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會簡介
1
最新消息
2
法雷音0093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卷 頭 言聖典是佛的全身,故當恭敬地拜讀之。在拜讀當中,每一頁、每一頁,都有佛在傳達訊息給我們。這個或可說是靈感吧,這就是活潑潑地佛的光明。每一天,我們都可以接觸到這樣地佛的光明,但是我們却愚痴到忘記這個,而去傾聽世俗之人無明闇的言語,讓煩惱燃燒自己的身口意,這是多麼可惜的事呀。「佛光明是智慧相也乃至能除十方衆生無明黑闇」(《論註》卷下)。唯有拜讀聖典的光明方能盡除我的痴闇冥。信 心 銘 九十二歲瑞劒因果的真理和大信心的世界深信因果的大真理故,知大罪不可造,又也應注意不去犯小罪。這樣的人,看似小心眼的小人物,於另一方面不惜身命求出離的要道。從這點説的話,像這般大膽的人很少。世間多憂,人皆迷執。不論是如何濁惡的末代,不拘時代和人,善因善果、惡因惡果的因果真理通古今,不分東西,儼然存在。可畏亦可怖。《帖外和讚》曰:「大願海之中更無煩惱浪一乘弘誓船但憑大悲風」《歎異抄》(第七章)曰:「念佛者無礙之一道。此理云何?即信心的行者,天神地祇亦敬伏,魔界外道亦無法障礙,罪惡業報亦不感(受業報時,不會恨天尤人,會心甘情願地受報),諸善亦不及故。」這是不思議的事呀,這是常識無法知道的世界,用人世界的道德法則來看也無法明白。這是佛智不思議的世界、大願海不思議的世界。本願力的世界是如此不思議的世界故,善導大師亦說本願海的世界是超異一般佛教的因果的「別異弘願」。於大信心的世界,不論是什麼樣的惡人女人皆就那樣地救度故,凡夫世界的善惡,一旦超越之,偏信憑佛智不思議的本願力。在大信心的世界或是大願海的世界,善惡、修行皆超越。《歎異抄》(第八章)曰:「念佛為行者非行非善也。非依吾計行故云非行,非依吾計作善故云非善。偏是他力離自力故,為行者非行非善也云云。」「信卷」(本)曰:「凡按大信海者…,不問造罪多少、不論修行久近,非行非善、…唯是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信樂(真實的信心)也。…如來誓願藥,能滅智愚毒也。」此亦是可驚不可思議的大文字。這是常識、道德、哲學、一般佛教的思想、世界各國的宗教教理也無法理解的世界。本願海是釋迦如來在《大經》說的阿彌陀如來大智大悲的本願力的世界,七高僧受之傳之,親鸞聖人頂戴之傳授之給煩惱具足的吾等凡夫的不可思議解脫的大法門。「知無常和因果才是一年級。記住法門的道理二年級。願力不思議没有畢業時。憶念本願力憶念則是念佛。念佛即南無阿彌陀佛。依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淨土真宗一方面立脚於嚴格的因果之上、嚴格的善惡判斷上,一方面立脚於本願力的不思議、佛智的不思議之前的話,凡夫的因果也好、善惡也好皆超越,唯瞻仰本願力的不思議是不思議,活在純情地信受善知識所說的大信心。信受不思議是不思議而大安堵是難中之難。說難就不徹底地聽聞的話,地獄是必定。治生死大問題的方法,深念無常和因果、罪業和聖人的言語,以大死一番的心情認認真真地,奮起大勇猛心、好好地聽聞本願名號的由來以外没有路可走。「佛法是聽聞聽聞再聽聞然後全部消掉唯是瞻仰彌陀的願力哦佛法是說 說 再說全消掉唯是仰信彌陀的願力哦」淨是顛倒的世上,不顛倒的事有三樣:一、死。二、落。三、落的那樣原封被救。彌陀的本願力,從凡夫世界的因果來看的話是超因果的法。凡夫世界的因果、一般佛教的因果是「善因善果、惡因惡果」的法則。入超因果的本願力的世界、南無阿彌陀佛的世界,始為「善亦非要」「惡亦不可恐」(歎異抄)。又有云「凡按大信海…非行非善」(信卷)。因為欲用凡夫的頭腦想阿彌陀如來的本願、欲用凡夫世界的因果法則(科學的因果、道德的因果)下結論所以行不通。絶對界、真如法性的真理,即佛的佛智大悲的本願的世界,以凡夫的小智看的話,是思慮分別無法及的世界。唯有頂戴是不思議呀。隨 想 金 剛 心(三)○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淨土論)。○ 自然法爾是願力自然。被大願業力牽引牽引而往生。○ 蟻知砂糖,蛇捕鼠,業力者不思議的東西呀。○ 如來的禪定力(三昧力)不思議。要聽聞佛智的不思議呀。○ 像佛法這樣尊貴者,哪是疑心深重的凡夫説懂就懂的。○ 願往生,是為凡夫能成佛,別思要享樂喲。○ 學佛法、説佛法,像這樣法喜的事何處有呢?○ 此世是苦的土無樂。就因是娑婆才能説佛法。哎呀真有趣的世界呢。○ 想要信心、想要安心、想要歡喜。請放下想要想要的乞食根性。○ 聞法請趁強健有力時。等到了七老八十(七十歲、八十歲)没氣力了已太晩了。○ 狐狸騙人。別被自己的心騙了。○ 依善知識的一句話豁然開朗的往生,幾十年亦茫無頭緒。○ 源信和尚説如來是「極大慈悲母」,要吟味此處哦。○ 「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親鸞聖人如是説。○ 要聽聞的話,到碰壁為止聽聞!碰壁碰壁,早點碰壁,徹徹底底地碰壁。知解分別是幼稚園。○ 覺如上人的《執持鈔》曰:「往生般的一大事,非凡夫可計量,應偏任憑如來」。○ 世人説佛寺無佛法,佛具店無佛龕喔。○ 無論如何皆落地,落地、落地、落地。徹底落地後才論輸贏喔。處心積慮不落地,徒勞無功。○ 大悲之月映於泥水的是信心呀。凡夫的計量什麼也不是。○ 「生死苦海無邊際我等沈淪時已久唯有彌陀弘誓船令乘必定到彼岸」。直到死為止,好好地吟味此和讚     地過活。○ 除去父母和老師的言語没有信心。○ 好談理論的話,請盡量說吧。用理論無法過死的關卡。○ 人生是或沈或浮的緊要關頭呀。知道也不行,想也不行,怎麼樣也不行不行的屍骸亦同然。○ 無論如何也無法無我,不得無分別智的話,除了落地外什麼也没有。這個不知道嗎,這個不知道嗎。○ 「歸命者本願招喚的勅命也」,佛喚我故方能往生。○ 知道也是毒,不知也是毒,思也是毒,不思也是毒。唯有佛智不思議,誓願不思議的藥。○ 法界的真理是什麼?佛智大悲的南無阿彌陀佛、自利利他圓滿、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如來是萬能演員,没有笨拙演員出場的份。○ 南無阿彌陀佛是呼喚聲呀。獲救的證據、往生的證據,真可尊可貴。○ 不是追趕信心、尋找如來。被如來捉住,輕而易舉地。○ 我利我利亡者無法成佛是原則呀,加上凡夫就這樣地往生成佛,難道不覺得這不思議嗎?○ 依大智慧力、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往生。凡夫的力量,盡是地獄必定的業。○ 有空的話不妨看看自己的樣子。   「無明煩惱真茂盛有如塵數滿身心愛憎違順之心境不異高峰又山岳」(和讚)。○ 在此世不知善惡不行,往生是超越善惡地飛越,不覺得這不思議嗎?○ 人説真俗二諦,事實上,有信心的話,俗諦門(道德)自然生起來。○ 向臨終的病人説信心如何,他會聽不進去。   依「大悲的慈親等著汝哦」這句話往生。○ 如來是真實,真實是如來。○ 佛真尊貴真尊貴,尊貴的佛法,哪是懶骨頭說懂就懂的。○ 聽到佛法的話,要開口哦。不開口就是有問題呀。○ 教行信證哪怕是一個字也要吟味哦。○ 雖無遺產有佛法可留。無佛法的話,與乞丐同然。○ 凡夫的自體淨是妄念,有五欲的那樣聽聞佛法呀。○ 佛智圓照。○ 智者也好學者也行,死時皆是一無所有。○ 假令讀了萬卷書,面對後生時,就如一字不識的阿呆,還愚往生。○ 不論是誰,剝去外皮的話,淨是我最可愛。地獄的證據在這裏。○ 佛智的不思議,本願力,有罪的那樣,有欲的那樣。「願力無窮不思議罪業深重亦不重佛智無邊不思議散亂放逸亦不捨」,願細細頂戴這首和讚喲。安 心 語 錄一、傷腦筋聽不到本願力的呼喚聲也是傷腦筋。無法信的也是傷腦筋。但是不認為自己聽到了、聽了、信了,心就不安的人也是傷腦筋。凡夫用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心相信的信心,有何價值呢?思之、思之。二、一句的吟味那裡聽幾句,這裏聽幾句,把所聽到的斷片組合起來,以為那就是信心,這哪行得通呀。呼喚聲一句就好,徹徹底底呼喚聲如何呢。「呼喚聲一句南無阿彌陀被喚還慈親故鄉」,這心境真妙呀。即使記得很多很艱深的用語,若無法從内心裏真的吟味此一句的妙味的話又如何。即使聽聞了千次萬次的法座,漫不經心地聽聞不行。三、專注深掘一樣佛教不論是哪一宗派,没有專心於一的話無法成就。特別是真宗的安心,就如掘深井一樣,專心深掘於一事,若没觸及到如來的大悲心的話,什麼意義也没有。「法之水流巖下掘呀掘呀地汲取要深掘且不斷地」。四、當流之極在聞很多人以為信心是由凡夫發起。不論自己有没有這樣子想,在内心深處是如此認為的,這就是久遠劫來流轉至今的「自力心」。因為一般其他的宗教是如此,所以即使聽聞了淨土真宗的教法,在内心深處亦有著這樣的想法。雖然如此,即使聽到信心是用頂戴的,但是很多人就想快點頂戴、想何時如來會給我信心呢,生命越來越短,無常的風説不定今晩就來,如來應知道我想要頂戴信心想到流口水才是,為什麼不早點把信心給我呢。雖然如此,其中有人云我被某某人説:「汝已經獲得信心了」,所以我頂戴了信心、獲得信心了,那是幾年幾月的事了。淨土真宗的信心不是没被人印可(證明)就不知道那樣地模糊不清的信心。能説出:「汝獲得信心了,還没有獲得」等持有他心通的僧侶,在現代應無有一人才是。不是自己聽如來的呼喚聲嗎,然而却有人問:「我聽到呼喚聲了嗎、我還没有聽到吧」等迷糊的問題,難道這樣就定心情好或不好嗎?不可不説這樣的人是糊塗蟲。勅命是自己聽聞故,自己應明白自己的心才是。只是因為這是後生一大事,以為自己聽到了、懂了、獲得信心了的人,向善知識說出自己内心的所有想法是重要的。因為「以為的安心」是無法往生的。當流之極在聞。「聞」之一字很重要。聽聞如來的大悲心,聽聞聽聞,徹底地聽聞,聽聞到原來連聽聞也没有般,如來招喚的勅命徹身心,自然地於往生放下包袱,這就是信心。唯是本願力的勅命的獨運而已。五、聞不具足其中,有人的心態是:我學佛已經幾十年了、正信偈、和讚、御文章等也都讀過了、老師說的我都懂了、不論哪位講師什麼我都已經知道了,雖然如此,不知為何總是覺得少了點什麼而無法安心。一想到後生就是一片黑暗、恐懼等等。之所以會這樣,其實是聞不具足、没有真實地明白「被喚還慈親的故鄉」、不信誓願不思議是不思議的緣故。到底是聽聞到哪裏去了呢?雖然口口聲聲說都明白,是什麼在明白呢?最好從頭再來一次較穩當吧。六、不斷煩惱得涅槃淨土真宗的安心,很難。講難是指從大乘佛教的哲理來説,是「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但是凡夫從内心深處無法理解這樣難的事,即在此世無法悟這樣的真理。話雖如此,並非完全地否定這,要悟到諸佛如來所悟到那樣,得到安養方可證。在此世能觸及「即」的問題、「不二」的問題到多少程度呢,作為大信心的德(德用),在未命終時,多少能吟味到其中的真理一點點。所謂的「一點點」,實是無法言喻的妙處。「正信偈」曰:「能發一念喜愛心,不斷煩惱得涅槃」。佛教的原則是斷煩惱得涅槃(證悟、成佛),這是極嚴肅的事,這叫做「斷惡證理」。然茲一度發起信心的話,因為是「不斷煩惱得涅槃」故,所以焦距不對,因此聖道門的人們説:哪有那麼好的事,而不願叩真宗的門。原來如此,自力執心強的人,今做自力修行的人們這樣子想是無可厚非的事。真宗的人如何想呢,哪理會別人如何想,只要頂戴信心的話就行了,而不想知道嚴肅的道理,一副馬耳東風的樣子。如此一來,既不知聖人的心血,也不知信心的價值。當然凡夫帶罪的現狀往生的話,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在存命時從如來眼看的話,罪消的緣故,能吟味「不斷煩惱得涅槃」的妙旨。這滋味無法言喻,令人感戴。此處能頂戴到佛智不思議、願力不思議。七、亦無善惡與淨穢和讚曰:「自久遠劫至今世受佛悲愍之證據顯示佛智不思議善惡淨穢亦無有」凡夫是盡造惡業的傢伙,儘管如此,却老是在説此善彼惡、説那人是善人呀惡人呀,囚於善惡,拘於善惡,無論如何也無法切捨善惡的想法。雖然以為聽到從善惡淨穢亦超越的佛智不思議的絶對界來的慈親的呼喚聲,但是因為没有對善惡的想法死心,所以不能聽到慈親的呼喚聲。和讚曰:「顯示佛智不思議善惡淨穢亦無有」的滋味是,被佛智不思議的呼喚聲招喚的凡夫,至今為止所認為的善惡淨穢的想法全都被連根拔起,有的只是「感恩、慚愧」地頂戴一呼喚聲之無量力功德,這是不夾雜凡夫的任何計度的大信心的心境。雖是凡夫頂戴的信心,此大信心的德因為是佛智不思議的德故,是「善惡淨穢亦無有」,所以我説這是「呼喚聲前世界全毀」。這不是説我們所住的世界全毀滅了,而是指久遠劫來無論如何也無法切捨的善惡的「自力執心」全毀的意思。善惡的執心全毀於呼喚聲前的話,凡夫是凡夫已非凡夫。故和讚説:「自聽聞超世悲願我等生死凡夫兮」。重要的是,在佛智不思議的呼喚聲前,「善惡淨穢亦無有」的滋味是,若還殘留自力心的話,不論是智者或學者也無法吟味的大信心的世界。這不是有無法言喻的味道嗎。八、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和讚曰:「本願圓頓一乘法信知必攝持逆惡煩惱菩提體無二速令得證無上法」煩惱和菩提(覺、道、證)為什麼是體無二呢?煩惱是地獄的業,而菩提與佛的證悟無二(不二),因此一般怎麼想都想不通。聽到想不通的事怎麼樣也不來電,無法感受到其可貴。此處亦是大乘佛教的精神真髓,佛的境地就是如此。原來佛法是佛入三昧海(禪定)捕捉到天地萬物的大生命,與萬物一如,將此體證的境界如實地説出來的是大乘佛教。講般若的諸法皆空、講諸法無我、或講佛智不思議的本願力等,一切是如來在三昧海中看到絶對的真理。世間的一切學問及一切宗教,盡是以凡夫相對的知識所發現、或自造的東西。此處所示的「煩惱菩提體無二」的真理亦是凡夫所無法理解的。為什麼呢,在凡夫的智慧,若没清楚地分別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的話,既無法理解煩惱,也無法理解菩提。但是那樣的區別能說是真理嗎?區別姑且也是真理,又於佛智不思議的絶對界説「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也是真理。絶對的真理不到絶對界即極樂無為涅槃界是無法證悟的。聖道門的人們說在此世證悟,但是凡夫做不到。在淨土證悟的真理,尚是凡夫之身說明之實是不可能,勉強說明的話,講煩惱、菩提,這樣的分別是因為這方有好惡的緣故。若人能如山川,能無我無心,没有好惡的話,其境地是真智(般若的智慧)的境地,從真智上看的話,煩惱無煩惱可見,菩提無有菩提可羨慕。問山或川:「汝迷著的嗎或悟了的嗎」,回應汝的是無動於衷。花和月亦如是。山川和花月,無心、無我,彼等没有好惡,因此不造罪。不造罪故,也就没有「惑」。不「惑」故,也就没有「悟」。人也像這樣入大三昧海,達無我無心之境的話,其時始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真正的真理。九、一呼喚聲佛法不論聽多少,真的佛法很難聽入耳,這是因為不知道本願名號的「一呼喚聲」的緣故,因為明明被呼喚聲呼喚著、明明「響流十方」不分日夜地直響著喚著,却還在「想要獲得信心」的緣故。以為呼喚聲之外有個信心、以為要信心。呼喚聲連我們的信心也成就了,說別東張西望、別動腦筋就是說的這個。很多人苦於想得安心而無法得到,這個病根起因於不知諸佛菩薩以大悲,發本願濟度衆生;不知阿彌陀如來發超世的悲願,欲以一本願名號之力救度衆生。不知此根本故,幾十年也在徘徊。教行 信 證 拜 讀 記 (3)九十二歲瑞劒題 號72、《教行信證》封面上的文字題著:「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内容是「教行信證」。「教行      證」叫做「三法門」,「教行信證」叫做「四法門」。「三法門」叫做「法體圓成門」,意即在如      來的手上,教、行、證皆已成就,示衆生往生的行完成著。四法門因為是示頂戴信心往生的食譜,          又叫做「機受趣入門」。73、說靠信心一樣就能往生,同行就使勁想要獲得信心,忘記如來早已成就教行證三法,是依其功德往         生,而出自力。因為忘記「法體圓成門」所以不行。聽到這樣,也有不少同朋就想:我的往生如來         已為我準備好了而没有一點想頂戴真實信心的樣子。要知道,三法也好、四法也好,兩者皆應好好         領受才是。74、老是記得稱念佛就往生的想法是膚淺的。       往生,是依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往生的,即依佛智的不思議、大悲的本願力往生的。南無阿彌陀佛         是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用自己的力量取信心、稱念佛想要往生的人是打錯主意了。75、到底,「行」是什麼呢?是南無阿彌陀佛為衆生的行。那麼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呢?攝著阿彌陀如         來的壽命無量(法身常住的理)的光明無量(佛智觀照的妙用、佛智的運作)是南無阿彌陀佛的             體。然我們的信心、往生皆包含在南無阿彌陀佛之中。不是自己用自力開始取信心、自己用自力開         始稱念佛才往生的。76、在聖道門,説「行」的話,即指依著「發心」、「修行」、「菩提」、「涅槃」四個階段步步高昇         的就叫做「行」。發心,指發菩提心的意思,大慈悲心是發心的根源。大慈悲心者,指先救度一切         衆生,之後自己再成佛,帶著強烈地意志行六波羅蜜的行就叫大慈悲。發心做到、修行做到、完成         修行,到達菩提(覺、證)、到達涅槃(大慈悲的生活),這是凡夫作夢也無法做到的事。撰 號77、《教行信證》,接著題號的是撰號。「愚禿親鸞集」是撰號。「愚禿」者,是「愚者、少德者」的        意思。《觀經》的「至誠心」釋的地方,普通讀做:「不要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内懷虛假」的地方,          聖人將之讀做:「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内懷虛假也」。這是愚禿的意思。78、聖人是内賢外愚,這是信者的姿勢。内是信心,法德一滿入,自然為愚禿的相。這是願力所使然,        是願力自然。此相在行者說的話,叫做「香光莊嚴」,這是如來的恩德。没有信心的凡夫,盡裝飾          著外表。内用自力填的滿滿的話就會是那樣子。79、總序之文的第四段,從「噫弘誓」至「莫遲慮」,是顯聞法的宿習的一段。第五段自「愚禿」至結        束為止,是慶喜受三國傳來的師訓的一段文。80、信,是行(南無阿彌陀佛)原封的信,是行的運作。行(佛智大悲心)(南無阿彌陀佛)印現於衆生      的心中的是信心。81、瞻仰、瞻仰、徹底瞻仰南無阿彌陀佛的佛智不思議,聽聞、聽聞、徹底聽聞,被南無阿彌陀佛的佛        智不思議徹底打動的就叫做信心。即被阿彌陀如來的大智大悲的大人格徹底打動,凡夫自力的計度          被拂掉,大悲大智的呼喚聲變得好可靠,於本願前垂恭敬頭的就叫信、信心。没有「計度」的信心          原封就是本願力。没有計度的橫超他力的念佛原封就是信心,是名號的功德力。82、獲得此信心極難故說「難信金剛的信樂」,必定到臨終為止會透徹。自己在自己的心中臆測:我獲        得信心了嗎,還没獲得信心嗎的話,不論到什麼時候不會有結果。忘記自己,也忘記自己的信心,          徹底地仰信如來就行了。聖人說:難思弘誓和無礙光明、這是總序的御文。83、聖人在總序對句地說道:「圓融至德嘉號」(行)和「難信金剛信樂」(信),這是真宗的行      信。其後說:「遇獲行信,遠慶宿緣」。「行卷」釋大行說:「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真      如一實功德寶海」。無大行則無大信。光 海 莊 嚴 倫理和宗教2近世的哲學之祖笛卡爾説:「我思故我在」,他斷定宇宙萬物的根本原理是叫「我」的「自我」,同時也斷定「思」是意識的活動。「自我」如「水」,叫「思」的思想如「波」。無水即無波,但是水可以是無波。意識是波,意識其自身是水。物(現象)是波,「物其自體」(康德)是水。康德雖講到「物其自體」但是没有詳細地的說明。用佛教說的話,「物其自體」相當於「法性」,「心其自體」相當於「心性」。「法性」是「真如」,「真如」是「一法界(萬物)的大總相」(總和)。總和的真如和「不生不滅的心性」同一(大乘起信論)。「真如」即「心性」即「法性」,主觀和客觀合一的世界是主客未分的世界。真如不生不滅故,萬物不生不滅。「身心一如」(道元禪師)、「境智(主觀和客觀)冥合」(天台學)故弘法大師說:「真如非遥,棄身求何處」(心經秘鍵)。不論是主觀或客觀,萬物悉不生不滅故,尋萬物的本源求元始,之不得不説是迷妄。笛卡爾的「自我」、史賓諾沙的「本體」(Subject)、聖書的「神的創造」說等,是要一考的問題。惡(罪)的始原也是一樣,是無法尋其始原的。《般若心經》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於佛教論真如時,不可忘記的是於華嚴學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即相入、鎔融無礙」的大真理。不可忘記「事(現象)理(實在)無礙」、「事事無礙」的真理。西洋的學者囚於「有」(存在),從「有」出發故,一切全都瓦解了。佛教以「空、無我」為真理出發故,常契合真理。如淨土教,乍看似是執著於「有」,而實是「真空妙有」,不忘「第一義諦妙境界相(淨土)」。知道從「有」(存在)出發是正確呢,還是從「空、無我」出發是正確呢的標準是「禪定」(三昧、坐禪)。佛教的教法是從禪定顯現的,因此没有「禪定」立論的教法一個也没有。没有禪定的知識哲學為「我思故我在」、宗教也生出神的天地創造說。淨土教從釋尊的「彌陀三昧」生起。又,淨土被說「第一義諦妙境界」(《論註》)、被說「廣略相入」,皆不外是禪定的真理。禪定不是禪宗的特定專賣。「空、無我」是法界(大宇宙)的原理、真理。想要自己體驗「空、無我」的是聖道諸宗。依「空、無我」的如來的大智、大悲往生成佛的就叫淨土門,彼處有「入我我入」的感應道交之道。依感應道交故,「不斷煩惱得涅槃」亦是本願力(彌陀正覺)中所圓滿的大智慧力、大慈悲力、大誓願力之賜。此故,没有從衆生方面祈願、祈禱的必要。信心之中,能守道義而超越倫理,使滿足往生成佛的志願。人以相對的思想,為得相對的快樂信神佛的不是真實的信心。天國和伊甸園是相對的善、相對的樂境。有樂的世界亦有苦,淨土是「極樂無為涅槃界」、「畢竟逍遙離有無」,故云極樂是「第一義諦妙境界相」。離有無的世界是「空、無我」的世界。「空、無我」不是虛無主義(Nihilism),「空」不是相對的意思的「無」。批評佛教是厭世主義是不對的,又一月宿影萬川,即使講多佛也不是多神教。其他的宗教說「神是靈(Spirit)」,在心中描述著神的偶像。佛教在拜繪像、木像的同時,常不離「空、無我」的真理,故不是偶像教。笛卡爾以「自我」為基本,假定這是最初、不可動的永久的實體。說「我在」的「我」不過是假設性地疑,發現最後無論如何也無法疑的東西的是「我」。對笛卡爾來說,「我」是確實不可疑、是最初也是最後的存在。這暫且不提,「我」不是宗教說的創造天地的神。史賓諾莎(1632~1677)為說明萬物,而立「依其自身獨立者」的「本體」(Substance),從這裏試著説明萬物,「本體」是萬物的屬性的「體」(本體、實體、本質)「相」「用」(運作、活動、作用、運動、實踐)的「三大」之一。這個不論如何被說明,因為本體不過是萬物的統一體,這不是馬上和創造天地萬物的神是同一的。費希特(1761~1814)引伸笛卡爾的自我說,繼續康德(1724~1804)之說,立「自我」和「非我」,雖提及「物自體」,却不是物自體的説明。又康德從道德(實踐哲學)上肯定「神」「不死」和「自由」,在理論上於「純粹理性批判」,從「本體論」、「宇宙論」和「認識論」上說無法證明神的存在。歐美的哲學家講的「神」,有創造世界的宗教的神、有宇宙萬物的本源的哲學上的神、有多神教的諸神等等。日本的神,相當於佛教講的佛性叫做神,這是神道的根本原理(筧博士的《古神道》),實際上皇族們和忠臣義士死了之後有被祭祀為神。不止如此,連地、水、火、風、山川草木都當作神祭祀著的諸神也有。又有本地垂迹説,即佛作為神顯現的神(權現社)也有。問題是造天地萬物的神、掌管人的命運的神有還是没有。在佛教説:「不得拜天(神)」,禁止祭祀各種神。佛有「佛的三身」,「法身佛」(法性、心性、真如、萬物其自體)、「報身佛」(酬報願行而現的佛)、「應身佛」(如釋迦如來作為人出現的佛)叫佛。又立「化身佛」。不論何佛皆具有三身。擴大三身的話,加上化身佛是為「四身」。更擴大之的話,在華嚴講「十身具足的毘廬遮那佛」,在真言則立「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的四身。不論何者,「佛」者指與法界的根本真理的「空、無我」即一的大智大悲最高的人就叫做佛。在佛教,講佛是實現普遍的真理(佛性)的人,人是持有普遍的真理(佛性)的衆生故,依佛的加威力,又依本願力,又靠自己完成「八正道」、「六波羅蜜」的行的話,不論是什麼人也都能成佛。但是其他一切的宗教,如一神教者,教説只有神是最高善的存在,是全智、全能、遍在、愛的持有者,人類再如何做也無法成神。這點是佛教和其他宗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又,在佛教造萬物的佛一個也没有,而一神教説神創造天地萬物,這亦是佛教和其他宗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從倫理學上來説,在其他宗教説最高善者只有神,人是罪子,是不完全的存在所以無法到最高善。在佛教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涅槃經),《阿彌陀經》説佛是無量光・無量壽,往生淨土的衆生亦能同體達無量光・無量壽的最高善。無量光(佛知觀照的妙用)・無量壽(法身常住的理),是理智不二的真理,是即最高善。神自始至終和人隔絶(不是同一)著,而佛與凡夫(人)雖異,不論什麼凡夫也有成佛的可能性(佛性),亦依純粹的大信心或禪定、或修與空・無我相即的大善能成佛。西洋的哲學和宗教肯定人是不完全的存在所以不行。在佛教,説人雖不完全而持有完全性,且也能成完全的佛,因此能説是普遍的宗教。其他的宗教雖也是道德的宗教,却不是最高善的宗教、不是普遍的宗教。因為是個人各自信神,各自被救的宗教故是「個人的宗教」。在佛教説的「獲救」,是指凡夫被賜與成佛的力量,又在他力教説成佛即是獲救。在自力教,是自己救自己。在一神教説的獲救,是相對的意思的救,從苦(罪)被救就叫「獲救」,成神的資格没有被給與。因此既無法到最高善,也没有被賜與能到最高善(神)的資格。依相對的、各別的信仰,只能到相對的善、相對的樂境的天國。於「善」也好,於「樂」也好,於真理也好,於「救度」也好,凡不契「空、無我」的絶對的真理者皆是相對的東西。「天國」、「伊甸園」等,從佛教來看只是像「天界」那樣的生活而已。然淨土也是相對的世界嗎,還是生滅變化的世界嗎,兩者都不是。淨土是「第一義諦妙境界相」(論註),「第一義諦」(空・無我)的原樣的莊嚴的淨土,是「廣(現象)、略(空・無我)相入(無礙)」的「妙土」。這又叫做「極樂無為涅槃界」。「極樂」者是「無樂故名大樂」(涅槃經)的大樂,是空・無我的絶對界,故《往生要集》中説極樂是「非莊嚴的莊嚴」。這是非莊嚴(空・無我)的莊嚴世界,是莊嚴世界的非莊嚴的第一義諦(空・無我)的意思。「無為」是對「有為」的文字,超越生滅斷常的真如法性叫做「無為」,又往生極樂叫做「使證得法性常樂」(和讚)。為居住在相對世界的相對的凡夫,暫分別「淨土」和「穢土」(娑婆),教從穢土往生淨土。但是往生淨土一看的話,淨土亦是超越「存在」(有)「非存在」(無)的「涅槃界」,亦是「第一義諦妙境界」故,離有無,往生而無往生的念頭,這是「生(往生)即無生」(論註)。又善導大師説往生時的模樣道:「畢竟逍遙離有無、大悲薫心遊法界」。今天有很多人問説:「極樂在何處」,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執著「過十萬億土在西方」的詞,不願往生的人很多。單是純地理的想像「西方」,又想用人相對的想法去理解極樂,所以才會想不通。此娑婆和淨土並非是地理之差,而是「迷」和「悟」之差、是次元的不同。往生是離凡夫的相對界,入如來的絶對界。凡夫是只有相對智慧的動物故,即使是想的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只要頂戴真實的信心,必能往生無為涅槃界。「和讚」曰:「(往生極樂)若無無上之方便,諸佛證誠勸淨土」。「方便」者,不是一般講的「妄語也是方便」的方便。《論註》有:「正直曰方,外己曰便」,如來的「智慧」、「慈悲」的運作是「方便」。故《論註》有:「方便攝般若,般若(如來的真智)攝方便」。依如來的「大智慧力」、「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往生叫做「方便」。笛卡爾説:「我思故我在」。笛卡爾説這是最後的確實一點也無絲毫懷疑餘地的言語,但是從佛教來看的話,「我」是問題,「在」是問題。在佛教講「諸行(萬物)(現象)無常」。凡夫説「我」的時候的「我」是一種現象,是意識的波。講「在」也是對「無」(否定)的肯定,是相對的意識現象,是意識的活動,是有無相對的「有」(在),不成為最終、最後的原理。「我有」是我意識,在佛教視之為迷的根源。在其他的宗教,説最初是亞當(男)、夏娃(女)違反神的命令,食了智慧樹的果實,神罰他們,把他們從天上的樂園放逐到下界去,這是罪惡的源始,亞當的墮落叫做「原罪」。在佛教講一切的罪惡是因無始的「無明」。「無明」,是「無智」的意思,亦是萬物的根本真理,是不知「空、無我」,不拘意識不意識,自我保存的「我意識」,想要活的欲求就叫無明。故「我思故我在」是在「無明」的圏内。没有道理「無明」是萬物的本源,是人類行動的原理。他説的這種表現,從佛教來看的話,不得不説是違反「空・無我」的真理。違反「空・無我」的真理者悉是罪惡的圏内。以亞當的原罪,作為一切衆生的根源的想法是「父債子還」式的想法,這違反嚴肅的道德的因果律。一人在十字架上流血,贖一切衆生的罪,這從佛教來看,也是違反道德的因果律。此處有一神教不合道理之處。史賓諾莎雖從「本體」出發,但是却無法調和精神界和物質界,終於陷入二元論。笛卡爾雖也使用「我思故我在」的唯心論的表現,到底能調和物質過程與否令人質疑。雖然講在物質界和精神界的背後有神的存在,神能調和此二方面,但是不説神自身是「非物質非精神」的話那調和亦不可能。神若是非心非物的存在,天地創造説自然就瓦解了。所有一切這些説法,隔絶了神和人,説神是完全的,人是不完全的,斷定人無論如何也無法成神,這裡有著其缺點。如此一神教被置於不得不進展到汎神教的命運。所謂的汎神教,没有佛教的根源「禪定」的汎神教,不能説是完全者。編集 後 記在殘暑中問候大家。在此為法雷九號延遲了出版道歉。上個月的八月十五日,法雷會館的理事石井德順師突然逝世了,在此由衷地表示哀悼。在此號的最後揭載了上野先生給我的「悼石井德順氏」的原稿全文。「花色雖香會凋零世間有誰可長存。没想到死而死亡」(法雷句集)。誠「死」之神,没有預告,没有順序。感受到「無常迅速,生死事大」的金言緊逼著吾身。「聽聞我的往生已被南無阿彌陀佛地解決過去、未來、現在的三世業障悉為讚嘆名號聲」(法雷二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瑞默)72無量 壽 經 優 婆 提 舍 願 生 偈 註(三)婆藪槃頭菩薩造 曇鸞大師註解遚垣最三(瑞劒) 遚垣瑞雄一、釋 首 行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后。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恩報德理宜先啟。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乞加神力。所以仰告。我一心者。天親菩薩自督之詞。言念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心心相續無他想間雜。問曰。佛法中無我。此中何以稱我。答曰。言我有三根本。一是邪見語。二是自大語。三是流布語(用以分別他人)。今言我者。天親菩薩自指之言。用流布語。非邪見自大也。二、第 一 念 門禮拜門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者。歸命即是禮拜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是讚歎門。何以知歸命是禮拜。龍樹菩薩造阿彌陀如來讚中(《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1)或言稽首禮。或言我歸命。(2)或言歸命禮。此論長行中亦言修五念門。五念門中禮拜是一。天親菩薩既願往生豈容不禮。故知歸命即是禮拜。然禮拜但是恭敬。不必歸命。歸命必是禮拜。若以此推歸命為重。偈申己心。宜言歸命。論解偈義。泛談禮拜。彼此相成於義彌顯。三、第 二 念 門讚歎門何以知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讚歎門。下長行中言。云何讚歎門。謂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依舍衛國所說無量壽經(小經)。佛解阿彌陀如來名號。何故號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阿彌陀。又彼佛壽命及其人民(在淨土)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問曰:若言無礙光如來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土無所障礙者。此間眾生何以不蒙光照。光有所不照。豈非有礙耶。答曰:礙屬眾生。非光礙也。譬如日光週四天下。而盲者不見。非日光不周也。亦如密雲洪霔(灌。之句反)。而頑石不潤。非雨不洽(沾。下恰反)也。若言一佛主領三千大千世界。是聲聞論中說。若言諸佛遍領十方無量無邊世界。是大乘論中說。天親菩薩今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是依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讚歎。故知此句是讚歎門。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6835.html 法雷音 009 2024-04-14 2025-04-14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6835.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6835.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4-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416835.html
https://www.taipei2.url.tw/ 台北法雷念佛會
台北法雷念佛會
卷 頭 言聖典是佛的全身,故當恭敬地拜讀之。在拜讀當中,每一頁、每一頁,都有佛在傳達訊息給我們。這個或可說是靈感吧,這就是活潑潑地佛的光明。每一天,我們都可以接觸到這樣地佛的光明,但是我們却愚痴到忘記這個,而去傾聽世俗之人無明闇的言語,讓煩惱燃燒自己的身口意,這是多麼可惜的事呀。「佛光明是智慧相也乃
法雷音 009

法雷音 009

卷 頭 言
聖典是佛的全身,故當恭敬地拜讀之。
在拜讀當中,每一頁、每一頁,都有佛在傳達訊息給我們。這個或可說是靈感吧,這就是活潑潑地佛的光明。
每一天,我們都可以接觸到這樣地佛的光明,但是我們却愚痴到忘記這個,而去傾聽世俗之人無明闇的言語,讓煩惱燃燒自己的身口意,這是多麼可惜的事呀。
「佛光明是智慧相也乃至能除十方衆生無明黑闇」(《論註》卷下)。
唯有拜讀聖典的光明方能盡除我的痴闇冥。
信 心 銘 九十二歲瑞劒
因果的真理和大信心的世界
深信因果的大真理故,知大罪不可造,又也應注意不去犯小罪。這樣的人,看似小心眼的小人物,於另一方面不惜身命求出離的要道。從這點説的話,像這般大膽的人很少。
世間多憂,人皆迷執。不論是如何濁惡的末代,不拘時代和人,善因善果、惡因惡果的
因果真理通古今,不分東西,儼然存在。可畏亦可怖。
《帖外和讚》曰:
「大願海之中更無煩惱浪一乘弘誓船但憑大悲風」
《歎異抄》(第七章)曰:
「念佛者無礙之一道。此理云何?即信心的行者,天神地祇亦敬伏,魔界外道亦無法障礙,罪惡業報亦不感(受業報時,不會恨天尤人,會心甘情願地受報),諸善亦不及故。」
這是不思議的事呀,這是常識無法知道的世界,用人世界的道德法則來看也無法明白。這是佛智不思議的世界、大願海不思議的世界。本願力的世界是如此不思議的世界故,善導大師亦說本願海的世界是超異一般佛教的因果的「別異弘願」。
於大信心的世界,不論是什麼樣的惡人女人皆就那樣地救度故,凡夫世界的善惡,一旦超越之,偏信憑佛智不思議的本願力。
在大信心的世界或是大願海的世界,善惡、修行皆超越。《歎異抄》(第八章)曰:
「念佛為行者非行非善也。非依吾計行故云非行,非依吾計作善故云非善。偏是他力離自力故,為行者非行非善也云云。」
「信卷」(本)曰:
「凡按大信海者…,不問造罪多少、不論修行久近,非行非善、…唯是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信樂(真實的信心)也。…如來誓願藥,能滅智愚毒也。」
此亦是可驚不可思議的大文字。這是常識、道德、哲學、一般佛教的思想、世界各國的宗教教理也無法理解的世界。本願海是釋迦如來在《大經》說的阿彌陀如來大智大悲的本願力的世界,七高僧受之傳之,親鸞聖人頂戴之傳授之給煩惱具足的吾等凡夫的不可思議解脫的大法門。
「知無常和因果才是一年級。
記住法門的道理二年級。
願力不思議没有畢業時。
憶念本願力憶念則是念佛。
念佛即南無阿彌陀佛。
依南無阿彌陀佛往生。」
淨土真宗一方面立脚於嚴格的因果之上、嚴格的善惡判斷上,一方面立脚於本願力的不思議、佛智的不思議之前的話,凡夫的因果也好、善惡也好皆超越,唯瞻仰本願力的不思議是不思議,活在純情地信受善知識所說的大信心。信受不思議是不思議而大安堵是難中之難。說難就不徹底地聽聞的話,地獄是必定。
治生死大問題的方法,深念無常和因果、罪業和聖人的言語,以大死一番的心情認認真真地,奮起大勇猛心、好好地聽聞本願名號的由來以外没有路可走。
「佛法是聽聞聽聞再聽聞然後全部消掉
唯是瞻仰彌陀的願力哦
佛法是說 說 再說全消掉唯是仰信彌陀的願力哦」
淨是顛倒的世上,不顛倒的事有三樣:
一、死。
二、落。
三、落的那樣原封被救。
彌陀的本願力,從凡夫世界的因果來看的話是超因果的法。凡夫世界的因果、一般佛教的因果是「善因善果、惡因惡果」的法則。入超因果的本願力的世界、南無阿彌陀佛的世界,始為「善亦非要」「惡亦不可恐」(歎異抄)。
又有云「凡按大信海…非行非善」(信卷)。
因為欲用凡夫的頭腦想阿彌陀如來的本願、欲用凡夫世界的因果法則(科學的因果、道德的因果)下結論所以行不通。
絶對界、真如法性的真理,即佛的佛智大悲的本願的世界,以凡夫的小智看的話,是思慮分別無法及的世界。唯有頂戴是不思議呀。
隨 想 金 剛 心(三)
○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淨土論)。
○ 自然法爾是願力自然。被大願業力牽引牽引而往生。
○ 蟻知砂糖,蛇捕鼠,業力者不思議的東西呀。
○ 如來的禪定力(三昧力)不思議。要聽聞佛智的不思議呀。
○ 像佛法這樣尊貴者,哪是疑心深重的凡夫説懂就懂的。
○ 願往生,是為凡夫能成佛,別思要享樂喲。
○ 學佛法、説佛法,像這樣法喜的事何處有呢?
○ 此世是苦的土無樂。就因是娑婆才能説佛法。哎呀真有趣的世界呢。
○ 想要信心、想要安心、想要歡喜。請放下想要想要的乞食根性。
○ 聞法請趁強健有力時。等到了七老八十(七十歲、八十歲)没氣力了已太晩了。
○ 狐狸騙人。別被自己的心騙了。
○ 依善知識的一句話豁然開朗的往生,幾十年亦茫無頭緒。
○ 源信和尚説如來是「極大慈悲母」,要吟味此處哦。
○ 「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親鸞聖人如是説。
○ 要聽聞的話,到碰壁為止聽聞!碰壁碰壁,早點碰壁,徹徹底底地碰壁。知解分別是幼稚園。
○ 覺如上人的《執持鈔》曰:「往生般的一大事,非凡夫可計量,應偏任憑如來」。
○ 世人説佛寺無佛法,佛具店無佛龕喔。
○ 無論如何皆落地,落地、落地、落地。徹底落地後才論輸贏喔。處心積慮不落地,徒勞無功。
○ 大悲之月映於泥水的是信心呀。凡夫的計量什麼也不是。
○ 「生死苦海無邊際我等沈淪時已久唯有彌陀弘誓船令乘必定到彼岸」。直到死為止,好好地吟味此和讚     地過活。
○ 除去父母和老師的言語没有信心。
○ 好談理論的話,請盡量說吧。用理論無法過死的關卡。
○ 人生是或沈或浮的緊要關頭呀。知道也不行,想也不行,怎麼樣也不行不行的屍骸亦同然。
○ 無論如何也無法無我,不得無分別智的話,除了落地外什麼也没有。這個不知道嗎,這個不知道嗎。
○ 「歸命者本願招喚的勅命也」,佛喚我故方能往生。
○ 知道也是毒,不知也是毒,思也是毒,不思也是毒。唯有佛智不思議,誓願不思議的藥。
○ 法界的真理是什麼?佛智大悲的南無阿彌陀佛、自利利他圓滿、南無阿彌陀佛。
○ 阿彌陀如來是萬能演員,没有笨拙演員出場的份。
○ 南無阿彌陀佛是呼喚聲呀。獲救的證據、往生的證據,真可尊可貴。
○ 不是追趕信心、尋找如來。被如來捉住,輕而易舉地。
○ 我利我利亡者無法成佛是原則呀,加上凡夫就這樣地往生成佛,難道不覺得這不思議嗎?
○ 依大智慧力、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往生。凡夫的力量,盡是地獄必定的業。
○ 有空的話不妨看看自己的樣子。
   「無明煩惱真茂盛有如塵數滿身心愛憎違順之心境不異高峰又山岳」(和讚)。
○ 在此世不知善惡不行,往生是超越善惡地飛越,不覺得這不思議嗎?
○ 人説真俗二諦,事實上,有信心的話,俗諦門(道德)自然生起來。
○ 向臨終的病人説信心如何,他會聽不進去。
   依「大悲的慈親等著汝哦」這句話往生。
○ 如來是真實,真實是如來。
○ 佛真尊貴真尊貴,尊貴的佛法,哪是懶骨頭說懂就懂的。
○ 聽到佛法的話,要開口哦。不開口就是有問題呀。
○ 教行信證哪怕是一個字也要吟味哦。
○ 雖無遺產有佛法可留。無佛法的話,與乞丐同然。
○ 凡夫的自體淨是妄念,有五欲的那樣聽聞佛法呀。
○ 佛智圓照。
○ 智者也好學者也行,死時皆是一無所有。
○ 假令讀了萬卷書,面對後生時,就如一字不識的阿呆,還愚往生。
○ 不論是誰,剝去外皮的話,淨是我最可愛。
地獄的證據在這裏。
○ 佛智的不思議,本願力,有罪的那樣,有欲的那樣。
「願力無窮不思議罪業深重亦不重佛智無邊不思議散亂放逸亦不捨」,願細細頂戴這首和讚喲。
安 心 語 錄
一、傷腦筋
聽不到本願力的呼喚聲也是傷腦筋。無法信的也是傷腦筋。但是不認為自己聽到了、聽了、信了,心就不安的人也是傷腦筋。
凡夫用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心相信的信心,有何價值呢?思之、思之。
二、一句的吟味
那裡聽幾句,這裏聽幾句,把所聽到的斷片組合起來,以為那就是信心,這哪行得通呀。
呼喚聲一句就好,徹徹底底呼喚聲如何呢。
「呼喚聲一句南無阿彌陀被喚還慈親故鄉」,這心境真妙呀。即使記得很多很艱深的用語,若無法從内心裏真的吟味此一句的妙味的話又如何。即使聽聞了千次萬次的法座,漫不經心地聽聞不行。
三、專注深掘一樣
佛教不論是哪一宗派,没有專心於一的話無法成就。特別是真宗的安心,就如掘深井一樣,專心深掘於一事,若没觸及到如來的大悲心的話,什麼意義也没有。
「法之水流巖下掘呀掘呀地汲取要深掘且不斷地」
四、當流之極在聞
很多人以為信心是由凡夫發起。不論自己有没有這樣子想,在内心深處是如此認為的,這就是久遠劫來流轉至今的「自力心」。因為一般其他的宗教是如此,所以即使聽聞了淨土真宗的教法,在内心深處亦有著這樣的想法。
雖然如此,即使聽到信心是用頂戴的,但是很多人就想快點頂戴、想何時如來會給我信心呢,生命越來越短,無常的風説不定今晩就來,如來應知道我想要頂戴信心想到流口水才是,為什麼不早點把信心給我呢。
雖然如此,其中有人云我被某某人説:「汝已經獲得信心了」,所以我頂戴了信心、獲得信心了,那是幾年幾月的事了。淨土真宗的信心不是没被人印可(證明)就不知道那樣地模糊不清的信心。能説出:「汝獲得信心了,還没有獲得」等持有他心通的僧侶,在現代應無有一人才是。
不是自己聽如來的呼喚聲嗎,然而却有人問:「我聽到呼喚聲了嗎、我還没有聽到吧」等迷糊的問題,難道這樣就定心情好或不好嗎?
不可不説這樣的人是糊塗蟲。勅命是自己聽聞故,自己應明白自己的心才是。
只是因為這是後生一大事,以為自己聽到了、懂了、獲得信心了的人,向善知識說出自己内心的所有想法是重要的。因為「以為的安心」是無法往生的。
當流之極在聞。「聞」之一字很重要。聽聞如來的大悲心,聽聞聽聞,徹底地聽聞,聽聞到原來連聽聞也没有般,如來招喚的勅命徹身心,自然地於往生放下包袱,這就是信心。唯是本願力的勅命的獨運而已。
五、聞不具足
其中,有人的心態是:我學佛已經幾十年了、正信偈、和讚、御文章等也都讀過了、老
師說的我都懂了、不論哪位講師什麼我都已經知道了,雖然如此,不知為何總是覺得少了點什麼而無法安心。一想到後生就是一片黑暗、恐懼等等。
之所以會這樣,其實是聞不具足、没有真實地明白「被喚還慈親的故鄉」、不信誓願不思議是不思議的緣故。到底是聽聞到哪裏去了呢?雖然口口聲聲說都明白,是什麼在明白呢?最好從頭再來一次較穩當吧。
六、不斷煩惱得涅槃
淨土真宗的安心,很難。講難是指從大乘佛教的哲理來説,是「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但是凡夫從内心深處無法理解這樣難的事,即在此世無法悟這樣的真理。話雖如此,並非完全地否定這,要悟到諸佛如來所悟到那樣,得到安養方可證。在此世能觸及「即」的問題、「不二」的問題到多少程度呢,作為大信心的德(德用),在未命終時,多少能吟味到其中的真理一點點。所謂的「一點點」,實是無法言喻的妙處。
「正信偈」曰:「能發一念喜愛心,不斷煩惱得涅槃」。佛教的原則是斷煩惱得涅槃(證悟、成佛),這是極嚴肅的事,這叫做「斷惡證理」。
然茲一度發起信心的話,因為是「不斷煩惱得涅槃」故,所以焦距不對,因此聖道門的人們説:哪有那麼好的事,而不願叩真宗的門。原來如此,自力執心強的人,今做自力修行的人們這樣子想是無可厚非的事。真宗的人如何想呢,哪理會別人如何想,只要頂戴信心的話就行了,而不想知道嚴肅的道理,一副馬耳東風的樣子。如此一來,既不知聖人的心血,也不知信心的價值。當然凡夫帶罪的現狀往生的話,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在存命時從如來眼看的話,罪消的緣故,能吟味「不斷煩惱得涅槃」的妙旨。這滋味無法言喻,令人感戴。此處能頂戴到佛智不思議、願力不思議。
七、亦無善惡與淨穢
和讚曰:
「自久遠劫至今世受佛悲愍之證據顯示佛智不思議善惡淨穢亦無有」
凡夫是盡造惡業的傢伙,儘管如此,却老是在説此善彼惡、説那人是善人呀惡人呀,囚於善惡,拘於善惡,無論如何也無法切捨善惡的想法。
雖然以為聽到從善惡淨穢亦超越的佛智不思議的絶對界來的慈親的呼喚聲,但是因為没有對善惡的想法死心,所以不能聽到慈親的呼喚聲。和讚曰:「顯示佛智不思議善惡淨穢亦無有」的滋味是,被佛智不思議的呼喚聲招喚的凡夫,至今為止所認為的善惡淨穢的想法全都被連根拔起,有的只是「感恩、慚愧」地頂
戴一呼喚聲之無量力功德,這是不夾雜凡夫的任何計度的大信心的心境。
雖是凡夫頂戴的信心,此大信心的德因為是佛智不思議的德故,是「善惡淨穢亦無有」,所以我説這是「呼喚聲前世界全毀」。這不是説我們所住的世界全毀滅了,而是指久遠劫來無論如何也無法切捨的善惡的「自力執心」全毀的意思。善惡的執心全毀於呼喚聲前的話,凡夫是凡夫已非凡夫。故和讚説:
「自聽聞超世悲願我等生死凡夫兮」。
重要的是,在佛智不思議的呼喚聲前,「善惡淨穢亦無有」的滋味是,若還殘留自力心的話,不論是智者或學者也無法吟味的大信心的世界。這不是有無法言喻的味道嗎。
八、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
和讚曰:
「本願圓頓一乘法信知必攝持逆惡
煩惱菩提體無二速令得證無上法」
煩惱和菩提(覺、道、證)為什麼是體無二呢?
煩惱是地獄的業,而菩提與佛的證悟無二(不二),因此一般怎麼想都想不通。聽到想不通的事怎麼樣也不來電,無法感受到其可貴。此處亦是大乘佛教的精神真髓,佛的境地就是如此。原來佛法是佛入三昧海(禪定)捕捉到天地萬物的大生命,與萬物一如,將此體證的境界如實地説出來的是大乘佛教。講般若的諸法皆空、講諸法無我、或講佛智不思議的本願力等,一切是如來在三昧海中看到絶對的真理。世間
的一切學問及一切宗教,盡是以凡夫相對的知識所發現、或自造的東西。
此處所示的「煩惱菩提體無二」的真理亦是凡夫所無法理解的。為什麼呢,在凡夫的智慧,若没清楚地分別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的話,既無法理解煩惱,也無法理解菩提。但是那樣的區別能說是真理嗎?區別姑且也是真理,又於佛智不思議的絶對界説「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也是真理。絶對的真理不到絶對界即極樂無為涅槃界是無法證悟的。聖道門的人們說在此世證悟,但是凡夫做不到。
在淨土證悟的真理,尚是凡夫之身說明之實是不可能,勉強說明的話,講煩惱、菩提,這樣的分別是因為這方有好惡的緣故。若人能如山川,能無我無心,没有好惡的話,其境地是真智(般若的智慧)的境地,從真智上看的話,煩惱無煩惱可見,菩提無有菩提可羨慕。問山或川:「汝迷著的嗎或悟了的嗎」,回應汝的是無動於衷。花和月亦如是。山川和花月,無心、無我,彼等没有好惡,因此不造罪。不造罪故,也就没有「惑」。不「惑」故,也就没有「悟」。
人也像這樣入大三昧海,達無我無心之境的話,其時始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真正的真理。
九、一呼喚聲佛法不論聽多少,真的佛法很難聽入耳,這是因為不知道本願名號的「一呼喚聲」的緣
故,因為明明被呼喚聲呼喚著、明明「響流十方」不分日夜地直響著喚著,却還在「想要獲得信心」的緣故。以為呼喚聲之外有個信心、以為要信心。呼喚聲連我們的信心也成就了,說別東張西望、別動腦筋就是說的這個。
很多人苦於想得安心而無法得到,這個病根起因於不知諸佛菩薩以大悲,發本願濟度衆生;不知阿彌陀如來發超世的悲願,欲以一本願名號之力救度衆生。不知此根本故,幾十年也在徘徊。
教行 信 證 拜 讀 記 (3)
九十二歲瑞劒
題 號
72《教行信證》封面上的文字題著:「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内容是「教行信證」。「教行
      證」叫做「三法門」,「教行信證」叫做「四法門」。「三法門」叫做「法體圓成門」,意即在如
      來的手上,教、行、證皆已成就,示衆生往生的行完成著。四法門因為是示頂戴信心往生的食譜,          又叫做「機受趣入門」。
73說靠信心一樣就能往生,同行就使勁想要獲得信心,忘記如來早已成就教行證三法,是依其功德往         生,而出自力。因為忘記「法體圓成門」所以不行。聽到這樣,也有不少同朋就想:我的往生如來         已為我準備好了而没有一點想頂戴真實信心的樣子。要知道,三法也好、四法也好,兩者皆應好好         領受才是。
74老是記得稱念佛就往生的想法是膚淺的。
       往生,是依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往生的,即依佛智的不思議、大悲的本願力往生的。南無阿彌陀佛         是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用自己的力量取信心、稱念佛想要往生的人是打錯主意了。
75到底,「行」是什麼呢?是南無阿彌陀佛為衆生的行。那麼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呢?攝著阿彌陀如         來的壽命無量(法身常住的理)的光明無量(佛智觀照的妙用、佛智的運作)是南無阿彌陀佛的             體。然我們的信心、往生皆包含在南無阿彌陀佛之中。不是自己用自力開始取信心、自己用自力開         始稱念佛才往生的。
76在聖道門,説「行」的話,即指依著「發心」、「修行」、「菩提」、「涅槃」四個階段步步高昇         的就叫做「行」。發心,指發菩提心的意思,大慈悲心是發心的根源。大慈悲心者,指先救度一切         衆生,之後自己再成佛,帶著強烈地意志行六波羅蜜的行就叫大慈悲。發心做到、修行做到、完成         修行,到達菩提(覺、證)、到達涅槃(大慈悲的生活),這是凡夫作夢也無法做到的事。
撰 號
77《教行信證》,接著題號的是撰號。「愚禿親鸞集」是撰號。「愚禿」者,是「愚者、少德者」的        意思。《觀經》的「至誠心」釋的地方,普通讀做:「不要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内懷虛假」的地方,          聖人將之讀做:「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内懷虛假也」。這是愚禿的意思。
78聖人是内賢外愚,這是信者的姿勢。内是信心,法德一滿入,自然為愚禿的相。這是願力所使然,        是願力自然。此相在行者說的話,叫做「香光莊嚴」,這是如來的恩德。没有信心的凡夫,盡裝飾          著外表。内用自力填的滿滿的話就會是那樣子。
79總序之文的第四段,從「噫弘誓」至「莫遲慮」,是顯聞法的宿習的一段。第五段自「愚禿」至結        束為止,是慶喜受三國傳來的師訓的一段文。
80信,是行(南無阿彌陀佛)原封的信,是行的運作。行(佛智大悲心)(南無阿彌陀佛)印現於衆生
      的心中的是信心。
81瞻仰、瞻仰、徹底瞻仰南無阿彌陀佛的佛智不思議,聽聞、聽聞、徹底聽聞,被南無阿彌陀佛的佛        智不思議徹底打動的就叫做信心。即被阿彌陀如來的大智大悲的大人格徹底打動,凡夫自力的計度          被拂掉,大悲大智的呼喚聲變得好可靠,於本願前垂恭敬頭的就叫信、信心。没有「計度」的信心          原封就是本願力。没有計度的橫超他力的念佛原封就是信心,是名號的功德力。
82獲得此信心極難故說「難信金剛的信樂」,必定到臨終為止會透徹。自己在自己的心中臆測:我獲        得信心了嗎,還没獲得信心嗎的話,不論到什麼時候不會有結果。忘記自己,也忘記自己的信心,          徹底地仰信如來就行了。聖人說:難思弘誓和無礙光明、這是總序的御文。
83聖人在總序對句地說道:「圓融至德嘉號」(行)和「難信金剛信樂」(信),這是真宗的行
      信。其後說:「遇獲行信,遠慶宿緣」。「行卷」釋大行說:「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真
      如一實功德寶海」。無大行則無大信。
光 海 莊 嚴 倫理和宗教2
近世的哲學之祖笛卡爾説:「我思故我在」,他斷定宇宙萬物的根本原理是叫「我」的「自我」,同時也斷定「思」是意識的活動。「自我」如「水」,叫「思」的思想如「波」。無水即無波,但是水可以是無波。意識是波,意識其自身是水。物(現象)是波,「物其自體」(康德)是水。康德雖講到「物其自體」但是没有詳細地的說明。
用佛教說的話,「物其自體」相當於「法性」,「心其自體」相當於「心性」。「法性」是「真如」,「真如」是「一法界(萬物)的大總相」(總和)。總和的真如和「不生不滅的心性」同一(大乘起信論)。
「真如」即「心性」即「法性」,主觀和客觀合一的世界是主客未分的世界。真如不生不滅故,萬物不生不滅。「身心一如」(道元禪師)、「境智(主觀和客觀)冥合」(天台學)故弘法大師說:「真如非遥,棄身求何處」(心經秘鍵)。不論是主觀或客觀,萬物悉不生不滅故,尋萬物的本源求元始,之不得不説是迷妄。
笛卡爾的「自我」、史賓諾沙的「本體」(Subject)、聖書的「神的創造」說等,是要一考的問題。
惡(罪)的始原也是一樣,是無法尋其始原的。《般若心經》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於佛教論真如時,不可忘記的是於華嚴學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即相入、鎔融無礙」的大真理。不可忘記「事(現象)理(實在)無礙」、「事事無礙」的真理。西洋的學者囚於「有」(存在),從「有」出發故,一切全都瓦解了。佛教以「空、無我」為真理出發故,常契合真理。如淨土教,乍看似是執著於「有」,而實是「真空妙有」,不忘「第一義諦妙境界相(淨土)」。知道從「有」(存在)出發是正確呢,還是從「空、無我」出發是正確呢的標準是「禪定」(三昧、坐禪)。佛教的教法是從禪定顯現的,因此没有「禪定」立論的教法一個也没有。没有禪定的知識哲學為「我思故我在」、宗教也生出
神的天地創造說。
淨土教從釋尊的「彌陀三昧」生起。又,淨土被說「第一義諦妙境界」(《論註》)、被說「廣
略相入」,皆不外是禪定的真理。禪定不是禪宗的特定專賣。「空、無我」是法界(大宇宙)的原理、真理。想要自己體驗「空、無我」的是聖道諸宗。依「空、無我」的如來的大智、大悲往生成佛的就叫淨土門,彼處有「入我我入」的感應道交之道。依感應道交故,「不斷煩惱得涅槃」亦是本願力(彌陀正覺)中所圓滿的大智慧力、大慈悲力、大誓願力之賜。此故,没有從衆生方面祈願、祈禱的必要。信心之中,能守道義而超越倫理,使滿足往生成佛的志願。
人以相對的思想,為得相對的快樂信神佛的不是真實的信心。天國和伊甸園是相對的善、相對的樂境。有樂的世界亦有苦,淨土是「極樂無為涅槃界」、「畢竟逍遙離有無」,故云極樂是「第一義諦妙境界相」。離有無的世界是「空、無我」的世界。「空、無我」不是虛無主義(Nihilism),「空」不是相對的意思的「無」。批評佛教是厭世主義是不對的,又一月宿影萬川,即使講多佛也不是多神教。其他的宗教說「神是靈(Spirit)」,在心中描述著神的偶像。
佛教在拜繪像、木像的同時,常不離「空、無我」的真理,故不是偶像教。笛卡爾以「自我」為基本,假定這是最初、不可動的永久的實體。
說「我在」的「我」不過是假設性地疑,發現最後無論如何也無法疑的東西的是「我」。對笛卡爾來說,「我」是確實不可疑、是最初也是最後的存在。這暫且不提,「我」不是宗教說的創造天地的神。史賓諾莎(1632~1677)為說明萬物,而立「依其自身獨立者」的「本體」(Substance),從這裏試著説明萬物,「本體」是萬物的屬性的「體」(本體、實體、本質)「相」「用」(運作、活動、作用、運動、實踐)的「三大」之一。這個不論如何被說明,因為本體不過是萬物的統一體,這不是馬上和創造天地萬物的神是同一的。
費希特(1761~1814)引伸笛卡爾的自我說,繼續康德(1724~1804)之說,立「自我」和「非
我」,雖提及「物自體」,却不是物自體的説明。又康德從道德(實踐哲學)上肯定「神」「不死」
和「自由」,在理論上於「純粹理性批判」,從「本體論」、「宇宙論」和「認識論」上說無法證明神的存在。歐美的哲學家講的「神」,有創造世界的宗教的神、有宇宙萬物的本源的哲學上的神、有多神教的諸神等等。日本的神,相當於佛教講的佛性叫做神,這是神道的根本原理(筧博士的《古神道》),實際上皇族們和忠臣義士死了之後有被祭祀為神。不止如此,連地、水、火、風、山川草木都當作神祭祀著的諸神也有。又有本地垂迹説,即佛作為神顯現的神(權現社)也有。問題是造天地萬物的神、掌管人的命運的神有還是没有。
在佛教説:「不得拜天(神)」,禁止祭祀各種神。佛有「佛的三身」,「法身佛」(法性、心性、
真如、萬物其自體)、「報身佛」(酬報願行而現的佛)、「應身佛」(如釋迦如來作為人出現的佛)叫佛。又立「化身佛」。不論何佛皆具有三身。擴大三身的話,加上化身佛是為「四身」。更擴大之的話,在華嚴講「十身具足的毘廬遮那佛」,在真言則立「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的四身。不論何者,「佛」者指與法界的根本真理的「空、無我」即一的大智大悲最高的人就叫做佛。
在佛教,講佛是實現普遍的真理(佛性)的人,人是持有普遍的真理(佛性)的衆生故,依佛的加威力,又依本願力,又靠自己完成「八正道」、「六波羅蜜」的行的話,不論是什麼人也都能成佛。但是其他一切的宗教,如一神教者,教説只有神是最高善的存在,是全智、全能、遍在、愛的持有者,人類再如何做也無法成神。這點是佛教和其他宗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又,在佛教造萬物的佛一個也没有,而一神教説神創造天地萬物,這亦是佛教和其他宗教根本不同的地方。
從倫理學上來説,在其他宗教説最高善者只有神,人是罪子,是不完全的存在所以無法到最高善。在佛教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涅槃經),《阿彌陀經》説佛是無量光・無量壽,往生淨土的衆生亦能同體達無量光・無量壽的最高善。無量光(佛知觀照的妙用)・無量壽(法身常住的理),是理智不二的真理,是即最高善。神自始至終和人隔絶(不是同一)著,而佛與凡夫(人)雖異,不論什麼凡夫也有成佛的可能性(佛性),亦依純粹的大信心或禪定、或修與空・無我相即的大善能成佛。西洋的哲學和宗教肯定人是不完全的存在所以不行。在佛教,説人雖不完全而持有完全性,且也能成完全的佛,因此能説是普遍的宗教。其他的宗教雖也是道德的宗教,却不是最高善的宗教、不是普遍的宗教。
因為是個人各自信神,各自被救的宗教故是「個人的宗教」。
在佛教説的「獲救」,是指凡夫被賜與成佛的力量,又在他力教説成佛即是獲救。在自力教,是自己救自己。在一神教説的獲救,是相對的意思的救,從苦(罪)被救就叫「獲救」,成神的資格没有被給與。因此既無法到最高善,也没有被賜與能到最高善(神)的資格。依相對的、各別的信仰,只能到相對的善、相對的樂境的天國。於「善」也好,於「樂」也好,於真理也好,於「救度」也好,凡不契「空、無我」的絶對的真理者皆是相對的東西。「天國」、「伊甸園」等,從佛教來看只是像「天界」那樣的生活而已。
然淨土也是相對的世界嗎,還是生滅變化的世界嗎,兩者都不是。淨土是「第一義諦妙境界相」(論註),「第一義諦」(空・無我)的原樣的莊嚴的淨土,是「廣(現象)、略(空・無我)相入(無礙)」的「妙土」。這又叫做「極樂無為涅槃界」。「極樂」者是「無樂故名大樂」(涅槃經)的大樂,是空・無我的絶對界,故《往生要集》中説極樂是「非莊嚴的莊嚴」。這是非莊嚴(空・無我)的莊嚴世界,是莊嚴世界的非莊嚴的第一義諦(空・無我)的意思。「無為」是對「有為」的文字,超越生滅斷常的真如法性叫做「無為」,又往生極樂叫做「使證得法性常樂」(和讚)。為居住在相對世界的相對的凡夫,暫分別
「淨土」和「穢土」(娑婆),教從穢土往生淨土。但是往生淨土一看的話,淨土亦是超越「存在」
(有)「非存在」(無)的「涅槃界」,亦是「第一義諦妙境界」故,離有無,往生而無往生的念頭,這是「生(往生)即無生」(論註)。又善導大師説往生時的模樣道:「畢竟逍遙離有無、大悲薫心遊法界」。今天有很多人問説:「極樂在何處」,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執著「過十萬億土在西方」的詞,不願往生的人很多。單是純地理的想像「西方」,又想用人相對的想法去理解極樂,所以才會想不通。此娑婆和淨土並非是地理之差,而是「迷」和「悟」之差、是次元的不同。往生是離凡夫的相對界,入如來的絶對界。凡夫是只有相對智慧的動物故,即使是想的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只要頂戴真實的信心,必能往生無為涅槃界。「和讚」曰:「(往生極樂)若無無上之方便,諸佛證誠勸淨土」。「方便」者,不是一般講的「妄語也是方便」的方便。《論註》有:「正直曰方,外己曰便」,如來的「智慧」、「慈悲」的運作是「方便」。故《論註》有:「方便攝般若,般若(如來的真智)攝方便」。依如來的「大智慧力」、「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往生叫做「方便」。
笛卡爾説:「我思故我在」。笛卡爾説這是最後的確實一點也無絲毫懷疑餘地的言語,但是從佛教來看的話,「我」是問題,「在」是問題。在佛教講「諸行(萬物)(現象)無常」。凡夫説「我」的時候的「我」是一種現象,是意識的波。講「在」也是對「無」(否定)的肯定,是相對的意識現象,是意識的活動,是有無相對的「有」(在),不成為最終、最後的原理。「我有」是我意識,在佛教視之為迷的根源。在其他的宗教,説最初是亞當(男)、夏娃(女)違反神的命令,食了智慧樹的果實,神罰他們,把
他們從天上的樂園放逐到下界去,這是罪惡的源始,亞當的墮落叫做「原罪」。在佛教講一切的罪惡是因無始的「無明」。「無明」,是「無智」的意思,亦是萬物的根本真理,是不知「空、無我」,不拘意識不意識,自我保存的「我意識」,想要活的欲求就叫無明。故「我思故我在」是在「無明」的圏内。没有道理「無明」是萬物的本源,是人類行動的原理。他説的這種表現,從佛教來看的話,不得不説是違反「空・無我」的真理。違反「空・無我」的真理者悉是罪惡的圏内。以亞當的原罪,作為一切衆生的根源的想法是「父債子還」式的想法,這違反嚴肅的道德的因果律。一人在十字架上流血,贖一切衆生的罪,這從佛教來看,也是違反道德的因果律。此處有一神教不合道理之處。
史賓諾莎雖從「本體」出發,但是却無法調和精神界和物質界,終於陷入二元論。笛卡爾雖也使用「我思故我在」的唯心論的表現,到底能調和物質過程與否令人質疑。雖然講在物質界和精神界的背後有神的存在,神能調和此二方面,但是不説神自身是「非物質非精神」的話那調和亦不可能。神若是非心非物的存
在,天地創造説自然就瓦解了。所有一切這些説法,隔絶了神和人,説神是完全的,人是不完全的,斷定人無論如何也無法成神,這裡有著其缺點。如此一神教被置於不得不進展到汎神教的命運。所謂的汎神教,没有佛教的根源「禪定」的汎神教,不能説是完全者。
編集 後 記
在殘暑中問候大家。
在此為法雷九號延遲了出版道歉。
上個月的八月十五日,法雷會館的理事石井德順師突然逝世了,在此由衷地表示哀悼。
在此號的最後揭載了上野先生給我的「悼石井德順氏」的原稿全文。
「花色雖香會凋零世間有誰可長存。没想到死而死亡」(法雷句集)。
誠「死」之神,没有預告,没有順序。感受到「無常迅速,生死事大」的金言緊逼著吾身。
「聽聞我的往生已被南無阿彌陀佛地解決過去、未來、現在的三世業障悉為讚嘆名號聲」(法雷二號)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瑞默)
72
無量 壽 經 優 婆 提 舍 願 生 偈 註(三)
婆藪槃頭菩薩造 曇鸞大師註解
遚垣最三(瑞劒) 遚垣瑞雄
一、釋 首 行
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后。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恩報德理宜先啟。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乞加神力。所以仰告。
我一心者。天親菩薩自督之詞。言念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心心相續無他想間雜。
問曰。佛法中無我。此中何以稱我。
答曰。言我有三根本。
一是邪見語。二是自大語。三是流布語(用以分別他人)。今言我者。天親菩薩自指之言。
用流布語。非邪見自大也。
二、第 一 念 門
禮拜門
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者。
歸命即是禮拜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是讚歎門。何以知歸命是禮拜。龍樹菩薩造阿彌
陀如來讚中(《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1)或言稽首禮。或言我歸命。(2)或言歸命禮。此論
長行中亦言修五念門。五念門中禮拜是一。天親菩薩既願往生豈容不禮。故知歸命即是禮拜。然禮拜但是恭敬。不必歸命。歸命必是禮拜。若以此推歸命為重。偈申己心。宜言歸命。
論解偈義。泛談禮拜。彼此相成於義彌顯。
三、第 二 念 門
讚歎門
何以知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讚歎門。下長行中言。云何讚歎門。謂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依舍衛國所說無量壽經(小經)。佛解阿彌陀如來名號。何故號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
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阿彌陀。又彼佛壽命及其人民(在淨土)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問曰:若言無礙光如來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土無所障礙者。此間眾生何以不蒙光照。光有所不照。豈非有礙耶。
答曰:礙屬眾生。非光礙也。譬如日光週四天下。而盲者不見。非日光不周也。亦如密雲洪霔(灌。之句反)。而頑石不潤。非雨不洽(沾。下恰反)也。
若言一佛主領三千大千世界。是聲聞論中說。若言諸佛遍領十方無量無邊世界。是大乘論中說。天親菩薩今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是依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讚歎。故知此句是讚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