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會簡介
1
最新消息
2
瑞默老師佛學講座3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 靈 臺 山 開 示 (歡迎儀式上)佛法是我們自己的問題,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一切事物,沒有什麼可以讓我們滿足,讓我們心安。作為萬物靈長的人,總是要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只有在佛法中,才能找到真實的生命,發現無比廣闊的世界。「世間虛假,唯佛是真」。(師指接待廳牆壁上貼的語錄:「眾生煩惱無涯,法亦無涯。法與煩惱,皆無自性,本自空寂。」)我們有色身就有煩惱痛苦,唯有佛法可以讓我們解決生死的苦痛。佛法是人類的真理,宇宙的真理,沒有國家、民族之分。日本的佛法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中國的佛法又是從印度傳過來的,所以佛法是全人類的共有真理。◆ 講 座 開 示 (第一日,在圓通寺玉佛殿歡迎會上,對大眾開示)……因為我們與生俱來都有對真理的渴求,在遇到真理之前,即使我們衣食無憂,內心深處仍然得不到滿足。真正能夠滿足我們對真理渴求的,只有佛法。(老師指廳中掛的一幅字)「眾生煩惱無涯故,法亦無涯。法與煩惱皆無自性,本來空寂。」這就是真理。佛陀的教法,就是給我們生命之光,教給我們無量壽的真理。(老師指天空)天空是有還是沒有呢?非有非無,無窮無盡。它是一個整體,寬廣到我們無法想像。佛法的世界,真理的世界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的小生命沒有遇到無量壽、無量光的大生命,沒有遇到佛法的真理,我們的內心就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我們要知道,指導我們眾生離苦得樂的,走上解脫之道的,這個世界只有佛教而已。而傳達這一訊息給我們的,就是道場、寺院。所以道場的存在是很稀有、珍貴的。我們說要修善行善,那麼什麼是真實的善呢,真正的善就是護持三寶、供養三寶,讓佛法永久存續下去,這就是真實的善,最大的善。這個世界上至真至善的東西是什麼?世間虛假,唯佛是真。其他都會變化。我們得到難得人身,又能夠來到道場聽聞佛法,請大家珍惜這一因緣,好好學佛。讓我們的生命得到真正的解脫。老師在紙板上寫下:心性═真如═法界、大宇宙老師說:我們凡夫的世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人間」,這是相對的世界,有生滅、有無、美醜、愛憎、是非等等相對存在。佛所證悟、覺證的世界是「絕對界」,即涅槃界。我們說入涅槃就是指進入超越生滅、有無、美醜、愛憎、是非這些相對存在的世界。「絕對界」是絕對地有和絕對地無。淨土即絕對界,是涅槃界,是佛覺悟、覺證的境界。淨土和所謂的「天國」不是一個概念。真正的世界是無生無死的,是超越一切相對的世界。淨土的世界即「心性」,就是在講所謂「心」這個東西。因為我們必須瞭解什麼是心性、真如和大宇宙,否則不知道往生淨土是去哪裡啊!迷執的世界是凡夫的世界,是存在好壞、善惡等相對的世界。真理的世界是不存在這些的,即所謂不是善、不是惡的世界,真正證悟的世界是連「悟」也沒有的。一般人想像的淨土都是美好的地方,但那些都還是凡夫的境界。真正的淨土是超越善惡等等一切相對的。雖然我們是相對界的生物,卻有著對絕對界的渴求。但往往是有了渴望卻很難有長久的去追尋和瞭解的興趣。凡夫總會說:「有絕對的真善美嗎?但現在我管不了那麼多啦,享受今天再說吧!」其實這樣的凡夫實在不是一個真正的人。因為只要是正常的人都在不知不覺中追求真實的東西,人性是不允許我們迷糊地活著的。比如,對任何事物,我總是會追問:「那是真的嗎?」其實我們都會追求真實的東西,最美好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有對真善美的渴求,追求這些本質的「心」就是「心性」。我們往往在下意識裏盼望、渴求去絕對界,其實這種追求絕對界的心也是屬於絕對界的。我們凡夫心中有真如心性的顯現,追求如何讓心性的光輝顯現出來的就是真正的人,貓狗是不會有這些追求的。我們凡夫都有追求真如的欲求,為什麼會有追求真如的力量呢?雖然凡心是迷執的,但是真如會進入我們的心中。「心性」是躍動的力量,因此我們人不斷會有追求真理的力量表現出來。佛的話使我們在暗夜裏也能看見光明,心性的躍動才有人性的昇華,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有這樣的動力,這就是「心性」。如果不懂得追求好的東西就不能稱為人!小孩都知道要拿好的東西,這些都是無師自通的。自覺追求「心性」、「真如」的人才能名之為人啊!而聽到「心性」的聲音,順著「心性」去尋找答案的人就是佛陀。忠實於「心性」的人稱為真人,不理會「心性」的人稱為凡夫。真正的人是傾聽「心性」聲音的人,也就是所謂的聖者。達摩祖師為了聽到「心性」的聲音而面壁九年。修行禪定就是為了聽到「心性」的聲音,很遺憾的是我們做不到禪定的功夫,因而聽不到「心性」的聲音。那我們該怎麼辦呢?為了要救度我們這樣聽不到「心性」聲音的凡夫,於是從這個「心性」的世界示現出阿彌陀佛。什麼是阿彌陀佛?從心性的世界、真理的世界示現而來,打動我們,感化我們,使我們往生淨土(「心性」的世界)的聖者。阿彌陀佛是從哪裏來的呢?從心性、一如法界、真如的世界裏來的。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往生淨土?就是「心性」將我們凡夫同化到心性世界。淨土就是真如法界,一如法界,不要和天國混為一談,天國並不是絕對界仍然是存在著欲求的世界。真正瞭解佛教應該要從此處著眼。教給我們這樣真理教法的是《大乘起信論》,但我們不容易懂。我們認為淨土美好仍然是把淨土當作是迷執的世界,佛的世界是超過我們想像的,是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思議的。什麼是真正的世界?這是我們人的思維沒辦法瞭解的境界,是無法說明的世界。但是不講又不行,必須讓我們凡夫瞭解,佛正是給我們詮釋這個無法說明的世界。如果我們讀了佛經就認為自己懂了佛的世界,那麼其實你根本就沒有懂,只不過讀到了語言文字罷了。真正懂的人是不說自己懂的,而是真正變成那個東西。不要嘗試去想像,一想就不對了。那不經過思維而懂的才是佛的世界。只有禪定才有可能瞭解佛的世界。禪定不是用腦去思維而是用身體去體證。停留在語言文字階段的境界都是假的,佛是身處於禪定中的。佛的證悟是自然的,不用腦思考的,是透過禪定的作用,不用眼睛就可以看見真理的。這個世界不能通過眼、耳、口、鼻,不能通過心想和語言文字來瞭解。佛真是偉大!乖乖地歸依給佛吧!南無阿彌陀佛!通過語言文字來瞭解佛都是概念,用概念、知見來讀佛經無法生起恭敬、信順的心。講個有趣的事情給大家聽聽。東京某大學有個教授叫增谷文雄,他一生研究《阿含》三十年。退休以後,全國知名的電視臺(NHK)給他做訪問。主持人問:「您一生都在研究佛法,請問您:佛陀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的啊?」他回答說:「佛陀啊?佛陀果然不愧是佛陀!」(大家笑)同樣一部經書你花三十年研究,才能明白佛陀為什麼是佛陀,令人感動啊!不用概念、理論來說明,只有如此的一句話而已。人如果不花三十年的時間是無法瞭解的,我們現在學習和研究,到最後都要能講出這樣的一句話。總是說自己已經聽到「心性」聲音的人其實還不是「真正聽到」的人。「阿彌陀佛啊,呵,阿彌陀佛啊!」這樣的世界之外的都還是凡夫的理論。心性、真如是宇宙的聲音,真理的聲音、絕對的聲音,這是宇宙自然讓我們聽到的啊。我們總以為用我們的眼、耳、口能夠明白、瞭解佛,這其實都是人的小聰明。其實,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月光的美妙,能夠說出:「看,那月光多麼明亮啊!」,是因為月光自己發出光亮,映入我們的心中,我們才會不由自主地發出稱讚,這並不是因為我們的小聰明!是月光的力量促使我們稱讚月光的華美,同樣地是真理的力量讓我們懂得去追求真理、嚮往真理。我們追求真理的力量來自真理本身。又比如,花兒本身的美使我們感動,因而我們發自內心地讚美花兒,但我們凡夫總執著是我們看到花的美了,所以花才是美的。其實,這些道理我們都應該學著用身體去感受。我們活著是因為各種因緣具足,所以可以說我們是「被活著」,是托大家的福才能活著的。我們每天都靠著眾生的恩惠活著,我們都在恩海無量的世界裏出生、死去。總是執著地認為是靠著自己的力量活著的人是很傲慢的人。如果大家有這樣的觀念,人生觀就很不一樣。其實我們都是托別人的福,才能做這樣、那樣的事情服務大眾,而稍微幫助了別人一點就沾沾自喜是不對的。我們要學著體會眾生的恩惠,當我們這樣的心不斷延長出去,真正感受到眾生恩惠的人自然會有慚愧的心。如此,自然符合因果的法則而得到幸福。恩海無量,追究下去就是心性,阿彌陀佛的恩惠。阿彌陀佛是與法性、心性一體的佛,是不離開法性、真如的存在,南無阿彌陀佛!問:經典記載慧遠大師生前曾三次見到極樂世界寶相莊嚴,他怎樣能修到那個程度?師:法然上人在《選擇本願念佛集》中都避免提到慧遠,因為他是「觀想念佛」。法然上人只講善導大        師,是讓大家從「稱名念佛」體證心性。凡夫沒有資格談慧遠大師的體證,只有到他那樣的境界才知      道是怎樣。與其問慧遠大師的境界如何,倒不如問自己:我能像慧遠大師那樣修行嗎?問:《楞嚴經》中說,阿難以為靠自己是佛的堂弟,不修行也可以解脫,不知身心是不能相代的。阿難不      能靠佛的力量證悟,與淨土真宗所講的靠他力體證如何會通?師:淨土真宗依佛力體證心性,是靠佛力回向,與《楞嚴經》講的自己修行不一樣。阿難因為是佛的堂        弟,起慢心,佛在世的時候就傲慢,常被佛責備,他是在佛滅度後發憤修行才開悟的。阿難後來如法      修行開悟,也只能算是佛的徒孫,因為是大迦葉接佛的棒。問:佛的境界是不能給人的,是不是一定要自己修行才能進入真如的世界?師:你要知道佛在世的時候,是聖道自力行者的時期,與末法時他力之行者是不同的。阿難曾經問佛:善      知識是修行的一半嗎?佛說:不對,善知識是修行的全部。並且責備他:你以為沒有依止善知識就可      以證悟嗎?善知識是佛道的全體。所以對大家而言,傳達本願教法給我們的是親鸞聖人,親鸞聖人就      是我們修行依止的善知識,是我們佛道的全體。因為相信親鸞聖人我們才能相信阿彌陀佛,遇善知識      是難中之難,能真正知道親鸞聖人的就再無不足。學真宗的人,親鸞聖人對他是百分之百的存在,徹      底的滿足。不要以為相信祖師與相信佛是兩回事。就是因為我們能相信親鸞聖人,才能接受《大          經》。不能說我有念佛,我能讀《大經》,依止善知識後是不一樣的。問:這是不是說「信心是人格的傳遞」?師:信心是人格的傳遞,不是凡夫的人格,是宗教的人格,我們應無條件接受善知識的人格。善知識的人      格就是把佛法如實地傳遞。親鸞聖人一生無條件地歸順阿彌陀佛,無怨無悔的榜樣,讓我們跟他走,      那種信賴的風範,是無有一疑的。親鸞聖人真正發自內心的對阿彌陀佛五體投地,將全部生命交給阿      彌陀佛,有這樣的前輩,我們才會走這樣的路。    所以《涅槃經》中說:「唯信有道,不信有得道之人,是信不具足」。不相信得道的人不行。人只有      看人,看人才會跟著他走。做父母的如果是真正的念佛人,孩子一般也會走這條路。問:為什麼又說「依法不依人」?師:依法不依人,這個「人」指的是與法分離的人。有得道的人是指與法成為一體的人。有親鸞聖人、蓮      如上人,對我們來說就足夠了。因為不相信親鸞聖人、蓮如上人,才會搬弄自己的知見,不信、不恭      敬這樣的得道者,就是小看得道的人。◆ 講座開示我們是靠水、空氣、陽光才活著,要有東西吃,有房子住才能活著。我們每天都是靠著很多的力量才能活下去的。學佛的人要去感受:我們不是因為自己偉大才活著,是靠著很多人的力量,我們的生命才能維持。如果沒有這種觀念,認為是自己在活著,就會比較自私。不管我們的年紀多大,其實我們與剛出生的嬰兒是一樣的,嬰兒要靠大人才能生存、長大,我們也一樣,要靠周圍的很多力量才能維持我們的生命。那麼我們凡夫偉大的媽媽是誰呢?就是阿彌陀佛。他是我們偉大的母親,不管我們有沒有認真念佛,他都不會生氣,不會處罰我們,只一心要救度我們,雖然我們眾生很難給阿彌陀佛救度,阿彌陀佛一直都是無條件地要來救度我們。問:念佛是應該念六字還是四字?答: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你念阿彌陀佛四字或只念南無,都可以,你心中喜歡念六字就念六字,喜歡      念四字就念四字,你沒有力氣的時候念南無也可以,都可以,功德都一樣。六字名號每個字都有力        量。比喻飛機失事,來不及念六字,念「南無、南無」也可以獲救。    孩子一般都叫「媽媽」,緊急的時候叫「媽」也可以,為什麼呢?因為叫媽媽,叫媽,媽媽都會聽        到,功德都一樣,功德不在於我們叫媽還是叫媽媽,而是媽媽的心,媽媽對孩子的愛,隨時都在關愛      著孩子,孩子一出聲媽媽就知道,媽媽是很好的媽媽。我們在全宇宙間最好的媽媽就是阿彌陀佛。問:一邊看電視一邊念佛有沒有效果?師:一邊看電視一邊念佛沒有關係,因為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裏面就有功德了,所以你一邊吃飯一      邊念佛也可以,一邊聽老師講話一邊念佛也可以。但真正的念佛人他念一會兒就不會看電視了,因為      他會感到這樣對佛不恭敬。一邊念佛一邊看電視,電視不會看太久,那是阿彌陀佛的力量讓你不會太      懈怠。    只要遇到阿彌陀佛這位偉大的母親、大慈親,其他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我們不要忘記阿彌陀佛這位偉      大的慈母。這個母親很了不起,你在靈臺山,她就跟你在靈臺山,你回家,她也跟著你回家,你到哪      裡她都跟著。不是因為我們念佛佛才來,不是因為我們眼睛好,才看到東西,是因為有陽光,我們才      能看,陽光也是佛啊,都是普照萬物。    「生也好,死也好,都在阿彌陀佛的手掌中」阿彌陀佛是無比慈悲的佛,是無所不在的佛,所以才值      得我們依靠。問:能不能念佛回向給死去的親人?師:念佛回向,要知道光明功德從哪裏來。問:吃了葷的東西,沒有漱口能不能念佛?師:阿彌陀佛是很慈悲的佛,你做不好他也不會怪你。吃葷有慚愧心很好,刷牙、漱口後再來念佛很好,      不能的話就這樣念也可以。流露出慚愧心很好,但吃葷與念佛是不矛盾的,要很自然,刻意就有我執      出來。    佛是慈悲的、無條件的救我們的,但不可以因為佛的慈悲而散漫、放肆、懈怠。不能亂吃,認為沒有      關係,真的念佛人做了不應該做的事自然感到對不起阿彌陀佛,有懺悔、自責的心出來。做父母的,      不論孩子多不聽話,也會為他操心,希望孩子變好。佛沒有處罰眾生的心,只是一心一意要來救度眾      生。    你心中在想什麼,有沒有說謊,在偷偷做什麼,阿彌陀佛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哦。阿彌陀佛無所不在,      不要以為自己做什麼、想什麼沒有人看見,阿彌陀佛全知道,真的念佛人知道阿彌陀佛聽到、看到我      們的一切,懈怠時會自然感到慚愧。    佛對我們瞭若指掌,所以成就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來拯救我們,心中有佛的人想到佛自然而然會念      佛,真正的念佛不是凡夫的念佛,是憶想的心起來,是佛力讓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佛化現為名號讓      我們看,讓我們聽,不是我們自己在念佛,是阿彌陀佛在念佛哦。不是我們有修行,是佛有修行。以      為自己在念佛、在修行,自己一跑出來就錯了。「啊!原來我一直把佛的修行當自己的修行,我一直      是在佛的懷抱裏」,這也是念佛。慚愧的念佛才是真的念佛,是自然謙卑的、感恩的念佛。如果想        「我一天念了不少佛」,「我」之慢心一出來就錯了。    念佛是自然的流露,不是刻意的,非要這樣那樣不可。自然的世界是沒有造作的,那就是佛法的世        界,造作就不是真正的佛法。臨終的時候才會發現老師的話是對的,真是這樣子的,一切自然,人年      輕的時候一般比較造作,以為非這樣那樣不可。問:臨終時如果忘記了念佛怎麼辦?師:這個問題很奇怪,你是把佛當人了。佛怎麼會因為你忘了念佛就不要你了呢?你忘了他,他可沒忘記      你。人的世界與佛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哦。我們都在佛的懷抱裏,只不過你不知道而已。佛對我們是攝      取不捨的,他不是斤斤計較的佛,他是偉大的佛,不會因為你不記得他他就不救你。常思阿彌陀佛是      慈悲父母。問:有人說吃五葷念佛就沒有用,是不是這樣?師:經典中記載,修禪定的吃五葷不容易入定,但是淨土法門是不管環境怎樣,是靠佛無條件的救度,但      是我們也不能因為佛是慈悲而亂吃。一般修行的路不容易走,禁忌很多,是為幫助修行,但淨土法門      是至極慈悲的佛的必救法門。當然在道場像大蒜要儘量少吃,你吃得很臭讓別人起煩惱,旁邊的人就      會念你的臭而不是念佛。不能吃公雞受過精的雞蛋等等,那都是人講的,不是佛講的。吃素是為了培      養自己的慈悲心,不是靠吃素往生。身體需要時,阿彌陀佛不會因為你吃葷而不救,佛是沒有分別心      的,淨土不是狹隘的佛法。    受戒容易守戒難,真心守戒會發現持不了。戒很好,戒是天地宇宙的真理,但是受而不持只會增添煩      惱。靠吃素、靠受戒,那都是人自我的造作,與領受佛心後自然的慈悲心不一樣。真正的本願行者是      連一隻蚊子都捨不得打死的。但不得不打的時候要懺悔、念佛。念佛不是咒語,它是有生命的。佛與      我們形影不離,佛入心中而讓名號從嘴巴跑出來,再從我們的耳朵進去。    為了生活不得不殺生,與認為殺生沒有關係,這兩種心是不同的。不殺生是宇宙的真理,是人的世界      的因果。如果以農為生,不得不用農藥殺蟲時,要懺悔。可不可以、能不能都是人的相對的狹隘世界      的問題,本願的世界是一如平等、無分別的,是超越善惡的、不二的世界。當然大家都反感的事不要      做,那樣讓佛顏面無光。◆ 講 座 開 示窗外的樹,對你、對他,都是沒有分別的,它是自然的,就是法身佛。自然就是佛,它是無我的。眾生都是有欲望、有情執的,法身佛為救度眾生,化為方便法身:名號、佛像。自然、無我,非常可貴。這瓶飲料它沒有分別心,沒有喜歡不喜歡。甲來喝也好,乙來喝也好,它都讓他們解渴。它無我、無心,哪裏需要就去哪裏。人有分別、愛憎,喜歡就去,不喜歡就不去。自然之物哪裏需要去哪裏,哪裏有緣去哪裏,它不生氣不造業。自然之物不會說:我為你犧牲、為你付出那麼多!禪宗開悟的祖師回答「何謂佛」:庭前柏樹籽,自然就是佛。自然就是真的佛,因為人無法明白,所以有方便化現。如實看法身佛的只有像達摩祖師這樣的。凡夫因為有利害得失,有分別心、有喜怒哀樂,就無法明白法身佛。大家往生後可能會嚇一跳,淨土與你想像的完全不一樣,是超乎想像的無生世界,大家可能因為因緣不同成為像飲料、像樹的佛。成佛的世界,是無我的世界,這樣的世界連成佛這樣的語言都不需要。眼前的這些東西都是佛啊!為什麼這麼講,是要大家知道佛法是寬廣無涯、超越狹隘的。基督教、道教是狹隘的,拜神的都談不上宗教,那都是凡夫的迷信。佛的境界,凡夫是不可思議的,凡夫只有靠佛的力量才可進入真正解脫的不可思議的境界。一般人所想像的獲救都是很狹隘的獲救。之所以這樣講是讓大家明白佛教不是你想像的世界。有的人學佛後變得很固執,硬梆梆的,與人格格不入,非這樣、非那樣不可,不知道佛法的微妙寬廣、圓融無礙。問:老師往生時會不會嚇一跳?答:我只是如實轉述我老師的話,我也是第一次去淨土,百聞不如一見啊。我們往生後可能會發現:啊!原來我們每天都在吃佛,喝佛,是佛在帶我們成佛。那是平等一如,是人的語言所無法形容的世界。佛說極樂世界國土奇妙,晝夜一劫也講不完,「佛言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玅,晝夜一劫,尚未能盡」《大經》。我們的語言有限,只能形容如虛空、如巨海。往生是實際體證這個世界,那個世界無我、無心,只有      靠禪定才能感應道交,凡夫則是靠佛力。    狗只知道狗的世界,人怎麼知道佛的世界?佛的世界不論怎樣講,人都無法明白、無法理解。人唯有      信受佛語,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我們唯有信順。「信受」佛語,與明白、知道是不一樣      的。信是智慧的世界、無我的世界。「我明白了」,「我懂了」,都還是我執的世界。當我們不斷深      入時,會發現佛法是那麼不可思議,只有仰信、五體投地。那個仰信的世界,就是「信智」,不是凡      夫相信、懂了的世界,真信是超越相對的。問:信心決定就進入無我的世界了嗎?師:信心的當下是無我的,但一落入生活就還是有我的,只要還是凡夫,就是有漏。問:領受佛心時,是不是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體驗?師:領受佛心時會有不可思議的體驗,獲信是自己會知道的,獲信的人心境不一樣,可是只要色身在,習氣就還在。身心一如,身體有需要,心會跟著走。獲信的人有兩種心︰一是無我的,一是受色身左右,有我的。問:我曾經認為自己知道了,可是後來遇到老師發現還是不知道,這怎麼辦?師:真正的獲信是連「我獲信」的念頭都不需要的,真開悟的人不會說自己開悟,那是無我的世界。證悟的人生活在無我的世界,但必須用人的語言來解說,講信心是這樣是那樣,語言仍然是相對的世界的,是有我的。佛的世界是沒有苦和樂的,為了引導我們,佛陀示現人性,講苦樂,是示現引導。說明的與真正的是不一樣的。真智的世界是無我、無心的,人的世界是權智的世界,人的交流要語言,真智的世界是沒有語言的,語言本身是迷執的產物,但是不用迷執的產物又無法引導迷執的眾生。講佛、名號都是權智,真佛的世界連佛都沒有,佛的世界不講佛,是我們無法瞭解的。講五十二階位、十信、十如、等覺、妙覺都是為了形容佛的世界的高超。佛經是「手指」,要領會其中的義,領會精神,依義不依語。沒有手指我們看不見月亮,依靠語言瞭解真理,但又不能被語言文字框住,要無我的來聽聞,連語言也不要了,就超越語言。有的人記憶力好,背經如流,但執著在文字上。凡夫做什麼就執著什麼,聽說「不執著文字」,又被「不執著語言文字」執著了,所以說佛法很難。禪宗是直接破執著,不立文字,直接證入真如,超越相對的懂與不懂。真正無我的人直接看到真理,告訴你「我看到真理了,我獲信了,我體悟了,明白了」,都是落入凡夫見,還在執著的世界。信心的世界與禪定的世界是相通的。學真宗執著信心、獲信,都不是真的,凡夫不是執著左就是執著右,不是落入「明白了」,就是落入「沒有明白」。凡夫不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是執著色就是執著空。不執著色,不執著空,當下就是涅槃世界,沒有執著的世界,用禪宗的話就是:「隨處為主,立處皆真」。當下無我,無執著,知道就是知道,看到就是看到,如此而已,凡夫看到、知道就有「我看到了,我知道了」出來。知道很好,不知道也很好,就是無我之境。看到只是看到因緣具足而已,凡夫執著在這上面,其實並沒有看到的實體在。   開悟的人連開悟的心都沒有,凡夫跟佛不一樣,一直執著「我要獲信,我要獲救」,或者「我還沒有     獲救,我還沒有得信心」。聽懂的時候執著「我聽懂了」,不懂的時候執著「我沒有懂」。越來越執     著,我執越來越強,離真理越來越遠。   「病的時候病很好,死的時候死很好」,這是妙好人良寬的話。無我的世界就是這樣,這就是自然的     世界,可是凡夫做不到,沒有辦法。   一直強調什麼感應,也是執著。悟的世界很難,佛是不談我要開悟,我沒有開悟這些的。佛無始以來     就存在,本來就無所不在,沒有開始和結束。   佛是無我無心的,所以才有功德度眾生出來。人無論如何描述只能描述佛一點點而已。雖然聽到一點     點,能生起:「啊!佛真尊貴,真了不起」!也即可見全體。聽到佛的慈悲能生起一念純粹的感情:     「啊!偉大的佛」!就必定被佛救度,信心生起就必定成佛。    「一念信心」是從佛的功德出來的。不是我們比別人聰明,有功德。是完全靠佛的功德,那一念的信     心,仰信,只是阿彌陀佛的功德,有的只是阿彌陀佛好偉大!好慈悲!那是佛的功德力讓我們生起這     樣的心的。蓮如上人說:「不知一念信心是徒勞無功的」。   「一念信心」即是「聽懂了阿彌陀佛好偉大,好慈悲」,那就是人生的成功者,此外不管怎樣都不是     成功者。◆ 做阿呆最好我們人都愛面子,為了面子,就很痛苦,必須做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情。有時候要出賣自己,要出賣自己就很痛苦。(老師做了很可愛的動作與聲音,大家大笑)無我,沒有欲望就很輕鬆。捨棄名利、欲望的話,人生就會很輕鬆。人為什麼會很辛苦,就是想要人家肯定,想要人家讚美,讓人家覺得你很成功,那人生就會過得很辛苦。想要讓人家覺得自己很聰明,很有智慧,很有才華,就很辛苦,當阿呆很好。像剛才那位老人,人家看起來好像他很蠢,但他很幸福,他已經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他在過自己的人生,所以這樣的人生是很自在的人生。所以要拔苦,把人生的苦惱拔掉。怎麼樣才能拔苦呢?不要希望被人家稱讚,不要希望被人家肯定。其實出家就是要離開名利欲望。真正的出家就是要離開名聞利養。昨天晚上來的那位出家眾,很生氣自己的存在不被尊重,不被人家接受。有這種希望被人家尊重的心,就不要出家了。我們凡夫沒有辦法做到真正的佛道修行。可以模仿,只是模仿而已。親鸞聖人之所以偉大,就是他公開承認:「我沒有辦法真正的出家,我沒有辦法真正拋棄名聞利養,自己沒有修行,唯有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這是很難得的。親鸞聖人留下兩句很有名的話:「雖凝定水,識浪瀕動;雖觀心月,妄雲猶覆。」就是說自己是個不及格的人。◆ 機法兩種深信什麼是機法兩種深信?如果深深地領受到阿彌陀佛的佛智,在阿彌陀佛的面前,心中面對阿彌陀佛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是扭曲的,面目猙獰。能夠感受到這種心情,不是凡夫反省的力量可以感受到,而是真正領受到佛智,自然而然會看到自己很醜陋、很醜陋、以前所沒有看到的一面,這不是凡夫反省的力量可以看得到,是佛的光明讓我們看到。到了偉大的人的旁邊,就知道自己不能相提並論,就會自慚形穢,可以看到相反的東西。到佛的面前,就會知道什麼叫做凡夫。但如果都是跟凡夫相處的話,就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男生到女生堆裏去,就知道什麼是男生。都跟同性在一起的話,就不瞭解什麼叫異性。我們說有的女生長得像男生一樣,這樣的女生到男生堆裏去,就知道自己是女生了。(笑)所以要瞭解什麼是女生的話,到男生堆裏去就知道了。所以要瞭解凡夫,到佛旁邊去就知道了,這是兩種深信的原理。兩種深信不是凡夫反省的世界,兩種深信是受到佛智照耀的人所看到的世界。忘記佛的人是沒有兩種深信的。沒有受到佛智光明照耀的人,雖然會講「我是凡夫」,「罪業深重」,但只是嘴巴會講而已。到佛面前去最好,心中常存阿彌陀佛的人最好。真正心中有阿彌陀佛的人自然就會知道自己是何等樣的凡夫。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248.html 靈臺山開示(1)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248.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248.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248.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 世間虛假,唯佛是真 「世間虛假,唯佛是真」。這句話有融入到自己的身心,以後不論遇到什麼樣的波折、逆緣,都有力量去面對接受。世間虛假,是一場夢,但是一般的人都在追求這個夢幻不實的東西。我們淨土真宗的開山祖師親鸞聖人在《歎異鈔》裏說︰「萬物皆虛幻不實,唯有念佛是真」。在這個世間教給我們真實教法的只有佛法。《金剛經》有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這世間沒有真實的東西,所以世間十之八九不如意,不如意的事情很多,這是正常的。自己所追求的東西是什麼呢?大家在夢裏想要追求的是什麼呢?大家在做夢也是夢,沒有做夢也是夢,那大家怎麼辦呢?覺悟到這個,在中國第一位是達摩祖師。禪宗說一切法皆不可得。達摩祖師說在不可得的世界裏要得什麼呢?有什麼可以得的呢?慧可大師向達摩祖師求法,請達摩祖師為自己安心,達摩祖師說:「好,你把心拿來!」慧可大師才發現自己的心拿不出來,因為自己的心也是虛幻不實。對話的當下,慧可大師才恍然大悟。真正體證到世間虛假,萬物皆不可得的人,就不會被夢幻世間的一切萬物所束縛。可是我們一般是觀念上、知見上知道,實際上還是不知道,所以會為世間事生氣、所羈絆,有喜怒哀樂。真正證悟的人像慧可大師就會很自由自在。我們都是在夢幻之中追求,當我們得到想得到的時候,就很開心,忘記這都是虛假不實的。可是當得到後又會變化、變質,又開始不開心,不如意。(老師問:如某某人,讀了很多書,研究了很多,你知道了什麼呢?某某人答:「發覺一切都很虛幻。」)當你不斷地追求、追求,發現原來是大夢一場,這個時候當下就滿足。就不會把希望寄託在明天,因為明天還是虛幻不實。不追求夢境的人就不會受騙上當,這樣的人最強,因為不論碰到什麼境界,不會傷心地要上吊,也不會猛掉眼淚,一切都能處之坦然。但要到這個境界,要度過很多關卡。證悟到這個世界、教給我們這個世界的實相的就是佛。人,碩士、博士地一直攻讀,你如此攻讀要攻讀到什麼時候?到什麼地方去呢?如果聽老師這麼說,讀了這麼多也沒用,就不讀了。那更不行,還是要繼續學。人家是學了很多很多,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大夢一場。都不學習,還說反正是大夢一場就不學,那是懶惰蟲。真正下功夫去追求,當真正體會到人生是大夢一場時,就不會追夢了。真正到達這個境界的人是出生在印度的佛陀,真正體證到萬法皆是夢幻,不再追夢了。佛陀當初出家的時候,也是以為好像有個證悟的世界可以體證,於是下功夫去修行,最後發現原來什麼也沒有的世界才是真的。當他真正地體悟到原來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緣生緣滅,就不再追夢了。不在夢裏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人,最強的人,是活在世間卻不受世間羈絆的人。為何呢?拿錢買不動他,不為一切名聞利養所動。這樣的人最強、最有力量。真正明白世間虛妄的人,就不會被虛幻之境所迷。真正體證到世間虛假的人,已與天地宇宙打成一片,無論遇到什麼境界,都能處之坦然,都很自在。我們活在夢幻的世間,我們所追求的都是夢幻、都是虛假不實,但明白這都是夢幻不實的過程是很艱辛的。臨濟禪師前後三次向黃檗禪師求法,問:「什麼是佛法大意?」才一開口,就被黃檗禪師痛打三十棒,如此連續三次,臨濟禪師就想說,「我跟師父沒有緣」,就下山而去。臨濟禪師是很了不起的人,因為還能被打九十棒,要是我們早就跑得不見人影了。要經得起考驗才能成大炬。某某人遇到老師後,打破沙鍋問到底,這樣很好,一直問,問到心服口服。一直問,問到底,發現原來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那時你的心就安了。沒有真正體證到世間虛假的人,會想不開,會很執著,不想死;會想一些有的,沒有的,就是醉生夢死。一般的人,都是在不想死的掙扎中去世。真正體證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對生死看得很淡,該走的時候走,換個身體再來,隨順因緣,不會留戀世間。這就是人生,不用太介意。真正看清這個世間是虛妄不實的人只有釋迦牟尼佛,其他的人都在夢裏追夢。佛眼看眾生的時候,看不下去。因為大家很笨,不明事理,都在夢裏追夢。佛就是看到這麼多傻瓜在夢裏追夢,看不下去了,不救這些傻瓜不行,所以佛就出動了。佛明明跟我們說世間是虛假的,可是我們這些傻瓜還是聽不明白,人家說一句不中意的話就氣得發抖,那都是不明白世間虛妄。他講的話是虛妄的,可是我們一直執著他講過什麼話,還執著人對我不守信用。佛都已經講了世間虛妄不實,但是我們仍然執迷不悟,還自己痛苦,也去痛苦別人,這就是傻瓜、愚痴。真正體證到這個世間是虛假不實的人不會自暴自棄,反而會珍惜每一個時刻去做他該做的事情。如果聽錯佛法的話,有人就會惡用虛假不實的字眼說︰「反正世間是虛假不實,什麼事都不用那麼認真,不必那麼傻地作傻事啦」!有這種心態,都是概念上知道,不是如實地知道世間虛假不實。什麼是凡夫,就是把希望放在明天,追著明天走,追著虛幻不實走的人。真正明白明天也是虛妄,世間一切都是虛妄的人,今天的每一個時刻他都會過得十分充實。有的人認為反正人生如夢、人生無常,所以要及時行樂,儘量吃喝玩樂,這樣的人不是真正明白世間虛假的人。真正明白世間虛假不實、因緣所生法的人,會很珍惜現在的每一個時刻;而一知半解的人,就想反正人生是虛假不實的,要及時行樂,不要把希望放在明天,要不然明天什麼都沒有了。這種心態的人沒有真正明白因緣法。佛是智慧圓滿的人,看眾生皆是自己,眾生病故我亦病,看到眾生皆在因緣生滅法的世界裏醉生夢死,不忍心看眾生繼續這樣下去,就發慈悲心,為眾生開示宇宙的真理,這就是佛法,這就是佛教。我們活在因緣生滅法裏面,做每一件事情要知道「有因必有果」,因果法則是儼然存在的。我們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為本位,聽到世間虛假,就想明天沒有保障,要當下行樂,這是一般人的想法。當我們真正明白世間虛假時,我們就會珍惜每一個時刻,這是真正明白佛法的人。我們人如果能像樹,就是最有力量的人。樹木是順因緣法走的,我們人要學樹木(無我、無心)。為什麼修行人要在深山裏修行,因為那是無我的世界。不論周遭發生什麼,樹木都不為所動。山川草木,都是法身佛。問:自己有三個問題:(一)沒有必墮地獄的真實感。(二)沒有無分別、無我的慈悲心。(三)有時想到佛的慈悲會痛哭流涕,有時又覺得佛要救我是理所當然。答:(一)地獄必定的真實感,到了七、八十歲時就會出來了。凡夫的心,今天感動,過幾天就毫無感覺。應        知凡心善變、人心善變。人的本性善忘,沒有地獄必定的感受。今日感動,明日忘記,此即是人          性,還好我們會忘記自己是地獄必定,不然是無法活下去的。      凡夫的心無法徹底。明明喜歡一個人,卻又要吵架,這就是善變的人性。我們的心會隨因緣變。如        果心能永恆不變,就很偉大。大家可以觀察自己的心,無時不在變,以善變的心去求不變的心,要        下很大的決心,要有毅力。我們都沒有發現自己的心會變。有一樣東西對我們是不變的:有生必有        死(無常是常)永恆不變的真理。「念死」很重要。           在座的各位有想到會死嗎?因為沒有「念死」,我們會有很多計畫。不論多麼美好的計畫,一遇到        死亡即會歸零。真正面對死的人,心中念死的人,心中不會設想太多。徹底念死的人,心路就會打        開。      做了那麼多事,到死時會滿足嗎?做什麼事才會滿足呢?其實,每個人都在追求不死之道。不死的        方法有沒有呢?要去想這個問題。      沒有念死的心,地獄必定的真實感不會有。有人會提一些無聊的問題:有地獄嗎?地獄在地下嗎?        真把這個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真的是自己的問題,就會坐立難安。看到別人死的時候,會問:          「我死後會到哪裏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人。      死會讓我們失去活力。在幸福的憧憬中被宣判死刑會很絕望。死是人生的休止符,也是生命的開          始。念死的人才會善用他的人生,不會濫用他的人生。不念死的人,就有很多空想,他的人生也在        空想中結束。      人生確有不死之路。什麼是無量壽?永久的生命是什麼?沒有找到無量壽,無常一來就泡湯了。為        尋求不死之道而苦行的人就是釋迦佛。佛陀在因地修菩薩行時,聽到羅剎說: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就願意捨身去求取「無常」的解決之道,當聽聞: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即證得正果。      會死的生命遇到不死的生命,問題就解決了。所以要問:不死的生命是什麼?為了找到不死的方法        而苦行的就是釋迦佛。佛教給我們的就是不死之法。不成佛損失太大。要記住:      「世間虛假,唯佛是真」。這是一千三百年前聖德太子留下的話。      有生必滅,有會必離。      活到二百歲還是不想死,那你怎麼辦?      如果有限的生命能夠生到無限的世界,那死之時就會心甘情願。這個不死的世界即佛的世界。當這        個有限的生命能進入不死的世界時,在這個世界所受的苦難才受的有價值。      世間的學問與佛學是不一樣的。佛的世界是不死的世界,此世界是生滅的世界。一般人會喜歡這個        生滅的世界,不喜歡不死的淨土。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是阿呆。得難得人身,聽聞佛法,依教修行        的人最聰明。在娑婆,不論擁有多少東西,都不會持久。教給我們人生實相的就是佛法。不聽佛法        的人,是最愚癡的人。(二)說「無我、無分別」,只是概念上知道而已。當真正體證到這一境界,就不會這樣說了。真有追求        的心,一定會抓住老師不放。諸行無常,一切事物都在變化,只有這件事情是不變的:有生必有          死。這個事實是不死的。凡夫對這個事實乍看是聽懂了,其實是不懂的。      不死的秘方是什麼?我年輕時,在廣島的一家寺院門口,遇到一位賣「不死秘訣」的人。一個信          封,賣八角錢,並註明「不可以馬上拆開看」。但人性就是好奇,越是說不可以,越是忍不住立刻        拆開了。裏面寫著:      「不死的秘方就是~不要生出來」。      有生必有死;要不死,只有不生。但各位已經被生出來的,就來不及了。      往生是無生之生。何謂往生,即往生到無生的世界。往生淨土之「生」與生到娑婆之「生」不一          樣,這是「無生之生」,所到達的是不死的世界。極樂淨土與天國不同,天國生了還是會死,有生        必有死;佛的世界卻是無生之生。佛的世界是無生的世界。覺悟的世界,就是佛的世界,也就是真        理的世界。      「大家都會死」這個事實是不死的,「有生必有死」這個事實永不改變。為什麼說人愚癡?既已出        生就必定會死卻不想死,豈不是愚癡?      什麼是無生之生?就是真理、法,是覺悟的世界,也就是涅槃界。涅槃是佛覺悟的世界。真理永無        止境,到佛的世界,每個人都會開啟真理之眼。這個世界是人與真理(法)合而為一的世界。想要        進入覺悟世界的人是最聰明的人。除此以外,我們所追求的一切都會改變、消失,無常這件事是不        變的。      為什麼有煩惱?因為體悟不到一切事會產生變化(無常)的事實,沒有覺悟到人心善變,才會有煩        惱。有合就有離,成、住、壞、空是法則,地球也有毀滅的一天。聰明人就要知道,不變的世界是        什麼。      什麼是真正的覺悟?就是覺悟到: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凡夫雖然知道這個事實,卻無法如實體悟。雖然無法如實體悟,但當我們領受佛的智慧,我們心中        也會生出智慧,這就是佛教。如何進入真理的世界?唯有依教奉行,才能走入真理的世界。不依止        佛語,依凡夫的知見,必定會迷失。唯有佛法、佛語、佛教是真實。這才是出發點。要以「世間虛        假,唯佛是真」為出發點,生活上要以佛法為第一。佛是很尊貴很尊貴,很偉大的人格者。他與真        理已合為一體。能夠歸依此人格者的,是聰明人。我們要知道佛與人不同,要明白佛之所以為佛,        要很徹底地明白這一點。知道要相信、仰敬佛的人是最聰明的人,佛教以外的教法都是外道。從剛        才講到現在,都是佛教的基本。(三)雖然會痛哭流涕,但是時、地因緣一變,就什麼都沒有了,我們的心就是如此。有時很感動的不得        了,但是看到喜歡的娛樂節目,慈悲就忘掉了,這就是凡夫。由此即可知人是如何以自我為中心的        動物了。人很自私,都是在利用佛;人很自我,是什麼在墮地獄?就是這個「自我」地獄必定。正        因為我們是如此自我的存在,所以佛看眾生很危險。      我們都在跟佛說謊,我們都是說謊者、欺騙者。我們人不只騙佛,也在騙自己、騙人,聽聞佛法能        夠讓我們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老實。越聽聞佛法,越會發現自己是多麼不老實。不老實,首先        是對自己不老實,如《大經》說:「心口各異。」人是不可靠的。雖然念佛,常常把佛擺第二位,        世間法擺第一。對自己都不老實,何況是對別人呢?這就是人的實相。這就是因果法:因我們不斷        違背因果,就會有業報現前。對佛、自己不老實,常常做欺騙眾生的事,所以我們常墮畜生道。欺        騙過別人,一定會被別人騙。人很難做讓人歡喜的事,都以自己為中心,不管他人。佛卻是讓眾生        歡喜,這就是「無我」的人格。眾生的心安樂、平和,佛也為之歡喜;眾生心痛苦,佛也感到痛          苦。要明白佛是這樣的佛。      當我們真正明白佛心時,就不會有利用佛法的心。佛是一心一意要讓眾生得到幸福的人。能夠讓孩        子感受到母愛的母親,才是真正的母親。佛是以如此大無我的心在給予眾生。真正希望別人也幸福        的人,唯佛而已。佛只希望眾生幸福。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就是佛心。學佛是「學佛大悲心」。當我們領受越多,慢慢也能對別人多一點關懷之心,真正如實        領受佛法的人,會慢慢轉性。      為何凡夫見不得別人好?因我們很自私。貪、瞋、癡都是從自我中來的,這也就是地獄必定。地獄        從何而來?就是我們的我執造出來的。人因為自私而不惜踐踏他人,這就是地獄必定。◆ 隨 機 開 示看經不要執著在名相上,經和經中的文字,單獨來看很多互相矛盾,字句名相是手指,不是月亮。領受到佛心,經看不懂也沒有關係。菩薩、佛、一生補處等,也是為順凡夫的凡情才有的。真宗的佛性論是︰「大信心即是佛性」。聖道門所說的「人人都有佛性」,是指「有成佛的可能性」。凡夫只有妄念,凡夫無別心,只有妄念而已。不是在凡夫的心中找信心、安心,那樣會越找越亂,人有色身就有貪瞋癡,至死不變。對地獄沒有真實的感受是正常的,沒有無分別的無我慈悲也是正常的,要慢慢來,慢慢去體驗、去感受人生,年齡大一些自然會體會到。六道在人間就可以看到,飽受疾病、饑荒、戰爭、酷刑折磨的人,就像是三途的眾生啊!學真宗是在世間隨緣盡分地生活,用心做好該做的事情。學佛不是要花很多時間去研究,而是時刻用心仰信佛心,品味人生,活在當下。凡夫有起心動念,才會有時間、空間的幻覺出現,在佛只有絕對的一念,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以生死之心去求道,就一定能遇到真實的法,一切如來自會安排。聞法的心態很重要,以生死心看聖道門的書,就不會墮入自力的陷阱,親鸞聖人就是很好的例子。六祖、達摩祖師這樣的人物是不需要往生的。蓮池大師、印光大師諸師之教,仍是聖者的法,因為示現的因緣不一樣。親鸞聖人的可貴之處,在於他示現為凡夫,開顯凡夫得救之道。如子憶母般的念佛,信心、獲救等問題自會有佛安排。看《大乘起信論》,不是看三、五遍、十遍,而應看上百遍,要瞭解佛為何,什麼是佛心、佛性。念佛如果求一些我執的福報,也會有魔障。師問蓮友:你覺得自己現在該怎麼辦?答:我要不斷聞法。師:去掉「我」字,聞法。忘我地去聽聞,只有佛法,忘記自我,活在法中。    為什麼生死關頭的人往往能很快領受佛心,因為他已徹底明白了自己的無力,為死後必墮無間而感到      恐懼。    不是說只有學真宗才能獲信得安心,個人因緣不一樣,但凡夫的獲救之道只有真宗。六字名號我們都      把它看得太輕易了,不知它是法界功德的總體。◆ 講座開示問:(先是花很長時間…述自己遇到真宗的過程,最後問:)我就是這樣歸依阿彌陀佛,佛會不會接受        我?答: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一尊什麼樣的佛?阿彌陀佛是把眾生當作自己生命的佛。      對凡夫而言,能與自己一體的,只有阿彌陀佛而已。你知道的都是假的,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就是因      為不明白何謂阿彌陀佛。問:(師姐插嘴:我知道阿彌陀佛。)答:這裏沒有人知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因為眾生都不知何為阿彌陀佛,所以佛才讓名號進入眾生        心,讓眾生聽到阿彌陀佛的呼喚。問:(師姐插話:我們只知道名號。)答:真正知道阿彌陀佛的人,不會說「我知道名號」。我們凡夫嘴巴都說自己很笨(按:覺信師姐在發言      時一再說自己很笨,什麼都不懂),但一問起來都說自己知道。你知道你是誰嗎?答:是凡夫。師:凡夫是什麼?答:(師姐啞然,沈默半晌)說:我們是佛子。師:(對大眾說)這位師姐的心就是我們在座各位的心。每個當孩子的人都不知父母為自己所耗費的心        血。父母為子女著想,費了多少心力,孩子不會知道。就是因為孩子不瞭解父母的苦心,所以才會頂      嘴、抱怨,就是這樣不知父母心的孩子,只有父母知道他。年紀越大,越會知道自己對父母不孝,而      心生懺悔。很多人都是到臨終時才知道懺悔辜負了父母恩。念佛人與佛的關係,與人類的親子關係是      很相似的。念佛人很多是在老年才體會到佛恩。當嘗盡人生百味,才知道原來自己所想像的佛都是不真實的。剛學佛的人都說自己信佛,都以為自己知道佛,要到上了年紀才知道,原來自己信的、知道的都是假的,原來自己一直跑給阿彌陀佛追。如果現在的心態沒有改變,持續下去,到最後你會覺得很對不起阿彌陀佛的。有這種慚愧心態的人還有救,不知道懺悔的人,就會追悔莫及。人在年輕時不能真正瞭解父母心,會忤逆。等上了年紀,才知道自己原來那麼傷過父母的心。這種懺悔是要流下血淚的懺悔。輕易說自己知道孝順,都是假的。等到知道父母恩時,父母大多不在人世了,「子欲養而親不在」。(覺信師姐哭著說:老師我知道錯了。)知道錯了,就以今天為出發點,從今天起,好好去想:我要聽聽什麼是阿彌陀佛?當你記住這句話去聞法,就會很有福報。不知阿彌陀佛的人是最不幸的人,當我們知道阿彌陀佛,就是最幸福的人。(師姐跪下,流淚:我知道錯了……)但是要知道,阿彌陀佛沒有生你的氣,也不會處罰你,一般的神會因為你犯錯誤而懲罰你,而佛不會。為什麼呢?因為每個眾生都是阿彌陀佛最愛的孩子。老師剛才與你講話那麼直接、不客氣,不是生你的氣,只是希望你不要繼續自己騙自己,所以講話不留餘地,當下棒喝。我們對阿彌陀佛是絕對的臣服。真正為我們幸福著想的是阿彌陀佛,他不會處罰、責怪我們。很多人瞧不起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以慈悲來度化眾生,很多人將「慈悲」當成輕易到手的東西而不知珍視。到一口氣不來為止,都要聽聞阿彌陀佛的功德,不要停留在「聽過了」,「明白了」的心態。阿彌陀佛的心是無底洞。因為我們的煩惱無底,不是一遍兩遍就聽明白了。(老師板書:)「慈悲深遠如虛空,智慧圓滿如巨海」記住,這兩句話就是阿彌陀佛。這不是凡夫所能想像的。對於凡夫,這就是不可思議。佛就這樣的(無條件)要救我們了生脫死,就因為阿彌陀佛是無條件的佛,不論你在何處,阿彌陀佛都與你在一起。當我們知道佛是「就這樣的」無條件的救度時,就會心生懺悔。(板書:)「愍念眾生如一子,極大慈悲母尊」(按:出自《往生要集》)阿彌陀佛對待眾生只有慈悲而已。他沒有處罰,沒有生氣,當我們哭泣時,阿彌陀佛也會陪著我們流淚。當我們真正體會到阿彌陀佛是這樣的一尊佛,就會很堅強,會有力量活下去。人之所以不幸,是因為不知道阿彌陀佛。不知道阿彌陀佛,心中就會感到很孤單。做父母的沒有一天忘記過自己的孩子,不論這個孩子長得多大,在媽媽心中他還是媽媽的孩子。(按:古語云:母活一百歲,常懷八十兒)人類的媽媽尚且如此,何況是「極大慈悲母尊」。如果不明白阿彌陀佛是這樣慈悲的佛,就沒有辦法發自內心對佛生起感恩之心。很多念佛人求東求西,都是因為不知阿彌陀佛,才會去求。人不論活多久,媽媽對他來說都是好、都是寶。當媽媽的,即使得了癡呆症,還會記得孩子的事情。也是因為母親對孩子的念力很強,孩子才能夠長大成人。剛才所講的是「人生學」,但人生學不離佛學。孩子喜歡找媽媽,很少有孩子喜歡找爸爸,因為爸爸比較理性、比較嚴肅。(眾笑)問:為什麼這樣?師曰︰不知道,那是母愛的偉大。父親是理性的教育,母親用感性、用愛來感動。所以在日本佛教中,都稱佛為「慈母」,中國則稱佛為「慈父」。問:希望讓自己的父親接受佛法,該怎麼辦?答:能夠這樣想是很好的。但是要記得:無緣就沒有辦法信佛。人不要做勉強的事。你的父親與佛無緣,      但與你有緣。所以先求自己往生成佛,等你成佛,第一個來救你的父親。學佛的孩子是很珍貴的。父      母不學佛,甚至反對學佛,這是一種逆緣。在這樣的逆緣中學佛的孩子很珍貴,對父母有很大的利        益。你發自內心地學佛,自然就有很大的福報,就會利益到你的父親。古人云:「德不孤,必有鄰。」真正學佛的人,佛的功德會現在他的身、口、意三業中,自然會有人喜歡聽他講話。一心一意學佛的人,自己也不知道,但佛光會自然從他身上顯露出來。那不是他偉大,是佛的偉大。好東西,自己要先享用。學佛法不是為自己,學佛法是為佛法。為佛法而學佛法,這樣的佛法就是活的。真正學佛的人,周遭自然會聚集佛友。學壞的人,自然會聚集狐群狗黨來,這是正負兩極。學佛大悲心的人,不止自身,他的一家、所住地區之人都跟著受益,因為佛法的世界與人不同。自己真的被佛感化,周遭的人也自然會被佛感化。佛法是真理。真理的世界無限寬廣,如同心圓不斷擴展開來。所以佛法與人間的學問不同,佛法不是人的思議可及,它是不可思議的。這就是無量壽、無量光,它是無限的。這個世界最尊貴的是什麼?這個世界最可貴、最重要的是什麼?這個世界上至真、至善、至美是什麼?大家好好去思惟這個問題。這個至真、至善、至美的世界,也是不死的世界。所有「有為法」都是有生滅的,但真理不生滅。我們要問自己:這個世界上真實的東西,永恆不變的東西是什麼呢?是男子漢,就應該去追究這個問題。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249.html 靈臺山開示(2)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249.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249.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249.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 講 座 開 示什麼是佛教、佛法?在談學佛之前,先要問自己是什麼樣的存在?什麼是人?老師說不論我們遇到什麼事情、聽到什麼事情,不要向外看,要向內追求。學佛不要向外追求,要向內追求,這是很重要的。學佛最容易犯的忌諱就是忘記自己,來看周遭的一切。這樣無法真正地學佛,因為學佛要從看自己開始。宇宙的一切都與自己有關係,獨立的東西一樣也沒有,都是息息相關。一般我們學佛為什麼會學沒有(瞭解到這點),是我們常常把自己和東西切開來看。老師舉個例子,(指桌上的飲料)一般的人會認為我是我,飲料是飲料,就是分別來看。但學佛的人會知道我們和它是息息相關的,由於我們和飲料是一體的,喝了才會覺得好喝,喝了才會解渴。以這個為例子我們會知道,每一樣東西都和我們息息相關。同樣的,更進一步來講,在座的各位,(表面看起來)你們是你們,我是我,其實不是的,你們和我是一體的,息息相關。大家和我的因緣很深,切也切不斷。怎麼說呢?看到大家的臉的時候,自然而然從內心深處湧出一種感情來:我們都不是第一次見面。不由自主地很希望大家都能得到真正地解脫,有關懷的念頭流露出來。如果不是彼此都有關係,哪裡管你那麼多。其實每個人對自己來說,都不是他人。像劉老師,當面對你的時候,心就全在你身上,就著你的需要來回答。同樣地,面對大家也一樣,就著大家的需要來講。我們會把自己和別人分得那麼清楚的原因是我們有「我執」。我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你是你,我是我」,「這是我的家人」,「那是你家的事情」…分得很清楚。這是我們凡夫的真面目,只要是人都是這樣,分別心很重。但是有智慧開悟的人,我執會越來越薄,甚至沒有了。所以當佛陀開悟的時候,他觀看大地一切眾生時,感歎道︰「我即眾生,眾生即我也」佛眼看眾生沒有隔閡,沒有隔一道牆。佛陀目睹明星開悟的剎那,發現原來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這是佛眼看眾生。所以學佛的人就知道佛眼看眾生,大家都有關係,彼此都有關聯,而且有很深的因緣。世界上與我們沒有關係的人、生命一樣也沒有。這就是「一味平等」(板書),用佛教術語來說就是「法界」,「法界平等」。真正體證到法界平等的人,地球上只有一位,就是佛陀。佛眼看眾生,一切眾生都是我,沒有別人。佛陀講「我」的時候,是「無我」的我,是「大我」的我。大家都是「我」的時候,就沒必要講「我」了。「大我」的世界就是這樣的世界,這是佛的世界。但凡夫的世界是「小我」的世界,我們煩惱很多,因為「我執」很強。我們所有的煩惱都是從「小我」來的,這是「我的」,「我的家」,「我的孩子」,「我的財產」…,所有的煩惱都是從「我執」出來的。我們可以反觀自照,我們的煩惱都是從自我出來的。「我」越強,煩惱越多。佛教所說的「罪業深重」,罪惡就是從「自我」來,為了「我」,我們每天都在造業。我們以自我為中心在追求幸福,也因為是以「我執」為出發點追求幸福,越追求越苦。因為我們沒有正見,智慧不足,用「我執」看待一切,結果我們原本以為是好的,不合己意時就變成不好的了。佛教所講的真正的幸福是「大我」、「無我」的幸福。佛與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佛在大我的世界裏,知道凡夫在苦惱什麼,所以是「眾生病則我病」。一般人都在追求自己所以為的幸福,但當幸福到手的時候,幸福反而變成不幸、苦惱。為什麼我們要歸依佛、禮拜佛?因為佛用「大我」的佛眼看眾生,真正從內心深處憐憫眾生。憐憫之心來自佛的慈悲、智慧。佛經上說「不捨苦惱一切眾(生)」,這就是佛心、慈悲。佛待眾生就像父母對孩子一樣,孩子生病發燒時,父母會寢食難安,到處找醫生來治療。眾生病的時候,佛對待眾生的心也和父母對孩子的心一樣。法藏菩薩為了度化我們這些頑強的眾生,在因地時,五劫思惟,兆載永劫地修行,發下誓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就是從無我、無心的世界來的。人都很自私自利,「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佛則不同,用盡苦心要把「小我」的眾生帶到「大我」的世界,這樣的佛就是阿彌陀佛。為了引導眾生,他絞盡腦汁,(想出)用「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來救眾生。佛法最尊貴的就是佛的功德。這個功德是從「大我」「無我」的世界來,是為苦惱的眾生而成就的。佛是「大功德田」。在人的世界,父母是「功德田」。在這個世界不孝父母很不好,因為父母的恩德很重。學佛的人忘記佛的恩德也是很可憐的事。什麼是人?人心都是自私自利的。人心的構造是什麼樣的?人與外界接觸是透過我們的五官:眼、耳、鼻、舌、身,對象是色、聲、香、味、觸。光是這些還不夠,要透過「識」,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看到東西,聽到聲音,我們的心就開始動。人起心動念的意識是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末那識」就是分別識,讓我們起煩惱,是我執的總司令。身為人,每個人都有末那識,因此產生執著:「這是我的」,「那是你的」。因為末那識,我們無法像佛那樣的大我的世界,好東西要佔為己有,佔有的欲望很強。分別心、得失心就是來自末那識。學佛就是為破除末那識,破除之後才有「平等性智」。平等性智的世界是大我的世界。大家都是我,所有煩惱的眾生都是我。因為平等性智的存在,佛才會不請自來地做我們的「不請之友」。看到凡夫在苦海中打轉,佛不請自來的救度眾生。眾生苦惱哭泣時,佛會陪著哭。而人則不同,因為有末那識,看到別人哭,反而會覺得很痛快。(笑)世間住的都是末那識的主人,世間煩惱才這麼多,不幸的事不斷發生。靠佛的功德力,讓末那識的眾生能夠朝平等性智的世界走的教法,就是淨土真宗的教法。淨土真宗的教法最大的不同,在於凡夫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到平等性智的世界,是靠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威神無極」的功德力。有個很耐人尋味的典故:「李婆左肩痛,聽說了這件事後,張婆就針灸自己的右腳,結果李婆的左肩就治好了。」這個李婆就是我們,張婆是阿彌陀佛(笑)。同樣的,日本有句名話「太郎喝酒,二郎醉了。」阿彌陀佛(太郎)成就了本願,我們這些二郎就醉了,這是宇宙的真理,是「二利圓滿」。凡夫的世界是自己不喝就不會醉,因為我們是小我的存在。能有這樣的力量、作用的是大我,佛已進入這種大我的世界,具有這樣的功德力,即佛喝酒凡夫就會醉,這講的是佛的功德力。凡夫沒有這種力量,不喝就不會醉。用我們有限的腦子來思考這樣的世界,無法想像、不可思議。佛有多偉大?一尊佛出現,眾生皆得救,這就是佛的功德力。成就此二利圓滿的世界的佛,就是阿彌陀佛。我們雖然念佛,但不知道阿彌陀佛有多大。很多人都小看了佛,把佛看得與人一樣小氣。因為我們的小我,無意中就把佛也看得很小。佛是大我的徹底者,「眾生病故我亦病,眾生苦故我亦苦」為我們成就本願,用此功德救我們。我們不瞭解阿彌陀佛是不請自來的佛,是這麼慈悲的佛,反而把佛看得很小,以為不求佛來救,佛就不會救我;以為沒有拜佛、念佛,佛就不救我。這是一般人的想法,用凡夫我執的心來看佛,就把阿彌陀佛看成很小氣的佛,不瞭解阿彌陀佛的功德有多大,我們才會想「要怎麼做,佛才會來救我」地落入凡夫知見的框框中。今天一開始,就講阿彌陀佛的功德,這個很重要,因為很多念佛的人不知道阿彌陀佛的功德有多偉大,有多殊勝。我們念佛,為何心無法契入?因為二利圓滿的世界是世間所沒有的,與人性完全不合,令人難以置信。一般人是很難相信佛法的。什麼樣的人才會相信這樣的教法呢?臨終的人。一個瀕死的人心態與活蹦亂跳的人不一樣。一般的藥已無法救他,他自己也知道。(老師模仿他親眼見過的一個臨死的人:雙手抓空中,痛苦不堪,發出痛苦的聲音,無法說話,大吼掙扎幾下後斷氣。)在他痛苦的時候,身邊的人能怎麼辦呢?健康的人,心中若沒有念死、念佛,很難領受阿彌陀佛的教法。「念死」心不強的人,沒有辦法真正瞭解佛法在講什麼,只是徒增一些概念、知識而已。日本有一實人實事:有一位禪師在精進修行後,發覺無法得到成就。禪宗也講念死,念無常,但他發現自己的心無法真正念無常,因為他的身體很健康。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用棉被把頭包住,頭在下、腳在上地從山頂上往下跳。他想體驗死的滋味,但又不能真的死掉。然而這樣做了之後,他發現自己的心還是無動於衷。他發覺自己修禪無法開悟,自己救不了自己,就離開禪寺到淨土真宗學本願法門。他留下這樣的話:「我連死都不覺得恐懼,我是這樣的愚癡,愚癡到不怕死,不會念死,無法靠禪宗的修行得到證悟,唯有靠阿彌陀佛慈悲的本願來救度我」。真宗在日本已有八百年的歷史,其間出現不少「妙好人」(就是得到彌陀救度的人)。有人去拜訪一個妙好人,求教怎樣才能被阿彌陀佛救度。妙好人就問他:「你想到死嗎?」那人回答︰「沒有念死,只是用欲望的心來求,想要阿彌陀佛來救。」妙好人告訴他:「一個不會念死、不知念死的人是聽不到佛法的。你回去吧!」以前求道的人,念死的心是非常強烈的。日本淨土真宗的傳承是代代相傳,父母親念佛的家庭,孩子也會來聽聞佛法。很多人年幼時就開始聽聞佛法,雖然知道「死」,但只是概念知道,沒有感受,直到七、八十歲才有真正的感受。真正怕死的人才是佛法的入門而已。到這裏為止,不論你讀多少佛書,怎樣修行,都是概念而已。這就是佛法看似容易,實則很難的地方。釋迦牟尼佛出家求道,就是因為無常,老、病、死。沒有無常的念頭,學佛就很難入門。(板書:)「無常迅速生死大事」沒有想死、怕死的人,佛法對他來說並不重要、可貴。當他真正得大病,什麼藥都救不了時,才可以聽進佛法。當我們面對死亡,世間的醫藥都沒用時,你該怎麼辦?我們聽聞佛法也要帶著無常迅速的心。講到這裏是開場白,我們要以無常為基礎。從現在開始,大家可以發問。問:老師剛才說太郎「喝酒」,二郎「醉」。《無量壽經》上說彌陀之前有五十二位太郎,阿彌陀佛也喝      了酒,為什麼我們這些二郎都沒有醉?都還在這裡執迷不悟呢?答:阿彌陀佛的佛眼看眾生,眾生都是醉了。阿彌陀佛有信心,一定讓所有眾生都喝醉。但大家要知道,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佛,沒有時間,是超越時間的。(比劃)我們在這邊,還沒醉,但佛眼已經看到那邊,我們醉了的那邊。我們人很短視,只能看到前面這裏,就說自己還沒有醉。佛可以通三世,已看      到明天會發生什麼,明天發生的事情和現在發生沒有兩樣。凡夫不到明天就不知明天會發生什麼事,      很愚癡的。佛可貴之處在於他是如實地知道實相的人。佛不僅可以看到我們的未來是什麼,連沒有出      生的眾生也都能知道他們會怎樣。問:我們今天來這裏,都是想早點喝醉啊。答:要醉很容易,只要大家能從內心深處對阿彌陀佛的偉大生起讚歎、感動,當下你就醉了。但是凡夫疑      心很重,總想著「雖然你這麼講,但是…」,知見很強,比佛還聰明,所以就醉不了。真正醉的人,聽到老師這樣一席話,「啊!原來阿彌陀佛是這麼偉大的佛,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樣。啊!阿彌陀佛這樣偉大!」當下低頭當下就醉了,雖然還沒有往生,可是往生已經得到保證。但凡夫不肯低頭,「雖      然老師這麼說,但是…」有「但是」出來,就醉不了。凡夫老實不了,就是我們的障礙所在。我們無      法老實信受佛語,讀了再讀,聽了再聽,問號還在。這就是凡夫的疑心很重。直到面對死亡時,什麼力量都使不出,所學所知道的都拿不出來,才能恍然大悟,疑心才被破除。但當我們還有氣力的時候,我們無法老實,我們都被自己的氣力、小聰明所騙。我們聽聞佛法的人,為什麼沒法馬上被阿彌      陀佛救度?是因為我們都比阿彌陀佛聰明,無法真正地投降給阿彌陀佛。佛的功德不是世間有的東西,我們無法馬上接受,有疑心。有疑心就是比阿彌陀佛還聰明,因為佛已經想不出其他辦法來救我們了。沒關係,對自己還有信心的人,儘量去學,儘量去聽,學到學不會,再怎麼進也進不了的時        候,發現自己原來才這麼點能耐,就會乖乖地信受阿彌陀佛的力量。    阿彌陀佛有耐心等。最聰明的人是趕快投降給阿彌陀佛。但每個人都想當「檢查官」,檢查佛是否真的這樣,考驗佛,比佛聰明。人無法當檢查官,就是在臨終的時候,那是絕對無力、暗黑、孤獨、恐      怖、絕望的心境,會在臨終的剎那跑出來,此時就無法當檢查官,只能靠阿彌陀佛救度,也只有在此 時,有緣的人才肯真正投降。    檢查阿彌陀佛的時間,有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時間一到,你就無力檢查。這      樣的人就會無條件投降,阿彌陀佛對他而言是絕對存在的時候,他的心就能大安心。這個心境的人就會看到自己是「貧苦」的人,就會看到阿彌陀佛是成就「無上道」的佛,就會乖乖地投降。在座的各      位千萬不要當檢查官,趕快投降給阿彌陀佛吧!(老師喝水)不要小看喝水,瀕死的人連水也喝不下      去的,只能靠打點滴,人的能耐如此而已。問:《觀經》中韋提希夫人以凡夫的肉眼看到彌陀在空中顯現,立時得三法忍。很羡慕!阿彌陀佛有無邊法力,不如乾脆顯現給我們看一下,我們不就相信了嗎?答:這種想法乍聽之下似乎很有理,可是阿彌陀佛真的出現在你面前時,凡夫會吐血而死的。平時我們對自己齷齪的心只認識到一點點,所以還沒有覺得怎樣,而佛是無限清淨光明的存在,當佛出現時,我們會看清自己的心如何地齷齪,會羞慚到吐血而死。阿彌陀佛不現身給我們看是一種慈悲,我們之所      以能活的這麼自在,是因為我們的心別人都不知道。如果我們的起心動念別人都知道的話,我們會活      不下去的。所以阿彌陀佛化為聲音給我們聽,不是現身給我們看。不要說佛,就說娑婆世界。古代拜見皇帝、現代見董事長,我們一定盛裝、畢恭畢敬、全身發抖、非常緊張,因為他們高高在上。人的世界尚且如此,何況是佛。阿彌陀佛不是現身,而是化作聲音來救度我們,是佛的慈悲。阿彌陀佛對凡夫的起心動念都瞭若指掌,化為聲音慢慢地進入到我們心坎中來救度我們,這是阿彌陀佛慈悲、溫      柔之處。    阿彌陀佛的教法不是傷我們眾生的心,是知道凡夫是怎樣的存在,而順著我們的心慢慢培育我們。當別人指責我們的缺點時,我們會不高興,所以阿彌陀佛出現的當下,我們因為能看到自身充滿污濁,會更受不了。我們為人處事也是如此,真正要對他人好,不要把他的缺點一五一十的指出來,要慢慢      來。學這個法門,說自己是凡夫可以,但不要說別人是「你是凡夫」「你罪業深重」,別人會受不了。通過修行,人會自己感受到「我是罪惡生死凡夫」,在他人沒感受到這點時就說他是「罪惡生死凡夫」,他會受不了。    天臺大師在《摩訶止觀》中說:當我們修定的時候,修到什麼程度,會出現什麼境界給你看。其中講      到,他修止觀時看到殘破的佛,這表示自己過去世做過謗佛破佛的事情。修止觀的人才能看到過去自己做什麼不好的事情。此時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懺悔,才能滅罪,景象就會消失。《摩訶止觀》中提到,自己過去世做過什麼,才會有什麼境界出現。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聽到電視報導殺人啊、搶劫      啊,或是眼睛看到這些不好的事,這些表示是自己過去世做過相同的事,才會有緣聽到或看到這樣的場面。學佛的人要知道,如果聽到哪裏有殺人的事,就要懺悔自己過去世造過殺業。當我們聽到哪裡有孩子殺父母,或是父母殺小孩之類的事,學佛的人就要慚愧自己過去做過這樣的事而懺悔。    我們常常犯這樣的錯誤,眼睛老是往外馳求,不知道要反求諸己,所以當我們看到或聽到這樣的事時,不要做旁觀者,而要懺悔,懺悔自己過去世造過這樣的殺業,今日才有因緣聽這樣的事情。所以日本有句話:「透過別人,慚愧自己」。問:(晚上散步時,一位老菩薩向老師跪請開示,自訴持菩薩戒十年,仍不得安心,不知能往生否。老師      為她慈悲開示了阿彌陀佛的本願,老菩薩如釋千斤重擔,歡喜作禮而去。)回來後,有師兄請老師開示問道:    是不是我們都要經過這種求之不得(十年菩薩戒)的經歷,才能感受到佛的真實?答:她是個很好的例子,在修行路上遇到很大的挫折、失敗,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人遇到人生的挫折失敗,才會轉變方向。老菩薩是發現到自身困境的人,所以她會轉向。那些認為自己很好的人,不會改變。所以各位不妨試試看,去碰壁,碰壁之後才知道回頭。在座各位或許都覺得念佛很簡單,沒什      麼了不起。但在日本有一個人說:自己連一句真實的念佛都沒有!這個人就是淨土真宗的開山祖師親      鸞聖人。聖人精進修行,才發現自己念不出真實的佛。念佛對行者來說,非行非善。什麼是「非行非      善」?這就是佛的功德力。認為念佛是自己的修行,都是慢心;是佛的功德力讓眾生念佛。聖人最後      才知道:從前都以為自己在念佛,原來都是在做盜賊!念佛是佛功德的回向,不是凡夫有漏自力的修行。「念佛只是彌陀的功德,更非凡夫有漏行故,不借機功得往生益,偏是自然不可思議。」(存覺上人法語)老師問大家:拜佛時,是誰在拜佛?大眾答:是佛的功德力感動我們來拜佛。這裏的天空很美,月亮很圓很大。當我們看到月亮很圓很大,以為是自己在看,就錯了。是月亮的光吸引我們去看她!要培養這樣的思維邏輯:不是我在喝水,是水在讓我喝!為什麼我會想喝水?(老師拿起桌上的一瓶飲料問大眾)因為喝過這種飲料覺得味道很好,以後每次看到都會想喝;它是主動,我們是被動;是這種飲料吸引我們來喝。飲料能吸引我們來喝,這後面不知下了多少心血精力。它能夠讓我們活人想喝,所以它也是活的。以佛法的眼光來看,一切都有生命。這就是法身。每一樣東西都有生命,所以不要糟蹋。糟蹋東西等於殺生。如達摩祖師這樣證悟的人,看到這些物品(老師指桌面上的瓶子、杯子及答錄機等)都知道是法身佛,是大日如來。凡夫沒有智慧,只知道是飲料…不要就丟掉了,所以凡夫常造殺生業。世間所有東西都有生命,都是活的,沒有死的東西。如果大家有這種佛法眼光,你的人生觀就會不同。有這樣的心,就常會有慚愧、感恩的心出來。有慚愧、感恩的心,人生就會變得很溫暖。隨意糟蹋東西的人,就不知感恩、不知慚愧。不知感恩、不知慚愧,這就是在造業。造業就會帶來果報,於是惑、業、苦不斷地輪回。所以人生要以佛法為準則,否則我們會不斷造業。走錯路,苦的是自己。「托福」是很好的話,但很少有人有這樣的心。不知感恩,不知慚愧,所以有惑、業、苦的輪回。所以大家要好好反芻這幾天聽到的話。人生以佛法為準則,一定不會錯。遇事不要以自己的準則去判斷,不然會更苦惱。我們的知見都是不好的,都是執著,但我們都不知自己不對,所以很苦。當我們自以為是時,佛就會看著我們嘆息:這個阿呆,又在做傻事。佛眼看人,如人看貓狗,只覺得可憐可憫。佛的智慧與凡夫的智慧差距很大。好好去聽聞佛法,十幾年、幾十年,人生就會不一樣。凡夫都是顛倒,但我們不知自己顛倒,以為自己最對,我們每個人不都是在做自己覺得最正確的事嗎?(結果如何呢?)每個人都在走夜路。在我們這個暗夜的人生,要讓佛法的燈炬帶著走。◆ 隨 機 開 示念佛人不要做虧心事,做了虧心事對不起佛。雖然真宗不要求受戒,真念佛人卻要比受戒的人更守戒,因為佛都看得到。阿彌陀佛現在就看到我們做的事、聽到我們的心想。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貪小便宜。真正念佛人是誠實的人,不會做欺人欺天之事,因為他的心已被佛所同化。真正領受佛心的人會很誠實。有人誤解信心,以為:反正阿彌陀佛都要救我,我就可以為所欲為。這是錯誤的想法!真正有感受到阿彌陀佛在身內的人,為人必很正直。問:念佛人能不能睡高廣大床?答:不睡高廣大床的精神在哪裏?佛教導我們要過樸實的生活。眾生過著享受的生活,會忘記了生脫死。睡不必高廣大床,吃不求美食,穿不需綾羅綢緞。佛陀在世,都是過樸實的生活。佛教提倡布施,念      佛人不要小氣,要分享。    佛看見眾生歡喜,也為之歡喜,念佛人也是一樣。懂得父母心的孩子會為父母分憂,念佛人在日常生      活中,其行為舉止會想著不給佛丟臉。有不好的心行,就會:「慚愧慚愧,阿彌陀佛!對不起!」真正的念佛是心的念佛,不是嘴在念佛。真正的念佛是有一顆憶佛的心。問:如何避免「異安心」的陷阱?答:學佛的目的是什麼?是求解脫。有求解脫的心,就會知道異安心。對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問題就是      求解脫。解脫的問題,不論人怎樣用盡自己的腦筋,想用自己的知見去理解,都沒有辦法,他會有一      個瓶頸。佛法是要超越自己的知見。而我們人往往是先有自己的知見出來,然後被自己的知見綁在那      裏。宗教界有宗教的論理,宗教論也是很需要的。但如果我們一直執著在宗教論裏,就會被文字所        縛。問:現在落入一種感覺:覺得自己已經得到安心,可以解脫了,但審視內心,仍有不安之處。如何解決        呢?答:這都還是在凡夫的心態中打轉,才會有這種問題出來。真正安心的人,已經超越了這種心態。佛法是      無我。他會很自然地超越安心、不安心的問題。超越的世界,是宇宙的真理,是大我的世界,它已經      超越了安心、不安心的世界。它已經不再去說凡夫.佛,明白.不明白,這些已經不再重要了。真正      悟的人不會有想要去悟的心。想要悟的心都還在迷中。問:如此說來,《聖典》中說只要相信,稱念名號,都能決定往生到淨土,如何理解呢?答:只要信,是誰在信?(答:我)我在信,就是有我有佛,二元對立。相對就是迷執。真正信的世界,      已經沒有「我在信」,這是「一」的世界。我們常犯的錯誤,是講到信的時候,就有「能信」之人與      「所信」之物的分別。這是相對,只要是相對,不論你怎樣詮釋,都在迷執的世界中。真正無我的人      不講他達到了無我,因為沒有這個必要。這是自然流露出來的德行。問:無我的世界真是困難,我們怎樣才能進入?答:與法合一。(瑞覺師補充:這樣講還是很難,依我們的經驗,就是要不斷聞法。)真理不管在哪裏都      是真理。這是真宗最難的地方:不是我們去悟真理,是我們被真理同化了。當你不斷追求真理,去追      求、追求、追求…最後會發現,原來自己已經在真理之中!一般人有追求真理的想法,追求之後才發      現,原來你不在真理外面,你就在真理之中。問:禪宗也是這麼說,但這樣我們很容易掉入知見的陷阱,以為自己不再需要追求了。答:我們就活在空氣中。我們不會說:我相信有空氣。因為我們本來就活在空氣中。因為從內心深知這一      事實,就無需刻意去強調:我相信有空氣。不必做這樣的無聊事。問:可是會墮入觀念上知道,卻沒有真實感的困境。答:不錯,人很容易陷入知見。當你發現自己陷入知見的時候,知見就被你超越了,就要不斷地做這種功      夫。問:我意識到以前落入了自以為是的安心,但現在找不到一個突破口,也沒有方向。答:要突破這一瓶頸,唯有去研究:什麼是佛?我們都只是在概念上知道有佛。我們就以空氣來比喻佛的      功德吧。你知道空氣的功德有多大嗎?空氣的功德偉大在什麼地方?不管我們有沒有注意到,你看這      棵樹,長得這麼青翠,這就是空氣的力量,我們卻從未意識到。你一出生下來,甚至你還沒出生之       前,空氣就一直在育護著你。真宗就是去發現,我們在這一功德裏面,我們被這一功德養育著。問:老師剛才說要研究何謂佛?那我們要從哪裡入手去研究呢?答:可以先從自己最有興趣的地方入門。例如,可以先研究「心」,心在何處?心是什麼?問:那就是從大乘教法,《楞嚴經》《大乘起信論》這些書入手嗎?答:可以。問:直接拜讀《教行信證》,似乎不能解決「心」的問題,是這樣嗎?答:《教行信證》沒有老師指導自己是看不懂的。自學一定會出錯。問:那這樣豈不是一輩子都進不了真宗之門?答:所以你可以先看《大乘起信論》和《楞嚴經》。先嘗試研究何謂「心」?心是有還是沒有?不能說他      沒有,可是有它又在哪裏呢?我們都以為你有你的心,我有我的心。沒有這個世界,我們的心也無法      感受。沒有這個世界也就沒有我,沒有我的心。問: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答:是心、身、土不二。有知識的人,先要建立起這樣的世界觀(按,老師後來筆書:「法界統一            觀」)。地球上的山川草木,都與你息息相關。問:懂得了心性的道理,就能往生淨土嗎?答:不能。沒有禪定,不能如實地瞭解心性。要知道心性,不是那麼容易的。問:如達摩祖師、六祖慧能這樣的人,他們能夠往生淨土嗎?  答:像他們這樣的人,已沒有往生淨土的必要。只有我們這些無法像他們那樣覺悟自性的人,才需要往        生。什麼是往生淨土?淨土是涅槃的世界,是無我無心的世界。真正往生極樂的人,是沒有「極樂」這個概念的。極樂界沒有「極樂」,它是無餘涅槃。極樂世界不是天國。很多人將極樂當成天        國,這是迷執。問:有人說:如果沒有往生淨土是不能成就究竟佛果的,那麼如達摩祖師、六祖慧能,都沒有求生的 願,應該不能成就究竟的佛果吧?答:會說這樣話的人,他們還不瞭解祖師的境界。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達到達摩祖師的境界,我們才要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往生淨土。淨土,是「無為涅槃界」。我們修淨土法門,首先要避免誤會,以為淨土就是池流花樹、宮殿樓閣的景象,這都是凡夫的知見。它是涅槃界。問:但佛為什麼還要說這些莊嚴景象呢?答:因為不說七寶池、八功德水這些東西,凡夫不會嚮往。真正證悟的人,不會因這些景象而動搖,凡夫才需要這些東西。真正的淨土超越了美與醜的對立和執著。真正的美,是超越美醜的。人在強調美的當下,是有比較、取捨的分別心。無我無心的世界,沒有美醜的對立。這叫淨穢不二。問:如此說來,何以文殊、普賢菩薩還要發願求生淨土呢?答:這是引導凡夫示現的方便。問:文殊、普賢發願都是「臨命終時」,是否只是與十九願相應?答:一般人都把它當作是十九願。其實這不是十九願,它是「十八願中的十九願」。把它當成十九願,這      是凡夫之見。文殊、普賢菩薩都是佛再來示現的菩薩,不能將他們與凡夫相提並論。這是為引導凡夫      而示現的方便。問:聽老師這麼說,深深感到,佛的經典、祖師的論著,用凡夫的知見去看,一定會看錯。答:是。問:一定要善知識引導?答:是的。問:如果沒有善知識,或與善知識的緣很淺,就沒有辦法了?答:沒有錯。最高的善知識是誰?是釋迦牟尼佛。佛說:我是善知識中的善知識。佛陀對阿難尊者開示:      「善知識是佛道的全體」。善知識看事物的眼光、角度不同。一般人則看得很膚淺,只是看表面,沒      有徹底悟到實相,才會有種種的知見跑出來。其實,形諸文字就是迷,因為人會執著語言文字。為什      麼說淨土是無我無心的世界?那是不需要文字的。(老師指著窗外開放的鮮花)無心的世界,看到花      開,就是花開。實相的世界,即是因緣法,「花開著」,不是「有一朵花」在那裏。龍樹菩薩說「離有無」。不遇善知識,我們不是執著有,就是執著無;不是對,就是錯。安心的念佛人,是無我的念佛人,是離有無(他力、本願力)的念佛人。◆ 隨 機 開 示大自然是大我、無我,只有無私奉獻,沒有絲毫求取、攀緣。無求才有真得、最大的得,無我才有真我。貪求、有條件才做的心,與佛心不相應。在道場做義工,如果是無私奉獻的心,則與佛心相應。因為做義工不能聞法,聞法者的功德,當義工的也會有,他們得救,當義工的也會得救。只有人才會感恩,會感恩是人生最大的福報。常思人身難得,人能念一句佛是多麼難得啊!一入惡道,就沒有辦法念佛了。佛不會怪你念佛不能吃素、有妄念等,但要想到:我這樣煩惱深重,罪障深重的人,佛也沒有捨棄我,慚愧啊,慚愧啊!難得啊,難得啊!學佛的人遇到業障,應以慚愧的心念佛懺悔。惡業現前,是提醒我們:我們的罪過有多麼重!念佛求佛保佑這、保佑那,這與佛心不相應,是顛倒,是迷執。人都不知道最大的福報是什麼,福報是不求自來的,求則不相應,那是貪瞋癡的三惡道的心。孩子不孝順,應知道因果。那個孩子是誰生的?那是過去的自己,一切都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孩子現在不孝,等他受大苦,跌到谷底時就會叫媽媽了。光一來,黑暗就沒有了。有佛光攝護,念佛人也不怕障礙。因家人反對不能拜佛、做課,應隨緣念佛,起慚愧心,懺悔自己的業障。念佛回向給去世的親人,凡夫拿什麼回向?凡夫只有貪瞋癡。念佛應知道功德的源頭在哪裏。孩子憶念媽媽、愛媽媽的力量,來自媽媽的愛,我們念佛、拜佛是因為佛的功德慈悲的力量。佛希望我們同他一樣,他是無我、無分別的自在,大解脫,大樂,無苦的,他是無分別地救度我們,希望我們能同他一樣。把你自己的想法放開,不要勉強去做什麼,一勉強就會有煩惱。認為自己能怎樣怎樣是傲慢,傲慢就會損福損德。「我」是煩惱、痛苦的根源。人出問題都是先怪別人,不知反省自己,特別是五障三從的女人,更應該注意常慚愧、懺悔。問無明從哪裏來的人,當下就是無明,你應該問的是:「該怎樣斷除無明?」第一尊佛是什麼時候出世的,這是凡夫世界才有的問題,佛是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無始無終。不想去報土,一直想著去化土的人,恐怕連化土也去不了。真實領受信心的人,他的身口意自然會有光明出來,別人自然會向你請教,不要刻意去做,刻意會讓別人反感起煩惱。只有自己看到花,才能如實告訴別人花是怎樣的漂亮,先解決自己的問題吧。凡夫有什麼呢?只有死,念死!念死!念自己的死怎麼解決。別人的問題有佛管,不要瞎操心。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256.html 靈臺山開示(3)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256.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256.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256.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 隨 機 開 示大自然是大我、無我,只有無私奉獻,沒有絲毫求取、攀緣。無求才有真得、最大的得,無我才有真我。貪求、有條件才做的心,與佛心不相應。在道場做義工,如果是無私奉獻的心,則與佛心相應。因為做義工不能聞法,聞法者的功德,當義工的也會有,他們得救,當義工的也會得救。只有人才會感恩,會感恩是人生最大的福報。常思人身難得,人能念一句佛是多麼難得啊!一入惡道,就沒有辦法念佛了。佛不會怪你念佛不能吃素、有妄念等,但要想到:我這樣煩惱深重,罪障深重的人,佛也沒有捨棄我,慚愧啊,慚愧啊!難得啊,難得啊!學佛的人遇到業障,應以慚愧的心念佛懺悔。惡業現前,是提醒我們:我們的罪過有多麼重!念佛求佛保佑這、保佑那,這與佛心不相應,是顛倒,是迷執。人都不知道最大的福報是什麼,福報是不求自來的,求則不相應,那是貪瞋癡的三惡道的心。孩子不孝順,應知道因果。那個孩子是誰生的?那是過去的自己,一切都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孩子現在不孝,等他受大苦,跌到谷底時就會叫媽媽了。陽光一來,黑暗就沒有了。有佛光攝護,念佛人也不怕障礙。因家人反對不能拜佛、做課,應隨緣念佛,起慚愧心,懺悔自己的業障。念佛回向給去世的親人,凡夫拿什麼回向?凡夫只有貪瞋癡。念佛應知道功德的源頭在哪裏。孩子憶念媽媽、愛媽媽的力量,來自媽媽的愛,我們念佛、拜佛是因為佛的功德慈悲的力量。佛希望我們同他一樣,他是無我、無分別的自在,大解脫,大樂,無苦的,他是無分別地救度我們,希望我們能同他一樣。把你自己的想法放開,不要勉強去做什麼,一勉強就會有煩惱。認為自己能怎樣怎樣是傲慢,傲慢就會損福損德。「我」是煩惱、痛苦的根源。人出問題都是先怪別人,不知反省自己,特別是五障三從的女人,更應該注意常慚愧、懺悔。問無明從哪裏來的人,當下就是無明,你應該問的是:「該怎樣斷除無明?」第一尊佛是什麼時候出世的,這是凡夫世界才有的問題,佛是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無始無終。不想去報土,一直想著去化土的人,恐怕連化土也去不了。真實領受信心的人,他的身口意自然會有光明出來,別人自然會向你請教,不要刻意去做,刻意會讓別人反感起煩惱。只有自己看到花,才能如實告訴別人花是怎樣的漂亮,先解決自己的問題吧。凡夫有什麼呢?只有死,念死!念死!念自己的死怎麼解決。別人的問題有佛管,不要瞎操心。◆ 講 座 開 示不乖的孩子媽媽多操心,只有聞法才會發現自己沒有注意到的事情,不知道錯誤就無法改正。有一天你會發現阿彌陀佛為了救你一直在辛苦。凡夫不斷犯錯,知道不如法又會不如法。重複失敗,才會對凡夫、對佛的認識不斷深刻,信念也不斷堅定。要不斷聞法、聞法,聞到一口氣不來為止,在日本真正學真宗的都這樣。如果聽聞幾次就以為明白了,就畢業了,那是不懂佛法的人。我們先是在概念上領受,概念打破後是用心聽。用概念聽會覺得這樣也聽過,那樣也聽過。如果是用心在聽,每次感受、收穫都不一樣,我們就是這樣慢慢被阿彌陀佛同化。真正知道阿彌陀佛時刻在守護著我們,自然而然對佛就恭敬,舉止動念就不會放逸無慚,不敢做對不起阿彌陀佛的事情,不敢以為「反正阿彌陀佛都會救我,做什麼都可以」。真正的念佛人雖然沒有受戒,但是比受戒的還要持戒,因為他知道阿彌陀佛在看著我,他現在就知道我的所想所做的一切。真的念佛人是不敢放肆的,不會為所欲為,欺佛欺天,這樣才是與佛心相應。學佛的人不應小氣,光顧自己,要學會分享一切好東西,別人也是人,也是自己啊。佛看到眾生歡喜就歡喜,我們也應該這樣,為別人的歡喜而歡喜,要有這樣的慈母心。天地宇宙間的真正母親就是阿彌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他是最疼愛我們的。我們不成佛,佛就一直擔心,不知父母恩惠的孩子,不會為父母分憂。真體會到阿彌陀佛是那樣的慈母,自然會以慚愧、感恩的心來念佛,這樣才是真的念佛。不自我觀照,傲慢,自以為是的人,念佛也會結佛緣,也會慢慢被改變。極樂世界在哪裏?我執被打破的當下就是。凡夫就是我執、我執、我執、我執、我執…的存在,經中說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國,是表示我們的執著心有多麼重,多麼強,以致難以感受到佛的慈悲。真正的念佛人一口氣不來的當下就是極樂,極樂就是沒有我執的世界。那位受菩薩戒十年的老居士,怎麼修行心都不安,那就是表明我們的心離極樂世界有十萬億佛土,只有佛的功德力才可以破凡夫的我執。看自己的孩子就是可愛,自己的觀念就是對的,看到別人好就嫉妒,喜歡的就貪,不喜歡的就討厭,只有看到自己滿是貪瞋癡的人,才離阿彌陀佛比較近。把佛像放在臥室,因為要換衣服等緣故,對佛不恭敬,如果實在沒地方放,也要拉一塊可遮擋的布。阿彌陀佛是無比慈悲的佛,不會因為我們不恭敬而處罰我們,但是真的念佛人,自然而然對佛有恭敬的身口意。阿彌陀佛入心了,就有了真的生命,肉身壞了,但佛心進入了,這個心就是無量壽。你們的父母如果是念佛人,雖然他們的色身沒有了,但生命永恆。我們會想到為已經去世的父母誦經,那是因為父母生命的力量讓我們那樣想。認為自己有念佛,在學佛,比別人強,就是慢心,慢心重的人會投生當蟲,被人踐踏。有「我在念佛」的想法都是我執的念佛,是充滿貪瞋癡的不淨念佛,念佛不是嘴巴念,是因感恩而憶念之心常存,憶念就是報佛恩。問:在我兄弟當中,我母親是最看不起我的,但是現在她又跟我住在一起,常常發生衝突,講一些互相傷害的話,不知道怎麼辦?師:你與你母親的矛盾,是業力所牽,不是你想改變就可以改變的。我們逃不掉業力,我們所能做的是透過這樣的事實知道業力的可怕,母親在教你「人生是苦」喔。等你成佛後你才會知道母親也是佛,是在為你說法。佛現各種相來度我們,佛不只是化為大殿上的佛。慈母也會扮演殘酷的角色,傳達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教育不是單一的,是正反結合的教。所以有怒目金剛,不是說只有慈眉善目才是慈悲。你要知道什麼是人生,光是順緣人會懈怠,有逆緣人才會精進求道,順逆都是天下父母心。凡夫的心很脆弱,總想著順境,但經過波折後你會感謝逆緣,逆緣讓人逆流而上。母親殘酷的言語後面是慈悲心,看到這一點需要時間,年紀大了你就會知道,領受到佛法後你也會明白。一張紙有正面也有反面,兩面都看到才是看清一張紙。凡夫很執著,不想看反面。佛的可貴在於讓我們看清全部。問:念佛時發現心很亂,老是跑神,不知怎麼辦?師:你念佛發現心很亂,是因為你的心本來就很亂,但你以前不知道。念佛時佛的光明功德進來,你才發現心亂。沒有關係,阿彌陀佛就是要救你這樣的人。你要知道我們這麼亂的心,能念出一句清淨的佛號,就是佛的加持力啊。問:很多同修學佛後名詞知道很多,道理能講一套套,但習氣一點沒有改,怎麼辦?學佛怎樣與生活相結合?師:這是學佛必經的過程,只是每個人輕重不同而已。一開始就能乖乖信受佛語的很少。《正信偈》中說「邪見驕慢惡眾生」,正因為我們都是「邪見驕慢惡眾生」,佛才發下本願來救度。其實我們跟別人差不多,只是有沒有明顯地透漏出來而已。凡夫的傾向就是,知道一點皮毛就急著要講給別人聽,等到上了年紀才發現自己錯了,是不懂裝懂,原來自己都是不如法,才會痛悔、懺悔。凡夫的嘴巴念南無阿彌陀佛,但因為自己的邪見驕慢,難以遇到真正的阿彌陀佛,沒有真正知道阿彌陀佛,所以才有化土。幾次失敗後,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把阿彌陀佛看錯了,想錯了,那時才一心歸命,佛凡一體。    真正被光明攝取的人,自然會有力量出來。一般人只有概念出來,沒有光明的實質。凡夫的心都有計      量,會反彈,難以真實信受佛語。孩子難以真正明白媽媽的愛心,孩子叫媽媽,都是有需要的時候才      叫,這只有當父母才知道。凡夫都是以自我為本位。凡夫的習氣是改不掉的,認為自己可以改掉,是      高估自己,是慢心很重的人。◆ 講 座 開 示不乖的孩子媽媽多操心,只有聞法才會發現自己沒有注意到的事情,不知道錯誤就無法改正。有一天你會發現阿彌陀佛為了救你一直在辛苦。凡夫不斷犯錯,知道不如法又會不如法。重複失敗,才會對凡夫、對佛的認識不斷深刻,信念也不斷堅定。要不斷聞法、聞法,聞到一口氣不來為止,在日本真正學真宗的都這樣。如果聽聞幾次就以為明白了,就畢業了,那是不懂佛法的人。我們先是在概念上領受,概念打破後是用心聽。用概念聽會覺得這樣也聽過,那樣也聽過。如果是用心在聽,每次感受、收穫都不一樣,我們就是這樣慢慢被阿彌陀佛同化。真正知道阿彌陀佛時刻在守護著我們,自然而然對佛就恭敬,舉止動念就不會放逸無慚,不敢做對不起阿彌陀佛的事情,不敢以為「反正阿彌陀佛都會救我,做什麼都可以」。真正的念佛人雖然沒有受戒,但是比受戒的還要持戒,因為他知道阿彌陀佛在看著我,他現在就知道我的所想所做的一切。真的念佛人是不敢放肆的,不會為所欲為,欺佛欺天,這樣才是與佛心相應。學佛的人不應小氣,光顧自己,要學會分享一切好東西,別人也是人,也是自己啊。佛看到眾生歡喜就歡喜,我們也應該這樣,為別人的歡喜而歡喜,要有這樣的慈母心。天地宇宙間的真正母親就是阿彌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他是最疼愛我們的。我們不成佛,佛就一直擔心,不知父母恩惠的孩子,不會為父母分憂。真體會到阿彌陀佛是那樣的慈母,自然會以慚愧、感恩的心來念佛,這樣才是真的念佛。不自我觀照,傲慢,自以為是的人,念佛也會結佛緣,也會慢慢被改變。極樂世界在哪裏?我執被打破的當下就是。凡夫就是我執、我執、我執、我執、我執…的存在,經中說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國,是表示我們的執著心有多麼重,多麼強,以致難以感受到佛的慈悲。真正的念佛人一口氣不來的當下就是極樂,極樂就是沒有我執的世界。那位受菩薩戒十年的老居士,怎麼修行心都不安,那就是表明我們的心離極樂世界有十萬億佛土,只有佛的功德力才可以破凡夫的我執。看自己的孩子就是可愛,自己的觀念就是對的,看到別人好就嫉妒,喜歡的就貪,不喜歡的就討厭,只有看到自己滿是貪瞋癡的人,才離阿彌陀佛比較近。把佛像放在臥室,因為要換衣服等緣故,對佛不恭敬,如果實在沒地方放,也要拉一塊可遮擋的布。阿彌陀佛是無比慈悲的佛,不會因為我們不恭敬而處罰我們,但是真的念佛人,自然而然對佛有恭敬的身口意。阿彌陀佛入心了,就有了真的生命,肉身壞了,但佛心進入了,這個心就是無量壽。你們的父母如果是念佛人,雖然他們的色身沒有了,但生命永恆。我們會想到為已經去世的父母誦經,那是因為父母生命的力量讓我們那樣想。認為自己有念佛,在學佛,比別人強,就是慢心,慢心重的人會投生當蟲,被人踐踏。有「我在念佛」的想法都是我執的念佛,是充滿貪瞋癡的不淨念佛,念佛不是嘴巴念,是因感恩而憶念之心常存,憶念就是報佛恩。問:在我兄弟當中,我母親是最看不起我的,但是現在她又跟我住在一起,常常發生衝突,講一些互相傷害的話,不知道怎麼辦?師:你與你母親的矛盾,是業力所牽,不是你想改變就可以改變的。我們逃不掉業力,我們所能做的是透過這樣的事實知道業力的可怕,母親在教你「人生是苦」喔。等你成佛後你才會知道母親也是佛,是在為你說法。佛現各種相來度我們,佛不只是化為大殿上的佛。慈母也會扮演殘酷的角色,傳達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教育不是單一的,是正反結合的教。所以有怒目金剛,不是說只有慈眉善目才是慈悲。你要知道什麼是人生,光是順緣人會懈怠,有逆緣人才會精進求道,順逆都是天下父母心。凡夫的心很脆弱,總想著順境,但經過波折後你會感謝逆緣,逆緣讓人逆流而上。母親殘酷的言語後面是慈悲心,看到這一點需要時間,年紀大了你就會知道,領受到佛法後你也會明白。一張紙有正面也有反面,兩面都看到才是看清一張紙。凡夫很執著,不想看反面。佛的可貴在於讓我們看清全部。問:念佛時發現心很亂,老是跑神,不知怎麼辦?師:你念佛發現心很亂,是因為你的心本來就很亂,但你以前不知道。念佛時佛的光明功德進來,你才發現心亂。沒有關係,阿彌陀佛就是要救你這樣的人。你要知道我們這麼亂的心,能念出一句清淨的佛號,就是佛的加持力啊。問:很多同修學佛後名詞知道很多,道理能講一套套,但習氣一點沒有改,怎麼辦?學佛怎樣與生活相結合?師:這是學佛必經的過程,只是每個人輕重不同而已。一開始就能乖乖信受佛語的很少。《正信偈》中說「邪見驕慢惡眾生」,正因為我們都是「邪見驕慢惡眾生」,佛才發下本願來救度。其實我們跟別人差不多,只是有沒有明顯地透漏出來而已。凡夫的傾向就是,知道一點皮毛就急著要講給別人聽,等到上了年紀才發現自己錯了,是不懂裝懂,原來自己都是不如法,才會痛悔、懺悔。凡夫的嘴巴念南無阿彌陀佛,但因為自己的邪見驕慢,難以遇到真正的阿彌陀佛,沒有真正知道阿彌陀佛,所以才有化土。幾次失敗後,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把阿彌陀佛看錯了,想錯了,那時才一心歸命,佛凡一體。    真正被光明攝取的人,自然會有力量出來。一般人只有概念出來,沒有光明的實質。凡夫的心都有計      量,會反彈,難以真實信受佛語。孩子難以真正明白媽媽的愛心,孩子叫媽媽,都是有需要的時候才      叫,這只有當父母才知道。凡夫都是以自我為本位。凡夫的習氣是改不掉的,認為自己可以改掉,是      高估自己,是慢心很重的人。◆ 晚 餐 開 示魔王也有很多魔子魔孫。阿彌陀佛一人喝了本願的酒,大家都醉了,這是阿彌陀佛的教法,要學真宗就要學阿彌陀佛。用人的理論去班門弄斧,都是沒有用的。「張婆(我)右肩痛,李婆(阿彌陀佛)灸左腳,就好了。」這就是二利圓滿。真正得到真理的人,他沒有刻意去做什麼,真理自然就傳播開來。窗外的樹長大後,樹葉茂密,它沒有刻意要怎樣,但人就能呼吸到新鮮空氣,它隨緣在利益眾生。太陽一升起,萬物都受到照育而生長,這是天地宇宙的真理。跟這天地宇宙的真理一樣,我們就是依這個真理得到彌陀的救度的。阿彌陀佛不是神,不要像拜神一樣。不理解這句話,就無法理解真宗是天地宇宙真理的教法。阿彌陀佛沒有做什麼,優哉遊哉,所有的眾生就得度,阿彌陀佛是不可思議的存在,從真理的角度看,那就是「如法」的世界,是「真理」的世界,如法的躍動。什麼是淨土真宗呢?就是天地宇宙真理的教法。阿彌陀佛的救度眾生,不是像其他宗教,要念「阿門」才能得救。淨土真宗怎麼研究也研究不完,因為真理永無止境。親鸞聖人九十歲往生前,說參透不完,只有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他九十年閱讀一切經,最後留下的《教行信證》中,讚歎:「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 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因為《教行信證》是用漢文寫的,一般的日本老百姓看不懂,將《教行信證》的精神,用通俗的話講出來的就是《御文章》。《御文章》是《教行信證》的普及版,大家聽了很容易明白,因為蓮如上人,真宗才遍及日本全國。《御文章》是五百年前的書,去年老師在香港時有人提出要聽《御文章》,老師當時感歎說,五百年後還有人要聽,可見真的東西是不會磨滅的,到今天還會有人想聽《御文章》。《御文章》的中心在於一再重複強調,阿彌陀佛是唯一要解決我們後生一大事的佛,蓮如上人最大的貢獻,就是把這個詮釋的很清楚。《御文章》裏面把阿彌陀佛與我們眾生的關係講得最清楚的就是其中的「八箇條」,「八箇條」把我們與阿彌陀佛的關係講得最清楚:阿彌陀佛在法藏菩薩的時候,發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大願已經成就了,所成就之相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我們往生治定的證據。在網路上有中譯的《御文章》在流傳,但是最重要的地方都譯錯了,沒有把真正的精神翻譯出來,所以大家不要看,以免被染汙,一旦染汙了就很難去掉。我們往生治定的證據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哪怕南無阿彌陀佛就只是聞到一次,佛的功德能透過這一句名號進入凡夫的身心。因此,真正領會《御文章》精神的人,根本不會強調「我獲信了」,「我一念覺知了」等等。如果問:我往生的證據是什麼?蓮如上人的回答是:「南無阿彌陀佛」。直截了當,沒有說你一定要念多少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天地宇宙的真理。在真理之前你說「你要念佛啊」,「你要信啊」,「這樣阿彌陀佛才救你啊」!那都是凡夫的畫蛇添足。所以我們說「聞名號的生起本末」就是在講這個。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來了,來了,阿彌陀佛來接你了」,這就是攝取不捨,沒有這種心境的念佛,怎麼念都是在追著佛跑:你要救我啊!你要救我啊!當我們知道阿彌陀佛是天地宇宙真理的佛的時候,念佛的心境就不一樣。◆ 講 座 開 示聽老師講法感到歡喜只是入門而已。啊!好感動,好歡喜,這是一般人的表現,要超越這個。真正的法悅,只有讚歎佛,讚歎法。聽聞之後很感動,法喜之後不要原地踏步,真正貫徹三心的人,會將法喜變成佛號自然流出。你問他法好在哪裏,他只會讚歎阿彌陀佛。這個世界是忘記信心的念佛,只是自然地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讚歎佛,南無阿彌陀佛的當下即是信心的流漏,是忘記念佛的念佛。不是這樣讚歎法的念佛,無形中就是驕慢。蓮如上人說:「真正的佛法是一個人的歡喜,人前的歡喜讚歎是假的。」問:真宗行者是否也應該像禪宗行者那樣,「照顧腳下,莫問前程」,只是憶佛念佛,信心啦、獲救啦,都交給佛去管?師:憶念佛心、佛語,才能真正「照顧腳下」,讓我們照顧自己腳下的力量是佛智,佛智圓照,沒有遇到佛智光明的人是沒有辦法照顧腳下的,就像沒有陽光,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影子,眼前只是一片黑暗。照顧腳下很重要,但重要的是,不是我們自己能照顧腳下的,是佛的力量讓我們看到腳下,照顧腳下的根源是佛智圓照。我們自己是照顧不到腳下的,沒有遇到光明我們看不到自己是凡夫的。能看到自己是凡夫的人,是多多少少被佛光照到的人。中國、日本的學佛人,會常說自己是凡夫,但基督教徒不會說自己是凡夫,因為教法不一樣,所以不知道自己是凡夫,信教的人尚且如此,何況沒有信仰的人,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問題,都覺得自己是好人。因為圓照的佛光我們才能照顧腳下,能說自己是凡夫,是聽聞佛法後才知道自己是凡夫。異教徒連凡夫是什麼都不知道,因為沒有遇到佛智光明。講到這裏,大家要知道,我們就在佛智光明裏面,原來我們就在光明裏面,只是我們不知道那是佛智光明啊。我們在光明中但不知光明,能發現佛智光明的就是佛法的力量。發現自己在佛智光明裏面很重要。很多人不知道人之所以為人,就那樣過了一輩子,不知人的價值在哪裏,如貓狗一樣。讓我們知道我們是人,就是佛法的力量,知道自己是人,不同於其他動物,他就會去思考人的價值,有這個內在的力量驅使我們思考、追求生命的價值,追求生命的意義,這就是得人身的價值。人為什麼有求知欲,要上學,讀大學,讀博士,那就是人不同於貓狗之處,我們都有向上的欲求。要來聽聞佛法、聽聞真理的人就是有真理進入心裏的證據。我們眾生都受到真理光明的照耀,但是有宿緣的才知道要來聽聞佛法,而沒有宿緣的人自暴自棄,醉生夢死,在凡夫的欲望中打轉。大家千里迢迢來這裏聞法,就是佛智的力量進入到大家的心裏,讓你們思考生命價值在哪裏,人的價值到底在哪裏?想知道真相。大家到這裏,認真聽聞佛法,就是有遇到佛的光明。同樣是人,中了黑暗的毒的人,不斷在欲望中打轉。受到佛光照耀的人,就會想:啊,我在欲望中打轉,人生不應該這樣,不應該在欲望中打轉,能這樣想就是佛智光明的照育。我們無明煩惱的心中有佛智進入,帶我們去尋找光明,驅使我們追求真理的就是心性的驅動力,就是真如、法界的力量。領受心性光明的人就是得人身的可貴之處。人之所以為萬物的靈長,就是在於能領受心性的光明。畜生安於吃睡,人則不能滿足於享受,會去追求真理。你們吃飽了就滿足了嗎?你們吃飽之外,還有能追求真理的渴求、衝動,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可貴之處。受到光明照耀的人會主動聽聞佛法,精進求道。我們要先去慶幸得難得的人身,要以此為出發點。得人身很難很難,糟蹋人生就是行屍走肉。《橫川法語》中說:「離三惡道,生於人間,應大慶喜」。能興起慶幸得人身的自覺,就是有佛智光明進入。你們慘了,有這種自覺,以後玩的時候就會懺悔,會後悔,會想:應該精進的是什麼,應該怎樣過。應該有這樣的動力和欲求:自己該何去何從?在這個問題解決之前,看你們怎麼能玩的了!真正感到人生難得,就會有拼命求道、拼命要解決人生後生一大事的欲求。沒有這種欲求,是沒有真正感受到人身難得的,就會懈怠。聽說佛法感到很難、不容易,就打退堂鼓,那是懶惰蟲。柏拉圖、康得等哲學家為了尋求人生的目的,那樣拼命去尋找,哲學家尚且如此,何況學佛的人?康得一生都在尋求:到底人是怎樣的存在?他為何有這樣的動力呢?因為他不能忍受人生就這樣混日子,為什麼來到此世間,人到底活著為什麼,生命的價值在哪裡,這樣過行嗎,對得起這一生嗎?能這樣想才算是人。人要有這樣的反省,才能真正面對人生。    當我們靠自己的力量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時,就要依止已經解決這個問題的偉人,那就是佛陀。知道      要來學佛的不容易。任自己自生自滅的人是不曉得要來學佛的。我們要睜亮眼睛去看周圍,看有誰是      可以依止的,看他的人生方向,想解決自己後生一大事的人,就會去找,找人來解決。靠自己解決不      了,就要去找善知識,要自覺自己是人,不是貓狗,要反省自覺人的價值。真像人的要去不斷自問:      我身為人到底該做什麼?不斷地去反省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晚餐散步開示問:「三生、四有」講的是什麼?「三途、八難」呢?答:「三生、四有」是說眾生的因緣無量,隨其因緣和合而現不同的身命,天地宇宙都是因緣的世界,什     麼因緣成熟就有什麼。我們往生淨土只有靠阿彌陀佛的因緣,遇(信的一念)到阿彌陀佛就是我們最好     的因緣,沒有阿彌陀佛我們就無法去淨土,所以我們應珍視阿彌陀佛的因緣,對阿彌陀佛感恩頂戴。   「三途、八難」說的是我們無始以來所造的業,會讓我們必定遭受的種種可怕的果報,沒有阿彌陀佛     的力量,我們只能永遠在三途八難中受苦。◆ 講 座 開 示問:《正信偈》「決以疑情為所止」中「疑情」是什麼意思?師:法然上人用這句話是提醒當時的念佛人。那時很多人都執著非口稱念佛不可,不知道真正的念佛是信      本願,信本願就會自然念佛,光口稱的表相,不是真的念佛。「疑情」是指凡夫的計度、思慮。不是      口稱,而是一心歸命的當下就是念佛。當時很多人以為念佛就是嘴巴念佛,不知道口稱是我執、自力      的念佛,是非本願的念佛。這是很難的地方。今天仍有很多人執著要口稱念佛,那都是凡夫疑情的念      佛。《選擇本願念佛集》中有這樣一段:第一親疏對者:先「親」者,修「正助二行」者,於阿彌陀佛甚以為「親昵」。故《疏》(定善義)上文云:「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次「疏」者,「雜行」也。眾生口不稱,佛即不聞之;身不禮佛,佛即不見之;心不念佛,佛即不知之。眾生不憶念佛者,佛不憶念眾生;彼此三業常相捨離,故名「疏行」也。一般人將口與心分開,法然上人講的是心口不二,心思於內必顯現於外,這是法然上人的意思。當心裏對阿彌陀佛充滿感激時會自然念佛,法然上人講的是心。禮佛、稱名不是條件,不要刻意去怎麼樣,念佛應該是自然的,符合人性的。孩子真知父母恩,一定自然畢恭畢敬,一心順從。並不是孩子了不起才孝順,是父母付出的恩情,讓孩子感受到,孩子才生起感恩的心。一般人都認為某某孩子孝順,不知道「孝順來自父母的愛心」,孩子思念父母的動力是父母付出的愛。我們念佛的動力來自阿彌陀佛的本願,所以說是他力念佛。《選擇集》還有:又「無上功德」者是對有上之言也,以餘行而為有上,以念佛而為無上也。既以一念為一無上,當知以十念為十無上,又以百念為百無上,又以千念為千無上。法然上人講這個的意思,是說頂戴本願功德的人,念佛能念千遍很好,不能念千遍,念百遍、十遍,只能念一遍也很好。臨終來不及念,光是聽到也很好。因為功德是在於佛的本願功德力,不是凡夫的自力行,都是阿彌陀佛的願力,佛是沒有分別的,沒有一念、百念的分別。正常情況下,能千念萬念當然很好。大家要明白,不是念佛越多越好,而是能念就念,功德在於阿彌陀佛。真正感到佛的慈悲心的人,自然嘴裏會跑出「阿彌陀佛」出來。真正感到阿彌陀佛慈悲的人,不管別人有沒有看到,自然會憶念。人都有「我念了多少多少佛」的想法,這種想法不是憶念,是自力的心,是有執著、有染汙的。很多人念得越多,染汙得越厲害,真的念佛是無我的念佛,這是很難的地方,怎樣才能無我的念佛呢?聽聞阿彌陀佛的慈悲功德,即「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不斷聽聞阿彌陀佛的功德,自然會與佛心感應道交,會不知不覺地念佛。自然而然地念佛,而不是刻意地去念。當我們心中不斷憶念父母的恩惠,自然會叫爸爸媽媽。讓孩子叫爸爸媽媽的是父母的恩惠。念佛也是這樣,不斷聽聞阿彌陀佛的功德,自然會與佛心感應道交,自然會念佛。不是本願他力的念佛,都有「我在念佛」的計慮,這種刻意的念佛,會有緊張不安,因為不是因憶念佛的功德而自然地念佛。「無為涅槃界,唯以信心為能入」,是指只有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願心才可進入「無為涅槃界」。都說要老實領受佛心,其實凡夫是老實不了的,我們只有靠佛心才能老實,所以才說信心即是佛心,信心與信仰不一樣。信仰是我信什麼,信心是以佛為出發點,凡夫只是領受。一般人都是以「我」為前提:我修行,我念佛,我在信,我在看佛書。無始以來的「我」拿不掉。我們到大殿拜佛,是誰在拜佛?我們都以為是我們自己在拜佛,不知是佛讓我們拜佛的,這是很有趣的事情。我們看到綠樹,誰在看綠樹?是樹吸引我們看樹的。陽光出來,是誰看到陽光?是陽光讓我們看到陽光的。海底洞穴中的生物是沒有眼睛的,我們看東西的眼睛是陽光造的,是陽光讓我們長眼睛,眼睛能看到東西是陽光的力量使然。日本有個秋芳洞,那洞中的魚是無眼的,因為那洞裏陽光照不到。有佛光進入心中我們才會拜佛、念佛。以我為出發點是迷執的心。沒有阿彌陀佛出現在這個世界,我們連拜佛、念佛的心、手和嘴巴都沒有。所以說「生也好,死也好,我們都在阿彌陀佛的手掌中。」要走正確的人生就要對上面的話好好思考。要記住,是陽光的力量讓我們有眼睛,讓我們看到陽光,一切都是陽光的力量。同樣,是佛的功德讓我們憶佛、念佛、拜佛的。我們往生成佛不是我們有修行,有念佛,而是佛的功德力讓我們往生的。但是凡夫總是不知不覺地陷入自我的框框,以為是我念佛往生淨土的。「我」擺第一的心如果沒有打破,就仍然在迷界打轉,無法往生報土。自以為「我在學佛,我在念佛」,都是自力的迷心啊。應該拋掉的就是這種自力的迷心,是這個疑情讓我們在生死苦海中打轉。「必以信心為能入」,就是一切應歸功於佛,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才能往生。大家要小心,「自我」很難拿掉,動不動自我就跑出來了,注意別被自我矇騙了。大家要常常憶念:(一)是靠大家的力量我才活著。(二)我是托大家的福,托阿彌陀佛的福。(三)恩海無量。只有常常這樣想,自我才會慢慢變薄。這就是佛法的因緣法,是因為因緣我們才有辦法做這些事。凡夫老是把自己擺第一,不知一切是靠眾生緣成就的。我們就生活在恩海中啊!問:什麼是「無我的聽聞」?師:就是如實地信受,聽了就聽了,有「我在聽」、「我明白了」都不對。不要把聽到的掛在嘴上、寫在      臉上,自然而不造作,不在外緣上用心。念佛是沒有非這樣、非那樣不可的,念佛不是要關在佛堂裏      才念佛,生活中隨時隨地皆是自然憶念,像年輕人不知不覺地憶念情人那樣。要自然,不要才懂一些      就有老修行的樣子出來,或顯示自己已經獲得了信心,要去指導別人,那都是凡夫造作的心。也不要      去模仿別人,自己是怎樣的就怎樣,一切自然而然,這才是真的無我的念佛。問:一位七十歲的老尼師,因腦出血臥病一年,現基本恢復,來向老師請教:我出家這麼多年的人,為什      麼還會得這種病?她又想起以前在家時殺過兔子等動物,問是不是它們找來了。師:即使是修行人,因為過去的所造業現在也會生病。真正修行人,無病可修行,有病也可修行。修行要      知道什麼是因果業報,修行人業力現前時,不光會生病,有的也會被殺死哦。就是連佛陀神通第一的      弟子大目犍連,也是被人打死的。龍樹菩薩也是被殺死的。所以首先要知道因果業報的可怕。    認真修行的人自然在佛的守護中,但不能說修行人就不會生病,那是傲慢的想法。真正的修行人會藉      生病的因緣懺悔業障,你回去後要好好念佛懺悔,不然什麼業障還會出來也不知道。出家人生病更要      懺悔:我出了家還生這樣的病,可見我的罪業有多重!我們過去世、過去世…的惡業隨時會現    前,我們因為智慧不夠看不到過去。不要有怨恨:為什麼我出家了還生這種病。要懺悔。你現在知道      以前殺兔子不應該,但你只知道這一生的事情,過去世的罪你不知道,記不得的更多啊。業報是可怕      的,你殺他,他殺你,這還是單純的想法,其實不光如此。如果我們忤逆父母,也會讓我們被殺。這      是有經典依據的。大目犍連尊者知道業力果報,知道要被殺,但他不跑,因為他知道他過去讓他媽媽      傷心過。佛陀也知道目連將被殺死,但他不去救,因為業力在那裏,只有「應報」才能消掉,否則它      就一直追著你走。    我們有沒有讓父母傷心過、有沒有頂過嘴呢?小時侯的事情我們都記不得了,不要認為有念經,所造      的業就沒有了。業報是可怕的,會以各種方式現前。造口業,說人壞話,口業也會讓我們被殺和生        病。不孝父母,對人冷漠,常中傷人,這都是與人道背道而馳的,我們只能順著佛道走,在有生之年      只有順著佛法走。我們常做不如法的事情,不是說出家了就可以了,重要的是順佛道走,順佛的教法      才行。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259.html 靈臺山開示(4)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259.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259.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259.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 講 座 開 示老師說,你能夠破我執嗎?越讀禪宗的書,你越會發現原來我的我執沒辦法破。你剛才說讀禪宗的書可以破我執吧?等你越深入理論,越會發現沒有辦法破我執。我們很容易為了要破這個我執,而去讀禪宗的書。很多人就這樣迷失了自己。越讀禪宗的書,你越會發現:原來,我的我執是沒有辦法破的。這樣你才是真正讀懂禪宗的書了。你越接觸禪宗的書,你越會發現、越會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我執,都是我執。如果我們以為多看禪宗的書以後,自己的我執就會比較少一點,或是無我。這種出發點是錯誤的。所以,親鸞聖人在《歎異鈔》講過一句話:此身,無論任何行,也沒有辦法修行。他是徹徹底底的落第了。親鸞聖人是越修行,越發現自己沒有辦法修任何行,自己沒有修行。而且是越修行,越發現自己是地獄必定。一般的人都以為自己涉獵禪宗的書以後,就會無我,我執就會少一點,淡一點。這都是自以為是。即使是來學淨土法門的人,都還有一種心態,都還有高估自己的心態。都還高估自己的能力。以為自己可以做這個,可以做那個。可以看佛書,可以幹什麼的。你越去真正的修行,你越會發現自己是一點行也沒辦法修。真正道心很強的人,你會發現自己越想修道,反而離道越遠。越修越覺得自己是背道而馳。你如果有個很喜歡、很喜歡的人,那個就是我執了。喜歡和厭惡都是迷執。不止討厭是執著,喜歡也是執著,這是我們要知道的。因為我們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為什麼佛教講出家?就是要去我執,去這個執著。所謂拋家棄子,就是要去掉他的執著。我們有先生、有太太、有孩子,就會有執著,這是我們的人性。真正的修行人,是連錢也不碰的。你有錢嗎?有錢的話就是地獄的種子。凡人的心,看到好吃的東西就想吃,看到漂亮的衣服就想穿,這都是執著。如果沒有執著來看周遭萬物的話,那是最理想的。但是沒辦法,我們一定會有執著。我們的執著心很重,這個是自己的,這個被人家拿走了,我們就起煩惱了。我們的東西被人拿走了,會說那就送給你啊。如果這樣的話就很好,但是沒有辦法做到。沒有執著的人,自己的東西被人拿走了,就說:好啊,跟你結緣好了。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東西被人拿走了,就會生氣。我們很難把東西施捨給別人。別人給我們很高興,可是最好不要給別人。這些都是執著。什麼是造業?這個就是造業。用我們這樣罪惡的心,再怎麼修都是沒有用的。所以我們去修禪,你會發現自己越修越沒修行。但是沒有真正去修的人看不到這點。沒有去修的人,會覺得自己會修行,都以為自己也能修行,會認為自己一修行的話就會進入無我的境界。但是我們去模仿這種無我的修行的話,就會發現,越修「我」越多,我執越重。也就是因為這樣,阿彌陀佛才越發捨不得離開我們,要救度我們。禪的修法,我們無論再怎麼掙扎,也沒有辦法去修這個法門。因為我們的心,和貓狗沒有兩樣:鬥諍心堅固,老是在跟人吵架,老是在跟人意見不合,不合意見就去咬人家。我們的心中充滿愛憎、煩惱。明白自己是這種愛憎、煩惱,和貓狗沒有兩樣的存在之後,再來看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會知道阿彌陀佛有多麼的慈悲。看不到自己愛、恨等貪瞋心的人,沒有辦法瞭解阿彌陀佛的本願是多麼的可貴。我們要知道自己的心和貓狗的心是沒有什麼兩樣的。如果看不到,念佛還是我執的念佛。佛念越多,我執越重。我們的念佛如果不是無我的念佛的話,都是有染汙的念佛。這種有染汙的念佛,就是不清淨的念佛。不清淨的念佛,就和魔鬼的心沒有兩樣。我們的慢心很重,稍微讀了幾本佛書,稍微聽了幾次佛法,就自以為是、高高在上,覺得自己已經懂很多,就想講給人家聽。我是我執的存在,別人也是我執的存在。我們每天都是「我」跟「我」在吵架。我們要徹徹底底的明白:自己是我執的產物,要用這樣的心來學佛。不然的話,看到別人的我執,看不到自己我執的人,越學佛慢心越重,美其名是學佛,實際上卻往魔的方向走。我們都認為誦經很好,所以會誦經,但是每天都有誦經的人,就有慢心起來:「我每天都有在誦經」(在做功德)。可是你用這樣的心誦經,往往誦到一半,會打妄想,想到某人的是非,心裏就不高興、不舒服。用這樣的心來誦經,哪裏是誦經呢?這些話,很難遇到有人會講給我們聽,教給我們。在廈門這個地方,(也)沒有人能教給我們這個法門。即使是出家人,他們也沒有辦法教給我們這樣的法。因為出家人,他們都是高高在上的。一般學佛的人,他們都沒有這樣的想法,所以日本的聖德太子就說:「我必非聖,彼必非愚,共是凡夫耳」但是一般修行的人,(都覺得)別人是凡夫,自己不是。別人都是凡夫,而我學過佛法,我是懂佛法的。我們要記得聖德太子說的這句話:「共是凡夫耳」。但聽到老師說大家都是凡夫,那就不用修了,反正修了也一樣。這是邪見。我們凡夫的執著心就是這麼重。聽到我們是凡夫,我們沒有辦法修行,就真的不修行了,反正你再怎麼做,我們都是凡夫。都是落入偏執裏去了。所以,人很麻煩。聽聞佛法,聽到「我們罪業深重,我們是沒有辦法修行的凡夫」。聽到這個,就會有兩種心態出來:有道心的人,雖然知道凡夫沒有辦法真正修行,但是他會越發精進修行。為什麼?就是因為這樣,他才能夠有慚愧的心:「啊!我這麼沒有修行」。習氣很重,他還是一樣的修行,一樣的精進;那麼有的人就不一樣,他聽到老師說我們沒有辦法修行,再怎麼修行都習氣還是在,他就什麼也不做,然後就把「哎呀,我們是凡夫」掛在嘴上,「你不要那麼認真啊」。這就是邪見。什麼樣的人最好?真正的修行人,就「啊!我什麼樣的行都沒辦法修,沒修行啊」,就是帶著這種慚愧,慚愧自己沒有辦法真正修行(而去精進修行)。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越聽聞佛法,他越慚愧自己,懺悔自己:啊,我再怎麼聽老師講佛的慈悲,越聽越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像老師講的那樣子,越聽越發現自己是那麼的污濁,自己的污濁看的越清楚。沒有辦法像佛那樣,那麼清淨、那麼無我,那麼的沒有執著。就是越聽聞佛法,越看到自己的執著很重的人,懺悔自己沒有辦法修行,沒有辦法像佛那樣無我。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學佛的人。一般學佛的人,聽說持五戒、十戒很好,那就去受五戒、十戒,然後就以為自己可以把這個戒持的很好。好像從今天受戒開始,以後就可以改頭換面,可以煥然一新,就變成一個好人了。這都是憍慢。我們聽聞了佛法,就很想要往這條路去走。真正的念佛人,他會認真的去走這條佛道、佛法,可是他會發現自己都是在和這個佛道、佛法背道而馳。然後,就是(生起)慚愧的心,這才是真正的念佛人,這就是淨土教。如果以為自己可以走這條佛道,可以順著佛法而走,而且還認為自己會走的很好,做的很好,這種人是慢心很重的人。所以,我們講出家修行,有形體出家,就是把頭髮剃掉,住到寺院裏去,這樣的出家人很多,但是心出家的人很少。所以日本的弘法大師,他在那時候就已經看到當時的佛教界是這樣的,他就很感歎的講一句話:現在的人,是剃頭不剃心。這是弘法大師在高野山講的。一般(出家人)都是形式上的出家,心沒有真正的出家。心沒有出家,形式出家,就會高高在上,現出家相以後,就會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這樣的出家人很多。舉一個例子:昨天有一位出家眾,她說:我都出家了,都修行了,為什麼還得這個病?這就是慢心很重。所以,內心比形像重要。真正的修行人,是越修越發現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不足,這才是真正有在修行的人。不論什麼事,你越精進做的話,越會看到相反的一面。我們要佛法第一,待人親切。我們聽說要待人親切,就以為自己真能待人親切。可是當你想待人親切的時候,就會看到自己的心,原來一點也不親切。就會發覺,原來自己待人一點也不親切,之所以會對他好,是帶著我們的貪瞋癡的。越做越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做到(待人親切)。真正的修道人,他會看到(事情)相反的一面。我們說要孝養父母,真正有在孝養父母的人,他會越來越看到自己做的不夠,看到自己沒有盡到孝道,自己沒有辦法真正的孝養父母。但是很多不知佛法的人,他們會稍微為父母做了點事,就「你看我多孝順父母,你看我做什麼,做什麼…」這種人,都不是真正的孝道,不是真正的孝養父母。他們做一點,就掛在鼻子上,這就是慢心很重。我們真正看到上面的,就會看到下面。真正看到天空很漂亮的人,他就會看到地上怎麼都是垃圾。你真正看到(一件事),就會看到相反的一面。所以我們要無我的念佛,要待人親切。可是你真的朝這個目標去做的時候,你會越發現我執很重,什麼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你就會發現自己沒有辦法無我,然後你會發現自己沒有辦法真正待人親切。我們要精進,你真正精進了,就會發現自己很懈怠。我們修行的人,做早晚課是很正常的,也是應該的。可是,早課的時間我們會想睡覺,「啊,現在的時間如果可以睡覺該多好啊」。所以我們要修行都是假的,你越修行,就會發現自己相反的心會跑出來。真正有在念佛的人,他會看到自己的心很污濁。心中沒有念佛的人,都(是)在看自己的人,會認為:「啊,我現在比以前進步很多了,現在比以前有修行了。」這都是忘記佛在看自己的人。這種人的慢心很重。相反的世界我們會看到。舉例,你越想待人親切的話,是否越會發現我們是自私的存在?越去做了,越會發現,有時你去付出了,卻得不到自己預期的反應或效果的時候,就會「唉,幹嘛要做這樣的事情啊?吃力不討好」。就會有這種心。我們誦經很好,看佛書很好,可是會打哈欠、想睡覺,相反的心會跑出來。越想禮佛、越想念佛的人,相反的心都會跑出來。我們做早課,誦《正信偈》,誦不到一半,你就會打哈欠,看電視的時候,一點都不會想睡覺。所以,要知道我們凡夫是什麼樣的存在。我們凡夫離清淨的東西,是有距離的,很遙遠的。這就是所謂的「凡夫」。我們為什麼要聽聞佛法?佛法的價值在哪裏?佛法的價值就是在於讓我們明白我們都喜歡不清淨的東西。喜歡染濁的東西。我們在學佛,可是一點也不喜歡佛。我們都喜歡煩惱。問:有時碰到骯髒的東西,就會念佛。可以嗎?答:不要介意這些。儘量養成念佛的習慣。那不是你念的,那是阿彌陀佛自己跑出來的。如果認為那是我      念的佛,那就是有染濁的(念佛),有染汙的(心)。(佛號)是阿彌陀佛借你的口跑出來的。◆ 講 座 開 示自然就是規則和法則。自然就是法則的力用,力量和作用。讓事情順著法則去走,叫做自然。但是自然很難。像雨從天空落下來,就叫做自然,它不會從地下往上掉。(指一物,舉例)如這個東西由上往下掉,這也是自然,它絕對不會從下面往上跑。這種法則,無論在廈門也好,在福州也好,在香港也好,在日本也好,都是這個法則;現在也是這種法則,以前也是這種法則,未來也是這個法則。這個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必然會是那個樣子。但是我們人,一動腦就不自然了。我們人類越文明,離自然就越遠。人,不論再怎麼努力,自我都不會沒有。人類不論再怎麼進步,文明不論再怎麼進步,肚子餓的時候還是肚子餓,肚子餓的時候怎樣想像飽還是不會飽,別人吃飯我們還是不會飽,這個事實是不會改變的。我們人,不論別人多麼的成功,如果我們自己不健康,多病,沒有成就的話,就沒有辦法得到滿足。不論別人如何的幸福、如何的成功,如果自己沒有成功的話,我們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我們活多久,這個自我,以自我為中心,就跟我們多久。我們如果撇開自己,說要造福人群、要造福社會,是很難(做到)的,一定有那個「我」在。我們說要改造社會、造福人群,那裏面就有一個我執在了。所以不論有什麼方案,(即使)說這個方案很好,當你仔細追究這個方案時,你也會發現不是很理想的。(因為)只要有一點私心,如希望自己過得好一點、舒服一點,只要有這樣一點兒私心的話,不論你的法子多麼的好,都是假的,都是錯的。但是我們人,都不會知道自己錯。我們無始以來,都受到這種自我的限制。雖然想改造社會、造福人群,如果沒有照自己所想的去做的話,就會生氣;口上講的是要造福社會、造福人群,可是如果沒有照「我的」方案去做,問題就來了。所以與其說是要造福社會,不如說是要順著「我的」想法。所以我們一起心動念就是錯誤。其實我們所看到的,我們所想的,我們所做的,都是顛倒行。可是我們都以這種顛倒行為滿足。我們看到一個人成功時,我們能發自內心為他感到歡喜嗎?這樣的人,到底有幾個呢?真理的世界,別人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但是我們人呢,就是先想自己的幸福。先想到自己,這當下就是迷執了。我們先要知道,正確的理、正確的法是什麼?真理的世界是眾生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但是人,凡夫也好,都是先從自己,以自己為出發點,先求自己幸福。從自己為出發點,以自己的幸福為出發點,這就是人、就是凡夫。什麼是佛?什麼是真理的世界?佛之所以為佛,就是以眾生的幸福為自己的幸福,以這個為基準。人類的生活中、社會裏,跟這個基準很接近的,就是母親和孩子的關係。母親看到孩子快樂,她就很快樂;她看到孩子流眼淚,她也心痛。這種母子的關係,就跟佛的心很像,很接近。父母對孩子的心,是孩子成功,父母就很開心;孩子如果不幸,父母會為了他感到很悲傷;這種父母對孩子的心,最接近真理的法則。但是,很遺憾的,身為孩子,他往往無法瞭解、明白父母心,天下父母心。所以會有忤逆父母、不孝父母的孩子出現。最自然的生活樣態是什麼?就是以孩子的幸福為自己的幸福,以孩子的幸福為父母的(幸福),這個是最接近自然的了。但是孩子都不知道,父母最疼愛的就是自己,自己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掌上明珠,孩子不明白父母是那麼的愛護自己,所以才會忤逆父母、傷父母的心、頂嘴,這就是不明白天下父母心。所以不孝父母的人,是違背天地的法則。從天地的法則來看,頂撞父母的人,當下就是違背因果。做了違背因果法則的事,一定會承受業報。業報一定會找上門來。我們大家要好好思惟「自然」是什麼,好好思惟「自然」這兩個字。佛是順著自然的人,是依自然而行的人,所以佛是「眾生病,則我病;眾生樂,則我樂」這樣的是佛。生為一個人,看到眾生、別人遇到苦難,就覺得不忍心,這個是人性。如果我們看到自己討厭的人、不喜歡的人,遇到不幸了,沒有惻隱之心的話,就是違背因果、自然法則了。我們一般看到自己的冤家、不喜歡的人、討厭的人,遇到不幸的時候,往往都要拍手叫好。這種心,是違背因果、自然法則的。不論是什麼人,哪怕他是我們很不喜歡的人、很討厭的人,當他遇到不幸時,我們能生起憐憫的心、可憐的心,這才是契合自然的法則。但是我們人啊,自己喜歡的人遇到不幸會覺得很難過,會和他一起悲傷;可是一看到不喜歡的人、討厭的人遇到不幸,就拍手叫好:「哇,他總算遭到報應了!」這種心就是違背因果的,違背自然的法則的,就是分別心,當下就被我們的愛憎牽著鼻子走。被我們愛憎的心牽著鼻子走,這當下就是違背自然的法則。當我們聽聞佛法,我們捫心自問,或者靜下心來看自己內心的世界,會發現原來我們都是在違背自然的法則而活著。如果我們都是以自我為本位,在想事情、在做事情,在看自己的話,就是錯的。山上的樹,就是自然的榜樣。樹本身就是自然,它顯現的就是自然。它們不會為了自己的喜怒哀樂,而感情用事。但我們人,就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就是違背自然。(這樣)我們跟樹比起來哪個聰明呢?但是我們都認為樹沒有知覺,都認為我們人比樹聰明。樹的成長是無我、無心的成長。所以你把樹枝剪斷,它也不會生氣,照常茁壯成長。所以禪宗的祖師大德,如達摩祖師這樣的人,他們來看樹,樹就是佛。山上的樹木很多,我們去砍樹枝的時候,被砍到樹枝的樹,它不會說「為什麼你來砍我,而不去砍別的樹」?它沒有你我,它無我,它讓你砍。(而)我們人,別人向我們道謝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心;如果我們為對方做一點事情,為對方付出,他卻連一聲謝謝也不講,我們的我執就出來了,煩惱就出來了。所以無我、無心是最珍貴的。當對方笑臉對我們道謝時,我們就很開心;開心的當下,就是執著了,就是心迷執了。當我們為對方服務,對方笑臉對我們說「謝謝,謝謝」時,我們會說「不客氣,不客氣」。我們口裏是說「不客氣」,其實心裏高興的要命。可是當我們為對方服務,對方卻沒有什麼反應時,下次你一定不會為他服務了。我們學佛的人,做真正的道人,走佛道的人,就是要去(除)自己這種執著的心,去看自己執著的心。我們以誰來為生活的榜樣呢?看山上的樹木,它是我們最好的榜樣。山上的樹木是無我、無心,就是以此為我們的榜樣,以無我、無心的樹為我們的榜樣。心情煩躁的時候,不妨到樹林裏面去,到山上,到樹下,坐在大樹下,自然而然,很煩躁的心,就會靜下來了。那是為什麼呢?那是山上的樹木在教我們無我無心。所以你看我們修行人,佛教的修行人,他們都是入山修行。為什麼要入山修行?就是說這個(原因)。想要修行,如果走入人群,很難修。走入人群的話,貪瞋癡就會生起。走入人群的話,愛憎的心會越來越強烈。所以禪宗的修行者,為什麼都要去山裏呢?就是這個原因。所以以前的寺廟都是建在山上。寺建在市中心的話,我執就會很旺盛,真正的佛道就沒有辦法去實踐。要讀佛經的話,在山裏是最適合的。我們如果在人群裏讀佛經的話,就是用貪瞋癡在讀佛經,就沒有辦法真正昇華自己的心。不信你試試看,帶一本佛書到百貨公司裏看,你的心思是想佛經還是想喜歡的東西?人是怎樣的動物?人是被自己的貪瞋癡左右的動物。不被自己的利害得失所左右的人,是很高尚的人。但很遺憾的是,我們會被周圍的一切所左右。真正的修行者,他不拿錢的。不論是怎樣的修行人,你讓他拿錢看看?那種得失心、名聞利養就出來了。所以貧窮最好,當乞丐最好。真正能夠當乞丐的人,是最好的人。沒有辦法真正當乞丐的人,他就沒有辦法真正的修行。(這種)捨很難。(上次)看到一位四處漂泊的老人,某法師問這位老人:「你這樣不覺得很苦嗎?居無定所,三餐不濟。這樣的生活你不覺得很苦嗎?你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怎麼樣呢?」那老人說:「非常滿足。」他感到非常滿足。這種人是最富有的人。別人怎麼想,那是別人想的,對於這個流浪的老人來講,他這樣子很快樂,他覺得沒有比他現在更快樂的了。很遺憾的是,我們凡夫連這個乞丐也當不了。真正的乞丐,我們是沒有辦法真正去當的。以前,出家人是走入塵世中去修行的,為什麼沒有辦法修行呢?就是因為沒有辦法去我欲,所以沒有辦法真正的修行。如果我們有稍微涉及一點佛經的話,拜讀過佛經的話,你就會知道:原來,我連乞丐也不如,這麼執著。當你這樣觀照自己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我不是修行佛法的根器、法器。我們可以做到(外表)形式上在讀經,可是內心裏卻被自己的執著所玩弄、所左右。有四個字對我們學佛的人很重要,哪四個字?「知足常樂」。我們要以知足常樂這四個字為出發點。你要修行,你就要捨家棄欲。就是不要先生,不要老婆,不要錢,然後入山去修行。這樣子,你才能真正的修行。所以大家(要)知道:你有家庭,有孩子,修行就是落第了。不要以為你們這樣子可以修行。真正的修行,自然「孤家寡人」。你真正要修行,你就要拋家棄子,連父母也要離開,你才有辦法走修行的路。中國有個叫玄沙的人,他很想要修行,可是他有個父親。父親在,他就沒有辦法出家修行。為了要去出家修行,有一天和父親出去捕魚,他就趁父親不注意的時候,把父親推下水。他的父親抓住船舨,叫兒子拉自己上來。玄沙想,這時候如果把父親拉上來,就沒有辦法出家修行了。他就把父親的手掰開。他父親就溺水死了。這樣子,他就出家修行去了。因為他是自己親手把父親推下水,把父親淹死,這種殺父的「五逆十惡」罪很重。殺死父親的情景每天都侵蝕著他的心,這種心變成一種動力,推動他精進的修行。所以他修行十年,就開悟了,就進入無心無我的世界。當他開悟的時候,他就夢見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就跟他說:「當初被你推下水的時候,非常的怨恨,我的親生兒子竟然殺害自己的爸爸。因瞋心而墮地獄受苦不斷,直到今日,因為你修行開悟的功德,我得以從地獄出,上昇天界享樂,今天特來向你道謝及辭行」。話說完就不見了。玄沙因為是自己把的父親殺死,再去修行,所以他修行的心和一般人不一樣。「罪惡深重!連自己的親生父親都殺死,自己是這麼的罪惡深重。」因為他帶著這種心去修行,當他這樣精進、努力去修行,十年他就證悟到無心無我的境界。當他開悟的時候,他的爸爸就來給他托夢。說︰剛被自己的兒子殺死的時候,心中充滿怨恨。心裏很不甘願,竟然我的兒子會把我害死。因為心不甘願,起怨恨心,而墮入三惡道受苦。可是當他兒子,證入無我無心的時候,就是開悟的時候;以開悟的功德,讓他的父親從三惡道裏出來,生到天界;所以他來向兒子辭行:因為你開悟的功德,功德力令我得從三惡道裏超拔出來,今天要生到天界去了,特來給你道謝。我們在座的大家,如果能從我執的世界證悟到無我的世界的話,這種功德很大,可以讓我們的父母,都能夠得生善處。我們要走修行的路,就要有像玄沙這樣的決心。(他)每天的心境,就是「我是惡人,我是罪惡深重的人」,帶著這種心,這種慚愧懺悔的心去修行,才能夠真正走上修行的路。不然的話,稍微讀了一點佛書,稍微念了幾句佛,就自以為自己有修行了。這樣子哪裡是修行?是在自我滿足,自以為是,根本就是傲慢、邪見。如果自以為自己都是在做好事,自己沒有做壞事,然後(也會)講佛法給人家聽,自己也有聽佛說法,有在修行,(這樣認為的話),這種人都是天狗,都是邪見憍慢。像玄沙這樣,為了走修行的路,他把自己的父親害死了。所以他在二六時中,念頭離不開這個:「我是不孝父母的人,我把自己的父親殺死了」,所以二六時中,他心心念念:「我是個不孝的孩子,我是個罪業深重的人」。他是懷著這種心去拼命修行的。像玄沙這樣,他自覺自己(自覺很重要)是不孝父母、罪惡深重。有這種自覺,起這種自覺去修行的,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我們人,動不動就會以為自己是好人。聽了一點佛法,就以為自己比以前好了很多,慢心就會起來了。為什麼學佛會沒有辦法進步呢?就是(因為)我們很容易起這個慢心,可是我們又看不到自己有這個慢心。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腳都浮在空中!沒有像玄沙這樣,他的腳是踩在「我是罪惡深重的凡夫,我是罪人,我是不孝父母的人」上。他的腳是踩在這上面,所以他能夠腳踏實地的修行。但是我們一般人,我們的腳都踩在空中。所以,雖然會說自己是惡人,會說自己是凡夫,可是這個凡夫是踩在空中的。你看我們說自己是凡夫,可是當我們看到別人缺點的時候,就去攻擊,就去排斥,然後就是生氣。那樣的當下,就已經不是凡夫了,也就是高高在上了。我們如果沒有像玄沙這樣自覺的話,雖然嘴巴上講自己是凡夫,其實都不是凡夫,都是傲慢,邪見憍慢的惡眾生。我們如果在娑婆生活,用佛法這面鏡子來照見自己,我們就會發現:自己一點佛法也沒有,每天都是在背道而馳,都是過著背道的生活。真正有這種自覺的人,他就不會如此:稍微比別人多捐幾個錢,他就會說我付出了多少(多少);比別人多掃了點地,他就(會說)我好發心。我們凡夫,動不動慢心就起來了。用這樣的心,來讀佛學也好,聽聞佛法也好,都是邪見憍慢。(當)你真正認真去走佛道時,就會發現:啊,原來我的我執這麼重。我們聽了佛法,我們的心都會去觀照別人,可是都忘了看自己的起心動念。我們的心都是向外求的。不論是看佛書也好,讀佛經也好,聽聞佛法也好,當我們真正在佛法中,讀到佛書的時候,你自己就會發現:原來,自己的我執很重,慢心很重;原來,我的心都在看別人;原來,我們剛知道一點佛理,就會在心中評判別人:「啊,那個人,他在講這個話;那個人還不懂…」我們無時不刻都在評判別人,但是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心在評判別人。不曉得我們在看別人,(而)那個當下就是慢心。所以大家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去看善導大師的著作。善導大師是一位很虔誠念佛、精進的修行人,可是你看他所留下來的著作裏面,他都在懺悔:懺悔自己沒有修行;懺悔自己罪業深重;懺悔無始以來,自己造了多少殺業;懺悔自己無始以來,犯了多少偷盜的罪。善導大師跟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其他人稍微有禪坐,有讀佛書,他們就認為自己有修行了;善導大師也有禪坐,也有念佛,可是透過這個,他發現自己:「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一點修行也沒有,我罪業深重。心心念念都是罪業、煩惱,無有出離生死之緣」。他這樣在看待自己。能做到如善導大師這樣觀照自身的是親鸞聖人。因此親鸞聖人的著作中,說自己「無慚無愧」,「無小慈」、「無小悲」,有的只是「重視名利,好為人師」。他就是這樣的慚愧自己。我們學這個教法的人,要學什麼呢?要學用無常來觀照自己,而不是去觀照別人。我們聽聞佛法的人,如果沒有看到自己每天的起心動念,都是跟佛法背道而馳的話,就是沒有佛法。這樣的話,就是假的修行人,假的念佛人。你越精進念佛,就越會發現自己是假的修行人。如果自己以為自己是真的修行人的話,那就是邪見憍慢。親鸞聖人所留下的著作裏,他都說:真正的念佛我一句都念不了,一句都沒有辦法修行。在《愚禿悲歎述懷》中,他有的只是什麼呢?「慚愧,慚愧,慚愧。」如果你的心現在還有:「啊,我每天都很精進,我每天都有在持佛經,我每天都有在念佛。」如果你的心態是這樣的話,這就是憍慢啊。越是精進念佛的人,他就會:「啊,我連真正的念佛一次都沒有。」可是這樣的人,他是每天都在念佛的。真正領受到淨土真宗的心法的人,他雖然每天都在精進念佛,可是心裏:啊,我連一句真正的念佛都沒有啊。在今日,修本願法門的人,真正很努力修行,可是(知道)自己一點修行也沒有,這樣的僧侶很少;傳法的人尚且如此,何況是來聞法的人。當我們遇到真人,我們在真人的面前,就會發現自己的虛假,(還)是虛假一切;我們到了真修行人面前的話,就發現自己是假的修行,我們都沒有修行;可是如果我們到不是真正修行人的地方,我們就會覺得「我比他有修行」。因為彼此都是假的修行,是假的念佛人,所以:「哎呀,他啊,還是慢心那麼重。還好我沒有他慢心那麼重。」我們就會有這種心態出來。之所以有這種心態,是因為大家都是假貨,假的念佛人。會看到自己是假貨的念佛人,才是真正的念佛人。如果我們會起一個念頭:「比別人精進,更明白佛法,高人一等。」只要你有這種心的話,就都是假的了。真正的學佛人,他不會有「我有佛法」那種姿態出來,他擺不出來。真正的念佛人,他不會擺出一副比別人瞭解佛法,比別人懂佛法,高人一等(的姿勢),他不會有這種姿態出來。他能比什麼呢?「慚愧,慚愧啊,我什麼都不懂啊。」有的只是謙虛。謙虛的人,(是)佛法的光明進入他的心坎裏面的人。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比別人懂佛法的人,是天狗,就是憍慢。期待大家,對於剛才講的佛法,能夠在心中反覆的思惟,然後再去精進。到你們七十、八十的時候,這些佛法就會融入你們的身體裏面了。期待大家直到七十、八十都不要間斷,不要間斷憶念佛法。大家不要提早畢業。不要「我懂了!我明白了!我已經獲得信心了」,就不再來聽聞佛法了。不要提早畢業,提早畢業就完蛋了。◆ 瑞覺法師講述老師說真正的滅罪、懺悔,是不論怎樣懺悔,最後發現自己沒有辦法懺悔。因為不管你如何懺悔、現在怎樣的慚愧,可是轉個身,你又依然故我了。所以我們人,沒有辦法真正的懺悔。你看善導大師也好,親鸞聖人也好,他們都沒有說:我懺悔了。他們說自己是:無慚、無愧。這個「無慚無愧」不是沒有懺悔,而是懺悔之後發現自己沒有辦法真正的懺悔,所以說(自己)「無慚無愧」。這才是真正的懺悔。所以我們說滅罪,是真正徹徹底底的明白:原來自己的罪業是如此的深重,不論自己怎麼懺悔,都沒有辦法讓罪業消除。就是懷著這種心。當你有這種心的時候,不論什麼業障現前,你會處之泰然,覺得這是理所當然,這是來得應該的,來得好的。這樣的話,不論什麼業障現前,都不會覺得是苦。因為覺得:受的好,來得好。這才是真正的滅罪。不是像我們一般人所想的:在佛堂,掉幾滴眼淚,就好像可以一筆勾銷(罪業似的),不是的。你如果有殺眾生,殺生的業報沒有現前之前,走到哪裏,(業力)還是跟到哪裏。你看我們這輩子,記得的(殺業)有多少,何況是我們不記得的,何況又是無始以來的。因為我們是如此的無明煩惱,如此的業障深重,所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不論遇到什麼事情,不論發生什麼事情,都是來之有因的。我們面對事情的時候,如果有把佛法聽進去的話,自然而然,遇到事情的時候,不會把責任推卸給別人。(而是知道)這些都是我種下的因,(熟果)現在來了。昨天有位師姐問如何教老年人念佛的問題。老師的意思是: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同樣講一句話,聽的人(聽到心裏的)都不一樣。你要教他念佛,除了你本身真正是本願他力念佛的,你才有辦法保證教給他;如果你不是本願他力念佛的話,你再怎麼跟他講要念佛,他只會自力念佛。「哎呀!阿彌陀佛好慈悲啊,只要我們念佛的話,不論你做了什麼,阿彌陀佛都會救你的」。一般人聽到這句話後,他就很開心,為了滅罪來念佛。這種念佛,就不是本願的念佛了。但他這樣念佛,也是跟佛結緣。因為你這樣念佛,名號是有功德的,也是無形中有你說的那種功德,但是你不能說看到他很虔誠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認為他這樣子就可以往生淨土了。這是一般人的觀念,一般人的想法。要真正的領受他力,領受阿彌陀佛的功德的話,就是需要聞法。就是「聞其名號」的「聞」,就是聞法。問:(大意)經法中有說:人處厄難,一聲稱念名號,即得解脫。不也是功德滅罪的一個例證嗎?答:這種想法就是一般人的認為。你有去懺悔,但是你發現自己沒有辦法真正的懺悔。因為你掉幾滴眼        淚,在佛祖面前痛哭流涕,好像是真的很懺悔了。可是那都是「一時」而已。我們的貪瞋癡都無動於      衷。所以當你痛哭流涕完了,轉個身的話,依然故我。    真正有懺悔的人,他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辦法懺悔。親鸞聖人在《和讚》後面的「愚禿悲歎述懷」裏      感歎:我這顆心,「無小慈小悲」。自己連一點慈悲心都沒有。「無慚無愧」,連懺悔都不能。他        (就是)這樣的懺悔!    這種懺悔是不斷的。不是我現在懺悔了,然後就一筆勾銷了,重新再出發。親鸞聖人的懺悔是一直到      一口氣不來為止的懺悔。當你有「無慚無愧」的心理出來以後,當下就從罪業裏解脫出來。這個才是      真正的解脫。因為你已經能夠完全的面對你的罪業了。問:我們怎麼理解《藥師經》所講:當他稱念名號時,名號的功德力讓他暫時的得到些福報,而減輕、        減輕原來造的惡業的現前,使他有個機會再聽聞佛法。答:我舉個例子。如果我們(一定)要吃一米袋的鹽巴,我的業報就是要吃這袋鹽巴。一般人以為:我念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依名號功德,這袋鹽巴就可以不吃了。一般人認為解脫滅罪也      是這樣。(其實)不是的。這袋鹽,沒有學佛的人,當他吃的時候,會吃的很辛苦,因為太鹹了;可      是念佛的人,因為念佛、因為誦經,就像把這袋鹽放到一個大水池裏,然後再喝。一樣在吃鹽巴,一      個拿著吃,一個泡在水裏喝,感覺一樣嗎?所以,念佛的人,有聽聞佛法的人,就像把一袋鹽放入水      池裏。還是要喝,還是要吃鹽巴,也還是要承受業報。一般人看來,他就是業障減輕了。雖然業障減      輕,還是要吃這袋鹽巴,但是吃法不同了。◆ 講 座 開 示我們先來複習一下。這個「心性」,就是圓的世界。圓的世界,就是「無心無我」的世界,也叫「一如」的世界。但是,圓的世界,它會分裂。心性分裂,就會有自他、愛憎、是非、善惡出來。心分裂的當下,就有業識。業識一定是伴著相對心出來的,有「愛」就有「憎」,有「自」就有「他」,有「是」就有「非」,有「善」就有「惡」。用佛教的術語,叫「能見」和「所見」。「所見」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術語叫「境界相」。「能見」是主觀,「所見」是客觀。佛的心是圓滿的,反過來,我們的心就多兩個角出來:分裂成的「能見相」和「所見相」。圓就是心,這兩個角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是迷心。圓心的當下是統一的,是靜止的。圓的心就是我們說的「悟心」,分裂的心是「迷心」。心一分裂就是愛憎的世界了。我們這個心分裂為自他兩個還好,可它會不斷的分裂下去,不斷的分裂下去有的不是苦就是樂。我們能夠看見很多東西,就說明我們的心分裂成很多。心分裂後就會很亂,因為有是就有非,有好就有壞,有善就有惡,有喜歡就有不喜歡。客觀就是我們所看的世界,主觀就是我們所講的自己。自己和這個世界是沒有分開過,也分不開的。客觀也是心,主觀也是心,主觀和客觀不斷在吵架,不斷在鬥爭。一鬥爭,就有苦出來了。這個世界看起來和我們沒有什麼相干,可就是因為有自己,才有這個世界。跟人家吵架的話,是自己在敲自己的頭。不是別人可以打我們的頭,是我們自己在打自己的頭。所以叫做「迷」,也叫做「愚」。這個「愚」和貪瞋癡是一樣的。沒有兩個角,光是一個圓,這叫佛心、佛智。所以從佛智、佛心、佛眼來看眾生,我們凡夫都是愚癡到不能再愚癡了。佛教的價值在於哪裏?就是把在人生的苦裏面流轉的眾生,帶回佛無心無我的世界。這就是佛法的價值。這個無心無我的世界叫做「解脫境」。佛心的世界,就是看大家都是一個心的世界。佛教又是絕對唯心論。但是這個唯心的心,不是我們凡夫的迷心,(這點要弄清楚),是佛開悟的悟心。佛法就是要領我們回到這個心的世界。如何帶我們回這個佛心的世界呢?具體的修法就是禪定,要靠禪定。修禪定的話,像波濤一樣洶湧的心會趨於緩和,心慢慢的平靜,最後心如止水。分裂的波浪慢慢就變沒有了,波浪就變成了水的世界。變成水的世界,心如止水,就是佛心的世界。到達這個水的世界,真正無心的世界,才能(真實的)看到東西。心如波浪,水高浪高時,看不見真實。興風作浪時,是看不到海底的,(而)海水平靜時,我們可以看到海底的沙土。為了要讓我們心波停止,所以佛陀(教我們)要修禪定。禪宗也就是修這個禪定。如果沒有修禪定,心動搖不定的話,就沒有辦法看到(真實的)東西。我們凡夫不是執著是」,就是執著「非」。我們看到的是喜歡和不喜歡,看到喜歡就被喜歡拉走,看到不喜歡又被不喜歡拉走了。被自己所看到的境界牽著鼻子走。停留在這種分裂世界的就是我們凡夫。大家看電視的時候,是跟電視一體的哦。但是大家不會這樣想,一般人都認為電視是電視、我是我,是我在看電視。這個圓的世界是無心無我的世界,但是我們凡夫一起心動念就分裂,就是業識。在業識的世界,我們就有愛憎、自他、好惡等出來,這就是迷執的世界。我們的心一分裂,就是自己的心在看自己的心。當我們不喜歡某些人、事、物時,不是有個東西讓我們討厭,而是我們的心製造出一個(討厭的)人、事、物出來,讓自己苦惱。畢竟是心看心,是我們的心讓我們喜歡對方,而不是對方讓我們喜歡對方。是我們的心讓我們喜歡對方,是我們的心讓我們討厭對方。如果看到不好的東西,也是我們的心在讓我們看到不好的東西。所以佛教講「唯識論」,都是心在作怪。分裂的世界是自己的心在看自己的心,「業識」就是心分裂的狀態。分裂以後,自己的心在看自己的心,就會執著所看到的,這就是轉相了,轉相共有六個階段,在《大乘起信論》裏叫「六粗」,就是我們的心分裂成六個。第一智相,第二相續相,第三執取相,第四計名字相,第五起業相,第六業繫苦相。智相的「智」,不是智慧的「智」,是指能夠看到東西。我們之所以會不斷流轉,原因就在這裏,看東西不光是看到而已,(還會產生種種分別)。為什麼有苦惱,就是因為有這「六粗」。我們的心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看到東西後就開始動,不斷的轉啊動啊;我們看到東西以後,不會看到就算了,會相續,看了就記得了;記得以後,(有)執取相,就是執著喜歡、不喜歡,有善有惡、有是有非;執取相以後,計名字相,就幫它起名字了,看到一個人以後,想「那是一個說我壞話的人」,就(是)給他做個標誌,記上名字了。「啊,那個人好貪吃啊」,我們又給他貼上貪吃的標誌了。其實那都是自己的感覺而已,是自己的心對那個人的感覺,但我們就把它計名字相了。「那個人我好喜歡啊,那個人好帥啊」,就貼個「好帥」的名字上去了。這就是我們心的執著;那麼,計名字相以後,就開始造業了。因為當我們的心認定他是討厭的人的時候,你再看他的時候,會不會給他好臉色看?不會的,你會不理他。那你給他臉色看,他會不會給你臉色看?會。所以這個(是)業相,開始造業了;造業以後,它一直在那(裏轉)動,不會停止下來,會業繫苦相,就是說業帶苦惱來。這就是我們人生、我們的心的動態。我們的心都是很主觀的,我們這主觀的心造了一個人、事、物出來;造出來之後,我們的心又把它客觀化,給它貼上標籤,然後自己苦惱自己。如果我們聽聞佛法,就會知道這些只是我們心的變化。但是我們凡夫,因為沒有智慧,雖然只不過是心的變化,但是我們執著,以為這是真的、(是)有。以為它是一個實有的東西,(如我所想的)一個人、事、物。我們看到一個人,「啊,這個人我好喜歡」,男的就說這是我的女朋友,女的就說是我的男朋友,我們的心造「男朋友、女朋友」出來,然後越看越喜歡;心執著對方以後,就有很多想法出來了,這些想法就讓自己綁手綁腳的了;但是我們不曉得,我們以為這是真的,有這個(如心所想的樣子的)人;可是當對方不如我們所想像的時候,就說他(她)變心了,煩惱就出來了。其實我們所碰到的所有的境像,都是我們心的變現。所以我們都是在看夢幻的世界。《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在講這個世界。有智慧的人,來看這世界,是心在造一個(世界),「如夢幻泡影」。但是我們凡夫沒有智慧,總認為:實在有這個人,實在有這個事物。(所以)當它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就很受不了。這就是愚癡。我們都被我們的心(給)騙了,我們的心都在騙自己。為什麼我們人會上當?就是因為有「我執」的關係。因為(有我執就有我欲,)有「我欲」的關係,我們都會受騙上當。正因為我們有欲望,所以就(會)用我們的欲望去想(像)對方,然後就上當了。如果我們不要繼續上當受騙,如果我們知道這個夢幻泡影的世界,這就是解脫。佛是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他就不會受騙上當。我們自己被自己的心欺騙,然後又用這個心去欺騙別人,這個世界就是「人騙我,我騙人」,互相騙來騙去的世界。在日本,把這樣的世界叫作「狐狸」,互相騙來騙去的世界。把我們從這個騙來騙去的世界,波浪起伏的(心境),帶回(到)原來那個無心無我的世界的,就是淨土法門,淨土教。淨土是無心無我的世界,正因如此,沒有騙來騙去的事情。很遺憾的是,這個娑婆世界,因為我們都是欲望的動物,都是欲望的存在,(所以)都有我欲。因為這個欲望的關係,我們被自己的心所騙,然後也騙別人。因為我們有欲望的關係,我們都自己以為自己「悟道」了,自以為「信佛」了,自以為「開悟」了,這都是被自己的心騙了。如果自己修行,覺得自己開悟了,(這樣的)人中十個有九個都是被自己騙了。從佛眼看凡夫,自以為開悟的凡夫,在佛眼看來,還是在迷的世界裏面。迷在迷的世界裏(的人),當他一口氣不來的時候,就以迷的業力,(再)轉生到迷的世界裏面去了。如果你覺得自己懂了很多佛學,有很多都是被「覺得」這個心騙了。佛是連「我開悟了」的這個「悟」字都沒有。真正的修行人,也會告訴我們:不要被自己的心騙了。我們學本願法門的,會遇見這樣的同朋,他說「我信心決定了」、「我心安了」,這十有八九是自己被自己的心騙了。我們在座的都是知識份子,上過大學,自己覺得念過不少書。這種覺得「自己念了不少書」的自我滿足,就是自己被自己的心騙了。其實也沒有念那麼多,就是自己「覺得」念了不少了。騙了自己,然後用這個心又去騙別人。我們真正學佛的人,就會發現一個事實:你越學佛,越會發現佛法像個無底洞,它沒有底啊,你越學佛越覺得深奧不可測。佛所證悟的世界是「深遠如虛空,廣大如巨海」,所以佛的世界連「開悟」這個字眼也沒有,這個心也沒有。我們凡夫不曉得佛法的世界是「如虛空、如巨海」,所以我們動不動就說:「啊,我知道了」、「我明白了」、「我相信了」、「啊,我開悟了」、「我獲信了」,就在那裏自我滿足。達摩祖師就是證悟到佛法「如虛空,如巨海」,像是無底深坑,所以他說:「不可得」。大家都知道達摩祖師和慧可大師的故事,當慧可大師還沒有悟道之前,他到達摩祖師面前,向祖師請教「何謂佛法大意?」。但是達摩祖師不理睬他。慧可在門外跪了三天三夜,達摩祖師還是不理他。慧可就把自己的左手砍斷,然後把斷手拿給達摩祖師看,表示自己的決心。達摩祖師看到他把手砍斷,求道心這麼強,就問慧可: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266.html 靈臺山開示(5)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266.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266.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266.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你想求什麼?」慧可大師說:「想要安心。」「好啊,你把心拿出來,我幫你安。」慧可大師一聽,要(拿心出來),才恍然大悟,說:原來,這個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他當下就悟道了。大家讀大學,學、學、學,不斷的學習,到時你會發現:沒有學習以前,你會覺得只要學習就會懂了;但是等你不斷學習之後,你會發現越學越不懂。這就是「不可得」。宇宙的真理,不論怎麼學,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真正有學問的人,他越學習,越發現自己一無所知。知道自己什麼都不懂了,就是真正學到東西了。我們本來不懂,由不懂的世界去學東西;剛學的時候,本來不懂的東西現在知道了;(可)當你再不斷的去學習的時候,你會發現,越學越不懂;當你知道自己再怎麼學,都學不懂的時候,(其實)就真正學到了。佛法這個無限的世界,是我們無論怎樣想懂都懂不了的世界。我們學佛法,就是最後會發現:原來,這個佛法,不論自己再怎樣加油、努力,以我們的人腦來說,都是不可思議的世界。用我們人腦可以理解的世界,都是迷執的世界。佛法的世界,不是人腦可以理解的,可是當我們不斷的聽聞,本來是沒有辦法想像的世界,我們似乎又知道那麼一點點。這就不是我們人的力量(做到的),而是佛的光明照入我們的心中了,所以才能體會到這樣的世界。這個世界可以用禪宗的公案,大家好好來體會。(有個)禪師講法,說:「雨,從天空落下來。哈哈哈哈。」就結束了。這就是佛法。這就是自然。所以不懂得這個的話,去研究自然(的人),越研究,他越會發現自己想的都是不自然的。(而)那就是懂得自然的人了。親鸞聖人在晚年,八十八歲的時候,寫了一篇《自然法爾章》,他說:自然,就交給自然去吧,我們不要在那裏畫蛇添足了。這就是自然。我們凡夫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然,結果都是自己的、凡夫的思想和知見。所以親鸞聖人說自然是最高的境界。聰明的人,自然就交給自然了,他不會用凡夫的言語去強作說明「自然為何物」,這是傻瓜才做的事情。我們人會生病,為什麼呢?昨天有一位出家眾,她說:「我都出家修行了,為什麼會生病?」她覺得沒道理。一個修道者有這種想法是要不得的。我為什麼會生病?你造了生病的因,就必然會得到生病的果報嘛。那個因果的法則不是我們人創造出來的,不是我們講有因果才有因果的。不管我們曉不曉得、有沒去想,因果的法則是儼然存在的。所以因果就是道、因果就是法。因果就是因果,如果我們欺負過別人,自己一定會嘗到苦頭的。這是天地自然的法則,不是誰造出來的。是自作還是自受,這個逃不了。不是別人作,我們來受。只要有作,業報一定現前。為什麼?沒有理由的。為什麼我們要孝順父母,那也是沒有理由的,這是法則。我們受到別人的恩惠,一定要報恩。知恩必報是天地的法則,沒有理由的。忘恩負義的話,是違背因果。我們要知道天地宇宙的法則為何?這樣我們學佛才不會越學越狹隘。某某老師,要在這樣的前提下去指導你的學生。光是教我們世間法的學問,會碰壁。自然是沒有理由的,但是人就是這個樣子:都喜歡找理由,然後才肯相信是這樣的。很有趣。所以,禪宗的說法:「雨從天空落下來,哈哈哈哈」、「煙從地面往上飄,哈哈哈哈」,說法就結束了。為什麼講這個?因為我們人喜歡找理由。這樣講法,是為了要打掉我們的那個「為什麼?」我們很喜歡找理由,因為我們很會自作聰明,很會問為什麼,然後找個理由來作說明,這都是凡夫的管見。佛陀也好,親鸞聖人也好,(都告誡我們)學佛的人不要鑽牛角尖。什麼叫做牛角尖?如問「人為什麼會死?」,問這個的都是傻瓜。有生必有死,就跟雨從天空落下來,煙由下往上飄,都是一樣的。為什麼會死呢?你在那裏鑽牛角尖的時候,還沒找到答案,你就已經死掉了。我們沒有辦法抗拒自然,所以要老實的接受自然。自然就是法,我們要順法。孔子說要聽天命,就是要順法。又有人問「為什麼我們要孝順父母?」這也是阿呆。我們受到恩惠去報恩,這本來就是為人之道。問:不能問為什麼,那麼能否問是什麼?不然怎麼瞭解宇宙的法則?答:我們是凡夫,只有凡夫可以問為什麼。因為你不問為什麼,就不會明白「是什麼」。但是真正解決我們生死後生一大事的(問題),是超越這種問題的。問:二河白道喻裏,出現過很多「忽然」的字眼,是什麼道理?答:二河白道喻中的「忽然」有兩個,「忽」有一個,共有三個。「忽然」是「驚覺」的意思。本來沒有發現到,突然發現到了,就是「忽然」。「忽然」拿來用在我們身上:本來我們都沒想到自己會死,可是突然「我死了怎麼辦?」「我死了會去哪裏?」有這個心境出來,就是「忽然」。我們都知道人會死,可是沒有想過自己會死。我們都把死當作身外之物,(看作與己無關)。本來是這樣的我們,突然就會去想:「我會不會死?我死了會到哪裏?」本來沒有去想的問題,突然會想了,這種心境,就叫「忽然」。其實死都存在,只是我們都當作是別人的問題,和我們沒有關係。(雖然)知道自己終有一天會死,可是我們凡夫只是概念上知道,其實並沒當作一回事。沒有把它當作一回事的自己,突然會去考慮這個問題,這就是「忽然」。日本有個詩人,作了個很有名的俳句:「到目前為止,都是認為死的是別人;原來我也會死。哎呀!不得了」。(對人來說)這是很難的地方,能夠突然警覺自己的生命很無常,很難。突然警覺到自己生命無常的人,他學佛很快入門。我們都是概念上知道自己會死,那種實際的感受我們沒有。大家有沒有為這樣的事情煩惱過呢?為「我會死」煩惱過嗎?有的話,學佛進步很快,沒有這種感覺的話,到死了都不會有這種感覺出來。如果沒有面對自己死亡的人,(真實瞭解)自己會死的人,佛法對他來講,只是一種概念上的知道而已。當你聽到「會死哦」、「會死哦」,你作何感想?如果把它聽成「只要是人都會死」,當作身外之物,用客觀來看待死的話,那樣學佛很難;真正想到「我會死」,有這種念頭的人,連晚上也睡不著,煩惱到睡不著覺。晚上睡到會打鼾的人,都是不瞭解自己會死的人。得了大病,面對死亡的人,晚上都是睡不著的。真正感受到無常,一直心繫無常的人,才是真正的出家者。如果只是概念上知道「只要是人都會死」,想要瞭解佛法,不容易。佛教說「無常迅速」,是來之有因的。如果你知道自己今天晚上就會死的話,那麼所有的事情,你都管不了了。真正知道無常迅速的人,他就會很認真的面對他的人生。知道自己會死的人,不會站在那裏唱高調。不會吃一頓好吃的,就得到滿足,沒有辦法滿足的。知道晚上會死的人,給他準備再豐盛的晚餐他都吃不下。當人知道自己要死時,受到的打擊是很大的。沒有直接面對死亡的人,佛法對他來講,只是概念而已。「忽然」這兩個字是很重要的,(要深思)。◆ 講 座 開 示想要聞法,又沒有辦法來,這是魔障。中國佛教有「魔障」這個說法,在日本就比較少講,但是不會因為少講就表示它沒有,也是有的。老師小時候,聽大人講過這樣一件事情:我住的鄰村有個叫阿捨的女孩子,十幾二十歲的時候死了。那麼同村有個經常聽聞佛法的老婆婆,是一個很虔誠的念佛人,有一天,就聽到有個女孩子在叫她,她就問:「你是誰」?「我就是阿捨,阿捨啊」。「你不是死了嗎?你叫我做什麼」?阿捨的父母從小叫她去拜佛,她都沒有聽父母的話。現在死了,到的地方很苦。她希望老婆婆能幫她誦經。老婆婆就問她:「你為什麼不去找你爸爸媽媽,為什麼來找我呢」?「因為我爸爸媽媽雖然學佛,但是沒有很精進。我如果去找他們,他們反而會嚇一跳,沒有辦法聽我講話」。「好,我知道了」。隔天,老婆婆就到寺裏,請寺院的主持幫阿捨誦經、超度。連續誦了三、四天,阿捨又出來給老婆婆講:「謝謝你請那位師父幫我誦經,我現在已經舒服很多了。昨天,有位很尊貴的人(老師說可能是誓願救助一切冥間眾生的地藏菩薩),說要讓我再投生,再到人間投胎一次。所以,今天是我最後一次來了,我要去投胎當人了。感謝您」!這之後,再誦一天的經,阿捨就再也沒出現過了。佛經的功德很大的,這個阿捨的傳聞,一般人都以為是傳聞,但是老師的老師瑞劒老師,知道這個事情,他說阿捨的鬼魂這件事是事實,並把阿捨這件事筆錄下來。所以不是傳聞,是實人實事。人,很想來聽聞佛法,但是沒有辦法來,那就是過去世有障礙過別人聽聞佛法。有障過別人的法,所以現在人家來障他的法了。這個因緣不要急,可以靠誦經的功德來自救。佛經和聖經是不一樣的,佛經有很大的靈力、功德力。真宗沒有講念經要回向什麼的,沒有這種講法,沒有這種作法。但是你誦經的當下,佛經的功德是進入你的身心的,誦經的當下就是領受佛經的功德。如果自己的父母,或是爺爺奶奶,不在人世的話,在他們的忌日幫他們誦經,亡者也受益,誦經者也受益。即使亡者生前沒有學佛,也沒有關係。在忌日為亡者誦經,他們都能夠得到佛經的利益。佛經的功德力很大,但真宗的誦經純粹是為誦經而誦經,而不是為得到這種功德而誦經。這種心態很重要。誦經最好誦關於阿彌陀佛的經,如淨土三部經。淨土真宗平常誦持的是淨土三部經,(《心經》沒有誦的)。沒有誦《心經》並非否定它或排斥它,而是因為《心經》是教行信證,「證」的世界。我們到了淨土以後,自然而然就能領受《心經》的智慧。佛經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力,這是我們要知道的。問:我這一生不知道前生的事,我下一生不知道這生的事,那我只有把自己本份做好就可以了。對嗎?答:能夠知道過去、能夠知道未來的,(在人世間)只有佛一個而已。你說這輩子好好過就好,那什麼叫「好好的過」呢?如果是用人的知見,按照人的思維去過生活的話,很多都是走錯了。我們要好好的過這個人生,唯有依止佛語、依止佛的教法,才能真正不枉來這人間一趟,不然都在走錯路。我們凡夫因為沒有智慧,自以為是對的,其實都是不對;自以為是藥其實是毒;常常做這樣的事情。不要說佛法,以世間法舉例來說:比如酒。酒對有些人,它就是藥;可是對另些人,它就是毒。有些東西,大家吃了沒有事情,有些東西,某些人就不能吃。如果隨心所欲的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的話,很容易會迷失掉自己。不知道過去,不知道未來,這是理所當然的。這就是人,這就是凡夫。如果你遇到一個人跟你說:「我知道你的過去,我知道你的未來會如何如」,那一定是騙人的。算命的會算別人過去,會算別人未來,可是就不會算自己。老師說那是騙人的。算命所講的和佛經所講的,天差地別。如果太相信算命人講的話,就會變成迷信。該聽誰的話很重要。所以要依教奉行。不知道依教奉行、隨順佛語的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走自己人生的,大都要悔不當初。除佛以外,誰也不知道過去,不知道未來。如果我們還不知道自己是這樣的存在,還在執著於自己的淺識,到最後一定會很後悔的。問:現在學了佛,生病的話,是隨因緣消除還是去看病?答:雖然生病是業障,但是我們活在人世間,這世間有世間的法則,還是該看醫生,能夠醫的就醫。身體生病,要看醫生,要找值得你信賴的醫生來看病吃藥。身為人,應該這樣做。因為你沒有這個色身,如何修行?老師本身,也是這裏痛,那裏痛的,不也在治療嗎?(眾笑)需要治療,就要找有這方面知識的人來治療,不要自己想,自己抓藥吃,那是很危險的。問:有時想這色身早點脫離,早點走,沒必要留在這個世間受苦。答:淨土並不是想去,馬上就可以去的。時間沒到,還是去不了的。你以為可以去淨土,可是到時候(發現)去的是地獄怎麼辦呢?(眾笑)到淨土有到淨土的路。我們既然有這個生命,就要盡力活下去。不要想:「這個人生這麼苦啊,我要早點去阿彌陀佛那裏」「不要吃藥,算了算了」。這種想法很危險。我們以為可以去東,可是到了地方發現是西,這種事情是常常有的。問:世風沒落,常有墮胎之事,它的業障非常重,等於殺人。如何對待?答:已經墮胎的人,要為墮掉的孩子誦經,因為是作父母的殺死了他。墮胎的人,誦經為孩子超度,這是很重要的。但不能說有為他們誦經超度,就覺得是一了百了了。這是不對的。到一口氣不來為止,你都要對這個死去孩子深深的懺悔,懺悔的心都不可以忘記。雖然是不得已,但是殺生畢竟是殺生。(不該)發生的事畢竟發生了,要對自己所做的事心生懺悔,然後為死去的孩子誦經超度。這是很重要的。人活著有時是很無奈,但是遇到無奈的事,卻都是死別人,不是死自己。不得已殺死孩子,就只有靠佛經的功德來救助、超度他們。問:請老師解釋「自力念佛是地獄種子」。答:為什麼說自力念佛是地獄種子?這樣說,可能(大家覺得)力道太強了。本意是:自力的話,慢心就出來了。慢心就是自我,因為念佛是阿彌陀佛的力量,阿彌陀佛的功德。「念佛只是彌陀功德,更非凡夫有漏行。」如果不是用這種心態念佛的話,都是增上慢。越念佛,越執著於是自己在念佛,這是在偷佛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這樣的念佛,都是我執的念佛。而自我的下場是什麼?就是墮地獄。自我的念佛並不是真正的念佛。比方說,一個人很虔誠的念佛,卻又做小偷。他偷別人東西的話,員警一定會抓他,並不會因為他有念佛就不抓他,還是照抓。我們都認為念佛是好事、是善事、是有修行,那你念佛又去做小偷的話,員警不會因為你念佛是做好事,他就不抓你,不會的。不論是世間法也好,佛法也好,都有道,都有它的法在。如果你走的道、法不對的話,就走岔路去了。啊,時間過得這麼快?下面如果大家還有問題,我就給大家優惠點時間吧(眾大笑)。問: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樣存在的?為什麼自己聽了,只是這樣理念的,沒有和自己融合在一起?答:有陽光我們才能夠生存,阿彌陀佛和太陽是一樣的。在日本,都把阿彌陀佛當成自己的慈親,更有人當成是媽媽一樣。有媽媽,孩子才能夠成長。我們生命的依止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真理的佛,但是這點我們沒有辦法想像。我們能夠活著,就是阿彌陀佛的力量,這個很難理解。以眾生的生命為自己的生命,「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就是阿彌陀佛。有父母,才有我們這個色身;有阿彌陀佛,才有我們的生命。人能夠活著,就是靠太陽的光和熱,萬物也才能夠得以生存。沒有阿彌陀佛,就沒有我們的生命。我們生命的本體就是阿彌陀佛。沒有阿彌陀佛的話,人是沒有辦法活著的。其實,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生命的本源,我們不要忘記這個。我們直到現在,都受著父母的恩惠,可是常常都把父母忘記了。但即使我們把父母的恩惠忘記,我們也還是活在父母的恩澤裏面。就跟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我們聽聞佛法,就是活在阿彌陀佛的恩海裏,可是我們都不知道。唯有透過聞法,我們才能知道:原來我們都是活在阿彌陀佛的恩海裏面。宗教就是讓我們去發現。發現什麼?發現我們是父母的孩子。這就是佛教講的「佛子的自覺」。有爸爸媽媽,我們才能夠活到現在,是父母的恩澤讓我們活到現在。但是我們都忘記了我們是父母的孩子,都以為是自己一個人長大,是自己一個人在奮鬥。其實,不管我們多麼有成就,都是父母的恩惠所致。人常常忘記父母的恩惠,透過佛法才發現:「啊!原來我們就活在父母的恩惠裏面。」佛法就是這種發現:發現父母恩,發現佛恩。所以,在日本,說是「佛子的自覺」。聽聞佛法,就是作「佛子的自覺」。就是發現:原來,阿彌陀佛是我們的大慈母。一般的眾生,都不知道什麼是恩。都不曉得自己受到眾生的恩惠。佛恩、父母恩、眾生恩,我們都活在恩海裏面,但是一般人,沒有學佛的人,看不到這個。我們人能夠活著,每天都受到空氣的恩惠、太陽的恩惠,有光、熱才能夠持續這個生命。但是我們都忘記太陽、空氣的恩德,而自以為是靠自己的力量活著。我們受著這麼多的恩惠,都不知道、不自覺,透過聽聞佛法,才知道:原來,我們都是活在恩海裏面的。這個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這樣),我們就活在阿彌陀佛的照育下。但是直到今天,我們才明白:原來,我們都是托大家的福,托眾生的福,才有今天的我。當我們明白了「是托大家的福、托眾生的福才有今天(的我)」,你就會有勇氣活下去。那些遇到挫折就想要自殺、尋短見的人,就是不知道「托福」(的真實)。托大家的福、托眾生的福才有自己的生命。而知道這點的人,就會(勇敢的活下去,)活到一口氣不來為止。◆ 講 座 開 示十九願和二十願是為了方便引導眾生入十八願而有的。所以要知道,十九願和二十願並不是真實報土,是化土。對化土的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不可用的。十九願、二十願並不是阿彌陀佛的本心。《和讚》裏有講「果遂之願」,所以,十九願、二十願都是為了方便引導眾生入十八願而設的願。所以不能進入十八願的話,十九願、二十願也就失去它們的價值了。問:能否說十八願是根本,十九願、二十願是通往十八願的路?答:眾生真正到達十八願,十九願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滿足。如果只停留在十九願,沒有更進一步的話,就      不是十九願的本心了。所以才說是「果遂之願」。十九願、二十願是「果遂之願」。三願轉入,是自      然的法則。問:果遂之願,是指到極樂世界之後才有的嗎?答:果遂之願,是說一定讓你往生淨土。表示佛的決心:我一定讓你往生淨土。眾生要往生了,才顯出這      個誓願的價值。我們凡夫往生報土,這個十八願才是真正滿足。大家都以為十九願好修,可是真正修      十九願的人,連電視都沒法看。但是進入本願法門的人,就有心情睡午覺了。為什麼十八願的人可以      安心睡午覺?因為他找到他的媽媽了。而十九願、二十願的眾生還在找媽媽。所以他們很緊張,不眠      不休,電視都沒法看,沒有心情看。一直哭著要找媽媽,「媽媽在哪裏?媽媽在哪裏?」拼命的找媽      媽。就是這樣的心情。問:為什麼《和讚》裏說,二十願的人會自然轉入十八願?答:那是十八願的成就。精進念佛的人,十八願的佛心會讓他們自然轉入本願裏來。「不覺轉入真如門」。是不知不覺轉入,並不是沒有人教。轉入真如門,是十八願願力的力量。「不覺」,自己是不知道的,是不知不覺的。當他發現的時候,已經在十八願裏面了。「不覺轉入真如門」,不能解釋為沒有人教也可以進入真如門。這是自然的法則。是十八願的力量、功德力,讓十九願、二十願的眾生,不知不覺被導引入十八願的願門裏。「不覺」二字是「法德」,法的功德。法德換句話講,就是阿彌陀佛的慈悲心,讓我們凡夫不知不覺就受到阿彌陀佛的感化。所以我們不要看文字,而要看字義。我們凡夫是沒有力量的,一切都靠阿彌陀佛的慈悲力、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的功德力。問:十九願有「臨終來迎」,「來迎」可否理解為臨終的時候,也要給他個進入十八願的機會?答:可以這樣解釋。「來迎」是方便法。你們希望臨終的時候佛來迎嗎?有這種想法的話,是不對的。你想要「來迎」,也不必等到臨終,每天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不就是阿彌陀佛來迎了嗎?我們每一天每一句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來這裏迎接我們。所以瑞劍老師作了一首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來了,我來了,現在就來了。這個就是真正的『攝取不捨』啊!」很多人都忘記了「南無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的來迎,然後就追著阿彌陀佛跑。所以,十九願、二十願的眾生,就是追著阿彌陀佛跑的人。他們都不曉得:阿彌陀佛已經來接自己了。不知道,所以追著阿彌陀佛跑。十九願、二十願的心和佛心是不相應的。問:請老師談談,讀唯識的書要注意些什麼?答:真正的唯識是什麼?阿彌陀佛的唯識,我們眾生去領受,這才是真正的唯識。阿彌陀佛的心,也是阿彌陀佛的唯識、阿彌陀佛的佛心,是滲透到我們凡夫的身心裏面來的,也就是佛心滲入凡心。所以,我們遇到什麼境界,都能夠處之泰然。淨土也是阿彌陀佛的唯識化現出來的。我們眾生的唯識就是造這個娑婆世界出來。是我們的心在看我們的心,一切萬法都是唯識所現。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家,我們的錢,都是我們的唯識所現。但是我們不瞭解這個,多了一點收入就會很開心。看一點唯識的書是很好的,心變心出來給我們看。凡夫的唯識變現娑婆世界出來,我們的心也變現餓鬼道出來。當我們看到好吃的東西就想吃,然後不斷地吃,那就是餓鬼的心。無我的人,想吃的衝動是不會出來的。你看餓鬼的「餓」字不就是一個「我」一個「食」嗎?餓鬼道都是想吃,而天界都是想玩。天界的眾生,一生都用在「玩」上面了,等到福報享盡,就五衰相現,苦的不得了。因為沒有人要理他們。所以原本是快樂無比的天界,當福報享盡的天人來看時,就會覺得痛苦不堪。這個也是唯識。 阿彌陀佛的正覺現淨土出來,所以才說淨土是阿彌陀佛的唯識。阿彌陀佛的正覺是阿彌陀佛的佛     心,阿彌陀佛的身體是阿彌陀佛的國土。阿彌陀佛的佛心是正覺的心、是悟的心,而凡夫的心是我執   的心。 所以心,不管是悟心也好,迷心也好,都可以造物,造萬物出來。問:那就是說阿彌陀佛已經轉識成智了?所以淨土是阿彌陀佛唯識的世界。答:有心就有這個世界出來。我們住在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我們的心如果是無我的話,這個娑婆世界是不會跑出來的。無我的心,它的世界是淨土。餓鬼道就是我執的世界,我執很重的世界。蒼蠅的心造蒼蠅的世界出來,所以蒼蠅在不斷的飛個不停,就是怕被人打死。我們不是像蒼蠅那樣忙著逃命,我們是不斷地忙著在追東西。問:極樂世界功德莊嚴,三經一論裏講的非常多。但是如果都是這樣一成不變的話,不也有些無聊?為什麼佛也好,菩薩也好,要說這麼多功德莊嚴方面的事情?答:你說的「莊嚴」是指什麼?要好好思維什麼是莊嚴。那個莊嚴不是裝飾,是佛的運作、佛的作用。所以淨土的莊嚴是淨土的作用。淨土的作用是什麼?淨土的作用是要讓凡夫成佛。但是很多人都不瞭解什麼是莊嚴,以為莊嚴是裝飾品。但即使你把莊嚴解釋為裝飾,淨土的莊嚴也不是凡夫所想的那樣子。譬如:媽媽的莊嚴,現在孩子的身上。看孩子的穿著、打扮,那就是他父母的莊嚴。透過衣著,就可以瞭解到父母對孩子的愛有多深。所以,孩子的穿著,是父母心的莊嚴。看到孩子就可以知道他的父母,到底對他好不好。被後母帶的孩子,表情就是不一樣。小林一茶,一個很有名的詩人,作了一首詩:「沒有父母的孩子,看一眼就明白;沒有父母的孩子,就咬著食指站在牆角。」因為沒有父母,孩子就無依無靠,所以會可憐的含著食指。這是無依無靠的顯現。這是負面的莊嚴。遇到阿彌陀佛的孩子是大安心,他是忘記念佛在念佛。他們沒有強調:「我在念佛,我有念佛。」他沒有這個心,但他在念佛。一樣是念佛,強調自己非要念多少佛不可,念佛念得很緊張的人,都是沒有父母的孩子。一樣是念佛,沒有真正找到阿彌陀佛的慈母心的人,雖然他也在念佛,但是念的很孤獨、很寂寞,所以他們才要去找、去追尋阿彌陀佛。110/1/19這個是真人實事:在滋賀縣一個叫日野的地方,有一座寺院。寺院的住持,留下了一些日記。上面記著「我今天念了多少多少佛…」最多的一次,念過二十萬句佛。一天念二十萬句佛,是沒有時間講話的。從早到晚,不眠不休的念佛,才有辦法念到二十萬句。他這麼精進的念佛,就每天都夢到阿彌陀佛。他就記下來:「今天念了十五萬,今天念了二十萬…」「今天晚上夢到阿彌陀佛,今天晚上又夢到阿彌陀佛了…」但很遺憾的是,雖然經常夢到阿彌陀佛,可是阿彌陀佛都是背對著他。(眾笑)所以這個住持就寫:「多麼希望阿彌陀佛能轉過身來,讓我正面看一眼啊。」但是,阿彌陀佛還是背向著他。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是追著阿彌陀佛。他是很精進念佛,但他是追著阿彌陀佛在念佛。這樣的念佛不能往生淨土。跟佛心不相應。這位住持這麼精進的念佛,才能看見阿彌陀佛的背,更何況我們這些在五濁世間打轉的人啊。你說你才念幾聲佛,就想往生淨土?那真是異想天開。很多人沒有像那位住持那樣精進的念佛,而是一面念佛、一面用欲望的心在看周遭,然後就被欲望的業力牽引到惡道裏去了。不知本願念佛的人,他的念佛都是追著阿彌陀佛在念佛。這樣的人,雖然也在念佛,可他們卻是墮到惡趣。不要以為只要有念佛就好,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以下,是一位出家眾請教《彌陀讚》)問:請解釋「阿彌陀佛身金色」。答:阿彌陀佛是真實的佛,是很尊貴的佛。要用我們人世間的東西來形容的話,金色最尊貴。而佛心是清      淨無比的,所以用金色來形容阿彌陀佛。    我們凡夫的心,不管擦了多少粉,把自己裝扮得多漂亮,心都是污濁不清淨的。就是因為凡夫的心是      污濁的,所以沒有光出來。問:請解釋「相好光明無等倫」。答: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沒有東西可以比得上。佛心清淨無比、智慧圓滿,才有那樣的相好、光明。      是心清淨,才有相好出來。而「無等倫」,也不是我們凡夫所能想像得到的。這樣的阿彌陀佛是為你      而來的!是你的阿彌陀佛!凡夫的心不清淨,是染著、亂七八糟,但是不用擔心。因為我們的心雖然      亂七八糟,但是清淨無比的阿彌陀佛就是為了要救像我們這樣的眾生,才來到這個世間的。問:請教「白毫宛轉五須彌」。答:「白毫」也是相好之一,「須彌」是很高的山。阿彌陀佛白毫的光明,沒有限量。阿彌陀佛有多大        呢?比須彌山還大,我們人沒有辦法想像他。他大到遍滿天地宇宙,用他的慈悲智慧來度化我們。如      果阿彌陀佛像我們人一樣大的話,我們會覺得他靠不了。問:請教「紺目澄清四大海」。答:心漂亮的人,眼睛就漂亮。不止眼睛漂亮,他的身體也漂亮。心不好的人,他的臉相就不好。阿彌陀      佛的心是清淨無比的,所以是無礙,無所障礙。我們人的心,斤斤計較,臉相就不好。相好是表示心      好。貓狗的心就造就貓狗的身出來。所以說:佛的相好如金山。金是清淨的顏色,而山巨大無比,所      以說「如金山」。這就是讚歎佛的。問:請教「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答:阿彌陀佛的心中、身中,遍滿了諸佛菩薩。我們的心中不是菩薩一堆,而是蟲一堆。(眾笑)蟲蠢蠢      欲動,每天都腐蝕著我們的心,讓我們每天都在煩惱又煩惱。單是蟲還好,我們還有貪瞋癡的三毒        鬼。我們心中無數的蟲,三毒的鬼,阿彌陀佛就是要把它們包在光明裏、包在阿彌陀佛的佛光裏。蟲      也好、三毒鬼也好,被包在阿彌陀佛的光明裏、佛光裏,就會受到阿彌陀佛的感化。所以到淨土的        鬼,也會變成佛。淨土是沒有鬼的。問:請教「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答:雖說「九品」,其實就是「一品」而已。那一品就是十八願。它只是暫時分成九品。九品都是導眾生      入十八願的真實世界。有九品,大家想要哪品啊?(答:上品)那怎麼去上品呢?(答:爭取吧)在      這個世間不努力的人,為了到淨土能努力嗎?有多少力量可以努力呢?有什麼力量可以爭取呢?我們      是沒有力量去爭取的。還沒爭取到就嗚呼哀哉了。我們人,出了家,慢心就容易出來。出了家以後,      就高人一等了。其實不是的。即使出了家,也還是一樣貪瞋癡具足啊。不要說上品,我們連個下品下      生都很難。如果以為可以往生上品的話,那比在家人還差。在家的人,就是因為自己在家作業太重,      天天在造業,所以那種向道的心,比出家人還要強。出家人,很多自以為出了家,就高高在上了,就      比在家人還要殊勝,那都是出家人的傲慢。◆ 講 座 開 示我們不知道阿彌陀佛是無所不在的佛。我們原本以為阿彌陀佛是遠在西方,就像俗語:「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天邊。」這個就是不瞭解什麼是阿彌陀佛。我們由不知道阿彌陀佛,經過聞法之後發現:原來,阿彌陀佛像空氣、像陽光一樣,無所不在。我們就活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中。雖然我們聽了只是知道而已,但不知不覺中,不斷聞法後,突然,有這種領會出來的時候,你的娑婆人生已經結束,淨土之旅從此開始。這就是「平生業成」。我們就活在好大好大、好圓好圓的佛的光明中,可是我們本來不曉得,沒有發現到。我們學佛為了什麼?是為了「佛子的自覺」,也叫「佛子的發現」。發現阿彌陀佛的人,也就是發現自己是佛的孩子的人。所以佛的發現,也就是佛子的發現。就好像剛出生的嬰兒,嬰兒看到媽媽的時候,就是他安心的時候了。知道媽媽、發現媽媽的孩子,就是發現了自己;發現了自己,也就是知道了媽媽。我們之所以覺得孤寂,就是因為沒有媽媽。心中有媽媽的孩子,就不會有孤寂。阿彌陀佛就是我們永恆的母親。當你找到這位永恆的大慈母的時候,(不只是現在,以後她也還是我們的母親。)真正領會到阿彌陀佛是自己的大慈母的人,當下就是平生業成。因為這時候,你已經不再焦慮:「糟糕,我還沒有念佛」,「哎呀,我還沒有安心呀,阿彌陀佛會不會要我?」已經沒有這些焦慮了。什麼是自己的本來面目呢?什麼是真正的自己?被抱在阿彌陀佛的懷抱裏的就是真正的自己。也就是佛子的自覺。不論生也好,死也好,我們都有阿彌陀佛這位慈母在。我們要去發現這位大慈母,發現大慈母的懷裏抱的就是自己。這就是自己的發現,佛子的自覺。瑞覺師:下面請老師講二河白道,這個非常重要。(老師在白紙上圖示並解說)這邊是大眾,一般人待的地方,不知道佛教、沒有學佛的人,不求自己解脫的人的地方。這些人都是醉生夢死的人。原本我們都是在這裡生活的人。對這樣的生活沒有辦法得到滿足的人,就會從這人群裏走出來…為了求解脫,離開醉生夢死的人群。但是當你要出來學佛法的時候,以前的那些朋友就會跟你講:「回來呀,回來呀,你別那麼想不開啊。這裏也很好啊。」那些親人也好,朋友也好,就是要叫你回來。但是有心求道的人,沒有聽從他們的呼喚。一直要去求一條解脫的路。當他出來尋求解脫的路後,走了一段路會突然發現,前面有一條河。一條很大的河,他沒有辦法越過的河。這是條什麼樣的河呢?他注意一看,這條河一邊是火在燒,充滿火焰,一望無際的火河;另一邊是水,波濤洶湧,一望無際的水河。他只好停在河岸邊,沒有辦法向前走了。回頭一看,看到以前的那些朋友,認識的人,都來追他,要把他帶回到以前的地方去。他想要往前走,但是一望無際的水河和一望無際的火河,讓他沒有辦法過去。所以他很痛苦。就在他痛苦不堪的時候,忽然,他聽到聲音了,忽然聽到彼岸有聲音傳來,呼喚他:「來啊,來啊。汝一心正念直來。不要怕,不要怕。」在他站的這頭,也有聲音,是釋迦牟尼佛的聲音:「去吧,去吧,快點去吧。」佛陀勸這個行者:「去吧,去吧,去阿彌陀佛的國土吧。快去吧,快去吧。」《二河白道譬》裏的這個聲音是「忽然」聽到的。忽然聽到阿彌陀佛的聲音和釋迦牟尼佛的聲音。這條叫做水火二河。這個行者,這個求道的人,他本來是沒有看到這條河的,也沒有聽到佛的聲音,當他痛苦不堪的時候,也沒有辦法前進,也沒有辦法後退,不曉得該如何是好的時候,他忽然聽到佛陀的聲音:「你去阿彌陀佛的國度。」也聽到阿彌陀佛在召喚他:「來吧,來吧,來這裏,我來救你。」然後看到這水河和火河,這都是忽然看到的。「忽然」用我們的話講,就是突然發現、注意到,以前沒有看到,現在看到了。「忽然」這種心境沒有出現之前,他並沒有把佛的話當作話聽。不是沒有聽到,是沒有聽進去。也正因為沒有把佛的話當話聽,所以他也沒有辦法看到火河、水河。因為他沒有看到水河、火河,自然而然也就沒有辦法聽到彌陀的「汝一心正念直來」的呼喚聲。有心要了生脫死的人,他會碰到這樣的瓶頸:要向前進,走不了,因為有水火兩河在,他過不了;但是又沒有辦法退,因為退的話只有死路一條。也不能退,退的話會更苦;可是生命無常,又不能一直站在這裏等。所以:無法進,無法退,又無法停止在那裏。所以他的心中苦不堪言。一般稱此為「三定死」。這就是指人已經跌到谷底裏的那種心境,進退兩難。碰到「三定死」的人,才只是入門。沒有碰到「三定死」的人,都還在睡覺。沒有碰到「三定死」的人,對佛法都還只是概念而已。碰到「三定死」的人,就會很認真的求道。因為這個時候,他心中有的只是:「我會死!我會死!我會死!」你進也是死,退也是死,那怎麼辦呢?真正碰到「三定死」的人,他才會拼命學佛。沒有碰到這個瓶頸的人,他的學佛都只是概念而已。問題來了。也沒有辦法進,沒有路;也沒有辦法退;又不能停在那裏不動。那該怎麼辦呢?當你在那裏掙扎、痛苦不堪的時候,就忽然聽到阿彌陀佛的聲音,聽到「來,來,你來,你來」的聲音。真正碰到「三定死」的人,當他聽到阿彌陀佛「你來,你來」的聲音時,他就忘我了,忘記自己了,然後就順著聲音來的方向走過去。這「三定死」,他不曉得該怎麼辦,該如何是好,苦不堪言,掉在谷底,不曉得何去何從的時候,聽到阿彌陀佛的呼喚聲,「來啊,來啊,來啊」,他忽然聽到這個聲音,他就很感動,忘記自己了,順著聲音來的方向走過去。這當下,他是不用大腦去想的。已經忘記自己了,就只是朝著聲音來的方向走去。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正極專心的做某事時,忽然有人叫你,你本能的朝聲音來的地方轉頭過去。那種當下就是「忘己」。當我們聽到有人叫我們,那個回頭的當下,是沒有凡夫的知見的。沒有思維,就只是一種很自然的反應。進入這種忘己狀態的就是碰到「三定死」的人。沒有「三定死」的心境的人,很遺憾,他不論怎麼計畫、用盡腦筋,都沒有辦法真正進入阿彌陀佛本願法門。二河白道》的教法,最重要的地方是「三定死」。碰到「三定死」,突然聽到阿彌陀佛的呼喚聲,當下忘記自己,朝著聲音來的方向走過去。這是最重要的地方。所以,我們是被阿彌陀佛的聲音吸引而往前走。有一首歌:「沒有聽的我,而能聽見的自己。」這當下就是「無我」的世界了。所以這當下就只有呼喚的聲音而已。他沒有說:「啊,我聽到了」,「啊,我知道了」,「啊,我明白了」,沒有這些。這就是「沒有聽聞的我,而能聽到的世界」。這當下有的只是聲音而已,唯有聲音而已,唯有彌陀的呼喚聲而已。有的只是呼喚聲的作用。有的只是聲音的運作而已,只是聲音的力量而已。我們只是被彌陀的呼喚聲吸引,往前走而已。是聲音來招喚我們,不是我們聽到的。這個世界是「無我」的世界,沒有聽的我,而聽到的世界。如果以為,「我從現在起,好好的念佛,好好的讀佛經的話,我就能聽見阿彌陀佛的聲音。」有這種心的話,是聽不到的。這是很難的地方。火河和水河,本來我們過不去,但是當行者聽到阿彌陀佛的呼喚聲的時候,他就朝著聲音的方向走過去。聲音就變成了路。變成一條行者過河的路。聲即道也,道即聲也。走在道上的人,已經不求信心、不求念佛,而是當下就有信心,當下就不斷念佛了。如果不是這種無我的心境的話,以為「是我念佛了」,「是我在信佛」,學一百年都沒有用。被聲音吸引去走這條路,這件事,用我們人類的語言很難表達。為什麼我們會忽然看到水河、火河?是因為你認真去修行,就會發現自己的貪瞋癡。水河就表示自己的貪心,也表示順境,我們看到順境就會很開心,這就是水河;所以我們都被水河弄濕了我們的身體,弄濕了我們自己。火河表示瞋心,也表示逆緣,所以我們遇到逆心的事就會火冒三丈,火就出來了。我們遇到逆境的時候就感到苦,遇到順境的時候就感到樂,所以我們不是在苦中就是在樂裏。修道的人,他會發現,自己的心不是苦就是樂,水火二河不斷的在心中交織。所以他發現自己沒有辦法過這個河,靠自己的力量沒有辦法過這個河。當他在這種痛苦中掙扎的時候,忽然聽到「南無阿彌陀佛」的聲音(這「南無阿彌陀佛」來自阿彌陀佛)。聽到阿彌陀佛的聲音,他就不管自己的什麼水河、火河了,就順著這個聲音來的地方,「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的過去了。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322.html 靈臺山開示(6)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322.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322.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322.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火河是逆緣,水河是順緣。所以不論我們是如意也好,不如意也好,阿彌陀佛的聲音都是在呼喚著我們的。但是我們一如意,就忘記阿彌陀佛了;當我們得意的時候,常常是把佛拋在一邊的。那麼在逆緣的時候,在你火冒三丈的時候,也聽不到阿彌陀佛了,也是忘記佛了,所以火才冒得出來。阿彌陀佛的呼喚聲是不被水河、火河能障礙的,他一直在給我們發訊號:「來啊,來啊,來啊,來啊…」,不管凡夫的心是苦是樂、是順是逆,阿彌陀佛還是不斷的呼喚我們。不論你是大人是小孩,不論你是有錢是沒錢,不論你是善人是壞人,阿彌陀佛從不指責眾生,他只是不斷的呼喚:「來啊,來啊…」如果不曉得阿彌陀佛的真實,不曉得阿彌陀佛是這樣的佛,就沒有辦法被阿彌陀佛救度。什麼樣的人沒有辦法聽到阿彌陀佛的聲音呢?認為「我有修行了,所以我往生沒有問題。」「我一天有念多少多少佛,我是很精進的,所以我往生沒有問題。」不斷在打著如意算盤:「我有怎樣怎樣了,所以能夠怎樣怎樣了…」打如意算盤的人,是沒有辦法聽到阿彌陀佛的招喚聲的。「我是出家人,我每天都在修行,所以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救我。」這種心態也是沒有辦法和佛心感應的。這是慢心,慢心能做什麼呢?不瞭解「二河白道」的人,不知不覺,都會掉入這些陷阱。僧人以自己的功德瞧不起在家人;相反地,在家人會認為「我每天都在造業,殺生,罪業深重,我沒有修行,這樣阿彌陀佛會來救我嗎?」而感到自卑。對自己沒有信心,這叫「自信不及」。一邊是自信不及的人,一邊是認為「我已經修道,已經出家,功德很大,有在誦經,有在念佛,所以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救我。」慢心很重的人。人很麻煩。怎麼做都是偏一邊。所以叫做「邪見、憍慢」。一邊是自信不及,一邊是邪見憍慢,兩種都是偏見。我們人,稍微有做一點事情就憍慢,聰明一點就傲慢於自己的聰明,自卑一點就覺得自己是「阿呆」,沒有救。所以人很麻煩,不是假的麻煩,是真的很麻煩。所以阿彌陀佛,他的本願就是要去除我們這個自卑,去除我們這個慢心。「不要緊,不要緊,來啊,來啊」。但是我們人,稍微有點能力,慢心就很重;沒有能力的,又很自卑,自卑自己什麼都不會,這是無始以來的習氣。一般的出家眾慢心都很重,高高在上;而在家的人,一般都是比較自卑。真是傷腦筋、傷腦筋。所以阿彌陀佛「不揀善惡、智愚,只要是念佛的人,都會受到彌陀光明的攝取。」我們人,做什麼就執著什麼。所以一般人,都落入邪見憍慢,不是憍慢,就是自卑,「我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什麼都比不上人家」。就是為了去除我們這種慢心和卑心,阿彌陀佛說:「放下,放下,放下你的個人知見,來讓我救度。」「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你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的來,不要怕墮入水河、火河。從心裏對阿彌陀佛完全的信賴,聽到阿彌陀佛的呼喚聲,就走過去的人,就被阿彌陀佛救度,這就是淨土教。但是我們人,不是掉到這個坑裏,就是掉到那個洞裏。我們都會用自己的知見來揣測阿彌陀佛的心。有的以為「我有在修行,我有念佛,我怎樣怎樣了,所以阿彌陀佛會來救我。」這就是邪見憍慢。還有的人,他認為「我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都沒有什麼修行,阿彌陀佛會救我嗎?」自信不及,所以他看自己、用自己的心看阿彌陀佛,非常的焦慮。阿彌陀佛的救度,不是要我們用眼睛看自己,而是去聽阿彌陀佛的聲音。當你仔細傾聽阿彌陀佛的聲音時,你會聽到阿彌陀佛對我們說:「你笨也好,聰明也好,都是愚癡。」阿彌陀佛看我們,我們都是嬰兒。不論孩子多聰明,在阿彌陀佛的佛眼看來,都是孩子。所以,在阿彌陀佛面前,我們都要「還愚癡」,「還愚念佛」。所以法然上人開導弟子:「念佛的人,是還愚往生淨土。」因為很多人以為,學佛就變會聰明了,會變好了,法然上人就說:「不是,不是,要還愚。」越笨越好。笨笨的念佛,讓阿彌陀佛救度。在日本就說:「阿呆好,阿呆好,阿呆才肯乖乖的被彌陀救。」而聰明的就容易掉到陷阱裏。越聰明的,阿彌陀佛越擔心。碰到二河白道的人,才能夠真正接受彌陀的教法。很多人,都是以為自己有念佛,這就是邪見憍慢。真正的念佛人,他對阿彌陀佛的心,就是「我什麼也不懂,我什麼也不會,什麼修行也沒有,業障深重,但是托阿彌陀佛的福,沒有修行的我,也能讓阿彌陀佛救度。」所以對阿彌陀佛有的只是感恩的心。是用報恩的心來念佛。問:二河白道原文裏,是行者先見到白道,正在猶豫的時候,忽然聽到聲音。那老師剛才為什麼說是先聽到聲音,然後順著聲音走,聲音變成白道?答:你不要執著於文字,要瞭解佛心究竟為何。對行者來講,就是因為聽到阿彌陀佛的聲音,這聲音化作      白道,讓我們行者來走,我們才有路可循。    是阿彌陀佛先發出這個聲音來,我們才有路可循,才知道要這樣子走過去。所以不是我們能夠聽到這      個聲音,而是聲音進到我們的耳朵裏來。問:行者走在道上的時候,聽到親友叫他「回來,回來」。意思是說我們走在白道上,還會受到水火的侵      犯嗎?答:會聽到親人、夥伴叫你「回來,回來」的聲音,是在走上白道之前。是在「三定死」以前,在河邊、      河岸,還沒走到白道之前。走上白道的人是聽不到的。走上白道的人,還會受到水火二河的侵襲,這      是從我們的心來講,從我們的人生來講的。因為我們直到一口氣不來之前,都是煩惱不斷的。但是雖      然煩惱不斷,阿彌陀佛「來,來,來…」不斷的,也是不停止的,也是不變的。    順緣也是煩惱,我們遇到順緣,每天開開心心、悠哉悠哉,這個也是煩惱。逆緣本身就是苦的,更是      煩惱。所以水火二河就是在描述我們的人生。不論我們朝左邊也好,朝右邊也好,都是煩惱,離不開      煩惱。好也是煩惱,不好也是煩惱。有錢也是煩惱,沒錢也是煩惱。有也苦,沒有也苦,「有無同        然」。問:(大意)前段作了個夢,夢見水火二河,但是沒有什麼感覺。答:因為那是夢,所以沒有恐懼。夢還是夢。遇到這樣的夢,如果自己會感到恐懼,然後念佛。這個夢就      夢得有價值。如果什麼感覺都沒有,那就只是夢而已。    二河白道聽起來好像很容易,但是值得我們花一輩子來體驗裏面的內容。真正的佛教,僅僅二河白道      就夠我們受用的了。我們可以用一生來好好的品味二河白道。我們會認為「這個我看過了,這個我讀      過了,這個我知道了」,這種心都是假的。用一生來品味二河白道的人,到最後,「啊,原來是阿彌      陀佛的力量,才讓我這個過客、旅人,走上真實之路。」而生起很感恩的心。真正是白道行者的人,      他不會掉到河裏。有的人畫二河白道圖,畫有人掉在河裏,那不是真的二河白道。真正走在白道上的      人,是一定不會掉到河裏去的。◆ 講 座 開 示阿彌陀佛是清淨真實的存在。清淨真實就是智慧。智慧又叫「般若」。智慧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是「實相般若」的世界。「實相般若」不是靜止不動的東西,它是躍動的。它會產生出運作的力量,叫「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就是真理,是真理本身。真理的活動、躍動,就是「觀照般若」。所以「觀照般若」本身是活動著的。從「觀照般若」又生出「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是為了教化我們而出現的。「觀照」就是讓真理顯現出來,顯現出來後就要透過文字來表達。「實相般若」是法身佛,「觀照般若」是報身佛,「文字般若」是應身佛。「大日如來」是法身佛,「阿彌陀佛」是報身佛,「釋迦如來」是應身佛。禪宗講的是「實相般若」,要悟的是法身佛,我們凡夫就沒有辦法做到,只能依靠「觀照般若」和「文字般若」。釋迦佛是「文字般若」世界的佛,是應身佛。大自然的一切、山川草木等都是「實相般若」的法身佛,我們凡夫用眼睛、用耳朵,是看不見也聽不到的,但是它們都由真理的運作而來。「實相」也好,「觀照」也好,「文字」也好,都是清淨真實的世界。雖然佛有三身,但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清淨真實的。而只要是清淨真實的,用我們凡夫的肉眼就看不到。應我們凡夫的根基所現的佛是應身佛,所以文字就是有相的。我們要知道,山川草木就是法身佛。不要小看山川草木,它們都是無我的存在,無我無心。山川草木比人類更有智慧,它們沒有煩惱,所以不會生氣。不論如何鋸一棵樹,它都不會亂吼亂叫;花開的很漂亮,人就去攀折花朵,花朵也不會生你的氣;但是種花的人,「我的花被偷了」,就會生氣。人因為沒有智慧,都認為草木比我們低級,其實不是那麼一回事。草木不會製造煩惱,因為無我,所以不會造業。為什麼修行的人都要入山修行?就是因為要無我。大家可以嘗試一下,當我們看漂亮的花朵時,我們的心自然會靜下來,這是花讓我們無心。我們人自以為比草木聰明,其實不是的,山川草木都是清淨法身。大家如果心情不好的時候,去看看山川、看看草木,你的心就自然平靜下來了,因為它們是無我的存在。如果以人為物件,因為彼此都是我執的存在,就很容易起爭執、衝突。佛是怎樣救凡夫的呢?佛本是清淨真實的世界,為了要救我們,他變化為「文字般若」來教化我們眾生,因為在座的人都看得懂文字。「實相般若」、「觀照般若」,都要靠禪定的力量,才有辦法去感受到。而「文字般若」,佛則化為(我們聽得到的)聲音來教化我們。「文字般若」以外的佛,我們沒有辦法去感受到。要靠禪定力才有辦法感受到「實相般若」、「觀照般若」。問:往生淨土後,才能證到觀照般若嗎?答:往生淨土,就可以到這個世界。觀照般若的世界。什麼是淨土呢?淨土也是無我、無心的世界。無我      無心的當下,也就是清淨真實的世界。一般我們都說淨土是極樂,「極樂」其實是「無樂」。很多人      都以為到極樂淨土是去享樂,那是人類欲望的想法。真正的極樂世界是無我無心的世界。所以是「無      樂」。很多人不明白這點,都把極樂世界想像成天國一樣。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極樂不是天國。        「無樂」的世界是大慈悲、大智慧的世界。極樂世界是智慧、慈悲的世界。把慈悲、智慧的世界想像      成天國,就是邪見。佛經描述極樂世界有百味飲食。由於我們人類是欲望的眾生,我們都把這百味飲      食當成是吃的東西。如果我們是想去極樂世界嘗百味飲食,那麼你在這娑婆世界就可以吃個夠了。百      味飲食是講什麼呢?是在講清淨真實。是講清淨真實的力量、活動、躍動,這個躍動就是慈悲、智慧      的躍動。這種慈悲、智慧可以讓我們人的心得到滿足,可以溫暖我們的人心。它有這樣的力量,有這      樣的作用,能讓我們有滿足感,解除我們(心靈)的饑渴和貧困。所以這個慈悲、智慧就是最大的飲      食,沒有比這個對我們更好的了。所以我們看到「飲食」,不要把它想到吃的方面去。會那樣想,是      因為我們的欲望很重。◆ 講 座 開 示 (香港法雷念佛會)師板書: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性真如海法性身統一阿彌陀佛(老師指佛堂上本尊像言)我們凡夫因為智慧不夠,所見只是一佛,其實,一佛已涵括法性真如海,諸佛菩薩都在這一佛裏面。所以我們拜阿彌陀佛一尊佛的人,不用到處去拜了。因為這一佛已經具足一切佛了。這個道理,經典都有印證。我們很多念佛的人都把阿彌陀佛當成是諸佛裏面的一佛,這是個錯誤的觀念。諸佛如來都是阿彌陀的化身,阿彌陀化為諸佛如來。所以我們讀大藏經就會發現,諸佛如來都在讚歎阿彌陀佛。「世尊說法時將了,殷勤付囑彌陀名」,釋迦世尊不但在《阿彌陀經》中的最後說法讚歎阿彌陀佛,而且最初三七日講的《華嚴經》,特別是《普賢菩薩行願品》,也是在讚歎阿彌陀佛,《法華經》也是。所以阿彌陀佛化現諸佛如來,然後向眾生讚歎阿彌陀佛,整個經教都是「阿彌陀佛」,說一佛即一切佛,其緣由就在於此。所以我們專念阿彌陀佛的人,可以只拜這一尊佛,不必這裏拜完藥師如來,覺得不夠,又跑去拜地藏菩薩,還覺得不夠,然後再拜觀世音菩薩,完全不必這樣,因為阿彌陀佛一佛裏面已經具足了諸佛菩薩的功德。(師引用《和讚》)我們讀親鸞聖人的《和讚》就知道,歸依阿彌陀佛即歸依一切諸佛,往生西方淨土也即是往生一切諸佛的淨土。所以才說「一心一向」、「一心不亂」,這個「一」裏面,已經涵蓋一切,包含一切。我們凡夫的心,要想成就,必須一心一意才可以,如果三心二意,那就沒有辦法。所以天親菩薩說「世尊我一心歸命」,這個「一心歸命」很重要。像天親菩薩這樣的大菩薩,有大神通力,他坐在此處,眼睛看到前方的同時,也可以看到後面。我們凡夫看到前面,就看不到後面,也沒辦法看到旁邊,他都講要「一心」,何況是對我們凡夫呢?釋迦世尊假如坐在這裏,他的眼睛能同時看到上下左右十方世界,內外洞徹。他能夠自由自在,我們凡夫根本無法比,所以「一心一向」很重要。就是應我們凡夫眾生這樣的機,淨土法門只講這一佛,所以我們只供奉一佛,平時養成這種習慣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多麼聰明的人,如果不制止三心二意的話,那也沒有辦法得到成就。舉個例子,就像聽前面某人講話,旁邊也有人在講,我們就聽不下去。所以我們凡夫,一定要專一,這很重要。我們往生成佛以後的話,就可以「多心」,但現在是凡夫時就必須一心一意。為什麼淨土真宗只供奉一尊阿彌陀佛呢?就是因為我們凡夫的心太散亂了,如果沒有一心一向的話,就不容易得到成就。以上所說,是臨時起意,算是開場白吧。因為聽說你們要來,這次我特地從日本趕過來,有這個因緣相聚,大家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來共同探討。問:老師您好!我就冒昧地先開個頭吧。這次聽說老師專程過來,我又感動又慚愧。像我們這樣陋劣的根      機,也能夠得到老師如此慈悲,更何況是阿彌陀佛!過來之前,我事先也跟很多蓮友傳達過資訊,他      們很高興,但因為工作假期等問題,都沒有機會過來,所以他們很多都委託我轉達一些問題。因為我      們大陸普遍修學的是傳統淨土宗,在觀念上的轉化,還有實踐中的問題,常常會發生一些衝突。在這      裏我準備了一些問題,現在先問一個,在《歎異鈔》中,親鸞聖人說過,聖人不曾為追薦父母念佛一      遍;還有《一代記聞書》中蓮如上人教導說,不論何種情況下,念佛都應是報恩。那麼,凡夫為了祈      願親人脫離病苦,回向已故親人得以脫離惡道的念佛,在真宗是不被允許的嗎?答:你問的這個問題,牽涉到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就是「回向」。師板書:回向光 明↘覺 者→凡夫證 者→未證者功 德↗這個回向,是自力?還是他力?《歎異鈔》裏面親鸞聖人講那句話,他是否定凡夫自力的回向。淨土真宗所講的回向,完全都是佛力的回向,是如來的回向。為什麼如來的回向很重要呢?因為如來是圓滿覺證者,只有覺證者,他才有功德出來,才能回向給我們。這個功德,就是如來的光明,有真正的功德,一定會放出光明。相對於佛的覺證,我們凡夫是怎樣的存在?我們只是「未證者」。那麼如來放光到哪裏呢?就是放光到我們凡夫,未證者的心中。只有真正的覺證者,才有感化的能力,他的回向才有力量。真正的覺證者,他一定是自利、利他,二利圓滿的。板書畫一大圈,圈中字為:自利→即→利他只有真實的自利圓滿,才有圓滿利他的心,才有真正的功德光明出來,才真正具有感化眾生的力量。只有自己真正悟道了,才有辦法給眾生講道、教化。如果自己未悟,那就沒有辦法去真正感化眾生。自己沒有得到成就,很難去利益眾生。在世間,作為父母親來講,立身處世,自己做得成功了,才能夠很好地教化他的孩子,如果名義上為人之父母,實際卻做得不像樣,又拿什麼來教育孩子呢?佛法也是一樣,只有自己懂了,才能夠也讓眾生懂,自己糊塗,就沒辦法使眾生清楚。所以說到自利利他,「自」與「他」是一體的,不是分開的。譬如救濟窮人,首先自己要有錢,沒有錢就無能為力,想幫也幫不了,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說到「回向」,唯有內心功德法財圓滿的人,才真正有力量回向給眾生。問:謝謝,確實如老師所說。我想接著老師剛才的開示繼續請教。剛才老師說過,只有自己悟道了,才能      夠把這個「道」傳遞給眾生,那麼這個悟道,在真宗的標準是什麼呢?是往生西方成佛?還是現生信      心決定?答:往生成佛與信心決定,這兩個是相通的。但是,這個回向的力量能百分之百地出來,必須是在往生成      佛以後。真正信心決定的人,也就是真正領受到阿彌陀佛慈悲的人,自然而然受到佛心感染,自然而      然流露出悲心。他看到眾生還在那裏沉迷,會不由自主地想引導眾生走出來。這一切都是自然流露。      如果懂得阿彌陀佛的慈悲心,然後看到眾生在受苦受難,他決不會悠哉悠哉、不理不睬,會這樣的人      是還不懂佛法。真正懂的人,一定會自然流露出來。「德不孤,必有鄰」,有功德一定會流露出來。      最重要是「自信教人信」,首先要做到「自信」,自信圓滿的人,自然而然會流露信心,自然地自行      化他。如果沒有「教人信」的報恩行,那表示自己還沒有得到信心。自己的信心尚未建立和圓滿,就      不會自然流露出信心。世間法也是一樣,如果自己沒有種種人生體驗,當別人遇到不幸的時候,自己      就不能很好地開導對方。這個理是相通的,佛法與世間法本來就息息相關,一通百通。那麼自信教人      信,自行與化他,就像天地間自然法則一樣,這就是「自然法爾」。    佛法就是天地的法則,真如活動的世界。所謂證得佛法的人,就是去體證真如法則,身心與之合而為      一的人。世間做母親的,自己人格不完善,就很難教育好孩子,就像前面所說,只有自己有過豐富的      經歷,能很好地立身處世,才能教化好下一代。所以我們說,自信、教人信,自行、化他,是一體的      兩面。問:就這個問題,我想繼續問下去。答:好。問:作為一個凡夫,難免有情執,我們看到經典上說名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自己在稱念名號時,就希望      已故的親人得到名號的利益,這樣的心是自力的心嗎?答:那不是「自力」,那是「自然」。雖然那是一種人性的自然,但真正體得佛心的人,他不會只是局限      於自己的親人,自然而然對於其他眾生,也會有同樣的心流露出來。問:那麼能不能說此時的念佛,即是十七願的念佛?答:真正有「四海之內皆兄弟」這種心態生起的時候,此時的念佛,是誰在念佛呢?問:佛在念佛。答:我們凡夫的念佛,是「無作的念佛」。什麼是「無作的念佛」?雖然這個名號從自己的嘴巴出來,但      不是自己能念佛,而是由於佛的本願之力,使這個凡夫念出這句名號。這就是佛的回向,這才是真正      的回向。問:在聽聞之後,取信之前,我們應該怎麼樣做,才能夠契合佛意?答:你問這個問題,首先你應該明白何謂佛?何謂佛心?何謂佛的功德?這個要先明白。我們學佛是學什      麼?學佛大悲心。(師板書:大悲心)佛是大悲心的圓滿者,我們是未完成者。佛是滿分的人,而我      們凡夫只是零分的人。像我們這樣零分的存在,唯有乖乖地信順滿分之佛的佛意而已,也就是仰信。      但我們凡夫常常忘記自己是未完成者,忘記佛是滿分的存在。釋迦牟尼佛是滿分的存在,他眼睛看到      我們同時也看到他人,他的能力是無礙的。他跟你一個人講話,也可以同時跟另外的人講話,同時能      度另外的人,他度眾生是完全自在無礙。我們凡夫,講話只能一對一。而佛是一對萬物,所以佛自稱      是「證一切智者」。無物可與佛相比。因此,懂得何謂「佛」?這很重要,不懂「佛」,就很容易把      自己看得跟佛一樣高的存在。如果不曾真心向佛認輸,不妨問問自己:我看得到後面嗎?如果看不        到,為何不乖乖地認輸?問:信心決定,是否就是對佛完全沒有疑惑的心?答:我們凡夫為什麼會有疑心,那是因為沒有真正懂得何謂「佛」,沒有真正生起恭敬心。當我們真正明      白何謂「佛」之時,自然就對佛生起百分之百的恭敬心,當下就是「信心決定」。    《金剛經》上讚歎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師板書,並圈出      「如」、「真」、「實」三字),佛是什麼樣的存在呢?是為我們說「如」,是如實說話之人,是給      我們講真理之人,他講實在話,不會改變(板書:如實,不變化)。絕不欺騙眾生,平等對待眾生,      因此我們讀佛經的時候,也要恭敬。因為佛經記載佛的語言,其實佛經也是佛。    我們凡夫,常常會不實語,說「我從來不說謊」,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謊言。人強調自己不說謊的      人,當下就有古怪。我們說話不能讓人信服,就是我們不實語的證據和果報。我們是虛偽的存在,儘      管我們如何要求別人信任自己,人家還是會不信任,這就是人性。在世間真正信賴一個人,通常都是      親子關係,比如有的人只聽父母的話,其他就不會放在心上。對外人,我們不管對他有多麼好,他都      很難聽從我們所講的話。又如,在世間,如果與人發生借貸關係,一般都要寫借據,那正是說明彼此      都沒有真正的信賴。我們凡夫是「心口各異,言念無實」(師板書)的存在,所以無法得到眾生的信      賴。這種虛偽的習氣,不是昨天和今天才有,它是無始以來的累積。如果這輩子想勸化一個人,但是      人家不聽,這就說明自己過去世對長輩不禮貌、不尊敬,所以這一輩子沒有說服力、沒有信用度。另      外,如果對有德行的人不知道恭敬,也會得到這種果報。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中說,輕視師長、      不孝父母、不尊重長輩等,都會得這種果報。不管自己說得多麼好,就是沒人聽從。這就是由於過去      世造下業因,今生果報的顯現。所以,我們要尊敬應該尊敬的人。問:是的。最值得尊敬的就是佛,最值得信賴的就是佛。那麼,在佛那邊,真實信心的功德已經成就了,      對凡夫來說,雖然佛已經成就了真實的功德和信心,凡夫在領受之後,仍然還存在種種疑惑,是否包      括對佛的救度的疑惑?答:佛的真實功德,映照在凡夫的心中,我們若能真正地感受到佛的真實功德,他就會明白佛心,自然而      然不會有這種疑惑。    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我們信賴佛,對於佛的救度,絕不懷疑。真正      領受佛心之人,他已經沒有必要去強調信心的有無了,真實信心的人,他絕對信賴佛,那種信賴的心      是自然的。就像有人問你,你相信明天早上會天亮嗎?我們當然相信吧,這完全是出於自然。當我們      看到清晨的陽光照進來,就自然知道已經天亮,我們不會刻意去強調「我相信明天早上會天亮」。我      們信佛,就像信天會亮一樣,從自己的身口意中表現出來,完全出於自然。    所以,真實信心者,不會去強調自己是信還是不信。我們需要明白何謂「真實者」?這個世界上的真      實者是什麼樣子?我們反觀周遭的一切,真正不會變化的東西是什麼?我們的容顏會變,財產會變,      一切都會變,唯一不變的是什麼?唯一不變的就是阿彌陀佛。只有佛,是真實的存在,他具足這五種      (指上面所說五種真實)。佛何以真實?他安住在本家—法性真如海之中,他為我們講說人生    最高真理。他自法性真如海中化現,自然毫無虛偽。我們凡夫呢,從迷妄、顛倒、夢想中來,所以我      們的世界虛假不實。我們從生死苦海中來,頭出頭沒,所以,心口各異,言念無實。我們先要認清自      己,還要認清佛,以這個為基礎來聽聞佛法,才能入信。    在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只有找到了真實不變的歸宿,我們的人生才會強而有力、充滿光明。我們所      做的學問,幾乎都是虛假不實,我們會為做過的某些事情後悔不堪,發現原來被騙了,最後發現自己      的人生原來是一場空,那就是因為我們一直在這個迷失的娑婆世界,在這個難度的生死海中,從未遇      到真實的存在。即使有幸聞到佛法,我們凡夫還是難以對佛起信?就是因為我們把這個難度海、生死      海,與佛的真如法性海混為一談了,把它們看成同樣的高度,對二者的區別渾然不覺之故。問:按我的理解,剛才老師的開示大意是,我們不應該從凡夫信或疑的角度來評判信心,而應該把全副目      光投向於佛,以佛的真實心來認定信心?是這樣嗎?佛所賜予的信超越凡夫的信疑。答:(師表示認可。)問:由此是否可以理解一則關於法然上人的公案。在《法然上人文鈔》中提到,有一次上人突然感歎說:      「此生不知道自己能否實現往生夙願?」然後他的弟子就抗議說:「連上人都作如此想的話,我們一        般凡夫該怎麼辦?」法然上人朗聲大笑說:「未能登上蓮台之前,誰能斷絕這種疑念呢?」答:法然上人這些話,是應機說法,因為很多人認為往生無憂了,然後就疏忽懈怠,他們用凡夫的知見去      想,自以為得到信心了。其實在其他的地方,法然上人又對弟子說,我本來就是從淨土來的,現在要      回到淨土去了。所以法然上人是我們凡夫想像不到的「超人」。說上人是超人,我們舉個例子:有一      次,上人坐船到四國的時候,經過瀨戶內海,途中突然冒出一個水怪,有好幾丈高,那是餓鬼道的眾      生。首先,牠向法然上人示醜相,看到法然上人對自己的醜相完全無動於衷後,就問上人為何不害        怕?法然上人淡然回答道︰「你是形相醜陋可怕而已,我三毒的心比你更可怕,還在這裡蠢蠢欲動        哩!」此水怪知道法然上人是高僧,因此向法然上人求救。牠說自己三百歲,爸爸已經七百歲了,鬼      道很苦,希望上人能夠救救牠們父子。上人就讓牠把父親也帶過來。隔天,水怪父子倆都來見法然上      人,一同聽上人說法,以此因緣,脫離了餓鬼道。當時,餓鬼道的那父子倆很可憐,法然上人非常同      情,給他們一幅阿彌陀佛的掛軸,要他們在佛前好好懺悔。他們把佛像帶回去後,掛在樹上,以鮮花      供佛,並在佛像前懺悔、念佛。過一會兒,上人的隨從就聽到轟轟巨響。原來是餓鬼父子從斷崖往下      跳,頭朝下、腳朝上,頭撞到岩石都裂開了,兩個餓鬼就這樣當場往生。法然上人到達四國後,就跟      當地人講述所發生的事,當地人跑到那個地方去看,只見散佈著零亂的骨頭,他們把骨頭撿起來,蓋      了一間廟來祭祀他們,稱為「鬼骨廟」,現在還在。由此可知,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即使是餓鬼對著      佛像合掌念佛,都能脫離餓鬼道而得救,所以說佛力不可思議。那時,法然上人就留下一句很有名的      話,他說,這麼老實聽話的餓鬼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信者還是第一次遇到。他們看到阿彌陀佛的      佛像起歡喜心,雖然自殺求往生,從斷崖往下跳時,頭部裂開了,他們仍然保持著合掌的姿勢。即使      是餓鬼道的眾生,他們的信心到了那種程度,就得以脫離餓鬼道。所以佛有這樣的功德力,這樣的回      向力。就是因為阿彌陀佛的功德力不可思議,所以眾生才能夠歡喜歸依。我們看到佛像後,自然而然      地頂禮膜拜,這也不是凡夫自己的力量使然,完全是佛的功德力促使我們這樣做,所以說一切都是佛      力回向。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332.html 靈臺山開示(7)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332.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332.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332.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 講 座 開 示大家晚安!很難得你們千里迢迢從大陸來到香港,趁這個機會,我談一談淨土真宗的內涵。首先從基本大綱說起。親鸞聖人是從三個角度來闡述的。第一,因果門。第二,機法門。第三,行信門。在因果門:講如來成佛的因果,以及眾生往生的因果。在機法門:「機」指眾生,「法」指如來。在行信門:「行」的內容,指如來圓滿功德,成就本願名號,亦即是萬德圓滿的「南無阿彌陀佛」。這是佛之行,名號就是本願的結晶,自然而然進入眾生的心中,成為「信」,這個「信」不離如來的功德,信的源頭就在如來的本願功德。我們說的「大信心」,即是佛心,即是本願力,本願力就是佛力,我們就是以本願力而往生淨土。所以「如來成佛的因果就是眾生往生的因果」,如來以成佛的功德之力而令眾生往生淨土。那麼,阿彌陀佛的功德有多大?阿彌陀佛以一佛名而令十方一切眾生往生極樂淨土,十方世界所有眾生都能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就像太陽從東方升起,其光明遍照東西南北整個世界。太陽的力量,普照大地,能夠驅散黑暗,令一切草木得以成長。同理,阿彌陀佛本願的力量,成就淨土,本願功德回向令十方眾生得以往生。阿彌陀佛「威神無極」,指此而言。他究竟有多麼偉大?那是完全出乎我們的想像。我們之所以得到救度,不是靠自己能夠「信」,實際上,我們沒有能力去「信」,而是阿彌陀佛以他的本願功德之力,給予我們信心。能夠領受信心,也就是領受了無量壽佛的生命,就成為阿彌陀佛的孩子,必定以佛力而往生淨土。阿彌陀佛不是小氣佛,你以為你是昨天或今天才遇到本願而得救,錯了,其實過去很久以來,在我們還不知道本願之時,阿彌陀佛早就在主動尋找我們,等待著我們。他心包太虛,《大經》上讚歎說「無量壽佛,威神無極」,他怎麼會小氣呢?當我們真正明白佛的慈悲和佛的功德,那一種徹底歸命的心,就會自然生起。在那一刻,我們的種種想法,乃至我們自以為是的智慧,都會棄之不顧,我們會無條件地歸命,我們非常自然地「南無不可思議尊」。阿彌陀佛是法性真如之體,由於我們凡夫障習太深,智慧不夠,根本無法觸及,所以佛化現為我們面前的這位本尊(師指著堂上的本尊像),有形貌可尋,連小朋友都認得。其實他不局限於我們眼睛所看到的這個樣子,他不是這麼矮小。佛為了應眾生的根機,才作這樣的示現。他的真身如何呢?那完全超乎我們的想像。所以親鸞聖人在《和讚》中表示,對於佛的偉大,他無言可說,唯有乖乖「南無不可思議尊」。我們在娑婆世界所認知的佛像,只是佛的方便示現,他真正的報身,我們根本無法想像,所以他被讚歎為「不可思議尊」。當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南無不可思議尊。我們切莫以凡夫的知見來測度佛之境界。在《觀經》中,講到阿彌陀佛的光明,那是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但是我們凡夫,常常有意無意把阿彌陀佛給小看了,不明瞭「無量壽佛,威神無極」這八個字的內涵。這八個字是什麼呢?它就是六字聖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既然如此,我們還有什麼感到不滿足的呢?即使地獄,也未曾離開阿彌陀佛的光明。相比之下,我們凡夫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不點,我們又為什麼感到不安呢?就是因為太小看阿彌陀佛了,我們太小看他的功德,太小看他的力量了。如果我們真正明信「無量壽佛,威神無極」,體會到自己之渺小,進而體會到自己沐浴於佛的功德光明,自然而然,我們心中的不安與恐懼會隨之消失。在課誦本《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的總序,第一行中,說:「竊以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這個「難思」,就是「不可思議」,其實,若真正懂得「無量壽佛,威神無極」,認識到佛的智慧與慈悲是如此偉大,那麼我們講什麼都是多餘的。剛開始學佛,都要通過文字的介紹去瞭解佛法,然而無論我們如何用盡思維,去測度佛的威神功德,統統都是無力的,虛假不實的,因為凡夫的腦袋瓜子不可能想像得到。我們用凡夫的知見來考量佛的境界,是荒唐可笑的。在《大經》中,釋迦牟尼佛歎言:「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未能盡!」因此,就算是釋迦世尊,用長達一劫的時間金口親宣阿彌陀佛之功德,也是無法窮盡。所以,阿彌陀佛的偉大遠遠超出凡夫的想像。我們讀了這段經文,可以反省到平時的心態,用凡夫這個小不點的思想,來想一大堆佛是如何如何的,總覺得那一些是值得懷疑的問題,我們可能未曾意識到,其實,那些凡夫的思想是多餘的。即使是一個大學者,用再高明的理論來推敲佛的偉大,也是徒勞無功。所以我們學佛,首先應該搞清楚什麼是佛?當我們知道佛是那麼偉大的存在,再來看自己,自然而然就會謙卑,我們會承認自己確實是小不點。我們忍不住感歎,唉!與圓滿無缺的尊貴的佛來比較,我們簡直就像路邊的瓦礫,甚至連瓦礫都不如啊。我們會低下頭,在佛面前說:「是啊,尊貴圓滿的佛!我所能做的,唯有信受!」我們可以想像以自己的能力達到佛的境界,是多麼遙不可及!正是由於垂憐我們凡夫的無力,阿彌陀佛才從真如法性海中化現,來救度我們,攝受我們,使我們也能往生佛的極樂世界,這就是淨土法門。我們蒙受阿彌陀佛光明攝取不捨,而能夠往生淨土,這就是佛力,這不是凡夫的因果,而是阿彌陀佛本願的因果。如果我們不明白佛的大慈悲,而總是想著透過凡夫的作為,自己要如何如何做才得以往生,那真是愚不可及。把往生的決定放在自己這邊,就是小看了阿彌陀佛,就是疑心。所以經典上說「疑惑佛智,為失大利」。什麼人最聰明呢?願意向佛徹底認輸的人就最聰明。可是實際上,我們喜歡跟阿彌陀佛較勁,偏偏不肯真正認輸。就像掉進水桶的青蛙,自以為可以跳出水桶,偏偏要在那裏徒勞地蹦跳不停。因此我一再強調,要弄清楚何謂「佛」?我們在輪廻世界的桶底,自不量力地跳啊跳,就是因為不曾真正懂得什麼是佛。我就是讀過《大藏經》之後,才終於明白什麼是佛,清楚佛的偉大。彌勒菩薩修禪定三昧,還要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才得以成佛,大菩薩尚且如此,我們凡夫要修多久呢?由此可想而知,我們凡夫有多少能耐?阿彌陀佛清楚地知道這一切,他比我們更著急,所以才攝取不捨,招喚我們回到他的淨土,讓我們以最快的速度成佛。根據我們的凡夫知見,整個世間都找不到這樣的大慈悲心,所以我們往往懷疑:「真的嗎?有那麼好的事嗎?」聽聞了這個法門,我們會懷疑,其實,這也是正常的,因為佛的慈悲,確實是人世間所沒有。即使聽到阿彌陀佛對我們說:「汝一心正念直來!」我們還是會猶豫不決,還要懷疑。《安心決定鈔》提到,由於我們凡夫不信佛語、懷疑佛智,我們嘀咕著:「有那麼好的事情嗎?阿彌陀佛真的無條件救度我們嗎?」我們不願意接受,甚至要逃避,而阿彌陀佛就在我們後面追,追到了今天,所以,我們頑固不化,讓阿彌陀佛和釋迦世尊感到悲傷!阿彌陀佛的本願,讓我們迅速成佛,並不需要我們付出無量劫的苦修,不是讓我們自己努力去成佛,而是他無條件地救度我們,但是,天底下有這種大便宜,我們反而不敢相信,不願意相信。自力疑情的心,導致我們無始以來,一直在生死苦海中輪廻流轉,這是讓釋迦世尊與阿彌陀佛最為悲傷的事。讀《安心決定鈔》可知,為了救度我們,釋迦世尊在娑婆世界往來八千遍,他是多麼不辭辛勞!我們即使遇到大德,也不相信大德的話。我們常常以凡夫知見來推敲佛語,狐疑不信,所以一再地輪廻。阿彌陀佛的本願是如此不可思議,我們聽聞這種教法,一再地懷疑,不相信天底下有那麼好的事。故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提到本願不可思議的地方,說:「聞此《論》事,亦當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謂之不然,亦其宜也。」一般來說,只有到了臨終之際,我們才不會討價還價,我們才手忙腳亂地求救,哀切地呼喚:「誰來救我啊?誰救救我啊?」一個人在那種時候聽聞本願教法,反而容易相信,因為他已經沒有時間去懷疑了,沒有餘力去計較了,他一心一意地想被救而已。他在那個時候反而容易老實信受,會跟著阿彌陀佛走。現在我們這腦袋瓜子還管用,就不肯給阿彌陀佛救,領受不了阿彌陀佛的悲心,東想西想,把自己給害了。我在這裏說的話,你們或許也不會相信和領會,但是這沒有關係的。對淨土法門信受與否,是與宿善有關的。雖然你們不一定懂,但只要親近阿彌陀佛的教法,就一定會得到利益。我們眼睛看到佛像,耳朵聽到佛聲,嘴巴念出名號,那麼,透過眼睛、耳朵、嘴巴,阿彌陀佛的功德光明就會進來,照在我們的心中。阿彌陀佛是無礙光,他的功德光明會滲入我們的身口意。因此,我們應該長期堅持學習,把學佛之心變成相續心,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如果我們持續不斷地禮佛,就會受到佛心的薰染,阿彌陀佛的功德光明,就會應現在我們的身語意之中。所以,到佛堂來禮佛,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不要用我們凡夫的大腦來猜測佛心,因為凡夫知見會對自己產生障礙。人身是非常難得的,把握難得的人身,遇聞解脫的妙法。佛陀在人道成佛,他示現人的形像,運用人的語言,為我們宣說無上妙法,所以,有緣聽聞的人,一定要好好把握。試想,如果報得貓身狗身,要想聽聞佛法,信受佛的慈悲,那是多麼多麼困難!講到這裏,我們可以自由討論了。歡迎大家發言,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問:剛才老師提到動物,說動物很難感受阿彌陀佛的慈悲光照,可是有的典籍中,為什麼又說鸚鵡之類的      動物聽聞阿彌陀佛名號之後就可以往生?答:那樣的事是存在的,記載在書上,都是在讚歎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那種例子並不多,而是少之      又少。我前面之所以拿動物來說,是為了提醒大家把握難得的人身。我們學習佛法,是人格與人格的      接觸,我們希望用佛的人格與凡夫的人格心心相印。    佛陀,他在人道成佛,用人道的語言來傳遞佛法,因此,只有人道眾生才能迅速地領受佛法、感受佛      心。我們不必看別人,捫心自問一下,如果我在人道都無緣或者不樂意去聽聞佛法,那麼當出生到畜      生道後,還有多少機會信受佛法呢?其實六道之中,無論哪一道,佛的功德光明都平等普照,但若處      在畜生道,由於生性愚癡,他們的感受就不會像人道這般敏銳。在畜生道,是無緣讀到佛經的。佛經      是用人的語言,字字都是佛心的顯現。為什麼要用人的文字呢?這就是因應我們凡夫的根機。由於佛      的功德威神之力,貓狗之類的眾生到佛門歸依之後,他們來世就容易轉得人身。同樣是螞蟻,住在道      場的螞蟻與其他地方的螞蟻,就不會一樣,他們得到人身的遲速完全不同。住在道場的螞蟻,經常聽      到誦經的聲音、說法的聲音、念佛的聲音,以佛的功德力,就可以早得人身。比較而言,我們在人        道,有更好的機緣來如實地領受佛語、頂戴佛經,因此,有幸得到人身而不學佛,實在是極大的損        失。問:提到動物的往生,我想到《大經》中講的三輩往生,以及《觀經》中講的九品往生,可知往生是有分      別的。但佛在本願裏面卻講,我們往生之後,都是形色相同,受用相同,與阿彌陀佛一樣,都沒有分      別,不知這如何理解?假如是動物往生,與三輩九品又有什麼關聯呢?答:我們人道眾生,真正領受了阿彌陀佛的功德,會慚愧懺悔,會感恩報恩,會回到阿彌陀佛的地方去,      這就是圓滿。至於往生的動物,他們也受到阿彌陀佛功德攝受,但他們一般只是接受而已,既不知慚      愧,也不知感謝,所以他們存在這些缺陷,這就是不圓滿。往生,是有往有還,佛回向功德給我們而      來,我們得以往生淨土而去。所謂圓滿,就是完整無缺陷。打個比方,我們在世間受人恩惠,如果心      生感激,努力報答,那麼這就是完整。如果僅僅是接受,不願意有所回饋,那就是不完整。再譬如吃      飯,吃過飯而產生滿足感,這就是完整,如果吃過了還是沒有滿足,那麼吃飯這件事就不圓滿。同        理,如果領受了阿彌陀佛的功德,卻沒有生起滿足感,那麼這就是不圓滿。再比如說,一位小朋友,      如果沒有感受到父母的愛,他就不會聽爸爸媽媽的話,他就不乖。如果他感受到父母的愛,自然就會      溫順地聽話,那就是回歸了,回歸到親情的慈愛中。那麼我們反省自己的念佛,內心中是否真正發起      感激呢?如果沒有,那就不完整。我們看三輩九品往生,其實是佛的方便說法。三輩九品,他們沒有      百分之百地領受佛心,還是不完整的。因為三輩九品裏面,自力的心還在,甚至還很強。他們往往很      認同自己,認為自己能夠修行,能夠做善。即使他們表示依靠佛,其實卻並不太放心,骨子裏想著依      靠自己。他們認為自己有能力做,而且一定要做得如何如何,才可以往生。那麼對於認為自己有能力      的人,佛就開示三輩九品的修法,引導他們去做。等真正去做的時候,他們就會發現,原來作為凡        夫,真是一點能力也沒有。於是就會乖乖地降伏,真正接受佛的救度,徹底歸投於阿彌陀佛的本願。      當他們還自認為有能力的時候,佛就引導他們修這個三輩九品。    在《和讚》中,佛講《觀經》,為了引導定善以及散善的眾生機類,而開示了包括諸善萬行的九品往      生,其實都是方便說法。為什麼佛要講定散二善呢?就是因為我們凡夫都不瞭解自己,以為自己很有      能耐,所以佛讓我們先做做看。若我們真的嘗試過,我們就會知道自己有多少力量。為了使我們明白      凡夫有多少斤兩,而有定散二善的開示,這是世尊的悲心與方便。本願的第十九願,就是勸眾生修諸      善萬行,當我們真正修過,才發現原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們若做了一點善事,就會放在心      上,自以為是。做得越多,慢心就越滋長,暗暗有些得意。其實這不是真正的實修。我們若真正實修      諸善萬行,就會發現自己無力做到。真正實修的人,越修就越看到自己的貪瞋癡,是多得不得了。沒      有修行,或虛假修行,是不會看到的。剛開始我們不瞭解自己,雖然也念佛,其實是自己在念自己。    在日本,一位很有名的大德香樹院,他真正努力去修諸善萬行,然後他講了一句話:「原來這個信十      八願的心,自己都沒有能力發起,完全是阿彌陀佛為我發起」。因為很多人學十八願之後,覺得自己      已經「得信」了,好像很輕易就體會到阿彌陀佛的慈悲,其實,那只是一種自我感覺,「我」覺得如      何如何,就是這個「我覺得」,把自己給騙了。或許我們有過這種經驗,一段時間我們常常拜佛、誦      經,然後就會覺得自己沒有以前那麼「壞」了,好像變成了好人,其實這是一種錯覺。當遇到某種業      緣,我們還是會造口業,妄語、惡口、兩舌、綺語,統統依舊。等到真正發現自己是貪瞋癡盈滿,就      會發現以前的那種錯覺,所謂變得善良,變得清淨,都是自我欺騙而已。不是別人騙自己,是自己騙      了自己。當我們對於自我欺騙有這種體認時,我們才會信受到阿彌陀佛的智慧與功德,才知道這是佛      力發起。因為凡夫自己是無法看到自己的,都是自己以為自己很好。親鸞聖人在比叡山修行二十年,      精嚴刻苦,在未真正信受本願之前,也以為自己修得很好。在信受本願之後,才感歎說:    「我錯了,凡夫再如何修,也是無明煩惱遍滿全身啊。欲望多,嗔恨心重,嫉妒心強,這些三毒煩        惱,直到死亡,一秒鐘也未曾停過,不可能斷絕啊。」    這麼赤裸裸地剖析自己的人,才會選擇徹底投歸佛力。    我們學佛,比別人多學了幾年,就自以為懂了很多,自以為比人家有修行。然而,一不小心,瞋恨心      就出來了,若有誰得罪了自己,就會說人家的壞話,就批判、排斥人家,甚至還講惡口,貪瞋癡的凡      夫相表露無遺。雖然如此,還是認為自己比人家有修行,認為自己懂很多,這真是十足的凡夫相。我      們無論多有修行,可還是吃愛吃的東西,做愛做的事,這種口欲,以及一般的執著,碰到不合心意的      時候,還是一樣火冒三丈。我們總是看不到自己,自己沒有錯,反而常常認為是別人錯了,是別人不      好。我們能夠看清這些凡夫相,有這種眼力,這是來自阿彌陀佛的功德和智慧。我們雖然看不清自        己,但阿彌陀佛卻是清清楚楚。所以佛悲憫眾生,看我們就像拿繩子在綁自己一樣,然而我們還以為      是別人在綁自己。當我們常常親近阿彌陀佛之後,眼常見佛像,耳常聽佛聲,佛的功德從我們的眼        睛、耳朵進來,我們慢慢就會看到自己的真面目了。我們自然而然變得老實了,當我們犯錯,不會去      遮蓋,而會起慚愧心,跟阿彌陀佛說對不起。所以,我們領受佛心一分,就看清自己一分,領受佛心      十分,就看清自己十分。◆ 講 座 開 示難就難在這個信心,這個信心為什麼難呢?因為這個信心是如來的威神力、加被力,是如來的本願力。但是我們凡夫都忘記「信心是如來的心」,我們要用自己的心去信,所以難在這裏,難啊!我們凡夫常常忘記自力無效。什麼是自力無效呢?我們常常忘記自己是零分的存在,我們常常以為自己是滿分。因為忘記自己是零分,所以也就忘記是如來的威神力。所以,我們凡夫的心一出來,這個信心就得不到了。我們這個零分,無論你加了多少零,還是零啊。所以我們要記得自力無效。想得信心的人就是0,再加0,再加0。這個就回到剛才阿芳問的問題了,不是凡夫能夠發這個真實的信心才得到成就的,是靠佛力。這個信心完全是佛心,是佛的本願力。而我們凡夫想要獲信這個心一出來就是0再加0再加0的動作了。那麼,你這個0再加0,無論你加了多少0還是0。所以,不是凡夫能夠信,完全是佛的本願功德映現在我們的心坎中。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映現在我們凡夫的心中,我們的口才能念出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阿芳來拜佛不是阿芳偉大才知道拜佛,而是佛的功德力量使得我們乖乖地低頭,乖乖地拜佛。我們有聞法,我們才知道原來是佛的功德力量讓我們拜佛的。如果我們沒有聞本願法門的話,那麼,今天來拜佛時就會執著,啊!我拜佛了,我拜了多少佛了—這樣自力的心就會跑出來。這種自力的心就是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養成的習慣習氣,這種習性很難除掉,不知不覺中自力的心就會跑出來了。這個就叫作自力的習慣。雜行雜修自力的心,這種自力的心很難除。如果我們沒有真正體會到自己是零分的存在的話,我們就會在0上再加0 再加0。雖然0無論加上多少個0還是0,道理是這樣子,但是我們凡夫還是拼命想要多加幾個0在上面,這就是凡夫啊。那麼,教給我們這個道理的就是善知識。所以,《南傳大藏經》中佛陀就給阿難尊者開示:「善知識是佛道的全體也」。那麼,《心地觀經》裏面也講到,真善知識實難遇。什麼叫真善知識?真善知識就是教給我們:我們是零分的存在。阿彌陀佛對我們是完全瞭若指掌的,正因為對我們瞭若指掌,所以阿彌陀佛才發下本願來救度我們。我們不知道自己是零分的存在,在0上加0,所以我們才擔心自己不能往生。阿彌陀佛已經不擔心了,可是我們還在擔心,就是因為我們不瞭解我們是零分的存在。重點在哪裏?重點是阿彌陀佛在哪裏?如果你認為阿彌陀佛在前面的話,那你就不安心了。阿彌陀佛已經進入到我們心裏面了。阿彌陀佛是不離開我們自己的。阿彌陀佛不斷在我們的身業出入,阿彌陀佛的功德進來,然後從我們的嘴巴「南無阿彌陀佛」出來。南無阿彌陀佛透過我們的耳朵進來,然後又出來。他每天在我們的身上出出入入,只是我們不知道。我們之所以不安心是因為我們認為阿彌陀佛跟自己是分開的,其實不是的,阿彌陀佛跟我們是一體的存在。我們眼睛看到阿彌陀佛的時候,阿彌陀佛就進來了,耳朵聽到佛號的時候,阿彌陀佛就從我們的耳朵進來,他一進來就一定會從我們的嘴巴「南無阿彌陀佛」出來。無論我們人到哪裏,阿彌陀佛都跟著我們,我們跟阿彌陀佛是雙人行。所以,沒問題!得到老人癡呆症也沒問題!問: 剛才說,真宗是不離法的人格傳遞。那麼,沒有人格的傳遞,事實上就不可能真正地接觸到真宗?答:對!所以真宗重視聞法。問:這樣的話,到末世的眾生他們還有條件聽聞到真宗的正法嗎?答:有啊,日本的道場就全部在講法,以聞法為主。他們沒有趕經懺,沒有做法會。只是我們中國人的地      區還沒有這樣的因緣。問:我們再往上推,總是會推到一些聖者的身上。例如說親鸞聖人是通過與法然聖人的人格接觸,而法        然上人好像無師自通,是不是可以解釋為法然上人是聖者再來?答:法然上人是遇到「法的人格」。他不是遇到「人」,而是直接遇「法」。但像他那樣的大德很少。問:就我所接觸的,有一些念佛人,他們也是這樣,聽到一言兩句對佛的慈悲生起大信心,他也能歡喜        地念佛,這樣是不是也叫作遇到「法的人格」呢?答:《御文章》就是為此寫成的。《御文章》在日本很普遍,它就是「法的人格」,以前沒有電話。在    法理上是可以的,但是當我們能夠面對面,看到對方的臉就會安心很多了。所以,最理想的是面對    面的接觸。問:有人認為,不論是信前還是信後都要努力稱名,特別是從二十願轉入十八願的時候必須經由努力稱    名才能獲得信心。這個觀點請老師開示一下。答:首先我們需要明白「稱名」是什麼?通過稱名我們領受佛心。領受佛心是重點,稱名只是方法、手        段,如果沒有領受到佛心,那麼光執著手段方法,也是無濟於事。所以《和讚》裏面有講:定散心    的念佛不用人去教,時間一到他自然會轉入真如門。人往生不是因稱名往生的,而是佛心佛力讓他    往生的。因為名號是真實功德,這個真實功德具有調熟眾生的力量。所以,當我們不斷地聽聞六字    名號,自然而然就會感受到佛心。如果我們在念佛的環境裏面,自然而然我們會受到功德的熏習。    如果我們在魚市場,自然渾身都是魚的味道。環境很重要,如果我們和大德在一起,自然而然我們    就會受到大德的熏習。不是因為我們聰明才受到熏習,而是在大德的身旁自然而然受到熏習,那是    大德的力量。親近大德也好,拜讀大德所寫的佛書也好,一樣也會受到熏習、感化。我們學習真理,      真理自然而然就會映現在我們心中。如果我們親近非真理的地方,無形中我們就中毒了,就會醉生夢      死了。所以啊,寧可與善人為敵,也不可以惡人為友。(《記聞書》裏面有講到。)所以,我們如果      要吵架的話,跟佛吵架最好。因為跟佛吵架的因緣,領受佛的功德。如果我們和喜歡吃喝玩樂的朋友      為伍的話,無形中我們就受到他們的熏習。問:有一個蓮友是這樣問的:是不是無論有信心還是沒信心,只要南無阿彌陀佛就得救了?答:並不是念了「南無阿彌陀佛」才得救。不要把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作條件。是「依南無阿彌陀佛得          救」,是南無阿彌陀佛有功德。南無阿彌陀佛,不管我們是念、是聽、是看到,都能夠領受到功德,    是依名號的功德力得救的。就好像我們到有陽光的地方,自然感到暖和。並不是因為我們去有陽光的      地方,我們才得到暖和,而是太陽光本來就有讓眾生感到溫暖的力量。如果眾生走在沒有陽光的地        方,自然而然他感覺不到溫暖。並不是因為眾生看到太陽,太陽才給你暖和的,而是太陽本身就有暖      和眾生的力量。並不是眾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才得救,而是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本身具有功德力,這個      功德力讓眾生能夠念佛,能夠感受到功德。    我們眾生很大的缺點是把念佛當作條件。因為我念佛了,所以我得救—忽略了名號的功德,這就是自      力的心態了。我們到有陽光的地方,身體自然而然地感到暖和,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所以當我們      接觸到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聽也好,看到也好,念也好,名號的功德都能夠傳達到我們,讓我們      感到暖和。但是凡夫呢,忘記這是名號的力量,把功德佔為己有,忽視了功德是佛的功德。眾生就是      很執著,什麼都據為己有。問:普遍的念佛人的心態是念佛的時候也感到溫暖,感到親切,但過不久之後又開始疑惑。這樣的話,能      往生嗎?答:有疑惑的話,沒有辦法往生。問:是不是指有疑惑不能往生報土呢?答:是沒有辦法往生報土,因為有疑惑就表示他背著名號走,逃給阿彌陀佛追。因為得到滿足的人,他的      當下跟名號就是一體的。而心中有疑問的則背著名號而走。問:這樣的話,往生化土其實也不錯。(笑)答:化土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容易去的。很多人都以為往生化土就好了。其實往生化土的人也不多。很      多人都誤會「化土」的意思了。其實,化土在佛的慈悲心中,是從報土延伸出來的。化土也在名號的      功德中。我們就是不明白名號的功德,所以才會走旁門左道。很多以為是往生報土,其實是跑到化土      去了。往生化土的話,還要再回來好幾次才能真正到報土去。化土是為何而有的呢?化土是為了讓念      佛的行者看到自己不是的地方。當他心生懺悔,看到自己錯誤的地方的時候,他才能夠往生真實報        土。化土也在大慈悲心中,化土是佛為了不讓眾生墮惡道而方便設的。在眾生還沒有真實領受到佛心      之前,佛慈悲地讓他們先到化土。到化土以後,讓他們在那裏看到自己不對的地方,慚愧懺悔,再讓      佛引導到真實報土的地方。佛的慈悲心不是讓眾生到化土去就好了,而是為了引導眾生去真實的報土      方便施設化土。問:剛才老師說到,往生化土之後還要回來好幾回,這個有經典依據嗎?答:《無量壽經》。問:《無量壽經》有講到嗎?它只是講在花苞中五百年。答:三生果遂。到化土去,還要再投胎一次,得人身再重新聽聞第十八願。真正領受到十八願的人才是往      生報土。問:所謂「三生果遂」就是,一生生化土,一生在人間得人身聽聞十八願,然後再一生才能生到報土。是      這樣嗎?答:先得人身,去化土,再回來得到人身,重新聽聞十八願。問:「三生果遂」是法然上人的教判吧?答:這是《大無量壽經》的(本義)。問:《大無量壽經》只講到疑城胎宮,沒講到疑城胎宮還要回到人間。答:如果沒有得人身的話,就沒有辦法聽聞十八願。很多人都以為是五百歲在蓮花中,時間一到再從化土      到報土,其實不是的,還要回到人間來一趟。問:因為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所以我想問得再詳細一點。不得人身無法聽聞到十八願的話,那麼《無量        壽經》裏面不是講到「蜎飛蠕動」之類都能夠得救嗎?答:那些都要依名號的功德力得人身,聽聞佛法,才能真正得到往生。問:但是經文裏沒有明確提到這一點。答:世尊有講,難道你忘了嗎?「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你沒有得人身如何能「聞其名號」?你說的        「蜎飛」之類,它們沒有辦法「聞其名號」。所以,源信和尚《橫川法語》有講,得人身要感到很    慶幸,就是在講這個。貓、狗、蝴蝶之類,為它們念名號,它們就能往生成佛嗎?不可能的。一失    人身,萬劫難復。所以才說,後生一大事。問:聽到這裏,我真的是毛骨悚然。(笑)那麼,有很多念佛感應裏面提到,為貓狗念佛,他們也得到    一些感應,說是貓狗被佛接走了。它們是否到化土?它們往生化土之後,還要回到人間,是不是這        樣?答:不僅是如此。我們念佛的道場有很多生靈,螞蟻之類的,它們因為住在這個地方聽到名號,它們因    為聽聞名號早得人身。佛經很多,佛經有真假方便,所以要很小心。    你剛才說到,蜎飛蠕動之類都可以獲救,因為佛是沒有時間的,在佛眼裏,它們都獲救了。但如果論      時間的話,那麼時間多長?所以佛看眾生都是佛,從我們來看的話,我們還是凡夫一個。所以要問:      今成佛了嗎?問:今成佛了嗎?我們現在只能得到不退之心,但是要想究竟成佛只能到往生彼土才能成佛。答:所以,佛眼看眾生跟事實是有差距的。問:就這個問題我再問下去。貓狗它們是不能「聞其名號」,那鬼神、天人他們應該能夠「聞其名號」        吧?答:如果他們有心聽聞的話是可以,問題是他們無心。因為天人享樂太多,天界那裏很舒服,他們不會想      到要去淨土。那是個平和的世界,他們沒有成佛也過得很好,覺得沒有念佛的必要。(笑)我們是苦      樂參半,所以我們才念佛。不要說天人啦,我們這個世間的有錢人啊,他們日子過得舒服的很啊,他      們才不會想去往生淨土。他們生活過得很舒適,他們不會想到要來聽聞佛法。問:也許我們前生都是貓啊狗啊,因為聽到了名號今生再得人身來聽聞十八願的,問題是:這樣的話,他      們是不是一定能聞信十八願,順利往生?還是說即使他們從化土回來還是會入六道?答:因人而異。有人一次就可以得到,有人還是不行,還是要再來好幾次。沒有真正的菩提心,沒有真正      的求道的心,是沒有辦法真正領受十八願的。「淨土大菩提心」就是想成佛的心,如果這個心沒有很      強的話,他就不會起相應。得人身有些人就吃喝玩樂去了,他不會想到要來求解脫。問:這樣的話,往生化土都還會退了?答:真正獲得信心的人才是不退轉,十八願的信者不退轉,十八願以外的都會退轉。因為人心善變,過去      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世心都不可得。問:《觀經》裏面的三輩九品還有《大無量壽經》所講的三輩是不是都是相應於化土的往生呢?答:那是廣範圍的化土。可以暫名為化土,但不名為真實的報土。他們都是會退轉的信者。真實的信者才      是不退轉的人,其他都是會退轉的。問:這樣講,豈不正是《歎異鈔》裏面所批評的—「往生化土還會墮入地獄」的邪見嗎?答:會墮地獄是因為凡夫的情執沒有破。他以為他已經獲得信心,他就逍遙自在,那就會墮地獄去了。問:往生化土,情執也依然沒有破嗎?答:對!化土也還是我執。問:那麼,得不到名號的護念,他還會墮地獄嗎?答:對。為什麼會墮地獄?因為他跟阿彌陀佛不是一體的。問:但是《歎異鈔》不是很明白地反對這個觀點嗎?往生邊地還會墮地獄—他不是認為這是一種邪說嗎?答:《歎異鈔》的意思是說,即使往生邊地,佛心也是不捨任何眾生的。但是一直背對著佛跑,讓阿彌陀      佛追的人,他就只有墮地獄的份了。問:就是說,如果把往生的責任一直推給阿彌陀佛,而自己不真心努力去求道的話,一樣會墮落的。答:對。問:這些我是第一次聽到。(瑞覺法師:我也是第一次聽老師講。)聽得我渾身冷汗都冒出來了。(笑)答:認真的說,會問這些問題的當下,你都是背對彌陀、逃給阿彌陀佛追的。阿彌陀佛是一定不捨你的,      那你為什麼還要這麼囉嗦呢?(笑)問:(笑)但我一定要把這些教理搞清楚來。答:你如果真的明白阿彌陀佛的佛心的話,媽媽真的在,你有什麼不安心的呢?問:說老實話,我並沒有不安心。但因為在觀念上,報土、化土,這些我還有模糊之處,今天聽老師講        是第一次聽到。答:其實這個跟你往生淨土是沒有關係的。(笑)問:對。但是要回去跟蓮友解說的話,我必須問個清楚啊。這一次問的很多問題都是代蓮友來問的,其實      對我來說,問這些問題跟我往生沒有任何關係。答:好。再問。問:有蓮友問道:善導大師、法然上人都是親證三昧的,所以他們的教法都能夠讓大眾起信,也有種種靈      感瑞應。但像親鸞、蓮如這些上人呢?他們到底有沒有證到三昧呢?希望法師能夠開示。答:問這個話的人,他本身就不瞭解何謂念佛三昧。證得念佛三昧的人看到的是什麼?問:自身是生死凡夫。答:佛的大悲心。親鸞聖人和蓮如上人他們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們不標榜他們是修了念佛三昧才獲救,而      是因為阿彌陀佛健在,因為阿彌陀佛的功德力、慈悲心才獲救的。這是把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念佛三      昧的真精神直接顯示給我們。有很多人一直要去模仿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的念佛三昧,可是凡夫是模      仿不來的,可是他們不相信,還要模仿下去,所以一直在迷惑當中。    親鸞聖人和蓮如上人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們不是顯現念佛三昧的相給我們看,而是指給我們看:    「阿彌陀佛健在啊,我們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    親鸞聖人和蓮如上人他們直接依賴、信憑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就是健在的。阿彌陀佛在哦,親鸞      聖人和蓮如上人指給我們看。但是我們很多人領會不到兩位大師的心啊。他們模仿兩位大師的形象,      去修念佛三昧,那都是凡夫自力的執心。可是他們去模仿也模仿不來,所以他們都走錯路了,找不到      路回家。    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都跟我們講,「阿彌陀佛在哦」,「本願在哦」。很多人沒有聽到善導大師和法      然上人教給我們的重點是阿彌陀佛在,本願在,是阿彌陀佛的力量,是本願的力量。很多人都跑到說      要觀佛三昧,念佛三昧上去了,那個都是走錯路了。是誰的阿彌陀佛啊?是小劉你的阿彌陀佛。你的      阿彌陀佛在,你還要去模仿觀佛三昧、念佛三昧做什麼?所以當我們知道這個之後,我們就會對阿彌      陀佛心生感謝。所以不是我們開始去修念佛三昧去接近阿彌陀佛,不是的,是阿彌陀佛已經來接我們      了。我們現在開始發心修念佛三昧的話,來不及啦。這是你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只是站在那裏而      已,你會聽到阿彌陀佛說:來啊,來啊,小劉啊,我等你,我等你來。阿彌陀佛在等自己,那我們還      有什麼好猶豫的呢?問:有蓮友問,面對現實中的很多問題,總覺得做什麼說什麼都是沒有益處的,只想默默念佛。書上說        「自信教人信」,而我現在自己不退就好了,這種心態是不是太消極呢?答:心中真的有阿彌陀佛的人,不管生活上遇到什麼樣的困境,遇到什麼樣業緣的人,他都能夠很豁然地      面對它們。不管遇到什麼煩人的事情,你都去問阿彌陀佛該怎麼辦,然後你就聽阿彌陀佛跟你講,放      下、放下…阿彌陀佛一定救你,你還有什麼不安心。你的心就不受到那些人事動搖了。就是說,當我      們的心很靜的時候,自然而然面對這些人我是非,你都能夠很釋懷,不會被它們轉得團團轉。這樣的      人,你可以教他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去問阿彌陀佛該怎麼辦。每個人都有阿彌陀佛的,都有他的阿彌      陀佛跟著他的。把阿彌陀佛忘記的話,不管想什麼談什麼都是不對的。問:這個蓮友又問:看到經典上講到佛的救度是這樣的寬容就覺得佛在身邊,但一看到《念佛人列傳》裏      面妙好人的事蹟,對比一下,又覺得往生無望。答:妙好人是妙好人,別人是別人,你是你。要想,這樣的我也有阿彌陀佛跟著我。不要去羡慕別人,不      要去跟人家比較,不要去跟妙好人比較。最重要的是有沒有找到自己的阿彌陀佛。問:我接觸本願已有五年時間,但有時會做惡夢,碰到惡鬼之類。今有一問:若能獲信、喜、悟三忍與韋      提相同之真實信心行者,還會做惡夢,遇惡鬼嗎?不遇,固所宜然;若遇,則攝取不捨之金言當如何      領解?願大師不吝賜教。答:這位同朋誤解「攝取不捨」的意思了。我們雖在攝取不捨中,但一直到世緣了盡為止,無始已來所造      的惡業、惡緣是繼續存在的。因此會伺機現前。所以雖然是獲信者,其過去世的惡業現前是很正常        的,不論遭遇什麼都是理所當然的。這就是凡夫。這也是善導大師的二河白道的意思。以為獲信以後      就什麼事都一了百了的想法是凡夫的想法。真正獲信的人,反而自會明白:原來惡業現前是告知自己      的罪業有多深,原來自己除了惡業外,什麼都沒有。透過業緣,我們方知自己的妄念有多深根,罪障      有多重。原來阿彌陀佛的本願如此慈悲,連這樣罪障深重的我都不放棄,都能獲救,而心生慚愧,心      生感恩。遇本願的教法是越學越知自己的低下、越知自己的惡業深重。以為自己已變清淨的想法是最      不清淨的。這是真宗和其他教法最大不同處。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353.html 靈臺山開示(8)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353.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353.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353.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再問:老師說︰「我們雖在攝取不捨中,但一直到世緣了盡為止,無始已來所造的惡業、惡緣是繼續存          在的。因此會伺機現前」。而善導大師說︰「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是人常得六方恒河沙          等佛護念,不令諸惡鬼神得便,亦無橫病橫死橫有厄難,一切災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這          兩種說法應如何會通信解?願老師慈悲不棄,開我之愚。答:這個問題出在沒有真正明白「如何是消災免難」。很多人以為消災免難是所有的罪業都消失的一乾二      淨,這種詮釋佛語的想法,都是凡夫欲望的想法。佛法是不離因果的,自業自得是天地的真理,不見      即使如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亦得受被外道亂石打死的業報?不見即使貴如佛陀,亦得受槍穿腳、頭        痛、被誹謗等的業報?然不同的是,凡夫業報現前時滿是煩惱、瞋恨、證悟者則是默然受之。因果是      必然來臨的。真正明白本願的人,即自然知道所有的責任都在自己,業報現前時,不會怨天尤人。當      他智慧開時,即不會有想逃避災難的心,不論多麼苦也有力量承受之。靜靜地消舊業。當認知罪業是      罪業的時候,自然不會有想逃避的心,業障來時,反而會從中反省自己、懺悔自己,這才是真正的        「消除業障」。    瑞劒老師也如是說過:因果是必然現前的火車,因果是很嚴肅的。問:自接觸真宗教法,見有親鸞大師五十多歲尚有自力之心,大德游藤居士五十過後信心決定後才敢出        世教化之說,若果如此,敢問當今之世誰人已獲他力真實信心,然後可堪歸依?相信若果,信心決    定之人必敢自承自肯,如親鸞大師等大音宣佈,以利群生。阿彌陀佛!答︰親鸞聖人費了二十九年方遇知他力,法然上人到四十三歲才遇知本願他力,這皆在告知我們入純粹的      本願他力不是容易的事。這也是本願被言為「難信之法」之故。    但問題不在於年齡、時間的長短,而在於自己的心是否真正老實?在日本,有很多比親鸞聖人、法然      上人二位祖師還年輕就入信的同朋。如瑞劒老師在世時,度了很多人獲信,其中最年輕的是十五歲的      學生。此人雖然世壽很短,但臨終時紫雲出現,瑞香充滿房間。    因此,透過先覺者等的示現,我們才知對佛的金言,要如實的聞信是如何不容易。眾生的心知見太        多、意見太多也。再問︰恕某愚鈍,容再一問。大師說︰「獲信不在年齡時間的長短,而在於自己的心是否真正老實」。獲        信者固知自己確已獲信,並能判斷別人也是否獲信,我想應是這樣吧;而尚未獲信者如何判斷何人        已獲信,然後親近隨學?阿彌陀佛!答:汝所言是有一理,但是把獲信掛在口上,對汝有什麼用處?信心決定但在「聞其名號」一句中。有時      間論斷別人的獲信與否,不如回歸正路好好的學習「聞其名號」。    想信心決定但仰信善知識所言,善知識是誰?善知識即十方諸佛、是已信者。是依十七願的諸佛讚嘆      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方有十八願的「聞其名號」的生起。離此談凡夫的獲信否、皆是知見、      有何可取。問:所以有些學人喜歡提出「證信」,是不是頭上按頭?答:(瑞覺法師回信答覆一)學淨土真宗最重要的是,有否遇到活生生的親鸞聖人的聖言?在何處值遇真      善知識?以親鸞聖人的擇法眼為眼時,首先當知「聞其名號」的場所在何處?「獲得十八願」的場所      在何處?    老師非常感慨的言:許多人習真宗,都自以為比親鸞聖人還高明,濫用凡夫的知解欲詮釋真宗,因此      縱學一萬年亦無益。身為真宗的門人,依親鸞聖人的見解拜讀經文是非常重要的事,聖人對凡夫的起      心動念瞭若指掌。聖人說:我等連自身的罪惡有多深也不知、連如來的恩德有多高亦不識。此實是我      等的真面目。發覺我等凡夫所沒注意之處,是親鸞聖人偉大之處,亦是其存在的可貴之處。    依止老師滿八年了,此間我深深發現到,真宗和其他教法最大不同的是:真宗的典籍不是有學問就看      得懂的。起初我也是看不明白《法雷月刊》,透過聞法方才生起法悅,方能讀得懂法雷的書籍,也才      能頂戴聖人的聖教、蓮如上人的御文章,一直到這個元旦,我始能拜讀之,在這之前,我一直無法讀      之。所以並非程度不足才難解《玄義》一書。在臺灣有位同朋雖中學畢業,聞老師說法六年後方才讀      得《玄義》的內容。可見聞法的力量有多大。答︰(瑞覺法師回信答覆二)     ××同朋道鑑:     老師真是位大德。某日,我端早茶去給老師,老師即告訴我:「整個晚上都在夢中同法然上人、親       鸞聖人、及瑞劒老師學《六要鈔》。瑞劒老師還問我:六要鈔明白了否?」老師常在夢中依止瑞劒       老師學習,最近則是學《六要鈔》,元旦時則是學善導大師的六字釋。     讀了來信後,不由得想起,我剛從日本京都的佛教大學(淨土宗創的大學)佛教學部畢業,轉入龍       谷大學(淨土真宗的大學)真宗學的碩士班時,曾有過一個心態:真宗的聖教都是漢文,我肯定比       日本人能讀漢文。後來我發現到,這個心態完全錯誤,因為聖教不是用凡夫的知見可讀得的。事實     證明:單是善導大師的二種深信的「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     離之緣」一文,我即用了一年的時間,方才體會到其中文意,依止老師第八年,我方才深深地品味     到何謂「罪惡生死凡夫」,所有的煩惱心結也才得完全被解開。這給了我非常大的震撼與感動。也     更深刻的感受到依止善知識,持續地聞法的重要與可貴。因此,在此之前,我所認為對的事,不完     全是對,別人的非亦不完全是非。也深深的感受到凡夫知見的可怖,知見讓自己越迷越深。唯有佛     的光明,方能真正地照破我等凡夫的無明。聞法是人格與人格的接觸,依止人師聽聞佛法是無上可     貴的事,所以要把握機會聽聞佛法。     現在我正著手整理瑞劒老師的講演錄|《金剛經》,內容非常精彩,讀之令人慚愧,同時也令人不       由得讚嘆淨土真宗的妙,瑞劒老師的學、德、信令人心服口服,瑞默老師的學、德、信令人口服心       服,其他尚有瑞劒老師口授的《臨濟錄》、《毒語心經》等,非常想與汝分享,惜汝不知日文,我     又分身乏術地無法馬上譯出。總之,先將老師的筆錄(瑞劒老師的講演語錄)整理出來,再伺機翻       出。若汝許可,要學日文。答︰(瑞覺法師回信答覆三)    老師說××還年輕,能多學就多學,讀《六要鈔》很好。又說人很容易掉入知見的坑洞裏面而不自覺。      老師的長兄頭腦好,喜歡研鑽難解的佛書,因此,瑞劒老師開講的研究會就出席,但是對一般大眾所      作的開示就不來聽。所以瑞劒老師常對老師說過:這樣的態度很危險,是地獄必定!老師說:自己年      輕時好讀佛書,從小也被祖母帶到寺院聞法,因此記得了很多的道理、法語。但是當他三十來歲,生      了一場大病,心中有的只是前所未有過的恐懼。當他向瑞劒老師求救時,老師言道:即使全日本的說      法者都被殺掉、所有的佛經都被燒掉,汝獲救的真理、事實一點也不受動搖。汝所聞的是人法,不是      佛法,讀的是火一燒就沒有的文字,而不是真理的佛經,所以才會如此恐懼……。    這是淨土真宗深奧難解之處,亦是可貴之處。◆ 老師指示關於真宗與《大乘起信論》的學習應注意的事項:   學習大乘佛教和學習淨土真宗是不同的。二者不可混為一談。《大乘起信論》是大乘佛教的真理、法   界的真理。是從自己出發去體證的真理。它是以禪定為基礎的。而淨土真宗並非是從凡夫出發去修行     的,是依彌陀禪定的功德力用獲救的。本願的後盾是法界的功德,這也就是二利圓滿,若不生者不取     正覺的真理。《大乘起信論》的真理和淨土真宗是沒有矛盾的地方,但汝要明白為何祖師聖人沒有用《大乘起信論》來詮釋真宗,在於法門的建立不同。二者雖有關連性,卻不可用《大乘起信論》來詮釋自力和他力。淨土教就是淨土教,淨土教得用淨土教的經典來詮釋。學習大乘佛教的立場,華嚴談法界,天臺談實相,心經談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於理如此。而在學習淨土真宗立場是以《大無量壽經》為主,大經又以四十八願為主,四十八願又以十八願為主,十八願又以成就文為主。大乘佛教講法界緣起,真宗也講法界緣起,但真宗的法界緣起是「願心莊嚴」,願心莊嚴是阿彌陀佛的法界緣起。《大經》是真宗的基本,作為《大經》的補充的是《華嚴經》,但不可因為如此,就詮釋《華嚴經》是真宗的教典。以上是學習法門上大家最容易混亂的地方。◆ 老師對:(一)信心是否必須惶怖(二)三願轉入等問題的開示(一)真深知彌陀救度的人,是不會有惶怖的,有的只是慚愧與感恩而已。又,「常省世苦己惡」是尚未        知道何謂「凡夫」的話。老師問你:讚佛偈的「無明欲怒,世尊永無」你如何理解?若你真正明白        此偈文之意,則會明白此是尚未入真宗門的人所言,與聖人背道而馳。以為自己能「深切反省己          過」的人都是慢心很重的人,真的反省是不把反省掛在口上,當我們越是聞佛的智慧,慈悲越深          時,自然而然會低頭下來,這就是反省。凡夫自身是沒有反省的力量,只有透過佛的光明、力量,        凡夫才能看到自己的無明欲怒。      老師希望你不要常和……之輩接觸,對你沒有益處。與其看這些無益的發表,不如花時間好好的學        習日文,來拜讀聖教,要比較來的實際。(二)答:這問題的重點在於:「三願轉入」的人是誰?如此自可明白那人有多少斤重。若認為是自己在        「三願轉入」的話,那是慢心非常重的人。當知真宗所講的「三願轉入」是本願的力量方便示現為        十九願、二十願來化度有緣的人。所以不是自己能轉入,而是本願力讓自己轉入的。並不是所有的        人皆要三願轉入不可,面臨死亡的人,若是宿善深厚遇善知識為之說法,是能直入十八願的,此有        實例可證。並非是凡夫可主動「三願轉入」的,三願轉入的力量來自十八願,故「三願轉入」乃          「自然法德的妙益」。一開始一旦從不正確的想法進入,想要導正得要付出相當的代價與時間。最好是閉門好好的學習日文,拜讀聖教,莫要浪費你的時間生命去接觸對你無益的思想。__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361.html 靈臺山開示(9)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361.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361.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6361.html
https://www.taipei2.url.tw/ 台北法雷念佛會
台北法雷念佛會
◆ 靈 臺 山 開 示 (歡迎儀式上)佛法是我們自己的問題,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一切事物,沒有什麼可以讓我們滿足,讓我們心安。作為萬物靈長的人,總是要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只有在佛法中,才能找到真實的生命,發現無比廣闊的世界。「世間虛假,唯佛是真」。(師指接待廳牆壁上貼的語錄:「眾生煩惱無涯,法亦無涯。
靈臺山開示(1)

靈臺山開示(1)

◆ 靈 臺 山 開 示 (歡迎儀式上)

佛法是我們自己的問題,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一切事物,沒有什麼可以讓我們滿足,讓我們心安。作為萬物靈長的人,總是要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只有在佛法中,才能找到真實的生命,發現無比廣闊的世界。「世間虛假,唯佛是真」。

(師指接待廳牆壁上貼的語錄:「眾生煩惱無涯,法亦無涯。法與煩惱,皆無自性,本自空寂。」)我們有色身就有煩惱痛苦,唯有佛法可以讓我們解決生死的苦痛。佛法是人類的真理,宇宙的真理,沒有國家、民族之分。日本的佛法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中國的佛法又是從印度傳過來的,所以佛法是全人類的共有真理。

◆ 講 座 開 示 (第一日,在圓通寺玉佛殿歡迎會上,對大眾開示)……因為我們與生俱來都有對真理的渴求,在遇到真理之前,即使我們衣食無憂,內心深處仍然得不到滿足。真正能夠滿足我們對真理渴求的,只有佛法。(老師指廳中掛的一幅字)「眾生煩惱無涯故,法亦無涯。法與煩惱皆無自性,本來空寂。」這就是真理。佛陀的教法,就是給我們生命之光,教給我們無量壽的真理。(老師指天空)天空是有還是沒有呢?非有非無,無窮無盡。它是一個整體,寬廣到我們無法想像。佛法的世界,真理的世界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的小生命沒有遇到無量壽、無量光的大生命,沒有遇到佛法的真理,我們的內心就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

我們要知道,指導我們眾生離苦得樂的,走上解脫之道的,這個世界只有佛教而已。而傳達這一訊息給我們的,就是道場、寺院。所以道場的存在是很稀有、珍貴的。我們說要修善行善,那麼什麼是真實的善呢,真正的善就是護持三寶、供養三寶,讓佛法永久存續下去,這就是真實的善,最大的善。這個世界上至真至善的東西是什麼?世間虛假,唯佛是真。其他都會變化。我們得到難得人身,又能夠來到道場聽聞佛法,請大家珍惜這一因緣,好好學佛。讓我們的生命得到真正的解脫。

老師在紙板上寫下:

心性═真如═法界、大宇宙

老師說:我們凡夫的世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人間」,這是相對的世界,有生滅、有無、美醜、愛憎、是非等等相對存在。佛所證悟、覺證的世界是「絕對界」,即涅槃界。我們說入涅槃就是指進入超越生滅、有無、美醜、愛憎、是非這些相對存在的世界。「絕對界」是絕對地有和絕對地無。淨土即絕對界,是涅槃界,是佛覺悟、覺證的境界。淨土和所謂的「天國」不是一個概念。真正的世界是無生無死的,是超越一切相對的世界。淨土的世界即「心性」,就是在講所謂「心」這個東西。因為我們必須瞭解什麼是心性、真如和大宇宙,否則不知道往生淨土是去哪裡啊!迷執的世界是凡夫的世界,是存在好壞、善惡等相對的世界。真理的世界是不存在這些的,即所謂不是善、不是惡的世界,真正證悟的世界是連「悟」也沒有的。

一般人想像的淨土都是美好的地方,但那些都還是凡夫的境界。真正的淨土是超越善惡等等一切相對的。雖然我們是相對界的生物,卻有著對絕對界的渴求。但往往是有了渴望卻很難有長久的去追尋和瞭解的興趣。凡夫總會說:「有絕對的真善美嗎?但現在我管不了那麼多啦,享受今天再說吧!」其實這樣的凡夫實在不是一個真正的人。因為只要是正常的人都在不知不覺中追求真實的東西,人性是不允許我們迷糊地活著的。比如,對任何事物,我總是會追問:「那是真的嗎?」其實我們都會追求真實的東西,最美好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有對真善美的渴求,追求這些本質的「心」就是「心性」。我們往往在下意識裏盼望、渴求去絕對界,其實這種追求絕對界的心也是屬於絕對界的。我們凡夫心中有真如心性的顯現,追求如何讓心性的光輝顯現出來的就是真正的人,貓狗是不會有這些追求的。我們凡夫都有追求真如的欲求,為什麼會有追求真如的力量呢?雖然凡心是迷執的,但是真如會進入我們的心中。

「心性」是躍動的力量,因此我們人不斷會有追求真理的力量表現出來。佛的話使我們在暗夜裏也能看見光明,心性的躍動才有人性的昇華,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有這樣的動力,這就是「心性」。

如果不懂得追求好的東西就不能稱為人!小孩都知道要拿好的東西,這些都是無師自通的。自覺追求「心性」、「真如」的人才能名之為人啊!而聽到「心性」的聲音,順著「心性」去尋找答案的人就是佛陀。忠實於「心性」的人稱為真人,不理會「心性」的人稱為凡夫。

真正的人是傾聽「心性」聲音的人,也就是所謂的聖者。達摩祖師為了聽到「心性」的聲音而面壁九年。修行禪定就是為了聽到「心性」的聲音,很遺憾的是我們做不到禪定的功夫,因而聽不到「心性」的聲音。那我們該怎麼辦呢?為了要救度我們這樣聽不到「心性」聲音的凡夫,於是從這個「心性」的世界示現出阿彌陀佛。什麼是阿彌陀佛?

從心性的世界、真理的世界示現而來,打動我們,感化我們,使我們往生淨土(「心性」的世界)的聖者。阿彌陀佛是從哪裏來的呢?從心性、一如法界、真如的世界裏來的。

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往生淨土?就是「心性」將我們凡夫同化到心性世界。淨土就是真如法界,一如法界,不要和天國混為一談,天國並不是絕對界仍然是存在著欲求的世界。真正瞭解佛教應該要從此處著眼。

教給我們這樣真理教法的是《大乘起信論》,但我們不容易懂。我們認為淨土美好仍然是把淨土當作是迷執的世界,佛的世界是超過我們想像的,是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思議的。什麼是真正的世界?這是我們人的思維沒辦法瞭解的境界,是無法說明的世界。但是不講又不行,必須讓我們凡夫瞭解,佛正是給我們詮釋這個無法說明的世界。

如果我們讀了佛經就認為自己懂了佛的世界,那麼其實你根本就沒有懂,只不過讀到了語言文字罷了。真正懂的人是不說自己懂的,而是真正變成那個東西。不要嘗試去想像,一想就不對了。那不經過思維而懂的才是佛的世界。只有禪定才有可能瞭解佛的世界。禪定不是用腦去思維而是用身體去體證。停留在語言文字階段的境界都是假的,佛是身處於禪定中的。佛的證悟是自然的,不用腦思考的,是透過禪定的作用,不用眼睛就可以看見真理的。這個世界不能通過眼、耳、口、鼻,不能通過心想和語言文字來瞭解。

佛真是偉大!乖乖地歸依給佛吧!南無阿彌陀佛!

通過語言文字來瞭解佛都是概念,用概念、知見來讀佛經無法生起恭敬、信順的心。講個有趣的事情給大家聽聽。東京某大學有個教授叫增谷文雄,他一生研究《阿含》三十年。退休以後,全國知名的電視臺(NHK)給他做訪問。主持人問:「您一生都在研究佛法,請問您:佛陀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的啊?」他回答說:「佛陀啊?佛陀果然不愧是佛陀!」(大家笑)同樣一部經書你花三十年研究,才能明白佛陀為什麼是佛陀,令人感動啊!不用概念、理論來說明,只有如此的一句話而已。人如果不花三十年的時間是無法瞭解的,我們現在學習和研究,到最後都要能講出這樣的一句話。總是說自己已經聽到「心性」聲音的人其實還不是「真正聽到」的人。「阿彌陀佛啊,呵,阿彌陀佛啊!」這樣的世界之外的都還是凡夫的理論。心性、真如是宇宙的聲音,真理的聲音、絕對的聲音,這是宇宙自然讓我們聽到的啊。我們總以為用我們的眼、耳、口能夠明白、瞭解佛,這其實都是人的小聰明。其實,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月光的美妙,能夠說出:「看,那月光多麼明亮啊!」,是因為月光自己發出光亮,映入我們的心中,我們才會不由自主地發出稱讚,這並不是因為我們的小聰明!是月光的力量促使我們稱讚月光的華美,同樣地是真理的力量讓我們懂得去追求真理、嚮往真理。我們追求真理的力量來自真理本身。又比如,花兒本身的美使我們感動,因而我們發自內心地讚美花兒,但我們凡夫總執著是我們看到花的美了,所以花才是美的。其實,這些道理我們都應該學著用身體去感受。

我們活著是因為各種因緣具足,所以可以說我們是「被活著」,是托大家的福才能活著的。我們每天都靠著眾生的恩惠活著,我們都在恩海無量的世界裏出生、死去。總是執著地認為是靠著自己的力量活著的人是很傲慢的人。如果大家有這樣的觀念,人生觀就很不一樣。其實我們都是托別人的福,才能做這樣、那樣的事情服務大眾,而稍微幫助了別人一點就沾沾自喜是不對的。我們要學著體會眾生的恩惠,當我們這樣的心不斷延長出去,真正感受到眾生恩惠的人自然會有慚愧的心。如此,自然符合因果的法則而得到幸福。

恩海無量,追究下去就是心性,阿彌陀佛的恩惠。阿彌陀佛是與法性、心性一體的佛,是不離開法性、真如的存在,南無阿彌陀佛!

問:經典記載慧遠大師生前曾三次見到極樂世界寶相莊嚴,他怎樣能修到那個程度?

師:法然上人在《選擇本願念佛集》中都避免提到慧遠,因為他是「觀想念佛」。法然上人只講善導大        師,是讓大家從「稱名念佛」體證心性。凡夫沒有資格談慧遠大師的體證,只有到他那樣的境界才知      道是怎樣。與其問慧遠大師的境界如何,倒不如問自己:我能像慧遠大師那樣修行嗎?

問:《楞嚴經》中說,阿難以為靠自己是佛的堂弟,不修行也可以解脫,不知身心是不能相代的。阿難不      能靠佛的力量證悟,與淨土真宗所講的靠他力體證如何會通?

師:淨土真宗依佛力體證心性,是靠佛力回向,與《楞嚴經》講的自己修行不一樣。阿難因為是佛的堂        弟,起慢心,佛在世的時候就傲慢,常被佛責備,他是在佛滅度後發憤修行才開悟的。阿難後來如法      修行開悟,也只能算是佛的徒孫,因為是大迦葉接佛的棒。

問:佛的境界是不能給人的,是不是一定要自己修行才能進入真如的世界?

師:你要知道佛在世的時候,是聖道自力行者的時期,與末法時他力之行者是不同的。阿難曾經問佛:善      知識是修行的一半嗎?佛說:不對,善知識是修行的全部。並且責備他:你以為沒有依止善知識就可      以證悟嗎?善知識是佛道的全體。所以對大家而言,傳達本願教法給我們的是親鸞聖人,親鸞聖人就      是我們修行依止的善知識,是我們佛道的全體。因為相信親鸞聖人我們才能相信阿彌陀佛,遇善知識      是難中之難,能真正知道親鸞聖人的就再無不足。學真宗的人,親鸞聖人對他是百分之百的存在,徹      底的滿足。不要以為相信祖師與相信佛是兩回事。就是因為我們能相信親鸞聖人,才能接受《大          經》。不能說我有念佛,我能讀《大經》,依止善知識後是不一樣的。

問:這是不是說「信心是人格的傳遞」?

師:信心是人格的傳遞,不是凡夫的人格,是宗教的人格,我們應無條件接受善知識的人格。善知識的人      格就是把佛法如實地傳遞。親鸞聖人一生無條件地歸順阿彌陀佛,無怨無悔的榜樣,讓我們跟他走,      那種信賴的風範,是無有一疑的。親鸞聖人真正發自內心的對阿彌陀佛五體投地,將全部生命交給阿      彌陀佛,有這樣的前輩,我們才會走這樣的路。

    所以《涅槃經》中說:「唯信有道,不信有得道之人,是信不具足」。不相信得道的人不行。人只有      看人,看人才會跟著他走。做父母的如果是真正的念佛人,孩子一般也會走這條路。

問:為什麼又說「依法不依人」?

師:依法不依人,這個「人」指的是與法分離的人。有得道的人是指與法成為一體的人。有親鸞聖人、蓮      如上人,對我們來說就足夠了。因為不相信親鸞聖人、蓮如上人,才會搬弄自己的知見,不信、不恭      敬這樣的得道者,就是小看得道的人。

◆ 講座開示

我們是靠水、空氣、陽光才活著,要有東西吃,有房子住才能活著。我們每天都是靠著很多的力量才能活下去的。學佛的人要去感受:我們不是因為自己偉大才活著,是靠著很多人的力量,我們的生命才能維持。如果沒有這種觀念,認為是自己在活著,就會比較自私。不管我們的年紀多大,其實我們與剛出生的嬰兒是一樣的,嬰兒要靠大人才能生存、長大,我們也一樣,要靠周圍的很多力量才能維持我們的生命。

那麼我們凡夫偉大的媽媽是誰呢?就是阿彌陀佛。他是我們偉大的母親,不管我們有沒有認真念佛,他都不會生氣,不會處罰我們,只一心要救度我們,雖然我們眾生很難給阿彌陀佛救度,阿彌陀佛一直都是無條件地要來救度我們。

問:念佛是應該念六字還是四字?

答: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你念阿彌陀佛四字或只念南無,都可以,你心中喜歡念六字就念六字,喜歡      念四字就念四字,你沒有力氣的時候念南無也可以,都可以,功德都一樣。六字名號每個字都有力        量。比喻飛機失事,來不及念六字,念「南無、南無」也可以獲救。

    孩子一般都叫「媽媽」,緊急的時候叫「媽」也可以,為什麼呢?因為叫媽媽,叫媽,媽媽都會聽        到,功德都一樣,功德不在於我們叫媽還是叫媽媽,而是媽媽的心,媽媽對孩子的愛,隨時都在關愛      著孩子,孩子一出聲媽媽就知道,媽媽是很好的媽媽。我們在全宇宙間最好的媽媽就是阿彌陀佛。

問:一邊看電視一邊念佛有沒有效果?

師:一邊看電視一邊念佛沒有關係,因為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裏面就有功德了,所以你一邊吃飯一      邊念佛也可以,一邊聽老師講話一邊念佛也可以。但真正的念佛人他念一會兒就不會看電視了,因為      他會感到這樣對佛不恭敬。一邊念佛一邊看電視,電視不會看太久,那是阿彌陀佛的力量讓你不會太      懈怠。

    只要遇到阿彌陀佛這位偉大的母親、大慈親,其他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我們不要忘記阿彌陀佛這位偉      大的慈母。這個母親很了不起,你在靈臺山,她就跟你在靈臺山,你回家,她也跟著你回家,你到哪      裡她都跟著。不是因為我們念佛佛才來,不是因為我們眼睛好,才看到東西,是因為有陽光,我們才      能看,陽光也是佛啊,都是普照萬物。

    「生也好,死也好,都在阿彌陀佛的手掌中」阿彌陀佛是無比慈悲的佛,是無所不在的佛,所以才值      得我們依靠。

問:能不能念佛回向給死去的親人?

師:念佛回向,要知道光明功德從哪裏來。

問:吃了葷的東西,沒有漱口能不能念佛?

師:阿彌陀佛是很慈悲的佛,你做不好他也不會怪你。吃葷有慚愧心很好,刷牙、漱口後再來念佛很好,      不能的話就這樣念也可以。流露出慚愧心很好,但吃葷與念佛是不矛盾的,要很自然,刻意就有我執      出來。

    佛是慈悲的、無條件的救我們的,但不可以因為佛的慈悲而散漫、放肆、懈怠。不能亂吃,認為沒有      關係,真的念佛人做了不應該做的事自然感到對不起阿彌陀佛,有懺悔、自責的心出來。做父母的,      不論孩子多不聽話,也會為他操心,希望孩子變好。佛沒有處罰眾生的心,只是一心一意要來救度眾      生。

    你心中在想什麼,有沒有說謊,在偷偷做什麼,阿彌陀佛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哦。阿彌陀佛無所不在,      不要以為自己做什麼、想什麼沒有人看見,阿彌陀佛全知道,真的念佛人知道阿彌陀佛聽到、看到我      們的一切,懈怠時會自然感到慚愧。

    佛對我們瞭若指掌,所以成就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來拯救我們,心中有佛的人想到佛自然而然會念      佛,真正的念佛不是凡夫的念佛,是憶想的心起來,是佛力讓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佛化現為名號讓      我們看,讓我們聽,不是我們自己在念佛,是阿彌陀佛在念佛哦。不是我們有修行,是佛有修行。以      為自己在念佛、在修行,自己一跑出來就錯了。「啊!原來我一直把佛的修行當自己的修行,我一直      是在佛的懷抱裏」,這也是念佛。慚愧的念佛才是真的念佛,是自然謙卑的、感恩的念佛。如果想        「我一天念了不少佛」,「我」之慢心一出來就錯了。

    念佛是自然的流露,不是刻意的,非要這樣那樣不可。自然的世界是沒有造作的,那就是佛法的世        界,造作就不是真正的佛法。臨終的時候才會發現老師的話是對的,真是這樣子的,一切自然,人年      輕的時候一般比較造作,以為非這樣那樣不可。

問:臨終時如果忘記了念佛怎麼辦?

師:這個問題很奇怪,你是把佛當人了。佛怎麼會因為你忘了念佛就不要你了呢?你忘了他,他可沒忘記      你。人的世界與佛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哦。我們都在佛的懷抱裏,只不過你不知道而已。佛對我們是攝      取不捨的,他不是斤斤計較的佛,他是偉大的佛,不會因為你不記得他他就不救你。常思阿彌陀佛是      慈悲父母。

問:有人說吃五葷念佛就沒有用,是不是這樣?

師:經典中記載,修禪定的吃五葷不容易入定,但是淨土法門是不管環境怎樣,是靠佛無條件的救度,但      是我們也不能因為佛是慈悲而亂吃。一般修行的路不容易走,禁忌很多,是為幫助修行,但淨土法門      是至極慈悲的佛的必救法門。當然在道場像大蒜要儘量少吃,你吃得很臭讓別人起煩惱,旁邊的人就      會念你的臭而不是念佛。不能吃公雞受過精的雞蛋等等,那都是人講的,不是佛講的。吃素是為了培      養自己的慈悲心,不是靠吃素往生。身體需要時,阿彌陀佛不會因為你吃葷而不救,佛是沒有分別心      的,淨土不是狹隘的佛法。

    受戒容易守戒難,真心守戒會發現持不了。戒很好,戒是天地宇宙的真理,但是受而不持只會增添煩      惱。靠吃素、靠受戒,那都是人自我的造作,與領受佛心後自然的慈悲心不一樣。真正的本願行者是      連一隻蚊子都捨不得打死的。但不得不打的時候要懺悔、念佛。念佛不是咒語,它是有生命的。佛與      我們形影不離,佛入心中而讓名號從嘴巴跑出來,再從我們的耳朵進去。

    為了生活不得不殺生,與認為殺生沒有關係,這兩種心是不同的。不殺生是宇宙的真理,是人的世界      的因果。如果以農為生,不得不用農藥殺蟲時,要懺悔。可不可以、能不能都是人的相對的狹隘世界      的問題,本願的世界是一如平等、無分別的,是超越善惡的、不二的世界。當然大家都反感的事不要      做,那樣讓佛顏面無光。

◆ 講 座 開 示

窗外的樹,對你、對他,都是沒有分別的,它是自然的,就是法身佛。自然就是佛,它是無我的。眾生都是有欲望、有情執的,法身佛為救度眾生,化為方便法身:名號、佛像。自然、無我,非常可貴。這瓶飲料它沒有分別心,沒有喜歡不喜歡。甲來喝也好,乙來喝也好,它都讓他們解渴。它無我、無心,哪裏需要就去哪裏。人有分別、愛憎,喜歡就去,不喜歡就不去。自然之物哪裏需要去哪裏,哪裏有緣去哪裏,它不生氣不造業。自然之物不會說:

我為你犧牲、為你付出那麼多!

禪宗開悟的祖師回答「何謂佛」:庭前柏樹籽,自然就是佛。自然就是真的佛,因為人無法明白,所以有方便化現。如實看法身佛的只有像達摩祖師這樣的。凡夫因為有利害得失,有分別心、有喜怒哀樂,就無法明白法身佛。

大家往生後可能會嚇一跳,淨土與你想像的完全不一樣,是超乎想像的無生世界,大家可能因為因緣不同成為像飲料、像樹的佛。成佛的世界,是無我的世界,這樣的世界連成佛這樣的語言都不需要。眼前的這些東西都是佛啊!為什麼這麼講,是要大家知道佛法是寬廣無涯、超越狹隘的。基督教、道教是狹隘的,拜神的都談不上宗教,那都是凡夫的迷信。

佛的境界,凡夫是不可思議的,凡夫只有靠佛的力量才可進入真正解脫的不可思議的境界。一般人所想像的獲救都是很狹隘的獲救。之所以這樣講是讓大家明白佛教不是你想像的世界。有的人學佛後變得很固執,硬梆梆的,與人格格不入,非這樣、非那樣不可,不知道佛法的微妙寬廣、圓融無礙。

問:老師往生時會不會嚇一跳?

答:我只是如實轉述我老師的話,我也是第一次去淨土,百聞不如一見啊。我們往生後可能會發現:啊!原來我們每天都在吃佛,喝佛,是佛在帶我們成佛。那是平等一如,是人的語言所無法形容的世界。佛說極樂世界國土奇妙,晝夜一劫也講不完,「佛言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玅,晝夜一劫,尚未能盡」《大經》。

我們的語言有限,只能形容如虛空、如巨海。往生是實際體證這個世界,那個世界無我、無心,只有      靠禪定才能感應道交,凡夫則是靠佛力。
    狗只知道狗的世界,人怎麼知道佛的世界?佛的世界不論怎樣講,人都無法明白、無法理解。人唯有      信受佛語,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我們唯有信順。「信受」佛語,與明白、知道是不一樣      的。信是智慧的世界、無我的世界。「我明白了」,「我懂了」,都還是我執的世界。當我們不斷深      入時,會發現佛法是那麼不可思議,只有仰信、五體投地。那個仰信的世界,就是「信智」,不是凡      夫相信、懂了的世界,真信是超越相對的。

問:信心決定就進入無我的世界了嗎?

師:信心的當下是無我的,但一落入生活就還是有我的,只要還是凡夫,就是有漏。

問:領受佛心時,是不是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體驗?

師:領受佛心時會有不可思議的體驗,獲信是自己會知道的,獲信的人心境不一樣,可是只要色身在,習氣就還在。身心一如,身體有需要,心會跟著走。獲信的人有兩種心︰一是無我的,一是受色身左右,有我的。

問:我曾經認為自己知道了,可是後來遇到老師發現還是不知道,這怎麼辦?

師:真正的獲信是連「我獲信」的念頭都不需要的,真開悟的人不會說自己開悟,那是無我的世界。證悟的人生活在無我的世界,但必須用人的語言來解說,講信心是這樣是那樣,語言仍然是相對的世界的,是有我的。佛的世界是沒有苦和樂的,為了引導我們,佛陀示現人性,講苦樂,是示現引導。說明的與真正的是不一樣的。

真智的世界是無我、無心的,人的世界是權智的世界,人的交流要語言,真智的世界是沒有語言的,語言本身是迷執的產物,但是不用迷執的產物又無法引導迷執的眾生。講佛、名號都是權智,真佛的世界連佛都沒有,佛的世界不講佛,是我們無法瞭解的。講五十二階位、十信、十如、等覺、妙覺都是為了形容佛的世界的高超。佛經是「手指」,要領會其中的義,領會精神,依義不依語。沒有手指我們看不見月亮,依靠語言瞭解真理,但又不能被語言文字框住,要無我的來聽聞,連語言也不要了,就超越語言。有的人記憶力好,背經如流,但執著在文字上。凡夫做什麼就執著什麼,聽說「不執著文字」,又被「不執著語言文字」執著了,所以說佛法很難。

禪宗是直接破執著,不立文字,直接證入真如,超越相對的懂與不懂。真正無我的人直接看到真理,告訴你「我看到真理了,我獲信了,我體悟了,明白了」,都是落入凡夫見,還在執著的世界。信心的世界與禪定的世界是相通的。學真宗執著信心、獲信,都不是真的,凡夫不是執著左就是執著右,不是落入「明白了」,就是落入「沒有明白」。凡夫不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是執著色就是執著空。不執著色,不執著空,當下就是涅槃世界,沒有執著的世界,用禪宗的話就是:「隨處為主,立處皆真」。當下無我,無執著,知道就是知道,看到就是看到,如此而已,凡夫看到、知道就有「我看到了,我知道了」出來。知道很好,不知道也很好,就是無我之境。看到只是看到因緣具足而已,凡夫執著在這上面,其實並沒有看到的實體在。

   開悟的人連開悟的心都沒有,凡夫跟佛不一樣,一直執著「我要獲信,我要獲救」,或者「我還沒有     獲救,我還沒有得信心」。聽懂的時候執著「我聽懂了」,不懂的時候執著「我沒有懂」。越來越執     著,我執越來越強,離真理越來越遠。

   「病的時候病很好,死的時候死很好」,這是妙好人良寬的話。無我的世界就是這樣,這就是自然的     世界,可是凡夫做不到,沒有辦法。

   一直強調什麼感應,也是執著。悟的世界很難,佛是不談我要開悟,我沒有開悟這些的。佛無始以來     就存在,本來就無所不在,沒有開始和結束。

   佛是無我無心的,所以才有功德度眾生出來。人無論如何描述只能描述佛一點點而已。雖然聽到一點     點,能生起:「啊!佛真尊貴,真了不起」!也即可見全體。聽到佛的慈悲能生起一念純粹的感情:     「啊!偉大的佛」!就必定被佛救度,信心生起就必定成佛。 

   「一念信心」是從佛的功德出來的。不是我們比別人聰明,有功德。是完全靠佛的功德,那一念的信     心,仰信,只是阿彌陀佛的功德,有的只是阿彌陀佛好偉大!好慈悲!那是佛的功德力讓我們生起這     樣的心的。蓮如上人說:「不知一念信心是徒勞無功的」。
   「一念信心」即是「聽懂了阿彌陀佛好偉大,好慈悲」,那就是人生的成功者,此外不管怎樣都不是     成功者。

◆ 做阿呆最好

我們人都愛面子,為了面子,就很痛苦,必須做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情。有時候要出賣自己,要出賣自己就很痛苦。(老師做了很可愛的動作與聲音,大家大笑)無我,沒有欲望就很輕鬆。捨棄名利、欲望的話,人生就會很輕鬆。

人為什麼會很辛苦,就是想要人家肯定,想要人家讚美,讓人家覺得你很成功,那人生就會過得很辛苦。想要讓人家覺得自己很聰明,很有智慧,很有才華,就很辛苦,當阿呆很好。像剛才那位老人,人家看起來好像他很蠢,但他很幸福,他已經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他在過自己的人生,所以這樣的人生是很自在的人生。所以要拔苦,把人生的苦惱拔掉。怎麼樣才能拔苦呢?不要希望被人家稱讚,不要希望被人家肯定。

其實出家就是要離開名利欲望。真正的出家就是要離開名聞利養。昨天晚上來的那位出家眾,很生氣自己的存在不被尊重,不被人家接受。有這種希望被人家尊重的心,就不要出家了。我們凡夫沒有辦法做到真正的佛道修行。可以模仿,只是模仿而已。親鸞聖人之所以偉大,就是他公開承認:「我沒有辦法真正的出家,我沒有辦法真正拋棄名聞利養,自己沒有修行,唯有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這是很難得的。親鸞聖人留下兩句很有名的話:

雖凝定水,識浪瀕動;雖觀心月,妄雲猶覆。就是說自己是個不及格的人。

◆ 機法兩種深信

什麼是機法兩種深信?如果深深地領受到阿彌陀佛的佛智,在阿彌陀佛的面前,心中面對阿彌陀佛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是扭曲的,面目猙獰。能夠感受到這種心情,不是凡夫反省的力量可以感受到,而是真正領受到佛智,自然而然會看到自己很醜陋、很醜陋、以前所沒有看到的一面,這不是凡夫反省的力量可以看得到,是佛的光明讓我們看到。到了偉大的人的旁邊,就知道自己不能相提並論,就會自慚形穢,可以看到相反的東西。到佛的面前,就會知道什麼叫做凡夫。但如果都是跟凡夫相處的話,就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男生到女生堆裏去,就知道什麼是男生。都跟同性在一起的話,就不瞭解什麼叫異性。我們說有的女生長得像男生一樣,這樣的女生到男生堆裏去,就知道自己是女生了。(笑)所以要瞭解什麼是女生的話,到男生堆裏去就知道了。所以要瞭解凡夫,到佛旁邊去就知道了,這是兩種深信的原理。

兩種深信不是凡夫反省的世界,兩種深信是受到佛智照耀的人所看到的世界。忘記佛的人是沒有兩種深信的。沒有受到佛智光明照耀的人,雖然會講「我是凡夫」,「罪業深重」,但只是嘴巴會講而已。到佛面前去最好,心中常存阿彌陀佛的人最好。真正心中有阿彌陀佛的人自然就會知道自己是何等樣的凡夫。

6a87edecfe1e6a558f589e9b23533698.jpg

台北法雷念佛會
◆ 世間虛假,唯佛是真 「世間虛假,唯佛是真」。這句話有融入到自己的身心,以後不論遇到什麼樣的波折、逆緣,都有力量去面對接受。世間虛假,是一場夢,但是一般的人都在追求這個夢幻不實的東西。我們淨土真宗的開山祖師親鸞聖人在《歎異鈔》裏說︰「萬物皆虛幻不實,唯有念佛是真」。在這個世間教給我們真實教法的只有
靈臺山開示(2)

靈臺山開示(2)

◆ 世間虛假,唯佛是真

 
「世間虛假,唯佛是真」。這句話有融入到自己的身心,以後不論遇到什麼樣的波折、逆緣,都有力量去面對接受。世間虛假,是一場夢,但是一般的人都在追求這個夢幻不實的東西。我們淨土真宗的開山祖師親鸞聖人在《歎異鈔》裏說︰

「萬物皆虛幻不實,唯有念佛是真」。

在這個世間教給我們真實教法的只有佛法。《金剛經》有句話: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這世間沒有真實的東西,所以世間十之八九不如意,不如意的事情很多,這是正常的。

自己所追求的東西是什麼呢?大家在夢裏想要追求的是什麼呢?大家在做夢也是夢,沒有做夢也是夢,那大家怎麼辦呢?覺悟到這個,在中國第一位是達摩祖師。禪宗說一切法皆不可得。達摩祖師說在不可得的世界裏要得什麼呢?有什麼可以得的呢?慧可大師向達摩祖師求法,請達摩祖師為自己安心,達摩祖師說:

「好,你把心拿來!」

慧可大師才發現自己的心拿不出來,因為自己的心也是虛幻不實。對話的當下,慧可大師才恍然大悟。真正體證到世間虛假,萬物皆不可得的人,就不會被夢幻世間的一切萬物所束縛。可是我們一般是觀念上、知見上知道,實際上還是不知道,所以會為世間事生氣、所羈絆,有喜怒哀樂。真正證悟的人像慧可大師就會很自由自在。我們都是在夢幻之中追求,當我們得到想得到的時候,就很開心,忘記這都是虛假不實的。可是當得到後又會變化、變質,又開始不開心,不如意。(老師問:如某某人,讀了很多書,研究了很多,你知道了什麼呢?某某人答:「發覺一切都很虛幻。」)

當你不斷地追求、追求,發現原來是大夢一場,這個時候當下就滿足。就不會把希望寄託在明天,因為明天還是虛幻不實。不追求夢境的人就不會受騙上當,這樣的人最強,因為不論碰到什麼境界,不會傷心地要上吊,也不會猛掉眼淚,一切都能處之坦然。但要到這個境界,要度過很多關卡。證悟到這個世界、教給我們這個世界的實相的就是佛。

人,碩士、博士地一直攻讀,你如此攻讀要攻讀到什麼時候?到什麼地方去呢?如果聽老師這麼說,讀了這麼多也沒用,就不讀了。那更不行,還是要繼續學。人家是學了很多很多,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大夢一場。都不學習,還說反正是大夢一場就不學,那是懶惰蟲。真正下功夫去追求,當真正體會到人生是大夢一場時,就不會追夢了。真正到達這個境界的人是出生在印度的佛陀,真正體證到萬法皆是夢幻,不再追夢了。佛陀當初出家的時候,也是以為好像有個證悟的世界可以體證,於是下功夫去修行,最後發現原來什麼也沒有的世界才是真的。當他真正地體悟到原來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緣生緣滅,就不再追夢了。

不在夢裏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人,最強的人,是活在世間卻不受世間羈絆的人。為何呢?拿錢買不動他,不為一切名聞利養所動。這樣的人最強、最有力量。真正明白世間虛妄的人,就不會被虛幻之境所迷。真正體證到世間虛假的人,已與天地宇宙打成一片,無論遇到什麼境界,都能處之坦然,都很自在。

我們活在夢幻的世間,我們所追求的都是夢幻、都是虛假不實,但明白這都是夢幻不實的過程是很艱辛的。臨濟禪師前後三次向黃檗禪師求法,問:

「什麼是佛法大意?」

才一開口,就被黃檗禪師痛打三十棒,如此連續三次,臨濟禪師就想說,「我跟師父沒有緣」,就下山而去。臨濟禪師是很了不起的人,因為還能被打九十棒,要是我們早就跑得不見人影了。要經得起考驗才能成大炬。

某某人遇到老師後,打破沙鍋問到底,這樣很好,一直問,問到心服口服。一直問,問到底,發現原來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那時你的心就安了。沒有真正體證到世間虛假的人,會想不開,會很執著,不想死;會想一些有的,沒有的,就是醉生夢死。一般的人,都是在不想死的掙扎中去世。真正體證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對生死看得很淡,該走的時候走,換個身體再來,隨順因緣,不會留戀世間。這就是人生,不用太介意。

真正看清這個世間是虛妄不實的人只有釋迦牟尼佛,其他的人都在夢裏追夢。佛眼看眾生的時候,看不下去。因為大家很笨,不明事理,都在夢裏追夢。佛就是看到這麼多傻瓜在夢裏追夢,看不下去了,不救這些傻瓜不行,所以佛就出動了。佛明明跟我們說世間是虛假的,可是我們這些傻瓜還是聽不明白,人家說一句不中意的話就氣得發抖,那都是不明白世間虛妄。他講的話是虛妄的,可是我們一直執著他講過什麼話,還執著人對我不守信用。佛都已經講了世間虛妄不實,但是我們仍然執迷不悟,還自己痛苦,也去痛苦別人,這就是傻瓜、愚痴。

真正體證到這個世間是虛假不實的人不會自暴自棄,反而會珍惜每一個時刻去做他該做的事情。如果聽錯佛法的話,有人就會惡用虛假不實的字眼說︰「反正世間是虛假不實,什麼事都不用那麼認真,不必那麼傻地作傻事啦」!有這種心態,都是概念上知道,不是如實地知道世間虛假不實。

什麼是凡夫,就是把希望放在明天,追著明天走,追著虛幻不實走的人。真正明白明天也是虛妄,世間一切都是虛妄的人,今天的每一個時刻他都會過得十分充實。有的人認為反正人生如夢、人生無常,所以要及時行樂,儘量吃喝玩樂,這樣的人不是真正明白世間虛假的人。真正明白世間虛假不實、因緣所生法的人,會很珍惜現在的每一個時刻;而一知半解的人,就想反正人生是虛假不實的,要及時行樂,不要把希望放在明天,要不然明天什麼都沒有了。這種心態的人沒有真正明白因緣法。

佛是智慧圓滿的人,看眾生皆是自己,眾生病故我亦病,看到眾生皆在因緣生滅法的世界裏醉生夢死,不忍心看眾生繼續這樣下去,就發慈悲心,為眾生開示宇宙的真理,這就是佛法,這就是佛教。

我們活在因緣生滅法裏面,做每一件事情要知道「有因必有果」,因果法則是儼然存在的。我們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為本位,聽到世間虛假,就想明天沒有保障,要當下行樂,這是一般人的想法。當我們真正明白世間虛假時,我們就會珍惜每一個時刻,這是真正明白佛法的人。我們人如果能像樹,就是最有力量的人。樹木是順因緣法走的,我們人要學樹木(無我、無心)。為什麼修行人要在深山裏修行,因為那是無我的世界。不論周遭發生什麼,樹木都不為所動。山川草木,都是法身佛。

問:自己有三個問題:

(一)沒有必墮地獄的真實感。

(二)沒有無分別、無我的慈悲心。

(三)有時想到佛的慈悲會痛哭流涕,有時又覺得佛要救我是理所當然。

答:
(一)地獄必定的真實感,到了七、八十歲時就會出來了。凡夫的心,今天感動,過幾天就毫無感覺。應        知凡心善變、人心善變。人的本性善
忘,沒有地獄必定的感受。今日感動,明日忘記,此即是人          性,還好我們會忘記自己是地獄必定,不然是無法活下去的。

      凡夫的心無法徹底。明明喜歡一個人,卻又要吵架,這就是善變的人性。我們的心會隨因緣變。如        果心能永恆不變,就很偉大。大家可以觀察自己的心,無時不在變,以善變的心去求不變的心,要        下很大的決心,要有毅力。我們都沒有發現自己的心會變。有一樣東西對我們是不變的:有生必有        死(無常是常)永恆不變的真理。「念死」很重要。
     
      在座的各位有想到會死嗎?因為沒有「念死」,我們會有很多計畫。不論多麼美好的計畫,一遇到        死亡即會歸零。真正面對死的人,心中念死的人,心中不會設想太多。徹底念死的人,心路就會打        開。

      做了那麼多事,到死時會滿足嗎?做什麼事才會滿足呢?其實,每個人都在追求不死之道。不死的        方法有沒有呢?要去想這個問題。

      沒有念死的心,地獄必定的真實感不會有。有人會提一些無聊的問題:有地獄嗎?地獄在地下嗎?        真把這個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真的是自己的問題,就會坐立難安。看到別人死的時候,會問:          「我死後會到哪裏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人。

      死會讓我們失去活力。在幸福的憧憬中被宣判死刑會很絕望。死是人生的休止符,也是生命的開          始。念死的人才會善用他的人生,不會濫用他的人生。不念死的人,就有很多空想,他的人生也在        空想中結束。

      人生確有不死之路。什麼是無量壽?永久的生命是什麼?沒有找到無量壽,無常一來就泡湯了。為        尋求不死之道而苦行的人就是釋迦佛。佛陀在因地修菩薩行時,聽到羅剎說: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就願意捨身去求取「無常」的解決之道,當聽聞: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即證得正果。

      會死的生命遇到不死的生命,問題就解決了。所以要問:不死的生命是什麼?為了找到不死的方法        而苦行的就是釋迦佛。佛教給我們的就是不死之法。不成佛損失太大。要記住:
      「世間虛假,唯佛是真」。這是一千三百年前聖德太子留下的話。

      有生必滅,有會必離。
      活到二百歲還是不想死,那你怎麼辦?
      如果有限的生命能夠生到無限的世界,那死之時就會心甘情願。這個不死的世界即佛的世界。當這        個有限的生命能進入不死的世界時,在這個世界所受的苦難才受的有價值。

      世間的學問與佛學是不一樣的。佛的世界是不死的世界,此世界是生滅的世界。一般人會喜歡這個        生滅的世界,不喜歡不死的淨土。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是阿呆。得難得人身,聽聞佛法,依教修行        的人最聰明。在娑婆,不論擁有多少東西,都不會持久。教給我們人生實相的就是佛法。不聽佛法        的人,是最愚癡的人。

(二)說「無我、無分別」,只是概念上知道而已。當真正體證到這一境界,就不會這樣說了。真有追求        的心,一定會抓住老師不放。諸行無常,一切事物都在變化,只有這件事情是不變的:有生必有          死。這個事實是不死的。凡夫對這個事實乍看是聽懂了,其實是不懂的。

      不死的秘方是什麼?我年輕時,在廣島的一家寺院門口,遇到一位賣「不死秘訣」的人。一個信          封,賣八角錢,並註明「不可以馬上拆開看」。但人性就是好奇,越是說不可以,越是忍不住立刻        拆開了。裏面寫著:

      「不死的秘方就是~不要生出來」。

      有生必有死;要不死,只有不生。但各位已經被生出來的,就來不及了。
      往生是無生之生。何謂往生,即往生到無生的世界。往生淨土之「生」與生到娑婆之「生」不一          樣,這是「無生之生」,所到達的是不死的世界。極樂淨土與天國不同,天國生了還是會死,有生        必有死;佛的世界卻是無生之生。佛的世界是無生的世界。覺悟的世界,就是佛的世界,也就是真        理的世界。

      「大家都會死」這個事實是不死的,「有生必有死」這個事實永不改變。為什麼說人愚癡?既已出        生就必定會死卻不想死,豈不是愚癡?

      什麼是無生之生?就是真理、法,是覺悟的世界,也就是涅槃界。涅槃是佛覺悟的世界。真理永無        止境,到佛的世界,每個人都會開啟真理之眼。這個世界是人與真理(法)合而為一的世界。想要        進入覺悟世界的人是最聰明的人。除此以外,我們所追求的一切都會改變、消失,無常這件事是不        變的。

      為什麼有煩惱?因為體悟不到一切事會產生變化(無常)的事實,沒有覺悟到人心善變,才會有煩        惱。有合就有離,成、住、壞、空是法則,地球也有毀滅的一天。聰明人就要知道,不變的世界是        什麼。

      什麼是真正的覺悟?就是覺悟到: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凡夫雖然知道這個事實,卻無法如實體悟。雖然無法如實體悟,但當我們領受佛的智慧,我們心中        也會生出智慧,這就是佛教。如何進入真理的世界?唯有依教奉行,才能走入真理的世界。不依止        佛語,依凡夫的知見,必定會迷失。唯有佛法、佛語、佛教是真實。這才是出發點。要以「世間虛        假,唯佛是真」為出發點,生活上要以佛法為第一。佛是很尊貴很尊貴,很偉大的人格者。他與真        理已合為一體。能夠歸依此人格者的,是聰明人。我們要知道佛與人不同,要明白佛之所以為佛,        要很徹底地明白這一點。知道要相信、仰敬佛的人是最聰明的人,佛教以外的教法都是外道。從剛        才講到現在,都是佛教的基本。

(三)雖然會痛哭流涕,但是時、地因緣一變,就什麼都沒有了,我們的心就是如此。有時很感動的不得        了,但是看到喜歡的娛樂節目,慈悲就忘掉了,這就是凡夫。由此即可知人是如何以自我為中心的        動物了。人很自私,都是在利用佛;人很自我,是什麼在墮地獄?就是這個「自我」地獄必定。正        因為我們是如此自我的存在,所以佛看眾生很危險。

      我們都在跟佛說謊,我們都是說謊者、欺騙者。我們人不只騙佛,也在騙自己、騙人,聽聞佛法能        夠讓我們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老實。越聽聞佛法,越會發現自己是多麼不老實。不老實,首先        是對自己不老實,如《大經》說:「心口各異。」人是不可靠的。雖然念佛,常常把佛擺第二位,        世間法擺第一。對自己都不老實,何況是對別人呢?這就是人的實相。這就是因果法:因我們不斷        違背因果,就會有業報現前。對佛、自己不老實,常常做欺騙眾生的事,所以我們常墮畜生道。欺        騙過別人,一定會被別人騙。人很難做讓人歡喜的事,都以自己為中心,不管他人。佛卻是讓眾生        歡喜,這就是「無我」的人格。眾生的心安樂、平和,佛也為之歡喜;眾生心痛苦,佛也感到痛          苦。要明白佛是這樣的佛。

      當我們真正明白佛心時,就不會有利用佛法的心。佛是一心一意要讓眾生得到幸福的人。能夠讓孩        子感受到母愛的母親,才是真正的母親。佛是以如此大無我的心在給予眾生。真正希望別人也幸福        的人,唯佛而已。佛只希望眾生幸福。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就是佛心。學佛是「學佛大悲心」。當我們領受越多,慢慢也能對別人多一點關懷之心,真正如實        領受佛法的人,會慢慢轉性。

      為何凡夫見不得別人好?因我們很自私。貪、瞋、癡都是從自我中來的,這也就是地獄必定。地獄        從何而來?就是我們的我執造出來的。人因為自私而不惜踐踏他人,這就是地獄必定。

◆ 隨 機 開 示

看經不要執著在名相上,經和經中的文字,單獨來看很多互相矛盾,字句名相是手指,不是月亮。領受到佛心,經看不懂也沒有關係。菩薩、佛、一生補處等,也是為順凡夫的凡情才有的。

真宗的佛性論是︰「大信心即是佛性」。

聖道門所說的「人人都有佛性」,是指「有成佛的可能性」。

凡夫只有妄念,凡夫無別心,只有妄念而已。不是在凡夫的心中找信心、安心,那樣會越找越亂,人有色身就有貪瞋癡,至死不變。對地獄沒有真實的感受是正常的,沒有無分別的無我慈悲也是正常的,要慢慢來,慢慢去體驗、去感受人生,年齡大一些自然會體會到。六道在人間就可以看到,飽受疾病、饑荒、戰爭、酷刑折磨的人,就像是三途的眾生啊!

學真宗是在世間隨緣盡分地生活,用心做好該做的事情。學佛不是要花很多時間去研究,而是時刻用心仰信佛心,品味人生,活在當下。

凡夫有起心動念,才會有時間、空間的幻覺出現,在佛只有絕對的一念,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以生死之心去求道,就一定能遇到真實的法,一切如來自會安排。

聞法的心態很重要,以生死心看聖道門的書,就不會墮入自力的陷阱,親鸞聖人就是很好的例子。

六祖、達摩祖師這樣的人物是不需要往生的。蓮池大師、印光大師諸師之教,仍是聖者的法,因為示現的因緣不一樣。親鸞聖人的可貴之處,在於他示現為凡夫,開顯凡夫得救之道。如子憶母般的念佛,信心、獲救等問題自會有佛安排。

看《大乘起信論》,不是看三、五遍、十遍,而應看上百遍,要瞭解佛為何,什麼是佛心、佛性。

念佛如果求一些我執的福報,也會有魔障。

師問蓮友:你覺得自己現在該怎麼辦?

答:我要不斷聞法。

師:去掉「我」字,聞法。忘我地去聽聞,只有佛法,忘記自我,活在法中。

    為什麼生死關頭的人往往能很快領受佛心,因為他已徹底明白了自己的無力,為死後必墮無間而感到      恐懼。

    不是說只有學真宗才能獲信得安心,個人因緣不一樣,但凡夫的獲救之道只有真宗。六字名號我們都      把它看得太輕易了,不知它是法界功德的總體。

◆ 講座開示

問:(先是花很長時間…述自己遇到真宗的過程,最後問:)我就是這樣歸依阿彌陀佛,佛會不會接受        我?

答: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一尊什麼樣的佛?阿彌陀佛是把眾生當作自己生命的佛。      對凡夫而言,能與自己一體的,只有阿彌陀佛而已。你知道的都是假的,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就是因      為不明白何謂阿彌陀佛。

問:(師姐插嘴:我知道阿彌陀佛。)

答:這裏沒有人知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因為眾生都不知何為阿彌陀佛,所以佛才讓名號進入眾生        心,讓眾生聽到阿彌陀佛的呼喚。

問:(師姐插話:我們只知道名號。)

答:真正知道阿彌陀佛的人,不會說「我知道名號」。我們凡夫嘴巴都說自己很笨(按:覺信師姐在發言      時一再說自己很笨,什麼都不懂),但一問起來都說自己知道。你知道你是誰嗎?

答:是凡夫。

師:凡夫是什麼?

答:(師姐啞然,沈默半晌)說:我們是佛子。

師:(對大眾說)這位師姐的心就是我們在座各位的心。每個當孩子的人都不知父母為自己所耗費的心        血。父母為子女著想,費了多少心力,孩子不會知道。就是因為孩子不瞭解父母的苦心,所以才會頂      嘴、抱怨,就是這樣不知父母心的孩子,只有父母知道他。年紀越大,越會知道自己對父母不孝,而      心生懺悔。很多人都是到臨終時才知道懺悔辜負了父母恩。念佛人與佛的關係,與人類的親子關係是      很相似的。

念佛人很多是在老年才體會到佛恩。當嘗盡人生百味,才知道原來自己所想像的佛都是不真實的。剛學佛的人都說自己信佛,都以為自己知道佛,要到上了年紀才知道,原來自己信的、知道的都是假的,原來自己一直跑給阿彌陀佛追。如果現在的心態沒有改變,持續下去,到最後你會覺得很對不起阿彌陀佛的。有這種慚愧心態的人還有救,不知道懺悔的人,就會追悔莫及。人在年輕時不能真正瞭解父母心,會忤逆。等上了年紀,才知道自己原來那麼傷過父母的心。這種懺悔是要流下血淚的懺悔。輕易說自己知道孝順,都是假的。等到知道父母恩時,父母大多不在人世了,「子欲養而親不在」。

覺信師姐哭著說:老師我知道錯了。

知道錯了,就以今天為出發點,從今天起,好好去想:我要聽聽什麼是阿彌陀佛?

當你記住這句話去聞法,就會很有福報。不知阿彌陀佛的人是最不幸的人,當我們知道阿彌陀佛,就是最幸福的人。

師姐跪下,流淚:我知道錯了……

但是要知道,阿彌陀佛沒有生你的氣,也不會處罰你,一般的神會因為你犯錯誤而懲罰你,而佛不會。為什麼呢?因為每個眾生都是阿彌陀佛最愛的孩子。老師剛才與你講話那麼直接、不客氣,不是生你的氣,只是希望你不要繼續自己騙自己,所以講話不留餘地,當下棒喝。我們對阿彌陀佛是絕對的臣服。真正為我們幸福著想的是阿彌陀佛,他不會處罰、責怪我們。

很多人瞧不起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以慈悲來度化眾生,很多人將「慈悲」當成輕易到手的東西而不知珍視。到一口氣不來為止,都要聽聞阿彌陀佛的功德,不要停留在「聽過了」,「明白了」的心態。阿彌陀佛的心是無底洞。因為我們的煩惱無底,不是一遍兩遍就聽明白了。(老師板書:)

「慈悲深遠如虛空,智慧圓滿如巨海」

記住,這兩句話就是阿彌陀佛。這不是凡夫所能想像的。對於凡夫,這就是不可思議。佛就這樣的(無條件)要救我們了生脫死,就因為阿彌陀佛是無條件的佛,不論你在何處,阿彌陀佛都與你在一起。當我們知道佛是「就這樣的」無條件的救度時,就會心生懺悔。(板書:)

「愍念眾生如一子,極大慈悲母尊」(按:出自《往生要集》)

阿彌陀佛對待眾生只有慈悲而已。他沒有處罰,沒有生氣,當我們哭泣時,阿彌陀佛也會陪著我們流淚。當我們真正體會到阿彌陀佛是這樣的一尊佛,就會很堅強,會有力量活下去。人之所以不幸,是因為不知道阿彌陀佛。不知道阿彌陀佛,心中就會感到很孤單。

做父母的沒有一天忘記過自己的孩子,不論這個孩子長得多大,在媽媽心中他還是媽媽的孩子。(按:古語云:母活一百歲,常懷八十兒)

人類的媽媽尚且如此,何況是「極大慈悲母尊」。如果不明白阿彌陀佛是這樣慈悲的佛,就沒有辦法發自內心對佛生起感恩之心。

很多念佛人求東求西,都是因為不知阿彌陀佛,才會去求。人不論活多久,媽媽對他來說都是好、都是寶。當媽媽的,即使得了癡呆症,還會記得孩子的事情。也是因為母親對孩子的念力很強,孩子才能夠長大成人。剛才所講的是「人生學」,但人生學不離佛學。孩子喜歡找媽媽,很少有孩子喜歡找爸爸,因為爸爸比較理性、比較嚴肅。(眾笑)

問:為什麼這樣?

師曰︰不知道,那是母愛的偉大。父親是理性的教育,母親用感性、用愛來感動。所以在日本佛教中,都稱佛為「慈母」,中國則稱佛為「慈父」。

問:希望讓自己的父親接受佛法,該怎麼辦?

答:能夠這樣想是很好的。但是要記得:無緣就沒有辦法信佛。人不要做勉強的事。你的父親與佛無緣,      但與你有緣。所以先求自己往生成佛,等你成佛,第一個來救你的父親。學佛的孩子是很珍貴的。父      母不學佛,甚至反對學佛,這是一種逆緣。在這樣的逆緣中學佛的孩子很珍貴,對父母有很大的利        益。

你發自內心地學佛,自然就有很大的福報,就會利益到你的父親。古人云:「德不孤,必有鄰。」
真正學佛的人,佛的功德會現在他的身、口、意三業中,自然會有人喜歡聽他講話。一心一意學佛的人,自己也不知道,但佛光會自然從他身上顯露出來。那不是他偉大,是佛的偉大。

好東西,自己要先享用。學佛法不是為自己,學佛法是為佛法。為佛法而學佛法,這樣的佛法就是活的。真正學佛的人,周遭自然會聚集佛友。學壞的人,自然會聚集狐群狗黨來,這是正負兩極。學佛大悲心的人,不止自身,他的一家、所住地區之人都跟著受益,因為佛法的世界與人不同。自己真的被佛感化,周遭的人也自然會被佛感化。

佛法是真理。真理的世界無限寬廣,如同心圓不斷擴展開來。所以佛法與人間的學問不同,佛法不是人的思議可及,它是不可思議的。這就是無量壽、無量光,它是無限的。

這個世界最尊貴的是什麼?這個世界最可貴、最重要的是什麼?這個世界上至真、至善、至美是什麼?大家好好去思惟這個問題。這個至真、至善、至美的世界,也是不死的世界。所有「有為法」都是有生滅的,但真理不生滅。我們要問自己:這個世界上真實的東西,永恆不變的東西是什麼呢?是男子漢,就應該去追究這個問題。


608d762abfcf0a2ce0973b16615dc622.jpg


台北法雷念佛會
◆ 講 座 開 示什麼是佛教、佛法?在談學佛之前,先要問自己是什麼樣的存在?什麼是人?老師說不論我們遇到什麼事情、聽到什麼事情,不要向外看,要向內追求。學佛不要向外追求,要向內追求,這是很重要的。學佛最容易犯的忌諱就是忘記自己,來看周遭的一切。這樣無法真正地學佛,因為學佛要從看自己開始。宇宙的一切都
靈臺山開示(3)

靈臺山開示(3)

◆ 講 座 開 示

什麼是佛教、佛法?在談學佛之前,先要問自己是什麼樣的存在?什麼是人?老師說不論我們遇到什麼事情、聽到什麼事情,不要向外看,要向內追求。學佛不要向外追求,要向內追求,這是很重要的。學佛最容易犯的忌諱就是忘記自己,來看周遭的一切。這樣無法真正地學佛,因為學佛要從看自己開始。

宇宙的一切都與自己有關係,獨立的東西一樣也沒有,都是息息相關。一般我們學佛為什麼會學沒有(瞭解到這點),是我們常常把自己和東西切開來看。老師舉個例子,(指桌上的飲料)一般的人會認為我是我,飲料是飲料,就是分別來看。但學佛的人會知道我們和它是息息相關的,由於我們和飲料是一體的,喝了才會覺得好喝,喝了才會解渴。以這個為例子我們會知道,每一樣東西都和我們息息相關。同樣的,更進一步來講,在座的各位,(表面看起來)你們是你們,我是我,其實不是的,你們和我是一體的,息息相關。

大家和我的因緣很深,切也切不斷。怎麼說呢?看到大家的臉的時候,自然而然從內心深處湧出一種感情來:我們都不是第一次見面。不由自主地很希望大家都能得到真正地解脫,有關懷的念頭流露出來。如果不是彼此都有關係,哪裡管你那麼多。其實每個人對自己來說,都不是他人。像劉老師,當面對你的時候,心就全在你身上,就著你的需要來回答。同樣地,面對大家也一樣,就著大家的需要來講。

我們會把自己和別人分得那麼清楚的原因是我們有「我執」。我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你是你,我是我」,「這是我的家人」,「那是你家的事情」…分得很清楚。這是我們凡夫的真面目,只要是人都是這樣,分別心很重。但是有智慧開悟的人,我執會越來越薄,甚至沒有了。所以當佛陀開悟的時候,他觀看大地一切眾生時,感歎道︰

「我即眾生,眾生即我也」

佛眼看眾生沒有隔閡,沒有隔一道牆。佛陀目睹明星開悟的剎那,發現原來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這是佛眼看眾生。所以學佛的人就知道佛眼看眾生,大家都有關係,彼此都有關聯,而且有很深的因緣。世界上與我們沒有關係的人、生命一樣也沒有。這就是「一味平等」(板書),用佛教術語來說就是「法界」,「法界平等」。真正體證到法界平等的人,地球上只有一位,就是佛陀。

佛眼看眾生,一切眾生都是我,沒有別人。佛陀講「我」的時候,是「無我」的我,是「大我」的我。大家都是「我」的時候,就沒必要講「我」了。「大我」的世界就是這樣的世界,這是佛的世界。但凡夫的世界是「小我」的世界,我們煩惱很多,因為「我執」很強。我們所有的煩惱都是從「小我」來的,這是「我的」,「我的家」,「我的孩子」,「我的財產」…,所有的煩惱都是從「我執」出來的。我們可以反觀自照,我們的煩惱都是從自我出來的。「我」越強,煩惱越多。佛教所說的「罪業深重」,罪惡就是從「自我」來,為了「我」,我們每天都在造業。我們以自我為中心在追求幸福,也因為是以「我執」為出發點追求幸福,越追求越苦。因為我們沒有正見,智慧不足,用「我執」看待一切,結果我們原本以為是好的,不合己意時就變成不好的了。

佛教所講的真正的幸福是「大我」、「無我」的幸福。佛與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佛在大我的世界裏,知道凡夫在苦惱什麼,所以是「眾生病則我病」。一般人都在追求自己所以為的幸福,但當幸福到手的時候,幸福反而變成不幸、苦惱。為什麼我們要歸依佛、禮拜佛?因為佛用「大我」的佛眼看眾生,真正從內心深處憐憫眾生。憐憫之心來自佛的慈悲、智慧。

佛經上說「不捨苦惱一切眾(生)」,這就是佛心、慈悲。佛待眾生就像父母對孩子一樣,孩子生病發燒時,父母會寢食難安,到處找醫生來治療。眾生病的時候,佛對待眾生的心也和父母對孩子的心一樣。法藏菩薩為了度化我們這些頑強的眾生,在因地時,五劫思惟,兆載永劫地修行,發下誓願: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就是從無我、無心的世界來的。人都很自私自利,「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佛則不同,用盡苦心要把「小我」的眾生帶到「大我」的世界,這樣的佛就是阿彌陀佛。為了引導眾生,他絞盡腦汁,(想出)用「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來救眾生。佛法最尊貴的就是佛的功德。這個功德是從「大我」「無我」的世界來,是為苦惱的眾生而成就的。佛是「大功德田」。在人的世界,父母是「功德田」。在這個世界不孝父母很不好,因為父母的恩德很重。學佛的人忘記佛的恩德也是很可憐的事。什麼是人?人心都是自私自利的。人心的構造是什麼樣的?人與外界接觸是透過我們的五官:眼、耳、鼻、舌、身,對象是色、聲、香、味、觸。光是這些還不夠,要透過「識」,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看到東西,聽到聲音,我們的心就開始動。人起心動念的意識是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末那識」就是分別識,讓我們起煩惱,是我執的總司令。身為人,每個人都有末那識,因此產生執著:

「這是我的」,「那是你的」。因為末那識,我們無法像佛那樣的大我的世界,好東西要佔為己有,佔有的欲望很強。分別心、得失心就是來自末那識。學佛就是為破除末那識,破除之後才有「平等性智」。平等性智的世界是大我的世界。大家都是我,所有煩惱的眾生都是我。因為平等性智的存在,佛才會不請自來地做我們的「不請之友」。看到凡夫在苦海中打轉,佛不請自來的救度眾生。眾生苦惱哭泣時,佛會陪著哭。而人則不同,因為有末那識,看到別人哭,反而會覺得很痛快。(笑)世間住的都是末那識的主人,世間煩惱才這麼多,不幸的事不斷發生。靠佛的功德力,讓末那識的眾生能夠朝平等性智的世界走的教法,就是淨土真宗的教法。淨土真宗的教法最大的不同,在於凡夫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到平等性智的世界,是靠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威神無極」的功德力。

有個很耐人尋味的典故:「李婆左肩痛,聽說了這件事後,張婆就針灸自己的右腳,結果李婆的左肩就治好了。」這個李婆就是我們,張婆是阿彌陀佛(笑)。同樣的,日本有句名話「太郎喝酒,二郎醉了。」

阿彌陀佛(太郎)成就了本願,我們這些二郎就醉了,這是宇宙的真理,是「二利圓滿」。凡夫的世界是自己不喝就不會醉,因為我們是小我的存在。能有這樣的力量、作用的是大我,佛已進入這種大我的世界,具有這樣的功德力,即佛喝酒凡夫就會醉,這講的是佛的功德力。凡夫沒有這種力量,不喝就不會醉。

用我們有限的腦子來思考這樣的世界,無法想像、不可思議。佛有多偉大?一尊佛出現,眾生皆得救,這就是佛的功德力。成就此二利圓滿的世界的佛,就是阿彌陀佛。

我們雖然念佛,但不知道阿彌陀佛有多大。很多人都小看了佛,把佛看得與人一樣小氣。因為我們的小我,無意中就把佛也看得很小。佛是大我的徹底者,「眾生病故我亦病,眾生苦故我亦苦」為我們成就本願,用此功德救我們。我們不瞭解阿彌陀佛是不請自來的佛,是這麼慈悲的佛,反而把佛看得很小,以為不求佛來救,佛就不會救我;以為沒有拜佛、念佛,佛就不救我。這是一般人的想法,用凡夫我執的心來看佛,就把阿彌陀佛看成很小氣的佛,不瞭解阿彌陀佛的功德有多大,我們才會想「要怎麼做,佛才會來救我」地落入凡夫知見的框框中。今天一開始,就講阿彌陀佛的功德,這個很重要,因為很多念佛的人不知道阿彌陀佛的功德有多偉大,有多殊勝。

我們念佛,為何心無法契入?因為二利圓滿的世界是世間所沒有的,與人性完全不合,令人難以置信。一般人是很難相信佛法的。什麼樣的人才會相信這樣的教法呢?臨終的人。一個瀕死的人心態與活蹦亂跳的人不一樣。一般的藥已無法救他,他自己也知道。(老師模仿他親眼見過的一個臨死的人:雙手抓空中,痛苦不堪,發出痛苦的聲音,無法說話,大吼掙扎幾下後斷氣。)在他痛苦的時候,身邊的人能怎麼辦呢?健康的人,心中若沒有念死、念佛,很難領受阿彌陀佛的教法。「念死」心不強的人,沒有辦法真正瞭解佛法在講什麼,只是徒增一些概念、知識而已。

日本有一實人實事:有一位禪師在精進修行後,發覺無法得到成就。禪宗也講念死,念無常,但他發現自己的心無法真正念無常,因為他的身體很健康。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用棉被把頭包住,頭在下、腳在上地從山頂上往下跳。他想體驗死的滋味,但又不能真的死掉。然而這樣做了之後,他發現自己的心還是無動於衷。他發覺自己修禪無法開悟,自己救不了自己,就離開禪寺到淨土真宗學本願法門。他留下這樣的話:「我連死都不覺得恐懼,我是這樣的愚癡,愚癡到不怕死,不會念死,無法靠禪宗的修行得到證悟,唯有靠阿彌陀佛慈悲的本願來救度我」。

真宗在日本已有八百年的歷史,其間出現不少「妙好人」(就是得到彌陀救度的人)。有人去拜訪一個妙好人,求教怎樣才能被阿彌陀佛救度。妙好人就問他:

「你想到死嗎?」

那人回答︰

「沒有念死,只是用欲望的心來求,想要阿彌陀佛來救。」

妙好人告訴他:

「一個不會念死、不知念死的人是聽不到佛法的。你回去吧!」

以前求道的人,念死的心是非常強烈的。日本淨土真宗的傳承是代代相傳,父母親念佛的家庭,孩子也會來聽聞佛法。很多人年幼時就開始聽聞佛法,雖然知道「死」,但只是概念知道,沒有感受,直到七、八十歲才有真正的感受。真正怕死的人才是佛法的入門而已。到這裏為止,不論你讀多少佛書,怎樣修行,都是概念而已。這就是佛法看似容易,實則很難的地方。釋迦牟尼佛出家求道,就是因為無常,老、病、死。沒有無常的念頭,學佛就很難入門。(板書:)

無常迅速生死大事」

沒有想死、怕死的人,佛法對他來說並不重要、可貴。當他真正得大病,什麼藥都救不了時,才可以聽進佛法。當我們面對死亡,世間的醫藥都沒用時,你該怎麼辦?我們聽聞佛法也要帶著無常迅速的心。講到這裏是開場白,我們要以無常為基礎。從現在開始,大家可以發問。

問:老師剛才說太郎「喝酒」,二郎「醉」。《無量壽經》上說彌陀之前有五十二位太郎,阿彌陀佛也喝      了酒,為什麼我們這些二郎都沒有醉?都還在這裡執迷不悟呢?

答:阿彌陀佛的佛眼看眾生,眾生都是醉了。阿彌陀佛有信心,一定讓所有眾生都喝醉。但大家要知道,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佛,沒有時間,是超越時間的。(比劃)我們在這邊,還沒醉,但佛眼已經看到那邊,我們醉了的那邊。我們人很短視,只能看到前面這裏,就說自己還沒有醉。佛可以通三世,已看      到明天會發生什麼,明天發生的事情和現在發生沒有兩樣。凡夫不到明天就不知明天會發生什麼事,      很愚癡的。佛可貴之處在於他是如實地知道實相的人。佛不僅可以看到我們的未來是什麼,連沒有出      生的眾生也都能知道他們會怎樣。

問:我們今天來這裏,都是想早點喝醉啊。

答:要醉很容易,只要大家能從內心深處對阿彌陀佛的偉大生起讚歎、感動,當下你就醉了。但是凡夫疑      心很重,總想著「雖然你這麼講,但是…」,知見很強,比佛還聰明,所以就醉不了。真正醉的人,聽到老師這樣一席話,「啊!原來阿彌陀佛是這麼偉大的佛,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樣。啊!阿彌陀佛這樣偉大!」當下低頭當下就醉了,雖然還沒有往生,可是往生已經得到保證。但凡夫不肯低頭,「雖      然老師這麼說,但是…」有「但是」出來,就醉不了。凡夫老實不了,就是我們的障礙所在。我們無      法老實信受佛語,讀了再讀,聽了再聽,問號還在。這就是凡夫的疑心很重。直到面對死亡時,什麼力量都使不出,所學所知道的都拿不出來,才能恍然大悟,疑心才被破除。但當我們還有氣力的時候,我們無法老實,我們都被自己的氣力、小聰明所騙。我們聽聞佛法的人,為什麼沒法馬上被阿彌      陀佛救度?是因為我們都比阿彌陀佛聰明,無法真正地投降給阿彌陀佛。佛的功德不是世間有的東西,我們無法馬上接受,有疑心。有疑心就是比阿彌陀佛還聰明,因為佛已經想不出其他辦法來救我們了。沒關係,對自己還有信心的人,儘量去學,儘量去聽,學到學不會,再怎麼進也進不了的時        候,發現自己原來才這麼點能耐,就會乖乖地信受阿彌陀佛的力量。

    阿彌陀佛有耐心等。最聰明的人是趕快投降給阿彌陀佛。但每個人都想當「檢查官」,檢查佛是否真的這樣,考驗佛,比佛聰明。人無法當檢查官,就是在臨終的時候,那是絕對無力、暗黑、孤獨、恐      怖、絕望的心境,會在臨終的剎那跑出來,此時就無法當檢查官,只能靠阿彌陀佛救度,也只有在此 時,有緣的人才肯真正投降。

    檢查阿彌陀佛的時間,有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時間一到,你就無力檢查。這      樣的人就會無條件投降,阿彌陀佛對他而言是絕對存在的時候,他的心就能大安心。這個心境的人就會看到自己是「貧苦」的人,就會看到阿彌陀佛是成就「無上道」的佛,就會乖乖地投降。在座的各      位千萬不要當檢查官,趕快投降給阿彌陀佛吧!(老師喝水)不要小看喝水,瀕死的人連水也喝不下      去的,只能靠打點滴,人的能耐如此而已。

問:《觀經》中韋提希夫人以凡夫的肉眼看到彌陀在空中顯現,立時得三法忍。很羡慕!阿彌陀佛有無邊法力,不如乾脆顯現給我們看一下,我們不就相信了嗎?

答:這種想法乍聽之下似乎很有理,可是阿彌陀佛真的出現在你面前時,凡夫會吐血而死的。平時我們對自己齷齪的心只認識到一點點,所以還沒有覺得怎樣,而佛是無限清淨光明的存在,當佛出現時,我們會看清自己的心如何地齷齪,會羞慚到吐血而死。阿彌陀佛不現身給我們看是一種慈悲,我們之所      以能活的這麼自在,是因為我們的心別人都不知道。如果我們的起心動念別人都知道的話,我們會活      不下去的。所以阿彌陀佛化為聲音給我們聽,不是現身給我們看。不要說佛,就說娑婆世界。古代拜見皇帝、現代見董事長,我們一定盛裝、畢恭畢敬、全身發抖、非常緊張,因為他們高高在上。人的世界尚且如此,何況是佛。阿彌陀佛不是現身,而是化作聲音來救度我們,是佛的慈悲。阿彌陀佛對凡夫的起心動念都瞭若指掌,化為聲音慢慢地進入到我們心坎中來救度我們,這是阿彌陀佛慈悲、溫      柔之處。

    阿彌陀佛的教法不是傷我們眾生的心,是知道凡夫是怎樣的存在,而順著我們的心慢慢培育我們。當別人指責我們的缺點時,我們會不高興,所以阿彌陀佛出現的當下,我們因為能看到自身充滿污濁,會更受不了。我們為人處事也是如此,真正要對他人好,不要把他的缺點一五一十的指出來,要慢慢      來。學這個法門,說自己是凡夫可以,但不要說別人是「你是凡夫」「你罪業深重」,別人會受不了。通過修行,人會自己感受到「我是罪惡生死凡夫」,在他人沒感受到這點時就說他是「罪惡生死凡夫」,他會受不了。

    天臺大師在《摩訶止觀》中說:當我們修定的時候,修到什麼程度,會出現什麼境界給你看。其中講      到,他修止觀時看到殘破的佛,這表示自己過去世做過謗佛破佛的事情。修止觀的人才能看到過去自己做什麼不好的事情。此時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懺悔,才能滅罪,景象就會消失。《摩訶止觀》中提到,自己過去世做過什麼,才會有什麼境出現。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聽到電視報導殺人啊、搶劫      啊,或是眼睛看到這些不好的事,這些表示是自己過去世做過相同的事,才會有緣聽到或看到這樣的場面。學佛的人要知道,如果聽到哪裏有殺人的事,就要懺悔自己過去世造過殺業。當我們聽到哪裡有孩子殺父母,或是父母殺小孩之類的事,學佛的人就要慚愧自己過去做過這樣的事而懺悔。

    我們常常犯這樣的錯誤,眼睛老是往外馳求,不知道要反求諸己,所以當我們看到或聽到這樣的事時,不要做旁觀者,而要懺悔,懺悔自己過去世造過這樣的殺業,今日才有因緣聽這樣的事情。所以日本有句話:「透過別人,慚愧自己」。

問:(晚上散步時,一位老菩薩向老師跪請開示,自訴持菩薩戒十年,仍不得安心,不知能往生否。老師      為她慈悲開示了阿彌陀佛的本願,老菩薩如釋千斤重擔,歡喜作禮而去。)回來後,有師兄請老師開示問道:

    是不是我們都要經過這種求之不得(十年菩薩戒)的經歷,才能感受到佛的真實?

答:她是個很好的例子,在修行路上遇到很大的挫折、失敗,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人遇到人生的挫折失敗,才會轉變方向。老菩薩是發現到自身困境的人,所以她會轉向。那些認為自己很好的人,不會改變。所以各位不妨試試看,去碰壁,碰壁之後才知道回頭。在座各位或許都覺得念佛很簡單,沒什      麼了不起。但在日本有一個人說:自己連一句真實的念佛都沒有!這個人就是淨土真宗的開山祖師親      鸞聖人。聖人精進修行,才發現自己念不出真實的佛。念佛對行者來說,非行非善。什麼是「非行非      善」?這就是佛的功德力。認為念佛是自己的修行,都是慢心;是佛的功德力讓眾生念佛。聖人最後      才知道:從前都以為自己在念佛,原來都是在做盜賊!念佛是佛功德的回向,不是凡夫有漏自力的修行。

「念佛只是彌陀的功德,更非凡夫有漏行故,不借機功得往生益,偏是自然不可思議。」
(存覺上人法語)

老師問大家:拜佛時,是誰在拜佛?

大眾答:是佛的功德力感動我們來拜佛。

這裏的天空很美,月亮很圓很大。當我們看到月亮很圓很大,以為是自己在看,就錯了。是月亮的光吸引我們去看她!要培養這樣的思維邏輯:不是我在喝水,是水在讓我喝!為什麼我會想喝水?(老師拿起桌上的一瓶飲料問大眾)因為喝過這種飲料覺得味道很好,以後每次看到都會想喝;它是主動,我們是被動;是這種飲料吸引我們來喝。飲料能吸引我們來喝,這後面不知下了多少心血精力。它能夠讓我們活人想喝,所以它也是活的。以佛法的眼光來看,一切都有生命。這就是法身。每一樣東西都有生命,所以不要糟蹋。糟蹋東西等於殺生。如達摩祖師這樣證悟的人,看到這些物品(老師指桌面上的瓶子、杯子及答錄機等)都知道是法身佛,是大日如來。凡夫沒有智慧,只知道是飲料…不要就丟掉了,所以凡夫常造殺生業。

世間所有東西都有生命,都是活的,沒有死的東西。如果大家有這種佛法眼光,你的人生觀就會不同。有這樣的心,就常會有慚愧、感恩的心出來。有慚愧、感恩的心,人生就會變得很溫暖。

隨意糟蹋東西的人,就不知感恩、不知慚愧。不知感恩、不知慚愧,這就是在造業。造業就會帶來果報,於是惑、業、苦不斷地輪回。所以人生要以佛法為準則,否則我們會不斷造業。走錯路,苦的是自己。

「托福」是很好的話,但很少有人有這樣的心。不知感恩,不知慚愧,所以有惑、業、苦的輪回。所以大家要好好反芻這幾天聽到的話。人生以佛法為準則,一定不會錯。遇事不要以自己的準則去判斷,不然會更苦惱。我們的知見都是不好的,都是執著,但我們都不知自己不對,所以很苦。當我們自以為是時,佛就會看著我們嘆息:這個阿呆,又在做傻事。

佛眼看人,如人看貓狗,只覺得可憐可憫。佛的智慧與凡夫的智慧差距很大。好好去聽聞佛法,十幾年、幾十年,人生就會不一樣。凡夫都是顛倒,但我們不知自己顛倒,以為自己最對,我們每個人不都是在做自己覺得最正確的事嗎?(結果如何呢?)每個人都在走夜路。在我們這個暗夜的人生,要讓佛法的燈炬帶著走。

◆ 隨 機 開 示

念佛人不要做虧心事,做了虧心事對不起佛。雖然真宗不要求受戒,真念佛人卻要比受戒的人更守戒,因為佛都看得到。阿彌陀佛現在就看到我們做的事、聽到我們的心想。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貪小便宜。真正念佛人是誠實的人,不會做欺人欺天之事,因為他的心已被佛所同化。真正領受佛心的人會很誠實。有人誤解信心,以為:反正阿彌陀佛都要救我,我就可以為所欲為。這是錯誤的想法!真正有感受到阿彌陀佛在身內的人,為人必很正直。

問:念佛人能不能睡高廣大床?

答:不睡高廣大床的精神在哪裏?佛教導我們要過樸實的生活。眾生過著享受的生活,會忘記了生脫死。睡不必高廣大床,吃不求美食,穿不需綾羅綢緞。佛陀在世,都是過樸實的生活。佛教提倡布施,念      佛人不要小氣,要分享。

    佛看見眾生歡喜,也為之歡喜,念佛人也是一樣。懂得父母心的孩子會為父母分憂,念佛人在日常生      活中,其行為舉止會想著不給佛丟臉。有不好的心行,就會:「慚愧慚愧,阿彌陀佛!對不起!」真正的念佛是心的念佛,不是嘴在念佛。真正的念佛是有一顆憶佛的心。

問:如何避免「異安心」的陷阱?

答:學佛的目的是什麼?是求解脫。有求解脫的心,就會知道異安心。對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問題就是      求解脫。解脫的問題,不論人怎樣用盡自己的腦筋,想用自己的知見去理解,都沒有辦法,他會有一      個瓶頸。佛法是要超越自己的知見。而我們人往往是先有自己的知見出來,然後被自己的知見綁在那      裏。宗教界有宗教的論理,宗教論也是很需要的。但如果我們一直執著在宗教論裏,就會被文字所        縛。

問:現在落入一種感覺:覺得自己已經得到安心,可以解脫了,但審視內心,仍有不安之處。如何解決        呢?

答:這都還是在凡夫的心態中打轉,才會有這種問題出來。真正安心的人,已經超越了這種心態。佛法是      無我。他會很自然地超越安心、不安心的問題。超越的世界,是宇宙的真理,是大我的世界,它已經      超越了安心、不安心的世界。它已經不再去說凡夫.佛,明白.不明白,這些已經不再重要了。真正      悟的人不會有想要去悟的心。想要悟的心都還在迷中。

問:如此說來,《聖典》中說只要相信,稱念名號,都能決定往生到淨土,如何理解呢?

答:只要信,是誰在信?(答:我)我在信,就是有我有佛,二元對立。相對就是迷執。真正信的世界,      已經沒有「我在信」,這是「一」的世界。我們常犯的錯誤,是講到信的時候,就有「能信」之人與      「所信」之物的分別。這是相對,只要是相對,不論你怎樣詮釋,都在迷執的世界中。真正無我的人      不講他達到了無我,因為沒有這個必要。這是自然流露出來的德行。

問:無我的世界真是困難,我們怎樣才能進入?

答:與法合一。(瑞覺師補充:這樣講還是很難,依我們的經驗,就是要不斷聞法。)真理不管在哪裏都      是真理。這是真宗最難的地方:不是我們去悟真理,是我們被真理同化了。當你不斷追求真理,去追      求、追求、追求…最後會發現,原來自己已經在真理之中!一般人有追求真理的想法,追求之後才發      現,原來你不在真理外面,你就在真理之中。

問:禪宗也是這麼說,但這樣我們很容易掉入知見的陷阱,以為自己不再需要追求了。

答:我們就活在空氣中。我們不會說:我相信有空氣。因為我們本來就活在空氣中。因為從內心深知這一      事實,就無需刻意去強調:我相信有空氣。不必做這樣的無聊事。

問:可是會墮入觀念上知道,卻沒有真實感的困境。

答:不錯,人很容易陷入知見。當你發現自己陷入知見的時候,知見就被你超越了,就要不斷地做這種功      夫。

問:我意識到以前落入了自以為是的安心,但現在找不到一個突破口,也沒有方向。

答:要突破這一瓶頸,唯有去研究:什麼是佛?我們都只是在概念上知道有佛。我們就以空氣來比喻佛的      功德吧。你知道空氣的功德有多大嗎?空氣的功德偉大在什麼地方?不管我們有沒有注意到,你看這      棵樹,長得這麼青翠,這就是空氣的力量,我們卻從未意識到。你一出生下來,甚至你還沒出生之       前,空氣就一直在育護著你。真宗就是去發現,我們在這一功德裏面,我們被這一功德養育著。

問:老師剛才說要研究何謂佛?那我們要從哪裡入手去研究呢?

答:可以先從自己最有興趣的地方入門。例如,可以先研究「心」,心在何處?心是什麼?

問:那就是從大乘教法,《楞嚴經》《大乘起信論》這些書入手嗎?

答:可以。

問:直接拜讀《教行信證》,似乎不能解決「心」的問題,是這樣嗎?

答:《教行信證》沒有老師指導自己是看不懂的。自學一定會出錯。

問:那這樣豈不是一輩子都進不了真宗之門?

答:所以你可以先看《大乘起信論》和《楞嚴經》。先嘗試研究何謂「心」?心是有還是沒有?不能說他      沒有,可是有它又在哪裏呢?我們都以為你有你的心,我有我的心。沒有這個世界,我們的心也無法      感受。沒有這個世界也就沒有我,沒有我的心。

問: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答:是心、身、土不二。有知識的人,先要建立起這樣的世界觀(按,老師後來筆書:「法界統一            觀」)。地球上的山川草木,都與你息息相關。

問:懂得了心性的道理,就能往生淨土嗎?

答:不能。沒有禪定,不能如實地瞭解心性。要知道心性,不是那麼容易的。

問:如達摩祖師、六祖慧能這樣的人,他們能夠往生淨土嗎?
 
答:像他們這樣的人,已沒有往生淨土的必要。只有我們這些無法像他們那樣覺悟自性的人,才需要往        生。什麼是往生淨土?淨土是涅槃的世界,是無我無心的世界。真正往生極樂的人,是沒有「極樂」這個概念的。極樂界沒有「極樂」,它是無餘涅槃。極樂世界不是天國。很多人將極樂當成天        國,這是迷執。

問:有人說:如果沒有往生淨土是不能成就究竟佛果的,那麼如達摩祖師、六祖慧能,都沒有求生的 願,應該不能成就究竟的佛果吧?

答:會說這樣話的人,他們還不瞭解祖師的境界。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達到達摩祖師的境界,我們才要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往生淨土。淨土,是「無為涅槃界」。我們修淨土法門,首先要避免誤會,以為淨土就是池流花樹、宮殿樓閣的景象,這都是凡夫的知見。它是涅槃界。

問:但佛為什麼還要說這些莊嚴景象呢?

答:因為不說七寶池、八功德水這些東西,凡夫不會嚮往。真正證悟的人,不會因這些景象而動搖,凡夫才需要這些東西。真正的淨土超越了美與醜的對立和執著。真正的美,是超越美醜的。人在強調美的當下,是有比較、取捨的分別心。無我無心的世界,沒有美醜的對立。這叫淨穢不二。

問:如此說來,何以文殊、普賢菩薩還要發願求生淨土呢?

答:這是引導凡夫示現的方便。

問:文殊、普賢發願都是「臨命終時」,是否只是與十九願相應?

答:一般人都把它當作是十九願。其實這不是十九願,它是「十八願中的十九願」。把它當成十九願,這      是凡夫之見。文殊、普賢菩薩都是佛再來示現的菩薩,不能將他們與凡夫相提並論。這是為引導凡夫      而示現的方便。

問:聽老師這麼說,深深感到,佛的經典、祖師的論著,用凡夫的知見去看,一定會看錯。

答:是。

問:一定要善知識引導?

答:是的。

問:如果沒有善知識,或與善知識的緣很淺,就沒有辦法了?

答:沒有錯。最高的善知識是誰?是釋迦牟尼佛。佛說:我是善知識中的善知識。佛陀對阿難尊者開示:      「善知識是佛道的全體」。善知識看事物的眼光、角度不同。一般人則看得很膚淺,只是看表面,沒      有徹底悟到實相,才會有種種的知見跑出來。其實,形諸文字就是迷,因為人會執著語言文字。為什      麼說淨土是無我無心的世界?那是不需要文字的。(老師指著窗外開放的鮮花)無心的世界,看到花      開,就是花開。實相的世界,即是因緣法,「花開著」,不是「有一朵花」在那裏。

龍樹菩薩說「離有無」。不遇善知識,我們不是執著有,就是執著無;不是對,就是錯。安心的念佛人,是無我的念佛人,是離有無(他力、本願力)的念佛人

◆ 隨 機 開 示

大自然是大我、無我,只有無私奉獻,沒有絲毫求取、攀緣。無求才有真得、最大的得,無我才有真我。貪求、有條件才做的心,與佛心不相應。

在道場做義工,如果是無私奉獻的心,則與佛心相應。因為做義工不能聞法,聞法者的功德,當義工的也會有,他們得救,當義工的也會得救。

只有人才會感恩,會感恩是人生最大的福報。常思人身難得,人能念一句佛是多麼難得啊!一入惡道,就沒有辦法念佛了。

佛不會怪你念佛不能吃素、有妄念等,但要想到:我這樣煩惱深重,罪障深重的人,佛也沒有捨棄我,慚愧啊,慚愧啊!難得啊,難得啊!

學佛的人遇到業障,應以慚愧的心念佛懺悔。惡業現前,是提醒我們:我們的罪過有多麼重!

念佛求佛保佑這、保佑那,這與佛心不相應,是顛倒,是迷執。人都不知道最大的福報是什麼,福報是不求自來的,求則不相應,那是貪瞋癡的三惡道的心。

孩子不孝順,應知道因果。那個孩子是誰生的?那是過去的自己,一切都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孩子現在不孝,等他受大苦,跌到谷底時就會叫媽媽了。

光一來,黑暗就沒有了。有佛光攝護,念佛人也不怕障礙。因家人反對不能拜佛、做課,應隨緣念佛,起慚愧心,懺悔自己的業障。

念佛回向給去世的親人,凡夫拿什麼回向?凡夫只有貪瞋癡。念佛應知道功德的源頭在哪裏。孩子憶念媽媽、愛媽媽的力量,來自媽媽的愛,我們念佛、拜佛是因為佛的功德慈悲的力量。

佛希望我們同他一樣,他是無我、無分別的自在,大解脫,大樂,無苦的,他是無分別地救度我們,希望我們能同他一樣。

把你自己的想法放開,不要勉強去做什麼,一勉強就會有煩惱。認為自己能怎樣怎樣是傲慢,傲慢就會損福損德。「我」是煩惱、痛苦的根源。

人出問題都是先怪別人,不知反省自

己,特別是五障三從的女人,更應該注意常慚愧、懺悔。問無明從哪裏來的人,當下就是無明,你應該問的是:「該怎樣斷除無明?」

第一尊佛是什麼時候出世的,這是凡夫世界才有的問題,佛是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無始無終。

不想去報土,一直想著去化土的人,恐怕連化土也去不了。

真實領受信心的人,他的身口意自然會有光明出來,別人自然會向你請教,不要刻意去做,刻意會讓別人反感起煩惱。只有自己看到花,才能如實告訴別人花是怎樣的漂亮,先解決自己的問題吧。

凡夫有什麼呢?只有死,念死!念死!念自己的死怎麼解決。別人的問題有佛管,不要瞎操心。
fb8a6c86416a6abf9a59e985a9272096.jpg

台北法雷念佛會
◆ 隨 機 開 示大自然是大我、無我,只有無私奉獻,沒有絲毫求取、攀緣。無求才有真得、最大的得,無我才有真我。貪求、有條件才做的心,與佛心不相應。在道場做義工,如果是無私奉獻的心,則與佛心相應。因為做義工不能聞法,聞法者的功德,當義工的也會有,他們得救,當義工的也會得救。只有人才會感恩,會感恩是人生
靈臺山開示(4)

靈臺山開示(4)

◆ 隨 機 開 示

大自然是大我、無我,只有無私奉獻,沒有絲毫求取、攀緣。無求才有真得、最大的得,無我才有真我。貪求、有條件才做的心,與佛心不相應。

在道場做義工,如果是無私奉獻的心,則與佛心相應。因為做義工不能聞法,聞法者的功德,當義工的也會有,他們得救,當義工的也會得救。

只有人才會感恩,會感恩是人生最大的福報。常思人身難得,人能念一句佛是多麼難得啊!一入惡道,就沒有辦法念佛了。

佛不會怪你念佛不能吃素、有妄念等,但要想到:我這樣煩惱深重,罪障深重的人,佛也沒有捨棄我,慚愧啊,慚愧啊!難得啊,難得啊!

學佛的人遇到業障,應以慚愧的心念佛懺悔。惡業現前,是提醒我們:我們的罪過有多麼重!

念佛求佛保佑這、保佑那,這與佛心不相應,是顛倒,是迷執。人都不知道最大的福報是什麼,福報是不求自來的,求則不相應,那是貪瞋癡的三惡道的心。

孩子不孝順,應知道因果。那個孩子是誰生的?那是過去的自己,一切都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孩子現在不孝,等他受大苦,跌到谷底時就會叫媽媽了。

陽光一來,黑暗就沒有了。有佛光攝護,念佛人也不怕障礙。因家人反對不能拜佛、做課,應隨緣念佛,起慚愧心,懺悔自己的業障。

念佛回向給去世的親人,凡夫拿什麼回向?凡夫只有貪瞋癡。念佛應知道功德的源頭在哪裏。孩子憶念媽媽、愛媽媽的力量,來自媽媽的愛,我們念佛、拜佛是因為佛的功德慈悲的力量。

佛希望我們同他一樣,他是無我、無分別的自在,大解脫,大樂,無苦的,他是無分別地救度我們,希望我們能同他一樣。

把你自己的想法放開,不要勉強去做什麼,一勉強就會有煩惱。認為自己能怎樣怎樣是傲慢,傲慢就會損福損德。「我」是煩惱、痛苦的根源。

人出問題都是先怪別人,不知反省自己,特別是五障三從的女人,更應該注意常慚愧、懺悔。問無明從哪裏來的人,當下就是無明,你應該問的是:「該怎樣斷除無明?」

第一尊佛是什麼時候出世的,這是凡夫世界才有的問題,佛是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無始無終。

不想去報土,一直想著去化土的人,恐怕連化土也去不了。

真實領受信心的人,他的身口意自然會有光明出來,別人自然會向你請教,不要刻意去做,刻意會讓別人反感起煩惱。只有自己看到花,才能如實告訴別人花是怎樣的漂亮,先解決自己的問題吧。

凡夫有什麼呢?只有死,念死!念死!念自己的死怎麼解決。別人的問題有佛管,不要瞎操心。

◆ 講 座 開 示

不乖的孩子媽媽多操心,只有聞法才會發現自己沒有注意到的事情,不知道錯誤就無法改正。有一天你會發現阿彌陀佛為了救你一直在辛苦。凡夫不斷犯錯,知道不如法又會不如法。重複失敗,才會對凡夫、對佛的認識不斷深刻,信念也不斷堅定。要不斷聞法、聞法,聞到一口氣不來為止,在日本真正學真宗的都這樣。如果聽聞幾次就以為明白了,就畢業了,那是不懂佛法的人。我們先是在概念上領受,概念打破後是用心聽。用概念聽會覺得這樣也聽過,那樣也聽過。如果是用心在聽,每次感受、收穫都不一樣,我們就是這樣慢慢被阿彌陀佛同化。

真正知道阿彌陀佛時刻在守護著我們,自然而然對佛就恭敬,舉止動念就不會放逸無慚,不敢做對不起阿彌陀佛的事情,不敢以為「反正阿彌陀佛都會救我,做什麼都可以」。真正的念佛人雖然沒有受戒,但是比受戒的還要持戒,因為他知道阿彌陀佛在看著我,他現在就知道我的所想所做的一切。真的念佛人是不敢放肆的,不會為所欲為,欺佛欺天,這樣才是與佛心相應。

學佛的人不應小氣,光顧自己,要學會分享一切好東西,別人也是人,也是自己啊。

佛看到眾生歡喜就歡喜,我們也應該這樣,為別人的歡喜而歡喜,要有這樣的慈母心。天地宇宙間的真正母親就是阿彌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他是最疼愛我們的。我們不成佛,佛就一直擔心,不知父母恩惠的孩子,不會為父母分憂。真體會到阿彌陀佛是那樣的慈母,自然會以慚愧、感恩的心來念佛,這樣才是真的念佛。

不自我觀照,傲慢,自以為是的人,念佛也會結佛緣,也會慢慢被改變。

極樂世界在哪裏?我執被打破的當下就是。凡夫就是我執、我執、我執、我執、我執…的存在,經中說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國,是表示我們的執著心有多麼重,多麼強,以致難以感受到佛的慈悲。真正的念佛人一口氣不來的當下就是極樂,極樂就是沒有我執的世界。那位受菩薩戒十年的老居士,怎麼修行心都不安,那就是表明我們的心離極樂世界有十萬億佛土,只有佛的功德力才可以破凡夫的我執。看自己的孩子就是可愛,自己的觀念就是對的,看到別人好就嫉妒,喜歡的就貪,不喜歡的就討厭,只有看到自己滿是貪瞋癡的人,才離阿彌陀佛比較近。

把佛像放在臥室,因為要換衣服等緣故,對佛不恭敬,如果實在沒地方放,也要拉一塊可遮擋的布。阿彌陀佛是無比慈悲的佛,不會因為我們不恭敬而處罰我們,但是真的念佛人,自然而然對佛有恭敬的身口意。

阿彌陀佛入心了,就有了真的生命,肉身壞了,但佛心進入了,這個心就是無量壽。你們的父母如果是念佛人,雖然他們的色身沒有了,但生命永恆。我們會想到為已經去世的父母誦經,那是因為父母生命的力量讓我們那樣想。認為自己有念佛,在學佛,比別人強,就是慢心,慢心重的人會投生當蟲,被人踐踏。有「我在念佛」的想法都是我執的念佛,是充滿貪瞋癡的不淨念佛,念佛不是嘴巴念,是因感恩而憶念之心常存,憶念就是報佛恩。

問:在我兄弟當中,我母親是最看不起我的,但是現在她又跟我住在一起,常常發生衝突,講一些互相傷害的話,不知道怎麼辦?

師:你與你母親的矛盾,是業力所牽,不是你想改變就可以改變的。我們逃不掉業力,我們所能做的是透過這樣的事實知道業力的可怕,母親在教你「人生是苦」喔。等你成佛後你才會知道母親也是佛,是在為你說法。佛現各種相來度我們,佛不只是化為大殿上的佛。慈母也會扮演殘酷的角色,傳達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教育不是單一的,是正反結合的教。所以有怒目金剛,不是說只有慈眉善目才是慈悲。你要知道什麼是人生,光是順緣人會懈怠,有逆緣人才會精進求道,順逆都是天下父母心。凡夫的心很脆弱,總想著順境,但經過波折後你會感謝逆緣,逆緣讓人逆流而上。母親殘酷的言語後面是慈悲心,看到這一點需要時間,年紀大了你就會知道,領受到佛法後你也會明白。一張紙有正面也有反面,兩面都看到才是看清一張紙。凡夫很執著,不想看反面。佛的可貴在於讓我們看清全部。

問:念佛時發現心很亂,老是跑神,不知怎麼辦?

師:你念佛發現心很亂,是因為你的心本來就很亂,但你以前不知道。念佛時佛的光明功德進來,你才發現心亂。沒有關係,阿彌陀佛就是要救你這樣的人。你要知道我們這麼亂的心,能念出一句清淨的佛號,就是佛的加持力啊。

問:很多同修學佛後名詞知道很多,道理能講一套套,但習氣一點沒有改,怎麼辦?學佛怎樣與生活相結合?

師:這是學佛必經的過程,只是每個人輕重不同而已。一開始就能乖乖信受佛語的很少。《正信偈》中說「邪見驕慢惡眾生」,正因為我們都是「邪見驕慢惡眾生」,佛才發下本願來救度。其實我們跟別人差不多,只是有沒有明顯地透漏出來而已。凡夫的傾向就是,知道一點皮毛就急著要講給別人聽,等到上了年紀才發現自己錯了,是不懂裝懂,原來自己都是不如法,才會痛悔、懺悔。

凡夫的嘴巴念南無阿彌陀佛,但因為自己的邪見驕慢,難以遇到真正的阿彌陀佛,沒有真正知道阿彌陀佛,所以才有化土。幾次失敗後,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把阿彌陀佛看錯了,想錯了,那時才一心歸命,佛凡一體。

    真正被光明攝取的人,自然會有力量出來。一般人只有概念出來,沒有光明的實質。凡夫的心都有計      量,會反彈,難以真實信受佛語。孩子難以真正明白媽媽的愛心,孩子叫媽媽,都是有需要的時候才      叫,這只有當父母才知道。凡夫都是以自我為本位。凡夫的習氣是改不掉的,認為自己可以改掉,是      高估自己,是慢心很重的人。

◆ 講 座 開 示

不乖的孩子媽媽多操心,只有聞法才會發現自己沒有注意到的事情,不知道錯誤就無法改正。有一天你會發現阿彌陀佛為了救你一直在辛苦。凡夫不斷犯錯,知道不如法又會不如法。重複失敗,才會對凡夫、對佛的認識不斷深刻,信念也不斷堅定。要不斷聞法、聞法,聞到一口氣不來為止,在日本真正學真宗的都這樣。如果聽聞幾次就以為明白了,就畢業了,那是不懂佛法的人。我們先是在概念上領受,概念打破後是用心聽。用概念聽會覺得這樣也聽過,那樣也聽過。如果是用心在聽,每次感受、收穫都不一樣,我們就是這樣慢慢被阿彌陀佛同化。

真正知道阿彌陀佛時刻在守護著我們,自然而然對佛就恭敬,舉止動念就不會放逸無慚,不敢做對不起阿彌陀佛的事情,不敢以為「反正阿彌陀佛都會救我,做什麼都可以」。真正的念佛人雖然沒有受戒,但是比受戒的還要持戒,因為他知道阿彌陀佛在看著我,他現在就知道我的所想所做的一切。真的念佛人是不敢放肆的,不會為所欲為,欺佛欺天,這樣才是與佛心相應。

學佛的人不應小氣,光顧自己,要學會分享一切好東西,別人也是人,也是自己啊。

佛看到眾生歡喜就歡喜,我們也應該這樣,為別人的歡喜而歡喜,要有這樣的慈母心。天地宇宙間的真正母親就是阿彌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他是最疼愛我們的。我們不成佛,佛就一直擔心,不知父母恩惠的孩子,不會為父母分憂。真體會到阿彌陀佛是那樣的慈母,自然會以慚愧、感恩的心來念佛,這樣才是真的念佛。

不自我觀照,傲慢,自以為是的人,念佛也會結佛緣,也會慢慢被改變。

極樂世界在哪裏?我執被打破的當下就是。凡夫就是我執、我執、我執、我執、我執…的存在,經中說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國,是表示我們的執著心有多麼重,多麼強,以致難以感受到佛的慈悲。真正的念佛人一口氣不來的當下就是極樂,極樂就是沒有我執的世界。那位受菩薩戒十年的老居士,怎麼修行心都不安,那就是表明我們的心離極樂世界有十萬億佛土,只有佛的功德力才可以破凡夫的我執。看自己的孩子就是可愛,自己的觀念就是對的,看到別人好就嫉妒,喜歡的就貪,不喜歡的就討厭,只有看到自己滿是貪瞋癡的人,才離阿彌陀佛比較近。

把佛像放在臥室,因為要換衣服等緣故,對佛不恭敬,如果實在沒地方放,也要拉一塊可遮擋的布。阿彌陀佛是無比慈悲的佛,不會因為我們不恭敬而處罰我們,但是真的念佛人,自然而然對佛有恭敬的身口意。

阿彌陀佛入心了,就有了真的生命,肉身壞了,但佛心進入了,這個心就是無量壽。你們的父母如果是念佛人,雖然他們的色身沒有了,但生命永恆。我們會想到為已經去世的父母誦經,那是因為父母生命的力量讓我們那樣想。認為自己有念佛,在學佛,比別人強,就是慢心,慢心重的人會投生當蟲,被人踐踏。有「我在念佛」的想法都是我執的念佛,是充滿貪瞋癡的不淨念佛,念佛不是嘴巴念,是因感恩而憶念之心常存,憶念就是報佛恩。

問:在我兄弟當中,我母親是最看不起我的,但是現在她又跟我住在一起,常常發生衝突,講一些互相傷害的話,不知道怎麼辦?

師:你與你母親的矛盾,是業力所牽,不是你想改變就可以改變的。我們逃不掉業力,我們所能做的是透過這樣的事實知道業力的可怕,母親在教你「人生是苦」喔。等你成佛後你才會知道母親也是佛,是在為你說法。佛現各種相來度我們,佛不只是化為大殿上的佛。慈母也會扮演殘酷的角色,傳達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教育不是單一的,是正反結合的教。所以有怒目金剛,不是說只有慈眉善目才是慈悲。你要知道什麼是人生,光是順緣人會懈怠,有逆緣人才會精進求道,順逆都是天下父母心。凡夫的心很脆弱,總想著順境,但經過波折後你會感謝逆緣,逆緣讓人逆流而上。母親殘酷的言語後面是慈悲心,看到這一點需要時間,年紀大了你就會知道,領受到佛法後你也會明白。一張紙有正面也有反面,兩面都看到才是看清一張紙。凡夫很執著,不想看反面。佛的可貴在於讓我們看清全部。

問:念佛時發現心很亂,老是跑神,不知怎麼辦?

師:你念佛發現心很亂,是因為你的心本來就很亂,但你以前不知道。念佛時佛的光明功德進來,你才發現心亂。沒有關係,阿彌陀佛就是要救你這樣的人。你要知道我們這麼亂的心,能念出一句清淨的佛號,就是佛的加持力啊。

問:很多同修學佛後名詞知道很多,道理能講一套套,但習氣一點沒有改,怎麼辦?學佛怎樣與生活相結合?

師:這是學佛必經的過程,只是每個人輕重不同而已。一開始就能乖乖信受佛語的很少。《正信偈》中說「邪見驕慢惡眾生」,正因為我們都是「邪見驕慢惡眾生」,佛才發下本願來救度。其實我們跟別人差不多,只是有沒有明顯地透漏出來而已。凡夫的傾向就是,知道一點皮毛就急著要講給別人聽,等到上了年紀才發現自己錯了,是不懂裝懂,原來自己都是不如法,才會痛悔、懺悔。

凡夫的嘴巴念南無阿彌陀佛,但因為自己的邪見驕慢,難以遇到真正的阿彌陀佛,沒有真正知道阿彌陀佛,所以才有化土。幾次失敗後,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把阿彌陀佛看錯了,想錯了,那時才一心歸命,佛凡一體。

    真正被光明攝取的人,自然會有力量出來。一般人只有概念出來,沒有光明的實質。凡夫的心都有計      量,會反彈,難以真實信受佛語。孩子難以真正明白媽媽的愛心,孩子叫媽媽,都是有需要的時候才      叫,這只有當父母才知道。凡夫都是以自我為本位。凡夫的習氣是改不掉的,認為自己可以改掉,是      高估自己,是慢心很重的人。

◆ 晚 餐 開 示
魔王也有很多魔子魔孫。阿彌陀佛一人喝了本願的酒,大家都醉了,這是阿彌陀佛的教法,要學真宗就要學阿彌陀佛。用人的理論去班門弄斧,都是沒有用的。
張婆()右肩痛,李婆(阿彌陀佛)灸左腳,就好了。」

這就是二利圓滿。真正得到真理的人,他沒有刻意去做什麼,真理自然就傳播開來。窗外的樹長大後,樹葉茂密,它沒有刻意要怎樣,但人就能呼吸到新鮮空氣,它隨緣在利益眾生。太陽一升起,萬物都受到照育而生長,這是天地宇宙的真理。跟這天地宇宙的真理一樣,我們就是依這個真理得到彌陀的救度的。阿彌陀佛不是神,不要像拜神一樣。不理解這句話,就無法理解真宗是天地宇宙真理的教法。阿彌陀佛沒有做什麼,優哉遊哉,所有的眾生就得度,阿彌陀佛是不可思議的存在,從真理的角度看,那就是「如法」的世界,是「真理」的世界,如法的躍動。什麼是淨土真宗呢?就是天地宇宙真理的教法。阿彌陀佛的救度眾生,不是像其他宗教,要念「阿門」才能得救。淨土真宗怎麼研究也研究不完,因為真理永無止境。親鸞聖人九十歲往生前,說參透不完,只有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他九十年閱讀一切經,最後留下的《教行信證》中,讚歎:

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 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
因為《教行信證》是用漢文寫的,一般的日本老百姓看不懂,將《教行信證》的精神,用通俗的話講出來的就是《御文章》。《御文章》是《教行信證》的普及版,大家聽了很容易明白,因為蓮如上人,真宗才遍及日本全國。《御文章》是五百年前的書,去年老師在香港時有人提出要聽《御文章》,老師當時感歎說,五百年後還有人要聽,可見真的東西是不會磨滅的,到今天還會有人想聽《御文章》。

《御文章》的中心在於一再重複強調,阿彌陀佛是唯一要解決我們後生一大事的佛,蓮如上人最大的貢獻,就是把這個詮釋的很清楚。《御文章》裏面把阿彌陀佛與我們眾生的關係講得最清楚的就是其中的「八箇條」,「八箇條」把我們與阿彌陀佛的關係講得最清楚:阿彌陀佛在法藏菩薩的時候,發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大願已經成就了,所成就之相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我們往生治定的證據。

在網路上有中譯的《御文章》在流傳,但是最重要的地方都譯錯了,沒有把真正的精神翻譯出來,所以大家不要看,以免被染汙,一旦染汙了就很難去掉。

我們往生治定的證據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哪怕南無阿彌陀佛就只是到一次,佛的功德能透過這一句名號進入凡夫的身心。因此,真正領會《御文章》精神的人,根本不會強調「我獲信了」,「我一念覺知了」等等。如果問:我往生的證據是什麼?蓮如上人的回答是:「南無阿彌陀佛」。直截了當,沒有說你一定要念多少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天地宇宙的真理。在真理之前你說「你要念佛啊」,「你要信啊」,「這樣阿彌陀佛才救你啊」!那都是凡夫的畫蛇添足。所以我們說「聞名號的生起本末」就是在講這個。

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來了,來了,阿彌陀佛來接你了」,這就是攝取不捨,沒有這種心境的念佛,怎麼念都是在追著佛跑:你要救我啊!你要救我啊!當我們知道阿彌陀佛是天地宇宙真理的佛的時候,念佛的心境就不一樣。

◆ 講 座 開 示
聽老師講法感到歡喜只是入門而已。啊!好感動,好歡喜,這是一般人的表現,要超越這個。真正的法悅,只有讚歎佛,讚歎法。聽聞之後很感動,法喜之後不要原地踏步,真正貫徹三心的人,會將法喜變成佛號自然流出。你問他法好在哪裏,他只會讚歎阿彌陀佛。這個世界是忘記信心的念佛,只是自然地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讚歎佛,南無阿彌陀佛的當下即是信心的流,是忘記念佛的念佛。不是這樣讚歎法的念佛,無形中就是驕慢。蓮如上人說:「真正的佛法是一個人的歡喜,人前的歡喜讚歎是假的。」

問:真宗行者是否也應該像禪宗行者那樣,「照顧腳下,莫問前程」,只是憶佛念佛,信心啦、獲救啦,都交給佛去管?

師:憶念佛心、佛語,才能真正「照顧腳下」,讓我們照顧自己腳下的力量是佛智,佛智圓照,沒有遇到佛智光明的人是沒有辦法照顧腳下的,就像沒有陽光,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影子,眼前只是一片黑暗。照顧腳下很重要,但重要的是,不是我們自己能照顧腳下的,是佛的力量讓我們看到腳下,照顧腳下的根源是佛智圓照。我們自己是照顧不到腳下的,沒有遇到光明我們看不到自己是凡夫的。能看到自己是凡夫的人,是多多少少被佛光照到的人。中國、日本的學佛人,會常說自己是凡夫,但基督教徒不會說自己是凡夫,因為教法不一樣,所以不知道自己是凡夫,信教的人尚且如此,何況沒有信仰的人,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問題,都覺得自己是好人。因為圓照的佛光我們才能照顧腳下,能說自己是凡夫,是聽聞佛法後才知道自己是凡夫。異教徒連凡夫是什麼都不知道,因為沒有遇到佛智光明。講到這裏,大家要知道,我們就在佛智光明裏面,原來我們就在光明裏面,只是我們不知道那是佛智光明啊。我們在光明中但不知光明,能發現佛智光明的就是佛法的力量。

發現自己在佛智光明裏面很重要。很多人不知道人之所以為人,就那樣過了一輩子,不知人的價值在哪裏,如貓狗一樣。讓我們知道我們是人,就是佛法的力量,知道自己是人,不同於其他動物,他就會去思考人的價值,有這個內在的力量驅使我們思考、追求生命的價值,追求生命的意義,這就是得人身的價值。人為什麼有求知欲,要上學,讀大學,讀博士,那就是人不同於貓狗之處,我們都有向上的欲求。
要來聽聞佛法、聽聞真理的人就是有真理進入心裏的證據。我們眾生都受到真理光明的照耀,但是有宿緣的才知道要來聽聞佛法,而沒有宿緣的人自暴自棄,醉生夢死,在凡夫的欲望中打轉。大家千里迢迢來這裏聞法,就是佛智的力量進入到大家的心裏,讓你們思考生命價值在哪裏,人的價值到底在哪裏?想知道真相。大家到這裏,認真聽聞佛法,就是有遇到佛的光明。同樣是人,中了黑暗的毒的人,不斷在欲望中打轉。受到佛光照耀的人,就會想:啊,我在欲望中打轉,人生不應該這樣,不應該在欲望中打轉,能這樣想就是佛智光明的照育。我們無明煩惱的心中有佛智進入,帶我們去尋找光明,驅使我們追求真理的就是心性的驅動力,就是真如、法界的力量。領受心性光明的人就是得人身的可貴之處。人之所以為萬物的靈長,就是在於能領受心性的光明。畜生安於吃睡,人則不能滿足於享受,會去追求真理。你們吃飽了就滿足了嗎?你們吃飽之外,還有能追求真理的渴求、衝動,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可貴之處。受到光明照耀的人會主動聽聞佛法,精進求道。我們要先去慶幸得難得的人身,要以此為出發點。得人身很難很難,糟蹋人生就是行屍走肉。《橫川法語》中說:

離三惡道,生於人間,應大慶喜」。能興起慶幸得人身的自覺,就是有佛智光明進入。你們慘了,有這種自覺,以後玩的時候就會懺悔,會後悔,會想:應該精進的是什麼,應該怎樣過。應該有這樣的動力和欲求:自己該何去何從?在這個問題解決之前,看你們怎麼能玩的了!真正感到人生難得,就會有拼命求道、拼命要解決人生後生一大事的欲求。沒有這種欲求,是沒有真正感受到人身難得的,就會懈怠。聽說佛法感到很難、不容易,就打退堂鼓,那是懶惰蟲。柏拉圖、康得等哲學家為了尋求人生的目的,那樣拼命去尋找,哲學家尚且如此,何況學佛的人?康得一生都在尋求:到底人是怎樣的存在?他為何有這樣的動力呢?因為他不能忍受人生就這樣混日子,為什麼來到此世間,人到底活著為什麼,生命的價值在哪裡,這樣過行嗎,對得起這一生嗎?能這樣想才算是人。人要有這樣的反省,才能真正面對人生。

    當我們靠自己的力量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時,就要依止已經解決這個問題的偉人,那就是佛陀。知道      要來學佛的不容易。任自己自生自滅的人是不曉得要來學佛的。我們要睜亮眼睛去看周圍,看有誰是      可以依止的,看他的人生方向,想解決自己後生一大事的人,就會去找,找人來解決。靠自己解決不      了,就要去找善知識,要自覺自己是人,不是貓狗,要反省自覺人的價值。真像人的要去不斷自問:      我身為人到底該做什麼?不斷地去反省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 晚餐散步開示

問:「三生、四有」講的是什麼?「三途、八難」呢?

答:「三生、四有」是說眾生的因緣無量,隨其因緣和合而現不同的身命,天地宇宙都是因緣的世界,什     麼因緣成熟就有什麼。我們往生淨土只有靠阿彌陀佛的因緣,(信的一念)到阿彌陀佛就是我們最好     的因緣,沒有阿彌陀佛我們就無法去淨土,所以我們應珍視阿彌陀佛的因緣,對阿彌陀佛感恩頂戴。

   「三途、八難」說的是我們無始以來所造的業,會讓我們必定遭受的種種可怕的果報,沒有阿彌陀佛     的力量,我們只能永遠在三途八難中受苦。

◆ 講 座 開 示

問:《正信偈》「決以疑情為所止」中「疑情」是什麼意思?

師:法然上人用這句話是提醒當時的念佛人。那時很多人都執著非口稱念佛不可,不知道真正的念佛是信      本願,信本願就會自然念佛,光口稱的表相,不是真的念佛。「疑情」是指凡夫的計度、思慮。不是      口稱,而是一心歸命的當下就是念佛。當時很多人以為念佛就是嘴巴念佛,不知道口稱是我執、自力      的念佛,是非本願的念佛。這是很難的地方。今天仍有很多人執著要口稱念佛,那都是凡夫疑情的念      佛。

《選擇本願念佛集》中有這樣一段:

第一親疏對者:先「親」者,修「正助二行」者,於阿彌陀佛甚以為「親昵」。故《疏》(定善義)上文云:「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次「疏」者,「雜行」也。眾生口不稱,佛即不聞之;身不禮佛,佛即不見之;心不念佛,佛即不知之。眾生不憶念佛者,佛不憶念眾生;彼此三業常相捨離,故名「疏行」也。

一般人將口與心分開,法然上人講的是心口不二,心思於內必顯現於外,這是法然上人的意思。當心裏對阿彌陀佛充滿感激時會自然念佛,法然上人講的是心。禮佛、稱名不是條件,不要刻意去怎麼樣,念佛應該是自然的,符合人性的。

孩子真知父母恩,一定自然畢恭畢敬,一心順從。並不是孩子了不起才孝順,是父母付出的恩情,讓孩子感受到,孩子才生起感恩的心。一般人都認為某某孩子孝順,不知道「孝順來自父母的愛心」,孩子思念父母的動力是父母付出的愛。我們念佛的動力來自阿彌陀佛的本願,所以說是他力念佛。

《選擇集》還有:又「無上功德」者是對有上之言也,以餘行而為有上,以念佛而為無上也。既以一念為一無上,當知以十念為十無上,又以百念為百無上,又以千念為千無上。

法然上人講這個的意思,是說頂戴本願功德的人,念佛能念千遍很好,不能念千遍,念百遍、十遍,只能念一遍也很好。臨終來不及念,光是聽到也很好。因為功德是在於佛的本願功德力,不是凡夫的自力行,都是阿彌陀佛的願力,佛是沒有分別的,沒有一念、百念的分別。正常情況下,能千念萬念當然很好。大家要明白,不是念佛越多越好,而是能念就念,功德在於阿彌陀佛。真正感到佛的慈悲心的人,自然嘴裏會跑出「阿彌陀佛」出來。真正感到阿彌陀佛慈悲的人,不管別人有沒有看到,自然會憶念。人都有「我念了多少多少佛」的想法,這種想法不是憶念,是自力的心,是有執著、有染汙的。很多人念得越多,染汙得越厲害,真的念佛是無我的念佛,這是很難的地方,怎樣才能無我的念佛呢?聽聞阿彌陀佛的慈悲功德,即「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不斷聽聞阿彌陀佛的功德,自然會與佛心感應道交,會不知不覺地念佛。自然而然地念佛,而不是刻意地去念。當我們心中不斷憶念父母的恩惠,自然會叫爸爸媽媽。讓孩子叫爸爸媽媽的是父母的恩惠。念佛也是這樣,不斷聽聞阿彌陀佛的功德,自然會與佛心感應道交,自然會念佛。不是本願他力的念佛,都有「我在念佛」的計慮,這種刻意的念佛,會有緊張不安,因為不是因憶念佛的功德而自然地念佛。

「無為涅槃界,唯以信心為能入」,是指只有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願心才可進入「無為涅槃界」。都說要老實領受佛心,其實凡夫是老實不了的,我們只有靠佛心才能老實,所以才說信心即是佛心,信心與信仰不一樣。信仰是我信什麼,信心是以佛為出發點,凡夫只是領受。一般人都是以「我」為前提:我修行,我念佛,我在信,我在看佛書。無始以來的「我」拿不掉。我們到大殿拜佛,是誰在拜佛?我們都以為是我們自己在拜佛,不知是佛讓我們拜佛的,這是很有趣的事情。我們看到綠樹,誰在看綠樹?是樹吸引我們看樹的。陽光出來,是誰看到陽光?是陽光讓我們看到陽光的。海底洞穴中的生物是沒有眼睛的,我們看東西的眼睛是陽光造的,是陽光讓我們長眼睛,眼睛能看到東西是陽光的力量使然。日本有個秋芳洞,那洞中的魚是無眼的,因為那洞裏陽光照不到。有佛光進入心中我們才會拜佛、念佛。以我為出發點是迷執的心。沒有阿彌陀佛出現在這個世界,我們連拜佛、念佛的心、手和嘴巴都沒有。所以說生也好,死也好,我們都在阿彌陀佛的手掌中。」

要走正確的人生就要對上面的話好好思考。要記住,是陽光的力量讓我們有眼睛,讓我們看到陽光,一切都是陽光的力量。同樣,是佛的功德讓我們憶佛、念佛、拜佛的。我們往生成佛不是我們有修行,有念佛,而是佛的功德力讓我們往生的。但是凡夫總是不知不覺地陷入自我的框框,以為是我念佛往生淨土的。「我」擺第一的心如果沒有打破,就仍然在迷界打轉,無法往生報土。自以為「我在學佛,我在念佛」,都是自力的迷心啊。應該拋掉的就是這種自力的迷心,是這個疑情讓我們在生死苦海中打轉。

「必以信心為能入」,就是一切應歸功於佛,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才能往生。大家要小心,「自我」很難拿掉,動不動自我就跑出來了,注意別被自我矇騙了。大家要常常憶念:

(一)是靠大家的力量我才活著。

(二)我是托大家的福,托阿彌陀佛的福。

(三)恩海無量。

只有常常這樣想,自我才會慢慢變薄。這就是佛法的因緣法,是因為因緣我們才有辦法做這些事。凡夫老是把自己擺第一,不知一切是靠眾生緣成就的。我們就生活在恩海中啊

問:什麼是「無我的聽聞」?

師:就是如實地信受,聽了就聽了,有「我在聽」、「我明白了」都不對。不要把聽到的掛在嘴上、寫在      臉上,自然而不造作,不在外緣上用心。念佛是沒有非這樣、非那樣不可的,念佛不是要關在佛堂裏      才念佛,生活中隨時隨地皆是自然憶念,像年輕人不知不覺地憶念情人那樣。要自然,不要才懂一些      就有老修行的樣子出來,或顯示自己已經獲得了信心,要去指導別人,那都是凡夫造作的心。也不要      去模仿別人,自己是怎樣的就怎樣,一切自然而然,這才是真的無我的念佛。

問:一位七十歲的老尼師,因腦出血臥病一年,現基本恢復,來向老師請教:我出家這麼多年的人,為什      麼還會得這種病?她又想起以前在家時殺過兔子等動物,問是不是它們找來了。

師:即使是修行人,因為過去的所造業現在也會生病。真正修行人,無病可修行,有病也可修行。修行要      知道什麼是因果業報,修行人業力現前時,不光會生病,有的也會被殺死哦。就是連佛陀神通第一的      弟子大目犍連,也是被人打死的。龍樹菩薩也是被殺死的。所以首先要知道因果業報的可怕。

    認真修行的人自然在佛的守護中,但不能說修行人就不會生病,那是傲慢的想法。真正的修行人會藉      生病的因緣懺悔業障,你回去後要好好念佛懺悔,不然什麼業障還會出來也不知道。出家人生病更要      懺悔:我出了家還生這樣的病,可見我的罪業有多重!我們過去世、過去世…的惡業隨時會現

    前,我們因為智慧不夠看不到過去。不要有怨恨:為什麼我出家了還生這種病。要懺悔。你現在知道      以前殺兔子不應該,但你只知道這一生的事情,過去世的罪你不知道,記不得的更多啊。業報是可怕      的,你殺他,他殺你,這還是單純的想法,其實不光如此。如果我們忤逆父母,也會讓我們被殺。這      是有經典依據的。大目犍連尊者知道業力果報,知道要被殺,但他不跑,因為他知道他過去讓他媽媽      傷心過。佛陀也知道目連將被殺死,但他不去救,因為業力在那裏,只有「應報」才能消掉,否則它      就一直追著你走。

    我們有沒有讓父母傷心過、有沒有頂過嘴呢?小時侯的事情我們都記不得了,不要認為有念經,所造      的業就沒有了。業報是可怕的,會以各種方式現前。造口業,說人壞話,口業也會讓我們被殺和生        病。不孝父母,對人冷漠,常中傷人,這都是與人道背道而馳的,我們只能順著佛道走,在有生之年      只有順著佛法走。我們常做不如法的事情,不是說出家了就可以了,重要的是順佛道走,順佛的教法      才行。



9773a49f5e00d236c35607062eaedc7d.jpg

 

台北法雷念佛會
◆ 講 座 開 示老師說,你能夠破我執嗎?越讀禪宗的書,你越會發現原來我的我執沒辦法破。你剛才說讀禪宗的書可以破我執吧?等你越深入理論,越會發現沒有辦法破我執。我們很容易為了要破這個我執,而去讀禪宗的書。很多人就這樣迷失了自己。越讀禪宗的書,你越會發現:原來,我的我執是沒有辦法破的。這樣你才是真正讀
靈臺山開示(5)

靈臺山開示(5)

◆ 講 座 開 示

老師說,你能夠破我執嗎?越讀禪宗的書,你越會發現原來我的我執沒辦法破。你剛才說讀禪宗的書可以破我執吧?等你越深入理論,越會發現沒有辦法破我執。我們很容易為了要破這個我執,而去讀禪宗的書。很多人就這樣迷失了自己。越讀禪宗的書,你越會發現:原來,我的我執是沒有辦法破的。這樣你才是真正讀懂禪宗的書了。你越接觸禪宗的書,你越會發現、越會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我執,都是我執。如果我們以為多看禪宗的書以後,自己的我執就會比較少一點,或是無我。這種出發點是錯誤的。所以,親鸞聖人在《歎異鈔》講過一句話:

此身,無論任何行,也沒有辦法修行。他是徹徹底底的落第了。親鸞聖人是越修行,越發現自己沒有辦法修任何行,自己沒有修行。而且是越修行,越發現自己是地獄必定。一般的人都以為自己涉獵禪宗的書以後,就會無我,我執就會少一點,淡一點。這都是自以為是。即使是來學淨土法門的人,都還有一種心態,都還有高估自己的心態。都還高估自己的能力。以為自己可以做這個,可以做那個。可以看佛書,可以幹什麼的。你越去真正的修行,你越會發現自己是一點行也沒辦法修。

真正道心很強的人,你會發現自己越想修道,反而離道越遠。越修越覺得自己是背道而馳。

你如果有個很喜歡、很喜歡的人,那個就是我執了。喜歡和厭惡都是迷執。不止討厭是執著,喜歡也是執著,這是我們要知道的。因為我們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為什麼佛教講出家?就是要去我執,去這個執著。所謂拋家棄子,就是要去掉他的執著。我們有先生、有太太、有孩子,就會有執著,這是我們的人性。真正的修行人,是連錢也不碰的。你有錢嗎?有錢的話就是地獄的種子。凡人的心,看到好吃的東西就想吃,看到漂亮的衣服就想穿,這都是執著。如果沒有執著來看周遭萬物的話,那是最理想的。但是沒辦法,我們一定會有執著。我們的執著心很重,這個是自己的,這個被人家拿走了,我們就起煩惱了。我們的東西被人拿走了,會說那就送給你啊。如果這樣的話就很好,但是沒有辦法做到。沒有執著的人,自己的東西被人拿走了,就說:好啊,跟你結緣好了。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東西被人拿走了,就會生氣。我們很難把東西施捨給別人。別人給我們很高興,可是最好不要給別人。這些都是執著。什麼是造業?這個就是造業。用我們這樣罪惡的心,再怎麼修都是沒有用的。所以我們去修禪,你會發現自己越修越沒修行。但是沒有真正去修的人看不到這點。沒有去修的人,會覺得自己會修行,都以為自己也能修行,會認為自己一修行的話就會進入無我的境界。但是我們去模仿這種無我的修行的話,就會發現,越修「我」越多,我執越重。也就是因為這樣,阿彌陀佛才越發捨不得離開我們,要救度我們。

禪的修法,我們無論再怎麼掙扎,也沒有辦法去修這個法門。因為我們的心,和貓狗沒有兩樣:鬥諍心堅固,老是在跟人吵架,老是在跟人意見不合,不合意見就去咬人家。我們的心中充滿愛憎、煩惱。明白自己是這種愛憎、煩惱,和貓狗沒有兩樣的存在

之後,再來看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會知道阿彌陀佛有多麼的慈悲。看不到自己愛、恨等貪瞋心的人,沒有辦法瞭解阿彌陀佛的本願是多麼的可貴。我們要知道自己的心和貓狗的心是沒有什麼兩樣的。如果看不到,念佛還是我執的念佛。佛念越多,我執越重。我們的念佛如果不是無我的念佛的話,都是有染汙的念佛。這種有染汙的念佛,就是不清淨的念佛。不清淨的念佛,就和魔鬼的心沒有兩樣。

我們的慢心很重,稍微讀了幾本佛書,稍微聽了幾次佛法,就自以為是、高高在上,覺得自己已經懂很多,就想講給人家聽。我是我執的存在,別人也是我執的存在。我們每天都是「我」跟「我」在吵架。我們要徹徹底底的明白:自己是我執的產物,要用這樣的心來學佛。不然的話,看到別人的我執,看不到自己我執的人,越學佛慢心越重,美其名是學佛,實際上卻往魔的方向走。

我們都認為誦經很好,所以會誦經,但是每天都有誦經的人,就有慢心起來:「我每天都有在誦經」(在做功德)。可是你用這樣的心誦經,往往誦到一半,會打妄想,想到某人的是非,心裏就不高興、不舒服。用這樣

的心來誦經,哪裏是誦經呢?這些話,很難遇到有人會講給我們聽,教給我們。在廈門這個地方,(也)沒有人能教給我們這個法門。即使是出家人,他們也沒有辦法教給我們這樣的法。因為出家人,他們都是高高在上的。

一般學佛的人,他們都沒有這樣的想

法,所以日本的聖德太子就說:

我必非聖,彼必非愚,共是凡夫耳

但是一般修行的人,(都覺得)別人是凡夫,自己不是。別人都是凡夫,而我學過佛法,我是懂佛法的。我們要記得聖德太子說的這句話:「共是凡夫耳」。但聽到老師說大家都是凡夫,那就不用修了,反正修了也一樣。這是邪見。我們凡夫的執著心就是這麼重。聽到我們是凡夫,我們沒有辦法修行,就真的不修行了,反正你再怎麼做,我們都是凡夫。都是落入偏執裏去了。所以,人很麻煩。

聽聞佛法,聽到「我們罪業深重,我們是沒有辦法修行的凡夫」。聽到這個,就會有兩種心態出來:有道心的人,雖然知道凡夫沒有辦法真正修行,但是他會越發精進修行。為什麼?就是因為這樣,他才能夠有慚愧的心:「啊!我這麼沒有修行」。習氣很重,他還是一樣的修行,一樣的精進;那麼有的人就不一樣,他聽到老師說我們沒有辦法修行,再怎麼修行都習氣還是在,他就什麼也不做,然後就把「哎呀,我們是凡夫」掛在嘴上,「你不要那麼認真啊」。這就是邪見。

什麼樣的人最好?真正的修行人,就

「啊!我什麼樣的行都沒辦法修,沒修行啊」,就是帶著這種慚愧,慚愧自己沒有辦法真正修行(而去精進修行)。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越聽聞佛法,他越慚愧自己,懺悔自己:啊,我再怎麼聽老師講佛的慈悲,越聽越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像老師講的那樣子,越聽越發現自己是那麼的污濁,自己的污濁看的越清楚。沒有辦法像佛那樣,那麼清淨、那麼無我,那麼的沒有執著。就是越聽聞佛法,越看到自己的執著很重的人,懺悔自己沒有辦法修行,沒有辦法像佛那樣無我。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學佛的人。一般學佛的人,聽說持五戒、十戒很好,那就去受五戒、十戒,然後就以為自己可以把這個戒持的很好。好像從今天受戒開始,以後就可以改頭換面,可以煥然一新,就變成一個好人了。這都是憍慢。

我們聽聞了佛法,就很想要往這條路去走。真正的念佛人,他會認真的去走這條佛道、佛法,可是他會發現自己都是在和這個佛道、佛法背道而馳。然後,就是(生起)慚愧的心,這才是真正的念佛人,這就是淨土教。如果以為自己可以走這條佛道,可以順著佛法而走,而且還認為自己會走的很好,做的很好,這種人是慢心很重的人。所以,我們講出家修行,有形體出家,就是把頭髮剃掉,住到寺院裏去,這樣的出家人很多,但是心出家的人很少。所以日本的弘法大師,他在那時候就已經看到當時的佛教界是這樣的,他就很感歎的講一句話:現在的人,是剃頭不剃心。這是弘法大師在高野山講的。一般(出家人)都是形式上的出家,心沒有真正的出家。心沒有出家,形式出家,就會高高在上,現出家相以後,就會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這樣的出家人很多。舉一個例子:昨天有一位出家眾,她說:我都出家了,都修行了,為什麼還得這個病?這就是慢心很重。所以,內心比形像重要。真正的修行人,是越修越發現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不足,這才是真正有在修行的人。不論什麼事,你越精進做的話,越會看到相反的一面。我們要佛法第一,待人親切。我們聽說要待人親切,就以為自己真能待人親切。可是當你想待人親切的時候,就會看到自己的心,原來一點也不親切。就會發覺,原來自己待人一點也不親切,之所以會對他好,是帶著我們的貪瞋癡的。越做越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做到(待人親切)。真正的修道人,他會看到(事情)相反的一面。我們說要孝養父母,真正有在孝養父母的人,他會越來越看到自己做的不夠,看到自己沒有盡到孝道,自己沒有辦法真正的孝養父母。但是很多不知佛法的人,他們會稍微為父母做了點事,就「你看我多孝順父母,你看我做什麼,做什麼…」這種人,都不是真正的孝道,不是真正的孝養父母。他們做一點,就掛在鼻子上,這就是慢心很重。

我們真正看到上面的,就會看到下面。真正看到天空很漂亮的人,他就會看到地上怎麼都是垃圾。你真正看到(一件事),就會看到相反的一面。所以我們要無我的念佛,要待人親切。可是你真的朝這個目標去做的時候,你會越發現我執很重,什麼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你就會發現自己沒有辦法無我,然後你會發現自己沒有辦法真正待人親切。我們要精進,你真正精進了,就會發現自己很懈怠。我們修行的人,做早晚課是很正常的,也是應該的。可是,早課的時間我們會想睡覺,「啊,現在的時間如果可以睡覺該多好啊」。所以我們要修行都是假的,你越修行,就會發現自己相反的心會跑出來。真正有在念佛的人,他會看到自己的心很污濁。心中沒有念佛的人,都(是)在看自己的人,會認為:「啊,我現在比以前進步很多了,現在比以前有修行了。」這都是忘記佛在看自己的人。這種人的慢心很重。相反的世界我們會看到。舉例,你越想待人親切的話,是否越會發現我們是自私的存在?越去做了,越會發現,有時你去付出了,卻得不到自己預期的反應或效果的時候,就會「唉,幹嘛要做這樣的事情啊?吃力不討好」。就會有這種心。我們誦經很好,看佛書很好,可是會打哈欠、想睡覺,相反的心會跑出來。越想禮佛、越想念佛的人,相反的心都會跑出來。我們做早課,誦《正信偈》,誦不到一半,你就會打哈欠,看電視的時候,一點都不會想睡覺。所以,要知道我們凡夫是什麼樣的存在。我們凡夫離清淨的東西,是有距離的,很遙遠的。這就是所謂的「凡夫」。我們為什麼要聽聞佛法?佛法的價值在哪裏?佛法的價值就是在於讓我們明白我們都喜歡不清淨的東西。喜歡染濁的東西。我們在學佛,可是一點也不喜歡佛。我們都喜歡煩惱。

問:有時碰到骯髒的東西,就會念佛。可以嗎?

答:不要介意這些。儘量養成念佛的習慣。那不是你念的,那是阿彌陀佛自己跑出來的。如果認為那是我      念的佛,那就是有染濁的(念佛),有染汙的(心)。(佛號)是阿彌陀佛借你的口跑出來的。

 講 座 開 示

自然就是規則和法則。自然就是法則的力用,力量和作用。讓事情順著法則去走,叫做自然。但是自然很難。像雨從天空落下來,就叫做自然,它不會從地下往上掉。(指一物,舉例)如這個東西由上往下掉,這也是自然,它絕對不會從下面往上跑。這種法則,無論在廈門也好,在福州也好,在香港也好,在日本也好,都是這個法則;現在也是這種法則,以前也是這種法則,未來也是這個法則。這個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必然會是那個樣子。但是我們人,一動腦就不自然了。我們人類越文明,離自然就越遠。人,不論再怎麼努力,自我都不會沒有。人類不論再怎麼進步,文明不論再怎麼進步,肚子餓的時候還是肚子餓,肚子餓的時候怎樣想像飽還是不會飽,別人吃飯我們還是不會飽,這個事實是不會改變的。我們人,不論別人多麼的成功,如果我們自己不健康,多病,沒有成就的話,就沒有辦法得到滿足。不論別人如何的幸福、如何的成功,如果自己沒有成功的話,我們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我們活多久,這個自我,以自我為中心,就跟我們多久。我們如果撇開自己,說要造福人群、要造福社會,是很難(做到)的,一定有那個「我」在。我們說要改造社會、造福人群,那裏面就有一個我執在了。所以不論有什麼方案,(即使)說這個方案很好,當你仔細追究這個方案時,你也會發現不是很理想的。(因為)只要有一點私心,如希望自己過得好一點、舒服一點,只要有這樣一點兒私心的話,不論你的法子多麼的好,都是假的,都是錯的。但是我們人,都不會知道自己錯。我們無始以來,都受到這種自我的限制。雖然想改造社會、造福人群,如果沒有照自己所想的去做的話,就會生氣;口上講的是要造福社會、造福人群,可是如果沒有照「我的」方案去做,問題就來了。所以與其說是要造福社會,不如說是要順著「我的」想法。所以我們一起心動念就是錯誤。

其實我們所看到的,我們所想的,我們所做的,都是顛倒行。可是我們都以這種顛倒行為滿足。我們看到一個人成功時,我們能發自內心為他感到歡喜嗎?這樣的人,到底有幾個呢?真理的世界,別人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但是我們人呢,就是先想自己的幸福。先想到自己,這當下就是迷執了

我們先要知道,正確的理、正確的法是什麼?真理的世界是眾生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但是人,凡夫也好,都是先從自己,以自己為出發點,先求自己幸福。從自己為出發點,以自己的幸福為出發點,這就是人、就是凡夫。什麼是佛?什麼是真理的世界?佛之所以為佛,就是以眾生的幸福為自己的幸福,以這個為基準。人類的生活中、社會裏,跟這個基準很接近的,就是母親和孩子的關係。母親看到孩子快樂,她就很快樂;她看到孩子流眼淚,她也心痛。這種母子的關係,就跟佛的心很像,很接近。父母對孩子的心,是孩子成功,父母就很開心;孩子如果不幸,父母會為了他感到很悲傷;這種父母對孩子的心,最接近真理的法則。但是,很遺憾的,身為孩子,他往往無法瞭解、明白父母心,天下父母心。所以會有忤逆父母、不孝父母的孩子出現。

最自然的生活樣態是什麼?就是以孩子的幸福為自己的幸福,以孩子的幸福為父母的(幸福),這個是最接近自然的了。但是孩子都不知道,父母最疼愛的就是自己,自己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掌上明珠,孩子不明白父母是那麼的愛護自己,所以才會忤逆父母、傷父母的心、頂嘴,這就是不明白天下父母心。所以不孝父母的人,是違背天地的法則。從天地的法則來看,頂撞父母的人,當下就是違背因果。做了違背因果法則的事,一定會承受業報。業報一定會找上門來。

我們大家要好好思惟「自然」是什麼,好好思惟「自然」這兩個字。佛是順著自然的人,是依自然而行的人,所以佛是「眾生病,則我病;眾生樂,則我樂」這樣的是佛。

生為一個人,看到眾生、別人遇到苦難,就覺得不忍心,這個是人性。如果我們看到自己討厭的人、不喜歡的人,遇到不幸了,沒有惻隱之心的話,就是違背因果、自然法則了。我們一般看到自己的冤家、不喜歡的人、討厭的人,遇到不幸的時候,往往都要拍手叫好。這種心,是違背因果、自然法則的。不論是什麼人,哪怕他是我們很不喜歡的人、很討厭的人,當他遇到不幸時,我們能生起憐憫的心、可憐的心,這才是契合自然的法則。但是我們人啊,自己喜歡的人遇到不幸會覺得很難過,會和他一起悲傷;可是一看到不喜歡的人、討厭的人遇到不幸,就拍手叫好:「哇,他總算遭到報應了!」這種心就是違背因果的,違背自然的法則的,就是分別心,當下就被我們的愛憎牽著鼻子走。被我們愛憎的心牽著鼻子走,這當下就是違背自然的法則。當我們聽聞佛法,我們捫心自問,或者靜下心來看自己內心的世界,會發現原來我們都是在違背自然的法則而活著。如果我們都是以自我為本位,在想事情、在做事情,在看自己的話,就是錯的。

山上的樹,就是自然的榜樣。樹本身就是自然,它顯現的就是自然。它們不會為了自己的喜怒哀樂,而感情用事。但我們人,就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就是違背自然。(這樣)我們跟樹比起來哪個聰明呢?但是我們都認為樹沒有知覺,都認為我們人比樹聰明。樹的成長是無我、無心的成長。所以你把樹枝剪斷,它也不會生氣,照常茁壯成長。所以禪宗的祖師大德,如達摩祖師這樣的人,他們來看樹,樹就是佛。山上的樹木很多,我們去砍樹枝的時候,被砍到樹枝的樹,它不會說「為什麼你來砍我,而不去砍別的樹」?它沒有你我,它無我,它讓你砍。(而)我們人,別人向我們道謝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心;如果我們為對方做一點事情,為對方付出,他卻連一聲謝謝也不講,我們的我執就出來了,煩惱就出來了。所以無我、無心是最珍貴的。當對方笑臉對我們道謝時,我們就很開心;開心的當下,就是執著了,就是心迷執了。當我們為對方服務,對方笑臉對我們說「謝謝,謝謝」時,我們會說「不客氣,不客氣」。我們口裏是說「不客氣」,其實心裏高興的要命。可是當我們為對方服務,對方卻沒有什麼反應時,下次你一定不會為他服務了。我們學佛的人,做真正的道人,走佛道的人,就是要去(除)自己這種執著的心,去看自己執著的心。我們以誰來為生活的榜樣呢?看山上的樹木,它是我們最好的榜樣。山上的樹木是無我、無心,就是以此為我們的榜樣,以無我、無心的樹為我們的榜樣。心情煩躁的時候,不妨到樹林裏面去,到山上,到樹下,坐在大樹下,自然而然,很煩躁的心,就會靜下來了。那是為什麼呢?那是山上的樹木在教我們無我無心。所以你看我們修行人,佛教的修行人,他們都是入山修行。為什麼要入山修行?就是說這個(原因)。想要修行,如果走入人群,很難修。走入人群的話,貪瞋癡就會生起。走入人群的話,愛憎的心會越來越強烈。所以禪宗的修行者,為什麼都要去山裏呢?就是這個原因。所以以前的寺廟都是建在山上。寺建在市中心的話,我執就會很旺盛,真正的佛道就沒有辦法去實踐。要讀佛經的話,在山裏是最適合的。我們如果在人群裏讀佛經的話,就是用貪瞋癡在讀佛經,就沒有辦法真正昇華自己的心。不信你試試看,帶一本佛書到百貨公司裏看,你的心思是想佛經還是想喜歡的東西?人是怎樣的動物?人是被自己的貪瞋癡左右的動物。不被自己的利害得失所左右的人,是很高尚的人。但很遺憾的是,我們會被周圍的一切所左右。真正的修行者,他不拿錢的。不論是怎樣的修行人,你讓他拿錢看看?那種得失心、名聞利養就出來了。所以貧窮最好,當乞丐最好。真正能夠當乞丐的人,是最好的人。沒有辦法真正當乞丐的人,他就沒有辦法真正的修行。(這種)捨很難。(上次)看到一位四處漂泊的老人,某法師問這位老人:「你這樣不覺得很苦嗎?居無定所,三餐不濟。這樣的生活你不覺得很苦嗎?你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怎麼樣呢?」那老人說:「非常滿足。」他感到非常滿足。這種人是最富有的人。別人怎麼想,那是別人想的,對於這個流浪的老人來講,他這樣子很快樂,他覺得沒有比他現在更快樂的了。很遺憾的是,我們凡夫連這個乞丐也當不了。

真正的乞丐,我們是沒有辦法真正去當的。

以前,出家人是走入塵世中去修行的,為什麼沒有辦法修行呢?就是因為沒有辦法去我欲,所以沒有辦法真正的修行。如果我們有稍微涉及一點佛經的話,拜讀過佛經的話,你就會知道:原來,我連乞丐也不如,這麼執著。當你這樣觀照自己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我不是修行佛法的根器、法器。我們可以做到(外表)形式上在讀經,可是內心裏卻被自己的執著所玩弄、所左右。有四個字對我們學佛的人很重要,哪四個字?「知足常樂」。我們要以知足常樂這四個字為出發點。

你要修行,你就要捨家棄欲。就是不要先生,不要老婆,不要錢,然後入山去修行。這樣子,你才能真正的修行。所以大家(要)知道:你有家庭,有孩子,修行就是落第了。不要以為你們這樣子可以修行。真正的修行,自然「孤家寡人」。你真正要修行,你就要拋家棄子,連父母也要離開,你才有辦法走修行的路。中國有個叫玄沙的人,他很想要修行,可是他有個父親。父親在,他就沒有辦法出家修行。為了要去出家修行,有一天和父親出去捕魚,他就趁父親不注意的時候,把父親推下水。他的父親抓住船舨,叫兒子拉自己上來。玄沙想,這時候如果把父親拉上來,就沒有辦法出家修行了。他就把父親的手掰開。他父親就溺水死了。這樣子,他就出家修行去了。因為他是自己親手把父親推下水,把父親淹死,這種殺父的「五逆十惡」罪很重。殺死父親的情景每天都侵蝕著他的心,這種心變成一種動力,推動他精進的修行。所以他修行十年,就開悟了,就進入無心無我的世界。當他開悟的時候,他就夢見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就跟他說:「當初被你推下水的時候,非常的怨恨,我的親生兒子竟然殺害自己的爸爸。因瞋心而墮地獄受苦不斷,直到今日,因為你修行開悟的功德,我得以從地獄出,上昇天界享樂,今天特來向你道謝及辭行」。話說完就不見了。玄沙因為是自己把的父親殺死,再去修行,所以他修行的心和一般人不一樣。「罪惡深重!連自己的親生父親都殺死,自己是這麼的罪惡深重。」因為他帶著這種心去修行,當他這樣精進、努力去修行,十年他就證悟到無心無我的境界。當他開悟的時候,他的爸爸就來給他托夢。說︰剛被自己的兒子殺死的時候,心中充滿怨恨。心裏很不甘願,竟然我的兒子會把我害死。因為心不甘願,起怨恨心,而墮入三惡道受苦。可是當他兒子,證入無我無心的時候,就是開悟的時候;以開悟的功德,讓他的父親從三惡道裏出來,生到天界;所以他來向兒子辭行:因為你開悟的功德,功德力令我得從三惡道裏超拔出來,今天要生到天界去了,特來給你道謝。

我們在座的大家,如果能從我執的世界證悟到無我的世界的話,這種功德很大,可以讓我們的父母,都能夠得生善處。我們要走修行的路,就要有像玄沙這樣的決心。(他)每天的心境,就是「我是惡人,我是罪惡深重的人」,帶著這種心,這種慚愧懺悔的心去修行,才能夠真正走上修行的路。不然的話,稍微讀了一點佛書,稍微念了幾句佛,就自以為自己有修行了。這樣子哪裡是修行?是在自我滿足,自以為是,根本就是傲慢、邪見。如果自以為自己都是在做好事,自己沒有做壞事,然後(也會)講佛法給人家聽,自己也有聽佛說法,有在修行,(這樣認為的話),這種人都是天狗,都是邪見憍慢。像玄沙這樣,為了走修行的路,他把自己的父親害死了。所以他在二六時中,念頭離不開這個:「我是不孝父母的人,我把自己的父親殺死了」,所以二六時中,他心心念念:「我是個不孝的孩子,我是個罪業深重的人」。他是懷著這種心去拼命修行的。像玄沙這樣,他自覺自己(自覺很重要)是不孝父母、罪惡深重。有這種自覺,起這種自覺去修行的,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我們人,動不動就會以為自己是好人。聽了一點佛法,就以為自己比以前好了很多,慢心就會起來了。為什麼學佛會沒有辦法進步呢?就是(因為)我們很容易起這個慢心,可是我們又看不到自己有這個慢心。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腳都浮在空中!沒有像玄沙這樣,他的腳是踩在「我是罪惡深重的凡夫,我是罪人,我是不孝父母的人」上。他的腳是踩在這上面,所以他能夠腳踏實地的修行。

但是我們一般人,我們的腳都踩在空中。所以,雖然會說自己是惡人,會說自己是凡夫,可是這個凡夫是踩在空中的。你看我們說自己是凡夫,可是當我們看到別人缺點的時候,就去攻擊,就去排斥,然後就是生氣。那樣的當下,就已經不是凡夫了,也就是高高在上了。我們如果沒有像玄沙這樣自覺的話,雖然嘴巴上講自己是凡夫,其實都不是凡夫,都是傲慢,邪見憍慢的惡眾生。

我們如果在娑婆生活,用佛法這面鏡子來照見自己,我們就會發現:自己一點佛法也沒有,每天都是在背道而馳,都是過著背道的生活。真正有這種自覺的人,他就不會如此:稍微比別人多捐幾個錢,他就會說我付出了多少(多少);比別人多掃了點地,他就(會說)我好發心。我們凡夫,動不動慢心就起來了。用這樣的心,來讀佛學也好,聽聞佛法也好,都是邪見憍慢。(當)你真正認真去走佛道時,就會發現:啊,原來我的我執這麼重。我們聽了佛法,我們的心都會去觀照別人,可是都忘了看自己的起心動念。我們的心都是向外求的。

不論是看佛書也好,讀佛經也好,聽聞佛法也好,當我們真正在佛法中,讀到佛書的時候,你自己就會發現:原來,自己的我執很重,慢心很重;原來,我的心都在看別人;原來,我們剛知道一點佛理,就會在心中評判別人:「啊,那個人,他在講這個話;那個人還不懂…」我們無時不刻都在評判別人,但是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心在評判別人。不曉得我們在看別人,(而)那個當下就是慢心。所以大家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去看善導大師的著作。善導大師是一位很虔誠念佛、精進的修行人,可是你看他所留下來的著作裏面,他都在懺悔:懺悔自己沒有修行;懺悔自己罪業深重;懺悔無始以來,自己造了多少殺業;懺悔自己無始以來,犯了多少偷盜的罪。善導大師跟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其他人稍微有禪坐,有讀佛書,他們就認為自己有修行了;善導大師也有禪坐,也有念佛,可是透過這個,他發現自己: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一點修行也沒有,我罪業深重。心心念念都是罪業、煩惱,無有出離生死之緣」。他這樣在看待自己。能做到如善導大師這樣觀照自身的是親鸞聖人。因此親鸞聖人的著作中,說自己「無慚無愧」,「無小慈」、「無小悲」,有的只是「重視名利,好為人師」。他就是這樣的慚愧自己。我們學這個教法的人,要學什麼呢?要學用無常來觀照自己,而不是去觀照別人。我們聽聞佛法的人,如果沒有看到自己每天的起心動念,都是跟佛法背道而馳的話,就是沒有佛法。這樣的話,就是假的修行人,假的念佛人。你越精進念佛,就越會發現自己是假的修行人。如果自己以為自己是真的修行人的話,那就是邪見憍慢。親鸞聖人所留下的著作裏,他都說:真正的念佛我一句都念不了,一句都沒有辦法修行。在《愚禿悲歎述懷》中,他有的只是什麼呢?「慚愧,慚愧,慚愧。」如果你的心現在還有:「啊,我每天都很精進,我每天都有在持佛經,我每天都有在念佛。」如果你的心態是這樣的話,這就是憍慢啊。越是精進念佛的人,他就會:「啊,我連真正的念佛一次都沒有。」可是這樣的人,他是每天都在念佛的。真正領受到淨土真宗的心法的人,他雖然每天都在精進念佛,可是心裏:啊,我連一句真正的念佛都沒有啊。在今日,修本願法門的人,真正很努力修行,可是(知道)自己一點修行也沒有,這樣的僧侶很少;傳法的人尚且如此,何況是來聞法的人。當我們遇到真人,我們在真人的面前,就會發現自己的虛假,(還)是虛假一切;我們到了真修行人面前的話,就發現自己是假的修行,我們都沒有修行;可是如果我們到不是真正修行人的地方,我們就會覺得「我比他有修行」。因為彼此都是假的修行,是假的念佛人,所以:「哎呀,他啊,還是慢心那麼重。還好我沒有他慢心那麼重。」

我們就會有這種心態出來。之所以有這種心態,是因為大家都是假貨,假的念佛人。會看到自己是假貨的念佛人,才是真正的念佛人。如果我們會起一個念頭:「比別人精進,更明白佛法,高人一等。」只要你有這種心的話,就都是假的了。真正的學佛人,他不會有「我有佛法」那種姿態出來,他擺不出來。真正的念佛人,他不會擺出一副比別人瞭解佛法,比別人懂佛法,高人一等(的姿勢),他不會有這種姿態出來。他能比什麼呢?「慚愧,慚愧啊,我什麼都不懂啊。」有的只是謙虛。謙虛的人,(是)佛法的光明進入他的心坎裏面的人。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比別人懂佛法的人,是天狗,就是憍慢。

期待大家,對於剛才講的佛法,能夠在心中反覆的思惟,然後再去精進。到你們七十、八十的時候,這些佛法就會融入你們的身體裏面了。期待大家直到七十、八十都不要間斷,不要間斷憶念佛法。大家不要提早畢業。不要「我懂了!我明白了!我已經獲得信心了」,就不再來聽聞佛法了。不要提早畢業,提早畢業就完蛋了。

◆ 瑞覺法師講述

老師說真正的滅罪、懺悔,是不論怎樣懺悔,最後發現自己沒有辦法懺悔。因為不管你如何懺悔、現在怎樣的慚愧,可是轉個身,你又依然故我了。所以我們人,沒有辦法真正的懺悔。你看善導大師也好,親鸞聖人也好,他們都沒有說:我懺悔了。他們說自己是:無慚、無愧。這個「無慚無愧」不是沒有懺悔,而是懺悔之後發現自己沒有辦法真正的懺悔,所以說(自己)「無慚無愧」。這才是真正的懺悔。所以我們說滅罪,是真正徹徹底底的明白:原來自己的罪業是如此的深重,不論自己怎麼懺悔,都沒有辦法讓罪業消除。就是懷著這種心。當你有這種心的時候,不論什麼業障現前,你會處之泰然,覺得這是理所當然,這是來得應該的,來得好的。這樣的話,不論什麼業障現前,都不會覺得是苦。因為覺得:受的好,來得好。這才是真正的滅罪。不是像我們一般人所想的:在佛堂,掉幾滴眼淚,就好像可以一筆勾銷(罪業似的),不是的。

你如果有殺眾生,殺生的業報沒有現前之前,走到哪裏,(業力)還是跟到哪裏。你看我們這輩子,記得的(殺業)有多少,何況是我們不記得的,何況又是無始以來的。因為我們是如此的無明煩惱,如此的業障深重,所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不論遇到什麼事情,不論發生什麼事情,都是來之有因的。我們面對事情的時候,如果有把佛法聽進去的話,自然而然,遇到事情的時候,不會把責任推卸給別人。(而是知道)這些都是我種下的因,(熟果)現在來了。

昨天有位師姐問如何教老年人念佛的問題。老師的意思是: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同樣講一句話,聽的人(聽到心裏的)都不一樣。你要教他念佛,除了你本身真正是本願他力念佛的,你才有辦法保證教給他;如果你不是本願他力念佛的話,你再怎麼跟他講要念佛,他只會自力念佛。

「哎呀!阿彌陀佛好慈悲啊,只要我們念佛的話,不論你做了什麼,阿彌陀佛都會救你的」。一般人聽到這句話後,他就很開心,為了滅罪來念佛。這種念佛,就不是本願的念佛了。但他這樣念佛,也是跟佛結緣。因為你這樣念佛,名號是有功德的,也是無形中有你說的那種功德,但是你不能說看到他很虔誠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認為他這樣子就可以往生淨土了。這是一般人的觀念,一般人的想法。要真正的領受他力,領受阿彌陀佛的功德的話,就是需要聞法。就是「聞其名號」的「聞」,就是聞法。

問:(大意)經法中有說:人處厄難,一聲稱念名號,即得解脫。不也是功德滅罪的一個例證嗎?

答:這種想法就是一般人的認為。你有去懺悔,但是你發現自己沒有辦法真正的懺悔。因為你掉幾滴眼        淚,在佛祖面前痛哭流涕,好像是真的很懺悔了。可是那都是「一時」而已。我們的貪瞋癡都無動於      衷。所以當你痛哭流涕完了,轉個身的話,依然故我。

    真正有懺悔的人,他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辦法懺悔。親鸞聖人在《和讚》後面的「愚禿悲歎述懷」裏      感歎:我這顆心,「無小慈小悲」。自己連一點慈悲心都沒有。「無慚無愧」,連懺悔都不能。他        (就是)這樣的懺悔!

    這種懺悔是不斷的。不是我現在懺悔了,然後就一筆勾銷了,重新再出發。親鸞聖人的懺悔是一直到      一口氣不來為止的懺悔。當你有「無慚無愧」的心理出來以後,當下就從罪業裏解脫出來。這個才是      真正的解脫。因為你已經能夠完全的面對你的罪業了。

問:我們怎麼理解《藥師經》所講:當他稱念名號時,名號的功德力讓他暫時的得到些福報,而減輕、        減原來造的惡業的現前,使他有個機會再聽聞佛法。

答:我舉個例子。如果我們(一定)要吃一米袋的鹽巴,我的業報就是要吃這袋鹽巴。一般人以為:我念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依名號功德,這袋鹽巴就可以不吃了。一般人認為解脫滅罪也      是這樣。(其實)不是的。這袋鹽,沒有學佛的人,當他吃的時候,會吃的很辛苦,因為太鹹了;可      是念佛的人,因為念佛、因為誦經,就像把這袋鹽放到一個大水池裏,然後再喝。一樣在吃鹽巴,一      個拿著吃,一個泡在水裏喝,感覺一樣嗎?所以,念佛的人,有聽聞佛法的人,就像把一袋鹽放入水      池裏。還是要喝,還是要吃鹽巴,也還是要承受業報。一般人看來,他就是業障減輕了。雖然業障減      輕,還是要吃這袋鹽巴,但是吃法不同了。

◆ 講 座 開 示

我們先來複習一下。這個「心性」,就是圓的世界。圓的世界,就是「無心無我」的世界,也叫「一如」的世界。但是,圓的世界,它會分裂。心性分裂,就會有自他、愛憎、是非、善惡出來。心分裂的當下,就有業識。業識一定是伴著相對心出來的,有「愛」就有「憎」,有「自」就有「他」,有「是」就有「非」,有「善」就有「惡」。用佛教的術語,叫「能見」和「所見」。「所見」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術語叫「境界相」。

「能見」是主觀,「所見」是客觀。

佛的心是圓滿的,反過來,我們的心就多兩個角出來:分裂成的「能見相」和「所見相」。圓就是心,這兩個角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是迷心。圓心的當下是統一的,是靜止的。圓的心就是我們說的「悟心」,分裂的心是「迷心」。心一分裂就是愛憎的世界了。我們這個心分裂為自他兩個還好,可它會不斷的分裂下去,不斷的分裂下去有的不是苦就是樂。我們能夠看見很多東西,就說明我們的心分裂成很多。心分裂後就會很亂,因為有是就有非,有好就有壞,有善就有惡,有喜歡就有不喜歡。客觀就是我們所看的世界,主觀就是我們所講的自己。自己和這個世界是沒有分開過,也分不開的。客觀也是心,主觀也是心,主觀和客觀不斷在吵架,不斷在鬥爭。一鬥爭,就有苦出來了。這個世界看起來和我們沒有什麼相干,可就是因為有自己,才有這個世界。跟人家吵架的話,是自己在敲自己的頭。不是別人可以打我們的頭,是我們自己在打自己的頭。所以叫做「迷」,也叫做「愚」。這個「愚」和貪瞋癡是一樣的。沒有兩個角,光是一個圓,這叫佛心、佛智。所以從佛智、佛心、佛眼來看眾生,我們凡夫都是愚癡到不能再愚癡了。

佛教的價值在於哪裏?就是把在人生的苦裏面流轉的眾生,帶回佛無心無我的世界。這就是佛法的價值。這個無心無我的世界叫做「解脫境」。佛心的世界,就是看大家都是一個心的世界。佛教又是絕對唯心論。但是這個唯心的心,不是我們凡夫的迷心,(這點要弄清楚),是佛開悟的悟心。佛法就是要領我們回到這個心的世界。

如何帶我們回這個佛心的世界呢?具體的修法就是禪定,要靠禪定。修禪定的話,像波濤一樣洶湧的心會趨於緩和,心慢慢的平靜,最後心如止水。分裂的波浪慢慢就變沒有了,波浪就變成了水的世界。變成水的世界,心如止水,就是佛心的世界。到達這個水的世界,真正無心的世界,才能(真實的)看到東西。心如波浪,水高浪高時,看不見真實。興風作浪時,是看不到海底的,(而)海水平靜時,我們可以看到海底的沙土。為了要讓我們心波停止,所以佛陀(教我們)要修禪定。禪宗也就是修這個禪定。如果沒有修禪定,心動搖不定的話,就沒有辦法看到(真實的)東西。我們凡夫不是執著是」,就是執著「非」。我們看到的是喜歡和不喜歡,看到喜歡就被喜歡拉走,看到不喜歡又被不喜歡拉走了。被自己所看到的境界牽著鼻子走。停留在這種分裂世界的就是我們凡夫。大家看電視的時候,是跟電視一體的哦。但是大家不會這樣想,一般人都認為電視是電視、我是我,是我在看電視。

這個圓的世界是無心無我的世界,但是我們凡夫一起心動念就分裂,就是業識。在業識的世界,我們就有愛憎、自他、好惡等出來,這就是迷執的世界。我們的心一分裂,就是自己的心在看自己的心。當我們不喜歡某些人、事、物時,不是有個東西讓我們討厭,而是我們的心製造出一個(討厭的)人、事、物出來,讓自己苦惱。畢竟是心看心,是我們的心讓我們喜歡對方,而不是對方讓我們喜歡對方。是我們的心讓我們喜歡對方,是我們的心讓我們討厭對方。如果看到不好的東西,也是我們的心在讓我們看到不好的東西。所以佛教講「唯識論」,都是心在作怪。

分裂的世界是自己的心在看自己的心,「業識」就是心分裂的狀態。分裂以後,自己的心在看自己的心,就會執著所看到的,這就是轉相了,轉相共有六個階段,在《大乘起信論》裏叫「六粗」,就是我們的心分裂成六個。第一智相,第二相續相,第三執取相,第四計名字相,第五起業相,第六業繫苦相。智相的「智」,不是智慧的「智」,是指能夠看到東西。我們之所以會不斷流轉,原因就在這裏,看東西不光是看到而已,(還會產生種種分別)。為什麼有苦惱,就是因為有這「六粗」。我們的心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看到東西後就開始動,不斷的轉啊動啊;我們看到東西以後,不會看到就算了,會相續,看了就記得了;記得以後,(有)執取相,就是執著喜歡、不喜歡,有善有惡、有是有非;執取相以後,計名字相,就幫它起名字了,看到一個人以後,想「那是一個說我壞話的人」,就(是)給他做個標誌,記上名字了。「啊,那個人好貪吃啊」,我們又給他貼上貪吃的標誌了。其實那都是自己的感覺而已,是自己的心對那個人的感覺,但我們就把它計名字相了。「那個人我好喜歡啊,那個人好帥啊」,就貼個「好帥」的名字上去了。這就是我們心的執著;那麼,計名字相以後,就開始造業了。因為當我們的心認定他是討厭的人的時候,你再看他的時候,會不會給他好臉色看?不會的,你會不理他。那你給他臉色看,他會不會給你臉色看?會。所以這個(是)業相,開始造業了;造業以後,它一直在那(裏轉)動,不會停止下來,會業繫苦相,就是說業帶苦惱來。這就是我們人生、我們的心的動態。我們的心都是很主觀的,我們這主觀的心造了一個人、事、物出來;造出來之後,我們的心又把它客觀化,給它貼上標籤,然後自己苦惱自己。如果我們聽聞佛法,就會知道這些只是我們心的變化。但是我們凡夫,因為沒有智慧,雖然只不過是心的變化,但是我們執著,以為這是真的、(是)有。以為它是一個實有的東西,(如我所想的)一個人、事、物。我們看到一個人,「啊,這個人我好喜歡」,男的就說這是我的女朋友,女的就說是我的男朋友,我們的心造「男朋友、女朋友」出來,然後越看越喜歡;心執著對方以後,就有很多想法出來了,這些想法就讓自己綁手綁腳的了;但是我們不曉得,我們以為這是真的,有這個(如心所想的樣子的)人;可是當對方不如我們所想像的時候,就說他(她)變心了,煩惱就出來了。其實我們所碰到的所有的境像,都是我們心的變現。所以我們都是在看夢幻的世界。《金剛經》講: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就是在講這個世界。有智慧的人,來看這世界,是心在造一個(世界),「如夢幻泡影」。但是我們凡夫沒有智慧,總認為:實在有這個人,實在有這個事物。(所以)當它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就很受不了。這就是愚癡。我們都被我們的心(給)騙了,我們的心都在騙自己。為什麼我們人會上當?就是因為有「我執」的關係。因為(有我執就有我欲,)有「我欲」的關係,我們都會受騙上當。正因為我們有欲望,所以就(會)用我們的欲望去想(像)對方,然後就上當了。

如果我們不要繼續上當受騙,如果我們知道這個夢幻泡影的世界,這就是解脫。佛是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他就不會受騙上當。

我們自己被自己的心欺騙,然後又用這個心去欺騙別人,這個世界就是「人騙我,我騙人」,互相騙來騙去的世界。在日本,把這樣的世界叫作「狐狸」,互相騙來騙去的世界。

把我們從這個騙來騙去的世界,波浪起伏的(心境),帶回(到)原來那個無心無我的世界的,就是淨土法門,淨土教。淨土是無心無我的世界,正因如此,沒有騙來騙去的事情。很遺憾的是,這個娑婆世界,因為我們都是欲望的動物,都是欲望的存在,(所以)都有我欲。因為這個欲望的關係,我們被自己的心所騙,然後也騙別人。因為我們有欲望的關係,我們都自己以為自己「悟道」了,自以為「信佛」了,自以為「開悟」了,這都是被自己的心騙了。如果自己修行,覺得自己開悟了,(這樣的)人中十個有九個都是被自己騙了。從佛眼看凡夫,自以為開悟的凡夫,在佛眼看來,還是在迷的世界裏面。迷在迷的世界裏(的人),當他一口氣不來的時候,就以迷的業力,(再)轉生到迷的世界裏面去了。如果你覺得自己懂了很多佛學,有很多都是被「覺得」這個心騙了。佛是連「我開悟了」的這個「悟」字都沒有。真正的修行人,也會告訴我們:不要被自己的心騙了。

我們學本願法門的,會遇見這樣的同朋,他說「我信心決定了」、「我心安了」,這十有八九是自己被自己的心騙了。

我們在座的都是知識份子,上過大學,自己覺得念過不少書。這種覺得「自己念了不少書」的自我滿足,就是自己被自己的心騙了。其實也沒有念那麼多,就是自己「覺得」念了不少了。騙了自己,然後用這個心又去騙別人。我們真正學佛的人,就會發現一個事實:你越學佛,越會發現佛法像個無底洞,它沒有底啊,你越學佛越覺得深奧不可測。佛所證悟的世界是「深遠如虛空,廣大如巨海」,所以佛的世界連「開悟」這個字眼也沒有,這個心也沒有。我們凡夫不曉得佛法的世界是「如虛空、如巨海」,所以我們動不動就說:「啊,我知道了」、「我明白了」、「我相信了」、「啊,我開悟了」、「我獲信了」,就在那裏自我滿足。

達摩祖師就是證悟到佛法「如虛空,如巨海」,像是無底深坑,所以他說:「不可得」。大家都知道達摩祖師和慧可大師的故事,當慧可大師還沒有悟道之前,他到達摩祖師面前,向祖師請教「何謂佛法大意?」。但是達摩祖師不理睬他。慧可在門外跪了三天三夜,達摩祖師還是不理他。慧可就把自己的左手砍斷,然後把斷手拿給達摩祖師看,表示自己的決心。達摩祖師看到他把手砍斷,求道心這麼強,就問慧可:

 

f17d74a482e8d7682e38920a9e2399c4.jpg

台北法雷念佛會
「你想求什麼?」慧可大師說:「想要安心。」「好啊,你把心拿出來,我幫你安。」慧可大師一聽,要(拿心出來),才恍然大悟,說:原來,這個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他當下就悟道了。大家讀大學,學、學、學,不斷的學習,到時你會發現:沒有學習以前,你會覺得只要學習就會懂了;但是等你不
靈臺山開示(6)

靈臺山開示(6)

「你想求什麼?」

慧可大師說:「想要安心。」

「好啊,你把心拿出來,我幫你安。」慧可大師一聽,要(拿心出來),才恍然大悟,說:原來,這個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他當下就悟道了。

大家讀大學,學、學、學,不斷的學習,到時你會發現:沒有學習以前,你會覺得只要學習就會懂了;但是等你不斷學習之後,你會發現越學越不懂。這就是「不可得」。宇宙的真理,不論怎麼學,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真正有學問的人,他越學習,越發現自己一無所知。知道自己什麼都不懂了,就是真正學到東西了。我們本來不懂,由不懂的世界去學東西;剛學的時候,本來不懂的東西現在知道了;(可)當你再不斷的去學習的時候,你會發現,越學越不懂;當你知道自己再怎麼學,都學不懂的時候,(其實)就真正學到了。佛法這個無限的世界,是我們無論怎樣想懂都懂不了的世界。我們學佛法,就是最後會發現:原來,這個佛法,不論自己再怎樣加油、努力,以我們的人腦來說,都是不可思議的世界。用我們人腦可以理解的世界,都是迷執的世界。佛法的世界,不是人腦可以理解的,可是當我們不斷的聽聞,本來是沒有辦法想像的世界,我們似乎又知道那麼一點點。這就不是我們人的力量(做到的),而是佛的光明照入我們的心中了,所以才能體會到這樣的世界。

這個世界可以用禪宗的公案,大家好好來體會。(有個)禪師講法,說:「雨,從天空落下來。哈哈哈哈。」就結束了。這就是佛法。這就是自然。所以不懂得這個的話,去研究自然(的人),越研究,他越會發現自己想的都是不自然的。(而)那就是懂得自然的人了。親鸞聖人在晚年,八十八歲的時候,寫了一篇《自然法爾章》,他說:自然,就交給自然去吧,我們不要在那裏畫蛇添足了。這就是自然。我們凡夫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然,結果都是自己的、凡夫的思想和知見。所以親鸞聖人說自然是最高的境界。聰明的人,自然就交給自然了,他不會用凡夫的言語去強作說明「自然為何物」,這是傻瓜才做的事情。

我們人會生病,為什麼呢?昨天有一位出家眾,她說:「我都出家修行了,為什麼會生病?」她覺得沒道理。一個修道者有這種想法是要不得的。我為什麼會生病?你造了生病的因,就必然會得到生病的果報嘛。那個因果的法則不是我們人創造出來的,不是我們講有因果才有因果的。不管我們曉不曉得、有沒去想,因果的法則是儼然存在的。所以因果就是道、因果就是法。因果就是因果,如果我們欺負過別人,自己一定會嘗到苦頭的。這是天地自然的法則,不是誰造出來的。是自作還是自受,這個逃不了。不是別人作,我們來受。只要有作,業報一定現前。為什麼?沒有理由的。為什麼我們要孝順父母,那也是沒有理由的,這是法則。我們受到別人的恩惠,一定要報恩。知恩必報是天地的法則,沒有理由的。忘恩負義的話,是違背因果。我們要知道天地宇宙的法則為何?這樣我們學佛才不會越學越狹隘。某某老師,要在這樣的前提下去指導你的學生。光是教我們世間法的學問,會碰壁。自然是沒有理由的,但是人就是這個樣子:都喜歡找理由,然後才肯相信是這樣的。很有趣。所以,禪宗的說法:「雨從天空落下來,哈哈哈哈」、「煙從地面往上飄,哈哈哈哈」,說法就結束了。為什麼講這個?因為我們人喜歡找理由。這樣講法,是為了要打掉我們的那個「為什麼?」我們很喜歡找理由,因為我們很會自作聰明,很會問為什麼,然後找個理由來作說明,這都是凡夫的管見。佛陀也好,親鸞聖人也好,(都告誡我們)學佛的人不要鑽牛角尖。什麼叫做牛角尖?如問「人為什麼會死?」,問這個的都是傻瓜。有生必有死,就跟雨從天空落下來,煙由下往上飄,都是一樣的。為什麼會死呢?你在那裏鑽牛角尖的時候,還沒找到答案,你就已經死掉了。我們沒有辦法抗拒自然,所以要老實的接受自然。自然就是法,我們要順法。孔子說要聽天命,就是要順法。又有人問「為什麼我們要孝順父母?」這也是阿呆。我們受到恩惠去報恩,這本來就是為人之道。

問:不能問為什麼,那麼能否問是什麼?不然怎麼瞭解宇宙的法則?

答:我們是凡夫,只有凡夫可以問為什麼。因為你不問為什麼,就不會明白「是什麼」。但是真正解決我們生死後生一大事的(問題),是超越這種問題的。

問:二河白道喻裏,出現過很多「忽然」的字眼,是什麼道理?

答:二河白道喻中的「忽然」有兩個,「忽」有一個,共有三個。「忽然」是「驚覺」的意思。本來沒有發現到,突然發現到了,就是「忽然」。「忽然」拿來用在我們身上:本來我們都沒想到自己會死,可是突然「我死了怎麼辦?」「我死了會去哪裏?」有這個心境出來,就是「忽然」。我們都知道人會死,可是沒有想過自己會死。我們都把死當作身外之物,(看作與己無關)。本來是這樣的我們,突然就會去想:「我會不會死?我死了會到哪裏?」本來沒有去想的問題,突然會想了,這種心境,就叫「忽然」。其實死都存在,只是我們都當作是別人的問題,和我們沒有關係。(雖然)知道自己終有一天會死,可是我們凡夫只是概念上知道,其實並沒當作一回事。沒有把它當作一回事的自己,突然會去考慮這個問題,這就是「忽然」。日本有個詩人,作了個很有名的俳句:

「到目前為止,都是認為死的是別人;原來我也會死。哎呀!不得了」。

(對人來說)這是很難的地方,能夠突然警覺自己的生命很無常,很難。突然警覺到自己生命無常的人,他學佛很快入門。我們都是概念上知道自己會死,那種實際的感受我們沒有。

大家有沒有為這樣的事情煩惱過呢?為「我會死」煩惱過嗎?有的話,學佛進步很快,沒有這種感覺的話,到死了都不會有這種感覺出來。如果沒有面對自己死亡的人,(真實瞭解)自己會死的人,佛法對他來講,只是一種概念上的知道而已。當你聽到「會死哦」、「會死哦」,你作何感想?如果把它聽成「只要是人都會死」,當作身外之物,用客觀來看待死的話,那樣學佛很難;真正想到「我會死」,有這種念頭的人,連晚上也睡不著,煩惱到睡不著覺。晚上睡到會打鼾的人,都是不瞭解自己會死的

人。得了大病,面對死亡的人,晚上都是睡不著的。真正感受到無常,一直心繫無常的人,才是真正的出家者。如果只是概念上知道「只要是人都會死」,想要瞭解佛法,不容易。佛教說「無常迅速」,是來之有因的。如果你知道自己今天晚上就會死的話,那麼所有的事情,你都管不了了。真正知道無常迅速的人,他就會很認真的面對他的人生。知道自己會死的人,不會站在那裏唱高調。不會吃一頓好吃的,就得到滿足,沒有辦法滿足的。知道晚上會死的人,給他準備再豐盛的晚餐他都吃不下。當人知道自己要死時,受到的打擊是很大的。沒有直接面對死亡的人,佛法對他來講,只是概念而已。「忽然」這兩個字是很重要的,(要深思)。

◆ 講 座 開 示

想要聞法,又沒有辦法來,這是魔障。中國佛教有「魔障」這個說法,在日本就比較少講,但是不會因為少講就表示它沒有,也是有的。老師小時候,聽大人講過這樣一件事情:我住的鄰村有個叫阿捨的女孩子,十幾二十歲的時候死了。那麼同村有個經常聽聞佛法的老婆婆,是一個很虔誠的念佛人,有一天,就聽到有個女孩子在叫她,她就問:「你是誰」?「我就是阿捨,阿捨啊」。「你不是死了嗎?你叫我做什麼」?阿捨的父母從小叫她去拜佛,她都沒有聽父母的話。現在死了,到的地方很苦。她希望老婆婆能幫她誦經。老婆婆就問她:「你為什麼不去找你爸爸媽媽,為什麼來找我呢」?「因為我爸爸媽媽雖然學佛,但是沒有很精進。我如果去找他們,他們反而會嚇一跳,沒有辦法聽我講話」。「好,我知道了」。隔天,老婆婆就到寺裏,請寺院的主持幫阿捨誦經、超度。連續誦了三、四天,阿捨又出來給老婆婆講:「謝謝你請那位師父幫我誦經,我現在已經舒服很多了。昨天,有位很尊貴的人(老師說可能是誓願救助一切冥間眾生的地藏菩薩),說要讓我再投生,再到人間投胎一次。所以,今天是我最後一次來了,我要去投胎當人了。感謝您」!這之後,再誦一天的經,阿捨就再也沒出現過了。佛經的功德很大的,這個阿捨的傳聞,一般人都以為是傳聞,但是老師的老師瑞劒老師,知道這個事情,他說阿捨的鬼魂這件事是事實,並把阿捨這件事筆錄下來。所以不是傳聞,是實人實事。

人,很想來聽聞佛法,但是沒有辦法來,那就是過去世有障礙過別人聽聞佛法。有障過別人的法,所以現在人家來障他的法了。這個因緣不要急,可以靠誦經的功德來自救。佛經和聖經是不一樣的,佛經有很大的靈力、功德力。真宗沒有講念經要回向什麼的,沒有這種講法,沒有這種作法。但是你誦經的當下,佛經的功德是進入你的身心的,誦經的當下就是領受佛經的功德。如果自己的父母,或是爺爺奶奶,不在人世的話,在他們的忌日幫他們誦經,亡者也受益,誦經者也受益。即使亡者生前沒有學佛,也沒有關係。在忌日為亡者誦經,他們都能夠得到佛經的利益。佛經的功德力很大,但真宗的誦經純粹是為誦經而誦經,而不是為得到這種功德而誦經。這種心態很重要。誦經最好誦關於阿彌陀佛的經,如淨土三部經。淨土真宗平常誦持的是淨土三部經,(《心經》沒有誦的)。沒有誦《心經》並非否定它或排斥它,而是因為《心經》是教行信證,「證」的世界。我們到了淨土以後,自然而然就能領受《心經》的智慧。佛經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力,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問:我這一生不知道前生的事,我下一生不知道這生的事,那我只有把自己本份做好就可以了。對嗎?

答:能夠知道過去、能夠知道未來的,(在人世間)只有佛一個而已。你說這輩子好好過就好,那什麼叫「好好的過」呢?如果是用人的知見,按照人的思維去過生活的話,很多都是走錯了。我們要好好的過這個人生,唯有依止佛語、依止佛的教法,才能真正不枉來這人間一趟,不然都在走錯路。我們凡夫因為沒有智慧,自以為是對的,其實都是不對;自以為是藥其實是毒;常常做這樣的事情。不要說佛法,以世間法舉例來說:比如酒。酒對有些人,它就是藥;可是對另些人,它就是毒。有些東西,大家吃了沒有事情,有些東西,某些人就不能吃。如果隨心所欲的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的話,很容易會迷失掉自己。不知道過去,不知道未來,這是理所當然的。這就是人,這就是凡夫。如果你遇到一個人跟你說:「我知道你的過去,我知道你的未來會如何如」,那一定是騙人的。算命的會算別人過去,會算別人未來,可是就不會算自己。老師說那是騙人的。算命所講的和佛經所講的,天差地別。如果太相信算命人講的話,就會變成迷信。該聽誰的話很重要。所以要依教奉行。

不知道依教奉行、隨順佛語的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走自己人生的,大都要悔不當初。除佛以外,誰也不知道過去,不知道未來。如果我們還不知道自己是這樣的存在,還在執著於自己的淺識,到最後一定會很後悔的。

問:現在學了佛,生病的話,是隨因緣消除還是去看病?

答:雖然生病是業障,但是我們活在人世間,這世間有世間的法則,還是該看醫生,能夠醫的就醫。身體生病,要看醫生,要找值得你信賴的醫生來看病吃藥。身為人,應該這樣做。因為你沒有這個色身,如何修行?老師本身,也是這裏痛,那裏痛的,不也在治療嗎?(眾笑)需要治療,就要找有這方面知識的人來治療,不要自己想,自己抓藥吃,那是很危險的。

問:有時想這色身早點脫離,早點走,沒必要留在這個世間受苦。

答:淨土並不是想去,馬上就可以去的。時間沒到,還是去不了的。你以為可以去淨土,可是到時候(發現)去的是地獄怎麼辦呢?(眾笑)到淨土有到淨土的路。我們既然有這個生命,就要盡力活下去。不要想:「這個人生這麼苦啊,我要早點去阿彌陀佛那裏」「不要吃藥,算了算了」。這種想法很危險。我們以為可以去東,可是到了地方發現是西,這種事情是常常有的。

問:世風沒落,常有墮胎之事,它的業障非常重,等於殺人。如何對待?

答:已經墮胎的人,要為墮掉的孩子誦經,因為是作父母的殺死了他。墮胎的人,誦經為孩子超度,這是很重要的。但不能說有為他們誦經超度,就覺得是一了百了了。這是不對的。到一口氣不來為止,你都要對這個死去孩子深深的懺悔,懺悔的心都不可以忘記。雖然是不得已,但是殺生畢竟是殺生。(不該)發生的事畢竟發生了,要對自己所做的事心生懺悔,然後為死去的孩子誦經超度。這是很重要的。人活著有時是很無奈,但是遇到無奈的事,卻都是死別人,不是死自己。不得已殺死孩子,就只有靠佛經的功德來救助、超度他們。

問:請老師解釋「自力念佛是地獄種子」。

答:為什麼說自力念佛是地獄種子?這樣說,可能(大家覺得)力道太強了。本意是:自力的話,慢心就出來了。慢心就是自我,因為念佛是阿彌陀佛的力量,阿彌陀佛的功德。「念佛只是彌陀功德,更非凡夫有漏行。」

如果不是用這種心態念佛的話,都是增上慢。越念佛,越執著於是自己在念佛,這是在偷佛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這樣的念佛,都是我執的念佛。而自我的下場是什麼?就是墮地獄。自我的念佛並不是真正的念佛。比方說,一個人很虔誠的念佛,卻又做小偷。他偷別人東西的話,員警一定會抓他,並不會因為他有念佛就不抓他,還是照抓。我們都認為念佛是好事、是善事、是有修行,那你念佛又去做小偷的話,員警不會因為你念佛是做好事,他就不抓你,不會的。不論是

世間法也好,佛法也好,都有道,都有它的法在。如果你走的道、法不對的話,就走岔路去了。啊,時間過得這麼快?下面如果大家還有問題,我就給大家優惠點時間吧(眾大笑)。

問: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樣存在的?為什麼自己聽了,只是這樣理念的,沒有和自己融合在一起?

答:有陽光我們才能夠生存,阿彌陀佛和太陽是一樣的。在日本,都把阿彌陀佛當成自己的慈親,更有人當成是媽媽一樣。有媽媽,孩子才能夠成長。我們生命的依止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真理的佛,但是這點我們沒有辦法想像。我們能夠活著,就是阿彌陀佛的力量,這個很難理解。以眾生的生命為自己的生命,「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就是阿彌陀佛。

有父母,才有我們這個色身;有阿彌陀佛,才有我們的生命。人能夠活著,就是靠太陽的光和熱,萬物也才能夠得以生存。沒有阿彌陀佛,就沒有我們的生命。我們生命的本體就是阿彌陀佛。沒有阿彌陀佛的話,人是沒有辦法活著的。其實,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生命的本源,我們不要忘記這個。

我們直到現在,都受著父母的恩惠,可是常常都把父母忘記了。但即使我們把父母的恩惠忘記,我們也還是活在父母的恩澤裏面。就跟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我們聽聞佛法,就是活在阿彌陀佛的恩海裏,可是我們都不知道。唯有透過聞法,我們才能知道:

原來我們都是活在阿彌陀佛的恩海裏面。

宗教就是讓我們去發現。發現什麼?發現我們是父母的孩子。這就是佛教講的「佛子的自覺」。有爸爸媽媽,我們才能夠活到現在,是父母的恩澤讓我們活到現在。但是我們都忘記了我們是父母的孩子,都以為是自己一個人長大,是自己一個人在奮鬥。其實,不管我們多麼有成就,都是父母的恩惠所致。人常常忘記父母的恩惠,透過佛法才發現:「啊!原來我們就活在父母的恩惠裏面。」佛法就是這種發現:發現父母恩,發現佛恩。所以,在日本,說是「佛子的自覺」。聽聞佛法,就是作「佛子的自覺」。就是發現:原來,阿彌陀佛是我們的大慈母。

一般的眾生,都不知道什麼是恩。都不曉得自己受到眾生的恩惠。佛恩、父母恩、眾生恩,我們都活在恩海裏面,但是一般人,沒有學佛的人,看不到這個。我們人能夠活著,每天都受到空氣的恩惠、太陽的恩惠,有光、熱才能夠持續這個生命。但是我們都忘記太陽、空氣的恩德,而自以為是靠自己的力量活著。我們受著這麼多的恩惠,都不知道、不自覺,透過聽聞佛法,才知道:原來,我們都是活在恩海裏面的。這個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這樣),我們就活在阿彌陀佛的照育下。

但是直到今天,我們才明白:原來,我們都是托大家的福,托眾生的福,才有今天的我。當我們明白了「是托大家的福、托眾生的福才有今天(的我)」,你就會有勇氣活下去。那些遇到挫折就想要自殺、尋短見的人,就是不知道「托福」(的真實)。托大家的福、托眾生的福才有自己的生命。而知道這點的人,就會(勇敢的活下去,)活到一口氣不來為止。

◆ 講 座 開 示

十九願和二十願是為了方便引導眾生入十八願而有的。所以要知道,十九願和二十願並不是真實報土,是化土。對化土的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不可用的。十九願、二十願並不是阿彌陀佛的本心。《和讚》

裏有講「果遂之願」,所以,十九願、二十願都是為了方便引導眾生入十八願而設的願。所以不能進入十八願的話,十九願、二十願也就失去它們的價值了。

問:能否說十八願是根本,十九願、二十願是通往十八願的路?

答:眾生真正到達十八願,十九願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滿足。如果只停留在十九願,沒有更進一步的話,就      不是十九願的本心了。所以才說是「果遂之願」。十九願、二十願是「果遂之願」。三願轉入,是自      然的法則。

問:果遂之願,是指到極樂世界之後才有的嗎?

答:果遂之願,是說一定讓你往生淨土。表示佛的決心:我一定讓你往生淨土。眾生要往生了,才顯出這      個誓願的價值。我們凡夫往生報土,這個十八願才是真正滿足。大家都以為十九願好修,可是真正修      十九願的人,連電視都沒法看。但是進入本願法門的人,就有心情睡午覺了。為什麼十八願的人可以      安心睡午覺?因為他找到他的媽媽了。而十九願、二十願的眾生還在找媽媽。所以他們很緊張,不眠      不休,電視都沒法看,沒有心情看。一直哭著要找媽媽,「媽媽在哪裏?媽媽在哪裏?」拼命的找媽      媽。就是這樣的心情。

問:為什麼《和讚》裏說,二十願的人會自然轉入十八願?

答:那是十八願的成就。精進念佛的人,十八願的佛心會讓他們自然轉入本願裏來。「不覺轉入真如門」。是不知不覺轉入,並不是沒有人教。轉入真如門,是十八願願力的力量。「不覺」,自己是不知道的,是不知不覺的。當他發現的時候,已經在十八願裏面了。「不覺轉入真如門」,不能解釋為沒有人教也可以進入真如門。這是自然的法則。是十八願的力量、功德力,讓十九願、二十願的眾生,不知不覺被導引入十八願的願門裏。「不覺」二字是「法德」,法的功德。法德換句話講,就是阿彌陀佛的慈悲心,讓我們凡夫不知不覺就受到阿彌陀佛的感化。所以我們不要看文字,而要看字義。我們凡夫是沒有力量的,一切都靠阿彌陀佛的慈悲力、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的功德力。

問:十九願有「臨終來迎」,「來迎」可否理解為臨終的時候,也要給他個進入十八願的機會?

答:可以這樣解釋。「來迎」是方便法。你們希望臨終的時候佛來迎嗎?有這種想法的話,是不對的。你想要「來迎」,也不必等到臨終,每天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不就是阿彌陀佛來迎了嗎?我們每一天每一句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來這裏迎接我們。所以瑞劍老師作了一首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來了,我來了,現在就來了。

這個就是真正的『攝取不捨』啊!」

很多人都忘記了「南無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的來迎,然後就追著阿彌陀佛跑。所以,十九願、二十願的眾生,就是追著阿彌陀佛跑的人。他們都不曉得:阿彌陀佛已經來接自己了。不知道,所以追著阿彌陀佛跑。十九願、二十願的心和佛心是不相應的。

問:請老師談談,讀唯識的書要注意些什麼?

答:真正的唯識是什麼?阿彌陀佛的唯識,我們眾生去領受,這才是真正的唯識。阿彌陀佛的心,也是阿彌陀佛的唯識、阿彌陀佛的佛心,是滲透到我們凡夫的身心裏面來的,也就是佛心滲入凡心。所以,我們遇到什麼境界,都能夠處之泰然。淨土也是阿彌陀佛的唯識化現出來的。我們眾生的唯識就是造這個娑婆世界出來。是我們的心在看我們的心,一切萬法都是唯識所現。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家,我們的錢,都是我們的唯識所現。但是我們不瞭解這個,多了一點收入就會很開心。看一點唯識的書是很好的,心變心出來給我們看。凡夫的唯識變現娑婆世界出來,我們的心也變現餓鬼道出來。當我們看到好吃的東西就想吃,然後不斷地吃,那就是餓鬼的心。無我的人,想吃的衝動是不會出來的。你看餓鬼的「餓」字不就是一個「我」一個「食」嗎?餓鬼道都是想吃,而天界都是想玩。天界的眾生,一生都用在「玩」上面了,等到福報享盡,就五衰相現,苦的不得了。因為沒有人要理他們。所以原本是快樂無比的天界,當福報享盡的天人來看時,就會覺得痛苦不堪。這個也是唯識。

 阿彌陀佛的正覺現淨土出來,所以才說淨土是阿彌陀佛的唯識。阿彌陀佛的正覺是阿彌陀佛的佛     心,阿彌陀佛的身體是阿彌陀佛的國土。阿彌陀佛的佛心是正覺的心、是悟的心,而凡夫的心是我執   的心。 所以心,不管是悟心也好,迷心也好,都可以造物,造萬物出來。

問:那就是說阿彌陀佛已經轉識成智了?所以淨土是阿彌陀佛唯識的世界。

答:有心就有這個世界出來。我們住在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我們的心如果是無我的話,這個娑婆世界是不會跑出來的。無我的心,它的世界是淨土。餓鬼道就是我執的世界,我執很重的世界。蒼蠅的心造蒼蠅的世界出來,所以蒼蠅在不斷的飛個不停,就是怕被人打死。我們不是像蒼蠅那樣忙著逃命,我們是不斷地忙著在追東西。

問:極樂世界功德莊嚴,三經一論裏講的非常多。但是如果都是這樣一成不變的話,不也有些無聊?為什麼佛也好,菩薩也好,要說這麼多功德莊嚴方面的事情?

答:你說的「莊嚴」是指什麼?要好好思維什麼是莊嚴。那個莊嚴不是裝飾,是佛的運作、佛的作用。所以淨土的莊嚴是淨土的作用。淨土的作用是什麼?淨土的作用是要讓凡夫成佛。但是很多人都不瞭解什麼是莊嚴,以為莊嚴是裝飾品。但即使你把莊嚴解釋為裝飾,淨土的莊嚴也不是凡夫所想的那樣子。譬如:媽媽的莊嚴,現在孩子的身上。看孩子的穿著、打扮,那就是他父母的莊嚴。透過衣著,就可以瞭解到父母對孩子的愛有多深。所以,孩子的穿著,是父母心的莊嚴。看到孩子就可以知道他的父母,到底對他好不好。被後母帶的孩子,表情就是不一樣。小林一茶,一個很有名的詩人,作了一首詩:

「沒有父母的孩子,看一眼就明白;沒有父母的孩子,就咬著食指站在牆角。」

因為沒有父母,孩子就無依無靠,所以會可憐的含著食指。這是無依無靠的顯現。這是負面的莊嚴。

遇到阿彌陀佛的孩子是大安心,他是忘記念佛在念佛。他們沒有強調:「我在念佛,我有念佛。」他沒有這個心,但他在念佛。一樣是念佛,強調自己非要念多少佛不可,念佛念得很緊張的人,都是沒有父母的孩子。一樣是念佛,沒有真正找到阿彌陀佛的慈母心的人,雖然他也在念佛,但是念的很孤獨、很寂寞,所以他們才要去找、去追尋阿彌陀佛。110/1/19

這個是真人實事:在滋賀縣一個叫日野的地方,有一座寺院。寺院的住持,留下了一些日記。上面記著「我今天念了多少多少佛…」最多的一次,念過二十萬句佛。一天念二十萬句佛,是沒有時間講話的。從早到晚,不眠不休的念佛,才有辦法念到二十萬句。他這麼精進的念佛,就每天都夢到阿彌陀佛。他就記下來:「今天念了十五萬,今天念了二十萬…」「今天晚上夢到阿彌陀佛,今天晚上又夢到阿彌陀佛了…」但很遺憾的是,雖然經常夢到阿彌陀佛,可是阿彌陀佛都是背對著他。(眾笑)所以這個住持就寫:「多麼希望阿彌陀佛能轉過身來,讓我正面看一眼啊。」但是,阿彌陀佛還是背向著他。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是追著阿彌陀佛。他是很精進念佛,但他是追著阿彌陀佛在念佛。這樣的念佛不能往生淨土。跟佛心不相應。這位住持這麼精進的念佛,才能看見阿彌陀佛的背,更何況我們這些在五濁世間打轉的人啊。你說你才念幾聲佛,就想往生淨土?那真是異想天開。很多人沒有像那位住持那樣精進的念佛,而是一面念佛、一面用欲望的心在看周遭,然後就被欲望的業力牽引到惡道裏去了。不知本願念佛的人,他的念佛都是追著阿彌陀佛在念佛。這樣的人,雖然也在念佛,可他們卻是墮到惡趣。不要以為只要有念佛就好,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以下,是一位出家眾請教《彌陀讚》)

問:請解釋「阿彌陀佛身金色」。

答:阿彌陀佛是真實的佛,是很尊貴的佛。要用我們人世間的東西來形容的話,金色最尊貴。而佛心是清      淨無比的,所以用金色來形容阿彌陀佛。

    我們凡夫的心,不管擦了多少粉,把自己裝扮得多漂亮,心都是污濁不清淨的。就是因為凡夫的心是      污濁的,所以沒有光出來。

問:請解釋「相好光明無等倫」。

答: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沒有東西可以比得上。佛心清淨無比、智慧圓滿,才有那樣的相好、光明。      是心清淨,才有相好出來。而「無等倫」,也不是我們凡夫所能想像得到的。這樣的阿彌陀佛是為你      而來的!是你的阿彌陀佛!凡夫的心不清淨,是染著、亂七八糟,但是不用擔心。因為我們的心雖然      亂七八糟,但是清淨無比的阿彌陀佛就是為了要救像我們這樣的眾生,才來到這個世間的。

問:請教「白毫宛轉五須彌」。

答:「白毫」也是相好之一,「須彌」是很高的山。阿彌陀佛白毫的光明,沒有限量。阿彌陀佛有多大        呢?比須彌山還大,我們人沒有辦法想像他。他大到遍滿天地宇宙,用他的慈悲智慧來度化我們。如      果阿彌陀佛像我們人一樣大的話,我們會覺得他靠不了。

問:請教「紺目澄清四大海」。

答:心漂亮的人,眼睛就漂亮。不止眼睛漂亮,他的身體也漂亮。心不好的人,他的臉相就不好。阿彌陀      佛的心是清淨無比的,所以是無礙,無所障礙。我們人的心,斤斤計較,臉相就不好。相好是表示心      好。貓狗的心就造就貓狗的身出來。所以說:佛的相好如金山。金是清淨的顏色,而山巨大無比,所      以說「如金山」。這就是讚歎佛的。

問:請教「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答:阿彌陀佛的心中、身中,遍滿了諸佛菩薩。我們的心中不是菩薩一堆,而是蟲一堆。(眾笑)蟲蠢蠢      欲動,每天都腐蝕著我們的心,讓我們每天都在煩惱又煩惱。單是蟲還好,我們還有貪瞋癡的三毒        鬼。我們心中無數的蟲,三毒的鬼,阿彌陀佛就是要把它們包在光明裏、包在阿彌陀佛的佛光裏。蟲      也好、三毒鬼也好,被包在阿彌陀佛的光明裏、佛光裏,就會受到阿彌陀佛的感化。所以到淨土的        鬼,也會變成佛。淨土是沒有鬼的。

問:請教「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答:雖說「九品」,其實就是「一品」而已。那一品就是十八願。它只是暫時分成九品。九品都是導眾生      入十八願的真實世界。有九品,大家想要哪品啊?(答:上品)那怎麼去上品呢?(答:爭取吧)在      這個世間不努力的人,為了到淨土能努力嗎?有多少力量可以努力呢?有什麼力量可以爭取呢?我們      是沒有力量去爭取的。還沒爭取到就嗚呼哀哉了。我們人,出了家,慢心就容易出來。出了家以後,      就高人一等了。其實不是的。即使出了家,也還是一樣貪瞋癡具足啊。不要說上品,我們連個下品下      生都很難。如果以為可以往生上品的話,那比在家人還差。在家的人,就是因為自己在家作業太重,      天天在造業,所以那種向道的心,比出家人還要強。出家人,很多自以為出了家,就高高在上了,就      比在家人還要殊勝,那都是出家人的傲慢。

◆ 講 座 開 示

我們不知道阿彌陀佛是無所不在的佛。我們原本以為阿彌陀佛是遠在西方,就像俗語:「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天邊。」這個就是不瞭解什麼是阿彌陀佛。我們由不知道阿彌陀佛,經過聞法之後發現:原來,阿彌陀佛像空氣、像陽光一樣,無所不在。我們就活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中。雖然我們聽了只是知道而已,但不知不覺中,不斷聞法後,突然,有這種領會出來的時候,你的娑婆人生已經結束,淨土之旅從此開始。這就是「平生業成」。我們就活在好大好大、好圓好圓的佛的光明中,可是我們本來不曉得,沒有發現到。

我們學佛為了什麼?是為了「佛子的自覺」,也叫「佛子的發現」。發現阿彌陀佛的人,也就是發現自己是佛的孩子的人。所以佛的發現,也就是佛子的發現。就好像剛出生的嬰兒,嬰兒看到媽媽的時候,就是他安心的時候了。知道媽媽、發現媽媽的孩子,就是發現了自己;發現了自己,也就是知道了媽媽。我們之所以覺得孤寂,就是因為沒有媽媽。心中有媽媽的孩子,就不會有孤寂。阿彌陀佛就是我們永恆的母親。當你找到這位永恆的大慈母的時候,(不只是現在,以後她也還是我們的母親。)真正領會到阿彌陀佛是自己的大慈母的人,當下就是平生業成。因為這時候,你已經不再焦慮:「糟糕,我還沒有念佛」,「哎呀,我還沒有安心呀,阿彌陀佛會不會要我?」已經沒有這些焦慮了。

什麼是自己的本來面目呢?什麼是真正的自己?被抱在阿彌陀佛的懷抱裏的就是真正的自己。也就是佛子的自覺。不論生也好,死也好,我們都有阿彌陀佛這位慈母在。我們要去發現這位大慈母,發現大慈母的懷裏抱的就是自己。這就是自己的發現,佛子的自覺。

瑞覺師:下面請老師講二河白道,這個非常重要。

(老師在白紙上圖示並解說)這邊是大眾,一般人待的地方,不知道佛教、沒有學佛的人,不求自己解脫的人的地方。這些人都是醉生夢死的人。原本我們都是在這裡生活的人。對這樣的生活沒有辦法得到滿足的人,就會從這人群裏走出來…為了求解脫,離開醉生夢死的人群。但是當你要出來學佛法的時候,以前的那些朋友就會跟你講:「回來呀,回來呀,你別那麼想不開啊。這裏也很好啊。」那些親人也好,朋友也好,就是要叫你回來。但是有心求道的人,沒有聽從他們的呼喚。一直要去求一條解脫的路。當他出來尋求解脫的路後,走了一段路會突然發現,前面有一條河。一條很大的河,他沒有辦法越過的河。這是條什麼樣的河呢?他注意一看,這條河一邊是火在燒,充滿火焰,一望無際的火河;另一邊是水,波濤洶湧,一望無際的水河。他只好停在河岸邊,沒有辦法向前走了。回頭一看,看到以前的那些朋友,認識的人,都來追他,要把他帶回到以前的地方去。他想要往前走,但是一望無際的水河和一望無際的火河,讓他沒有辦法過去。所以他很痛苦。就在他痛苦不堪的時候,忽然,他聽到聲音了,忽然聽到彼岸有聲音傳來,呼喚他:

「來啊,來啊。汝一心正念直來。不要怕,不要怕。」

在他站的這頭,也有聲音,是釋迦牟尼佛的聲音:

「去吧,去吧,快點去吧。」

佛陀勸這個行者:「去吧,去吧,去阿彌陀佛的國土吧。快去吧,快去吧。」

《二河白道譬》裏的這個聲音是「忽然」聽到的。忽然聽到阿彌陀佛的聲音和釋迦牟尼佛的聲音。這條叫做水火二河。這個行者,這個求道的人,他本來是沒有看到這條河的,也沒有聽到佛的聲音,當他痛苦不堪的時候,也沒有辦法前進,也沒有辦法後退,

不曉得該如何是好的時候,他忽然聽到佛陀的聲音:

「你去阿彌陀佛的國度。」
也聽到阿彌陀佛在召喚他:

「來吧,來吧,來這裏,我來救你。」然後看到這水河和火河,這都是忽然看到的。「忽然」用我們的話講,就是突然發現、注意到,以前沒有看到,現在看到了。「忽然」這種心境沒有出現之前,他並沒有把佛的話當作話聽。不是沒有聽到,是沒有聽進去。也正因為沒有把佛的話當話聽,所以他也沒有辦法看到火河、水河。因為他沒有看到水河、火河,自然而然也就沒有辦法聽到彌陀的「汝一心正念直來」的呼喚聲。

有心要了生脫死的人,他會碰到這樣的瓶頸:要向前進,走不了,因為有水火兩河在,他過不了;但是又沒有辦法退,因為退的話只有死路一條。也不能退,退的話會更苦;可是生命無常,又不能一直站在這裏等。所以:無法進,無法退,又無法停止在那裏。所以他的心中苦不堪言。一般稱此為「三定死」。這就是指人已經跌到谷底裏的那種心境,進退兩難。碰到「三定死」的人,才只是入門。沒有碰到「三定死」的人,都還在睡覺。沒有碰到「三定死」的人,對佛法都還只是概念而已。碰到「三定死」的人,就會很認真的求道。因為這個時候,他心中有的只是:「我會死!我會死!我會死!」你進也是死,退也是死,那怎麼辦呢?真正碰到「三定死」的人,他才會拼命學佛。沒有碰到這個瓶頸的人,他的學佛都只是概念而已。問題來了。也沒有辦法進,沒有路;也沒有辦法退;又不能停在那裏不動。那該怎麼辦呢?當你在那裏掙扎、痛苦不堪的時候,就忽然聽到阿彌陀佛的聲音,聽到「來,來,你來,你來」的聲音。真正碰到「三定死」的人,當他聽到阿彌陀佛「你來,你來」的聲音時,他就忘我了,忘記自己了,然後就順著聲音來的方向走過去。這「三定死」,他不曉得該怎麼辦,該如何是好,苦不堪言,掉在谷底,不曉得何去何從的時候,聽到阿彌陀佛的呼喚聲,「來啊,來啊,來啊」,他忽然聽到這個聲音,他就很感動,忘記自己了,順著聲音來的方向走過去。這當下,他是不用大腦去想的。已經忘記自己了,就只是朝著聲音來的方向走去。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正極專心的做某事時,忽然有人叫你,你本能的朝聲音來的地方轉頭過去。那種當下就是「忘己」。當我們聽到有人叫我們,那個回頭的當下,是沒有凡夫的知見的。沒有思維,就只是一種很自然的反應。進入這種忘己狀態的就是碰到「三定死」的人。沒有「三定死」的心境的人,很遺憾,他不論怎麼計畫、用盡腦筋,都沒有辦法真正進入阿彌陀佛本願法門。二河白道》的教法,最重要的地方是「三定死」。碰到「三定死」,突然聽到阿彌陀佛的呼喚聲,當下忘記自己,朝著聲音來的方向走過去。這是最重要的地方。所以,我們是被阿彌陀佛的聲音吸引而往前走。有一首歌:「沒有聽的我,而能聽見的自己。」這當下就是「無我」的世界了。所以這當下就只有呼喚的聲音而已。他沒有說:「啊,我聽到了」,「啊,我知道了」,「啊,我明白了」,沒有這些。這就是「沒有聽聞的我,而能聽到的世界」。這當下有的只是聲音而已,唯有聲音而已,唯有彌陀的呼喚聲而已。有的只是呼喚聲的作用。有的只是聲音的運作而已,只是聲音的力量而已。我們只是被彌陀的呼喚聲吸引,往前走而已。是聲音來招喚我們,不是我們聽到的。這個世界是「無我」的世界,沒有聽的我,而聽到的世界。如果以為,「我從現在起,好好的念佛,好好的讀佛經的話,我就能聽見阿彌陀佛的聲音。」有這種心的話,是聽不到的。這是很難的地方。火河和水河,本來我們過不去,但是當行者聽到阿彌陀佛的呼喚聲的時候,他就朝著聲音的方向走過去。聲音就變成了路。變成一條行者過河的路。聲即道也,道即聲也。走在道上的人,已經不求信心、不求念佛,而是當下就有信心,當下就不斷念佛了。如果不是這種無我的心境的話,以為「是我念佛了」,「是我在信佛」,學一百年都沒有用。被聲音吸引去走這條路,這件事,用我們人類的語言很難表達。為什麼我們會忽然看到水河、火河?是因為你認真去修行,就會發現自己的貪瞋癡。水河就表示自己的貪心,也表示順境,我們看到順境就會很開心,這就是水河;所以我們都被水河弄濕了我們的身體,弄濕了我們自己。火河表示瞋心,也表示逆緣,所以我們遇到逆心的事就會火冒三丈,火就出來了。我們遇到逆境的時候就感到苦,遇到順境的時候就感到樂,所以我們不是在苦中就是在樂裏。修道的人,他會發現,自己的心不是苦就是樂,水火二河不斷的在心中交織。所以他發現自己沒有辦法過這個河,靠自己的力量沒有辦法過這個河。當他在這種痛苦中掙扎的時候,忽然聽到「南無阿彌陀佛」的聲音(這「南無阿彌陀佛」來自阿彌陀佛)。聽到阿彌陀佛的聲音,他就不管自己的什麼水河、火河了,就順著這個聲音來的地方,「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的過去了。


1a8f950ba80d3bc99dc7441c80892a59.jpg

 

台北法雷念佛會
火河是逆緣,水河是順緣。所以不論我們是如意也好,不如意也好,阿彌陀佛的聲音都是在呼喚著我們的。但是我們一如意,就忘記阿彌陀佛了;當我們得意的時候,常常是把佛拋在一邊的。那麼在逆緣的時候,在你火冒三丈的時候,也聽不到阿彌陀佛了,也是忘記佛了,所以火才冒得出來。阿彌陀佛的呼喚聲是不被水河、火河能障礙的,
靈臺山開示(7)

靈臺山開示(7)

火河是逆緣,水河是順緣。所以不論我們是如意也好,不如意也好,阿彌陀佛的聲音都是在呼喚著我們的。但是我們一如意,就忘記阿彌陀佛了;當我們得意的時候,常常是把佛拋在一邊的。那麼在逆緣的時候,在你火冒三丈的時候,也聽不到阿彌陀佛了,也是忘記佛了,所以火才冒得出來。阿彌陀佛的呼喚聲是不被水河、火河能障礙的,他一直在給我們發訊號:「來啊,來啊,來啊,來啊…」,不管凡夫的心是苦是樂、是順是逆,阿彌陀佛還是不斷的呼喚我們。不論你是大人是小孩,不論你是有錢是沒錢,不論你是善人是壞人,阿彌陀佛從不指責眾生,他只是不斷的呼喚:「來啊,來啊…」如果不曉得阿彌陀佛的真實,不曉得阿彌陀佛是這樣的佛,就沒有辦法被阿彌陀佛救度。什麼樣的人沒有辦法聽到阿彌陀佛的聲音呢?認為「我有修行了,所以我往生沒有問題。」「我一天有念多少多少佛,我是很精進的,所以我往生沒有問題。」不斷在打著如意算盤:「我有怎樣怎樣了,所以能夠怎樣怎樣了…」打如意算盤的人,是沒有辦法聽到阿彌陀佛的招喚聲的。「我是出家人,我每天都在修行,所以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救我。」這種心態也是沒有辦法和佛心感應的。這是慢心,慢心能做什麼呢?

不瞭解「二河白道」的人,不知不覺,都會掉入這些陷阱。僧人以自己的功德瞧不起在家人;相反地,在家人會認為「我每天都在造業,殺生,罪業深重,我沒有修行,這樣阿彌陀佛會來救我嗎?」而感到自卑。對自己沒有信心,這叫「自信不及」。一邊是自信不及的人,一邊是認為「我已經修道,已經出家,功德很大,有在誦經,有在念佛,所以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救我。」慢心很重的人。人很麻煩。怎麼做都是偏一邊。所以叫做「邪見、憍慢」。一邊是自信不及,一邊是邪見憍慢,兩種都是偏見。我們人,稍微有做一點事情就憍慢,聰明一點就傲慢於自己的聰明,自卑一點就覺得自己是「阿呆」,沒有救。所以人很麻煩,不是假的麻煩,是真的很麻煩。所以阿彌陀佛,他的本願就是要去除我們這個自卑,去除我們這個慢心。「不要緊,不要緊,來啊,來啊」。但是我們人,稍微有點能力,慢心就很重;沒有能力的,又很自卑,自卑自己什麼都不會,這是無始以來的習氣。一般的出家眾慢心都很重,高高在上;而在家的人,一般都是比較自卑。真是傷腦筋、傷腦筋。所以阿彌陀佛「不揀善惡、智愚,只要是念佛的人,都會受到彌陀光明的攝取。」

我們人,做什麼就執著什麼。所以一般人,都落入邪見憍慢,不是憍慢,就是自卑,「我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什麼都比不上人家」。就是為了去除我們這種慢心和卑心,阿彌陀佛說:「放下,放下,放下你的個人知見,來讓我救度。」「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你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的來,不要怕墮入水河、火河。從心裏對阿彌陀佛完全的信賴,聽到阿彌陀佛的呼喚聲,就走過去的人,就被阿彌陀佛救度,這就是淨土教。但是我們人,不是掉到這個坑裏,就是掉到那個洞裏。我們都會用自己的知見來揣測阿彌陀佛的心。有的以為「我有在修行,我有念佛,我怎樣怎樣了,所以阿彌陀佛會來救我。」這就是邪見憍慢。還有的人,他認為「我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都沒有什麼修行,阿彌陀佛會救我嗎?」自信不及,所以他看自己、用自己的心看阿彌陀佛,非常的焦慮。

阿彌陀佛的救度,不是要我們用眼睛看自己,而是去聽阿彌陀佛的聲音。當你仔細傾聽阿彌陀佛的聲音時,你會聽到阿彌陀佛對我們說:「你笨也好,聰明也好,都是愚癡。」阿彌陀佛看我們,我們都是嬰兒。不論孩子多聰明,在阿彌陀佛的佛眼看來,都是孩子。所以,在阿彌陀佛面前,我們都要「還愚癡」,「還愚念佛」。所以法然上人開導弟子:

「念佛的人,是還愚往生淨土。」因為很多人以為,學佛就變會聰明了,會變好了,法然上人就說:「不是,不是,要還愚。」越笨越好。笨笨的念佛,讓阿彌陀佛救度。在日本就說:「阿呆好,阿呆好,阿呆才肯乖乖的被彌陀救。」而聰明的就容易掉到陷阱裏。越聰明的,阿彌陀佛越擔心。

碰到二河白道的人,才能夠真正接受彌陀的教法。很多人,都是以為自己有念佛,這就是邪見憍慢。真正的念佛人,他對阿彌陀佛的心,就是「我什麼也不懂,我什麼也不會,什麼修行也沒有,業障深重,但是托阿彌陀佛的福,沒有修行的我,也能讓阿彌陀佛救度。」所以對阿彌陀佛有的只是感恩的心。是用報恩的心來念佛。

問:二河白道原文裏,是行者先見到白道,正在猶豫的時候,忽然聽到聲音。那老師剛才為什麼說是先聽到聲音,然後順著聲音走,聲音變成白道?

答:你不要執著於文字,要瞭解佛心究竟為何。對行者來講,就是因為聽到阿彌陀佛的聲音,這聲音化作      白道,讓我們行者來走,我們才有路可循。

    是阿彌陀佛先發出這個聲音來,我們才有路可循,才知道要這樣子走過去。所以不是我們能夠聽到這      個聲音,而是聲音進到我們的耳朵裏來。

問:行者走在道上的時候,聽到親友叫他「回來,回來」。意思是說我們走在白道上,還會受到水火的侵      犯嗎?

答:會聽到親人、夥伴叫你「回來,回來」的聲音,是在走上白道之前。是在「三定死」以前,在河邊、      河岸,還沒走到白道之前。走上白道的人是聽不到的。走上白道的人,還會受到水火二河的侵襲,這      是從我們的心來講,從我們的人生來講的。因為我們直到一口氣不來之前,都是煩惱不斷的。但是雖      然煩惱不斷,阿彌陀佛「來,來,來…」不斷的,也是不停止的,也是不變的。

    順緣也是煩惱,我們遇到順緣,每天開開心心、悠哉悠哉,這個也是煩惱。逆緣本身就是苦的,更是      煩惱。所以水火二河就是在描述我們的人生。不論我們朝左邊也好,朝右邊也好,都是煩惱,離不開      煩惱。好也是煩惱,不好也是煩惱。有錢也是煩惱,沒錢也是煩惱。有也苦,沒有也苦,「有無同        然」。

問:(大意)前段作了個夢,夢見水火二河,但是沒有什麼感覺。

答:因為那是夢,所以沒有恐懼。夢還是夢。遇到這樣的夢,如果自己會感到恐懼,然後念佛。這個夢就      夢得有價值。如果什麼感覺都沒有,那就只是夢而已。

    二河白道聽起來好像很容易,但是值得我們花一輩子來體驗裏面的內容。真正的佛教,僅僅二河白道      就夠我們受用的了。我們可以用一生來好好的品味二河白道。我們會認為「這個我看過了,這個我讀      過了,這個我知道了」,這種心都是假的。用一生來品味二河白道的人,到最後,「啊,原來是阿彌      陀佛的力量,才讓我這個過客、旅人,走上真實之路。」而生起很感恩的心。真正是白道行者的人,      他不會掉到河裏。有的人畫二河白道圖,畫有人掉在河裏,那不是真的二河白道。真正走在白道上的      人,是一定不會掉到河裏去的。

◆ 講 座 開 示

阿彌陀佛是清淨真實的存在。清淨真實就是智慧。智慧又叫「般若」。智慧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是「實相般若」的世界。「實相般若」不是靜止不動的東西,它是躍動的。它會產生出運作的力量,叫「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就是真理,是真理本身。真理的活動、躍動,就是「觀照般若」。所以「觀照般若」本身是活動著的。從「觀照般若」又生出「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是為了教化我們而出現的。「觀照」就是讓真理顯現出來,顯現出來後就要透過文字來表達。

「實相般若」是法身佛,「觀照般若」是報身佛,「文字般若」是應身佛。「大日如來」是法身佛,「阿彌陀佛」是報身佛,「釋迦如來」是應身佛。禪宗講的是「實相般若」,要悟的是法身佛,我們凡夫就沒有辦法做到,只能依靠「觀照般若」和「文字般若」。釋迦佛是「文字般若」世界的佛,是應身佛。大自然的一切、山川草木等都是「實相般若」的法身佛,我們凡夫用眼睛、用耳朵,是看不見也聽不到的,但是它們都由真理的運作而來。「實相」也好,「觀照」也好,「文字」也好,都是清淨真實的世界。雖然佛有三身,但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清淨真實的。而只要是清淨真實的,用我們凡夫的肉眼就看不到。應我們凡夫的根基所現的佛是應身佛,所以文字就是有相的。我們要知道,山川草木就是法身佛。不要小看山川草木,它們都是無我的存在,無我無心。山川草木比人類更有智慧,它們沒有煩惱,所以不會生氣。不論如何鋸一棵樹,它都不會亂吼亂叫;花開的很漂亮,人就去攀折花朵,花朵也不會生你的氣;但是種花的人,「我的花被偷了」,就會生氣。人因為沒有智慧,都認為草木比我們低級,其實不是那麼一回事。草木不會製造煩惱,因為無我,所以不會造業。為什麼修行的人都要入山修行?就是因為要無我。大家可以嘗試一下,當我們看漂亮的花朵時,我們的心自然會靜下來,這是花讓我們無心。我們人自以為比草木聰明,其實不是的,山川草木都是清淨法身。大家如果心情不好的時候,去看看山川、看看草木,你的心就自然平靜下來了,因為它們是無我的存在。如果以人為物件,因為彼此都是我執的存在,就很容易起爭執、衝突。

佛是怎樣救凡夫的呢?佛本是清淨真實的世界,為了要救我們,他變化為「文字般若」來教化我們眾生,因為在座的人都看得懂文字。「實相般若」、「觀照般若」,都要靠禪定的力量,才有辦法去感受到。而「文字般若」,佛則化為(我們聽得到的)聲音來教化我們。「文字般若」以外的佛,我們沒有辦法去感受到。要靠禪定力才有辦法感受到「實相般若」、「觀照般若」。

問:往生淨土後,才能證到觀照般若嗎?

答:往生淨土,就可以到這個世界。觀照般若的世界。什麼是淨土呢?淨土也是無我、無心的世界。無我      無心的當下,也就是清淨真實的世界。一般我們都說淨土是極樂,「極樂」其實是「無樂」。很多人      都以為到極樂淨土是去享樂,那是人類欲望的想法。真正的極樂世界是無我無心的世界。所以是「無      樂」。很多人不明白這點,都把極樂世界想像成天國一樣。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極樂不是天國。        「無樂」的世界是大慈悲、大智慧的世界。極樂世界是智慧、慈悲的世界。把慈悲、智慧的世界想像      成天國,就是邪見。佛經描述極樂世界有百味飲食。由於我們人類是欲望的眾生,我們都把這百味飲      食當成是吃的東西。如果我們是想去極樂世界嘗百味飲食,那麼你在這娑婆世界就可以吃個夠了。百      味飲食是講什麼呢?是在講清淨真實。是講清淨真實的力量、活動、躍動,這個躍動就是慈悲、智慧      的躍動。這種慈悲、智慧可以讓我們人的心得到滿足,可以溫暖我們的人心。它有這樣的力量,有這      樣的作用,能讓我們有滿足感,解除我們(心靈)的饑渴和貧困。所以這個慈悲、智慧就是最大的飲      食,沒有比這個對我們更好的了。所以我們看到「飲食」,不要把它想到吃的方面去。會那樣想,是      因為我們的欲望很重。

◆ 講 座 開 示 (香港法雷念佛會)

師板書:

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

法性真如海法性身統一阿彌陀佛(老師指佛堂上本尊像言)我們凡夫因為智慧不夠,所見只是一佛,其實,一佛已涵括法性真如海,諸佛菩薩都在這一佛裏面。所以我們拜阿彌陀佛一尊佛的人,不用到處去拜了。因為這一佛已經具足一切佛了。這個道理,經典都有印證。我們很多念佛的人都把阿彌陀佛當成是諸佛裏面的一佛,這是個錯誤的觀念。諸佛如來都是阿彌陀的化身,阿彌陀化為諸佛如來。所以我們讀大藏經就會發現,諸佛如來都在讚歎阿彌陀佛。「世尊說法時將了,殷勤付囑彌陀名」,釋迦世尊不但在《阿彌陀經》中的最後說法讚歎阿彌陀佛,而且最初三七日講的《華嚴經》,特別是《普賢菩薩行願品》,也是在讚歎阿彌陀佛,《法華經》也是。所以阿彌陀佛化現諸佛如來,然後向眾生讚歎阿彌陀佛,整個經教都是「阿彌陀佛」,說一佛即一切佛,其緣由就在於此。所以我們專念阿彌陀佛的人,可以只拜這一尊佛,不必這裏拜完藥師如來,覺得不夠,又跑去拜地藏菩薩,還覺得不夠,然後再拜觀世音菩薩,完全不必這樣,因為阿彌陀佛一佛裏面已經具足了諸佛菩薩的功德。(師引用《和讚》)我們讀親鸞聖人的《和讚》就知道,歸依阿彌陀佛即歸依一切諸佛,往生西方淨土也即是往生一切諸佛的淨土。所以才說「一心一向」、「一心不亂」,這個「一」裏面,已經涵蓋一切,包含一切。我們凡夫的心,要想成就,必須一心一意才可以,如果三心二意,那就沒有辦法。所以天親菩薩說「世尊我一心歸命」,這個「一心歸命」很重要。像天親菩薩這樣的大菩薩,有大神通力,他坐在此處,眼睛看到前方的同時,也可以看到後面。我們凡夫看到前面,就看不到後面,也沒辦法看到旁邊,他都講要「一心」,何況是對我們凡夫呢?釋迦世尊假如坐在這裏,他的眼睛能同時看到上下左右十方世界,內外洞徹。他能夠自由自在,我們凡夫根本無法比,所以「一心一向」很重要。

就是應我們凡夫眾生這樣的機,淨土法門只講這一佛,所以我們只供奉一佛,平時養成這種習慣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多麼聰明的人,如果不制止三心二意的話,那也沒有辦法得到成就。舉個例子,就像聽前面某人講話,旁邊也有人在講,我們就聽不下去。所以我們凡夫,一定要專一,這很重要。我們往生成佛以後的話,就可以「多心」,但現在是凡夫時就必須一心一意。為什麼淨土真宗只供奉一尊阿彌陀佛呢?就是因為我們凡夫的心太散亂了,如果沒有一心一向的話,就不容易得到成就。以上所說,是臨時起意,算是開場白吧。

因為聽說你們要來,這次我特地從日本趕過來,有這個因緣相聚,大家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來共同探討。

問:老師您好!我就冒昧地先開個頭吧。這次聽說老師專程過來,我又感動又慚愧。像我們這樣陋劣的根      機,也能夠得到老師如此慈悲,更何況是阿彌陀佛!過來之前,我事先也跟很多蓮友傳達過資訊,他      們很高興,但因為工作假期等問題,都沒有機會過來,所以他們很多都委託我轉達一些問題。因為我      們大陸普遍修學的是傳統淨土宗,在觀念上的轉化,還有實踐中的問題,常常會發生一些衝突。在這      裏我準備了一些問題,現在先問一個,在《歎異鈔》中,親鸞聖人說過,聖人不曾為追薦父母念佛一      遍;還有《一代記聞書》中蓮如上人教導說,不論何種情況下,念佛都應是報恩。那麼,凡夫為了祈      願親人脫離病苦,回向已故親人得以脫離惡道的念佛,在真宗是不被允許的嗎?

答:你問的這個問題,牽涉到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就是「回向」。師板書:

回向

光 明↘

覺 者→凡夫

證 者→未證者

功 德↗

這個回向,是自力?還是他力?《歎異鈔》裏面親鸞聖人講那句話,他是否定凡夫自力的回向。淨土真宗所講的回向,完全都是佛力的回向,是如來的回向。為什麼如來的回向很重要呢?因為如來是圓滿覺證者,只有覺證者,他才有功德出來,才能回向給我們。這個功德,就是如來的光明,有真正的功德,一定會放出光明。相對於佛的覺證,我們凡夫是怎樣的存在?我們只是「未證者」。那麼如來放光到哪裏呢?就是放光到我們凡夫,未證者的心中。只有真正的覺證者,才有感化的能力,他的回向才有力量。真正的覺證者,他一定是自利、利他,二利圓滿的。

板書畫一大圈,圈中字為:

自利利他

只有真實的自利圓滿,才有圓滿利他的心,才有真正的功德光明出來,才真正具有感化眾生的力量。只有自己真正悟道了,才有辦法給眾生講道、教化。如果自己未悟,那就沒有辦法去真正感化眾生。自己沒有得到成就,很難去利益眾生。在世間,作為父母親來講,立身處世,自己做得成功了,才能夠很好地教化他的孩子,如果名義上為人之父母,實際卻做得不像樣,又拿什麼來教育孩子呢?佛法也是一樣,只有自己懂了,才能夠也讓眾生懂,自己糊塗,就沒辦法使眾生清楚。所以說到自利利他,「自」與「他」是一體的,不是分開的。譬如救濟窮人,首先自己要有錢,沒有錢就無能為力,想幫也幫不了,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說到「回向」,唯有內心功德法財圓滿的人,才真正有力量回向給眾生。

問:謝謝,確實如老師所說。我想接著老師剛才的開示繼續請教。剛才老師說過,只有自己悟道了,才能      夠把這個「道」傳遞給眾生,那麼這個悟道,在真宗的標準是什麼呢?是往生西方成佛?還是現生信      心決定?

答:往生成佛與信心決定,這兩個是相通的。但是,這個回向的力量能百分之百地出來,必須是在往生成      佛以後。真正信心決定的人,也就是真正領受到阿彌陀佛慈悲的人,自然而然受到佛心感染,自然而      然流露出悲心。他看到眾生還在那裏沉迷,會不由自主地想引導眾生走出來。這一切都是自然流露。      如果懂得阿彌陀佛的慈悲心,然後看到眾生在受苦受難,他決不會悠哉悠哉、不理不睬,會這樣的人      是還不懂佛法。真正懂的人,一定會自然流露出來。「德不孤,必有鄰」,有功德一定會流露出來。      最重要是「自信教人信」,首先要做到「自信」,自信圓滿的人,自然而然會流露信心,自然地自行      化他。如果沒有「教人信」的報恩行,那表示自己還沒有得到信心。自己的信心尚未建立和圓滿,就      不會自然流露出信心。世間法也是一樣,如果自己沒有種種人生體驗,當別人遇到不幸的時候,自己      就不能很好地開導對方。這個理是相通的,佛法與世間法本來就息息相關,一通百通。那麼自信教人      信,自行與化他,就像天地間自然法則一樣,這就是「自然法爾」。

    佛法就是天地的法則,真如活動的世界。所謂證得佛法的人,就是去體證真如法則,身心與之合而為      一的人。世間做母親的,自己人格不完善,就很難教育好孩子,就像前面所說,只有自己有過豐富的      經歷,能很好地立身處世,才能教化好下一代。所以我們說,自信、教人信,自行、化他,是一體的      兩面。

問:就這個問題,我想繼續問下去。

答:好。

問:作為一個凡夫,難免有情執,我們看到經典上說名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自己在稱念名號時,就希望      已故的親人得到名號的利益,這樣的心是自力的心嗎?

答:那不是「自力」,那是「自然」。雖然那是一種人性的自然,但真正體得佛心的人,他不會只是局限      於自己的親人,自然而然對於其他眾生,也會有同樣的心流露出來。

問:那麼能不能說此時的念佛,即是十七願的念佛?

答:真正有「四海之內皆兄弟」這種心態生起的時候,此時的念佛,是誰在念佛呢?

問:佛在念佛。

答:我們凡夫的念佛,是「無作的念佛」。什麼是「無作的念佛」?雖然這個名號從自己的嘴巴出來,但      不是自己能念佛,而是由於佛的本願之力,使這個凡夫念出這句名號。這就是佛的回向,這才是真正      的回向。

問:在聽聞之後,取信之前,我們應該怎麼樣做,才能夠契合佛意?

答:你問這個問題,首先你應該明白何謂佛?何謂佛心?何謂佛的功德?這個要先明白。我們學佛是學什      麼?學佛大悲心。(師板書:大悲心)佛是大悲心的圓滿者,我們是未完成者。佛是滿分的人,而我      們凡夫只是零分的人。像我們這樣零分的存在,唯有乖乖地信順滿分之佛的佛意而已,也就是仰信。      但我們凡夫常常忘記自己是未完成者,忘記佛是滿分的存在。釋迦牟尼佛是滿分的存在,他眼睛看到      我們同時也看到他人,他的能力是無礙的。他跟你一個人講話,也可以同時跟另外的人講話,同時能      度另外的人,他度眾生是完全自在無礙。我們凡夫,講話只能一對一。而佛是一對萬物,所以佛自稱      是「證一切智者」。無物可與佛相比。因此,懂得何謂「佛」?這很重要,不懂「佛」,就很容易把      自己看得跟佛一樣高的存在。如果不曾真心向佛認輸,不妨問問自己:我看得到後面嗎?如果看不        到,為何不乖乖地認輸?

問:信心決定,是否就是對佛完全沒有疑惑的心?

答:我們凡夫為什麼會有疑心,那是因為沒有真正懂得何謂「佛」,沒有真正生起恭敬心。當我們真正明      白何謂「佛」之時,自然就對佛生起百分之百的恭敬心,當下就是「信心決定」。

    《金剛經》上讚歎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師板書,並圈出      「如」、「真」、「實」三字),佛是什麼樣的存在呢?是為我們說「如」,是如實說話之人,是給      我們講真理之人,他講實在話,不會改變(板書:如實,不變化)。絕不欺騙眾生,平等對待眾生,      因此我們讀佛經的時候,也要恭敬。因為佛經記載佛的語言,其實佛經也是佛。

    我們凡夫,常常會不實語,說「我從來不說謊」,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謊言。人強調自己不說謊的      人,當下就有古怪。我們說話不能讓人信服,就是我們不實語的證據和果報。我們是虛偽的存在,儘      管我們如何要求別人信任自己,人家還是會不信任,這就是人性。在世間真正信賴一個人,通常都是      親子關係,比如有的人只聽父母的話,其他就不會放在心上。對外人,我們不管對他有多麼好,他都      很難聽從我們所講的話。又如,在世間,如果與人發生借貸關係,一般都要寫借據,那正是說明彼此      都沒有真正的信賴。我們凡夫是「心口各異,言念無實」(師板書)的存在,所以無法得到眾生的信      賴。這種虛偽的習氣,不是昨天和今天才有,它是無始以來的累積。如果這輩子想勸化一個人,但是      人家不聽,這就說明自己過去世對長輩不禮貌、不尊敬,所以這一輩子沒有說服力、沒有信用度。另      外,如果對有德行的人不知道恭敬,也會得到這種果報。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中說,輕視師長、      不孝父母、不尊重長輩等,都會得這種果報。不管自己說得多麼好,就是沒人聽從。這就是由於過去      世造下業因,今生果報的顯現。所以,我們要尊敬應該尊敬的人。

問:是的。最值得尊敬的就是佛,最值得信賴的就是佛。那麼,在佛那邊,真實信心的功德已經成就了,      對凡夫來說,雖然佛已經成就了真實的功德和信心,凡夫在領受之後,仍然還存在種種疑惑,是否包      括對佛的救度的疑惑?

答:佛的真實功德,映照在凡夫的心中,我們若能真正地感受到佛的真實功德,他就會明白佛心,自然而      然不會有這種疑惑。

    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我們信賴佛,對於佛的救度,絕不懷疑。真正      領受佛心之人,他已經沒有必要去強調信心的有無了,真實信心的人,他絕對信賴佛,那種信賴的心      是自然的。就像有人問你,你相信明天早上會天亮嗎?我們當然相信吧,這完全是出於自然。當我們      看到清晨的陽光照進來,就自然知道已經天亮,我們不會刻意去強調「我相信明天早上會天亮」。我      們信佛,就像信天會亮一樣,從自己的身口意中表現出來,完全出於自然。

    所以,真實信心者,不會去強調自己是信還是不信。我們需要明白何謂「真實者」?這個世界上的真      實者是什麼樣子?我們反觀周遭的一切,真正不會變化的東西是什麼?我們的容顏會變,財產會變,      一切都會變,唯一不變的是什麼?唯一不變的就是阿彌陀佛。只有佛,是真實的存在,他具足這五種      (指上面所說五種真實)。佛何以真實?他安住在本家—法性真如海之中,他為我們講說人生

    最高真理。他自法性真如海中化現,自然毫無虛偽。我們凡夫呢,從迷妄、顛倒、夢想中來,所以我      們的世界虛假不實。我們從生死苦海中來,頭出頭沒,所以,心口各異,言念無實。我們先要認清自      己,還要認清佛,以這個為基礎來聽聞佛法,才能入信。

    在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只有找到了真實不變的歸宿,我們的人生才會強而有力、充滿光明。我們所      做的學問,幾乎都是虛假不實,我們會為做過的某些事情後悔不堪,發現原來被騙了,最後發現自己      的人生原來是一場空,那就是因為我們一直在這個迷失的娑婆世界,在這個難度的生死海中,從未遇      到真實的存在。即使有幸聞到佛法,我們凡夫還是難以對佛起信?就是因為我們把這個難度海、生死      海,與佛的真如法性海混為一談了,把它們看成同樣的高度,對二者的區別渾然不覺之故。

問:按我的理解,剛才老師的開示大意是,我們不應該從凡夫信或疑的角度來評判信心,而應該把全副目      光投向於佛,以佛的真實心來認定信心?是這樣嗎?佛所賜予的信超越凡夫的信疑。

答:(師表示認可。)

問:由此是否可以理解一則關於法然上人的公案。在《法然上人文鈔》中提到,有一次上人突然感歎說:      「此生不知道自己能否實現往生夙願?」然後他的弟子就抗議說:「連上人都作如此想的話,我們一        般凡夫該怎麼辦?」法然上人朗聲大笑說:「未能登上蓮台之前,誰能斷絕這種疑念呢?」

答:法然上人這些話,是應機說法,因為很多人認為往生無憂了,然後就疏忽懈怠,他們用凡夫的知見去      想,自以為得到信心了。其實在其他的地方,法然上人又對弟子說,我本來就是從淨土來的,現在要      回到淨土去了。所以法然上人是我們凡夫想像不到的「超人」。說上人是超人,我們舉個例子:有一      次,上人坐船到四國的時候,經過瀨戶內海,途中突然冒出一個水怪,有好幾丈高,那是餓鬼道的眾      生。首先,牠向法然上人示醜相,看到法然上人對自己的醜相完全無動於衷後,就問上人為何不害        怕?法然上人淡然回答道︰「你是形相醜陋可怕而已,我三毒的心比你更可怕,還在這裡蠢蠢欲動        哩!」此水怪知道法然上人是高僧,因此向法然上人求救。牠說自己三百歲,爸爸已經七百歲了,鬼      道很苦,希望上人能夠救救牠們父子。上人就讓牠把父親也帶過來。隔天,水怪父子倆都來見法然上      人,一同聽上人說法,以此因緣,脫離了餓鬼道。當時,餓鬼道的那父子倆很可憐,法然上人非常同      情,給他們一幅阿彌陀佛的掛軸,要他們在佛前好好懺悔。他們把佛像帶回去後,掛在樹上,以鮮花      供佛,並在佛像前懺悔、念佛。過一會兒,上人的隨從就聽到轟轟巨響。原來是餓鬼父子從斷崖往下      跳,頭朝下、腳朝上,頭撞到岩石都裂開了,兩個餓鬼就這樣當場往生。法然上人到達四國後,就跟      當地人講述所發生的事,當地人跑到那個地方去看,只見散佈著零亂的骨頭,他們把骨頭撿起來,蓋      了一間廟來祭祀他們,稱為「鬼骨廟」,現在還在。由此可知,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即使是餓鬼對著      佛像合掌念佛,都能脫離餓鬼道而得救,所以說佛力不可思議。那時,法然上人就留下一句很有名的      話,他說,這麼老實聽話的餓鬼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信者還是第一次遇到。他們看到阿彌陀佛的      佛像起歡喜心,雖然自殺求往生,從斷崖往下跳時,頭部裂開了,他們仍然保持著合掌的姿勢。即使      是餓鬼道的眾生,他們的信心到了那種程度,就得以脫離餓鬼道。所以佛有這樣的功德力,這樣的回      向力。就是因為阿彌陀佛的功德力不可思議,所以眾生才能夠歡喜歸依。我們看到佛像後,自然而然      地頂禮膜拜,這也不是凡夫自己的力量使然,完全是佛的功德力促使我們這樣做,所以說一切都是佛      力回向。




eb02850f8ce2a91a902492184e0dc1b6.jpg

台北法雷念佛會
◆ 講 座 開 示大家晚安!很難得你們千里迢迢從大陸來到香港,趁這個機會,我談一談淨土真宗的內涵。首先從基本大綱說起。親鸞聖人是從三個角度來闡述的。第一,因果門。第二,機法門。第三,行信門。在因果門:講如來成佛的因果,以及眾生往生的因果。在機法門:「機」指眾生,「法」指如來。在行信門:「行」的內容,
靈臺山開示(8)

靈臺山開示(8)

◆ 講 座 開 示

大家晚安!很難得你們千里迢迢從大陸來到香港,趁這個機會,我談一談淨土真宗的內涵。首先從基本大綱說起。親鸞聖人是從三個角度來闡述的。第一,因果門。第二,機法門。第三,行信門。

在因果門:講如來成佛的因果,以及眾生往生的因果。

在機法門:「機」指眾生,「法」指如來。

在行信門:「行」的內容,指如來圓滿功德,成就本願名號,亦即是萬德圓滿的「南無阿彌陀佛」。這是佛之行,名號就是本願的結晶,自然而然進入眾生的心中,成為「信」,這個「信」不離如來的功德,信的源頭就在如來的本願功德。

我們說的「大信心」,即是佛心,即是本願力,本願力就是佛力,我們就是以本願力而往生淨土。所以「如來成佛的因果就是眾生往生的因果」,如來以成佛的功德之力而令眾生往生淨土。那麼,阿彌陀佛的功德有多大?阿彌陀佛以一佛名而令十方一切眾生往生極樂淨土,十方世界所有眾生都能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就像太陽從東方升起,其光明遍照東西南北整個世界。太陽的力量,普照大地,能夠驅散黑暗,令一切草木得以成長。同理,阿彌陀佛本願的力量,成就淨土,本願功德回向令十方眾生得以往生。阿彌陀佛「威神無極」,指此而言。他究竟有多麼偉大?那是完全出乎我們的想像。我們之所以得到救度,不是靠自己能夠「信」,實際上,我們沒有能力去「信」,而是阿彌陀佛以他的本願功德之力,給予我們信心。能夠領受信心,也就是領受了無量壽佛的生命,就成為阿彌陀佛的孩子,必定以佛力而往生淨土。阿彌陀佛不是小氣佛,你以為你是昨天或今天才遇到本願而得救,錯了,其實過去很久以來,在我們還不知道本願之時,阿彌陀佛早就在主動尋找我們,等待著我們。他心包太虛,《大經》上讚歎說「無量壽佛,威神無極」,他怎麼會小氣呢?當我們真正明白佛的慈悲和佛的功德,那一種徹底歸命的心,就會自然生起。在那一刻,我們的種種想法,乃至我們自以為是的智慧,都會棄之不顧,我們會無條件地歸命,我們非常自然地「南無不可思議尊」。

阿彌陀佛是法性真如之體,由於我們凡夫障習太深,智慧不夠,根本無法觸及,所以佛化現為我們面前的這位本尊(師指著堂上的本尊像),有形貌可尋,連小朋友都認得。其實他不局限於我們眼睛所看到的這個樣子,他不是這麼矮小。佛為了應眾生的根機,才作這樣的示現。他的真身如何呢?那完全超乎我們的想像。所以親鸞聖人在《和讚》中表示,對於佛的偉大,他無言可說,唯有乖乖「南無不可思議尊」。

我們在娑婆世界所認知的佛像,只是佛的方便示現,他真正的報身,我們根本無法想像,所以他被讚歎為「不可思議尊」。當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南無不可思議尊。我們切莫以凡夫的知見來測度佛之境界。在《觀經》中,講到阿彌陀佛的光明,那是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但是我們凡夫,常常有意無意把阿彌陀佛給小看了,不明瞭「無量壽佛,威神無極」這八個字的內涵。

這八個字是什麼呢?它就是六字聖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既然如此,我們還有什麼感到不滿足的呢?即使地獄,也未曾離開阿彌陀佛的光明。相比之下,我們凡夫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不點,我們又為什麼感到不安呢?就是因為太小看阿彌陀佛了,我們太小看他的功德,太小看他的力量了。如果我們真正明信「無量壽佛,威神無極」,體會到自己之渺小,進而體會到自己沐浴於佛的功德光明,自然而然,我們心中的不安與恐懼會隨之消失。

在課誦本《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的總序,第一行中,說:

「竊以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

這個「難思」,就是「不可思議」,其實,若真正懂得「無量壽佛,威神無極」,認識到佛的智慧與慈悲是如此偉大,那麼我們講什麼都是多餘的。剛開始學佛,都要通過文字的介紹去瞭解佛法,然而無論我們如何用盡思維,去測度佛的威神功德,統統都是無力的,虛假不實的,因為凡夫的腦袋瓜子不可能想像得到。我們用凡夫的知見來考量佛的境界,是荒唐可笑的。

在《大經》中,釋迦牟尼佛歎言:

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未能盡!

因此,就算是釋迦世尊,用長達一劫的時間金口親宣阿彌陀佛之功德,也是無法窮盡。所以,阿彌陀佛的偉大遠遠超出凡夫的想像。我們讀了這段經文,可以反省到平時的心態,用凡夫這個小不點的思想,來想一大堆佛是如何如何的,總覺得那一些是值得懷疑的問題,我們可能未曾意識到,其實,那些凡夫的思想是多餘的。即使是一個大學者,用再高明的理論來推敲佛的偉大,也是徒勞無功。所以我們學佛,首先應該搞清楚什麼是佛?當我們知道佛是那麼偉大的存在,再來看自己,自然而然就會謙卑,我們會承認自己確實是小不點。我們忍不住感歎,唉!與圓滿無缺的尊貴的佛來比較,我們簡直就像路邊的瓦礫,甚至連瓦礫都不如啊。我們會低下頭,在佛面前說:「是啊,尊貴圓滿的佛!我所能做的,唯有信受!」我們可以想像以自己的能力達到佛的境界,是多麼遙不可及!正是由於垂憐我們凡夫的無力,阿彌陀佛才從真如法性海中化現,來救度我們,攝受我們,使我們也能往生佛的極樂世界,這就是淨土法門。

我們蒙受阿彌陀佛光明攝取不捨,而能夠往生淨土,這就是佛力,這不是凡夫的因果,而是阿彌陀佛本願的因果。如果我們不明白佛的大慈悲,而總是想著透過凡夫的作為,自己要如何如何做才得以往生,那真是愚不可及。把往生的決定放在自己這邊,就是小看了阿彌陀佛,就是疑心。所以經典上說「疑惑佛智,為失大利」。什麼人最聰明呢?願意向佛徹底認輸的人就最聰明。可是實際上,我們喜歡跟阿彌陀佛較勁,偏偏不肯真正認輸。就像掉進水桶的青蛙,自以為可以跳出水桶,偏偏要在那裏徒勞地蹦跳不停。

因此我一再強調,要弄清楚何謂「佛」?我們在輪廻世界的桶底,自不量力地跳啊跳,就是因為不曾真正懂得什麼是佛。我就是讀過《大藏經》之後,才終於明白什麼是佛,清楚佛的偉大。彌勒菩薩修禪定三昧,還要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才得以成佛,大菩薩尚且如此,我們凡夫要修多久呢?由此可想而知,我們凡夫有多少能耐?阿彌陀佛清楚地知道這一切,他比我們更著急,所以才攝取不捨,招喚我們回到他的淨土,讓我們以最快的速度成佛。根據我們的凡夫知見,整個世間都找不到這樣的大慈悲心,所以我們往往懷疑:「真的嗎?有那麼好的事嗎?」聽聞了這個法門,我們會懷疑,其實,這也是正常的,因為佛的慈悲,確實是人世間所沒有。即使聽到阿彌陀佛對我們說:「汝一心正念直來!」我們還是會猶豫不決,還要懷疑。《安心決定鈔》提到,由於我們凡夫不信佛語、懷疑佛智,我們嘀咕著:「有那麼好的事情嗎?阿彌陀佛真的無條件救度我們嗎?」我們不願意接受,甚至要逃避,而阿彌陀佛就在我們後面追,追到了今天,所以,我們頑固不化,讓阿彌陀佛和釋迦世尊感到悲傷!阿彌陀佛的本願,讓我們迅速成佛,並不需要我們付出無量劫的苦修,不是讓我們自己努力去成佛,而是他無條件地救度我們,但是,天底下有這種大便宜,我們反而不敢相信,不願意相信。自力疑情的心,導致我們無始以來,一直在生死苦海中輪廻流轉,這是讓釋迦世尊與阿彌陀佛最為悲傷的事。讀《安心決定鈔》可知,為了救度我們,釋迦世尊在娑婆世界往來八千遍,他是多麼不辭辛勞!我們即使遇到大德,也不相信大德的話。我們常常以凡夫知見來推敲佛語,狐疑不信,所以一再地輪廻。阿彌陀佛的本願是如此不可思議,我們聽聞這種教法,一再地懷疑,不相信天底下有那麼好的事。故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提到本願不可思議的地方,說:「聞此《論》事,亦當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謂之不然,亦其宜也。」一般來說,只有到了臨終之際,我們才不會討價還價,我們才手忙腳亂地求救,哀切地呼喚:「誰來救我啊?誰救救我啊?」一個人在那種時候聽聞本願教法,反而容易相信,因為他已經沒有時間去懷疑了,沒有餘力去計較了,他一心一意地想被救而已。他在那個時候反而容易老實信受,會跟著阿彌陀佛走。現在我們這腦袋瓜子還管用,就不肯給阿彌陀佛救,領受不了阿彌陀佛的悲心,東想西想,把自己給害了。我在這裏說的話,你們或許也不會相信和領會,但是這沒有關係的。對淨土法門信受與否,是與宿善有關的。雖然你們不一定懂,但只要親近阿彌陀佛的教法,就一定會得到利益。我們眼睛看到佛像,耳朵聽到佛聲,嘴巴念出名號,那麼,透過眼睛、耳朵、嘴巴,阿彌陀佛的功德光明就會進來,照在我們的心中。阿彌陀佛是無礙光,他的功德光明會滲入我們的身口意。因此,我們應該長期堅持學習,把學佛之心變成相續心,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如果我們持續不斷地禮佛,就會受到佛心的薰染,阿彌陀佛的功德光明,就會應現在我們的身語意之中。所以,到佛堂來禮佛,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不要用我們凡夫的大腦來猜測佛心,因為凡夫知見會對自己產生障礙。人身是非常難得的,把握難得的人身,遇聞解脫的妙法。佛陀在人道成佛,他示現人的形像,運用人的語言,為我們宣說無上妙法,所以,有緣聽聞的人,一定要好好把握。試想,如果報得貓身狗身,要想聽聞佛法,信受佛的慈悲,那是多麼多麼困難!講到這裏,我們可以自由討論了。歡迎大家發言,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

問:剛才老師提到動物,說動物很難感受阿彌陀佛的慈悲光照,可是有的典籍中,為什麼又說鸚鵡之類的      動物聽聞阿彌陀佛名號之後就可以往生?

答:那樣的事是存在的,記載在書上,都是在讚歎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那種例子並不多,而是少之      又少。我前面之所以拿動物來說,是為了提醒大家把握難得的人身。我們學習佛法,是人格與人格的      接觸,我們希望用佛的人格與凡夫的人格心心相印。

    佛陀,他在人道成佛,用人道的語言來傳遞佛法,因此,只有人道眾生才能迅速地領受佛法、感受佛      心。我們不必看別人,捫心自問一下,如果我在人道都無緣或者不樂意去聽聞佛法,那麼當出生到畜      生道後,還有多少機會信受佛法呢?其實六道之中,無論哪一道,佛的功德光明都平等普照,但若處      在畜生道,由於生性愚癡,他們的感受就不會像人道這般敏銳。在畜生道,是無緣讀到佛經的。佛經      是用人的語言,字字都是佛心的顯現。為什麼要用人的文字呢?這就是因應我們凡夫的根機。由於佛      的功德威神之力,貓狗之類的眾生到佛門歸依之後,他們來世就容易轉得人身。同樣是螞蟻,住在道      場的螞蟻與其他地方的螞蟻,就不會一樣,他們得到人身的遲速完全不同。住在道場的螞蟻,經常聽      到誦經的聲音、說法的聲音、念佛的聲音,以佛的功德力,就可以早得人身。比較而言,我們在人        道,有更好的機緣來如實地領受佛語、頂戴佛經,因此,有幸得到人身而不學佛,實在是極大的損        失。

問:提到動物的往生,我想到《大經》中講的三輩往生,以及《觀經》中講的九品往生,可知往生是有分      別的。但佛在本願裏面卻講,我們往生之後,都是形色相同,受用相同,與阿彌陀佛一樣,都沒有分      別,不知這如何理解?假如是動物往生,與三輩九品又有什麼關聯呢?

答:我們人道眾生,真正領受了阿彌陀佛的功德,會慚愧懺悔,會感恩報恩,會回到阿彌陀佛的地方去,      這就是圓滿。至於往生的動物,他們也受到阿彌陀佛功德攝受,但他們一般只是接受而已,既不知慚      愧,也不知感謝,所以他們存在這些缺陷,這就是不圓滿。往生,是有往有還,佛回向功德給我們而      來,我們得以往生淨土而去。所謂圓滿,就是完整無缺陷。打個比方,我們在世間受人恩惠,如果心      生感激,努力報答,那麼這就是完整。如果僅僅是接受,不願意有所回饋,那就是不完整。再譬如吃      飯,吃過飯而產生滿足感,這就是完整,如果吃過了還是沒有滿足,那麼吃飯這件事就不圓滿。同        理,如果領受了阿彌陀佛的功德,卻沒有生起滿足感,那麼這就是不圓滿。再比如說,一位小朋友,      如果沒有感受到父母的愛,他就不會聽爸爸媽媽的話,他就不乖。如果他感受到父母的愛,自然就會      溫順地聽話,那就是回歸了,回歸到親情的慈愛中。那麼我們反省自己的念佛,內心中是否真正發起      感激呢?如果沒有,那就不完整。我們看三輩九品往生,其實是佛的方便說法。三輩九品,他們沒有      百分之百地領受佛心,還是不完整的。因為三輩九品裏面,自力的心還在,甚至還很強。他們往往很      認同自己,認為自己能夠修行,能夠做善。即使他們表示依靠佛,其實卻並不太放心,骨子裏想著依      靠自己。他們認為自己有能力做,而且一定要做得如何如何,才可以往生。那麼對於認為自己有能力      的人,佛就開示三輩九品的修法,引導他們去做。等真正去做的時候,他們就會發現,原來作為凡        夫,真是一點能力也沒有。於是就會乖乖地降伏,真正接受佛的救度,徹底歸投於阿彌陀佛的本願。      當他們還自認為有能力的時候,佛就引導他們修這個三輩九品。

    在《和讚》中,佛講《觀經》,為了引導定善以及散善的眾生機類,而開示了包括諸善萬行的九品往      生,其實都是方便說法。為什麼佛要講定散二善呢?就是因為我們凡夫都不瞭解自己,以為自己很有      能耐,所以佛讓我們先做做看。若我們真的嘗試過,我們就會知道自己有多少力量。為了使我們明白      凡夫有多少斤兩,而有定散二善的開示,這是世尊的悲心與方便。本願的第十九願,就是勸眾生修諸      善萬行,當我們真正修過,才發現原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們若做了一點善事,就會放在心      上,自以為是。做得越多,慢心就越滋長,暗暗有些得意。其實這不是真正的實修。我們若真正實修      諸善萬行,就會發現自己無力做到。真正實修的人,越修就越看到自己的貪瞋癡,是多得不得了。沒      有修行,或虛假修行,是不會看到的。剛開始我們不瞭解自己,雖然也念佛,其實是自己在念自己。

    在日本,一位很有名的大德香樹院,他真正努力去修諸善萬行,然後他講了一句話:「原來這個信十      八願的心,自己都沒有能力發起,完全是阿彌陀佛為我發起」。因為很多人學十八願之後,覺得自己      已經「得信」了,好像很輕易就體會到阿彌陀佛的慈悲,其實,那只是一種自我感覺,「我」覺得如      何如何,就是這個「我覺得」,把自己給騙了。或許我們有過這種經驗,一段時間我們常常拜佛、誦      經,然後就會覺得自己沒有以前那麼「壞」了,好像變成了好人,其實這是一種錯覺。當遇到某種業      緣,我們還是會造口業,妄語、惡口、兩舌、綺語,統統依舊。等到真正發現自己是貪瞋癡盈滿,就      會發現以前的那種錯覺,所謂變得善良,變得清淨,都是自我欺騙而已。不是別人騙自己,是自己騙      了自己。當我們對於自我欺騙有這種體認時,我們才會信受到阿彌陀佛的智慧與功德,才知道這是佛      力發起。因為凡夫自己是無法看到自己的,都是自己以為自己很好。親鸞聖人在比叡山修行二十年,      精嚴刻苦,在未真正信受本願之前,也以為自己修得很好。在信受本願之後,才感歎說:

    「我錯了,凡夫再如何修,也是無明煩惱遍滿全身啊。欲望多,嗔恨心重,嫉妒心強,這些三毒煩        惱,直到死亡,一秒鐘也未曾停過,不可能斷絕啊。

    這麼赤裸裸地剖析自己的人,才會選擇徹底投歸佛力。

    我們學佛,比別人多學了幾年,就自以為懂了很多,自以為比人家有修行。然而,一不小心,瞋恨心      就出來了,若有誰得罪了自己,就會說人家的壞話,就批判、排斥人家,甚至還講惡口,貪瞋癡的凡      夫相表露無遺。雖然如此,還是認為自己比人家有修行,認為自己懂很多,這真是十足的凡夫相。我      們無論多有修行,可還是吃愛吃的東西,做愛做的事,這種口欲,以及一般的執著,碰到不合心意的      時候,還是一樣火冒三丈。我們總是看不到自己,自己沒有錯,反而常常認為是別人錯了,是別人不      好。我們能夠看清這些凡夫相,有這種眼力,這是來自阿彌陀佛的功德和智慧。我們雖然看不清自        己,但阿彌陀佛卻是清清楚楚。所以佛悲憫眾生,看我們就像拿繩子在綁自己一樣,然而我們還以為      是別人在綁自己。當我們常常親近阿彌陀佛之後,眼常見佛像,耳常聽佛聲,佛的功德從我們的眼        睛、耳朵進來,我們慢慢就會看到自己的真面目了。我們自然而然變得老實了,當我們犯錯,不會去      遮蓋,而會起慚愧心,跟阿彌陀佛說對不起。所以,我們領受佛心一分,就看清自己一分,領受佛心      十分,就看清自己十分。

講 座 開 示

難就難在這個信心,這個信心為什麼難呢?因為這個信心是如來的威神力、加被力,是如來的本願力。但是我們凡夫都忘記「信心是如來的心」,我們要用自己的心去信,所以難在這裏,難啊!

我們凡夫常常忘記自力無效。什麼是自力無效呢?我們常常忘記自己是零分的存在,我們常常以為自己是滿分。因為忘記自己是零分,所以也就忘記是如來的威神力。所以,我們凡夫的心一出來,這個信心就得不到了。我們這個零分,無論你加了多少零,還是零啊。所以我們要記得自力無效。想得信心的人就是0,再加0,再加0。這個就回到剛才阿芳問的問題了,不是凡夫能夠發這個真實的信心才得到成就的,是靠佛力。這個信心完全是佛心,是佛的本願力。而我們凡夫想要獲信這個心一出來就是0再加0再加0的動作了。那麼,你這個0再加0,無論你加了多少0還是0。所以,不是凡夫能夠信,完全是佛的本願功德映現在我們的心坎中。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映現在我們凡夫的心中,我們的口才能念出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阿芳來拜佛不是阿芳偉大才知道拜佛,而是佛的功德力量使得我們乖乖地低頭,乖乖地拜佛。我們有聞法,我們才知道原來是佛的功德力量讓我們拜佛的。如果我們沒有聞本願法門的話,那麼,今天來拜佛時就會執著,啊!我拜佛了,我拜了多少佛了—這樣自力的心就會跑出來。這種自力的心就是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養成的習慣習氣,這種習性很難除掉,不知不覺中自力的心就會跑出來了。這個就叫作自力的習慣。雜行雜修自力的心,這種自力的心很難除。

如果我們沒有真正體會到自己是零分的存在的話,我們就會在0上再加0 再加0。雖然0無論加上多少個0還是0,道理是這樣子,但是我們凡夫還是拼命想要多加幾個0在上面,這就是凡夫啊。那麼,教給我們這個道理的就是善知識。所以,《南傳大藏經》中佛陀就給阿難尊者開示:「善知識是佛道的全體也」。

那麼,《心地觀經》裏面也講到,真善知識實難遇。什麼叫真善知識?真善知識就是教給我們:我們是零分的存在。

阿彌陀佛對我們是完全瞭若指掌的,正因為對我們瞭若指掌,所以阿彌陀佛才發下本願來救度我們。我們不知道自己是零分的存在,在0上加0,所以我們才擔心自己不能往生。阿彌陀佛已經不擔心了,可是我們還在擔心,就是因為我們不瞭解我們是零分的存在。重點在哪裏?重點是阿彌陀佛在哪裏?

如果你認為阿彌陀佛在前面的話,那你就不安心了。阿彌陀佛已經進入到我們心裏面了。阿彌陀佛是不離開我們自己的。阿彌陀佛不斷在我們的身業出入,阿彌陀佛的功德進來,然後從我們的嘴巴「南無阿彌陀佛」出來。南無阿彌陀佛透過我們的耳朵進來,然後又出來。他每天在我們的身上出出入入,只是我們不知道。我們之所以不安心是因為我們認為阿彌陀佛跟自己是分開的,其實不是的,阿彌陀佛跟我們是一體的存在。我們眼睛看到阿彌陀佛的時候,阿彌陀佛就進來了,耳朵聽到佛號的時候,阿彌陀佛就從我們的耳朵進來,他一進來就一定會從我們的嘴巴「南無阿彌陀佛」出來。無論我們人到哪裏,阿彌陀佛都跟著我們,我們跟阿彌陀佛是雙人行。所以,沒問題!得到老人癡呆症也沒問題!

問: 剛才說,真宗是不離法的人格傳遞。那麼,沒有人格的傳遞,事實上就不可能真正地接觸到真宗?

答:對!所以真宗重視聞法。

問:這樣的話,到末世的眾生他們還有條件聽聞到真宗的正法嗎?

答:有啊,日本的道場就全部在講法,以聞法為主。他們沒有趕經懺,沒有做法會。只是我們中國人的地      區還沒有這樣的因緣。

問:我們再往上推,總是會推到一些聖者的身上。例如說親鸞聖人是通過與法然聖人的人格接觸,而法        然上人好像無師自通,是不是可以解釋為法然上人是聖者再來?

答:法然上人是遇到「法的人格」。他不是遇到「人」,而是直接遇「法」。但像他那樣的大德很少。

問:就我所接觸的,有一些念佛人,他們也是這樣,聽到一言兩句對佛的慈悲生起大信心,他也能歡喜        地念佛,這樣是不是也叫作遇到「法的人格」呢?

答:《御文章》就是為此寫成的。《御文章》在日本很普遍,它就是「法的人格」,以前沒有電話。在
    法理上是可以的,但是當我們能夠面對面,看到對方的臉就會安心很多了。所以,最理想的是面對
    面的接觸。

問:有人認為,不論是信前還是信後都要努力稱名,特別是從二十願轉入十八願的時候必須經由努力稱
    名才能獲得信心。這個觀點請老師開示一下。

答:首先我們需要明白「稱名」是什麼?通過稱名我們領受佛心。領受佛心是重點,稱名只是方法、手        段,如果沒有領受到佛心,那麼光執著手段方法,也是無濟於事。所以《和讚》裏面有講:定散心
    的念佛不用人去
教,時間一到他自然會轉入真如門。人往生不是因稱名往生的,而是佛心佛力讓他
    往生的。因為名號是真實功德,這個真實功德具有調熟眾生的力量。所以,當我們不斷地聽聞六字
    名號,自然而然就會感受到佛心。如果我們在念佛的環境裏面,自然而然我們會受到功德的熏習。
    如果我們在魚市場,自然渾身都是魚的味道。環境很重要,如果我們和大德在一起,自然而然我們
    就會受到大德的熏習。不是因為我們聰明才受到熏習,而是在大德的身旁自然而然受到熏習,那是
    大德的力量。親近大德也好,拜讀大德所寫的佛書也好,一樣也會受到熏習、感化。我們學習真理,      真理自然而然就會映現在我們心中。如果我們親近非真理的地方,無形中我們就中毒了,就會醉生夢      死了。所以啊,
寧可與善人為敵,也不可以惡人為友。(《記聞書》裏面有講到。)所以,我們如果      要吵架的話,跟佛吵架最好。因為跟佛吵架的因緣,領受佛的功德。如果我們和喜歡吃喝玩樂的朋友      為伍的話,無形中我們就受到他們的熏習。

問:有一個蓮友是這樣問的:是不是無論有信心還是沒信心,只要南無阿彌陀佛就得救了?

答:並不是念了「南無阿彌陀佛」才得救。不要把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作條件。是「依南無阿彌陀佛得          救」,是南無阿彌陀佛有功德。南無阿彌陀佛,不管我們是念、是聽、是看到,都能夠領受到功德,
    是依名號的功德力得救的。就好像我們到有陽光的地方,
自然感到暖和。並不是因為我們去有陽光的      地方,我們才得到暖和,而是太陽光本來就有讓眾生感到溫暖的力量。如果眾生走在沒有陽光的地        方,自然而然他感覺不到溫暖。並不是因為眾生看到太陽,太陽才給你暖和的,而是太陽本身就有暖      和眾生的力量。並不是眾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才得救,而是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本身具有功德力,這個      功德力讓眾生能夠念佛,能夠感受到功德。

    我們眾生很大的缺點是把念佛當作條件。因為我念佛了,所以我得救—忽略了名號的功德,這就是自      力的心態了。我們到有陽光的地方,身體自然而然地感到暖和,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所以當我們      接觸到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聽也好,看到也好,念也好,名號的功德都能夠傳達到我們,讓我們      感到暖和。但是凡夫呢,忘記這是名號的力量,把功德佔為己有,忽視了功德是佛的功德。眾生就是      很執著,什麼都據為己有。

問:普遍的念佛人的心態是念佛的時候也感到溫暖,感到親切,但過不久之後又開始疑惑。這樣的話,能      往生嗎?

答:有疑惑的話,沒有辦法往生。

問:是不是指有疑惑不能往生報土呢?

答:是沒有辦法往生報土,因為有疑惑就表示他背著名號走,逃給阿彌陀佛追。因為得到滿足的人,他的      當下跟名號就是一體的。而心中有疑問的則背著名號而走。

問:這樣的話,往生化土其實也不錯。(笑)

答:化土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容易去的。很多人都以為往生化土就好了。其實往生化土的人也不多。很      多人都誤會「化土」的意思了。其實,化土在佛的慈悲心中,是從報土延伸出來的。化土也在名號的      功德中。我們就是不明白名號的功德,所以才會走旁門左道。很多以為是往生報土,其實是跑到化土      去了。往生化土的話,還要再回來好幾次才能真正到報土去。化土是為何而有的呢?化土是為了讓念      佛的行者看到自己不是的地方。當他心生懺悔,看到自己錯誤的地方的時候,他才能夠往生真實報        土。化土也在大慈悲心中,化土是佛為了不讓眾生墮惡道而方便設的。在眾生還沒有真實領受到佛心      之前,佛慈悲地讓他們先到化土。到化土以後,讓他們在那裏看到自己不對的地方,慚愧懺悔,再讓      佛引導到真實報土的地方。佛的慈悲心不是讓眾生到化土去就好了,而是為了引導眾生去真實的報土      方便施設化土。

問:剛才老師說到,往生化土之後還要回來好幾回,這個有經典依據嗎?

答:《無量壽經》。

問:《無量壽經》有講到嗎?它只是講在花苞中五百年。

答:三生果遂。到化土去,還要再投胎一次,得人身再重新聽聞第十八願。真正領受到十八願的人才是往      生報土。

問:所謂「三生果遂」就是,一生生化土,一生在人間得人身聽聞十八願,然後再一生才能生到報土。是      這樣嗎?

答:先得人身,去化土,再回來得到人身,重新聽聞十八願。

問:「三生果遂」是法然上人的教判吧?

答:這是《大無量壽經》的(本義)。

問:《大無量壽經》只講到疑城胎宮,沒講到疑城胎宮還要回到人間。

答:如果沒有得人身的話,就沒有辦法聽聞十八願。很多人都以為是五百歲在蓮花中,時間一到再從化土      到報土,其實不是的,還要回到人間來一趟。

問:因為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所以我想問得再詳細一點。不得人身無法聽聞到十八願的話,那麼《無量        壽經》裏面不是講到「蜎飛蠕動」之類都能夠得救嗎?

答:那些都要依名號的功德力得人身,聽聞佛法,才能真正得到往生。

問:但是經文裏沒有明確提到這一點。

答:世尊有講,難道你忘了嗎?「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你沒有得人身如何能「聞其名號」?你說的        「蜎飛」之類,它們沒有辦法「聞其名號」。所以,源信和尚《橫川法語》有講,得人身要感到很
    慶幸,就是在講這個。貓、狗、蝴蝶之類,為它們念名號,
它們就能往生成佛嗎?不可能的。一失
    人身,萬劫難復。所以才說,後生一大事。

問:聽到這裏,我真的是毛骨悚然。(笑)那麼,有很多念佛感應裏面提到,為貓狗念佛,他們也得到
    一些感應,說是貓狗被佛接走了。它們是否到化土?它們往生化土之後,還要回到人間,是不是這        樣?

答:不僅是如此。我們念佛的道場有很多生靈,螞蟻之類的,它們因為住在這個地方聽到名號,它們因
    為聽聞名號早得人身。佛經很多,佛經有真假方便,所以要很小心。

    你剛才說到,蜎飛蠕動之類都可以獲救,因為佛是沒有時間的,在佛眼裏,它們都獲救了。但如果論      時間的話,那麼時間多長?所以佛看眾生都是佛,從我們來看的話,我們還是凡夫一個。所以要問:      今成佛了嗎?

問:今成佛了嗎?我們現在只能得到不退之心,但是要想究竟成佛只能到往生彼土才能成佛。

答:所以,佛眼看眾生跟事實是有差距的。

問:就這個問題我再問下去。貓狗它們是不能「聞其名號」,那鬼神、天人他們應該能夠「聞其名號」        吧?

答:如果他們有心聽聞的話是可以,問題是他們無心。因為天人享樂太多,天界那裏很舒服,他們不會想      到要去淨土。那是個平和的世界,他們沒有成佛也過得很好,覺得沒有念佛的必要。(笑)我們是苦      樂參半,所以我們才念佛。不要說天人啦,我們這個世間的有錢人啊,他們日子過得舒服的很啊,他      們才不會想去往生淨土。他們生活過得很舒適,他們不會想到要來聽聞佛法。

問:也許我們前生都是貓啊狗啊,因為聽到了名號今生再得人身來聽聞十八願的,問題是:這樣的話,他      們是不是一定能聞信十八願,順利往生?還是說即使他們從化土回來還是會入六道?

答:因人而異。有人一次就可以得到,有人還是不行,還是要再來好幾次。沒有真正的菩提心,沒有真正      的求道的心,是沒有辦法真正領受十八願的。「淨土大菩提心」就是想成佛的心,如果這個心沒有很      強的話,他就不會起相應。得人身有些人就吃喝玩樂去了,他不會想到要來求解脫。

問:這樣的話,往生化土都還會退了?

答:真正獲得信心的人才是不退轉,十八願的信者不退轉,十八願以外的都會退轉。因為人心善變,過去      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世心都不可得。

問:《觀經》裏面的三輩九品還有《大無量壽經》所講的三輩是不是都是相應於化土的往生呢?

答:那是廣範圍的化土。可以暫名為化土,但不名為真實的報土。他們都是會退轉的信者。真實的信者才      是不退轉的人,其他都是會退轉的。

問:這樣講,豈不正是《歎異鈔》裏面所批評的—「往生化土還會墮入地獄」的邪見嗎?

答:會墮地獄是因為凡夫的情執沒有破。他以為他已經獲得信心,他就逍遙自在,那就會墮地獄去了。

問:往生化土,情執也依然沒有破嗎?

答:對!化土也還是我執。

問:那麼,得不到名號的護念,他還會墮地獄嗎?

答:對。為什麼會墮地獄?因為他跟阿彌陀佛不是一體的。

問:但是《歎異鈔》不是很明白地反對這個觀點嗎?往生邊地還會墮地獄—他不是認為這是一種邪說嗎?

答:《歎異鈔》的意思是說,即使往生邊地,佛心也是不捨任何眾生的。但是一直背對著佛跑,讓阿彌陀      佛追的人,他就只有墮地獄的份了。

問:就是說,如果把往生的責任一直推給阿彌陀佛,而自己不真心努力去求道的話,一樣會墮落的。

答:對。

問:這些我是第一次聽到。(瑞覺法師:我也是第一次聽老師講。)聽得我渾身冷汗都冒出來了。(笑)

答:認真的說,會問這些問題的當下,你都是背對彌陀、逃給阿彌陀佛追的。阿彌陀佛是一定不捨你的,      那你為什麼還要這麼囉嗦呢?(笑)

問:(笑)但我一定要把這些教理搞清楚來。

答:你如果真的明白阿彌陀佛的佛心的話,媽媽真的在,你有什麼不安心的呢?

問:說老實話,我並沒有不安心。但因為在觀念上,報土、化土,這些我還有模糊之處,今天聽老師講        是第一次聽到。

答:其實這個跟你往生淨土是沒有關係的。(笑)

問:對。但是要回去跟蓮友解說的話,我必須問個清楚啊。這一次問的很多問題都是代蓮友來問的,其實      對我來說,問這些問題跟我往生沒有任何關係。

答:好。再問。

問:有蓮友問道:善導大師、法然上人都是親證三昧的,所以他們的教法都能夠讓大眾起信,也有種種靈      感瑞應。但像親鸞、蓮如這些上人呢?他們到底有沒有證到三昧呢?希望法師能夠開示。

答:問這個話的人,他本身就不瞭解何謂念佛三昧。證得念佛三昧的人看到的是什麼?

問:自身是生死凡夫。

答:佛的大悲心。親鸞聖人和蓮如上人他們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們不標榜他們是修了念佛三昧才獲救,而      是因為阿彌陀佛健在,因為阿彌陀佛的功德力、慈悲心才獲救的。這是把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念佛三      昧的真精神直接顯示給我們。有很多人一直要去模仿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的念佛三昧,可是凡夫是模      仿不來的,可是他們不相信,還要模仿下去,所以一直在迷惑當中。

    親鸞聖人和蓮如上人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們不是顯現念佛三昧的相給我們看,而是指給我們看:

    「阿彌陀佛健在啊,我們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
    親鸞聖人和蓮如上人他們直接依賴、信憑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就是健在的。阿彌陀佛在哦,親鸞      聖人和蓮如上人指給我們看。但是我們很多人領會不到兩位大師的心啊。他們模仿兩位大師的形象,      去修念佛三昧,那都是凡夫自力的執心。可是他們去模仿也模仿不來,所以他們都走錯路了,找不到      路回家。

    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都跟我們講,「阿彌陀佛在哦」,「本願在哦」。很多人沒有聽到善導大師和法      然上人教給我們的重點是阿彌陀佛在,本願在,是阿彌陀佛的力量,是本願的力量。很多人都跑到說      要觀佛三昧,念佛三昧上去了,那個都是走錯路了。是誰的阿彌陀佛啊?是小劉你的阿彌陀佛。你的      阿彌陀佛在,你還要去模仿觀佛三昧、念佛三昧做什麼?所以當我們知道這個之後,我們就會對阿彌      陀佛心生感謝。所以不是我們開始去修念佛三昧去接近阿彌陀佛,不是的,是阿彌陀佛已經來接我們      了。我們現在開始發心修念佛三昧的話,來不及啦。這是你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只是站在那裏而      已,你會聽到阿彌陀佛說:來啊,來啊,小劉啊,我等你,我等你來。阿彌陀佛在等自己,那我們還      有什麼好猶豫的呢?

問:有蓮友問,面對現實中的很多問題,總覺得做什麼說什麼都是沒有益處的,只想默默念佛。書上說        「自信教人信」,而我現在自己不退就好了,這種心態是不是太消極呢?

答:心中真的有阿彌陀佛的人,不管生活上遇到什麼樣的困境,遇到什麼樣業緣的人,他都能夠很豁然地      面對它們。不管遇到什麼煩人的事情,你都去問阿彌陀佛該怎麼辦,然後你就聽阿彌陀佛跟你講,放      下、放下…阿彌陀佛一定救你,你還有什麼不安心。你的心就不受到那些人事動搖了。就是說,當我      們的心很靜的時候,自然而然面對這些人我是非,你都能夠很釋懷,不會被它們轉得團團轉。這樣的      人,你可以教他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去問阿彌陀佛該怎麼辦。每個人都有阿彌陀佛的,都有他的阿彌      陀佛跟著他的。把阿彌陀佛忘記的話,不管想什麼談什麼都是不對的。

問:這個蓮友又問:看到經典上講到佛的救度是這樣的寬容就覺得佛在身邊,但一看到《念佛人列傳》裏      面妙好人的事蹟,對比一下,又覺得往生無望。

答:妙好人是妙好人,別人是別人,你是你。要想,這樣的我也有阿彌陀佛跟著我。不要去羡慕別人,不      要去跟人家比較,不要去跟妙好人比較。最重要的是有沒有找到自己的阿彌陀佛。

問:我接觸本願已有五年時間,但有時會做惡夢,碰到惡鬼之類。今有一問:若能獲信、喜、悟三忍與韋      提相同之真實信心行者,還會做惡夢,遇惡鬼嗎?不遇,固所宜然;若遇,則攝取不捨之金言當如何      領解?願大師不吝賜教。

答:這位同朋誤解「攝取不捨」的意思了。我們雖在攝取不捨中,但一直到世緣了盡為止,無始已來所造      的惡業、惡緣是繼續存在的。因此會伺機現前。所以雖然是獲信者,其過去世的惡業現前是很正常        的,不論遭遇什麼都是理所當然的。這就是凡夫。這也是善導大師的二河白道的意思。以為獲信以後      就什麼事都一了百了的想法是凡夫的想法。真正獲信的人,反而自會明白:原來惡業現前是告知自己      的罪業有多深,原來自己除了惡業外,什麼都沒有。透過業緣,我們方知自己的妄念有多深根,罪障      有多重。原來阿彌陀佛的本願如此慈悲,連這樣罪障深重的我都不放棄,都能獲救,而心生慚愧,心      生感恩。遇本願的教法是越學越知自己的低下、越知自己的惡業深重。以為自己已變清淨的想法是最      不清淨的。這是真宗和其他教法最大不同處。
baa5df9420b50f21f71b0568e64162aa.jpg

台北法雷念佛會
再問:老師說︰「我們雖在攝取不捨中,但一直到世緣了盡為止,無始已來所造的惡業、惡緣是繼續存          在的。因此會伺機現前」。而善導大師說︰「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是人常得六方恒河沙          等佛護念,不令諸惡鬼神得便,亦無橫病橫死橫有厄難,一切災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這 
靈臺山開示(9)

靈臺山開示(9)

再問:老師說︰「我們雖在攝取不捨中,但一直到世緣了盡為止,無始已來所造的惡業、惡緣是繼續存          在的。因此會伺機現前」。而善導大師說︰「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是人常得六方恒河沙          等佛護念,不令諸惡鬼神得便,亦無橫病橫死橫有厄難,一切災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這          兩種說法應如何會通信解?願老師慈悲不棄,開我之愚。

答:這個問題出在沒有真正明白「如何是消災免難」。很多人以為消災免難是所有的罪業都消失的一乾二      淨,這種詮釋佛語的想法,都是凡夫欲望的想法。佛法是不離因果的,自業自得是天地的真理,不見      即使如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亦得受被外道亂石打死的業報?不見即使貴如佛陀,亦得受槍穿腳、頭        痛、被誹謗等的業報?然不同的是,凡夫業報現前時滿是煩惱、瞋恨、證悟者則是默然受之。因果是      必然來臨的。真正明白本願的人,即自然知道所有的責任都在自己,業報現前時,不會怨天尤人。當      他智慧開時,即不會有想逃避災難的心,不論多麼苦也有力量承受之。靜靜地消舊業。當認知罪業是      罪業的時候,自然不會有想逃避的心,業障來時,反而會從中反省自己、懺悔自己,這才是真正的        「消除業障」。

    瑞劒老師也如是說過:因果是必然現前的火車,因果是很嚴肅的。

問:自接觸真宗教法,見有親鸞大師五十多歲尚有自力之心,大德游藤居士五十過後信心決定後才敢出        世教化之說,若果如此,敢問當今之世誰人已獲他力真實信心,然後可堪歸依?相信若果,信心決
    定之人必敢自承自肯,如親鸞大師等大音宣佈,以利群生。阿彌陀佛!

答︰親鸞聖人費了二十九年方遇知他力,法然上人到四十三歲才遇知本願他力,這皆在告知我們入純粹的      本願他力不是容易的事。這也是本願被言為「難信之法」之故。

    但問題不在於年齡、時間的長短,而在於自己的心是否真正老實?在日本,有很多比親鸞聖人、法然      上人二位祖師還年輕就入信的同朋。如瑞劒老師在世時,度了很多人獲信,其中最年輕的是十五歲的      學生。此人雖然世壽很短,但臨終時紫雲出現,瑞香充滿房間。

    因此,透過先覺者等的示現,我們才知對佛的金言,要如實的聞信是如何不容易。眾生的心知見太        多、意見太多也。

再問︰恕某愚鈍,容再一問。大師說︰「獲信不在年齡時間的長短,而在於自己的心是否真正老實」。獲        信者固知自己確已獲信,並能判斷別人也是否獲信,我想應是這樣吧;而尚未獲信者如何判斷何人        已獲信,然後親近隨學?阿彌陀佛!

答:汝所言是有一理,但是把獲信掛在口上,對汝有什麼用處?信心決定但在「聞其名號」一句中。有時      間論斷別人的獲信與否,不如回歸正路好好的學習「聞其名號」。

    想信心決定但仰信善知識所言,善知識是誰?善知識即十方諸佛、是已信者。是依十七願的諸佛讚嘆      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方有十八願的「聞其名號」的生起。離此談凡夫的獲信否、皆是知見、      有何可取。

問:所以有些學人喜歡提出「證信」,是不是頭上按頭?

答:(瑞覺法師回信答覆一)學淨土真宗最重要的是,有否遇到活生生的親鸞聖人的聖言?在何處值遇真      善知識?以親鸞聖人的擇法眼為眼時,首先當知「聞其名號」的場所在何處?「獲得十八願」的場所      在何處?

    老師非常感慨的言:許多人習真宗,都自以為比親鸞聖人還高明,濫用凡夫的知解欲詮釋真宗,因此      縱學一萬年亦無益。身為真宗的門人,依親鸞聖人的見解拜讀經文是非常重要的事,聖人對凡夫的起      心動念瞭若指掌。聖人說:我等連自身的罪惡有多深也不知、連如來的恩德有多高亦不識。此實是我      等的真面目。發覺我等凡夫所沒注意之處,是親鸞聖人偉大之處,亦是其存在的可貴之處。

    依止老師滿八年了,此間我深深發現到,真宗和其他教法最大不同的是:真宗的典籍不是有學問就看      得懂的。起初我也是看不明白《法雷月刊》,透過聞法方才生起法悅,方能讀得懂法雷的書籍,也才      能頂戴聖人的聖教、蓮如上人的御文章,一直到這個元旦,我始能拜讀之,在這之前,我一直無法讀      之。所以並非程度不足才難解《玄義》一書。在臺灣有位同朋雖中學畢業,聞老師說法六年後方才讀      得《玄義》的內容。可見聞法的力量有多大。

答︰(瑞覺法師回信答覆二)

     ××同朋道鑑:

     老師真是位大德。某日,我端早茶去給老師,老師即告訴我:「整個晚上都在夢中同法然上人、親       鸞聖人、及瑞劒老師學《六要鈔》。瑞劒老師還問我:六要鈔明白了否?」老師常在夢中依止瑞劒       老師學習,最近則是學《六要鈔》,元旦時則是學善導大師的六字釋。

     讀了來信後,不由得想起,我剛從日本京都的佛教大學(淨土宗創的大學)佛教學部畢業,轉入龍       谷大學(淨土真宗的大學)真宗學的碩士班時,曾有過一個心態:真宗的聖教都是漢文,我肯定比       日本人能讀漢文。後來我發現到,這個心態完全錯誤,因為聖教不是用凡夫的知見可讀得的。事實
     證明:單是善導大師的二種深信的「
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
     離之緣
」一文,我即用了一年的時間,方才體會到其中文意,依止老師第八年,我方才深深地品味
     到何謂「罪惡生死凡夫」,所有的煩惱心結也才得完全被解開。這給了我非常大的震撼與感動。也
     更深刻的感受到依止善知識,持續地聞法的重要與可貴。因此,在此之前,我所認為對的事,不完
     全是對,別人
的非亦不完全是非。也深深的感受到凡夫知見的可怖,知見讓自己越迷越深。唯有佛
     的光明,方能真正地照破我等凡夫的無明。聞法是人格與人格的接觸,依止人師聽聞佛法是無上可
     貴的事,所以要把握機會聽聞佛法。

     現在我正著手整理瑞劒老師的講演錄|《金剛經》,內容非常精彩,讀之令人慚愧,同時也令人不       由得讚嘆淨土真宗的妙,瑞劒老師的學、德、信令人心服口服,瑞默老師的學、德、信令人口服心       服,其他尚有瑞劒老師口授的《臨濟錄》、《毒語心經》等,非常想與汝分享,惜汝不知日文,我
     又分身乏術地無法馬上譯出。總之,先將老師的筆錄(瑞劒老師的講演語錄)整理出來,再伺機翻       出。若汝許可,要學日文。

答︰(瑞覺法師回信答覆三)

    老師說××還年輕,能多學就多學,讀《六要鈔》很好。又說人很容易掉入知見的坑洞裏面而不自覺。      老師的長兄頭腦好,喜歡研鑽難解的佛書,因此,瑞劒老師開講的研究會就出席,但是對一般大眾所      作的開示就不來聽。所以瑞劒老師常對老師說過:這樣的態度很危險,是地獄必定!老師說:自己年      輕時好讀佛書,從小也被祖母帶到寺院聞法,因此記得了很多的道理、法語。但是當他三十來歲,生      了一場大病,心中有的只是前所未有過的恐懼。當他向瑞劒老師求救時,老師言道:即使全日本的說      法者都被殺掉、所有的佛經都被燒掉,汝獲救的真理、事實一點也不受動搖。汝所聞的是人法,不是      佛法,讀的是火一燒就沒有的文字,而不是真理的佛經,所以才會如此恐懼……。

    這是淨土真宗深奧難解之處,亦是可貴之處。

◆ 老師指示關於真宗與《大乘起信論》的學習應注意的事項:

   學習大乘佛教和學習淨土真宗是不同的。二者不可混為一談。《大乘起信論》是大乘佛教的真理、法
   界的真理。是從自己出發去體證的真理。它是以禪定為基礎的。而淨土真宗並非是從凡夫出發去修行     的,是依彌陀禪定的功德力用獲救的。本願的後盾是法界的功德,這也就是二利圓滿,若不生者不取     正覺的真理。

《大乘起信論》的真理和淨土真宗是沒有矛盾的地方,但汝要明白為何祖師聖人沒有用《大乘起信論》來詮釋真宗,在於法門的建立不同。二者雖有關連性,卻不可用《大乘起信論》來詮釋自力和他力。淨土教就是淨土教,淨土教得用淨土教的經典來詮釋。

學習大乘佛教的立場,華嚴談法界,天臺談實相,心經談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於理如此。而在學習淨土真宗立場是以《大無量壽經》為主,大經又以四十八願為主,四十八願又以十八願為主,十八願又以成就文為主。

大乘佛教講法界緣起,真宗也講法界緣起,但真宗的法界緣起是「願心莊嚴」,願心莊嚴是阿彌陀佛的法界緣起。《大經》是真宗的基本,作為《大經》的補充的是《華嚴經》,但不可因為如此,就詮釋《華嚴經》是真宗的教典。以上是學習法門上大家最容易混亂的地方。

老師對:

(一)信心是否必須惶怖

(二)三願轉入等問題的開示

(一)真深知彌陀救度的人,是不會有惶怖的,有的只是慚愧與感恩而已。又,「常省世苦己惡」是尚未        知道何謂「凡夫」的話。老師問你:讚佛偈的「無明欲怒,世尊永無」你如何理解?若你真正明白        此偈文之意,則會明白此是尚未入真宗門的人所言,與聖人背道而馳。以為自己能「深切反省己          過」的人都是慢心很重的人,真的反省是不把反省掛在口上,當我們越是聞佛的智慧,慈悲越深          時,自然而然會低頭下來,這就是反省。凡夫自身是沒有反省的力量,只有透過佛的光明、力量,        凡夫才能看到自己的無明欲怒。

      老師希望你不要常和……之輩接觸,對你沒有益處。與其看這些無益的發表,不如花時間好好的學        習日文,來拜讀聖教,要比較來的實際。

(二)答:這問題的重點在於:「三願轉入」的人是誰?如此自可明白那人有多少斤重。若認為是自己在        「三願轉入」的話,那是慢心非常重的人。當知真宗所講的「三願轉入」是本願的力量方便示現為        十九願、二十願來化度有緣的人。所以不是自己能轉入,而是本願力讓自己轉入的。並不是所有的        人皆要三願轉入不可,面臨死亡的人,若是宿善深厚遇善知識為之說法,是能直入十八願的,此有        實例可證。並非是凡夫可主動「三願轉入」的,三願轉入的力量來自十八願,故「三願轉入」乃          「自然法德的妙益」。

一開始一旦從不正確的想法進入,想要導正得要付出相當的代價與時間。最好是閉門好好的學習日文,拜讀聖教,莫要浪費你的時間生命去接觸對你無益的思想。__

333a3d6075fa0b4c976a61eabfc3bf6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