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会简介
1
最新消息
2
法雷音0293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卷头 言 二○一二年五月法雷音第(29号)「悟」的境地,云「菩提」,又云「涅盘」。菩提,是Bodhi,是「智」、「觉」、「道」等意思;是法界的体性,即絶对的真理显现於人格的境地。圣道门的人,设发心、修行、菩提、涅盘四个阶段,以佛果为目标而精进,这对凡夫而言是无法做到的事。昙鸾大师於《论注》释「菩提」,云菩提者,「无染清净处」,这是法藏菩萨让一切众生安稳的清净处之意思。菩萨自己想要享乐的心丝毫也没有,那大慈悲心全是为一切众生。此大慈悲心云「无染清净心」,又云「安清净心」,又云「乐清净心」,这就是「佛心」。虽说法藏菩萨为众生得菩提,那是成就大慈悲心。九十四岁瑞劒信心 铭 (29)心老是朝著「顶戴信心往生吧」、「称念佛往生吧」的方向故,所以如来总是不在家。如来不在家,只有自己「这样做往生」「成这样能往生吧」「成那样的话能往生吧」,尽是舞弄著「自己的计度」。那样是无法往生的。总之,只著眼於自己,没有看到如来方面,如来的佛智也忘、大悲也忘、本愿也忘、本愿力也忘、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力的名号也忘,只有自己想要顶戴信心往生去。那样的态度,既不知如来的御恩,也无法赞叹如来。被成为赞叹如来之身的,就云获得信心。只是口上说,不论说得如何天花乱坠,若不是从心底赞叹如来,从赞叹中忆念称名的话,不能说是信心。往生,是依「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信一念)」被往生的。「信心」虽不是「欢喜」,必成「欢喜」显现,又必成「报谢的念佛」、「忆念的念佛」、「欢喜的念佛」「忏悔的念佛」流露。「信心」虽成「念佛」流露,成「欢喜」露现,认为「我一向没有欢喜这样能往生吗」,自悲自伤的话,不宜。看自己的样相,或欢喜、或悲伤的是「自我中心」的想法,没有为「如来中心」,即还没有到赞叹如来处。自我中心没有成如来中心,没有连信心也忘记、连自己也忘记地赞叹如来的话,既不是信心,也不是念佛。自我中心的人,是想完成自己往生的人,是想成殊胜的样相、成被说是念佛行者的人、能被人称赞、被说是善人往生的人。想完成自己以后往生的人,因心落於完成自己故,是无深信「自己是除地狱外无处可去的无知肤浅凡夫」之「机的深信」的人。无「机的深信」的人同时亦是没有「一心一向信凭弥陀」之「法的深信」的人。「机的深信」和「法的深信」,云「二种一具」,一直是「法中有机,机中有法」,这二种深信得同时顶戴,即二种深信是一信心的二方面。「法的深信」是赞叹,「机的深信」是「惭愧」。仰赞叹,俯惭愧。亲鸾圣人於「信卷」释大信心,曰:「唯是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说信乐也。喩如阿伽陀药,能灭一切毒。如来誓愿药能灭智愚毒也。」圣人又说「四不十四非」,大信心,也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打掉从凡夫的自力妄念出的所有想法,打掉所有凡夫的知解分别,说「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说之信乐也」,说「能灭智愚毒也」。这是赞叹如来、赞叹誓愿不思议、赞叹名号不思议、赞叹佛智不思议的御言语。很多人没有用知解分别地分这样是信心、那样是信心的话,就无法接受。佛法停止在凡夫的知解分别的时候,人无法发出赞叹的声音。不论是信心也好,念佛也好,认为顶戴信心的话能往生,称念佛的话能往生,又憍慢地认为由於自己已顶戴信心了所以能往生之阶段,无法能做「真实的赞叹」。不能赞叹如来、不赞叹本愿名号的人,不是信心的行者。法然上人在「一枚起请文」中说:「依南无阿弥陀佛往生哟」。又说:「为一文不知的愚钝之身,同不识一丁的无智之辈」。这皆是在赞叹本愿名号。赞叹,即使自己用力想要赞叹,自力的不纯分子混杂著的话,无法赞叹。念佛也是,自力的心没有除的话,「讃叹的念佛」无法称。自己想要往生极乐、怎么做才能往生呢之自力心在心底故,即使想要拿出赞叹门的信心、赞叹门的念佛,不是汝想拿就拿得出来的。天亲菩萨曰:「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归命」是「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赞叹门」。天亲菩萨说「无碍光如来」,这是赞叹之极,同时是信心的表白。我们也是,仰、仰、仰切「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仰、仰此「无碍光如来」「看著我、护著我、等著我」而欢喜的心,那就是赞叹、亦是信心。从那信心流出的念佛是横超他力的念佛。天亲菩萨的念佛,是赞叹的念佛。善导大师、法然上人的念佛也好,亲鸾圣人的念佛也好,全都是从大信海流出,是本愿力廻向的念佛。念佛往生的真髓,是信心正因,是南无阿弥陀佛的独立。还在议论是依信心往生的呢,是依念佛往生的呢时,无法赞叹「无碍光如来」。忘记赞叹、不能赞叹之人的议论,大都是「自我中心的宗教」、「知解分别」的领域吧。亲鸾圣人禀承天亲菩萨的真精神,总序御文曰:「难思弘誓度难度海大船,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惠日。」这一句是《大无量寿经》的真髓,是《教行信证》的真髓,是龙树.天亲的两菩萨为首的七高僧的真精神。和「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之圣句,奉一生的努力研究、听闻、赞叹是好。赞叹之余,任笔吟咏如左:○ 闻的原样唯闻的原样信凭御慈悲哟弥陀的呼唤声。○ 九十年听闻了什么记得了什么本愿名号只这一样被唤回归慈亲的故乡。○ 佛法不是闻不是信唯 呼唤声之遍响。○ 临终听见的声音御佛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随想 瑞 劒○ 「今死的话会如何」的问题,是人最讨厌的问题。为现世的幸福眼花撩乱的现代人,是会讨厌死的问题,但是死的解决是生的解决。光是追求现世的幸福的人,是不知有意义的生活法的人。○ 其他的动物不思考「死」,人类是最高等的动物故,知道「有生必归死,盛者必会衰」。光是思考「死」的话,不太使人赞赏,思「死」的同时,思永远的生命(无量寿)。「无量寿」者,如存觉上人言「法身常住之理也」,这是有「佛性」。想佛性是人类的可尊之处。○ 净土真宗如何谈佛性呢?信心是佛性、如来是佛性,依如来的本愿力,总有一天凡夫亦能成佛,此谓佛性。○ 有佛性,却不知、不思之,光是追求现世的幸福而落地狱,实在是可悲的事。因此天亲菩萨亦写「佛性论」,道元禅师也在《正法眼藏》一书中写「佛性」。亲鸾圣人也在《和赞》提到佛性。佛性是如来无论如何也要救助、不得不救助之大悲的本愿。○ 眺望行步大道者之姿的话既无担心亦无安心。○ 心变,不知会变的心会变,想要早点变成不会变那样,那已是自力。不知想起多少遍会变难信靠者吾心哉。○ 想获得信心的心不行,以为获得信心的话能往生不行,不论哪方皆是没有落切(彻底的零分)的证据。○ 成为「地狱是一定的去处」(叹异钞)的话,不思议的是落不落的担心也会便没有,因为法的深信早已含藏在其中。请离理论落切看看吧。○ 所谓疑,会落吧、不落吧地脚踏両条船的是疑。无论如何都没有救地落切处没有疑。落切处是信心,看我们的落切的是师匠。○ 什么也别闻,什么也别读,一生唯二种深信。○ 所谓「知善却不行,知恶却不止」,是凡夫的实态。肤浅!肤浅!仰赞叹俯惭愧真的很惭愧。有「信本愿者昏因果,信因果者昏本愿」之诫哟,应谨慎地生活。○ 「思不思皆妄念也,造不造亦罪体也」,深信自己的罪深,应死於罪,生於本愿。○ 报恩讲式(觉如上人作)有:「至心.信乐,忘己,速归无行不成的愿海」。忘记自己的宗教,只有净土真宗。祈求神这种心态的宗教,不是「忘己」这样最高的宗教。○ 凡夫的「我」很强。为了生活的「我」,没辧法。在娑婆期间,这除不掉。但是,一到净土往生的话,「我」一出来就无法往生。莲如上人也说「佛法无我」,所谓佛法上的「无我」是,御慈悲太大、本愿力太强、佛智甚深微妙故,自然地会「凡夫的想法不行呀」,偏於南无阿弥陀佛的呼唤声中忘己信顺的,那就叫做「无我的信」。「哇不得了不得了南无阿弥陀佛是万能演员」,此心谓「无我」。○ 异安心是无安心,无安心是无学,是闻不够。从以前异安心者无学者。○ 有人说「怎么办才能顶戴信心?」哪能怎么办这么办呢,闻不闻皆地狱行呀!真的明白地狱行时,是入伙摄取光中、正定聚呀。○ 被无碍光明摄取时,地狱行是极乐行,极乐行是地狱行,二种深信,就是此处,是佛智不思议所使然。○ 圣德太子说:「世间虚假,唯佛是真。」这娑婆是狐和狸在互相欺骗。佛法是离生死成佛的大道。讲佛法的话,是如来的本愿大悲的南无阿弥陀佛,只有这才是真,凡夫的所思、所为皆虚假不实。○ 被善恶所囚的是娑婆,用凡夫的善恶无法往生净土。《叹异钞》曰:「善亦不欲,恶亦不恐」。唯「弥陀誓愿不思议,必定救度我往生。」这就是本愿一乘,絶对不二之教(行)。○ 信心有的话,俗谛门的道德自然能守。真俗非二谛,是一谛。○ 欲离生死,暂忘是非、善恶,凝视阿弥陀如来的本愿名号就好。忘记娑婆、凡夫的知解分别,身心皆被本愿他力吸住最好。正信 偈 的 真 髓 (12)第七祖源空上人讲「本愿」、「选择本愿」、「至心信乐之愿」,一般的信徒几十年地听闻这些话也没有生起信心,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没有通过恩师(良师)的人格所说的如来的本愿(誓愿)是确固不拔、万古不易、法界自尔的絶对大真理故。这是获得信心的秘诀,但是一般的人,听到「本愿」就只是在脑海中知道是如来的誓愿而已。因此,即使听闻几十年也不行。本愿是确固不拔故,信心亦是金刚坚固。本愿的确固不拔,因为天亲菩萨在《净土论》说「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故能知之。就选择本愿,「行卷」的偈前文曰:「凡就誓愿,有真实行信(十八愿),亦有方便行信(十九愿、二十愿)。其真实「行」(之)愿者,诸佛称名愿(十七愿)。其真实信愿(十八愿)者,至心信乐愿(五愿开示时之名)。斯乃选择本愿(十八愿之一愿建立的时候)之行信也。其机(往生人)者则一切善恶大小凡愚也。往生者,则难思议往生也。佛土者,则报佛报土也。斯乃誓愿不可思议一实真如海(法界的大真理)。《大无量寿经》之宗致,他力真宗之正义也。」「正信偈」也好,「和赞」也好,《御文章》也好,《教行信证》也好,没有充分了解此「偈前文」之意的话,皆无法得其意。真宗必须统一地听闻。此偈前文,是「正信偈」全体的根本义,亦实是净土真宗的根本义。偈前文的意思如左记:阿弥陀如来以大智大悲的眼,见十方世界的众生,众生因为没有了悟法界(大宇宙)的真理和实相之智慧(真智、大智),所以常虚妄颠倒,谄伪邪恶。完全地修「戒律」、「禅定」和「智慧」的话,作为天地自然的理法,成佛无误,但是得实践此之人一人也无。御览此实态,思欲以如来的大誓愿力(本愿力)、大慈悲力和大智慧力,即依如来正觉的功德力救众生。这是如来的「本愿」,其本愿力和功德力是一南无阿弥陀佛。本愿名号,为大悲招唤的勅命,呼唤「就原样地来」。立於如来本愿的大慈悲心的话,四十八愿全都是「大悲的呼唤声」。四十八愿,全都是「如来的真实心」,此谓「愿意一实门」。然众生,「机」(自己的心和能力)各别故,「信」亦各别。於是,救济众生的本愿分为「十九愿」、「二十愿」和「十八愿」之三种。其实虽有三愿,立於如来的大慈悲心,三愿皆是第十八愿中之物。如来的大慈悲心是一,随「机」(众生的机类),此处生「十九愿」、「二十愿」之方便愿。从三愿差别上说的话,十八愿的真实愿,和十九、二十愿之方便愿,是救济的条件不同,此谓「愿事差别门」。因此,偈前文说:「凡就誓愿,有真实行信,亦有方便行信。」此处,谓「真实行信」,又谓「方便行信」的是,一般来说,谓「有信心的话能往生」,净是论著「信心」。严密地说,「信心」是「行信」。在其他宗教,说「信仰的话得救」,没有行。净土真宗,是南无阿弥陀佛(行、17愿的行)展开,为十八愿的信故,信常是「行信」,这是净土真宗。讲「行」,就认为只有自己称念佛是「行」,那是很大的误解。念佛原本也说是「行」,但是第一的「行」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行)流为「信心」(信),「信心」流为念佛(行)。今此处说的「行信」,是「南无阿弥陀佛原样的信心」的意思。离南无阿弥陀佛无信心,离信心无南无阿弥陀佛,故常是「行信」。此「行信」有「真实的行信」(十八愿),亦有「方便的行信」(十九愿和二十愿)。正信偈是什么样的构造呢?(1)弥陀的本愿、(2)释迦的述成(证明)、(3)七高僧的释义之三部构成。其中,述「真实的行信」、「方便的行信」。真实之愿是十八愿,又是「真实五愿」。圣人开一本愿(十八愿)为五愿,以制作《教行信证》,开净土真宗。《教行信证》中明确地判别真实之愿(十八愿、真实五愿)和他之方便愿,即十九愿、二十愿,教依真实之愿,遂「报土的往生」(难思议往生),依十九、二十愿遂「化土的往生」哟。方便之愿云「假之愿」,「真实之愿」云「真之愿」。真宗的门徒,不辨别真假不行。《教行信证》是真假明断的书,亦是「真伪(真是净土真宗,伪是佛教以外的宗教)决判」的书。不知真假(真实和方便)故,迷失如来的大悲,不能往生报土。「正信偈」有「报化二土正辨立」,是真假明断;「万善自力贬勤修」亦是「方便」和「真实」的明断。自力的人,大多自己是自力的行信却不知自己的自力。杂行杂修的人,在杂行杂修却不知自己在杂行杂修。故圣人於偈前曰:「有真实的行信,亦有方便的行信。」又云「还来生死轮转家,决以疑情为所止(障碍),速入寂静无为乐,必以信心为能入」的,亦是劝舍方便就真实哟之圣人的切盼。《教行信证》的化身土卷为此而作。教行 信 证 拜 读 记(23)教行信证的精华其一宗教的真伪304.《教行信证》,以《大无量寿经》为「真实之教」,「第十八愿」为真实的本愿。「十九愿」,谓「修诸功德之愿」,救度修诸善即「散善」(禅定以外的善)和「定善」,之廻向给如来,依其功绩求愿往生的人哦之本愿是第十九愿。《观经》正是显说十九愿的经。「二十愿」,谓「至心廻向之愿」,救度修念佛一行,之廻向给如来求愿往生的人之本愿。此时,二十愿的人,思念佛是己之善根而修,彼处混杂自力的分子。名号其自身是大善大功德的功德之结晶体,修之的人,有认为自己在修善的想法。故十九愿和二十愿叫做「假愿」。十八愿,谓「至心信乐之愿」,是誓愿救济闻信名号,但信顺勅命的本愿。十八愿,无自力的分子,是纯他力的本愿。至心.信乐.欲生之三心,是十八愿的骨干,简约之,是依信顺勅命「归命的一心」使往生的本愿。若没有领会十九愿、二十愿和十八愿的区别,自力就会不知不觉地冒出来。从十九愿进到二十愿,从二十愿转入十八愿是一切人的实情,是谓「三愿转入」。「三愿转入」是法德自然的妙益。305. 从「圣道门」入「净土门」,因为最初还残存圣道门的余习故入十九愿(要门)。脱离十九愿进二十愿虽不是件容易的事,依二十愿的招唤入二十愿。即使入二十愿,认为是因为自己称念佛、因为自己积念佛的善根故能往生的心,这也是相当不容易摆脱得掉的。但是,依第十八愿的呼唤,终於进十八愿。一般的同朋,不知三愿转入,连真实的本愿是什么?假的本愿是什么也都不知道,就只是想一步登天地得到信心。那反而成为障碍,不论到何时,稍微试试定散行(十九愿)、陷於二十愿的自力念佛,更甚者,连愿求的心也出来,这些都是因为不知本愿有真假。看他宗教的人,神道也好、基督教也好,讲信仰信仰,么喝声是大,皆自力故,尽是还没有得仰真的信心欢喜天的人。而且,罪恶感也是没有真正的彻底。瑞劒从中学五年的时候起,到九十四岁为止,现在也是不时有到教会去,还没有看过一次信徒们谈论信心有无的光景,皆尽是无知者。在真宗也是如此。信心,必须是闻、思、问、问答、熬了再熬,千锤百錬,累积劳苦辛酸才能得到。「信心开於辛苦枝之端」306. 父亲久太郎,从十八岁时,为后生苦闷,在严冬的深夜叩寺门,把住持叩起。住持以为是发生什么大事了,穿著睡衣出来应门问「发生火灾了吗?有人送急救了吗?」。「不,是因为后生的事睡不著。」「那样的话,明天早上再来不也行吗?」久太郎曰:「今晩死掉的话怎么办?」入内,在没有火的火炉边请问后生的大事。这种情形屡次发生。因此,即使是劝学十人,万锋所指亦毫不动揺。对瑞劒的教育也是非常严厉。在读小学六年级时,有一天周日,没有做什么事,突然被叫去,跪座了两个小时。那时候,父亲非常严肃地骂我说:「不往生净土的话,我不是你的父亲,你也不是我的孩子,只是生在地球上的虫呀。」从那时起,瑞劒下定决心,喜欢佛法。没有成为「世上最喜欢的是佛法呀」的话,恐怕无法顶戴信心吧。光 海 庄 严 伦理和宗教(有漏的善和无漏的善②)接著是「无我」的真理,我们人类有自我意识,承认「我」的存在,日常生活的行动一切以「我」为主轴在行动。凡夫「我爱」、「我执」、「我慢」等,不论做什么,皆是「我」为中心在行动。在宗教上,说「我」是「灵魂」。从佛教的本义说,讲无「我」是本义,即佛教是「无我论」、「无灵魂论」。释尊的时代,婆罗门教尚占有势力。后世整理他们的学说,产生「六派哲学」,释尊的时代,分类之有「九十五种(九十六种)、六十二见」,学者各自创学派,吐露学説。学者的大多数可分为(1)「有见(主张存在者)外道」和(2)「无见外道」。大多数的人主张「我」(Atman)的存在。天亲菩萨造《倶舎论》,其中有「破我品」一章,主张「无我」。大乘佛教的主线是「空.无我」。悟「空.无我」的圣者排撃「有漏善」,主张、奖励「无漏善」。欧美的伦理学者不知「有漏善」和「无漏善」的区别。康德等也是,讲「为善,恶不可为之」之「顺无上命法(实践理性的至上命令)行动,与一般的法则一致行动」。又他认为,人要达「最高善」(至善.至高善),五十年或八十年的人生太短,需要几百万年、几亿万年的岁月才行,故说( 1 )「灵魂不」,又对善褒扬,即神必须存在才行,( 2 )主张「神的存在说」,不知从「空.无我」所为的「无漏」,以为从「我爱」.「我执」所作的「有漏善」也是善。不知「有漏善」即使修几亿万年,也无法达到「最高善」的「涅盘的境地」。现代人也是,知「有漏善」和「无漏善」的区别的人很少。从大乘佛教的原则来说,「有漏善」似善,其实不是纯粹的善,是迷妄。凡夫,丝毫无法实践「无漏的善根」。於中国禅的第六祖慧能开示同辈的神秀说:「莫思善、莫思恶」。无漏善,超越凡夫的善恶,是「空.无我」的境地。佛陀的世界观,是「空.无我」。悟「空.无我」的人所作的善是「无漏善」。不悟「空.无我」,囚於「我执」的人所作的善,全都是「有漏善」(不纯的善)。华严、天台、真言、禅等的僧侣,奖励「无漏善」,劝人要体得、实践之,但是末代的凡夫,能实践之者,现代无有一人。在今天,即使是这些宗派的僧侣,也是肉食妻带,皆只是修有漏善。这是违反释尊的意思者,然这是末代的悲哀,不得不如此。我等凡夫,除「有漏善」外无法修,故知「有漏善」,要努力地尽量去做持五戒、修十善才行。圣德太子制定十七条宪法曰:「共是凡夫耳」。传教大师说:「我是愚中之愚、狂中之狂」。高祖亲鸾圣人自称「愚秃亲鸾」,又告白说:「不知是非不辨邪正此身也小慈小悲亦无但嗜名利为人师」(和赞)。又忏悔道:「悲哉,愚秃鸾,沈没於爱欲广海,迷惑於名利太山。」继承圣德太子的精神的是传教大师,继承传教大师的是亲鸾圣人。凡夫,必须要有凡夫的自觉。凡夫有自觉处,方能视佛陀至尊地恭敬礼拜佛陀。身为凡夫,很难有凡夫的自觉,是全佛力之所为,此处净土真宗的门戸被开。法 雷 通 信瑞 觉又到了满山茘枝累累结在树枝上的季节,同朋们别来可无恙?在此送上法雷音五月分二十九号。托佛恩、老师的恩德,这次有因缘到新加坡讲真宗的教法。第三天讲佛教统一论时,提到信心的人生活态度是「知本尊有多尊贵、知本愿力有多尊贵、知因果有多可怕」。人之所以遇到果报现前,动不动就想要自杀,那是不明白何谓因果,不知因果有多可怕…。不论什么业缘出现,都是在为我们「说法」,用顶戴说法(法眼)的心态(以无常和罪的自己的双眼)看待周遭的一切人事物时,自然会被转恶成德,自然是「冰越多则水越多,障越多则德越多」。若只是用自我在看周围的一切的话,就会被人我是非缚住,落入自我的悲情中,在自卑、自哀、自叹等的负面情绪中打转…。自我是无法化烦恼为菩提的。有位同朋分享说:她在家中的墙上挂著有「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的法语,看了这法语二十年没有什么感觉,直到老师往生后,她开始认真顶戴老师的法带,有一天面对著这法语用餐时,突然感受到这句法语不是「文字」,而是「事实」!她心中涌现从来没有过的兴奋。她又想:有感动时要归零,她就拼命地想要归零,就故意去看电视想要忘记这种兴奋,结果,发现电视上在演什么都不知道(按照以往的话,她会被电视的剧情吸引走),这様持续了三天,那种感动才淡淡消失了。她跟我说,人要归零不可能,这是她的经验!我跟她说:「是至心信乐忘己哦,汝这样的心境还是自我在活跃,想要归零的当下,就已非忘己了。真正的忘己,是不论什么感动出现,都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而已。」人要真正学佛谈何容易?大多数的人都是假借学佛的名义在满足自我的私心。虽然开口说忏悔,也是在巩固自我的堡垒而已,更不用说「感恩」。心情好、合自己意的时候,会说「感恩」,不合己意时,这些都被扔到一边去了。所以老师提醒我们,学佛为何?学佛是学什么?知何谓佛,何谓凡夫是学佛啊。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9592.html 法雷音 029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9592.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9592.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9592.html
https://www.taipei2.url.tw/ 台北法雷念佛会
台北法雷念佛会
卷头 言 二○一二年五月法雷音第(29号)「悟」的境地,云「菩提」,又云「涅盘」。菩提,是Bodhi,是「智」、「觉」、「道」等意思;是法界的体性,即絶对的真理显现於人格的境地。圣道门的人,设发心、修行、菩提、涅盘四个阶段,以佛果为目标而精进,这对凡夫而言是无法做到的事。昙鸾大师於《论注》释「菩提」
法雷音 029

法雷音 029

卷头 言 二○一二年五月法雷音第(29号)
「悟」的境地,云「菩提」,又云「涅盘」。菩提,是Bodhi,是「智」、「觉」、「道」等意思;是法界的体性,即絶对的真理显现於人格的境地。圣道门的人,设发心、修行、菩提、涅盘四个阶段,以佛果为目标而精进,这对凡夫而言是无法做到的事。
昙鸾大师於《论注》释「菩提」,云菩提者,「无染清净处」,这是法藏菩萨让一切众生安稳的清净处之意思。菩萨自己想要享乐的心丝毫也没有,那大慈悲心全是为一切众生。此大慈悲心云「无染清净心」,又云「安清净心」,又云「乐清净心」,这就是「佛心」。虽说法藏菩萨为众生得菩提,那是成就大慈悲心。
九十四岁瑞劒
信心 铭 (29)
心老是朝著「顶戴信心往生吧」、「称念佛往生吧」的方向故,所以如来总是不在家。
如来不在家,只有自己「这样做往生」「成这样能往生吧」「成那样的话能往生吧」,尽是舞弄著「自己的计度」。那样是无法往生的。
总之,只著眼於自己,没有看到如来方面,如来的佛智也忘、大悲也忘、本愿也忘、本愿力也忘、威神功
德不可思议力的名号也忘,只有自己想要顶戴信心往生去。那样的态度,既不知如来的御恩,也无法赞叹如来。
被成为赞叹如来之身的,就云获得信心。
只是口上说,不论说得如何天花乱坠,若不是从心底赞叹如来,从赞叹中忆念称名的话,不能说是信心。
往生,是依「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信一念)」被往生的。
「信心」虽不是「欢喜」,必成「欢喜」显现,又必成「报谢的念佛」、「忆念的念佛」、「欢喜的念佛」「忏悔的念佛」流露。
「信心」虽成「念佛」流露,成「欢喜」露现,认为「我一向没有欢喜这样能往生吗」,自悲自伤的话,
不宜。
看自己的样相,或欢喜、或悲伤的是「自我中心」的想法,没有为「如来中心」,即还没有到赞叹如来处。
自我中心没有成如来中心,没有连信心也忘记、连自己也忘记地赞叹如来的话,既不是信心,也不是念佛。
自我中心的人,是想完成自己往生的人,是想成殊胜的样相、成被说是念佛行者的人、能被人称赞、被说
是善人往生的人。
想完成自己以后往生的人,因心落於完成自己故,是无深信「自己是除地狱外无处可去的无知肤浅凡夫」
之「机的深信」的人。无「机的深信」的人同时亦是没有「一心一向信凭弥陀」之「法的深信」的人。
「机的深信」和「法的深信」,云「二种一具」,一直是「法中有机,机中有法」,这二种深信得同时顶
戴,即二种深信是一信心的二方面。
「法的深信」是赞叹,「机的深信」是「惭愧」。仰赞叹,俯惭愧。
亲鸾圣人於「信卷」释大信心,曰:「唯是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说信乐也。喩如阿伽陀药,能灭一切
毒。如来誓愿药能灭智愚毒也。」圣人又说「四不十四非」,大信心,也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打掉从凡夫的自力妄念出的所有想法,打掉所有凡夫的知解分别,说「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说之信乐也」,说「能灭智愚毒也」。这是赞叹如来、赞叹誓愿不思议、赞叹名号不思议、赞叹佛智不思议的御言语。
很多人没有用知解分别地分这样是信心、那样是信心的话,就无法接受。佛法停止在凡夫的知解分别的时候,人无法发出赞叹的声音。
不论是信心也好,念佛也好,认为顶戴信心的话能往生,称念佛的话能往生,又憍慢地认为由於自己已顶
戴信心了所以能往生之阶段,无法能做「真实的赞叹」。不能赞叹如来、不赞叹本愿名号的人,不是信心的行者。
法然上人在「一枚起请文」中说:「依南无阿弥陀佛往生哟」。又说:「为一文不知的愚钝之身,同不
识一丁的无智之辈」。这皆是在赞叹本愿名号。
赞叹,即使自己用力想要赞叹,自力的不纯分子混杂著的话,无法赞叹。念佛也是,自力的心没有除的
话,「讃叹的念佛」无法称。
自己想要往生极乐、怎么做才能往生呢之自力心在心底故,即使想要拿出赞叹门的信心、赞叹门的念佛,
不是汝想拿就拿得出来的。
天亲菩萨曰:「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归命」是「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赞叹门」。
天亲菩萨说「无碍光如来」,这是赞叹之极,同时是信心的表白。我们也是,仰、仰、仰切「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仰、仰此「无碍光如来」「看著我、护著我、等著我」而欢喜的心,那就是赞叹、亦是信心。
从那信心流出的念佛是横超他力的念佛。天亲菩萨的念佛,是赞叹的念佛。善导大师、法然上人的念佛也
好,亲鸾圣人的念佛也好,全都是从大信海流出,是本愿力廻向的念佛。
念佛往生的真髓,是信心正因,是南无阿弥陀佛的独立。
还在议论是依信心往生的呢,是依念佛往生的呢时,无法赞叹「无碍光如来」。忘记赞叹、不能赞叹之人
的议论,大都是「自我中心的宗教」、「知解分别」的领域吧。
亲鸾圣人禀承天亲菩萨的真精神,总序御文曰:「难思弘誓度难度海大船,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惠日。」
这一句是《大无量寿经》的真髓,是《教行信证》的真髓,是龙树.天亲的两菩萨为首的七高僧的真精神。和「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之圣句,奉一生的努力研究、听闻、赞叹是好。
赞叹之余,任笔吟咏如左:
○ 闻的原样唯闻的原样信凭御慈悲哟弥陀的呼唤声。
○ 九十年听闻了什么记得了什么本愿名号只这一样被唤回归慈亲的故乡。
○ 佛法不是闻不是信唯 呼唤声之遍响。
○ 临终听见的声音御佛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随想 瑞 劒
○ 「今死的话会如何」的问题,是人最讨厌的问题。为现世的幸福眼花撩乱的现代人,是会讨厌死的问题,但是死的解决是生的解决。光是追求现世的幸福的人,是不知有意义的生活法的人。
○ 其他的动物不思考「死」,人类是最高等的动物故,知道「有生必归死,盛者必会衰」。光是思考「死」的话,不太使人赞赏,思「死」的同时,思永远的生命(无量寿)。「无量寿」者,如存觉上人言「法身常住之理也」,这是有「佛性」。想佛性是人类的可尊之处。
○ 净土真宗如何谈佛性呢?信心是佛性、如来是佛性,依如来的本愿力,总有一天凡夫亦能成佛,此谓佛
性。
○ 有佛性,却不知、不思之,光是追求现世的幸福而落地狱,实在是可悲的事。因此天亲菩萨亦写「佛性
论」,道元禅师也在《正法眼藏》一书中写「佛性」。亲鸾圣人也在《和赞》提到佛性。佛性是如来无论如何也要救助、不得不救助之大悲的本愿。
○ 眺望行步大道者之姿的话既无担心亦无安心。
○ 心变,不知会变的心会变,想要早点变成不会变那样,那已是自力。不知想起多少遍会变难信靠者吾心哉。
○ 想获得信心的心不行,以为获得信心的话能往生不行,不论哪方皆是没有落切(彻底的零分)的证据。
○ 成为「地狱是一定的去处」(叹异钞)的话,不思议的是落不落的担心也会便没有,因为法的深信早已含藏在其中。请离理论落切看看吧。
○ 所谓疑,会落吧、不落吧地脚踏両条船的是疑。无论如何都没有救地落切处没有疑。落切处是信心,看我们的落切的是师匠。
○ 什么也别闻,什么也别读,一生唯二种深信。
○ 所谓「知善却不行,知恶却不止」,是凡夫的实态。肤浅!肤浅!
仰赞叹俯惭愧
真的很惭愧。有「信本愿者昏因果,信因果者昏本愿」之诫哟,应谨慎地生活。
○ 「思不思皆妄念也,造不造亦罪体也」,深信自己的罪深,应死於罪,生於本愿。
○ 报恩讲式(觉如上人作)有:「至心.信乐,忘己,速归无行不成的愿海」。
忘记自己的宗教,只有净土真宗。祈求神这种心态的宗教,不是「忘己」这样最高的宗教。
○ 凡夫的「我」很强。为了生活的「我」,没辧法。在娑婆期间,这除不掉。但是,一到净土往生的话,「我」一出来就无法往生。莲如上人也说「佛法无我」,所谓佛法上的「无我」是,御慈悲太大、本愿力太强、佛智甚深微妙故,自然地会「凡夫的想法不行呀」,偏於南无阿弥陀佛的呼唤声中忘己信顺的,那就叫做「无我的信」。「哇不得了不得了南无阿弥陀佛是万能演员」,此心谓「无我」。
○ 异安心是无安心,无安心是无学,是闻不够。从以前异安心者无学者。
○ 有人说「怎么办才能顶戴信心?」哪能怎么办这么办呢,闻不闻皆地狱行呀!真的明白地狱行时,是
入伙摄取光中、正定聚呀。
○ 被无碍光明摄取时,地狱行是极乐行,极乐行是地狱行,二种深信,就是此处,是佛智不思议所使然。
○ 圣德太子说:「世间虚假,唯佛是真。」这娑婆是狐和狸在互相欺骗。佛法是离生死成佛的大道。讲佛
法的话,是如来的本愿大悲的南无阿弥陀佛,只有这才是真,凡夫的所思、所为皆虚假不实。
○ 被善恶所囚的是娑婆,用凡夫的善恶无法往生净土。《叹异钞》曰:「善亦不欲,恶亦不恐」。唯「弥陀誓愿不思议,必定救度我往生。」这就是本愿一乘,絶对不二之教(行)。
○ 信心有的话,俗谛门的道德自然能守。真俗非二谛,是一谛。
○ 欲离生死,暂忘是非、善恶,凝视阿弥陀如来的本愿名号就好。忘记娑婆、凡夫的知解分别,身心皆被本愿他力吸住最好。
正信 偈 的 真 髓 (12)
第七祖源空上人
讲「本愿」、「选择本愿」、「至心信乐之愿」,一般的信徒几十年地听闻这些话也没有生起信心,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没有通过恩师(良师)的人格所说的如来的本愿(誓愿)是确固不拔、万古不易、法界自尔的絶对大真理故。这是获得信心的秘诀,但是一般的人,听到「本愿」就只是在脑海中知道是如来的誓愿而已。因此,即使听闻几十年也不行。
本愿是确固不拔故,信心亦是金刚坚固。本愿的确固不拔,因为天亲菩萨在《净土论》说「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故能知之。
就选择本愿,「行卷」的偈前文曰:
「凡就誓愿,有真实行信(十八愿),亦有方便行信(十九愿、二十愿)。
其真实「行」(之)愿者,诸佛称名愿(十七愿)。其真实信愿(十八愿)者,至心信乐愿(五愿开示时之名)。斯乃选择本愿(十八愿之一愿建立的时候)之行信也。其机(往生人)者则一切善恶大小凡愚也。往生者,则难思议往生也。
佛土者,则报佛报土也。斯乃誓愿不可思议一实真如海(法界的大真理)。《大无量寿经》之宗致,他力真宗之正义也。」
「正信偈」也好,「和赞」也好,《御文章》也好,《教行信证》也好,没有充分了解此「偈前文」之意的话,皆无法得其意。真宗必须统一地听闻。此偈前文,是「正信偈」全体的根本义,亦实是净土真宗的根本义。
偈前文的意思如左记:
阿弥陀如来以大智大悲的眼,见十方世界的众生,众生因为没有了悟法界(大宇宙)的真理和实相之智慧(真智、大智),所以常虚妄颠倒,谄伪邪恶。完全地修「戒律」、「禅定」和「智慧」的话,作为天地自然的理法,成佛无误,但是得实践此之人一人也无。御览此实态,思欲以如来的大誓愿力(本愿力)、大慈悲力和大智慧力,即依如来正觉的功德力救众生。这是如来的「本愿」,其本愿力和功德力是一南无阿弥陀佛。本愿名号,为大悲招唤的勅命,呼唤「就原样地来」。
立於如来本愿的大慈悲心的话,四十八愿全都是「大悲的呼唤声」。四十八愿,全都是「如来的真实心」,此谓「愿意一实门」。
然众生,「机」(自己的心和能力)各别故,「信」亦各别。於是,救济众生的本愿分为「十九愿」、「二十愿」和「十八愿」之三种。其实虽有三愿,立於如来的大慈悲心,三愿皆是第十八愿中之物。如来的大慈悲心是一,随「机」(众生的机类),此处生「十九愿」、「二十愿」之方便愿。从三愿差
别上说的话,十八愿的真实愿,和十九、二十愿之方便愿,是救济的条件不同,此谓「愿事差别门」。因此,偈前文说:「凡就誓愿,有真实行信,亦有方便行信。」
此处,谓「真实行信」,又谓「方便行信」的是,一般来说,谓「有信心的话能往生」,净是论著「信心」。严密地说,「信心」是「行信」。在其他宗教,说「信仰的话得救」,没有行。净土真宗,是南无阿弥陀佛(行、17愿的行)展开,为十八愿的信故,信常是「行信」,这是净土真宗。讲「行」,就认为只有自己称念佛是「行」,那是很大的误解。念佛原本也说是「行」,但是第一的「行」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行)流为「信心」(信),「信心」流为念佛(行)。今此处说的「行信」,是「南无阿弥陀佛原样的信心」的意思。离南无阿弥陀佛无信心,离信心无南无阿弥陀佛,故常是「行信」。此「行信」有「真实的行信」(十八愿),亦有「方便的行信」(十九愿和二十愿)。
正信偈是什么样的构造呢?(1)弥陀的本愿、(2)释迦的述成(证明)、(3)七高僧的释义之三部构成。其中,述「真实的行信」、「方便的行信」。
真实之愿是十八愿,又是「真实五愿」。圣人开一本愿(十八愿)为五愿,以制作《教行信证》,开净土真宗。《教行信证》中明确地判别真实之愿(十八愿、真实五愿)和他之方便愿,即十九愿、二十愿,教依真实之愿,遂「报土的往生」(难思议往生),依十九、二十愿遂「化土的往生」哟。方便之愿云「假之愿」,「真实之愿」云「真之愿」。真宗的门徒,不辨别真假不行。《教行信证》是真假明断的书,亦是「真伪(真是净土真宗,伪是佛教以外的宗教)决判」的书。不知真假(真实和方便)故,迷失如来的大悲,不能往生报土。「正信偈」有「报化二土正辨立」,是真假明断;「万善自力贬勤修」亦是「方便」和「真实」的明断。自力的人,大多自己是自力的行信却不知自己的自力。杂行杂修的人,在杂行杂修却不知自己在杂行杂修。故圣人於偈前曰:「有真实的行信,亦有方便的行信。」又云「还来生死轮转家,决以疑情为所止(障碍),速入寂静无为乐,必以信心为能入」的,亦是劝舍方便就真实哟之圣人的切盼。《教行信证》的化身土卷为此而作。
教行 信 证 拜 读 记(23)
教行信证的精华其一宗教的真伪
304.《教行信证》,以《大无量寿经》为「真实之教」,「第十八愿」为真实的本愿。「十九愿」,谓「修诸功德之愿」,救度修诸善即「散善」(禅定以外的善)和「定善」,之廻向给如来,依其功绩求愿往生的人哦之本愿是第十九愿。《观经》正是显说十九愿的经。「二十愿」,谓「至心廻向之愿」,救度修念佛一行,之廻向给如来求愿往生的人之本愿。此时,二十愿的人,思念佛是己之善根而修,彼处混
杂自力的分子。名号其自身是大善大功德的功德之结晶体,修之的人,有认为自己在修善的想法。故十九愿和二十愿叫做「假愿」。十八愿,谓「至心信乐之愿」,是誓愿救济闻信名号,但信顺勅命的本愿。十八愿,无自力的分子,是纯他力的本愿。
至心.信乐.欲生之三心,是十八愿的骨干,简约之,是依信顺勅命「归命的一心」使往生的本愿。若没有领会十九愿、二十愿和十八愿的区别,自力就会不知不觉地冒出来。从十九愿进到二十愿,从二十愿转入十八愿是一切人的实情,是谓「三愿转入」。「三愿转入」是法德自然的妙益。
305. 从「圣道门」入「净土门」,因为最初还残存圣道门的余习故入十
九愿(要门)。脱离十九愿进二十愿虽不是件容易的事,依二十愿的招唤入二十愿。即使入二十愿,认为是因为自己称念佛、因为自己积念佛的善根故能往生的心,这也是相当不容易摆脱得掉的。但是,依第十八愿的呼唤,终於进十八愿。一般的同朋,不知三愿转入,连真实的本愿是什么?
假的本愿是什么也都不知道,就只是想一步登天地得到信心。那反而成为障碍,不论到何时,稍微试试定散行(十九愿)、陷於二十愿的自力念佛,更甚者,连愿求的心也出来,这些都是因为不知本愿有真假。看他宗教的人,神道也好、基督教也好,讲信仰信仰,么喝声是大,皆自力故,尽是还没有得仰真的信心欢喜天的人。而且,罪恶感也是没有真正的彻底。瑞劒从中学五年的时候起,到九十四岁为止,现在也是不时有到教会去,还没有看过一次信徒们谈论信心有无的光景,皆尽是无知者。在真宗也是如此。信心,必须是闻、思、问、问答、熬了再熬,千锤百錬,累积劳苦辛酸才能得到。
「信心开於辛苦枝之端」
306. 父亲久太郎,从十八岁时,为后生苦闷,在严冬的深夜叩寺门,把住持叩起。住持以为是发生什么大事了,穿著睡衣出来应门问「发生火灾了吗?有人送急救了吗?」。「不,是因为后生的事睡不著。」「那样的话,明天早上再来不也行吗?」久太郎曰:「今晩死掉的话怎么办?」入内,在没有火的火炉边请问后生的大事。这种情形屡次发生。因此,即使是劝学十人,万锋所指亦毫不动揺。
对瑞劒的教育也是非常严厉。在读小学六年级时,有一天周日,没有做什么事,突然被叫去,跪座了两个小时。那时候,父亲非常严肃地骂我说:「不往生净土的话,我不是你的父亲,你也不是我的孩子,只是生在地球上的虫呀。」从那时起,瑞劒下定决心,喜欢佛法。没有成为「世上最喜欢的是佛法呀」的话,恐怕无法顶戴信心吧。
光 海 庄 严 伦理和宗教
(有漏的善和无漏的善②)
接著是「无我」的真理,我们人类有自我意识,承认「我」的存在,日常生活的行动一切以「我」为主轴
在行动。凡夫「我爱」、「我执」、「我慢」等,不论做什么,皆是「我」为中心在行动。在宗教上,说「我」是「灵魂」。从佛教的本义说,讲无「我」是本义,即佛教是「无我论」、「无灵魂论」。释尊的时代,婆罗门教尚占有势力。后世整理他们的学说,产生「六派哲学」,释尊的时代,分类之有「九十五种(九十六种)、六十二见」,学者各自创学派,吐露学説。学者的大多数可分为(1)「有见(主张存在者)外道」和(2)「无见外道」。大多数的人主张「我」(Atman)的存在。天亲菩萨造《倶舎论》,其中有「破我品」一章,主张「无我」。大乘佛教的主线是「空.无我」。悟「空.无我」的圣者排撃「有漏善」,主张、奖励「无漏善」。
欧美的伦理学者不知「有漏善」和「无漏善」的区别。康德等也是,讲「为善,恶不可为之」之「顺无上
命法(实践理性的至上命令)行动,与一般的法则一致行动」。又他认为,人要达「最高善」(至善.至高善),五十年或八十年的人生太短,需要几百万年、几亿万年的岁月才行,故说( 1 )「灵魂不」,又对善褒扬,即神必须存在才行,( 2 )主张「神的存在说」,不知从「空.无我」所为的「无漏」,以为从「我爱」.「我执」所作的「有漏善」也是善。不知「有漏善」即使修几亿万年,也无法达到「最
高善」的「涅盘的境地」。现代人也是,知「有漏善」和「无漏善」的区别的人很少。从大乘佛教的原则来说,「有漏善」似善,其实不是纯粹的善,是迷妄。凡夫,丝毫无法实践「无漏的善根」。於中国禅的第六祖慧能开示同辈的神秀说:「莫思善、莫思恶」。无漏善,超越凡夫的善恶,是「空.无我」的境地。
佛陀的世界观,是「空.无我」。悟「空.无我」的人所作的善是「无漏善」。不悟「空.无我」,囚於「我执」的人所作的善,全都是「有漏善」(不纯的善)。
华严、天台、真言、禅等的僧侣,奖励「无漏善」,劝人要体得、实践之,但是末代的凡夫,能实践之者,现代无有一人。在今天,即使是这些宗派的僧侣,也是肉食妻带,皆只是修有漏善。这是违反释尊的意思者,然这是末代的悲哀,不得不如此。我等凡夫,除「有漏善」外无法修,故知「有漏善」,要努力地尽量去做持五戒、修十善才行。
圣德太子制定十七条宪法曰:
「共是凡夫耳」。传教大师说:「我是愚中之愚、狂中之狂」。高祖亲鸾圣人自称「愚秃亲鸾」,又告白说:「不知是非不辨邪正此身也小慈小悲亦无但嗜名利为人师」(和赞)。又忏悔道:「悲哉,愚秃鸾,沈没於爱欲广海,迷惑於名利太山。」
继承圣德太子的精神的是传教大师,继承传教大师的是亲鸾圣人。
凡夫,必须要有凡夫的自觉。凡夫有自觉处,方能视佛陀至尊地恭敬礼拜佛陀。身为凡夫,很难有凡夫的自觉,是全佛力之所为,此处净土真宗的门戸被开。
法 雷 通 信
瑞 觉
又到了满山茘枝累累结在树枝上的季节,同朋们别来可无恙?在此送上法雷音五月分二十九号。
托佛恩、老师的恩德,这次有因缘到新加坡讲真宗的教法。第三天讲佛教统一论时,提到信心的人生活态
度是「知本尊有多尊贵、知本愿力有多尊贵、知因果有多可怕」。
人之所以遇到果报现前,动不动就想要自杀,那是不明白何谓因果,不知因果有多可怕…。不论什么业缘
出现,都是在为我们「说法」,用顶戴说法(法眼)的心态(以无常和罪的自己的双眼)看待周遭的一切人事物时,自然会被转恶成德,自然是「冰越多则水越多,障越多则德越多」。若只是用自我在看周围的一切的话,就会被人我是非缚住,落入自我的悲情中,在自卑、自哀、自叹等的负面情绪中打转…。自我是无法化烦恼为菩提的。
有位同朋分享说:她在家中的墙上挂著有「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的法语,看了这法语二十年没有
什么感觉,直到老师往生后,她开始认真顶戴老师的法带,有一天面对著这法语用餐时,突然感受到这句法语不是「文字」,而是「事实」!她心中涌现从来没有过的兴奋。她又想:
有感动时要归零,她就拼命地想要归零,就故意去看电视想要忘记这种兴奋,结果,发现电视上在演什么都不知道(按照以往的话,她会被电视的剧情吸引走),这様持续了三天,那种感动才淡淡消失了。她跟我说,人要归零不可能,这是她的经验!我跟她说:「是至心信乐忘己哦,汝这样的心境还是自我在活跃,想要归零的当下,就已非忘己了。真正的忘己,是不论什么感动出现,都只有『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而已。」
人要真正学佛谈何容易?大多数的人都是假借学佛的名义在满足自我的私心。虽然开口说忏悔,也是在巩固自我的堡垒而已,更不用说「感恩」。心情好、合自己意的时候,会说「感恩」,不合己意时,这些都
被扔到一边去了。所以老师提醒我们,学佛为何?学佛是学什么?知何谓佛,何谓凡夫是学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