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会简介
1
最新消息
2
和赞与叹异钞的吟味(1)3
https://www.taipei2.url.tw/ 台北法雷念佛会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和赞和叹异钞的吟味—唯念佛— 序      先公开了题目为『教行信证和叹异钞的吟味』之拙著。『教行信证』是堂堂立教开宗、独步干坤的大著作。於彼处亲鸾圣人御出现著,正确地将真佛弟子的标帜填於胸,代替释尊作为末代的正师,而立於高台,亘遍无限的时间,对千亿万之群众,将本愿一乘绝对不二的真教御在狮子吼之姿就被想像。反之『叹异钞』,不是威风凛凛、光颜巍巍的圣人,若言於何处呢者,则好像回归自家,自在地坐著,而静静地,御在流情难思法海般的圣人就可窥见。那是真实地、轻松自在地、令人缅怀之姿。是唯独以那样的圣人,我等愚恶凡夫才能近在咫尺地拜见呀。若那样的话,则欲窥无涯底的如来一乘大智愿海,和净土真宗雄浑自然的大法门者,应须拜读『教行信证』,若欲速离生死者则品读『叹异钞』,而被彻底於誓愿不思议之事就最符合理想。於此处不成为漏看呀是『和赞』。这是甚至可称为「小教行信证」之无上宝典,而从一般性立场来看,我是在他方看不到如这般的好书呀。觉得即使一也是『和赞』二也是『和赞』。虽我也拜读著七十余年了,但如来的大悲心就於一字一字中,渗透出来了。不问僧俗,倾全精力於『和赞』,而若是一生涯吟味了的话,则觉得能接触到如来选择的愿心,接受到大圣释尊的慈训,对於金刚心的树立,是再无遗憾吧。因为『和赞』是圣人大信海诗意的发露,所以深深而且容易领会地,吟味而能忘却人生的苦恼。於此处即使圣人的威容显耀之姿也好,又即使披浴衣之姿也好,都是得以被接触到吧。先前之拙著,虽是坐於『教行信证』而窥探『叹异钞』呀,但是现在作为其姊妹篇,特别坐於『和赞』,而想要共同吟味的是『叹异钞』之最难处,又亦是最易之大道的「唯念佛等等」之圣句。真正感受到即使汲亦汲不尽的无盖大悲心和无碍的佛智,就收纳著於此一句之事。本书以平易为主,而仅仅,不过吟味其之九牛一毛。仰希望者,比读百千卷的书,更想要顶戴精读『和赞』和『叹异钞』。如我般,愚痴暗钝之迷迷糊糊者,是唯透过恩师 桂利劔老师,和慈悲深之父母,而唯有於佛语之中,让自己顶戴著安心呀。想或者哪一天呢,能够奉报佛祖的大恩。述说一言而作为序。 一、第一要关 於『叹异钞』第二章曰:「置於亲鸾的话,则唯念佛而可被弥陀所御救助去地,於蒙受良人之仰言(御命令、御言语)而信之外别无缘由也」。「唯念佛」就是要关呀。此关卡虽好像是一切众生,无论什么人,都能通过般了呀,但是通过此关卡的人很少。一想如何通过呢,就因为作思案工夫所以无法通过。若唯念佛而通过者,则畅快地能通过。「唯念佛」的关卡,若唯念佛而通过者则最好。无论如何一想要念佛而通过,就要使劲於念佛。要使劲的话,则自力的「我」就出来。如果「我」出来的话则不成佛法。於本愿之大道虽有门,但其门很难通过。於至今通过其门的人,虽是成千上万无量数了呀,但想以自己之力而开眼,想以自己之力运脚而通过地做者是皆落第了。本愿是招唤,大道虽是「直来吧」地招唤著呀,但是素直地闻其声之人很少。因为没有闻之人,所以通过的人就没有。以那样的话则本愿也好大道也好都御在哭泣。久远劫来,穷缠於我,而虽然最亲近的念佛,但因为是想信、想称地外出者,所以於我愈加变成了疏远者。偶尔,有听闻到了其声之人。闻事虽是听闻到了呀,但认为「自己听闻到了」「我听闻到了」,而听闻到了之事就变成自慢,变成自大。连此者都不会感动。不过住在乡下难能可贵一文不知的老婆婆。其人,是即使「闻到了」也不说,即使「没闻到」也不说。唯说著:「以不思议的御本愿,给与呼唤了之事好难能可贵呀」。「闻到了吗」「能听到了吗」地一旦再度反问,其老婆婆就说著:「连闻到了都不申说,连不能听到都不申说。赐与呼唤了我一人呀之诚惶诚恐(非常感谢)的御存在」。是妙好人呀。但是,变成此妙好人,是非常困难哟。法然上人就仰言:「我,是唯念佛,而可被阿弥陀如来所救助。唯只是那样。此外之事是皆不存知的呀,是皆不知道的呀」的话,则亲鸾圣人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地,被欢喜了。今日的御同行,听闻御说教,一作「唯念佛」的讲法,就立即地,「那样的话,我也想来念佛,而领受阿弥陀如来救助」地,早已,从自己方,想要符合往生的条件,想要相应於本愿,想闻「呼唤声」地出头。明明「直来吧」的「呼唤声」遍响著,却今更想要听闻地出头呀也是很奇怪的事。「唯念佛」,是阿弥陀如来的赐与出现,而给与仰唤:「等著汝哦」了者,在此方的人,「那样的话,想念佛而领受救助」地出头的,是正如,认为「於往生到御净土,都必得带些什么伴手礼地往生的原因,所以念佛的御伴手礼也带去吧」,而提著亲自手作的御念佛,作往生净土的预备礼物。阿弥陀如来仰说:「讨厌手工御念佛的汤圆呀,我不吃。」「一说是那样呀,就连什么伴手礼都不用带去呀,是总有些情义上过意不去。如果给与带点伴手礼的话,则於我也会心有所依赖,而轻松呀」等地,净思之人而已。此故,御净土是「易往而无人」。对阿弥陀如来建立情义之事有什么呢?如果那麽想带伴手礼去的话,则最好带六波罗蜜行也、八正道行也、诸善万行的牡丹饼(红豆蔴薯)也、像是什么啊的伴手礼物去吧。那样的话阿弥陀如来,是会边悲悯、边赐与登上上品上生之御净土的看台吧。说将那伴手礼於我这边拿不出来之事,在久远之昔已洞见,而在洞见了之后,给与「直来吧」地招唤著。连彼慈亲的大悲般都不知地,所谓想带手作的伴手礼去,将之称为是不知御恩者。所谓「唯念佛」,因为「甚至连往生御净土的伴手礼,都在如来方,是『万善圆备嘉号 转恶成德正智』地,确实地造就了,所以汝者,以空手,来往生吧,快点来吧,一定等著汝哟」地赐与仰唤的大悲御声就是「唯念佛」之意义。其大悲亲心之「真心彻到」地,到达了我心胸时,不思议地,从我之口,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地,御念佛就给与显现。那就是「唯念佛」。连学者都是可怜者呀。一作学问就变成了学问味。一知道很多,就变成了知识味。一作分别,就变成了物知味。如果明白的话,就变成了聪明味。只要一对人在说教,就变成了说教味。变成了住持味。即使一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想作为说教的材料,就变成了材料屋味。无论如何在佛法上,如果变成了「味」的话就不行。不是说「味噌味之味噌者,非上等味噌」吗?连那样说的我,都变成了非常味噌味。是无知肤浅之事。是可耻之事呀。因此让我,唯可极於接受如来御商店贩卖之物了。说为凡夫的家伙,是明明什么都不能,却向神呀,和佛献上伴手礼物,交换之,像说是给与治病呀、或是让我避厄呀、或赚大钱般地呀、或生意兴隆般地呀、或让我长寿呀、或无理的要求呀、或求愿啊,在作祈愿之陋习。完全,以「虾」钓「鲷」(以小虾钓大鱼)地作著,一旦能那样甜蜜地走过来,就虽然这边是可以适合,但那样甜蜜则不行。如果同样是人类的话还能理解,但对於神佛的话,是拿不出太过於买卖性质之事呀。无论那样做、这样做,若是想要带伴手礼去给如来呀的话,则带久远劫来所造与造了之恶业烦恼,当成极乐行的伴手礼吧。那么是连阿弥陀如来,都会赐与御招唤之事吧。仰唤著:「其他的伴手礼,是务必免了」。「不过,认为即使是少许也想将善心、即使是少许也想将欢喜想、即使是少许也想将御净土的思恋想、即使是少许也想将御念佛、又即使什么都没有也想将信心,作为伴手礼,就不必要吧」,「是说什么呀。於《阿弥陀经》,不是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吗?」称为人的家伙者,虽装作善人脸,如果一剥皮的话,则肚子里面,不论是谁,都是自私自利虫,蠢蠢欲动著,虽说「即使少许也想将善心」等,但像在自己眼睛能看见般之善根的话,则那并非清净之善根。是虚假之行、杂毒之善呀。相似於善,而其原样是恶呀。就算如何地听闻到了,都变成很欢喜者吗?将欢喜之心,以烦恼压制住,而让人无法欢喜起来。「御净土之思恋呀!」那是说什么呢?连内心都没有之事是绝不说了啊。虽然即使后生是御净土地下定决心了,即使於一分钟也想要著呀,但这里是娑婆呀。於《叹异钞》所仰言:「若倩思案者,将如踊於天、跃於地般地,应欢喜之事,由於不欢喜,而愈加赐与觉得往生是一定也。抑制应欢喜之心,而无法欢喜是烦恼之所为也」,又仰言著:「由久远劫来至今让我流转苦恼之故里者难舍,尚未往生安养净土者不被思恋之事,诚正愈加是烦恼兴盛之所为,虽然觉得恋恋不舍,但娑婆缘尽,於无力作终之时,到彼土是应真明确也」。不是吗?获得了信之人,是心和口一致者呀。「心无论如何都无法安心起来。如果连安心都能来造作的话,则因此就可以:请赐与让我安心吧」。这也是自私自利的要求呀。莫让自己变成欲将如来的御慈悲,说为「安心 安心」。并非在说东道西了之处,能够轻易地安心呀。让自己比那者,更加能深入根性而听闻吧。如来是甚至连我的安心都没有御在要求。「本愿力即使在被闻也好。如果连安心都在汝方来造作的话,因此一定让汝往生御净土哟」地,即使以唯一的一遍,阿弥陀如来都没有仰说。於《大经》者,「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地被仰言,可仰说为若是名号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力之,为不思议 不思议,不思议地彻到了我心胸的话,则欢喜者自然而然地出来。即使称为「欢喜」,也是说於往生拔苦了之事呀。是将一旦后生地踏出看看,立於生死岸头,而丝毫不安之心思都成无了的称为欢喜呀。此之欢喜是「无乐的大乐」呀。像汝这般地,安心安心地,於不知不觉中想要安心,而是不得不「已经连安心都是必要」地被踏出吧。如来的本愿,不是「注视自己的安心而来哟」。是「唯一定以本愿力而救助汝啊」。因为是「唯一定以本愿力而救助汝啊」之呼唤声,所以法然上人仰言:「唯为了往生极乐者称为南无阿弥陀佛故」呀。亲鸾圣人亦仰言:「唯念佛」。「唯念佛」之妙味,是说「唯一定以如来的本愿力而救助汝哟」之事。「唯念佛」的「唯」,不是在这边,制造伴手礼之事呀。是唯本愿力的「唯」。 二、无可求者宇治的万福寺是禅宗黄檗派的御寺院。其元祖,是称为中国黄檗禅师那般伟大的大德。於彼圣者所言的法语里说:「不依佛求,不依法求,不依僧求。唯如是」而御礼拜著了。如果在禅的话则礼拜亦是「唯如是」的礼拜,方成真实的礼拜。并非说「佛如来请您、请您」的礼拜。没有可求处的礼拜,这最好。若是又说阿谀奉承、又御追从、又讨好的礼拜、又带伴手礼去的礼拜者,则那正是买卖根性的礼拜。是交易根性的礼拜。即使於念佛也是那样子,变成买卖念佛、交易念佛的话,则早已不是佛法了。真宗者归命就是礼拜。一看到御正月的参拜神,就御参拜的人至少,如请求生意兴隆般地,今年也能赐与很多福地,御祈求的拍手,只是无理要求的礼拜而已般地被看见,就认为这是唯一想要者吧。因此我是想要咏唱一首歌:即使祈求 无啓示 正是啓示吧因为祈求之心 无真实故黄檗禅师,无所可求、无所求、无所要求、无所交易,离我利我欲而被礼拜之事,是真正地仰见了之纯一无杂的大行。是礼拜的独立。连禅宗皆一没来到此处就不是真实者。如果想以磨瓦而为镜地作般之事的话则不行。连念佛都以那样地,对如来,而可求之心、祈求之心、要求之心、和往生交换之心、带伴手礼去之心、追从之心、奉承之心,以买卖根性之念佛的话,则并非真宗的念佛。禅宗之人,因为是不知道「唯念佛」之妙味者,所以虽然有将真宗念佛想成这个那个如下贱之教般的人,但亲鸾圣人的念佛,是和黄檗禅师之「唯如是」同样的念佛,是「唯念佛」的念佛。「唯念佛」的念佛,若从外形说者则是称名。是称念如来的御名之事。然而,此之念佛,是赞叹无碍光如来,而相应於其无碍的佛智,相应於大慈悲,若是仰赞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力的念佛者,则其原样是南无阿弥陀佛。是如来的「显现」。称赞如来的念佛,是如来之「御姿」,是「御心」,又是「御身」。全然无我。是没有所可求心、所祈求心、交易心的念佛。称之为「唯念佛」。故「唯念佛」,是南无阿弥陀佛的独立、本愿力的独立。此之「独立」才是很难的呀。因为是「独立」,所以我的往生才是很容易呀。是与慈亲初对面,而呼唤了慈亲之名呀,就是「唯念佛」。其声音,完完全全,是慈亲的大悲心。声是声,而其原样是慈亲的大悲心。我是奉「唯念佛」之勅命,而欲歌咏其意。 念佛之歌 佛法,是用耳闻,而用眼闻,而用身闻,而於身随顺佛法之事,是最上的,闻之法呀。若不是彻观、念「无常」,於后生之事,惊恐,而於无法透彻之关卡,打通,将「解脱之耳」,竖起,而闻呀的话,则是模仿者呀。 生死之事是大啊,「好大之佛法」,南无阿弥陀,「无碍之佛智」的,独立,仰之心,亦南无阿弥陀,佛智即行,真有趣呀。如来的御颜,若见著的话,则「莫担心」地,声就有,被声之如来、或如来之声、或大悲之声,包围著,而日夜地,肤浅无知呀,可耻呀。 「信者由愿,生起故,念佛成佛,自然也」六字之愿力,自然也。仰「自然」,亦非我。自然的愿力,不无道理,无有道理的话,则被落。 生病、贫穷、世之折磨、无理,和懒惰、贪婪,不知我身,就是其之根本吧。 若持「道心」,而闻法者,则此世的福寿,亦无边际地,衣食自然,跟著来。依佛法力的,不思议,而因果业报,原样地,进入自然的净土之事者,佛智、大悲、本愿力、南无阿弥陀佛之不思议也。 「自然」「自然」,若经常说、计度、讲的话,则被逃离。「言语」「说明」皆虚假不行,即使保持沈默,亦不行,於这里,作事,是无啊。逃不了之愿力「摄取不舍」、「若不生者」的,呼唤声,「南无地归命」,是呼唤声。「南无」之二字,成就著了呀,亦不知,迷迷糊糊地,还在,计度呀、和探求 支持 之人 哀哉,是探寻信心的 暗夜之盲人吧。 於「愿力无穷」,著眼,而不思议地,於我,渗透,不知不觉地,出来的,御念佛。皆散乱放逸,不论何时见,皆愿力无穷,不论何时见。「哎呀,非常感谢呀,诚惶诚恐呀」,想也好、说也好,皆疏忽也。 请信「三宝」(佛、法、僧)、信业、信三世因果哟,久远之暗暗被「无碍光」,终於,打败,而放晴了,晴了之姿者,南无阿弥陀。我之往生者南无阿弥陀,独自,呼唤,佛法亦成,「连身,皆有余而」尽十方,平等地,普遍地,弘化了。如来和我之,亲密者,如火之附著於炭也,分离分开者,虚假无用呀。不炫耀之 以佛法,而「常行大悲」,就是佛法呀,如来的御工作,是佛法呀,如来的御工作,南无阿弥陀。 招唤,而救助之 本愿力,哎呀诚惶诚恐呀 「我亦又在彼摄取中。」闻佛法,而若著於身者,则离身,而月一轮。於佛智不思议,连云、雾皆晴,而今宵者,夜清凉,        直到火车来现者,当前,死了,直到今临终之际,亦被是 「惊慌失措者」,无论如何地,听闻皆「不行了」。凡夫的本性是洋葱,即使剥了再剥,皆只是皮而已,我虽亦,佛法九十年,挣扎看看了,但是不行了。粗心大意来,听闻之人,变成什么,「天狗」、或不安呢,是真似人猿呀。不想要遇见能声称 为「惊惶失措者」的「佛弟子」。於死了,决定了的 此之我者,只有死了之事是无误,思、行、善事皆不能的,此之身,亦只有死了,是不管愿不愿意,皆到来。 死了之问题,如果能解决了的话,则是「正直」「勤勉」「亲切」地,以「学」、「德」、「信」,而做吧。此之心得 无之故,佛法逐渐,可衰微。 如来,是慈亲「看著」「护著」「等著」哟。露之命,终了的话,则是「法性常乐」之御净土呀。佛智的不思议者,不思议也,愿力自然者,不思议也。请「以无义为义」地,信知哟,「唯念佛」的,唯之味,哎呀,真有趣呀、真有趣呀。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三、一念一无上一对神明即使连御百度诣(参拜一百次)都做,而集中精神祈愿,就好像是什么呢神明,会给与听到了愿的内容般地,「消息」多少於心是能够作感应呀。然而实际上,是如何呢不知道。如何呢不知道之处,就稍稍不安了也是没有办法。为了病,花钱,接受作祈祷而情形也是同样。那就花大钱,热心地接受祈祷,好像到了不幸病人死了般地做。一那样做,就至今都把神明当作生命的支柱,而相信著了者,就突然变为「诅咒」的心。「甚至明明那般地御祈愿了,却所谓不给与听闻,唉,神也好佛也好都还有吗」地,昨天的信心,早已变作为今日的「诅咒」。哎呀,人的心,是这样之物吧。念佛的人,也一以「请求、请求」地,向佛作御请愿的心情而御念佛,就觉得好像稍微会有「消息」般。然而,那样的思计是如天上的浮云,交杂不安,交杂疑惑,经常陷入绝望,又恢复心情,而以说「阿弥陀如来,不管怎样,都请多多拜托了」之心而继续御念佛的人也有。不,这样的人很多。那样的话「唯念佛」的滋味是不知道。「唯念佛」的念佛,即使百遍了也好、十遍了也好、一声的念佛也好,都是不变。他力的念佛,是「一念一无上,十念十无上,百念百无上,千念千无上」(选择集)(法然上人)。因为不是以我之「计度」而称念的念佛,所以是即使一声也满分,即使百声也满分。自力的念佛,於这个样子是不行。自力念佛,一般是认为十声比一声念佛方面的功德大、利益多的。虽然如此,他力的念佛者,念佛著之原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因为念佛著之原样就是信心,所以是「一念一无上,十念十无上,百念百无上,千念千无上」。往生是依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呀。御开山祖师,就「乃至十念」之称名,而申说:「显开选择易行之至极」,善导大师申说:「乃至十声、一声、闻等」。一承蒙被听到那样的情况,就认为原来如此。但是觉得好像没有「消息」般。因为阿弥陀如来不给与御回应,因为阿弥陀如来於眼无法看见,所以无论如何,都再也觉得无法安心。凡夫,是一不以眼见、或听到回应、或无论稍微什么呢也想要从自己方勤行、努力而行就无法满足之自力根性的持主。从久远以前,因为已经到了附著出自力心爪习惯的程度,实在是麻烦的家伙。往生,是依南无阿弥陀佛之不可思议功德的放射能、和给与到了将恶业烦恼同化为如来之善心者的同化作用,而让我等容容易易地顶戴往生呀。称以眼看见为「眼见」,称以耳闻而起信呀为「闻见」。凡夫,是被烦恼所障眼,而无法看见摄取的光明。此故,在让凡夫能够承受如来的大悲心者,无论如何都必须依「闻见」。因此,虽然不论念佛、忆念、信心、南无阿弥陀佛、佛智、和大悲心,何者都皆是往生净土的「因」,但是若说我们之被如来所救度去的正确路径者,则从耳名号给与进入,而被其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所俘虏,自然而然显现於口而成为报谢的称名念佛。这就是最正确的顺序。可是,即使於聋哑之人,也有得大信心的人。那就是不思议的愿力。信心的内容是名号,是如来的大慈悲心,是本愿力。念佛的中心是信心。无信心的念佛不是真宗的念佛。於『叹异钞』有「唯念佛可被弥陀所救助去」的「唯念佛」,是自力心丝毫都不应有,纯一无杂的念佛,是「本愿圆顿一乘」的念佛。此故所谓「唯念佛」,是唯独乘於本愿海之流了之姿。於此外者无凡夫获救助之道。一换言「唯念佛」,就像说是「唯乘於本愿海之流」呀、或说是「乘本愿力」啊的意思。这就是真宗念佛的眼目。那么,所谓「乘本愿力」,一说是什么一回事呢,就是被如来的大悲心和无碍的佛智,所押、所牵引而容容易易地顶戴被往生到御净土之事。这就是「唯念佛」的滋味。如来是和我共苦乐。甚至也共正觉。若如此顶戴者,则往生是易中之易。一有「疑惑」呀、和「计度」,「唯念佛」就也变成困难,错失往生。被伟大 者之力 所牵引去 我之脚步 不可靠呀(九条武子)在去来 之中被忘 己哉(瑞劔) 四、与死对战 「语中无语」呀!说因为有「唯念佛」故,所以连本愿的由来也都没有闻开,唯於口称念佛而已的话,则彼人的往生终究是会如何呢?有人,唯念佛而直接感得如来的大悲心,可喜可贺地往生之人虽也是有吧,但是又有人,使力於念佛,将念佛当作积己之善根,无法得遂真实报土的往生之人也有吧。又说「因为有请念佛哟故」,所以一念佛就从自己方追随如来的本愿,而陷入自力心之人也有吧。又,因为什么事呢都不知道呀也是有吧。一听闻作「唯念佛」,就想称念佛而往生,而运起自力心的人,是以唯只有读到表面的文字,而不得顶戴到本愿意之人。所谓「语中无语」,是告诫那样的人之言语。思念佛为正定业,也是凡夫自力的企图。御圣教的文字,於信了本愿力之人,亦字字皆悉,是被看作法身、般若、解脱的光明,又亦被看作亲鸾圣人的法身,又亦被奉拜为如来吧。在此等场合,彼人是读了文字,而离著文字。虽离著,但顶戴著文字。使御圣教的文字活起来者是信心。杀死之者是疑心自力。是应唯独以恭敬心而顶戴。纵使一句的法门,亦於此以外无自己获救助之道地若思者,则以能在地狱相逢了佛之想而深深地品味,淳厚尊贵之事。法霖师於『日溪学则』申说:「被离者即也,即者被离也」。这就是圆解证入(真实之信心)之人。虽说在禅的话是「不立文字」,但伟大的禅师,是决不会嫌弃佛经。白隐禅师是云为拜读了『法华经』而开悟了。即使在今日禅者都是特别尊敬『法华经』呀、『金刚经』呀、『楞严经』呀、『般若心经』呀、和『观音经』等呀。又也都有许多的禅书语录、公案。成就了之禅僧是决不会轻忽佛经。曾经在跟随著了天龙寺之管长 峨山和尚十五年时间以但马第一硕学而称为福山东山禅师那里。某日,我在但马养父郡大藏谷的禅室访问禅师时,禅师向我申说:「近来以托佛福,而无论拜读了怎样的佛经,都成了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地肯首般」,在「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有了三个小时愉快的法谈。佛法,是於尊敬佛经呀、和祖师圣人的圣教之处信心生起。搁置佛语没有信心的确立。又将一句的法门彻底性地,没有几十回、几百回地顶戴,朝夕,不离念头,於几十年地忆念彼之处不能出大信心之晓。若是在『叹异钞』者,则是「被弥陀的誓愿不思议救助去而往生者遂也」「唯念佛而可被弥陀所救助去」「念佛者为了行者(是)非行非善也」「念佛者是无碍之一道也」「於念佛者以无义为义,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故」等之句。这裏面,无论那一句,直到从心底被低头为止听闻、学习、研究、思惟之事都是很重要。若是完成了的话,则以原木(原样)的阿弥陀如来不仅御在於面前而已而且回入心之底,将我所有的思计都给与变成了无益般。那也是应和自身的往生对看而深深品味。以不念死、令思自身的往生而拜读御圣教、所讲释了御圣教,而那只是表面,即使任何用处也没有。於某种意义,是玩弄御圣教的人。反之,与死对战,而顶戴御圣教之人,理解透彻者就有。有云为「百遍顶戴『末代无智』和『圣人一流』之御文看看哟,那样的话则信心就被获得」之妙好人。今时者,无论那个宗派的人,僧俗皆共同,与「死」在对战之人就很少被看到。是可悲之事。 五、唯念佛 让我独自翻译了『叹异钞』的池山荣吉老师是被信仰非常淳厚的母亲所养育。老师还年轻时,某日母亲是向池山老师宣说了:「如果你无论如何都无法被得信心的话,那么,即使那样说呀,我会先往生到御净土,以还相回向,而再出生於此世,我会比任何人都先给与济度你」之事。因为是被这样的好母亲所养育者,池山老师从年轻时就热心地追求信仰。但他力的纯粹信仰,是非常困难者,老师是非常御苦劳。虽然那样但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顶戴信心。某日,忽然在『叹异钞』,被著眼了於云为「唯念佛而可被弥陀御救助去」之句。从此之后者,一味地,唯念佛,而无倦怠。於是,因为「唯念佛」的个中滋味,是不可思议的本愿力,是不可思议功德的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不知何时呢,不思议地住於大信心,於往生之一阶段的话则被成了今一定之想。此全是如来大悲的本愿力之所使然。圣人於『和赞』将第二十愿之意,仰言为「定散自力称名者 归於果遂之誓愿(二十愿)方虽不教亦自然 转入真如之门也(十八愿)」 。池山老师之唯念佛,而被转入云为第十八愿的「本愿力一个」「南无阿弥陀佛一个」之殊胜的、纯粹他力的信仰了呀,也是法德自然之妙益。圣人之由圣道门入十九愿、由十九愿入二十愿、由二十愿入第十八愿地被转入了的,这也全是法德自然之妙益。是可仰可信。『叹异钞』的「唯念佛」之意并非原本所劝化定散自力的称名者。是申说念佛往生的极致呀,而唯是信誓愿不思议,肚饱涨(大满足)於南无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力,是述说被信顺於法然上人的御法语了之圣人的大信海者。 六、精进称名念佛之人 於滋贺县住著某位和尚。是非常正派、认真的御僧人。彼人,虽然长期地追求第十八愿纯粹他力的信心,但是无论如何像说是「佛智即行」呀、或是「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一法身的独立」呀、或是「本愿力一个」啊,又或像是法然上人的御咏歌所说般地,「闻得的话 则成竪立於原野的竹竿呀 以影不遮障 是称为他力啊」之白木的念佛、不混杂自力的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其原样的念佛之意,即是云为誓愿不思议的大悲心,无法殊胜的顶戴。因此,彼和尚是「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顶戴第十八愿的信心。故无法往生到真实报土。不过自己在化土往生是没问题。因为若念佛者则往生无误故,等等」地说,而真奇怪地御自身也每天精进御念佛,又连御门徒之人等,都「请你们也念佛哟」地御劝化著其之事。因为原本是人之谣传,所以被那样传言之和尚自身,是何时呢,被住於「虽不教亦自然转入真如门」之事吧,但是光一以谣传而判断,就连是否教化的一个方便呢虽然都不知道,但是无论如何和亲鸾圣人的化风相违背。终究是不可能将「唯念佛」的真实御意传达於人吧。 七、南无阿弥陀佛的威神力 在吴市一乐庄住了一位称为尼个崎三之介先生约八十岁难能可贵的老人。彼人,曾经有一天,正在走路。于是乎从对面遇到一位女人於背负著草篮而来呀。老人对那女人以恭敬的心情,而稍施一礼。在老人的心中,是充满如来的大悲心,於口也边御念佛著。在旁边看到了那之姿的,就是吴市第一的大老板。老板看到老人之姿而有了大大感动之处。回到家,对妻子说:「去到那老人的住处而来问。仅仅去问一句。俺是怎样做的话好的呢,去问」妻子快速地走到老人的住处,而讲了那心裏话。老人边说:「请对你的主人这样传达:『请像这样称念佛我就拜托了』」,边从双眼,流下了慈爱的眼泪。老板的妻子回到家,对当家将其旨,原样地讲了。于是乎老板说了:「再去一遍到老人的住处而来问。称念佛的话,有多少利益呢?去问那个」。妻子折返去到老人的住处,告知了那原由。老人听到那话而说:「请向你的主人这样说:『一称念佛,就每称一遍消八十亿劫的重罪』,请这样子说」而回覆妻子。妻子回到家,原样地对主人讲。于是乎,老板说:「哈,是那样吗?是那样说了吗」,而以抱著双臂,暂时陷入了思考。老板反省过去的罪业,而有了坚决下定决心之处。老板,从那时起,睡也好起也好,都於口称名念佛不绝不休。彼之念佛是终生持续了。不论日中,即使在夜眠之时,也和日间的念佛同样,是照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地称念佛。就这样而在吴市成为第一的佛法外护者,几年呢之后,可喜可贺地被遂往生的素怀了。此之外,妻子开始去到老人的住处而后,还没有几天左右,某日妻子看到当家的念佛不休的样子,而觉得「虽然那样地在御称念佛,但是信心的程度是如何呢」,向当家说了:「一次去邀请那老人来吧。然后如果确实地御问到信心之事则如何呢」之处,当家严肃地说曰:「无论怎么伟大的说教,胜过南无阿弥陀佛的说教在哪里呢」,而拒绝了妻子的劝言。称为老板之人(松田甚左衞门),原本,是意志非常坚强、倔强的人,甚至进入佛法前,即使在妻子,连一次笑脸都没有看过,没有掉过一滴眼泪。虽是那样的人,但变成念佛之出於口般而后者,态度乍变,而成为柔和、亲切的人,为了佛法毫不吝啬奉献私财,总是「笑咪咪」地,被成为了世人敬爱的人。真是所谓宿缘深厚的人,不,是不思议之至。尼个崎氏是真正难能可贵的人了。我前年,由尼个崎氏直接承受此故事,而不得不赞叹本愿力的强烈感、南无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了。然而,那之时浮出了之法语,是『教行信证』「信卷」的「佛力难思 古今未有」之圣句。在南无阿弥陀佛若无这般的不思议力者,无论如何无论如何,如我般朝夕唯被罪业缠住了的肤浅无知者都不应会获救助。这全都是大悲誓愿力之所使然。 八、於一念灭八十亿劫的罪 於吴市老板的话中,尼个崎氏所称说:「念佛於每一声消八十亿劫的重罪」之事,决并非「虚言」。(『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之文)那个场合,尼个崎氏恐怕觉得那样地说呀就是最好的吧。又实际上也认为是最好。虽然如此,今日我等,随顺『叹异钞』之教,而在其他场合,能够直接传达是『大无量寿经』真髓的第十八愿之旨趣的事就是契合祖师圣人的御意。即觉得,亲切地敍述「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了),至心(令使)回向。愿生彼国(则),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了)」之意是最好。又将左首『和赞』之意,无误地传达之事就是最好吧。谓,「若不生者之誓故 信乐真实时节至  一念庆喜之人者 往生必定决定了   至心信乐欲生地 劝唤十方诸有乎显不思议之誓愿 作为真实报土因无明长夜之灯炬 智眼虽昏勿悲叹生死大海之船筏 罪障虽重莫哀伤愿力无穷御在故 罪业深重亦不重佛智无边御在故 散乱放逸亦不舍天亲论主是一心 归命无碍光如来若乘上本愿力者 到达报土如是述尽十方之无碍光 边照破无明之暗边将一念欢喜人 必定令至灭度也烦恼具足地信知 因为乘於本愿力即时秽身使舍尽 令证法性之常乐」 将此等『和赞』之意传述於有缘的人们之事,就是契合於圣人的御意。『叹异钞』的「唯念佛」之妙味,若也顶戴为此等『和赞』之意的话则不会有误。「唯念佛」之真意,是无外於「被誓愿不思议所救助」之事。於『叹异钞』(第十四章),述说因为於一念被除八十亿劫之罪,所以认为无论如何都要为了消罪而念佛吧而念佛呀,不是真宗的本义之旨,如左文所在仰言:「言可信为於一念灭八十亿劫之重罪之事。此条者,可说为十恶、五逆的罪人,日常不称念佛,命终时始依善知识之教,而若称一念者则灭八十亿劫的重罪,若称十念者则灭十八十亿劫的重罪而往生。此者为了不知道十恶、五逆之轻重,可说为一念、十念就成灭罪的利益。尚未及於我等之所信。其故,被弥陀的光明所照育之正当中故,若一念发起时蒙赐了金刚的信心者,则既已蒙赐使摄取住於定聚之位,而若命终者则转诸烦恼恶障而赐使悟无生忍也。若无此悲愿的御在者,则斯等肤浅无知之罪人,如何可解脱生死地思,而一生中所称的念佛,皆悉应思为报谢如来大悲之恩德也。每於欲称念佛,想要灭罪地信了,是已成想要我自己消罪而往生地努力吧。若那样者,则一生中思考和思考之事,皆因为无不在生死之绊覊故,直到命尽为止皆念佛不退转而可往生。但若是只要还有业报身,则无论遇到什么不思议的事,又病恼痛苦至少无法使住於正念而终了,称念佛之事很困难。其间的罪业是如何可消灭呢?若罪消则往生不可契合吗?若奉凭摄取不舍之愿者,则无论有任何不思议而犯罪业,即使不称念佛而终,亦可速遂往生。又即使想念佛之称念,亦随顺於今现在开悟了之期靠近,亦愈加信凭弥陀,方是奉报御恩吧。欲灭罪地思,是陷入自力心,是祈求临终正念之人的本意故,则是无他力的信心也」。依此而能明白。信「摄取不舍之愿」之事就是肝要。此信心,就是不外「唯念佛而可被弥陀所救助去地信」之事。即是信南无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之事。此信心即是南无阿弥陀佛。亦称之为南无阿弥陀佛的独用(独働),亦称为独立呀。信之法亦南无阿弥陀佛,信之机亦南无阿弥陀佛,称之为机法一体。唯是,只是乘於本愿海之波。即只是被本愿力所押、所引而往生。是不可思议中的不可思议。将之,是称为「唯念佛而可被弥陀所救助去」呀。在『叹异钞』第十四章被注意到之点者:(一) 将想依称名念佛而消灭自己之罪的信心,不是纯粹他力的信心之旨,申说著为「尚未及於我等之所信」。(二) 有「若一念发起之时,蒙赐金刚信心了,既已正定聚之位,赐与令使摄取住」,是在述说「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的纯粹他力之信心。(三) 有「一生中所称之念佛,是皆悉,应思为报谢如来大悲之恩德也」,是在显「信心正因,称名报恩」的正确真实义。在善导大师、法然上人的话,虽是「念佛」之事就好像是往生的条件般地可见呀,但是御显其「称名正定业」的真意者就是净土真宗,是「信心正因,称名报恩」。(四) 有「在无法住於正念,而终了称念佛之事很困难」者,称名是称为「缘缺不生之法」,像说若是极短命的人呀、或是急死呀、狂乱呀、变成哑巴的话则无法称念佛。故是御开示了信如来本愿力之信心就是往生的正因之法语。(五) 述说於往生者,念佛不是绝对性的条件之事,而在仰言:「若奉凭摄取不舍之愿者,则有什么不思议而犯罪业,即使不称念佛而终,亦速可往生」。所谓「摄取不舍之愿」,是第十八愿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意。於『和赞』曰:「若不生者之誓故 信乐真实时节至一念庆喜之人者 往生必定决定了」。所谓「摄取不舍」,是『观经』的之意,而将之於『御文』,释著为「依凭(信)弥陀之众生者,被摄取光明所摄取而不舍」。一这样地来拜见,就和第二章的所谓「唯念佛」,是「唯信」、「唯以本愿力一个」、「唯依信心其原样之念佛」是同样意思是如何呢就明白呀。 九、得智慧的念佛之事者 「唯念佛」地亲鸾圣人之所仰言的,不是凡夫自力的念佛。是他力回向的念佛。因此方是称为了「唯念佛」呀。就「信」或者「行」,而显他力回向之时者,云为「大信」,又仰称著为「大行」。此「大」字的意思,被窥为是今之「唯念佛」的「唯」字之意思。他力回向的念佛,是称念著之原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於「总序」,有如「圆融至德嘉号,转恶成德正智」般地,其原样是佛智。是无碍的佛智。是契合於大悲心之如来的无限智慧。故念佛是「智慧的念佛」。於『叹异钞』有「唯念佛」之念佛,即是如来回向的智慧念佛。因此「唯念佛」之意,是成为「由如来顶戴智慧的念佛」,或成为「让我顶戴得到被称念智慧的念佛之身」的意思。於『和赞』曰:「得智慧的念佛者 法藏愿力使为也入於信心之念佛 方成报谢佛恩身」。是应吟味。即使在佛智也好、在大悲也好、在本愿力也好、在南无阿弥陀佛也好,如果皆如禅之小僧们,向著公案而陷入思考著般地,转向,而在想怎么做而信呢地思考著般之事的话,则变成了如枯木寒岩之物。如来背地裏反而赐与运作。南无阿弥陀佛,不是我抓住的,而是我被抓住呀。是将被如来抓到了呀,说为得到智慧的念佛的。信心不是我得到了的,而是如来给与诞生於我的贪瞋烦恼中呀。十、置於亲鸾的话於第二章,有「置於亲鸾的话,则唯念佛而」。接在此御法语之前的法语,有「各自越过十余个国境,不顾身命,而给与使来寻问之御心志,徧为欲闻问往生极乐之道也。然而,於除了念佛之外亦是欲知往生之道、又和法文等地,於心御在恶思考著吧者,大错特错也。若那样者,连南都北岭,殊胜之学者们,是都多还御在故,即使彼之人们,亦可奉遇,而善加被闻往生之要也」。因此那当时的情形就能明白。此之时,亲鸾圣人,没有如学者和讲释师般地,御回答。唯称说:「置於亲鸾的话 云云」。即是信顺御师父 法然上人(良人,善知识),而全无我的「计度」之态度。无疑地,唯无思虑地,乘彼愿力之道,而无凡夫自力「计度」的信心,是纯粹他力的信心。又此是本愿力。於『和赞』曰:「信者由愿生起故 念佛成佛自然也 自然者即报土也 证大涅盘不用疑」。自然的念佛、愿力的念佛、信心的念佛者,是「唯念佛」。3/4十一、本愿力自然的念佛於「自然法尔章」曰:「『自』者,言为自然而然地,非行者的计度,云为所使然之言语也。言『然』者,说为所使然之言语,非行者的计度,是如来的誓愿故。言『法尔』者,为如来的御誓愿故,称所使然为『法尔』。此「法尔」者,为御誓愿了故,全无持行者的计度,此故,於他力者以无义为义地应知也。言『自然』者,说为原本所使然的言语也。虽是弥陀佛的御誓愿,但原本非行者的计度,而是依南无阿弥陀佛地(と)赐令信凭,欲来迎地(と)赐使运作,而以无论行者的思善呢和思恶呢皆不想称为『自然』啊地听闻著。誓愿之样(愿望,企图)者欲使成无上佛地蒙赐誓也。」「此者是佛智的不思议也。善恶文字不知人 皆为真实之心了善恶之字物知颜 大空言之容貌也。是非不知 邪正亦不辨 此之身也小慈小悲虽亦无 然好名利为人师」。又,亲鸾圣人曰:「故法然上人使作言:『净土宗之人是成愚者而往生』,确实使传承之后,御览物(一文)亦不知肤浅的人们之往生了的话,则即使可往生必定,亦以赐使被哈(笑)被往生欤。就文而论,若是以贤善之人的往生,(我等凡愚)往生者如何不会有呢地,确实地师承欤。至今为止,被相忆念也」。圣人御自身的惭愧就是「善恶文字」以下的御法语。真宗是愿力自然的信心。是愿力自然的念佛。又是愿力自然的往生。於「唯念佛」者,在显本愿力自然。所谓「本愿力」,是「南无阿弥陀佛地赐令信凭(使信)而欲来迎地(如来)赐使运作」之事。这就是净土真宗的眼目。於『御文章』,莲如上人曰:「弥陀之名 闻得之事 若是有 则南无阿弥陀佛地 信凭吧大家」。「南无阿弥陀佛と(地)赐令信凭」的「と」(地)字,和「南无阿弥陀佛と(地)信凭吧大家」的「と」字,无论何者皆是相同的意思。「と」之一字持有著的意义是广大无边,是佛法的心髓、他力真宗的极意、安心决定的枢要。若解释则虽是好样者,但解释呀说明,是如水平淡无味。连温暖的、无限的、活生生的滋味者,皆为於反覆拜读御圣教,信者自然而然地念佛欢喜之姿,不断接续著,不是「と」的话则不成,以「を」的话就不行之事,是深切地被感受吧。「と」之一字的妙味就是「唯念佛」的滋味。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724.html 和赞与叹异钞的吟味(1) 2025-03-22 2026-03-22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724.html
台北法雷念佛会 108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6号4楼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724.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2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4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