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第四章 疑惑的葛藤 序善导大师所仰言: 「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刚」(散善义)。 说 「今,死了的话怎么办呢」的问题,一於自己的心问看看,就虽古今皆是同然,但在数百万真宗教徒之中,是何人住於「往生一定、御救助治定」的心境,是居得生想犹如金刚之人呢?真宗的繁昌并非信徒的数量增长了呀就是繁昌,而是独自一人也好或多数金刚心行者之出来就是真宗的繁昌。 美国的文学家「爱默生」,在其论文集(报偿论)中,虽说著「於基督教的国度中,(真正)基督的信者一人也无」,但因为这是在作隔岸观火呀,所以是不行。前几年,第二届世界佛教徒大会之际,缅甸僧侣的领袖之一,向我,称说了「在日本没有佛教」。隔日,我在神户的凑川神社前面,为一行四十七人,用英语於「大楠公和大乘佛教」的题目下作了一场演讲。因此,终於彼等欢喜而归了。参照善导大师的御法语、爱默生的言说和缅甸僧侣的说法,将云「今,死了的话怎么办呢」之问题作为「公案」,而朝夕作思念,数年数十年地,没有於各各强健有力时,思考彻底的话,则生死的大问题是无法解决者。难信呀,单就於是佛、正觉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和说自己之心是就如在大风中撒了灰般的心之事,这两点,就是很难被信者。偶尔认为信了吧的话,则那是凡夫的「知解分别的妄念」。无论如何信心都无法顶戴,若成为无法安心,则心会苦不堪言。 本书,是以开显『教行信证』的「真实之行信」作为主眼,甚至欲将此真实问题,除去掩饰呀和伪装,而互相地、共同地,真实地思考看看,执了笔呀就是这本书。若是能够抱持此大问题,而给与拜读的话则是有幸之至。 昭和四十九年三月三十日(1974年)稻垣瑞劔 识 总论 ○若心不谦虚 则大法不入耳。○成素直吧成素直吧 成为素直而闻无上甚深微妙法吧。○法重身命轻。○听闻佛法的今天一日之命是很尊贵啊!○自信教人信,哎呀 夫难哉。○纵使尚未获得信心,若全神灌注身心於佛法,则在於诸佛如来的丰裕加护中。○信前之人也请称念佛哟再称念佛哟。应努力勤行而称念佛。○有超越善恶智愚而获救助之法。○南无阿弥陀佛之一法是此。○就后生而直到安心去无止,急切地努力,勿懈怠。○凡夫的思计全皆妄念也地心得(领解),而勿以我的思计为目标。○好好地领解佛和凡夫的不同,若没有闻佛法则容易陷於自力中。○人(良人,善知识)有者则法易得,人无者则法难得。 ○勤行而探寻良师,若不就良师则获信心之事难。○良师之一言胜过不信之人的千万言。 ○即使明白了之后也勿安心,知解分别不是真正的信心。○就於信心而若有疑问则应就良师而问。○无论如何有智慧才学,依赖自己的见解呀很危险。○须立於高处大处而可达观大法门。○捧全力於「行信论」,学和信若一致则是有幸。 ○有信眼有法眼的人是宿因深厚之士。○纵使法眼缺少也好连信眼都一文不知的尼入道,因为慈悲广大所以若是认真地求法则必定被得信心。○「行信论」是应立足於如来的大悲心而论之。○常忆念二利圆满的大正觉、若不生者的本愿之事就是肝要。 ○应常念报父母师长之恩德。行仁义五常之道的所得以行皆是托听闻佛法的御福荫。○俗谛门是真谛门之德用。○不是依凡夫的善恶而获救,是依如来的本愿力而获救呀。是依名号的功德力而往生呀。○真实信心的价值和名号的价值是同一。○仰信本愿力处连任何样之学者皆是同成一文不知之身而往生呀。○应勤於和喜爱佛法之友交往。○应尽力佛法第一、孝顺父母、待人亲切。 ○应当彻底仰信佛的尊贵、本愿名号的尊贵。彻底仰信处则疑云消散。○纵使决定心没有被得,至少在有生之年甚至应努力作到「若存若亡」的领域。 ○虽作为凡夫而作得生想之事犹如金刚般是至难,但若同心於圣人之御心的话则没有不能之事。○於二利圆满大正觉的功德力之外信心亦无往生亦无。 ○於勅命之前者,忘己而顺从之呀就是信心。○言被忘己者,是浮世之事无一成为往生之因者。 ○涅盘之因唯是信心。○就於往生的话,自己的思计,不论善恶,有益之思计是一个也没有。不是因为自己的思计所以获救,而 是依本愿力而往生呀。 ○作为凡夫不被囚於自己的思计即概念之事虽是至难中的至难,但仰信释迦、弥陀二尊之仰言处,变成不 被概念所囚,此亦不可思议。○如果自己被信心和往生所夺心,而忘佛,忘记著眼於本愿名号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之事的话则不成。○作为底下凡愚的话,则应以无论如何都无法成佛之事为基础,而听闻佛法。否则是无法顶戴佛法不思议 为不思议者。 ○信心之体是名号,信心之相是无疑。○称名念佛之体是信心。不是作为信心之用(力用)的念佛则不被称为他力回向的念佛。 ○称念佛号而想要依称念了之事而往生呀是自力。○想要获得信心而后往生,追求著信心呀,多半是靠不住的事。○虽日日造著罪业,但思此方面的结果会如何呢而闻法呀为佳。○不令反省自己的无智、无能、罪恶就不可能获得信心。○信前的罪恶感并不是机的深信。机的深信是和信愿力之法的深信同时,在本质性都是同一佛智圆照之恩 赐。○信心在於超越了善恶之处。名号之给与成为信心。○在贪瞋烦恼中信心的生起呀是如来清净愿心之回向。○『教行信证』之最重点是信心。○离开御圣教的文字,轻视之而想要顶戴信心是错误的。 ○於蒙信良人(善知识)之仰言外别无顶戴信心之道。○唯有於信有信之人的人格而信心可顶戴。○如果将信心想成好像百货公司的商品、或如神龛掉下来的牡丹饼(红豆饼)般的话则不成。唯是因为依 如来大悲之愿力给与救助所以获救呀。○於信心没有阶级,弘愿的信心是一百分,一百分以外的信心是零分地心得著最好。○「要门」是「修诸功德之愿」。○「弘愿」与「要门」虽容易区别,但「弘愿」和「真门」是易於混淆。○信心虽然没有阶级,但有称为「大略信心」的信心。又有称为「若存若亡」之事。必须细心留意。○有云「三岁小孩甚至百岁魂(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之事。佛法必须从孩童时就开始听闻。○佛法不趁强健有力时就不行。从上了年纪才来听闻的是,因为体力在衰弱,所以没有强健念念相续的气 力。○大信海是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说之信乐。是超越了善恶智愚者的原故。 ○真实的信心是始终不二, 又是由於佛的相续,而不令消失者。○又这呀那呀到处参拜神佛、又在意日子吉凶呀被称为杂行杂修。○佛教以外的宗教皆全在向神祈求。祈祷祈愿的宗教并非真实之宗教。○佛教以外的教法皆全然不知道「迷悟染净的因缘」。在这一点佛教和其他宗教之不同就明白。 ○「还相回向」者将未来往生安乐佛国之后,开觉悟,受如来的大慈悲於身,而依本愿力遍游十方世界教 化众生呀称为「还相」。并非在未往生之前就有「还相」呀。○佛教之目的者解脱生死而开涅盘常乐之证呀就是目的,就是理想。 ○不信从地狱到佛,有「十界」的现象界之事者没有听闻佛教的资格。○是应「七难八苦算什么 我有六字之保护」强有力地思而精进於佛法。○「死的解决」是「生的解决」。没作「死的解决」的人是「生的解决」亦不能之人。 ○因果恐怖,因果 是轮回的火车。○真正的宗教呢或邪伪的宗教呢若以「因果」的尺度来测量看看就立即明白。邪伪的宗教皆悉在违反因果 的真理。 ○第十八愿之妙味者,是称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本愿味明白了呀,说信心获得呀是此处之事。○将依若不生者之本愿而给与救度众生之事称为「平等因果」。又称为「超世的悲愿」。在其他宗教是没有的事。○『教行信证』是应由总序出发而常回归於总序而吟味。○『教行信证』是称为「有建立而无无,不是说为在众生方做什么啊而蒙受御救助者,是信也好行也好都 在阿弥陀如来方给与御成就而将之回施给众生呀。 ○於南无阿弥陀佛本愿力的「呼唤声」之外,皆无有一信和一行从众生方拿出来呀就是净土真宗。○南无阿弥陀佛是闻信而往生者,而并非说为称之而往生者。 ○言「唯念佛而被弥陀救助」呀是说「依南 无阿弥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的意思。○「念佛往生」是「名号往生」, 「名号往生」是「信心往生」,「信心往生」是「愿力往生」。 ○总序之文是应以「因果」、「机法」 和「行信」三点而吟味之。○「难思弘誓」是「因」,而「无碍光明」是「果」。逆、谤、阐提是「机」,而大悲的光明名号是 「法」。「圆融至德嘉号」是「行」,而「难信金刚信乐」是「信」。此等是三三圆融著。○「行信」是南无阿弥陀佛。是最应於行信努力而研究。「信心」就是最肝要。 ○无如自己心般之不自由 者。是应不成为自己心的对手地 专仰信佛智、佛力。 ○於仰者必须仰彻。所谓仰彻,是丝毫都不当作自己的知解分别之事。 ○信心并不是说自己信的话就好的呀者。是愿力的信心、他力回向的信心。 ○他力的信心很难。即使数十年地听闻了,一旦成为死了的话,则会想「阿弥陀如来真地会救助吗」「真 地能往生御净土吗」之疑心,是很难消除呀。这种病,於不服用「佛是和我同在的佛」之药者治不好 的。 ○人的安心是很难的事。若说如何作的话则能够安心呢?因为「想获救想获救」地踏出,所以无法 安心呀。因为有「若不生者」的御本愿,所以连安心都不想要,若是那样则其之时能够安心。云「若眺 望著行步大道上之姿 担心亦无 安心亦无」 的大安心就会出来。○所谓「大道」是本愿名号的「呼唤声」。因为是给与呼唤了所以获救呀。言「行步之姿」的是法然上人 呀和亲鸾圣人之御姿。接触大人格时,依信其大人格之事而自己也大安心。宗教是人格的接触。 ○在二河譬的话则本愿名号之成为行者的信心,其信心即成为白道。如此而「呼唤声」和信心成为一条白 道,称之为「本愿一实之大道」。 ○西岸上阿弥陀如来的呼唤声能闻到呀是行者经历「三定死」(是进 也好退也好又止也好皆无一免於必死(地狱)之思) 而后的事。 ○是呼唤声之刚一闻到,立即行者於「呼唤声」下「至心信乐忘己,而被声音所吸引所吸引」而到达西岸 (往生)呀。 ○不是自己之闻呼唤声,而思,用自己的力量而前进的,是依如来声音的力量而往生呀。即是南无阿弥陀 佛的声音之给与成信心呀。 ○如来呼唤了我呀,是就如狮子之扑住了我般的者。以狮子奋迅之势,於罪恶深重此之我,哎唷呀给与扑 住了之事哟!除了被如来所扑住而往生外别无往生之道。 ○若说御净土是为了谁所建立的 呢?是以为了欲使吾等末代凡夫成佛的阿弥陀佛之大悲和佛智所建立的。即净土是以佛智和大悲而打造 完成的。即净土的本质是南无阿弥陀佛。 ○净土的庄严,是庄严之原样就是如来。称如来的人格为「正 报」,称佛的国土为「依报」。「正报」和 「依报」成了一者呀就是御净土。称之为「依正不 二」。 ○ 即使想要「往前」进而听闻圣道自力之教,圣道门这个那个「定善」(坐禅)和「散善」(戒律及善 根)都必须修习。此者不是凡 夫能够之事。「向后」退,即使听闻世界上的宗教而看,以何者 都只是违背了因果道理的教法而已,而成佛的希望不成立。即使「停止」不动著,亦不得不陷入贪 欲的水河和瞋恚的火河中。此绝对絶命就是今现正自己的处境。称之为「三定死」。自觉到 「三定死」时,「就那样地来吧」本愿招唤之勅命(呼唤声)是就彻入自己的心中呀。如来之真实 心(大悲的佛智)彻到众生心,成为了「哎呀真欢喜」呀称之为「信心」。即使「信心」,亦不外 乎是如来的佛心、佛力者。1、机与法同样说为人者有男女、老少、恶人、善人、智者、愚者之分别。真是「机类千差万别」呀。如果机类千差万别则佛陀是被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呀。若大概区别的话,则被分类著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真言宗)、禅家、教家、顿教、渐教、权教、实教。日本的佛教,一说宗派之别,就有华严、天台、真言、禅、三论、法相等之为了贤者的宗派,和称为净土宗、净土真宗、时宗、融通念佛宗等净土系的佛教。此外有从天台宗分出来的日莲宗,有从日莲宗分出来的创价学会。在净土真宗的立场一将一代佛教分类,就分成二者。即「圣道门 难行道」,和「净土门 易行道」。○又也有称为一乘、二乘、三乘的分类法。一乘是大乘,从小乘逐渐发展而成为了大乘。即使连在大 乘之中都最殊胜的教,就是称为「本愿一乘绝对不二之教」(行),而依南无阿弥陀佛而统一了之 法门。这即是「净土真宗」。○称相对於「本愿一乘」的「法」(南无阿弥陀佛)之「机」为「绝对不二之机」(金刚的信心)。 一机一法是净土真宗。○又机类虽是千差万别,但於实际上,世界上的人类,皆只是恶人而已,只是心虚假不实、罪恶深重 之人而已,清净真实的人者一个也不存在。因此,十方群生海,一共言之皆是「极恶最下」之一 机。於救助「极恶最下之机」(人)者若不以「极善最上之法」(教)则无法被救助。「极善最上 之法」,是「本愿一乘,南无阿弥陀佛」。此亦称为「一机一法」。开显了此「一机一法」的就是 『教行信证』。○净土真宗的人,「法」者唯有「本愿一乘,南无阿弥陀佛(本愿力)」,「机」者,唯有像我这般「极恶最下之机」地领解就最好。如果此一没有首先决定,就见到被称为善人之人的话,则会想要变成像那样,若看到装著好像信者脸的人,则自己也想要变成像那样完美的信者,若看到好像难能可贵那样地欢喜之人,就想要自己也快点变成像那样欢喜的人,若看到好像安住於本愿力,而使见心明亮那般的人,则自己,也会想要如那人般地早点变成心胸明亮。一被染上此云为「想要」的病,就会一生在「想要想要」而命终,掉落地狱去。「极恶最下之机」是「自己」。「极善最上之法」是「南无阿弥陀佛」。於此外,「机」亦无故,则「法」亦无地若下定决心,则即使不想要暗心变成明亮也可以不是吗?○如果作为凡夫的话则心暗之当前。但称「暗」事的意义也有好几种。疑著「南无阿弥陀佛本愿力的呼唤声」的人也称为「暗」。又注视「极恶最下之机」,而像我这般无知肤浅者,是无论如何在阿弥陀佛都不给与救助吧地担心而之「暗」也有。怀疑本愿,因此是无法往生吧地担心的「暗」呀是,闻样不具足。言「有疑之原样地御救助」的法是没有。信心的体是南无阿弥陀佛,信心的相是无疑之一心,是「谢谢」。信心的用(力用),是称名念佛(报谢佛恩),又是「孝顺父母、待人亲切」。○后生是获救呢、或是没获救呢地担心之「心暗」的是不许可呀。那么,其病源在於何处呢?即使被说了「请您赐教」,亦於一言而事足了之人若也有,则即使说了千言万语也暗夜无法天明的人也会有。那是第一由於宿善的有无、厚薄。第二者由於闻法的人、说法的人之热心度。○「今,死了的话怎么办呢?是能往生呢,或是不能往生呢」地,让无常(死)在眼前拉近而担心,叹说「心暗呀」的人,虽是因缘深厚的人,但弃之不顾的话则不行。宁可向如来,说「请舍弃我吧」看看最好。那样一做,就如来,一定仰说:「即使被说了抛弃我吧,也无法抛弃的慈亲心呀请让我来救助吧」感受到此如来的大慈悲心呀就是信心。感受大慈悲心处破一切无明,能够大安心。於凡夫心中,「这就是信心吗」,如果以为这样想则能往生等之事,那是称为「自力的计度」者。○世界上的诸神是对於每一个人,各别地照顾,而那病人也必须救助,这贫穷人也不得不作救度。那离了婚的人也必须作救度,这死了孩子的母亲也不得不作救助地,说针对每一个人,每一个神就作为对象,而各自伸出救度之手而救济呀就是世上的神明。 因为是这样的始末(原委),所以神明也很忙碌,而连一分钟休息的空闲都没有。信徒又只是,各自想各自地,在向神明无理的请愿而已。认为好像即使不孝顺父母、杀人,神都能来救助般,而刑警不会来逮捕般地向神祈祷。学生是平日一点也不用功,而一旦到了入学考试,就说「请让我过关」而向神祈求。像生意人祈求赚钱发财般,军人祈求说「在战争来而打胜仗吧」,病人祈求说「请来治好病吧」。若连祈求的方法都千差万别,则听闻祈求的神,也必须千差万别地,於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成为对象。哎呀呀不论双方,都很忙,是麻烦事。2、著眼○佛法和神教是不同,佛陀和神是不同。阿弥陀如来和神是不同。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阿弥陀如来是称为「自利利他圆满的大正觉,即南无阿弥陀佛」的佛。○神者人虽没如获救般的被救,神还是依然为神。因为是那样的神,所以人向神作祈求「赐与救助吧」「赐与救度吧」,而且即使其之后自己多少也要做点善事,信仰神,向神献上供品,而说若不讨好神明的话则无法获救。○阿弥陀如来和神是不同,连从众生方说「请」,而拜托的恳求,都不需要故,则「赐与救度吧」「赐与救助吧」地御祈求之事都不需要。是称为「自利利他圆满的大正觉」之觉者,是佛陀,是一切智者,御是大慈悲者。○特别阿弥陀如来,因为是「自利利他圆满」,所以如来取了正觉之事,即是,众生获救助的因、果。若换言之,则如来取了正觉之事就是众生往生之事。是誓愿「若众生依如来的功德力不获救则不取正觉」之原样地所成了佛的佛。即「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原样的本愿之佛,就是「自利利他圆满的大正觉」,即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是如来对众生给与招唤:「就那样地救助啊」「必定救助啊,莫担心」之如来本愿(御誓愿)的「名声」,是「勅命」,是「仰言」,又众生依如来的本愿力,即是依名为「南无阿弥陀佛」的正觉功德力而被救助去的证据,即是「相」。○於神者,没有言为依神力、神的功德,而悉皆救助人类的誓愿,没有本愿。又依神力而人类被救助的证据也没有。唯只是说:「汝等,若想要被神拯救的话,则请信神哟。遵守正义,请向神祈祷哟,请祈愿哟」。○因为神是这样的神,所以人必须常向神祈求,信神,为了要得救而努力为善。○人即使躺在死床,也必须还作御祈祷:「神哟,救度我吧」。称之为「祈祷的宗教」。在祈祷的宗教无心的平和、心的安心。神虽说「拯救信者」,但说「自己是获救的吗」「是获救了的吗」之疑心残留。在那样的话则「心的平和」(安心),无论是到何时都不被得。这就是「祈祷的宗教」之缺点。○真宗的行者,虽然几十年都在听闻说教,但「自己是真地能往生吗」地担心,而为了其担心而变成心暗的人就很多。打亮其暗心,而寻问人之事虽很好,但「如果无法安心的话,则暗心,怎么变成明亮呢?请赐教」地到了恳求他人的程度就是很困扰者。连说原来如此呀,而置之不理都不行的。○如果在向这样的人作文字讲释的话则对方是不会满足的。因为此病是全身病的病,所以必须让他根本性地改变想著眼处。如果於信心的说明、念佛的说明则没有用。必须超越说明和讲释,而将著眼的方向,也一百八十度地转换,或也使三百六十度地转变。这样的人,在出发点一定会有「想取信心而往生」「想称念佛而往生」「想要欢喜而往生」「想安心而后往生」「想变得明亮而往生」。那些都数十年地持续,而听闻之事虽是善听闻著,但因为是之前「想如何如何做而往生」的自力执心残留著者,所以是担心「心暗」,成为「想变明亮而往生」,而今现在被显现出来了呀。○若说到想著眼处,则第一必须著眼的是,云为阿弥陀如来是取得了「自利利他圆满的大正觉」的佛之事。第二者是云为「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的御本愿之事,能著眼於其点,而忆念之就是最重要。 3、佛与神 ○必须好好地思考阿弥陀如来和神的不同。是虽连自己都不注意吧,但是和讨好神明同样地,「如果这样的话阿弥陀如来是会给与御救助吧」地担心呀。此担心是,完全是从将神和阿弥陀如来同一看待所出来的担心。○阿弥陀如来,是称为「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本愿之原样的二利圆满大正觉之如来。南无阿弥陀佛亦又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原样地给与成就了的名号。因为是忘此,没有彻底於此者,所以是担心自己的暗心,想变得明亮而往生地思著呀。是因为没有於「若不生者的御本愿」、「自利利他圆满的大正觉」和「依南无阿弥陀佛而往生」,真正地觉醒故。4、想获救 想获救○多数人的通病,是「想获救想获救」地,著眼於自己方,而不著眼於佛方,研究云为「是何谓佛呢」般的事那个不作。连本愿的意趣都不知道,也不思本愿名号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为不可思议,也不思佛智不思议为不思议,是因为用凡夫的尺度在推测佛故。於此处有此人的病根。光著眼於自己方,一定会认,「取信心而」「以欢喜了而」「想安心而后往生」地思著。将此,著眼的方向一转变,而著眼於如来方,若变成慈亲之身看看的话,则连担心自己心暗之事都会变成好事。若是能将「想获救」的眼珠,一转,而向「不得不救助之如来」的方向,则疑云是一时地烟消雾散吧。如果只有著眼自己方而已,只是玩弄著自己的心,则即使经过几十年,也是会事态不明吧。○不是因为暗心变得明亮了,所以能够往生呀,往生是本愿力的运作(力用),是依名号的功德力而往生呀。5、暗心○是从几年前也好几十年前也好,都持续担心暗心以来的习惯残留著,而今日又在眺望其暗心而担心呀。能著眼於若不生者的御本愿,和自利利他圆满的大正觉,而若不是彻底於「於正觉的功德力之外信心亦无,往生亦无」呀则此病治不好。是应好好地思考。6、物的轻重○大多的人在佛法上,不知道物的轻重。一说何故不知道物的轻重呢?就像说是自己的心变得明亮呀,或是暗暗呀变成苦啊,只是置重点於自己的心而已,而没有著眼於「若不生者」的御本愿,即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力,即二利圆满的大正觉。所谓不著眼之事,是在轻视之的证据。不想要重视该重视者,在逐末,而忘本。这是称为不知轻重者。7、往生的一大事 ○多数人是将像往生般的一大事,依自己的心变得明亮之事而决定般地作著。首先那就是错误的根本。於『执持钞』曰:「像往生般的一大事 非凡夫可计度,应当一向一心奉任凭如来」。所谓「任凭」是「乘本愿力」之事,是「至心信乐」。又於「本愿招唤的勅命」之前「非常感谢」地低下了头之事,称之为「任凭」。此人是不知道「任凭」之事的人。是不思「像往生般的一大事」为一大事的人。是不知道称为「二利圆满的大正觉」也好、「若不生者的御本愿」也好都是本愿、正觉其之原样的御六字之事的人。是不知道「依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依本愿力而往生」的人。8、勅命和功德力 ○多数的人,是轻视「汝一心正念直来」的勅命呀,和南无阿弥陀佛正觉的功德力,而不知尊敬地顶戴之事的人。御圣教的法语,是不加私见,而依高僧们的指南,又依老师的御法语,正解之,於正解了之后者,应尊敬地顶戴之。於尊敬地顶戴「二利圆满的大正觉」、尊敬地顶戴「若不生者的御本愿」、尊敬地顶戴「佛智不思议、大慈悲之不思议其原样的六字尊号」处,如说「心变得明亮了,或心还暗」般的问题,以都不成问题,而能顶戴变成安住於大悲之身。此人是知道不轻忽顶戴,而尊重顶戴圣人的御法语之人。往生的得否,是依轻忽地顶戴呢、或尊敬地顶戴御法语呢而决定。於『叹异钞』曰:「於蒙信良人(善知识)之仰言外别无道理也」,是应知。9、三愿转入不知道云为「三愿转入」之事的人。所谓三愿转入,是真假的分别。进入了净土门之事虽佳,但尚残留著圣道门的余习,想修 万行(定善和散善)而往生净土地作呀,称之为「要门」(十九愿)。其次出「要门」,而成了念佛一行之事虽佳,但尚以自力心(定散心)未断除,而称念佛,想要以那者作为自己的善根而往生。称此阶位为「真门」(二十愿)。再其次出「真门」,往生不是心的明暗,而是唯依本愿力而决定呀之事明白,成了徧依凭本愿他力般呀称为「弘愿」(十八愿)。是此之「三愿转入」不被确实地明白的人。所以唯是担心自己心的明暗呀。10、佛的尊贵感多数的人是佛的尊贵感,尚不明白,南无阿弥陀佛本愿力的佛智,尚未明白,只有想要自己的心变得明亮,而不知顶戴不思议为不思议之事的人。顶戴佛智的不思议为「不思议的事哟」呀就是信心。自己的心,纵使变得明亮了,那也可能是凡夫的妄念。变得明亮了的心,可能再变成暗。云为在意心的明暗,而持续担心之事,是因为於心底依靠自心的自力心就潜伏著故。几度呢 一再反省 皆不被变不可依凭者 我心呀(瑞劔)瑞劔也认为信心出来了之事几千遍,那个崩溃了之事,又是几千遍了。纵使认为了「因此而能往生」,亦以自己的思计而无法往生。去认为能往生 而不能往生 的御净土 不能往生者 却往生之不可思议。(瑞劔)闻的我 无而被闻到了之不思议哉。(瑞劔) 在去吧来呀 之中而被忘 己哉。(瑞劔)11、无法安心○关於往生之安心、不安心者,如来就赐与彻底信著,赐与彻底安心著。此如来的真实心之被顶戴到了呀就是信心。以自己的安心为目标,想以自己的心变得明亮了之事为目标地思著的是错误呀。所谓 「人心 皆是似 池水浊清之事不定故」(法然上人)者呀,即使听闻佛法,关於后生之问题也要直到变成不担心、能拔苦、缷下了重担的念头出来为止都必须听闻。大多数的人,因为还没热心地听闻到达彼处所以不行。此人关於后生的问题,不知何故,不知何事,说「再也无法安心」,而掉落在苦恼的深渊。体验此苦,苦到底之事,於安心决定的过程中,是不管谁都要经历一遍,而是尊贵的事。治愈此病的是,如来的本愿力和圣人的御法语,就是适当的药。甚至作为其妙药之手册的话,则想要提示 无论如何都无法往生 因为本愿有故被往生。(瑞劔) 之句。此人,虽是御在痛苦自己的心暗之事呀,但於心底者,认为著其苦恼能除去而能安心的话则能够往生般呀不是吗?一彻底於「无论如何都无法往生」,就将一心「想要得到安心」「想安心」地钻牛角尖的心,暂时搁置,而著眼於如来本愿力的御慈悲,自然而然地能够安心。只要不著眼於本愿力,无论如何「想要安心」地,钻牛角尖,也是无法安心者。於「行卷」曰:「即言,由闻愿力,光阐(宣示)报土真因决定时克之极促也」。 於「化身土卷」曰:「信乐彰於愿力,妙果显於安养」。最后之能够安心呀,用人的小技俩的话则是办不到的事,是著眼於本愿力,而方才始得安心安堵呀。12、良人(善知识)的仰言○想要奉言的事,是此人,至今为止听闻法门的道理理论,想以此而作为安心之事是失败了吧。所以才会失败。於『叹异钞』曰: 「於蒙信良人(善知识)的仰言外别无道理也」。 此人在直至今日为止,没能找到了「良人」呀就是病源。所谓「良人」是亲鸾圣人、莲如上人、良师、有信心的法友之事。没有机会逢遇有信心的人格者就是病源。今之病亦只要没找到有信心的人,又只要不信其人的人格,病是治不好的。於「信卷」曰: 「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是名为信不具足」。 言为凡夫者,是愚痴者,即使立即接触到「法」,也没有能力信受「法」。一於兹能找到获得了法的人格者,就透过其人之「信心的人格」而能顶戴信心。是「若有人(良人)则易得信,若无人则信难得」。因为信我亲鸾圣人 则信如来的本愿名号。(瑞劔)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94.html
死的解决(3)
2025-03-22
2026-03-22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94.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94.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2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94.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死的解决(第一册)第一篇 序说 丛云遮月,花遇暴风,动荡浮世未成原样,一日娑婆之命尊贵啊!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啊!释迦、弥陀二尊者,即使万劫亦难值之佛,应恭敬顶礼不懈怠。以祖师圣人的御法语,解决生死问题。 本愿圆顿一乘者,逆恶亦不遗漏之,御誓愿。是大乘中的大乘,於世界无比类的正法呀!佛和佛法,轻视而信就不被得。「念力,愿力,南无阿弥陀佛」。此外无佛法地知哟!不思议的佛法「不思议呀」地,欢喜外信没有。 「取信心而往生吧,念佛而往生吧,因为安心而往生吧」者,凡夫的计度,皆自力。莫美化身、口、意三业,模仿妙好人。隔壁的花盛开。凡夫的自性不是完美者,莫被「虚假之行」、「杂毒之善」所蒙骗。 以正直、素直,不成为阿呆的话,如来的真实不能顶戴。邪见和憍慢,如来大嫌弃的。有「名闻」「利养」之心的话,御佛经不能明白。人造花蝶不停。甚至闻了、记得了的心,被弥陀拿走而赤裸裸。赤裸一直慈亲前。几十年听闻的证书使舍而幼稚园,未闻前之婴儿呀!佛法上的阿呆是此,是阿呆。 於阿呆如来就在(阿呆)。如来是至尊、无上尊、本愿功德的结晶体呀!诸佛给与赞叹成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於其不可思议的佛智大悲光明「闻名信喜」地,被打动被打动,而彻底地被打动了的就是阿呆。阿呆真欢喜,真佛弟子,佛子。像由地狱爬出来呀,猫啊狗变生的人们,成诽谤、敌视佛法。神和佛大相违。 去御寺院虽也好,然佛法的道理记得了亦一年级生。通过不明白的关卡,明白了的关卡亦通过,皆舍弃「知解分别」,成为阿呆,而「圆解证入」,始可贺,正定聚。 松影之暗,月光哉! 理论法门有何用?即使自夸为文化人呀,即使模仿智者呀学者,在阎魔王之前都通不过。罪业的锁链无法切断哦! 取信心的话能往生,称念佛的话能往生,「的话」二字,何时能消除?未消除之前死神乘著无常的暴风雨而来。今就临终,哎呀!怎么办呀? 「因为获得了信心所以能往生」地思之作梦是仇樱(易落的樱花)。 「获得了地思者不得也。」凡夫的梦者魔法师。「因为」二字是陷阱。比下苍龙窟取龙珠、入虎穴取虎子那等事,还更难的极难信。积千锤百炼之功哟!信心者能开於火中之莲花。以悠哉过活而失败;以轻视疏忽而下堕。 善导大师仰言:「共发金刚志」。於懈怠者,死的解决是梦之梦。随人地闻的话,随人地落啊!上了年纪,气力衰,佛法,想听闻地思哉,空迟钝。 「华严」、「天台」、「真言」、「禅」,都是絶佳的教法,世界无比类的大真理,其他的宗教望尘莫及。虽然虽然如此,对於凡夫的话,如金币於猫、珍珠於猪都没有用。以凡夫能开证悟吗?所谓「悟」,彻底成「无我」,是得「无分别智」之事。於三毒、五欲的凡夫,想要开悟,如一发把山海天地,比那亦更加困难。鲷很大,无法出刀切。「定善」者息虑凝心,「散善」者废恶修善,最好知道佛道难成。凡夫依由喜好物而身亡,从苦入苦地轮转。 本愿一乘,真宗者,被作阿呆,容容易易地,乘彼「愿力之道」而往生。「名愿力」的不思议呀!圣道和净土、自力和他力、信心和妄念、善根功德和报恩行、正法和迷信,是混淆又混淆,多数人的头中,如同火灾现场般,是乱七八糟。 不依本愿力而解决死,是什么样的人生啊?很少听闻而想见(佛)呀,那么,佛法的真价值无法明白。暂缓不急之事,急切认真地,闻佛法的话,有诸佛如来之照护啊! 关於往生,「想要顶戴信心、想要心变明亮、想要安心」地忧思的,就是一般人的习气。此之病很重。那是「想完成自己、想做什么而往生」地思之自力心。这是「想要做点什么求往生」的自力心。是因为不仰彻果上圆成、二利圆满、名愿力故。因为不知不觉自力跑出来,所以很恐怖。将即使如何做亦不能安心之处,究明究明尽最好。「就这样地」彻底了之人是往生人。在观念之「就这样地」的话无论如何亦不成。真的「就这样地」者,必定於其之中,藏著机法二种深信。「虚伪者」,欢喜没有,安心没有,法悦没有,报谢念佛没有,教人信没有。机的深信亦无,法的深信亦无。 虽三十年、五十年听闻了佛法,然亦不能说为「听闻了」,也不能说为「没有听闻」。依「念力,愿力,南无阿弥陀佛」,而往生之事,不思议啊不思议啊难能可贵。 佛法不闻的话不成,是健康长寿之本。为了自身,为了后生,为了子孙,又为了佛法,不闻佛法的话不成。「佛法第一,孝顺父母,待人亲切。」依此之居心而使度日夜。家庭和谐,不吵闹,不呵斥孩子,作而令见(以身作则)哟!培育喜好佛法的就是父母的御慈悲呀!勿忘佛的御恩、祖师圣人的御恩、父母的御恩、老师的御恩。御师父有故方能。 我什么亦未闻,什么亦未知。凡夫的心如於秋天的天空,变化无穷。其之计度者,全皆,是烦恼。「知道著、思著、记得著」的佛法,是头部分的佛法,即使任何作用亦不起。消罪之力,於凡夫没有。令使消罪,而往生之御力是只有「难思弘誓」(本愿)和「无碍光明」(名号)。停止参拜神呀、迷信,应发起「离生死,成佛吧」的大勇猛心。「南无阿弥陀佛,不令使下堕哦,请,就那样地来吧,一定必救度哦!等著哦」的呼唤声之请托故方(有救)。无论如何都不能往生的我,空手地,赤裸地,空空地,就这样地,顶戴往生。哎呀尊贵呀,如来慈亲。 真宗,是「果上圆成」「果上显现」的法门。往生是如来的御工作,是本愿力,不是凡夫的工作。「大悲的呼唤声」真可靠。「二利圆满大正觉」,佛智的不思议真可靠,大悲的不思议真可靠。信心是呼唤声呀!在此处安心、大安心。 如来是无我无分别,大智大悲的慈亲是。「看著」、「护著」、「等著」。往生御久候的御净土,然而无论如何客气都需要礼物吧?往生御净土的伴手礼,只要以本性的恶业烦恼就好。佛力故,地狱的猛火变成清凉风。虽不想死,然拜见如来的,就欢喜、快乐、喜悦。每度於想起,佛恩报谢的御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昭和四十九年(一九七四年)八月九日 九十岁 稻垣瑞劔二、真宗要关五个条 第一条 果上圆成的法门第二条 二利圆满的法门 第三条 难思弘誓第四条 无碍光明第五条 就这样地昭和四十九年(一九七四年)九月十六日 三、真宗要关大意 序 南无阿弥陀佛 『御文章』曰:「言信心获得者,心得第十八之愿也。言心得此愿者,心得南无阿弥陀佛之姿也。」就「信心获得」,有三个著眼点: (一)人何故不得不解脱呢? (二)人有依自己之力而自己解脱的力量吗? (三)谁给与救度?如何给与救度呢? 没有著眼於这三点而即使学佛法,亦是无法到解脱之道。 所谓解脱是被离生死之事。生死是苦。超脱苦界,而得涅盘之常乐,与一切众生共同成永久弘宣如来的大智大悲之身,就是人生究极的目的。达成此究极目的之道就是佛教,是佛法,又是佛道。云佛道的完成为解脱,又云为涅盘。 世界的宗教,何故没有明确地解决人不得不解脱呢的问题。又,令使自己解脱的力量有呀无呀,也没在明确地研究之。又,解脱的境地是为何者呢?如何做才能到达解脱呢之问题,又亦是明确地说著之宗教者,除了佛教,於其他不被见。若换言之,其他的宗教,不说「转迷开悟之道」,不知转迷开悟之道。即不说「迷悟染净的因缘」,不知迷悟染净的因缘。世界的宗教虽多,但在说「迷悟染净的因缘」、「转迷开悟之道」的宗教,是唯独有佛教而已。欧美的学者,虽也有著眼於此者,但是明确给与教示解决此的因与果的一个也看不到。这是佛教胜过世界的宗教之点。真宗,作为学问的话,取华严、天台、真言、禅、三论、法相等大乘佛教的精华;作为实践的话,明确地宣说著罪业深重、烦恼具足的凡夫,於信弥陀的本愿力之信一念,超证大般涅盘而到达真解脱之道的。然者作为实际问题,凡夫得解脱生死之道,是唯独本愿一乘、净土真宗而已。 净土真宗是『教行信证』。『教行信证』是净土真宗。由『教行信证』生出了『御和赞』、『御文章』、『叹异钞』等。『教行信证』是为如何之书物呢?那於『大无量寿经』、「正信偈」、『净土文类聚钞』、『和赞』、『御文章』、『叹异钞』等,能够窥其真精神。然而,无论何者,都是难解、难入的书物,对一般民众来说的话,把握其之真意是难中之难。 一言以蔽之,若言净土真宗为何之宗教呢的话,是「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大经成就文)。若换言之,是「至心信乐忘己,速归无行不成之愿海(本愿力)」(报恩讲式)。在『御文章』而言的话「圣人一流章」,若在『叹异钞』而言的话第一章就显说著净土真宗的面目。若欲知法门雄浑自然之旨趣的话,无如亲鸾圣人的『教行信证』;於窥安心细微之点者,将善导大师的「二种深信」、「二河譬」、「六字释」,是应认真地拜见。 亲鸾圣人即使披阅一切经,虽然如此,亦是不能做到「死的解决」,虽是九十五日间,参笼(闭居祈愿)六角堂,然尽管如此,因为「可出生死之道」也不明白,所以百日之间,往返法然上人之所在。说那是为何呢?若根据惠信尼公之手纸(书信)的话,书记著「是唯只为了欲闻问『可出生死之道』」。 「可出生死之道」,即「死的解决」,是人生的目的。怕死是动物的本能,「死」由何处来了呢?由「生」了来。「生」由何处来了呢?「无明烦恼」,是受生苦海之原故。 如何做的话能够逃脱生死的苦恼呢?於那,不修戒定慧三学(八正道、六波罗蜜)的话不成。那不能者怎么办呢?於此处是只有本愿一乘,即乘阿弥陀如来的名愿力之一道。 本愿一乘,是『教行信证』。『教行信证』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给与成就我的信心,给与成为信心。 第一章 教行信证的使命 『教行信证』,是唯信独脱的法门。 一、『教行信证』,是果上显现的法门。 二、『教行信证』,是念佛往生的真髓。 三、『教行信证』,是选择集的真精神。 四、『教行信证』,是「立教开宗」的宝典。 五、『教行信证』,是「五愿开示」的法门。 六、『教行信证』,是安心的龟鉴(镜)。 七、『教行信证』,是光寿二无量的开展。 八、『教行信证』,是给与御说「行信、机法、因果」的书。 九、『教行信证』,是凡夫往生的秘键。 十、『教行信证』,是「真实」、「假权」、「邪伪」的一大宗教批判之书。 十一、『教行信证』,是大乘的精华,世界宗教的最高峰。 十二、『教行信证』,是佛性开觉的大道。 十三、『教行信证』,是愿心庄严的法门。 十四、『教行信证』,是净土的庄严展开於现土者。 十五、『教行信证』,开示了「四法」「五愿」「六法」,是 信疑决判之书。 十六、『教行信证』,是给与御说「阿弥陀如来」、「本愿」和「名号」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之书。 十七、『教行信证』,是将一文不知的尼入道,除疑,也度生死苦海的大船。 十八、『教行信证』,是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一实真如之道、大誓愿海。以上,虽是略看数目十九个条,然此十九个条的一一条,何者都只是艰难的问题而已。要点是「信心获得」、「可出生死之道」、「死的解决」。 十九、『教行信证』,是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一实真如之道、大誓愿海。 以上,虽是略看数目十九个条,然此十九个条之一一条,何者都只是困难的问题。要点是「信心获得」、「可出离生死之道」、「死的解决」。将右之十九个条更个条更缩小、要约者,就是「真宗要关五个条」。将五个条扩大的就是本书。 第二章 果上圆成的法门 净土真宗是「果上圆成的法门」。云为「果上圆成的法门」呀、「果上显现的法门」之类啊之事者,凡夫成佛之道,在凡夫的话不能辨识之,不能修行之。所谓佛是涅盘的境地,是真解脱的境地。涅盘的境地、真解脱的境地,是体得(体认、实现)法界的绝对真理之境地。云之为「果上」。亦云为「果分」。是言语和思想以上的最高境地。 在禅宗的话,将佛的境界,即果上之事,云为「悟」。所谓「悟」,在华严而言是「果分不可说」的境地,云之为「空」。若勉强说的话,超越了云为「自他」「有无」「爱憎」「取舍」「善恶」的相对性认识、相对性思惟,而活用其之「相对」,包容相对,即死於相对(而活於绝对),亦不被囚於任何事物,将获得了「无我」和「无分别智」的境界云为「果上」。果上是佛的境界,亦是佛的「真智」「大我」「真我」的境界。从生而迄至死为止,被囚於相对的思考,只生活在相对性世界的凡夫,这样崇高的世界是连於梦都不能梦见的境地。 如来,若说为「智慧」的话,赐住於此境界;若说为「慈悲」的话,是「视一切众生犹如己身」,是和御自身同样地给与怜愍一切众生的。因此一切众生皆是如来子,如来被是我等的父母。「即使说『放弃我吧』,也无法放弃之亲心,『请让我来救助吧』」地申说著的就是如来。持了此亲心的御方就是如来。『观经』曰:「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如来的大慈悲心,彻到众生心,在大慈悲心的如来前,恭敬欢喜之心,云为「信心」。 众生恭敬欢喜如来之心,是因为接触了如来大慈悲心的电波,所以信心之体,是如来的大慈悲心。信心不是凡夫的知识,也不是凡夫的思想。 没有感受佛大悲的电波之人,作「知解分别」的计度。云此为「自力」。感受了电波的人,是忘己,而仰如来,仰本愿力,是「非常感谢」、「不思议的事哟」地欢喜的。云此为「信心欢喜」。不是凡夫之思。 是众生闻之力也好、信之力也好、甚至信心欢喜的欢喜也好,皆成就於勅命的南无阿弥陀佛之正觉中而给与呼唤著之如来。云此为「果上圆成」,又云为「法体成就」。「果上圆成」就是净土真宗的根源。『和赞』(256首)曰: 「光明寿命之誓愿 蒙赐作为大悲本」 这,就是「果上圆成」之相。光寿二无量的佛之功德外,众生往生的行亦无、信亦无。不仰光寿二无量的佛德,和「若不生者」的本愿力,而「想要自己信而往生,想要自己称念佛而往生」地,只著眼於自己之事而已,而不赞叹佛德之人是不能往生。赞叹佛德之事,早就是信心了,是念佛。 是「仰赞叹,俯惭愧」地,自然被回向「二种深信」。二种深信外没有信心。二种深信,也不是自己开始深信的,而於阿弥陀如来的正觉南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中,已经给与御成就者,就是今所显现的。云之为「果上圆成」。云为「果上圆成」的思想也好信仰也好,在其他的宗教都绝对看不到的。因为不知道「果上圆成」,所以「自己信、自己称、自己安心,而想要以自己欢喜而往生」地思著。 这就是一般同行之姿,「自己」出来之时,不是他力,而是自力。 一般的同行,说「虽那些都明白,然无论如何也不能安心」。「果上圆成」明白著不是吗?若明白著的话「安心」「安心」地,是应不只著眼於安心而已。「自己安心了的话能往生吗」地,问自己看看最好。不是因为安心了所以亦能往生的御净土。是闻「果上圆成的南无阿弥陀佛」,自然而然,自然地被安心的。是果上圆成之故,在衆生方,信一个也好、行一个也好都不需要拿出者。行一个也好、信一个也好,从衆生方都不需拿出的就是净土真宗。 世界中的宗教,创立神,而人向神「请、请」地说,只是祈祷、祈愿的宗教而已。神信心的头,决不被去除。因此虽是真宗的门徒,然神信心的信仰,混入他力「果上圆成的法门」。严格地说,就真宗门徒的头中,自力和他力、神信心和信顺勅命、正行和杂行,这呀那呀,混杂啊,好像是火灾现场般的样子。净土真宗若不是如「真宗要关五个条」般地,「纯一无杂」的话不行。云之为「一心一向」。若说「何故纯一无杂呢」的话,「救助力之外无被救助之力」,「於如来正觉的功德力之外,众生往生的因亦无果亦无。」 只有南无阿弥陀佛一法,能救此极恶最下之机。此机只有依此法而被救度。 「行卷」的南无阿弥陀佛,来到「信卷」给与成为信心。因此是纯一无杂。昙鸾大师将不纯的信心诫言为「三不信」;将纯一无杂的信心,开示为「淳心、一心、相续心」之三信。天亲菩萨给与显示为「一心」,一心即是「金刚心」。将「依本愿力往生」地,心决定了的,云为「一心」。 所谓「果上圆成」,是云「佛是尊贵的」、「本愿成就的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尊贵的」之事。说「如来是尊贵的,本愿名号是尊贵的」之事,就是真宗的根本义。说「如来是尊贵的」之事,不思为尊贵的话,即使几十年地听闻,那呀这呀都是水泡,往生也是不可靠之原由。 在禅宗的话,不说「佛的存在」、「佛的尊贵」之事不成问题。其理由者,因为禅宗是「自证教」(自力),发挥了「自己本来的面目」的,就是所谓的「见性」,是「悟」,所以於心外是不承认佛的。在天台宗也是,虽然承认弥陀净土,但说那为「唯心弥陀,己身净土」(或者,己身弥陀,唯心净土),弥陀也好净土也好,都是於自己心中见之的;但是於净土教的话,「弥陀也好净土也好皆於心外见之,依其之本愿名号的功德而往生弥陀的净土,即时成佛」地教导。是所谓的救济教之故,说「阿弥陀如来的尊贵」之事,是成为第一的问题的。说「唯心弥陀,己身净土」之事者,即使亲鸾圣人的时代,在学者间亦盛谈著。被见此而亲鸾圣人非常感慨,而於「信卷」的序仰言: 「然末代道俗,近世宗师(一宗的祖师),沉自性唯心(唯心弥陀,己身净土),贬净土真证,迷定散自心,昏金刚真信。爰愚秃释亲鸾,信顺诸佛如来真说,披阅论家(龙树、天亲)释家(昙鸾大师、善导大师、法然上人等)宗义,广蒙三经光泽,特开一心华文(天亲菩萨归命之一心)。」 於圣道门的学者,赞叹净土门之人亦有的话,诽谤之人亦有。阿弥陀如来呀净土,在心内呢还在心外呢的问题者,於云「心」为总该万有的一心(真如)时,即使说为「在心中」也好吧。於见心为凡夫的妄念之场合,是可说为「净土在心外」。内外的问题,是立场的相异。若依所作解释般者,是「内者外也,外者内也」。亲鸾圣人,严厉地非难「自性唯心说」的,是当时的僧俗,庸庸碌碌也不修行地,卖弄自性唯心说,因为是否定了净土者,所以圣人就感叹之。 现代人被科学所毒害,否定阿弥陀如来和净土的倾向强烈,彼等者,不知大乘佛教。彼等读大乘经典,纵使没修禅定,若是将禅三昧的真理,即使稍作研究的话,也不会违背於信如来、信净土。 大乘经典都不读,不知禅定的真理之一般民众者,依信高僧方之说,而能够信如来和净土。於「正信偈」有「唯可信斯高僧说」的是此处之事。几十年亦皆闻了真宗的说教之人大多数,说「信心得不到,不能安心」而溢著泪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彼等因果也不信,无常亦没痛感,御释迦就是佛陀之事也不思,连阿弥陀如来的存在,亦窃疑,说「如来就是悲智圆满的尊贵之御方」之事也没思。彼等,又亦不尊敬高僧方的人格,「正信偈」、『御和赞』、『御文章』,也是没有认真地拜读。 唯,是一味「想要往生御净土」、「欲求信心」。 真宗的门徒虽多数,是这种人,然其中者,「想要往生净土」、「想要顶戴信心」、「想要安心」地思之心是强烈的,说为彻夜亦碌碌难眠地热心之人是有。於那样说之人,在无论作了多少法语的说教之处,「嗨,那也在听闻,那也在明白,可是信心不能顶戴,安心出不来」地说。对那样说的人无计可施。「因为无计可施」地说,而连放置不管的道理亦不行,若这样说的话,得以明白吧,若这样说的话,佛的尊贵就知道吧地苦心、取笔,是书写书物的理由。 於人生,如「死的解决」般困难者没有,又这般重要者没有。云为「一大事」,是此之一点。圣人曰: 「由闻愿力报土真因决定。」(行卷) 又曰: 「难思弘誓,度难度海大船。」(总序) 又曰: 「信乐彰於愿力,妙果显於安养。」(化卷) 又曰: 「忆念弥陀佛本愿,自然即(在信之一念)时入必定(正定聚)。」 (正信偈)倩案净土真宗,净土真宗和其他的宗教不同,不是从人方面出发,不是为了自己的我欲向神祈祷、祈愿的宗教,而众生的信也好行也好、往生也好成佛也好,由於如来方给与御成就,而给与立即显现的就是如来的大正觉、南无阿弥陀佛。故於如来正觉的功德力外,信心亦无往生亦无。云此为「果上圆成」,亦为「果上显现」。「果上圆成」就是 「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力成就之御姿),即是「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如来,是「法性法身」(实相身),亦被是「方便法身」(为物身、报身如来)。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是不二。将不二之佛身,天亲菩萨仰言为「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真宗人多数者,想著要取信心。於彼等者有疏忽之点,没思考其次之事。即, 因为自己闻了所以被救助的呢?以本愿力被救助的呢? 是自己顶戴了信心之原故,而被救的吗? 又因为自己顶戴了信心所以被救的吗?依阿弥陀如来正觉的功德力(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的吗? 因为自己能往生地思著所以被往生的吗?由於不思议的誓愿(誓愿不思议)而往生的吗? 将此点,若彻底地思都没作的话,亦无法想像。若连听闻也没作的话明白也不会有。这就是多数人不注意之点。事情是很简单。 「是因为给与救助 所以被救助的。」 虽然这就是明白的那般者,但是一成为实际的问题,就把它扔在一边地作著,而只「想自己取信心而往生,想安心而往生」而已地思著。这就是大多数人的实态。为了清楚指出此点,是於第一条设置了「果上圆成」(果上显现)的。 阿弥陀如来的功德,显现了於此娑婆世界的是「教、行、信、证」。即使云顶戴信心,不是以自己的力量可以去顶戴的,而是净土如来的功德显现於现土,给与满入众生心的,就是信心。示此不可思议功德者,就是第一条的「果上圆成」。於信心信心地说之前,阿弥陀如来是什么样的佛呢?其正觉(南无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明确地听闻「是哪里不可思议呢」最好。不听闻阿弥陀如来是什么样的佛呢、是什么样的慈亲呢,而想要取信心的话,没有能取那样之的事。 净土的庄严有三种:(一)国土庄严(十七种)、(二)佛庄严(八种)、(三)圣众庄严(四种),合并三种庄严,即有二十九种庄严。 在佛的八种庄严之中,第八项庄严,就是「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此之庄严,如何不思议不是吗? 「信佛本愿力而心忆念者,速将云为『功德大宝海』的名号功德全部让我能顶戴(观佛本愿力 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净土论)」地说之不可思议功德的事实,就是佛的功德庄严。换言者,是说如来的功德庄严(南无阿弥陀佛)给与成为我的信心之事。依此,知道「果上圆成」的意思最好。这才是他力的至极。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77.html
死的解决(2)
2025-03-22
2026-03-22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77.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77.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2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