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的解決(第一冊)第一篇 序說
叢雲遮月,花遇暴風,動盪浮世未成原樣,一日娑婆之命尊貴啊!無常迅速,生死事大啊!釋迦、彌陀二尊者,即使萬劫亦難值之佛,應恭敬頂禮不懈怠。以祖師聖人的御法語,解決生死問題。
本願圓頓一乘者,逆惡亦不遺漏之,御誓願。是大乘中的大乘,於世界無比類的正法呀!佛和佛法,輕視而信就不被得。「念力,願力,南無阿彌陀佛」。此外無佛法地知喲!不思議的佛法「不思議呀」地,歡喜外信沒有。
「取信心而往生吧,念佛而往生吧,因為安心而往生吧」者,凡夫的計度,皆自力。莫美化身、口、意三業,模仿妙好人。隔壁的花盛開。凡夫的自性不是完美者,莫被「虛假之行」、「雜毒之善」所蒙騙。
以正直、素直,不成為阿呆的話,如來的真實不能頂戴。邪見和憍慢,如來大嫌棄的。有「名聞」「利養」之心的話,御佛經不能明白。人造花蝶不停。甚至聞了、記得了的心,被彌陀拿走而赤裸裸。赤裸一直慈親前。幾十年聽聞的證書使捨而幼稚園,未聞前之嬰兒呀!佛法上的阿呆是此,是阿呆。
於阿呆如來就在(阿呆)。如來是至尊、無上尊、本願功德的結晶體呀!諸佛給與讚嘆成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於其不可思議的佛智大悲光明「聞名信喜」地,被打動被打動,而徹底地被打動了的就是阿呆。阿呆真歡喜,真佛弟子,佛子。像由地獄爬出來呀,貓啊狗變生的人們,成誹謗、敵視佛法。神和佛大相違。
去御寺院雖也好,然佛法的道理記得了亦一年級生。通過不明白的關卡,明白了的關卡亦通過,皆捨棄「知解分別」,成為阿呆,而「圓解證入」,始可賀,正定聚。
松影之暗,月光哉!
理論法門有何用?即使自誇為文化人呀,即使模仿智者呀學者,在閻魔王之前都通不過。罪業的鎖鏈無法切斷哦! 取信心的話能往生,稱念佛的話能往生,「的話」二字,何時能消除?未消除之前死神乘著無常的暴風雨而來。今就臨終,哎呀!怎麼辦呀? 「因為獲得了信心所以能往生」地思之作夢是仇櫻(易落的櫻花)。
「獲得了地思者不得也。」凡夫的夢者魔法師。「因為」二字是陷阱。比下蒼龍窟取龍珠、入虎穴取虎子那等事,還更難的極難信。積千錘百鍊之功喲!信心者能開於火中之蓮花。以悠哉過活而失敗;以輕視疏忽而下墮。
善導大師仰言:「共發金剛志」。於懈怠者,死的解決是夢之夢。隨人地聞的話,隨人地落啊!上了年紀,氣力衰,佛法,想聽聞地思哉,空遲鈍。
「華嚴」、「天台」、「真言」、「禪」,都是絶佳的教法,世界無比類的大真理,其他的宗教望塵莫及。雖然雖然如此,對於凡夫的話,如金幣於貓、珍珠於豬都沒有用。以凡夫能開證悟嗎?所謂「悟」,徹底成「無我」,是得「無分別智」之事。於三毒、五欲的凡夫,想要開悟,如一髮把山海天地,比那亦更加困難。鯛很大,無法出刀切。「定善」者息慮凝心,「散善」者廢惡修善,最好知道佛道難成。凡夫依由喜好物而身亡,從苦入苦地輪轉。
本願一乘,真宗者,被作阿呆,容容易易地,乘彼「願力之道」而往生。「名願力」的不思議呀!聖道和淨土、自力和他力、信心和妄念、善根功德和報恩行、正法和迷信,是混淆又混淆,多數人的頭中,如同火災現場般,是亂七八糟。
不依本願力而解決死,是什麼樣的人生啊?很少聽聞而想見(佛)呀,那麼,佛法的真價值無法明白。暫緩不急之事,急切認真地,聞佛法的話,有諸佛如來之照護啊!
關於往生,「想要頂戴信心、想要心變明亮、想要安心」地憂思的,就是一般人的習氣。此之病很重。那是「想完成自己、想做什麼而往生」地思之自力心。這是「想要做點什麼求往生」的自力心。是因為不仰徹果上圓成、二利圓滿、名願力故。因為不知不覺自力跑出來,所以很恐怖。將即使如何做亦不能安心之處,究明究明盡最好。「就這樣地」徹底了之人是往生人。在觀念之「就這樣地」的話無論如何亦不成。真的「就這樣地」者,必定於其之中,藏著機法二種深信。「虛偽者」,歡喜沒有,安心沒有,法悅沒有,報謝念佛沒有,教人信沒有。機的深信亦無,法的深信亦無。
雖三十年、五十年聽聞了佛法,然亦不能說為「聽聞了」,也不能說為「沒有聽聞」。依「念力,願力,南無阿彌陀佛」,而往生之事,不思議啊不思議啊難能可貴。
佛法不聞的話不成,是健康長壽之本。為了自身,為了後生,為了子孫,又為了佛法,不聞佛法的話不成。「佛法第一,孝順父母,待人親切。」依此之居心而使度日夜。家庭和諧,不吵鬧,不呵斥孩子,作而令見(以身作則)喲!培育喜好佛法的就是父母的御慈悲呀!勿忘佛的御恩、祖師聖人的御恩、父母的御恩、老師的御恩。御師父有故方能。
我什麼亦未聞,什麼亦未知。凡夫的心如於秋天的天空,變化無窮。其之計度者,全皆,是煩惱。「知道著、思著、記得著」的佛法,是頭部分的佛法,即使任何作用亦不起。消罪之力,於凡夫沒有。令使消罪,而往生之御力是只有「難思弘誓」(本願)和「無礙光明」(名號)。停止參拜神呀、迷信,應發起
「離生死,成佛吧」的大勇猛心。「南無阿彌陀佛,不令使下墮哦,請,就那樣地來吧,一定必救度哦!等著哦」的呼喚聲之請託故方(有救)。無論如何都不能往生的我,空手地,赤裸地,空空地,就這樣地,頂戴往生。哎呀尊貴呀,如來慈親。
真宗,是「果上圓成」「果上顯現」的法門。往生是如來的御工作,是本願力,不是凡夫的工作。「大悲的呼喚聲」真可靠。「二利圓滿大正覺」,佛智的不思議真可靠,大悲的不思議真可靠。信心是呼喚聲呀!在此處安心、大安心。
如來是無我無分別,大智大悲的慈親是。「看著」、「護著」、「等著」。往生御久候的御淨土,然而無論如何客氣都需要禮物吧?往生御淨土的伴手禮,只要以本性的惡業煩惱就好。佛力故,地獄的猛火變成清涼風。雖不想死,然拜見如來的,就歡喜、快樂、喜悅。每度於想起,佛恩報謝的御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昭和四十九年(一九七四年)八月九日 九十歲 稻垣瑞劔
二、真宗要關五個條
第一條 果上圓成的法門第二條 二利圓滿的法門
第三條 難思弘誓第四條 無礙光明第五條 就這樣地昭和四十九年(一九七四年)九月
十六日
三、真宗要關大意
序
南無阿彌陀佛
『御文章』曰:「言信心獲得者,心得第十八之願也。言心得此願者,心得南無阿彌陀佛之姿也。」就「信心獲得」,有三個著眼點:
(一)人何故不得不解脫呢?
(二)人有依自己之力而自己解脫的力量嗎?
(三)誰給與救度?如何給與救度呢?
沒有著眼於這三點而即使學佛法,亦是無法到解脫之道。
所謂解脫是被離生死之事。生死是苦。超脫苦界,而得涅槃之常樂,與一切眾生共同成永久弘宣如來的大智大悲之身,就是人生究極的目的。達成此究極目的之道就是佛教,是佛法,又是佛道。云佛道的完成為解脫,又云為涅槃。
世界的宗教,何故沒有明確地解決人不得不解脫呢的問題。又,令使自己解脫的力量有呀無呀,也沒在明確地研究之。又,解脫的境地是為何者呢?如何做才能到達解脫呢之問題,又亦是明確地說著之宗教者,除了佛教,於其他不被見。若換言之,其他的宗教,不說「轉迷開悟之道」,不知轉迷開悟之道。即不說「迷悟染淨的因緣」,不知迷悟染淨的因緣。世界的宗教雖多,但在說「迷悟染淨的因緣」、「轉迷開悟之道」的宗教,是唯獨有佛教而已。歐美的學者,雖也有著眼於此者,但是明確給與教示解決此的因與果的一個也看不到。這是佛教勝過世界的宗教之點。真宗,作為學問的話,取華嚴、天台、真言、禪、三論、法相等大乘佛教的精華;作為實踐的話,明確地宣說著罪業深重、煩惱具足的凡夫,於信彌陀的本願力之信一念,超證大般涅槃而到達真解脫之道的。然者作為實際問題,凡夫得解脫生死之道,是唯獨本願一乘、淨土真宗而已。
淨土真宗是『教行信證』。『教行信證』是淨土真宗。由『教行信證』生出了『御和讚』、『御文章』、『歎異鈔』等。『教行信證』是為如何之書物呢?那於『大無量壽經』、「正信偈」、『淨土文類聚鈔』、『和讚』、『御文章』、『歎異鈔』等,能夠窺其真精神。然而,無論何者,都是難解、難入的書物,對一般民眾來說的話,把握其之真意是難中之難。
一言以蔽之,若言淨土真宗為何之宗教呢的話,是「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大經成就文)。若換言之,是「至心信樂忘己,速歸無行不成之願海(本願力)」(報恩講式)。在『御文章』而言的話「聖人一流章」,若在『歎異鈔』而言的話第一章就顯說著淨土真宗的面目。若欲知法門雄渾自然之旨趣的話,無如親鸞聖人的『教行信證』;於窺
安心細微之點者,將善導大師的「二種深信」、「二河譬」、「六字釋」,是應認真地拜見。
親鸞聖人即使披閱一切經,雖然如此,亦是不能做到「死的解決」,雖是九十五日間,參籠(閉居祈願)六角堂,然儘管如此,因為「可出生死之道」也不明白,所以百日之間,往返法然上人之所在。說那是為何呢?若根據惠信尼公之手紙(書信)的話,書記著「是唯只為了欲聞問『可出生死之道』」。
「可出生死之道」,即「死的解決」,是人生的目的。怕死是動物的本能,「死」由何處來了呢?由「生」了來。「生」由何處來了呢?「無明煩惱」,是受生苦海之原故。
如何做的話能夠逃脫生死的苦惱呢?於那,不修戒定慧三學(八正道、六波羅蜜)的話不成。那不能者怎麼辦呢?於此處是只有本願一乘,即乘阿彌陀如來的名願力之一道。
本願一乘,是『教行信證』。『教行信證』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給與成就我的信心,給與成為信心。
第一章 教行信證的使命
『教行信證』,是唯信獨脫的法門。
一、『教行信證』,是果上顯現的法門。
二、『教行信證』,是念佛往生的真髓。
三、『教行信證』,是選擇集的真精神。
四、『教行信證』,是「立教開宗」的寶典。
五、『教行信證』,是「五願開示」的法門。
六、『教行信證』,是安心的龜鑑(鏡)。
七、『教行信證』,是光壽二無量的開展。
八、『教行信證』,是給與御說「行信、機法、因果」的書。
九、『教行信證』,是凡夫往生的秘鍵。
十、『教行信證』,是「真實」、「假權」、「邪偽」的一大宗教批判之書。
十一、『教行信證』,是大乘的精華,世界宗教的最高峰。
十二、『教行信證』,是佛性開覺的大道。
十三、『教行信證』,是願心莊嚴的法門。
十四、『教行信證』,是淨土的莊嚴展開於現土者。
十五、『教行信證』,開示了「四法」「五願」「六法」,是 信疑決判之書。
十六、『教行信證』,是給與御說「阿彌陀如來」、「本願」和「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之書。
十七、『教行信證』,是將一文不知的尼入道,除疑,也度生死苦海的大船。
十八、『教行信證』,是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一實真如之道、大誓願海。以上,雖是略看數目十九個條,然此十九個條的一一條,何者都只是艱難的問題而已。要點是「信心獲得」、「可出生死之道」、「死的解決」。
十九、『教行信證』,是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一實真如之道、大誓願海。
以上,雖是略看數目十九個條,然此十九個條之一一條,何者都只是困難的問題。要點是「信心獲得」、「可出離生死之道」、「死的解決」。
將右之十九個條更個條更縮小、要約者,就是「真宗要關五個條」。將五個條擴大的就是本書。
第二章 果上圓成的法門
淨土真宗是「果上圓成的法門」。云為「果上圓成的法門」呀、「果上顯現的法門」之類啊之事者,凡夫成佛之道,在凡夫的話不能辨識之,不能修行之。所謂佛是涅槃的境地,是真解脫的境地。涅槃的境地、真解脫的境地,是體得(體認、實現)法界的絕對真理之境地。云之為「果上」。亦云為「果分」。是言語和思想以上的最高境地。
在禪宗的話,將佛的境界,即果上之事,云為「悟」。所謂「悟」,在華嚴而言是「果分不可說」的境地,云之為「空」。若勉強說的話,超越了云為「自他」「有無」「愛憎」「取捨」「善惡」的相對性認識、相對性思惟,而活用其之「相對」,包容相對,即死於相對(而活於絕對),亦不被囚於任何事物,將獲得了「無我」和「無分別智」的境界云為「果上」。果上是佛的境界,亦是佛的「真智」「大我」「真我」的境界。從生而迄至死為止,被囚於相對的思考,只生活在相對性世界的凡夫,這樣崇高的世界是連於夢都不能夢見的境地。
如來,若說為「智慧」的話,賜住於此境界;若說為「慈悲」的話,是「視一切眾生猶如己身」,是和御自身同樣地給與憐愍一切眾生的。因此一切眾生皆是如來子,如來被是我等的父母。「即使說『放棄我吧』,也無法放棄之親心,『請讓我來救助吧』」地申說著的就是如來。持了此親心的御方就是如來。『觀經』曰:「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如來的大慈悲心,徹到眾生心,在大慈悲心的如來前,恭敬歡喜之心,云為「信心」。
眾生恭敬歡喜如來之心,是因為接觸了如來大慈悲心的電波,所以信心之體,是如來的大慈悲心。信心不是凡夫的知識,也不是凡夫的思想。
沒有感受佛大悲的電波之人,作「知解分別」的計度。云此為「自力」。感受了電波的人,是忘己,而仰如來,仰本願力,是「非常感謝」、「不思議的事喲」地歡喜的。云此為「信心歡喜」。不是凡夫之思。
是眾生聞之力也好、信之力也好、甚至信心歡喜的歡喜也好,皆成就於勅命的南無阿彌陀佛之正覺中而給與呼喚著之如來。云此為「果上圓成」,又云為「法體成就」。「果上圓成」就是淨土真宗的根源。『和讚』(256首)曰:
「光明壽命之誓願 蒙賜作為大悲本」
這,就是「果上圓成」之相。光壽二無量的佛之功德外,眾生往生的行亦無、信亦無。不仰光壽二無量的佛德,和「若不生者」的本願力,而「想要自己信而往生,想要自己稱念佛而往生」地,只著眼於自己之事而已,而不讚嘆佛德之人是不能往生。讚嘆佛德之事,早就是信心了,是念佛。
是「仰讚嘆,俯慚愧」地,自然被迴向「二種深信」。二種深信外沒有信心。二種深信,也不是自己開始深信的,而於阿彌陀如來的正覺南無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中,已經給與御成就者,就是今所顯現的。云之為「果上圓成」。云為「果上圓成」的思想也好信仰也好,在其他的宗教都絕對看不到的。因為不知道「果上圓成」,所以「自己信、自己稱、自己安心,而想要以自己歡喜而往生」地思著。 這就是一般同行之姿,「自己」出來之時,不是他力,而是自力。
一般的同行,說「雖那些都明白,然無論如何也不能安心」。「果上圓成」明白著不是嗎?若明白著的話「安心」「安心」地,是應不只著眼於安心而已。「自己安心了的話能往生嗎」地,問自己看看最好。不是因為安心了所以亦能往生的御淨土。是聞「果上圓成的南無阿彌陀佛」,自然而然,自然地被安心的。是果上圓成之故,在衆生方,信一個也好、行一個也好都不需要拿出者。行一個也好、信一個也好,從衆生方都不需拿出的就是淨土真宗。
世界中的宗教,創立神,而人向神「請、請」地說,只是祈禱、祈願的宗教而已。神信心的頭,決不被去除。因此雖是真宗的門徒,然神信心的信仰,混入他力「果上圓成的法門」。嚴格地說,就真宗門徒的頭中,自力和他力、神信心和信順勅命、正行和雜行,這呀那呀,混雜啊,好像是火災現場般的樣子。淨土真宗若不是如「真宗要關五個條」般地,「純一無雜」的話不行。云之為「一心一向」。若說「何故純一無雜呢」的話,「救助力之外無被救助之力」,「於如來正覺的功德力之外,眾生往生的因亦無果亦無。」
只有南無阿彌陀佛一法,能救此極惡最下之機。此機只有依此法而被救度。 「行卷」的南無阿彌陀佛,來到「信卷」給與成為信心。因此是純一無雜。曇鸞大師將不純的信心誡言為「三不信」;將純一無雜的信心,開示為「淳心、一心、相續心」之三信。天親菩薩給與顯示為「一心」,一心即是「金剛心」。將
「依本願力往生」地,心決定了的,云為「一心」。
所謂「果上圓成」,是云「佛是尊貴的」、「本願成就的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尊貴的」之事。說「如來是尊貴的,本願名號是尊貴的」之事,就是真宗的根本義。說「如來是尊貴的」之事,不思為尊貴的話,即使幾十年地聽聞,那呀這呀
都是水泡,往生也是不可靠之原由。
在禪宗的話,不說「佛的存在」、「佛的尊貴」之事不成問題。其理由者,因為禪宗是「自證教」(自力),發揮了「自己本來的面目」的,就是所謂的「見性」,是「悟」,所以於心外是不承認佛的。在天台宗也是,雖然承認彌陀淨土,但說那為「唯心彌陀,己身淨土」(或者,己身彌陀,唯心淨土),彌陀也好淨土也好,都是於自己心中見之的;但是於淨土教的話,「彌陀也好淨土也好皆於心外見之,依其之本願名號的功德而往生彌陀的淨土,即時成佛」地教導。是所謂的救濟教之故,說「阿彌陀如來的尊貴」之事,是成為第一的問題的。說「唯心彌陀,己身淨土」之事者,即使親鸞聖人的時代,在學者間亦盛談著。被見此而親鸞聖人非常感慨,而於「信卷」的序仰言:
「然末代道俗,近世宗師(一宗的祖師),沉自性唯心(唯心彌陀,己身淨土),貶淨土真證,迷定散自心,昏金剛真信。爰愚禿釋親鸞,信順諸佛如來真說,披閱論家(龍樹、天親)釋家(曇鸞大師、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等)宗義,廣蒙三經光澤,特開一心華文(天親菩薩歸命之一心)。」
於聖道門的學者,讚嘆淨土門之人亦有的話,誹謗之人亦有。阿彌陀如來呀淨土,在心內呢還在心外呢的問題者,於云「心」為總該萬有的一心(真如)時,即使說為「在心中」也好吧。於見心為凡夫的妄念之場合,是可說為「淨土在心
外」。內外的問題,是立場的相異。若依所作解釋般者,是「內者外也,外者內也」。親鸞聖人,嚴厲地非難「自性唯心說」的,是當時的僧俗,庸庸碌碌也不修行地,賣弄自性唯心說,因為是否定了淨土者,所以聖人就感嘆之。
現代人被科學所毒害,否定阿彌陀如來和淨土的傾向強烈,彼等者,不知大乘佛教。彼等讀大乘經典,縱使沒修禪定,若是將禪三昧的真理,即使稍作研究的話,也不會違背於信如來、信淨土。
大乘經典都不讀,不知禪定的真理之一般民眾者,依信高僧方之說,而能夠信如來和淨土。於「正信偈」有「唯可信斯高僧說」的是此處之事。幾十年亦皆聞了真宗的說教之人大多數,說「信心得不到,不能安心」而溢著淚的,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彼等因果也不信,無常亦沒痛感,御釋迦就是佛陀之事也不思,連阿彌陀如來的存在,亦竊疑,說「如來就是悲智圓滿的尊貴之御方」之事也沒思。彼等,又亦不尊敬高僧方的人格,「正信偈」、『御和讚』、『御文章』,也是沒有認真地拜讀。
唯,是一味「想要往生御淨土」、「欲求信心」。 真宗的門徒雖多數,是這種人,然其中者,「想要往生淨土」、「想要頂
戴信心」、「想要安心」地思之心是強烈的,說為徹夜亦碌碌難眠地熱心之人是有。於那樣說之人,在無論作了多少法語的說教之處,「嗨,那也在聽聞,那也在明白,可是信心不能頂戴,安心出不來」地說。對那樣說的人無計可施。「因為無計可施」地說,而連放置不管的道理亦不行,若這樣說的話,得以明白吧,若這樣說的話,佛的尊貴就知道吧地苦心、取筆,是書寫書物的理由。
於人生,如「死的解決」般困難者沒有,又這般重要者沒有。云為
「一大事」,是此之一點。聖人曰:
「由聞願力報土真因決定。」(行卷)
又曰:
「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總序)
又曰:
「信樂彰於願力,妙果顯於安養。」(化卷)
又曰:
「憶念彌陀佛本願,自然即(在信之一念)時入必定(正定聚)。」
(正信偈)倩案淨土真宗,淨土真宗和其他的宗教不同,不是從人方面出發,不是為了自己的我欲向神祈禱、祈願的宗教,而眾生的信也好行也好、往生也好成佛也好,由於如來方給與御成就,而給與立即顯現的就是如來的大正覺、南無阿彌陀佛。故於如來正覺的功德力外,信心亦無往生亦無。云此為「果上圓成」,亦為「果上顯現」。「果上圓成」就是
「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力成就之御姿),即是「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如來,是「法性法身」(實相身),亦被是「方便法身」(為物身、報身如來)。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是不二。將不二之佛身,天親菩薩仰言為「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真宗人多數者,想著要取信心。於彼等者有疏忽之點,沒思考其次之事。即, 因為自己聞了所以被救助的呢?以本願力被救助的呢?
是自己頂戴了信心之原故,而被救的嗎?
又因為自己頂戴了信心所以被救的嗎?依阿彌陀如來正覺的功德力(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的嗎? 因為自己能往生地思著所以被往生的嗎?由於不思議的誓願(誓願不思議)而往生的嗎?
將此點,若徹底地思都沒作的話,亦無法想像。若連聽聞也沒作的話明白也不會有。這就是多數人不注意之點。事情是很簡單。
「是因為給與救助 所以被救助的。」
雖然這就是明白的那般者,但是一成為實際的問題,就把它扔在一邊地作著,而只「想自己取信心而往生,想安心而往生」而已地思著。這就是大多數人的實態。為了清楚指出此點,是於第一條設置了「果上圓成」(果上顯現)的。
阿彌陀如來的功德,顯現了於此娑婆世界的是「教、行、信、證」。即使云頂戴信心,不是以自己的力量可以去頂戴的,而是淨土如來的功德顯現於現土,給與滿入眾生心的,就是信心。示此不可思議功德者,就是第一條的「果上圓成」。於信心信心地說之前,阿彌陀如來是什麼樣的佛呢?其正覺(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明確地聽聞「是哪裡不可思議呢」最好。不聽聞阿彌陀如來是什麼樣的佛呢、是什麼樣的慈親呢,而想要取信心的話,沒有能取那樣之的事。
淨土的莊嚴有三種:(一)國土莊嚴(十七種)、(二)佛莊嚴(八種)、(三)聖眾莊嚴(四種),合併三種莊嚴,即有二十九種莊嚴。
在佛的八種莊嚴之中,第八項莊嚴,就是「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此之莊嚴,如何不思議不是嗎?
「信佛本願力而心憶念者,速將云為『功德大寶海』的名號功德全部讓我能頂戴(觀佛本願力 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淨土論)」地說之不可思議功德的事實,就是佛的功德莊嚴。換言者,是說如來的功德莊嚴(南無阿彌陀佛)給與成為我的信心之事。依此,知道「果上圓成」的意思最好。這才是他力的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