者、和被信憑者是一,而且,落的我之在於光之中就是淨土真宗的面目、機法一體之妙味。斯等故,云:

「念佛者是無礙之一道也」。

而且此念佛者,是宣告

「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所救助去地,於蒙信良人之仰言外,別無原由也」

之聖人,是又是末代之我等。

即使在禪,如果也只是自己開「悟」了的吧、自己得「悟」了的吧、是為了「悟」而坐禪的吧地思著的話,則恐怕開悟之時是不來吧,唯將佛印表現而就坐於身心之原樣就是佛。稱之為「行佛」。於行佛(坐禪之事)以外無可求。於「行」以外無可認證「悟」。在此意義的話,則「佛」、「行」和「悟」是一。此境界是唯是「無心」。「無心」是天地一片的境界,是超越「有」「無」,同時降臨「有無」的世界,而營作意識的生活呀。稱之為「平常心是道」,亦稱為「日日是好日」。這樣說之處,並不是我等門外漢之所探知。詳細內容是出於道元禪師『正法眼藏』之「行佛威儀」卷。

禪和念佛雖異,但異了之原樣,又有同樣之境界。一成為如禪呀和真宗般之最高者,就是殊勝的人。在「禪」的話,則像說是「不立文字」呀、或說是「說似一物即不中」等,而真實的境界是不花言語,若「所謂佛是這樣者」地說明的話,早已那是凡夫的分別而不是佛。那樣地森羅萬象,合為一,而無法「這是這樣」地說明,言為真實者是超過說明、分別、言語之上者。所有,見者和被見者,都不能區分成二,這就是禪的極意。是真實地其之原樣。連基督教的神學者中,都有說「神不是神,故是神」的人。即使在佛教於『金剛經』中這樣說的内容也有許多被說著。有言為「拜見如來非如來,是如來也」

的聖句。『歎異鈔』也實在很難。如果用常識的話則不行呀。用哲學也好科學也好都不行呀。在其他宗教的話,則很難明白。今之「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所救助去」,

也非常困難的。「唯念佛」者,是「唯念佛」。唯是如來的御運作。絕對自主性的禪雖也很難,但絕對他律性的真宗,同樣也很難。因為聖人,出現於超越了人的判斷呀、思維呀、分別呀和計度的世界,唯被仰著誓願不思議之姿,就是「唯念佛」所以是很難呀。誓願不思議,是南無阿彌陀佛的不思議。因為是不思議,所以是不思議。唯只是那樣。不思議之保證是不思議。此故是「唯念佛」。阿彌陀如來的正覺力,實在是不思議。南無阿彌陀佛地賜令信憑之誓願力是不思議。是招喚之勅命的大慈悲力之使聞勅命呀。 

十四、非行非善的念佛 

人不管是誰都有向上的心。持有目標而生活著。可是,想變成富翁地努力,反而成為貧乏,想變成健康地勤行著,反而生病,想活想活地,持續掙扎至死。因此我等被迫深思。又更,譬如期望從罪惡中被解放之事,想去除無明煩惱地做,而於不知不覺之中落入了更深一層的深淵去呀就是人。這樣的話,無論如何都不成。人生的目標從正面之外而來。被來生於無常火宅的人生是人根本性的命運,無論如何都是抱著宿業呀。切斷此鎖鍊,是唯獨佛陀的法語。

「無礙」,是森羅萬象的構造地同時,是實相。萬法萬物,皆是無礙。相契了實相的佛智是般若智慧。般若,是包含著大悲和方便於其之中,乘本願力,而能於眾生貪瞋煩惱中使生一念的淨信。真實地我等的信是無根信。是沒有根還能被令生起了呀。

無礙佛智的力用,斷絕了凡夫的思議。於第七章曰:

「念佛者是無礙之一道也。若其之原由為如何呢,則於信心之行者,連天神、地祇皆敬伏,魔界、外道亦無障礙。連罪惡皆不給與感業報,諸善亦無及故也地云云」。

這全部是如來廻向之利益。此於日常的生活中,深切地被真實感受到。所謂「唯念佛」,是徧仰了無礙光的利益之姿。是念佛而忘記念佛,歸於無礙光力了之姿。又是無礙光的顯現。 

十五、才市的念佛

 才市同行是妙好人。才市在自己招喚自己而詠歌:

「才市呀,真幸運呀,思案 煩惱之事亦無,稱念佛之事亦無。被您的御慈悲救度 而歡喜御恩呀,南無阿彌陀佛」

地歌頌了。這樣記載,於筆記本上面:

「不是以歡喜 當作目標,歡喜一定會 消失而逃跑啊」

地書記了。才市從說了「稱念佛之事亦無」之嘴下,「歡喜御恩呀,南無阿彌陀佛」地,早已在稱念佛了。從歡喜御恩想之處念佛自然給與出來。若是「慚愧」亦念佛的話,則「可恥」亦念佛,若是「可惜」亦念佛的話,則「難能可貴」亦念佛,連「哎呀」都給與成為了御念佛。才市是偉大者吧。『和讚』呀和『歎異鈔』是偉大者吧。『教行信證』是可怕的書吧。一字一字都是無礙的佛智。因為此等光明故,我的惡業煩惱,才雖猖獗但逃去,逃去,而猖獗著。是真正可怕的書。像我這樣的,迷迷糊糊者,是唯只有仰順佛語。是快樂,是歡喜。

於『歎異鈔』第十四章曰:

「一生中所稱的念佛者,皆悉報謝如來大悲之恩德地應思也」。

「唯念佛」的念佛,也是憶念的念佛,是報謝的念佛,是正定業的念佛,是南無阿彌陀佛。

才市同行的難能可貴處,是「不是以歡喜當作目標,歡喜一定會消失而逃跑啊」的言語。

是如何鮮明地徹底了者不是嗎?才市又:

「南無阿彌陀佛,是南無阿彌陀佛」地歌詠了。真正是殊勝者吧。然者「唯念佛」是「唯念佛」。如來的「真實」者,即使我也所講釋不來。

念佛者,眺望自己的膚淺無知之姿,被稱為念佛者之事就覺得可恥。對於佛、菩薩而覺得可恥。又作為念佛者而於渡世是不得不辛苦的忍受。若想到傷害佛法的話,則只有謹慎再謹慎,於彼處痛苦的場合也有。連世間的苦都不得不隨人地忍受。然念佛者,是雖苦但於苦中有樂。

雖留宿 但傍晚之雪 寒冷哉(瑞劔)

連白妙之雪 皆可恥 恥於

染墨之衣 而不言不語(瑞劔)

才市說:「不是以歡喜當作目標」。因為人的歡喜,又是立即消失者,故是勸誡了:「以今之歡喜當作目標,而因為此歡喜出來了所以自己的往生是已經沒問題吧」的憍慢之事呀。

是嗎地說,而並非說沒有歡喜之事。聽聞到佛法的歡喜,是平靜者。關於生死而拔苦了的就是大慶喜。

曾經某布教師向我父親說:

「稻垣先生,能歡喜嗎?」

父親回答:

「根本,無法歡喜。」

然後布教師說:

「如是無法歡喜般的話則一定不行啊。」

父親回答:

「生病,而發燒到四十度以上時,是還能歡喜嗎?」

以其之一言,布教師,啞口無言,而說:

「自己沒有資格作布教師。」

從那日起在脫下法衣,而去到美國了。父親於平生業成之宗旨,住於今一定之想,沒有以一時的歡喜在當作目標之事雖是實際,但是覺得真正讓人尊敬者是那位布教師吧。

父親是徹底於「就這樣地」之御救助了者。一言以蔽之「就這樣地御救助」之 善呀惡呀地,即使在今日,雖也有這呀那呀地批評之人,但都不是非常明白「就這樣地」的滋味者。

父親在存命中,常常有順路去到炭川之家的事。每次去就對炭川的老闆娘說:

「歐巴桑,請莫擔心。就這樣呀地、就這樣呀地」。

這樣的事都大約持續了十年的時間。父親死後,某日,我在登上了塩室海水浴場附近某一家的二樓。忽然一看對面二樓,就見到了前述的炭川老闆娘之人的臉。我請問了:

「父親在生前,常常到您家打擾了,但是父親都說了些什麼事呢」,

然後炭川老闆娘說曰:

「貴父親死亡,已經將近十年喲。您父親,不管何時來,都『歐巴桑,請莫擔心,就這樣呀地』地,只是說著同樣的事。我雖也於貴父親在生之中,無法明白『就這樣地』的意思,但是死後十年的今日,終於被頂戴了『就這樣地』的滋味等等」

地稱說了。是成為

「至心、信樂,忘己,速歸無行不成之願海,憶念稱名有精」(報恩講式),

而始明白「就這樣地」的滋味呀。「忘己而憶念稱名」之處,就是真實他力的念佛。所謂「唯念佛」,是這裡之處。

若眺望 行步 大道之姿

則擔心亦無 安心亦無(瑞劔) 

十六、法然上人的念佛 

於法然上人的『一枚起請文』曰:

「亦非唐土我朝諸智者們被申論之觀念的念佛,又非作學問悟念佛心而稱念佛,唯於為了往生極樂是南無阿彌陀佛地稱故則一定無疑地往生啊地思起而稱念外別無緣由」。

此文之意者,和『歎異鈔』的,「置於親鸞的話,則於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所使救助去地,蒙信良人(法然上人)之仰言外,別無緣由也」的御意是同一。可是法然上人的念佛,不是認為稱念佛之事是往生極樂的唯一條件,無論如何都想念佛而往生地運用自力之心的念佛。將法然上人的念佛意,於「行卷」示『選擇集』的眼目,而聖人仰言:

「應歸選擇大寶海(南無阿彌陀佛)念佛成佛」。

乘選擇大寶海之流而全無我之念佛就是法然法人的念佛,又是親鸞聖人的念佛。這就是「唯念佛」的念佛。

法然上人於『選擇集』的卷頭揭示一部之要,而曰:                                                                      

「南無阿彌陀佛 往生之業 念佛為本」。

此意者,是云為於南無阿彌陀佛的力用中念佛之事就被包含著,又念佛著之原樣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意思。這就是他力的念佛。是「唯念佛」的意思。

所謂「應歸選擇大寶海(南無阿彌陀佛)念佛成佛」,是被去信願力的不思議為不思議之事。不信願力的不思議,而「因為念佛是正定業所以是念佛的吧,若念佛的話則往生的吧」地思計呀的者,不是他力的念佛。於『改邪鈔』曰:

「連勸誘以是正定業的稱名念佛而計度為往生的正因,皆是猶持凡夫自力的企圖故,不可契合報土往生地云云。其故者由於不知願力之不思議而成」。

因此於『歎異鈔』之初,有

「被彌陀的誓願不思議所使救助去而往生者遂也地信,而欲稱念佛地思起之心生起時,即賜令蒙受攝取不捨之利益也」。是應善加吟味。

於「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救助」的世界,裝作學者的樣子之處亦無,裝作智者的樣子之處亦無,裝作念佛行者的樣子之處亦無,裝作信者的樣子之處亦無。於本願力中智愚之毒完全被消滅,而唯是仰信本願力之原樣的念佛。這就是「唯念佛」。總之在佛教的話,則「裝作樣子」之事就是惡。總之凡夫以想要裝作什麼樣者,而於佛前凡夫在裝模作樣呀的話則坦白地說是不行。赤裸裸就好。又即使實在不在想要成赤裸裸,也自然而然地被全裸了。裸的念佛就是「唯念佛」。除了依本願力而往生外無他。連古語都有說:「行立解亡」之事。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之行一立,凡夫「計度」之解就自然而然地消亡了。是稱之為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呀。那就是「唯念佛」。

像隨順了親鸞聖人般 老師的教法之人在其他地方沒有很多。得人師而隨順其法語的性格若無者,則恐怕得淨信之事就很難。這是求道之人應置領解的重要事。

 作為大行的念佛 

於「行卷」初曰:

「謹按往相回向,有大行、有大信。大行者,則稱無礙光如來名。斯行,即是,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真如一實功德寶海。故名「大行」」。

一拜讀此文,就「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般的,今現在太陽就破十方之闇,而輝耀地於東方昇起了般地被感動。「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慈親,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大行。於此之外我等的信心亦無,又往生亦無。在仰如此太陽般無礙光如來的佛智,而自然而然地,發出了歡喜聲呀,就是稱名念佛。此念佛是信心的念佛,是憶念聲,是讚嘆聲,報謝佛恩之歡喜聲。

南無阿彌陀佛是「真如一實功德寶海」。所有的清淨善、所有諸佛如來的功德,都包含著於此之中。故被稱為「大行」。

此大善大功德並非他家之寶。是如於『和讚』所仰言:

「兆載永劫修行者 被攝阿彌陀三字

五劫思惟之名號 付囑五濁之吾等」

般,全部都為了給與我之慈親的財產。我等是如來的孩子。仰信如來廻向的願心之處,即此大善大功德就給與滿入我等的身心。於『和讚』曰:

「若逢遇本願力者 則無有空過之人

充滿功德之寶海 煩惱濁水無隔閡」。

「無隔閡」是很難能可貴的。這是「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大慈悲力,是大智慧力,是大誓願力,是攝取眾生力。「無隔閡」之力用,是如來不思議的功德力,是名號的放射能。信受此放射能、受持了者,是三垢生死之雲永晴,而獲得一如法界真身顯的大利益呀。此「無隔閡」之妙味,就是「念佛者是無礙之一道也」之意。是即,是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力用,是同化作用。是因為於如來有此放射能和同化作用,所以我等一切眾生的煩惱冰溶解,而成為菩提之水呀。於『和讚』曰:

「名號不思議海水 逆謗屍骸亦不宿

眾惡萬川若歸入 功德海水成一味」。

是真正難能可貴的事。是不思議中的不思議。又於『和讚』曰:

「以信不思議佛智 蒙賜作為報土因

得信心正因之事 難中之難猶更難」。

言「信心正因」者,是佛智、大悲、本願、名號就是 如此般的不思議地,於自己心深切地被感動了時,不思議地於本願力的「招喚聲」中頂戴被安心安堵呀。那亦是於信順佛教、隨順佛語外無別道。這樣一來,不變成像活死人一樣,就無法信佛語其之原樣。於心如何呢有「隔閡」的話,則絕對不是純粹的如來大悲心之徹底者。或者是一成為「阿呆」就好呀,但那也是很難的事。終究,信順自己之人師即尊敬的善知識之言語,又一明白業報恐怖之事,就粗心大意的人之聞方.思樣.修行(聞思修)也好、善行也好、念佛也好、坐禪也好、這也好那也好,云為人的智慧呀,如太陽前的螢火般,都毫無價值、是無力者之事就明白。於彼處如來的大悲本願力就給與顯現。顯現的方式,是作為「不思議的佛智」,成為「南無阿彌陀佛」,而給與顯現。「信心正因」,亦除了不思議的佛智外別無。人的思計之行盡,就不可思議的佛智之無盡。大悲的誓願如大虛空是無限。有無量的功德。 

十七、卷頭和讚之意 

「彌陀名號續稱持 信心真實獲得人

憶念之心常不斷 報謝佛恩之念有」

聖人的全然之姿,被見於此一首『和讚』。聖人的學問也好、信心也好、行事也好、人格也好,全部被窺於此之中。又第十八願的真實信心之行者是作著這樣之姿。所謂「如實修行」,是此之姿。阿彌陀如來光明智慧的力用、大悲本願的顯現、名號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就於此『和讚』之中活起來了地御在著。以七高僧為始,連親鸞聖人也好、蓮如上人也好、庄松、清九郎、素野、阿輕、吉兵衛、源三、才市等的妙好人也好,都於此『和讚』的光明中,千變萬化,虛虛實實,顯現著持有了無限面向的大信心海。這即是誓願不思議之顯現在於信心的人之姿,而也實是於此等人們中,誓願不思議之力和光明,生命就在躍動著。這就是

「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所使救助去」

念佛行者的自然之姿。所謂「彌陀名號續稱持」,是「唯念佛」。

稱名,即是念佛。念佛即是憶念。憶念即是信心。信心即報謝佛恩的念佛地流出。如此,雖然姿相,是種種地變化,場所亦種種地變換,但是唯是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並非如固定的了、冷冰的屍骸般之物。如來大悲心的力用,是無礙光的躍動。人們各別,其顯現的方式不同。雖不同著,但又是同一。其同一之姿,就是此「卷頭和讚」之相。即使如來的大悲心之顯現於念佛的心、行儀、言語、詠歌、文章、或什麼的,其之本(始)皆是南無阿彌陀佛,內涵(中)也是南無阿彌陀佛,結果(終)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妙好人都一致般地,「真難能可貴呀」「很可惜呀」「誠惶誠恐呀」「哎呀這是這是」「可恥呀」「無論如何都」「太疏忽大意了」「膚淺無知呀」「愚者」「罪深的我」等地稱說著。雖然這好像是很刻版的樣子,但因為那是真實感所以沒辦法。念佛行者由於如來的廻向,於真實感受到了時,無論任何之感動都南無阿彌陀佛地念佛。所感動到了的是大悲的慈親,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活生生的機法一體之南無阿彌陀佛。 

十八、妙好人之姿

妙好人,雖彼時彼時地,種種感動,但說「這樣感動的話能否往生呢」之擔心是沒有了。出來者是出來到飽足,感動者是感動到滿足。感動而歡喜,於歡喜之中可恥想。雖覺得無論如何都無法獲救的徒然者,但卻不作探尋獲救之道的事。是因為於念佛中和慈親,總是在一起。這就是「憶念之心常不斷」。即使忘著也是「憶念之心常不斷」。有不給與忘我的慈親故。妙好人說:「御恩歡喜呀,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報謝佛恩之念有」。是總是念佛之徹底者。即使忘著亦念佛,即使想起亦念佛,即使稱念亦念佛,不緊張的念佛、不使力的念佛、勇猛的念佛,這就是「彌陀名號續稱持」。又是「唯念佛」。
妙好人,是不成為自己心的對手。此人,而早已超越著人性。和南無阿彌陀佛成為著親子了。因此,方才不困難地渡過無論如何都無法渡過的生死苦海,而不眺望向生死海地,早已眺望著自己的後生。
妙好人,是絲毫都不想要接受自己之模仿。又說「做自己吧」,而不強迫、不教化別人。說著:「寧可不見如自己般者之姿」。彼等全然孤立著於宇宙間。成為著如離島的流放者般之心境。雖然如此,但是覺得著離島之光就是最能給與輝耀之所在吧。
妙好人,是「歡喜呀」、「悲嘆呀」、「快樂呀」、「真難能可貴呀」和「無論如何都」,悲和喜總是好像一次地來了般的人。所以不會「棘手」(困擾)。雖然聞著,但於所聞了無可作事。雖然歡喜,但於歡喜無可作事。雖然念佛,但於念佛無可作事。雖然信著,但連信心都無可作事。雖然確實地明辨善惡而在度日,卻連善惡都無可作事。彼等有人說:
「已經於佛法無可作事,只有死是我的工作呀,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地說著。(滋賀縣愛知郡八木庄村系川 西村甚太郎 七十五歲 往生)此念佛就是「唯念佛」。
妙好人,是讚嘆其他的妙好人。雖然尊敬,然而,於其他的妙好人是沒事。在無人的離島而徹底滿足著。不會咕嚕轉地找尋別人處的花。
若問妙好人「佛法明白了嗎」「御慈悲明白了嗎」的話,則連「明白了」、「不明白」都不說。彼等,於「明白了」「不明白」處皆沒事。唯念佛著。又代替念佛「哎呀」地,淨說著了之人也有。(大阪市北區壺屋町二丁目 吉川名田。約廿五年前往生)又說「除了哎呀好呆呀之外別無」的妙好人也有。
於妙好人,是沒有使聞佛法的必要。雖然如此彼等,卻是無論多少遍都想要聽聞。即使在『和讚』也好在『歎異鈔』也好,無論多少遍都想要聽聞。如來的「法語」無論聽聞多少遍都是歡喜者。
若說妙好人之事則雖是講不完的故事,但以
「置於親鸞的話則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所使救助去地,蒙信良人(善知識)之仰言外,別無子細(詳情)也」,
依佛語、依佛願、依善知識的法語而信心確立。

十八、妙好人之姿(續)

自今大約七十年前,在泉州船尾住了一位名為物種吉兵衛(拙著作為『信者吉兵衛』而編輯出版了)的妙好人。於年六十有餘,自覺
「無論如何都無法死去(即無法安心死去之意)」
之事,而出家門,行腳四個國,終於去到了大阪備後町西方寺元明師的座下。元明師曰:
「能死的話就好的嗎」
地被問了。在此一言疑雲忽然消散,成為了無二的信者。同行集資,建立「要聞庵」,今尚在,追念欽佩此位妙好人。元明師的一言,有甘露之妙味。人師的難能可貴味因此而明白。
因為妙好人之給與出來所以很難能可貴。雖有超出常識外的妙處,但好好地咀嚼而一看,就無不是本願力的顯現者。一頂戴被嚐到了其之給與顯現的本願力就最好。只想做表面的模仿地一作,就會有挫折感之事。
不著眼於本願力地一拜讀就會有變成毒之事。曾經我父親,在告誡我說:
「妙好人傳是毒藥」
之事。此者當時,是正因為我因此是醍醐處的「非常之言」。「非常之言」不是可入常人之耳者吧。
藥是毒,毒之成藥。毒也好藥也好,智也好愚也好,皆超越了之處,是唯「隨順佛語」一個。比起分析理解「唯念佛」,更要隨順老師法然上人的法語。那態度,就是信心的確立、生死解脫的密鍵。透過隨順、孝順,而一頂戴不論「唯念佛」之一句,或『和讚』「歎異鈔』乃至『教行信證』,就真正地佛法之著於身。說明呀和理解者,於渡苦海是沒用。只有在模仿妙好人的話,則信的生命就不留宿。透過妙好人,透過活生生的人師,然後,透過宗祖親鸞聖人的「信心之人格」,而始大信心是被獲者。於妙好人就是自己父母的立場、就是活生生直接之人師的立場,是最適合就最好。比起勉強遇到學者而聞法也好,比起多閲讀書物也好,都更重要的是一逢遇活生生的信者、或是有信的人師,就生死問題者早就,解決。
即使在才市的立場也是那樣。才市說著:
「這樣的才市呀,將這樣的事,有緣於誰,適合的呢,於安樂寺的和上,有緣地、有緣地,相遇了喲,請汝等們,亦確實地,有緣地,相為遇喲」。
忘記將妙好人活化了者,是活生生的人師之事的話則不行。又,聽說耳也好口也好皆無法聽聞的香林保一之妙好人,也遇到七里和上,而說著:
「又,因為被稱為原始地獄,所以膚淺呀可悲呀,唯有御在哭泣而已了」。
這就是有緣了。庄松的廻心是聽說是勝覺寺的周天師之事。
稱為「信者」之者是良人,無拘無束地,能以著浴衣而來作法談。信者能來作身業的說法。從信者之身,香光莊嚴的光明就出來著。是此光明在尊貴呀。「唯念佛」之一句,亦是法然上人的香光莊嚴。『歎異鈔』『和讚』及『御本典』,是親鸞聖人的香光莊嚴。是聖人的法身。這很尊貴呀。於能接觸此光明者,是唯有孝順、隨順、謙虛、恭敬之心。
「染香人之其身者 如有香氣之般也
即是付名此者啊 稱為香光莊嚴也」(和讚)
卷首和讚,是淨土真宗的面目之「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是就那樣地,一起流露出來者,而千古萬古,不變 ,是古今一貫。『歎異鈔』也好、「唯念佛」也好,皆是由此源頭發起,而流入此泉源呀。是躍動著於「至心信樂願」海的金波。彼之被具現了於人呀,就是高僧,就是妙好人,就是今日的念佛行者。(完)

 

9cc74fe4bf2bd9289896fa6762775bb6.jpg 

台北法雷念佛會
順緣學佛好入門                        本願力  大家晚安!很多人學淨土真宗因觀念錯誤落入陷阱,所以今天晚上就來講「順緣學佛與逆緣學佛有何不同」,還有「機歎懺悔」與「機責說法」。 在日本有很多人以為要遭遇不幸或波折才會走入宗教,比如家中變故或有人死掉,生活困苦或生病等。因為有這
順緣學佛好入門

順緣學佛好入門

順緣學佛好入門

                        本願力

  
24785cc25b3f74731a581ca0085069d9.jpg

大家晚安!很多人學淨土真宗因觀念錯誤落入陷阱,所以今天晚上就來講「順緣學佛與逆緣學佛有何不同」,還有「機歎懺悔」與「機責說法」。

 

在日本有很多人以為要遭遇不幸或波折才會走入宗教,比如家中變故或有人死掉,生活困苦或生病等。因為有這種觀念,所以認為家庭幸福美滿的人就不用學佛。也因為這種觀念很強,所以以前真宗裡面就發生一種「機責說法」的現象。即專門挑你的缺點,講你業障很重讓你難過、懺悔。因為這種機責說法讓家庭幸福者很難信佛,所以「機責說法」的講師即使對順緣的人也會雞蛋裡挑骨頭,提醒他們將來也會遭遇不幸而勸他們信佛。因為當時盛行這種思想,所以順緣學佛者很少,逆緣學佛者很多。請問你們大家對順緣學佛與逆緣學佛作何感想呢?

 

二者有何不一樣呢?

 

這很重要哦!

09310053188851eb8084c2218e015b9a.jpg

(有人答:歹命的人比較會來學佛。)

 

對!以前就是這種觀念,父母早死或孩子早夭等遇到不幸的人才會來學佛,但是這種觀念是不對的。這是西本願寺門主大谷光瑞第一個講的:「順緣學佛才會健康。」 

順緣學佛的人最好,為什麼? 

順緣學佛者不易退道心,逆緣學佛者易改變。比如因生病而學佛,病好了就不學。但是大谷光瑞門主這種順緣學佛的說法很難被接受,一般人都認為逆緣才會學佛也比較妥當,以大谷光瑞門主的身份地位與學問講出:「宗教以順緣為入門」時,引起很大的震撼。父母健健康康的人會以「平常心」來學佛求道。家中變故或不幸者學佛內心比較敏感,容易扭曲佛法,即逆緣學佛者容易把佛法扭曲。但是這種說法剛開始大家很不容易接受。因為順緣學佛者,可以冷靜地看人生;逆緣學佛者只顧逃避現實與不幸,無法冷靜看人生,會扭曲佛法。人要冷靜時才有辦法鑽研佛法,能在冷靜的狀況下學佛是最理想,但是現實上是不容易的。


0b86eb361b2049c638428a43b7e79040.jpg

在冷靜狀況下,你才能靜靜思惟「人生的價值所在?」跟「人生所為何來?」等問題,與面對這些問題。如康德、史賓諾沙等也是在冷靜的狀況下創造出他們的哲學觀,因為冷靜時思惟會很細膩。

 順緣學佛是冷靜的,故能持續持久。

 逆緣學佛則不冷靜,是逃避的,易扭曲,故容易變動。我們可以想想教主釋迦牟尼佛出家的因緣,他也是順緣學佛哦!佛陀不是為了玩樂享受而出家的,佛陀是冷靜地觀看人生(出四門)而出家的。雖然我們無法如佛陀般地深入「法」中,但是冷靜的態度對我們是有幫助的。

冷靜在人界還可以追求,如是貓狗畜牲界,就很容易衝動,無法冷靜看人生。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理性,所以跟人講理講得通,跟貓狗就講不通。即使將貓狗帶到寺院聞法也只會「汪汪」「喵喵」而已,只有得人身才可以聽聞佛法。

人與動物不同處——人是理性的動物。這個大家可以理解吧!

所以人是萬物的靈長。也因為如此,人來聽聞佛法,才可聽、可理解,佛法可以從耳根進入我們內心的深處,貓狗就沒辦法如此。

「機責說法」的特徵是會提醒「你是凡夫哦」!

你是凡夫那能做什麼呢?提醒你是無力的、愚痴的,只會造業而已,如此就人性的弱點一一指出,聽者就很容易被感動。

「機責說法」有陣子在日本很流行,之後所以會消聲匿跡,是因為不很如法。

 0c014b342835688b1bb09971a25e9229.jpg

 

沒有錯,與佛相比,人都是缺點才叫凡夫。但是也因為人是凡夫,所以才有向上的心;因為人是貪嗔癡具足的凡夫,所以才想要成佛;也因為人有向上追求理想的特性,所以才有宗教的誕生。只有人道的眾生,才有在人生的過程中立大志想要成佛的想法,只有人道的眾生才有追求最高境界的理想。也因為有理想,即使一天只吃一餐或一點點東西也無所謂,肯為理想而犧牲。人道的眾生肯為追求理想,面對現實而努力。人追求的理想是最高的,而面對自己時現實卻是最低的,這不是很矛盾嗎?怎麼辦呢?人的可貴在於有追求成佛的理想,貓狗則沒有。

人與貓狗不同處,在於貓狗有得吃就滿足了;反之人有得吃有得穿還不滿足,為什麼?因為人還有理想。人性有渴求最高理想的習性,人性有追求最高境界的特性,不斷地追求理想,一直昇華上去,最高的理想就是「成佛」。有求最高境界的特性只有人哦!貓狗就沒有。請問你們大家追求的境界到那裡呢?大家想當什麼呢?

6e2a2a2a3acef2c9168db92399c27a96.jpg

如果我們的理想只像貓狗那樣,就枉費為人。人性是如果還沒達到最高境界是不會滿足的。

 聽完「機責說法」的人會有個共同的趨向:發現自己不行,我什麼都不會,這就是「機歎懺悔」;而受「自信不及難」,會懈怠與懶惰。在座各位都有向上心,想要像佛陀、阿彌陀佛一樣,這就是得人身的價值,也因為有此向上心才會與佛法起共鳴。因為釋尊在此岸發遣:「去!去!」,阿彌陀佛在彼岸呼喚:「來!來!」,所以我們是二尊的夾心餅,釋尊在後面推,阿彌陀佛在前面拉,我們怎麼可以懈怠呢?釋尊勸「去」,彌陀喚「來」,我們夾在中間,我們大家都在二尊的遣喚聲裡面。
c99a190230a295ae9e90657af0cb2473.jpg

當我們聽到二尊的說法而去實踐時,會發現自己的心很不老實,會懷疑而不乖乖地信從佛語,所以當真正把佛法聽進去時,會生起「懺悔無法老實信從佛語」的心。大家現在都在釋尊的「去!」與彌陀的「來!」裡面,大家心情怎麼樣啊?

 

如果我們聽到阿彌陀佛的招喚,我們只能跟阿彌陀佛對不起,因為無始以來讓阿彌陀佛久等了。

 

釋尊在東岸發遣:「去啊!去阿彌陀佛那裡。」

 

阿彌陀佛在西岸呼喚:「來啊!來阿彌陀佛這裡。」

 

當我們念佛想去阿彌陀佛處時,會發現原來我們一點都不想去阿彌陀佛處,反而留戀娑婆,想多留幾天。理想上我們都想成佛,但是現實上我們很喜歡娑婆,喜歡煩惱;在理想上我們有想一步登天的理想,但是現實上我們連一步都跳不出去,都在原地踏步。故瑞劍老師說:「我們理想是最高尚,但現實是最低劣。」

 

怎麼辦?

ff519fcd0a747307032004823fd7dede.jpg

即使是七老八十的老菩薩,也有往生成佛的理想,但是現實生活上得忍氣吞聲,活得很辛苦,這就是「自我矛盾」。學佛不要掉入「自信不及難」,會障礙人向上心。不論懂多少佛語,讀多少佛書,講多少佛法,也不要忘記「自己是凡夫」;凡夫想成佛,就如貓狗想當人一樣,很難且根本是不可能的。貓狗也是愛吃好吃的,但是現實上他們只有魚頭魚骨頭吃而已,這也是「矛盾」。講到這裡大家有何不明白可以提出。

 

問:請教老師對於逆緣學佛者應注意什麼?

 

師:逆緣學佛者較多的人會不持久,容易退道心,故要保持耐久力,持續學佛則可以克服其他問題。有持續向上心一定可以完成,故學佛聽聞佛法,持續性很重要,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學佛者耐久力很重要。中國有黃蘗禪師與臨濟禪師的美談。以前人求道都有耐久力,現代人容易半途而廢。無論做什麼都要耐久持續才容易成功,然現代人善變。

c23779fb513aa8d36b993375049f3b8c.jpg

問:順緣學佛沒有逆緣學佛的推動力,好像不太容易?

 

師:你說得很對,順緣很難學佛。有逆緣的刺激容易做改變,問題是有沒有耐久力。人一時的精進很容易,但是要耐久就很難,這又關係著理性和感情。

 

持續性很難,因為人是感情的動物故很容易改變。你的熱情有幾分?學佛如三分鐘熱度是沒有持續性的。

 

問:這樣子順緣聞法還好,如是逆緣聞法者就要很注意了?

師:對啊!順緣者是宿善深厚的人。逆緣學佛者,如用逃避心來學佛法,也很快地會從佛法逃出去,因為逆緣不見了。雖然不是百分百如此,但是大多數是這樣子。

 

問:請問到老師家聞法的蓮友,大多是長期聞法,甚至八、九十歲還在聞法,是否全是順緣聞法?

師:來我家聞法的同朋,父母有念佛聞法者居多,而感染其家人或下一代來念佛聞法。我是祖母帶我來學佛的,是家庭因素而來學佛,從小被訓練要誦正信偈、和讚,念佛完才可以吃飯,否則沒飯吃。小時候老師問:「這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是誰?」我就回答:「祖母!」,祖母之後最偉大的是媽媽。祖母從小嚴格監督誦「歸命無量壽如來,南無不可思議光……」如不誦《正信偈》就沒飯吃。 

有一次把爸爸新買的碗當罄敲來誦正信偈,多敲幾次不小心把碗敲成兩半。父親正要發飆罵人時,被祖母制止說:「孩子在誦正信偈做佛事怎麼可以罵他。」父親只好忍住。在這種學佛的大環境之下,不知不覺就被感染了。環境很重要,環境中的靈魂人物是祖母。因為祖母是念佛人,爸爸媽媽也是念佛人,我每天誦正信偈,所以每天都有飯吃,如沒有誦則沒飯吃。環境與習慣影響力很強。

 

問:「機責說法」與「機歎懺悔」,如果不是遇到機緣,老師才說出來,我們多是陷入其中而不自覺,這很難,請問如何拿捏?

 

師:不管是否落入「機責說法」或「機歎懺悔」裡,最好的是將重心放在「讚歎佛德」上面,這是最高的說法與聞法。

 

問:這樣聽來,世人大多是逆緣聞法。順緣要聞法,環境與習慣很重要,就如老師從小環境造成習慣一樣,那是不是我們回去也要強迫小孩誦正信偈,否則不給飯吃?

師:做父母親的回去要求小孩念佛才能給飯吃,能這樣的人一級棒,阿彌陀佛都會歡喜哦!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法身遍宇宙、遍法界,如能影響小孩念佛或念佛給孩子聽是最好的。佛教的真理是宇宙性的,但是現代人都違反真理,自己去信「阿門」也讓孩子去信「阿門」,這很愚蠢,因為基督教的教義不是宇宙的真理。有的人以為信什麼教都是一樣,這很錯誤。因為所有的宗教,除釋迦牟尼佛的佛教是宇宙的真理之外,其他都不是。這不是主觀,而是客觀地站在真理的立場而講的。

瑞覺師補充:老師之前在日本講過有位真宗門徒,孩子信基督教還到處佈道,這位媽媽臨終時叫回這孩子說:「你不是我的孩子。」就死了。之後他年紀大了,遇臨終時,教友群集來為他祈禱,他毅然說:「我要念佛到阿彌陀佛的地方去」,然後念佛斷氣,這在日本很有名。

 

師:信什麼教都是「緣」,在這麼多緣裡,要遇佛緣很不容易。不要以為我們來學佛是偶然的,不要小看佛法,否則會後悔。講到這裡。

 

20007-08-03 台北
da952e61d2ca0b5e035d3f03ee5ed2f8.jpg

 問:自覺罪障深重的我被佛心策動才能念佛出來,又不能這麼想,這樣會不會落入「機歎懺悔」?我的理解就只有懺悔而已,不知對不對?

師:「機歎懺悔」也是有領受佛心,然只領受一半,故落入機歎懺悔。人也是一樣,如人格要健全,要有爸爸媽媽雙親都在,如單親則人格容易偏激。佛法也是一樣,機歎懺悔如繼續聞法下去會轉為滿心的歡喜,而自然知恩報德,此時兩種深信具足,這才是真正領受佛心的人。

「機歎」如徹底者,自然會有懺悔心出來,如不徹底就不會有懺悔心出來。真正懺悔者,也一定有歡喜出來,是知恩報德的歡喜出來,有知恩報德出來,才是真正兩種深信的行者。沒這樣不行哦!只有知見的聽聞是不行哦!但是一般人都是停留在大腦的聽聞而已。大腦聞法者很多自以為信心決定,卻沒有知恩報德出來,這還是知見而已。

 

 

2008-01-20 台北




台北法雷念佛會
教行信證和歎異鈔的吟味第一篇 誓願和念佛七、願力自然的念佛(前略)「唯念佛」,其原樣是不可思議功德力的南無阿彌陀佛,即是誓願力活著,今現在為我們働之相。聖人把依本願力,自力疑心的「計度」盡處,以「唯念佛」表示,不,是如來為我們示現。「唯念佛」之處,無礙難思光耀的太陽發亮著。「無礙光如來」、「阿彌陀慈
教行信證和歎異的仱味

教行信證和歎異的仱味

教行信證和歎異鈔的吟味

第一篇 誓願和念佛

七、願力自然的念佛
(前略)
「唯念佛」,其原樣是不可思議功德力的南無阿彌陀佛,即是誓願力活著,今現在為我們働之相。聖人把依本願力,自力疑心的「計度」盡處,以「唯念佛」表示,不,是如來為我們示現。「唯念佛」之處,無礙難思光耀的太陽發亮著。「無礙光如來」、「阿彌陀慈親」、「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南無阿彌陀佛」地申、呼喚,「誠惶誠恐」、「難能可貴」的想法成為我們的「唯念佛」。

「唯念佛」,是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獨立之相。可頂戴是抱著我、懷著我,為我佇立之相。信切(徹底信)本願力,亦是其信心徹底成為本願力之言語,那就是「唯念佛」。

此,確實地頂戴的話,在第十章的「於念佛者以無義為義,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故」之意亦能明白。

八、歎異鈔和真宗的面目
《歎異鈔》的眼目是,從「誓願不思議」到「唯念佛」,再到「以無義為義」而達絕頂。其間,從《觀經》法門的「稱念佛喲」之法門,利索地脫穎而出至《大經》的「聞其名號」「要聞名號喲」之法門,是愉快的過程,是本願力的步調,這是《歎異鈔》一部的眼目。

不論是誰看,《歎異鈔》是置重點於「稱名念佛」和「機的深信」之聖教,但好好地頂戴其文字中的御旨趣,不徹《大經》的成就文的「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之意不行。《歎異鈔》如此地引導我們。立於成就文頂戴《歎異鈔》,立於《教行信證》頂戴《歎異鈔》的話,誤讀會少。親鸞聖人立於成就文開淨土真宗。「信卷」曰:
「願成就(本願成就)一實圓滿(真如一實的功德寶海)之真教,真宗是也。」

九、聞名號往生
頂戴《歎異鈔》,講稱念佛往生之御文就是聞名號往生之意,又不歸此處不行。稱念名號也是,聞也是,唯是仰「南無阿彌陀佛慈親」,這是本願力所使然。

十、對照《教行信證》
《歎異鈔》之中,單「念佛」的文字就出現四十一次。以《教行信證》頂戴的話,細分「念佛」,為了不落為自力的念佛,為了去掉想稱以後往生之凡夫自力的努力而種種地為我們分別解說。故對照《教行信證》,細細吟味地頂戴時,在《歎異鈔》的「念佛」的意義,彼時彼時是如此緣故地恕我能推察,特別難能可貴。不論何者都是如來大悲的利益。

十一、稱名破滿和念佛的意義
《教行信證》中,如何頂戴「稱名」才好呢,如何頂戴「念佛」才好呢一事明確地極親切地為我們御示著。其中「機和法」、「行和信」、「因和果」,各各三三圓融的妙味洋溢著,是「他力迴向」「無礙難思光耀」的獨働。「行卷」曰:
「爾者稱名,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稱名破滿)
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信心)也。」(御轉釋)
此意思是,一稱御念佛,破我的一切無明,滿一切的志願。這是為什麼呢?因被稱念佛的原樣是南無阿彌陀佛,是本願力,亦是本願力其原樣的信心故。即「稱名破滿」是依威神功德的名號之力、威德廣大的大信心之力破滿(破無明,滿志願)。

大悲無礙的光明和本願力,通過我的口,又通過我的心之闇,為我們流行十方之相是念佛、是稱名。故念佛的功德、念佛之力完全是誓願不思議之力、如來大悲心之力,不可思議功德的名號之力。這時候的「不可思議」,指超越科學界限的佛智的神秘、真如界的超越性,即如來大慈悲的世界超越因果。

有如此殊勝的意思故,講「稱名」就是「念佛」,講「念佛」就是「正定業」(令往生的慟、因),講「正定業」,就完完全全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地仰心是「正念」,是信心。故正念,其原樣御六字,御六字之外信心沒有,此御六字是正定業。實是愧不敢當。這樣想的心亦是念佛,其信心亦念佛,想念本願力的憶念亦是念佛,顯現於口中的稱名亦是念佛。又念佛,是稱名。即念佛者,是離自力仰「如來的利益」之相。

上述的御轉釋,始於稱名至正念為止,滴溜溜地迴轉作釋,這反著轉也是同樣的意思,圓圓地畫了一個圓。這是無礙的光明活著為我們於信心的人格働的自然之相。用頭腦想,這個那個地仔細琢磨的話無法懂,宗教的奧義超越知性。真宗在信心的人格中見其活潑潑的面目。

聖人的御言語是聖人,如來隨著本願力活動之相,成為《教行信證》的言語,成為《歎異鈔》的言語,又成為《和讚》的言語顯現。唯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大悲活動之相。議論法門的話,聖人死翹翹,如來躲起來。「卷首和讚」曰:
「彌陀名號續稱念 信心真實獲得人 憶念之心恒不斷 報謝佛恩之思有」
這是親鸞聖人之御姿,是聖人大信海的躍動,亦是如來大悲的生命為我們活動之相。因此念佛成「真佛弟子」之相,成正定業,成報恩行,此「卷首和讚」是顯示真佛弟子的「如實修行」(淨土論)之相者。

十二、如實修行的念佛
「如實修行」指的是,如如來的光明智相,如實修行,即指讚嘆如來的働、大悲的働顯於我的原樣。念佛是讚嘆。又因為「啊!愧不敢當」地低頭的真實信心叫「如實修行」,所以「信心」顯現於口的是「稱名」,是「念佛」,這就叫做「唯念佛」,這亦是報恩的大行,是常行大悲之益。要言之,獲得威德廣大的信心之相叫做「如實修行」。「如實修行」者信心以外沒有。學佛法,是依如來的本願力仰本願力,那就是信心。仰的話,本願力顯現於口,那就是念佛。這「徵兆」是「思欲稱念佛的心」。

十三、「行」的御轉釋
聖人於《教行信證》(行卷)說念佛曰:
「云專念者,即一行,形無二行也。今,『佛(釋尊)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阿彌陀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念佛),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大經下卷)。
彌勒付囑之一念,即是一聲,一聲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一行,一行即是正行,正行即是正業,正業即是正念,正念即是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也。」
我們是「唯念佛」往生,唯信往生。阿彌陀如來成正覺時,自始於大悲的心中抱著我勵修行,願行成就,曰:「俺成正覺,成云南無阿彌陀佛之佛。因此俺正覺大悲的血液通到汝,以那血液汝亦成佛,必定成佛。俺(如來)信此。汝往生成佛之相映於我的正覺之鏡的是俺的正覺。一起成佛喲」之相是南無阿彌陀佛,是「唯念佛」。

如來本願大悲之腹中宿著我,兆載永劫的御修行的每一行之中宿著我,正覺之中抱著我故,我從正覺華化生,容容易易地被往生淨土。

十四、安心歌

原口針水和上曰:
「雖是我稱 我聞 南無阿彌陀
帶汝去喲 慈親的呼喚聲」
大瀛和上歌曰:
「極樂之道只一條 南無阿彌陀
莫走思案計度的岔路」
應深深地吟味。上二首的歌中,「稱名」是「聞名」、是「大道」、是「招喚」,亦是「南無阿彌陀佛」之旨顯露著。

十五、本願的意義
到底「本願」是什麼呢?那是如來的「言語」,亦是如來的「心」。如來難能可貴,如來以光明和名號救度我們,信心是肝要。聖人於《教行信證》曰:
「悲願(大悲之願)喻如大虛空,諸妙功德廣無邊故。」
如來的本願是大悲之願,是大悲心的本願,是大悲心的結晶,是發露,是活動,是生命。用御自身的大生命之力想把真生命注入一切眾生的佛心之力,亦云本願,亦云本願力。本願的功德廣大無邊,非言語及筆墨所能形容。此故,枯木同然的我也是,逢遇如來一乘大智願海之春,注入信心的氣息,如來的生命成為我的生命。只有在如來的無量壽.無量光的大生命(南無阿彌陀佛)之中,我永遠地被活著,乘本願力被抱持得以無限地活動如來的活動之大希望。

十六、稱念佛
如來悲智的大生命尊貴、難能可貴。攝諸善本,具諸德本,以真如一實的大生命(真如)為生命,不,是兩手抱著一切眾生站立的一大生命,那是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是真如的正體」(六要鈔)。

但是,親心子不知,長時已來,遠離慈親故鄉,我獨自流浪著。慈親尋找、到處尋找吾子,終於逮個正著:「慈親是俺呀,汝之慈親在此處喲」地初見面,這言語、這御相、這臉龐、這大悲心是南無阿彌陀佛。

「慈親!」我不自覺地、忘我地,連水火二河(怒與欲)的惡心也好,行為也好,皆忘光,被拉到慈親的身旁。我忘我「慈親!」地叫出聲,那是「唯念佛」。是感應道交、入我我入的妙趣,這在《歎異鈔》反復周到地提示著,《歎異鈔》的念佛是這個意思。忘己地被稱的念佛故,誠是易稱、誠是「易持」的念佛。如來的念力相續、不忘故是易「持」。

《教行信證》及《報恩講式》曰:
「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已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信卷)
「至心信樂忘己,速歸無行不成之願海,憶念稱名有精。」(報恩講式)

第十六章曰:「即使對於惡者,若愈加參仰願力的話,則依自然之道理,亦可生出柔和、忍辱之心。關於全部所有之事,於往生者不具敬畏之思,而唯令人響往彌陀御恩深重之事,應常參致思念。此故亦稱念佛也。此自然也。」
實是御蔭樣。大慈悲心活潑潑地充滿吾身心。


十七、本願的不思議和大悲心
本願力為何不思議呢?誓願為何不思議呢?茲有很深很深的真理。法性的不思議、大悲的不思議、佛智的不思議今作為如來的不思議顯現,作為本願的不思議顯現,作為不可思議功德的名號顯現。名號顯諸佛如來的智慧,又持著之。我們,唯只仰無礙的佛智和大悲心的不可思議。聖人曰:
「敬白一切往生人等,弘誓一乘海者,成就無礙無邊最勝深妙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思議至德(名號)。」(行卷)
成就的名號(果)的功德,甚深不可思議故,本願(因)亦不可思議。本願(因)不可思議故,名號(果)亦不可思議。本願之中含名號的功德,名號亦顯本願的大慈悲力。誠如來不可思議、大慈悲力不可思議、佛智不可思議,佛力難思!誓願之藥,「滅」一切凡夫善惡的「智愚之毒」(信卷)。

佛法收於不思議之一語,不論到哪裏皆是不思議。這用自己的知性乘除,沒有「不思議呀」地仰如來大悲的本願力處,佛法死。大慈悲力亦不思議故,像我這樣的人獲救故是不思議,自己都覺得自己不思議。又這樣的不思議居然能被信喲,此亦是不思議。

曇鸞大師的《論註》曰:
「大慈悲者是佛道正因故。」(信卷)
《教行信證》曰:
「斯心(信樂、信心)者即如來大悲心故,必成報土正定之因。」(信卷)
我們是於信心之中頂戴大悲心,不是從我們這邊稱了、信了,變成善人,安心而往生的。往生的正因唯是如來的大悲心,是無礙的佛智。「謝謝」地低下頭時,那時是如來的大悲心注入時。如來的大悲心外無我的往生,南無阿彌陀佛之外無我的信心。




三十、「信卷」之意

念佛往生的「唯稱教義」亦從高祖的御指南得其意一看的話,其原樣為「唯信教義」,而「信卷」展開來。念佛也好,信心也好,機也好,法也好,皆南無阿彌陀佛。

「信卷」依據「願成就文」將本願的三信(至心、信樂、欲生)歸結於天親菩薩的「一心」(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本願力強烈地示現,如於「行卷」雖然講「唯稱門」,但是可以窺見「唯信門」,於「信卷」敘述「唯信門」,鮮明地闡釋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的真意。


三一、《教行信證》的大信心

於「信卷」的三一問答,聖人在結尾曰:
「故知,一心是名如實修行相應,即是正教、是正義、是正行、是正解、是正業、是正智也。」
至此,和「行卷」的御轉釋之文(稱名破滿之文)一起思考,真宗念佛的意義能清楚地頂戴而難能可貴。頂戴深旨,有滾滾不盡者。親鸞聖人,啊!大哉!美哉!說讚嘆亦愧不敢當。《歎異鈔》亦甚深微妙,從天親菩薩的「一心」看的話,「唯念佛」和「聞其名號」是同一個意思,這是《涅槃經》(化卷引用)的「一義攝無量義」者。

高祖於《教行信證》開顯、統一龍樹、天親等七祖的「行」和「信」的深義,其文曰:
「宗師(善導大師)云專念即是一行,云專心即是一心也。
然者,願成就(第十八願成就文的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之文)一念即是專心(善導大師的專心),專心即是深心,深心即是深信(善導大師的兩種深信),深信即是堅固深信(如來會),堅固深信即是決定心(善導大師的散善義),決定心即是無上上心(散善義),無上上心即是真心(散善義),真心即是相續心(曇鸞大師),相續心即是淳心(曇鸞大師),淳心即是憶念(龍樹大士),憶念即是真實一心(天親菩薩),真實一心即是大慶喜心(大無量壽經),大慶喜心即是真實信心(善導大師),真實信心即是金剛心(善導大師),金剛心即是願作佛心(曇鸞大師),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曇鸞大師),度眾生心即是攝取眾生生安樂淨土心。是心即是大菩提心,是心即是大慈悲心,是心即是由無量光明慧生故。願海平等故發心等,發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者是佛道正因故。」(信卷末)
見真大師把「行信」結歸於大慈悲心,真宗的行信論必須從如來的大悲心而歸入如來的大悲心,可到諍論安息之處。又《歎異鈔》文文句句是如來的大慈悲心,唯稱、唯信的諍論到此亦是盡頭。


三二、念佛和大悲心

親鸞聖人的法門的面目,以上舉的「信卷」的御引文已經很清楚,上文可說是由大信心統一七祖者。在此文中特別注意的言語是「大慈悲心」,我們「被彌陀的誓願不思議救助去地信」,頂戴如來的大慈悲;依「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救助去地,於蒙受良人之仰言而信」,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聞「念佛者於為行者是非行、非善也」之念佛(名號) ,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聞「念佛者是無礙之一道也」的誓願名號,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聞「易持」的名號,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聞「令信本願稱念佛故成佛」,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於大慈悲和大信心的世界超越因果,淨土真宗誠是如來大慈悲心的宗教,「信」之一字振一宗。

請御同朋分享讀後心得或提問哦!謝謝。


三三、卷首和讚與念佛

頂戴《歎異鈔》,拜見「唯念佛」之文,想起《御文章》的「取念佛的信心」,又與「正信念佛 」、「念佛正信」之御言語合併頂戴,又也頂戴「卷首和讚」:
「彌陀名號續稱念 信心真實獲得人
憶念之心常不斷 報謝佛恩之思有」
的聖句。

高祖在論往生的正因是暫時分開「行」和「信」,但是「行」也好,「信」也好,原本是如來的大慈悲心、無礙的佛智,是依南無阿彌陀佛故,是分而不可分,無法分處而分。

此故,「行」和「信」不二,又於念佛和信心的關係亦是不離,活的如來的大慈悲心滿入活的我們之人格,透徹到身心時,那就叫做大信心。信心的威德,心也好,言語也好,皆無法及,顯現於口即為念佛,這即是「正定業」,是「大道」,是名聲普聞的誓願力,亦是報恩行,念佛處是「常行大悲之益」,這亦是橫超的大信心之顯現。


三四、如來是無量光明慧

「唯念佛」不是光把如來放到對面,不是置大慈悲心於信仰的對象之樣相,「唯念佛被彌陀救度」之御說處,其心早已是大慈悲心的全現,此一句之中如來的無量光明慧(光壽二無量)活生生的顯現,而如實地拜見在眼前働之相,御說此「念佛的信心」、「信心的念佛」、「願力的信心」之中,此「大慈悲心的信心」之中「願作佛心」和「度眾生心」早已具足,「佛心凡心一體」的吟味亦於「唯念佛」之中能品嘗得到。光把如來和名號放到對方眺望的話,是沒有結果的。


三五、唯信正因之文

於《教行信證》頂戴「信心正因」之文的話,有:
(一)「即言由聞願力光闡報土真因決定時剋之極促也。」(行卷)
(二)「真實信業識(心),斯則為內因(正因)。」(行卷)
(三)「正定之因唯信心。」(行卷)
(四)「(大信心者)證大涅槃之真因。」(信卷本)
(五)「涅槃真因唯以信心。」(信卷本)
(六)「斯心(信樂)者即如來大悲心故,必成報土正定之因。」(信卷本)
(七)「一心(天親的一心歸命)則清淨報土真因也。」(信卷本)
(八)「報土真因,信樂為正故也。」(化卷本)
如上,聖人宣揚「依一信心往生喲」,即所謂「唯信獨脫」之意,這和「教卷」所云的「夫顯真實教者,則大無量壽經是也」之大宣言,共於《教行信證》光顯「唯信獨脫」的法門,兩兩相俟,如攫地球,擲於天空,是光壽之力,是空前的大宣言。

真宗的大信心,唯是仰本願力,信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的大信心。

聞「唯念佛」也是立即忘記信、忘記行而仰本願力,仰本願力的信心,唯是本願力,「唯信獨脫」是「本願力的獨立」,是「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用」,亦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一法身。

「啊,那月,信亦忘記,望那月。」(最三)

池山榮吉老師因為無論如何也無法頂戴信心而很長一段時間感到煩悶,著眼「唯念佛」之言語而唯稱念佛,於念佛之中,廓然感得本願力而安心決定,真是尊貴的事。

這樣拜見的話,《歎異鈔》即是「本願力的獨立」,獨立之相、意、吟味,有道之不盡的好味道,這即是所謂南無阿彌陀佛的獨働。那是「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救助去地信」的信心,是「被誓願不思議救助去地信」的信心。這本願力的信心是肝要。至此「以信心作為要地應知」(第一章)。頂戴「唯稱教義」的念佛「以信心作為要」的話,為「唯信教義」,不別開之處是「唯稱教義」的「唯念佛」法門。

親鸞聖人,講眾生的「行」是「稱名」,同時亦視這稱名原樣是「名號」而說:
「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行卷)。



第三篇 唯稱教義和唯信教義




六、思欲稱念佛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慈親的呼喚聲不思議,立於我們的眼前,二六時中在耳畔的是「不思議之誓願顯」。「至心.信樂.欲生」地呼喚我是不思議故,又呼喚聲亦是不思議。不知這個,就會掉到「我信什麼好呢」「如何信好呢」「稱念佛的話好嗎」「用什麼樣的心情稱的話好嗎」「頂戴真實的信心要如何做是好呢」等「善惡」中而計度、迷惘。但是被聞此一秒中也不停地不思議的呼喚聲(誓願名號)一看的話,「善惡」的「計度」亦不知到哪兒了。鳴呼,不是從自己方面信的,不是聞的、不是獲得信心的、不是安心以後往生的、不是因為稱念佛往生的、不是自認為能往生就能往生的,唯只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呼喚聲」難能可貴,自然不知不覺「南無阿彌陀佛」地從口中出來。那徵兆就是「思欲稱念佛的心發起時」。滿足於此御慈悲,頂戴是「南無阿彌陀佛慈親故方有救」,自然顯現於口的念佛是,「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救助去地,於蒙受良人之仰言而信」(第二章)的御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是呼喚「不會讓汝下墮喲」「等著汝喲」的慈親,是慈親的「呼喚聲」,是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大智慧力.大功德力的結晶。慈親的肉.血液.正覺的全體是「呼喚聲」,如來的「至心.信樂.欲生」三心全體是「呼喚聲」,是被南無阿彌陀佛慈親的「呼喚聲」救度的。因此我們安心於本願力的聲音中,此處,第一章曰:
「被彌陀的誓願不思議救助去,往生者遂也。」
不是講信「彌陀誓願不思議」以後被救,是「被彌陀的誓願不思議救助」。若是「信以後往生」的話,人就會計度要如何信才好,不是如此,是被「誓願不思議」救助。聖人說此意曰:
「歸命(信心)者本願招喚之敕命也。」(行卷)又「總序」曰:
「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暗惠日。」《略文類》曰:
「夫無礙難思光耀(光明)滅苦證樂(淨土的法性常樂之樂)。」這些皆是「被誓願不思議救助去,往生者遂也」之相。


十、如實修行相應與信念

「卷首和讚」:
「彌陀名號續稱念 信心真實獲得人
憶念之心常不斷 報謝佛恩之思有」
這是如實修行之相。「如實修行」,曇鸞大師的《論註》曰:
「云何讚嘆,謂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指信.稱讚佛智不思議),如彼名義(聞南無阿彌陀佛的御名,信.讚嘆光明攝取之恩惠),欲如實修行相應(信知佛智和名號和光明的由來)故。」
此稱名是「如實修行的稱名」,且此稱名其原樣是「信心」之相。故《和讚》(曇鸞章)曰:
「決定之信無有故 念不相續必然也
念不相續之緣故 不得決定之信心」
「決定之信不得故 信心不淳論主曰
如實修行相應者 決定在於一信心」
「如實修行」的「讚嘆門」的稱名念佛(善導大師的正定業),此即「信心」之相,是「憶念」之相。「這是「正信念佛」(信心的念佛),是「念佛正信」(念佛的信心)。這即是本願力的信心,本願力的念佛,亦是報恩的稱名念佛。《歎異鈔》的「唯念佛」的念佛,
是如實修行的念佛。「信卷」(本)曰:
「論註(曇鸞大師)曰: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稱彼如來名』者,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室穴中之闇也。『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
此文與「總序」的「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之文照應,又對照「行卷」的「爾者稱名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信心)也。」
之文吟味的話,如實修行的念佛(信心)的意義能更明白。

即使稱名念佛,若我們的心是「若存若亡」(信心好像有,好像沒有,覺得能往生淨土,又覺得不能往生)的話,這樣的念佛不能說是「如實修行」。《和讚》曰:
「言不如實修行者 曇鸞大師施妙釋
一者信心不淳也 若存若亡之緣故」。

又,即使第十八願之意有誓言:「迎接稱名者」,或又說:「御約束:『是欲迎取稱了此名字者』(第十一章),己稱的稱名入功勞,認功績,思是自己累積善根,又想用稱名念佛的力量求往生而念佛的人的念佛,即時是一心專稱彌陀的名號亦不能契真實報土的往生。此是「化身土卷」(本)曰:
「雜心者,大小凡聖,一切善惡,各以助(助業。五正行中的(一)讀誦、(二)禮拜、(三)觀察和(五)讚嘆供養)正(正定業。五正行中的(四)稱名)間雜心稱念名號。良教(念佛)者頓(頓教)而根(機,稱佛的心情)者漸機。」之種類的念佛。這不能講「如實修行」。

姿形殊勝地自朝至暮稱念佛,自己亦以為依此稱名念佛的功績能往生真實報土。看在他人眼中,也都覺得此人是往生淨土的人,如上所舉,姿雖然是專修念佛,心是雜心而助正間雜(助業和正定業混雜)的人有。為往生淨土的目的而兼行助業和正定業的人,這是人於雜修之中的人,不是「如實修行」。

頂戴第十八願的大悲心,自然地出念佛的人,和第二十願的人的念佛,即入功致力於稱名,交雜自力心而稱的念佛,從外面所見,一點也看不出來。又自己也自認為能往生,但是一是往生真實報土,一是遂化土的往生。專修稱名念佛的人有此二種類,誠是容易混淆。這是親鸞聖人就本願分有真和假,就經立三經的區別(顯義),就往生論三種的往生,就機立三機,開第十八願為真實五願,開顯稱名正定業的真意,建立至心信樂願為因(唯信正因,唯信獨脫)的法門,以製作(教行信證)的緣故。

容易混淆的是第十八願的念佛和第二十願的念佛。

「彌陀名號續稱念」云云
是第十八願的如實修行的念佛,是《歎異鈔》的「唯念佛」。

「懷疑誓願不思議 稱念御名之往生
宮殿之中五百歲 虛度光陰佛說喲」
的念佛是二十願的念佛,是他力中的自力的念佛,是不如實修行的念佛。


十一、非仰師教不可
佛經不是很容易明白的,聖人的御聖教要取其御意亦不是容易的事,必仰師教不可。《歎異鈔》的念佛也是愈吟味愈有深的意思。我也是終生常仰賢者的教示,如本書,我全部的注意皆傾向於「唯念佛」之一句。

十二、如來之言語
念佛不是自己稱,自己想該怎麼樣、這麼樣者,念佛是被稱,既不是自己的行,也不是自己的善。念佛出來的原樣,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是本願力,是南無阿彌陀佛,是如來的言語,是如來的大悲心,亦實是如來的働。從顯說講的話,有《觀經》的念佛(第十九願的念佛),有《阿彌陀佛》的念佛(第二十願的念佛),這些和《大經》(第十八願的念佛)內容不同。大意看的話,全都看成一樣。又,實際上,粗心大意的話,會以為自己的念佛是第十八願他力的念佛,而實是陷於第十九願、墮於第二十願,又無信心的念佛,幾乎皆是。

因此就念佛,我們應依聖人的教法,好好地窺見經文的「顯」的意義和「隱彰」(隱的真實之意)的意義。「化卷」(本)曰:
「言彰者,彰真實難信之法(念佛即南無阿彌陀佛)。斯乃光闡不可思議願海(佛智不思議、大悲不思議的本願),欲令歸無礙大信心海(誓願不思議的信心)。」
誠是難能可貴的御言語。《歎異鈔》的念佛顯真實難信的法,顯不可思議的願海,是使入無礙大信心海的如來的大悲心。大悲心顯現處是「唯念佛而可被彌陀救助去地,於蒙受良人之仰言而信之外別無原由也」的言語。

十三、佛的所有言說
本願是如來的大慈悲心,念佛是如來的言語。「信卷」(本)曰:
「即隨順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
如來的大悲心是大信心,信心是如來的心。「信卷」(末)曰:
「故知,一心(天親之一心、三心即一之信樂)是名如實修行相應。即是正教、是正義、是正行、是正解、是正業、是正智也。」

《歎異鈔》的「唯念佛」的念佛,是如來的言語和如來的心一如,這通過聖人的人格具體地為我們顯現。

念佛往生是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法門,是稱名的話往生,云稱名是正定業的教義及教化的方法,這是《觀無量壽經》的宗教。《觀無量壽經》是從「假」入「真」的佛經,是說定善(坐禪)和散善(道德和戒律),最後廢之而結歸「念佛」的一行的經。從表面看的話,是第十九願的經,從裏面看的真實意與第十八願之意一致。

「行卷」御轉釋的「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信心)」,傳承善導.法然兩大師之教法,且是更將親鸞聖人的教義作一展開。此作為往生的正因是立於「唯信心」的教義之教化的方法。古來叫此做「大經法門」,又叫做「唯信門」。上之轉釋文與「正信偈」的「本願名號正定業」(唯稱門),至心信樂願為因」之句同樣,彰顯法然上人和親鸞聖人的師資相承。

十四、唯稱教義的念佛和唯信教義
又依從恩師桂利劔老師的指南,明「唯稱教義」和「唯信教義」的區別,我們來頂戴《歎異鈔》。此兩門的區別在真宗學史上,又於我們的安心上,特別是於頂戴《歎異鈔》上,極其重要。首先於「正信偈」(源信章):「極重惡人唯稱佛」,是勸「唯稱名一個喲」、「稱名者往生」、「稱御名喲稱喲」的教義。這是「唯稱教義」。以「文類正信偈」頂戴,同樣是源信章,曰:
「如來本願顯稱名」。
又「唯信教義」的例文有:
「正信偈」(天親章)的
「依修多羅顯真實 光闡橫超大誓願
廣由本願力廻向 為度群生彰一心」
和曇鸞章的
「往還廻向由他力 正定之因唯信心」
是「唯信教義」。


十五、《觀無量壽經》和《大無量壽經》

「唯稱教義」是依《觀經》的說相,亦是善導大師「散善義」的「就行立信」的法門。「唯信教義」是依據《大經》所述的法門。在七祖中立於《大經》述法義的是龍樹.天親.曇鸞之諸大師,立於《觀經》說法門的是道綽.善導.源信.源空諸大師。親鸞聖人的直接師承雖是法然上人,但是特依天親菩薩的「一心華文」建立唯信教義。


十六、唯稱教義的念佛

《歎異鈔》的「唯念佛」表面是「唯稱教義」。「念佛以無義為義,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故」是「唯信教義」。這是《歎異鈔》的頂點、眼目。

《歎異鈔》之中,如下之文,其中的「唯稱教義」的色彩濃厚。
第一章
「欲稱念佛地思之心興起時」
「可勝念佛之善無故」
第二章
「於除了念佛之外」
「唯念佛」
「念佛是誠」
「即使念佛而落地獄了」
「稱念佛而亦地獄」
「即使取念佛而奉信呢」
第四章
「念佛,而速成佛」
「唯稱念佛啊,由始至終全是」
第五章
「亦依一遍稱念佛之事」
「回向念佛」
第六章
「專修念佛之輩」
「稱念佛之人」
「念佛的話,不可往生」
第七章
「念佛者是無礙之一道也」
第八章
「念佛者於為了行者非行、非善也。」
第十章
「於念佛者以無義為義」
第十一章
「遇一文不通之輩的稱念佛」
第十二章
「專修念佛之人」
「念佛者為了無用之人也」
「相應於本願而念佛的人」
第十三章
「唯如善者能稱念佛」
第十四章
「日常不稱念佛」
「可念佛不退轉而往生」
「無法住於正念起風波,稱念佛之事是很難」
「又雖稱念了佛,但亦隨於今正使開悟之期」
第十八章
「說於稱念佛奉見化佛之事」
依以上的文可知道《歎異鈔》說「稱念佛的話往生」的教法色彩很濃厚。

何故《歎異鈔》中「唯稱教義」的色彩很強呢?我覺得這是因為當時在法然上人御隱後,特別就念佛,異義異說、異安心紛紛生起的緣故。信心不同是不用說了,信心的念佛(念佛的信心)特別地亂,異說異義盛行,故就念佛,特別是「歎異先師(親鸞聖人)口傳之真信」而製作的是此部《歎異鈔》。

法然上人御隱後,「一念義」、「多念義」、執尋常、執臨終(正念往生),或以為念佛是吾善根、以凡夫的修善為往生之因、犯惡者無法獲救、如來本願的御意不知者、置重心於自力作善的結果過了頭而跨賢善精進、不知誓願(本願)和名號之意,而導致各式各樣的異安心者出現。此故,才著作了「歎異鈔」。特別是於念佛,因為有太多人領解錯了,所以是「唯信教義」之腹,而表面是「唯稱教義」的濃厚色彩。

請御同朋分享讀後心得或提問哦!謝謝。


十七、與信心不二一體的念佛

「唯稱教義」(正念往生)的念佛,即善導.法然兩大師的傳道化風好像是極簡單的樣子,其實信心的念佛、念佛的信心非常難。就念佛,而異安心者出現很多是理所當然的。今日也有很多人就念佛而沒有很清楚的理解而徘徊著。念佛是自力的念佛.作善的念佛的話,則原本的信心亦肯定是自力的「計度」。《歎異鈔》之正確的念佛是「唯信教義」為裏的念佛,是與信心不二一體之「本願力的念佛」故非常地難。

十八、行中攝信的念佛

「唯稱教義」的念佛,沒有分稱名和信心。是信心的原樣之念佛(稱名),念佛的原樣之信心,信心和念佛沒有前後時間的差別,又也不分離此二者,即言「行中攝信」,是念佛中含著信心的教義,就往生之因立「稱名正定業」。

「唯信教義」即高祖親鸞聖人的教義,依據《大無量壽經》,(一)從名號,(二)信心,從信心,(三)稱名念佛(報恩行)的順序,信心和稱名有時間的前後,往生的正因唯定信心一個是「唯信正因」的教義。

十九、信心其原樣的念佛

《歎異鈔》的念佛,在唯稱教義最初領解是報恩行的稱名,認為光念佛還不够,認為念佛外還需要信心,認為有信心沒有念佛的話不行,所以《歎異鈔》的「唯念佛」的「唯稱教義」的念佛就不明白。不可忘記「唯稱教義」的念佛,其原樣是信心,因此「唯念佛」能往生。


二二、龍樹菩薩的念佛

「唯稱教義」也有歷史,有傳統。首先拜讀龍樹菩薩的「易行品」,往生的業因有曰: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懃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不退轉之位)者。」
這是分「難行道」和「易行道」的文。於《和讚》者有「敎導難行易行道,流轉輪廻我等故,弘誓之船賜令乘」。雖講「易行」,但有諸佛菩薩的易行,有阿彌陀佛的易行。十方十佛的易行之偈有
「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此文引用於《和讚》,曰:
「應執持恭敬之心(信),稱念彌陀之名號(行)」。
「恭敬之心」,指的是「啊!好難能可貴」「啊!真誠惶誠恐」地信如來的本願,是御恭敬的心,這是信心。從這信心自然稱名念佛流出來,又有曰「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但是,與此同時,打出亦可說是念佛的根本、真意義的「聞名」(聞、聞信名號)。即文曰:
「聞佛名能信受者,即不退阿耨菩提(登無上正覺之道,入不退轉)」。
因此,欲至「不退轉」者,是「稱」名號、「聞信」名號,也就是說龍樹菩薩視「稱名」和「聞名」是同一價值。文曰:
「問曰:但聞是十佛名號執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更有餘佛、餘菩薩名,得至阿惟越致邪。答曰: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如是。阿彌陀等諸佛,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
云聞信名號住不退也好,云稱名號得不退轉也好,唯不外是依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力者。念佛不是機械性地動口的動作,是「念佛的信心」,是「信心的念佛」,又是「正信念佛」,又是「念佛正信」。

彌陀易行之一段中,示有如下的言語:
(一)「皆稱名憶念阿彌陀本願如是:若人念(憶念)我(彌陀),稱名(念佛)自歸(信心),即入必定(不退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遍智)。是故常應憶念。」
《和讚》曰:
「彌陀名號續稱念 信心真實獲得人
憶念之心常不斷 報謝佛恩之思有」

《淨土文類聚鈔》曰:
「稱名即憶念,憶念即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
此御文是於頂戴《歎異鈔》上極重要之文。

(二)龍樹菩薩又曰:
「人能念是佛(阿彌陀佛)無量力功德,
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祖師聖人仰此文,宣述在《大經》本願成就文的「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廻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之文中的「即得」,和在「易行品」中的「必定」之深意,曰:
「經(大經)言『即得』,釋(龍樹)云『必定』,『即』言由聞願力光闡(彰顯)報土真因決定時尅之極促(最小限度)也。『必』言金剛心成就之貌也。」

真宗,「聞本願力」是眼目。第一章的「可被誓願不思議救助去地信」者,完全是此意。貫穿全篇,雖然表面顯出的是「唯稱門」的色彩,但是精神不變。在《歎異鈔》之中,「唯稱教義」中有「唯信教義」,「唯信教義」中有「唯稱教義」。「誓願不思議」之言語也是,若以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的稱名代表第十八願,示「稱我名號,下至十聲」,取「救助稱名號者」的話,是「唯稱教義」。第一章的「誓願不思議,云云」亦可說是「唯稱門」中的「唯信教義」。不論怎麼說,「被誓願不思議救助」者不外在彰顯「由聞願力光闡報土真因決定」。「聞願力」者,指唯仰一願力之働的意思。又其原樣是願力的働。用此意頂戴「唯念佛」的話,則好難能可貴呀。

用本願成就文的精神頂戴「誓願不思議」是名號不思議的話,則這明確是「唯信門」。

(三)又龍樹菩薩曰:
「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應時為現身」

(四)「若人種善根,疑者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

於龍樹菩薩如上所述,「稱名」,「一心念」(信心),「恭敬之心(信心)」,「禮拜」,「聞名」,「憶念」,「執持」,渾然思為同一,教我們往生之因在於信心。

《大無量壽經》及其異譯之經,往生之因多說是「聞名」。
(1)「我作佛時 令我名聞八方上下無數佛國」(平等覺經十七願文)。
(2)「使某(彌陀)作佛時 令我名字,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無數的)佛國」(大阿彌陀經第四願)。
(3)「他方佛國所有眾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回向」(如來會十八願文)(此文等於本願成就文「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之文)。
(4)「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第四十七願)。
(5)「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廻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第十八願成就文)。
(6)「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大經往覲偈)。

其他四十八願中亦大多說為「聞名」。真宗的根本,不論怎麼說,「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為一宗的基本、根據。


二三、天親菩薩的念佛

天親菩薩愈發闡明龍樹菩薩的御意,示修「五念門」能往生極樂。「五念門」如下:
(一)禮拜。「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
(二)讚嘆。「云何讚嘆,口業讚嘆,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三)作願。「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禪定,止)故。」
(四)觀察。「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阿彌陀佛、淨土的三種莊嚴),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三昧觀)故。」
(五)廻向。「云何廻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廻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五念門」的行,實是法藏菩薩的行,又是依如來的本願力所成就的行。此行是攝於天親菩薩「一心歸命」的信心中的德用(働)。五念是信心的顯現,由「一心」的信心得往生。所謂「一因(一心)究竟(成就)處,五因(五念門)成就之極促;一果(往生)開覺處,五果(於淨土五段的證悟)圓滿之妙證」。親鸞聖人說「願力成就名五念」(入出二門偈),視菩薩五念門的行全顯本願力成就之相。

從表面看,《淨土論》的中心是「五念門」,五念門的中心是第四「觀察門」。通過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拜見《淨土論》,《淨土論》的中心是「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因此《淨土論》為「一心之論」(禮拜門、讚嘆門為中心)。

天親菩薩依《觀佛三昧經》及《觀無量壽經》之說,以智慧眼觀察阿彌陀佛及淨土。依觀淨土的莊嚴,感得佛心即大慈悲心,感得如來的大慈悲是往生的正因。我們罪障重,智眼昏,心散亂放逸,不能坐禪直觀阿彌陀如來及淨土的莊嚴。

然,我們是聽聞名號的由來,被感得如來的大慈悲心的。天親菩薩和末代的我們,修道雖暫異,但是同樣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是同一的。《觀無量壽經》有「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頂戴大慈悲心,沒有道理不能往生。曇鸞大師曰:「大慈悲是佛道的正因」,親鸞聖人說我們頂戴的大信心是如來的「大慈悲心」喲,亦是無礙佛智喲。信卷(本)曰:「斯心(信樂、大信心)者,即如來大悲心故,必成報土正定之因。」《歎異鈔》云「被彌陀的誓願不思議救助去」,云「唯念佛而被彌陀救助去」,云「令信本願稱念佛故成佛」等,唯是觀本願力,感得如來的大慈悲心之相。

天親菩薩於《淨土論》曰「觀佛本願力 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常觀如來的本願力,觀(心見)本願力,遇(信)本願力,是大信心,這即是感得如來的大慈悲心之相,此文是「行卷」的肝要。

觀淨土的莊嚴是觀如來的本願力,觀本願力是感得大慈悲,這是大信心。因此天親菩薩向釋迦如來表白御自身自督的安心,曰:「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至此,《淨土論》為「一心之論」(信心之論)。淨土真宗是「唯信教義」即信心正因的法門。

「觀佛本願力云云」就是頂戴第十八願的「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之意。《和讚》曰:
「若不生者之誓故 信樂真實時節至
一念慶喜之人者 往生必定決定歟」
「觀本願力」指觀(信)「若不生者」的如來的大慈悲心.佛智不思議.大誓願力不思議,這是「唯信門」。

就本願成就文頂戴第十八願的三信(至心、信樂、欲生)十念(乃至十念的稱名)之意,作「聞其名號」的話,「唯信教義」生。又依《觀經》的付囑之文: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解釋本願的三信十念,三信攝於十念之中,第十八願是「稱我名號」的本願,即為「念佛往生」之願,於茲「唯稱教義」生。《歎異鈔》感覺「唯稱教義」的色彩相當濃厚,但是不說本來就沒有「唯信教義」,其「唯稱教義」的念佛宜應用「唯信教義」之義解釋。天親菩薩的「觀察門」可推察以《觀經》定善觀之文解釋本願的三信十念。古來視天親菩薩的《淨土論》,三經之中特依《大經》。這是置重點於「一心歸命」、「觀佛本願力」的看法。


二四、曇鸞大師的念佛

至曇鸞大師,天親菩薩之高級菩薩的行法(五念門)一轉而為凡夫相應的行法,而被一般化。即大師著眼在《淨土論》偈尾的「普共諸眾生」之文,又明菩薩能修行的是依本願力之旨,舉三願(十八、十一、二十二)明凡夫依本願力得速至無上菩提之旨。如此經龍樹.天親.曇鸞三大師,彼等大師的教義映於親鸞聖人的大信眼,「唯信正因」的教義始確立,這即是真宗的面目。

曇鸞大師解釋「稱名」(念佛)為何有破無明令往生之働呢﹖而釋曰十念的稱名即「依止無上的信心」、「依無量功德的名號生」(論註上卷)故。說如實修行(稱名)何故云如實修行呢﹖那是因為稱名是讚嘆如來的功德,如如來的光明智相如實稱佛的御名故,其原樣是信心,即「念佛的信心」「信心的念佛」故,明確地示稱名是如實修行之旨。此處,親鸞聖人在《和讚》曰:
「如實修行相應者 決定在於一信心」。

因此,至曇鸞大師,視稱名(讚嘆門中的稱名)為五念門的中心,與「聞其名號」(聞名)作同一的價值。從此處看「唯念佛而被彌陀救助」,可看作「聞信名號而被救助」。又大師於《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的臨終,解釋「十念」的念佛(論註)曰:「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明往生正因在信心之旨。

親鸞聖人在「行卷」釋大行曰:「大行者,稱無礙光如來名」,舉五念門中讚嘆門的「無礙光如來」之名。且又云稱名是大行的大行處曰:「斯行(名號)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真如一實功德寶海」,原樣地接受上之「稱名」作「名號」,可察知這是依曇鸞大師的指南。

《歎異鈔》的「念佛」,或「稱念佛」,或「易持」等言語,依解釋此作名號的威神功德而能難能可貴地頂戴。於天親菩薩的「觀察門」的觀察,不是觀真理(法性、真如),是「事觀」即觀淨土的莊嚴。

又曇鸞大師就本願的「十念」的稱名,示彼十念依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清淨真實名號而起的稱名故依稱名能往生。又此以信心為內容,視稱名的價值和名號的價值同一。

龍樹.天親.曇鸞諸大師的法門,如以上所明,生「唯信教義」的同時,一面為出「唯稱教義」的根源,即法然上人雖是「唯稱教義」的人,然宣述淨土真義的經論者「三經一論」是也(選擇集)。

以上《觀無量壽經》中心說的「唯稱教義」和《大無量壽經》中心說的「唯信教義」,暫從宗學史上看不能分而分處,這是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信心和親鸞聖人的信心原本就沒有相異,是同一信心,乃不言而喻。於同一信心上,有勸「稱名念佛喲」的教化風格和勸「聞信名號喲,往生的正因是信心哦」的教化風格。如此,善導.法然兩大師沒有「要信心喲」「是一信心喲」的法門嗎﹖並非如此。是信心上的勸念佛,即教以信心為內容的念佛是「正定之業」。如「兩種深信」、「二河譬」及「六字釋」,又有「言弘願者,如大經說」(玄義分)等,是以「唯信教義」的精神說的。又「正信偈」秉承法然上人的《選擇集》,曰:「必以信心為能入」。

要言之,開示善導.法然兩大師的念佛往生的法門的真意者,是「唯信教義」的親鸞聖人的教義。從形式(表面)看的話是「念佛往生」,從內容看的話是「唯信正因」。形式和內容融合為一者是「唯念佛」。

但是拜讀「唯念佛而被彌陀救助去」的御言語,大致可窺知這是「唯稱門」,不是「唯信門」。然而親鸞聖人說「唯念佛而被彌陀救助去」的御意是唯稱的原樣是唯信,唯信的原樣是唯稱的唯稱故,方可說是真實念佛的真意,亦是唯稱教義的「唯稱教義」處。

論往生的正因時,是「稱而往生呢」是「信而往生呢」,視信心一個是往生的正因是「唯信教義」的立場。念佛是選擇本願的行故,又念佛順本願行故,必能往生,勸「念佛喲」的是「唯稱教義」的立場。

「稱名」和「信心」,本不二不離,分而無法分,但因流於自力的念佛,故《歎異鈔》問世。

拜讀「唯念佛」之文,我被反省自己的「愚者」,離唯信.唯稱的議論,慶喜本願力有故,承蒙能無條件往生淨土,仰本願力,歡喜無條件地救度處,「唯念佛」是念佛而忘記念佛地仰本願力,這是「唯念佛」的吟味吧﹖親鸞聖人說「唯念佛」,誠是難能可貴,沒有這御教化的話,分開「信」和「行」,就不能隨順如來之說。

看「唯信」「唯稱」皆同樣是仰本願力之相時,「相應於本願而念佛的人」(第十二章)也好,「被誓願不思議救助」也好,「於信了本願者,連他善皆非需要」(第一章)也好,又第十二章的「令信本願稱念佛故成佛」亦難能可貴地頂戴,唯是本願力。



二五、道綽禪師的念佛

道綽禪師的教義,判別「聖道門」和「淨土門」之二門,此法門因為觀淨土的「觀佛三昧」和以稱名一行往生的「念佛三昧」雙方參雜故,很難斷定哪個是哪個。我們隨順「和讚」的指南,《和讚》曰:
「雖然一形之造惡 令使專精地繫心
因為常令念佛故 諸障自然逕除盡」
「縱令一生造惡的 眾生為了引接故
而稱我名字地願 且若不生者地誓」
講「因為常令念佛故」,講「而稱我名字地願」者,可知並沒有用「聞其名號」的「唯信門」拉下第十八願,而是明確地以「乃至十念」做代表的「 唯稱門」。此時「至心.信樂.欲生」的三信攝於「乃至十念」之中。


二六、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念佛

在中國,念佛門的大成者善導大師是「唯稱教義」的法義。如前面所述,並非說「唯稱教義」就是無信心的唯稱,是信心原樣的稱名,即「唯信教義」原樣的「唯稱教義」。這是於真宗的念佛。《歎異鈔》的念佛亦是這樣的念佛亦居多。「稱名本願」、「稱名正定業」出現於表面時是「唯稱門」的法義,就「往生」談正因時是「唯信教義」。不論是哪位祖師,只要是七高祖中的人,從真宗的根本義講的話,雖然講「唯稱教義」,往生的正因唯信心。暫時區別「唯稱」和「唯信」的是,由於時代,所根據的中心經典(或大經或觀經)不同的緣故。淨土宗的諸家尚且有人沒有徹底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的真意,更不用說在一般信徒之間會有不徹底,會有異解,會有別見,會有異安心了。真宗念佛者之中,原本就有很多。「唯信教義」和「念佛往生」於內容沒有絲毫不同,反倒是徹底念佛往生,去除異解異見、別解別見者是親鸞聖人的「信心正因」的法門,這即是「唯信教義」。

唯稱也好唯信也好,粗心大意看之的話,唯稱的念佛往生也不懂,唯信的信心正因的意義也不懂。講「信心一個」時,就會覺得念佛不需要;講「念佛需要」時,就陷入「稱名正因」的邪見;又說兩方都需要的話,就「稱名」和「信心」不問輕重,或偏向某一邊,或陷入「信行相扶輪」。

「唯稱」「唯信」,於拜讀《歎異鈔》上很重要。

「唯信教義」最鮮明表示的是「信卷」。承「信卷」之意,高度地發展「唯稱教義」,明切地闡釋「唯信教義」者,是蓮如上人的《御文章》。

於七祖中大成「念佛往生」,且最明白表示此者是善導大師。於此意思,善導大師是念佛法門的大成者。故說「善導獨明佛正意」(正信偈)。法然上人偏繼承善導大師一師的法門,同時「唯稱教義」清楚出示。

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的正意,明示於「行卷」,映於親鸞聖人御眼的「唯稱」,其原樣是「唯信」。「唯稱教義」的念佛,沒有依「行卷」汲取親鸞聖人的精神拜見之的話,無法懂得,又沒有從「信卷」的「唯信教義」看的話,無法懂得。以為僅是一句話就忽略地讀過去的話,很可惜。

《教行信證》中,舉有善導大師的「唯稱門」的例文:
(一)「繫心一佛,不觀相貌(佛和淨土的莊嚴),專稱名字,即於念(稱名)中得見彼阿彌陀佛及一切佛等」(文殊般若經下、禮讚、行卷)。
(二)「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眾生障重,境(觀法的對象)細(極樂莊嚴甚深微妙,法性世界亦然。)心麁(心粗雜散亂),識(意)颺神(意)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釋尊)悲憐,直勸專稱名字(名號)。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念佛相續)即生(往生)」(禮讚、行卷)。
(三)「又云: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阿彌陀經意、禮讚、行卷)。
(四)「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迴六道,苦不可言。今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禮讚、行卷)。
聞本願的名號,一心稱念的稱念往生也好,若剋論往生的正因的話,是聞名往生。但在「唯稱門」的立場,稱念往生又叫做念佛往生。
善導大師對「念」字,有時用於(1)觀念、想念。(2)稱念、稱名、念佛。(3)信念、憶念。(4)時節之意。
(五)「又如《無量壽經》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十八願意、禮讚、行卷)。
如善導大師取第十八願作「稱我名號」的話,為「唯稱門」,如親鸞聖人依據成就文,取「聞其名號」的話,為「唯信門」。善導.法然兩大師立於「唯稱教義」,信心攝於行中(「行中攝信」的法門) 。然至高祖親鸞聖人,別開「唯稱教義」的念佛往生(行中攝信)的法義,分行和信,談「往生正因唯信心」。
(六)「又如《阿彌陀經》云: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稱念)名號。(乃至)即得往生」(禮讚、行卷)。
(七)「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一聲乃至十聲、一念等,必得往生。證誠此事故,名《護念經》」(禮讚、行卷)。
(八)「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往生)者,莫不皆乘(被本願力打敗)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強緣)」(玄義分、行卷)。
雖然是「唯稱教義」,乘大願業力,與「唯信教義」相同。
(九)「又云: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玄義分、行卷)。
大師就《觀經》下品下生的十聲稱佛(十遍念佛)往生的稱名往生,於名號中做六字釋,這是應著眼的。親鸞聖人更用成就文之意解釋此(參照行卷)。
(十)「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觀念法門、行卷)(第十八願之意)。
(十一)「又云:欲使善惡凡夫廻心起行(懺悔念佛)盡得往生」(觀念法門、行卷)。
(十二)「法門不同八萬四,為滅無明果(迷的結果)業因,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微塵故業(舊的惡業)隨智(佛智不思議)滅,不覺轉入真如門」(般舟讚、行卷)。
念佛有滅罪之力,念佛為名號故,又是佛智不思議、誓願不思議的緣故。


第四篇 一乘海的風光
一、金剛堅固的信心

淨土真宗唯乘本願海。《歎異鈔》曰:
「乘彌陀願船,渡生死苦海,到報土之岸者,煩惱的黑雲速霽,法性的覺月速顯,於盡十方無礙光明成一味,利益一切之生(眾生)時,方是覺。」(第十五章)
又《和讚》曰:
「金剛堅固御信心 待得決定之時喲
彌陀心光常攝護 永隔生死出苦海」
聖人的法悅歷歷在眼前。「行卷」的「乘大悲願船,浮光明廣海,至德風靜,眾禍波轉云云」之聖句,及《文類聚鈔》的「必至無上淨信曉,三有生死之雲晴,清淨無礙光耀朗,一如法界真身顯」之句合併吟味此時,心雀躍般,能感到歡喜。
蓮師曰:「『必至自然的淨土』,『永隔生死出苦海』。哎呀呀,啊啦真有趣呀真有趣。」(御一代聞書23)

《和讚》曰:
「五濁惡世之吾等 唯依金剛之信心
永捨生死之輪廻 必至自然之淨土」
真正明朗的宗教是淨土真宗。聖人讚真宗的面目.一宗的根據,曰:「願成就一實圓滿真教,真宗是也」(信卷)。
又曰:
「誠是如來興世之正說、奇特最勝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極說、速疾圓融之金言、十方稱讚之誠言、時機純熟之真教也。」(教卷)
又曰「真實之利」(教卷)。「教」是釋尊的言語,御意。若知釋尊是佛陀的話,萬事解決,信心能頂戴。

「金剛堅固之信心」是金剛心、真實的信心。信心的體是無礙佛智故云金剛。又如來廻向的真實心故云「金剛堅固之信心」。


二、稱獲救呢 信獲救呢

初拜讀《歎異鈔》,易迷之點是「稱獲救呢」「信獲救呢」的問題。《歎異鈔》的作者唯圓大德,依據善導大師的「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信卷)之文,又依據「深心釋」的「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聞等(信一念),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信卷本、禮讚)等文,說「御約束:『迎接稱此名字者』」(第十一章),常用「唯稱教義」之語,仔細拜見《歎異鈔》的前後之文,原本唯圓大德是「唯信教義」的人,為了不要有誤解,又為了不要陷於自力的「稱名正因」說,而極大慈悲,用意周到地敘述。即在「御約束」之後,不是講「要稱念佛願求往生喲」,而是述「『被彌陀的大悲大願不思議救度,可出生死』思『稱念佛亦如來之御計』者,絲毫亦無雜己計故,相應本願往生真實報土也」,從「唯稱教義」直入「唯信教義」,引導要仰如來的大悲大願。前述的「金剛堅固之信心 待得決定之時喲」的「和讚」,是全「聞其名號」的「唯信正因」、「唯信別選」的言語。

在前述的善導大師的深心釋文之後,親鸞聖人亦引用同樣是《禮讚》的文曰:「其有得聞彼彌陀名號,歡喜至一心,皆當得生彼。」這明確是全「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之意。「玄義分」的「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之句的深意,此處可見。開顯善導大師的念佛往生的真意義的是親鸞聖人。淨土真宗,無論如何皆是大信海的法門。「證卷」曰
「爾者,大聖真言,誠知,證大涅槃,藉願力廻向。還相利益,顯利他正意。是以論主宣布廣大無礙一心,普遍雜染湛忍群萌。」
又曰 「涅槃真因唯以信心」(信卷本)、「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遍智)信心為因。是菩提因雖復無量,若說信心,則已攝盡」(信卷本)、「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卷本)、 「信樂最勝甚難得」(信卷本)及「難化三機.難治三病者,憑大悲弘誓,歸利他信海,矜哀斯治、憐愍斯療」(信卷本)。「唯信別選」之旨可知。

台北法雷念佛會
嘆德文 夫親鸞聖人者, 淨教西方之先達, 真宗末代之明師也。 博覽涉內外, 修練兼顯密。 初習俗典兮切磋, 此是在伯父業吏部之學窗,所抽聚螢映雪之苦節也。 後攜圓宗兮研精, 此是陪貫首鎮和尚之禪房,所聞大才諸德之講敷也。 依之,十乘三諦之月,觀念送秋, 百界千如之華,薰修累歲。爰倩窺出要,作此思惟
嘆德文

嘆德文

嘆德文

夫親鸞聖人者, 淨教西方之先達, 真宗末代之明師也。 博覽涉內外, 修練兼顯密。 初習俗典兮切磋, 此是在伯父業吏部之學窗,所抽聚螢映雪之苦節也。 後攜圓宗兮研精, 此是陪貫首鎮和尚之禪房,所聞大才諸德之講敷也。 依之,十乘三諦之月,觀念送秋, 百界千如之華,薰修累歲。爰倩窺出要,作此思惟:「 雖凝定水,識浪頻動,雖觀心月,妄雲猶覆。而一息不追,千載長往,何貪浮生之交眾,徒疲假名之修學。 須拋勢利,直悕出離」。 然而機教相應,凡慮難明, 迺近對根本中堂之本尊, 遠詣枝末諸方之靈窟, 祈解脫之徑路, 求真實之知識。 特運步於六角之精舍,底百日之懇念之處, 親得告於五更之孤枕,咽數行之感淚之間, 幸臻黑谷聖人吉水之禪室, 始入彌陀覺王淨土之秘(+)。爾降, 三經之沖微,五祖之奧賾, 一流之宗旨相傳無誤,二門之教相稟承有由。 是以 所仰者:「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之誠說, 宛住平生業成之安心。 所憑者:「歡喜踴躍乃至一念」之流通,此乃無上大利之勝德。仍以自修之去行,兼為化他之要術。 于時,尊卑多傾禮敬之頭, 緇素舉齊崇重之志。

 就中,披一代藏兮,擢經、律、論、釋之肝要。記六卷鈔兮,號『教行信證之文類』。 彼書所攄,義理甚深。 所謂:決凡夫有漏之諸善,不入願力成就之報土, 呈如來利他之真心,令生安養勝妙之樂邦。 殊明佛智信疑之得失, 盛判淨土報化之往生。兼復,就擇瑛法師之釋義, 雖摸橫豎二出之名, 探宗家大師之祖意, 巧立橫豎二超之差。彼此助成,標權實之教旨, 漸頓分別,辨長短之修行。 他人未談之, 我師獨存之。 又有題愚禿鈔之撰, 同為述自解義之記。 彼文云:「 聞賢者信,顯愚禿心。 賢者信,內賢外愚也。 愚禿心,內愚外賢也」 云云。 此釋假卑謙之言辭, 其理存翻對之意趣。 內雖備宏智之德, 痛衒名於碩才道人之聞, 外只現至愚之相, 欲侔身於田夫野叟之類。 是則竊示末世凡夫之行狀, 專表下根往生之實機者哉。 加之,或二教相望,明四十二對之異,或二機比挍,顯一十八對之別。 大底兩典,鉅細不可具述。 

抑,空聖人由當教中興之篇,坐辜之刻, 鸞聖人為法匠上足之內,同科之故, 忽出上都之幽棲, 遙配北陸之遠境。 然間,居諸頻轉,涼燠屢悛。爾時, 憍慢貢高之儔, 翻邪見以赴正見。 儜弱下劣之彙, 悔怯退以託弘誓。 貴賤之歸投,遐邇合掌, 都鄙之化導,首尾滿足。 遂則,蓬闕敕免之恩新加之時, 華洛歸歟之運再開之後, 迎九十有回生涯之終,證十萬億西涅槃之果以來, 星霜積兮幾許歲。 年忌、月忌、本所報恩之勤無懈。 山川隔兮數百里, 遠國近國後弟,參詣之儀猶煽。 是皆聖人之弘通,協冥意之所致也。 寧非眾生之開悟,依根熟之令然乎。

 凡三段之式文,稱揚雖足, 二世之益物,讚嘆未倦。 是故加一千言之褒譽, 重擬百萬端之報謝。 然則,於蓮華藏界之中,照見今講肆, 自檀林寶座之上,影向斯梵筵。 內證外用,定添果地之莊嚴, 上求下化,宜究菩提之智斷。 重乞,佛閣基固,遙及梅怛梨耶之三會。 法水流遠,普潤六趣四生之群萌。 敬白。

延文四己亥年十一月十六日草之訖。 蓋是始自二十八日,當月之御忌。 可有盡未來際,每度闡揚由。依為本所願望。 憖記短才卑言。 且專感興隆發意大志。 且兼擬至愚報恩一端者也。
存覺 滿七十 俊玄律師自去比雖誂之。 自然懈怠處。 御忌近近間。 期日以前為可致清書。 此兩三日忘他事草之。

 今日十六日加中書畢。

先年依俊玄僧都(於時律師)發起草送已來。
 當台講演次同用之。 而件本全分草案。 頗以左道間。 今所染老筆也。

貞治五丙午歲五月十三日

常樂台主釋存覺(七十七)

台北法雷念佛會
法 雷 通 訊   這個月是令人難忘的月份,因為我的老師在這個月的三日安祥自在地往生了。面對老師的往生,有不捨、有無法置信、有讚嘆、有歡喜、有感恩等不同的心情,而最多的還是不捨之情。老師在最後留給我的法語是:  「生也好,死也好,皆在彌陀如來的手掌中。」  在入殮時,有位八歲的小同朋看到老師張開眼對
法 雷 通 訊

法 雷 通 訊

法 雷 通 訊


  這個月是令人難忘的月份,因為我的老師在這個月的三日安祥自在地往生了。面對老師的往生,有不捨、有無法置信、有讚嘆、有歡喜、有感恩等不同的心情,而最多的還是不捨之情。老師在最後留給我的法語是:
  「生也好,死也好,皆在彌陀如來的手掌中。」
  在入殮時,有位八歲的小同朋看到老師張開眼對他說:「這只是短暫的分開,肉眼雖看不到,但是日後慧眼開了,就會再見面,我在極樂淨土等著汝。」這樣的示現其實也是在破我們的情執,讓我們在法上精進,在法上相見,除此之外,沒有佛法可言。
  十二日和老師的御骨一起回日本,十三日到醫院看師母,在師母的耳畔說:「老師回日本來看妳了哦。老師已在淨土等妳去哦。感恩師母,為我們勞苦一生,願在最後,我們一起來頂戴正信偈吧」。十四日的凌晨兩點,醫院來電話通知,我們趕到了醫院,為師母誦了四遍的正信偈,師母在不捨中安靜地往生了。
  在日本,老師和師母的葬儀在同一天(十一月十六日)舉行,只見那天天空非常非常地藍,事後才知道,原來那一天天空竟然罕見的沒有半片雲彩。
  葬儀結束後,和淨安、覺華兩位同朋整理老師留下的文稿,才驚覺原來我往生的資糧老師都早已為我準備好了,只等著我頂戴而已。在觸及老師的手稿時,突然強烈地感受到老師的心願:「拜託汝,請汝要頂戴佛心喲」,也才發現原來慈親(彌陀)的心就有如老師的心一樣,時時都在呼喚著我「拜託汝,請汝要頂戴佛心(願)喲」,感受到此時,不禁熱涙盈眶。老師是為法而來,為我而來娑婆,老師的生命化為這一冊冊的文稿引導我「回家」呀。
  最後以老師在二○○六年寫的警語作結語:
  「沈默者金也。
多言者銀、鐵、錫也。
如蛙鳴呱噪。
佛法即非常之言不入常人耳。
賢者靜也、重默也,
愚者忻多言也。」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瑞覺)

台北法雷念佛會
每年到了十一月,雖秋高氣爽,但特別勾起對恩師野瀬瑞默老師的緬懷。恩師的一言一行一個眼神經常浮出心頭,尤其是困苦難過時,或是對法義不甚領解,恩師的御法語常常湧現而渡過難關,可知恩師雖已往生,但其精神常存,與我們同在,不禁想起恩師的御法語:「我到這裡跟你們說法,是要負責到底的喔!」又也深感慚愧,明明受那
憶恩師「瑞默老師十回忌」感言

憶恩師「瑞默老師十回忌」感言

每年到了十一月,雖秋高氣爽,但特別勾起對恩師野瀬瑞默老師的緬懷。恩師的一言一行一個眼神經常浮出心頭,尤其是困苦難過時,或是對法義不甚領解,恩師的御法語常常湧現而渡過難關,可知恩師雖已往生,但其精神常存,與我們同在,不禁想起恩師的御法語:
「我到這裡跟你們說法,是要負責到底的喔!」
又也深感慚愧,明明受那麼大的師恩,卻對老師一生的行誼知道甚少,都是零零星星,只有一次在載老師從道埸講法完畢,回淡水家途中完整地請教老師的生平,卻沒有錄音記錄。所以十一月三日舉辦「瑞默老師十回忌御法要」時,大家共同一起來緬懷恩師吧!

瑞默恩師一生行誼如下:

小孩時-
老師,家族五代都是淨土真宗的念佛人,隸屬佛光寺派,從小體格壯碩、恐武有力,據說遺傳自祖父,祖父是有名的相撲選手,曾到達橫網。素有閻魔王之稱,因為曾經當過村長,又是純粹浄土真宗的信徒,所以對神道要來村子作驅邪儀式,斷然將之之拒於村外。又有一回與同學辦家家酒玩禮拜阿彌陀佛誦「正信偈」的遊戲,同學不從就被揍著哭了回去,對方家長反而要小孩噤聲說:「那是閻羅王的孫子,以後千萬不要再跟他玩了。」祖母看他太調皮又暴力恐怕以後會變成不良少年,所以放學之後就將他帶到田裏工作或是帶到寺院聞法,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繩子把他綁住。然而一聞到源信上人的『往生要集』後,知道因果業報,卻拿來恐嚇同學交出偷來的贓物「蛉蟲」,該同學後來也開始念佛,變成御同朋。恩師從小時在家中就作「維那」,帶領大家勤行作課誦,否則沒有飯吃,為了吃飯不得不誦「正信偈」,不知不覺誦念成習,還把父親好不容易買回家的漂亮碗,ㄎㄧㄤ、ㄎㄧㄤ兩聲就破成兩半,父親才要大發雷霆時,就被祖母制止說:
「誦正信偈的孩子沒錯,不可以打!」
老師從小就是在這樣的真宗家庭長大的。

青少壯年時-
老師小學畢業,十六歲就在鐵路局工作當火車服務員,結果小費比薪水多,賺了很多錢,可是好景不常,剛升任廣島時,就生了一場大病,在病中卻聽到隔壁床兩位女性熱切法談著浄土真宗的法義,才想起小時候的聞法種種,而私下下定決心決定找尋老師聞法。病好之後失去工作就回彥根老家,寄在大哥籬下幫忙工作,並將以前所賺的錢幫大哥蓋了一間大穀倉,現在已變成古蹟。此時是恩師人生最艱困的時候,卻遇到一生中最難忘的兩位恩人:一是師母與他結婚並不離不棄,一是遇到瑞劔老師,依止瑞劔老師聞法。瑞劔老師還教他以從事鮮花的批發營生,從此恩師邊經商邊依止瑞劔老師聞法二十二年,直至老師往生為止,才頂戴起「法雷轍」第五代的座主,展開弘法利生的生涯。

晚年時-
由於瑞覺師依止來恩師聞法的因緣,恩師七十餘歲時被迎請來港、中、台弘傳淨土真宗本願的教法,而在香港成立香港法雷念佛會,在大陸成立福州、廈門、陝西法雷念佛,在台灣則成立高雄法雷寺、台北法雷念佛會。
台北的御同朋是經由香港覺心師的介紹而遇到善知識的呀,當時瑞默恩師已經八十四歲了,而且帶著中風坐輪椅之姿,抱著老病殘弱之體來到台北,展開人生最後一場壯烈的弘法行。
恩師一生弘法,八十八歲在台灣高雄法雷寺往生。雖客死異鄉,卻無思鄉病,長駐台灣,以台灣為家,並誓言還相再回台灣,可能是徧憐愍我等這般膚淺愚癡的末班弟子,而且於臨去前對我們最後的說法,是「該說已說盡說了,再了無遺憾呀」。誠如恩師雖閉眼了,仍對善樹御同朋御交待:
「這只是短暫的分開,肉眼雖看不到,但是日後慧眼開了,就會再見面,我在極樂淨土等著汝。」

如來大悲之恩德 即使粉身亦應報
師主知識之恩德 即使碎骨亦應謝
瑞默恩師之恩德 猶如再造之慈親

台北法雷念佛會
蓮如上人御一代記聞書     本(直譯文修潤版) (1)勸修寺村的道德(註1),是於明應二年(一四九三年。蓮如上人七十九歲)正月一日到御前來參詣,              蓮如上人御仰言:「道德是到幾歲了呀,道德應使申稱念佛。言自力的念佛者,多申稱念佛而獻給                   
蓮如上人御一代記聞書

蓮如上人御一代記聞書

蓮如上人御一代記聞書     本(直譯文修潤版)

(1)勸修寺村的道德(註1),是於明應二年(一四九三年。蓮如上人七十九歲)正月一日到御前來參詣,              蓮如上人御仰言:「道德是到幾歲了呀,道德應使申稱念佛。言自力的念佛者,多申稱念佛而獻給                            佛,依此申稱了之功德欲作佛的賜與救助般地思而稱念也。言他力者,信憑彌陀之一念發起時,即刻                    (立即)蒙受御救助也。其後申稱念佛者,歡喜御救助有了之難能可貴呀難能可貴呀地思之心,而唯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地申稱而已也。此故他力者言為他之力之意也。此之一念貫通至臨終而往                     生也。」地作仰言也。

1、勸修寺村的道德   蓮如上人的門弟子。山城國山科勸修寺村(現正的京都市山科區勸修寺東北出               町)西念寺的開基。勸修寺亦可稱呼為「勸修」。

(2) 於朝之御勤行(早課),御法談(註1)由「說五種不思議中」(高僧和讚.151)到「盡十方之無                        礙光   照破無明之闇者    將一念歡喜之人   必定令使至滅度 」(高僧和讚.156)課誦段之意時,                      有使引用「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觀經)文之意,又和「雖月光無不至之里,但宿眺望人之心中」                             (法然上人的詩歌。『續千載集』所收。)之歌作御法談。非常難能可貴呀無法言喻。依上人(蓮                             如)起立之後,而於北殿上人(實如)之仰言,吟味前夜的御法談,和今夜的御法談而仰嘆:「難能                     可貴呀難能可貴呀是非不及(超越了是非的判斷)。」地御仰說,而御落淚之御事,成無限御尊貴                            事。
                 註1、御法談  說法文的原由而作講話之事。或其之法座。
 (3) 御勤行(課誦)之時順讚(巡讚。按順序地調和讚的聲調)有御忘記,在御返回到南殿(註1),而                      仰言:「聖人(親鸞)御勸化的《和讚》,由於太過太過殊勝,而使忘了舉腔處。」地作仰說呀。                            「信難能可貴的御勸化而往生之人很少」地御述懷也。
                  註1、南殿山科的蓮如上人之隱居處。亦說為現在的光照寺(京都市山科區山科音羽伊勢宿町之其                               跡)。

(4) 申說「言念聲是一(註1)之事不知」時,於仰言:「思於內若有者則色被形於外地有。此故獲信了                        之體者即南無阿彌陀佛也地若心得(領解)者,則口心皆一也。」
                註1、念聲是一將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因為善導大師是御釋為「下至十聲」,所以說為「念」和                    「聲」是同一之事。被示於『選擇集』之解釋。
(5) 蓮如上人仰言:「本尊掛破,聖教讀破」地,對句地被仰說。

(6) 於仰言,「言南無者歸命也,言歸命者一念使參憑(使去信憑)彌陀之意也。又言發願回向者,於信                    憑之機即刻賜與大善、大功德也,其體即南無阿彌陀佛也。」地仰說歟。
(7) 對加賀的願生和覺善又四郞(註1),言信心者以一念「御救助喲」地信憑彌陀時,即刻有御救助之                       姿稱為南無阿彌陀佛也。總之罪者無論如何般有,亦依一念的信力而賜與消失也。此故給與引用言                            「無始以來輪轉六道(註2)之妄業(註3),被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地歸命之佛智無生的妙願力
          (註    4)消滅,而指涅槃畢竟真因(註5)始萌起之處也。」(真要鈔.本)之御法語而仰言歟。因此                 將此意書寫成御掛字(註6),而贈與願生了。
         註1:加賀的慶生生於加賀國菅生(現正的石川縣江沼郡),在文明三年(一四七一)越前吉崎接受蓮                      如上人之教成為了門弟子。
        覺善又四郎於底本有改為「覺善和又四郎」。在底本的話,則雖能看成二個人的名字般,但覺善和又四               郎都是同一人物之名字。加賀之深谷的人。以蓮如上人的門弟子而法名是覺善,俗名是又四郎。
        註2:輪轉六道輪迴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天上的六種迷界之事。
         註3:妄業成為迷的原因之虛偽行。
         註4:佛智無生的妙願力具備殊勝為了悟之智慧的本願力。以「妙願力」為「名願力」的異本亦有。
         註5:涅槃畢竟真因至証悟的真實因。
         註6:掛字掛置在起居室的掛軸。
(8) 對三河的教賢(註1),和依勢的空賢(註2),而仰言:「言南無者歸命,此意者御救助喲地信憑                          也。此歸命之意即刻(就那樣地)感發願回向之意也。」地被作仰說也。
       註1:三河的教賢蓮如上人的門弟子。事蹟不詳。
       註2:伊勢的空賢蓮如上人的門弟子。屨歷不明。
(9) 以作為「雖久持他力的願行於身,然無道理地被自力執心(所取之心)所囚(所束縛),而徒流轉了                  也。」(安心決定鈔.末意),不得存知(無法理解)之原故於向上申問之處,於仰言,「聽聞分明而              不得信者之事也」地被作仰說歟。
(10) 「可言『彌陀的大悲,充滿於彼常沒眾生之胸中了。』(安心決定鈔.本意)之事成疑問。」地,                     福田寺(註1)所致上提問也。於仰言,佛心之蓮花者方可能開於胸、應在於腹耶?「彌陀的身心功                          德,滿入法界眾生的身之中、心之底』(同.本)地亦有。然者唯指領解的心中而後之事也。」地作                      仰言歟。為難能可貴之道理也。
     註1:福田寺福田寺(現在的滋賀縣坂田郡近江町長澤)的琮俊。
(11) 於十月二十八日(註1)的逮夜曰:「想讀『正信偈』、『和讃』,而欲參致(註2)佛和聖人(親                  鸞)嗎?膚淺無知呀!於他宗者也作勤行而回向也。於御一流(註3)者善知他力信心吧地教示,而於                   聖人的『和讚』書寫了其之意。特別是將七高祖(註4)御懇切的御釋之意,如聞造(註5)般地被書寫            於和讚,而善加存知其之恩,哎呀尊貴呀地念佛者(事),將佛恩之御事於聖人的御前而歡喜申稱之意               也。」地,反覆仰說歟。
    註1:二十八日親鸞聖人的御忌日。
    註2:欲參致指想致上(課誦的功德。
    註3:御一流親鸞聖人的御一流。汲親鸞聖人之法流的淨土真宗之事。
     註4:七高祖七高僧。
    註5:聞造聽到、了解。注意聽。
(12) 雖能懂得了聖教,但無確實地決定他力的安心者徒然之事也。依信憑彌陀之處而往生決定地信,無                            二心地貫通至臨終者則可往生也。
(13) 明應三年(註1)十一月,報恩講的二十四日於拂曉八時(午前二時左右),稱說()聖人的御前參拜                        時,於微眠(打嗑睡)之中,無論夢也好現實也好皆不知,空善申稱好像拜見的樣子者,自御櫥子                            (櫥櫃)後面變成好像是將棉花展開般從其中,是上人(蓮如)變現御出地拜見之處,御相好,是                                開山(註1)聖人(親鸞)啊之御存在。哎呀不思議呀地思,申說即刻拜見御櫥子之中時,聖人沒在                          御座,那麼者可致說為開山聖人,示現成上人的御存在,而御是御再興御一流地存知之處,於慶聞                              坊(註2)的讚嘆,聖人之御流義:「譬若待木石之緣而生火,猶如磨瓦礫之(腐鏽)而成玉」                                        地,一在讚嘆《御式》(報恩講私記)之後就醒來而夢醒了。那麼者申稱(蓮如上人是)開山聖人                              的御再誕,從那時起成了信仰之事歟。
    註1:開山 一宗派的開祖。於一般是一寺的開創者。
    註2:慶聞坊1435-1510)龍玄之事。近江金森(現在滋賀縣守山市金森町)的僧人。道西
             (善從)的外甥。從幼年在蓮如上人本處學習教義,於蓮如上人的孩子傳達之。
(14) 教化之人,首先要好好決定信心,於其後而讀說聖教時,聽聞之人亦可取信。
(15) 於仰言,信憑彌陀而決定御救助,御救助的難能可貴感喲地歡喜之心若有者,則於其歡喜感裡唯稱                             念佛而已也,即佛恩報謝也。
(16) 御在對大津近松殿(註1)而仰言:「善決定信心,亦請讓人取信喲!」地被仰說歟。
    註1:大津近松殿蓮如上人之第十三子,蓮淳,諱兼譽。蓮如上人御赴越前的吉崎時因為担任了大津                                            近松顯証寺的留守(當家),所以有此名。
(17) 於十二月六日是御下向到富田殿(註1)時,於五日之夜者許多人到御前參詣時,於仰言:「今夜是                          何事來了這麼多人啊」。順誓稱說者:「誠此間之御聽聞說法,為難能可貴感之御禮,又明日您是                              御下向(註2),應拜會道別吧的關係,為欲成歲末的御禮。」地致上申說了。其時於仰言:「無益                          的歲末之禮喲,於歲末之禮者請取信心作禮喲」地仰說歟。
     註1:富田殿說攝津富田的教行寺。於後蓮如上人的第十九子蓮藝作住持。
     註2:下向由本願寺走到田舍(地方的諸國)之事。
(18) 於仰言,稱說:「經常有懈怠之事時,不應往生吧地疑嘆者應有。雖然如此,若是早已一度被參致                        (被去)信憑彌陀如來而往生決定後者,則成懈怠多之事的膚淺呀,雖是成斯等懈怠多之者,但御救                      助者治定(註1)也,以難能可貴呀難能可貴呀地歡喜之心,稱之為他力大行的催促(註2)也。」地                    被仰說也。
    註1:治定決定之事。
     註2:他力大行的催促阿彌陀佛本願的働(力用)。
(19) 「應該御救助有了之事的難能可貴喲地稱念佛耶,還是應該御救助會有之事的難能可貴喲地稱念佛                        耶?」地,致請問時,於仰言,「何者皆好,但正定聚方面是御救助有了地歡喜之意,滅度之証悟方                      面              是御救助會有之事的難能可貴喲地申稱之意也。不論何者皆是歡喜成佛之意,皆好」地仰說也。
(20) 於明應五年(註1)正月二十三日自富田殿有御上洛(京都),而於仰言,「自今年起愈加於無信心                   之人者不應有御相遇」地嚴厲仰說也。安心之原樣愈加仰說而被聞,又在誓願寺(註2)御演能劇了。                  於二月十七日即刻有御下向到富田殿,而於三月十七日自堺殿(註3)有御上洛,於二十八日所仰言,                  「為了欲仰說『自信教人信』(禮讚)之意而被聞,雖然是上下(註4)辛勞(註5)但是御出之處                            者,如申稱歡喜取信之原由般地,歡喜而又上洛了。」地被仰說歟。
1:明應五年一四九六年。蓮如上人八十二歲。
2:誓願寺誓願寺的了
3:堺殿言為覺如上人的門弟足利道創立於堺,第五世道顯再建之信証院。現在的堺別院之起源。
4:上下上洛和下向。
(21) 於四月九日所仰言:「取安心而言物者佳,不應會說無用之事也,將一心之處亦能說於人吧」地對                               空善御說也。
(22) 同樣於十二日有御下向到堺殿。
(23) 依七月二十日御上洛,而其日所仰言:「五濁惡世之我等方唯依金剛信心捨盡永長之生死聽聞而上洛                      (京都)了」地仰說也。卻說「令至自然之淨土」,「斷絕永長之生死」,哎呀呀哎呀太有趣呀太有                      趣呀地 反覆地在御說了。
1:此之次首『高僧和讚』195首:「金剛堅固之信心待得決定之時者 彌陀心光之攝護斷絕永長之                                          生死」。

(24) 曰:「南旡」(註1)之字者只限於聖人(親鸞)之御流義而書寫了。由金泥(註2)而所書寫「南          旡阿彌陀佛」,被掛於會客室而所仰言者,不可思議光佛、無礙光佛亦是讚嘆此南無阿彌陀佛之德號(註3)也,然者應以南無阿彌陀佛為本。」地被仰言也。
1:南旡     親鸞聖人南無的「無」字是被用了古字的「旡」。
2:泥     將金銀箔紙磨碎到了粉末而溶入膠水之繪具。
3:德號     充滿了佛德的名號之事。
(25) 「『依十方無量諸佛  證誠護念(註1)之御事  而自力大菩提心不適合般者應知』(正像末和讃.281)。欲聽聞申說御讃之意。」地順誓所致申問了。於仰言,「諸佛之以被歸於彌陀蒙賜為能(註2)。『於世間(註3  多餘之心  請捨喲  母牛之角(註4)者  那樣有者則有吧』。此者御開山(親鸞)之御歌也。此故成為不論外相之事,應以一心為本。於世亦有云為『雖言剃頭然不剃心』之事。」地被仰說也。

1:証誠護念     諸佛之証明念佛是正確之事。
2:能應該的事情。本來應該作之事。
3:於世間以下者在『空善聞書』的話則成著特別條。
4:母牛之角說母牛的角是彎曲著而沒有用之意。註5:雖是辛勞雖然是勞苦。 

(26) 「追思鳥部野(註1)方成悲有緣人故跡地思故」。是亦聖人之御歌也。
                    註1:鳥部野亦說為鳥部山,京都東山西南麓一帶的地名。從平安時代是荼所(火化場)及墓場。

 (27) 明應五年九月二十日,御開山(親鸞)的御影(註1),有贈與空善。非常感謝無法言喻之事也。
        1:御影描繪親鸞聖人之影像的掛軸。 

(28) 於同年十一月報恩講的二十五日,將御開山的御傳(御傳鈔)於聖人(親鸞)之御前而上人(蓮                                    如)御拜讀,作種種御法談。非常難能可貴呀無法言喻。

(29) 依明應六年(註1)四月十六日御上洛,而彼日御開山聖人的御影之正本(註2),被包於一張厚                                  紙,即便是親自之御筆,上人亦親手御展開,給與大眾御禮拜。仰說:「此正本,誠無宿善的話則                            無法御拜見之事也」。
                    註1:明應六年一四九七年。蓮如上人八十三歲。
                     註2:御影之正本被說著為「鏡御影」或「安城御影」的任何一幅吧? 

(30) 說曰:「諸佛三業之莊嚴為畢竟平等之事 眾生虛誑(註1)身口意因為欲治如是述」
                    (高僧和讃. 
162)者,被說為「諸佛之歸彌陀而被救助眾生之事喲」。
                    註1:虛誑虛偽詐騙之事。 

 (31) 言為獲得一念的信心而後之相續者,更非別事,將最初所發起的安心被相續而成尊貴的一念之心                   (一念的信心)的原樣,亦云為『憶念之心常』亦云為『佛恩報謝』也。愈發歸命的一念
       (註
1),發起之事肝要也」地仰言也。
       註1、歸命之一念信心之事。 

(32) 說曰:「朝夕,依《正信偈》、《和讚》而稱念佛者,可成往生之因(原因)或不可成呢?」地各自向坊主在御尋問。皆被申說了者,是申說為可成往生之因的人亦有,說為不可成往生之因者之人亦有了時,於仰言:「無論何者皆惡,《正信偈》、《和讚》者,申說眾生之於一念被致上信憑彌陀如來,而後生被救助其之道理被書寫了。善聞開而取信,難能可貴呀難能可貴呀地於聖人(親鸞)的御前而歡喜之事也」地,反覆仰說也。 

(33) 將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於他宗者是大善、大功德時,稱念而將此功德獻給諸佛、菩薩、諸天,將其之功德作為吾物顏也。於一流(註1)者不然。此六字名號是吾物,方可稱念而獻給佛、菩薩吧。若一念一心(註2)地後生賜令救助地信憑者,則立即蒙受御救助之事的難能可貴呀難能可貴呀地唯稱讚而已也。」地仰言也。
1、一流教法的系統。是親鸞聖人的教法流派之淨土真宗。
2、一念一心一念者信心生起了之最初時,一心者無二心(疑心)地隨順阿彌陀佛之仰言的信心之                            事。 

(34) 三河國(今愛知縣東部)淺井的後室(註1),即便於御暇乞(此世的辭別)亦來參拜時,是御下向到富田殿的早晨之事故,是意外地御忙亂時,於御言:「依唯稱念名號而獻給佛之心的話則是絕對沒用。若使致上信憑彌陀為確實御救助喲者,則將立即蒙佛的御救助稱為南無阿彌陀佛也。此故,蒙受了御救助之事的難能可貴喲難能可貴喲地,將致使思於心,出於口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地申稱,稱為報佛恩之事也。」地仰言歟!
1、後室有身份之人的未亡人。 

(35) 順誓所提問:「依一念發起之處,罪皆消滅而決定正定聚不退之位地,被寫了於『御文』。然而罪者有命之時,罪亦應會有地仰說。和『御文』有别地聽聞申說呀」地提問時,於仰言:「依一念之處而罪皆消地有者,是依一念之信力(於信心具備著功德力)而往生決定時,即使罪亦不成障礙,此故無分(是和無的相同)也。命只要還在娑婆,罪者無盡也。順誓啊,早已證悟而無罪了嗎?於聖教者有所仰言『依一念之處而罪消』也。比欲作罪的有無之議論者,幾度再幾度地作取信心了嗎未取嗎之議論更好。無論罪消而有了御救助也好、罪未消而可有御救助也好,皆彌陀的御働(運作)也,不可我地做而造作。唯信心肝要也」地,反覆被仰言也。 

(36) 言「真實信心稱名者彌陀回向之法故是名為不回向歟自力稱念被嫌棄」(正像末和讚.276)者,自彌陀方,信憑之心(御使任憑了於佛的信心之事)也好尊貴呀難能可貴呀地稱念佛之心也好,皆賜與之故,想那樣做這樣做地計度而稱念佛,是自力故則嫌棄也。」地作仰說也。 

(37) 「無生之生」者,極樂之生不是輪迴三界之意故,極樂之生者言為無生之生也。 

(38) 「言回向者,說彌陀如來之,御救助眾生喲也。」地被仰言也。 

(39) 於仰言:「一念發起之義,往生者決定也。即使罪消而欲救助也好,即使罪未消而欲救助也好,皆彌陀如來之御働(運作)也。罪之諍論無益也。賜與救助信憑之眾生為本之事也」地被仰說也。 

(40) 於仰言:「使捨身(以不問身分和位階)而與各位同座者,連聖人(親鸞)之仰言,皆是仰說為『四海信心之人者皆兄弟』故,吾亦如其御法語也。又若亦有作同座者,則亦可將懷疑之事提問喲,好好地取信喲地唯願而已也」地被仰說也。 

(41) 於申說議論「沈沒於愛欲廣海迷惑於名利大山,不喜入定聚之數,不快近真證之證」(信卷.末),雖然由於不能理解,但亦以能往生呢,或不能往生等地互相在諍論了,隔牆被聽到,而(蓮如上人)仰言:「愛欲也好名利也好皆煩惱也,因此作機的處置(將本願的教示拋棄不管而議論機的善惡之事)者雜修也」。「唯信之外者無別事」地被仰說。 

(42) 傍晚,將亦不申請轉達,而來參拜了之眾多人們,美濃殿,一請罷(退)出,就哎呀呀地於御申說時,於仰言,(蓮如上人)仰說:「莫依那樣地說話,而說一念之事(一念信心的由來)使聽聞而令歸去喲。是來回東奔西走而欲說之事」時,慶聞房流淚即便認錯著而亦有讚嘆了。大家皆落淚稱嘆之事了無限。 

(43) 於明應六年十一月(1497年,蓮如上人83歲)報恩講沒有御上洛(到京都)期間,法慶坊(法敬坊)作為御使者,於御尋問:「於今年是御在國(御座於大坂)期間,應如何有御商議報恩講呢」?「自今年起限定晚上六時、早上六時,皆應有退散」被造其之『御文』,而有應如此使召告之原由的御規定。「佛堂之夜宿眾(夜半於佛堂留宿守護之人)亦只限定其日的頭人(負責人)」地御規定也。又上人(蓮如)將七日的報恩講中依富田殿而有三日御勤行,於二十四日依御下向到大坂殿而御勤行也。 

(44) 自同樣七年的夏天起又是於御生病期間,在五月七日於御暇乞(此世臨終向本山的告別)仰說:「有想要去御參拜聖人」,依御上洛,而立即於仰言,仰說:「於無信心之人是應不會見啊,獲信者即使召見亦想要見,應會面」也,云云。 

(45) 今人者應尋古。又古人者應好好地傳古。口語者會遺失之物也。書寫了者是不會遺失也。
(46) 赤尾的道宗所申說:「於一日之嗜(用心)者於早課不缺地應嗜好(喜好)。於一月之嗜者應參詣         附近御開山聖人(親鸞)之御在所(安置著親鸞聖人的御影像之所)地嗜好吧,於一年之嗜者應             參詣御本寺(御本山)地應嗜好」云云。圓如師被聽及此,仰說:「是善申說(說得好)」也。
(47) 「不任憑於我心而請責備心喲,佛法是塞滿心之物嗎地若思者,則於信心御安慰也。」地被仰言             也。
(48) 法敬坊(順誓)存命至九十歲也。御稱說:「雖然聽聞說教至此歲數,但是至此為止存知了之事             無,亦無飽足了之事也。」地被申說。
(49) 於山科而御法談之御法座時,即便雖非常難能可貴的御說法也,但亦說如果忘記此的話地存心,六           人自御座位起立到御本堂而作談合故,人人都被聽反也。於其中四人是錯誤也。是重要的事地申             說之事也。有聽亂了者也。
(50) 「蓮如上人御在世時,有志之眾(篤志於佛法之人)亦多數在御前時,御問說:『在此之中獲信了           者是應該有幾人啊,應有一人或二人吧』等時,人人都嚇破膽也」地作被申說的理由。



2eb50657d2a944d31d13e52ee9944f6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