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會簡介
1
最新消息
2
死的解決(3)
3
死的解決(3)4
https://www.taipei2.url.tw/ 台北法雷念佛會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第四章 疑惑的葛藤  序善導大師所仰言: 「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剛」(散善義)。 說 「今,死了的話怎麼辦呢」的問題,一於自己的心問看看,就雖古今皆是同然,但在數百萬真宗教徒之中,是何人住於「往生一定、御救助治定」的心境,是居得生想猶如金剛之人呢?真宗的繁昌並非信徒的數量增長了呀就是繁昌,而是獨自一人也好或多數金剛心行者之出來就是真宗的繁昌。 美國的文學家「愛默生」,在其論文集(報償論)中,雖說著「於基督教的國度中,(真正)基督的信者一人也無」,但因為這是在作隔岸觀火呀,所以是不行。前幾年,第二屆世界佛教徒大會之際,緬甸僧侶的領袖之一,向我,稱說了「在日本沒有佛教」。隔日,我在神戶的湊川神社前面,為一行四十七人,用英語於「大楠公和大乘佛教」的題目下作了一場演講。因此,終於彼等歡喜而歸了。參照善導大師的御法語、愛默生的言說和緬甸僧侶的說法,將云「今,死了的話怎麼辦呢」之問題作為「公案」,而朝夕作思念,數年數十年地,沒有於各各強健有力時,思考徹底的話,則生死的大問題是無法解決者。難信呀,單就於是佛、正覺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和說自己之心是就如在大風中撒了灰般的心之事,這兩點,就是很難被信者。偶爾認為信了吧的話,則那是凡夫的「知解分別的妄念」。無論如何信心都無法頂戴,若成為無法安心,則心會苦不堪言。 本書,是以開顯『教行信證』的「真實之行信」作為主眼,甚至欲將此真實問題,除去掩飾呀和偽裝,而互相地、共同地,真實地思考看看,執了筆呀就是這本書。若是能夠抱持此大問題,而給與拜讀的話則是有幸之至。           昭和四十九年三月三十日(1974年)稻垣瑞劔 識   總論 ○若心不謙虛 則大法不入耳。○成素直吧成素直吧 成為素直而聞無上甚深微妙法吧。○法重身命輕。○聽聞佛法的今天一日之命是很尊貴啊!○自信教人信,哎呀 夫難哉。○縱使尚未獲得信心,若全神灌注身心於佛法,則在於諸佛如來的豐裕加護中。○信前之人也請稱念佛喲再稱念佛喲。應努力勤行而稱念佛。○有超越善惡智愚而獲救助之法。○南無阿彌陀佛之一法是此。○就後生而直到安心去無止,急切地努力,勿懈怠。○凡夫的思計全皆妄念也地心得(領解),而勿以我的思計為目標。○好好地領解佛和凡夫的不同,若沒有聞佛法則容易陷於自力中。○人(良人,善知識)有者則法易得,人無者則法難得。 ○勤行而探尋良師,若不就良師則獲信心之事難。○良師之一言勝過不信之人的千萬言。 ○即使明白了之後也勿安心,知解分別不是真正的信心。○就於信心而若有疑問則應就良師而問。○無論如何有智慧才學,依賴自己的見解呀很危險。○須立於高處大處而可達觀大法門。○捧全力於「行信論」,學和信若一致則是有幸。 ○有信眼有法眼的人是宿因深厚之士。○縱使法眼缺少也好連信眼都一文不知的尼入道,因為慈悲廣大所以若是認真地求法則必定被得信心。○「行信論」是應立足於如來的大悲心而論之。○常憶念二利圓滿的大正覺、若不生者的本願之事就是肝要。 ○應常念報父母師長之恩德。行仁義五常之道的所得以行皆是託聽聞佛法的御福蔭。○俗諦門是真諦門之德用。○不是依凡夫的善惡而獲救,是依如來的本願力而獲救呀。是依名號的功德力而往生呀。○真實信心的價值和名號的價值是同一。○仰信本願力處連任何樣之學者皆是同成一文不知之身而往生呀。○應勤於和喜愛佛法之友交往。○應盡力佛法第一、孝順父母、待人親切。 ○應當徹底仰信佛的尊貴、本願名號的尊貴。徹底仰信處則疑雲消散。○縱使決定心沒有被得,至少在有生之年甚至應努力作到「若存若亡」的領域。 ○雖作為凡夫而作得生想之事猶如金剛般是至難,但若同心於聖人之御心的話則沒有不能之事。○於二利圓滿大正覺的功德力之外信心亦無往生亦無。 ○於勅命之前者,忘己而順從之呀就是信心。○言被忘己者,是浮世之事無一成為往生之因者。 ○涅槃之因唯是信心。○就於往生的話,自己的思計,不論善惡,有益之思計是一個也沒有。不是因為自己的思計所以獲救,而      是依本願力而往生呀。 ○作為凡夫不被囚於自己的思計即概念之事雖是至難中的至難,但仰信釋迦、彌陀二尊之仰言處,變成不      被概念所囚,此亦不可思議。○如果自己被信心和往生所奪心,而忘佛,忘記著眼於本願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之事的話則不成。○作為底下凡愚的話,則應以無論如何都無法成佛之事為基礎,而聽聞佛法。否則是無法頂戴佛法不思議      為不思議者。 ○信心之體是名號,信心之相是無疑。○稱名念佛之體是信心。不是作為信心之用(力用)的念佛則不被稱為他力迴向的念佛。 ○稱念佛號而想要依稱念了之事而往生呀是自力。○想要獲得信心而後往生,追求著信心呀,多半是靠不住的事。○雖日日造著罪業,但思此方面的結果會如何呢而聞法呀為佳。○不令反省自己的無智、無能、罪惡就不可能獲得信心。○信前的罪惡感並不是機的深信。機的深信是和信願力之法的深信同時,在本質性都是同一佛智圓照之恩      賜。○信心在於超越了善惡之處。名號之給與成為信心。○在貪瞋煩惱中信心的生起呀是如來清淨願心之迴向。○『教行信證』之最重點是信心。○離開御聖教的文字,輕視之而想要頂戴信心是錯誤的。 ○於蒙信良人(善知識)之仰言外別無頂戴信心之道。○唯有於信有信之人的人格而信心可頂戴。○如果將信心想成好像百貨公司的商品、或如神龕掉下來的牡丹餅(紅豆餅)般的話則不成。唯是因為依      如來大悲之願力給與救助所以獲救呀。○於信心沒有階級,弘願的信心是一百分,一百分以外的信心是零分地心得著最好。○「要門」是「修諸功德之願」。○「弘願」與「要門」雖容易區別,但「弘願」和「真門」是易於混淆。○信心雖然沒有階級,但有稱為「大略信心」的信心。又有稱為「若存若亡」之事。必須細心留意。○有云「三歲小孩甚至百歲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之事。佛法必須從孩童時就開始聽聞。○佛法不趁強健有力時就不行。從上了年紀才來聽聞的是,因為體力在衰弱,所以沒有強健念念相續的氣      力。○大信海是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之信樂。是超越了善惡智愚者的原故。 ○真實的信心是始終不二,      又是由於佛的相續,而不令消失者。○又這呀那呀到處參拜神佛、又在意日子吉凶呀被稱為雜行雜修。○佛教以外的宗教皆全在向神祈求。祈禱祈願的宗教並非真實之宗教。○佛教以外的教法皆全然不知道「迷悟染淨的因緣」。在這一點佛教和其他宗教之不同就明白。 ○「還相迴向」者將未來往生安樂佛國之後,開覺悟,受如來的大慈悲於身,而依本願力遍遊十方世界教      化眾生呀稱為「還相」。並非在未往生之前就有「還相」呀。○佛教之目的者解脫生死而開涅槃常樂之證呀就是目的,就是理想。 ○不信從地獄到佛,有「十界」的現象界之事者沒有聽聞佛教的資格。○是應「七難八苦算什麼 我有六字之保護」強有力地思而精進於佛法。○「死的解決」是「生的解決」。沒作「死的解決」的人是「生的解決」亦不能之人。 ○因果恐怖,因果      是輪迴的火車。○真正的宗教呢或邪偽的宗教呢若以「因果」的尺度來測量看看就立即明白。邪偽的宗教皆悉在違反因果      的真理。 ○第十八願之妙味者,是稱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本願味明白了呀,說信心獲得呀是此處之事。○將依若不生者之本願而給與救度眾生之事稱為「平等因果」。又稱為「超世的悲願」。在其他宗教是沒有的事。○『教行信證』是應由總序出發而常回歸於總序而吟味。○『教行信證』是稱為「有建立而無無,不是說為在眾生方做什麼啊而蒙受御救助者,是信也好行也好都     在阿彌陀如來方給與御成就而將之迴施給眾生呀。 ○於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呼喚聲」之外,皆無有一信和一行從眾生方拿出來呀就是淨土真宗。○南無阿彌陀佛是聞信而往生者,而並非說為稱之而往生者。 ○言「唯念佛而被彌陀救助」呀是說「依南    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的意思。○「念佛往生」是「名號往生」,  「名號往生」是「信心往生」,「信心往生」是「願力往生」。 ○總序之文是應以「因果」、「機法」     和「行信」三點而吟味之。○「難思弘誓」是「因」,而「無礙光明」是「果」。逆、謗、闡提是「機」,而大悲的光明名號是          「法」。「圓融至德嘉號」是「行」,而「難信金剛信樂」是「信」。此等是三三圓融著。○「行信」是南無阿彌陀佛。是最應於行信努力而研究。「信心」就是最肝要。 ○無如自己心般之不自由    者。是應不成為自己心的對手地 專仰信佛智、佛力。 ○於仰者必須仰徹。所謂仰徹,是絲毫都不當作自己的知解分別之事。 ○信心並不是說自己信的話就好的呀者。是願力的信心、他力迴向的信心。 ○他力的信心很難。即使數十年地聽聞了,一旦成為死了的話,則會想「阿彌陀如來真地會救助嗎」「真    地能往生御淨土嗎」之疑心,是很難消除呀。這種病,於不服用「佛是和我同在的佛」之藥者治不好      的。 ○人的安心是很難的事。若說如何作的話則能夠安心呢?因為「想獲救想獲救」地踏出,所以無法    安心呀。因為有「若不生者」的御本願,所以連安心都不想要,若是那樣則其之時能夠安心。云「若眺    望著行步大道上之姿 擔心亦無 安心亦無」 的大安心就會出來。○所謂「大道」是本願名號的「呼喚聲」。因為是給與呼喚了所以獲救呀。言「行步之姿」的是法然上人    呀和親鸞聖人之御姿。接觸大人格時,依信其大人格之事而自己也大安心。宗教是人格的接觸。 ○在二河譬的話則本願名號之成為行者的信心,其信心即成為白道。如此而「呼喚聲」和信心成為一條白    道,稱之為「本願一實之大道」。 ○西岸上阿彌陀如來的呼喚聲能聞到呀是行者經歷「三定死」(是進    也好退也好又止也好皆無一免於必死(地獄)之思) 而後的事。 ○是呼喚聲之剛一聞到,立即行者於「呼喚聲」下「至心信樂忘己,而被聲音所吸引所吸引」而到達西岸    (往生)呀。 ○不是自己之聞呼喚聲,而思,用自己的力量而前進的,是依如來聲音的力量而往生呀。即是南無阿彌陀     佛的聲音之給與成信心呀。 ○如來呼喚了我呀,是就如獅子之撲住了我般的者。以獅子奮迅之勢,於罪惡深重此之我,哎唷呀給與撲     住了之事喲!除了被如來所撲住而往生外別無往生之道。 ○若說御淨土是為了誰所建立的   呢?是以為了欲使吾等末代凡夫成佛的阿彌陀佛之大悲和佛智所建立的。即淨土是以佛智和大悲而打造     完成的。即淨土的本質是南無阿彌陀佛。 ○淨土的莊嚴,是莊嚴之原樣就是如來。稱如來的人格為「正 報」,稱佛的國土為「依報」。「正報」和    「依報」成了一者呀就是御淨土。稱之為「依正不               二」。  ○ 即使想要「往前」進而聽聞聖道自力之教,聖道門這個那個「定善」(坐禪)和「散善」(戒律及善    根)都必須修習。此者不是凡   夫能夠之事。「向後」退,即使聽聞世界上的宗教而看,以何者    都只是違背了因果道理的教法而已,而成佛的希望不成立。即使「停止」不動著,亦不得不陷入貪    欲的水河和瞋恚的火河中。此絕對絶命就是今現正自己的處境。稱之為「三定死」。自覺到          「三定死」時,「就那樣地來吧」本願招喚之勅命(呼喚聲)是就徹入自己的心中呀。如來之真實    心(大悲的佛智)徹到眾生心,成為了「哎呀真歡喜」呀稱之為「信心」。即使「信心」,亦不外    乎是如來的佛心、佛力者。1、機與法同樣說為人者有男女、老少、惡人、善人、智者、愚者之分別。真是「機類千差萬別」呀。如果機類千差萬別則佛陀是被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呀。若大概區別的話,則被分類著為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真言宗)、禪家、教家、頓教、漸教、權教、實教。日本的佛教,一說宗派之別,就有華嚴、天台、真言、禪、三論、法相等之為了賢者的宗派,和稱為淨土宗、淨土真宗、時宗、融通念佛宗等淨土系的佛教。此外有從天台宗分出來的日蓮宗,有從日蓮宗分出來的創價學會。在淨土真宗的立場一將一代佛教分類,就分成二者。即「聖道門 難行道」,和「淨土門 易行道」。○又也有稱為一乘、二乘、三乘的分類法。一乘是大乘,從小乘逐漸發展而成為了大乘。即使連在大            乘之中都最殊勝的教,就是稱為「本願一乘絕對不二之教」(行),而依南無阿彌陀佛而統一了之              法門。這即是「淨土真宗」。○稱相對於「本願一乘」的「法」(南無阿彌陀佛)之「機」為「絕對不二之機」(金剛的信心)。             一機一法是淨土真宗。○又機類雖是千差萬別,但於實際上,世界上的人類,皆只是惡人而已,只是心虛假不實、罪惡深重            之人而已,清淨真實的人者一個也不存在。因此,十方群生海,一共言之皆是「極惡最下」之一                     機。於救助「極惡最下之機」(人)者若不以「極善最上之法」(教)則無法被救助。「極善最上               之法」,是「本願一乘,南無阿彌陀佛」。此亦稱為「一機一法」。開顯了此「一機一法」的就是              『教行信證』。○淨土真宗的人,「法」者唯有「本願一乘,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力)」,「機」者,唯有像我這般「極惡最下之機」地領解就最好。如果此一沒有首先決定,就見到被稱為善人之人的話,則會想要變成像那樣,若看到裝著好像信者臉的人,則自己也想要變成像那樣完美的信者,若看到好像難能可貴那樣地歡喜之人,就想要自己也快點變成像那樣歡喜的人,若看到好像安住於本願力,而使見心明亮那般的人,則自己,也會想要如那人般地早點變成心胸明亮。一被染上此云為「想要」的病,就會一生在「想要想要」而命終,掉落地獄去。「極惡最下之機」是「自己」。「極善最上之法」是「南無阿彌陀佛」。於此外,「機」亦無故,則「法」亦無地若下定決心,則即使不想要暗心變成明亮也可以不是嗎?○如果作為凡夫的話則心暗之當前。但稱「暗」事的意義也有好幾種。疑著「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呼喚聲」的人也稱為「暗」。又注視「極惡最下之機」,而像我這般無知膚淺者,是無論如何在阿彌陀佛都不給與救助吧地擔心而之「暗」也有。懷疑本願,因此是無法往生吧地擔心的「暗」呀是,聞樣不具足。言「有疑之原樣地御救助」的法是沒有。信心的體是南無阿彌陀佛,信心的相是無疑之一心,是「謝謝」。信心的用(力用),是稱名念佛(報謝佛恩),又是「孝順父母、待人親切」。○後生是獲救呢、或是沒獲救呢地擔心之「心暗」的是不許可呀。那麼,其病源在於何處呢?即使被說了「請您賜教」,亦於一言而事足了之人若也有,則即使說了千言萬語也暗夜無法天明的人也會有。那是第一由於宿善的有無、厚薄。第二者由於聞法的人、說法的人之熱心度。○「今,死了的話怎麼辦呢?是能往生呢,或是不能往生呢」地,讓無常(死)在眼前拉近而擔心,嘆說「心暗呀」的人,雖是因緣深厚的人,但棄之不顧的話則不行。寧可向如來,說「請捨棄我吧」看看最好。那樣一做,就如來,一定仰說:「即使被說了拋棄我吧,也無法拋棄的慈親心呀請讓我來救助吧」感受到此如來的大慈悲心呀就是信心。感受大慈悲心處破一切無明,能夠大安心。於凡夫心中,「這就是信心嗎」,如果以為這樣想則能往生等之事,那是稱為「自力的計度」者。○世界上的諸神是對於每一個人,各別地照顧,而那病人也必須救助,這貧窮人也不得不作救度。那離了婚的人也必須作救度,這死了孩子的母親也不得不作救助地,說針對每一個人,每一個神就作為對象,而各自伸出救度之手而救濟呀就是世上的神明。 因為是這樣的始末(原委),所以神明也很忙碌,而連一分鐘休息的空閒都沒有。信徒又只是,各自想各自地,在向神明無理的請願而已。認為好像即使不孝順父母、殺人,神都能來救助般,而刑警不會來逮捕般地向神祈禱。學生是平日一點也不用功,而一旦到了入學考試,就說「請讓我過關」而向神祈求。像生意人祈求賺錢發財般,軍人祈求說「在戰爭來而打勝仗吧」,病人祈求說「請來治好病吧」。若連祈求的方法都千差萬別,則聽聞祈求的神,也必須千差萬別地,於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成為對象。哎呀呀不論双方,都很忙,是麻煩事。2、著眼○佛法和神教是不同,佛陀和神是不同。阿彌陀如來和神是不同。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阿彌陀如來是稱為「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即南無阿彌陀佛」的佛。○神者人雖沒如獲救般的被救,神還是依然為神。因為是那樣的神,所以人向神作祈求「賜與救助吧」「賜與救度吧」,而且即使其之後自己多少也要做點善事,信仰神,向神獻上供品,而說若不討好神明的話則無法獲救。○阿彌陀如來和神是不同,連從眾生方說「請」,而拜託的懇求,都不需要故,則「賜與救度吧」「賜與救助吧」地御祈求之事都不需要。是稱為「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之覺者,是佛陀,是一切智者,御是大慈悲者。○特別阿彌陀如來,因為是「自利利他圓滿」,所以如來取了正覺之事,即是,眾生獲救助的因、果。若換言之,則如來取了正覺之事就是眾生往生之事。是誓願「若眾生依如來的功德力不獲救則不取正覺」之原樣地所成了佛的佛。即「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原樣的本願之佛,就是「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即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是如來對眾生給與招喚:「就那樣地救助啊」「必定救助啊,莫擔心」之如來本願(御誓願)的「名聲」,是「勅命」,是「仰言」,又眾生依如來的本願力,即是依名為「南無阿彌陀佛」的正覺功德力而被救助去的證據,即是「相」。○於神者,沒有言為依神力、神的功德,而悉皆救助人類的誓願,沒有本願。又依神力而人類被救助的證據也沒有。唯只是說:「汝等,若想要被神拯救的話,則請信神喲。遵守正義,請向神祈禱喲,請祈願喲」。○因為神是這樣的神,所以人必須常向神祈求,信神,為了要得救而努力為善。○人即使躺在死床,也必須還作御祈禱:「神喲,救度我吧」。稱之為「祈禱的宗教」。在祈禱的宗教無心的平和、心的安心。神雖說「拯救信者」,但說「自己是獲救的嗎」「是獲救了的嗎」之疑心殘留。在那樣的話則「心的平和」(安心),無論是到何時都不被得。這就是「祈禱的宗教」之缺點。○真宗的行者,雖然幾十年都在聽聞說教,但「自己是真地能往生嗎」地擔心,而為了其擔心而變成心暗的人就很多。打亮其暗心,而尋問人之事雖很好,但「如果無法安心的話,則暗心,怎麼變成明亮呢?請賜教」地到了懇求他人的程度就是很困擾者。連說原來如此呀,而置之不理都不行的。○如果在向這樣的人作文字講釋的話則對方是不會滿足的。因為此病是全身病的病,所以必須讓他根本性地改變想著眼處。如果於信心的說明、念佛的說明則沒有用。必須超越說明和講釋,而將著眼的方向,也一百八十度地轉換,或也使三百六十度地轉變。這樣的人,在出發點一定會有「想取信心而往生」「想稱念佛而往生」「想要歡喜而往生」「想安心而後往生」「想變得明亮而往生」。那些都數十年地持續,而聽聞之事雖是善聽聞著,但因為是之前「想如何如何做而往生」的自力執心殘留著者,所以是擔心「心暗」,成為「想變明亮而往生」,而今現在被顯現出來了呀。○若說到想著眼處,則第一必須著眼的是,云為阿彌陀如來是取得了「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的佛之事。第二者是云為「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的御本願之事,能著眼於其點,而憶念之就是最重要。 3、佛與神 ○必須好好地思考阿彌陀如來和神的不同。是雖連自己都不注意吧,但是和討好神明同樣地,「如果這樣的話阿彌陀如來是會給與御救助吧」地擔心呀。此擔心是,完全是從將神和阿彌陀如來同一看待所出來的擔心。○阿彌陀如來,是稱為「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本願之原樣的二利圓滿大正覺之如來。南無阿彌陀佛亦又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原樣地給與成就了的名號。因為是忘此,沒有徹底於此者,所以是擔心自己的闇心,想變得明亮而往生地思著呀。是因為沒有於「若不生者的御本願」、「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和「依南無阿彌陀佛而往生」,真正地覺醒故。4、想獲救 想獲救○多數人的通病,是「想獲救想獲救」地,著眼於自己方,而不著眼於佛方,研究云為「是何謂佛呢」般的事那個不作。連本願的意趣都不知道,也不思本願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為不可思議,也不思佛智不思議為不思議,是因為用凡夫的尺度在推測佛故。於此處有此人的病根。光著眼於自己方,一定會認,「取信心而」「以歡喜了而」「想安心而後往生」地思著。將此,著眼的方向一轉變,而著眼於如來方,若變成慈親之身看看的話,則連擔心自己心闇之事都會變成好事。若是能將「想獲救」的眼珠,一轉,而向「不得不救助之如來」的方向,則疑雲是一時地煙消霧散吧。如果只有著眼自己方而已,只是玩弄著自己的心,則即使經過幾十年,也是會事態不明吧。○不是因為闇心變得明亮了,所以能夠往生呀,往生是本願力的運作(力用),是依名號的功德力而往生呀。5、闇心○是從幾年前也好幾十年前也好,都持續擔心闇心以來的習慣殘留著,而今日又在眺望其闇心而擔心呀。能著眼於若不生者的御本願,和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而若不是徹底於「於正覺的功德力之外信心亦無,往生亦無」呀則此病治不好。是應好好地思考。6、物的輕重○大多的人在佛法上,不知道物的輕重。一說何故不知道物的輕重呢?就像說是自己的心變得明亮呀,或是闇暗呀變成苦啊,只是置重點於自己的心而已,而沒有著眼於「若不生者」的御本願,即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即二利圓滿的大正覺。所謂不著眼之事,是在輕視之的證據。不想要重視該重視者,在逐末,而忘本。這是稱為不知輕重者。7、往生的一大事 ○多數人是將像往生般的一大事,依自己的心變得明亮之事而決定般地作著。首先那就是錯誤的根本。於『執持鈔』曰:「像往生般的一大事 非凡夫可計度,應當一向一心奉任憑如來」。所謂「任憑」是「乘本願力」之事,是「至心信樂」。又於「本願招喚的勅命」之前「非常感謝」地低下了頭之事,稱之為「任憑」。此人是不知道「任憑」之事的人。是不思「像往生般的一大事」為一大事的人。是不知道稱為「二利圓滿的大正覺」也好、「若不生者的御本願」也好都是本願、正覺其之原樣的御六字之事的人。是不知道「依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依本願力而往生」的人。8、勅命和功德力 ○多數的人,是輕視「汝一心正念直來」的勅命呀,和南無阿彌陀佛正覺的功德力,而不知尊敬地頂戴之事的人。御聖教的法語,是不加私見,而依高僧們的指南,又依老師的御法語,正解之,於正解了之後者,應尊敬地頂戴之。於尊敬地頂戴「二利圓滿的大正覺」、尊敬地頂戴「若不生者的御本願」、尊敬地頂戴「佛智不思議、大慈悲之不思議其原樣的六字尊號」處,如說「心變得明亮了,或心還暗」般的問題,以都不成問題,而能頂戴變成安住於大悲之身。此人是知道不輕忽頂戴,而尊重頂戴聖人的御法語之人。往生的得否,是依輕忽地頂戴呢、或尊敬地頂戴御法語呢而決定。於『歎異鈔』曰:「於蒙信良人(善知識)之仰言外別無道理也」,是應知。9、三願轉入不知道云為「三願轉入」之事的人。所謂三願轉入,是真假的分別。進入了淨土門之事雖佳,但尚殘留著聖道門的餘習,想修 萬行(定善和散善)而往生淨土地作呀,稱之為「要門」(十九願)。其次出「要門」,而成了念佛一行之事雖佳,但尚以自力心(定散心)未斷除,而稱念佛,想要以那者作為自己的善根而往生。稱此階位為「真門」(二十願)。再其次出「真門」,往生不是心的明暗,而是唯依本願力而決定呀之事明白,成了徧依憑本願他力般呀稱為「弘願」(十八願)。是此之「三願轉入」不被確實地明白的人。所以唯是擔心自己心的明暗呀。10、佛的尊貴感多數的人是佛的尊貴感,尚不明白,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力的佛智,尚未明白,只有想要自己的心變得明亮,而不知頂戴不思議為不思議之事的人。頂戴佛智的不思議為「不思議的事喲」呀就是信心。自己的心,縱使變得明亮了,那也可能是凡夫的妄念。變得明亮了的心,可能再變成暗。云為在意心的明暗,而持續擔心之事,是因為於心底依靠自心的自力心就潛伏著故。幾度呢 一再反省 皆不被變不可依憑者 我心呀(瑞劔)瑞劔也認為信心出來了之事幾千遍,那個崩潰了之事,又是幾千遍了。縱使認為了「因此而能往生」,亦以自己的思計而無法往生。去認為能往生 而不能往生 的御淨土 不能往生者 卻往生之不可思議。(瑞劔)聞的我 無而被聞到了之不思議哉。(瑞劔) 在去吧來呀 之中而被忘 己哉。(瑞劔)11、無法安心○關於往生之安心、不安心者,如來就賜與徹底信著,賜與徹底安心著。此如來的真實心之被頂戴到了呀就是信心。以自己的安心為目標,想以自己的心變得明亮了之事為目標地思著的是錯誤呀。所謂 「人心 皆是似 池水濁清之事不定故」(法然上人)者呀,即使聽聞佛法,關於後生之問題也要直到變成不擔心、能拔苦、缷下了重擔的念頭出來為止都必須聽聞。大多數的人,因為還沒熱心地聽聞到達彼處所以不行。此人關於後生的問題,不知何故,不知何事,說「再也無法安心」,而掉落在苦惱的深淵。體驗此苦,苦到底之事,於安心決定的過程中,是不管誰都要經歷一遍,而是尊貴的事。治癒此病的是,如來的本願力和聖人的御法語,就是適當的藥。甚至作為其妙藥之手册的話,則想要提示 無論如何都無法往生 因為本願有故被往生。(瑞劔) 之句。此人,雖是御在痛苦自己的心闇之事呀,但於心底者,認為著其苦惱能除去而能安心的話則能夠往生般呀不是嗎?一徹底於「無論如何都無法往生」,就將一心「想要得到安心」「想安心」地鑽牛角尖的心,暫時擱置,而著眼於如來本願力的御慈悲,自然而然地能夠安心。只要不著眼於本願力,無論如何「想要安心」地,鑽牛角尖,也是無法安心者。於「行卷」曰:「即言,由聞願力,光闡(宣示)報土真因決定時剋之極促也」。 於「化身土卷」曰:「信樂彰於願力,妙果顯於安養」。最後之能夠安心呀,用人的小技倆的話則是辦不到的事,是著眼於本願力,而方才始得安心安堵呀。12、良人(善知識)的仰言○想要奉言的事,是此人,至今為止聽聞法門的道理理論,想以此而作為安心之事是失敗了吧。所以才會失敗。於『歎異鈔』曰: 「於蒙信良人(善知識)的仰言外別無道理也」。 此人在直至今日為止,沒能找到了「良人」呀就是病源。所謂「良人」是親鸞聖人、蓮如上人、良師、有信心的法友之事。沒有機會逢遇有信心的人格者就是病源。今之病亦只要沒找到有信心的人,又只要不信其人的人格,病是治不好的。於「信卷」曰: 「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是名為信不具足」。 言為凡夫者,是愚癡者,即使立即接觸到「法」,也沒有能力信受「法」。一於茲能找到獲得了法的人格者,就透過其人之「信心的人格」而能頂戴信心。是「若有人(良人)則易得信,若無人則信難得」。因為信我親鸞聖人 則信如來的本願名號。(瑞劔)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94.html 死的解決(3) 2025-03-22 2026-03-22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94.html
台北法雷念佛會 108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6號4樓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94.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2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taipei2.url.tw/hot_385794.html

第四章 疑惑的葛藤
  

善導大師所仰言:

「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剛」(散善義)。

「今,死了的話怎麼辦呢」的問題,一於自己的心問看看,就雖古今皆是同然,但在數百萬真宗教徒之中,是何人住於「往生一定、御救助治定」的心境,是居得生想猶如金剛之人呢?真宗的繁昌並非信徒的數量增長了呀就是繁昌,而是獨自一人也好或多數金剛心行者之出來就是真宗的繁昌。

美國的文學家「愛默生」,在其論文集(報償論)中,雖說著「於基督教的國度中,(真正)基督的信者一人也無」,但因為這是在作隔岸觀火呀,所以是不行。前幾年,第二屆世界佛教徒大會之際,緬甸僧侶的領袖之一,向我,稱說了「在日本沒有佛教」。隔日,我在神戶的湊川神社前面,為一行四十七人,用英語於「大楠公和大乘佛教」的題目下作了一場演講。

因此,終於彼等歡喜而歸了。參照善導大師的御法語、愛默生的言說和緬甸僧侶的說法,將云「今,死了的話怎麼辦呢」之問題作為「公案」,而朝夕作思念,數年數十年地,沒有於各各強健有力時,思考徹底的話,則生死的大問題是無法解決者。難信呀,單就於是佛、正覺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和說自己之心是就如在大風中撒了灰般的心之事,這兩點,就是很難被信者。偶爾認為信了吧的話,則那是凡夫的「知解分別的妄念」。無論如何信心都無法頂戴,若成為無法安心,則心會苦不堪言。

本書,是以開顯『教行信證』的

「真實之行信」作為主眼,甚至欲將此真實問題,除去掩飾呀和偽裝,而互相地、共同地,真實地思考看看,執了筆呀就是這本書。若是能夠抱持此大問題,而給與拜讀的話則是有幸之至。

          昭和四十九年三月三十日(1974年)稻垣瑞劔   

總論

若心不謙虛 則大法不入耳。
成素直吧成素直吧 成為素直而聞無上甚深微妙法吧。
法重身命輕。
聽聞佛法的今天一日之命是很尊貴啊!
自信教人信,哎呀 夫難哉。
縱使尚未獲得信心,若全神灌注身心於佛法,則在於諸佛如來的豐裕加護中。
信前之人也請稱念佛喲再稱念佛喲。應努力勤行而稱念佛。
有超越善惡智愚而獲救助之法。
南無阿彌陀佛之一法是此。
就後生而直到安心去無止,急切地努力,勿懈怠。
凡夫的思計全皆妄念也地心得(領解),而勿以我的思計為目標。
好好地領解佛和凡夫的不同,若沒有聞佛法則容易陷於自力中。
人(良人,善知識)有者則法易得,人無者則法難得。
勤行而探尋良師,若不就良師則獲信心之事難。
良師之一言勝過不信之人的千萬言。
即使明白了之後也勿安心,知解分別不是真正的信心。
就於信心而若有疑問則應就良師而問。
無論如何有智慧才學,依賴自己的見解呀很危險。
須立於高處大處而可達觀大法門。
捧全力於「行信論」,學和信若一致則是有幸。
有信眼有法眼的人是宿因深厚之士。
縱使法眼缺少也好連信眼都一文不知的尼入道,因為慈悲廣大所以若是認真地求法則必定被得信心。
「行信論」是應立足於如來的大悲心而論之。
常憶念二利圓滿的大正覺、若不生者的本願之事就是肝要。
應常念報父母師長之恩德。行仁義五常之道的所得以行皆是託聽聞佛法的御福蔭。
俗諦門是真諦門之德用。
不是依凡夫的善惡而獲救,是依如來的本願力而獲救呀。是依名號的功德力而往生呀。
真實信心的價值和名號的價值是同一。
仰信本願力處連任何樣之學者皆是同成一文不知之身而往生呀。
應勤於和喜愛佛法之友交往。
應盡力佛法第一、孝順父母、待人親切。
應當徹底仰信佛的尊貴、本願名號的尊貴。徹底仰信處則疑雲消散。
縱使決定心沒有被得,至少在有生之年甚至應努力作到「若存若亡」的領域。
雖作為凡夫而作得生想之事猶如金剛般是至難,但若同心於聖人之御心的話則沒有不能之事。
於二利圓滿大正覺的功德力之外信心亦無往生亦無。
於勅命之前者,忘己而順從之呀就是信心。
言被忘己者,是浮世之事無一成為往生之因者。
涅槃之因唯是信心。
就於往生的話,自己的思計,不論善惡,有益之思計是一個也沒有。不是因為自己的思計所以獲救,而      是依本願力而往生呀。
作為凡夫不被囚於自己的思計即概念之事雖是至難中的至難,但仰信釋迦、彌陀二尊之仰言處,變成不      被概念所囚,此亦不可思議。
如果自己被信心和往生所奪心,而忘佛,忘記著眼於本願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之事的話則不成。
作為底下凡愚的話,則應以無論如何都無法成佛之事為基礎,而聽聞佛法。否則是無法頂戴佛法不思議      為不思議者。
信心之體是名號,信心之相是無疑。
稱名念佛之體是信心。不是作為信心之用(力用)的念佛則不被稱為他力迴向的念佛。
稱念佛號而想要依稱念了之事而往生呀是自力。
想要獲得信心而後往生,追求著信心呀,多半是靠不住的事。
雖日日造著罪業,但思此方面的結果會如何呢而聞法呀為佳。
不令反省自己的無智、無能、罪惡就不可能獲得信心。
信前的罪惡感並不是機的深信。機的深信是和信願力之法的深信同時,在本質性都是同一佛智圓照之恩      賜。
信心在於超越了善惡之處。名號之給與成為信心。
在貪瞋煩惱中信心的生起呀是如來清淨願心之迴向。
『教行信證』之最重點是信心。
離開御聖教的文字,輕視之而想要頂戴信心是錯誤的。
於蒙信良人(善知識)之仰言外別無頂戴信心之道。
唯有於信有信之人的人格而信心可頂戴。
如果將信心想成好像百貨公司的商品、或如神龕掉下來的牡丹餅(紅豆餅)般的話則不成。唯是因為依      如來大悲之願力給與救助所以獲救呀。
於信心沒有階級,弘願的信心是一百分一百分以外的信心是零分地心得著最好。
「要門」是「修諸功德之願」
「弘願」與「要門」雖容易區別,但「弘願」和「真門」是易於混淆。
信心雖然沒有階級,但有稱為「大略信心」的信心。又有稱為「若存若亡」之事。必須細心留意。
有云「三歲小孩甚至百歲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之事。佛法必須從孩童時就開始聽聞。
佛法不趁強健有力時就不行。從上了年紀才來聽聞的是,因為體力在衰弱,所以沒有強健念念相續的氣      力。
大信海是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之信樂。是超越了善惡智愚者的原故。 真實的信心是始終不二,      又是由於佛的相續,而不令消失者。
又這呀那呀到處參拜神佛、又在意日子吉凶呀被稱為雜行雜修。
佛教以外的宗教皆全在向神祈求。祈禱祈願的宗教並非真實之宗教。
佛教以外的教法皆全然不知道「迷悟染淨的因緣」。在這一點佛教和其他宗教之不同就明白。
「還相迴向」者將未來往生安樂佛國之後,開覺悟,受如來的大慈悲於身,而依本願力遍遊十方世界教      化眾生呀稱為「還相」。並非在未往生之前就有「還相」呀。
佛教之目的者解脫生死而開涅槃常樂之證呀就是目的,就是理想。
不信從地獄到佛,有「十界」的現象界之事者沒有聽聞佛教的資格。
是應「七難八苦算什麼 我有六字之保護」強有力地思而精進於佛法。
「死的解決」是「生的解決」。沒作「死的解決」的人是「生的解決」亦不能之人。 因果恐怖,因果      是輪迴的火車。
真正的宗教呢或邪偽的宗教呢若以「因果」的尺度來測量看看就立即明白。邪偽的宗教皆悉在違反因果      的真理。
第十八願之妙味者,是稱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本願味明白了呀,說信心獲得呀是此處之事。

將依若不生者之本願而給與救度眾生之事稱為「平等因果」。又稱為「超世的悲願」。在其他宗教是沒有的事。
『教行信證』是應由總序出發而常回歸於總序而吟味。
『教行信證』是稱為「有建立而無無不是說為在眾生方做什麼啊而蒙受御救助者,是信也好行也好都     在阿彌陀如來方給與御成就而將之迴施給眾生呀。
於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呼喚聲」之外,皆無有一信和一行從眾生方拿出來呀就是淨土真宗。
南無阿彌陀佛是聞信而往生者,而並非說為稱之而往生者。 言「唯念佛而被彌陀救助」呀是說「依南    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的意思。
「念佛往生」是「名號往生」,
  「名號往生」是「信心往生」,「信心往生」是「願力往生」。 總序之文是應以「因果」、「機法」     和「行信」三點而吟味之。
「難思弘誓」是「因」,而「無礙光明」是「果」。逆、謗、闡提是「機」,而大悲的光明名號是          「法」。「圓融至德嘉號」是「行」,而「難信金剛信樂」是「信」。此等是三三圓融著。
「行信」是南無阿彌陀佛。是最應於行信努力而研究。「信心」就是最肝要。 無如自己心般之不自由    者。是應不成為自己心的對手地 專仰信佛智、佛力。
 於仰者必須仰徹。所謂仰徹,是絲毫都不當作自己的知解分別之事。
 信心並不是說自己信的話就好的呀者。是願力的信心、他力迴向的信心。
 他力的信心很難。即使數十年地聽聞了,一旦成為死了的話,則會想「阿彌陀如來真地會救助嗎」「真    地能往生御淨土嗎」之疑心,是很難消除呀。這種病,於不服用「佛是和我同在的佛」之藥者治不好      的。 人的安心是很難的事。若說如何作的話則能夠安心呢?因為「想獲救想獲救」地踏出,所以無法    安心呀。因為有「若不生者」的御本願,所以連安心都不想要,若是那樣則其之時能夠安心。云「若眺    望著行步大道上之姿 擔心亦無 安心亦無」 的大安心就會出來。
所謂「大道」是本願名號的「呼喚聲」。因為是給與呼喚了所以獲救呀。言「行步之姿」的是法然上人    呀和親鸞聖人之御姿。接觸大人格時,依信其大人格之事而自己也大安心。宗教是人格的接觸。
 在二河譬的話則本願名號之成為行者的信心,其信心即成為白道。如此而「呼喚聲」和信心成為一條白    道,稱之為「本願一實之大道」。 西岸上阿彌陀如來的呼喚聲能聞到呀是行者經歷「三定死」(是進    也好退也好又止也好皆無一免於必死(地獄)之思) 而後的事。
 是呼喚聲之剛一聞到,立即行者於「呼喚聲」下「至心信樂忘己,而被聲音所吸引所吸引」而到達西岸    (往生)呀。
 不是自己之聞呼喚聲,而思,用自己的力量而前進的,是依如來聲音的力量而往生呀。即是南無阿彌陀     佛的聲音之給與成信心呀。
 如來呼喚了我呀,是就如獅子之撲住了我般的者。以獅子奮迅之勢,於罪惡深重此之我,哎唷呀給與撲     住了之事喲!除了被如來所撲住而往生外別無往生之道。
若說御淨土是為了誰所建立的
   呢?是以為了欲使吾等末代凡夫成佛的阿彌陀佛之大悲和佛智所建立的。即淨土是以佛智和大悲而打造     完成的。即淨土的本質是南無阿彌陀佛。
淨土的莊嚴,是莊嚴之原樣就是如來。稱如來的人格為「正 報」,稱佛的國土為「依報」。「正報」和    「依報」成了一者呀就是御淨土。稱之為「依正不               二」。 
 
○ 即使想要「往前」進而聽聞聖道自力之教,聖道門這個那個「定善」(坐禪)和「散善」(戒律及善    根)都必須修習。此者不是凡   夫能夠之事。「向後」退,即使聽聞世界上的宗教而看,以何者    都只是違背了因果道理的教法而已,而成佛的希望不成立。即使「停止」不動著,亦不得不陷入貪    欲的水河和瞋恚的火河中。此絕對絶命就是今現正自己的處境。稱之為「三定死」。自覺到          「三定死」時,「就那樣地來吧」本願招喚之勅命(呼喚聲)是就徹入自己的心中呀。如來之真實    心(大悲的佛智)徹到眾生心,成為了「哎呀真歡喜」呀稱之為「信心」。即使「信心」,亦不外    乎是如來的佛心、佛力者。

1、機與法
同樣說為人者有男女、老少、惡人、善人、智者、愚者之分別。真是「機類千差萬別」呀。如果機類千差萬別則佛陀是被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呀。若大概區別的話,則被分類著為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真言宗)、禪家、教家、頓教、漸教、權教、實教。日本的佛教,一說宗派之別,就有華嚴、天台、真言、禪、三論、法相等之為了賢者的宗派,和稱為淨土宗、淨土真宗、時宗、融通念佛宗等淨土系的佛教。此外有從天台宗分出來的日蓮宗,有從日蓮宗分出來的創價學會。在淨土真宗的立場一將一代佛教分類,就分成二者。即「聖道門 難行道」,和「淨土門 易行道」。
○又也有稱為一乘、二乘、三乘的分類法。一乘是大乘,從小乘逐漸發展而成為了大乘。即使連在大            乘之中都最殊勝的教,就是稱為「本願一乘絕對不二之教」(行),而依南無阿彌陀佛而統一了之              法門。這即是「淨土真宗」。

○稱相對於「本願一乘」的「法」(南無阿彌陀佛)之「機」為「絕對不二之機」(金剛的信心)。             一機一法是淨土真宗。

○又機類雖是千差萬別,但於實際上,世界上的人類,皆只是惡人而已,只是心虛假不實、罪惡深重            之人而已,清淨真實的人者一個也不存在。因此,十方群生海,一共言之皆是「極惡最下」之一                     機。於救助「極惡最下之機」(人)者若不以「極善最上之法」(教)則無法被救助。「極善最上               之法」,是「本願一乘,南無阿彌陀佛」。此亦稱為「一機一法」。開顯了此「一機一法」的就是              『教行信證』。

○淨土真宗的人,「法」者唯有「本願一乘,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力)」,「機」者,唯有像我這般「極惡最下之機」地領解就最好。如果此一沒有首先決定,就見到被稱為善人之人的話,則會想要變成像那樣,若看到裝著好像信者臉的人,則自己也想要變成像那樣完美的信者,若看到好像難能可貴那樣地歡喜之人,就想要自己也快點變成像那樣歡喜的人,若看到好像安住於本願力,而使見心明亮那般的人,則自己,也會想要如那人般地早點變成心胸明亮。一被染上此云為「想要」的病,就會一生在「想要想要」而命終,掉落地獄去。
「極惡最下之機」是「自己」。「極善最上之法」是「南無阿彌陀佛」。於此外,「機」亦無故,則「法」亦無地若下定決心,則即使不想要暗心變成明亮也可以不是嗎?

○如果作為凡夫的話則心暗之當前。但稱「暗」事的意義也有好幾種。疑著「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呼喚聲」的人也稱為「暗」。又注視「極惡最下之機」,而像我這般無知膚淺者,是無論如何在阿彌陀佛都不給與救助吧地擔心而之「暗」也有。
懷疑本願,因此是無法往生吧地擔心的「暗」呀是,聞樣不具足。言「有疑之原樣地御救助」的法是沒有。信心的體是南無阿彌陀佛,信心的相是無疑之一心,是「謝謝」。信心的用(力用),是稱名念佛(報謝佛恩),又是「孝順父母、待人親切」。
○後生是獲救呢、或是沒獲救呢地擔心之「心暗」的是不許可呀。那麼,其病源在於何處呢?即使被說了「請您賜教」,亦於一言而事足了之人若也有,則即使說了千言萬語也暗夜無法天明的人也會有。那是第一由於宿善的有無、厚薄。第二者由於聞法的人、說法的人之熱心度。

○「今,死了的話怎麼辦呢?是能往生呢,或是不能往生呢」地,讓無常(死)在眼前拉近而擔心,嘆說「心暗呀」的人,雖是因緣深厚的人,但棄之不顧的話則不行。寧可向如來,說「請捨棄我吧」看看最好。那樣一做,就如來,一定仰說:
「即使被說了拋棄我吧,也無法拋棄的慈親心呀請讓我來救助吧」感受到此如來的大慈悲心呀就是信心。感受大慈悲心處破一切無明,能夠大安心。於凡夫心中,「這就是信心嗎」,如果以為這樣想則能往生等之事,那是稱為「自力的計度」者。

○世界上的諸神是對於每一個人,各別地照顧,而那病人也必須救助,這貧窮人也不得不作救度。那離了婚的人也必須作救度,這死了孩子的母親也不得不作救助地,說針對每一個人,每一個神就作為對象,而各自伸出救度之手而救濟呀就是世上的神明。
 因為是這樣的始末(原委),所以神明也很忙碌,而連一分鐘休息的空閒都沒有。信徒又只是,各自想各自地,在向神明無理的請願而已。認為好像即使不孝順父母、殺人,神都能來救助般,而刑警不會來逮捕般地向神祈禱。
學生是平日一點也不用功,而一旦到了入學考試,就說「請讓我過關」而向神祈求。像生意人祈求賺錢發財般,軍人祈求說「在戰爭來而打勝仗吧」,病人祈求說「請來治好病吧」。若連祈求的方法都千差萬別,則聽聞祈求的神,也必須千差萬別地,於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成為對象。哎呀呀不論双方,都很忙,是麻煩事。

2、著眼

○佛法和神教是不同,佛陀和神是不同。阿彌陀如來和神是不同。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阿彌陀如來是稱為「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即南無阿彌陀佛」的佛。

○神者人雖沒如獲救般的被救,神還是依然為神。因為是那樣的神,所以人向神作祈求「賜與救助吧」「賜與救度吧」,而且即使其之後自己多少也要做點善事,信仰神,向神獻上供品,而說若不討好神明的話則無法獲救。

○阿彌陀如來和神是不同,連從眾生方說「請」,而拜託的懇求,都不需要故,則「賜與救度吧」「賜與救助吧」地御祈求之事都不需要。是稱為「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之覺者,是佛陀,是一切智者,御是大慈悲者。

○特別阿彌陀如來,因為是「自利利他圓滿」,所以如來取了正覺之事,即是,眾生獲救助的因、果。若換言之,則如來取了正覺之事就是眾生往生之事。是誓願「若眾生依如來的功德力不獲救則不取正覺」之原樣地所成了佛的佛。即「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原樣的本願之佛,就是「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即是「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是如來對眾生給與招喚:「就那樣地救助啊」「必定救助啊,莫擔心」之如來本願(御誓願)的「名聲」,是「勅命」,是「仰言」,又眾生依如來的本願力,即是依名為「南無阿彌陀佛」的正覺功德力而被救助去的證據,即是「相」。

○於神者,沒有言為依神力、神的功德,而悉皆救助人類的誓願,沒有本願。又依神力而人類被救助的證據也沒有。唯只是說:「汝等,若想要被神拯救的話,則請信神喲。遵守正義,請向神祈禱喲,請祈願喲」。

○因為神是這樣的神,所以人必須常向神祈求,信神,為了要得救而努力為善。

○人即使躺在死床,也必須還作御祈禱:「神喲,救度我吧」。稱之為「祈禱的宗教」。在祈禱的宗教無心的平和、心的安心。神雖說「拯救信者」,但說「自己是獲救的嗎」「是獲救了的嗎」之疑心殘留。在那樣的話則「心的平和」(安心),無論是到何時都不被得。這就是「祈禱的宗教」之缺點。

○真宗的行者,雖然幾十年都在聽聞說教,但「自己是真地能往生嗎」地擔心,而為了其擔心而變成心暗的人就很多。打亮其暗心,而尋問人之事雖很好,但「如果無法安心的話,則暗心,怎麼變成明亮呢?請賜教」地到了懇求他人的程度就是很困擾者。連說原來如此呀,而置之不理都不行的。

○如果在向這樣的人作文字講釋的話則對方是不會滿足的。因為此病是全身病的病,所以必須讓他根本性地改變想著眼處。如果於信心的說明、念佛的說明則沒有用。必須超越說明和講釋,而將著眼的方向,也一百八十度地轉換,或也使三百六十度地轉變。
這樣的人,在出發點一定會有「想取信心而往生」「想稱念佛而往生」「想要歡喜而往生」「想安心而後往生」「想變得明亮而往生」。那些都數十年地持續,而聽聞之事雖是善聽聞著,但因為是之前「想如何如何做而往生」的自力執心殘留著者,所以是擔心「心暗」,成為「想變明亮而往生」,而今現在被顯現出來了呀。

○若說到想著眼處,則第一必須著眼的是,云為阿彌陀如來是取得了「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的佛之事。第二者是云為「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的御本願之事,能著眼於其點,而憶念之就是最重要。

3、佛與神

○必須好好地思考阿彌陀如來和神的不同。是雖連自己都不注意吧,但是和討好神明同樣地,「如果這樣的話阿彌陀如來是會給與御救助吧」地擔心呀。此擔心是,完全是從將神和阿彌陀如來同一看待所出來的擔心。

○阿彌陀如來,是稱為「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本願之原樣的二利圓滿大正覺之如來。南無阿彌陀佛亦又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原樣地給與成就了的名號。因為是忘此,沒有徹底於此者,所以是擔心自己的闇心,想變得明亮而往生地思著呀。是因為沒有於「若不生者的御本願」、「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和「依南無阿彌陀佛而往生」,真正地覺醒故。

4、想獲救 想獲救

○多數人的通病,是「想獲救想獲救」地,著眼於自己方,而不著眼於佛方,研究云為「是何謂佛呢」般的事那個不作。連本願的意趣都不知道,也不思本願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為不可思議,也不思佛智不思議為不思議,是因為用凡夫的尺度在推測佛故。於此處有此人的病根。光著眼於自己方,一定會認,「取信心而」「以歡喜了而」「想安心而後往生」地思著。將此,著眼的方向一轉變,而著眼於如來方,若變成慈親之身看看的話,則連擔心自己心闇之事都會變成好事。若是能將「想獲救」的眼珠,一轉,而向「不得不救助之如來」的方向,則疑雲是一時地煙消霧散吧。如果只有著眼自己方而已,只是玩弄著自己的心,則即使經過幾十年,也是會事態不明吧。

○不是因為闇心變得明亮了,所以能夠往生呀,往生是本願力的運作(力用),是依名號的功德力而往生呀。

5、闇心

○是從幾年前也好幾十年前也好,都持續擔心闇心以來的習慣殘留著,而今日又在眺望其闇心而擔心呀。能著眼於若不生者的御本願,和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而若不是徹底於「於正覺的功德力之外信心亦無,往生亦無」呀則此病治不好。是應好好地思考。


6、物的輕重

○大多的人在佛法上,不知道物的輕重。一說何故不知道物的輕重呢?就像說是自己的心變得明亮呀,或是闇暗呀變成苦啊,只是置重點於自己的心而已,而沒有著眼於「若不生者」的御本願,即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即二利圓滿的大正覺。所謂不著眼之事,是在輕視之的證據。不想要重視該重視者,在逐末,而忘本。這是稱為不知輕重者。

7、往生的一大事

○多數人是將像往生般的一大事,依自己的心變得明亮之事而決定般地作著。首先那就是錯誤的根本。於『執持鈔』曰:

「像往生般的一大事 非凡夫可計度,應當一向一心奉任憑如來」。

所謂「任憑」是「乘本願力」之事,是「至心信樂」。又於「本願招喚的勅命」之前「非常感謝」地低下了頭之事,稱之為「任憑」。

此人是不知道「任憑」之事的人。是不思「像往生般的一大事」為一大事的人。是不知道稱為「二利圓滿的大正覺」也好、「若不生者的御本願」也好都是本願、正覺其之原樣的御六字之事的人。是不知道「依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而往生」「依本願力而往生」的人。

8、勅命和功德力

○多數的人,是輕視「汝一心正念直來」的勅命呀,和南無阿彌陀佛正覺的功德力,而不知尊敬地頂戴之事的人。御聖教的法語,是不加私見,而依高僧們的指南,又依老師的御法語,正解之,於正解了之後者,應尊敬地頂戴之。於尊敬地頂戴「二利圓滿的大正覺」、尊敬地頂戴「若不生者的御本願」、尊敬地頂戴「佛智不思議、大慈悲之不思議其原樣的六字尊號」處,如說「心變得明亮了,或心還暗」般的問題,以都不成問題,而能頂戴變成安住於大悲之身。此人是知道不輕忽頂戴,而尊重頂戴聖人的御法語之人。往生的得否,是依輕忽地頂戴呢、或尊敬地頂戴御法語呢而決定。於『歎異鈔』曰:

「於蒙信良人(善知識)之仰言外別無道理也」,是應知。

9、三願轉入

不知道云為「三願轉入」之事的人。所謂三願轉入,是真假的分別。進入了淨土門之事雖佳,但尚殘留著聖道門的餘習,想修 萬行(定善和散善)而往生淨土地作呀,稱之為「要門」(十九願)。其次出「要門」,而成了念佛一行之事雖佳,但尚以自力心(定散心)未斷除,而稱念佛,想要以那者作為自己的善根而往生。稱此階位為「真門」(二十願)。再其次出「真門」,往生不是心的明暗,而是唯依本願力而決定呀之事明白,成了徧依憑本願他力般呀稱為「弘願」(十八願)。是此之「三願轉入」不被確實地明白的人。所以唯是擔心自己心的明暗呀。

10、佛的尊貴感

多數的人是佛的尊貴感,尚不明白,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力的佛智,尚未明白,只有想要自己的心變得明亮,而不知頂戴不思議為不思議之事的人。頂戴佛智的不思議為「不思議的事喲」呀就是信心。自己的心,縱使變得明亮了,那也可能是凡夫的妄念。變得明亮了的心,可能再變成暗。云為在意心的明暗,而持續擔心之事,是因為於心底依靠自心的自力心就潛伏著故。

幾度呢 一再反省 皆不被變

不可依憑者 我心呀(瑞劔)

瑞劔也認為信心出來了之事幾千遍,那個崩潰了之事,又是幾千遍了。縱使認為了「因此而能往生」,亦以自己的思計而無法往生。去認為能往生 而不能往生 的御淨土 不能往生者 卻往生之不可思議。(瑞劔)

聞的我 無而被聞到了之不思議哉。(瑞劔)

在去吧來呀 之中而被忘 己哉。(瑞劔)

11、無法安心

○關於往生之安心、不安心者,如來就賜與徹底信著,賜與徹底安心著。此如來的真實心之被頂戴到了呀就是信心。以自己的安心為目標,想以自己的心變得明亮了之事為目標地思著的是錯誤呀。所謂 「人心 皆是似 池水濁清之事不定故」(法然上人)

者呀,即使聽聞佛法,關於後生之問題也要直到變成不擔心、能拔苦、缷下了重擔的念頭出來為止都必須聽聞。大多數的人,因為還沒熱心地聽聞到達彼處所以不行。此人關於後生的問題,不知何故,不知何事,說「再也無法安心」,而掉落在苦惱的深淵。體驗此苦,苦到底之事,於安心決定的過程中,是不管誰都要經歷一遍,而是尊貴的事。

治癒此病的是,如來的本願力和聖人的御法語,就是適當的藥。甚至作為其妙藥之手册的話,則想要提示

無論如何都無法往生 因為本願有故被往生。(瑞劔)

之句。此人,雖是御在痛苦自己的心闇之事呀,但於心底者,認為著其苦惱能除去而能安心的話則能夠往生般呀不是嗎?一徹底於「無論如何都無法往生」,就將一心「想要得到安心」「想安心」地鑽牛角尖的心,暫時擱置,而著眼於如來本願力的御慈悲,自然而然地能夠安心。只要不著眼於本願力,無論如何「想要安心」地,鑽牛角尖,也是無法安心者。於「行卷」曰:

「即言,由聞願力,光闡(宣示)報土真因決定時剋之極促也」。

於「化身土卷」曰:

「信樂彰於願力,妙果顯於安養」。

最後之能夠安心呀,用人的小技倆的話則是辦不到的事,是著眼於本願力,而方才始得安心安堵呀。

12、良人(善知識)的仰言

○想要奉言的事,是此人,至今為止聽聞法門的道理理論,想以此而作為安心之事是失敗了吧。所以才會失敗。於『歎異鈔』曰:

「於蒙信良人(善知識)的仰言外別無道理也」。

此人在直至今日為止,沒能找到了「良人」呀就是病源。

所謂「良人」是親鸞聖人、蓮如上人、良師、有信心的法友之事。沒有機會逢遇有信心的人格者就是病源。今之病亦只要沒找到有信心的人,又只要不信其人的人格,病是治不好的。於「信卷」曰:

「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

是名為信不具足」。

言為凡夫者,是愚癡者,即使立即接觸到「法」,也沒有能力信受「法」。一於茲能找到獲得了法的人格者,就透過其人之「信心的人格」而能頂戴信心。是「若有人(良人)則易得信,若無人則信難得」。

因為信我親鸞聖人

則信如來的本願名號。(瑞劔)


3d18a1f5f589ebd5bb23fc9fd44672c1.jpg