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会简介
1
最新消息
2
教行信证和叹异钞的吟味3
https://www.taipei2.url.tw/ 台北法雷念佛会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教行信证和叹异钞的吟味第一篇 誓愿和念佛七、愿力自然的念佛(前略)「唯念佛」,其原样是不可思议功德力的南无阿弥陀佛,即是誓愿力活著,今现在为我们働之相。圣人把依本愿力,自力疑心的「计度」尽处,以「唯念佛」表示,不,是如来为我们示现。「唯念佛」之处,无碍难思光耀的太阳发亮著。「无碍光如来」、「阿弥陀慈亲」、「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南无阿弥陀佛」地申、呼唤,「诚惶诚恐」、「难能可贵」的想法成为我们的「唯念佛」。「唯念佛」,是显「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的独立之相。可顶戴是抱著我、怀著我,为我伫立之相。信切(彻底信)本愿力,亦是其信心彻底成为本愿力之言语,那就是「唯念佛」。此,确实地顶戴的话,在第十章的「於念佛者以无义为义,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故」之意亦能明白。八、叹异钞和真宗的面目《叹异钞》的眼目是,从「誓愿不思议」到「唯念佛」,再到「以无义为义」而达绝顶。其间,从《观经》法门的「称念佛哟」之法门,利索地脱颖而出至《大经》的「闻其名号」「要闻名号哟」之法门,是愉快的过程,是本愿力的步调,这是《叹异钞》一部的眼目。不论是谁看,《叹异钞》是置重点於「称名念佛」和「机的深信」之圣教,但好好地顶戴其文字中的御旨趣,不彻《大经》的成就文的「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之意不行。《叹异钞》如此地引导我们。立於成就文顶戴《叹异钞》,立於《教行信证》顶戴《叹异钞》的话,误读会少。亲鸾圣人立於成就文开净土真宗。「信卷」曰:「愿成就(本愿成就)一实圆满(真如一实的功德宝海)之真教,真宗是也。」九、闻名号往生顶戴《叹异钞》,讲称念佛往生之御文就是闻名号往生之意,又不归此处不行。称念名号也是,闻也是,唯是仰「南无阿弥陀佛慈亲」,这是本愿力所使然。十、对照《教行信证》《叹异钞》之中,单「念佛」的文字就出现四十一次。以《教行信证》顶戴的话,细分「念佛」,为了不落为自力的念佛,为了去掉想称以后往生之凡夫自力的努力而种种地为我们分别解说。故对照《教行信证》,细细吟味地顶戴时,在《叹异钞》的「念佛」的意义,彼时彼时是如此缘故地恕我能推察,特别难能可贵。不论何者都是如来大悲的利益。十一、称名破满和念佛的意义《教行信证》中,如何顶戴「称名」才好呢,如何顶戴「念佛」才好呢一事明确地极亲切地为我们御示著。其中「机和法」、「行和信」、「因和果」,各各三三圆融的妙味洋溢著,是「他力回向」「无碍难思光耀」的独働。「行卷」曰:「尔者称名,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称名破满)称名则是最胜真妙正业,正业则是念佛,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即是正念(信心)也。」(御转释)此意思是,一称御念佛,破我的一切无明,满一切的志愿。这是为什么呢?因被称念佛的原样是南无阿弥陀佛,是本愿力,亦是本愿力其原样的信心故。即「称名破满」是依威神功德的名号之力、威德广大的大信心之力破满(破无明,满志愿)。大悲无碍的光明和本愿力,通过我的口,又通过我的心之暗,为我们流行十方之相是念佛、是称名。故念佛的功德、念佛之力完全是誓愿不思议之力、如来大悲心之力,不可思议功德的名号之力。这时候的「不可思议」,指超越科学界限的佛智的神秘、真如界的超越性,即如来大慈悲的世界超越因果。有如此殊胜的意思故,讲「称名」就是「念佛」,讲「念佛」就是「正定业」(令往生的恸、因),讲「正定业」,就完完全全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地仰心是「正念」,是信心。故正念,其原样御六字,御六字之外信心没有,此御六字是正定业。实是愧不敢当。这样想的心亦是念佛,其信心亦念佛,想念本愿力的忆念亦是念佛,显现於口中的称名亦是念佛。又念佛,是称名。即念佛者,是离自力仰「如来的利益」之相。上述的御转释,始於称名至正念为止,滴溜溜地回转作释,这反著转也是同样的意思,圆圆地画了一个圆。这是无碍的光明活著为我们於信心的人格働的自然之相。用头脑想,这个那个地仔细琢磨的话无法懂,宗教的奥义超越知性。真宗在信心的人格中见其活泼泼的面目。圣人的御言语是圣人,如来随著本愿力活动之相,成为《教行信证》的言语,成为《叹异钞》的言语,又成为《和赞》的言语显现。唯是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的大悲活动之相。议论法门的话,圣人死翘翘,如来躲起来。「卷首和赞」曰:「弥陀名号续称念 信心真实获得人 忆念之心恒不断 报谢佛恩之思有」这是亲鸾圣人之御姿,是圣人大信海的跃动,亦是如来大悲的生命为我们活动之相。因此念佛成「真佛弟子」之相,成正定业,成报恩行,此「卷首和赞」是显示真佛弟子的「如实修行」(净土论)之相者。十二、如实修行的念佛「如实修行」指的是,如如来的光明智相,如实修行,即指赞叹如来的働、大悲的働显於我的原样。念佛是赞叹。又因为「啊!愧不敢当」地低头的真实信心叫「如实修行」,所以「信心」显现於口的是「称名」,是「念佛」,这就叫做「唯念佛」,这亦是报恩的大行,是常行大悲之益。要言之,获得威德广大的信心之相叫做「如实修行」。「如实修行」者信心以外没有。学佛法,是依如来的本愿力仰本愿力,那就是信心。仰的话,本愿力显现於口,那就是念佛。这「徵兆」是「思欲称念佛的心」。十三、「行」的御转释圣人於《教行信证》(行卷)说念佛曰:「云专念者,即一行,形无二行也。今,『佛(释尊)语弥勒,其有得闻彼佛(阿弥陀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念佛),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大经下卷)。弥勒付嘱之一念,即是一声,一声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一行,一行即是正行,正行即是正业,正业即是正念,正念即是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也。」我们是「唯念佛」往生,唯信往生。阿弥陀如来成正觉时,自始於大悲的心中抱著我励修行,愿行成就,曰:「俺成正觉,成云南无阿弥陀佛之佛。因此俺正觉大悲的血液通到汝,以那血液汝亦成佛,必定成佛。俺(如来)信此。汝往生成佛之相映於我的正觉之镜的是俺的正觉。一起成佛哟」之相是南无阿弥陀佛,是「唯念佛」。如来本愿大悲之腹中宿著我,兆载永劫的御修行的每一行之中宿著我,正觉之中抱著我故,我从正觉华化生,容容易易地被往生净土。十四、安心歌原口针水和上曰:「虽是我称 我闻 南无阿弥陀带汝去哟 慈亲的呼唤声」大瀛和上歌曰:「极乐之道只一条 南无阿弥陀莫走思案计度的岔路」应深深地吟味。上二首的歌中,「称名」是「闻名」、是「大道」、是「招唤」,亦是「南无阿弥陀佛」之旨显露著。十五、本愿的意义到底「本愿」是什么呢?那是如来的「言语」,亦是如来的「心」。如来难能可贵,如来以光明和名号救度我们,信心是肝要。圣人於《教行信证》曰:「悲愿(大悲之愿)喻如大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故。」如来的本愿是大悲之愿,是大悲心的本愿,是大悲心的结晶,是发露,是活动,是生命。用御自身的大生命之力想把真生命注入一切众生的佛心之力,亦云本愿,亦云本愿力。本愿的功德广大无边,非言语及笔墨所能形容。此故,枯木同然的我也是,逢遇如来一乘大智愿海之春,注入信心的气息,如来的生命成为我的生命。只有在如来的无量寿.无量光的大生命(南无阿弥陀佛)之中,我永远地被活著,乘本愿力被抱持得以无限地活动如来的活动之大希望。十六、称念佛如来悲智的大生命尊贵、难能可贵。摄诸善本,具诸德本,以真如一实的大生命(真如)为生命,不,是两手抱著一切众生站立的一大生命,那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是真如的正体」(六要钞)。但是,亲心子不知,长时已来,远离慈亲故乡,我独自流浪著。慈亲寻找、到处寻找吾子,终於逮个正著:「慈亲是俺呀,汝之慈亲在此处哟」地初见面,这言语、这御相、这脸庞、这大悲心是南无阿弥陀佛。「慈亲!」我不自觉地、忘我地,连水火二河(怒与欲)的恶心也好,行为也好,皆忘光,被拉到慈亲的身旁。我忘我「慈亲!」地叫出声,那是「唯念佛」。是感应道交、入我我入的妙趣,这在《叹异钞》反复周到地提示著,《叹异钞》的念佛是这个意思。忘己地被称的念佛故,诚是易称、诚是「易持」的念佛。如来的念力相续、不忘故是易「持」。《教行信证》及《报恩讲式》曰:「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信卷)「至心信乐忘己,速归无行不成之愿海,忆念称名有精。」(报恩讲式)第十六章曰:「即使对於恶者,若愈加参仰愿力的话,则依自然之道理,亦可生出柔和、忍辱之心。关於全部所有之事,於往生者不具敬畏之思,而唯令人响往弥陀御恩深重之事,应常参致思念。此故亦称念佛也。此自然也。」实是御荫样。大慈悲心活泼泼地充满吾身心。十七、本愿的不思议和大悲心本愿力为何不思议呢?誓愿为何不思议呢?兹有很深很深的真理。法性的不思议、大悲的不思议、佛智的不思议今作为如来的不思议显现,作为本愿的不思议显现,作为不可思议功德的名号显现。名号显诸佛如来的智慧,又持著之。我们,唯只仰无碍的佛智和大悲心的不可思议。圣人曰:「敬白一切往生人等,弘誓一乘海者,成就无碍无边最胜深妙不可说不可称不可思议至德(名号)。」(行卷)成就的名号(果)的功德,甚深不可思议故,本愿(因)亦不可思议。本愿(因)不可思议故,名号(果)亦不可思议。本愿之中含名号的功德,名号亦显本愿的大慈悲力。诚如来不可思议、大慈悲力不可思议、佛智不可思议,佛力难思!誓愿之药,「灭」一切凡夫善恶的「智愚之毒」(信卷)。佛法收於不思议之一语,不论到哪裏皆是不思议。这用自己的知性乘除,没有「不思议呀」地仰如来大悲的本愿力处,佛法死。大慈悲力亦不思议故,像我这样的人获救故是不思议,自己都觉得自己不思议。又这样的不思议居然能被信哟,此亦是不思议。昙鸾大师的《论注》曰:「大慈悲者是佛道正因故。」(信卷)《教行信证》曰:「斯心(信乐、信心)者即如来大悲心故,必成报土正定之因。」(信卷)我们是於信心之中顶戴大悲心,不是从我们这边称了、信了,变成善人,安心而往生的。往生的正因唯是如来的大悲心,是无碍的佛智。「谢谢」地低下头时,那时是如来的大悲心注入时。如来的大悲心外无我的往生,南无阿弥陀佛之外无我的信心。三十、「信卷」之意念佛往生的「唯称教义」亦从高祖的御指南得其意一看的话,其原样为「唯信教义」,而「信卷」展开来。念佛也好,信心也好,机也好,法也好,皆南无阿弥陀佛。「信卷」依据「愿成就文」将本愿的三信(至心、信乐、欲生)归结於天亲菩萨的「一心」(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本愿力强烈地示现,如於「行卷」虽然讲「唯称门」,但是可以窥见「唯信门」,於「信卷」叙述「唯信门」,鲜明地阐释善导大师.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的真意。三一、《教行信证》的大信心於「信卷」的三一问答,圣人在结尾曰:「故知,一心是名如实修行相应,即是正教、是正义、是正行、是正解、是正业、是正智也。」至此,和「行卷」的御转释之文(称名破满之文)一起思考,真宗念佛的意义能清楚地顶戴而难能可贵。顶戴深旨,有滚滚不尽者。亲鸾圣人,啊!大哉!美哉!说赞叹亦愧不敢当。《叹异钞》亦甚深微妙,从天亲菩萨的「一心」看的话,「唯念佛」和「闻其名号」是同一个意思,这是《涅盘经》(化卷引用)的「一义摄无量义」者。高祖於《教行信证》开显、统一龙树、天亲等七祖的「行」和「信」的深义,其文曰:「宗师(善导大师)云专念即是一行,云专心即是一心也。然者,愿成就(第十八愿成就文的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之文)一念即是专心(善导大师的专心),专心即是深心,深心即是深信(善导大师的两种深信),深信即是坚固深信(如来会),坚固深信即是决定心(善导大师的散善义),决定心即是无上上心(散善义),无上上心即是真心(散善义),真心即是相续心(昙鸾大师),相续心即是淳心(昙鸾大师),淳心即是忆念(龙树大士),忆念即是真实一心(天亲菩萨),真实一心即是大庆喜心(大无量寿经),大庆喜心即是真实信心(善导大师),真实信心即是金刚心(善导大师),金刚心即是愿作佛心(昙鸾大师),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昙鸾大师),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安乐净土心。是心即是大菩提心,是心即是大慈悲心,是心即是由无量光明慧生故。愿海平等故发心等,发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者是佛道正因故。」(信卷末) 见真大师把「行信」结归於大慈悲心,真宗的行信论必须从如来的大悲心而归入如来的大悲心,可到诤论安息之处。又《叹异钞》文文句句是如来的大慈悲心,唯称、唯信的诤论到此亦是尽头。三二、念佛和大悲心亲鸾圣人的法门的面目,以上举的「信卷」的御引文已经很清楚,上文可说是由大信心统一七祖者。在此文中特别注意的言语是「大慈悲心」,我们「被弥陀的誓愿不思议救助去地信」,顶戴如来的大慈悲;依「唯念佛而可被弥陀救助去地,於蒙受良人之仰言而信」,顶戴如来的大慈悲心;闻「念佛者於为行者是非行、非善也」之念佛(名号) ,顶戴如来的大慈悲心;闻「念佛者是无碍之一道也」的誓愿名号,顶戴如来的大慈悲心;闻「易持」的名号,顶戴如来的大慈悲心;闻「令信本愿称念佛故成佛」,顶戴如来的大慈悲心。於大慈悲和大信心的世界超越因果,净土真宗诚是如来大慈悲心的宗教,「信」之一字振一宗。请御同朋分享读后心得或提问哦!谢谢。三三、卷首和赞与念佛顶戴《叹异钞》,拜见「唯念佛」之文,想起《御文章》的「取念佛的信心」,又与「正信念佛 」、「念佛正信」之御言语合并顶戴,又也顶戴「卷首和赞」:「弥陀名号续称念 信心真实获得人忆念之心常不断 报谢佛恩之思有」的圣句。高祖在论往生的正因是暂时分开「行」和「信」,但是「行」也好,「信」也好,原本是如来的大慈悲心、无碍的佛智,是依南无阿弥陀佛故,是分而不可分,无法分处而分。此故,「行」和「信」不二,又於念佛和信心的关系亦是不离,活的如来的大慈悲心满入活的我们之人格,透彻到身心时,那就叫做大信心。信心的威德,心也好,言语也好,皆无法及,显现於口即为念佛,这即是「正定业」,是「大道」,是名声普闻的誓愿力,亦是报恩行,念佛处是「常行大悲之益」,这亦是横超的大信心之显现。三四、如来是无量光明慧「唯念佛」不是光把如来放到对面,不是置大慈悲心於信仰的对象之样相,「唯念佛被弥陀救度」之御说处,其心早已是大慈悲心的全现,此一句之中如来的无量光明慧(光寿二无量)活生生的显现,而如实地拜见在眼前働之相,御说此「念佛的信心」、「信心的念佛」、「愿力的信心」之中,此「大慈悲心的信心」之中「愿作佛心」和「度众生心」早已具足,「佛心凡心一体」的吟味亦於「唯念佛」之中能品尝得到。光把如来和名号放到对方眺望的话,是没有结果的。三五、唯信正因之文於《教行信证》顶戴「信心正因」之文的话,有:(一)「即言由闻愿力光阐报土真因决定时克之极促也。」(行卷)(二)「真实信业识(心),斯则为内因(正因)。」(行卷)(三)「正定之因唯信心。」(行卷)(四)「(大信心者)证大涅盘之真因。」(信卷本)(五)「涅盘真因唯以信心。」(信卷本)(六)「斯心(信乐)者即如来大悲心故,必成报土正定之因。」(信卷本)(七)「一心(天亲的一心归命)则清净报土真因也。」(信卷本)(八)「报土真因,信乐为正故也。」(化卷本)如上,圣人宣扬「依一信心往生哟」,即所谓「唯信独脱」之意,这和「教卷」所云的「夫显真实教者,则大无量寿经是也」之大宣言,共於《教行信证》光显「唯信独脱」的法门,两两相俟,如攫地球,掷於天空,是光寿之力,是空前的大宣言。真宗的大信心,唯是仰本愿力,信名号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力的大信心。闻「唯念佛」也是立即忘记信、忘记行而仰本愿力,仰本愿力的信心,唯是本愿力,「唯信独脱」是「本愿力的独立」,是「南无阿弥陀佛的独用」,亦是「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的一法身。「啊,那月,信亦忘记,望那月。」(最三)池山荣吉老师因为无论如何也无法顶戴信心而很长一段时间感到烦闷,著眼「唯念佛」之言语而唯称念佛,於念佛之中,廓然感得本愿力而安心决定,真是尊贵的事。这样拜见的话,《叹异钞》即是「本愿力的独立」,独立之相、意、吟味,有道之不尽的好味道,这即是所谓南无阿弥陀佛的独働。那是「唯念佛而可被弥陀救助去地信」的信心,是「被誓愿不思议救助去地信」的信心。这本愿力的信心是肝要。至此「以信心作为要地应知」(第一章)。顶戴「唯称教义」的念佛「以信心作为要」的话,为「唯信教义」,不别开之处是「唯称教义」的「唯念佛」法门。亲鸾圣人,讲众生的「行」是「称名」,同时亦视这称名原样是「名号」而说:「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行卷)。第三篇 唯称教义和唯信教义六、思欲称念佛的心南无阿弥陀佛慈亲的呼唤声不思议,立於我们的眼前,二六时中在耳畔的是「不思议之誓愿显」。「至心.信乐.欲生」地呼唤我是不思议故,又呼唤声亦是不思议。不知这个,就会掉到「我信什么好呢」「如何信好呢」「称念佛的话好吗」「用什么样的心情称的话好吗」「顶戴真实的信心要如何做是好呢」等「善恶」中而计度、迷惘。但是被闻此一秒中也不停地不思议的呼唤声(誓愿名号)一看的话,「善恶」的「计度」亦不知到哪儿了。鸣呼,不是从自己方面信的,不是闻的、不是获得信心的、不是安心以后往生的、不是因为称念佛往生的、不是自认为能往生就能往生的,唯只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呼唤声」难能可贵,自然不知不觉「南无阿弥陀佛」地从口中出来。那徵兆就是「思欲称念佛的心发起时」。满足於此御慈悲,顶戴是「南无阿弥陀佛慈亲故方有救」,自然显现於口的念佛是,「唯念佛而可被弥陀救助去地,於蒙受良人之仰言而信」(第二章)的御念佛。南无阿弥陀佛,是呼唤「不会让汝下堕哟」「等著汝哟」的慈亲,是慈亲的「呼唤声」,是大慈悲力.大誓愿力.大智慧力.大功德力的结晶。慈亲的肉.血液.正觉的全体是「呼唤声」,如来的「至心.信乐.欲生」三心全体是「呼唤声」,是被南无阿弥陀佛慈亲的「呼唤声」救度的。因此我们安心於本愿力的声音中,此处,第一章曰:「被弥陀的誓愿不思议救助去,往生者遂也。」不是讲信「弥陀誓愿不思议」以后被救,是「被弥陀的誓愿不思议救助」。若是「信以后往生」的话,人就会计度要如何信才好,不是如此,是被「誓愿不思议」救助。圣人说此意曰:「归命(信心)者本愿招唤之敕命也。」(行卷)又「总序」曰:「难思弘誓度难度海大船,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惠日。」《略文类》曰:「夫无碍难思光耀(光明)灭苦证乐(净土的法性常乐之乐)。」这些皆是「被誓愿不思议救助去,往生者遂也」之相。十、如实修行相应与信念「卷首和赞」:「弥陀名号续称念 信心真实获得人忆念之心常不断 报谢佛恩之思有」这是如实修行之相。「如实修行」,昙鸾大师的《论注》曰:「云何赞叹,谓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指信.称赞佛智不思议),如彼名义(闻南无阿弥陀佛的御名,信.赞叹光明摄取之恩惠),欲如实修行相应(信知佛智和名号和光明的由来)故。」此称名是「如实修行的称名」,且此称名其原样是「信心」之相。故《和赞》(昙鸾章)曰:「决定之信无有故 念不相续必然也念不相续之缘故 不得决定之信心」「决定之信不得故 信心不淳论主曰如实修行相应者 决定在於一信心」「如实修行」的「赞叹门」的称名念佛(善导大师的正定业),此即「信心」之相,是「忆念」之相。「这是「正信念佛」(信心的念佛),是「念佛正信」(念佛的信心)。这即是本愿力的信心,本愿力的念佛,亦是报恩的称名念佛。《叹异钞》的「唯念佛」的念佛,是如实修行的念佛。「信卷」(本)曰:「论注(昙鸾大师)曰: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称彼如来名』者,谓称无碍光如来名也。『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非如日月珠光但破室穴中之暗也。『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者,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此文与「总序」的「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惠日」之文照应,又对照「行卷」的「尔者称名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称名则是最胜真妙正业,正业则是念佛,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即是正念(信心)也。」之文吟味的话,如实修行的念佛(信心)的意义能更明白。即使称名念佛,若我们的心是「若存若亡」(信心好像有,好像没有,觉得能往生净土,又觉得不能往生)的话,这样的念佛不能说是「如实修行」。《和赞》曰:「言不如实修行者 昙鸾大师施妙释一者信心不淳也 若存若亡之缘故」。又,即使第十八愿之意有誓言:「迎接称名者」,或又说:「御约束:『是欲迎取称了此名字者』(第十一章),己称的称名入功劳,认功绩,思是自己累积善根,又想用称名念佛的力量求往生而念佛的人的念佛,即时是一心专称弥陀的名号亦不能契真实报土的往生。此是「化身土卷」(本)曰:「杂心者,大小凡圣,一切善恶,各以助(助业。五正行中的(一)读诵、(二)礼拜、(三)观察和(五)赞叹供养)正(正定业。五正行中的(四)称名)间杂心称念名号。良教(念佛)者顿(顿教)而根(机,称佛的心情)者渐机。」之种类的念佛。这不能讲「如实修行」。姿形殊胜地自朝至暮称念佛,自己亦以为依此称名念佛的功绩能往生真实报土。看在他人眼中,也都觉得此人是往生净土的人,如上所举,姿虽然是专修念佛,心是杂心而助正间杂(助业和正定业混杂)的人有。为往生净土的目的而兼行助业和正定业的人,这是人於杂修之中的人,不是「如实修行」。顶戴第十八愿的大悲心,自然地出念佛的人,和第二十愿的人的念佛,即入功致力於称名,交杂自力心而称的念佛,从外面所见,一点也看不出来。又自己也自认为能往生,但是一是往生真实报土,一是遂化土的往生。专修称名念佛的人有此二种类,诚是容易混淆。这是亲鸾圣人就本愿分有真和假,就经立三经的区别(显义),就往生论三种的往生,就机立三机,开第十八愿为真实五愿,开显称名正定业的真意,建立至心信乐愿为因(唯信正因,唯信独脱)的法门,以制作(教行信证)的缘故。容易混淆的是第十八愿的念佛和第二十愿的念佛。「弥陀名号续称念」云云是第十八愿的如实修行的念佛,是《叹异钞》的「唯念佛」。「怀疑誓愿不思议 称念御名之往生宫殿之中五百岁 虚度光阴佛说哟」的念佛是二十愿的念佛,是他力中的自力的念佛,是不如实修行的念佛。十一、非仰师教不可佛经不是很容易明白的,圣人的御圣教要取其御意亦不是容易的事,必仰师教不可。《叹异钞》的念佛也是愈吟味愈有深的意思。我也是终生常仰贤者的教示,如本书,我全部的注意皆倾向於「唯念佛」之一句。十二、如来之言语念佛不是自己称,自己想该怎么样、这么样者,念佛是被称,既不是自己的行,也不是自己的善。念佛出来的原样,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是本愿力,是南无阿弥陀佛,是如来的言语,是如来的大悲心,亦实是如来的働。从显说讲的话,有《观经》的念佛(第十九愿的念佛),有《阿弥陀佛》的念佛(第二十愿的念佛),这些和《大经》(第十八愿的念佛)内容不同。大意看的话,全都看成一样。又,实际上,粗心大意的话,会以为自己的念佛是第十八愿他力的念佛,而实是陷於第十九愿、堕於第二十愿,又无信心的念佛,几乎皆是。因此就念佛,我们应依圣人的教法,好好地窥见经文的「显」的意义和「隐彰」(隐的真实之意)的意义。「化卷」(本)曰:「言彰者,彰真实难信之法(念佛即南无阿弥陀佛)。斯乃光阐不可思议愿海(佛智不思议、大悲不思议的本愿),欲令归无碍大信心海(誓愿不思议的信心)。」诚是难能可贵的御言语。《叹异钞》的念佛显真实难信的法,显不可思议的愿海,是使入无碍大信心海的如来的大悲心。大悲心显现处是「唯念佛而可被弥陀救助去地,於蒙受良人之仰言而信之外别无原由也」的言语。十三、佛的所有言说本愿是如来的大慈悲心,念佛是如来的言语。「信卷」(本)曰:「即随顺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业、正智。」如来的大悲心是大信心,信心是如来的心。「信卷」(末)曰:「故知,一心(天亲之一心、三心即一之信乐)是名如实修行相应。即是正教、是正义、是正行、是正解、是正业、是正智也。」《叹异钞》的「唯念佛」的念佛,是如来的言语和如来的心一如,这通过圣人的人格具体地为我们显现。念佛往生是善导大师.法然上人的法门,是称名的话往生,云称名是正定业的教义及教化的方法,这是《观无量寿经》的宗教。《观无量寿经》是从「假」入「真」的佛经,是说定善(坐禅)和散善(道德和戒律),最后废之而结归「念佛」的一行的经。从表面看的话,是第十九愿的经,从裏面看的真实意与第十八愿之意一致。「行卷」御转释的「南无阿弥陀佛即是正念(信心)」,传承善导.法然两大师之教法,且是更将亲鸾圣人的教义作一展开。此作为往生的正因是立於「唯信心」的教义之教化的方法。古来叫此做「大经法门」,又叫做「唯信门」。上之转释文与「正信偈」的「本愿名号正定业」(唯称门),至心信乐愿为因」之句同样,彰显法然上人和亲鸾圣人的师资相承。十四、唯称教义的念佛和唯信教义又依从恩师桂利劔老师的指南,明「唯称教义」和「唯信教义」的区别,我们来顶戴《叹异钞》。此两门的区别在真宗学史上,又於我们的安心上,特别是於顶戴《叹异钞》上,极其重要。首先於「正信偈」(源信章):「极重恶人唯称佛」,是劝「唯称名一个哟」、「称名者往生」、「称御名哟称哟」的教义。这是「唯称教义」。以「文类正信偈」顶戴,同样是源信章,曰:「如来本愿显称名」。又「唯信教义」的例文有:「正信偈」(天亲章)的「依修多罗显真实 光阐横超大誓愿广由本愿力廻向 为度群生彰一心」和昙鸾章的「往还廻向由他力 正定之因唯信心」是「唯信教义」。十五、《观无量寿经》和《大无量寿经》「唯称教义」是依《观经》的说相,亦是善导大师「散善义」的「就行立信」的法门。「唯信教义」是依据《大经》所述的法门。在七祖中立於《大经》述法义的是龙树.天亲.昙鸾之诸大师,立於《观经》说法门的是道绰.善导.源信.源空诸大师。亲鸾圣人的直接师承虽是法然上人,但是特依天亲菩萨的「一心华文」建立唯信教义。十六、唯称教义的念佛《叹异钞》的「唯念佛」表面是「唯称教义」。「念佛以无义为义,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故」是「唯信教义」。这是《叹异钞》的顶点、眼目。《叹异钞》之中,如下之文,其中的「唯称教义」的色彩浓厚。第一章「欲称念佛地思之心兴起时」「可胜念佛之善无故」第二章「於除了念佛之外」「唯念佛」「念佛是诚」「即使念佛而落地狱了」「称念佛而亦地狱」「即使取念佛而奉信呢」第四章「念佛,而速成佛」「唯称念佛啊,由始至终全是」第五章「亦依一遍称念佛之事」「回向念佛」第六章「专修念佛之辈」「称念佛之人」「念佛的话,不可往生」第七章「念佛者是无碍之一道也」第八章「念佛者於为了行者非行、非善也。」第十章「於念佛者以无义为义」第十一章「遇一文不通之辈的称念佛」第十二章「专修念佛之人」「念佛者为了无用之人也」「相应於本愿而念佛的人」第十三章「唯如善者能称念佛」第十四章「日常不称念佛」「可念佛不退转而往生」「无法住於正念起风波,称念佛之事是很难」「又虽称念了佛,但亦随於今正使开悟之期」第十八章「说於称念佛奉见化佛之事」依以上的文可知道《叹异钞》说「称念佛的话往生」的教法色彩很浓厚。何故《叹异钞》中「唯称教义」的色彩很强呢?我觉得这是因为当时在法然上人御隐后,特别就念佛,异义异说、异安心纷纷生起的缘故。信心不同是不用说了,信心的念佛(念佛的信心)特别地乱,异说异义盛行,故就念佛,特别是「叹异先师(亲鸾圣人)口传之真信」而制作的是此部《叹异钞》。法然上人御隐后,「一念义」、「多念义」、执寻常、执临终(正念往生),或以为念佛是吾善根、以凡夫的修善为往生之因、犯恶者无法获救、如来本愿的御意不知者、置重心於自力作善的结果过了头而跨贤善精进、不知誓愿(本愿)和名号之意,而导致各式各样的异安心者出现。此故,才著作了「叹异钞」。特别是於念佛,因为有太多人领解错了,所以是「唯信教义」之腹,而表面是「唯称教义」的浓厚色彩。请御同朋分享读后心得或提问哦!谢谢。十七、与信心不二一体的念佛「唯称教义」(正念往生)的念佛,即善导.法然两大师的传道化风好像是极简单的样子,其实信心的念佛、念佛的信心非常难。就念佛,而异安心者出现很多是理所当然的。今日也有很多人就念佛而没有很清楚的理解而徘徊著。念佛是自力的念佛.作善的念佛的话,则原本的信心亦肯定是自力的「计度」。《叹异钞》之正确的念佛是「唯信教义」为裏的念佛,是与信心不二一体之「本愿力的念佛」故非常地难。十八、行中摄信的念佛「唯称教义」的念佛,没有分称名和信心。是信心的原样之念佛(称名),念佛的原样之信心,信心和念佛没有前后时间的差别,又也不分离此二者,即言「行中摄信」,是念佛中含著信心的教义,就往生之因立「称名正定业」。「唯信教义」即高祖亲鸾圣人的教义,依据《大无量寿经》,(一)从名号,(二)信心,从信心,(三)称名念佛(报恩行)的顺序,信心和称名有时间的前后,往生的正因唯定信心一个是「唯信正因」的教义。十九、信心其原样的念佛《叹异钞》的念佛,在唯称教义最初领解是报恩行的称名,认为光念佛还不够,认为念佛外还需要信心,认为有信心没有念佛的话不行,所以《叹异钞》的「唯念佛」的「唯称教义」的念佛就不明白。不可忘记「唯称教义」的念佛,其原样是信心,因此「唯念佛」能往生。二二、龙树菩萨的念佛「唯称教义」也有历史,有传统。首先拜读龙树菩萨的「易行品」,往生的业因有曰:「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不退转之位)者。」这是分「难行道」和「易行道」的文。於《和赞》者有「敎导难行易行道,流转轮廻我等故,弘誓之船赐令乘」。虽讲「易行」,但有诸佛菩萨的易行,有阿弥陀佛的易行。十方十佛的易行之偈有「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此文引用於《和赞》,曰:「应执持恭敬之心(信),称念弥陀之名号(行)」。「恭敬之心」,指的是「啊!好难能可贵」「啊!真诚惶诚恐」地信如来的本愿,是御恭敬的心,这是信心。从这信心自然称名念佛流出来,又有曰「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但是,与此同时,打出亦可说是念佛的根本、真意义的「闻名」(闻、闻信名号)。即文曰:「闻佛名能信受者,即不退阿耨菩提(登无上正觉之道,入不退转)」。因此,欲至「不退转」者,是「称」名号、「闻信」名号,也就是说龙树菩萨视「称名」和「闻名」是同一价值。文曰:「问曰:但闻是十佛名号执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更有余佛、余菩萨名,得至阿惟越致邪。答曰:阿弥陀等佛,及诸大菩萨,称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转如是。阿弥陀等诸佛,亦应恭敬礼拜称其名号」。云闻信名号住不退也好,云称名号得不退转也好,唯不外是依南无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力者。念佛不是机械性地动口的动作,是「念佛的信心」,是「信心的念佛」,又是「正信念佛」,又是「念佛正信」。弥陀易行之一段中,示有如下的言语:(一)「皆称名忆念阿弥陀本愿如是:若人念(忆念)我(弥陀),称名(念佛)自归(信心),即入必定(不退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遍智)。是故常应忆念。」《和赞》曰:「弥陀名号续称念 信心真实获得人忆念之心常不断 报谢佛恩之思有」《净土文类聚钞》曰:「称名即忆念,忆念即念佛,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此御文是於顶戴《叹异钞》上极重要之文。(二)龙树菩萨又曰:「人能念是佛(阿弥陀佛)无量力功德, 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祖师圣人仰此文,宣述在《大经》本愿成就文的「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廻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之文中的「即得」,和在「易行品」中的「必定」之深意,曰:「经(大经)言『即得』,释(龙树)云『必定』,『即』言由闻愿力光阐(彰显)报土真因决定时尅之极促(最小限度)也。『必』言金刚心成就之貌也。」真宗,「闻本愿力」是眼目。第一章的「可被誓愿不思议救助去地信」者,完全是此意。贯穿全篇,虽然表面显出的是「唯称门」的色彩,但是精神不变。在《叹异钞》之中,「唯称教义」中有「唯信教义」,「唯信教义」中有「唯称教义」。「誓愿不思议」之言语也是,若以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的称名代表第十八愿,示「称我名号,下至十声」,取「救助称名号者」的话,是「唯称教义」。第一章的「誓愿不思议,云云」亦可说是「唯称门」中的「唯信教义」。不论怎么说,「被誓愿不思议救助」者不外在彰显「由闻愿力光阐报土真因决定」。「闻愿力」者,指唯仰一愿力之働的意思。又其原样是愿力的働。用此意顶戴「唯念佛」的话,则好难能可贵呀。用本愿成就文的精神顶戴「誓愿不思议」是名号不思议的话,则这明确是「唯信门」。(三)又龙树菩萨曰:「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为现身」(四)「若人种善根,疑者华不开,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於龙树菩萨如上所述,「称名」,「一心念」(信心),「恭敬之心(信心)」,「礼拜」,「闻名」,「忆念」,「执持」,浑然思为同一,教我们往生之因在於信心。《大无量寿经》及其异译之经,往生之因多说是「闻名」。(1)「我作佛时 令我名闻八方上下无数佛国」(平等觉经十七愿文)。(2)「使某(弥陀)作佛时 令我名字,皆闻八方上下无央数(无数的)佛国」(大阿弥陀经第四愿)。(3)「他方佛国所有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如来会十八愿文)(此文等於本愿成就文「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之文)。(4)「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第四十七愿)。(5)「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廻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第十八愿成就文)。(6)「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大经往觐偈)。其他四十八愿中亦大多说为「闻名」。真宗的根本,不论怎么说,「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为一宗的基本、根据。二三、天亲菩萨的念佛天亲菩萨愈发阐明龙树菩萨的御意,示修「五念门」能往生极乐。「五念门」如下:(一)礼拜。「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二)赞叹。「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三)作愿。「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禅定,止)故。」(四)观察。「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阿弥陀佛、净土的三种庄严),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三昧观)故。」(五)廻向。「云何廻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廻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五念门」的行,实是法藏菩萨的行,又是依如来的本愿力所成就的行。此行是摄於天亲菩萨「一心归命」的信心中的德用(働)。五念是信心的显现,由「一心」的信心得往生。所谓「一因(一心)究竟(成就)处,五因(五念门)成就之极促;一果(往生)开觉处,五果(於净土五段的证悟)圆满之妙证」。亲鸾圣人说「愿力成就名五念」(入出二门偈),视菩萨五念门的行全显本愿力成就之相。从表面看,《净土论》的中心是「五念门」,五念门的中心是第四「观察门」。通过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拜见《净土论》,《净土论》的中心是「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因此《净土论》为「一心之论」(礼拜门、赞叹门为中心)。天亲菩萨依《观佛三昧经》及《观无量寿经》之说,以智慧眼观察阿弥陀佛及净土。依观净土的庄严,感得佛心即大慈悲心,感得如来的大慈悲是往生的正因。我们罪障重,智眼昏,心散乱放逸,不能坐禅直观阿弥陀如来及净土的庄严。然,我们是听闻名号的由来,被感得如来的大慈悲心的。天亲菩萨和末代的我们,修道虽暂异,但是同样顶戴如来的大慈悲心是同一的。《观无量寿经》有「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顶戴大慈悲心,没有道理不能往生。昙鸾大师曰:「大慈悲是佛道的正因」,亲鸾圣人说我们顶戴的大信心是如来的「大慈悲心」哟,亦是无碍佛智哟。信卷(本)曰:「斯心(信乐、大信心)者,即如来大悲心故,必成报土正定之因。」《叹异钞》云「被弥陀的誓愿不思议救助去」,云「唯念佛而被弥陀救助去」,云「令信本愿称念佛故成佛」等,唯是观本愿力,感得如来的大慈悲心之相。天亲菩萨於《净土论》曰「观佛本愿力 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常观如来的本愿力,观(心见)本愿力,遇(信)本愿力,是大信心,这即是感得如来的大慈悲心之相,此文是「行卷」的肝要。观净土的庄严是观如来的本愿力,观本愿力是感得大慈悲,这是大信心。因此天亲菩萨向释迦如来表白御自身自督的安心,曰:「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至此,《净土论》为「一心之论」(信心之论)。净土真宗是「唯信教义」即信心正因的法门。「观佛本愿力云云」就是顶戴第十八愿的「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之意。《和赞》曰:「若不生者之誓故 信乐真实时节至一念庆喜之人者 往生必定决定欤」「观本愿力」指观(信)「若不生者」的如来的大慈悲心.佛智不思议.大誓愿力不思议,这是「唯信门」。就本愿成就文顶戴第十八愿的三信(至心、信乐、欲生)十念(乃至十念的称名)之意,作「闻其名号」的话,「唯信教义」生。又依《观经》的付嘱之文:「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解释本愿的三信十念,三信摄於十念之中,第十八愿是「称我名号」的本愿,即为「念佛往生」之愿,於兹「唯称教义」生。《叹异钞》感觉「唯称教义」的色彩相当浓厚,但是不说本来就没有「唯信教义」,其「唯称教义」的念佛宜应用「唯信教义」之义解释。天亲菩萨的「观察门」可推察以《观经》定善观之文解释本愿的三信十念。古来视天亲菩萨的《净土论》,三经之中特依《大经》。这是置重点於「一心归命」、「观佛本愿力」的看法。二四、昙鸾大师的念佛至昙鸾大师,天亲菩萨之高级菩萨的行法(五念门)一转而为凡夫相应的行法,而被一般化。即大师著眼在《净土论》偈尾的「普共诸众生」之文,又明菩萨能修行的是依本愿力之旨,举三愿(十八、十一、二十二)明凡夫依本愿力得速至无上菩提之旨。如此经龙树.天亲.昙鸾三大师,彼等大师的教义映於亲鸾圣人的大信眼,「唯信正因」的教义始确立,这即是真宗的面目。 昙鸾大师解释「称名」(念佛)为何有破无明令往生之働呢?而释曰十念的称名即「依止无上的信心」、「依无量功德的名号生」(论注上卷)故。说如实修行(称名)何故云如实修行呢?那是因为称名是赞叹如来的功德,如如来的光明智相如实称佛的御名故,其原样是信心,即「念佛的信心」「信心的念佛」故,明确地示称名是如实修行之旨。此处,亲鸾圣人在《和赞》曰:「如实修行相应者 决定在於一信心」。因此,至昙鸾大师,视称名(赞叹门中的称名)为五念门的中心,与「闻其名号」(闻名)作同一的价值。从此处看「唯念佛而被弥陀救助」,可看作「闻信名号而被救助」。又大师於《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的临终,解释「十念」的念佛(论注)曰:「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明往生正因在信心之旨。亲鸾圣人在「行卷」释大行曰:「大行者,称无碍光如来名」,举五念门中赞叹门的「无碍光如来」之名。且又云称名是大行的大行处曰:「斯行(名号)摄诸善法,具诸德本,极速圆满真如一实功德宝海」,原样地接受上之「称名」作「名号」,可察知这是依昙鸾大师的指南。《叹异钞》的「念佛」,或「称念佛」,或「易持」等言语,依解释此作名号的威神功德而能难能可贵地顶戴。於天亲菩萨的「观察门」的观察,不是观真理(法性、真如),是「事观」即观净土的庄严。又昙鸾大师就本愿的「十念」的称名,示彼十念依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清净真实名号而起的称名故依称名能往生。又此以信心为内容,视称名的价值和名号的价值同一。龙树.天亲.昙鸾诸大师的法门,如以上所明,生「唯信教义」的同时,一面为出「唯称教义」的根源,即法然上人虽是「唯称教义」的人,然宣述净土真义的经论者「三经一论」是也(选择集)。以上《观无量寿经》中心说的「唯称教义」和《大无量寿经》中心说的「唯信教义」,暂从宗学史上看不能分而分处,这是善导大师.法然上人的信心和亲鸾圣人的信心原本就没有相异,是同一信心,乃不言而喻。於同一信心上,有劝「称名念佛哟」的教化风格和劝「闻信名号哟,往生的正因是信心哦」的教化风格。如此,善导.法然两大师没有「要信心哟」「是一信心哟」的法门吗?并非如此。是信心上的劝念佛,即教以信心为内容的念佛是「正定之业」。如「两种深信」、「二河譬」及「六字释」,又有「言弘愿者,如大经说」(玄义分)等,是以「唯信教义」的精神说的。又「正信偈」秉承法然上人的《选择集》,曰:「必以信心为能入」。要言之,开示善导.法然两大师的念佛往生的法门的真意者,是「唯信教义」的亲鸾圣人的教义。从形式(表面)看的话是「念佛往生」,从内容看的话是「唯信正因」。形式和内容融合为一者是「唯念佛」。但是拜读「唯念佛而被弥陀救助去」的御言语,大致可窥知这是「唯称门」,不是「唯信门」。然而亲鸾圣人说「唯念佛而被弥陀救助去」的御意是唯称的原样是唯信,唯信的原样是唯称的唯称故,方可说是真实念佛的真意,亦是唯称教义的「唯称教义」处。论往生的正因时,是「称而往生呢」是「信而往生呢」,视信心一个是往生的正因是「唯信教义」的立场。念佛是选择本愿的行故,又念佛顺本愿行故,必能往生,劝「念佛哟」的是「唯称教义」的立场。「称名」和「信心」,本不二不离,分而无法分,但因流於自力的念佛,故《叹异钞》问世。拜读「唯念佛」之文,我被反省自己的「愚者」,离唯信.唯称的议论,庆喜本愿力有故,承蒙能无条件往生净土,仰本愿力,欢喜无条件地救度处,「唯念佛」是念佛而忘记念佛地仰本愿力,这是「唯念佛」的吟味吧?亲鸾圣人说「唯念佛」,诚是难能可贵,没有这御教化的话,分开「信」和「行」,就不能随顺如来之说。看「唯信」「唯称」皆同样是仰本愿力之相时,「相应於本愿而念佛的人」(第十二章)也好,「被誓愿不思议救助」也好,「於信了本愿者,连他善皆非需要」(第一章)也好,又第十二章的「令信本愿称念佛故成佛」亦难能可贵地顶戴,唯是本愿力。二五、道绰禅师的念佛道绰禅师的教义,判别「圣道门」和「净土门」之二门,此法门因为观净土的「观佛三昧」和以称名一行往生的「念佛三昧」双方参杂故,很难断定哪个是哪个。我们随顺「和赞」的指南,《和赞》曰:「虽然一形之造恶 令使专精地系心因为常令念佛故 诸障自然迳除尽」「纵令一生造恶的 众生为了引接故而称我名字地愿 且若不生者地誓」讲「因为常令念佛故」,讲「而称我名字地愿」者,可知并没有用「闻其名号」的「唯信门」拉下第十八愿,而是明确地以「乃至十念」做代表的「 唯称门」。此时「至心.信乐.欲生」的三信摄於「乃至十念」之中。二六、善导大师、法然上人的念佛 在中国,念佛门的大成者善导大师是「唯称教义」的法义。如前面所述,并非说「唯称教义」就是无信心的唯称,是信心原样的称名,即「唯信教义」原样的「唯称教义」。这是於真宗的念佛。《叹异钞》的念佛亦是这样的念佛亦居多。「称名本愿」、「称名正定业」出现於表面时是「唯称门」的法义,就「往生」谈正因时是「唯信教义」。不论是哪位祖师,只要是七高祖中的人,从真宗的根本义讲的话,虽然讲「唯称教义」,往生的正因唯信心。暂时区别「唯称」和「唯信」的是,由於时代,所根据的中心经典(或大经或观经)不同的缘故。净土宗的诸家尚且有人没有彻底善导大师.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的真意,更不用说在一般信徒之间会有不彻底,会有异解,会有别见,会有异安心了。真宗念佛者之中,原本就有很多。「唯信教义」和「念佛往生」於内容没有丝毫不同,反倒是彻底念佛往生,去除异解异见、别解别见者是亲鸾圣人的「信心正因」的法门,这即是「唯信教义」。唯称也好唯信也好,粗心大意看之的话,唯称的念佛往生也不懂,唯信的信心正因的意义也不懂。讲「信心一个」时,就会觉得念佛不需要;讲「念佛需要」时,就陷入「称名正因」的邪见;又说两方都需要的话,就「称名」和「信心」不问轻重,或偏向某一边,或陷入「信行相扶轮」。「唯称」「唯信」,於拜读《叹异钞》上很重要。「唯信教义」最鲜明表示的是「信卷」。承「信卷」之意,高度地发展「唯称教义」,明切地阐释「唯信教义」者,是莲如上人的《御文章》。於七祖中大成「念佛往生」,且最明白表示此者是善导大师。於此意思,善导大师是念佛法门的大成者。故说「善导独明佛正意」(正信偈)。法然上人偏继承善导大师一师的法门,同时「唯称教义」清楚出示。善导大师和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的正意,明示於「行卷」,映於亲鸾圣人御眼的「唯称」,其原样是「唯信」。「唯称教义」的念佛,没有依「行卷」汲取亲鸾圣人的精神拜见之的话,无法懂得,又没有从「信卷」的「唯信教义」看的话,无法懂得。以为仅是一句话就忽略地读过去的话,很可惜。《教行信证》中,举有善导大师的「唯称门」的例文:(一)「系心一佛,不观相貌(佛和净土的庄严),专称名字,即於念(称名)中得见彼阿弥陀佛及一切佛等」(文殊般若经下、礼赞、行卷)。(二)「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观法的对象)细(极乐庄严甚深微妙,法性世界亦然。)心麁(心粗杂散乱),识(意)扬神(意)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释尊)悲怜,直劝专称名字(名号)。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念佛相续)即生(往生)」(礼赞、行卷)。(三)「又云: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阿弥陀经意、礼赞、行卷)。(四)「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善知识,得闻弥陀本愿名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礼赞、行卷)。闻本愿的名号,一心称念的称念往生也好,若克论往生的正因的话,是闻名往生。但在「唯称门」的立场,称念往生又叫做念佛往生。善导大师对「念」字,有时用於(1)观念、想念。(2)称念、称名、念佛。(3)信念、忆念。(4)时节之意。(五)「又如《无量寿经》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十八愿意、礼赞、行卷)。如善导大师取第十八愿作「称我名号」的话,为「唯称门」,如亲鸾圣人依据成就文,取「闻其名号」的话,为「唯信门」。善导.法然两大师立於「唯称教义」,信心摄於行中(「行中摄信」的法门) 。然至高祖亲鸾圣人,别开「唯称教义」的念佛往生(行中摄信)的法义,分行和信,谈「往生正因唯信心」。(六)「又如《阿弥陀经》云: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称念)名号。(乃至)即得往生」(礼赞、行卷)。(七)「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一声乃至十声、一念等,必得往生。证诚此事故,名《护念经》」(礼赞、行卷)。(八)「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往生)者,莫不皆乘(被本愿力打败)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强缘)」(玄义分、行卷)。虽然是「唯称教义」,乘大愿业力,与「唯信教义」相同。(九)「又云: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玄义分、行卷)。大师就《观经》下品下生的十声称佛(十遍念佛)往生的称名往生,於名号中做六字释,这是应著眼的。亲鸾圣人更用成就文之意解释此(参照行卷)。(十)「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观念法门、行卷)(第十八愿之意)。(十一)「又云:欲使善恶凡夫廻心起行(忏悔念佛)尽得往生」(观念法门、行卷)。(十二)「法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迷的结果)业因,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微尘故业(旧的恶业)随智(佛智不思议)灭,不觉转入真如门」(般舟赞、行卷)。念佛有灭罪之力,念佛为名号故,又是佛智不思议、誓愿不思议的缘故。第四篇 一乘海的风光一、金刚坚固的信心净土真宗唯乘本愿海。《叹异钞》曰: 「乘弥陀愿船,渡生死苦海,到报土之岸者,烦恼的黑云速霁,法性的觉月速显,於尽十方无碍光明成一味,利益一切之生(众生)时,方是觉。」(第十五章)又《和赞》曰:「金刚坚固御信心 待得决定之时哟弥陀心光常摄护 永隔生死出苦海」圣人的法悦历历在眼前。「行卷」的「乘大悲愿船,浮光明广海,至德风静,众祸波转云云」之圣句,及《文类聚钞》的「必至无上净信晓,三有生死之云晴,清净无碍光耀朗,一如法界真身显」之句合并吟味此时,心雀跃般,能感到欢喜。莲师曰:「『必至自然的净土』,『永隔生死出苦海』。哎呀呀,啊啦真有趣呀真有趣。」(御一代闻书23)《和赞》曰:「五浊恶世之吾等 唯依金刚之信心永舍生死之轮廻 必至自然之净土」真正明朗的宗教是净土真宗。圣人赞真宗的面目.一宗的根据,曰:「愿成就一实圆满真教,真宗是也」(信卷)。又曰:「诚是如来兴世之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极说、速疾圆融之金言、十方称赞之诚言、时机纯熟之真教也。」(教卷)又曰「真实之利」(教卷)。「教」是释尊的言语,御意。若知释尊是佛陀的话,万事解决,信心能顶戴。「金刚坚固之信心」是金刚心、真实的信心。信心的体是无碍佛智故云金刚。又如来廻向的真实心故云「金刚坚固之信心」。二、称获救呢 信获救呢初拜读《叹异钞》,易迷之点是「称获救呢」「信获救呢」的问题。《叹异钞》的作者唯圆大德,依据善导大师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信卷)之文,又依据「深心释」的「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闻等(信一念),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信卷本、礼赞)等文,说「御约束:『迎接称此名字者』」(第十一章),常用「唯称教义」之语,仔细拜见《叹异钞》的前后之文,原本唯圆大德是「唯信教义」的人,为了不要有误解,又为了不要陷於自力的「称名正因」说,而极大慈悲,用意周到地叙述。即在「御约束」之后,不是讲「要称念佛愿求往生哟」,而是述「『被弥陀的大悲大愿不思议救度,可出生死』思『称念佛亦如来之御计』者,丝毫亦无杂己计故,相应本愿往生真实报土也」,从「唯称教义」直入「唯信教义」,引导要仰如来的大悲大愿。前述的「金刚坚固之信心 待得决定之时哟」的「和赞」,是全「闻其名号」的「唯信正因」、「唯信别选」的言语。在前述的善导大师的深心释文之后,亲鸾圣人亦引用同样是《礼赞》的文曰:「其有得闻彼弥陀名号,欢喜至一心,皆当得生彼。」这明确是全「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之意。「玄义分」的「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之句的深意,此处可见。开显善导大师的念佛往生的真意义的是亲鸾圣人。净土真宗,无论如何皆是大信海的法门。「证卷」曰 「尔者,大圣真言,诚知,证大涅盘,藉愿力廻向。还相利益,显利他正意。是以论主宣布广大无碍一心,普遍杂染湛忍群萌。」又曰 「涅盘真因唯以信心」(信卷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遍智)信心为因。是菩提因虽复无量,若说信心,则已摄尽」(信卷本)、「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卷本)、 「信乐最胜甚难得」(信卷本)及「难化三机.难治三病者,凭大悲弘誓,归利他信海,矜哀斯治、怜愍斯疗」(信卷本)。「唯信别选」之旨可知。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2950.html 教行信证和叹异的仱味 2025-03-22 2026-03-22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2950.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2950.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2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72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