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卷 头 言 六月法雷音(第十八号)佛教不单只是「死」的解决,也不单只是求一己的安心立命而已。所谓学佛,是依止已经解决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已经究竟迷悟染净的因缘的大觉释迦牟尼世尊的教法,为了证入释尊所到达的大涅盘境,吾等各自依止有缘的教法,或修圣道行,或乘如来悲智的本愿力,学佛大悲心以成佛,这就是佛教。「死」是我们最大的关卡,但是不必等到临终,人在生平时即可得到「必至大涅盘」的自觉和保证,这是本愿力廻向之益。到大涅盘城,在此志愿得到满足,得行利他行,这同时也是菩萨的境界。九十三岁瑞劔信 心 铭 (十八)呼唤救度救度的是阿弥陀佛,被救的是我。救的方法是一「呼唤声」,意欲呼唤而救度。除了呼唤救度外没有获救之道。感念慈亲呼唤救度我。这就是信心。心存感念时,自然念佛会冒出来。这就是佛恩报谢的念佛。勅命是絶对价值的「呼唤声」由於小看「呼唤声」,所以才会受大伤。「呼唤声」是大智慧和大慈悲充满的絶对价值的「呼唤声」。「呼唤声」中亦有慈亲的「真实」全体弥满著。此故「呼唤声」言本愿招唤的勅命。信顺勅命以外无凡夫获救之道。勅命者絶对价值的「呼唤声」故,超越人类的善恶。是恶亦无法障碍,善亦无法救的独立的力用。「呼唤声」是如来的「全身」,是如来的「生命」。连我也「呼唤声」,真的听到的人,住於金刚的信心:「连我也,不嫌舍地呼唤我故,方能往生,唯有惭愧.唯有感恩」。「呼唤声」,真的听到的人,如来说「汝正念直来」(就那样地救汝),就能自觉到「真的是就这样地」而欢喜感恩地庆喜。唯呼唤声响著真的听到「呼唤声」的人,「我听到什么」、「我信了」、「呼唤声让我听到了」等自力的味道完全没有,唯是惭愧感恩地念著「呼唤声」。这是无我的信心,此人是无我的信者。佛法者 非听到什么 非闻到什么 唯呼唤声响彻云霄( 瑞劒)不论何时见何时想呼唤声的 难能可贵令人惭愧令人感恩(瑞劒)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全身唤著我「呼唤声」在何处?响於何处?忆念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时,响於彼。如来是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故,无处不在。常放无碍光明使我听到能令生死即涅盘的力用。如来的全身这样说著:吾(如来)方有能令生死即涅盘的力用有力量、有光明故,别担心呀。这就是「呼唤声」。归命者南无,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阿弥陀佛故,十字名号即六字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是「呼唤声」。佛的一慈悲如来的「不得不救」的亲心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心故,南无阿弥陀佛是「呼唤声」。这心就是本愿的心故,「呼唤声」亦是本愿(力)的「呼唤声」。往生者南无阿弥陀佛即事足。往生者一「呼唤声」即事足。往生者一愿力即事足。说南无阿弥陀佛也好,说「呼唤声」也好,说本愿力也好皆是慈亲的大慈悲心、大慈悲力。「靠佛的一慈悲获救想法言说皆多余」(瑞劒)触到如来的大慈悲心者云见佛,这即是闻见。闻到即是见到。从此世被遇到如来的幸福,无物可比拟。法 悦○ 啊啦真欢喜今朝又慈悲者活生生立於眼前的如来於顔(本愿力)中离生死。我亦在彼摄取中共往生法友们。○ 唯闻唯闻的当下慈悲哟信凭弥陀的呼唤声。○ 睡得好香地被慈亲抱著的那个婴儿没有掉不掉的烦恼。○ 南无阿弥陀佛慈亲的声音:来哟来哟慈亲的声音:不要担心喔慈亲的声音:护著汝喔。○ 今心中的乌云早已无被看被知往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是如来的生命感应道交为我的生命亲和子是一生命共同的气息是念佛。○ 朝夕,南无阿弥陀佛之活佛由耳朶、由口出入著。○ 此世是梦呀梦呀喂!归光明的家乡哉(从活著的时候,是光明摄取、愿力摄取之身)。○ 我宿於如来的腹内之姿是南无阿弥陀佛。○ 所谓凡夫,是无药可救者。「慈亲在方有救」。○ 这样那样也行不通之我心「一定救汝哟」的大悲勅命,因此「善恶二者皆不知」(叹异钞)。○ 唤我「别担心哟」之如来的活生生的声音是南无阿弥陀佛。○ 感恩为我建立「南无阿弥陀佛不让汝下堕哟」之本愿。○ 超善恶地救度之本愿力愿力故易往生。○ 极乐之道唯一条南无阿弥陀。○ 眺望行步大道者既无担心亦无安心。○ 如善智识所教地顶戴是极乐之道。○ 替代尊贵的世尊之祖师圣人应思是佛地仰信。○ 虽不知西东,被祖师引导。○ 吾心似汽球无重心担心安心皆无关系。○ 想制造无动的心不闻呼唤声於兹几十年。○ 大部分的人想聪明知惠亦无用愚亦无用。○ 不知往生这么容易知惠障碍种种计度。○ 迷迷糊糊地不论到何时皆迷迷糊糊地此迷糊今乐揺揺。○ 信心非自想自己想无法过关今昔同然。○ 惊於愿力之不思议恭敬心六字外无往生。○ 佛法浅即深「唯(免费)」中的「唯(免费)」○ 一开妄念的口皆须假不实。○ 「建立无上殊胜愿」(正信偈)。感恩慈亲为我建立「就那样地来」的本愿哟。○ 想要获得信心的梦醒了庆喜不得不救之慈悲。○ 善恶思信皆忘怀仰见天空明月光。○ 说的话计度不说的话不知不会喝酒的人不知酒滋味。○ 此耳长在脸两侧哟听见听到跟我无关。○ 两肩有父母和恩师看著我护著我等著我。○ 以为能往生而无法往生的净土不能往生者往生不可思议。○ 佛法超越理解与记忆被大愿业力拉著拉著西彼岸。○ 以为是我听闻到佛法是父母亲和祖先的血在闻。○ 听闻记住说法是一年级用知解分别无法渡难度海。正 信 偈 的 真 髓 一九十三岁瑞劒序文於《教行信证》的「行卷」的偈前,亲鸾圣人曰:「凡就誓愿,有真实行信,亦有方便行信。其真实行愿者,『诸佛称名愿』(十七愿)。其真实信愿者,『至心信乐愿』(十八愿)。斯乃选择本愿之行信也。其机者则一切善恶大小凡愚也。往生者则难思议往生(十一愿)也。佛土者则报佛报土(与化身化土不同)也。斯乃誓愿不可思议一实真如海。《大无量寿经》之宗致(趣旨、肝要),他力真宗之正意也。」这是《大无量寿经》的要点,真宗的正意、《教行信证》的精神、亦是「正信偈」的真髓。和右文前的文之真精神同一者是本愿成就文的「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廻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之文。「正信偈」是六十行、百二十句的短偈文,《教行信证》的浓缩版就是「正信偈」,「和赞」亦同样。此故,应视《教行信证》、「正信偈」和「和赞」是同样的而好好拜读。《教行信证》虽很难解,「正信偈」和「和赞」很短,在家人亦能一生早晩地顶戴,好好地拜读、吟味之,这是圣人所著作的重要的圣教。举「正信偈」中特别重要的文句者,首先是:「归命无量寿如来南无不可思议光」然后是中间的:「本愿名号正定业至心信乐愿为因」及最后的:「唯可信斯高僧说」之三文。初二句,云为净土真宗的信心的根本义,是模仿天亲菩萨者。天亲菩萨在《净土论》之初说:「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这是天亲菩萨信心的披沥的同时,亦是净土真宗安心的标准。净土真宗始於此二句,复收於此二句。此二句原封是南无阿弥陀佛。如《教行信证》全体亦是南无阿弥陀佛般,「正信偈」亦全体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机」,「阿弥陀佛」是「法」。「就那样地救助哟」的「阿弥陀佛」(法)亦是南无阿弥陀佛,「谢谢」的「南无的机」亦是南无阿弥陀佛。故言「机法一体的南无阿弥陀佛」。机法一体的宗义限於净土真宗。他之宗教无法见到。次之「本愿名号正定业至心信乐愿为因」的意义很难,需要几十年的勉学。拜见《教行信证》的初版(板东本),亲鸾圣人至用「本愿名号」为止,最初是写「本愿称名」,然后擦掉之,改为「本愿名号」的。此二句的表面的意思,不论如何详细地解说,总觉得有意犹未尽之感。会如此,是因为此二句的诞生,有著从善导大师传至法然上人,从法然上人传至亲鸾圣人的宗义的历史的展开,这在「本愿名号正定业」之句里。同时有天亲菩萨的「一心归命」传至亲鸾圣人的历史的展开,此在「至心信乐愿为因」之句里。拜见「行卷」,文曰:「尔者,称名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称名则是最胜真妙正业,正业则是念佛,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即是正念也。可知。」此文谓「称名破满」。学问的研究此文,要大致的明白,大概得花二、三十年。但是有信心的人,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亦能顺利地过关。「正信偈」的此二句、「称名破满」之文和天亲菩萨的「一心归命」没有入心的话是无法明白的。研究正信偈的学徒,最好尽全力於此二句。接著是在「偈」最后的「唯可信斯高僧说」之句。光是学问地研究七高僧的话,仍是不够。此处的意思是要「接触高僧的人格哟」。很多人只想著要「获得信心往生」、「念佛往生」地求自己的往生,因此忽视了高僧的人格等。如此的话,不论到何时也无法顶戴信心吧。又他们把「信心」当成车票,以为只要拿到这车票就可往生。那样的车票哪里也没有喔。《御文章》有:「言信心获得者,即领受第十八愿也。言领受是愿者,即领受南无阿弥陀佛之相也。」诚如所言。但是此时若没有遇到教此的善知识的话,无法顶戴信心。接触老师的人格、接触莲如上人的人格、接触亲鸾圣人的人格、接触七高僧的人格,方能获得真实的信心。首先老师的人格和自己的人格感应道交,然后是如来的大人格和自己的人格感应道交处,信心成立。「有人者信易得,无人者信难得」。此处亲鸾圣人在「正信偈」说为「唯可信斯高僧説」。「啊!我明白了」、「自己这么认为」的信心,此说是「义解教道的分齐」,尚是自力的领域。《叹异钞》曰:「但蒙信善知识(法然上人)所言外,无别窍门也」。接触善知识的人格才能顶戴信心。「正信偈」有二种类,一是出於《教行信证》「行卷」之末,一般用的「正信偈」。一是出於《净土文类聚钞》的正信偈。一般用的正信偈叫做「正信念佛偈」,「文类正信偈」是「念佛正信偈」。那么「正信念佛」和「念佛正信」如何不同呢?「正信念佛」是「正信的念佛」的意思,「信」在前,「行」出於后。「念佛正信」的话,是「念佛的正信」的意思,「行」在前,「信」在后。「正信念佛」的话是信心流出於口,为报谢的念佛行之姿。「念佛正信」的话是教「念佛的体是信心喔」之姿。关於念佛的体是信心呢或是念佛呢?这是学者之间所议论之处。在法雷学派,讲「全用归体」,即「念佛」的用应归其体的「信心」。不采用从名号(体)亦出信心,亦出念佛之「一体二相」之说(石泉之说)。名号流而为「信心」,「信心」流而为「念佛」,这是由上往下时。上遡而行时,「念佛」归其「体」的「信心」,「信心」归於名号」。而信心是往生的正因,念佛是报恩行。「信因称报」是真宗的招牌。然很多的同朋认为要称念佛才能往生,这是错误的。净土宗説「念佛往生」、「一行往生」、「行中摄信」、「一愿建立」等。这是善导大师和法然上人的「观经法门」。观经法门的念佛往生是,念佛的原封是信心,信心的原封是念佛。净土真宗是在开十八愿为五愿(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而造《教行信证》的法门上论故,和净土宗的旨趣不同。很多的同朋不知「五愿开示」的真宗,光认为只要口称念佛的话就能往生,是很遗憾的事。《御文章》没有一处説「称念佛的话获救」。「正信偈」中,随观经法门的祖师的「念佛往生」的教义而说「极重恶人唯念佛」。《叹异钞》第二章亦説:「亲鸾唯念佛可被弥陀救度」。这也是观经法门的影响。「信」和「行」,即信心和念佛非常难。不可不好好研究,仔细弄清楚。真宗学大部分都在讲行信论。明确地知道「本愿名号正定业」和「至心信乐愿为因」的关系就是行信论。「信而往生呢」、「称而往生呢」的问题,是非常难的问题,因此要常置「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经文於心头,谛明依闻信名号的「信一念」住正定聚之位的旨趣是重要的。在现生住正定聚云「即得往生」(现益),命终之后到灭度云「难思议往生」(当益)。净土真宗是二益法门。正信偈的讲义,有桂利劒老师的《正信偈讲话》。先哲的著作,可拜读兴隆师的《教行信证徴决》(汉文)中的「行卷」的部分。不论拜读什么书一定要有良师指导。独学必有误。教 行 信 证 拜 读 记 (一二)即得往生与难思议往生(其三)203.第十八愿的愿文誓以如来的「智慧」(至心)、「慈悲」(信乐)、「方便」(欲生)之三心救度 众生。此如来的三心来到众生手中时,成了众生的「至心」、「信乐」和「欲生」的三心。因此, 愿文说具三心者能往生喔。但是,众生如何顶戴如来的三心呢?这可是个大工程哩,不论什么样的 众生没有人不为顶戴此三心而迷惘。於是,天亲菩萨浓缩「三心」为「一心」,教「一心」归命的 话能往生喔。此云「三心即一的信乐」,亦云「行者归命的一心」。「一心」者是「无二心的 心」。能往生吗、堕地狱吗地脚踏两条船者是二心、是疑。204.如来的三心即是如来的勅命,之云「三心勅命」,是「就那样地来,必定救汝」之金言。在如来的 勅命下,信顺、老实地接受说「谢谢」的是「行者归命的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的真因」(信 卷)。此处莲如上人说:「信凭一念之时,往生一定救度治定」。这是真实的信心。205.天亲菩萨如本愿的勅命接受,披沥自身的大信心曰: 「世尊(对释迦如来)!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净土真宗的信心正是此,这是真实的信心。206.本愿的「三心」(至心、信乐、欲生)亦勅命的话,本愿的三心成「南无阿弥陀佛」显现故,南无 阿弥陀佛亦是勅命,呼唤著:「南无阿弥陀佛就那样地来,不让汝下堕喔」。如何领受这「呼唤 声」呢?「谢谢,南无阿弥陀佛」地领受即是。那是真实的信心。不是把「信心」当车票接受、拿 到那样。207.到寺院听闻佛法的人,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是要称「念佛」才可往生,或是要拿到「信心」的车票才 可往生,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想法。真实的信心是,如来的勅命太大故,名号的功德力太广大无边 故,被其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名号(佛智的大悲、大悲的佛智)打动再打动,被彻底的打动,自己 的愚痴无智也忘,罪业深重也忘,自己也忘,唯只有信凭本愿名号之力、信凭功德力、仰信本愿 力,彻底的仰信而成为不动的信念者的就是如来的大慈悲心彻入了。这也是所谓的大悲佛智彻到我 的心,佛智大悲之月光映在我的心。这就是「真实的信心」,是「一念的净信」。208.第十七愿中,诸佛如来赞叹无量寿佛(南无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南无阿弥陀佛,之云「行」,是为众生的「真实之行」。第十八愿中,如来的「三心即一的信乐」 (一心归命、归命的一心)作为如来的勅命、如来的呼唤声授与给我。信顺勅命是「信心」。209.认为「十七愿的行」和「十八愿的信」不同,并非如此。十七愿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南无阿弥陀 佛之「行」到我的心的是十八愿的「信」。故「行」和「信」一点也不相离。「行卷」的「行」到 达我的心的是「信卷」的「信」。 此处的滋味云「行即信」,亦云「信即行」。换言之,「行卷」的「行」成为「信卷」的「信」。 只认为称念佛是「行」的是肤浅的想法。210.以为「行」和「信」不同,并非如此,故之云「不二」。以为「行」和「信」是各别的东西,并非 如此,故之云「不离」。故「行」和「信」是不二不离。称名念佛时,信心(信)就那样地出现於 口的是念佛(行)。此时也是信和行是不二不离。又虽说「信心信心」,真实的信心是,常仰信南 无阿弥陀佛),彻底仰信的信心故,云为信心的「信心」就那样是「行」。此处也可以看到「信即 行」、「行即信」。行和信,信和行是这様的关系。非一非异。归本的话,皆是第十八愿的「愿 力」所使然。第十八愿的「行信」是深且广,广且深,是云「选择本愿的行信」。211.如来以「选择本愿的行信」救度众生,众生依「选择本愿的行信」往生。212.选择本愿的行,之就第十八愿的「成就文」看的话,有: 「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其名号」是十七愿的名号。「闻」是「信」。其信是十八愿的信心。「即得往生」,是十八愿(选择本愿)的往生。此往生是「现益」(在此世受的利益),云「即得往生」,是在此世入正定聚不退转之位。已是往生人的候补者。命终即往生真实报土,这是「当益」(於未来受的利益)。此「当益」云「难思议往生」。「即得往生」是「现益」,不是死后往生入灭度(涅盘)。虽然两者都使用「往生」的字眼,有现益的正定聚的往生和死后到灭度的往生之二益,不可混为一谈。即使是「即得往生」,尚在此世时的往生(正定聚)故,净土的利益不是全部身能受。完全地接受净土的利益的是,死后灭度的往生之晓,不可混淆之。光海 庄 严 伦理与宗教(一十)心净的状态是什么样呢?那是「无我」。离私利私欲,烦恼的波浪沈静,心性(心其物)的光明(活动)完全地发挥者云「心澄净」。是即佛陀。没有如此的话,不能说是「心净了」。心澄净是最高的善,佛陀是最高的善。於净土门的最高的善是如来廻向的清净真实的信心。虽云「神爱也」,纯粹的爱从纯粹的智慧生。心不澄净的话,纯粹的慈悲不能生。有大智即有大悲。在如来,大悲是「佛智的大悲」,大智是「大悲的佛智」。佛智和大悲是不二一体。又在佛陀,「真理」和「智慧」是不二一体。故大悲的佛是真理的佛,真理的佛是大悲的佛。即人格的佛陀(Buddha of Personality)是原理的佛陀(Buddha of Principle)。神的创造说不是真理故,神的爱亦不能说是普遍的、絶对的爱。这从神裁判人类,处罚恶人一事可以知之。处罚人类的神,是人类的神。佛菩萨决不处罚人。佛菩萨教人「善因善果、恶因恶果」之自然的因果,垂教诲要人努力修善莫为恶。首先说神掌管人的苦乐和幸不幸很奇怪。若神掌管人的运命的话,「谁来掌管神的运命呢?」又说神造世界的话,「造神的是谁呢?」一神教的不合理从此处可看到。伦理学,离宗教的领域,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假令神和佛不存在,人是人以上,即有伦理学。很多的宗教家,知神和人的差别,忘记看神和人之平等的方面。以平等价值的眼看的话,山川草木、禽兽虫鱼、人类、神和佛皆不过等於大宇宙(法界)的一个圆弧,是不二、平等、即一、是圆融无碍。一神教的人们不知这样的真理。法界的真理是平等。不问国民如何,不问宗教如何,不谓男女老少,皆不可不从2+2=4的真理。与2+2=4持相同价值的真理,是云万物「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的真理,此谓「八不中道」(三论宗)。不论什么样的宗教,若非建设於「八不中道」之自然的、普遍的真理上的宗教的话,不能説是真理的宗教。立於违反「八不中道」的真理之说,建设於其上的宗教,之不得不说是迷信。各国宗教的大多数是迷信。在何处看迷信和正信的区别呢?「因果」(因缘)的尺度也有,「禅定」的尺度也有,般若「空」的尺度也有,虽有种种的尺度,以三论宗「八不中道」的尺度是最容易明白的。「天地创造说」不用说是与「八不中道」的真理相反。宇宙观(世界观)立,人生观立,人生观立,宗教观确立。持神的创造说之世界观的话,正确的人生观也好,宗教观也好,皆无法生起。人生最高的目标或理想是什么?谓到达最高善。伦理学的目标正是此,同时宗教的目标亦得是此不可。为了得到现世的幸福而向神佛祈愿,以为这就是宗教的话,是大错特错。这只不过是丑陋的利己主义。於佛教的最高善是什么?这几乎是如一切的大乘佛教所教一样,透过「戒」、「定」、「慧」三学修行的结果,离私利私欲,心成澄净的状态,无任何不安、无恐怖、无任何疑虑,更无什么可期望的,体得宇宙的真理,精神完全满足的状态,云最高善。其他一切的宗教,按理应如此,但是实际上,其他的宗教,於生前、死后,皆不说、不教、不指望成神之道。如此没有谈最高善的资格。神不是最高善吗?若不能成神的话,最高善就等於只能眺望天上的星星一样。佛教并非如此。教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论什么样的人都能成佛。其他宗教没有这样最高的理想。持最高的理想者只有大乘佛教而已。有没有理想是很大的问题,是任何人也都必须仔细检讨不可的问题。最高善的理想是自古以来各国的哲人所想的问题。释尊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涅盘经),孔子云「大学之道在止於至善」,柏拉图持有「理想」之思想。康德模仿柏拉图以最高善为理想。「最高善」是「神」、是「佛」,但是「佛」和「神」非同一。说神创造万物,但是佛不造万物,反而说万物是法身佛。又说神是独一真神,说神一人是神。但是佛,不论什么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又实际上遍三世十方有无数的佛存在。「人有无佛性(或神性)」「人能否成神(佛)」等问题,是极大的问题。作为宗教,这个问题和「神创造天地与否」的问题,可说是两大问题吧。略去这两大问题,既没有宗教哲学也没有比较宗教学。佛教很难。欧美人的佛教研究是有惊人的进步,但是只要没有舍去人类的「神的创造说」,他们完全无法了解佛教吧。「神的创造说」在印度是佛教以前就有的思想,并不是稀奇之物。佛教思想很难,首先「空」很难,「第一义谛」很难、「佛性」很难、「禅定」很难,又阿弥陀如来的大智.大悲的本愿思想很难。从伦理和宗教上看,佛教思想最高。法 雷 通 讯 瑞 觉在满山新绿,茘枝采收的季节,大家别来无恙否。今年是亲鸾圣人七百五十回忌的大远忌,感恩广岛的松田同朋的因缘,有缘得以参加本山七百五十回忌的大远忌。到本山时,只见本山境内山门内外满满都是「佛子」。大家都是从世界各地及日本全国来的佛子。坐在本堂的一隅,耳听著司仪的介绍,才知法要期间每天本山都有成千上百的同朋来参拜,光是今天早上就有三千多人共聚在本堂内。五十年一次的法要,今天是亲鸾圣人往生后七百五十年的回忌,看著满满的人潮,心中很是感动,在圣人回归净土的七百五十年后,依然有这么多的佛子在缅怀圣人的恩德,这不是圣人的德化是什么呢。看到今天出席的人,除了真宗的门徒外,还有其他宗派的僧人也著他们的僧衣袈裟来参加法要,也有身著南传佛教的僧衣的僧侣列席参加…,那场面真的是非常壮观。七百五十年前,圣人即已为我开说本愿的教法,思及此处令人感无量…。二十多年前,我曾和几位佛友到欧洲自助旅行。到梵帝冈时,看到那里有很多游客时,心想:什么时候佛教的道场(本山)也会有这么多的信徒回来参拜呢?今天在本山感受到了非常庄严的气氛,有法要、有讲法、有诵和赞、有佛教音乐。当大家一起发出「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的念佛声时,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没有地域之别,大家不论坐在哪个位置,都是朝著中央佛龛的方向顶礼…。五十年前的法要我还没有出生,五十年后会如何没有人知道,能参加到今年的法要,真的很感恩。法要的期间不同,课诵的内容也不同,谨将当日法要的课诵的法语恭译於后:南无归命顶礼极乐能化弥陀如来〈依经段〉「若问如来所作愿不舍苦恼之有情慈悲以廻向为首大悲心於此成就」「超世无上之摄取选择五劫之思惟光明寿命之誓愿是为大悲之根本」「无碍光佛之光中清净欢喜智慧光其功德不可思议利益十方诸有情」「十方诸有之众生听闻弥陀至德名真实顶戴信心者心大欢喜庆所闻」「至心信乐与欲生普劝十方诸有情不思议之誓愿显是为真实报土因」「真实信心获得人即入正定聚之数若入不退转之位佛言即必至灭度」「如来兴世之本意开显本愿之真实佛言此难值难见示现犹如灵瑞华」「名号不思议海水逆谤尸骸亦不限众恶万川一归入功德海水成一味」「无碍光佛之名号与彼光明之智相照破无明长夜暗圆满众生之志愿」「诚信一代诸教难弘愿信乐复亦难佛言此难中之难复又言无过此难」〈依释段〉「本师龙树菩萨之教法听闻相传者本愿自然繋於心常应称念弥陀名」「天亲论主述一心归命无碍光如来宣説一乘本愿力疾至光明之报土」「本师昙鸾大和尚依菩提流支之教烧舍仙经弃所学深信本愿归净土」「本师道绰禅师者搁置圣道之万行著作安乐集宣说唯净土门可通入」「从大心海来化现是人即善导和尚但为末代浊世众十方诸佛乞证诚」「源信和尚慈悲曰吾是故佛来显现娑婆化导缘已尽故示法相还本土」「由智慧光之愿力示现本师大源空暗世开净土真宗广弘宣选择本愿」〈回向文〉「欲説南无阿弥陀众善犹如大海水彼清净善此身得平等廻向诸众生」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昙鸾大师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婆薮盘头菩萨造并注(10)稻垣最三(瑞劒) 稻垣瑞雄(续前)(法藏)菩萨见此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地平如掌,宫殿、楼阁镜纳十方,的无所属亦非不属。宝树宝栏互为映饰。是故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虚空功德「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第九偈)此四句名庄严虚空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烟.云.尘.雾蔽障太虚,震烈(雨声,士林反)霍( 大雨)从上而堕。不祥灾(天火)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阴气)每自空来忧虑百端,为之毛竖。菩萨(法藏)见此兴大悲心:愿我国土宝网交络罗遍虚空,铃、铎,宫、商鸣宣道法。视之无厌怀道见德。是故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9. 雨功德「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薰」。(第十偈)此二句名庄严雨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欲以服饰布地延请所尊,或欲以香华名宝用表恭敬,而业贫感薄是事不果。是故(法藏菩萨)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常雨此物满众生意。何故以雨为言,恐取者云,若常雨华衣亦应填塞虚空,何缘不妨,是故以雨为喻。雨适时则无洪滔之患。安乐报岂有累情之物乎。《经》(大小二经意)言:日夜六时雨宝衣雨宝华,宝质柔软履践其上则下四寸,随举足时还复如故。(供养)用讫入宝地如水入坎。是故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薰(国土)」。10. 光明功德「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第十偈三、四句)此二句名庄严光明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复项背日光而为愚痴所暗。是故愿言:使我国土所有光明能除痴暗入佛智慧,不为无记之事。亦云:安乐国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故能除世暗冥。《经》(维摩经)言:「或有佛土以光明为佛事。」即是此也。是故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8290.html
法雷音 018
2025-03-22
2026-03-22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8290.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8290.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2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8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