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taipei2.url.tw/
台北法雷念佛会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法雷 先德法语 桂 利劔世之欢喜一、能生於人间之事若是从一方面看佛教的话,则那是佛的本愿 由另一面眺望的话 则是因果。若作善事则有善报、若作恶事则招恶报之事者 这是天地自然的道理。因果的道理是真实严肃之事 而丝毫都没有错失。将之於经被说为「行业果报不可思议」,又亦被称为著「业报法然,众无错失」。此道理虽连三岁童子都看似明白般,但是真实品味之 亲自体验之事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是那样所以释尊为御悲叹:「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用者少」(大无量寿经下卷)而亦「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地 反覆赐与御教化了。人深信此三世因果的道理,又奉依心境的样子,而甚至赐与教化上自佛下至地狱,是等级能力不同者的大乘佛教之教说,而且,信赐与解决自己生死大问题的如来之智慧和御慈悲,而以到了大安住的境界者,始有庆喜来生於人的资格。可说为「譬如一心迷则成为鬼,若一心悟则成为佛」之大乘真理者,即使是精进到不怀疑此之处,如来的慈亲心在不明白中而亦决无法庆喜自己之生为人的事。从前在比睿山的横川御住著一位称为源信和尚的伟大大德。此圣者是御著作一本称为『横川法语』的书。在其中的御法语被仰言:「先离三恶道而被生於人间之事为大庆喜也,身虽卑贱然不劣於畜生呀,家虽贫困然可胜饿鬼,心情虽不适然不比地狱苦,世间难住者厌世之方便也。此故应庆喜生於人间之事」。一说地狱或极乐,就全然想成如童话般的人虽也有,但实际上十界的真理是甚深奥妙者呀,此者亦能明因果的道理,亦探究一心的源底,证悟了云为「於天地万物者,即便完全固定性质之物则亦连一个都没有」之真理的人,即是映现於证悟了「无住」「无性」「第一义」「佛性」「空」的原理之尊贵圣者们智慧镜中的宇宙真实之姿。因此地狱、极乐,是潜藏著於我们心的奥之奥,而若言者则是心之真实内容,是心之姿,又是如此世所显现了的现实世界。於智慧和心是上下有别。上下之依心而所显现的世界为不同之事是不可被变动的自然定律。大宇宙的真理和姿相,不是以肤浅之人心啊而能思考般之物吧。以人的猿智慧而说「是任何一个都真正明白了呀」就是会有吧。算盘呀和读书无论如何拿手,若是於说了宇宙呀、心呀、佛呀、地狱.极乐呀、生呀死呀之问题的话,则无论是智者也好学者也好皆力所不及。那样的话以谦虚的态度,而信佛即是真实觉者的御释迦之御法语呀就是最聪明的人。若好好地听闻而信看看者,则今更被惊喜之事,是我们心的灵妙不可思议之事,和业力神严之事。即使称为业力,亦不是於心外之物吧。业力能生「身」和「世界」,此等者又被摄於一心之中。而且一心不是固定之物吧。若如此渐渐听闻看看的话,则地狱、极乐亦被信,如来的御救度亦领会去,自己的尊贵感亦明白,真实的利益亦被得。挥舞小小猿智慧,而亦践踏能感得如来大悲心的万德具有、絶大无住的心性,又沈沦於苦海了之事,无论如何无论如何都是悲哀之事。於受生为人之究竟者,庆喜此之有幸,在各自强健时,亦提出疑问,亦解决疑问,不成如空持生命之宝般地尽心之事是很重要。法雷 先德法语 桂 利劔生之欢喜(2)二、胜过一般人作遇御法之事 亲鸾圣人,胜过一般人而御自身之被遇如来的御法被获信心,生死大海亦以后之,而被欢喜被成为注身於光明中之事,被忆念久远宿世的因缘、佛的无限恩惠而御仰言为「遇获行信,远庆宿缘」了。 纵使顶戴被生於人间,若是又再度回到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的话,则有何欢喜呢?欲生就生於人间,欲遇就遇佛教,欲闻就闻御法,欲发就顶戴使发信心了之事,是无与比伦的欢喜。亲鸾圣人御仰言:「如来之兴世难遇 诸佛之经道难闻 菩萨胜法闻之事 亦无量劫皆稀也」「连遇善知识之事 受教之事亦又难 能闻之事亦难故 信之事更犹难」而成御庆喜了。 天人即使看似很好,但沈溺於天上之乐,反而错失向上之一路,地狱是於痛苦无止息,而不知被离此之术,因此云为三世诸佛是唯於人界出世,而被说救度众生的妙法之事。生於人间而听闻佛法之事者连「遇到了优昙花」、「如盲龟之能遇浮木」皆有譬喻。 亲鸾圣人者,比信释尊御一代诸经,更喜欢信弥陀如来的本愿之事是困难的事。是困难中之困难,比此更困难者於世间是没有。陈述那样说之意义,而仰言:「比一代诸教之信 弘愿信乐更犹难 难中之难如是说 无过此难如是述」。又莲如上人仰言:「难中之难地有故,虽是难生难信,但由佛智而赐使易得也」。我们顶戴高僧们的御法语,又能返回自身思考看看,而若是斯等无智憍慢的徒然者,则将用自力的话是决不可能被得信之最尊最高的妙法以种种善巧方便,而不得不庆喜赐使信之事。於『安心决定钞』在诫言:「弥陀兆载永劫之间,代无善之凡夫而励愿力,释尊自五百点尘劫之往昔甚至八千返出於世,以欲让我等被知斯等不思议的誓愿地赐作,应惭愧至今尚不听闻之事」。又 亲鸾圣人常被示御述怀曰:「若倩案五劫思惟之愿者,徧是为了亲鸾一人,此故是思欲救助是持了系业之身了的本愿之诚惶诚恐哟」。能遇到御法悦之此御法语者,有紧紧来逼近我们心胸之感。三、受生於不定界而被延长至今年了之事 於任何事都在变迁不定的世间,徒然明暮 无常转变之世,即使如露之命亦不知 成安住想的,是我等的迷妄颠倒之思考。 谁皆又 成斯样呀之身的 夕阳湖 今日亦不知 我之命呀(古歌) 一面让罪浊之身漂浮沈没著於生死大海,是可怜无常之自己地觉悟,续而又若是一面乘如来大悲的愿船,而浮於光明广海了之身的话,则自御佛国吹来之风静静地,送来的祸难波粉碎为金银宝珠,使成常夜之迷暗亦无限晴朗,若临终的话则速到无量光明土,而得开法性常乐之证地顶戴使信的,就是我等的仰信。 虽能受生不定的人界,但亦成为浮於光明广海之身而至今年为止装饰有我身之自体,若是顶戴被囚无常之露命者,则方以垢障之凡身,蒙赐使勤行如来的御力用之事,是难能可贵亦尊贵之事。 言於中国傅大士之御存在,在传说此圣者虽出生但是为受生著於兜率天的达观之圣者,但是我等不胜惶恐亦坐於如来正觉的莲华,被进入於御净土的圣众中。云为既已是被御佛救度的御手抱住之身的信念若一度发起者,则因为超过六道生死之业的是断尽了呀,所以生也好死也好系於何等念头之心云皆无,朝朝呀,与御佛共起,夕夕呀与御佛共赴,是唯待一如法界真身被显时之身。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90418.html
法雷 先德法语
2025-03-22
2026-03-22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90418.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90418.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2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90418.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法雷报恩月会2021 0313御法谈资料
法雷音 第27号
卷头言 九十四岁 瑞劒
信心之德则是名号之德,是誓愿力所使然。
总序之文曰:
「难信金刚信乐 除疑获证真理也」。
《文类聚钞》曰:
「万行圆备嘉号(南无阿弥陀佛),消障除疑。」
彼此对照可得其意。然很多的闻法者,听到只要获得信心的话就能往生,就急著想早点获得信心,於是不知不觉宿著自力运想的计度。当流与其想得信心,不如闻名号的由来,那是信心。此谓「闻即信」。闻的原样恭敬心涌起,不是在心中思虑计度。
信心铭(27) 九十四岁 瑞劒
所谓「闻其名号,信心欢喜」,名号如何闻呢?
用耳朶闻,不用心闻的话,不能说是闻了。
愿生心没有,即使听闻了,那也是吹原野的风,闻亦未闻。闻名号,要用必堕无间之耳闻。
自己是无法想「必堕无间」的,要如何才能那样想呢?因为不知因果故,因为以为不会死故。
名号听闻再听闻,也还听不见,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有想听闻求往生、信了求往生、称念了求往生之自力的心故,用自力是捉不到他力的。
名号如何听闻呢?「不知道」、「不懂」。「不知道、不懂」的话,不行哟。
名号如何听闻呢?被南无阿弥陀佛搓圆的人的话,会这样答吧:「听闻了也不能说,听见了也不能讲,没听闻也不能说,没听见也不能说,一切慈亲最知道。」
说汝「听到名号」、「听见名号」,那是「闻心」。「闻心」残余的话不行。
「闻心」,指什么呢?指我听到了、我认为,想「这样行了」的自力心,谓「闻心」。
闻名号,是指「闻佛愿的生起本末,无有疑心,是曰闻也。」
那是开山圣人的话,无丝毫的错误。有时问是谁闻「佛愿的生起本末」呢?「是我」。「我」出头时,是真是假不知道。
不想「无法听闻的事被听闻了」吗?
所谓「闻名号」,是指遇到万劫亦难闻的南无阿弥陀佛,谓闻名号。
被遇闻名号,和遇如来是一样的。
圣者做观经的修行,於生时能观极乐庄严,观佛身。依「见佛身者见佛心」,能往生,但是我等凡愚,「闻其名号」地被遇名号往生的。在此意思上,「观」和「闻」一样。
被自利利他圆满的正觉的南无阿弥陀佛包著,「啊!啊!」地惊名号,「啊!啊!」地成为赞叹名号之身,是为「闻名号」。知道文字的讲释的不是「闻」。
闻名号,是指闻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名号,在地狱中遇到佛那样的心情,忘己,遇南无阿弥陀佛之如来,谓「闻名号」。
从「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之大安心诞生。此大安心谓「信心欢喜」。
信心欢喜的大安心、大庆喜心,赞叹如来、赞叹名号。其赞叹之声是念佛。「想称念往生」的是自力。
为往生极乐,认为称念佛是必要的条件的是「称名正因」之邪义。
圣人於《文类聚钞》说:「称名即忆念,忆念即念佛,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被南无阿弥陀佛搓圆,被成赞叹南无阿弥陀佛之身者,此圣句能自然地顶戴。
说教听闻再听闻,虽是明白了,但是却没有欢喜,无法安心,这样的人很多,要怎么办呢?那是因为忘记名号、忘记如来、不知是如来方面成就众生的往生故。不知往生是依正觉的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力故。既不是依自己的「安心」被救的,也不是依自己的「欢喜」被救的。那样的人是不知「法体成就」、「二利圆满的正觉」的人。
法雷音 第78号(1983.6)
御看著
直至腹之中为止
御看著(瑞劔)
卷头言
若说明则如说明般地思计,是那样者吗?若不说明则不明白,若不明白则信不生起。大信心者,不在於凡夫之像说是「明白了」呀或是「不明白」啊之处。是唯是如来的本愿力。暂离知解分别,而静思自己罪业深之事就是最好吧。
亲鸾圣人哭泣於御自身的罪业,而被仰信了本愿之无碍道。於大信心海中,如来大悲的大人格和自己的愚痴,有人格的接触。
若信如来之仰言则能离文字。信而能离文字了时,显现於文字之教的言语就好难能可贵呀。这即是「即者被离也,被离者即也」(日溪法语)之妙味。活生生之人格的接触就是佛法。活生生之文字就是活生生的祖师圣人。『教行信证』是圣人的法身,是如来的光明。
信心铭(七十八) 瑞劔
净土真宗是果海显现的大法门。佛的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全部一起赐与显现於娑婆世界了的,就是众生往生的法门,就是信心成就的大本源。
往生是说信心忘记,连闻到了之事都忘记,被下拉至未闻前的泥凡夫,而唯忆念阿弥陀如来,依本愿力而顶戴被往生呀。能赐与救助「无论如何都无法获救者」的就是、就是称为阿弥陀如来慈亲。是好不思议的、好难能可贵的、好伟大的慈亲。是好伟大的佛。
慈亲御在 任何事皆无呀(瑞劔)
认为「自己这样在听闻,因此就可以」之事就是大瑕疵之本。「因此就可以」也不行,「因此的话则不行」也不可以。那些都是自己的思计。思计是又会改变哦!
几度反省不要变
难信凭者我之心(瑞劔)
要言之如果佛好难能可贵、佛是伟大不思议的慈亲之事不明白的话则什么都不成。认为顶戴信心,想要欢喜称念佛,想安心而后往生的心都是自力的计度。於直至「如来就是尊贵的佛」地顶戴被思为止云为几百几百的难关都会出来。被那些难关冲撞而碰壁,於不碰壁者开脱之时不会来。
碰壁吧碰壁吧,早点碰壁吧,彻底地碰壁吧(瑞劔)
不成如思般的是我之心,即便我之心成了如我思般亦不是因此而能往生御净土。是唯依佛力而已顶戴被往生呀。
「佛力难思,古今未有」(信卷)
佛力难思呀,弘誓难思呀。名号难思呀,无碍光明难思呀。所谓难思是说不可思议之事。
「难思弘誓度难度海大船,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惠日」(总序)。
於此外无凡夫获救之道。思之吧,念之吧!二十年或三十年地每日忆念此圣句,而彻底於此圣句则最好。忘记圣句而无信心。觉得之事不是信心,欢喜著了之事不是信心,安心著之事不是信心,彻底於圣句,是於佛力之中、佛智之中、大慈悲力之中顶戴被安心呀。
「若随顺教和佛语 则更无外之杂缘」(和赞)
「於蒙良人(善知识)之仰言而信外别无仔细(详情)也」(叹异钞)
虽圣道门是说众生和佛是一体而论「生佛一体」「生佛不二」呀,但净土真宗是赐使成生佛一体之御本愿地信而往生呀。
信心很难呀。於正信偈曰:
「难中之难 无过斯难」。
是难中之难。於『和赞』曰:
「如来兴世难逢遇 诸佛经道难听闻
菩萨胜法闻之事 连无量劫皆为稀」
「善知识逢遇之事 和教导事亦又难
善听闻事亦难者 则信之事亦犹难」
「比一代诸教之信 弘愿信乐犹更难
难中之难如是说 无过此难如是述」。
然而多数的人好像获得信心之事难皆不知、不思考,在发呆。偶而虽有参诣佛寺之人,但只是想取信心而往生、想欢喜而往生、想安心而往生地思著而已之人。因为困难事是很难呀所以想要束紧腰带而听闻之人就很少。因为轻忽,所以无论是到何时事情都无法获得解决。那么,一愈加打起精神而开始听闻,就被几百几千的难关冲撞。能越过再越过彼等,而终於说是「就这样地」之事就明白。光以在口头说「就这样地」的话则不行。佛的御慈悲明白了之后的「就这样地」才是真正的「就这样地」。
虽说就这样地 但就这样地 几千种(瑞劔)
如来好尊贵呀,「如来是好尊贵的呀!」
地,痛切地被思呀就是言为信心者。此外之事,都是知解分别的领域。
何故如来很尊贵呢?曰:「因为赐与接引我的后生所以是尊贵的呀」。
自利利他圆满的大正觉,於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力外信心亦无往生亦无。
无我的大悲,无心的大智,弥陀正觉的功德力,心和言语皆不及,请归命不可思议尊哟!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993.html
法雷报恩月会2021 0313御法谈
2025-03-22
2026-03-22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993.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993.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2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993.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死的解决(第一册)序 《死的解决》序 「难思弘誓度难度海大船,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惠日。」(总序)「善恶 想信 皆全忘仰望天空 明月光」(瑞劔) 云「信心之困难」的者,是因为人被善恶所囚著。善恶是伦理的本质,是人实践理性的本质,也实是人生生活的全体。因为在人有善恶,是被说为万物的灵长的。「人的实践理性」命令:「应以善意而为善,不可以恶意而为恶」。将此理性的命令,康德云为「无上命法」。十恶五逆的罪人也好,不闻此无上命法者一人也无。不过,恶人虽闻此命法,然无视於此,而被囚於自我意识(我爱、我慢、 我执),敢硬做恶意恶行,是受人生的苦恼和生死流转之苦患的。 何故人,是虽知为善然不能励行,而做恶意恶行的呢?那是从无始之昔,生死生死地流转,由於沉沦在三界罪恶的恶习地同时,出生於充满了云为「若不做恶事的话活不去」的浊恶邪见之世界的原故。又若本质性地说的话,是第七识末那识的作用。末那识,是存在意识,而「物」之存在著、「我」之存在著地想,因为有此两个存在意识,所以随而,云为「爱著自我」之「我爱」,和贪欲对自己有利者之「物欲」就被生出。「我爱」和「欲望」,都从是恶之根源处的「无明」所生。 云「无明」,是从何时生起的呢?言「无始无明」者,从昔之昔,无限之昔作为人性的一部分而缠附著。因为「无明」是无始无终,所以生死流转,也是无始无终。不灭除此无明暗之期限,人持著不得不沉沦迷界的命运,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将此人不能逃避的运命,於《般若心经》御说著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这是法尔自然,不是可怨神、怨佛者。言「罪的根源是无明」,虽然明白了,但是连舍置彼不顾的道理亦没有。若云「何故呢」的话,人虽有无明和罪业,然和那同时,於人有佛性。佛性是心性的灵光,而「驱逐无明和罪恶哟」地命令,又是持著常持续做著驱逐之努力的尊贵灵力之原故。要言之,人心的结构者,纵使依无明而被染污著,亦於内佛性在,而常向无明挑战,想将它赶出去地努力著。无明,是不输给那(佛性),常想遮蔽佛性之光地努力著。这就是人心识的结构。於是,「佛性」向「无明」说法,无明对其说法反抗,想将佛性之光消灭成没有者地努力著。从无始以来,此佛性和无明的斗争不断持续著,这是人心的结构。 给与教导灭除「无始无明」之道的就是大圣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宣说「迷悟染净的因缘」,赐教了「转迷开悟」之道。这就是佛教。 孔子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将本来人所具有著的「本然之善」(诚),在伦理上,思显现之地被做了。然后在七十岁,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而能达到至善(最高善)的境界。 基督,自称为「神之子」,为了欲将人从罪拯救出来而降於世。说「依信仰, 被作为义」(若有信仰者被视为义人)之事。在罪的起源的话,「人类的始祖亚当,吃了智慧树的果实,就是罪的起源」地说之,继承了犹太教的教义。令人匪夷所思。结果,在彼宗教,罪的起源不得不说是不可解。不得不说是因为不明白罪,所以不知道从罪和苦解脱的方法。若说「人的造罪,从罪和罪的结果(苦)逃离之道为何呢」的话,系於云「神的赦罪」一事。神若不赦罪的话,人绝对无法得救。在佛教,没有称为「佛赦罪」的教法。云为「自力的修行」,即依「戒律」、「禅定」和「智慧」,而灭除罪障,但是说「佛菩萨之赦免其他众生的罪」之事,是絶对不说的。因为有云为「神赦罪」的观念,所以说「神惩罚人,而将不幸给予人」的思想就出来。言之为「人的宗教」,又云为「个人的宗教」,又云为「伦理性的宗教」。 反之,佛教,立足於天地自然的普遍性真理,因为是符合真理而出来的宗教,所以没有不自然之处,没有不合理之处,令满足理智,而同时使满足情感。若从真理点说的话,揭示「法界自然的真理」,开显「心性本具的真理」,记载於禅定中,映现於心镜之原样的真理,将实相如实相地、将天地自然之「法」如法地记戴,以教化转迷开悟之道的就是佛教。即佛教是佛陀的教说,说凡夫得成佛陀之道。佛陀证悟的真理其之者(本体)就是佛教。故佛教,可称为普遍性真理的宗教。何故,说「佛教是普遍性的宗教呢」的话,称为「心、佛和众生(世界),是三无差别」(华严经),称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涅盘经),称为「色(现象)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心经),称为「山川草木悉皆成佛」(天台宗及华严宗),称为「恶人女人,亦若乘本愿力者,悉皆往生成佛」(净土真宗)。这即是佛教是普遍性宗教之所以。在基督教的话,人即使是如何地信仰深之人,即使是如何地积累善根功德,能成神之事,都绝对不被允许。这就不是普遍性宗教的一个证据。又说为「神创造了世界」。造的神和被造的世界者,於力、於权威、於真理都不能「平等」。这是不是普遍性宗教的第二个证据。於自然的大宇宙间,如此不平等之事不可能有。「死」的解决,是「生」(人生)的解决。人生的问题是复杂,也是深远。大别人生问题,伦理学(道德)、逻辑学(真伪)、美学(美丑)就是其根本。为了填充此三方面的欲望,有科学、有宗教、有哲学、又有经济学。要言之,人为了满足衣食住,更想要得真善美的满足,在努力的就是人。此之人无论如何努力,於人恶亦在,苦亦在。在其之苦最大者,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免的苦,就是「生」、「老」、「病」和「死」。称之为「四苦」。之后有和爱者不得不离别苦(爱别离苦),有和憎怨者不得不会合苦(怨憎会苦),有求不得苦,之后有由於身心异常苦(五蕴炽盛苦)。前「四苦」加上后「四苦」称为「八苦」。此苦,是不问贫富贵贱,任何人都不得不受的苦。总之,人生是苦。 在人生苦中,最可憎、最可恶、又最可恐怖者是「死」。 如何解决「死」呢?这是难解中之难解的。「死」解决不了的人,是「生」的问题亦不能解决。「死的解决就是生的解决。」「生的解决就是死的解决。」「死的解决是人生的解决。」「人生的解决是法界(大宇宙)的解决。」「法界的解决是人生的解决。」 法界的解决,是『般若心经』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天台宗(中观论)的「三谛圆融」之思想。言「三谛圆融」者,「依因缘生了者,曰此为空。空即是假(现象),此亦是中道」。将此宇宙万物的真理,称为「三谛圆融」。「三谛圆融」的思想,是人类思想的最高峰。神的创造说等,是比此思想更远远低阶的思想。和天台宗三谛圆融的思想并驾齐驱的最高思想,是华严宗「四法界」的思想。言「四法界」,是事法界(现象的世界)、理法界 (理性的世界)、理事无碍法界(理法与现象相即著)和事事无碍法界(现象和现象,相即相入,圆融无碍著)。此「三谛圆融」和「四法界」的真理,是最高科学,是最高伦理,是最高哲学,亦是最高宗教。 宇宙万物的解决,没有胜於华严、天台的思想。真言及禅的思想也好,净土教的根本原理也好,都不是和华严、天台相异者。於世界各国有一神教也好、多神教也好、泛神教也好,都是比华、天的更远远低阶的思想。 法界的真理,即解决云为「宇宙万物是何物呢」的问题,而后,人生的问题及宗教的问题就被解决。 於解决此等之问题,单以科学性、知识性之知识的话亦无法解决,甚至不能理解。於解决这样的根本问题,道德的实践(一)戒律,是停止杂然人意识的激流,所出现心性其者之光的,和(二)禅定(坐禅),完成戒律和禅定,心、佛和世界,就成了一如,(三)若没得智慧的话,无法知世界万物的实相。将万物的实相如实相地知了的,在华严称为「悟入法界」,又在禅宗说的话称为「证悟」,在真言宗者称为「即身成佛」。实践戒定慧三学,完成之的人,是佛陀释迦牟尼世尊。 「死的解决」,是从人的罪业和一切苦恼被解放,从生死轮回解脱,如释尊,达成无上正觉时,可称为「解决了死的问题」。又譬如达磨大师呀、道元禅师呀、白隐禅师,是开悟了故,虽不是佛陀,然早已,甚至进入云为「无流转生死」之领域故,可称为「解决了死」。如我等,今日的凡夫者,三学亦不能,八正道也无法修,六波罗蜜之行也不能,虽知道善却不能精进,虽知道恶却不能止,想也好不想也好都是妄念,造也好不造也好都是罪体之处的人,如何做能解脱生死呢?这就是大问题。将此人生最大的问题,等闲视之,为了生计,日夜忙忙碌碌,东奔西走的,就是一般的庶民。死神来临的话,惊恐害怕,「不要来,我不想死」,在这样的呼喊声中死去,疑惧相交,虽「不要死不要死」地叫喊却死去了。疑惧交至,即使流下后悔的眼泪,也已经迟了。一旦成为临终的话,绝对无力、绝对暗黑、绝对绝望、绝对恐怖外还有什么呢?用学问呀知识呀、思虑分别,死的关卡能够通过吗?「南无阿弥陀佛,难思弘誓度难度海大船,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惠日」地,圣人被挥大悲之泪,所宣说留下的御法语之外,得以通过死亡的关卡之道者,是无有其他二者。只有在此圣句之中、圣人的御法语中安心、安堵著者,就是是往生御净土的。如随人地闻的话,随人地堕落啊! 闻「难思弘誓度难度海大船,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惠日」之一句讲释,闻、闻、闻彻底,超越以头脑所理解,贯穿以心在想的自我想法,直至此圣句,和如来的大悲心,彻入骨髓为止,日日忆念,相续持续,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地, 持续著之,於何时之间呢,「云获得了信心之事亦无、云没有获得之事亦无」地,被出信心欢喜之晓。这就是称为信心者。 「信心欲求,信心想得,得信心的话能往生,因为得了信心所以能往生,称念著佛的话能往生,因为称念著佛所以能往生,因为以为能往生所以能往生」等地,以一般同行的随人之想法的话不能往生。用凡夫的想法能往生御净土的话,都不是所仰言「难思弘誓」和「无碍光明」的。信心,是超越理论,於圣人的御法语中顶戴被安心安堵的。将「圣句之中安心在」忘记的话不行。 以听闻说教、拜读了书物,听闻之后留下了什么呢?留下「哎呀我明白了、明白了」呢,留下「哎呀不明白、不明白」呢,留下「这样地就可以,这样地能往生」呢,是留下「这样的话不行,不行不行,想要听闻更深奥的」吧。那样之处,「难思弘誓」(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啊!信心者於「难思弘誓」(南无阿弥陀佛)和「无碍光明」(南无阿弥陀佛)中有信心,有往生。此滋味,只有品味了之人才知道。如酒之味於不喝酒者是不知道般的者。一般人,想要顶戴信心而参诣御寺院。那也很好吧。确实参诣、确实闻法,闻之事亦无,信之事亦无,於「难思弘誓」和「无碍光明」,被照被照,而直至所谓「难思弘誓、无碍光明,是一」之处闻彻底最好。信心不是物品。不是像说「领受」呀「顶戴」啊之物。「安心」虽然也想要,但是即使「因为自己安心了」,也不是於安心被救助之理由。在此处使劲著的话,夜之能明从来没有。 应闻者是「难思弘誓」和「无碍光明」。闻此、闻、闻彻,思、思、思彻,相续几十年地努力中,依不可思议的佛智、不可思议的本愿力,而於此圣句中,被安心。 「你在信谁呢?在信谁的法语?」地被问,如不能回答的话不行。信心,是「蒙信良人(善知识)之御言外,别无子细(道理)也」(叹异钞)。信心者,信老师、信莲如上人、信亲鸾圣人、信七高僧、信释迦如来、信阿弥陀如来, 除了信其人等的御法语外没有信心。自己这样想著、自己这样顶戴的话不行。信心,超越了凡夫的知解分别,是如来的本愿力。如来的佛智是不思议。本愿力是不思议。大慈悲力不思议。顶戴著不思议为不思议的就是信心。 於「死的解决」有二道:是难行道和易行道。难行道是华严、天台、真言、禅等的教法。易行道,是本愿一乘。本愿一乘,是「难思弘誓度难度海大船,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惠日」之一句。一句不为少,千句、万句不为多。忽视一句者,是千万句亦忽视者。信心,是於尊思一句处,御受惠者。说什么都知道,所谓「法门理论的同行」,是连莲如上人,都御嫌弃。临时工的话,七十五层的大楼无法作。用历史知识呀、书本的知识的话,生死海无法渡。行卷曰:「乘大悲愿船,浮光明广海」。『文类聚钞』曰:「大悲愿船,清净信心而为顺风」。『和赞』曰:「生死苦海无边际」。用知道著、想著的话,是没有用。华严、天台、真言、禅者,云为「四家之大乘」,虽是尊贵的教法,但在现代的话,如果问这些宗派的人: 「今,死了的话如何呢?」即使此等宗派的人,答得出来者想亦没有吧。在其他宗教的人,「死后,到天国要做什么的呢」地问的话,答得出来之人没有吧。那样,「死的解决」是困难的。以为很容易的话,大错特错啊!说为困难的,是因为忽视重要的一句。仰一句,仰、仰彻的话,成为「仰赞叹,俯惭愧」,是应该精进念佛也会出来。善导大师所仰言:「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得遂了死的解决之人,是必定出来「教人信」者。为了自身之乐,愿往生之人不能往生。佛法是应该为佛法,学习佛法。 恩师曰:「思欲知安心之微细者,应参善导大师,思欲知法门之雄大者,应来亲鸾圣人」(桂利劒老师)。善导大师曰:「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犹若金刚」。大师作「六字释」,说「二河譬」,赐述「二种深信」,恳切地赐教了「死的解决」。死的解决者信心决定就是死的解决。(一)於「六字释」的话,「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自利利他圆满」的南无阿弥陀佛、「若不生者」的御本愿,於因为成就了必能往生地被安心安堵。(二)於「二河譬」的话,在此处有本愿一实之大道(本愿力),因为大圣释迦牟尼佛发遣:「因为有道之原故,所以必能往生」,所以必能往生。因为从西岸上,阿弥陀如来招唤:「就那样地来哟,我能护汝」,所以必能往生。释迦牟尼如来的「发遣」也是本愿力,阿弥陀如来的「招唤」也是本愿力故,「乘彼愿力之道」,必能够往生。(三)於「二种深信」的话,因为善导大师仰言「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所以必能往生。此决定心就是「死的解决」。 法门之雄大,亲鸾圣人,於总序,「难思弘誓度难度海大船,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惠日」地道破了的者,是何等雄大的御法语不是吗?阿弥陀如来雄浑自然的大法门,就那样地打出来著。此「绝对不二的本愿一乘法」,就那样地「绝对不二之机」,即给与成为「金刚的信心」。何等雄大不是吗?如今日的一般人,以为「顶戴信心的话能往生,称念佛的话能往生」,而挥舞著自力的小刀的那是大错特错。昙鸾大师之仰言:「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是也超越善恶、也给与摄取女人恶人的伟大之本愿力,即所破「无明之暗」的无碍光明(名号)(佛智)者,非常难入常人之耳。如「难思弘誓」和「无碍光明」的大法门,是最高最深。「於救度极恶最下的众生,若不以『极善最上之法』的话,无法救度」(选择集)。 「仰赞叹,俯惭愧」,这就是完成了「死的解决」之姿。想要顶戴信心而往生、想要念佛而往生」地「想要做什么而往生」之,占领著心意识的全领域之中者,「死的解决」绝对不可能。以「空心而闻,杜鹃鸟」,闻佛法时,使舍「想做什么而往生」,而「我呀摇摇摆摆,内空空,到底无法老实听闻的家伙」地,是应以地狱必定之耳听闻。「想做什么而往生」也不行,就称念佛的话、因为称念著佛的话也好、顶戴信心的话、因为顶戴信心的话也好,都不行。 《教行信证》是圣人的法身,《叹异钞》,是南无阿弥陀佛的独立。何者,都是「死的解决」之秘键。一字一泪,是应顶戴。 於顶戴《教行信证》者,精读《和赞》、身读《御文章》,首先把「总序」之御文,确实顶戴,由「总序」出发,而常回来归「总序」,归「总序」,又再顶戴全篇,顶戴全篇的话,回归「总序」,因为「难思弘誓」和「无碍光明」之御文,而於御文之中是可信心决定。死的解决正在其处。 「善恶」之歌(善恶、想信,皆全忘。仰望天空 明月光),是使舍自力之计度,而将「难思弘誓」和「无碍光明」之月,仰彻了之姿。出草丛 仰者 月一轮。(瑞劔)。「想要信心决定」、「想要顶戴信心」、「如何做的话信心能顶戴呢」、「想要安心」、「如何做的话能安心呢」地忧虑著之大多数人,这是大多闻过头、大多读过头、大多想过头、大多思计过头,最重要之处,不知是何处,重点在哪里,不知道最重要的圣句是什么呢,没有良师指导,且又,是因为无良师的指导,没有仰闻教示。又,是因为虽说任凭宿善,然没有将后生一大事,思为一大事而精进努力。莲如上人仰言: 「予安心之一途,於一念发起平生业成之宗旨者,今一定之间 」(御文章第四帖第十三通秋去春来章)地,披沥著决定心。那样地,没有得决定心的话不成。无论任何人,都必被得决定心,本愿力好大之原故。但,於那者,亦云为「信凭弥陀」的,亦云为「任凭」的,亦云为「归命弥陀」的,亦云为「信心决定」的,亦云为「顶戴信心」的,唯是,在凡夫的知解分别、自力之「计度」的话,不能出离生死地思,深信自己是无智无能、罪恶深重,而佛法者,「难思弘誓度难度海大船,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惠日」此一个地,将亲鸾圣人《教行信证》的精髓,圣人流著大悲的血泪,给与仰言著的就是此之御文。这样地思,是释迦、弥陀、诸佛如来大悲的佛智地仰、仰、仰彻了的话,於此御文中,信心决定也好、往生净土也好都有。 大瀛师曰「极乐之道者一条南无阿弥陀 莫走思案工夫之岔道」。「总序」之此御文,就那样地,是南无阿弥陀佛。虽仅是不足一行的圣人之御文,然是《教行信证》的全篇,诸佛如来佛法的全部。「於此御文中,有必能信心决定」地思,而即使花费几十年的日月,也要将此御文,一心不乱地拜读,直至安心决定为止,切盼反覆地,日日地顶戴。昭和五十三年(一九七八年)四月十三日 九十三岁 瑞劒 识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609.html
死的解决(1)
2025-03-22
2026-03-22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609.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609.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2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609.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第四章 疑惑的葛藤 序善导大师所仰言: 「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刚」(散善义)。 说 「今,死了的话怎么办呢」的问题,一於自己的心问看看,就虽古今皆是同然,但在数百万真宗教徒之中,是何人住於「往生一定、御救助治定」的心境,是居得生想犹如金刚之人呢?真宗的繁昌并非信徒的数量增长了呀就是繁昌,而是独自一人也好或多数金刚心行者之出来就是真宗的繁昌。 美国的文学家「爱默生」,在其论文集(报偿论)中,虽说著「於基督教的国度中,(真正)基督的信者一人也无」,但因为这是在作隔岸观火呀,所以是不行。前几年,第二届世界佛教徒大会之际,缅甸僧侣的领袖之一,向我,称说了「在日本没有佛教」。隔日,我在神户的凑川神社前面,为一行四十七人,用英语於「大楠公和大乘佛教」的题目下作了一场演讲。因此,终於彼等欢喜而归了。参照善导大师的御法语、爱默生的言说和缅甸僧侣的说法,将云「今,死了的话怎么办呢」之问题作为「公案」,而朝夕作思念,数年数十年地,没有於各各强健有力时,思考彻底的话,则生死的大问题是无法解决者。难信呀,单就於是佛、正觉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和说自己之心是就如在大风中撒了灰般的心之事,这两点,就是很难被信者。偶尔认为信了吧的话,则那是凡夫的「知解分别的妄念」。无论如何信心都无法顶戴,若成为无法安心,则心会苦不堪言。 本书,是以开显『教行信证』的「真实之行信」作为主眼,甚至欲将此真实问题,除去掩饰呀和伪装,而互相地、共同地,真实地思考看看,执了笔呀就是这本书。若是能够抱持此大问题,而给与拜读的话则是有幸之至。 昭和四十九年三月三十日(1974年)稻垣瑞劔 识 总论 ○若心不谦虚 则大法不入耳。○成素直吧成素直吧 成为素直而闻无上甚深微妙法吧。○法重身命轻。○听闻佛法的今天一日之命是很尊贵啊!○自信教人信,哎呀 夫难哉。○纵使尚未获得信心,若全神灌注身心於佛法,则在於诸佛如来的丰裕加护中。○信前之人也请称念佛哟再称念佛哟。应努力勤行而称念佛。○有超越善恶智愚而获救助之法。○南无阿弥陀佛之一法是此。○就后生而直到安心去无止,急切地努力,勿懈怠。○凡夫的思计全皆妄念也地心得(领解),而勿以我的思计为目标。○好好地领解佛和凡夫的不同,若没有闻佛法则容易陷於自力中。○人(良人,善知识)有者则法易得,人无者则法难得。 ○勤行而探寻良师,若不就良师则获信心之事难。○良师之一言胜过不信之人的千万言。 ○即使明白了之后也勿安心,知解分别不是真正的信心。○就於信心而若有疑问则应就良师而问。○无论如何有智慧才学,依赖自己的见解呀很危险。○须立於高处大处而可达观大法门。○捧全力於「行信论」,学和信若一致则是有幸。 ○有信眼有法眼的人是宿因深厚之士。○纵使法眼缺少也好连信眼都一文不知的尼入道,因为慈悲广大所以若是认真地求法则必定被得信心。○「行信论」是应立足於如来的大悲心而论之。○常忆念二利圆满的大正觉、若不生者的本愿之事就是肝要。 ○应常念报父母师长之恩德。行仁义五常之道的所得以行皆是托听闻佛法的御福荫。○俗谛门是真谛门之德用。○不是依凡夫的善恶而获救,是依如来的本愿力而获救呀。是依名号的功德力而往生呀。○真实信心的价值和名号的价值是同一。○仰信本愿力处连任何样之学者皆是同成一文不知之身而往生呀。○应勤於和喜爱佛法之友交往。○应尽力佛法第一、孝顺父母、待人亲切。 ○应当彻底仰信佛的尊贵、本愿名号的尊贵。彻底仰信处则疑云消散。○纵使决定心没有被得,至少在有生之年甚至应努力作到「若存若亡」的领域。 ○虽作为凡夫而作得生想之事犹如金刚般是至难,但若同心於圣人之御心的话则没有不能之事。○於二利圆满大正觉的功德力之外信心亦无往生亦无。 ○於勅命之前者,忘己而顺从之呀就是信心。○言被忘己者,是浮世之事无一成为往生之因者。 ○涅盘之因唯是信心。○就於往生的话,自己的思计,不论善恶,有益之思计是一个也没有。不是因为自己的思计所以获救,而 是依本愿力而往生呀。 ○作为凡夫不被囚於自己的思计即概念之事虽是至难中的至难,但仰信释迦、弥陀二尊之仰言处,变成不 被概念所囚,此亦不可思议。○如果自己被信心和往生所夺心,而忘佛,忘记著眼於本愿名号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之事的话则不成。○作为底下凡愚的话,则应以无论如何都无法成佛之事为基础,而听闻佛法。否则是无法顶戴佛法不思议 为不思议者。 ○信心之体是名号,信心之相是无疑。○称名念佛之体是信心。不是作为信心之用(力用)的念佛则不被称为他力回向的念佛。 ○称念佛号而想要依称念了之事而往生呀是自力。○想要获得信心而后往生,追求著信心呀,多半是靠不住的事。○虽日日造著罪业,但思此方面的结果会如何呢而闻法呀为佳。○不令反省自己的无智、无能、罪恶就不可能获得信心。○信前的罪恶感并不是机的深信。机的深信是和信愿力之法的深信同时,在本质性都是同一佛智圆照之恩 赐。○信心在於超越了善恶之处。名号之给与成为信心。○在贪瞋烦恼中信心的生起呀是如来清净愿心之回向。○『教行信证』之最重点是信心。○离开御圣教的文字,轻视之而想要顶戴信心是错误的。 ○於蒙信良人(善知识)之仰言外别无顶戴信心之道。○唯有於信有信之人的人格而信心可顶戴。○如果将信心想成好像百货公司的商品、或如神龛掉下来的牡丹饼(红豆饼)般的话则不成。唯是因为依 如来大悲之愿力给与救助所以获救呀。○於信心没有阶级,弘愿的信心是一百分,一百分以外的信心是零分地心得著最好。○「要门」是「修诸功德之愿」。○「弘愿」与「要门」虽容易区别,但「弘愿」和「真门」是易於混淆。○信心虽然没有阶级,但有称为「大略信心」的信心。又有称为「若存若亡」之事。必须细心留意。○有云「三岁小孩甚至百岁魂(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之事。佛法必须从孩童时就开始听闻。○佛法不趁强健有力时就不行。从上了年纪才来听闻的是,因为体力在衰弱,所以没有强健念念相续的气 力。○大信海是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说之信乐。是超越了善恶智愚者的原故。 ○真实的信心是始终不二, 又是由於佛的相续,而不令消失者。○又这呀那呀到处参拜神佛、又在意日子吉凶呀被称为杂行杂修。○佛教以外的宗教皆全在向神祈求。祈祷祈愿的宗教并非真实之宗教。○佛教以外的教法皆全然不知道「迷悟染净的因缘」。在这一点佛教和其他宗教之不同就明白。 ○「还相回向」者将未来往生安乐佛国之后,开觉悟,受如来的大慈悲於身,而依本愿力遍游十方世界教 化众生呀称为「还相」。并非在未往生之前就有「还相」呀。○佛教之目的者解脱生死而开涅盘常乐之证呀就是目的,就是理想。 ○不信从地狱到佛,有「十界」的现象界之事者没有听闻佛教的资格。○是应「七难八苦算什么 我有六字之保护」强有力地思而精进於佛法。○「死的解决」是「生的解决」。没作「死的解决」的人是「生的解决」亦不能之人。 ○因果恐怖,因果 是轮回的火车。○真正的宗教呢或邪伪的宗教呢若以「因果」的尺度来测量看看就立即明白。邪伪的宗教皆悉在违反因果 的真理。 ○第十八愿之妙味者,是称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本愿味明白了呀,说信心获得呀是此处之事。○将依若不生者之本愿而给与救度众生之事称为「平等因果」。又称为「超世的悲愿」。在其他宗教是没有的事。○『教行信证』是应由总序出发而常回归於总序而吟味。○『教行信证』是称为「有建立而无无,不是说为在众生方做什么啊而蒙受御救助者,是信也好行也好都 在阿弥陀如来方给与御成就而将之回施给众生呀。 ○於南无阿弥陀佛本愿力的「呼唤声」之外,皆无有一信和一行从众生方拿出来呀就是净土真宗。○南无阿弥陀佛是闻信而往生者,而并非说为称之而往生者。 ○言「唯念佛而被弥陀救助」呀是说「依南 无阿弥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的意思。○「念佛往生」是「名号往生」, 「名号往生」是「信心往生」,「信心往生」是「愿力往生」。 ○总序之文是应以「因果」、「机法」 和「行信」三点而吟味之。○「难思弘誓」是「因」,而「无碍光明」是「果」。逆、谤、阐提是「机」,而大悲的光明名号是 「法」。「圆融至德嘉号」是「行」,而「难信金刚信乐」是「信」。此等是三三圆融著。○「行信」是南无阿弥陀佛。是最应於行信努力而研究。「信心」就是最肝要。 ○无如自己心般之不自由 者。是应不成为自己心的对手地 专仰信佛智、佛力。 ○於仰者必须仰彻。所谓仰彻,是丝毫都不当作自己的知解分别之事。 ○信心并不是说自己信的话就好的呀者。是愿力的信心、他力回向的信心。 ○他力的信心很难。即使数十年地听闻了,一旦成为死了的话,则会想「阿弥陀如来真地会救助吗」「真 地能往生御净土吗」之疑心,是很难消除呀。这种病,於不服用「佛是和我同在的佛」之药者治不好 的。 ○人的安心是很难的事。若说如何作的话则能够安心呢?因为「想获救想获救」地踏出,所以无法 安心呀。因为有「若不生者」的御本愿,所以连安心都不想要,若是那样则其之时能够安心。云「若眺 望著行步大道上之姿 担心亦无 安心亦无」 的大安心就会出来。○所谓「大道」是本愿名号的「呼唤声」。因为是给与呼唤了所以获救呀。言「行步之姿」的是法然上人 呀和亲鸾圣人之御姿。接触大人格时,依信其大人格之事而自己也大安心。宗教是人格的接触。 ○在二河譬的话则本愿名号之成为行者的信心,其信心即成为白道。如此而「呼唤声」和信心成为一条白 道,称之为「本愿一实之大道」。 ○西岸上阿弥陀如来的呼唤声能闻到呀是行者经历「三定死」(是进 也好退也好又止也好皆无一免於必死(地狱)之思) 而后的事。 ○是呼唤声之刚一闻到,立即行者於「呼唤声」下「至心信乐忘己,而被声音所吸引所吸引」而到达西岸 (往生)呀。 ○不是自己之闻呼唤声,而思,用自己的力量而前进的,是依如来声音的力量而往生呀。即是南无阿弥陀 佛的声音之给与成信心呀。 ○如来呼唤了我呀,是就如狮子之扑住了我般的者。以狮子奋迅之势,於罪恶深重此之我,哎唷呀给与扑 住了之事哟!除了被如来所扑住而往生外别无往生之道。 ○若说御净土是为了谁所建立的 呢?是以为了欲使吾等末代凡夫成佛的阿弥陀佛之大悲和佛智所建立的。即净土是以佛智和大悲而打造 完成的。即净土的本质是南无阿弥陀佛。 ○净土的庄严,是庄严之原样就是如来。称如来的人格为「正 报」,称佛的国土为「依报」。「正报」和 「依报」成了一者呀就是御净土。称之为「依正不 二」。 ○ 即使想要「往前」进而听闻圣道自力之教,圣道门这个那个「定善」(坐禅)和「散善」(戒律及善 根)都必须修习。此者不是凡 夫能够之事。「向后」退,即使听闻世界上的宗教而看,以何者 都只是违背了因果道理的教法而已,而成佛的希望不成立。即使「停止」不动著,亦不得不陷入贪 欲的水河和瞋恚的火河中。此绝对絶命就是今现正自己的处境。称之为「三定死」。自觉到 「三定死」时,「就那样地来吧」本愿招唤之勅命(呼唤声)是就彻入自己的心中呀。如来之真实 心(大悲的佛智)彻到众生心,成为了「哎呀真欢喜」呀称之为「信心」。即使「信心」,亦不外 乎是如来的佛心、佛力者。1、机与法同样说为人者有男女、老少、恶人、善人、智者、愚者之分别。真是「机类千差万别」呀。如果机类千差万别则佛陀是被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呀。若大概区别的话,则被分类著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真言宗)、禅家、教家、顿教、渐教、权教、实教。日本的佛教,一说宗派之别,就有华严、天台、真言、禅、三论、法相等之为了贤者的宗派,和称为净土宗、净土真宗、时宗、融通念佛宗等净土系的佛教。此外有从天台宗分出来的日莲宗,有从日莲宗分出来的创价学会。在净土真宗的立场一将一代佛教分类,就分成二者。即「圣道门 难行道」,和「净土门 易行道」。○又也有称为一乘、二乘、三乘的分类法。一乘是大乘,从小乘逐渐发展而成为了大乘。即使连在大 乘之中都最殊胜的教,就是称为「本愿一乘绝对不二之教」(行),而依南无阿弥陀佛而统一了之 法门。这即是「净土真宗」。○称相对於「本愿一乘」的「法」(南无阿弥陀佛)之「机」为「绝对不二之机」(金刚的信心)。 一机一法是净土真宗。○又机类虽是千差万别,但於实际上,世界上的人类,皆只是恶人而已,只是心虚假不实、罪恶深重 之人而已,清净真实的人者一个也不存在。因此,十方群生海,一共言之皆是「极恶最下」之一 机。於救助「极恶最下之机」(人)者若不以「极善最上之法」(教)则无法被救助。「极善最上 之法」,是「本愿一乘,南无阿弥陀佛」。此亦称为「一机一法」。开显了此「一机一法」的就是 『教行信证』。○净土真宗的人,「法」者唯有「本愿一乘,南无阿弥陀佛(本愿力)」,「机」者,唯有像我这般「极恶最下之机」地领解就最好。如果此一没有首先决定,就见到被称为善人之人的话,则会想要变成像那样,若看到装著好像信者脸的人,则自己也想要变成像那样完美的信者,若看到好像难能可贵那样地欢喜之人,就想要自己也快点变成像那样欢喜的人,若看到好像安住於本愿力,而使见心明亮那般的人,则自己,也会想要如那人般地早点变成心胸明亮。一被染上此云为「想要」的病,就会一生在「想要想要」而命终,掉落地狱去。「极恶最下之机」是「自己」。「极善最上之法」是「南无阿弥陀佛」。於此外,「机」亦无故,则「法」亦无地若下定决心,则即使不想要暗心变成明亮也可以不是吗?○如果作为凡夫的话则心暗之当前。但称「暗」事的意义也有好几种。疑著「南无阿弥陀佛本愿力的呼唤声」的人也称为「暗」。又注视「极恶最下之机」,而像我这般无知肤浅者,是无论如何在阿弥陀佛都不给与救助吧地担心而之「暗」也有。怀疑本愿,因此是无法往生吧地担心的「暗」呀是,闻样不具足。言「有疑之原样地御救助」的法是没有。信心的体是南无阿弥陀佛,信心的相是无疑之一心,是「谢谢」。信心的用(力用),是称名念佛(报谢佛恩),又是「孝顺父母、待人亲切」。○后生是获救呢、或是没获救呢地担心之「心暗」的是不许可呀。那么,其病源在於何处呢?即使被说了「请您赐教」,亦於一言而事足了之人若也有,则即使说了千言万语也暗夜无法天明的人也会有。那是第一由於宿善的有无、厚薄。第二者由於闻法的人、说法的人之热心度。○「今,死了的话怎么办呢?是能往生呢,或是不能往生呢」地,让无常(死)在眼前拉近而担心,叹说「心暗呀」的人,虽是因缘深厚的人,但弃之不顾的话则不行。宁可向如来,说「请舍弃我吧」看看最好。那样一做,就如来,一定仰说:「即使被说了抛弃我吧,也无法抛弃的慈亲心呀请让我来救助吧」感受到此如来的大慈悲心呀就是信心。感受大慈悲心处破一切无明,能够大安心。於凡夫心中,「这就是信心吗」,如果以为这样想则能往生等之事,那是称为「自力的计度」者。○世界上的诸神是对於每一个人,各别地照顾,而那病人也必须救助,这贫穷人也不得不作救度。那离了婚的人也必须作救度,这死了孩子的母亲也不得不作救助地,说针对每一个人,每一个神就作为对象,而各自伸出救度之手而救济呀就是世上的神明。 因为是这样的始末(原委),所以神明也很忙碌,而连一分钟休息的空闲都没有。信徒又只是,各自想各自地,在向神明无理的请愿而已。认为好像即使不孝顺父母、杀人,神都能来救助般,而刑警不会来逮捕般地向神祈祷。学生是平日一点也不用功,而一旦到了入学考试,就说「请让我过关」而向神祈求。像生意人祈求赚钱发财般,军人祈求说「在战争来而打胜仗吧」,病人祈求说「请来治好病吧」。若连祈求的方法都千差万别,则听闻祈求的神,也必须千差万别地,於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成为对象。哎呀呀不论双方,都很忙,是麻烦事。2、著眼○佛法和神教是不同,佛陀和神是不同。阿弥陀如来和神是不同。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阿弥陀如来是称为「自利利他圆满的大正觉,即南无阿弥陀佛」的佛。○神者人虽没如获救般的被救,神还是依然为神。因为是那样的神,所以人向神作祈求「赐与救助吧」「赐与救度吧」,而且即使其之后自己多少也要做点善事,信仰神,向神献上供品,而说若不讨好神明的话则无法获救。○阿弥陀如来和神是不同,连从众生方说「请」,而拜托的恳求,都不需要故,则「赐与救度吧」「赐与救助吧」地御祈求之事都不需要。是称为「自利利他圆满的大正觉」之觉者,是佛陀,是一切智者,御是大慈悲者。○特别阿弥陀如来,因为是「自利利他圆满」,所以如来取了正觉之事,即是,众生获救助的因、果。若换言之,则如来取了正觉之事就是众生往生之事。是誓愿「若众生依如来的功德力不获救则不取正觉」之原样地所成了佛的佛。即「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原样的本愿之佛,就是「自利利他圆满的大正觉」,即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是如来对众生给与招唤:「就那样地救助啊」「必定救助啊,莫担心」之如来本愿(御誓愿)的「名声」,是「勅命」,是「仰言」,又众生依如来的本愿力,即是依名为「南无阿弥陀佛」的正觉功德力而被救助去的证据,即是「相」。○於神者,没有言为依神力、神的功德,而悉皆救助人类的誓愿,没有本愿。又依神力而人类被救助的证据也没有。唯只是说:「汝等,若想要被神拯救的话,则请信神哟。遵守正义,请向神祈祷哟,请祈愿哟」。○因为神是这样的神,所以人必须常向神祈求,信神,为了要得救而努力为善。○人即使躺在死床,也必须还作御祈祷:「神哟,救度我吧」。称之为「祈祷的宗教」。在祈祷的宗教无心的平和、心的安心。神虽说「拯救信者」,但说「自己是获救的吗」「是获救了的吗」之疑心残留。在那样的话则「心的平和」(安心),无论是到何时都不被得。这就是「祈祷的宗教」之缺点。○真宗的行者,虽然几十年都在听闻说教,但「自己是真地能往生吗」地担心,而为了其担心而变成心暗的人就很多。打亮其暗心,而寻问人之事虽很好,但「如果无法安心的话,则暗心,怎么变成明亮呢?请赐教」地到了恳求他人的程度就是很困扰者。连说原来如此呀,而置之不理都不行的。○如果在向这样的人作文字讲释的话则对方是不会满足的。因为此病是全身病的病,所以必须让他根本性地改变想著眼处。如果於信心的说明、念佛的说明则没有用。必须超越说明和讲释,而将著眼的方向,也一百八十度地转换,或也使三百六十度地转变。这样的人,在出发点一定会有「想取信心而往生」「想称念佛而往生」「想要欢喜而往生」「想安心而后往生」「想变得明亮而往生」。那些都数十年地持续,而听闻之事虽是善听闻著,但因为是之前「想如何如何做而往生」的自力执心残留著者,所以是担心「心暗」,成为「想变明亮而往生」,而今现在被显现出来了呀。○若说到想著眼处,则第一必须著眼的是,云为阿弥陀如来是取得了「自利利他圆满的大正觉」的佛之事。第二者是云为「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的御本愿之事,能著眼於其点,而忆念之就是最重要。 3、佛与神 ○必须好好地思考阿弥陀如来和神的不同。是虽连自己都不注意吧,但是和讨好神明同样地,「如果这样的话阿弥陀如来是会给与御救助吧」地担心呀。此担心是,完全是从将神和阿弥陀如来同一看待所出来的担心。○阿弥陀如来,是称为「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本愿之原样的二利圆满大正觉之如来。南无阿弥陀佛亦又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原样地给与成就了的名号。因为是忘此,没有彻底於此者,所以是担心自己的暗心,想变得明亮而往生地思著呀。是因为没有於「若不生者的御本愿」、「自利利他圆满的大正觉」和「依南无阿弥陀佛而往生」,真正地觉醒故。4、想获救 想获救○多数人的通病,是「想获救想获救」地,著眼於自己方,而不著眼於佛方,研究云为「是何谓佛呢」般的事那个不作。连本愿的意趣都不知道,也不思本愿名号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为不可思议,也不思佛智不思议为不思议,是因为用凡夫的尺度在推测佛故。於此处有此人的病根。光著眼於自己方,一定会认,「取信心而」「以欢喜了而」「想安心而后往生」地思著。将此,著眼的方向一转变,而著眼於如来方,若变成慈亲之身看看的话,则连担心自己心暗之事都会变成好事。若是能将「想获救」的眼珠,一转,而向「不得不救助之如来」的方向,则疑云是一时地烟消雾散吧。如果只有著眼自己方而已,只是玩弄著自己的心,则即使经过几十年,也是会事态不明吧。○不是因为暗心变得明亮了,所以能够往生呀,往生是本愿力的运作(力用),是依名号的功德力而往生呀。5、暗心○是从几年前也好几十年前也好,都持续担心暗心以来的习惯残留著,而今日又在眺望其暗心而担心呀。能著眼於若不生者的御本愿,和自利利他圆满的大正觉,而若不是彻底於「於正觉的功德力之外信心亦无,往生亦无」呀则此病治不好。是应好好地思考。6、物的轻重○大多的人在佛法上,不知道物的轻重。一说何故不知道物的轻重呢?就像说是自己的心变得明亮呀,或是暗暗呀变成苦啊,只是置重点於自己的心而已,而没有著眼於「若不生者」的御本愿,即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力,即二利圆满的大正觉。所谓不著眼之事,是在轻视之的证据。不想要重视该重视者,在逐末,而忘本。这是称为不知轻重者。7、往生的一大事 ○多数人是将像往生般的一大事,依自己的心变得明亮之事而决定般地作著。首先那就是错误的根本。於『执持钞』曰:「像往生般的一大事 非凡夫可计度,应当一向一心奉任凭如来」。所谓「任凭」是「乘本愿力」之事,是「至心信乐」。又於「本愿招唤的勅命」之前「非常感谢」地低下了头之事,称之为「任凭」。此人是不知道「任凭」之事的人。是不思「像往生般的一大事」为一大事的人。是不知道称为「二利圆满的大正觉」也好、「若不生者的御本愿」也好都是本愿、正觉其之原样的御六字之事的人。是不知道「依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依本愿力而往生」的人。8、勅命和功德力 ○多数的人,是轻视「汝一心正念直来」的勅命呀,和南无阿弥陀佛正觉的功德力,而不知尊敬地顶戴之事的人。御圣教的法语,是不加私见,而依高僧们的指南,又依老师的御法语,正解之,於正解了之后者,应尊敬地顶戴之。於尊敬地顶戴「二利圆满的大正觉」、尊敬地顶戴「若不生者的御本愿」、尊敬地顶戴「佛智不思议、大慈悲之不思议其原样的六字尊号」处,如说「心变得明亮了,或心还暗」般的问题,以都不成问题,而能顶戴变成安住於大悲之身。此人是知道不轻忽顶戴,而尊重顶戴圣人的御法语之人。往生的得否,是依轻忽地顶戴呢、或尊敬地顶戴御法语呢而决定。於『叹异钞』曰:「於蒙信良人(善知识)之仰言外别无道理也」,是应知。9、三愿转入不知道云为「三愿转入」之事的人。所谓三愿转入,是真假的分别。进入了净土门之事虽佳,但尚残留著圣道门的余习,想修 万行(定善和散善)而往生净土地作呀,称之为「要门」(十九愿)。其次出「要门」,而成了念佛一行之事虽佳,但尚以自力心(定散心)未断除,而称念佛,想要以那者作为自己的善根而往生。称此阶位为「真门」(二十愿)。再其次出「真门」,往生不是心的明暗,而是唯依本愿力而决定呀之事明白,成了徧依凭本愿他力般呀称为「弘愿」(十八愿)。是此之「三愿转入」不被确实地明白的人。所以唯是担心自己心的明暗呀。10、佛的尊贵感多数的人是佛的尊贵感,尚不明白,南无阿弥陀佛本愿力的佛智,尚未明白,只有想要自己的心变得明亮,而不知顶戴不思议为不思议之事的人。顶戴佛智的不思议为「不思议的事哟」呀就是信心。自己的心,纵使变得明亮了,那也可能是凡夫的妄念。变得明亮了的心,可能再变成暗。云为在意心的明暗,而持续担心之事,是因为於心底依靠自心的自力心就潜伏著故。几度呢 一再反省 皆不被变不可依凭者 我心呀(瑞劔)瑞劔也认为信心出来了之事几千遍,那个崩溃了之事,又是几千遍了。纵使认为了「因此而能往生」,亦以自己的思计而无法往生。去认为能往生 而不能往生 的御净土 不能往生者 却往生之不可思议。(瑞劔)闻的我 无而被闻到了之不思议哉。(瑞劔) 在去吧来呀 之中而被忘 己哉。(瑞劔)11、无法安心○关於往生之安心、不安心者,如来就赐与彻底信著,赐与彻底安心著。此如来的真实心之被顶戴到了呀就是信心。以自己的安心为目标,想以自己的心变得明亮了之事为目标地思著的是错误呀。所谓 「人心 皆是似 池水浊清之事不定故」(法然上人)者呀,即使听闻佛法,关於后生之问题也要直到变成不担心、能拔苦、缷下了重担的念头出来为止都必须听闻。大多数的人,因为还没热心地听闻到达彼处所以不行。此人关於后生的问题,不知何故,不知何事,说「再也无法安心」,而掉落在苦恼的深渊。体验此苦,苦到底之事,於安心决定的过程中,是不管谁都要经历一遍,而是尊贵的事。治愈此病的是,如来的本愿力和圣人的御法语,就是适当的药。甚至作为其妙药之手册的话,则想要提示 无论如何都无法往生 因为本愿有故被往生。(瑞劔) 之句。此人,虽是御在痛苦自己的心暗之事呀,但於心底者,认为著其苦恼能除去而能安心的话则能够往生般呀不是吗?一彻底於「无论如何都无法往生」,就将一心「想要得到安心」「想安心」地钻牛角尖的心,暂时搁置,而著眼於如来本愿力的御慈悲,自然而然地能够安心。只要不著眼於本愿力,无论如何「想要安心」地,钻牛角尖,也是无法安心者。於「行卷」曰:「即言,由闻愿力,光阐(宣示)报土真因决定时克之极促也」。 於「化身土卷」曰:「信乐彰於愿力,妙果显於安养」。最后之能够安心呀,用人的小技俩的话则是办不到的事,是著眼於本愿力,而方才始得安心安堵呀。12、良人(善知识)的仰言○想要奉言的事,是此人,至今为止听闻法门的道理理论,想以此而作为安心之事是失败了吧。所以才会失败。於『叹异钞』曰: 「於蒙信良人(善知识)的仰言外别无道理也」。 此人在直至今日为止,没能找到了「良人」呀就是病源。所谓「良人」是亲鸾圣人、莲如上人、良师、有信心的法友之事。没有机会逢遇有信心的人格者就是病源。今之病亦只要没找到有信心的人,又只要不信其人的人格,病是治不好的。於「信卷」曰: 「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是名为信不具足」。 言为凡夫者,是愚痴者,即使立即接触到「法」,也没有能力信受「法」。一於兹能找到获得了法的人格者,就透过其人之「信心的人格」而能顶戴信心。是「若有人(良人)则易得信,若无人则信难得」。因为信我亲鸾圣人 则信如来的本愿名号。(瑞劔)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94.html
死的解决(3)
2025-03-22
2026-03-22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94.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94.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2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94.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死的解决(第一册)第一篇 序说 丛云遮月,花遇暴风,动荡浮世未成原样,一日娑婆之命尊贵啊!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啊!释迦、弥陀二尊者,即使万劫亦难值之佛,应恭敬顶礼不懈怠。以祖师圣人的御法语,解决生死问题。 本愿圆顿一乘者,逆恶亦不遗漏之,御誓愿。是大乘中的大乘,於世界无比类的正法呀!佛和佛法,轻视而信就不被得。「念力,愿力,南无阿弥陀佛」。此外无佛法地知哟!不思议的佛法「不思议呀」地,欢喜外信没有。 「取信心而往生吧,念佛而往生吧,因为安心而往生吧」者,凡夫的计度,皆自力。莫美化身、口、意三业,模仿妙好人。隔壁的花盛开。凡夫的自性不是完美者,莫被「虚假之行」、「杂毒之善」所蒙骗。 以正直、素直,不成为阿呆的话,如来的真实不能顶戴。邪见和憍慢,如来大嫌弃的。有「名闻」「利养」之心的话,御佛经不能明白。人造花蝶不停。甚至闻了、记得了的心,被弥陀拿走而赤裸裸。赤裸一直慈亲前。几十年听闻的证书使舍而幼稚园,未闻前之婴儿呀!佛法上的阿呆是此,是阿呆。 於阿呆如来就在(阿呆)。如来是至尊、无上尊、本愿功德的结晶体呀!诸佛给与赞叹成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於其不可思议的佛智大悲光明「闻名信喜」地,被打动被打动,而彻底地被打动了的就是阿呆。阿呆真欢喜,真佛弟子,佛子。像由地狱爬出来呀,猫啊狗变生的人们,成诽谤、敌视佛法。神和佛大相违。 去御寺院虽也好,然佛法的道理记得了亦一年级生。通过不明白的关卡,明白了的关卡亦通过,皆舍弃「知解分别」,成为阿呆,而「圆解证入」,始可贺,正定聚。 松影之暗,月光哉! 理论法门有何用?即使自夸为文化人呀,即使模仿智者呀学者,在阎魔王之前都通不过。罪业的锁链无法切断哦! 取信心的话能往生,称念佛的话能往生,「的话」二字,何时能消除?未消除之前死神乘著无常的暴风雨而来。今就临终,哎呀!怎么办呀? 「因为获得了信心所以能往生」地思之作梦是仇樱(易落的樱花)。 「获得了地思者不得也。」凡夫的梦者魔法师。「因为」二字是陷阱。比下苍龙窟取龙珠、入虎穴取虎子那等事,还更难的极难信。积千锤百炼之功哟!信心者能开於火中之莲花。以悠哉过活而失败;以轻视疏忽而下堕。 善导大师仰言:「共发金刚志」。於懈怠者,死的解决是梦之梦。随人地闻的话,随人地落啊!上了年纪,气力衰,佛法,想听闻地思哉,空迟钝。 「华严」、「天台」、「真言」、「禅」,都是絶佳的教法,世界无比类的大真理,其他的宗教望尘莫及。虽然虽然如此,对於凡夫的话,如金币於猫、珍珠於猪都没有用。以凡夫能开证悟吗?所谓「悟」,彻底成「无我」,是得「无分别智」之事。於三毒、五欲的凡夫,想要开悟,如一发把山海天地,比那亦更加困难。鲷很大,无法出刀切。「定善」者息虑凝心,「散善」者废恶修善,最好知道佛道难成。凡夫依由喜好物而身亡,从苦入苦地轮转。 本愿一乘,真宗者,被作阿呆,容容易易地,乘彼「愿力之道」而往生。「名愿力」的不思议呀!圣道和净土、自力和他力、信心和妄念、善根功德和报恩行、正法和迷信,是混淆又混淆,多数人的头中,如同火灾现场般,是乱七八糟。 不依本愿力而解决死,是什么样的人生啊?很少听闻而想见(佛)呀,那么,佛法的真价值无法明白。暂缓不急之事,急切认真地,闻佛法的话,有诸佛如来之照护啊! 关於往生,「想要顶戴信心、想要心变明亮、想要安心」地忧思的,就是一般人的习气。此之病很重。那是「想完成自己、想做什么而往生」地思之自力心。这是「想要做点什么求往生」的自力心。是因为不仰彻果上圆成、二利圆满、名愿力故。因为不知不觉自力跑出来,所以很恐怖。将即使如何做亦不能安心之处,究明究明尽最好。「就这样地」彻底了之人是往生人。在观念之「就这样地」的话无论如何亦不成。真的「就这样地」者,必定於其之中,藏著机法二种深信。「虚伪者」,欢喜没有,安心没有,法悦没有,报谢念佛没有,教人信没有。机的深信亦无,法的深信亦无。 虽三十年、五十年听闻了佛法,然亦不能说为「听闻了」,也不能说为「没有听闻」。依「念力,愿力,南无阿弥陀佛」,而往生之事,不思议啊不思议啊难能可贵。 佛法不闻的话不成,是健康长寿之本。为了自身,为了后生,为了子孙,又为了佛法,不闻佛法的话不成。「佛法第一,孝顺父母,待人亲切。」依此之居心而使度日夜。家庭和谐,不吵闹,不呵斥孩子,作而令见(以身作则)哟!培育喜好佛法的就是父母的御慈悲呀!勿忘佛的御恩、祖师圣人的御恩、父母的御恩、老师的御恩。御师父有故方能。 我什么亦未闻,什么亦未知。凡夫的心如於秋天的天空,变化无穷。其之计度者,全皆,是烦恼。「知道著、思著、记得著」的佛法,是头部分的佛法,即使任何作用亦不起。消罪之力,於凡夫没有。令使消罪,而往生之御力是只有「难思弘誓」(本愿)和「无碍光明」(名号)。停止参拜神呀、迷信,应发起「离生死,成佛吧」的大勇猛心。「南无阿弥陀佛,不令使下堕哦,请,就那样地来吧,一定必救度哦!等著哦」的呼唤声之请托故方(有救)。无论如何都不能往生的我,空手地,赤裸地,空空地,就这样地,顶戴往生。哎呀尊贵呀,如来慈亲。 真宗,是「果上圆成」「果上显现」的法门。往生是如来的御工作,是本愿力,不是凡夫的工作。「大悲的呼唤声」真可靠。「二利圆满大正觉」,佛智的不思议真可靠,大悲的不思议真可靠。信心是呼唤声呀!在此处安心、大安心。 如来是无我无分别,大智大悲的慈亲是。「看著」、「护著」、「等著」。往生御久候的御净土,然而无论如何客气都需要礼物吧?往生御净土的伴手礼,只要以本性的恶业烦恼就好。佛力故,地狱的猛火变成清凉风。虽不想死,然拜见如来的,就欢喜、快乐、喜悦。每度於想起,佛恩报谢的御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昭和四十九年(一九七四年)八月九日 九十岁 稻垣瑞劔二、真宗要关五个条 第一条 果上圆成的法门第二条 二利圆满的法门 第三条 难思弘誓第四条 无碍光明第五条 就这样地昭和四十九年(一九七四年)九月十六日 三、真宗要关大意 序 南无阿弥陀佛 『御文章』曰:「言信心获得者,心得第十八之愿也。言心得此愿者,心得南无阿弥陀佛之姿也。」就「信心获得」,有三个著眼点: (一)人何故不得不解脱呢? (二)人有依自己之力而自己解脱的力量吗? (三)谁给与救度?如何给与救度呢? 没有著眼於这三点而即使学佛法,亦是无法到解脱之道。 所谓解脱是被离生死之事。生死是苦。超脱苦界,而得涅盘之常乐,与一切众生共同成永久弘宣如来的大智大悲之身,就是人生究极的目的。达成此究极目的之道就是佛教,是佛法,又是佛道。云佛道的完成为解脱,又云为涅盘。 世界的宗教,何故没有明确地解决人不得不解脱呢的问题。又,令使自己解脱的力量有呀无呀,也没在明确地研究之。又,解脱的境地是为何者呢?如何做才能到达解脱呢之问题,又亦是明确地说著之宗教者,除了佛教,於其他不被见。若换言之,其他的宗教,不说「转迷开悟之道」,不知转迷开悟之道。即不说「迷悟染净的因缘」,不知迷悟染净的因缘。世界的宗教虽多,但在说「迷悟染净的因缘」、「转迷开悟之道」的宗教,是唯独有佛教而已。欧美的学者,虽也有著眼於此者,但是明确给与教示解决此的因与果的一个也看不到。这是佛教胜过世界的宗教之点。真宗,作为学问的话,取华严、天台、真言、禅、三论、法相等大乘佛教的精华;作为实践的话,明确地宣说著罪业深重、烦恼具足的凡夫,於信弥陀的本愿力之信一念,超证大般涅盘而到达真解脱之道的。然者作为实际问题,凡夫得解脱生死之道,是唯独本愿一乘、净土真宗而已。 净土真宗是『教行信证』。『教行信证』是净土真宗。由『教行信证』生出了『御和赞』、『御文章』、『叹异钞』等。『教行信证』是为如何之书物呢?那於『大无量寿经』、「正信偈」、『净土文类聚钞』、『和赞』、『御文章』、『叹异钞』等,能够窥其真精神。然而,无论何者,都是难解、难入的书物,对一般民众来说的话,把握其之真意是难中之难。 一言以蔽之,若言净土真宗为何之宗教呢的话,是「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大经成就文)。若换言之,是「至心信乐忘己,速归无行不成之愿海(本愿力)」(报恩讲式)。在『御文章』而言的话「圣人一流章」,若在『叹异钞』而言的话第一章就显说著净土真宗的面目。若欲知法门雄浑自然之旨趣的话,无如亲鸾圣人的『教行信证』;於窥安心细微之点者,将善导大师的「二种深信」、「二河譬」、「六字释」,是应认真地拜见。 亲鸾圣人即使披阅一切经,虽然如此,亦是不能做到「死的解决」,虽是九十五日间,参笼(闭居祈愿)六角堂,然尽管如此,因为「可出生死之道」也不明白,所以百日之间,往返法然上人之所在。说那是为何呢?若根据惠信尼公之手纸(书信)的话,书记著「是唯只为了欲闻问『可出生死之道』」。 「可出生死之道」,即「死的解决」,是人生的目的。怕死是动物的本能,「死」由何处来了呢?由「生」了来。「生」由何处来了呢?「无明烦恼」,是受生苦海之原故。 如何做的话能够逃脱生死的苦恼呢?於那,不修戒定慧三学(八正道、六波罗蜜)的话不成。那不能者怎么办呢?於此处是只有本愿一乘,即乘阿弥陀如来的名愿力之一道。 本愿一乘,是『教行信证』。『教行信证』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给与成就我的信心,给与成为信心。 第一章 教行信证的使命 『教行信证』,是唯信独脱的法门。 一、『教行信证』,是果上显现的法门。 二、『教行信证』,是念佛往生的真髓。 三、『教行信证』,是选择集的真精神。 四、『教行信证』,是「立教开宗」的宝典。 五、『教行信证』,是「五愿开示」的法门。 六、『教行信证』,是安心的龟鉴(镜)。 七、『教行信证』,是光寿二无量的开展。 八、『教行信证』,是给与御说「行信、机法、因果」的书。 九、『教行信证』,是凡夫往生的秘键。 十、『教行信证』,是「真实」、「假权」、「邪伪」的一大宗教批判之书。 十一、『教行信证』,是大乘的精华,世界宗教的最高峰。 十二、『教行信证』,是佛性开觉的大道。 十三、『教行信证』,是愿心庄严的法门。 十四、『教行信证』,是净土的庄严展开於现土者。 十五、『教行信证』,开示了「四法」「五愿」「六法」,是 信疑决判之书。 十六、『教行信证』,是给与御说「阿弥陀如来」、「本愿」和「名号」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之书。 十七、『教行信证』,是将一文不知的尼入道,除疑,也度生死苦海的大船。 十八、『教行信证』,是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一实真如之道、大誓愿海。以上,虽是略看数目十九个条,然此十九个条的一一条,何者都只是艰难的问题而已。要点是「信心获得」、「可出生死之道」、「死的解决」。 十九、『教行信证』,是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一实真如之道、大誓愿海。 以上,虽是略看数目十九个条,然此十九个条之一一条,何者都只是困难的问题。要点是「信心获得」、「可出离生死之道」、「死的解决」。将右之十九个条更个条更缩小、要约者,就是「真宗要关五个条」。将五个条扩大的就是本书。 第二章 果上圆成的法门 净土真宗是「果上圆成的法门」。云为「果上圆成的法门」呀、「果上显现的法门」之类啊之事者,凡夫成佛之道,在凡夫的话不能辨识之,不能修行之。所谓佛是涅盘的境地,是真解脱的境地。涅盘的境地、真解脱的境地,是体得(体认、实现)法界的绝对真理之境地。云之为「果上」。亦云为「果分」。是言语和思想以上的最高境地。 在禅宗的话,将佛的境界,即果上之事,云为「悟」。所谓「悟」,在华严而言是「果分不可说」的境地,云之为「空」。若勉强说的话,超越了云为「自他」「有无」「爱憎」「取舍」「善恶」的相对性认识、相对性思惟,而活用其之「相对」,包容相对,即死於相对(而活於绝对),亦不被囚於任何事物,将获得了「无我」和「无分别智」的境界云为「果上」。果上是佛的境界,亦是佛的「真智」「大我」「真我」的境界。从生而迄至死为止,被囚於相对的思考,只生活在相对性世界的凡夫,这样崇高的世界是连於梦都不能梦见的境地。 如来,若说为「智慧」的话,赐住於此境界;若说为「慈悲」的话,是「视一切众生犹如己身」,是和御自身同样地给与怜愍一切众生的。因此一切众生皆是如来子,如来被是我等的父母。「即使说『放弃我吧』,也无法放弃之亲心,『请让我来救助吧』」地申说著的就是如来。持了此亲心的御方就是如来。『观经』曰:「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如来的大慈悲心,彻到众生心,在大慈悲心的如来前,恭敬欢喜之心,云为「信心」。 众生恭敬欢喜如来之心,是因为接触了如来大慈悲心的电波,所以信心之体,是如来的大慈悲心。信心不是凡夫的知识,也不是凡夫的思想。 没有感受佛大悲的电波之人,作「知解分别」的计度。云此为「自力」。感受了电波的人,是忘己,而仰如来,仰本愿力,是「非常感谢」、「不思议的事哟」地欢喜的。云此为「信心欢喜」。不是凡夫之思。 是众生闻之力也好、信之力也好、甚至信心欢喜的欢喜也好,皆成就於勅命的南无阿弥陀佛之正觉中而给与呼唤著之如来。云此为「果上圆成」,又云为「法体成就」。「果上圆成」就是净土真宗的根源。『和赞』(256首)曰: 「光明寿命之誓愿 蒙赐作为大悲本」 这,就是「果上圆成」之相。光寿二无量的佛之功德外,众生往生的行亦无、信亦无。不仰光寿二无量的佛德,和「若不生者」的本愿力,而「想要自己信而往生,想要自己称念佛而往生」地,只著眼於自己之事而已,而不赞叹佛德之人是不能往生。赞叹佛德之事,早就是信心了,是念佛。 是「仰赞叹,俯惭愧」地,自然被回向「二种深信」。二种深信外没有信心。二种深信,也不是自己开始深信的,而於阿弥陀如来的正觉南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中,已经给与御成就者,就是今所显现的。云之为「果上圆成」。云为「果上圆成」的思想也好信仰也好,在其他的宗教都绝对看不到的。因为不知道「果上圆成」,所以「自己信、自己称、自己安心,而想要以自己欢喜而往生」地思著。 这就是一般同行之姿,「自己」出来之时,不是他力,而是自力。 一般的同行,说「虽那些都明白,然无论如何也不能安心」。「果上圆成」明白著不是吗?若明白著的话「安心」「安心」地,是应不只著眼於安心而已。「自己安心了的话能往生吗」地,问自己看看最好。不是因为安心了所以亦能往生的御净土。是闻「果上圆成的南无阿弥陀佛」,自然而然,自然地被安心的。是果上圆成之故,在衆生方,信一个也好、行一个也好都不需要拿出者。行一个也好、信一个也好,从衆生方都不需拿出的就是净土真宗。 世界中的宗教,创立神,而人向神「请、请」地说,只是祈祷、祈愿的宗教而已。神信心的头,决不被去除。因此虽是真宗的门徒,然神信心的信仰,混入他力「果上圆成的法门」。严格地说,就真宗门徒的头中,自力和他力、神信心和信顺勅命、正行和杂行,这呀那呀,混杂啊,好像是火灾现场般的样子。净土真宗若不是如「真宗要关五个条」般地,「纯一无杂」的话不行。云之为「一心一向」。若说「何故纯一无杂呢」的话,「救助力之外无被救助之力」,「於如来正觉的功德力之外,众生往生的因亦无果亦无。」 只有南无阿弥陀佛一法,能救此极恶最下之机。此机只有依此法而被救度。 「行卷」的南无阿弥陀佛,来到「信卷」给与成为信心。因此是纯一无杂。昙鸾大师将不纯的信心诫言为「三不信」;将纯一无杂的信心,开示为「淳心、一心、相续心」之三信。天亲菩萨给与显示为「一心」,一心即是「金刚心」。将「依本愿力往生」地,心决定了的,云为「一心」。 所谓「果上圆成」,是云「佛是尊贵的」、「本愿成就的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尊贵的」之事。说「如来是尊贵的,本愿名号是尊贵的」之事,就是真宗的根本义。说「如来是尊贵的」之事,不思为尊贵的话,即使几十年地听闻,那呀这呀都是水泡,往生也是不可靠之原由。 在禅宗的话,不说「佛的存在」、「佛的尊贵」之事不成问题。其理由者,因为禅宗是「自证教」(自力),发挥了「自己本来的面目」的,就是所谓的「见性」,是「悟」,所以於心外是不承认佛的。在天台宗也是,虽然承认弥陀净土,但说那为「唯心弥陀,己身净土」(或者,己身弥陀,唯心净土),弥陀也好净土也好,都是於自己心中见之的;但是於净土教的话,「弥陀也好净土也好皆於心外见之,依其之本愿名号的功德而往生弥陀的净土,即时成佛」地教导。是所谓的救济教之故,说「阿弥陀如来的尊贵」之事,是成为第一的问题的。说「唯心弥陀,己身净土」之事者,即使亲鸾圣人的时代,在学者间亦盛谈著。被见此而亲鸾圣人非常感慨,而於「信卷」的序仰言: 「然末代道俗,近世宗师(一宗的祖师),沉自性唯心(唯心弥陀,己身净土),贬净土真证,迷定散自心,昏金刚真信。爰愚秃释亲鸾,信顺诸佛如来真说,披阅论家(龙树、天亲)释家(昙鸾大师、善导大师、法然上人等)宗义,广蒙三经光泽,特开一心华文(天亲菩萨归命之一心)。」 於圣道门的学者,赞叹净土门之人亦有的话,诽谤之人亦有。阿弥陀如来呀净土,在心内呢还在心外呢的问题者,於云「心」为总该万有的一心(真如)时,即使说为「在心中」也好吧。於见心为凡夫的妄念之场合,是可说为「净土在心外」。内外的问题,是立场的相异。若依所作解释般者,是「内者外也,外者内也」。亲鸾圣人,严厉地非难「自性唯心说」的,是当时的僧俗,庸庸碌碌也不修行地,卖弄自性唯心说,因为是否定了净土者,所以圣人就感叹之。 现代人被科学所毒害,否定阿弥陀如来和净土的倾向强烈,彼等者,不知大乘佛教。彼等读大乘经典,纵使没修禅定,若是将禅三昧的真理,即使稍作研究的话,也不会违背於信如来、信净土。 大乘经典都不读,不知禅定的真理之一般民众者,依信高僧方之说,而能够信如来和净土。於「正信偈」有「唯可信斯高僧说」的是此处之事。几十年亦皆闻了真宗的说教之人大多数,说「信心得不到,不能安心」而溢著泪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彼等因果也不信,无常亦没痛感,御释迦就是佛陀之事也不思,连阿弥陀如来的存在,亦窃疑,说「如来就是悲智圆满的尊贵之御方」之事也没思。彼等,又亦不尊敬高僧方的人格,「正信偈」、『御和赞』、『御文章』,也是没有认真地拜读。 唯,是一味「想要往生御净土」、「欲求信心」。 真宗的门徒虽多数,是这种人,然其中者,「想要往生净土」、「想要顶戴信心」、「想要安心」地思之心是强烈的,说为彻夜亦碌碌难眠地热心之人是有。於那样说之人,在无论作了多少法语的说教之处,「嗨,那也在听闻,那也在明白,可是信心不能顶戴,安心出不来」地说。对那样说的人无计可施。「因为无计可施」地说,而连放置不管的道理亦不行,若这样说的话,得以明白吧,若这样说的话,佛的尊贵就知道吧地苦心、取笔,是书写书物的理由。 於人生,如「死的解决」般困难者没有,又这般重要者没有。云为「一大事」,是此之一点。圣人曰: 「由闻愿力报土真因决定。」(行卷) 又曰: 「难思弘誓,度难度海大船。」(总序) 又曰: 「信乐彰於愿力,妙果显於安养。」(化卷) 又曰: 「忆念弥陀佛本愿,自然即(在信之一念)时入必定(正定聚)。」 (正信偈)倩案净土真宗,净土真宗和其他的宗教不同,不是从人方面出发,不是为了自己的我欲向神祈祷、祈愿的宗教,而众生的信也好行也好、往生也好成佛也好,由於如来方给与御成就,而给与立即显现的就是如来的大正觉、南无阿弥陀佛。故於如来正觉的功德力外,信心亦无往生亦无。云此为「果上圆成」,亦为「果上显现」。「果上圆成」就是 「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力成就之御姿),即是「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如来,是「法性法身」(实相身),亦被是「方便法身」(为物身、报身如来)。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是不二。将不二之佛身,天亲菩萨仰言为「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真宗人多数者,想著要取信心。於彼等者有疏忽之点,没思考其次之事。即, 因为自己闻了所以被救助的呢?以本愿力被救助的呢? 是自己顶戴了信心之原故,而被救的吗? 又因为自己顶戴了信心所以被救的吗?依阿弥陀如来正觉的功德力(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的吗? 因为自己能往生地思著所以被往生的吗?由於不思议的誓愿(誓愿不思议)而往生的吗? 将此点,若彻底地思都没作的话,亦无法想像。若连听闻也没作的话明白也不会有。这就是多数人不注意之点。事情是很简单。 「是因为给与救助 所以被救助的。」 虽然这就是明白的那般者,但是一成为实际的问题,就把它扔在一边地作著,而只「想自己取信心而往生,想安心而往生」而已地思著。这就是大多数人的实态。为了清楚指出此点,是於第一条设置了「果上圆成」(果上显现)的。 阿弥陀如来的功德,显现了於此娑婆世界的是「教、行、信、证」。即使云顶戴信心,不是以自己的力量可以去顶戴的,而是净土如来的功德显现於现土,给与满入众生心的,就是信心。示此不可思议功德者,就是第一条的「果上圆成」。於信心信心地说之前,阿弥陀如来是什么样的佛呢?其正觉(南无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明确地听闻「是哪里不可思议呢」最好。不听闻阿弥陀如来是什么样的佛呢、是什么样的慈亲呢,而想要取信心的话,没有能取那样之的事。 净土的庄严有三种:(一)国土庄严(十七种)、(二)佛庄严(八种)、(三)圣众庄严(四种),合并三种庄严,即有二十九种庄严。 在佛的八种庄严之中,第八项庄严,就是「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此之庄严,如何不思议不是吗? 「信佛本愿力而心忆念者,速将云为『功德大宝海』的名号功德全部让我能顶戴(观佛本愿力 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净土论)」地说之不可思议功德的事实,就是佛的功德庄严。换言者,是说如来的功德庄严(南无阿弥陀佛)给与成为我的信心之事。依此,知道「果上圆成」的意思最好。这才是他力的至极。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77.html
死的解决(2)
2025-03-22
2026-03-22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77.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77.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2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77.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13.宿善 ○信心是由於宿善。所谓宿善是申说自过去世永长之间如来光明的御培育呀。於加贺的千代之句:「永长的 御照护 令入 菊之花(闻法)」。莲如上人曰:「虽说任凭宿善,但述怀之心,亦无有暂止」。莲师的御慈悲非常诚惶诚恐。又,一说佛法者应受到心闻呢或身闻呢?我就想要奉言:「血液闻法」。生为日本人,与亲鸾圣人同样能受身为日本人的血液,特别因为祖父母、双亲都是难能可贵的人,所以我也是从孩童时代就喜好佛法。这完全是托「血液」的御福荫。其次重要之点,是拥有良师之事。认为如此之人的问题,是由於直到此时为止都没有良师、益友之事。即使自今开始著亦不迟。以为与其独自苦思不如去会见良师、益友,而好好地听闻的话则最好。14.闻法第一 ○『御文章』、『御和赞』、『叹异钞』等,在不论多少遍都是要拜读同样事。有昨日没注意到之点,今日注意到了之事,有今年注意到去年没注意到的点之事,有几十年都没注意之事,今现在开始注意到了之事者吧。「总序」之御文等就是那者。於文曰:「难思弘誓度难度海大船,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惠日」。以如这般尊贵的 如此般之一句而能充分离生死的法语是於其他无从看得到。我每天忆念著此御法语之事,於兹虽是七十年的时间,但总是常被感亲切、新鲜而很难能可贵。生死问题的解决,不是多拜读、多听闻之事,而是言为「依一句而治万劫渴」者。以为除了此之一句外无佛法,除了此之一句外无往生之道,而於尊敬地顶戴、尊贵地顶戴之处信心决定。於『文类聚钞』曰: 「夫无碍难思光耀灭苦证乐。万行圆备嘉号消障除疑」。 此之一句也是同样地难能可贵呀。以一句而一生无不自由(瑞劔) ○ 生死问题的解决,以所谓「法门议论」的话则不行。以「物知(博学多闻)」的话则不行。在将一句几年、几十年地持续吟味之处,不思议地被安心安堵。这是称为「本愿力的御回向」者。『教行信证』呀和『御和赞』即使拜见任何处,亦以一句、以一首而能够顶戴著信心。这样不思议的御书者没有。因为无论何者全篇皆悉是如来的全身、是南无阿弥陀佛故。又是因为是亲鸾圣人的法身故。知道了的不是信心,记住著了的不是信心,明白了的不是信心。自己这样想著之事不是信心。信心是「呼唤声」,是「南无阿弥陀佛」,是佛愿力,是佛的御働(运作)。 15 . 环境环境是很重要。佛法中有世界地思,被所有佛法吸引而过生活之事就是肝要。即使连家中的家俱也好、装饰也好,虽忆念如来的大悲但置身於适合的好环境都是很重要。如不於每天也如念「死」般的话则不行。一念及死,就立即想到「死的解决」。一忆念「南无阿弥陀佛」地给与解决了死之事,就自然地能让人顶戴称御念佛。这就是称为「念死念佛」者。制作神户滩名酒「白鹤」的主人曾说:「自己是非酒不闻、不见、不说、不思地系念著」。不论谁都是同样之事,日本第一的围棋名人只有见闻觉知著围棋事而生活。生活就是围棋,围棋就成为了生活。即使日本第一的剑道名人也那样,即使诗人也好、政治家也好,都一成为日本第一、世界第一就皆是如此。贝多芬是据说弹钢琴到手发烫而用水浇在弹钢琴之事。任何事情如果不是专念专心的话则伟大的事业是不会成就的。希腊的雕刻家名为米开兰基罗者是听说每天晚上睡觉时,在枕边放置「大理石」和「凿子」而即使於半夜醒来也是在作雕刻。莲如上人是引古语而御劝诫著自己他人。於古语曰:「至柔者水也,至坚者石也,水能穿石。心源若彻,则菩提觉道如何不成呢」。佛法只以耳闻著、以头理解著的话则皆不行。称为「全身皆是佛法」般地,直到佛法入身为止都必须听闻到底。马术的名人曾说:「鞍上无人 鞍下无马」。这是说人马合一的境界者。信心和名号的关系也是同样。莲如上人曰:「弥陀名 闻得事 若是有者则南无阿弥陀佛地 信凭哟之众人」。因为「自己想信名号、想信阿弥陀佛如来」地思计所以是无法信呀。自己之心暗暗,也因为是「想让暗变亮」,所以才无法明亮呀。若成为「更加变暗吧」「无论如何变暗了,也是不输於彼之那般的本愿力呀」「慈亲御在 无事呀」(瑞劔)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90.html
死的解决(4)
2025-03-22
2026-03-22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90.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90.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2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90.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和赞和叹异钞的吟味—唯念佛— 序 先公开了题目为『教行信证和叹异钞的吟味』之拙著。『教行信证』是堂堂立教开宗、独步干坤的大著作。於彼处亲鸾圣人御出现著,正确地将真佛弟子的标帜填於胸,代替释尊作为末代的正师,而立於高台,亘遍无限的时间,对千亿万之群众,将本愿一乘绝对不二的真教御在狮子吼之姿就被想像。反之『叹异钞』,不是威风凛凛、光颜巍巍的圣人,若言於何处呢者,则好像回归自家,自在地坐著,而静静地,御在流情难思法海般的圣人就可窥见。那是真实地、轻松自在地、令人缅怀之姿。是唯独以那样的圣人,我等愚恶凡夫才能近在咫尺地拜见呀。若那样的话,则欲窥无涯底的如来一乘大智愿海,和净土真宗雄浑自然的大法门者,应须拜读『教行信证』,若欲速离生死者则品读『叹异钞』,而被彻底於誓愿不思议之事就最符合理想。於此处不成为漏看呀是『和赞』。这是甚至可称为「小教行信证」之无上宝典,而从一般性立场来看,我是在他方看不到如这般的好书呀。觉得即使一也是『和赞』二也是『和赞』。虽我也拜读著七十余年了,但如来的大悲心就於一字一字中,渗透出来了。不问僧俗,倾全精力於『和赞』,而若是一生涯吟味了的话,则觉得能接触到如来选择的愿心,接受到大圣释尊的慈训,对於金刚心的树立,是再无遗憾吧。因为『和赞』是圣人大信海诗意的发露,所以深深而且容易领会地,吟味而能忘却人生的苦恼。於此处即使圣人的威容显耀之姿也好,又即使披浴衣之姿也好,都是得以被接触到吧。先前之拙著,虽是坐於『教行信证』而窥探『叹异钞』呀,但是现在作为其姊妹篇,特别坐於『和赞』,而想要共同吟味的是『叹异钞』之最难处,又亦是最易之大道的「唯念佛等等」之圣句。真正感受到即使汲亦汲不尽的无盖大悲心和无碍的佛智,就收纳著於此一句之事。本书以平易为主,而仅仅,不过吟味其之九牛一毛。仰希望者,比读百千卷的书,更想要顶戴精读『和赞』和『叹异钞』。如我般,愚痴暗钝之迷迷糊糊者,是唯透过恩师 桂利劔老师,和慈悲深之父母,而唯有於佛语之中,让自己顶戴著安心呀。想或者哪一天呢,能够奉报佛祖的大恩。述说一言而作为序。 一、第一要关 於『叹异钞』第二章曰:「置於亲鸾的话,则唯念佛而可被弥陀所御救助去地,於蒙受良人之仰言(御命令、御言语)而信之外别无缘由也」。「唯念佛」就是要关呀。此关卡虽好像是一切众生,无论什么人,都能通过般了呀,但是通过此关卡的人很少。一想如何通过呢,就因为作思案工夫所以无法通过。若唯念佛而通过者,则畅快地能通过。「唯念佛」的关卡,若唯念佛而通过者则最好。无论如何一想要念佛而通过,就要使劲於念佛。要使劲的话,则自力的「我」就出来。如果「我」出来的话则不成佛法。於本愿之大道虽有门,但其门很难通过。於至今通过其门的人,虽是成千上万无量数了呀,但想以自己之力而开眼,想以自己之力运脚而通过地做者是皆落第了。本愿是招唤,大道虽是「直来吧」地招唤著呀,但是素直地闻其声之人很少。因为没有闻之人,所以通过的人就没有。以那样的话则本愿也好大道也好都御在哭泣。久远劫来,穷缠於我,而虽然最亲近的念佛,但因为是想信、想称地外出者,所以於我愈加变成了疏远者。偶尔,有听闻到了其声之人。闻事虽是听闻到了呀,但认为「自己听闻到了」「我听闻到了」,而听闻到了之事就变成自慢,变成自大。连此者都不会感动。不过住在乡下难能可贵一文不知的老婆婆。其人,是即使「闻到了」也不说,即使「没闻到」也不说。唯说著:「以不思议的御本愿,给与呼唤了之事好难能可贵呀」。「闻到了吗」「能听到了吗」地一旦再度反问,其老婆婆就说著:「连闻到了都不申说,连不能听到都不申说。赐与呼唤了我一人呀之诚惶诚恐(非常感谢)的御存在」。是妙好人呀。但是,变成此妙好人,是非常困难哟。法然上人就仰言:「我,是唯念佛,而可被阿弥陀如来所救助。唯只是那样。此外之事是皆不存知的呀,是皆不知道的呀」的话,则亲鸾圣人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地,被欢喜了。今日的御同行,听闻御说教,一作「唯念佛」的讲法,就立即地,「那样的话,我也想来念佛,而领受阿弥陀如来救助」地,早已,从自己方,想要符合往生的条件,想要相应於本愿,想闻「呼唤声」地出头。明明「直来吧」的「呼唤声」遍响著,却今更想要听闻地出头呀也是很奇怪的事。「唯念佛」,是阿弥陀如来的赐与出现,而给与仰唤:「等著汝哦」了者,在此方的人,「那样的话,想念佛而领受救助」地出头的,是正如,认为「於往生到御净土,都必得带些什么伴手礼地往生的原因,所以念佛的御伴手礼也带去吧」,而提著亲自手作的御念佛,作往生净土的预备礼物。阿弥陀如来仰说:「讨厌手工御念佛的汤圆呀,我不吃。」「一说是那样呀,就连什么伴手礼都不用带去呀,是总有些情义上过意不去。如果给与带点伴手礼的话,则於我也会心有所依赖,而轻松呀」等地,净思之人而已。此故,御净土是「易往而无人」。对阿弥陀如来建立情义之事有什么呢?如果那麽想带伴手礼去的话,则最好带六波罗蜜行也、八正道行也、诸善万行的牡丹饼(红豆蔴薯)也、像是什么啊的伴手礼物去吧。那样的话阿弥陀如来,是会边悲悯、边赐与登上上品上生之御净土的看台吧。说将那伴手礼於我这边拿不出来之事,在久远之昔已洞见,而在洞见了之后,给与「直来吧」地招唤著。连彼慈亲的大悲般都不知地,所谓想带手作的伴手礼去,将之称为是不知御恩者。所谓「唯念佛」,因为「甚至连往生御净土的伴手礼,都在如来方,是『万善圆备嘉号 转恶成德正智』地,确实地造就了,所以汝者,以空手,来往生吧,快点来吧,一定等著汝哟」地赐与仰唤的大悲御声就是「唯念佛」之意义。其大悲亲心之「真心彻到」地,到达了我心胸时,不思议地,从我之口,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地,御念佛就给与显现。那就是「唯念佛」。连学者都是可怜者呀。一作学问就变成了学问味。一知道很多,就变成了知识味。一作分别,就变成了物知味。如果明白的话,就变成了聪明味。只要一对人在说教,就变成了说教味。变成了住持味。即使一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想作为说教的材料,就变成了材料屋味。无论如何在佛法上,如果变成了「味」的话就不行。不是说「味噌味之味噌者,非上等味噌」吗?连那样说的我,都变成了非常味噌味。是无知肤浅之事。是可耻之事呀。因此让我,唯可极於接受如来御商店贩卖之物了。说为凡夫的家伙,是明明什么都不能,却向神呀,和佛献上伴手礼物,交换之,像说是给与治病呀、或是让我避厄呀、或赚大钱般地呀、或生意兴隆般地呀、或让我长寿呀、或无理的要求呀、或求愿啊,在作祈愿之陋习。完全,以「虾」钓「鲷」(以小虾钓大鱼)地作著,一旦能那样甜蜜地走过来,就虽然这边是可以适合,但那样甜蜜则不行。如果同样是人类的话还能理解,但对於神佛的话,是拿不出太过於买卖性质之事呀。无论那样做、这样做,若是想要带伴手礼去给如来呀的话,则带久远劫来所造与造了之恶业烦恼,当成极乐行的伴手礼吧。那么是连阿弥陀如来,都会赐与御招唤之事吧。仰唤著:「其他的伴手礼,是务必免了」。「不过,认为即使是少许也想将善心、即使是少许也想将欢喜想、即使是少许也想将御净土的思恋想、即使是少许也想将御念佛、又即使什么都没有也想将信心,作为伴手礼,就不必要吧」,「是说什么呀。於《阿弥陀经》,不是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吗?」称为人的家伙者,虽装作善人脸,如果一剥皮的话,则肚子里面,不论是谁,都是自私自利虫,蠢蠢欲动著,虽说「即使少许也想将善心」等,但像在自己眼睛能看见般之善根的话,则那并非清净之善根。是虚假之行、杂毒之善呀。相似於善,而其原样是恶呀。就算如何地听闻到了,都变成很欢喜者吗?将欢喜之心,以烦恼压制住,而让人无法欢喜起来。「御净土之思恋呀!」那是说什么呢?连内心都没有之事是绝不说了啊。虽然即使后生是御净土地下定决心了,即使於一分钟也想要著呀,但这里是娑婆呀。於《叹异钞》所仰言:「若倩思案者,将如踊於天、跃於地般地,应欢喜之事,由於不欢喜,而愈加赐与觉得往生是一定也。抑制应欢喜之心,而无法欢喜是烦恼之所为也」,又仰言著:「由久远劫来至今让我流转苦恼之故里者难舍,尚未往生安养净土者不被思恋之事,诚正愈加是烦恼兴盛之所为,虽然觉得恋恋不舍,但娑婆缘尽,於无力作终之时,到彼土是应真明确也」。不是吗?获得了信之人,是心和口一致者呀。「心无论如何都无法安心起来。如果连安心都能来造作的话,则因此就可以:请赐与让我安心吧」。这也是自私自利的要求呀。莫让自己变成欲将如来的御慈悲,说为「安心 安心」。并非在说东道西了之处,能够轻易地安心呀。让自己比那者,更加能深入根性而听闻吧。如来是甚至连我的安心都没有御在要求。「本愿力即使在被闻也好。如果连安心都在汝方来造作的话,因此一定让汝往生御净土哟」地,即使以唯一的一遍,阿弥陀如来都没有仰说。於《大经》者,「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地被仰言,可仰说为若是名号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力之,为不思议 不思议,不思议地彻到了我心胸的话,则欢喜者自然而然地出来。即使称为「欢喜」,也是说於往生拔苦了之事呀。是将一旦后生地踏出看看,立於生死岸头,而丝毫不安之心思都成无了的称为欢喜呀。此之欢喜是「无乐的大乐」呀。像汝这般地,安心安心地,於不知不觉中想要安心,而是不得不「已经连安心都是必要」地被踏出吧。如来的本愿,不是「注视自己的安心而来哟」。是「唯一定以本愿力而救助汝啊」。因为是「唯一定以本愿力而救助汝啊」之呼唤声,所以法然上人仰言:「唯为了往生极乐者称为南无阿弥陀佛故」呀。亲鸾圣人亦仰言:「唯念佛」。「唯念佛」之妙味,是说「唯一定以如来的本愿力而救助汝哟」之事。「唯念佛」的「唯」,不是在这边,制造伴手礼之事呀。是唯本愿力的「唯」。 二、无可求者宇治的万福寺是禅宗黄檗派的御寺院。其元祖,是称为中国黄檗禅师那般伟大的大德。於彼圣者所言的法语里说:「不依佛求,不依法求,不依僧求。唯如是」而御礼拜著了。如果在禅的话则礼拜亦是「唯如是」的礼拜,方成真实的礼拜。并非说「佛如来请您、请您」的礼拜。没有可求处的礼拜,这最好。若是又说阿谀奉承、又御追从、又讨好的礼拜、又带伴手礼去的礼拜者,则那正是买卖根性的礼拜。是交易根性的礼拜。即使於念佛也是那样子,变成买卖念佛、交易念佛的话,则早已不是佛法了。真宗者归命就是礼拜。一看到御正月的参拜神,就御参拜的人至少,如请求生意兴隆般地,今年也能赐与很多福地,御祈求的拍手,只是无理要求的礼拜而已般地被看见,就认为这是唯一想要者吧。因此我是想要咏唱一首歌:即使祈求 无啓示 正是啓示吧因为祈求之心 无真实故黄檗禅师,无所可求、无所求、无所要求、无所交易,离我利我欲而被礼拜之事,是真正地仰见了之纯一无杂的大行。是礼拜的独立。连禅宗皆一没来到此处就不是真实者。如果想以磨瓦而为镜地作般之事的话则不行。连念佛都以那样地,对如来,而可求之心、祈求之心、要求之心、和往生交换之心、带伴手礼去之心、追从之心、奉承之心,以买卖根性之念佛的话,则并非真宗的念佛。禅宗之人,因为是不知道「唯念佛」之妙味者,所以虽然有将真宗念佛想成这个那个如下贱之教般的人,但亲鸾圣人的念佛,是和黄檗禅师之「唯如是」同样的念佛,是「唯念佛」的念佛。「唯念佛」的念佛,若从外形说者则是称名。是称念如来的御名之事。然而,此之念佛,是赞叹无碍光如来,而相应於其无碍的佛智,相应於大慈悲,若是仰赞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力的念佛者,则其原样是南无阿弥陀佛。是如来的「显现」。称赞如来的念佛,是如来之「御姿」,是「御心」,又是「御身」。全然无我。是没有所可求心、所祈求心、交易心的念佛。称之为「唯念佛」。故「唯念佛」,是南无阿弥陀佛的独立、本愿力的独立。此之「独立」才是很难的呀。因为是「独立」,所以我的往生才是很容易呀。是与慈亲初对面,而呼唤了慈亲之名呀,就是「唯念佛」。其声音,完完全全,是慈亲的大悲心。声是声,而其原样是慈亲的大悲心。我是奉「唯念佛」之勅命,而欲歌咏其意。 念佛之歌 佛法,是用耳闻,而用眼闻,而用身闻,而於身随顺佛法之事,是最上的,闻之法呀。若不是彻观、念「无常」,於后生之事,惊恐,而於无法透彻之关卡,打通,将「解脱之耳」,竖起,而闻呀的话,则是模仿者呀。 生死之事是大啊,「好大之佛法」,南无阿弥陀,「无碍之佛智」的,独立,仰之心,亦南无阿弥陀,佛智即行,真有趣呀。如来的御颜,若见著的话,则「莫担心」地,声就有,被声之如来、或如来之声、或大悲之声,包围著,而日夜地,肤浅无知呀,可耻呀。 「信者由愿,生起故,念佛成佛,自然也」六字之愿力,自然也。仰「自然」,亦非我。自然的愿力,不无道理,无有道理的话,则被落。 生病、贫穷、世之折磨、无理,和懒惰、贪婪,不知我身,就是其之根本吧。 若持「道心」,而闻法者,则此世的福寿,亦无边际地,衣食自然,跟著来。依佛法力的,不思议,而因果业报,原样地,进入自然的净土之事者,佛智、大悲、本愿力、南无阿弥陀佛之不思议也。 「自然」「自然」,若经常说、计度、讲的话,则被逃离。「言语」「说明」皆虚假不行,即使保持沈默,亦不行,於这里,作事,是无啊。逃不了之愿力「摄取不舍」、「若不生者」的,呼唤声,「南无地归命」,是呼唤声。「南无」之二字,成就著了呀,亦不知,迷迷糊糊地,还在,计度呀、和探求 支持 之人 哀哉,是探寻信心的 暗夜之盲人吧。 於「愿力无穷」,著眼,而不思议地,於我,渗透,不知不觉地,出来的,御念佛。皆散乱放逸,不论何时见,皆愿力无穷,不论何时见。「哎呀,非常感谢呀,诚惶诚恐呀」,想也好、说也好,皆疏忽也。 请信「三宝」(佛、法、僧)、信业、信三世因果哟,久远之暗暗被「无碍光」,终於,打败,而放晴了,晴了之姿者,南无阿弥陀。我之往生者南无阿弥陀,独自,呼唤,佛法亦成,「连身,皆有余而」尽十方,平等地,普遍地,弘化了。如来和我之,亲密者,如火之附著於炭也,分离分开者,虚假无用呀。不炫耀之 以佛法,而「常行大悲」,就是佛法呀,如来的御工作,是佛法呀,如来的御工作,南无阿弥陀。 招唤,而救助之 本愿力,哎呀诚惶诚恐呀 「我亦又在彼摄取中。」闻佛法,而若著於身者,则离身,而月一轮。於佛智不思议,连云、雾皆晴,而今宵者,夜清凉, 直到火车来现者,当前,死了,直到今临终之际,亦被是 「惊慌失措者」,无论如何地,听闻皆「不行了」。凡夫的本性是洋葱,即使剥了再剥,皆只是皮而已,我虽亦,佛法九十年,挣扎看看了,但是不行了。粗心大意来,听闻之人,变成什么,「天狗」、或不安呢,是真似人猿呀。不想要遇见能声称 为「惊惶失措者」的「佛弟子」。於死了,决定了的 此之我者,只有死了之事是无误,思、行、善事皆不能的,此之身,亦只有死了,是不管愿不愿意,皆到来。 死了之问题,如果能解决了的话,则是「正直」「勤勉」「亲切」地,以「学」、「德」、「信」,而做吧。此之心得 无之故,佛法逐渐,可衰微。 如来,是慈亲「看著」「护著」「等著」哟。露之命,终了的话,则是「法性常乐」之御净土呀。佛智的不思议者,不思议也,愿力自然者,不思议也。请「以无义为义」地,信知哟,「唯念佛」的,唯之味,哎呀,真有趣呀、真有趣呀。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三、一念一无上一对神明即使连御百度诣(参拜一百次)都做,而集中精神祈愿,就好像是什么呢神明,会给与听到了愿的内容般地,「消息」多少於心是能够作感应呀。然而实际上,是如何呢不知道。如何呢不知道之处,就稍稍不安了也是没有办法。为了病,花钱,接受作祈祷而情形也是同样。那就花大钱,热心地接受祈祷,好像到了不幸病人死了般地做。一那样做,就至今都把神明当作生命的支柱,而相信著了者,就突然变为「诅咒」的心。「甚至明明那般地御祈愿了,却所谓不给与听闻,唉,神也好佛也好都还有吗」地,昨天的信心,早已变作为今日的「诅咒」。哎呀,人的心,是这样之物吧。念佛的人,也一以「请求、请求」地,向佛作御请愿的心情而御念佛,就觉得好像稍微会有「消息」般。然而,那样的思计是如天上的浮云,交杂不安,交杂疑惑,经常陷入绝望,又恢复心情,而以说「阿弥陀如来,不管怎样,都请多多拜托了」之心而继续御念佛的人也有。不,这样的人很多。那样的话「唯念佛」的滋味是不知道。「唯念佛」的念佛,即使百遍了也好、十遍了也好、一声的念佛也好,都是不变。他力的念佛,是「一念一无上,十念十无上,百念百无上,千念千无上」(选择集)(法然上人)。因为不是以我之「计度」而称念的念佛,所以是即使一声也满分,即使百声也满分。自力的念佛,於这个样子是不行。自力念佛,一般是认为十声比一声念佛方面的功德大、利益多的。虽然如此,他力的念佛者,念佛著之原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因为念佛著之原样就是信心,所以是「一念一无上,十念十无上,百念百无上,千念千无上」。往生是依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呀。御开山祖师,就「乃至十念」之称名,而申说:「显开选择易行之至极」,善导大师申说:「乃至十声、一声、闻等」。一承蒙被听到那样的情况,就认为原来如此。但是觉得好像没有「消息」般。因为阿弥陀如来不给与御回应,因为阿弥陀如来於眼无法看见,所以无论如何,都再也觉得无法安心。凡夫,是一不以眼见、或听到回应、或无论稍微什么呢也想要从自己方勤行、努力而行就无法满足之自力根性的持主。从久远以前,因为已经到了附著出自力心爪习惯的程度,实在是麻烦的家伙。往生,是依南无阿弥陀佛之不可思议功德的放射能、和给与到了将恶业烦恼同化为如来之善心者的同化作用,而让我等容容易易地顶戴往生呀。称以眼看见为「眼见」,称以耳闻而起信呀为「闻见」。凡夫,是被烦恼所障眼,而无法看见摄取的光明。此故,在让凡夫能够承受如来的大悲心者,无论如何都必须依「闻见」。因此,虽然不论念佛、忆念、信心、南无阿弥陀佛、佛智、和大悲心,何者都皆是往生净土的「因」,但是若说我们之被如来所救度去的正确路径者,则从耳名号给与进入,而被其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所俘虏,自然而然显现於口而成为报谢的称名念佛。这就是最正确的顺序。可是,即使於聋哑之人,也有得大信心的人。那就是不思议的愿力。信心的内容是名号,是如来的大慈悲心,是本愿力。念佛的中心是信心。无信心的念佛不是真宗的念佛。於『叹异钞』有「唯念佛可被弥陀所救助去」的「唯念佛」,是自力心丝毫都不应有,纯一无杂的念佛,是「本愿圆顿一乘」的念佛。此故所谓「唯念佛」,是唯独乘於本愿海之流了之姿。於此外者无凡夫获救助之道。一换言「唯念佛」,就像说是「唯乘於本愿海之流」呀、或说是「乘本愿力」啊的意思。这就是真宗念佛的眼目。那么,所谓「乘本愿力」,一说是什么一回事呢,就是被如来的大悲心和无碍的佛智,所押、所牵引而容容易易地顶戴被往生到御净土之事。这就是「唯念佛」的滋味。如来是和我共苦乐。甚至也共正觉。若如此顶戴者,则往生是易中之易。一有「疑惑」呀、和「计度」,「唯念佛」就也变成困难,错失往生。被伟大 者之力 所牵引去 我之脚步 不可靠呀(九条武子)在去来 之中被忘 己哉(瑞劔) 四、与死对战 「语中无语」呀!说因为有「唯念佛」故,所以连本愿的由来也都没有闻开,唯於口称念佛而已的话,则彼人的往生终究是会如何呢?有人,唯念佛而直接感得如来的大悲心,可喜可贺地往生之人虽也是有吧,但是又有人,使力於念佛,将念佛当作积己之善根,无法得遂真实报土的往生之人也有吧。又说「因为有请念佛哟故」,所以一念佛就从自己方追随如来的本愿,而陷入自力心之人也有吧。又,因为什么事呢都不知道呀也是有吧。一听闻作「唯念佛」,就想称念佛而往生,而运起自力心的人,是以唯只有读到表面的文字,而不得顶戴到本愿意之人。所谓「语中无语」,是告诫那样的人之言语。思念佛为正定业,也是凡夫自力的企图。御圣教的文字,於信了本愿力之人,亦字字皆悉,是被看作法身、般若、解脱的光明,又亦被看作亲鸾圣人的法身,又亦被奉拜为如来吧。在此等场合,彼人是读了文字,而离著文字。虽离著,但顶戴著文字。使御圣教的文字活起来者是信心。杀死之者是疑心自力。是应唯独以恭敬心而顶戴。纵使一句的法门,亦於此以外无自己获救助之道地若思者,则以能在地狱相逢了佛之想而深深地品味,淳厚尊贵之事。法霖师於『日溪学则』申说:「被离者即也,即者被离也」。这就是圆解证入(真实之信心)之人。虽说在禅的话是「不立文字」,但伟大的禅师,是决不会嫌弃佛经。白隐禅师是云为拜读了『法华经』而开悟了。即使在今日禅者都是特别尊敬『法华经』呀、『金刚经』呀、『楞严经』呀、『般若心经』呀、和『观音经』等呀。又也都有许多的禅书语录、公案。成就了之禅僧是决不会轻忽佛经。曾经在跟随著了天龙寺之管长 峨山和尚十五年时间以但马第一硕学而称为福山东山禅师那里。某日,我在但马养父郡大藏谷的禅室访问禅师时,禅师向我申说:「近来以托佛福,而无论拜读了怎样的佛经,都成了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地肯首般」,在「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有了三个小时愉快的法谈。佛法,是於尊敬佛经呀、和祖师圣人的圣教之处信心生起。搁置佛语没有信心的确立。又将一句的法门彻底性地,没有几十回、几百回地顶戴,朝夕,不离念头,於几十年地忆念彼之处不能出大信心之晓。若是在『叹异钞』者,则是「被弥陀的誓愿不思议救助去而往生者遂也」「唯念佛而可被弥陀所救助去」「念佛者为了行者(是)非行非善也」「念佛者是无碍之一道也」「於念佛者以无义为义,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故」等之句。这裏面,无论那一句,直到从心底被低头为止听闻、学习、研究、思惟之事都是很重要。若是完成了的话,则以原木(原样)的阿弥陀如来不仅御在於面前而已而且回入心之底,将我所有的思计都给与变成了无益般。那也是应和自身的往生对看而深深品味。以不念死、令思自身的往生而拜读御圣教、所讲释了御圣教,而那只是表面,即使任何用处也没有。於某种意义,是玩弄御圣教的人。反之,与死对战,而顶戴御圣教之人,理解透彻者就有。有云为「百遍顶戴『末代无智』和『圣人一流』之御文看看哟,那样的话则信心就被获得」之妙好人。今时者,无论那个宗派的人,僧俗皆共同,与「死」在对战之人就很少被看到。是可悲之事。 五、唯念佛 让我独自翻译了『叹异钞』的池山荣吉老师是被信仰非常淳厚的母亲所养育。老师还年轻时,某日母亲是向池山老师宣说了:「如果你无论如何都无法被得信心的话,那么,即使那样说呀,我会先往生到御净土,以还相回向,而再出生於此世,我会比任何人都先给与济度你」之事。因为是被这样的好母亲所养育者,池山老师从年轻时就热心地追求信仰。但他力的纯粹信仰,是非常困难者,老师是非常御苦劳。虽然那样但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顶戴信心。某日,忽然在『叹异钞』,被著眼了於云为「唯念佛而可被弥陀御救助去」之句。从此之后者,一味地,唯念佛,而无倦怠。於是,因为「唯念佛」的个中滋味,是不可思议的本愿力,是不可思议功德的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不知何时呢,不思议地住於大信心,於往生之一阶段的话则被成了今一定之想。此全是如来大悲的本愿力之所使然。圣人於『和赞』将第二十愿之意,仰言为「定散自力称名者 归於果遂之誓愿(二十愿)方虽不教亦自然 转入真如之门也(十八愿)」 。池山老师之唯念佛,而被转入云为第十八愿的「本愿力一个」「南无阿弥陀佛一个」之殊胜的、纯粹他力的信仰了呀,也是法德自然之妙益。圣人之由圣道门入十九愿、由十九愿入二十愿、由二十愿入第十八愿地被转入了的,这也全是法德自然之妙益。是可仰可信。『叹异钞』的「唯念佛」之意并非原本所劝化定散自力的称名者。是申说念佛往生的极致呀,而唯是信誓愿不思议,肚饱涨(大满足)於南无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力,是述说被信顺於法然上人的御法语了之圣人的大信海者。 六、精进称名念佛之人 於滋贺县住著某位和尚。是非常正派、认真的御僧人。彼人,虽然长期地追求第十八愿纯粹他力的信心,但是无论如何像说是「佛智即行」呀、或是「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一法身的独立」呀、或是「本愿力一个」啊,又或像是法然上人的御咏歌所说般地,「闻得的话 则成竪立於原野的竹竿呀 以影不遮障 是称为他力啊」之白木的念佛、不混杂自力的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其原样的念佛之意,即是云为誓愿不思议的大悲心,无法殊胜的顶戴。因此,彼和尚是「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顶戴第十八愿的信心。故无法往生到真实报土。不过自己在化土往生是没问题。因为若念佛者则往生无误故,等等」地说,而真奇怪地御自身也每天精进御念佛,又连御门徒之人等,都「请你们也念佛哟」地御劝化著其之事。因为原本是人之谣传,所以被那样传言之和尚自身,是何时呢,被住於「虽不教亦自然转入真如门」之事吧,但是光一以谣传而判断,就连是否教化的一个方便呢虽然都不知道,但是无论如何和亲鸾圣人的化风相违背。终究是不可能将「唯念佛」的真实御意传达於人吧。 七、南无阿弥陀佛的威神力 在吴市一乐庄住了一位称为尼个崎三之介先生约八十岁难能可贵的老人。彼人,曾经有一天,正在走路。于是乎从对面遇到一位女人於背负著草篮而来呀。老人对那女人以恭敬的心情,而稍施一礼。在老人的心中,是充满如来的大悲心,於口也边御念佛著。在旁边看到了那之姿的,就是吴市第一的大老板。老板看到老人之姿而有了大大感动之处。回到家,对妻子说:「去到那老人的住处而来问。仅仅去问一句。俺是怎样做的话好的呢,去问」妻子快速地走到老人的住处,而讲了那心裏话。老人边说:「请对你的主人这样传达:『请像这样称念佛我就拜托了』」,边从双眼,流下了慈爱的眼泪。老板的妻子回到家,对当家将其旨,原样地讲了。于是乎老板说了:「再去一遍到老人的住处而来问。称念佛的话,有多少利益呢?去问那个」。妻子折返去到老人的住处,告知了那原由。老人听到那话而说:「请向你的主人这样说:『一称念佛,就每称一遍消八十亿劫的重罪』,请这样子说」而回覆妻子。妻子回到家,原样地对主人讲。于是乎,老板说:「哈,是那样吗?是那样说了吗」,而以抱著双臂,暂时陷入了思考。老板反省过去的罪业,而有了坚决下定决心之处。老板,从那时起,睡也好起也好,都於口称名念佛不绝不休。彼之念佛是终生持续了。不论日中,即使在夜眠之时,也和日间的念佛同样,是照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地称念佛。就这样而在吴市成为第一的佛法外护者,几年呢之后,可喜可贺地被遂往生的素怀了。此之外,妻子开始去到老人的住处而后,还没有几天左右,某日妻子看到当家的念佛不休的样子,而觉得「虽然那样地在御称念佛,但是信心的程度是如何呢」,向当家说了:「一次去邀请那老人来吧。然后如果确实地御问到信心之事则如何呢」之处,当家严肃地说曰:「无论怎么伟大的说教,胜过南无阿弥陀佛的说教在哪里呢」,而拒绝了妻子的劝言。称为老板之人(松田甚左衞门),原本,是意志非常坚强、倔强的人,甚至进入佛法前,即使在妻子,连一次笑脸都没有看过,没有掉过一滴眼泪。虽是那样的人,但变成念佛之出於口般而后者,态度乍变,而成为柔和、亲切的人,为了佛法毫不吝啬奉献私财,总是「笑咪咪」地,被成为了世人敬爱的人。真是所谓宿缘深厚的人,不,是不思议之至。尼个崎氏是真正难能可贵的人了。我前年,由尼个崎氏直接承受此故事,而不得不赞叹本愿力的强烈感、南无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了。然而,那之时浮出了之法语,是『教行信证』「信卷」的「佛力难思 古今未有」之圣句。在南无阿弥陀佛若无这般的不思议力者,无论如何无论如何,如我般朝夕唯被罪业缠住了的肤浅无知者都不应会获救助。这全都是大悲誓愿力之所使然。 八、於一念灭八十亿劫的罪 於吴市老板的话中,尼个崎氏所称说:「念佛於每一声消八十亿劫的重罪」之事,决并非「虚言」。(『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之文)那个场合,尼个崎氏恐怕觉得那样地说呀就是最好的吧。又实际上也认为是最好。虽然如此,今日我等,随顺『叹异钞』之教,而在其他场合,能够直接传达是『大无量寿经』真髓的第十八愿之旨趣的事就是契合祖师圣人的御意。即觉得,亲切地敍述「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了),至心(令使)回向。愿生彼国(则),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了)」之意是最好。又将左首『和赞』之意,无误地传达之事就是最好吧。谓,「若不生者之誓故 信乐真实时节至 一念庆喜之人者 往生必定决定了 至心信乐欲生地 劝唤十方诸有乎显不思议之誓愿 作为真实报土因无明长夜之灯炬 智眼虽昏勿悲叹生死大海之船筏 罪障虽重莫哀伤愿力无穷御在故 罪业深重亦不重佛智无边御在故 散乱放逸亦不舍天亲论主是一心 归命无碍光如来若乘上本愿力者 到达报土如是述尽十方之无碍光 边照破无明之暗边将一念欢喜人 必定令至灭度也烦恼具足地信知 因为乘於本愿力即时秽身使舍尽 令证法性之常乐」 将此等『和赞』之意传述於有缘的人们之事,就是契合於圣人的御意。『叹异钞』的「唯念佛」之妙味,若也顶戴为此等『和赞』之意的话则不会有误。「唯念佛」之真意,是无外於「被誓愿不思议所救助」之事。於『叹异钞』(第十四章),述说因为於一念被除八十亿劫之罪,所以认为无论如何都要为了消罪而念佛吧而念佛呀,不是真宗的本义之旨,如左文所在仰言:「言可信为於一念灭八十亿劫之重罪之事。此条者,可说为十恶、五逆的罪人,日常不称念佛,命终时始依善知识之教,而若称一念者则灭八十亿劫的重罪,若称十念者则灭十八十亿劫的重罪而往生。此者为了不知道十恶、五逆之轻重,可说为一念、十念就成灭罪的利益。尚未及於我等之所信。其故,被弥陀的光明所照育之正当中故,若一念发起时蒙赐了金刚的信心者,则既已蒙赐使摄取住於定聚之位,而若命终者则转诸烦恼恶障而赐使悟无生忍也。若无此悲愿的御在者,则斯等肤浅无知之罪人,如何可解脱生死地思,而一生中所称的念佛,皆悉应思为报谢如来大悲之恩德也。每於欲称念佛,想要灭罪地信了,是已成想要我自己消罪而往生地努力吧。若那样者,则一生中思考和思考之事,皆因为无不在生死之绊覊故,直到命尽为止皆念佛不退转而可往生。但若是只要还有业报身,则无论遇到什么不思议的事,又病恼痛苦至少无法使住於正念而终了,称念佛之事很困难。其间的罪业是如何可消灭呢?若罪消则往生不可契合吗?若奉凭摄取不舍之愿者,则无论有任何不思议而犯罪业,即使不称念佛而终,亦可速遂往生。又即使想念佛之称念,亦随顺於今现在开悟了之期靠近,亦愈加信凭弥陀,方是奉报御恩吧。欲灭罪地思,是陷入自力心,是祈求临终正念之人的本意故,则是无他力的信心也」。依此而能明白。信「摄取不舍之愿」之事就是肝要。此信心,就是不外「唯念佛而可被弥陀所救助去地信」之事。即是信南无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之事。此信心即是南无阿弥陀佛。亦称之为南无阿弥陀佛的独用(独働),亦称为独立呀。信之法亦南无阿弥陀佛,信之机亦南无阿弥陀佛,称之为机法一体。唯是,只是乘於本愿海之波。即只是被本愿力所押、所引而往生。是不可思议中的不可思议。将之,是称为「唯念佛而可被弥陀所救助去」呀。在『叹异钞』第十四章被注意到之点者:(一) 将想依称名念佛而消灭自己之罪的信心,不是纯粹他力的信心之旨,申说著为「尚未及於我等之所信」。(二) 有「若一念发起之时,蒙赐金刚信心了,既已正定聚之位,赐与令使摄取住」,是在述说「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的纯粹他力之信心。(三) 有「一生中所称之念佛,是皆悉,应思为报谢如来大悲之恩德也」,是在显「信心正因,称名报恩」的正确真实义。在善导大师、法然上人的话,虽是「念佛」之事就好像是往生的条件般地可见呀,但是御显其「称名正定业」的真意者就是净土真宗,是「信心正因,称名报恩」。(四) 有「在无法住於正念,而终了称念佛之事很困难」者,称名是称为「缘缺不生之法」,像说若是极短命的人呀、或是急死呀、狂乱呀、变成哑巴的话则无法称念佛。故是御开示了信如来本愿力之信心就是往生的正因之法语。(五) 述说於往生者,念佛不是绝对性的条件之事,而在仰言:「若奉凭摄取不舍之愿者,则有什么不思议而犯罪业,即使不称念佛而终,亦速可往生」。所谓「摄取不舍之愿」,是第十八愿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意。於『和赞』曰:「若不生者之誓故 信乐真实时节至一念庆喜之人者 往生必定决定了」。所谓「摄取不舍」,是『观经』的之意,而将之於『御文』,释著为「依凭(信)弥陀之众生者,被摄取光明所摄取而不舍」。一这样地来拜见,就和第二章的所谓「唯念佛」,是「唯信」、「唯以本愿力一个」、「唯依信心其原样之念佛」是同样意思是如何呢就明白呀。 九、得智慧的念佛之事者 「唯念佛」地亲鸾圣人之所仰言的,不是凡夫自力的念佛。是他力回向的念佛。因此方是称为了「唯念佛」呀。就「信」或者「行」,而显他力回向之时者,云为「大信」,又仰称著为「大行」。此「大」字的意思,被窥为是今之「唯念佛」的「唯」字之意思。他力回向的念佛,是称念著之原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於「总序」,有如「圆融至德嘉号,转恶成德正智」般地,其原样是佛智。是无碍的佛智。是契合於大悲心之如来的无限智慧。故念佛是「智慧的念佛」。於『叹异钞』有「唯念佛」之念佛,即是如来回向的智慧念佛。因此「唯念佛」之意,是成为「由如来顶戴智慧的念佛」,或成为「让我顶戴得到被称念智慧的念佛之身」的意思。於『和赞』曰:「得智慧的念佛者 法藏愿力使为也入於信心之念佛 方成报谢佛恩身」。是应吟味。即使在佛智也好、在大悲也好、在本愿力也好、在南无阿弥陀佛也好,如果皆如禅之小僧们,向著公案而陷入思考著般地,转向,而在想怎么做而信呢地思考著般之事的话,则变成了如枯木寒岩之物。如来背地裏反而赐与运作。南无阿弥陀佛,不是我抓住的,而是我被抓住呀。是将被如来抓到了呀,说为得到智慧的念佛的。信心不是我得到了的,而是如来给与诞生於我的贪瞋烦恼中呀。十、置於亲鸾的话於第二章,有「置於亲鸾的话,则唯念佛而」。接在此御法语之前的法语,有「各自越过十余个国境,不顾身命,而给与使来寻问之御心志,徧为欲闻问往生极乐之道也。然而,於除了念佛之外亦是欲知往生之道、又和法文等地,於心御在恶思考著吧者,大错特错也。若那样者,连南都北岭,殊胜之学者们,是都多还御在故,即使彼之人们,亦可奉遇,而善加被闻往生之要也」。因此那当时的情形就能明白。此之时,亲鸾圣人,没有如学者和讲释师般地,御回答。唯称说:「置於亲鸾的话 云云」。即是信顺御师父 法然上人(良人,善知识),而全无我的「计度」之态度。无疑地,唯无思虑地,乘彼愿力之道,而无凡夫自力「计度」的信心,是纯粹他力的信心。又此是本愿力。於『和赞』曰:「信者由愿生起故 念佛成佛自然也 自然者即报土也 证大涅盘不用疑」。自然的念佛、愿力的念佛、信心的念佛者,是「唯念佛」。3/4十一、本愿力自然的念佛於「自然法尔章」曰:「『自』者,言为自然而然地,非行者的计度,云为所使然之言语也。言『然』者,说为所使然之言语,非行者的计度,是如来的誓愿故。言『法尔』者,为如来的御誓愿故,称所使然为『法尔』。此「法尔」者,为御誓愿了故,全无持行者的计度,此故,於他力者以无义为义地应知也。言『自然』者,说为原本所使然的言语也。虽是弥陀佛的御誓愿,但原本非行者的计度,而是依南无阿弥陀佛地(と)赐令信凭,欲来迎地(と)赐使运作,而以无论行者的思善呢和思恶呢皆不想称为『自然』啊地听闻著。誓愿之样(愿望,企图)者欲使成无上佛地蒙赐誓也。」「此者是佛智的不思议也。善恶文字不知人 皆为真实之心了善恶之字物知颜 大空言之容貌也。是非不知 邪正亦不辨 此之身也小慈小悲虽亦无 然好名利为人师」。又,亲鸾圣人曰:「故法然上人使作言:『净土宗之人是成愚者而往生』,确实使传承之后,御览物(一文)亦不知肤浅的人们之往生了的话,则即使可往生必定,亦以赐使被哈(笑)被往生欤。就文而论,若是以贤善之人的往生,(我等凡愚)往生者如何不会有呢地,确实地师承欤。至今为止,被相忆念也」。圣人御自身的惭愧就是「善恶文字」以下的御法语。真宗是愿力自然的信心。是愿力自然的念佛。又是愿力自然的往生。於「唯念佛」者,在显本愿力自然。所谓「本愿力」,是「南无阿弥陀佛地赐令信凭(使信)而欲来迎地(如来)赐使运作」之事。这就是净土真宗的眼目。於『御文章』,莲如上人曰:「弥陀之名 闻得之事 若是有 则南无阿弥陀佛地 信凭吧大家」。「南无阿弥陀佛と(地)赐令信凭」的「と」(地)字,和「南无阿弥陀佛と(地)信凭吧大家」的「と」字,无论何者皆是相同的意思。「と」之一字持有著的意义是广大无边,是佛法的心髓、他力真宗的极意、安心决定的枢要。若解释则虽是好样者,但解释呀说明,是如水平淡无味。连温暖的、无限的、活生生的滋味者,皆为於反覆拜读御圣教,信者自然而然地念佛欢喜之姿,不断接续著,不是「と」的话则不成,以「を」的话就不行之事,是深切地被感受吧。「と」之一字的妙味就是「唯念佛」的滋味。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724.html
和赞与叹异钞的吟味(1)
2025-03-22
2026-03-22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724.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724.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2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724.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十二、不回向的念佛 佛教的原理是「不二」。是「无碍」。此之实践是「禅」和「念佛」。禅者坐禅。是为了什么修坐禅的吧。若从外部看则认为为了「开悟」而修坐襌。然而若进入内部而看的话,则并非那样。为了开「悟」而想修坐禅的并不是上上禅。坐禅者,不图作佛。若是那样的话则是为了什么而坐禅的呢?道元襌师亦如是说:「像说是想开「悟」呀、或说是持有想成佛的想法而修坐禅呀,并不是真正的坐禅。唯坐,兀兀而坐(独自端坐)。那就是「坐禅」,是「行佛」」呀。即行就是佛,佛就是行。不图作佛,而唯坐。无我欲。没有由我欲出来目的之行,此行就是说为「行而不行,不行而行」之行。总之坐禅是行无心、行不二、於证上行一如呀。念佛也有相似於坐禅之处。不是行自己之行的。是行如来的行呀。又即使在自己想要念佛而称念佛,也全是,皆是如来大悲的回向,是依本愿力而给与显现於我的口了呀。称之,为「如体而行者,行而不行也」。亲鸾圣人的「唯念佛」之念佛,不是自力的念佛,是如来回向的大行。此故是「唯念佛」。此念佛者,即使想称念佛而灭罪也好,即使想多称念,依其功,而往生到净土也好,又即使是自己在称念呀也好,又像说是念佛是自己之行呀、或说是善啊的想法皆无。是离了自力之目的的念佛故是「唯念佛」。诚是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本愿。念佛是如来本愿的显现地同时,我等忆念本愿地,不思议地又成为念佛而给与显现於我之口。真实地忆念是念佛。将之於第一章,有「被弥陀的誓愿不思议救助去而往生者遂也地信,而想到要称念佛之心生起时,即赐使蒙受摄取不舍的利益也」。圣人在仰言:「真实信心必具名号」(信卷),就是念佛之给与出来呀的不思议。称之为信海流出的称名。这又是所赞叹名号的大行。是「忆念之心常不断,报谢佛恩之念有」之报谢的念佛。於『叹异钞』第五章曰:「亲鸾,即便为了孝养父母,亦连一遍地称念佛了之事皆尚未称念。其故者,一切之有情皆是生生世世的父母兄弟故也,不论何者不论何者全部皆於此下一生成佛而可加以救助也,若是依我的力量而励行之善者,则方可廻向念佛而亦救助父母吧。唯令舍自力,而急得开悟的话,则六道、四生之中,即使沈沦於任何业苦,亦皆以神通方便,而可首先救度有缘等等」。於佛也好、於父母也好,将念佛认为自己之物、认为自己之善而想要廻向之心者於圣人是皆无了。不是凡夫自力的廻向。是由如来的廻向故,言为不廻向。「唯念佛」的念佛,是不廻向的念佛。是不廻向的念佛故,是其之原样的南无阿弥陀佛。其功德,是依本愿力,而充满於十方呀。於『和赞』曰:「弥陀廻向御名故 功德充满於十方」。不廻向之事者於『选择集』,并且「行卷」中被明示著。不廻向的念佛是纯粹他力的念佛。这就是「唯念佛」。但是於『高僧和赞』终末,有「解南无阿弥陀佛 众善之如海水也得彼清净之善身 平等廻向於众生」。於高田派所传著圣人的御亲笔,是成为了「若称南无阿弥陀佛 众善之如海水也得彼清净善於身 平等廻向於众生」。所谓「解」,是「说显」之意,即,南无阿弥陀佛透过我之口,而给与显现了御自身之意。其之时被包含著於南无阿弥陀佛中的众善者如海水般地,彼清净之善就给与满入我的身心。又若称念佛的话,所称的也不是我之力,是南无阿弥陀佛的独働,因此彼念佛的功德给与充满我之身呀。称之为「平等廻向於众生」。文字,好像是我廻向给众生般地,虽取「约末廻向」(从众生施与其他众生)之形,但原本是由如来方廻向了者。约末廻向之相是显示在於「十二礼」。就廻向的话则虽详细出示於『华严经』的「十廻向品」,并於『安乐集』,但今是略举。净土真宗是如来廻向的宗教。於「教卷」曰:「谨按净土真宗,有二种廻向。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就往相廻向有真实教行信证」。然而於何时之间呢?是於不知不觉中,忘记如来的廻向,而从自己方,嫌弃了如来,变成想於往生御净土制作伴手礼而往生地做之心情者。念佛若只是稍微出於口般者,直接地,将念佛当作自己之行,而一成欢喜、偶尔高兴,就早已依靠其欢喜之心,而变成了自己之伟大地取信心的心境。即信成为自心建立之信,念佛成为自己之行,认为是自己励行之善。从而是失去往生的大益呀。如来廻向的信心,是信而忘记信,信而归於本愿,归而仰仗本愿。念佛又终日念佛,而忘记念佛,常游名号海。是将此境界,仰说为「唯念佛而可被弥陀救助去地,蒙良人(法然上人)之仰言而信外,别无原由也」呀。於『和赞』曰:「依南无阿弥陀佛廻向 恩德广大不思议於往相廻向利益 使廻入还相廻向」。又曰:「所谓往相廻向者 弥陀方便时节至悲愿信行使得故 生死即是涅盘也」「所谓还相廻向者 使得利他教化(济度众生)果 即时廻入於诸有(迷的世界) 遵修普贤之德也」。所谓「悲愿之信行」,是今之「唯念佛」的滋味。「唯念佛」是信心其之原样的念佛,念佛其之原样的信心,念佛著之原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言本愿者,是宣告「南无阿弥陀佛地被信凭而获救助」之如来的大悲心,是无碍的佛智。又是「呼唤声」。即便信心,亦无外於南无阿弥陀佛。是於「呼唤声」中顶戴被住於往生一定想呀。因此於「总序」,是仰言为「难思弘誓度难度海大船,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惠日」,於「行卷」仰言了为「归命者本愿招唤之勅命也」呀。即所谓「归命」,是奉顺如来的勅命之事。此心,即是「本愿的招唤声」。「归命」之心,是「依凭」、「依靠」想。即,是於本愿之勅命、本愿之招唤声、南无阿弥陀佛中腹饱涨(大满足),而可靠想之心。此信心,非凡夫之迷心,是唯是南无阿弥陀佛。是斯等不思议之本愿故,於『御文章』,是仰说为「令舍诸杂行,而一心归命弥陀故,作为不可思议之愿力,而由佛方赐令往生治定」呀。所谓「不可思议之愿力」,是不可思议的大慈悲力、不可思议的大智慧力,又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力。是将「作为不可思议之愿力,而由佛方赐令往生治定」此之意,仰说为「唯念佛而可被弥陀救助去」了呀。是愿力之赐使念佛呀。 十三、念佛者是无碍之一道也 「唯念佛」之意,是圣人徧仰难思的佛力,御在赞叹南无阿弥陀佛之姿。即是圣人的大信海之姿。闻信名号,而给与信心欢喜之处,即是「唯念佛」。南无阿弥陀佛是无碍的佛智故,信佛智不思议,而唯念佛之人,是又是「无碍之一道」。所谓「无碍之一道」,是所赐与「生死即涅盘」之大利的无碍佛智。被无碍佛智所催促而「唯念佛」的人,是人地同时,是其原样的无碍佛智。无碍佛智之透过人,而在运作之姿,就是「唯念佛」「念佛者」。故是「念佛者是无碍之一道也」地被仰言了呀。於彼处自力之心罄尽,而被尝唯念佛之「唯」的妙味。又「念佛者」是在行步「无碍之一道」的人。是无碍一道之让此人在行步呀。如果只在主张为「念佛者」和「一道」不是同一的话,则念佛者和无碍之一道,就始终变成分离而无趣味。於净土真宗的话,则是无碍一道之南无阿弥陀佛,即是无碍的佛智。称之为「佛智即行」。因此是一道之南无阿弥陀佛者,是「本愿一乘绝对不二之教」。是又是本愿一乘海。一乘海之德(名号之德),是翻转我等久远劫来之无明海,而赐成和名号同一味的功德大宝海水呀。故於『和赞』曰:「於大愿海之中者 烦恼全皆方令无若乘弘誓之愿船 则是任凭大悲风」地宣告,又「名号不思议海水 逆谤尸骸皆不留众恶万川若归入 功德海水成一味」地仰言,又「本愿圆顿一乘者 摄取逆恶地信知烦恼菩提体无二 迅速疾得令使悟」地宣吿,又「由久远劫至此世 益加怜愍之证据使顺佛智不思议 善恶净秽亦皆无」地仰言。这即是无碍佛智的威神力之相。顶戴令受此德於身心、使充满於身心的「念佛者」,是又是「无碍之一道」。於『和赞』曰:「将信心欢喜之人 赐说为和如来等大信心者佛性也 佛性即是如来也」。连佛凡一体、机法一体,都原本是无碍佛智的力用。於『叹异钞』云:「善亦非要 乃至 恶亦不可恐」,又「善恶之二字总不持存知也」地宣告呀,是亦皆是无碍光的利益。於『和赞』曰:「由无碍光之利益 得威德广大之信必令烦恼之冰解 即成为菩提之水」。一南无阿弥陀佛者,成为「法」的话,则为本愿一乘绝对不二之教,成为「机」的话,则为绝对不二的金刚信心。机法共是一南无阿弥陀佛。见者、和被见者是别而又是同一呀就是大乘至极之妙理。信凭者、和被信凭者是一,而且,落的我之在於光之中就是净土真宗的面目、机法一体之妙味。斯等故,云:「念佛者是无碍之一道也」。而且此念佛者,是宣告「唯念佛而可被弥陀所救助去地,於蒙信良人之仰言外,别无原由也」之圣人,是又是末代之我等。即使在禅,如果也只是自己开「悟」了的吧、自己得「悟」了的吧、是为了「悟」而坐禅的吧地思著的话,则恐怕开悟之时是不来吧,唯将佛印表现而就坐於身心之原样就是佛。称之为「行佛」。於行佛(坐禅之事)以外无可求。於「行」以外无可认证「悟」。在此意义的话,则「佛」、「行」和「悟」是一。此境界是唯是「无心」。「无心」是天地一片的境界,是超越「有」「无」,同时降临「有无」的世界,而营作意识的生活呀。称之为「平常心是道」,亦称为「日日是好日」。这样说之处,并不是我等门外汉之所探知。详细内容是出於道元禅师『正法眼藏』之「行佛威仪」卷。禅和念佛虽异,但异了之原样,又有同样之境界。一成为如禅呀和真宗般之最高者,就是殊胜的人。在「禅」的话,则像说是「不立文字」呀、或说是「说似一物即不中」等,而真实的境界是不花言语,若「所谓佛是这样者」地说明的话,早已那是凡夫的分别而不是佛。那样地森罗万象,合为一,而无法「这是这样」地说明,言为真实者是超过说明、分别、言语之上者。所有,见者和被见者,都不能区分成二,这就是禅的极意。是真实地其之原样。连基督教的神学者中,都有说「神不是神,故是神」的人。即使在佛教於『金刚经』中这样说的内容也有许多被说著。有言为「拜见如来非如来,是如来也」的圣句。『叹异钞』也实在很难。如果用常识的话则不行呀。用哲学也好科学也好都不行呀。在其他宗教的话,则很难明白。今之「唯念佛而可被弥陀所救助去」,也非常困难的。「唯念佛」者,是「唯念佛」。唯是如来的御运作。绝对自主性的禅虽也很难,但绝对他律性的真宗,同样也很难。因为圣人,出现於超越了人的判断呀、思维呀、分别呀和计度的世界,唯被仰著誓愿不思议之姿,就是「唯念佛」所以是很难呀。誓愿不思议,是南无阿弥陀佛的不思议。因为是不思议,所以是不思议。唯只是那样。不思议之保证是不思议。此故是「唯念佛」。阿弥陀如来的正觉力,实在是不思议。南无阿弥陀佛地赐令信凭之誓愿力是不思议。是招唤之勅命的大慈悲力之使闻勅命呀。 十四、非行非善的念佛 人不管是谁都有向上的心。持有目标而生活著。可是,想变成富翁地努力,反而成为贫乏,想变成健康地勤行著,反而生病,想活想活地,持续挣扎至死。因此我等被迫深思。又更,譬如期望从罪恶中被解放之事,想去除无明烦恼地做,而於不知不觉之中落入了更深一层的深渊去呀就是人。这样的话,无论如何都不成。人生的目标从正面之外而来。被来生於无常火宅的人生是人根本性的命运,无论如何都是抱著宿业呀。切断此锁炼,是唯独佛陀的法语。「无碍」,是森罗万象的构造地同时,是实相。万法万物,皆是无碍。相契了实相的佛智是般若智慧。般若,是包含著大悲和方便於其之中,乘本愿力,而能於众生贪瞋烦恼中使生一念的净信。真实地我等的信是无根信。是没有根还能被令生起了呀。无碍佛智的力用,断绝了凡夫的思议。於第七章曰:「念佛者是无碍之一道也。若其之原由为如何呢,则於信心之行者,连天神、地只皆敬伏,魔界、外道亦无障碍。连罪恶皆不给与感业报,诸善亦无及故也地云云」。这全部是如来廻向之利益。此於日常的生活中,深切地被真实感受到。所谓「唯念佛」,是徧仰了无碍光的利益之姿。是念佛而忘记念佛,归於无碍光力了之姿。又是无碍光的显现。 十五、才市的念佛 才市同行是妙好人。才市在自己招唤自己而咏歌:「才市呀,真幸运呀,思案 烦恼之事亦无,称念佛之事亦无。被您的御慈悲救度 而欢喜御恩呀,南无阿弥陀佛」地歌颂了。这样记载,於笔记本上面:「不是以欢喜 当作目标,欢喜一定会 消失而逃跑啊」地书记了。才市从说了「称念佛之事亦无」之嘴下,「欢喜御恩呀,南无阿弥陀佛」地,早已在称念佛了。从欢喜御恩想之处念佛自然给与出来。若是「惭愧」亦念佛的话,则「可耻」亦念佛,若是「可惜」亦念佛的话,则「难能可贵」亦念佛,连「哎呀」都给与成为了御念佛。才市是伟大者吧。『和赞』呀和『叹异钞』是伟大者吧。『教行信证』是可怕的书吧。一字一字都是无碍的佛智。因为此等光明故,我的恶业烦恼,才虽猖獗但逃去,逃去,而猖獗著。是真正可怕的书。像我这样的,迷迷糊糊者,是唯只有仰顺佛语。是快乐,是欢喜。於『叹异钞』第十四章曰:「一生中所称的念佛者,皆悉报谢如来大悲之恩德地应思也」。「唯念佛」的念佛,也是忆念的念佛,是报谢的念佛,是正定业的念佛,是南无阿弥陀佛。才市同行的难能可贵处,是「不是以欢喜当作目标,欢喜一定会消失而逃跑啊」的言语。是如何鲜明地彻底了者不是吗?才市又:「南无阿弥陀佛,是南无阿弥陀佛」地歌咏了。真正是殊胜者吧。然者「唯念佛」是「唯念佛」。如来的「真实」者,即使我也所讲释不来。念佛者,眺望自己的肤浅无知之姿,被称为念佛者之事就觉得可耻。对於佛、菩萨而觉得可耻。又作为念佛者而於渡世是不得不辛苦的忍受。若想到伤害佛法的话,则只有谨慎再谨慎,於彼处痛苦的场合也有。连世间的苦都不得不随人地忍受。然念佛者,是虽苦但於苦中有乐。虽留宿 但傍晚之雪 寒冷哉(瑞劔)连白妙之雪 皆可耻 耻於 染墨之衣 而不言不语(瑞劔)才市说:「不是以欢喜当作目标」。因为人的欢喜,又是立即消失者,故是劝诫了:「以今之欢喜当作目标,而因为此欢喜出来了所以自己的往生是已经没问题吧」的憍慢之事呀。是吗地说,而并非说没有欢喜之事。听闻到佛法的欢喜,是平静者。关於生死而拔苦了的就是大庆喜。曾经某布教师向我父亲说:「稻垣先生,能欢喜吗?」父亲回答:「根本,无法欢喜。」然后布教师说:「如是无法欢喜般的话则一定不行啊。」父亲回答:「生病,而发烧到四十度以上时,是还能欢喜吗?」以其之一言,布教师,哑口无言,而说:「自己没有资格作布教师。」从那日起在脱下法衣,而去到美国了。父亲於平生业成之宗旨,住於今一定之想,没有以一时的欢喜在当作目标之事虽是实际,但是觉得真正让人尊敬者是那位布教师吧。父亲是彻底於「就这样地」之御救助了者。一言以蔽之「就这样地御救助」之 善呀恶呀地,即使在今日,虽也有这呀那呀地批评之人,但都不是非常明白「就这样地」的滋味者。父亲在存命中,常常有顺路去到炭川之家的事。每次去就对炭川的老板娘说:「欧巴桑,请莫担心。就这样呀地、就这样呀地」。这样的事都大约持续了十年的时间。父亲死后,某日,我在登上了塩室海水浴场附近某一家的二楼。忽然一看对面二楼,就见到了前述的炭川老板娘之人的脸。我请问了:「父亲在生前,常常到您家打扰了,但是父亲都说了些什么事呢」,然后炭川老板娘说曰:「贵父亲死亡,已经将近十年哟。您父亲,不管何时来,都『欧巴桑,请莫担心,就这样呀地』地,只是说著同样的事。我虽也於贵父亲在生之中,无法明白『就这样地』的意思,但是死后十年的今日,终於被顶戴了『就这样地』的滋味等等」地称说了。是成为「至心、信乐,忘己,速归无行不成之愿海,忆念称名有精」(报恩讲式),而始明白「就这样地」的滋味呀。「忘己而忆念称名」之处,就是真实他力的念佛。所谓「唯念佛」,是这里之处。若眺望 行步 大道之姿则担心亦无 安心亦无(瑞劔) 十六、法然上人的念佛 於法然上人的『一枚起请文』曰:「亦非唐土我朝诸智者们被申论之观念的念佛,又非作学问悟念佛心而称念佛,唯於为了往生极乐是南无阿弥陀佛地称故则一定无疑地往生啊地思起而称念外别无缘由」。此文之意者,和『叹异钞』的,「置於亲鸾的话,则於唯念佛而可被弥陀所使救助去地,蒙信良人(法然上人)之仰言外,别无缘由也」的御意是同一。可是法然上人的念佛,不是认为称念佛之事是往生极乐的唯一条件,无论如何都想念佛而往生地运用自力之心的念佛。将法然上人的念佛意,於「行卷」示『选择集』的眼目,而圣人仰言:「应归选择大宝海(南无阿弥陀佛)念佛成佛」。乘选择大宝海之流而全无我之念佛就是法然法人的念佛,又是亲鸾圣人的念佛。这就是「唯念佛」的念佛。法然上人於『选择集』的卷头揭示一部之要,而曰: 「南无阿弥陀佛 往生之业 念佛为本」。此意者,是云为於南无阿弥陀佛的力用中念佛之事就被包含著,又念佛著之原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这就是他力的念佛。是「唯念佛」的意思。所谓「应归选择大宝海(南无阿弥陀佛)念佛成佛」,是被去信愿力的不思议为不思议之事。不信愿力的不思议,而「因为念佛是正定业所以是念佛的吧,若念佛的话则往生的吧」地思计呀的者,不是他力的念佛。於『改邪钞』曰:「连劝诱以是正定业的称名念佛而计度为往生的正因,皆是犹持凡夫自力的企图故,不可契合报土往生地云云。其故者由於不知愿力之不思议而成」。因此於『叹异钞』之初,有「被弥陀的誓愿不思议所使救助去而往生者遂也地信,而欲称念佛地思起之心生起时,即赐令蒙受摄取不舍之利益也」。是应善加吟味。於「唯念佛而可被弥陀救助」的世界,装作学者的样子之处亦无,装作智者的样子之处亦无,装作念佛行者的样子之处亦无,装作信者的样子之处亦无。於本愿力中智愚之毒完全被消灭,而唯是仰信本愿力之原样的念佛。这就是「唯念佛」。总之在佛教的话,则「装作⋯样子」之事就是恶。总之凡夫以想要装作什么样者,而於佛前凡夫在装模作样呀的话则坦白地说是不行。赤裸裸就好。又即使实在不在想要成赤裸裸,也自然而然地被全裸了。裸的念佛就是「唯念佛」。除了依本愿力而往生外无他。连古语都有说:「行立解亡」之事。南无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之行一立,凡夫「计度」之解就自然而然地消亡了。是称之为南无阿弥陀佛的独立呀。那就是「唯念佛」。像随顺了亲鸾圣人般 老师的教法之人在其他地方没有很多。得人师而随顺其法语的性格若无者,则恐怕得净信之事就很难。这是求道之人应置领解的重要事。 作为大行的念佛 於「行卷」初曰:「谨按往相回向,有大行、有大信。大行者,则称无碍光如来名。斯行,即是,摄诸善法,具诸德本,极速圆满,真如一实功德宝海。故名「大行」」。一拜读此文,就「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般的,今现在太阳就破十方之暗,而辉耀地於东方升起了般地被感动。「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慈亲,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大行。於此之外我等的信心亦无,又往生亦无。在仰如此太阳般无碍光如来的佛智,而自然而然地,发出了欢喜声呀,就是称名念佛。此念佛是信心的念佛,是忆念声,是赞叹声,报谢佛恩之欢喜声。南无阿弥陀佛是「真如一实功德宝海」。所有的清净善、所有诸佛如来的功德,都包含著於此之中。故被称为「大行」。此大善大功德并非他家之宝。是如於『和赞』所仰言:「兆载永劫修行者 被摄阿弥陀三字五劫思惟之名号 付嘱五浊之吾等」般,全部都为了给与我之慈亲的财产。我等是如来的孩子。仰信如来廻向的愿心之处,即此大善大功德就给与满入我等的身心。於『和赞』曰:「若逢遇本愿力者 则无有空过之人充满功德之宝海 烦恼浊水无隔阂」。「无隔阂」是很难能可贵的。这是「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的大慈悲力,是大智慧力,是大誓愿力,是摄取众生力。「无隔阂」之力用,是如来不思议的功德力,是名号的放射能。信受此放射能、受持了者,是三垢生死之云永晴,而获得一如法界真身显的大利益呀。此「无隔阂」之妙味,就是「念佛者是无碍之一道也」之意。是即,是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的力用,是同化作用。是因为於如来有此放射能和同化作用,所以我等一切众生的烦恼冰溶解,而成为菩提之水呀。於『和赞』曰:「名号不思议海水 逆谤尸骸亦不宿众恶万川若归入 功德海水成一味」。是真正难能可贵的事。是不思议中的不思议。又於『和赞』曰:「以信不思议佛智 蒙赐作为报土因得信心正因之事 难中之难犹更难」。言「信心正因」者,是佛智、大悲、本愿、名号就是 如此般的不思议地,於自己心深切地被感动了时,不思议地於本愿力的「招唤声」中顶戴被安心安堵呀。那亦是於信顺佛教、随顺佛语外无别道。这样一来,不变成像活死人一样,就无法信佛语其之原样。於心如何呢有「隔阂」的话,则绝对不是纯粹的如来大悲心之彻底者。或者是一成为「阿呆」就好呀,但那也是很难的事。终究,信顺自己之人师即尊敬的善知识之言语,又一明白业报恐怖之事,就粗心大意的人之闻方.思样.修行(闻思修)也好、善行也好、念佛也好、坐禅也好、这也好那也好,云为人的智慧呀,如太阳前的萤火般,都毫无价值、是无力者之事就明白。於彼处如来的大悲本愿力就给与显现。显现的方式,是作为「不思议的佛智」,成为「南无阿弥陀佛」,而给与显现。「信心正因」,亦除了不思议的佛智外别无。人的思计之行尽,就不可思议的佛智之无尽。大悲的誓愿如大虚空是无限。有无量的功德。 十七、卷头和赞之意 「弥陀名号续称持 信心真实获得人忆念之心常不断 报谢佛恩之念有」圣人的全然之姿,被见於此一首『和赞』。圣人的学问也好、信心也好、行事也好、人格也好,全部被窥於此之中。又第十八愿的真实信心之行者是作著这样之姿。所谓「如实修行」,是此之姿。阿弥陀如来光明智慧的力用、大悲本愿的显现、名号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力,就於此『和赞』之中活起来了地御在著。以七高僧为始,连亲鸾圣人也好、莲如上人也好、庄松、清九郎、素野、阿轻、吉兵卫、源三、才市等的妙好人也好,都於此『和赞』的光明中,千变万化,虚虚实实,显现著持有了无限面向的大信心海。这即是誓愿不思议之显现在於信心的人之姿,而也实是於此等人们中,誓愿不思议之力和光明,生命就在跃动著。这就是「唯念佛而可被弥陀所使救助去」念佛行者的自然之姿。所谓「弥陀名号续称持」,是「唯念佛」。称名,即是念佛。念佛即是忆念。忆念即是信心。信心即报谢佛恩的念佛地流出。如此,虽然姿相,是种种地变化,场所亦种种地变换,但是唯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并非如固定的了、冷冰的尸骸般之物。如来大悲心的力用,是无碍光的跃动。人们各别,其显现的方式不同。虽不同著,但又是同一。其同一之姿,就是此「卷头和赞」之相。即使如来的大悲心之显现於念佛的心、行仪、言语、咏歌、文章、或什么的,其之本(始)皆是南无阿弥陀佛,内涵(中)也是南无阿弥陀佛,结果(终)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妙好人都一致般地,「真难能可贵呀」「很可惜呀」「诚惶诚恐呀」「哎呀这是这是」「可耻呀」「无论如何都」「太疏忽大意了」「肤浅无知呀」「愚者」「罪深的我」等地称说著。虽然这好像是很刻版的样子,但因为那是真实感所以没办法。念佛行者由於如来的廻向,於真实感受到了时,无论任何之感动都南无阿弥陀佛地念佛。所感动到了的是大悲的慈亲,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活生生的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 十八、妙好人之姿妙好人,虽彼时彼时地,种种感动,但说「这样感动的话能否往生呢」之担心是没有了。出来者是出来到饱足,感动者是感动到满足。感动而欢喜,於欢喜之中可耻想。虽觉得无论如何都无法获救的徒然者,但却不作探寻获救之道的事。是因为於念佛中和慈亲,总是在一起。这就是「忆念之心常不断」。即使忘著也是「忆念之心常不断」。有不给与忘我的慈亲故。妙好人说:「御恩欢喜呀,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报谢佛恩之念有」。是总是念佛之彻底者。即使忘著亦念佛,即使想起亦念佛,即使称念亦念佛,不紧张的念佛、不使力的念佛、勇猛的念佛,这就是「弥陀名号续称持」。又是「唯念佛」。妙好人,是不成为自己心的对手。此人,而早已超越著人性。和南无阿弥陀佛成为著亲子了。因此,方才不困难地渡过无论如何都无法渡过的生死苦海,而不眺望向生死海地,早已眺望著自己的后生。妙好人,是丝毫都不想要接受自己之模仿。又说「做自己吧」,而不强迫、不教化别人。说著:「宁可不见如自己般者之姿」。彼等全然孤立著於宇宙间。成为著如离岛的流放者般之心境。虽然如此,但是觉得著离岛之光就是最能给与辉耀之所在吧。妙好人,是「欢喜呀」、「悲叹呀」、「快乐呀」、「真难能可贵呀」和「无论如何都」,悲和喜总是好像一次地来了般的人。所以不会「棘手」(困扰)。虽然闻著,但於所闻了无可作事。虽然欢喜,但於欢喜无可作事。虽然念佛,但於念佛无可作事。虽然信著,但连信心都无可作事。虽然确实地明辨善恶而在度日,却连善恶都无可作事。彼等有人说:「已经於佛法无可作事,只有死是我的工作呀,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地说著。(滋贺县爱知郡八木庄村系川 西村甚太郎 七十五岁 往生)此念佛就是「唯念佛」。妙好人,是赞叹其他的妙好人。虽然尊敬,然而,於其他的妙好人是没事。在无人的离岛而彻底满足著。不会咕噜转地找寻别人处的花。若问妙好人「佛法明白了吗」「御慈悲明白了吗」的话,则连「明白了」、「不明白」都不说。彼等,於「明白了」「不明白」处皆没事。唯念佛著。又代替念佛「哎呀」地,净说著了之人也有。(大阪市北区壶屋町二丁目 吉川名田。约廿五年前往生)又说「除了哎呀好呆呀之外别无」的妙好人也有。於妙好人,是没有使闻佛法的必要。虽然如此彼等,却是无论多少遍都想要听闻。即使在『和赞』也好在『叹异钞』也好,无论多少遍都想要听闻。如来的「法语」无论听闻多少遍都是欢喜者。若说妙好人之事则虽是讲不完的故事,但以「置於亲鸾的话则唯念佛而可被弥陀所使救助去地,蒙信良人(善知识)之仰言外,别无子细(详情)也」,依佛语、依佛愿、依善知识的法语而信心确立。十八、妙好人之姿(续)自今大约七十年前,在泉州船尾住了一位名为物种吉兵卫(拙著作为『信者吉兵卫』而编辑出版了)的妙好人。於年六十有余,自觉「无论如何都无法死去(即无法安心死去之意)」之事,而出家门,行脚四个国,终於去到了大阪备后町西方寺元明师的座下。元明师曰:「能死的话就好的吗」地被问了。在此一言疑云忽然消散,成为了无二的信者。同行集资,建立「要闻庵」,今尚在,追念钦佩此位妙好人。元明师的一言,有甘露之妙味。人师的难能可贵味因此而明白。因为妙好人之给与出来所以很难能可贵。虽有超出常识外的妙处,但好好地咀嚼而一看,就无不是本愿力的显现者。一顶戴被尝到了其之给与显现的本愿力就最好。只想做表面的模仿地一作,就会有挫折感之事。不著眼於本愿力地一拜读就会有变成毒之事。曾经我父亲,在告诫我说:「妙好人传是毒药」之事。此者当时,是正因为我因此是醍醐处的「非常之言」。「非常之言」不是可入常人之耳者吧。药是毒,毒之成药。毒也好药也好,智也好愚也好,皆超越了之处,是唯「随顺佛语」一个。比起分析理解「唯念佛」,更要随顺老师法然上人的法语。那态度,就是信心的确立、生死解脱的密键。透过随顺、孝顺,而一顶戴不论「唯念佛」之一句,或『和赞』「叹异钞』乃至『教行信证』,就真正地佛法之著於身。说明呀和理解者,於渡苦海是没用。只有在模仿妙好人的话,则信的生命就不留宿。透过妙好人,透过活生生的人师,然后,透过宗祖亲鸾圣人的「信心之人格」,而始大信心是被获者。於妙好人就是自己父母的立场、就是活生生直接之人师的立场,是最适合就最好。比起勉强遇到学者而闻法也好,比起多閲读书物也好,都更重要的是一逢遇活生生的信者、或是有信的人师,就生死问题者早就,解决。即使在才市的立场也是那样。才市说著:「这样的才市呀,将这样的事,有缘於谁,适合的呢,於安乐寺的和上,有缘地、有缘地,相遇了哟,请汝等们,亦确实地,有缘地,相为遇哟」。忘记将妙好人活化了者,是活生生的人师之事的话则不行。又,听说耳也好口也好皆无法听闻的香林保一之妙好人,也遇到七里和上,而说著:「又,因为被称为原始地狱,所以肤浅呀可悲呀,唯有御在哭泣而已了」。这就是有缘了。庄松的廻心是听说是胜觉寺的周天师之事。称为「信者」之者是良人,无拘无束地,能以著浴衣而来作法谈。信者能来作身业的说法。从信者之身,香光庄严的光明就出来著。是此光明在尊贵呀。「唯念佛」之一句,亦是法然上人的香光庄严。『叹异钞』『和赞』及『御本典』,是亲鸾圣人的香光庄严。是圣人的法身。这很尊贵呀。於能接触此光明者,是唯有孝顺、随顺、谦虚、恭敬之心。「染香人之其身者 如有香气之般也即是付名此者啊 称为香光庄严也」(和赞)卷首和赞,是净土真宗的面目之「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是就那样地,一起流露出来者,而千古万古,不变 ,是古今一贯。『叹异钞』也好、「唯念佛」也好,皆是由此源头发起,而流入此泉源呀。是跃动著於「至心信乐愿」海的金波。彼之被具现了於人呀,就是高僧,就是妙好人,就是今日的念佛行者。(完)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725.html
和赞与叹异钞的吟味(2)
2025-03-22
2026-03-22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725.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725.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2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725.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顺缘学佛好入门 本愿力 大家晚安!很多人学净土真宗因观念错误落入陷阱,所以今天晚上就来讲「顺缘学佛与逆缘学佛有何不同」,还有「机叹忏悔」与「机责说法」。 在日本有很多人以为要遭遇不幸或波折才会走入宗教,比如家中变故或有人死掉,生活困苦或生病等。因为有这种观念,所以认为家庭幸福美满的人就不用学佛。也因为这种观念很强,所以以前真宗里面就发生一种「机责说法」的现象。即专门挑你的缺点,讲你业障很重让你难过、忏悔。因为这种机责说法让家庭幸福者很难信佛,所以「机责说法」的讲师即使对顺缘的人也会鸡蛋里挑骨头,提醒他们将来也会遭遇不幸而劝他们信佛。因为当时盛行这种思想,所以顺缘学佛者很少,逆缘学佛者很多。请问你们大家对顺缘学佛与逆缘学佛作何感想呢? 二者有何不一样呢? 这很重要哦!(有人答:歹命的人比较会来学佛。) 对!以前就是这种观念,父母早死或孩子早夭等遇到不幸的人才会来学佛,但是这种观念是不对的。这是西本愿寺门主大谷光瑞第一个讲的:「顺缘学佛才会健康。」 顺缘学佛的人最好,为什么? 顺缘学佛者不易退道心,逆缘学佛者易改变。比如因生病而学佛,病好了就不学。但是大谷光瑞门主这种顺缘学佛的说法很难被接受,一般人都认为逆缘才会学佛也比较妥当,以大谷光瑞门主的身份地位与学问讲出:「宗教以顺缘为入门」时,引起很大的震撼。父母健健康康的人会以「平常心」来学佛求道。家中变故或不幸者学佛内心比较敏感,容易扭曲佛法,即逆缘学佛者容易把佛法扭曲。但是这种说法刚开始大家很不容易接受。因为顺缘学佛者,可以冷静地看人生;逆缘学佛者只顾逃避现实与不幸,无法冷静看人生,会扭曲佛法。人要冷静时才有办法钻研佛法,能在冷静的状况下学佛是最理想,但是现实上是不容易的。在冷静状况下,你才能静静思惟「人生的价值所在?」跟「人生所为何来?」等问题,与面对这些问题。如康德、史宾诺沙等也是在冷静的状况下创造出他们的哲学观,因为冷静时思惟会很细腻。 顺缘学佛是冷静的,故能持续持久。 逆缘学佛则不冷静,是逃避的,易扭曲,故容易变动。我们可以想想教主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因缘,他也是顺缘学佛哦!佛陀不是为了玩乐享受而出家的,佛陀是冷静地观看人生(出四门)而出家的。虽然我们无法如佛陀般地深入「法」中,但是冷静的态度对我们是有帮助的。冷静在人界还可以追求,如是猫狗畜牲界,就很容易冲动,无法冷静看人生。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理性,所以跟人讲理讲得通,跟猫狗就讲不通。即使将猫狗带到寺院闻法也只会「汪汪」「喵喵」而已,只有得人身才可以听闻佛法。人与动物不同处——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大家可以理解吧!所以人是万物的灵长。也因为如此,人来听闻佛法,才可听、可理解,佛法可以从耳根进入我们内心的深处,猫狗就没办法如此。「机责说法」的特徵是会提醒「你是凡夫哦」!你是凡夫那能做什么呢?提醒你是无力的、愚痴的,只会造业而已,如此就人性的弱点一一指出,听者就很容易被感动。「机责说法」有阵子在日本很流行,之后所以会消声匿迹,是因为不很如法。 没有错,与佛相比,人都是缺点才叫凡夫。但是也因为人是凡夫,所以才有向上的心;因为人是贪嗔痴具足的凡夫,所以才想要成佛;也因为人有向上追求理想的特性,所以才有宗教的诞生。只有人道的众生,才有在人生的过程中立大志想要成佛的想法,只有人道的众生才有追求最高境界的理想。也因为有理想,即使一天只吃一餐或一点点东西也无所谓,肯为理想而牺牲。人道的众生肯为追求理想,面对现实而努力。人追求的理想是最高的,而面对自己时现实却是最低的,这不是很矛盾吗?怎么办呢?人的可贵在於有追求成佛的理想,猫狗则没有。人与猫狗不同处,在於猫狗有得吃就满足了;反之人有得吃有得穿还不满足,为什么?因为人还有理想。人性有渴求最高理想的习性,人性有追求最高境界的特性,不断地追求理想,一直升华上去,最高的理想就是「成佛」。有求最高境界的特性只有人哦!猫狗就没有。请问你们大家追求的境界到那里呢?大家想当什么呢?如果我们的理想只像猫狗那样,就枉费为人。人性是如果还没达到最高境界是不会满足的。 听完「机责说法」的人会有个共同的趋向:发现自己不行,我什么都不会,这就是「机叹忏悔」;而受「自信不及难」,会懈怠与懒惰。在座各位都有向上心,想要像佛陀、阿弥陀佛一样,这就是得人身的价值,也因为有此向上心才会与佛法起共鸣。因为释尊在此岸发遣:「去!去!」,阿弥陀佛在彼岸呼唤:「来!来!」,所以我们是二尊的夹心饼,释尊在后面推,阿弥陀佛在前面拉,我们怎么可以懈怠呢?释尊劝「去」,弥陀唤「来」,我们夹在中间,我们大家都在二尊的遣唤声里面。当我们听到二尊的说法而去实践时,会发现自己的心很不老实,会怀疑而不乖乖地信从佛语,所以当真正把佛法听进去时,会生起「忏悔无法老实信从佛语」的心。大家现在都在释尊的「去!」与弥陀的「来!」里面,大家心情怎么样啊? 如果我们听到阿弥陀佛的招唤,我们只能跟阿弥陀佛对不起,因为无始以来让阿弥陀佛久等了。 释尊在东岸发遣:「去啊!去阿弥陀佛那里。」 阿弥陀佛在西岸呼唤:「来啊!来阿弥陀佛这里。」 当我们念佛想去阿弥陀佛处时,会发现原来我们一点都不想去阿弥陀佛处,反而留恋娑婆,想多留几天。理想上我们都想成佛,但是现实上我们很喜欢娑婆,喜欢烦恼;在理想上我们有想一步登天的理想,但是现实上我们连一步都跳不出去,都在原地踏步。故瑞剑老师说:「我们理想是最高尚,但现实是最低劣。」 怎么办?即使是七老八十的老菩萨,也有往生成佛的理想,但是现实生活上得忍气吞声,活得很辛苦,这就是「自我矛盾」。学佛不要掉入「自信不及难」,会障碍人向上心。不论懂多少佛语,读多少佛书,讲多少佛法,也不要忘记「自己是凡夫」;凡夫想成佛,就如猫狗想当人一样,很难且根本是不可能的。猫狗也是爱吃好吃的,但是现实上他们只有鱼头鱼骨头吃而已,这也是「矛盾」。讲到这里大家有何不明白可以提出。 问:请教老师对於逆缘学佛者应注意什么? 师:逆缘学佛者较多的人会不持久,容易退道心,故要保持耐久力,持续学佛则可以克服其他问题。有持续向上心一定可以完成,故学佛听闻佛法,持续性很重要,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学佛者耐久力很重要。中国有黄蘖禅师与临济禅师的美谈。以前人求道都有耐久力,现代人容易半途而废。无论做什么都要耐久持续才容易成功,然现代人善变。问:顺缘学佛没有逆缘学佛的推动力,好像不太容易? 师:你说得很对,顺缘很难学佛。有逆缘的刺激容易做改变,问题是有没有耐久力。人一时的精进很容易,但是要耐久就很难,这又关系著理性和感情。 持续性很难,因为人是感情的动物故很容易改变。你的热情有几分?学佛如三分钟热度是没有持续性的。 问:这样子顺缘闻法还好,如是逆缘闻法者就要很注意了?师:对啊!顺缘者是宿善深厚的人。逆缘学佛者,如用逃避心来学佛法,也很快地会从佛法逃出去,因为逆缘不见了。虽然不是百分百如此,但是大多数是这样子。 问:请问到老师家闻法的莲友,大多是长期闻法,甚至八、九十岁还在闻法,是否全是顺缘闻法?师:来我家闻法的同朋,父母有念佛闻法者居多,而感染其家人或下一代来念佛闻法。我是祖母带我来学佛的,是家庭因素而来学佛,从小被训练要诵正信偈、和赞,念佛完才可以吃饭,否则没饭吃。小时候老师问:「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是谁?」我就回答:「祖母!」,祖母之后最伟大的是妈妈。祖母从小严格监督诵「归命无量寿如来,南无不可思议光……」如不诵《正信偈》就没饭吃。 有一次把爸爸新买的碗当罄敲来诵正信偈,多敲几次不小心把碗敲成两半。父亲正要发飙骂人时,被祖母制止说:「孩子在诵正信偈做佛事怎么可以骂他。」父亲只好忍住。在这种学佛的大环境之下,不知不觉就被感染了。环境很重要,环境中的灵魂人物是祖母。因为祖母是念佛人,爸爸妈妈也是念佛人,我每天诵正信偈,所以每天都有饭吃,如没有诵则没饭吃。环境与习惯影响力很强。 问:「机责说法」与「机叹忏悔」,如果不是遇到机缘,老师才说出来,我们多是陷入其中而不自觉,这很难,请问如何拿捏? 师:不管是否落入「机责说法」或「机叹忏悔」里,最好的是将重心放在「赞叹佛德」上面,这是最高的说法与闻法。 问:这样听来,世人大多是逆缘闻法。顺缘要闻法,环境与习惯很重要,就如老师从小环境造成习惯一样,那是不是我们回去也要强迫小孩诵正信偈,否则不给饭吃?师:做父母亲的回去要求小孩念佛才能给饭吃,能这样的人一级棒,阿弥陀佛都会欢喜哦!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法身遍宇宙、遍法界,如能影响小孩念佛或念佛给孩子听是最好的。佛教的真理是宇宙性的,但是现代人都违反真理,自己去信「阿门」也让孩子去信「阿门」,这很愚蠢,因为基督教的教义不是宇宙的真理。有的人以为信什么教都是一样,这很错误。因为所有的宗教,除释迦牟尼佛的佛教是宇宙的真理之外,其他都不是。这不是主观,而是客观地站在真理的立场而讲的。瑞觉师补充:老师之前在日本讲过有位真宗门徒,孩子信基督教还到处布道,这位妈妈临终时叫回这孩子说:「你不是我的孩子。」就死了。之后他年纪大了,遇临终时,教友群集来为他祈祷,他毅然说:「我要念佛到阿弥陀佛的地方去」,然后念佛断气,这在日本很有名。 师:信什么教都是「缘」,在这么多缘里,要遇佛缘很不容易。不要以为我们来学佛是偶然的,不要小看佛法,否则会后悔。讲到这里。 20007-08-03 台北 问:自觉罪障深重的我被佛心策动才能念佛出来,又不能这么想,这样会不会落入「机叹忏悔」?我的理解就只有忏悔而已,不知对不对?师:「机叹忏悔」也是有领受佛心,然只领受一半,故落入机叹忏悔。人也是一样,如人格要健全,要有爸爸妈妈双亲都在,如单亲则人格容易偏激。佛法也是一样,机叹忏悔如继续闻法下去会转为满心的欢喜,而自然知恩报德,此时两种深信具足,这才是真正领受佛心的人。「机叹」如彻底者,自然会有忏悔心出来,如不彻底就不会有忏悔心出来。真正忏悔者,也一定有欢喜出来,是知恩报德的欢喜出来,有知恩报德出来,才是真正两种深信的行者。没这样不行哦!只有知见的听闻是不行哦!但是一般人都是停留在大脑的听闻而已。大脑闻法者很多自以为信心决定,却没有知恩报德出来,这还是知见而已。 2008-01-20 台北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3007.html
顺缘学佛好入门
2025-03-22
2026-03-22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3007.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3007.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2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3007.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教行信证和叹异钞的吟味第一篇 誓愿和念佛七、愿力自然的念佛(前略)「唯念佛」,其原样是不可思议功德力的南无阿弥陀佛,即是誓愿力活著,今现在为我们働之相。圣人把依本愿力,自力疑心的「计度」尽处,以「唯念佛」表示,不,是如来为我们示现。「唯念佛」之处,无碍难思光耀的太阳发亮著。「无碍光如来」、「阿弥陀慈亲」、「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南无阿弥陀佛」地申、呼唤,「诚惶诚恐」、「难能可贵」的想法成为我们的「唯念佛」。「唯念佛」,是显「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的独立之相。可顶戴是抱著我、怀著我,为我伫立之相。信切(彻底信)本愿力,亦是其信心彻底成为本愿力之言语,那就是「唯念佛」。此,确实地顶戴的话,在第十章的「於念佛者以无义为义,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故」之意亦能明白。八、叹异钞和真宗的面目《叹异钞》的眼目是,从「誓愿不思议」到「唯念佛」,再到「以无义为义」而达绝顶。其间,从《观经》法门的「称念佛哟」之法门,利索地脱颖而出至《大经》的「闻其名号」「要闻名号哟」之法门,是愉快的过程,是本愿力的步调,这是《叹异钞》一部的眼目。不论是谁看,《叹异钞》是置重点於「称名念佛」和「机的深信」之圣教,但好好地顶戴其文字中的御旨趣,不彻《大经》的成就文的「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之意不行。《叹异钞》如此地引导我们。立於成就文顶戴《叹异钞》,立於《教行信证》顶戴《叹异钞》的话,误读会少。亲鸾圣人立於成就文开净土真宗。「信卷」曰:「愿成就(本愿成就)一实圆满(真如一实的功德宝海)之真教,真宗是也。」九、闻名号往生顶戴《叹异钞》,讲称念佛往生之御文就是闻名号往生之意,又不归此处不行。称念名号也是,闻也是,唯是仰「南无阿弥陀佛慈亲」,这是本愿力所使然。十、对照《教行信证》《叹异钞》之中,单「念佛」的文字就出现四十一次。以《教行信证》顶戴的话,细分「念佛」,为了不落为自力的念佛,为了去掉想称以后往生之凡夫自力的努力而种种地为我们分别解说。故对照《教行信证》,细细吟味地顶戴时,在《叹异钞》的「念佛」的意义,彼时彼时是如此缘故地恕我能推察,特别难能可贵。不论何者都是如来大悲的利益。十一、称名破满和念佛的意义《教行信证》中,如何顶戴「称名」才好呢,如何顶戴「念佛」才好呢一事明确地极亲切地为我们御示著。其中「机和法」、「行和信」、「因和果」,各各三三圆融的妙味洋溢著,是「他力回向」「无碍难思光耀」的独働。「行卷」曰:「尔者称名,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称名破满)称名则是最胜真妙正业,正业则是念佛,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即是正念(信心)也。」(御转释)此意思是,一称御念佛,破我的一切无明,满一切的志愿。这是为什么呢?因被称念佛的原样是南无阿弥陀佛,是本愿力,亦是本愿力其原样的信心故。即「称名破满」是依威神功德的名号之力、威德广大的大信心之力破满(破无明,满志愿)。大悲无碍的光明和本愿力,通过我的口,又通过我的心之暗,为我们流行十方之相是念佛、是称名。故念佛的功德、念佛之力完全是誓愿不思议之力、如来大悲心之力,不可思议功德的名号之力。这时候的「不可思议」,指超越科学界限的佛智的神秘、真如界的超越性,即如来大慈悲的世界超越因果。有如此殊胜的意思故,讲「称名」就是「念佛」,讲「念佛」就是「正定业」(令往生的恸、因),讲「正定业」,就完完全全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地仰心是「正念」,是信心。故正念,其原样御六字,御六字之外信心没有,此御六字是正定业。实是愧不敢当。这样想的心亦是念佛,其信心亦念佛,想念本愿力的忆念亦是念佛,显现於口中的称名亦是念佛。又念佛,是称名。即念佛者,是离自力仰「如来的利益」之相。上述的御转释,始於称名至正念为止,滴溜溜地回转作释,这反著转也是同样的意思,圆圆地画了一个圆。这是无碍的光明活著为我们於信心的人格働的自然之相。用头脑想,这个那个地仔细琢磨的话无法懂,宗教的奥义超越知性。真宗在信心的人格中见其活泼泼的面目。圣人的御言语是圣人,如来随著本愿力活动之相,成为《教行信证》的言语,成为《叹异钞》的言语,又成为《和赞》的言语显现。唯是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的大悲活动之相。议论法门的话,圣人死翘翘,如来躲起来。「卷首和赞」曰:「弥陀名号续称念 信心真实获得人 忆念之心恒不断 报谢佛恩之思有」这是亲鸾圣人之御姿,是圣人大信海的跃动,亦是如来大悲的生命为我们活动之相。因此念佛成「真佛弟子」之相,成正定业,成报恩行,此「卷首和赞」是显示真佛弟子的「如实修行」(净土论)之相者。十二、如实修行的念佛「如实修行」指的是,如如来的光明智相,如实修行,即指赞叹如来的働、大悲的働显於我的原样。念佛是赞叹。又因为「啊!愧不敢当」地低头的真实信心叫「如实修行」,所以「信心」显现於口的是「称名」,是「念佛」,这就叫做「唯念佛」,这亦是报恩的大行,是常行大悲之益。要言之,获得威德广大的信心之相叫做「如实修行」。「如实修行」者信心以外没有。学佛法,是依如来的本愿力仰本愿力,那就是信心。仰的话,本愿力显现於口,那就是念佛。这「徵兆」是「思欲称念佛的心」。十三、「行」的御转释圣人於《教行信证》(行卷)说念佛曰:「云专念者,即一行,形无二行也。今,『佛(释尊)语弥勒,其有得闻彼佛(阿弥陀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念佛),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大经下卷)。弥勒付嘱之一念,即是一声,一声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一行,一行即是正行,正行即是正业,正业即是正念,正念即是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也。」我们是「唯念佛」往生,唯信往生。阿弥陀如来成正觉时,自始於大悲的心中抱著我励修行,愿行成就,曰:「俺成正觉,成云南无阿弥陀佛之佛。因此俺正觉大悲的血液通到汝,以那血液汝亦成佛,必定成佛。俺(如来)信此。汝往生成佛之相映於我的正觉之镜的是俺的正觉。一起成佛哟」之相是南无阿弥陀佛,是「唯念佛」。如来本愿大悲之腹中宿著我,兆载永劫的御修行的每一行之中宿著我,正觉之中抱著我故,我从正觉华化生,容容易易地被往生净土。十四、安心歌原口针水和上曰:「虽是我称 我闻 南无阿弥陀带汝去哟 慈亲的呼唤声」大瀛和上歌曰:「极乐之道只一条 南无阿弥陀莫走思案计度的岔路」应深深地吟味。上二首的歌中,「称名」是「闻名」、是「大道」、是「招唤」,亦是「南无阿弥陀佛」之旨显露著。十五、本愿的意义到底「本愿」是什么呢?那是如来的「言语」,亦是如来的「心」。如来难能可贵,如来以光明和名号救度我们,信心是肝要。圣人於《教行信证》曰:「悲愿(大悲之愿)喻如大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故。」如来的本愿是大悲之愿,是大悲心的本愿,是大悲心的结晶,是发露,是活动,是生命。用御自身的大生命之力想把真生命注入一切众生的佛心之力,亦云本愿,亦云本愿力。本愿的功德广大无边,非言语及笔墨所能形容。此故,枯木同然的我也是,逢遇如来一乘大智愿海之春,注入信心的气息,如来的生命成为我的生命。只有在如来的无量寿.无量光的大生命(南无阿弥陀佛)之中,我永远地被活著,乘本愿力被抱持得以无限地活动如来的活动之大希望。十六、称念佛如来悲智的大生命尊贵、难能可贵。摄诸善本,具诸德本,以真如一实的大生命(真如)为生命,不,是两手抱著一切众生站立的一大生命,那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是真如的正体」(六要钞)。但是,亲心子不知,长时已来,远离慈亲故乡,我独自流浪著。慈亲寻找、到处寻找吾子,终於逮个正著:「慈亲是俺呀,汝之慈亲在此处哟」地初见面,这言语、这御相、这脸庞、这大悲心是南无阿弥陀佛。「慈亲!」我不自觉地、忘我地,连水火二河(怒与欲)的恶心也好,行为也好,皆忘光,被拉到慈亲的身旁。我忘我「慈亲!」地叫出声,那是「唯念佛」。是感应道交、入我我入的妙趣,这在《叹异钞》反复周到地提示著,《叹异钞》的念佛是这个意思。忘己地被称的念佛故,诚是易称、诚是「易持」的念佛。如来的念力相续、不忘故是易「持」。《教行信证》及《报恩讲式》曰:「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信卷)「至心信乐忘己,速归无行不成之愿海,忆念称名有精。」(报恩讲式)第十六章曰:「即使对於恶者,若愈加参仰愿力的话,则依自然之道理,亦可生出柔和、忍辱之心。关於全部所有之事,於往生者不具敬畏之思,而唯令人响往弥陀御恩深重之事,应常参致思念。此故亦称念佛也。此自然也。」实是御荫样。大慈悲心活泼泼地充满吾身心。十七、本愿的不思议和大悲心本愿力为何不思议呢?誓愿为何不思议呢?兹有很深很深的真理。法性的不思议、大悲的不思议、佛智的不思议今作为如来的不思议显现,作为本愿的不思议显现,作为不可思议功德的名号显现。名号显诸佛如来的智慧,又持著之。我们,唯只仰无碍的佛智和大悲心的不可思议。圣人曰:「敬白一切往生人等,弘誓一乘海者,成就无碍无边最胜深妙不可说不可称不可思议至德(名号)。」(行卷)成就的名号(果)的功德,甚深不可思议故,本愿(因)亦不可思议。本愿(因)不可思议故,名号(果)亦不可思议。本愿之中含名号的功德,名号亦显本愿的大慈悲力。诚如来不可思议、大慈悲力不可思议、佛智不可思议,佛力难思!誓愿之药,「灭」一切凡夫善恶的「智愚之毒」(信卷)。佛法收於不思议之一语,不论到哪裏皆是不思议。这用自己的知性乘除,没有「不思议呀」地仰如来大悲的本愿力处,佛法死。大慈悲力亦不思议故,像我这样的人获救故是不思议,自己都觉得自己不思议。又这样的不思议居然能被信哟,此亦是不思议。昙鸾大师的《论注》曰:「大慈悲者是佛道正因故。」(信卷)《教行信证》曰:「斯心(信乐、信心)者即如来大悲心故,必成报土正定之因。」(信卷)我们是於信心之中顶戴大悲心,不是从我们这边称了、信了,变成善人,安心而往生的。往生的正因唯是如来的大悲心,是无碍的佛智。「谢谢」地低下头时,那时是如来的大悲心注入时。如来的大悲心外无我的往生,南无阿弥陀佛之外无我的信心。三十、「信卷」之意念佛往生的「唯称教义」亦从高祖的御指南得其意一看的话,其原样为「唯信教义」,而「信卷」展开来。念佛也好,信心也好,机也好,法也好,皆南无阿弥陀佛。「信卷」依据「愿成就文」将本愿的三信(至心、信乐、欲生)归结於天亲菩萨的「一心」(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本愿力强烈地示现,如於「行卷」虽然讲「唯称门」,但是可以窥见「唯信门」,於「信卷」叙述「唯信门」,鲜明地阐释善导大师.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的真意。三一、《教行信证》的大信心於「信卷」的三一问答,圣人在结尾曰:「故知,一心是名如实修行相应,即是正教、是正义、是正行、是正解、是正业、是正智也。」至此,和「行卷」的御转释之文(称名破满之文)一起思考,真宗念佛的意义能清楚地顶戴而难能可贵。顶戴深旨,有滚滚不尽者。亲鸾圣人,啊!大哉!美哉!说赞叹亦愧不敢当。《叹异钞》亦甚深微妙,从天亲菩萨的「一心」看的话,「唯念佛」和「闻其名号」是同一个意思,这是《涅盘经》(化卷引用)的「一义摄无量义」者。高祖於《教行信证》开显、统一龙树、天亲等七祖的「行」和「信」的深义,其文曰:「宗师(善导大师)云专念即是一行,云专心即是一心也。然者,愿成就(第十八愿成就文的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之文)一念即是专心(善导大师的专心),专心即是深心,深心即是深信(善导大师的两种深信),深信即是坚固深信(如来会),坚固深信即是决定心(善导大师的散善义),决定心即是无上上心(散善义),无上上心即是真心(散善义),真心即是相续心(昙鸾大师),相续心即是淳心(昙鸾大师),淳心即是忆念(龙树大士),忆念即是真实一心(天亲菩萨),真实一心即是大庆喜心(大无量寿经),大庆喜心即是真实信心(善导大师),真实信心即是金刚心(善导大师),金刚心即是愿作佛心(昙鸾大师),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昙鸾大师),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安乐净土心。是心即是大菩提心,是心即是大慈悲心,是心即是由无量光明慧生故。愿海平等故发心等,发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者是佛道正因故。」(信卷末) 见真大师把「行信」结归於大慈悲心,真宗的行信论必须从如来的大悲心而归入如来的大悲心,可到诤论安息之处。又《叹异钞》文文句句是如来的大慈悲心,唯称、唯信的诤论到此亦是尽头。三二、念佛和大悲心亲鸾圣人的法门的面目,以上举的「信卷」的御引文已经很清楚,上文可说是由大信心统一七祖者。在此文中特别注意的言语是「大慈悲心」,我们「被弥陀的誓愿不思议救助去地信」,顶戴如来的大慈悲;依「唯念佛而可被弥陀救助去地,於蒙受良人之仰言而信」,顶戴如来的大慈悲心;闻「念佛者於为行者是非行、非善也」之念佛(名号) ,顶戴如来的大慈悲心;闻「念佛者是无碍之一道也」的誓愿名号,顶戴如来的大慈悲心;闻「易持」的名号,顶戴如来的大慈悲心;闻「令信本愿称念佛故成佛」,顶戴如来的大慈悲心。於大慈悲和大信心的世界超越因果,净土真宗诚是如来大慈悲心的宗教,「信」之一字振一宗。请御同朋分享读后心得或提问哦!谢谢。三三、卷首和赞与念佛顶戴《叹异钞》,拜见「唯念佛」之文,想起《御文章》的「取念佛的信心」,又与「正信念佛 」、「念佛正信」之御言语合并顶戴,又也顶戴「卷首和赞」:「弥陀名号续称念 信心真实获得人忆念之心常不断 报谢佛恩之思有」的圣句。高祖在论往生的正因是暂时分开「行」和「信」,但是「行」也好,「信」也好,原本是如来的大慈悲心、无碍的佛智,是依南无阿弥陀佛故,是分而不可分,无法分处而分。此故,「行」和「信」不二,又於念佛和信心的关系亦是不离,活的如来的大慈悲心满入活的我们之人格,透彻到身心时,那就叫做大信心。信心的威德,心也好,言语也好,皆无法及,显现於口即为念佛,这即是「正定业」,是「大道」,是名声普闻的誓愿力,亦是报恩行,念佛处是「常行大悲之益」,这亦是横超的大信心之显现。三四、如来是无量光明慧「唯念佛」不是光把如来放到对面,不是置大慈悲心於信仰的对象之样相,「唯念佛被弥陀救度」之御说处,其心早已是大慈悲心的全现,此一句之中如来的无量光明慧(光寿二无量)活生生的显现,而如实地拜见在眼前働之相,御说此「念佛的信心」、「信心的念佛」、「愿力的信心」之中,此「大慈悲心的信心」之中「愿作佛心」和「度众生心」早已具足,「佛心凡心一体」的吟味亦於「唯念佛」之中能品尝得到。光把如来和名号放到对方眺望的话,是没有结果的。三五、唯信正因之文於《教行信证》顶戴「信心正因」之文的话,有:(一)「即言由闻愿力光阐报土真因决定时克之极促也。」(行卷)(二)「真实信业识(心),斯则为内因(正因)。」(行卷)(三)「正定之因唯信心。」(行卷)(四)「(大信心者)证大涅盘之真因。」(信卷本)(五)「涅盘真因唯以信心。」(信卷本)(六)「斯心(信乐)者即如来大悲心故,必成报土正定之因。」(信卷本)(七)「一心(天亲的一心归命)则清净报土真因也。」(信卷本)(八)「报土真因,信乐为正故也。」(化卷本)如上,圣人宣扬「依一信心往生哟」,即所谓「唯信独脱」之意,这和「教卷」所云的「夫显真实教者,则大无量寿经是也」之大宣言,共於《教行信证》光显「唯信独脱」的法门,两两相俟,如攫地球,掷於天空,是光寿之力,是空前的大宣言。真宗的大信心,唯是仰本愿力,信名号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力的大信心。闻「唯念佛」也是立即忘记信、忘记行而仰本愿力,仰本愿力的信心,唯是本愿力,「唯信独脱」是「本愿力的独立」,是「南无阿弥陀佛的独用」,亦是「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的一法身。「啊,那月,信亦忘记,望那月。」(最三)池山荣吉老师因为无论如何也无法顶戴信心而很长一段时间感到烦闷,著眼「唯念佛」之言语而唯称念佛,於念佛之中,廓然感得本愿力而安心决定,真是尊贵的事。这样拜见的话,《叹异钞》即是「本愿力的独立」,独立之相、意、吟味,有道之不尽的好味道,这即是所谓南无阿弥陀佛的独働。那是「唯念佛而可被弥陀救助去地信」的信心,是「被誓愿不思议救助去地信」的信心。这本愿力的信心是肝要。至此「以信心作为要地应知」(第一章)。顶戴「唯称教义」的念佛「以信心作为要」的话,为「唯信教义」,不别开之处是「唯称教义」的「唯念佛」法门。亲鸾圣人,讲众生的「行」是「称名」,同时亦视这称名原样是「名号」而说:「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行卷)。第三篇 唯称教义和唯信教义六、思欲称念佛的心南无阿弥陀佛慈亲的呼唤声不思议,立於我们的眼前,二六时中在耳畔的是「不思议之誓愿显」。「至心.信乐.欲生」地呼唤我是不思议故,又呼唤声亦是不思议。不知这个,就会掉到「我信什么好呢」「如何信好呢」「称念佛的话好吗」「用什么样的心情称的话好吗」「顶戴真实的信心要如何做是好呢」等「善恶」中而计度、迷惘。但是被闻此一秒中也不停地不思议的呼唤声(誓愿名号)一看的话,「善恶」的「计度」亦不知到哪儿了。鸣呼,不是从自己方面信的,不是闻的、不是获得信心的、不是安心以后往生的、不是因为称念佛往生的、不是自认为能往生就能往生的,唯只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呼唤声」难能可贵,自然不知不觉「南无阿弥陀佛」地从口中出来。那徵兆就是「思欲称念佛的心发起时」。满足於此御慈悲,顶戴是「南无阿弥陀佛慈亲故方有救」,自然显现於口的念佛是,「唯念佛而可被弥陀救助去地,於蒙受良人之仰言而信」(第二章)的御念佛。南无阿弥陀佛,是呼唤「不会让汝下堕哟」「等著汝哟」的慈亲,是慈亲的「呼唤声」,是大慈悲力.大誓愿力.大智慧力.大功德力的结晶。慈亲的肉.血液.正觉的全体是「呼唤声」,如来的「至心.信乐.欲生」三心全体是「呼唤声」,是被南无阿弥陀佛慈亲的「呼唤声」救度的。因此我们安心於本愿力的声音中,此处,第一章曰:「被弥陀的誓愿不思议救助去,往生者遂也。」不是讲信「弥陀誓愿不思议」以后被救,是「被弥陀的誓愿不思议救助」。若是「信以后往生」的话,人就会计度要如何信才好,不是如此,是被「誓愿不思议」救助。圣人说此意曰:「归命(信心)者本愿招唤之敕命也。」(行卷)又「总序」曰:「难思弘誓度难度海大船,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惠日。」《略文类》曰:「夫无碍难思光耀(光明)灭苦证乐(净土的法性常乐之乐)。」这些皆是「被誓愿不思议救助去,往生者遂也」之相。十、如实修行相应与信念「卷首和赞」:「弥陀名号续称念 信心真实获得人忆念之心常不断 报谢佛恩之思有」这是如实修行之相。「如实修行」,昙鸾大师的《论注》曰:「云何赞叹,谓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指信.称赞佛智不思议),如彼名义(闻南无阿弥陀佛的御名,信.赞叹光明摄取之恩惠),欲如实修行相应(信知佛智和名号和光明的由来)故。」此称名是「如实修行的称名」,且此称名其原样是「信心」之相。故《和赞》(昙鸾章)曰:「决定之信无有故 念不相续必然也念不相续之缘故 不得决定之信心」「决定之信不得故 信心不淳论主曰如实修行相应者 决定在於一信心」「如实修行」的「赞叹门」的称名念佛(善导大师的正定业),此即「信心」之相,是「忆念」之相。「这是「正信念佛」(信心的念佛),是「念佛正信」(念佛的信心)。这即是本愿力的信心,本愿力的念佛,亦是报恩的称名念佛。《叹异钞》的「唯念佛」的念佛,是如实修行的念佛。「信卷」(本)曰:「论注(昙鸾大师)曰: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称彼如来名』者,谓称无碍光如来名也。『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非如日月珠光但破室穴中之暗也。『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者,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此文与「总序」的「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惠日」之文照应,又对照「行卷」的「尔者称名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称名则是最胜真妙正业,正业则是念佛,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即是正念(信心)也。」之文吟味的话,如实修行的念佛(信心)的意义能更明白。即使称名念佛,若我们的心是「若存若亡」(信心好像有,好像没有,觉得能往生净土,又觉得不能往生)的话,这样的念佛不能说是「如实修行」。《和赞》曰:「言不如实修行者 昙鸾大师施妙释一者信心不淳也 若存若亡之缘故」。又,即使第十八愿之意有誓言:「迎接称名者」,或又说:「御约束:『是欲迎取称了此名字者』(第十一章),己称的称名入功劳,认功绩,思是自己累积善根,又想用称名念佛的力量求往生而念佛的人的念佛,即时是一心专称弥陀的名号亦不能契真实报土的往生。此是「化身土卷」(本)曰:「杂心者,大小凡圣,一切善恶,各以助(助业。五正行中的(一)读诵、(二)礼拜、(三)观察和(五)赞叹供养)正(正定业。五正行中的(四)称名)间杂心称念名号。良教(念佛)者顿(顿教)而根(机,称佛的心情)者渐机。」之种类的念佛。这不能讲「如实修行」。姿形殊胜地自朝至暮称念佛,自己亦以为依此称名念佛的功绩能往生真实报土。看在他人眼中,也都觉得此人是往生净土的人,如上所举,姿虽然是专修念佛,心是杂心而助正间杂(助业和正定业混杂)的人有。为往生净土的目的而兼行助业和正定业的人,这是人於杂修之中的人,不是「如实修行」。顶戴第十八愿的大悲心,自然地出念佛的人,和第二十愿的人的念佛,即入功致力於称名,交杂自力心而称的念佛,从外面所见,一点也看不出来。又自己也自认为能往生,但是一是往生真实报土,一是遂化土的往生。专修称名念佛的人有此二种类,诚是容易混淆。这是亲鸾圣人就本愿分有真和假,就经立三经的区别(显义),就往生论三种的往生,就机立三机,开第十八愿为真实五愿,开显称名正定业的真意,建立至心信乐愿为因(唯信正因,唯信独脱)的法门,以制作(教行信证)的缘故。容易混淆的是第十八愿的念佛和第二十愿的念佛。「弥陀名号续称念」云云是第十八愿的如实修行的念佛,是《叹异钞》的「唯念佛」。「怀疑誓愿不思议 称念御名之往生宫殿之中五百岁 虚度光阴佛说哟」的念佛是二十愿的念佛,是他力中的自力的念佛,是不如实修行的念佛。十一、非仰师教不可佛经不是很容易明白的,圣人的御圣教要取其御意亦不是容易的事,必仰师教不可。《叹异钞》的念佛也是愈吟味愈有深的意思。我也是终生常仰贤者的教示,如本书,我全部的注意皆倾向於「唯念佛」之一句。十二、如来之言语念佛不是自己称,自己想该怎么样、这么样者,念佛是被称,既不是自己的行,也不是自己的善。念佛出来的原样,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是本愿力,是南无阿弥陀佛,是如来的言语,是如来的大悲心,亦实是如来的働。从显说讲的话,有《观经》的念佛(第十九愿的念佛),有《阿弥陀佛》的念佛(第二十愿的念佛),这些和《大经》(第十八愿的念佛)内容不同。大意看的话,全都看成一样。又,实际上,粗心大意的话,会以为自己的念佛是第十八愿他力的念佛,而实是陷於第十九愿、堕於第二十愿,又无信心的念佛,几乎皆是。因此就念佛,我们应依圣人的教法,好好地窥见经文的「显」的意义和「隐彰」(隐的真实之意)的意义。「化卷」(本)曰:「言彰者,彰真实难信之法(念佛即南无阿弥陀佛)。斯乃光阐不可思议愿海(佛智不思议、大悲不思议的本愿),欲令归无碍大信心海(誓愿不思议的信心)。」诚是难能可贵的御言语。《叹异钞》的念佛显真实难信的法,显不可思议的愿海,是使入无碍大信心海的如来的大悲心。大悲心显现处是「唯念佛而可被弥陀救助去地,於蒙受良人之仰言而信之外别无原由也」的言语。十三、佛的所有言说本愿是如来的大慈悲心,念佛是如来的言语。「信卷」(本)曰:「即随顺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业、正智。」如来的大悲心是大信心,信心是如来的心。「信卷」(末)曰:「故知,一心(天亲之一心、三心即一之信乐)是名如实修行相应。即是正教、是正义、是正行、是正解、是正业、是正智也。」《叹异钞》的「唯念佛」的念佛,是如来的言语和如来的心一如,这通过圣人的人格具体地为我们显现。念佛往生是善导大师.法然上人的法门,是称名的话往生,云称名是正定业的教义及教化的方法,这是《观无量寿经》的宗教。《观无量寿经》是从「假」入「真」的佛经,是说定善(坐禅)和散善(道德和戒律),最后废之而结归「念佛」的一行的经。从表面看的话,是第十九愿的经,从裏面看的真实意与第十八愿之意一致。「行卷」御转释的「南无阿弥陀佛即是正念(信心)」,传承善导.法然两大师之教法,且是更将亲鸾圣人的教义作一展开。此作为往生的正因是立於「唯信心」的教义之教化的方法。古来叫此做「大经法门」,又叫做「唯信门」。上之转释文与「正信偈」的「本愿名号正定业」(唯称门),至心信乐愿为因」之句同样,彰显法然上人和亲鸾圣人的师资相承。十四、唯称教义的念佛和唯信教义又依从恩师桂利劔老师的指南,明「唯称教义」和「唯信教义」的区别,我们来顶戴《叹异钞》。此两门的区别在真宗学史上,又於我们的安心上,特别是於顶戴《叹异钞》上,极其重要。首先於「正信偈」(源信章):「极重恶人唯称佛」,是劝「唯称名一个哟」、「称名者往生」、「称御名哟称哟」的教义。这是「唯称教义」。以「文类正信偈」顶戴,同样是源信章,曰:「如来本愿显称名」。又「唯信教义」的例文有:「正信偈」(天亲章)的「依修多罗显真实 光阐横超大誓愿广由本愿力廻向 为度群生彰一心」和昙鸾章的「往还廻向由他力 正定之因唯信心」是「唯信教义」。十五、《观无量寿经》和《大无量寿经》「唯称教义」是依《观经》的说相,亦是善导大师「散善义」的「就行立信」的法门。「唯信教义」是依据《大经》所述的法门。在七祖中立於《大经》述法义的是龙树.天亲.昙鸾之诸大师,立於《观经》说法门的是道绰.善导.源信.源空诸大师。亲鸾圣人的直接师承虽是法然上人,但是特依天亲菩萨的「一心华文」建立唯信教义。十六、唯称教义的念佛《叹异钞》的「唯念佛」表面是「唯称教义」。「念佛以无义为义,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故」是「唯信教义」。这是《叹异钞》的顶点、眼目。《叹异钞》之中,如下之文,其中的「唯称教义」的色彩浓厚。第一章「欲称念佛地思之心兴起时」「可胜念佛之善无故」第二章「於除了念佛之外」「唯念佛」「念佛是诚」「即使念佛而落地狱了」「称念佛而亦地狱」「即使取念佛而奉信呢」第四章「念佛,而速成佛」「唯称念佛啊,由始至终全是」第五章「亦依一遍称念佛之事」「回向念佛」第六章「专修念佛之辈」「称念佛之人」「念佛的话,不可往生」第七章「念佛者是无碍之一道也」第八章「念佛者於为了行者非行、非善也。」第十章「於念佛者以无义为义」第十一章「遇一文不通之辈的称念佛」第十二章「专修念佛之人」「念佛者为了无用之人也」「相应於本愿而念佛的人」第十三章「唯如善者能称念佛」第十四章「日常不称念佛」「可念佛不退转而往生」「无法住於正念起风波,称念佛之事是很难」「又虽称念了佛,但亦随於今正使开悟之期」第十八章「说於称念佛奉见化佛之事」依以上的文可知道《叹异钞》说「称念佛的话往生」的教法色彩很浓厚。何故《叹异钞》中「唯称教义」的色彩很强呢?我觉得这是因为当时在法然上人御隐后,特别就念佛,异义异说、异安心纷纷生起的缘故。信心不同是不用说了,信心的念佛(念佛的信心)特别地乱,异说异义盛行,故就念佛,特别是「叹异先师(亲鸾圣人)口传之真信」而制作的是此部《叹异钞》。法然上人御隐后,「一念义」、「多念义」、执寻常、执临终(正念往生),或以为念佛是吾善根、以凡夫的修善为往生之因、犯恶者无法获救、如来本愿的御意不知者、置重心於自力作善的结果过了头而跨贤善精进、不知誓愿(本愿)和名号之意,而导致各式各样的异安心者出现。此故,才著作了「叹异钞」。特别是於念佛,因为有太多人领解错了,所以是「唯信教义」之腹,而表面是「唯称教义」的浓厚色彩。请御同朋分享读后心得或提问哦!谢谢。十七、与信心不二一体的念佛「唯称教义」(正念往生)的念佛,即善导.法然两大师的传道化风好像是极简单的样子,其实信心的念佛、念佛的信心非常难。就念佛,而异安心者出现很多是理所当然的。今日也有很多人就念佛而没有很清楚的理解而徘徊著。念佛是自力的念佛.作善的念佛的话,则原本的信心亦肯定是自力的「计度」。《叹异钞》之正确的念佛是「唯信教义」为裏的念佛,是与信心不二一体之「本愿力的念佛」故非常地难。十八、行中摄信的念佛「唯称教义」的念佛,没有分称名和信心。是信心的原样之念佛(称名),念佛的原样之信心,信心和念佛没有前后时间的差别,又也不分离此二者,即言「行中摄信」,是念佛中含著信心的教义,就往生之因立「称名正定业」。「唯信教义」即高祖亲鸾圣人的教义,依据《大无量寿经》,(一)从名号,(二)信心,从信心,(三)称名念佛(报恩行)的顺序,信心和称名有时间的前后,往生的正因唯定信心一个是「唯信正因」的教义。十九、信心其原样的念佛《叹异钞》的念佛,在唯称教义最初领解是报恩行的称名,认为光念佛还不够,认为念佛外还需要信心,认为有信心没有念佛的话不行,所以《叹异钞》的「唯念佛」的「唯称教义」的念佛就不明白。不可忘记「唯称教义」的念佛,其原样是信心,因此「唯念佛」能往生。二二、龙树菩萨的念佛「唯称教义」也有历史,有传统。首先拜读龙树菩萨的「易行品」,往生的业因有曰:「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不退转之位)者。」这是分「难行道」和「易行道」的文。於《和赞》者有「敎导难行易行道,流转轮廻我等故,弘誓之船赐令乘」。虽讲「易行」,但有诸佛菩萨的易行,有阿弥陀佛的易行。十方十佛的易行之偈有「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此文引用於《和赞》,曰:「应执持恭敬之心(信),称念弥陀之名号(行)」。「恭敬之心」,指的是「啊!好难能可贵」「啊!真诚惶诚恐」地信如来的本愿,是御恭敬的心,这是信心。从这信心自然称名念佛流出来,又有曰「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但是,与此同时,打出亦可说是念佛的根本、真意义的「闻名」(闻、闻信名号)。即文曰:「闻佛名能信受者,即不退阿耨菩提(登无上正觉之道,入不退转)」。因此,欲至「不退转」者,是「称」名号、「闻信」名号,也就是说龙树菩萨视「称名」和「闻名」是同一价值。文曰:「问曰:但闻是十佛名号执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更有余佛、余菩萨名,得至阿惟越致邪。答曰:阿弥陀等佛,及诸大菩萨,称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转如是。阿弥陀等诸佛,亦应恭敬礼拜称其名号」。云闻信名号住不退也好,云称名号得不退转也好,唯不外是依南无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力者。念佛不是机械性地动口的动作,是「念佛的信心」,是「信心的念佛」,又是「正信念佛」,又是「念佛正信」。弥陀易行之一段中,示有如下的言语:(一)「皆称名忆念阿弥陀本愿如是:若人念(忆念)我(弥陀),称名(念佛)自归(信心),即入必定(不退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遍智)。是故常应忆念。」《和赞》曰:「弥陀名号续称念 信心真实获得人忆念之心常不断 报谢佛恩之思有」《净土文类聚钞》曰:「称名即忆念,忆念即念佛,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此御文是於顶戴《叹异钞》上极重要之文。(二)龙树菩萨又曰:「人能念是佛(阿弥陀佛)无量力功德, 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祖师圣人仰此文,宣述在《大经》本愿成就文的「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廻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之文中的「即得」,和在「易行品」中的「必定」之深意,曰:「经(大经)言『即得』,释(龙树)云『必定』,『即』言由闻愿力光阐(彰显)报土真因决定时尅之极促(最小限度)也。『必』言金刚心成就之貌也。」真宗,「闻本愿力」是眼目。第一章的「可被誓愿不思议救助去地信」者,完全是此意。贯穿全篇,虽然表面显出的是「唯称门」的色彩,但是精神不变。在《叹异钞》之中,「唯称教义」中有「唯信教义」,「唯信教义」中有「唯称教义」。「誓愿不思议」之言语也是,若以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的称名代表第十八愿,示「称我名号,下至十声」,取「救助称名号者」的话,是「唯称教义」。第一章的「誓愿不思议,云云」亦可说是「唯称门」中的「唯信教义」。不论怎么说,「被誓愿不思议救助」者不外在彰显「由闻愿力光阐报土真因决定」。「闻愿力」者,指唯仰一愿力之働的意思。又其原样是愿力的働。用此意顶戴「唯念佛」的话,则好难能可贵呀。用本愿成就文的精神顶戴「誓愿不思议」是名号不思议的话,则这明确是「唯信门」。(三)又龙树菩萨曰:「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为现身」(四)「若人种善根,疑者华不开,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於龙树菩萨如上所述,「称名」,「一心念」(信心),「恭敬之心(信心)」,「礼拜」,「闻名」,「忆念」,「执持」,浑然思为同一,教我们往生之因在於信心。《大无量寿经》及其异译之经,往生之因多说是「闻名」。(1)「我作佛时 令我名闻八方上下无数佛国」(平等觉经十七愿文)。(2)「使某(弥陀)作佛时 令我名字,皆闻八方上下无央数(无数的)佛国」(大阿弥陀经第四愿)。(3)「他方佛国所有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如来会十八愿文)(此文等於本愿成就文「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之文)。(4)「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第四十七愿)。(5)「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廻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第十八愿成就文)。(6)「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大经往觐偈)。其他四十八愿中亦大多说为「闻名」。真宗的根本,不论怎么说,「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为一宗的基本、根据。二三、天亲菩萨的念佛天亲菩萨愈发阐明龙树菩萨的御意,示修「五念门」能往生极乐。「五念门」如下:(一)礼拜。「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二)赞叹。「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三)作愿。「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禅定,止)故。」(四)观察。「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阿弥陀佛、净土的三种庄严),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三昧观)故。」(五)廻向。「云何廻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廻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五念门」的行,实是法藏菩萨的行,又是依如来的本愿力所成就的行。此行是摄於天亲菩萨「一心归命」的信心中的德用(働)。五念是信心的显现,由「一心」的信心得往生。所谓「一因(一心)究竟(成就)处,五因(五念门)成就之极促;一果(往生)开觉处,五果(於净土五段的证悟)圆满之妙证」。亲鸾圣人说「愿力成就名五念」(入出二门偈),视菩萨五念门的行全显本愿力成就之相。从表面看,《净土论》的中心是「五念门」,五念门的中心是第四「观察门」。通过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拜见《净土论》,《净土论》的中心是「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因此《净土论》为「一心之论」(礼拜门、赞叹门为中心)。天亲菩萨依《观佛三昧经》及《观无量寿经》之说,以智慧眼观察阿弥陀佛及净土。依观净土的庄严,感得佛心即大慈悲心,感得如来的大慈悲是往生的正因。我们罪障重,智眼昏,心散乱放逸,不能坐禅直观阿弥陀如来及净土的庄严。然,我们是听闻名号的由来,被感得如来的大慈悲心的。天亲菩萨和末代的我们,修道虽暂异,但是同样顶戴如来的大慈悲心是同一的。《观无量寿经》有「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顶戴大慈悲心,没有道理不能往生。昙鸾大师曰:「大慈悲是佛道的正因」,亲鸾圣人说我们顶戴的大信心是如来的「大慈悲心」哟,亦是无碍佛智哟。信卷(本)曰:「斯心(信乐、大信心)者,即如来大悲心故,必成报土正定之因。」《叹异钞》云「被弥陀的誓愿不思议救助去」,云「唯念佛而被弥陀救助去」,云「令信本愿称念佛故成佛」等,唯是观本愿力,感得如来的大慈悲心之相。天亲菩萨於《净土论》曰「观佛本愿力 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常观如来的本愿力,观(心见)本愿力,遇(信)本愿力,是大信心,这即是感得如来的大慈悲心之相,此文是「行卷」的肝要。观净土的庄严是观如来的本愿力,观本愿力是感得大慈悲,这是大信心。因此天亲菩萨向释迦如来表白御自身自督的安心,曰:「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至此,《净土论》为「一心之论」(信心之论)。净土真宗是「唯信教义」即信心正因的法门。「观佛本愿力云云」就是顶戴第十八愿的「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之意。《和赞》曰:「若不生者之誓故 信乐真实时节至一念庆喜之人者 往生必定决定欤」「观本愿力」指观(信)「若不生者」的如来的大慈悲心.佛智不思议.大誓愿力不思议,这是「唯信门」。就本愿成就文顶戴第十八愿的三信(至心、信乐、欲生)十念(乃至十念的称名)之意,作「闻其名号」的话,「唯信教义」生。又依《观经》的付嘱之文:「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解释本愿的三信十念,三信摄於十念之中,第十八愿是「称我名号」的本愿,即为「念佛往生」之愿,於兹「唯称教义」生。《叹异钞》感觉「唯称教义」的色彩相当浓厚,但是不说本来就没有「唯信教义」,其「唯称教义」的念佛宜应用「唯信教义」之义解释。天亲菩萨的「观察门」可推察以《观经》定善观之文解释本愿的三信十念。古来视天亲菩萨的《净土论》,三经之中特依《大经》。这是置重点於「一心归命」、「观佛本愿力」的看法。二四、昙鸾大师的念佛至昙鸾大师,天亲菩萨之高级菩萨的行法(五念门)一转而为凡夫相应的行法,而被一般化。即大师著眼在《净土论》偈尾的「普共诸众生」之文,又明菩萨能修行的是依本愿力之旨,举三愿(十八、十一、二十二)明凡夫依本愿力得速至无上菩提之旨。如此经龙树.天亲.昙鸾三大师,彼等大师的教义映於亲鸾圣人的大信眼,「唯信正因」的教义始确立,这即是真宗的面目。 昙鸾大师解释「称名」(念佛)为何有破无明令往生之働呢?而释曰十念的称名即「依止无上的信心」、「依无量功德的名号生」(论注上卷)故。说如实修行(称名)何故云如实修行呢?那是因为称名是赞叹如来的功德,如如来的光明智相如实称佛的御名故,其原样是信心,即「念佛的信心」「信心的念佛」故,明确地示称名是如实修行之旨。此处,亲鸾圣人在《和赞》曰:「如实修行相应者 决定在於一信心」。因此,至昙鸾大师,视称名(赞叹门中的称名)为五念门的中心,与「闻其名号」(闻名)作同一的价值。从此处看「唯念佛而被弥陀救助」,可看作「闻信名号而被救助」。又大师於《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的临终,解释「十念」的念佛(论注)曰:「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明往生正因在信心之旨。亲鸾圣人在「行卷」释大行曰:「大行者,称无碍光如来名」,举五念门中赞叹门的「无碍光如来」之名。且又云称名是大行的大行处曰:「斯行(名号)摄诸善法,具诸德本,极速圆满真如一实功德宝海」,原样地接受上之「称名」作「名号」,可察知这是依昙鸾大师的指南。《叹异钞》的「念佛」,或「称念佛」,或「易持」等言语,依解释此作名号的威神功德而能难能可贵地顶戴。於天亲菩萨的「观察门」的观察,不是观真理(法性、真如),是「事观」即观净土的庄严。又昙鸾大师就本愿的「十念」的称名,示彼十念依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清净真实名号而起的称名故依称名能往生。又此以信心为内容,视称名的价值和名号的价值同一。龙树.天亲.昙鸾诸大师的法门,如以上所明,生「唯信教义」的同时,一面为出「唯称教义」的根源,即法然上人虽是「唯称教义」的人,然宣述净土真义的经论者「三经一论」是也(选择集)。以上《观无量寿经》中心说的「唯称教义」和《大无量寿经》中心说的「唯信教义」,暂从宗学史上看不能分而分处,这是善导大师.法然上人的信心和亲鸾圣人的信心原本就没有相异,是同一信心,乃不言而喻。於同一信心上,有劝「称名念佛哟」的教化风格和劝「闻信名号哟,往生的正因是信心哦」的教化风格。如此,善导.法然两大师没有「要信心哟」「是一信心哟」的法门吗?并非如此。是信心上的劝念佛,即教以信心为内容的念佛是「正定之业」。如「两种深信」、「二河譬」及「六字释」,又有「言弘愿者,如大经说」(玄义分)等,是以「唯信教义」的精神说的。又「正信偈」秉承法然上人的《选择集》,曰:「必以信心为能入」。要言之,开示善导.法然两大师的念佛往生的法门的真意者,是「唯信教义」的亲鸾圣人的教义。从形式(表面)看的话是「念佛往生」,从内容看的话是「唯信正因」。形式和内容融合为一者是「唯念佛」。但是拜读「唯念佛而被弥陀救助去」的御言语,大致可窥知这是「唯称门」,不是「唯信门」。然而亲鸾圣人说「唯念佛而被弥陀救助去」的御意是唯称的原样是唯信,唯信的原样是唯称的唯称故,方可说是真实念佛的真意,亦是唯称教义的「唯称教义」处。论往生的正因时,是「称而往生呢」是「信而往生呢」,视信心一个是往生的正因是「唯信教义」的立场。念佛是选择本愿的行故,又念佛顺本愿行故,必能往生,劝「念佛哟」的是「唯称教义」的立场。「称名」和「信心」,本不二不离,分而无法分,但因流於自力的念佛,故《叹异钞》问世。拜读「唯念佛」之文,我被反省自己的「愚者」,离唯信.唯称的议论,庆喜本愿力有故,承蒙能无条件往生净土,仰本愿力,欢喜无条件地救度处,「唯念佛」是念佛而忘记念佛地仰本愿力,这是「唯念佛」的吟味吧?亲鸾圣人说「唯念佛」,诚是难能可贵,没有这御教化的话,分开「信」和「行」,就不能随顺如来之说。看「唯信」「唯称」皆同样是仰本愿力之相时,「相应於本愿而念佛的人」(第十二章)也好,「被誓愿不思议救助」也好,「於信了本愿者,连他善皆非需要」(第一章)也好,又第十二章的「令信本愿称念佛故成佛」亦难能可贵地顶戴,唯是本愿力。二五、道绰禅师的念佛道绰禅师的教义,判别「圣道门」和「净土门」之二门,此法门因为观净土的「观佛三昧」和以称名一行往生的「念佛三昧」双方参杂故,很难断定哪个是哪个。我们随顺「和赞」的指南,《和赞》曰:「虽然一形之造恶 令使专精地系心因为常令念佛故 诸障自然迳除尽」「纵令一生造恶的 众生为了引接故而称我名字地愿 且若不生者地誓」讲「因为常令念佛故」,讲「而称我名字地愿」者,可知并没有用「闻其名号」的「唯信门」拉下第十八愿,而是明确地以「乃至十念」做代表的「 唯称门」。此时「至心.信乐.欲生」的三信摄於「乃至十念」之中。二六、善导大师、法然上人的念佛 在中国,念佛门的大成者善导大师是「唯称教义」的法义。如前面所述,并非说「唯称教义」就是无信心的唯称,是信心原样的称名,即「唯信教义」原样的「唯称教义」。这是於真宗的念佛。《叹异钞》的念佛亦是这样的念佛亦居多。「称名本愿」、「称名正定业」出现於表面时是「唯称门」的法义,就「往生」谈正因时是「唯信教义」。不论是哪位祖师,只要是七高祖中的人,从真宗的根本义讲的话,虽然讲「唯称教义」,往生的正因唯信心。暂时区别「唯称」和「唯信」的是,由於时代,所根据的中心经典(或大经或观经)不同的缘故。净土宗的诸家尚且有人没有彻底善导大师.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的真意,更不用说在一般信徒之间会有不彻底,会有异解,会有别见,会有异安心了。真宗念佛者之中,原本就有很多。「唯信教义」和「念佛往生」於内容没有丝毫不同,反倒是彻底念佛往生,去除异解异见、别解别见者是亲鸾圣人的「信心正因」的法门,这即是「唯信教义」。唯称也好唯信也好,粗心大意看之的话,唯称的念佛往生也不懂,唯信的信心正因的意义也不懂。讲「信心一个」时,就会觉得念佛不需要;讲「念佛需要」时,就陷入「称名正因」的邪见;又说两方都需要的话,就「称名」和「信心」不问轻重,或偏向某一边,或陷入「信行相扶轮」。「唯称」「唯信」,於拜读《叹异钞》上很重要。「唯信教义」最鲜明表示的是「信卷」。承「信卷」之意,高度地发展「唯称教义」,明切地阐释「唯信教义」者,是莲如上人的《御文章》。於七祖中大成「念佛往生」,且最明白表示此者是善导大师。於此意思,善导大师是念佛法门的大成者。故说「善导独明佛正意」(正信偈)。法然上人偏继承善导大师一师的法门,同时「唯称教义」清楚出示。善导大师和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的正意,明示於「行卷」,映於亲鸾圣人御眼的「唯称」,其原样是「唯信」。「唯称教义」的念佛,没有依「行卷」汲取亲鸾圣人的精神拜见之的话,无法懂得,又没有从「信卷」的「唯信教义」看的话,无法懂得。以为仅是一句话就忽略地读过去的话,很可惜。《教行信证》中,举有善导大师的「唯称门」的例文:(一)「系心一佛,不观相貌(佛和净土的庄严),专称名字,即於念(称名)中得见彼阿弥陀佛及一切佛等」(文殊般若经下、礼赞、行卷)。(二)「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观法的对象)细(极乐庄严甚深微妙,法性世界亦然。)心麁(心粗杂散乱),识(意)扬神(意)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释尊)悲怜,直劝专称名字(名号)。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念佛相续)即生(往生)」(礼赞、行卷)。(三)「又云: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阿弥陀经意、礼赞、行卷)。(四)「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善知识,得闻弥陀本愿名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礼赞、行卷)。闻本愿的名号,一心称念的称念往生也好,若克论往生的正因的话,是闻名往生。但在「唯称门」的立场,称念往生又叫做念佛往生。善导大师对「念」字,有时用於(1)观念、想念。(2)称念、称名、念佛。(3)信念、忆念。(4)时节之意。(五)「又如《无量寿经》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十八愿意、礼赞、行卷)。如善导大师取第十八愿作「称我名号」的话,为「唯称门」,如亲鸾圣人依据成就文,取「闻其名号」的话,为「唯信门」。善导.法然两大师立於「唯称教义」,信心摄於行中(「行中摄信」的法门) 。然至高祖亲鸾圣人,别开「唯称教义」的念佛往生(行中摄信)的法义,分行和信,谈「往生正因唯信心」。(六)「又如《阿弥陀经》云: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称念)名号。(乃至)即得往生」(礼赞、行卷)。(七)「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一声乃至十声、一念等,必得往生。证诚此事故,名《护念经》」(礼赞、行卷)。(八)「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往生)者,莫不皆乘(被本愿力打败)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强缘)」(玄义分、行卷)。虽然是「唯称教义」,乘大愿业力,与「唯信教义」相同。(九)「又云: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玄义分、行卷)。大师就《观经》下品下生的十声称佛(十遍念佛)往生的称名往生,於名号中做六字释,这是应著眼的。亲鸾圣人更用成就文之意解释此(参照行卷)。(十)「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观念法门、行卷)(第十八愿之意)。(十一)「又云:欲使善恶凡夫廻心起行(忏悔念佛)尽得往生」(观念法门、行卷)。(十二)「法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迷的结果)业因,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微尘故业(旧的恶业)随智(佛智不思议)灭,不觉转入真如门」(般舟赞、行卷)。念佛有灭罪之力,念佛为名号故,又是佛智不思议、誓愿不思议的缘故。第四篇 一乘海的风光一、金刚坚固的信心净土真宗唯乘本愿海。《叹异钞》曰: 「乘弥陀愿船,渡生死苦海,到报土之岸者,烦恼的黑云速霁,法性的觉月速显,於尽十方无碍光明成一味,利益一切之生(众生)时,方是觉。」(第十五章)又《和赞》曰:「金刚坚固御信心 待得决定之时哟弥陀心光常摄护 永隔生死出苦海」圣人的法悦历历在眼前。「行卷」的「乘大悲愿船,浮光明广海,至德风静,众祸波转云云」之圣句,及《文类聚钞》的「必至无上净信晓,三有生死之云晴,清净无碍光耀朗,一如法界真身显」之句合并吟味此时,心雀跃般,能感到欢喜。莲师曰:「『必至自然的净土』,『永隔生死出苦海』。哎呀呀,啊啦真有趣呀真有趣。」(御一代闻书23)《和赞》曰:「五浊恶世之吾等 唯依金刚之信心永舍生死之轮廻 必至自然之净土」真正明朗的宗教是净土真宗。圣人赞真宗的面目.一宗的根据,曰:「愿成就一实圆满真教,真宗是也」(信卷)。又曰:「诚是如来兴世之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极说、速疾圆融之金言、十方称赞之诚言、时机纯熟之真教也。」(教卷)又曰「真实之利」(教卷)。「教」是释尊的言语,御意。若知释尊是佛陀的话,万事解决,信心能顶戴。「金刚坚固之信心」是金刚心、真实的信心。信心的体是无碍佛智故云金刚。又如来廻向的真实心故云「金刚坚固之信心」。二、称获救呢 信获救呢初拜读《叹异钞》,易迷之点是「称获救呢」「信获救呢」的问题。《叹异钞》的作者唯圆大德,依据善导大师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信卷)之文,又依据「深心释」的「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闻等(信一念),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信卷本、礼赞)等文,说「御约束:『迎接称此名字者』」(第十一章),常用「唯称教义」之语,仔细拜见《叹异钞》的前后之文,原本唯圆大德是「唯信教义」的人,为了不要有误解,又为了不要陷於自力的「称名正因」说,而极大慈悲,用意周到地叙述。即在「御约束」之后,不是讲「要称念佛愿求往生哟」,而是述「『被弥陀的大悲大愿不思议救度,可出生死』思『称念佛亦如来之御计』者,丝毫亦无杂己计故,相应本愿往生真实报土也」,从「唯称教义」直入「唯信教义」,引导要仰如来的大悲大愿。前述的「金刚坚固之信心 待得决定之时哟」的「和赞」,是全「闻其名号」的「唯信正因」、「唯信别选」的言语。在前述的善导大师的深心释文之后,亲鸾圣人亦引用同样是《礼赞》的文曰:「其有得闻彼弥陀名号,欢喜至一心,皆当得生彼。」这明确是全「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之意。「玄义分」的「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之句的深意,此处可见。开显善导大师的念佛往生的真意义的是亲鸾圣人。净土真宗,无论如何皆是大信海的法门。「证卷」曰 「尔者,大圣真言,诚知,证大涅盘,藉愿力廻向。还相利益,显利他正意。是以论主宣布广大无碍一心,普遍杂染湛忍群萌。」又曰 「涅盘真因唯以信心」(信卷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遍智)信心为因。是菩提因虽复无量,若说信心,则已摄尽」(信卷本)、「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卷本)、 「信乐最胜甚难得」(信卷本)及「难化三机.难治三病者,凭大悲弘誓,归利他信海,矜哀斯治、怜愍斯疗」(信卷本)。「唯信别选」之旨可知。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2950.html
教行信证和叹异的仱味
2025-03-22
2026-03-22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2950.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2950.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2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2950.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叹德文
夫亲鸾圣人者, 净教西方之先达, 真宗末代之明师也。 博览涉内外, 修练兼显密。 初习俗典兮切磋, 此是在伯父业吏部之学窗,所抽聚萤映雪之苦节也。 后携圆宗兮研精, 此是陪贯首镇和尚之禅房,所闻大才诸德之讲敷也。 依之,十乘三谛之月,观念送秋, 百界千如之华,薰修累岁。爰倩窥出要,作此思惟:「 虽凝定水,识浪频动,虽观心月,妄云犹覆。而一息不追,千载长往,何贪浮生之交众,徒疲假名之修学。 须抛势利,直悕出离」。 然而机教相应,凡虑难明, 乃近对根本中堂之本尊, 远诣枝末诸方之灵窟, 祈解脱之径路, 求真实之知识。 特运步於六角之精舍,底百日之恳念之处, 亲得告於五更之孤枕,咽数行之感泪之间, 幸臻黑谷圣人吉水之禅室, 始入弥陀觉王净土之秘(户+冋)。尔降, 三经之冲微,五祖之奥赜, 一流之宗旨相传无误,二门之教相禀承有由。 是以 所仰者:「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之诚说, 宛住平生业成之安心。 所凭者:「欢喜踊跃乃至一念」之流通,此乃无上大利之胜德。仍以自修之去行,兼为化他之要术。 于时,尊卑多倾礼敬之头, 缁素举齐崇重之志。
就中,披一代藏兮,擢经、律、论、释之肝要。记六卷钞兮,号『教行信证之文类』。 彼书所摅,义理甚深。 所谓:决凡夫有漏之诸善,不入愿力成就之报土, 呈如来利他之真心,令生安养胜妙之乐邦。 殊明佛智信疑之得失, 盛判净土报化之往生。兼复,就择瑛法师之释义, 虽摸横竖二出之名, 探宗家大师之祖意, 巧立横竖二超之差。彼此助成,标权实之教旨, 渐顿分别,辨长短之修行。 他人未谈之, 我师独存之。 又有题愚秃钞之撰, 同为述自解义之记。 彼文云:「 闻贤者信,显愚秃心。 贤者信,内贤外愚也。 愚秃心,内愚外贤也」 云云。 此释假卑谦之言辞, 其理存翻对之意趣。 内虽备宏智之德, 痛炫名於硕才道人之闻, 外只现至愚之相, 欲侔身於田夫野叟之类。 是则窃示末世凡夫之行状, 专表下根往生之实机者哉。 加之,或二教相望,明四十二对之异,或二机比挍,显一十八对之别。 大底两典,巨细不可具述。
抑,空圣人由当教中兴之篇,坐辜之刻, 鸾圣人为法匠上足之内,同科之故, 忽出上都之幽栖, 遥配北陆之远境。 然间,居诸频转,凉燠屡悛。尔时, 憍慢贡高之俦, 翻邪见以赴正见。 儜弱下劣之汇, 悔怯退以托弘誓。 贵贱之归投,遐迩合掌, 都鄙之化导,首尾满足。 遂则,蓬阙敕免之恩新加之时, 华洛归欤之运再开之后, 迎九十有回生涯之终,证十万亿西涅盘之果以来, 星霜积兮几许岁。 年忌、月忌、本所报恩之勤无懈。 山川隔兮数百里, 远国近国后弟,参诣之仪犹煽。 是皆圣人之弘通,协冥意之所致也。 宁非众生之开悟,依根熟之令然乎。
凡三段之式文,称扬虽足, 二世之益物,赞叹未倦。 是故加一千言之褒誉, 重拟百万端之报谢。 然则,於莲华藏界之中,照见今讲肆, 自檀林宝座之上,影向斯梵筵。 内证外用,定添果地之庄严, 上求下化,宜究菩提之智断。 重乞,佛阁基固,遥及梅怛梨耶之三会。 法水流远,普润六趣四生之群萌。 敬白。
延文四己亥年十一月十六日草之讫。 盖是始自二十八日,当月之御忌。 可有尽未来际,每度阐扬由。依为本所愿望。 憖记短才卑言。 且专感兴隆发意大志。 且兼拟至愚报恩一端者也。存觉 满七十 俊玄律师自去比虽誂之。 自然懈怠处。 御忌近近间。 期日以前为可致清书。 此两三日忘他事草之。
今日十六日加中书毕。
先年依俊玄僧都(於时律师)发起草送已来。 当台讲演次同用之。 而件本全分草案。 颇以左道间。 今所染老笔也。
贞治五丙午岁五月十三日
常乐台主释存觉(七十七)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9542.html
叹德文
2025-03-22
2026-03-22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9542.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9542.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2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9542.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法 雷 通 讯
这个月是令人难忘的月份,因为我的老师在这个月的三日安祥自在地往生了。面对老师的往生,有不舍、有无法置信、有赞叹、有欢喜、有感恩等不同的心情,而最多的还是不舍之情。老师在最后留给我的法语是: 「生也好,死也好,皆在弥陀如来的手掌中。」 在入殓时,有位八岁的小同朋看到老师张开眼对他说:「这只是短暂的分开,肉眼虽看不到,但是日后慧眼开了,就会再见面,我在极乐净土等著汝。」这样的示现其实也是在破我们的情执,让我们在法上精进,在法上相见,除此之外,没有佛法可言。 十二日和老师的御骨一起回日本,十三日到医院看师母,在师母的耳畔说:「老师回日本来看你了哦。老师已在净土等你去哦。感恩师母,为我们劳苦一生,愿在最后,我们一起来顶戴正信偈吧」。十四日的凌晨两点,医院来电话通知,我们赶到了医院,为师母诵了四遍的正信偈,师母在不舍中安静地往生了。 在日本,老师和师母的葬仪在同一天(十一月十六日)举行,只见那天天空非常非常地蓝,事后才知道,原来那一天天空竟然罕见的没有半片云彩。 葬仪结束后,和净安、觉华两位同朋整理老师留下的文稿,才惊觉原来我往生的资粮老师都早已为我准备好了,只等著我顶戴而已。在触及老师的手稿时,突然强烈地感受到老师的心愿:「拜托汝,请汝要顶戴佛心哟」,也才发现原来慈亲(弥陀)的心就有如老师的心一样,时时都在呼唤著我「拜托汝,请汝要顶戴佛心(愿)哟」,感受到此时,不禁热涙盈眶。老师是为法而来,为我而来娑婆,老师的生命化为这一册册的文稿引导我「回家」呀。 最后以老师在二○○六年写的警语作结语: 「沈默者金也。 多言者银、铁、锡也。 如蛙鸣呱噪。 佛法即非常之言不入常人耳。 贤者静也、重默也, 愚者忻多言也。」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瑞觉)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4165.html
法 雷 通 讯
2025-03-22
2026-03-22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4165.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4165.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2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4165.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每年到了十一月,虽秋高气爽,但特别勾起对恩师野瀬瑞默老师的缅怀。恩师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经常浮出心头,尤其是困苦难过时,或是对法义不甚领解,恩师的御法语常常涌现而渡过难关,可知恩师虽已往生,但其精神常存,与我们同在,不禁想起恩师的御法语:「我到这里跟你们说法,是要负责到底的喔!」又也深感惭愧,明明受那么大的师恩,却对老师一生的行谊知道甚少,都是零零星星,只有一次在载老师从道埸讲法完毕,回淡水家途中完整地请教老师的生平,却没有录音记录。所以十一月三日举办「瑞默老师十回忌御法要」时,大家共同一起来缅怀恩师吧!
瑞默恩师一生行谊如下:
小孩时-老师,家族五代都是净土真宗的念佛人,隶属佛光寺派,从小体格壮硕、恐武有力,据说遗传自祖父,祖父是有名的相扑选手,曾到达横网。素有阎魔王之称,因为曾经当过村长,又是纯粹浄土真宗的信徒,所以对神道要来村子作驱邪仪式,断然将之之拒於村外。又有一回与同学办家家酒玩礼拜阿弥陀佛诵「正信偈」的游戏,同学不从就被揍著哭了回去,对方家长反而要小孩噤声说:「那是阎罗王的孙子,以后千万不要再跟他玩了。」祖母看他太调皮又暴力恐怕以后会变成不良少年,所以放学之后就将他带到田裏工作或是带到寺院闻法,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绳子把他绑住。然而一闻到源信上人的『往生要集』后,知道因果业报,却拿来恐吓同学交出偷来的赃物「蛉虫」,该同学后来也开始念佛,变成御同朋。恩师从小时在家中就作「维那」,带领大家勤行作课诵,否则没有饭吃,为了吃饭不得不诵「正信偈」,不知不觉诵念成习,还把父亲好不容易买回家的漂亮碗,ㄎㄧㄤ、ㄎㄧㄤ两声就破成两半,父亲才要大发雷霆时,就被祖母制止说:「诵正信偈的孩子没错,不可以打!」老师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真宗家庭长大的。
青少壮年时-老师小学毕业,十六岁就在铁路局工作当火车服务员,结果小费比薪水多,赚了很多钱,可是好景不常,刚升任广岛时,就生了一场大病,在病中却听到隔壁床两位女性热切法谈著浄土真宗的法义,才想起小时候的闻法种种,而私下下定决心决定找寻老师闻法。病好之后失去工作就回彦根老家,寄在大哥篱下帮忙工作,并将以前所赚的钱帮大哥盖了一间大谷仓,现在已变成古迹。此时是恩师人生最艰困的时候,却遇到一生中最难忘的两位恩人:一是师母与他结婚并不离不弃,一是遇到瑞劔老师,依止瑞劔老师闻法。瑞劔老师还教他以从事鲜花的批发营生,从此恩师边经商边依止瑞劔老师闻法二十二年,直至老师往生为止,才顶戴起「法雷辙」第五代的座主,展开弘法利生的生涯。
晚年时-由於瑞觉师依止来恩师闻法的因缘,恩师七十余岁时被迎请来港、中、台弘传净土真宗本愿的教法,而在香港成立香港法雷念佛会,在大陆成立福州、厦门、陕西法雷念佛,在台湾则成立高雄法雷寺、台北法雷念佛会。台北的御同朋是经由香港觉心师的介绍而遇到善知识的呀,当时瑞默恩师已经八十四岁了,而且带著中风坐轮椅之姿,抱著老病残弱之体来到台北,展开人生最后一场壮烈的弘法行。恩师一生弘法,八十八岁在台湾高雄法雷寺往生。虽客死异乡,却无思乡病,长驻台湾,以台湾为家,并誓言还相再回台湾,可能是徧怜愍我等这般肤浅愚痴的末班弟子,而且於临去前对我们最后的说法,是「该说已说尽说了,再了无遗憾呀」。诚如恩师虽闭眼了,仍对善树御同朋御交待:「这只是短暂的分开,肉眼虽看不到,但是日后慧眼开了,就会再见面,我在极乐净土等著汝。」
如来大悲之恩德 即使粉身亦应报师主知识之恩德 即使碎骨亦应谢瑞默恩师之恩德 犹如再造之慈亲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4161.html
忆恩师「瑞默老师十回忌」感言
2025-03-22
2026-03-22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4161.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4161.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2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4161.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莲如上人御一代记闻书 本(直译文修润版)
(1)劝修寺村的道德(注1),是於明应二年(一四九三年。莲如上人七十九岁)正月一日到御前来参诣, 莲如上人御仰言:「道德是到几岁了呀,道德应使申称念佛。言自力的念佛者,多申称念佛而献给 佛,依此申称了之功德欲作佛的赐与救助般地思而称念也。言他力者,信凭弥陀之一念发起时,即刻 (立即)蒙受御救助也。其后申称念佛者,欢喜御救助有了之难能可贵呀难能可贵呀地思之心,而唯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地申称而已也。此故他力者言为他之力之意也。此之一念贯通至临终而往 生也。」地作仰言也。
注1、劝修寺村的道德 莲如上人的门弟子。山城国山科劝修寺村(现正的京都市山科区劝修寺东北出 町)西念寺的开基。劝修寺亦可称呼为「劝修」。
(2) 於朝之御勤行(早课),御法谈(注1)由「说五种不思议中」(高僧和赞.151)到「尽十方之无 碍光 照破无明之暗者 将一念欢喜之人 必定令使至灭度 」(高僧和赞.156)课诵段之意时, 有使引用「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观经)文之意,又和「虽月光无不至之里,但宿眺望人之心中」 (法然上人的诗歌。『续千载集』所收。)之歌作御法谈。非常难能可贵呀无法言喻。依上人(莲 如)起立之后,而於北殿上人(实如)之仰言,吟味前夜的御法谈,和今夜的御法谈而仰叹:「难能 可贵呀难能可贵呀是非不及(超越了是非的判断)。」地御仰说,而御落泪之御事,成无限御尊贵 事。 注1、御法谈 说法文的原由而作讲话之事。或其之法座。 (3) 御勤行(课诵)之时顺赞(巡赞。按顺序地调和赞的声调)有御忘记,在御返回到南殿(注1),而 仰言:「圣人(亲鸾)御劝化的《和赞》,由於太过太过殊胜,而使忘了举腔处。」地作仰说呀。 「信难能可贵的御劝化而往生之人很少」地御述怀也。 注1、南殿山科的莲如上人之隐居处。亦说为现在的光照寺(京都市山科区山科音羽伊势宿町之其 迹)。
(4) 申说「言念声是一(注1)之事不知」时,於仰言:「思於内若有者则色被形於外地有。此故获信了 之体者即南无阿弥陀佛也地若心得(领解)者,则口心皆一也。」 注1、念声是一将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因为善导大师是御释为「下至十声」,所以说为「念」和 「声」是同一之事。被示於『选择集』之解释。(5) 莲如上人仰言:「本尊挂破,圣教读破」地,对句地被仰说。
(6) 於仰言,「言南无者归命也,言归命者一念使参凭(使去信凭)弥陀之意也。又言发愿回向者,於信 凭之机即刻赐与大善、大功德也,其体即南无阿弥陀佛也。」地仰说欤。(7) 对加贺的愿生和觉善又四郞(注1),言信心者以一念「御救助哟」地信凭弥陀时,即刻有御救助之 姿称为南无阿弥陀佛也。总之罪者无论如何般有,亦依一念的信力而赐与消失也。此故给与引用言 「无始以来轮转六道(注2)之妄业(注3),被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地归命之佛智无生的妙愿力 (注 4)消灭,而指涅盘毕竟真因(注5)始萌起之处也。」(真要钞.本)之御法语而仰言欤。因此 将此意书写成御挂字(注6),而赠与愿生了。 注1:加贺的庆生生於加贺国菅生(现正的石川县江沼郡),在文明三年(一四七一)越前吉崎接受莲 如上人之教成为了门弟子。 觉善又四郎於底本有改为「觉善和又四郎」。在底本的话,则虽能看成二个人的名字般,但觉善和又四 郎都是同一人物之名字。加贺之深谷的人。以莲如上人的门弟子而法名是觉善,俗名是又四郎。 注2:轮转六道轮回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的六种迷界之事。 注3:妄业成为迷的原因之虚伪行。 注4:佛智无生的妙愿力具备殊胜为了悟之智慧的本愿力。以「妙愿力」为「名愿力」的异本亦有。 注5:涅盘毕竟真因至证悟的真实因。 注6:挂字挂置在起居室的挂轴。(8) 对三河的教贤(注1),和依势的空贤(注2),而仰言:「言南无者归命,此意者御救助哟地信凭 也。此归命之意即刻(就那样地)感发愿回向之意也。」地被作仰说也。 注1:三河的教贤莲如上人的门弟子。事迹不详。 注2:伊势的空贤莲如上人的门弟子。屦历不明。(9) 以作为「虽久持他力的愿行於身,然无道理地被自力执心(所取之心)所囚(所束缚),而徒流转了 也。」(安心决定钞.末意),不得存知(无法理解)之原故於向上申问之处,於仰言,「听闻分明而 不得信者之事也」地被作仰说欤。(10) 「可言『弥陀的大悲,充满於彼常没众生之胸中了。』(安心决定钞.本意)之事成疑问。」地, 福田寺(注1)所致上提问也。於仰言,佛心之莲花者方可能开於胸、应在於腹耶?「弥陀的身心功 德,满入法界众生的身之中、心之底』(同.本)地亦有。然者唯指领解的心中而后之事也。」地作 仰言欤。为难能可贵之道理也。 注1:福田寺福田寺(现在的滋贺县坂田郡近江町长泽)的琮俊。(11) 於十月二十八日(注1)的逮夜曰:「想读『正信偈』、『和讃』,而欲参致(注2)佛和圣人(亲 鸾)吗?肤浅无知呀!於他宗者也作勤行而回向也。於御一流(注3)者善知他力信心吧地教示,而於 圣人的『和赞』书写了其之意。特别是将七高祖(注4)御恳切的御释之意,如闻造(注5)般地被书写 於和赞,而善加存知其之恩,哎呀尊贵呀地念佛者(事),将佛恩之御事於圣人的御前而欢喜申称之意 也。」地,反覆仰说欤。 注1:二十八日亲鸾圣人的御忌日。 注2:欲参致指想致上(课诵的功德。 注3:御一流亲鸾圣人的御一流。汲亲鸾圣人之法流的净土真宗之事。 注4:七高祖七高僧。 注5:闻造听到、了解。注意听。(12) 虽能懂得了圣教,但无确实地决定他力的安心者徒然之事也。依信凭弥陀之处而往生决定地信,无 二心地贯通至临终者则可往生也。(13) 明应三年(注1)十一月,报恩讲的二十四日於拂晓八时(午前二时左右),称说(於)圣人的御前参拜 时,於微眠(打嗑睡)之中,无论梦也好现实也好皆不知,空善申称好像拜见的样子者,自御橱子 (橱柜)后面变成好像是将棉花展开般从其中,是上人(莲如)变现御出地拜见之处,御相好,是 开山(注1)圣人(亲鸾)啊之御存在。哎呀不思议呀地思,申说即刻拜见御橱子之中时,圣人没在 御座,那么者可致说为开山圣人,示现成上人的御存在,而御是御再兴御一流地存知之处,於庆闻 坊(注2)的赞叹,圣人之御流义:「譬若待木石之缘而生火,犹如磨瓦砾之(腐锈)而成玉」 地,一在赞叹《御式》(报恩讲私记)之后就醒来而梦醒了。那么者申称(莲如上人是)开山圣人 的御再诞,从那时起成了信仰之事欤。 注1:开山 一宗派的开祖。於一般是一寺的开创者。 注2:庆闻坊1435-1510)龙玄之事。近江金森(现在滋贺县守山市金森町)的僧人。道西 (善从)的外甥。从幼年在莲如上人本处学习教义,於莲如上人的孩子传达之。(14) 教化之人,首先要好好决定信心,於其后而读说圣教时,听闻之人亦可取信。(15) 於仰言,信凭弥陀而决定御救助,御救助的难能可贵感哟地欢喜之心若有者,则於其欢喜感里唯称 念佛而已也,即佛恩报谢也。(16) 御在对大津近松殿(注1)而仰言:「善决定信心,亦请让人取信哟!」地被仰说欤。 注1:大津近松殿莲如上人之第十三子,莲淳,讳兼誉。莲如上人御赴越前的吉崎时因为担任了大津 近松显证寺的留守(当家),所以有此名。(17) 於十二月六日是御下向到富田殿(注1)时,於五日之夜者许多人到御前参诣时,於仰言:「今夜是 何事来了这么多人啊」。顺誓称说者:「诚此间之御听闻说法,为难能可贵感之御礼,又明日您是 御下向(注2),应拜会道别吧的关系,为欲成岁末的御礼。」地致上申说了。其时於仰言:「无益 的岁末之礼哟,於岁末之礼者请取信心作礼哟」地仰说欤。 注1:富田殿说摄津富田的教行寺。於后莲如上人的第十九子莲艺作住持。 注2:下向由本愿寺走到田舍(地方的诸国)之事。(18) 於仰言,称说:「经常有懈怠之事时,不应往生吧地疑叹者应有。虽然如此,若是早已一度被参致 (被去)信凭弥陀如来而往生决定后者,则成懈怠多之事的肤浅呀,虽是成斯等懈怠多之者,但御救 助者治定(注1)也,以难能可贵呀难能可贵呀地欢喜之心,称之为他力大行的催促(注2)也。」地 被仰说也。 注1:治定决定之事。 注2:他力大行的催促阿弥陀佛本愿的働(力用)。(19) 「应该御救助有了之事的难能可贵哟地称念佛耶,还是应该御救助会有之事的难能可贵哟地称念佛 耶?」地,致请问时,於仰言,「何者皆好,但正定聚方面是御救助有了地欢喜之意,灭度之证悟方 面 是御救助会有之事的难能可贵哟地申称之意也。不论何者皆是欢喜成佛之意,皆好」地仰说也。(20) 於明应五年(注1)正月二十三日自富田殿有御上洛(京都),而於仰言,「自今年起愈加於无信心 之人者不应有御相遇」地严厉仰说也。安心之原样愈加仰说而被闻,又在誓愿寺(注2)御演能剧了。 於二月十七日即刻有御下向到富田殿,而於三月十七日自堺殿(注3)有御上洛,於二十八日所仰言, 「为了欲仰说『自信教人信』(礼赞)之意而被闻,虽然是上下(注4)辛劳(注5)但是御出之处 者,如申称欢喜取信之原由般地,欢喜而又上洛了。」地被仰说欤。注1:明应五年一四九六年。莲如上人八十二岁。注2:誓愿寺誓愿寺的了。注3:堺殿言为觉如上人的门弟足利道创立於堺,第五世道显再建之信证院。现在的堺别院之起源。注4:上下上洛和下向。(21) 於四月九日所仰言:「取安心而言物者佳,不应会说无用之事也,将一心之处亦能说於人吧」地对 空善御说也。(22) 同样於十二日有御下向到堺殿。(23) 依七月二十日御上洛,而其日所仰言:「五浊恶世之我等方唯依金刚信心舍尽永长之生死听闻而上洛 (京都)了」地仰说也。却说「令至自然之净土」,「断绝永长之生死」,哎呀呀哎呀太有趣呀太有 趣呀地 反覆地在御说了。注1:此之次首『高僧和赞』195首:「金刚坚固之信心待得决定之时者 弥陀心光之摄护断绝永长之 生死」。
(24) 曰:「南旡」(注1)之字者只限於圣人(亲鸾)之御流义而书写了。由金泥(注2)而所书写「南 旡阿弥陀佛」,被挂於会客室而所仰言者,不可思议光佛、无碍光佛亦是赞叹此南无阿弥陀佛之德号(注3)也,然者应以南无阿弥陀佛为本。」地被仰言也。注1:南旡 亲鸾圣人南无的「无」字是被用了古字的「旡」。注2:泥 将金银箔纸磨碎到了粉末而溶入胶水之绘具。注3:德号 充满了佛德的名号之事。(25) 「『依十方无量诸佛 证诚护念(注1)之御事 而自力大菩提心不适合般者应知』(正像末和讃.281)。欲听闻申说御讃之意。」地顺誓所致申问了。於仰言,「诸佛之以被归於弥陀蒙赐为能(注2)。『於世间(注3) 多余之心 请舍哟 母牛之角(注4)者 那样有者则有吧』。此者御开山(亲鸾)之御歌也。此故成为不论外相之事,应以一心为本。於世亦有云为『虽言剃头然不剃心』之事。」地被仰说也。
注1:证诚护念 诸佛之证明念佛是正确之事。注2:能应该的事情。本来应该作之事。注3:於世间以下者在『空善闻书』的话则成著特别条。注4:母牛之角,说母牛的角是弯曲著而没有用之意。注5:虽是辛劳虽然是劳苦。
(26) 「追思鸟部野(注1)方成悲有缘人故迹地思故」。是亦圣人之御歌也。 注1:鸟部野亦说为鸟部山,京都东山西南麓一带的地名。从平安时代是荼毗所(火化场)及墓场。
(27) 明应五年九月二十日,御开山(亲鸾)的御影(注1),有赠与空善。非常感谢无法言喻之事也。 注1:御影描绘亲鸾圣人之影像的挂轴。
(28) 於同年十一月报恩讲的二十五日,将御开山的御传(御传钞)於圣人(亲鸾)之御前而上人(莲 如)御拜读,作种种御法谈。非常难能可贵呀无法言喻。
(29) 依明应六年(注1)四月十六日御上洛,而彼日御开山圣人的御影之正本(注2),被包於一张厚 纸,即便是亲自之御笔,上人亦亲手御展开,给与大众御礼拜。仰说:「此正本,诚无宿善的话则 无法御拜见之事也」。 注1:明应六年一四九七年。莲如上人八十三岁。 注2:御影之正本被说著为「镜御影」或「安城御影」的任何一幅吧?
(30) 说曰:「诸佛三业之庄严为毕竟平等之事 众生虚诳(注1)身口意因为欲治如是述」 (高僧和讃. 162)者,被说为「诸佛之归弥陀而被救助众生之事哟」。 注1:虚诳虚伪诈骗之事。
(31) 言为获得一念的信心而后之相续者,更非别事,将最初所发起的安心被相续而成尊贵的一念之心 (一念的信心)的原样,亦云为『忆念之心常』亦云为『佛恩报谢』也。愈发归命的一念 (注1),发起之事肝要也」地仰言也。 注1、归命之一念信心之事。
(32) 说曰:「朝夕,依《正信偈》、《和赞》而称念佛者,可成往生之因(原因)或不可成呢?」地各自向坊主在御寻问。皆被申说了者,是申说为可成往生之因的人亦有,说为不可成往生之因者之人亦有了时,於仰言:「无论何者皆恶,《正信偈》、《和赞》者,申说众生之於一念被致上信凭弥陀如来,而后生被救助其之道理被书写了。善闻开而取信,难能可贵呀难能可贵呀地於圣人(亲鸾)的御前而欢喜之事也」地,反覆仰说也。
(33) 将南无阿弥陀佛之六字於他宗者是大善、大功德时,称念而将此功德献给诸佛、菩萨、诸天,将其之功德作为吾物颜也。於一流(注1)者不然。此六字名号是吾物,方可称念而献给佛、菩萨吧。若一念一心(注2)地后生赐令救助地信凭者,则立即蒙受御救助之事的难能可贵呀难能可贵呀地唯称赞而已也。」地仰言也。注1、一流教法的系统。是亲鸾圣人的教法流派之净土真宗。注2、一念一心一念者信心生起了之最初时,一心者无二心(疑心)地随顺阿弥陀佛之仰言的信心之 事。
(34) 三河国(今爱知县东部)浅井的后室(注1),即便於御暇乞(此世的辞别)亦来参拜时,是御下向到富田殿的早晨之事故,是意外地御忙乱时,於御言:「依唯称念名号而献给佛之心的话则是绝对没用。若使致上信凭弥陀为确实御救助哟者,则将立即蒙佛的御救助称为南无阿弥陀佛也。此故,蒙受了御救助之事的难能可贵哟难能可贵哟地,将致使思於心,出於口而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地申称,称为报佛恩之事也。」地仰言欤!注1、后室有身份之人的未亡人。
(35) 顺誓所提问:「依一念发起之处,罪皆消灭而决定正定聚不退之位地,被写了於『御文』。然而罪者有命之时,罪亦应会有地仰说。和『御文』有别地听闻申说呀」地提问时,於仰言:「依一念之处而罪皆消地有者,是依一念之信力(於信心具备著功德力)而往生决定时,即使罪亦不成障碍,此故无分(是和无的相同)也。命只要还在娑婆,罪者无尽也。顺誓啊,早已证悟而无罪了吗?於圣教者有所仰言『依一念之处而罪消』也。比欲作罪的有无之议论者,几度再几度地作取信心了吗未取吗之议论更好。无论罪消而有了御救助也好、罪未消而可有御救助也好,皆弥陀的御働(运作)也,不可我地做而造作。唯信心肝要也」地,反覆被仰言也。
(36) 言「真实信心称名者弥陀回向之法故是名为不回向欤自力称念被嫌弃」(正像末和赞.276)者,自弥陀方,信凭之心(御使任凭了於佛的信心之事)也好尊贵呀难能可贵呀地称念佛之心也好,皆赐与之故,想那样做这样做地计度而称念佛,是自力故则嫌弃也。」地作仰说也。
(37) 「无生之生」者,极乐之生不是轮回三界之意故,极乐之生者言为无生之生也。
(38) 「言回向者,说弥陀如来之,御救助众生哟也。」地被仰言也。
(39) 於仰言:「一念发起之义,往生者决定也。即使罪消而欲救助也好,即使罪未消而欲救助也好,皆弥陀如来之御働(运作)也。罪之诤论无益也。赐与救助信凭之众生为本之事也」地被仰说也。
(40) 於仰言:「使舍身(以不问身分和位阶)而与各位同座者,连圣人(亲鸾)之仰言,皆是仰说为『四海信心之人者皆兄弟』故,吾亦如其御法语也。又若亦有作同座者,则亦可将怀疑之事提问哟,好好地取信哟地唯愿而已也」地被仰说也。
(41) 於申说议论「沈没於爱欲广海迷惑於名利大山,不喜入定聚之数,不快近真证之证」(信卷.末),虽然由於不能理解,但亦以能往生呢,或不能往生等地互相在诤论了,隔墙被听到,而(莲如上人)仰言:「爱欲也好名利也好皆烦恼也,因此作机的处置(将本愿的教示抛弃不管而议论机的善恶之事)者杂修也」。「唯信之外者无别事」地被仰说。
(42) 傍晚,将亦不申请转达,而来参拜了之众多人们,美浓殿,一请罢(退)出,就哎呀呀地於御申说时,於仰言,(莲如上人)仰说:「莫依那样地说话,而说一念之事(一念信心的由来)使听闻而令归去哟。是来回东奔西走而欲说之事」时,庆闻房流泪即便认错著而亦有赞叹了。大家皆落泪称叹之事了无限。
(43) 於明应六年十一月(1497年,莲如上人83岁)报恩讲没有御上洛(到京都)期间,法庆坊(法敬坊)作为御使者,於御寻问:「於今年是御在国(御座於大坂)期间,应如何有御商议报恩讲呢」?「自今年起限定晚上六时、早上六时,皆应有退散」被造其之『御文』,而有应如此使召告之原由的御规定。「佛堂之夜宿众(夜半於佛堂留宿守护之人)亦只限定其日的头人(负责人)」地御规定也。又上人(莲如)将七日的报恩讲中依富田殿而有三日御勤行,於二十四日依御下向到大坂殿而御勤行也。
(44) 自同样七年的夏天起又是於御生病期间,在五月七日於御暇乞(此世临终向本山的告别)仰说:「有想要去御参拜圣人」,依御上洛,而立即於仰言,仰说:「於无信心之人是应不会见啊,获信者即使召见亦想要见,应会面」也,云云。
(45) 今人者应寻古。又古人者应好好地传古。口语者会遗失之物也。书写了者是不会遗失也。(46) 赤尾的道宗所申说:「於一日之嗜(用心)者於早课不缺地应嗜好(喜好)。於一月之嗜者应参诣 附近御开山圣人(亲鸾)之御在所(安置著亲鸾圣人的御影像之所)地嗜好吧,於一年之嗜者应 参诣御本寺(御本山)地应嗜好」云云。圆如师被听及此,仰说:「是善申说(说得好)」也。(47) 「不任凭於我心而请责备心哟,佛法是塞满心之物吗地若思者,则於信心御安慰也。」地被仰言 也。(48) 法敬坊(顺誓)存命至九十岁也。御称说:「虽然听闻说教至此岁数,但是至此为止存知了之事 无,亦无饱足了之事也。」地被申说。(49) 於山科而御法谈之御法座时,即便虽非常难能可贵的御说法也,但亦说如果忘记此的话地存心,六 人自御座位起立到御本堂而作谈合故,人人都被听反也。於其中四人是错误也。是重要的事地申 说之事也。有听乱了者也。(50) 「莲如上人御在世时,有志之众(笃志於佛法之人)亦多数在御前时,御问说:『在此之中获信了 者是应该有几人啊,应有一人或二人吧』等时,人人都吓破胆也」地作被申说的理由。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4136.html
莲如上人御一代记闻书
2025-03-22
2026-03-22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4136.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4136.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2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4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