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卷 頭 言 六月法雷音(第十八號)佛教不單只是「死」的解決,也不單只是求一己的安心立命而已。所謂學佛,是依止已經解決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已經究竟迷悟染淨的因緣的大覺釋迦牟尼世尊的教法,為了證入釋尊所到達的大涅槃境,吾等各自依止有緣的教法,或修聖道行,或乘如來悲智的本願力,學佛大悲心以成佛,這就是佛教。「死」是我們最大的關卡,但是不必等到臨終,人在生平時即可得到「必至大涅槃」的自覺和保證,這是本願力廻向之益。到大涅槃城,在此志願得到滿足,得行利他行,這同時也是菩薩的境界。九十三歲瑞劔信 心 銘 (十八)呼喚救度救度的是阿彌陀佛,被救的是我。救的方法是一「呼喚聲」,意欲呼喚而救度。除了呼喚救度外沒有獲救之道。感念慈親呼喚救度我。這就是信心。心存感念時,自然念佛會冒出來。這就是佛恩報謝的念佛。勅命是絶對價值的「呼喚聲」由於小看「呼喚聲」,所以才會受大傷。「呼喚聲」是大智慧和大慈悲充滿的絶對價值的「呼喚聲」。「呼喚聲」中亦有慈親的「真實」全體瀰滿著。此故「呼喚聲」言本願招喚的勅命。信順勅命以外無凡夫獲救之道。勅命者絶對價值的「呼喚聲」故,超越人類的善惡。是惡亦無法障礙,善亦無法救的獨立的力用。「呼喚聲」是如來的「全身」,是如來的「生命」。連我也「呼喚聲」,真的聽到的人,住於金剛的信心:「連我也,不嫌捨地呼喚我故,方能往生,唯有慚愧.唯有感恩」。「呼喚聲」,真的聽到的人,如來說「汝正念直來」(就那樣地救汝),就能自覺到「真的是就這樣地」而歡喜感恩地慶喜。唯呼喚聲響著真的聽到「呼喚聲」的人,「我聽到什麼」、「我信了」、「呼喚聲讓我聽到了」等自力的味道完全沒有,唯是慚愧感恩地念著「呼喚聲」。這是無我的信心,此人是無我的信者。佛法者 非聽到什麼 非聞到什麼 唯呼喚聲響徹雲霄( 瑞劒)不論何時見何時想呼喚聲的 難能可貴令人慚愧令人感恩(瑞劒)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全身喚著我「呼喚聲」在何處?響於何處?憶念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時,響於彼。如來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故,無處不在。常放無礙光明使我聽到能令生死即涅槃的力用。如來的全身這樣說著:吾(如來)方有能令生死即涅槃的力用有力量、有光明故,別擔心呀。這就是「呼喚聲」。歸命者南無,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阿彌陀佛故,十字名號即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是「呼喚聲」。佛的一慈悲如來的「不得不救」的親心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心故,南無阿彌陀佛是「呼喚聲」。這心就是本願的心故,「呼喚聲」亦是本願(力)的「呼喚聲」。往生者南無阿彌陀佛即事足。往生者一「呼喚聲」即事足。往生者一願力即事足。說南無阿彌陀佛也好,說「呼喚聲」也好,說本願力也好皆是慈親的大慈悲心、大慈悲力。「靠佛的一慈悲獲救想法言說皆多餘」(瑞劒)觸到如來的大慈悲心者云見佛,這即是聞見。聞到即是見到。從此世被遇到如來的幸福,無物可比擬。法 悅○ 啊啦真歡喜今朝又慈悲者活生生立於眼前的如來於顔(本願力)中離生死。我亦在彼攝取中共往生法友們。○ 唯聞唯聞的當下慈悲喲信憑彌陀的呼喚聲。○ 睡得好香地被慈親抱著的那個嬰兒沒有掉不掉的煩惱。○ 南無阿彌陀佛慈親的聲音:來喲來喲慈親的聲音:不要擔心喔慈親的聲音:護著汝喔。○ 今心中的烏雲早已無被看被知往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是如來的生命感應道交為我的生命親和子是一生命共同的氣息是念佛。○ 朝夕,南無阿彌陀佛之活佛由耳朶、由口出入著。○ 此世是夢呀夢呀喂!歸光明的家鄉哉(從活著的時候,是光明攝取、願力攝取之身)。○ 我宿於如來的腹内之姿是南無阿彌陀佛。○ 所謂凡夫,是無藥可救者。「慈親在方有救」。○ 這樣那樣也行不通之我心「一定救汝喲」的大悲勅命,因此「善惡二者皆不知」(歎異鈔)。○ 喚我「別擔心喲」之如來的活生生的聲音是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為我建立「南無阿彌陀佛不讓汝下墮喲」之本願。○ 超善惡地救度之本願力願力故易往生。○ 極樂之道唯一條南無阿彌陀。○ 眺望行步大道者既無擔心亦無安心。○ 如善智識所教地頂戴是極樂之道。○ 替代尊貴的世尊之祖師聖人應思是佛地仰信。○ 雖不知西東,被祖師引導。○ 吾心似汽球無重心擔心安心皆無關係。○ 想製造無動的心不聞呼喚聲於茲幾十年。○ 大部分的人想聰明知惠亦無用愚亦無用。○ 不知往生這麼容易知惠障礙種種計度。○ 迷迷糊糊地不論到何時皆迷迷糊糊地此迷糊今樂揺揺。○ 信心非自想自己想無法過關今昔同然。○ 驚於願力之不思議恭敬心六字外無往生。○ 佛法淺即深「唯(免費)」中的「唯(免費)」○ 一開妄念的口皆須假不實。○ 「建立無上殊勝願」(正信偈)。感恩慈親為我建立「就那樣地來」的本願喲。○ 想要獲得信心的夢醒了慶喜不得不救之慈悲。○ 善惡思信皆忘懷仰見天空明月光。○ 說的話計度不說的話不知不會喝酒的人不知酒滋味。○ 此耳長在臉兩側喲聽見聽到跟我無關。○ 兩肩有父母和恩師看著我護著我等著我。○ 以為能往生而無法往生的淨土不能往生者往生不可思議。○ 佛法超越理解與記憶被大願業力拉著拉著西彼岸。○ 以為是我聽聞到佛法是父母親和祖先的血在聞。○ 聽聞記住說法是一年級用知解分別無法渡難度海。正 信 偈 的 真 髓 一九十三歲瑞劒序文於《教行信證》的「行卷」的偈前,親鸞聖人曰:「凡就誓願,有真實行信,亦有方便行信。其真實行願者,『諸佛稱名願』(十七願)。其真實信願者,『至心信樂願』(十八願)。斯乃選擇本願之行信也。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往生者則難思議往生(十一願)也。佛土者則報佛報土(與化身化土不同)也。斯乃誓願不可思議一實真如海。《大無量壽經》之宗致(趣旨、肝要),他力真宗之正意也。」這是《大無量壽經》的要點,真宗的正意、《教行信證》的精神、亦是「正信偈」的真髓。和右文前的文之真精神同一者是本願成就文的「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廻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之文。「正信偈」是六十行、百二十句的短偈文,《教行信證》的濃縮版就是「正信偈」,「和讚」亦同樣。此故,應視《教行信證》、「正信偈」和「和讚」是同樣的而好好拜讀。《教行信證》雖很難解,「正信偈」和「和讚」很短,在家人亦能一生早晩地頂戴,好好地拜讀、吟味之,這是聖人所著作的重要的聖教。舉「正信偈」中特別重要的文句者,首先是:「歸命無量壽如來南無不可思議光」然後是中間的:「本願名號正定業至心信樂願為因」及最後的:「唯可信斯高僧說」之三文。初二句,云為淨土真宗的信心的根本義,是模倣天親菩薩者。天親菩薩在《淨土論》之初說:「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這是天親菩薩信心的披瀝的同時,亦是淨土真宗安心的標準。淨土真宗始於此二句,復收於此二句。此二句原封是南無阿彌陀佛。如《教行信證》全體亦是南無阿彌陀佛般,「正信偈」亦全體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機」,「阿彌陀佛」是「法」。「就那樣地救助喲」的「阿彌陀佛」(法)亦是南無阿彌陀佛,「謝謝」的「南無的機」亦是南無阿彌陀佛。故言「機法一體的南無阿彌陀佛」。機法一體的宗義限於淨土真宗。他之宗教無法見到。次之「本願名號正定業至心信樂願為因」的意義很難,需要幾十年的勉學。拜見《教行信證》的初版(板東本),親鸞聖人至用「本願名號」為止,最初是寫「本願稱名」,然後擦掉之,改為「本願名號」的。此二句的表面的意思,不論如何詳細地解說,總覺得有意猶未盡之感。會如此,是因為此二句的誕生,有著從善導大師傳至法然上人,從法然上人傳至親鸞聖人的宗義的歷史的展開,這在「本願名號正定業」之句裡。同時有天親菩薩的「一心歸命」傳至親鸞聖人的歷史的展開,此在「至心信樂願為因」之句裡。拜見「行卷」,文曰:「爾者,稱名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也。可知。」此文謂「稱名破滿」。學問的研究此文,要大致的明白,大概得花二、三十年。但是有信心的人,即使是不識字的人亦能順利地過關。「正信偈」的此二句、「稱名破滿」之文和天親菩薩的「一心歸命」沒有入心的話是無法明白的。研究正信偈的學徒,最好盡全力於此二句。接著是在「偈」最後的「唯可信斯高僧說」之句。光是學問地研究七高僧的話,仍是不夠。此處的意思是要「接觸高僧的人格喲」。很多人只想著要「獲得信心往生」、「念佛往生」地求自己的往生,因此忽視了高僧的人格等。如此的話,不論到何時也無法頂戴信心吧。又他們把「信心」當成車票,以為只要拿到這車票就可往生。那樣的車票哪裡也沒有喔。《御文章》有:「言信心獲得者,即領受第十八願也。言領受是願者,即領受南無阿彌陀佛之相也。」誠如所言。但是此時若沒有遇到教此的善知識的話,無法頂戴信心。接觸老師的人格、接觸蓮如上人的人格、接觸親鸞聖人的人格、接觸七高僧的人格,方能獲得真實的信心。首先老師的人格和自己的人格感應道交,然後是如來的大人格和自己的人格感應道交處,信心成立。「有人者信易得,無人者信難得」。此處親鸞聖人在「正信偈」說為「唯可信斯高僧説」。「啊!我明白了」、「自己這麼認為」的信心,此說是「義解教道的分齊」,尚是自力的領域。《歎異鈔》曰:「但蒙信善知識(法然上人)所言外,無別竅門也」。接觸善知識的人格才能頂戴信心。「正信偈」有二種類,一是出於《教行信證》「行卷」之末,一般用的「正信偈」。一是出於《淨土文類聚鈔》的正信偈。一般用的正信偈叫做「正信念佛偈」,「文類正信偈」是「念佛正信偈」。那麼「正信念佛」和「念佛正信」如何不同呢?「正信念佛」是「正信的念佛」的意思,「信」在前,「行」出於後。「念佛正信」的話,是「念佛的正信」的意思,「行」在前,「信」在後。「正信念佛」的話是信心流出於口,為報謝的念佛行之姿。「念佛正信」的話是教「念佛的體是信心喔」之姿。關於念佛的體是信心呢或是念佛呢?這是學者之間所議論之處。在法雷學派,講「全用歸體」,即「念佛」的用應歸其體的「信心」。不採用從名號(體)亦出信心,亦出念佛之「一體二相」之說(石泉之說)。名號流而為「信心」,「信心」流而為「念佛」,這是由上往下時。上遡而行時,「念佛」歸其「體」的「信心」,「信心」歸於名號」。而信心是往生的正因,念佛是報恩行。「信因稱報」是真宗的招牌。然很多的同朋認為要稱念佛才能往生,這是錯誤的。淨土宗説「念佛往生」、「一行往生」、「行中攝信」、「一願建立」等。這是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的「觀經法門」。觀經法門的念佛往生是,念佛的原封是信心,信心的原封是念佛。淨土真宗是在開十八願為五願(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而造《教行信證》的法門上論故,和淨土宗的旨趣不同。很多的同朋不知「五願開示」的真宗,光認為只要口稱念佛的話就能往生,是很遺憾的事。《御文章》沒有一處説「稱念佛的話獲救」。「正信偈」中,隨觀經法門的祖師的「念佛往生」的教義而說「極重惡人唯念佛」。《歎異鈔》第二章亦説:「親鸞唯念佛可被彌陀救度」。這也是觀經法門的影響。「信」和「行」,即信心和念佛非常難。不可不好好研究,仔細弄清楚。真宗學大部分都在講行信論。明確地知道「本願名號正定業」和「至心信樂願為因」的關係就是行信論。「信而往生呢」、「稱而往生呢」的問題,是非常難的問題,因此要常置「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的經文於心頭,諦明依聞信名號的「信一念」住正定聚之位的旨趣是重要的。在現生住正定聚云「即得往生」(現益),命終之後到滅度云「難思議往生」(當益)。淨土真宗是二益法門。正信偈的講義,有桂利劒老師的《正信偈講話》。先哲的著作,可拜讀興隆師的《教行信證徴決》(漢文)中的「行卷」的部分。不論拜讀什麼書一定要有良師指導。獨學必有誤。教 行 信 證 拜 讀 記 (一二)即得往生與難思議往生(其三)203.第十八願的願文誓以如來的「智慧」(至心)、「慈悲」(信樂)、「方便」(欲生)之三心救度 眾生。此如來的三心來到眾生手中時,成了眾生的「至心」、「信樂」和「欲生」的三心。因此, 願文說具三心者能往生喔。但是,眾生如何頂戴如來的三心呢?這可是個大工程哩,不論什麼樣的 眾生沒有人不為頂戴此三心而迷惘。於是,天親菩薩濃縮「三心」為「一心」,教「一心」歸命的 話能往生喔。此云「三心即一的信樂」,亦云「行者歸命的一心」。「一心」者是「無二心的 心」。能往生嗎、墮地獄嗎地脚踏兩條船者是二心、是疑。204.如來的三心即是如來的勅命,之云「三心勅命」,是「就那樣地來,必定救汝」之金言。在如來的 勅命下,信順、老實地接受說「謝謝」的是「行者歸命的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的真因」(信 卷)。此處蓮如上人說:「信憑一念之時,往生一定救度治定」。這是真實的信心。205.天親菩薩如本願的勅命接受,披瀝自身的大信心曰: 「世尊(對釋迦如來)!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淨土真宗的信心正是此,這是真實的信心。206.本願的「三心」(至心、信樂、欲生)亦勅命的話,本願的三心成「南無阿彌陀佛」顯現故,南無 阿彌陀佛亦是勅命,呼喚著:「南無阿彌陀佛就那樣地來,不讓汝下墮喔」。如何領受這「呼喚 聲」呢?「謝謝,南無阿彌陀佛」地領受即是。那是真實的信心。不是把「信心」當車票接受、拿 到那樣。207.到寺院聽聞佛法的人,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是要稱「念佛」才可往生,或是要拿到「信心」的車票才 可往生,這些都是不正確的想法。真實的信心是,如來的勅命太大故,名號的功德力太廣大無邊 故,被其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名號(佛智的大悲、大悲的佛智)打動再打動,被徹底的打動,自己 的愚痴無智也忘,罪業深重也忘,自己也忘,唯只有信憑本願名號之力、信憑功德力、仰信本願 力,徹底的仰信而成為不動的信念者的就是如來的大慈悲心徹入了。這也是所謂的大悲佛智徹到我 的心,佛智大悲之月光映在我的心。這就是「真實的信心」,是「一念的淨信」。208.第十七願中,諸佛如來讚嘆無量壽佛(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南無阿彌陀佛,之云「行」,是為眾生的「真實之行」。第十八願中,如來的「三心即一的信樂」 (一心歸命、歸命的一心)作為如來的勅命、如來的呼喚聲授與給我。信順勅命是「信心」。209.認為「十七願的行」和「十八願的信」不同,並非如此。十七願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南無阿彌陀 佛之「行」到我的心的是十八願的「信」。故「行」和「信」一點也不相離。「行卷」的「行」到 達我的心的是「信卷」的「信」。 此處的滋味云「行即信」,亦云「信即行」。換言之,「行卷」的「行」成為「信卷」的「信」。 只認為稱念佛是「行」的是膚淺的想法。210.以為「行」和「信」不同,並非如此,故之云「不二」。以為「行」和「信」是各別的東西,並非 如此,故之云「不離」。故「行」和「信」是不二不離。稱名念佛時,信心(信)就那樣地出現於 口的是念佛(行)。此時也是信和行是不二不離。又雖說「信心信心」,真實的信心是,常仰信南 無阿彌陀佛),徹底仰信的信心故,云為信心的「信心」就那樣是「行」。此處也可以看到「信即 行」、「行即信」。行和信,信和行是這様的關係。非一非異。歸本的話,皆是第十八願的「願 力」所使然。第十八願的「行信」是深且廣,廣且深,是云「選擇本願的行信」。211.如來以「選擇本願的行信」救度眾生,眾生依「選擇本願的行信」往生。212.選擇本願的行,之就第十八願的「成就文」看的話,有: 「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其名號」是十七願的名號。「聞」是「信」。其信是十八願的信心。「即得往生」,是十八願(選擇本願)的往生。此往生是「現益」(在此世受的利益),云「即得往生」,是在此世入正定聚不退轉之位。已是往生人的候補者。命終即往生真實報土,這是「當益」(於未來受的利益)。此「當益」云「難思議往生」。「即得往生」是「現益」,不是死後往生入滅度(涅槃)。雖然兩者都使用「往生」的字眼,有現益的正定聚的往生和死後到滅度的往生之二益,不可混為一談。即使是「即得往生」,尚在此世時的往生(正定聚)故,淨土的利益不是全部身能受。完全地接受淨土的利益的是,死後滅度的往生之曉,不可混淆之。光海 莊 嚴 倫理與宗教(一十)心淨的狀態是什麼樣呢?那是「無我」。離私利私欲,煩惱的波浪沈靜,心性(心其物)的光明(活動)完全地發揮者云「心澄淨」。是即佛陀。沒有如此的話,不能說是「心淨了」。心澄淨是最高的善,佛陀是最高的善。於淨土門的最高的善是如來廻向的清淨真實的信心。雖云「神愛也」,純粹的愛從純粹的智慧生。心不澄淨的話,純粹的慈悲不能生。有大智即有大悲。在如來,大悲是「佛智的大悲」,大智是「大悲的佛智」。佛智和大悲是不二一體。又在佛陀,「真理」和「智慧」是不二一體。故大悲的佛是真理的佛,真理的佛是大悲的佛。即人格的佛陀(Buddha of Personality)是原理的佛陀(Buddha of Principle)。神的創造說不是真理故,神的愛亦不能說是普遍的、絶對的愛。這從神裁判人類,處罰惡人一事可以知之。處罰人類的神,是人類的神。佛菩薩決不處罰人。佛菩薩教人「善因善果、惡因惡果」之自然的因果,垂教誨要人努力修善莫為惡。首先說神掌管人的苦樂和幸不幸很奇怪。若神掌管人的運命的話,「誰來掌管神的運命呢?」又說神造世界的話,「造神的是誰呢?」一神教的不合理從此處可看到。倫理學,離宗教的領域,有獨立的存在價值。假令神和佛不存在,人是人以上,即有倫理學。很多的宗教家,知神和人的差別,忘記看神和人之平等的方面。以平等價值的眼看的話,山川草木、禽獸蟲魚、人類、神和佛皆不過等於大宇宙(法界)的一個圓弧,是不二、平等、即一、是圓融無礙。一神教的人們不知這樣的真理。法界的真理是平等。不問國民如何,不問宗教如何,不謂男女老少,皆不可不從2+2=4的真理。與2+2=4持相同價值的真理,是云萬物「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來不去」的真理,此謂「八不中道」(三論宗)。不論什麼樣的宗教,若非建設於「八不中道」之自然的、普遍的真理上的宗教的話,不能説是真理的宗教。立於違反「八不中道」的真理之說,建設於其上的宗教,之不得不說是迷信。各國宗教的大多數是迷信。在何處看迷信和正信的區別呢?「因果」(因緣)的尺度也有,「禪定」的尺度也有,般若「空」的尺度也有,雖有種種的尺度,以三論宗「八不中道」的尺度是最容易明白的。「天地創造說」不用說是與「八不中道」的真理相反。宇宙觀(世界觀)立,人生觀立,人生觀立,宗教觀確立。持神的創造說之世界觀的話,正確的人生觀也好,宗教觀也好,皆無法生起。人生最高的目標或理想是什麼?謂到達最高善。倫理學的目標正是此,同時宗教的目標亦得是此不可。為了得到現世的幸福而向神佛祈願,以為這就是宗教的話,是大錯特錯。這只不過是醜陋的利己主義。於佛教的最高善是什麼?這幾乎是如一切的大乘佛教所教一樣,透過「戒」、「定」、「慧」三學修行的結果,離私利私欲,心成澄淨的狀態,無任何不安、無恐怖、無任何疑慮,更無什麼可期望的,體得宇宙的真理,精神完全滿足的狀態,云最高善。其他一切的宗教,按理應如此,但是實際上,其他的宗教,於生前、死後,皆不說、不教、不指望成神之道。如此沒有談最高善的資格。神不是最高善嗎?若不能成神的話,最高善就等於只能眺望天上的星星一樣。佛教並非如此。教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論什麼樣的人都能成佛。其他宗教没有這樣最高的理想。持最高的理想者只有大乘佛教而已。有沒有理想是很大的問題,是任何人也都必須仔細檢討不可的問題。最高善的理想是自古以來各國的哲人所想的問題。釋尊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涅槃經),孔子云「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柏拉圖持有「理想」之思想。康德模仿柏拉圖以最高善為理想。「最高善」是「神」、是「佛」,但是「佛」和「神」非同一。說神創造萬物,但是佛不造萬物,反而說萬物是法身佛。又說神是獨一真神,說神一人是神。但是佛,不論什麼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又實際上遍三世十方有無數的佛存在。「人有無佛性(或神性)」「人能否成神(佛)」等問題,是極大的問題。作為宗教,這個問題和「神創造天地與否」的問題,可說是兩大問題吧。略去這兩大問題,既沒有宗教哲學也沒有比較宗教學。佛教很難。歐美人的佛教研究是有驚人的進步,但是只要沒有捨去人類的「神的創造說」,他們完全無法了解佛教吧。「神的創造說」在印度是佛教以前就有的思想,並不是稀奇之物。佛教思想很難,首先「空」很難,「第一義諦」很難、「佛性」很難、「禪定」很難,又阿彌陀如來的大智.大悲的本願思想很難。從倫理和宗教上看,佛教思想最高。法 雷 通 訊 瑞 覺在滿山新綠,茘枝採收的季節,大家別來無恙否。今年是親鸞聖人七百五十回忌的大遠忌,感恩廣島的松田同朋的因緣,有緣得以參加本山七百五十回忌的大遠忌。到本山時,只見本山境内山門内外滿滿都是「佛子」。大家都是從世界各地及日本全國來的佛子。坐在本堂的一隅,耳聽著司儀的介紹,才知法要期間每天本山都有成千上百的同朋來參拜,光是今天早上就有三千多人共聚在本堂内。五十年一次的法要,今天是親鸞聖人往生後七百五十年的回忌,看著滿滿的人潮,心中很是感動,在聖人回歸淨土的七百五十年後,依然有這麼多的佛子在緬懷聖人的恩德,這不是聖人的德化是什麼呢。看到今天出席的人,除了真宗的門徒外,還有其他宗派的僧人也著他們的僧衣袈裟來參加法要,也有身著南傳佛教的僧衣的僧侶列席參加…,那場面真的是非常壯觀。七百五十年前,聖人即已為我開說本願的教法,思及此處令人感無量…。二十多年前,我曾和幾位佛友到歐洲自助旅行。到梵帝岡時,看到那裡有很多遊客時,心想:什麼時候佛教的道場(本山)也會有這麼多的信徒回來參拜呢?今天在本山感受到了非常莊嚴的氣氛,有法要、有講法、有誦和讚、有佛教音樂。當大家一起發出「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的念佛聲時,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没有地域之別,大家不論坐在哪個位置,都是朝著中央佛龕的方向頂禮…。五十年前的法要我還沒有出生,五十年後會如何沒有人知道,能參加到今年的法要,真的很感恩。法要的期間不同,課誦的内容也不同,謹將當日法要的課誦的法語恭譯於後:南無歸命頂禮極樂能化彌陀如來〈依經段〉「若問如來所作願不捨苦惱之有情慈悲以廻向為首大悲心於此成就」「超世無上之攝取選擇五劫之思惟光明壽命之誓願是為大悲之根本」「無礙光佛之光中清淨歡喜智慧光其功德不可思議利益十方諸有情」「十方諸有之眾生聽聞彌陀至德名真實頂戴信心者心大歡喜慶所聞」「至心信樂與欲生普勸十方諸有情不思議之誓願顯是為真實報土因」「真實信心獲得人即入正定聚之數若入不退轉之位佛言即必至滅度」「如來興世之本意開顯本願之真實佛言此難值難見示現猶如靈瑞華」「名號不思議海水逆謗屍骸亦不限眾惡萬川一歸入功德海水成一味」「無礙光佛之名號與彼光明之智相照破無明長夜闇圓滿眾生之志願」「誠信一代諸教難弘願信樂復亦難佛言此難中之難復又言無過此難」〈依釋段〉「本師龍樹菩薩之教法聽聞相傳者本願自然繋於心常應稱念彌陀名」「天親論主述一心歸命無礙光如來宣説一乘本願力疾至光明之報土」「本師曇鸞大和尚依菩提流支之教燒捨仙經棄所學深信本願歸淨土」「本師道綽禪師者擱置聖道之萬行著作安樂集宣說唯淨土門可通入」「從大心海來化現是人即善導和尚但為末代濁世眾十方諸佛乞證誠」「源信和尚慈悲曰吾是故佛來顯現娑婆化導緣已盡故示法相還本土」「由智慧光之願力示現本師大源空闇世開淨土真宗廣弘宣選擇本願」〈回向文〉「欲説南無阿彌陀眾善猶如大海水彼清淨善此身得平等廻向諸眾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曇鸞大師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婆藪槃頭菩薩造並註(10)稻垣最三(瑞劒) 稻垣瑞雄(續前)(法藏)菩薩見此興大悲願:願我國土地平如掌,宮殿、樓閣鏡納十方,的無所屬亦非不屬。寶樹寶欄互為映飾。是故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虛空功德「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第九偈)此四句名莊嚴虛空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煙.雲.塵.霧蔽障太虛,震烈(雨聲,士林反)霍( 大雨)從上而墮。不祥災(天火)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陰氣)每自空來憂慮百端,為之毛豎。菩薩(法藏)見此興大悲心:願我國土寶網交絡羅遍虛空,鈴、鐸,宮、商鳴宣道法。視之無厭懷道見德。是故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9. 雨功德「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薰」。(第十偈)此二句名莊嚴雨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國土,欲以服飾布地延請所尊,或欲以香華名寶用表恭敬,而業貧感薄是事不果。是故(法藏菩薩)興大悲願:願我國土常雨此物滿眾生意。何故以雨為言,恐取者云,若常雨華衣亦應填塞虛空,何緣不妨,是故以雨為喻。雨適時則無洪滔之患。安樂報豈有累情之物乎。《經》(大小二經意)言:日夜六時雨寶衣雨寶華,寶質柔軟履踐其上則下四寸,隨舉足時還復如故。(供養)用訖入寶地如水入坎。是故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薰(國土)」。10. 光明功德「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第十偈三、四句)此二句名莊嚴光明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國土,雖復項背日光而為愚癡所闇。是故願言:使我國土所有光明能除癡闇入佛智慧,不為無記之事。亦云:安樂國土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故能除世闇冥。《經》(維摩經)言:「或有佛土以光明為佛事。」即是此也。是故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8290.html
法雷音 018
2025-03-22
2026-03-22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8290.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8290.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2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8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